癌細胞
」 肺腺癌 汪建民 癌症 病逝 肺癌菲國男首次到台灣健檢 自認身體健康卻揪出癌細胞
71歲來自菲律賓的吉多先生與親友一起到台灣進行健康檢查,在大腸發現一顆約2公分的腫瘤,進一步細胞切片檢查後確認腫瘤為惡性腫瘤,即是罹患了大腸癌。自認身體健康 首次健檢揪出癌細胞吉多先生表示,平時生活正常,也沒有覺得身體有什麼不舒服,在菲律賓的健康檢查都很簡單,因為知道台灣醫療非常進步,所以這次與親友一起到醫院做詳細精密的檢查,沒想到首次接受胃鏡與大腸鏡檢查,沒想到就揪出了腫瘤癌細胞。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 增加治療難度童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張乃元醫師指出,大腸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見的癌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每年有數百萬人被診斷出此病。而根據WHO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數據,大腸癌也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的癌症,僅次於肺癌。由於大腸癌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很多患者常等到病情進展到晚期才發現,這使得治療難度和風險大幅增加。達文西微創結腸切除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張乃元醫師與患者溝通後,建議可施行達文西微創結腸切除手術,順利成功切除大腸中20公分的病變部位。也因為達文西手術傷口小,出血量少,術後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動,恢復非常迅速與良好。定期檢查莫輕忽 避免不可逆危機張乃元醫師呼籲,定期健康檢查非常重要,因為早期發現疾病即早治療,能顯著提高治療成功率,避免病情惡化,也能減少後續漫長且昂貴的治療費用。
電影頻道/曾寶儀看至親抗癌「爆哭停不下來」 曝人生轉捩點:真實面對自己
曾寶儀跟導演男友林明謙合作紀錄片《交換禮物》,花4年拍攝癌症病患的抗癌過程,探究各種中西醫、身心靈等治療方式,以及身體疾病與情緒的關聯。片中也拍下曾寶儀堂弟曾國駿愛妻小琦生前抗癌的歷程,直到現在電影上映,曾寶儀依舊難掩不捨,接受時報周刊CTWANT專訪時坦言:「當初配音的時候,看到(小琦)就是會爆哭,每次看都像是重新再見面一次。」曾寶儀表示拍《交換禮物》最困難的地方,就是面對至親生病時,自己要用什麼身份來面對攝影機。(圖/侯世駿攝)曾寶儀跟導演男友林明謙交往17年,兩人第一次一起合作紀錄片,難免會遇上意見衝突,雙方共識就是當天說開,「我們連手機都不帶進房間的,就是互相讓步,看那天誰比較不累,會說不要吵了好好講開。」兩人都覺得既然拍紀錄片是想傳遞訊息給觀眾,「就算有情緒還是會想辦法去克服。」曾寶儀希望藉由《交換禮物》來提醒觀眾覺察身體情緒的重要。(圖/侯世駿攝)小琦當初發現子宮頸癌二期,手術切除後不到一年,癌細胞再次復發成為末期病患,艱辛地與病魔奮鬥。片中也拍下堂弟曾國駿與小琦在病房內公證結婚的片段,相當催淚。曾寶儀透露,小琦本人也希望能紀錄下抗癌過程,「小琦當初覺得如果她好了,那她就是《交換禮物》裡面最大的禮物囉。」但隨著病情每況愈下,當收到拍攝通告單是在醫院時,曾寶儀都會陷入掙扎,「每次看到是在醫院,我是真的很不想去,那段時間我會問自己在幹嘛?我自己究竟是專業主持人還是陪病者?這真的是最難的。」《交換禮物》紀錄下小琦的抗癌過程。(圖/台北双喜提供)片中曾寶儀陪伴多位至親歷經艱辛的抗癌過程,寶媽也曾3度罹癌,曾寶儀表示《交換禮物》不是癌症紀錄片、醫療紀錄片,而是內含了她跟拍攝團隊想對觀眾說的話,「表面上電影是探討身體病痛,但我們最想說的是,你有聆聽身體的需要嗎?有覺察身體裡的情緒,對你造成什麼影響嗎?累了有好好休息嗎?為什麼要等身體生病了,才覺得說我聽到了?」曾寶儀透露這一路上家人生病,都有很多貴人的幫忙,期盼電影能讓大家感受到他們想感謝跟分享的心情。(圖/侯世駿攝)問起家人看完紀錄片的心情?曾寶儀表示寶媽哭得唏哩嘩拉,這一路上家人生病,不管是留下來還是離開,他們都遇到很多貴人的幫忙,「媽媽有說(電影)很好,我覺得媽媽有感受到我們想感謝跟分享的心情。」如今電影上映,走過陪病跟拍攝這趟旅程,隨著年紀增長,她更能感受到「真實面對自己的情緒」有多重要,「癌症只是一個切入口,希望大家往自己的內心觀看,得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光是能讓大家開始想這件事,這趟旅程就很值得了。」《交換禮物》現正上映中。
曾寶儀拍《交換禮物》認了變很多 見瀕死體驗者好震撼:癌症是禮物
曾寶儀跟導演男友林明謙愛情長跑19年,情侶檔合作紀錄片《交換禮物》由曾寶儀擔任旁白,紀錄癌症病患在宣告罹癌時,如何面對生命中突如其來的「禮物」,首映後獲觀眾稱讚「《交換禮物》教會你重新衡量生命的價值,思考『自由』的意義。」該片今(23日)釋出最新預告片,由曾寶儀帶領觀眾展開這場與癌細胞的溝通之旅,讓大家重新思考跟面對癌症:「會不會是其實你的身體想要讓你有感覺?」曾寶儀拍攝《交換禮物》4年多,走遍台灣、飛到美國訪問許多專家醫生和患者,瀕死體驗者Anita告訴她:「癌症是一份禮物,癌症改變了他們(罹癌者)的人生。」在電影預告中也為觀眾帶來一些新的省思,例如:先別急著責怪自己的身體是不是犯錯了,而去思考身體對自己的提醒。《交換禮物》病友Olga(右)從乳癌末期後康復,又復發後再痊癒。(圖/台北双喜提供)在片中被稱為「衰仔」的癌細胞,其實也是我們體內的一部分細胞,像我們的小孩一樣,只是環境(身體),讓這個小孩變壞了。電影裡病友Olga從乳癌末期後康復,又復發後再痊癒,她在生活上改變如早睡早起、爬山、戒糖飲食都有幫助。但最關鍵的是她的開朗樂觀,Olga甚至在30多歲就選擇退休、專心生活,她笑說:「你拿我所有的財產,去除以我預估的生存年限,我比很多人都有錢。」片中還有一位病友文伯伯,在輸尿管發現5公分腫瘤,但聽醫生跟他說要手術割掉一個腎臟、輸尿管,以及膀胱的一部分,他選擇的做法是先戒菸,同時改變飲食習慣不吃牛羊豬肉,至今依然健在。曾寶儀表示在拍攝過程中,也從專家口中學會對自己寬容,只有接受發生的一切,才會真正啟動改變的開關。電影將於12月25日全台上映。《交換禮物》文伯伯發現罹癌後,大幅改變生活習慣。(圖/台北双喜提供)
七旬翁胸骨疼痛!就醫檢查意外發現肺腺癌四期 「細胞治療」順利控制病情
70多歲的賴先生,退休後積極參與社區里內的公益及登山健行活動,身體健康硬朗,半年前因胸骨疼痛前往就醫,經胸部X光及切片檢查確診為肺腺癌四期,身體也因腫瘤快速變化壓迫到肺部而出現胸悶、嚴重氣喘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在醫療團隊的評估與建議下,賴先生先進行肺部腫瘤切除手術,同時安排基因檢測找出適合的標靶藥物,並規劃為期三個月的DC-CIK細胞治療,透過合併療程終於讓腫瘤在短時間內縮小,如今已不須使用止痛藥及專人照護,每天早晚能夠健走及簡易運動。細胞治療應用 癌症治療與再生醫學細胞治療可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應用為癌症治療,是將自體免疫細胞,從體內分離出來並在實驗室大量培養,再輸回病人體內來達到對抗癌細胞的目的;第二種應用則為再生醫學,是利用幹細胞分化的特性,誘導幹細胞分化出想要治療的細胞種類,達到器官修復或組織再生的結果,其應用包含退化性關節炎或軟骨細胞再生,或是燒燙傷時表皮或皮下組織的修補,以及阿茲罕默症及帕金森氏症神經細胞再生。賴先生的案例就屬於第一種應用,是目前癌症治療的新契機。DC-CIK細胞治療攻擊癌細胞並活化免疫系統 是癌症治療新選擇雙和醫院細胞治療中心主任莊博雅醫師表示,DC-CIK細胞治療原理是結合具有辨識抗原及呈現的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DC)與毒殺能力的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在體外共同培養並大量擴增後,將活化的免疫細胞回輸到患者體內進行癌細胞毒殺作用。DC-CIK不僅能攻擊癌細胞,同時也會活化自身的免疫系統,對於長期接受癌症治療的癌友是一個可嘗試的新選擇。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燿宇醫師指出,從治療前的影像檢查中可明顯看到賴先生肺部腫瘤持續擴大,除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合適的標靶藥物外,合併搭配每劑間隔兩周,共六劑的DC-CIK細胞回輸治療也是關鍵,後續透過電腦斷層檢查可明顯看到腫瘤縮小,部分腫瘤甚至消失。除療效顯著外,更重要的是幾乎無副作用產生,精神與體力並無影響,未來只需按照醫囑定期回診即可。
電影頻道/癌症是人生中的「大禮」? 《交換禮物》曾寶儀花4年的生命探索之旅
曾寶儀跟導演男友林明謙愛情長跑19年,情侶檔首次合作紀錄片《交換禮物》由曾寶儀擔任旁白,關注癌症病患在宣告罹癌時,如何面對生命中突如其來的「禮物」。電影歷經4年拍攝,除了有曾寶儀擅長的感性、溫情訪談,也記錄下她花了4年的「醫學探索」之旅,走遍西雅圖、洛杉磯等地,採訪30位身心靈醫學、博士、癌症病友的紀錄。曾寶儀跟導演男友林明謙愛情長跑19年,情侶檔首次合作紀錄片《交換禮物》。(圖/趙文彬攝)癌症所有人避之唯恐不及,當確診罹癌那刻,許多患者第一時間湧上的是面對疾病的恐懼,以及何時走到生命盡頭的未知,忍不住自問:「為什麼是我?」就如同片中所說的「衰仔」一般,癌細胞有如瘟神過境,彷彿宣告誰遇上誰就等著倒大楣。片中走訪多位病友、專家、學者,試圖找出消除癌細胞,讓身體康復的線索。前半段跟著曾寶儀的腳步探訪多位病友,試圖去理解罹癌後的生活是否有所改變;另一方面則是藉由中、西醫、身心靈、脈輪檢測、把脈穴位等療法,試著探究「癌細胞」生成的原因及可能康復的治癒方式。然而介紹多種療法,一不小心就可能變成推廣非正規醫療,但該片採取的敘事模式相當聰明且旁觀,讓各種醫療方式更像是曾寶儀的個人體驗,讓觀眾感受:「原來還有除了化療、手術以外還可以這樣治療。」至於是否有療效或者值得嘗試,一切交還給觀眾做判斷。後半段敘事則轉向陪病者的角度,曾寶儀堂弟、監製曾國駿女友小琦向來熱愛運動、身體健康,沒想到年僅30多歲就發現罹患子宮頸癌,第一時間選擇切除治療,認為積極面對、切除腫瘤就沒事。沒想到不到一年便復發,之後病情急速惡化,成為了癌症末期患者。《交換禮物》紀錄小琦抗癌的過程,令人揪心。(圖/台北双喜提供)曾寶儀跟堂弟以及導演,面對至親飽受病魔折磨,即便心疼也束手無策,只能盡全力陪伴。片中紀錄小琦復發後,決定再跟癌細胞拼一把,同時接受化療、標靶藥物治療,病情依舊持續惡化,奇蹟仍未發生,癌細胞不斷瀰漫,改變的只有日漸虛弱的體力與心靈。片中拍下曾國駿與女友小琦在病房內完婚的畫面,小琦因病重無法到戶政事務所簽名登記,最後是由公務人員通融,到病房內完成登記手續,在完成遺願後,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從對癌症奮力一戰到最後不得不接受生命有其終點,畫面令人揪心,更多的是對世事無常的感慨。另一位癌友Olga罹患乳癌末期,積極治療的同時,也選擇放下以往的罣礙,培養健康生活習慣,人生、想法、態度都有了大轉變。家人、伴侶陪著對抗病魔的同時,也看見Olga的變化。即便抗癌辛苦,Olga時不時就以黑色幽默自嘲,包括在全片尾聲一句:「沒想到我可以活到殺青的時候。」過去不少研究指出,樂觀可以延緩癌症的惡化;悲觀憂鬱則會加速癌症惡化。樂觀的Olga戰勝了癌症,沒想到癌細胞又來了一記回馬槍,康復後再復發、復發後又再康復,如今的她已經健康活到電影上映。癌友Olga(左)罹患乳癌末期,挺過復發後再次康復。(圖/台北双喜提供)就現今科學來看,癌症仍未能有藥到病除的特效藥,對於癌症病患及病患家屬來說,癌細胞依舊可怕且未知,又怎麼會是一份「禮物」?然而《交換禮物》改以不同切點來紀錄,包括病患的抗癌經歷、陪病者的想法、癌症的治療方式,理性的醫學及感性的人生經歷兼具,看著至親努力抗癌,想幫上一把卻無能為力的心情,曾寶儀跟導演林明謙同樣身為陪病者,更能同理家屬的掙扎心情。癌症研究中有一說是癌細胞是基因遺傳,抑或是心理毒素的具象化,壓力、負面情緒、重大打擊皆有可能埋下病變因子。全片既是紀錄癌友的抗癌歷程,也陪著病患家屬療癒對摯愛的心疼與不捨。對於健康的觀眾來看,則像是另一場生命的探索之旅,並非要等到健康出問題才回頭省思,透過紀錄片以不同角度理解癌細胞為何存在,也許也是人生必學的一課。《交換禮物》將於12月25日全台上映。
40歲職場媽媽乳癌點滴打到怕 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助重拾笑容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一名40多歲居住在高雄的媽媽,平日忙於事業,也要兼顧年幼的孩子,生活安排非常緊湊,有天驚覺乳房出現硬塊,經醫院檢查後確診為第三期HER2陽性乳癌。在化療和HER2標靶治療的點滴注射過程中,她深感治療非常耗時,難以兼顧家人與工作;經醫師建議下,她改為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療法,兼顧療效的同時又能大幅縮短治療時間,讓她的生活能回歸正常。近期,健保局已宣布自113年12月1日起,將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納入健保給付的好消息,不論是早期或轉移的患者,只要符合給付條件都有機會申請。HER2雙標靶藥物治療:大幅延長乳癌病患存活期!成大醫院外科部乳房外科主任李國鼎醫師表示,HER2 陽性乳癌屬於高度侵襲性的癌症。在過去缺乏標靶治療的時代,病患僅能依賴化療藥物,存活期普遍偏低,治療成效也相對有限。隨著乳癌治療成績的不斷進步,若HER2陽性乳癌病患接受化療搭配HER2標靶治療,存活期可大幅提升。第一期與第二期病患的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第三期病患存活率亦可達到7成,而第四期轉移性乳癌病患在HER2雙標靶治療下,平均存活期也有望達5成以上。李國鼎醫師指出,對於HER2陽性乳癌病患,可以先進行化療與HER2標靶治療以縮小腫瘤,然後再進行手術,如果可以達到病理完全反應(pCR),即腫瘤完全消失,可以提升預後。與單純化療藥物相比,HER2單標靶藥物治療達到pCR的病患可提高至4至5成,而若使用HER2雙標靶藥物,更可提高至7至8成。至於第四期病患,則主要以標靶藥物來穩定病情、控制癌細胞,延長壽命並改善生活品質。施打傳統HER2標靶藥耗時 皮下注射劑型5-8分鐘就能完成治療!李國鼎醫師指出,HER2陽性乳癌病患手術後仍需每3周施打標靶藥物以降低復發風險,但傳統靜脈注射或人工血管給藥治療需耗時3至4小時,常讓病患在醫療、工作、照顧小孩上,時間安排上感到困擾。且人工血管則要手術放置,定期清潔內部,這增加病患感染風險與負擔。相較之下,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劑型如同接種疫苗,能快速完成給藥時間,首劑施藥僅需8分鐘,後續每次療程僅需5分鐘,大幅縮短治療時間,讓病患可以輕鬆完成治療後回家或返回工作,大大提升生活便利性。李國鼎醫師進一步說明,無論化療藥物或標靶藥物都會對血管造成損傷,且每條靜脈一般僅能用於一次注射。手術前後病患可能需接受18個標靶藥物療程,在治療中後期,常常面臨難以找到可用靜脈,病患也因此可能對治療產生排斥感。而皮下注射劑型不僅療效與靜脈注射劑型相同,且避免了對血管的損傷,大幅降低病患治療過程中的身心壓力。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12月起納健保!規律篩檢、及早治療提升生存機會李國鼎醫師呼籲,癌症治療越早越好,具有家族遺傳等高風險因子,一定要規律接受檢查。確診乳癌也不要害怕,在雙標靶藥物協助下,不論存活率與存活期都大幅提升,加上皮下注射劑型自12月1日也已納入健保,讓治療便利性顯著增加,切勿猶豫延遲就醫,有任何需求和想法都可以與醫生討論,找到最適合治療方式。
特教師林映汝癌逝!堅持送走畢業生才專心治療 網友淚喊「人間菩薩」
新北特教學校老師林映汝,在教師界耕耘20年,長年守護「星星兒」,去年發現罹患乳癌後,堅持送走最後一屆畢業班才全力治療,最終仍不敵病魔,於9日離世,享年48歲。她在臉書上透露自己的遺願,是完成器官捐贈,遺愛人間,網友也淚喊林映汝根本是「人間菩薩」。林映汝去年獲頒「112年度杏壇芬芳獎」,上個月坐著輪椅出席「2024新北影響力分享會」,她曾分享當初會想成為特教老師,是因為在高中時看到有關特教老師的專題報導,因此在師範大學畢業後投身於特教。除了特教生之外,林映汝的兒子也是有自閉、過動、妥瑞症的星星兒,林映汝24小時都處在星星兒的世界裡,她也花很多時間研究自閉症,並幫助、支持兒子走上音樂之路。林映汝(右)上個月獲頒「2024新北影響力人物」。(圖/林映汝臉書)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林映汝的哥哥林詠珍指出,去年健檢林映汝發現罹患乳癌第二期,儘管手術開刀成功,但癌細胞仍不斷復發,病程來的太快,許多名醫都束手無策,儘管化療身體虛弱,林映汝掉光頭髮,帶著助行器、氧氣瓶,依然堅持每週到校上課4天,直到今年6月看著學生畢業後,她才專心投入治療。被醫生宣告治療失敗後,林映汝只難過一個晚上,隔天依舊樂觀面對,向教導過的學生道別。她將抗癌過程記錄在臉書上,最後一篇貼文停留在5日,她在安寧病房的第一日,也預告這是最一篇貼文,坦言自己花了很大力氣,才有辦法發文,「我在安寧病房裡,會繼續微笑面對每天的,花了最大的力氣,才能打出貼文,願所有的病友,一起燦爛微笑。」林映汝最終撐了4天,不幸於9日離世,令人不捨。
曾寶儀堂弟愛妻癌逝 《交換禮物》紀錄病房內催淚證婚
曾寶儀與導演男友林明謙耗時4年走訪全球探訪多位病友、醫生、專業團隊,完成紀錄片《交換禮物》,紀錄不同癌症患者與專家們如何直面疾病,重新理解生命的勇氣與價值。而曾寶儀堂弟曾國駿同時也是該片監製,片中也記錄他愛妻小琦罹癌到離世的過程,十分揪心。《交換禮物》也紀錄下監製曾國駿愛妻小琦罹患子宮頸癌的抗癌過程。(圖/台北双喜提供)年僅30多歲的小琦罹患子宮頸癌,她第一時間選擇手術。但不到一年,癌細胞再次出現。導演林明謙坦言,每次小琦身體出狀況甚至數度病危,一定會有拍還是不拍的糾結,但最後大部分都是選擇不拍,「其實能留下來的段落也不是真的很多,現在這個都已經是盡量在小琦清醒、她願意的時候我們留下來的段落。」曾寶儀拍《交換禮物》親自採訪多位專家與病友。(圖/台北双喜提供)而片中也紀錄曾國駿與女友小琦在病房內完婚的畫面,當時正值疫情,小琦因病重無法到戶政事務所簽名登記,最後是由公務人員通融,到病房內完成登記手續,幫助家屬完成心願,相當感人。除了監製曾國駿經歷愛妻離癌,導演林明謙弟弟也罹癌,他表示在陪病過程中,他也體會到作為家屬能做的就是陪伴,也不再像以前一樣,要把癌細胞當「小強」殺死,而是思考怎麼樣與之共存。他表示作為陪病家屬,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照顧好自己,也希望電影能帶來療癒與勇氣,「拍這部片,我希望讓所有陪伴癌症病人的人、以及身體健康的人都能看到,改變從來都不晚,但需要從今天開始。」《交換禮物》將於12月25日全台上映。
台中嬤沒有不舒服「肺結節2年大1倍」 回診證實罹癌中之王
台中一名71歲阿嬤2年前就醫檢查,發現肺部有一顆0.8公分肺結節,醫師建議要定期追蹤,但阿嬤自認沒有不舒服,拖到今年才回診,沒想到肺結節長大1倍,趕緊進行微創手術切除,術後病理檢查證實為早期肺腺癌,她也才學會教訓,乖乖聽從醫師的話。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柏毅分享這起案例,阿嬤的肺結節2年前僅0.8公分,2年後增大至1.5公分,考量到結節位置適合手術處理,醫師建議進行微創肺段切除術,並在術中接受病理檢驗,冷凍切片結果確認為第一期肺腺癌。好在發現時間早,癌細胞尚未擴散,阿嬤在術後第3天就順利出院,後續檢查也顯示病情穩定。劉柏毅指出,阿嬤本身沒有吸菸,也沒其他慢性疾病或家族病史,屬於健康無症狀族群,若沒有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發現,這類小結節很難被傳統X光發現,且結節恐短期內迅速增長,一旦進入第2期或更高期別,術後可能需輔助性化療等較為積極的治療方式,並且預後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劉柏毅提醒,肺癌是國人10大癌症死因冠軍,要預防肺癌上身,務必戒菸或減少二手菸暴露,同時定期安排健康檢查,特別是有家族病史或肺部問題的族群,應考慮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劉柏毅強調,研究發現0期或第1期肺腺癌的5年存活率接近90%,但到了第2期存活率可能下降至60%~70%,因此早期發現與治療,對肺癌患者的生命質量至關重要。
健保延長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年限!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治療更有保障
【健康醫療網/林韋彤、林宗憲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攝護腺癌已攀升至112年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五名,其中有三成患者在確診時已出現癌症轉移。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楊明昕指出,臨床上通常會透過抽血檢測患者的攝護腺特定抗原指數(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簡稱 PSA),若指數異常偏高,可能代表罹患攝護腺癌,需進一步安排相關檢查。然而,由於攝護腺位置深藏於肛門與直腸之間,且早期症狀如頻尿、排尿困難等,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相似,民眾往往難以察覺病情,導致許多患者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楊明昕醫師表示,不少患者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直到骨痛或其他不適出現時,才確診為高風險晚期癌症。這也讓癌症治療的挑戰更加嚴峻,尤其是對於已出現癌細胞轉移的患者,治療手段的選擇與效果成為重要的課題。健保放寬給付條件!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治療年限延長至三年自113年8月1日起,針對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的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藥物,健保給付年限由原本的兩年延長至三年,這項政策改變讓許多患者受惠。對於因健保限制而停藥的患者,只要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於三個月內未出現病情惡化,便可申請續用一年。楊明昕醫師說,過去許多患者在兩年療程結束後,不得不中止用藥,這對病情控制造成很大影響。如今隨著健保政策的擴大,他們能夠再次申請治療,延續使用新一代口服荷爾蒙藥物。楊醫師進一步指出,這類藥物的費用動輒每月上萬元,對許多患者來說,健保的支持大大減輕了經濟負擔,也讓治療得以繼續,抑制腫瘤的進展,為患者爭取更長的生命時間。他強調,這項政策對患者及其家庭意義重大,不僅提升了生活品質,也帶來更多希望。新一代荷爾蒙治療突破抗藥性挑戰!直接作用於腫瘤細胞傳統荷爾蒙治療主要透過針劑注射,抑制腎上腺素或睪丸分泌雄性素,以阻斷癌細胞的生長。然而,當癌細胞進展至去勢抗性階段時,腫瘤的抗藥性問題會讓治療效果逐漸減弱,存活期通常縮短至不到四年。楊明昕醫師表示,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藥物能直接針對腫瘤細胞的雄性素受體,從根本抑制癌細胞的增長與擴散,並有助於縮小腫瘤體積。根據大型臨床試驗數據顯示,這類藥物可有效降低33%的死亡風險,將患者的整體存活期可額外增加三年以上,為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帶來治療新契機。三大指標 定義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的分類,有助於醫師提供更精準的治療策略。楊明昕醫師說,目前主要依據以下三大指標:1. 葛里森指數超過8分:代表腫瘤病理分化差,癌症侵略性高。2. 骨轉移三處以上:尤其是非脊柱或非骨盆腔的骨轉移,顯示癌症擴散範圍較廣。3. 內臟轉移:如肺部或肝臟遭癌細胞侵襲,表示病情已相當嚴重。當患者符合以上三項指標中的任兩項時,則歸類為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需採取更積極的治療方式,以提升存活機率,延長生命時間。規律運動與健康管理 是長期抗癌的重要關鍵楊明昕醫師提醒,接受荷爾蒙治療的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可能會出現疲累、骨痛或骨質疏鬆等副作用,建議患者每天進行適量的運動,例如散步或簡單的伸展運動,有助於維持體能與心理健康;此外,均衡飲食和規律作息也是抗癌過程中的重要關鍵。楊明昕醫師強調,除了藥物治療,患者的生活管理一樣重要。透過規律的健康習慣,不僅能提升治療效果,還能幫助患者穩定情緒。他呼籲民眾,若有疑似症狀,應儘早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自己的健康多爭取一份保障。
每天有42人發現罹患乳癌! 專家曝「護乳5招」讓癌退散
乳癌連續19年為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每天有42人被宣告罹患乳癌,當中約有9人因乳癌失去寶貴生命。乳癌可謂為國人女性公敵,尤其台灣乳癌好發年齡約在45至64歲之間,其中以45至49歲每10萬名婦女發生213人為最高,這年齡也剛好是家庭支柱角色,常身兼照顧長輩及兒女的多重角色,如不幸罹患乳癌,往往造成家庭的嚴重打擊,在經濟或是心理支撐上都陷入危機!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近100% 末期則僅剩約39.4%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呼籲,乳癌雖然恐怖,其實只要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其5年存活率接近100%,但如果遲遲不篩檢,不幸拖到第4期(末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則僅剩約39.4%。「護乳5招」有效降低7成乳癌風險 定期篩檢最重要乳癌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從生活中落實「護乳5招」,就可以有效降低7成的乳癌風險:第1招:蔬果彩虹579蔬菜水果含有植物生化素(Phytochemicals),可增強免疫力、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促進癌細胞凋亡、阻斷癌血管增生、抑制癌細胞分裂訊號的傳遞及抗氧化等作用。蔬果彩虹579是:12歲以下兒童每天攝取5份新鮮蔬菜水果,12歲以上女性每天攝食7份蔬菜水果,男性則應每天攝食9份蔬菜水果,且蔬菜比水果需多1份。第2招:規律運動運動很重要的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尤其乳癌病友如有規律運動比沒運動的病友可有效降低復發率以及降低40%乳癌死亡率。第3招:避免晚生育女性愈來愈晚婚、晚生育,一生中身體受雌激素影響太久,當心包括乳癌、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等風險也跟著增加。第4招:定期乳癌篩檢預防乳癌最重要就是透過X光乳房攝影定期篩檢。政府免費提供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的婦女,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效提升乳癌存活率。第5招:遠離菸檳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檳榔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癌症的死亡約有30%和抽菸有關。提醒女性戒菸並避免二手菸害,就可以減少乳癌風險。
7旬婦「血糖忽飆升」半年後查出胰臟癌末 醫師:小心「2前期徵兆」
一名70多歲婦人罹患糖尿病超過20年,病情一直控制得很穩定,然而她半年前血糖突然異常飆升,原以為是飲食問題,豈料後來情況迅速惡化,虛弱到無法下床,就醫檢查才知自己已是胰臟癌末期。醫師指出,一旦發現血糖無預警升高,以及體溫增加時,務必要特別警覺,可能是罹癌的前兆,應盡速就醫檢查。近日,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表示,一位年約70多歲的老婦人,已有20多年的糖尿病史,但她過去都有透過藥物妥善控制病前。但約在半年前,她的血糖值卻突然上升。當時醫師懷疑是飲食控制過於放縱,於是建議她要注意飲食、避免吃甜食。結果3個月後回診,其糖化血色素竟從原本的7%以下升至8%以上。醫師認為可能是飲食控制效果不佳,或是藥物產生耐受性,於是決定加藥觀察。1個月過去,婦人食慾驟降至原本的一半,身體甚至虛弱到無法下床,還出現越來越明顯的腹部腫脹。家人們將她送醫,經過斷層掃描才發現婦人腹腔內有嚴重腹水,且胰臟內有一顆6公分大腫瘤,已擴散至肝臟、淋巴等器官,最終診斷為胰臟癌第4期,讓家屬感到震驚不已。但事後回顧,婦人半年前血糖無預警升高,其實就是胰臟癌發生的警訊。錢政弘指出,根據數據統計,在診斷出胰臟癌的18至30個月前,血糖上升往往是首要症狀,另一項症狀是體溫增加,原因是在癌細胞要出現時,它會燃燒體內皮下脂肪,導致患者產生發熱的感覺。當進入罹癌前約6至18個月,血糖會持續上升,而血脂肪(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則會下降,體重和皮下脂肪也會減少;最後在罹癌前半年,絕大多數人都有高血糖,並伴隨血脂肪、皮下脂肪、內臟脂肪及肌肉量皆減少,整體體態明顯消瘦。錢政弘指出,若在這位婦人最初血糖上升時,醫師能考慮到胰臟癌的可能性並進一步檢查,或許能早一步發現癌細胞,進而爭取治療的時機。
陳文茜自曝癌症檢驗結果「3腫瘤中2顆惡性」 右骨盆腔還有1顆惡性腫瘤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近年健康狀況不時亮紅燈,不僅罹患肺腺癌,還經歷敗血症、急性腎衰竭、腸胃炎等疾病,數度在生死間徘徊。她今(6)日在臉書發文透露,日前到波士頓哈佛大學附屬醫院就醫時,醫師警告她過去三年使用重量類固醇及可體松,可能導致癌症復發,要求她回台後立刻做檢查。如今經過好幾個醫生複診,確認她的肺腺癌已經復發,而且肝臟也有三個腫瘤。她發文時正躺在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的正子中心,準備檢查癌細胞擴散到什麼程度,「和未來下一把賭注,之後就看我和命運,誰賭嬴了?」陳文茜6日下午在臉書以《和未來下一把賭注》為題發文,表示自己正躺在台大癌醫的正子中心,準備檢查「自己的癌細胞擴散到什麼程度」。她稱「許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我常常寫醫療的事,那應該是個人的隱私,我的撰寫,甚至被某些人認為是博取同情。我書寫的對象,不是健康的人,而是罹患重病的患者。我們該用什麼態度,好好活著,與病共存?若病情惡化,該怎麼面對?」陳文茜回憶,之前遠赴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附屬醫院就醫時,她本來以為自己的病情已經穩定,只是要找到攻擊的細胞,是否有藥物可以阻斷攻擊。結果在哈佛大學附屬醫院時,才知道自己這類病人在美國醫療是列管病人,身上要帶手環,帶子裡有100MLHydocortison急救針,隨時急救。陳文茜指出,自己的狀況叫「腎上腺危症」,舉凡骨折、手術、麻醉等都可能休克,必須先做好準備,先打100 ML的藥物預防休克。對於自身的狀況,陳文茜表示,「簡單一句話:我以為的穩定,是活得糊里糊塗,我以為自己去佛羅倫斯是圓夢,其實是冒險。反正我活得不明不白,好過死的明明白白。」她還提到,醫生警告她,過去3年使用重量類固醇及可體松的後遺症,可能導致她的癌症復發,要求她回國後立刻做MRI檢查。而她返台次日便在振興醫院進行健康檢查,結果確認肺腺癌復發,而且肝臟也有三個腫瘤,。陳文茜表示,經過好幾個醫生複診,包括台大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好心肝院長許金川教授等人一一確認後,她即將和未來人生進行一個大賭注:「正子攝影的結會告訴我,我的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三小時後,看我和命運,誰賭嬴了?」陳文茜最後表示,檢查完後,就可以看到她和命運「誰賭嬴了?」並稱去年9月時她的肺部影像顯示還「沒有任何癌細胞」,提醒和她有類似狀況的民眾,如果是長期類固醇使用者,要記得每年固定以MRI追蹤檢查,並表示「希望你們都可以比我更健康。」 =====21:39更新=====陳文茜於6日晚間9點15分左右發文,表示檢驗結果出爐,肝臟3個腫瘤中,2個惡性,1個水泡,不過右側骨盆腔也有1個惡性腫瘤。陳文茜自述,「為這樣的日子,我已經準備很久,對生命的長短,我沒有執著。對於死亡,我早已習慣了,接受了,隨緣自在。捨不得的是那些愛我的人,他們的傷悲;更捨不下的是我的孩子們。」她表示,癌症即使發展至此,也不是絕症,不代表明天就要死了,「還有長長的一條路,除了積極治療之外,它給你足夠的時間,準備好這生命最後的一段旅程,妳要怎麼過?如何好好把握它?」陳文茜還表示,她突然很高興自己的腦部疾病,先把自己摧殘成不能接受化療、免疫治療的患者。這讓她得以直接跳過一些身體的痛苦,接受比較溫和的標靶治療及質子治療,「它使我不必為了延長生命,失去最後旅程的怡然自在。」她還表示,「願老天給我足夠的體力,繼續完成我的未竟之事。尤其《文茜的世界周報》。我會努力工作,直到最後。願上天憐憫,讓我可以陪著我的孩子們到最後。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一個虛弱但很愛他們的媽媽。知道自己比過去更重病後,我看到的世界越來越美。我獨自一人,卻很自在。」還表示:「我別無所求。」
劉家昌肺癌逝!台大醫揭1打掃習慣危害健康 多1動作保護肺部
資深音樂人劉家昌昨(3)日傳出死訊,家屬發聲證實他於2日因肺癌安詳辭世,享壽81歲。劉家昌死於肺癌也引發各界對預防肺癌一事更加關注,肺癌權威醫師陳晉興指出,室內靠近地面的空氣較髒,蹲下身打掃相當危害健康,建議清理時戴口罩有效保護肺部。據悉,劉家昌在今年年初摸到右頸有一種塊,檢查後才知道是肺癌且癌細胞轉移到腦部,而罹癌原因被推敲與他長期有吸菸習慣有關。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是國內肺癌權威,他說明肺癌是全球最致命的癌症之一,每年奪走數百萬人生命,環境污染和吸菸都是最常見的因素,也使肺癌發病率逐年攀升。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陳晉興提到,目前有研究證實,空氣中的PM2.5是肺癌的致病因子,有人實際檢測發現,使用掃地機器人會造成PM2.5狂飆,揚塵濃度迅速飆升,不僅如此,吸塵器的使用也會使後方氣旋形成的揚塵快速增加。陳晉興進一步解釋,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因地心引力會往下降,所以靠近地面、下層空氣較髒,民眾平時應讓口鼻遠離地面,他指出有不少人習慣蹲下身擦地面,「此舉相當危害健康」;不過陳晉興表示,需要清理環境時,戴上口罩式保護肺部最基本的動作。◎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
劉家昌肺腺癌離世!吸菸者容易忽視「1症狀」 蘇一峰:定期篩檢很重要
84歲華語流行音樂教父劉家昌昨(3日)驚傳因為肺腺癌離世,而罹癌的主因則是長期吸菸。對此,知名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今(4日)也發文解釋,劉家昌是很典型的肺癌晚期,發現時肺癌已經轉移出去,肺癌常常轉移到淋巴結,骨頭,腦部,腎上腺,肝臟等等,因此呼籲要定期肺癌篩檢。曾提攜鳳飛飛、林青霞、費玉清、鄧麗君等名歌手的劉家昌,生病後鮮少在螢光幕出現,由於發現罹癌時已是後期,劉家昌起初不願住院醫治,最終在眾人鼓勵下才接受治療,雖然治療後癌症所引發的疼痛一度好轉,但劉家昌還是不願待在醫院,最終決定返家休養。對此,蘇一峰今在臉書發文解釋,劉家昌摸到脖子腫塊,進一步檢查後來才發現是肺癌轉移到脖子,後來又轉移到腦部,「這就是很典型的肺癌晚發現,發現時候肺癌已經轉移出去,肺癌常常轉移到淋巴結,骨頭,腦部,腎上腺,肝臟等等。」他也強調,沒有定期肺癌篩檢,等到有症狀才來,十之八九都是肺癌末期,因此呼籲要定期篩檢。尤其肺腺癌若在早期治療,仍有治癒的可能,部分患者除了化療外,也可使用標靶藥物。蘇一峰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時也表示,肺癌中有8成為肺腺癌,常見的危險因子除了空污和基因外,還有抽菸的習慣。由於劉家昌經常抽菸,因此也是高危族群,而且抽菸者常伴隨咳嗽現象,所以容易忽視肺癌的咳嗽症狀,延誤醫療黃金期。尤其肺腺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蘇一峰解釋,患者通常都是等到癌細胞轉移頸部、鎖骨淋巴、腦部、骨骼等其它地方,導致這些部位出現不適和異狀後,才會就醫,甚至有患者曾經因為骨折做檢查,才發現肺腺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骨骼。
劉家昌病逝/友人曝劉家昌「腦跟肺部有腫瘤」不願積極治療 醫揭預防4重點
「流行音樂教父」劉家昌今(3)日驚傳病逝,據劉家昌的香港友人透露,「他的腦和肺部有腫瘤,但不願積極治療」,引發外界揣測劉家昌是否為「罹患肺癌病轉移至腦部」;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肺癌初期毫無症狀,「一旦出現病徵都是晚期」。根據《NOWnews 今日新聞》引述賴基銘說法,肺癌「抽煙」是主要的因素,其實國人常會忽略其它風險因子,包括廚房油煙,尤其女性在家庭角色裡的關係,常常身處廚房油煙、焚香、室內二手菸等致癌因子的環境,造成許多女性和非吸菸者近年來肺癌發生率攀高。除此之外,包括路上的廢氣、PM2.5和致癌工作環境等,讓人防不勝防。賴基銘也提醒,若早期發現肺癌,早期治療最重要,肺癌在1公分內透過手術切除,治癒率高達95%,因此必須定期做肺部篩檢,此外,平時不吸菸、遠離二手菸,並養成規律運動,其中,有氧運動最有助於維持肺部健康,像是快跑、快速騎自行車、拿重物爬樓梯和登山等,至於飲食部分則要「少紅肉、高纖、低脂」的原則。另外,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顧問教授蔡俊明則指出,肺癌病患很容易伴隨「顱內轉移」,癌細胞若影響到腦部功能,後果非常嚴重。蔡俊明表示,肺癌是最容易發生腦部轉移的癌症之一,每3位晚期肺癌患者「一確診就有腦轉移」,原本追蹤穩定的病人,突然發生頭暈、嘔吐、吞嚥困難、意識錯亂、甚至抽搐、癲癇或中風症狀,代表可能有腦轉移。據《壹蘋新聞網》報導,1962年出道的劉家昌年初就得知自己腦部和肺部有腫瘤,不過因沒有積極治療,友人證實他已經在2日離世,但目前劉家昌經紀人、家人皆尚未證實死因,詳細情況還有待釐清。
港星妻驚傳罹肺腺癌!「開刀切肺」現況曝光 大讚:台灣醫療真的很好
香港男星杜汶澤來台定居多年,於2022年完成入籍,並正式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和健保卡。杜汶澤今(3日)透露,妻子田蕊妮罹患肺腺癌零期,過往動手術需要切掉25%甚至50%的肺部,如今只切了5至8%,慶幸夫妻倆在台灣每年都會做健康檢查,才能及時發現、治療,目前妻子體內的癌細胞已完全清除。杜汶澤今天在臉書發文,「感謝林口長庚醫院所有醫師和護理人員,更感恩現代醫學倡明,過往這種手術需要切掉25%甚至50%的肺部,現在只切了5-8%」,慶幸夫妻倆在台灣每年都會做健康檢查,才能及早發現,馬上求醫,「發現杜太太有肺腺癌時,醫師說如果癌病分1-4期,她屬於0期,所以不用擔心。現在肺部已經100% 沒有癌細胞,不會再復發」。田蕊妮罹患肺腺癌零期。(圖/翻攝自杜汶澤臉書粉專)田蕊妮也在臉書分享治療過程,「之前做身體檢查時驗出肺部有陰影,再三確認下是非常初期的肺腺癌,做手術把它切除就可以了,杜先生知道這個消息後好緊張,除了上網查資料,見了好幾個醫生,還諮詢了香港醫生的意見」,後來決定到林口長庚醫院治療,「從看診到安排入院做手術,杜先生都詢問得很清楚詳細」。田蕊妮透露,自己動手術前一點都不緊張,但術後就算打了止痛針,每呼吸一下都會痛,還要做一些復健,讓肺部慢慢回復正常,所幸手術非常成功,自己的精神狀況也很好,大家不用擔心。她也大讚台灣醫療,「可能是有健保的關係,就算做一些自費的手術也很划算,而且最重要的是人,他們每一位醫護人員都相當細心」。
12歲女童「8天就見血」…媽媽以為青春期亂經 醫檢查搖頭:罕見癌症
女性經期紊亂常見原因,包括壓力過大、生活作息不正常、荷爾蒙失衡等,但大陸河南省一名12歲女童,在短短一個月內竟來了3次月經,家人帶她前往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女童竟是罹患罕見癌症,且癌細胞已經擴散。根據陸媒報導,河南省洛陽市一名12歲女童月經周期超短,每間隔7至8天就會來一次大姨媽,起初女童媽媽以為,只是單純的青春期亂經,因此並未在意,怎料女兒不久後便出現咳嗽、厭食等症狀,媽媽這才驚覺不對勁,趕緊帶孩子就醫。經醫生檢查發現,女童竟是罹患罕見惡性腫瘤,非妊娠性的原發卵巢「絨毛膜癌」(choriocarcinoma)且合併無性細胞瘤(Dysgerminoma),不幸的是癌細胞已經蔓延至肝臟,診斷出為癌症晚期。女童透露,剛開始她並未察覺身體有任何不適,只覺得肚子裡有個「東西」越長越大,直至後來才渾身不舒服,「隨時隨地都想吐,感覺胃要爛了一樣。」目前女童正積極接受抗癌治療,家人只盼有天能看見生命奇蹟。對此,醫生表示,「絨毛膜癌」屬於卵巢腫瘤的一種,為高度惡性的滋養細胞腫瘤,其致病原因是滋養層細胞異常增生,破壞原來的絨毛或葡萄胎結構,進而侵犯子宮肌層及血管,癌細胞最常見轉移部位為陰道、肺、腦等,死亡率高達90%以上,且預後效果相當差。醫生也示警,絨毛膜癌的症狀大致上與卵巢癌差不多,女性若發現陰道不規則出血、腹痛、子宮異常增大及出現假性懷孕等徵兆,應立即前往醫院檢查。
67歲男走路吃力「竟是攝護腺癌」 初期無症狀難警覺
一名67歲的患者,平日作息正常,喜歡早起去公園散步,和老朋友下棋聊天,生活看似平靜安逸,但從幾個月前開始,他發現自己走路越來越吃力,腰酸背痛的情況時常發生。起初認為是年紀到了、骨頭老化所致,然而疼痛逐漸變得劇烈,走路的時候雙腿彷彿被千斤重石壓住,常常得停下來休息,才能勉強挪動步伐。直到某天他疼得幾乎站不起來,家人硬是扶他到醫院,安排了一連串的檢查,才診斷為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及多處骨骼。攝護腺癌是台灣中老年男性常見的癌症之一,尤其在50歲以上的男性,隨著年齡增長、生活飲食習慣以及家族遺傳因素的影響,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大幅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臨床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診斷時,癌細胞已經開始向其他部位擴散。針對晚期或有轉移風險的患者,早期發現與積極的治療介入至關重要。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查岱龍理事長指出,睪固酮濃度是攝護腺癌控制的關鍵,它可說是助長攝護腺癌細胞生長的重要因子,濃度越高,癌細胞的增長速度往往越快。透過荷爾蒙治療降低睪固酮濃度,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並延緩疾病進展。臨床證實,藉由長效型荷爾蒙針劑每三個月注射一次,能降低攝護腺癌死亡風險,為患者帶來穩定的病情控制和提升生活品質。此外,穩定的睪固酮濃度管理不僅能延長患者的生命,更能顯著減少癌症轉移的機率,讓患者在面對病情時更有信心。台灣目前對於攝護腺癌的篩檢方式主要是透過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的檢測來進行早期篩檢,同時結合影像學檢查、病理切片,以及多種治療選項,包含手術、化學治療和荷爾蒙治療等。然而,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楊明昕醫師指出,PSA指數僅能作為一項指標,並無法全面反映攝護腺癌的進展狀況,從治療面來看,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與睪固酮濃度息息相關,如睪固酮濃度控制在<20ng/dL內,能延緩腫瘤病程進入去勢抗性的時間。許多研究證明,透過抑制睪固酮濃度的荷爾蒙治療,能有效減緩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其中,GnRHa(促性腺素釋放素促效劑)荷爾蒙治療更是治療攝護腺癌的主要治療,臨床統計顯示其對攝護腺癌的控制效果顯著,約有90%以上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睪固酮濃度降低,穩定病情、延緩癌細胞的進展。楊明昕醫師建議攝護腺癌患者每3~6個月定期檢測PSA與睪固酮濃度,以確保癌症控制,醫師也會依據病況調整治療策略。針對攝護腺癌的荷爾蒙療法,長效荷爾蒙針劑被視為一項重大突破。臨床研究顯示,此類藥物可長期穩定地抑制睪固酮濃度,減少了攝護腺癌患者的死亡風險。研究亦指出,荷爾蒙療法在不良反應的控制上有顯著優勢,讓病人在治療上能有更好的耐受性。雖然部分患者可能會因睪固酮濃度降低而出現情緒波動、睡眠困難甚至擔心有骨質流失等症狀,但透過專業醫師的介入,這些副作用大多可控制,對於生活品質影響不大,建議患者仍應把癌症治療作為第一優先考量。長效荷爾蒙針劑的注射方式有肌肉注射與皮下注射兩種,肌肉注射與一般疫苗注射方式相同,能為患者減少肉芽腫或膿瘍等風險,在第一個月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睪固酮濃度,且相較皮下注射所造成的睪固酮濃度波動較低,對於病情控制和整體存活都有幫助。不少晚期攝護腺癌的患者因控制不佳而導致疾病惡化,透過荷爾蒙治療打前鋒,及早使用,搶下治療關鍵更顯重要!楊明昕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患者大多早期沒症狀,但癌症早在體內肆虐並轉移至身體各處,直到晚期才發現。上述67歲患者在即時使用長效肌肉注射荷爾蒙針劑治療兩三個月後,患者的疼痛便大幅改善,癌症病灶也都控制良好,PSA指數也從原本的200多ng/dl,降到了2ng/dl以下。查岱龍醫師強調,攝護腺癌的治療目前非常多元,若穩定控制的情況下,平均存活率可達五年以上。採取適當的治療且定期追蹤,不僅癌症病況能得到良好改善,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也可被控制,患者無需過度擔心。長效荷爾蒙治療的優點遠遠超過可能出現不適,並且對於延長生命、提高生活品質具有顯著的正面效果,鼓勵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
12強/嘴角紅紅掀關注!林昱珉「不是吃檳榔」2大關鍵曝 醫示警:一樣恐罹口腔癌
中華隊日前以4比0血洗日本隊,成功摘下世界12強棒球賽金牌,不過王牌投手林昱珉因嘴角紅紅,遭質疑在賽前嚼檳榔,甚至還有媒體酸問「日本有賣檳榔嗎?」引起不小爭議。對此,耳鼻喉科醫師侯思任表示,2大關鍵原因能證明,林昱珉「不可能吃檳榔」。中華隊球員林昱珉因包手刺青,加上在球場上被發現嘴巴通紅,不僅遭到酸民嘲諷「8+9」,更有記者脫口詢問「玉米,可以問一下日本有賣檳榔嗎?」讓原本打算駐足受訪的林昱珉立刻扭頭就走。此事引起眾怒,網友紛紛砲轟該名記者,對國家英雄很不尊重,也讓「林昱珉嘴角紅紅」成為熱門話題。對此,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頭頸癌召集人、耳鼻喉科醫師侯思任指出,林昱珉不可能吃檳榔,關鍵2大原因為,第一、檳榔是農產品,不但不可能非法帶出境,團隊也不會允許球員在場上吃檳榔;第二、美國職棒常見選手嚼菸草,且菸草中會添加紅色色素,吃完後會滿嘴通紅,而身為旅美球員的林昱珉,有很大機率是吃口嚼菸草。不過侯思任也示警,菸草成份中的尼古丁、焦油與菸品一樣具有成癮性,恐會導致口腔癌的發生,癌細胞最容易出現在牙齦、舌頭、嘴唇等咀嚼部位,部分美國職棒選手在退休後也被診斷出罹患口腔癌,罹癌原因與長期嚼食菸草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