癢疹
」 疾管署 皮膚 猴痘女子患「結節性癢疹」陷憂鬱! 「生物製劑治療」生活恢復正常重拾自信
30多歲的小靜,三年來飽受結節性癢疹之苦,全身皮膚布滿大大小小極度搔癢的顆粒及斑塊,日也抓夜也抓,晚上還因搔癢抓到無法入眠,就醫接受了短期類固醇、口服抗組織胺、口服免疫調節劑及窄波段紫外線的治療,雖得到部分緩解,但有時仍然非常搔癢難耐,最後使用生物製劑進行治療後,皮膚明顯改善讓自己重拾自信,生活也恢復正常!結節性癢疹「癢抓」惡性循環 重挫生活品質奇美醫院醫學美容中心副主任暨皮膚科醫師鄭百珊說明,結節性癢疹(又稱癢疹),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好發於女性、壯年及中老年人,臨床表現為皮膚上出現許多如米粒或碗豆大小般且偏硬的顆粒狀結節,有些病灶甚至會融合成一大塊厚厚的板塊,臨床上癢疹數目從個位數到上百顆都有,往往伴隨持續超過六周以上的嚴重搔癢、摳抓與摩擦病灶之症狀,「癢-抓-癢-抓」的惡性循環常使病人睡眠與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進而影響其工作與社交生活!致病因不明 這些人高機率會出現癢疹目前造成結節性癢疹的原因不明,但研究發現「第二型免疫反應異常」與「神經增生與纖維化」扮演了重要角色;部分病人合併異位性皮膚炎與癢疹一起出現,其他如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衰竭、慢性B肝/C肝帶原、人類免疫不全病毒感染、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疾病,也都發現有較高機會出現癢疹。「生物製劑」屬於針劑注射 副作用相較口服少鄭百珊指出,癢疹的治療上常會遇到瓶頸,醫師會依照病人癢疹的嚴重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組合,包含常見的外用藥膏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還有口服藥物如抗組織胺、免疫調節劑,也可能加上窄波段紫外線照光治療。而生物製劑是目前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藥物之一,為針劑注射,主要抑制第二型免疫反應中的重要介白素-4與13。副作用較傳統的口服藥物少,但仍有少見的副作用如結膜炎等。疾病影響社交生活! 與醫師溝通、共享治療決策鄭百珊表示,癢疹癢起來要人命,嚴重的皮膚搔抓除了影響正常生活、外觀上的皮膚異狀往往讓病人無法正常社交,長期搔抓造成的皮膚苔癬化、破皮流血,更是增加得到蜂窩性組織炎的機會;因此,與醫師良好的溝通、疾病共享決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是很重要的。唯有戰勝癢感、改善癢疹,才能重新開始嶄新的人生!
6個月大女嬰關節紅腫、又冒水泡 竟是「1皮膚病」惹禍
一名6個月大的女嬰,右腳大拇趾關節處紅腫且有水泡滲出液,右手腕也佈滿脫皮紅疹與小水泡,經醫師問診發現,女嬰母親也有長期慢性的皮膚癢疹,研判寶寶為異位性皮膚炎。建議除原有的類固醇藥膏治療外,要與保濕乳液一同使用,並每日執行濕敷療法;一週後,寶寶的皮膚狀況明顯改善,水泡縮小無滲出液,脫皮紅疹的部位也好轉。異位性皮膚炎 反覆搔癢疾病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陳慧耕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為一種慢性及反覆發作的皮膚搔癢性疾病,嚴重的搔癢與反覆發作是其主要特色。皮膚出現濕疹樣紅色斑塊,且有滲出液,初期有水泡與結痂,久了會有脫屑、龜裂和苔蘚化的情形。台灣兒童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比例約8~10%,其中一半的患者會在1歲內發病,約80%的病患在5歲前有症狀。而家中有過敏病史,特別是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的人,有可能產下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嬰兒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臉部、脖子、軀幹與四肢關節處。家族過敏兒 母乳抗敏佳對於有家族過敏史的嬰兒,預防過敏最好的食物即是「母乳」。當無法哺餵母乳時,可使用部分水解蛋白奶粉或完全水解奶粉替代一般配方奶餵食。此外,維生素D也被證實可以調節皮膚屏障並保持皮膚濕潤,免疫系統發育也與維生素D相關,而維生素D可減少皮膚的慢性發炎,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首重維持皮膚完整性陳慧耕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重點是維持皮膚的完整性,必須規則使用保濕劑,且避免刺激物,洗澡時不過度搓洗,水溫不宜過高(攝氏33-38度),洗澡後可適度塗抹無香精的乳液。皮膚症狀惡化時,需經醫師評估,依照臨床症狀給予適當的外用類固醇藥膏或免疫調節劑,或口服抗組織胺以防止搔抓。濕敷異位性患處 日常這樣做防發作陳慧耕醫師表示,在嚴重惡化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處,可考慮採用濕敷療法,在患處塗藥或使用保濕劑後,以濕的紗布包紮數層,外面再用乾紗或彈繃加以固定,執行2-3小時後拆掉,一般3天就有顯著的效果,治療過程不超過兩週。陳慧耕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除了環境過敏原刺激,食物也是過敏原之一,當症狀出現時,應向醫師諮詢,找出引起過敏的原因,避免刺激以減少未來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機會。嬰幼兒的肌膚較脆弱與敏感,建議穿寬鬆的棉質衣服,避免皮膚刺激,降低癢感與不適,床單、被套、枕頭套等寢具最好每1-2週定期清洗一次,並以55°C左右的熱水洗淨與烘乾,避免在家中鋪設地毯,以降低嬰幼兒接觸環境中的過敏原。
結節性癢疹「神經連鎖反應」1顆癢全身! 生物製劑可有效改善搔癢情況
皮膚出現米粒或碗豆大小的疹子,而且越抓越癢?小心可能是「結節性癢疹」,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教授表示,結節性癢疹有神經增生肥厚、纖維化現象,有如神經發炎,它的「癢」是從皮膚中透出來的深處癢感,而且有神經性連鎖反應,一顆發癢就會引發全身上下百顆癢疹。許多結節性癢疹的患者會因為癢感而無法獲得好的睡眠、生活品質,不過現在研究發現生物製劑可以有效改善結節性癢疹、生活品質。在今(2023)年歐洲皮膚病與性病學會年會(EADV)上,蔡呈芳教授便針對結節性癢疹的治療發表研究成果。嚴重搔抓影響生活品質 研究證實「它」可有效改善結節性癢疹有部分患者合併有異位性皮膚炎,蔡呈芳教授提到,生物製劑在5月臨床試驗中就針對這樣的患者進行研究,在病人2週注射一次、持續半年後,發現有6成病人癢感程度可以減低至少4分、搔抓嚴重度可以降到0-1分。其餘4成患者雖然未達有效療效指標,但多數患者皆表示生活品質獲得改善,不過,蔡呈芳教授表示,事實上實務使用發現患者的滿意度遠遠高於臨床試驗研究結果。因此,為了瞭解未達有效療效指標的患者,在使用生物製劑後的實際狀況如何,研究團隊進行研究,一共收錄了150多位結節性癢疹患者,並在歐洲皮膚病與性病學會年會(EADV)上發表這篇論文。蔡呈芳教授表示,研究顯示生物製劑可精準作用於第二型發炎反應、安全性高,治療半年可以顯著改善皮膚搔癢與結節病灶的嚴重程度,甚至有機會讓皮膚恢復平整狀態,進而改善睡眠、生活品質,未達有效療效指標的患者有一半在治療後對治療成果感到相當滿意。患者治療有「這些」困境 生物製劑成新選擇結節性癢疹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不僅是免疫系統與皮膚組織相互影響的疾病,也涉及神經系統,治療方式以類固醇、冷凍治療、紫外線光療與口服免疫抑制劑等為主。但蔡呈芳教授指出,長期使用類固醇會有水牛肩、血糖升高等副作用,口服免疫抑制劑可有效治療,但主要是針對合併濕疹患者較有效、也有白血球低下及感染、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而冷凍治療考驗醫師的手感,光療有光線穿透性的問題,對太厚的病灶往往效果不足。現在,研究顯示生物製劑對於結節性癢疹也有效果,蔡呈芳教授表示,這對患者來說是另一種新的治療選擇,而且結節性癢疹有部分患者合併有異位性皮膚炎,2種疾病癢的共同發炎物質相同,可以透過生物製劑同時達到治療效果。目前此藥品也於10月正式通過台灣食藥署核准供臨床中重度結節性癢疹治療使用,有機會幫助更多病友找回無癢人生。除了用藥外,蔡呈芳教授也提醒患者,平時應避免皮膚過度乾燥、刺激,若有搔癢千萬不可以搔抓,以免一發不可收拾。
染疫1個月後皮膚突冒紅疹搔癢不斷! 醫曝:恐是長新冠惹禍
42歲林小姐,主訴這一週以來四肢和身體冒出疹子,本來不以為意,疹子卻越來越多,尤其半夜常被癢醒,導致睡眠品質不佳,這才驚覺事態嚴重,前往醫院就醫診治,才發現癢疹原因是感染新冠後導致的皮膚過敏。無敏過史、癢疹發作前一個月確診 恐是新冠後遺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蔡明翰表示,患者就醫時提到,從未發生過敏相關症狀,這次癢疹發作前並沒有吃到海鮮、止痛藥以及抗生素等,也沒有特別接觸到動植物。經過再次仔細詢問病史發現,在這次癢疹發作前一個月曾確診新冠,所幸在被感染前已經打了數劑新冠疫苗,所以這次確診是輕症,康復後也沒有產生咳、喘等呼吸道相關症狀,然而皮膚卻開始搔癢起疹子。新冠痊癒才出現皮膚症狀 外觀與一般過敏疹類似身體診察發現林小姐四肢共有十幾個紅色丘疹,並且有抓痕,身體則有零星幾個疹子,還沒有脫皮或化膿的跡象。蔡明翰表示,經過推測,判定過敏原因是感染新冠後導致的皮膚過敏。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活化人體免疫系統以抵抗病毒,但是即使病毒已被消滅殆盡,免疫系統仍在過度活化的狀態,就可能刺激皮膚產生癢疹,所以有些病人是新冠確診痊癒後一到兩個月才開始起疹子。新冠後的癢疹與一般過敏疹外觀類似,以凸或平的紅疹為主,並不會特別嚴重,可是皮疹和搔癢症狀會持續數週甚至更久,因此治療上更需要持久恆心。過敏疹治療單純 規律用藥可改善治療方法也是先用口服抗組織胺以及含有類固醇的藥膏,如果效果不彰,可以加上口服免疫調節劑一起治療,若是過敏症狀嚴重,也可短期口服類固醇控制。蔡明翰說,比起其他長新冠症狀,感染後過敏疹的治療相對單純,只要耐心規律用藥控制,惱人的癢疹症狀就會如目前的疫情般漸漸趨緩。
不愛吃甜食?醫師曝「6鹹食」滿滿糖分:每天默默吃很多
大家都知道攝取過多糖分,容易造成肥胖、身體發炎、心血管疾病等問題,對健康百害而無一利,但你以為吃鹹食就無大礙了嗎?家醫科醫師李思賢透露,6種鹹食其實都是糖,「很多自認為不愛吃甜食的人,每天都默默的吃了很多糖。」醫師李思賢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不少食物在味覺上吃起來鹹鹹的,但其實內含滿滿糖分,像是燒餅、蔥抓餅、油條、麵包、蘿蔔糕、羹等6樣鹹食也都是糖,讓他忍不住憂心嘆,許多自認為不喜歡吃甜食的民眾,其實「每天都默默的吃了很多糖!」李思賢曾指出,若是攝取太多糖分,皮膚容易出現皺紋、痘痘、多油、老人斑、妊娠紋、贅疣、落髮、癢疹及浮腫等症狀,建議可透過以下8大方法有效戒糖。第一、減少暴露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把家裡跟辦公室的零食都收到櫃子裡。眼不見為淨,不會隨時被零食勾引,一旦壓力大,就很容易抓起隨手可得的零食。第二、戒除精製甜食麵包、餅乾、義大利麵、洋芋片,這類精製的食物對身體的傷害還是比較大的,相較於「飯」、「水果」,因為這些精製食物除了糖分以外往往有許多會使身體發炎的添加物和油脂,發炎會大大提升對甜食的渴望,所以先從「精製甜食」開始戒除是一個好的方向。第三、不脫水及充足電解質很多時候對糖的渴望其實是因為身體缺水或是缺電解質,所以經常補充富含電解質的水也能降低對甜食的渴望。第四、增加替代零食的選擇在戒糖期間可以吃的零食有「堅果」、「黑巧克力」,坊間常見的低糖生酮甜點也是在過渡期很好的選擇,因為其中多用的是代糖,又以羅漢果堂、甜菊糖、阿洛酮糖、赤藻醣醇為佳。不是說這些甜點可以毫無限制的吃,但這些甜點真的是戒糖過渡期的好幫手。第五、充足的睡眠光是足夠的睡眠就可以大大降低隔天的食量,睡眠算是健康的基石,如果常常日夜不規律,時而早起,時而晚睡,尤其是輪班的工作,對戒糖來說是非常大的障礙。第六、多運動運動能夠增加腦袋內的腦內啡,大大降低飢餓感以及對甜食的渴望。所以我非常推薦大家在戒糖期間多做重訓或是高強度間歇性運動。只有兩個狀況下我會不建議運動,就是太累或是吃太飽的時候。第七、多利用「短鏈脂肪酸」和「水溶性纖維」短鏈脂肪酸像是乙酸、丙酸、丁酸是可以對大腦傳遞飽足感的訊號,這些脂肪酸我們可以從發酵食品像是酸菜、蘋果醋、康普茶、泡菜中攝取。水溶性纖維也能夠增加我們的飽足感,像是菊苣、洋車前子粉、豆類、奇亞籽。第八、減少社交活動這個建議有些人可能比較難做到,但是減少社交活動真的能夠大大減少自己接觸甜食的機會,也不需要在意他人的眼光去選擇食物。對此,李思賢過去曾透露,糖其實是「合法的毒品」,成癮率足足高達「古柯鹼的7倍」,所以靠著意志力去戒糖往往會失敗,透過上述8種方法輔助,才能不再被食物牽制,「不要急,戒糖是需要時間的,你不可能在3天內完全都不吃,但是3個月就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進步。」
1歲女麵包吃剩…惜食爸吞下肚「四肢炸疹子」痛爆 醫揭原因:這叫試蠱
疾病管制署日前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且腸病毒傳染力強,學童間密切互動易使腸病毒於校園間傳播。小兒科醫師林智葳就分享一起個案,一名愛惜食物的爸爸最近吃了1歲半女兒吃剩的麵包,進而感染腸病毒,四肢長滿疹子,又癢又痛,讓他苦不堪言,提醒民眾在腸病毒流行期間做好防範。林智葳醫師今(30日)在臉書發文,「早上門診看了…一家人中的爸爸因為吃了1歲半女兒吃剩的麵包,而四肢長滿腸病毒的痛癢疹子;還有4歲葛格因為不滿2歲底迪趁機偷喝他的水壺,而報復性地喝回去,所以過沒幾天跟著一起發燒。」醫師喊話,「請大家不要這麽愛吃別人(小孩、家人、朋友、愛人、同事)吃過的東西好嗎;承平時期這叫不浪費,現在各種病毒都大流行的時期叫做試蠱」。疾管署26日表示,上週新增2例腸病毒71型輕症病例,個案皆為北部1歲幼童,4月上旬發病,經治療後症狀已改善,今年腸病毒71型輕症病例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累計2例,分別感染腸病毒D68型及克沙奇A6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2023年4月16日至4月22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7,851人次,較前一週(5,470人次)明顯上升43.5%,且高於近6年同期,疫情傳播風險增加,應提高警覺及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活動上升,檢出以克沙奇A型病毒為多,且腸病毒71型及D68型病毒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疾管署呼籲,腸病毒流行風險增加,各教托育機構應做好因應腸病毒流行準備,依據「教托育人員腸病毒防治手冊」積極加強自我查檢及落實各項防治作為,並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教托育機構人員或其他兒童常出入的公共場所業者,落實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及正確勤洗手,維持環境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才能降低腸病毒傳播風險,確保嬰幼兒健康。(圖/翻攝自醫心葳你Wei醫師~林智葳醫師臉書)
季節交替皮膚發癢撓不停 中醫授緩解妙招
上班族小雄連假過後,回公司上班處理排山倒海的工作,在一個忙碌的下午,突然發現脖子、手臂及身體癢了起來,仔細一看皮膚上有許多大小不一、塊狀浮腫的紅疹,擦了同事給的止癢藥膏、藥水還是癢得要命,甚至帶著些微刺痛,只能不停搔抓,嚴重影響工作及心情,小雄趕緊前往傳統醫學科求診,經醫師辯證,應是近日工作壓力大引起急性蕁麻疹(風疹)發作。致癢因子 應找出原因對症下藥中榮灣橋分院中醫師唐佑任表示,致癢原因大致可區分為「外在接觸」、「內在體質」及「疾病引發」,例如皮膚長期處於潮濕狀態,春夏易發汗皰疹、洗澡用過熱的水易造成乾癢等,皆因外在接觸引起;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懷孕體質變化或食物、藥物過敏造成的皮膚癢,則是因「內在體質」導致;另外也有因黴菌、疥蟲感染(疥瘡)、尿毒症、糖尿病、膽道阻塞、寄生蟲等「疾病引發」的癢疹,原因不同,診療方式也不同。中醫正本清源 緩解方式一次看唐佑任醫師指出,臨床上病患常見急、慢性濕疹或過敏性皮膚炎造成的癢疹,中醫採正本清源方式,內服清熱濕毒方及及解毒清肝方,來清除體內風熱、利濕解毒,並藉養血潤燥,強化肝臟功能降低癢感,讓傷口加速癒合。在過敏性皮膚炎方面,中醫則用荊防敗毒方、解毒清肝方,並加服調中益膚方,加入人蔘、防風、蒲公英等藥材,不但可清除體內濕熱,也強肝固脾以改善體質,使病患盡量不受過敏原影響加速康復及避免復發。另外,春春痘(面皰)有時也會造成皮膚紅癢,憂慮失眠、操勞過度的人,女性月經不順、青春期荷爾蒙失調或增加,喜食辛辣油膩刺激食物,也會使體內毒火熾盛,此時會用降火涼血方配合清上敗毒方,個別化論證青春痘的病因採取完整治療,以避免留下傷口及痘疤,常保肌膚細緻白皙。保持生活規律 減少肌膚搔癢及紅疹唐佑任醫師以中醫觀點提醒,當皮膚有癢疹時,飲食以天然食物為主,少吃人工合成物,可多吃淡水魚、新鮮豆製品等優質蛋白質,並攝取足量的蔬菜幫助肌膚修復,烹調以蒸煮取代炒炸或燒烤,因高糖油鹽可能導致皮膚症狀惡化。而若懷疑對食物過敏,建議先停食海鮮,特別是有殼類(蝦、蟹)及深海魚(鮭魚、鱸魚、鯧魚及白帶魚等),也建議停食堅果,特別是花生及麻油,避免上火,並避免食用芒果、奇異果、榴槤、草莓等易致發過敏的水果。此外,日常生活不要用太熱的水或清潔劑沖洗患處,避免刺激皮膚。皮膚敏感的人最好不要含香精、防腐劑、過酸過鹼的產品,春夏季節變換,要注意防曬,經常曝曬易使皮膚受到刺激產生病變。
上山踏青「起紅疹」搔癢難耐 美女醫認「門診現人潮」:罪魁禍首是牠!
春天一到,上山踏青的人潮湧現,再加上清明掃墓活動,「毛毛蟲皮膚炎」也不意外的大量出現在門診。對此,美女皮膚科醫師高珮菡也表示,「毛毛蟲皮膚炎」的正式診斷又稱為丘疹樣蕁麻疹(papular urticaria),主要是由在樹木草叢中棲息的毛毛蟲身上的纖毛所引發。高珮菡12日在臉書專頁《皮膚科日常菡養 高珮菡醫師》發文指出,「毛毛蟲皮膚炎」正式診斷稱「丘疹樣蕁麻疹」,常合併濕疹的變化。常見的病灶可能包括:因與毛毛蟲蟲體接觸而產生的長條形「濕疹樣變化」,或是與毛毛蟲的纖毛接觸,而出現無規則散佈的「紅色丘狀癢疹」。(圖/翻攝自臉書/《皮膚科日常菡養 高珮菡醫師》)高珮菡也分享朋友的小孩去公園玩時的經歷,「一陣風吹來,小孩就癢了起來,回家就全身紅疹了,就是纖毛沾附到衣服上惹的禍。」對此,高珮菡建議,前往戶外踏青時,盡量穿著長袖衣物和長褲,減少暴露部位,如果發現毛毛蟲爬在身上或衣服上,可以用帽子輕輕拍落,並更換衣物,避免沾在上面的纖毛持續接觸皮膚,而引發過敏反應,例如蕁麻疹。高珮菡也強調,雖然皮膚症狀大多在1至2週就會逐漸痊癒,但紅疹通常搔癢難耐,除了外用類固醇藥膏的使用,醫師也會視情況開口服抗組織胺或是類固醇,讓過敏的免疫反應趕快停下來。
猴痘2本土個案擴散關鍵曝光 若異性族群間傳播「後續防治恐複雜」
猴痘(MPOX)殺進台灣!疾病管制署(疾管署)在1日公布國內出現首2例本土猴痘個案,對此,台大醫師表示,恐怕已經有群聚,民眾進行親密行為時要特別注意,免得染病上身。另外,專家直言,若是在異性族群間傳播,後續的防治恐會較複雜,目前看來還不需緊張;而疾管署2日也會討論曝露前預防對象疫苗接種規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圖/指揮中心提供)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1日表示,國內新增2例本土猴痘病例,分別為居住在新竹40多歲男姓及高雄20多歲本國籍男性,兩人2月下旬身體出現發燒、丘狀癢疹、水泡、淋巴結腫大、舌頭潰瘍等症狀,分別於2月26、27日確診陽性,2人近日都沒出國旅遊史,所以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感染源還不明,對此,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認為,這代表病毒至少存在在2個區域,這也代表國內可能已經出現了傳播鏈。猴痘注意事項。(圖/疾管署提供)由於猴痘感染者99%以上是男性,若出現非醫護的女性感染者,社區傳染的風險就會大大提高。黃立民也表示,要評論猴痘疫情風險,首先得確認個案是否為同性族群,因猴痘主要是經過性行為接觸身體的接觸傳染,而目前各國發現,疫情會比較侷限在同性族群,若本土個案為異性族群,代表疫情往非同性族群蔓延,這樣後續控制會比較嚴重。黃立民也指出,除非和猴痘個案待在同空間長達數小時,或共用浴巾、棉被、枕頭等,亦或是身體密切接觸,才比較需要擔心感染風險。至於疫苗接種,黃立民表示,未固定性伴侶的高風險族群,會建議施打疫苗,至於如何找出高風險者,則需透過疫調。不過她也認為目前不用緊張,推測猴痘還沒有在社區流行。猴痘注意事項。(圖/疾管署提供針對國內猴痘抗病毒藥物剩下約500人份,另疫苗則剩下1100劑左右,是否考慮再添購?羅一鈞表示,隨著本土感染風險增加,疫苗數量是一定會添購,目前與藥廠聯繫,不過還是要與專家討論接種對象要擴大到什麼範圍,以及可能需要接種人數,才會有詳細採購計畫。另外,衛福部次長王必勝也補充,增購多少仍要視接種對象為何,必須掌握最有效的抑制方法,待下午的專家會議及明天與相關團體討論後,應該就會有定案。至於前一天公布的另外6名高風險接觸者,是否出現症狀、有無進行採檢?羅一鈞回應,目前匡列的接觸者總人數都維持25人,6名接觸者目前也尚未出現症狀,由於需要監測到3月20日,出現症狀都會按照工作手冊進行相關採檢。
終於攻陷!猴痘首度出現本土案例 2男陸續發燒淋巴結腫大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公布我國第6、7例猴痘確定病例,分別為北部40多歲及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居住地分別為新竹縣及高雄市,於2月下旬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丘狀癢疹、水泡、淋巴結腫大、舌頭潰瘍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2月26、27日確診陽性。2名個案近期無出國旅遊史,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接觸者共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兩名男子彼此之間沒有關聯性,且與先前國內確診的境外移入個案亦無關聯,為零星、散發的本土個案,目前正在釐清可能的感染途徑。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09國報告逾8.6萬例確診,病例數主要分布於美洲(58,367例)及歐洲(25,849例),其中美國累計30,193例占全球總數35.1%為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新增病例數分佈以美洲(183例)為多。鄰近國家中以日本累計22例病例、新加坡21例及泰國15例為多,另韓國、菲律賓、越南、香港及中國等亦有報告病例,其中日本本土疫情近期有增加趨勢。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年2月14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5%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267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68.7%。WHO於去年7月23日宣布將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迄今仍維持。疾管署說明,我國已於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通報疑似病例47例,其中確診2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1例、美國3例、1例奧地利),餘40例均排除。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快訊/國內爆2起猴痘病例 感染源待釐清
疾病管制署1日表示,國內有2起猴痘病例,病患為居住在新竹縣和高雄市的2名男性,2月下旬出現症狀,研判應為本土個案,感染源待釐清。疾管署公布,我國第6、7例確定病例,分別為北部40多歲及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居住地分別為新竹縣及高雄市,於2月下旬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丘狀癢疹、水泡、淋巴結腫大、舌頭潰瘍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2月26、27日確診陽性,2名個案近期無出國旅遊史,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接觸者共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說明,我國已於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通報疑似病例47例,其中確診2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1例、美國3例、1例奧地利),餘40例均排除。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該署除持續加強國際港埠檢疫措施及民眾風險溝通與衛教宣導,亦已採購並配置抗病毒藥物及猴痘疫苗供符合條件者使用,及加強監測、通報及適時調整相關防治政策。
掏萬元入住小琉球民宿!全家人「冒癢疹」怒退房 網一看驚呼:又是這家
開心遊玩卻碰上踩雷民宿,真的會令人敗興而歸,一名女網友發文抱怨,上個月全家前往小琉球遊玩,臨行前花費了10320元,在某間民宿下訂2間4人房、打算住宿2晚,怎料不但房型大小不一、盥洗設備損壞,房間更是髒到全家人大過敏,讓她癢到當場退住。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爆料,該間民宿「爛的很有名」。該名女網友近日在臉書社團「爆料公社」發文表示,全家在春節期間去小琉球3天2夜,臨時找了間民宿入住,沒想到一進到屋內,竟發現環境十分骯髒,棉被床單全是塵蟎、蓮蓬頭損壞,就連冰箱都積水發臭,甚至明明是價格相同的2間4人房,但格局大小卻差超多,一家人還皮膚大過敏、全身起癢疹,最終決定退房離開。原PO表示,向民宿業者反映後,對方不但處理態度消極,也不願退回住宿費,讓她氣炸直呼,「要去小琉球不要去這間!」貼文引起網友熱議,不少人看完驚呼,「這間早就黑名單了」、「他又不痛不癢,他不是第一次被爆了…!」、「『又』是這家太可怕了」、「這家很雷!被爆過好多次了」、「他之前盜用別人照片,我跟老闆在網路上開戰超久的」、「這間幾年前就被副本開爆了,寧願露營也不要去那間花錢找罪受。」
冬季手腳冰冷、過敏發作 中醫師:把握1時機改善
天氣變冷,讓許多有過敏體質的人開始噴嚏連連,鼻水直流像關不緊的水龍頭。尤其,鼻塞、眼睛搔癢、呼吸道症狀等等接踵而至,真是苦惱。中醫師建議,民眾不妨接受中醫的三九貼,透過溫熱的藥物提振體內陽氣,去除身體中的寒邪,減輕季節轉換產生的過敏情況。冬季三九貼 溫陽利氣、驅散寒邪中醫以「夏養三伏,冬補三九」的理論,在冬季的三九天進行三九貼。「三九天」是源於中國北方民間對寒冬的記數方式,是一年之中天氣最冷、陽氣最弱的時候。自冬至後以九天為一個計算單位,即冬至後的第9天為「初九」、第18天為「二九」、第27天「三九」。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總醫師李杭哲說明,三九貼是灸療法的其中一種形式,方法是將辛溫、化痰等溫和中藥,敷貼在人體特定的穴位上,達到溫陽利氣、驅散寒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這些族群應把握機會 調整體質、改善症狀李杭哲醫師表示,有過敏體質、冬季容易發作呼吸道疾病,或是體質偏虛寒容易反覆感冒、手腳冰冷的民眾,可以把握每年一次三九天的機會,藉由三九貼改善體質與症狀。今年的「三九貼」在冬至到明年1月19日之間,每隔7至10天接受一次治療,共3次,日期約在國曆111年12月31日(初伏)、112年1月9日(中伏),和1月18日(末伏)。若在夏天已接受「三伏貼」治療者,建議把握寒冬另一個調整體質的機會,繼續接受「三九貼」,有助延續三伏貼的療效。藥物敷貼禁忌要牢記 這些情況不建議進行李杭哲醫師提醒,藥物敷貼期間盡量避免從事激烈運動,也應忌食生冷刺激物、禁泡冷水。敷貼時間以2至3小時為佳,不宜過久;敷貼期間皮膚若起輕微紅癢疹為正常現象,但若出現嚴重水泡過敏者則應立即取下。另外,對於孕婦、一歲以下幼兒、嚴重心肺疾病者、皮膚有傷口、急性感冒發燒、咽痛及體質屬於燥熱者,則較不建議接受穴位敷貼療法。
婦人全身奇癢無比「竟與後院曬衣有關」 醫師:這種蟲會吸人血!
一位50多歲女性,因全身疹子奇癢無比就醫,經檢查發現大片紅疹密集分佈於腹部、腰部、大腿內側及肩頸等處,類似情形從前曾經發生過兩次,詢問病史發現該民眾固定於後院曬衣,該處經常會有八哥出沒。另一案例為60多歲男性,腹腰、腋下、肩頸出現散在性癢疹,本身有種菜養雞。再一案例為60多歲女性,腹部、腰部、肩頸、手臂,大腿內側等處出現相當多的群聚性癢疹,詢問得知房間窗型冷氣上方有鴿子築巢。第四例為60歲女性也有類似症狀,多處散在性癢疹,家中陽台有珠頸斑鳩築巢及哺育幼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禽蟎臨床案例每年4月底就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8月,以5月為高峰。這樣的時間分佈符合鳥類繁殖期,這時候求偶、築巢、覓食活動最為頻繁。禽蟎因環境而有不同種類,台灣見到的叫「熱帶禽蟎」。禽蟎寄生於各種鳥類及雞隻的皮膚表面吸血為食,也可闖進屋內吸食人血。蟲體肉眼可見,成蟲體長約0.7毫米8隻腳,灰白色,吸飽了血會變成紅棕色。爬行速度和螞蟻差不多,如果沒有繼續吸血可存活至少一周。顯微鏡觀察發現肢體末端有傘狀吸盤,推測便於吸附於飛行的鳥類。禽蟎的生命周期從孵化至成蟲約一周,期間必須吸食禽鳥雞隻的血液才可以完成生命周期。生活習性為白天躲藏,晚上出來活動及吸血。潘企岳說,禽蟎叮咬的疹子是丘疹樣蕁麻疹,通常成群地出現,也可能散在出現。最常見於腹、腰、肩頸、手臂、腋下及大腿內側,叮咬的軌跡會停在衣褲、胸罩、肩帶的邊緣是一大特徵。診斷禽蟎叮咬,除了臨床特徵,還要仔細詢問鳥禽類相關蹤跡,例如窗外、冷氣旁、陽台是否有鳥巢,建築物是否常有鳥類出沒停留,是否於戶外晾衣,是否養雞。如果病人抓到蟲子帶來當然就能立即辨認診斷。禽蟎叮咬經常和跳蚤、臭蟲叮咬及疥瘡混淆。該如何分辨呢?潘企岳解釋,雖然跳蚤、臭蟲叮咬反應也是丘疹樣蕁麻疹,不過疹子可能大一點,且不會像禽蟎叮咬這麼密集。病史詢問對鑑別診斷也很重要,譬如家中有老鼠出沒則可能是跳蚤叮咬,曾看到樣似蟑螂的小蟲則可能是臭蟲叮咬。疥瘡疹子相對小很多而非丘疹樣蕁麻疹,另外可能產生棕色節結,加上好犯的典型部位,與禽蟎叮咬分辨並不困難。至於如何擺脫及防範禽蟎的危害,首先要防止鳥類於房子外棲息築巢,特別是窗外、冷氣旁、陽台等處。若發現鳥巢可等小鳥成長離巢後盡速清除。暫時離開已入侵的房間或空間並使用殺蟲劑來清除禽蟎。儘量避免於戶外晾曬衣物,尤其是有鳥類出沒的處所。家中保持乾燥,使用空調及除濕機可加速禽蟎的死亡。
藥布不要亂買 母心疼女兒被蟲吻買貼布反害過敏大爆發
1歲半女娃原就有異位性皮膚炎,日前被蚊子叮後,俏媽咪透過網購止癢貼布,未料孩子卻過敏大爆發,臉頰出現比10元硬幣還大的圓形紅疹區塊,並長了膿包,讓媽媽急著帶女兒就醫。茂盛醫院皮膚科醫師鍾佩宜指出,幼兒皮膚角質較成人薄,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更是脆弱,故2歲以下幼兒不建議使用市售貼布,有皮膚症狀應立即就醫。這名年輕媽媽日前帶著1歲半的女兒到茂盛醫院皮膚科就診,寶寶稚嫩右臉上有一小塊紅疹,裡面已起了小膿包。經詢問發現,她前幾天被蟲咬,媽媽上網團購買止癢貼讓女娃使用,反而引發她的皮膚過敏,臉頰出現比10元硬幣還大的圓形紅疹區塊。鍾佩宜也在女娃的身上發現癢疹、耳朵也有脫屑,這些病徵就是典型異位性皮膚炎寶寶。鍾佩宜建議,這類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要很小心使用貼布,因為他們皮膚的保護功能比一般的孩子還要弱,皮膚角質也比成人薄。加上異位性皮膚炎在先天上就容易對外界刺激引發皮膚過敏,所以對藥布上物質的吸收力就會比較多,故刺激的發生率也會隨之提高。一旦發生過敏、發炎的狀況,也不容易壓下來,就算治療好了,也容易反覆發作。鍾佩宜說,目前因管制較鬆,很多團購網可從日本、德國購買到各式貼布,其止癢的成份不外乎是類固醇,或是多含有局部薄荷、樟腦、抗組織胺…等成份,難免會對皮膚造成一定程度的刺激,也會因個人體質而有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所以,面對這些號稱有療效的貼布,鍾佩宜建議即使是大人在使用貼布之前,先手臂內側皮膚較薄處做72小時的測試後無恙再使用,避免適得其反。
逾5成洗腎患者皮膚搔癢難耐 5方式循序漸進治療
77歲洗腎多年的謝姓女士,近來因全身皮膚奇癢無比,嚴重影響睡眠。經求診臺中醫院腎臟科後,診斷為尿毒性搔癢症。所幸透過藥物調理、透析模式的改變,並同步整合皮膚科追蹤及營養衛教下,謝女士三個月後症狀明顯改善,皮膚再也沒有出現搔癢的症狀。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腎臟科醫師劉思緯表示,尿毒性搔癢症是一種發生在慢性腎衰竭患者的局部或全身性發癢,不是原發性的皮膚病變,更不是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疾病。臨床數據顯示,尿毒性搔癢最常發生的部位在背部(50%)及臉部(30%),其餘多分布在廔管側上肢(10%)和下肢處(5%)。劉思緯醫師指出,引發尿毒性搔癢症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容易定論,常見原因有: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血鈣或血鎂、血磷等電解質異常、週邊神經病變、維生素A過多、肥大細胞增生或其易受激發而釋放組織胺導致的搔癢,也有部分洗腎患者是因為透析量不足,或對透析器有不良反應而產生尿毒性搔癢。臺中醫院皮膚科主任吳家華表示,由於搔癢症會以局部或全身性的皮膚發癢,並伴隨濕疹、癢疹、色素沉澱來表現。因此,除了腎臟科的根本原因控制外,建議患者也能針對皮膚進行一些保養與治療。建議如下:1.保濕及避免搔抓:每天要用乳液塗抹全身2-3次。吳家華主任強調,雖然並不是全部的洗腎患者都有皮膚乾燥的問題,但維持良好的皮膚屏障,可以預防之後產生乾癢或皮膚炎的機率。2.外用藥膏:若已出現濕疹、癢疹時就必須使用外用類固醇藥膏治療,針對沒有皮膚病灶但有癢感的部位,可以使用止癢藥膏。3.照光治療:光照療法可以藉由調節免疫系統來達到止癢目的,目前針對尿毒搔癢症主要是選用窄頻紫外光(nb-UVB)來治療,必須有計劃的接受治療,才能達到最好的療效。4.冷凍治療或病灶內藥物注射治療:醫師指出,對於結節性癢疹,可以搭配此類療法。5. 口服藥物:藥物的選擇有抗組織胺、鴉片類拮抗劑、抗癲癇藥物、甚至是精神科藥物。吳家華主任說,目前的第一線用藥仍以口服抗組織胺為主,若治療成效不彰時,才會考慮其他藥物。根據臨床研究顯示,5成以上的洗腎病患都會面臨皮膚搔癢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針對長期洗腎患者,臺中醫院腎臟科會整合皮膚科會診追蹤,協助處理晚期腎臟病患者的皮膚問題,提升患者的預後品質。
換季怪病1/半夜冷氣孔爬出「蟲蟲大軍」 一覺醒來冒出上百顆紅疹
澎湖日前爆發怪病,近千名民眾身上出現大片紅疹且奇癢無比,經過不斷追查,排除水質等因素之後,縣府衛生局初步推斷可能是「台灣黃毒蛾」幼蟲的體毛,隨著東北季風吹散而導致的接觸性皮膚炎。家醫科醫師李佳燕在臉書PO文表示,自己與16名好友恰巧到澎湖玩,因此身體也出現上百顆紅疹,癢得不得了!但觀察癢疹出現的部位是從脖子到腰部,而且衣物遮蔽處、甚至腋窩都有紅疹,所以懷疑過敏原並非毛毛蟲的體毛,而更像禽蟎。小兒科醫師許志煌也曾與禽蟎交手,曾診治過好多個被禽蟎叮咬的小朋友,他在臉書指出,第一眼以為是跳蚤惹禍,但由於紅疹範圍實在太大,認為不可能都是跳蚤咬的,進一步檢查皮膚後確認元凶是禽蟎。許志煌解釋,若紅疹多出現在腋窩、脖子、前胸、肩膀和上肢的話,就可能是禽蟎叮咬。他說明禽蟎會寄生在鳥類身上,平常以吸食鳥血、人血維生,如果住家周圍的屋頂、陽台、窗戶、窗型冷氣附近經常有鳥類出沒,甚至有鳥窩,禽蟎便會透過冷氣縫隙或是通氣孔鑽入屋內,也額外提醒曬衣服也得小心。禽蟎吸食鳥血維生,所以只要是鳥類出沒的地方,都可能遭到禽蟎叮咬而瞬間出現上百顆紅疹。(圖/報系資料庫)其實禽蟎釀禍的過敏慘案非常多,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鳥」,許多患者的房間大多在陽台旁,或是房間內設有窗型冷氣,鳥類經常出沒而留下禽螨,當人類晚上睡得正香甜時,禽蟎就趁機悄悄從縫隙鑽入房間,再溜到被窩內叮咬人類皮膚吸血,接著皮膚會立刻大面積出現紅疹,數量會多達200~300顆以上,相當嚇人。另一個關鍵就是戶外曬衣服或棉被,李佳燕就懷疑澎湖民宿可能是在戶外曬棉被,所以許多旅客才因此中鏢,但她強調只是自己猜測,而她也已經致電澎湖縣衛生局說明自己的猜測,衛生局也承認過敏原應該不只有一種,可能是多種過敏原才導致這麼多民眾同時爆發接觸性皮膚炎。治療禽蟎叮咬與一般蚊蟲叮咬相同,通常採用口服藥加外用藥膏,如果真的很癢,醫生會使用加長效抗組織胺睡前吃,阻斷禽蟎來源。而且,人類並非禽蟎的宿主,就算吸人血也無法維持生命,所以日子一久就會慢慢死亡不再繁殖,但還是必須驅趕鳥類、或移除鳥窩,才能永遠杜絕禽蟎導致的皮膚過敏。
澎湖「奇癢紅疹」初判出爐!驚見有「這東西」出沒 衛生局給2建議
澎湖地區近日接連有民眾出現皮膚紅腫、發癢等症狀,短短一星期內已有10起以上案例;民眾擔心是傳染疾病,相當恐慌,甚至有旅客退訂房間。對此澎湖縣衛生局初判,此事件為接觸型皮膚炎,無關水質、疫苗副作用。澎湖縣衛生局昨(28日)針對近日鄉親皮膚紅疹搔癢,委請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運用遠距設備,與花蓮慈濟醫院張中興教授、高雄長庚醫院李志宏主任等人視訊連線,對於民眾身上紅疹初步診斷為刺激性接觸型皮膚炎。衛生局指出,經詢問自來水廠表示近日水質監測數值均無異常狀況,請鄉親不要慌張,並非水源不乾淨,更非打疫苗後的副作用。衛生局另於昨(28日)遠距醫療皮膚科門診由高雄長庚醫院李志宏主任看診,約有7成就診鄉親亦診斷為接觸性皮膚炎;此外,台北萬芳醫院林怡慈醫師於望安鄉衛生所及將軍衛生所支援皮膚專科門診,也發現有約5成為接觸型皮膚炎患者。衛生局表示,綜合看診民眾症狀及敘述,部分人員表示近日社區有毛毛蟲出沒,經詢問皮膚專科醫師看法,表示現行地區內的紅腫症狀像是丘疹樣蕁麻疹(insect bite induced popular urticaria),此皮膚癢疹有可能因節肢動物叮咬,不排除是樹木草叢棲息的毛毛蟲、纖毛或寄生在季節性候鳥、家禽的蟎造成。醫生建議只要不過度搔抓,此癢疹會自動痊癒,也不會留下疤痕。衛生局再次呼籲,鄉親出門運動或通勤時,請穿著長袖衣物、脖圍和長褲,減少暴露部位,若有紅疹搔癢部位,建議先以溫水淋浴沖洗,更換乾淨衣物,若無改善請盡速就醫,醫師會根據紅疹面積及癢感程度給予藥膏或口服藥物,切勿隨意購買藥物或乳液塗抹,以免症狀惡化。
打疫苗不適「暈針」、「過敏性休克」怎麼分? 6方法教你分辨
隨著BNT疫苗抵台,AZ等新冠疫苗陸續到位,台灣在新冠肺炎防疫上,正在為提高疫苗覆蓋率努力衝刺,但這些些研發的新冠疫苗,無法預測的副作用,也讓許多民眾心懷顧慮。由於不少民眾分辨不出來,打完疫苗後,當下出現的不適,到底是暈針,還是出現致命的過敏性休克?有醫師就整理了6大方法教大家分辨,並提醒大家,打完30分鐘內,只要不能離開打針處的休息區,不管當下遇到哪種問題,「都會很安全的」。重症科醫師黃軒在臉書以「你怎麼看出來,是不是在暈針啊?」為題,提到很多人因為不具醫療專業,所以往往打完疫苗後,不會區分自己是「暈針」,還是「過敏性休克」。他強調,暈針是不會要人命,但「過敏性休克」沒有及時處置,是會很要命的,他分享6大觀察方法,提供民眾參考。1、時間點暈針的人,通常在針一打下去,當場就會出現不適症狀,或者是注射後,請對方休息,但在5分鐘內忽然就暈倒的人,通常就是暈針。而過敏反應性休克者,通常在疫苗接種後的5至30分鐘後會出現,因此超過5到10分鐘後的休息,才出現的不舒服症狀,醫療人員就會非常注意,因為這種休克若處理不當,「會很快死亡於現場!」2、全身性的症狀會在一打完針,就立即告訢醫護人員自己忽冷忽熱,馬上就會軟趴趴倒下者,大概就是暈針。而出現過敏性休克的人,黃軒醫師提到,他曾遇過有患者對他說,「有即將死亡的感覺」!此時千萬不要以為,這是病人太緊張説的話,「這時,你一定要當真的!」。3、神經系統出現暈針的病人,常會形容「頭浮浮的、輕輕的、頭暈」,嚴重情況甚至會昏厥幾秒或幾分鐘,但出現過敏性休克的患者,會快速進入昏迷狀態,假設他失去意識,被叫醒或搖醒,反應比打針前更差的話,「這是一種警訊!」4、呼吸系統暈針引發的呼吸狀態,如果有伴隨焦慮情緒,則會呈現過度換氣狀態,此時血氧濃度,大部分是正常的。但如果是過敏性休克者,會出現上呼吸道痙攣,此時會出現呼吸喘鳴或支氣管嚴重收縮的聲音,血氧濃度也會呈現低下。5、心血管系統因為暈針而有昏厥倒地的狀況時,可能也會出現暫時性的低血壓、心跳變慢,但通常等患者一淸醒,這些跡象立即恢復正常。不過過敏性休克者,就算意識看似恢復,仍會持續呈現低血壓,心跳加快等症狀。6、皮膚系統暈針者在皮膚症狀的表現,會快速出現臉色蒼白、冒冷汗、皮膚濕黏或冰冷,而這樣皮膚的表現。過敏性休克者,通常在皮膚的表現上,會出現類似蕁痲疹的癢疹,且潮紅、眼臉水腫等狀況。黃軒醫師提醒,如果打第一劑疫苗出現暈針者,其實同樣的疫苗再打第二劑,是沒有問題的;不過若當初打第一劑疫苗,就曾出現過過敏反應的人,就不建議再嘗試第二劑了。他並強調,不論打哪一種疫苗,「只要疫苗接種後,一律30分鐘不能離開休息區,這樣不管哪種立即不適,都會很安全的。」
32歲女3年沒懷孕!就醫查出「卵巢早衰」 醫曝驚人原因:被免疫細胞攻擊
32歲的A小姐本身是長期服用西藥的紅斑性狼瘡患者,結婚三年都沒有受孕,至西醫婦產科檢查,卵巢功能竟然明顯退化,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MH值已經在1以下(小於1),代表「卵巢濾泡存量」偏低,懷孕機率大幅下降,由於月經長期不規則,加上常有臉部潮紅與皮膚乾燥的情況,從沒想過這麼早的年紀卵巢就開始早衰,於是前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看診。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認為,A小姐的卵巢早衰不是屬於典型的腎虛型老化導致的卵巢衰退,反而是免疫失調導致自身的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卵巢,造成卵巢機能衰退,而且紅斑性狼瘡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等等免疫系統的疾病不可隨便亂用溫補藥,應該以調節免疫的思維去治療,經過一年中藥與針灸的長期抗戰,今年已經34歲的A小姐在疫情嚴峻時候成功安穩生下小寶寶,紅斑性狼瘡症狀在中藥與西藥相互搭配的治療下,也有顯著好轉。周宗翰解釋,卵巢早衰一般是提早老化的徵兆,但是臨床上發現有越來越多案例是跟免疫調節失調有關係,自身的免疫細胞攻擊卵巢造成卵巢功能暫時衰退,這時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也會跟著偏低,可能伴隨出現月經延後,不孕、性慾下降、潮熱多汗、陰道乾澀、失眠煩躁等假性更年期症狀。傳統中醫治療以補腎為主,但是面對免疫失調導致的卵巢早衰,胡亂溫補反而會讓免疫失調症狀更加惡化,也可能加重本身潛在性的免疫系統疾病的惡化,如關節腫痛越來越嚴重,皮膚癢疹越來越惡化,通常這類型的病友補藥酒是碰不得的。周宗翰表示,免疫系統失調導致卵巢早衰的患者要自然受孕有一定的難度,先決條件是月經週期一定要規律,免疫疾病的症狀一定要控制好,所以長期規律服用的西藥也不能隨便貿然停用,中醫利用針灸與中藥把身體的平衡抓回,讓身體回到它該有的平衡,免疫反應太過與不及都不好,當免疫細胞過度活化,接著伴隨而來的是細胞激素風暴,造成身體發炎,卵巢與內分泌系統也會受到明顯影響,所以風邪外感常用的桂枝、荊芥、紫蘇葉,或是調理腸胃的木香、白朮、茯苓等中藥,對於治療卵巢早衰至不孕也有正面幫助,而頭皮針與耳針刺激,刺激耳廓影響迷走神經,傳訊至大腦,進而影響身體免疫調節,可以讓不聽話的免疫系統變溫馴。周宗翰說明,要調節免疫改善卵巢早衰的不孕,良好睡眠品質是關鍵,睡眠是很重要的身體修復時間,身體所有細胞的亞健康或微發炎狀況,都是在睡眠時修復,再來就是情緒要穩定,日常生活應保持心情愉快,適時抒發壓力,中醫認為過度的情緒會傷害臟腑,例如怒會傷肝;肝是掌管自律神經的總司令,情緒影響肝,肝影響荷爾蒙,荷爾蒙又會影響子宮卵巢的作用,進而影響女性健康。飲食方面,少吃加工食品絕對有必要,因為加工食品在製作過程中為了改變口感、外觀色澤、香味及延長保存期限,往往含有防腐劑、色素、人工香料等添加物,火鍋料、醃製類絞肉食品,泡麵、罐頭等,都屬於容易刺激免疫系統的地雷食物,應避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