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癎
」台中6歲童感冒多日「叫不醒」猝死 醫曝2可能:成人也要留意
台中市東區30日上午有1名6歲男童猝死。當時男童爸爸發現兒子叫不起來,無呼吸心跳,緊急送醫搶救,但仍宣告不治。經初步了解,該名幼童有感冒情況多日。對此,義大醫院兒童加護病房主任楊明浚表示,兒童感冒後猝死通常是病毒直攻心臟肌肉,造成的「急性心肌炎」又或是因病毒侵犯腦部,造成「急性腦幹腦炎」,且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都有可能發生類似狀況。楊明浚表示,會造成健康兒童感冒後猝死,一般最有可能是病毒所致,像是流感、腺病毒,直攻心臟所造成的急性心肌炎,楊明浚指出,在病毒尚未侵犯心臟前,孩子可能就像一般感冒,一旦併發心肌炎,孩子可能短短幾個小時內,就會變得非常喘、呼吸急促,這時務必要快送至大醫院急診,不能拖延。另一情況是,因病毒侵犯腦部所造成的「急性腦幹腦炎」,若這時病童是一個人睡覺,他可能突然性癲癎發作,直接陷入昏迷,則有可能再也醒不來。楊明浚提醒民眾,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都有可能發生類似狀況,呼籲若發現家人感冒後,突然有持續性嘔吐或突然眼神呆滯、講話反應異常或是呼吸變得很快、很喘,高燒突然到攝氏41度等,都要盡快送醫,把握黃金救援時間。
機器人輔助手術 煎熬27年!癲癎患者重獲新生
癲癇病人需承受無預警發作伴隨的身體不適及意外風險,造成病人與家庭長期的精神與經濟沈重負擔。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引進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結合3D影像定位與即時動態導航追蹤,成功完成百例頑固型癲癇治療手術,精準度高風險低,幫助患者重拾正常人生。臺北榮總神經外科李政家醫師表示,全國約有20至30萬位癲癇患者,其中高達3成是屬於使用二種以上藥物仍難有效控制其發作,或是副作用明顯的頑固型癲癇(亦稱藥物難治型癲癇)。逾6成的癲癇患者在學齡前就出現第一次發作,年紀較小就發作的患者屬於頑固型癲癇的比例偏高,無預警發作,對學習、生理成長等各層面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臺北榮總收治年紀最小的癲癇病人為3歲孩童,如果能在12歲前積極接受專業評估與外科手術治療,就能有效減少癲癇發作頻率,維持生活品質。病人家屬陳媽媽特別出席記者會分享照護心得。她表示,37歲的兒子在10歲時被診斷罹患癲癇,成長期間因升學壓力而頻繁發病,曾至各大醫院就醫,嘗試過各種療法,皆因無法找到正確致癲病灶癲癎發作無法改善。近年來癲癇治療技術大幅進步,108年,陳媽媽讓兒子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SEEG),放置17支深部電極,找到確切致癲病灶位置,經過7次高射頻熱凝損手術電燒病灶,成功改善不正常放電症狀,目前癲癇未再發作。陳媽媽十分感謝醫療團隊的努力,讓兒子能夠逐漸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也鼓勵其他頑固型癲癇患者及家屬,要「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靜,持續前進)」,相信醫師與專業醫療團隊的建議,積極接受治療,才能戰勝癲癇!李政家醫師說明,過半數的頑固型癲癇患者都能在術前評估中找到致癲病灶,更有高達8成的患者在接受1至2次的外科手術治療後即能明顯降低癲癇發作頻率,但仍有約5%的患者因致癲灶過度深層或分佈範圍較廣,像陳媽媽的兒子就需要進一步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術來尋找致癲病灶。臺北榮總神經外科於1987年施行首例癲癇手術,累積超過30年的豐富臨床經驗,不僅設立癲癇特別門診,更結合癲癇科、神經外科、神經放射科、核醫部、精神部、病理部、復健部、藥劑部及護理部,跨部門組成專業的癲癇手術多領域治療團隊。面對每一位頑固型癲癇患者,從術前評估到找尋致癲灶、甚至是術中、術後的每一個環節都經過許多詳細的檢查和討論,致力做到盡善盡美。李政家醫師強調:「手術中的任何一步,都攸關病人未來的癒後與生活品質,而良好的定位是手術成功重要關鍵」。藉由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進行立體定位手術,如 SEEG、深腦刺激術(DBS)、腫瘤組織切片檢查(Biopsy)等,不僅能讓醫療團隊更完整掌握手術過程的任何狀況,醫師能確保植入物準確放置於病灶,達到計畫位置與開刀位置零誤差的目標,且與傳統徒手執刀相比,約可減少一半手術時間,避免執刀醫師疲倦,降低人工持械的誤差,讓癲癇手術更安全。
頭痛別輕忽!3大症狀恐是「原發性腦瘤」 如何檢查、治療?醫師這樣說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55歲陳小姐,本身無高血壓、糖尿病等。近半年來頻繁頭痛,曾至診所就醫、服用受止痛藥緩解,但時間一長,止痛藥越來越沒效,甚至晚上睡覺會因此痛醒,嚴重影響睡眠品質。陳小姐認為「頭痛」可能是因為工作壓力大或更年期的關係,因此沒有太過理會。不過,漸漸發現自己握力變得差,拿東西不穩,影響平常生活功能,到大醫院檢查後發現左側大腦竟有1顆4公分大的腦瘤,病理診斷為第四期惡性腦瘤。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謝政達表示,惡性腦瘤分為原發性及轉移性腫瘤,原發性腦瘤有3大常見症狀,一般臨床上常見初次診斷就是第四期惡性腫瘤,因此民眾不可輕忽。原發性腦瘤病程進展快 3大常見症狀應注意一般惡性腦瘤以「轉移性腫瘤」居多。不過,謝政達主任指出,腦部是由許多神經細胞、膠質細胞組成,若因某些原因產生突變,就會形成所謂的「原發性惡性腦瘤」,其中原發性惡性腦瘤又以「惡性膠質細胞腫瘤」佔大宗。原發性惡性腦瘤的發生很少與「遺傳 」有關。此外,謝政達主任提到,病人常常初次診斷就是第四期惡性腦瘤(又稱「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它發病時間短且腫瘤侵犯進展速度快,對於治療反應效果都較差,病人存活時間也相對較 短。因此,若有疑似症狀應提早診斷、接受治療、詳細的腫瘤分子基因評估,才能爭取最大的存活機會與時間。謝政達主任表示,「原發性惡性腦瘤」依照腫瘤侵犯不同的功能區域會有不同的症狀,但一般病患有3大常見症狀,包含:頭痛:腦瘤侵犯會造成顱內壓上升,因此常有頭痛症狀,尤其晚上會被痛醒,須特別注意癲癎發作局部的神經功能障礙:包含記憶力變差、肢體力量變差、視野模糊、失語症、走路不穩、認知功能變差或個性情緒的改變等。 有症狀要做哪些檢查? 腦瘤又該如何治療?目前,腦部的核磁共振(MRI)檢查是最標準的腦瘤診斷工具。謝政達主任提到,依核磁共振的結果,可再搭配核磁共振光譜(MRS)、腦部血流灌注掃描、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CTA),或核磁共振血管攝影術(MRA)等,進一步評估腫瘤位置、結構組成、支配血流走向及腦部侵犯程度。而原發性惡性腦瘤的治療方向有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腫瘤電場治療。不過,各項治療各有其優缺點,像手術要考量正常神經、腦組織保留範圍;化療只有2種藥物被證實對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有效,且都可由健保給付,但有噁心、嘔吐、食慾不佳、白血球過低、免疫不全或出血等。放療可能會有落髮、皮膚紅腫脫屑、噁心、嘔吐或食慾變差等情形。而腫瘤電場治療則是以非侵入性穿戴在頭上的裝置,利用特定頻率的電場,進而使腫瘤細胞死亡,雖被證實可有效延長存活時間,但治療費用高,尚未納入健保給付,需自費使用。謝政達主任提醒,原發性惡性腦瘤的患者在治療前,應在治療前做詳細評估,並與醫師詳細討論,選出適當的治療方式,以爭取最大的存活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