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
」《SCOOL》掀淘汰危機鮮肉暴哭 TORO化身天使空降救援
《SCOOL》燃起「生存比賽」戰火,最具冠軍相的選手及第一波淘汰名單正式出爐,而本集黑馬寶座非鄭美祥莫屬,有著花美男容貌、舞台魅力驚人的他二次入選夢之隊,自參賽以來企圖心強烈,本次在演繹MONSTA X的金曲〈SHOOT OUT〉時不僅靠著過人舞功征服全場,擅長性感撩人POSE吸引目光的他更奮力一「脫」,扯掉上衣大秀超結實六塊腹肌,讓導師及選手們全員驚呼,還讓羅志祥大讚:「表情太帥!」至於首次摘下「夢之隊」星星的彭义翔、周孟潾、黃薪祐,在舞台上展現不可忽視的絕頂魅力,而讓導師投下關鍵的一票,其中彭义翔克服喉嚨發炎力飆完美高音在羅志祥、李洪基力薦下脫穎而出,他也是以選手中唯一的大馬籍選手,成為出類拔萃之表率,當之無愧。另外周孟潾則被導師視為選手群中的「潛力股」,蓄勢待發的能力指日可待,而黃薪祐把過去累積練習生的經驗崢嶸頭角,為自身摘下參賽以來第一顆「星」,也讓他人氣火速躍升,成為黑馬之一。鄭美祥奮力一脫成為大黑馬。(圖/天空娛樂提供)但幾家歡樂幾家愁,有選手遭到淘汰,楊子毅、丘子恩、楊傳卓、旻樺、陳聖運確定被淘汰,而李冠緯、權利于則在眾導師力挽下從淘汰候選區中被救回,其中李冠緯因為表現不佳落入淘汰危機,讓同隊的賴耀翔自責不已,與李冠緯情同麻吉的饒舌擔當梁哲維看到好友被「救回」則當場爆哭,彼此相擁而泣也讓大家見證《SCOOL》同袍兄弟情。不過就在選手們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原以為「淘汰」就被「退學」的選手們竟出現一線生機,以飛行導師現身的ENERGY成員TORO突然在大禮堂的公布螢幕上現身,告知選手們淘汰的選手仍有機會重回總決賽,並說到將助大家一臂之力重回舞台,宛如天使般的存在的TORO更特別勉勵大家:「希望不要放棄,朝著你們的夢想前進。」李冠緯險遭淘汰。(圖/天空娛樂提供)
日喝2000cc開水「竟取出六顆膽結石」 醫曝原因是這個!
一名58歲的王姓病患,在工作中突然上腹疼痛直冒冷汗,痛在地上打滾,緊急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就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在有六顆膽結石,一般外科醫師李博彰立刻進行3D立體腹腔鏡微創手術,經過約半小時,取出六顆膽結石,最大顆大約1.5公分,病患隔天即出院。李博彰醫師表示,該名病患膽道異常,左右肝管外露於肝臟門脈區,膽囊管連接到右側肝管,而一般正常是連接到總膽管處,讓手術的風險增加不少,因為手術最怕膽道損傷,所以選擇執行3D立體腹腔鏡微創手術,在視野清楚情況下,安全將膽囊管及右肝管分開並切除膽囊,並未造成後續的併發症。李博彰指出,病患之前完全沒症狀,也無疼痛狀況,每天力行喝2000cc的開水,但是因為病患膽道系統異常,膽汁排泄不好,造成膽汁很容易滯留,長期以來,容易造成膽結石,塞在膽囊管出口,造成急性疼痛。李博彰醫師表示,病患屬於先天膽道異常,造成後天膽結石產生,只能透過高階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掃描膽道,才能檢查出來,總膽管和膽囊管是否有異常。李博彰強調,該名病患膽發炎嚴重已經切除,成為無膽之人,但對營養吸收並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由於消化脂肪,必須靠膽汁來協助消化,現在膽汁直接排到十二指腸,如果吃了大量脂肪或太油膩,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刺激腸胃道,造成腸胃蠕動過快,容易拉肚子,因此,飲食建議吃清淡一點。另外,雖然是微創手術,傷口大約一公分,但是傷口癒合及縫線吸收需要60到90天左右,如果腹部用力造成腹壓增加,在傷口還沒完全癒合,容易造成傷口撕裂,長久會產生切口性疝氣,可能又要再一次手術處理疝氣,因此,術後建議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千萬不要提重物或重訓。
12星座本週運勢出爐!雙子外出當心收罰單 1類人投資有獲利
清水孟國際塔羅篠安老師分享12星座本週運勢,透露水星今天(3日)進入到射手座,可以用更為積極正面的態度,去面對生活周遭的困難。另外,明天(4日)火星即將進入獅子座,火象星座的朋友們將會感到活力滿滿。牡羊座本周隨著水星進入進修價值觀領域,在考試與在職進修將會有不錯的成績。受到火星獅子的影響,感情方面將化被動為主動,將與對方有進一步發展。金牛座本周隨著水星進入理財投資領域,是一個檢視財務規劃與投資標的的好時機。受到火星獅子影響,與家人可能因一言不和產生意見分歧,家中如有開伙要留意電線走火。雙子座本周隨著水星進入親密關係領域,此刻是與另一半溝通想法的好時機。受到火星獅子影響,外出騎車、開車勿開快車,以免接到罰單。巨蟹座本周隨著水星進入職場工作領域,工作方面與同事夥伴們擁有極佳默契,並且能提前完成工作任務。受到火星獅子影響,在金錢開銷上要理性謹慎,勿因一時喜好而刷卡爆單。獅子座本周隨著水星進入戀愛創造領域,感情方面與對方將有進一步的互動,也透過溝通能進一步了解彼此。受到火星獅子影響,假日可從事戶外運動調整身心健康。處女座本周隨著水星進入居家生活領域,將與家人擁有愉快的互動與交流,假日也很適合與家人共同出遊。受到火星獅子影響,會感覺到失去工作動力,工作效率也將相對降低。天秤座本周隨著水星進入溝通表達領域,很容易因意氣用事而與朋友發生口角爭執。受到火星獅子影響,在大團體中將會有亮麗表現,也獲得同儕們的肯定,並被賦予重要的任務。天蠍座本周隨著水星進入金錢正財領域,很適合進修理財規劃課程,投資方面也將會有不錯的獲利。受到火星獅子影響,在工作上將找回以往的動力,但要留意勿頂撞上司主管。射手座本周隨著水星進入自我認同領域,在進修學習上將會有不錯的成績,假日適合往外縣市出遊,會有意外的收穫。受到火星獅子影響,將會對於心靈與宗教事物感興趣,也適合假日至博物館或畫廊走走。摩羯座本周隨著水星進入深層潛意識領域,健康方面可能會遇到睡眠障礙,例如淺眠或多夢傾向。受到火星獅子影響,感情方面容易因一言不合,而與曖昧對象產生誤會。水瓶座本周隨著水星進入人際組織團體領域,周圍的朋友將傾訴心事,盡力而為,不要佔取自己太多的時間。受到火星獅子影響,感情方面過於著急得到答案與回應,以至於讓對方備感壓力。雙魚座本周隨著水星進入事業地位領域,工作上將會有新的合作或兼差機會。受到火星獅子影響,健康方面要留意身體發炎或舊傷復發,運動前建議先做好暖身準備。
5旬男子2個月反覆血便 醫拿大腸鏡檢查「督進去」就找到病因
一名54歲的中年男性日前前去醫院就診,主訴反覆血便近2個月,並伴隨食慾不振及排便習慣改變。雖然家族中並無大腸相關疾病史,但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張靖認為,病人主訴的這些症狀已經是明顯的警訊,加上病人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為此立刻安排檢查,沒想到大腸鏡剛放進去,就馬上找到血便的原因。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張靖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當時大腸鏡檢查一進入肛門,就發現血便的原因為「直腸癌」。而且癌症侵犯範圍和深度相當嚴重,所以導致直腸黏膜極其脆弱,經常出血。檢查完成後,該名病患被立刻轉診到林口長庚進行後續癌症治療。張靖醫師表示,這是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結果,原本希望病患所遭遇到的是痔瘡所引起的血便。張靖醫師後來也提到,該名病人目前需確認其他器官是否受到癌細胞的侵犯,以及是否能保留肛門等治療相關問題。張靖醫師也希望他接下來的治療能一切順利平安。張靖醫師解釋,大部分血便的原因都是良性的腸道疾病,如痔瘡、肛裂或腸道發炎等。然而部分血便的原因則來自於「大腸直腸癌」。尤其當血便伴隨排便習慣改變、便中有黏液、體重減輕或有家族史等情況時,更需謹慎小心。「大腸直腸癌」的形成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在「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下,張靖醫師認為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多攝取蔬菜水果,及早發現並切除腸息肉,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風險。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能遠離大腸直腸癌,也有助於減少其他癌症的風險。
寵物情緣/簡立喆特製龍貓產房 自嘲養出「渣男」婚內出軌
前主播簡立喆轉戰自媒體,成立龍貓YouTube頻道「喆的動物園」,紀錄毛孩的點點滴滴。她2001年在美國求學時愛上龍貓,直到2019年台灣才合法進口。接受時報周CTWANT刊當天,簡立喆帶來一隻純黑絲絨母龍貓「美女」,正是她從德國申報來台的寶貝;而另一隻白鑽「阿童」,則是美女的老公。簡立喆分享,龍貓品種中的鑽系列因天生嬌弱,十分稀有。她回憶阿童剛出生時眼睛發炎,體型也嬌小,又找不到精通龍貓的獸醫對症下藥,醫生還唱衰:「妳要有心理準備,牠應該活不下去。」簡立喆只能求助國外的飼養員諮詢,在她每隔一小時起床餵養、天天使用生理食鹽水清潔的悉心照護,阿童逐漸健康,現在更是頭好壯壯,搖身一變成了龍貓界的「渣男」。阿童小時候體弱又有眼疾,簡立喆花了許多心力飼養才讓阿童健康長大。(圖/楊澍攝)如今頭好壯壯的阿童竟然變成「渣男」。(圖/楊澍攝)據說阿童的爸爸是情場高手,看上眼的異性全部無往不利,但阿童卻沒有從中偷師,初見「美女」竟忍不住撲上去,被揍得鼻青臉腫。為了讓阿童追妻成功,簡立喆特製相親籠,在朝夕相處之下,美女的態度終於出現轉變,「因為美女被騎,記仇三個月,半年後終於可以同居。龍貓就跟人一樣,不來電不一定能生寶寶,很擬人化」。美女是簡立喆從德國申報來台的「洋妞」,頗有個性。(圖/楊澍攝)好不容易結為連理,阿童家隔壁搬來一對龍貓母女,沒想到阿童竟開始撩隔壁的單親媽媽,但是牠忌憚「正宮」在場,不敢過於放肆,只敢偶爾探頭看隔壁,等美女搬到產房待產時,阿童隨即出軌單親媽媽,讓簡立喆又好氣又好笑:「如果美女在,隔壁母女根本沒機會過來,後來媽媽又生了三隻,是阿童的小孩。」簡立喆笑說龍貓跟人很像,不來電可能就無法生寶寶。(圖/楊澍攝)逗趣的是,隔壁女兒從小暗戀阿童,但礙於年紀小,妹有情郎無意。不過等媽媽待產時,剛18歲的女兒也和阿童搭上線,簡立喆笑說:「女兒現在也懷孕了,還會幫忙帶弟弟妹妹,而弟弟妹妹同時也是牠男友的小孩。」不算女兒肚中的寶寶,阿童已是四寶爸,算是多子多孫。目前簡立喆飼養約20隻龍貓,為了保障毛孩們能居住舒適,溫度維持22度低溫的條件,她為此租下一個養龍貓的空間,空調24小時不間斷。她還從海外訂做「龍貓別墅」,房型也是由她親自設計,雖然花費高昂,但簡立喆樂此不疲。愛龍貓成痴的簡立喆,為了20隻毛孩特地租空間24吹冷氣。(圖/楊澍攝)遇到母龍貓生產,簡立喆也會遵循人類的模式,替毛孩「坐月子」,她強調:「不是所有人贊成這個做法,國外可能牧草多補充一點,我自己是還會給牠們吃有機紅棗加枸杞。」由於龍貓肝腎不好,過量可能導致糖尿病,「我也是給很少量, 算是獎賞,給一點點。」簡立喆分享寵物健康狀態可從排泄物觀察,「又大又硬硬的就是健康」,她也建議想飼養龍貓的主人,可從專門店下手,更能獲得專業資訊。阿童在「正宮」美女懷孕時,勾搭上隔壁單親媽媽。(圖/翻攝自喆的動物園YouTube頻道)
洗腎患者毒素、營養皆會流失! 醫曝腎友們補身體重點
血液透析治療就是俗稱的洗腎、洗血,當腎臟功能無法正常運轉時可作為腎臟的替代療法,幫助末期腎臟病病人清除體內的尿毒素以及多餘的水分、電解質等。不過,洗腎不只會洗掉體內的廢物,也會洗掉身體所需的營養。洗腎病友們該如何補身體呢?台南郭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姜林文祺提供營養補充建議,並帶民眾了解營養針的使用時機。洗腎會洗掉胺基酸並產生慢性發炎 可能致1特殊營養不良洗腎可分為「暫時性洗腎」、「規則性洗腎」,姜林文祺醫師說明,二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有沒有急性的腎臟問題存在,如果是慢性腎臟病病人通常是採規則性洗腎,建立適當的洗腎通路後,將腎友的血液經由此通路帶入洗腎機內,透過洗腎液將血液淨化再送回腎友體內,每次洗腎時間約需4個小時,每週需接受3次洗腎治療。洗腎主要是幫助腎友清除體內的尿毒素,不過在這過程中也會造成某些營養的流失。姜林文祺醫師指出,每次洗腎約會流失6-8公克胺基酸,換算下來一年約會損失1公斤的胺基酸,同時也會洗掉少量的微量元素、水溶性維生素等。醫師分享營養不良評估方法 注意2大重點補充目前腎友可以透過各項指標評估、了解自己是否有營養不良的問題。姜林文祺醫師表示,像洗腎後的乾體重變化,如果3個月下降5%或半年內下降10%,這就代表有營養不良的情形,也可以注意身體質量指數(BMI)、瘦肉組織指數(LTI)、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標準化蛋白質異化代謝率、洗腎前後血清尿素氮和肌酸酐等,或透過飲食訪談跟紀錄評估營養不良的狀況。除了注意自己有無營養不良外,腎友平時也要注意營養補充,姜林文祺醫師表示,在營養上主要可針對2大部分進行補充,包含:熱量: 當身體熱量不足時,蛋白質就有可能會被當作熱量消耗掉,因此足夠的熱量攝取是非常重要的。熱量來源包括醣類、脂質、蛋白質,建議腎友以理想體重為原則攝取,每天熱量攝取量約為每公斤體重25-35大卡。蛋白質: 洗腎後蛋白質流失會開始增加,為維持肌肉量,建議腎友每天蛋白質攝取量約為每公斤體重1-1.2公克。不過要提醒腎友,雖然豆魚蛋肉類、奶類是屬於較高生物價值的蛋白質來源,但市售的鮮奶、奶製品,磷含量較高,較不適合腎友攝取,而蛋肉類又有卵磷脂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須注意攝取量。建議蛋白質的攝取來源可以選擇豆類,包含黃豆、黑豆、毛豆、豆製品(如:豆腐、豆干、豆漿)等植物性高生物價蛋白質,它對磷的吸收偏低,可以適當取代肉類,素食者也可以食用。也可用洗腎營養針改善 三合一營養針能滿足較大需求另外,洗腎病友也可以透過「洗腎營養針」來改善營養狀況,姜林文祺醫師說明,洗腎營養針就是在洗腎過程中,將營養液透過洗腎通路補充到腎友體內,如果有厭食、腹瀉、口服營養液耐受不良等狀況,造成胃腸道無法完整吸收營養,或是階段性需要補充營養(如:需禁食去做檢查、開刀等),都可以使用洗腎營養針來補充營養。目前洗腎營養針有包含醣類、脂肪、胺基酸的三合一營養針,能滿足較大的營養需求。姜林文祺醫師表示,有些三合一營養針在脂肪的部分,會特別添加魚油含-3脂肪酸,研究顯示它能保護心臟血管、降低發炎反應、改善皮膚搔癢,另外在胺基酸的部分,有些會加入牛磺酸,補充後可能有提神的效果,而且有些會額外添加微量元素-鋅,研究指出它能降低體內發炎反應、有抗氧化的效果。姜林文祺醫師分享,曾有男性洗腎病友,出院後回到門診洗腎發現他胃口不好、營養狀況偏低,使用口服營養液又有耐受不良情形,改使用三合一營養針後1個月,營養狀況就有改善。
6旬翁「嚴重溢淚」被迫提前退休! 「雷射+微創治療」改善生活品質
旅居美國的60多歲李先生從事醫院及大學研究工作,因左眼持續溢淚造成視力模糊,最終不得不提前退休。他在美國求醫未果後,返台至臺中榮總眼科部檢查,診斷為鼻淚管阻塞。中老年人為鼻淚管阻塞好發族群 需手術疏通、改善症狀臺中榮總一般眼科魏利真主任指出,鼻淚管阻塞是常見的眼科疾病,依發生年齡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後天性鼻淚管阻塞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隨年齡增長造成的退化,故中老年人為好發族群,發生率約為每萬人有2人。另外反覆發炎、放射治療、外傷、感染和鼻腔疾病等也都是造成鼻淚管阻塞的原因。手術疏通堵塞淚道 改善生活品質魏利真解釋,鼻淚管阻塞會導致眼淚無法正常排出,積聚在眼球表面,引起眼淚滿溢、結膜出血和眼睛分泌物增多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進一步影響患者的視力和生活品質,通常需要手術來疏通堵塞的淚道才能改善,否則患者只能與症狀共存,嚴重影響生活。雷射輔助微創手術出血量低 成功率與傳統術式相當魏利真說明,有別於傳統手術刀切開面部肌肉的經皮式外開式手術,雷射技術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和強大的組織穿透能力,可精準切割鼻腔與淚囊黏膜。整個手術過程通過內視鏡從鼻腔內部進行,不會影響眼輪匝肌收縮,因此能夠完整保存淚管系統的肌肉收縮幫浦功能,同時避免了面部疤痕,對有蟹足腫體質者不用擔心手術可能影響外觀。創新的雷射輔助經鼻內視鏡淚囊鼻腔造口術與傳統經皮式外開手術成功率相當,高達九成,且傷口出血量僅為傳統手術的1/5,術後傷口不紅腫,且可在門診進行無需住院,手術時間短,降低了風險並縮短了恢復期,提供患者更優質的治療選擇。註:先天性鼻淚管阻塞多見於新生兒,通常在出生後數周內顯現。大約有5-10%的新生兒的鼻淚管結構未發育完全,多是Hasner瓣膜(Valve of Hasner)未開,在出生後不久便出現淚眼汪汪,眼瞼邊緣出現粘液膿性分泌物、眼睛充血等情形,其中的90%在一歲以前症狀可經由按摩緩解症狀,少部分仍然鼻淚管阻塞之幼兒可經由淚管探針或放置淚管達到症狀緩解,鮮少幼兒需要做到淚囊鼻腔造口術。
陳明珠脖子長腫塊蔓延至腋下 開刀切片檢查結果曝光
陳明珠今(29)日出席公益活動,過去陳明珠曾是黃子佼唯一簽約的女弟子,今受訪時被問師父黃子佼遭「K小姐」控訴一案確定不起訴,陳明珠則表示自己沒看新聞,無從回應。先前黃子佼被控涉嫌性侵案,以藝術為由,誘導當時才17歲的K小姐拍泳裝照,期間趁機猥褻、性侵得逞。台北地檢署日前以罪嫌不足等理由,予黃子佼不起訴處分。之後K小姐提起再議,高等檢察署近日再駁回,黃子佼此案確定不起訴處分。此外,陳明珠透露自己6年前因工作壓力太大脖子長出腫塊,還一度蔓延至腋下,形容猶如長了一串葡萄在身上,就醫檢查時還做了穿刺,並進開刀房做切片,檢查後確定沒事、並非癌症,僅是淋巴結發炎,才讓她鬆了一口氣。之後她到沖繩出外景,突起物就自己消失了,醫生則說可能是因為太累導致免疫力下降,這之後她更加注意生活作息,也會定期做健康檢查。《CTWANT時報周刊》提醒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剛搬家「全身灼熱長濕疹」!元凶竟是「黑黴菌冷氣」 她忍痛噴30萬元丟光家當
美國加州一名女子,今年2月才剛搬進洛杉磯一處新租的公寓不久,臉上便開始出現灼熱感和紅色斑點,即使她曾嘗試調整飲食也沒好轉,全身甚至開始出現濕疹、慢性發炎。幾個月後,她請專人來家裡檢查,才發現冷氣機裡都是黴菌。根據外媒《每日鏡報》(The Mirror)報導,29歲女子克雷曼(Autumn Clayman)在TikTok上分享道,她今年2月搬進新家,住沒多久就發現皮膚有搔癢、灼熱症狀,更莫名長出紅色斑點、濕疹,眼睛也有發癢問題,也讓她感到相當憂鬱且睡不好覺。克雷曼說,她起初不確定是不是公寓的問題,也找不到過敏原因,一度嘗試戒掉某些食物,但情況卻沒有改善。到了6月,克雷曼的過敏情況惡化,只好先短暫借住在男友家,一段時間後病症便開始緩解,使她確信是家裡出現問題。等到7月底,克雷曼花費780美元(約新台幣2.3萬元)請專人對公寓進行黴菌檢測,結果在2台冷氣機都發現了「黑黴菌」。克雷曼將此事通知房東後,房東向她道歉,也僱人對公寓進行2次深度清潔,但克雷曼才剛搬回去,隔天就會出現過敏症狀,「住在那裡已經不再安全了,它影響了我的身體、精神和工作」。最後,克雷曼決定違反租約,提前在9月搬走,但幾個月下來,黴菌孢子已經從冷氣機汙染了她所有的私人物品,因此她還必須花錢更換並丟棄受汙染物品,加上先前檢查黴菌、看醫生的錢,她總計損失了約1萬美元(約台幣32萬元)。不過,儘管有這些財物損失,克雷曼仍表示,「在新公寓裡感覺很棒,我覺得我可以專注於康復和照顧我的身體」。
60歲男吐血送急診喪命 瘦卻肚大!竟有這「不良習慣」20年
近日一名醫師分享,一位60歲男病患因吐血送急診,醫護發現他身形瘦卻肚子大,確認後是因為有腹水,而吐血是因為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原來男子有「不良習慣」長達20年,最後「肝硬化」。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在YouTube頻道《初日醫學-宋晏仁醫師xCofit》表示,一位60歲病患因為吐血意識不清,被家人送到急診室,患者瘦卻肚子大,手術後還是回天乏術。陳威龍表示,一問家屬才知,患者每天喝威士忌持續近20年,檢查後發現,肚子大事因為腹水,吐血是因為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因狀況危急做手術,而這一切都是肝硬化所引起。陳威龍說,肝硬化的前身是脂肪肝,啤酒肚是脂肪肝的表徵之一,如果都不理脂肪肝,會肝發炎,反覆肝發炎會產生肝纖維化,最後肝硬化或是產生腫瘤。陳威龍強調,脂肪肝可逆轉,但肝硬化就不可逆。陳威龍表示,脂肪肝有兩種,一是酒精性脂肪肝,二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根據研究,如果男性一天喝超過30克酒精,女性一天超過20克酒精,就可能傷肝。影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運動加飲食控制,戒糖,可快速修復肝臟,只是做起來難度頗高」、「以前體重88kg內臟脂肪用體脂機測14.5,去醫院說有脂肪肝也不太在意,然後168斷食加運動內臟脂肪減到3或4,現在想想好險有減肥」。
網傳心梗可用咳嗽自救?醫師警告「越咳越錯」 想自救請「這樣做」
時間進入11月,天氣也逐漸轉涼。每到氣溫驟降的時候,心肌梗塞猝死的憾事便時有所聞。坊間流傳自救方法,稱「大力咳嗽」可以讓心梗狀況得到緩解。不過心臟外科醫師袁明崎警告,這是「錯誤的傳聞」,事實上「越咳嗽心臟耗氧量越多」,反而使病情惡化。正確的自救做法,是盡量讓自己維持放鬆狀態,慢慢的深呼吸、吐氣,並趕快求救。心臟外科醫師袁明崎在YouTube頻道《祝你健康》影片中表示,心肌梗塞發作時,之所以會想要咳嗽,是因為當下很不舒服,感覺胸口有東西壓住所產生的反應。但要說靠咳嗽來自救「是不對的」,事實上這時候越咳嗽,心臟耗氧量越大,血管會繃得更緊,反而使病情加重。袁明崎指出,若遭遇心肌梗塞,最正確的自救方式應是「盡量維持放鬆狀態」,緩慢且持續的深呼吸、吐氣,並趕快求救。他還提到,若醫師曾開立舌下含片(硝化甘油),可趕快於舌下含服;或家中如備有阿斯匹靈,也可以趕快吞個2、3顆,以防止血管痙攣後,引起血小板聚集造成血栓、加重病況。所謂的「心肌梗塞」,意思是心血管血流的「完全堵塞」,使得心臟失去血液供氧,人也就隨之昏倒、猝死。心臟血管之所以會造成堵塞有幾種原因:一個是因為血栓,另一個則是動脈的粥狀硬化,也就是血管內皮發炎、壞死後,纖維化的組織堵住血管。《Heho健康》曾指出,一般來說,在完全堵塞之前,血流一定已經有一段時間「不是很通暢」,所以會出現種種症狀,尤其是在真正堵塞的前5到10分鐘,會有很明顯身體不對勁的感覺。可能包含以下警訊:一、胸口正中心疼痛,或是不舒服;也有人會是上腹痛,像是胃痛的感覺。二、手臂、左肩膀、左手肘、下巴、背部任何一個地方疼痛,或是不舒服(輻射性疼痛)。三、呼吸變得短促四、噁心想吐五、覺得頭昏腦脹,或是暈暈的、意識不清六、冒冷汗七、臉色變得蒼白當出現上述的症狀持續超過5分鐘,或是休息20分鐘後仍有上述症狀,甚至狀況更加嚴重,就要懷疑自己有可能心肌梗塞,或是任何心臟的疾病正在發作,應該盡快送醫,同時注意自己一個月內的心臟狀況。
家庭主婦手指腫痛無力!常摔破碗盤 就醫檢查竟是「類風濕關節炎」
一位42歲家庭主婦,原本以為自己只是兩手中指和食指有腫痛無力的感覺而已,不以為意,偶爾到藥局買止痛藥吃吃,雖然有一定的止痛效果,但不吃又痛,痛了又吃,這樣持續了一年多,直到最近因頻頻摔破碗碟,心生害怕,才到醫院求診。經一連串檢查,確診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腕關節長期腫痛 罹患類風濕關節炎澄清醫院免疫風濕科孟家駒醫師表示,經由身體檢查、按壓該婦女的手部各關節,發現多隻手指的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兩手的腕關節都有腫脹、疼痛的情形。再經由抽血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陽性、發炎指數偏高,為了進一步瞭解她關節炎影響的範圍,以超音波檢查後發現,雙手的五個掌指關節、兩個近端指間關節、兩手的腕關節都有發炎的情形,符合類風濕關節炎的典型特徵,證實她罹患了類風濕關節炎。致病因與這些有關 免疫調節藥物改善症狀孟家駒醫師強調,手部的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是類風濕關節炎最常見的侵犯部位。目前醫學上統計,女性和男性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比率是3:1,且以30歲到60歲的女性居多,致病的原因除基因外,與抽菸、牙周病、感染後導致的免疫功能失調有關。該婦女確診類風濕關節炎後,經服用免疫調節藥物後,手指關節和腕關節的疼痛無力現象,已獲得很好的改善。關節出現這些症狀6週以上 應盡速就醫孟家駒醫師呼籲,如有兩個以上的關節持續腫脹、疼痛、僵硬、無力或是活動度受限達六週以上,尤其雙手關節同時出現症狀,千萬不可輕忽,須趕快尋求專科醫師的診療。對已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者,關節疼痛時應多休息,減少患部關節過度彎曲,當症狀緩解後,需避免大角度活動、避免手指負重過大,早上起床需先做適度關節活動後,再進行日常工作。
咳不停可能是「嚴重氣喘」!生物製劑精準助攻 偏鄉往返治療不再麻煩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氣喘在國內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包括塵蟎、花粉等過敏原,以及胃食道逆流、慢性鼻竇炎、肥胖等共病症,都會埋下誘發氣喘的危險因子,其中要注意是治療上,若病患使用高劑量或多種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就被歸類為嚴重型氣喘,這時得規律用藥才能有效控制;衛福部桃園醫院內科部主任李世偉醫師指出,但對於偏鄉民眾而言,礙於交通不便、醫療資源不足等因素,導致無法定期回診用藥或難以及時介入控制,在治療上相對會碰到一些困境。偏鄉醫療資源、人力不足 氣喘患者面臨治療困難「偏鄉的氣喘患者在臨床上具有獨特性。」事實上,對於偏鄉氣喘的患者而言,即便獲得治療控制,但長期下來的用藥需求,加上若又演變為嚴重氣喘,恐怕得面臨許多治療難題;李世偉醫師說,「包括醫療資源、人力等不足都是偏鄉醫療面臨的問題,尤其氣喘治療是需要花許多時間衛教,除了醫師,也會需要護理師、衛教師、個管師等醫療團隊來幫助患者獲得全面照護,此外,不同的生活習慣及社會環境,可能也會影響患者對於氣喘的認識及治療的接受度,增加了治療上的挑戰。」生物製劑提供多種給藥選擇 偏鄉氣喘患者治療福音生物製劑精準打擊發炎物質 有效控制氣喘症狀李世偉醫師解釋,氣喘致病機轉主要是當患者吸入過敏原後,促使呼吸道上皮細胞分泌許多發炎物質,這時身體就會產生一連串過敏反應,若演變為嚴重氣喘,且經治療後仍控制不佳,建議可搭配生物製劑治療,精準阻隔發炎物質持續傳導,減緩氣喘症狀,其中生物製劑又分成好幾類,包括抗免疫球蛋白E(IgE)、阻斷IL-4、IL-5的生物製劑等,治療上會依據不同嚴重氣喘症型,給予合適的生物製劑治療,像嗜酸性白血球偏高的嚴重氣喘患者,則可使用阻斷IL-5生物製劑治療,一旦控制良好,經評估也可減量口服類固醇用藥甚至停止用藥。偏鄉民眾長期氣喘控制不佳 生物製劑助攻治療一名住在桃園尖石鄉氣喘患者,礙於早期還未有生物製劑治療,這名患者時常因氣喘發作因而住院,並施打類固醇治療,即使出院後仍得長期口服類固醇控制氣喘,但依舊控制不理想;李世偉醫師提及,直到生物製劑開始用於臨床應用,便提供給這名患者新的治療選擇,臨床上,也根據患者氣喘病症申請健保給付,選擇適合的生物製劑治療,如今患者氣喘不僅控制良好,也不需再使用類固醇治療。生物製劑治療嚴重氣喘 符合健保條件就能申請
慢性蕁麻疹確診難、病程久 抑鬱症罹病風險增6倍
正值入秋、天氣變化之時,正是蕁麻疹好發、加劇的時間點。據統計,近500萬國人一生至少會有一次以上症狀,而蕁麻疹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者成因與維持時間大不同,但因為名稱、症狀相近,加上對於疾病的迷思讓民眾難以分辨而延後就診,導致症狀頻繁發作或惡化。適逢10月「世界蕁麻疹日」,為提高病識感與提供患者全面性支持環境,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推出「蕁麻疹資訊站」LINE@,並將疾病具象化為「蕁寶」,打造全方面衛教資訊平台,助民眾及早發現問題與治療。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病症之一,其中急性蕁麻疹通常為急性過敏,症狀多半在數日或一至二週內消失。反之,當症狀反覆持續六周以上,很大機會就是慢性蕁麻疹。據統計,臺灣高達十六萬人口受慢性蕁麻疹影響,其中以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大宗,女性罹患風險較男性兩倍。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表示,雖然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一般可依發病時間做簡單區分,但門診觀察許多患者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具有迷思而延後就醫。像是當全身皮膚會出現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的紅疹時,患者會以為忍一下就好,或是與急性蕁麻疹、過敏等混淆等,嘗試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環境、避免特定食物等,但卻未好好就醫治療,使得症狀一直反覆出現、無法痊癒。因此,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長達兩年,較其他皮膚疾病較久。他提醒,遇到皮膚疾病時要先釐清成因、症狀與發作時間。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大多數和食物、空氣髒污無直接關係,主要成因為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進而錯誤地攻擊自身的皮膚組織與觸發炎症反應,難以自然緩解。而在症狀頻繁發作下,將容易合併多種不同疾病,像是甲狀腺炎、焦慮症、抑鬱症、及自體免疫疾病等。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有許多不同的誘發因素,如持續的壓力、過度憂鬱將影響免疫反應,加劇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陳俊賓醫師進一步說明,持續的炎症反應也會影響大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平衡,以及生理的不適也會讓患者感到壓力、無助和焦慮,影響心理健康。國外研究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嚴重程度與憂鬱、焦慮分數呈顯著正相關。以及1/3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同時罹焦慮或抑鬱症,而得抑鬱症風險更為常人六倍,可見心理問題與症狀環環相扣,增加患者壓力,形成負向循環。而且,慢性自發性麻疹病程久,研究指出半數以上的患者病程會超過一年!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卓雍哲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皮膚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如同箭在弦上一般。當誘發因素出現,比如說壓力、慢性發炎等,開始產生蕁麻疹症狀。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女性病患約為男性的兩倍,門診時常見許多現代的三明治族女性。他分享臨床案例,一名40多歲的劉小姐,身為標準的三明治族群需負擔家庭經濟。不僅對外職場工作繁忙,下班後對內也要面對長輩照顧和孩子成長,進而開始出現不明紅疹,一開始很像是蚊子咬的小疹子,自認為過敏後自行排除奶蛋等過敏源,卻只有得到部分改善後復發,甚至出現情緒不穩定影響日常生活還不自知。但也因為工作繁忙,所以只能抽空去藥局買成藥,但效果也仍然有限。直到工作上下屬以無法承受她「情緒不穩」、「脾氣暴躁」為由提出離職,才驚覺壓力和紅疹已經對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而開始積極就醫確診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對患者影響深遠,不僅是皮膚上腫脹、搔癢的不適感,以及心理健康的雙重打擊,研究指出七成患者工作效率受影響,平均缺勤率更達三成六,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因此,卓醫師也表示,過往病患習慣以發作時的照片提供給醫師看診,但實際上應有更多、更好的檢測方式可以及早介入與持續治療。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可以依照現行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治療共識逐步治療,第二代長效型抗組織胺為第一線用藥,須每天服藥。若治療效果不彰,可以考慮依照治療共識的建議,增加長效型抗組織胺的劑量或加入生物製劑進一步治療。在用藥過程中持續記錄蕁麻疹檢測表,並與醫師溝通討論最佳藥物治療策略。另外,壓力管理和保持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輔助治療方式,患者可調整生活節奏與作息,紓解壓力,幫助改善病情。
腸病毒5年來最嚴重!營養師激推4類軟質食物 5地雷飲食別碰
疾病管制署22日表示,時序已入秋,惟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呼籲家長教托育機構仍應保持警覺。對此,營養師高敏敏也分享,小朋友若中標腸病毒可以多吃軟質食物,而且除了要多喝水,也要避開甜食、炸物等多種地雷食物。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2週(10月13日至10月19日)門急診就診計16288人次,較前一週(15946人次)略升2.1%,仍處流行期。對此,營養師高敏敏近日也在臉書發文提醒,腸病毒5年來最嚴重,全台已經有262班停課了!「中標腸病毒,最重要的就是多喝水,因為小孩容易因為喉嚨痛不喝水,而導致脫水。」至於水分有沒有補充夠,可以從尿液顏色來觀察,透明到淡黃色,就是飲水足夠;黃色到橘黃色,則是飲水不夠,可以再多補充一點;而橘色至深褐色,代表飲水過少!記得要多補充水分。飲食方面,高敏敏表示,就是軟質、清淡、不刺激,並且少量多餐,不要強迫小孩進食,爸媽也可以幫小孩把食物切小塊一點,比較好吞嚥。高敏敏也推薦以下軟質食物:高含水的蔬果:西瓜、蓮霧、哈密瓜、絲瓜、冬瓜軟質地點心:優格、布丁、奶酪、水果冰、冰淇淋軟質主食:麵線、粥、南瓜泥、地瓜高蛋白質食物:雞湯、蛋粥、魚粥、豆漿、豆花、蒸蛋高敏敏示警的地雷飲食方面,則包括:炸物:雞排、薯條、炸雞腿等等:加重發炎症狀,讓病情好的更慢!甜食:甜甜圈、含糖飲料、蛋糕等等:增加身體負擔及發炎症狀餅乾:洋芋片、爆米花、巧克力餅等等:乾硬餅乾,容易刺激口腔、喉嚨,加劇疼痛感黏稠、顆粒、酸飲品:米漿、柳丁汁、堅果漿、羹湯:易刺激胃酸分泌,腸胃更不適,而顆粒飲品可能讓嘴破更不舒服奶類:有些孩童喝奶類反而會容易吐,這時候就先避免喝奶或少量給予疾管署也提醒,腸病毒感染者在發病前,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且可持續隨著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因此痊癒後仍應繼續注意個人手部衛生,落實「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另外,須注意酒精對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平時可使用濃度500 ppm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含氯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疾管署更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男友失業陪直播 丟丟妹曝原因「爸爸從不認同到認可」
直播天后「丟丟妹」李明珊今年5月拿回「丟丟妹」商標,另外還擁有「樓頂揪樓下」直播事業。今(23日)她出席自創酵素品牌上市活動,宣告事業版圖再加1,導致一周7天全被工作塞滿,讓丟丟妹一度累到哭,好在男友Tommy從旁協助她,「表面大家覺得他失業還怎樣,連我爸也不太認同,現在越來越認可」。丟丟妹男友Tommy今年6月收掉在台中經營的200坪髮廊,之後被丟丟妹收編到旗下公司當副統籌,現在也會一起直播賣貨,丟丟妹坦言起初爸爸不認同這個做法,「越來越認可是因為我很累,可是因為他(Tommy),我能喘口氣,不然我之前常泌尿道發炎」,丟丟妹也透露男友是「無酬員工」,現在直播網友反應越來越好,連爸爸對Tommy的態度也有轉變,「我爸不會理任何人,只對我愛心泡泡,但他討厭一個人很明顯,會用瞪的,現在看到他還會笑」。丟丟妹也透露Tommy正在規畫北部開美髮,屆時不會投資男友,至於是否會重金聘請丟丟妹當代言人?她笑回:「他覺得他很厲害不需要我。」而丟丟妹現在握有3品牌,雖然收入變多,但她直言自己離開「丟丟妹」一年,「觸及降很多,所以我要救它流量,本來百萬剩幾千,沒有以前這麼巔峰,但有回到百萬,我先把流量救回來,吸引顧客眼球,他們才會購買。」丟丟妹直播長4小時,好在有男友幫忙讓她能喘口氣。(圖/侯世駿攝)
男童打呼超大聲!挖出「2顆粉紅貢丸」 醫:慢性發炎有口臭
你睡覺會打呼嗎?耳鼻喉科醫師黃健祐分享,一名10多歲患者打呼超大聲,結果一檢查發現鼻腔、鼻咽、喉嚨都是滿的,經過手術,2顆扁桃腺目測長都有3.5公分,兩個加起來最長徑超過7公分,相當驚悚。黃健祐在粉專《黃健祐耳鼻喉醫師》表示,10多歲男童「自帶貢丸」,白天看起來精神還可以,但媽媽描述睡覺打呼超級大聲,都是張口呼吸,而且會一直中斷,內視鏡一看就確定3大關鍵,鼻腔是滿的、鼻咽也是滿的、喉嚨也是滿的,這種就是臨床就可以直接診斷是第四級扁桃腺肥大,直接安排住院的典型小兒睡眠呼吸中止的案例。黃健祐指出,手術過程需要需要住院3個晚上,第一天是術前檢查,第二天手術後休息一晚,觀察都沒什麼事再隔天就可以出院了,手術單以喉嚨的部分大約就是20-30分鐘,可以兩邊的扁桃腺順順的拿下來,順便連扁桃腺結石都一起清理乾淨。黃健祐提到,手術後會用冰水或生長因子敷料覆蓋,接續處理其他部位如腺樣體和下鼻甲,處理好了再回來做第二次確認傷口,喉嚨傷口都非常滿意就完成手術,含鼻子線樣體共約一個小時。黃健祐說,就自己的觀察,這類小朋友處理完就能有非常顯著的進步,不管是睡眠的改善、運動的表現,其實連口臭都可以有幫助,貢丸小弟這2顆扁桃腺目測長都有3.5公分,兩個加起來最長徑超過7公分,慢性發炎導致結石堆積也會積累大量分泌物和臭味。他笑說,「擺脫這2顆後,會不會從此精神飽滿,口臭都消失了,很快就交到女朋友呢?」
她「忽略1警訊」再求診已是胃癌第4期!醫嘆:當時有聽話也許能避免悲劇
2023十大癌症死亡人數中,胃癌位在第8名,死亡率為10.0(每十萬人口),共奪走2327人性命,其中有高達80~90%是由胃幽門桿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就透露,曾有一名40歲出頭的女子,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胃幽門桿菌感染,當時建議她服用2周抗生素以清除胃幽門桿菌,但對方自覺胃沒有不適而忽略,再次求診時已是胃癌第4期,這使他不禁感嘆「如果她當時有聽我的話……是不是就可以避免這悲劇的發生?」劉博仁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該名女子2年前曾因患有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就診,當時已用到生物製劑,係針對發炎因子來抑制免疫發炎的藥物,「不過也有報告指出,使用這類藥物,可能會增加感染、結核菌感染或是少數腫瘤案例的發生」。劉博仁說,當年檢查發現她體重偏輕,且有胃幽門桿菌感染,是為國際癌症研究署列的一級致癌物,便建議她可以考慮以2周抗生素清除幽門桿菌,「我擔心她免疫力低下後,會導致胃部病變……可是後來她就沒回診了」。劉博仁表示,女子此次回診,帶來的病理報告及腹部斷層光碟顯示,她已經是胃癌第4期,對方才坦言,雖然當時醫生建議將胃幽門桿菌先清除,是因擔心使用生物製劑會讓免疫力變差,「可是我當時胃也沒有不舒服,所以也就不當一回事。可是1個月前,我因為食慾不佳,體重下降,後來做了胃鏡,醫師告訴我得了胃癌,電腦斷層檢查出來居然已經是第4期,現在只有化療……我當初怎麼沒有聽你的建議先把這該死的幽門桿菌殺掉」。對此,劉博仁無奈道,眼前面對一位當初曾提醒要注意的患者,居然一語成真,免疫失衡加上身上帶的細菌導致胃癌,而且一發現就很嚴重,「如果她當時有聽我的話清除胃幽門桿菌,或是更謹慎使用免疫生物製劑,或是持續以營養醫學調理免疫力,是不是就可以避免這悲劇的發生?」
國外戴便宜貨耳環 正妹耳朵「腫成麵龜」還流膿!右耳險遭切除
馬來西亞吉隆坡1名華裔正妹明知耳環品質不佳,還會脫色及變色,但她為了愛美,仍將其強行插入幾乎已完全閉合的耳洞,不料卻引發感染,導致右耳嚴重紅腫發炎,嚇得趕緊就醫。醫生檢查後,認為女子是細菌感染,需要盡快吊點滴,否則聽力會逐漸下降,甚至可能需要切除耳朵。幸運的是,女子經過治療已好轉。《中國報》報導,該名女子日前在臉書發文,她當時在國外戴了一個便宜貨耳環,「會掉色變色的那種,可能是我耳軟骨那邊的耳洞很久沒戴耳環了,所以自己插耳環進去的時候有點硬插,然後也或許是耳環會脫色、戴了一整天的關係,就這樣細菌感染了!!!我也是從沒想過一個耳環而已那麽嚴重!」當事人提到,剛開始自己以為是被蚊蟲叮咬,所以沒有太在意,結果右耳一天比一天紅、越來越腫,甚至開始發炎流膿,這才驚覺不對勁,趕緊就醫檢查,「醫生說細菌感染很嚴重,如果再不吊水會導致聽力下降,也有可能會被切除耳朵!我是真的沒想過戴一個耳環而已會這樣的後果!」雖然吊了幾次點滴,女子情形卻未好轉,感染部位一直在擴散,於是決定立刻趕回馬來西亞治療,「奉勸大家別像我一樣戴個劣質的耳環。如果很久沒有傷口的耳洞或許沒問題,但是有傷口的耳洞就別嘗試了」。幸運的是,正妹20日再度發文更新近況,指耳朵雖然仍泛紅,但在多次輸液和服藥後,已逐漸消腫。
常被誤認腸躁症 醫揭「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嚴重肚破腸流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種消化道的慢性發炎疾病,初期常被誤認為腸躁症,若是和壓力有關的腸躁症,通常發生在白天或有壓力時疼痛,飯後往往會肚子絞痛想排便,排便後就會緩解,但若出現其他相關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必須進一步接受檢查。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醫師說明,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分成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好發在學生、上班族等20至40歲青壯年,常見臨床症狀包含腹瀉、腹痛、血便、黏液便、貧血以及體重減輕其中潰瘍性結腸炎以腹瀉、黏液便、血便為主,克隆氏症則以右下腹疼痛為主要表現。該疾病是患者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腸道,引起嚴重腹痛、血便,有部分人腸道狹窄、穿孔、阻塞,甚至「肚破腸流」,瘻管導致肚皮、生殖器官滲出糞便,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疾病初期常被當成急性腸胃炎或大腸急躁症合併痔瘡出血,長期若沒妥善控制,會增加急診、住院、手術切腸、甚至腸癌風險。由於該疾病成因複雜,目前研究顯示和基因、西化飲食、食品添加物、環境污染和腸道菌叢改變有關。李柏賢指出,雖然過去西方國家IBD盛行率高,但近年亞洲國家發生率急遽上升,推測是飲食型態轉向西化以及食品添加物改變腸道微菌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