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食品
」 米酵菌酸 寶林茶室 過敏 食物中毒 食物「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 專業醫點名「6大飲食惡習」
許多人都知道,身體的健康維持,其實與日常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就發文表示,有6種飲食惡習如果不多加改善的話「你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許多民眾喜歡吃加工食品,這類食品含有大量鹽分、糖分及人工添加劑,長期食用會引發體內發炎反應,並增加自由基,進而提高癌症風險。特別是加工肉類,像是香腸、培根等,與大腸癌的關聯已被多項研究證實。根據研究,每日攝取超過50克加工肉類,大腸癌風險會增加18%。黃軒醫師也提到,過量食用紅肉也需注意。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類列為致癌物,未加工的紅肉被列為可能致癌物,每天攝取紅肉超過100克,會使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提高17%。黃軒醫師解釋,紅肉在高溫烹調時,容易產生多環芳烴(PAHs),這類物質會損害DNA,引發基因突變。此外,紅肉中常含有亞硝酸鹽,經胃酸或高溫烹調後,可能轉化為致癌物亞硝胺(Nitrosamines)。纖維攝取不足也是一大隱憂。長期缺乏蔬菜、水果及全穀類的飲食模式,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降低腸道防禦功能,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一項韓國研究發現,男性若每日攝取大量植物性食物,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可降低23%。而美國癌症研究所則指出,每天攝取80克全穀類食物,大腸癌風險可減少17%。高糖飲食習慣也是危險因子。長期食用高糖食品容易導致肥胖及胰島素抵抗,這與乳癌及胰臟癌的發病密切相關。研究顯示,乳癌患者若攝取過多糖分,死亡風險也會增加。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提醒,不規律的飲食模式和暴飲暴食,也會引發代謝紊亂和肥胖,進而提高罹患乳癌、大腸癌和胰臟癌的機率。飲酒過量的風險也不容忽視。根據2019年數據,美國有5.4%的癌症病例與飲酒相關,尤其是頭頸癌、肝癌和胃癌。若成年早期就大量飲酒,5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會提高150%。因此,黃軒醫師建議,女性每日飲酒量應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為了降低罹癌風險,黃軒醫師表示,根據多項研究,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有效降低罹癌風險。1. 多吃蔬菜、水果和全穀類a. 高纖維飲食:蔬果和全穀類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健康,促進有益菌群的生長,降低大腸癌風險。• 建議:每天至少攝取5份不同種類的蔬菜和水果,並選擇全穀類如糙米、燕麥等。b. 抗氧化劑和植化素:蔬果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E、多酚類和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物質,有助於中和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 推薦食物:西蘭花、菠菜、莓果類、番茄等。2. 減少加工肉類與紅肉的攝取a. 針對 加工肉類: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加工肉類(如香腸、培根)列為致癌物,特別是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建議:每周加工肉類攝入量應低於50克。b. 針對 紅肉:過量攝取紅肉可能增加大腸癌風險,烹調方式(如燒烤)也會產生致癌物如多環芳烴(PAHs)。•建議:每周紅肉攝入量不超過500克,並以蒸、煮方式取代燒烤和煎炸。3. 限制糖和高熱量食品a. 高糖飲食:長期攝取高糖食品會導致肥胖和胰島素抵抗,這是乳癌、胰臟癌等癌症的風險因素。• 建議:避免含糖飲料和甜點,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如全穀類和豆類。b. 高熱量食物:過量攝取高熱量食品,會增加肥胖風險,而肥胖是多種癌症的高危因素。• 建議:控制份量,注意總熱量攝入。4. 增加健康脂肪的攝取a. 健康脂肪: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有助於降低某些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深海魚(如鮭魚)、亞麻籽、核桃。b. 避免反式脂肪:反式脂肪與慢性炎症和癌症相關。• 建議:避免油炸食品和含人造奶油的產品。5. 控制飲食時間與規律性a. 規律飲食:生理時鐘的紊亂可能影響代謝,增加癌症風險。• 建議:定時進餐,避免夜間進食。6. 避免過量飲酒a. 酒精的致癌性:酒精被列為1類致癌物,與口腔癌、食道癌、乳癌等多種癌症相關。• 建議:女性每日酒精攝入量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7. 多喝水,減少含糖飲料a. 水的作用:多喝水有助於促進代謝,降低尿路癌症的風險。• 建議:每日飲用2-3升水,避免含糖飲料。8. 增加益生菌和發酵食品的攝取a. 腸道健康:優質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減少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優酪乳、味噌、泡菜等發酵食品。9. 減少高鹽食品的攝取a. 高鹽飲食與胃癌:高鹽飲食會損害胃黏膜,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胃癌風險。• 建議:每日鹽攝入量控制在5克以內。10. 維持健康體重a. 肥胖與癌症:肥胖與乳腺癌、結腸癌、腎癌等多種癌症密切相關。• 建議:透過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將BMI維持在18.5-24之間。黃軒醫師最後也提醒,健康飲食,仍是降低罹癌風險的重要策略。選擇天然、未加工的食品,控制熱量和鹽分的攝取,同時保持飲食規律和均衡,能顯著改善身體健康並降低癌症風險。你們做好嗎?
大餐後肚子好脹! 營養師揭6大NG飲食習慣「用吸管喝飲料」也上榜
中秋佳節剛過,在跟親朋好友共享大餐過後,難免肚子的脹感仍舊存在,對此,好食課營養師Anna李宜樺分享造成脹氣的6大NG飲食、行為,以及4個解脹氣的撇步,讓大餐過後的肚子大大減少負擔。臉書粉專「好食課」近日發布貼文,李宜樺表示,中秋節已過,雖然大家應該收心上班了,但即便心回來了,肚子的脹感仍舊存在,營養師分享6大NG飲食、行為,以及4個解脹氣的撇步報你知。盡量避免的6大NG飲食、行為:1.高寡糖食物:如地瓜、十字花科蔬菜(包含青花菜、花椰菜、高麗菜)、洋蔥等皆為高寡糖類食材,不易被完整消化,便會至腸道給腸道菌利用發酵產氣,造成脹氣2.高果糖食物:如蘋果、芒果、蜂蜜、或添加果糖的手搖飲也因富含果糖,腸胃消化不完全便會給腸道菌利用3.油炸食品:高油脂食物容易延緩胃排空,使得食物消化速度慢,亦有腹脹感4.碳酸飲料:喝汽水、氣泡水帶氣的飲品等同喝進一群氣體,增加腹脹感5.用吸管喝飲品:天氣熱許多人會購買手搖飲來喝,用吸管大口大口吸飲料雖然很開心,但在吸進飲料前,反而先吸進一群氣體!6.嚼口香糖:咀嚼口香糖也跟用吸管喝飲料一樣,容易吞入額外的氣體進胃4個解脹氣建議:1.細嚼慢嚥:培養細嚼慢嚥跟吃飯少聊天的習慣,每口多咬個10下,除了促進消化外,也可以延長進食時間,增加飽足感,而避免過度進食2.選低乳糖食品:乳糖不耐的人可選擇起司、優格等發酵食品來取代牛奶,減少吃到乳糖的量3.起身走走運動:飯後稍微出門走走,可刺激腸胃蠕動,緩解飯後飽脹感,但也千萬不要飯後立即做激烈運動,避免消化不良引不適,建議以慢走為佳4.食用消化酵素:如果腸胃酵素不給力,也可藉由保健食品或一些食物酵素幫助腸道消化食物,減少食物堆積於腸胃
每當聚餐、中秋就過敏!這「婦科病」竟惹禍 醫示警:烤肉5食材要小心
中秋節是家人團聚、一起享受美食的時刻,但有一名年約30歲的女性患者卻稱,自己每逢中秋節就會過敏,甚至曾因皮膚嚴重搔癢而掛急診,抽血檢查發現,原因與雌激素過高有關。醫師就解釋,此類患者若短期內大量攝取高組織胺食物,包括加工肉品、柑橘類水果、帶殼海鮮等等,就容易引發過敏反應。「初日診所」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楊智雯提到,她日前收治一名年約30歲的女性個案,該患者自述,只要聚餐頻繁,就會出現皮膚搔癢等過敏現象,去年中秋節,她在烤肉後因過敏反應強烈掛急診。患者表示,她至皮膚科進行過敏源檢測,確認對蝦、蟹與塵蟎過敏,當下也立即進行飲食調整、定期清洗床單,希望改善過敏狀況,沒想到一旦聚餐增多,過敏仍然會反覆發作。楊智雯詢問其病史後,發現她患有巧克力囊腫,認為可能是因其體內雌激素與黃體素的比例失衡,以至於抑制了分解組織胺的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導致組織胺代謝不良,進而引發「組織胺不耐症」(Histamine Intolerance)。楊智雯說明,當婦科疾病患者在短時間內大量攝取高組織胺食物,就容易引發過敏反應,而中秋節的烤肉食材,部分就含有高濃度組織胺,這也正是患者每逢中秋就會過敏加劇的原因。楊智雯進一步整理中秋烤肉常見的5大高組織胺食材,包括:加工肉品(香腸、培根)、柑橘類水果(柚子、橘子)、發酵食品(乳酪、起司、泡菜)、酒精(紅白酒、啤酒、香檳)、海鮮(帶殼海鮮、鯖魚)。楊智雯提醒,婦科患者除了避免大量食用高組織胺食物外,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維持體內雌激素的平衡;而肥胖、長期便祕、肝功能代謝異常以及接觸環境荷爾蒙是雌激素增加的4大原因,從源頭改善體質,才能真正解決因組織胺引起的「假性過敏」。
不只海鮮、雞蛋,也有人對白飯過敏! 營養師教如何抗發炎及舒緩
常常會聽到生活周邊有人說「我對海鮮過敏」或是「不可以吃雞蛋因為會皮膚癢」等食物過敏的狀況,近日也有媒體報導女藝人郭碧婷居然對白飯過敏。造成民眾出現過敏的食物種類不盡相同,當享用完食物之後,可能會出現身體上的異常症狀,例如皮膚濕疹搔癢、呼吸急促、腸胃不適等過敏反應,不過為什麼會過敏?當食物過敏該怎麼辦?。過敏反應是防禦機制 嚴重恐有生命危險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黃淑敏營養師指出,過敏反應是人體本能的反應機制。當外來物入侵體內,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啟動防禦機制,消滅入侵物來保護身體安全。但如果人體內的免疫系統無法抵擋或無法辨識外來物入侵體內時,就會導致身體器官產生傷害,產生過敏反應現象。一般會有局部性反應如:濕疹、過敏性鼻炎、氣喘及過敏性腸胃炎。或是全身性反應如:過敏性休克,嚴重或許會有生命危險。含有組織胺食物 花生、海鮮最容易引起過敏哪些食物最容易引起過敏呢?黃淑敏營養師表示,易產生過敏反應的食物如:花生、蝦蟹、牡蠣、核桃及魚類、蛋甚至發酵食品、酒、米飯等。主要是這些食物大多含有組織胺。而組織胺會隨著食物新鮮度下降而逐漸升高。體內組織胺升高會造成皮膚癢、打噴嚏、鼻塞、流鼻水等症狀。最好的改善方法就是盡量吃新鮮食物,不確定是否新鮮的食材就不要輕易嘗試。維生素C、E、 A及胡蘿蔔素 抗發炎及抗過敏當急性過敏發作期可由醫師開立抗組織胺藥物處置,但在日常中其實也有營養素可以改善過敏症狀。例如維生素C、維生素E和維生素A/胡蘿蔔素這幾種抗氧化維生素,具有抗發炎及抗過敏的作用。黃淑敏營養師指出,維生素C的食物來源有青椒、花椰菜、高麗菜、蕃茄、橘子、木瓜、蕃石榴、芒果、草莓、葡萄柚等。維生素E食物來源則是深綠色蔬菜、小麥胚芽、植物油等。維生素A在綠色及黃色蔬菜、水果中含有維生素A的前驅物質,稱為胡蘿蔔素(carotene)。其中主要為β-胡蘿蔔素(β-carotene),食物包括:鮮黃及鮮橙色的蔬菜水果以及深綠色的蔬菜等。當然也可以到醫療院所抽血檢測自己的過敏原,檢查看那些食物是導致過敏的原因,避免食用含有過敏原的食物而引起過敏反應,民眾若出現因飲食後產生過敏症狀時,應儘速就醫。
早餐常客「咖啡麵包」成腸胃隱藏殺手 日專家:最好來碗「湯」
許多人都知道,身為一天中第一次的進食,早餐對身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現在就有日本媒體報導指出,常見的早餐常客「咖啡搭配麵包」,其不僅營養價值不足、無法讓身體獲得充分的能量,長久下來甚至會造成腸胃的問題。而就有專家建議,如果要讓早餐吃的營養健康,最好來碗「湯」。日本媒體《Cookpad News》報導指出,國際中醫藥飲食專家瀨戶佳子的著作《一週內胃腸必定重振的氣血湯》有提到,現代人時常出現一種「吃完早餐還是沒精神」、「沒吃早餐反而變胖」等情況,雖然多數人都認為可能是體質、年紀問題,但瀨戶佳子認為,其實大多是腸胃問題造成,而且是生活習慣影響的腸胃問題。瀨戶佳子曾就此前往針灸院詢問當中的患者,發現許多患者的早餐都是常見的「咖啡搭配麵包」,但瀨戶佳子認為,咖啡與麵包的營養價值,無法補充人類上午所需的能量,也對於喚醒身體、大腦沒有明顯幫助,甚至對腸胃也沒有幫助,這也是為何許多腸胃不好的人,在上午都會顯得十分痛苦。瀨戶佳子在書中解釋,吐司、麵包雖然能帶來飽足感,但其實際上能提供給身體的營養是相當的少,而且麵包的油脂、醬料中的糖、奶油、果醬,也只會明顯增加腸胃的負擔。除此之外,咖啡會破壞胃黏膜,從營養的角度來看的話,咖啡更是沒有任何價值。瀨戶佳子也提到「如果喝了咖啡之後,會感覺到有精神,那是假象」。根據中醫的理論,人體某些器官會在一天的特定時間中進行修復,其中腸胃的修復時間是早上7至9點,因此如果在這段時間食用一些能夠滋養腸胃的食物,將可以獲得很好的改善效果。至於到底要吃何物才能幫助到身體呢?瀨戶佳子就舉例,他十分推薦沖繩的傳統料理「かちゅー湯」,這是沖繩當地一種使用味噌製成湯品,當中還會添加鰹魚片,民眾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添加芝麻、昆布、海帶芽、小鰣魚、等食材,這種湯品十分的簡易製作,而且能提供足夠的能量給身體,發酵食品味噌也能對人體的腸胃發生益處。
營養師推薦「12好食物」 長期食用可避免「乳癌」找上門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榜首還是癌症,而在癌症中,扣掉氣管/支氣管/肺癌與結腸/直腸/肛門癌等男女共通的病症外,女性乳癌高居女性罹癌致死排名的第三名。衛福部甚至發現,國內未滿50歲的年輕乳癌患者約32%,比歐美的25%還要高。為此,營養師程涵宇列出12種「好食物」,表示經過科學證實,長期食用可以增強生體防護力,避免乳癌找上門。營養師程涵宇在FB粉絲專頁發文,內容中表示,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台灣110年新增1萬7432名乳癌病友,其中未滿50歲的年輕型乳癌5597人、占比約32%,比歐美比例更高,為歐美國家25%的1.28倍。為此,程涵宇列出12種食物,表示科學證實長期食用這12種食物,可以讓身體維持超強防護力好狀態,有效預防乳癌。而這12種食物分別如下:綠色蔬菜綠色蔬菜中含有能抗氧化的胡蘿蔔素,研究發現攝取較多胡蘿蔔素的女性能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18~28%,並且可以降低復發率。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蘿蔔硫素能夠平衡體內雌性激素,進而降低乳癌的發生。蔥蒜蔥蒜中的硫化物能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在烹調前要切得細碎一些,更有助於抗癌物質釋放跟作用喔!柑橘柑橘類食物大家都很熟悉,其中豐富的營養物質中,類黃酮有幫助體內抗氧化、抗發炎的作用。常常吃柑橘類約可降低10%罹患乳癌機率。莓果莓果多含有花青素及類黃酮,可以防止細胞損傷及阻止癌細胞的生長擴散。水果桃子、蘋果、梨子及葡萄含有多酚、類黃酮等抗氧化物質,幫助預防乳癌。海鮮富含脂肪的魚類如鮭魚、鯖魚,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抗發炎,除了預防乳癌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發酵食品發酵食物中有豐富的益生菌,能夠增強免疫力,降低罹患乳癌的機率。豆類豆類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研究發現多攝取豆類能降低患乳癌風險約20%,豆類中的高纖維含量能夠預防乳癌。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 鮮為人知但致命的粒線體毒素
營養師柏辰說明,米酵菌酸一種強效呼吸道毒素,可顯著損害粒線體 ATP/ADP 交換,進而導致身體無法順利代謝葡萄糖,最初會先高血糖,然後快速變成低血糖、快速失去能量、細胞沒辦法順利運作,嚴重將會出現肝臟衰竭,酸中毒、腦部心臟、肌肉都會癱瘓。自 1975 年以來,已記錄超過上千位米酵菌酸中毒病例,病死率非常高 (40-60%),潛伏期很短,在中毒後30分鐘就可能發病。在中國、印尼和莫三比克,過去已有多數米酵菌酸中毒病例都是在食用當地生產的發酵食品後發生。米酵菌酸源自發酵玉米和椰子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受到唐菖浦伯克氏菌污染後產生。這種細菌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大量繁殖,特別是椰子和玉米中的脂肪酸,以及溫度在攝氏 22 至 33 度和中性 pH 值(6.5–8.0)的環境中。米酵菌酸的毒性強烈,無色無味且在高溫下穩定,即使經過烹煮也無法完全消除毒性。米酵菌酸主要影響肝臟、腦、腎等重要器官,造成嘔吐、腹瀉、尿滯留、腹痛、過度出汗等症狀,一項研究指出,1–1.5 毫克對人類可能致命,另一個則建議口服 LD50 為3.16毫克/公斤。米酵菌酸包含「發酵米及榖類製品」,像是腸粉、河粉、年糕、糯米、湯圓等,另外像是「久泡的木耳、銀耳」只要這些食物變質就可能含有米酵菌酸。營養師柏辰提醒,米酵菌酸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因此預防與減少誤食是關鍵,以下是我們可以減少暴露的一些方法:l 天然香料(大蒜粉、洋蔥粉、辣椒粉和薑黃粉)可以有效減少唐菖浦伯克氏(B.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的作用,進而減少米酵菌酸的產生。l 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或椰奶食品,因為需要嚴格衛生規範下的專用設施和/或流程才能安全生產。l 可透過添加檸檬汁、醋或乳酸等酸來確保混合物呈酸性,減少毒素形成的機會。l 若需要浸泡雪耳或黑木耳一整晚,請在冰箱中浸泡,盡量減少細菌生長。l 發酵食品時採取良好的衛生措施,例如:對所有食品接觸表面進行消毒,以防止細菌對食品造成不良污染避免重複加熱米飯、麵條。
食安連環爆3/日本紅麴風暴釀4死 燒到台灣?食藥署坦承使用同批原料
日本小林製藥「紅麴」保健食品風暴持續擴大,截至29日已有4人死亡,114人住院。台灣也傳出疑似案例,高雄一名70歲婦人去年3月開始服用大醫生技的「紅麴膠囊」,2個月後出現急性腎臟病需洗腎,食藥署表示婦人服用的紅麴膠囊是使用小林製藥的紅麴原料,是否因此導致腎功能惡化,仍需進一步釐清。另外,日本知名味噌製造商「丸米」也傳出疑似混入蟑螂殘骸,台灣也有相關產品輸入,邊境也採檢到一批日本秋刀魚乾含有一級致癌物,已全數退運銷毀,未流入市面。小林製藥在28日舉辦的股東大會上坦言,去年4到12月生產的紅麴產品中,可能混入了「未知成分」,因此導致使用者出現腎臟疾病。根據《共同社》報導,日本厚生勞動省29日表示,小林製藥紅麴保健品中驗出的不明物質為軟毛青黴酸,是青黴菌中衍生而出的天然化合物。目前不清楚產品為何會含有這種物質。而這種物質具有抗生物質的特性,「毒性相當高」且效果幾乎可以到抗瘧疾的程度,目前仍不知道如何影響腎臟。根據富士電視台報導,一位45歲男性因膽固醇高,從今年1月起每天服用小林製藥的紅麴保健食品,2個月後再抽血檢查,竟發現腎功能急速惡化,被醫師告知「如80多歲老人的腎」。日方目前已有26家業者、49項產品啟動自主回收。我國食藥署也指出,國內有兩家業者進口小林製藥的紅麴原料,其中「三合興產驗股份有限公司」由新北市衛生局預防性封存紅麴原料共405.7公斤;「和司特股份有限公司」由台中市盤點其39家下游業者及少量自用,總計3120公斤已預防性下架。包含上述2家業者在內,目前共有31家業者自主通報使用到相關紅麴原料提供消費者「退換貨服務」。由於部分產品有不同批號或製造日期,目前總共123件產品啟動預防性下架,食藥署已將資訊公告在官網,提醒民眾避免食用或購入。(https://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12919)。紅麴屬於發酵食品,是利用蒸熟的米飯經由紅麴菌發酵所製成。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紅麴菌的代謝物天然紅麴色素、水解酵素等等,被認為能降膽固醇、降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因此成為受歡迎的保健食品。但紅麴發酵過程中也容易遭橘黴素汙染。藥師沈采穎表示,如果大量吃下橘黴素超標的紅麴,可能會損害肝臟、腎臟。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許多民眾吃紅麴產品的目的是降血脂、降膽固醇,但其實應該先飲食控制、適當運動,如果效果不佳再用藥物控制,例如降膽固醇藥物Statins。沈采穎說,研究顯示,藥物能降低38%的高血脂,而魚油只能降低3.4%的高血脂、薑黃是1.3%、紅麴是6.6%,相較之下,保健品的效果並不好。食藥署指出,國內有兩家業者進口小林製藥的紅麴原料,分別是「三合興產驗股份有限公司」、「和司特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皆以預防性封存與下架。(圖/台中市食安處提供)顏宗海則提醒,紅麴產品基本上是安全的,但如果民眾有服用慢性病藥物,就要當心,因為紅麴產品跟很多藥物會有交互作用,會增強藥的濃度,例如紅麴產品不能跟Statins的藥一起吃,否則容易導致肝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症的風險,其他一些降三酸甘油脂的藥物也不能和紅麴產品一起吃。日本食安問題連環爆,知名味噌製造商「丸米」也傳出疑似混入蟑螂殘骸,緊急回收10萬多件商品。食藥署3月26日證實國內有輸入同製造廠的味噌產品約3.25公斤。食藥署指出,依《食安法》第7條第5項規定,將請業者落實自主管理與自主通報。同樣在3月26日,食藥署公布的邊境檢驗不合格名單當中,也有一批從日本進口的秋刀魚乾,被驗出一級致癌物苯駢芘超標,達80.6µg/kg,超標近40倍,全數50公斤,依規定退運銷毀,未准予進入國內市場。食藥署提醒,民眾若業網購或出國時,應避免購買以上產品,也要避免食用。
食安連環爆1/台灣首見米酵菌酸「10年奪陸43命」 無色無味高溫殺不死「5大原則逃死劫」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發生集體中毒事件,截至3月29日已累計23人就醫,其中2人死亡。令人詫異的是,首位死者年僅39歲且身體健康,用餐後隔日便因急性腎衰竭而亡,病程又急又快,專家認為極不尋常,因此緊急解剖檢驗,3月28日晚上衛福部證實檢體採樣到「米酵菌酸」,這也是台灣首見,許多南洋料理的餐飲業者也紛紛主動停售河粉、粿條等商品,希望降低民眾疑慮。根據中國食源性疾病疫情監測系統資料,2010~2020年共通報19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造成43人死亡,其中2015年一家四人慘遭滅口,2020年則在親友聚餐中一口氣奪走9條人命。根據新加坡食品局資料,想預防米酵菌酸中毒要掌握5大原則,其中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或椰漿產品最為重要。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3月28日,共計有18名患者與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相關,其中2人死亡。首名死者為39歲的呂姓男子,3月22日至寶林茶室吃炒粿條,24日因急性腎衰竭搶救不治身亡。但衛生單位卻在26日才驚覺是食安事件。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表示,「此案首例是在24日由新北市衛生局通報,由於病患出現肝衰竭,並非典型食品中毒症狀,因此直到死亡都沒有被懷疑或通報,後來陸續收到醫院通報疑似案例,才立即要求餐廳停業。」66歲男子3月19日同樣享用寶林茶室的炒粿條,之後出現腹瀉、虛弱、倦怠的症狀,並前往新光醫院就診,經過多日治療,最終在27日也因急性腎衰竭身亡,成為第二位死亡案例。新光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林嘉謨表示,一般食物中毒大多都在幾個小時內就發作,很少像該名患者「幾天後」才猛爆性肝、腎衰竭,「也是第一次遇到」。疾管署表示,除2名死者之外,目前6人住院治療中(5人住加護病房、1人住一般病房),15人症狀輕微返家休養。陳彥元說,醫院端有對所有病人進行常見造成食品中毒的細菌及病毒培養,包含沙門氏菌、痢疾桿菌、困難梭狀桿菌等,結果都是陰性。新光醫院感染症主任黃建賢表示,該男子住院後有為其進行細菌培養,但無培養出細菌,推測這次情況較像毒素導致。衛福部召開專家會議,初步認定「米酵菌酸」是禍首的可能性高,最後經解剖2位死者檢驗後,確認檢出「米酵菌酸」。由於民眾對米酵菌酸感到擔憂,台中食安處、法制局及經濟發展局也在28日共同組成市府聯合稽查小組,對於提供河粉、粿條等南洋料理的業者,包含非常泰、塔塔加、瓦城、PappaRich金爸爸、海記醬油雞飯等店家,特別針對粿條及河粉類等食材來源、保存等項目稽查。其中台中大遠百的非常泰、塔塔加泰式料理2家業者已停售河粉產品。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米或椰子所做的發酵食物,若發酵過程不當,有可能產生Burkholderia gladioli菌,此菌可能再洐生米酵菌酸,這是一種非常毒的毒素,依國外報告,可讓中毒者在1天之內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在40%至100%間。台北市衛生局與食藥署、疾管署及專家一起調查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現場抽驗高麗菜、豆芽菜、粿條、鴻喜菇、香蘭葉及醬油。(圖/台北市衛生局提供)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根據中國食源性疾病疫情監測系統,2010年至2020年共通報19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這些通報共導致146例疾病、139例住院、43 例死亡。」程涵宇說,米酵菌酸中毒是中國的法定傳染病,中國一開始較多的中毒事件,是自製發酵玉米粉製品、銀耳、地瓜粉和玉米粉製品(果凍),後來又有許多濕米粉、木耳)的中毒事件,最常發生在家裡(79.0%)和餐廳(21%)。顏宗海表示,米酵菌酸毒素無色、無味、耐高溫,民眾難以查覺,高溫烹調也無法消滅,在中國、非洲、印尼都曾傳出米酵菌酸中毒事件,目前沒有解毒劑,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例如中毒者若休克就打強心劑,若是不能呼吸就為他插管。顏宗海說,新加坡食品局曾針對米酵菌酸提出預防5方法,分別是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或椰漿產品、或添加檸檬汁或醋減少毒素形成的機會、避免食用來源不明的豆豉相關食物、如果需要長時間浸泡白木耳或黑木耳,請在冰箱中浸泡,以盡量減少細菌生長,另外,發酵食品時要採取良好的衛生措施,例如對所有食品接觸表面進行消毒,以防止細菌對食品造成不良污染。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則指出,5到10月是食物中毒的高峰期,建議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買回家立刻放冷藏,保存不要超過3天。她也提醒,發酵食物雖美味可口,但是無法控制溫度、濕度環境下,建議還是不要自製,以購買大廠牌有檢驗過後較有保障。
蔣萬安喊擴大稽查防堵米酵菌酸 學者憂大流行籲妥存食物
台北市長蔣萬安29日中午表示,針對「寶林茶室」食物中毒疑案,北市府下週將召集擴大會議,並要求衛生局針對百貨、賣場進行專案稽查。29日下午則將與各局處首長再度舉行聯席記者會,說明北市府掌握的最新進度。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遠百A13分店發生食物中毒疑案持續延燒,衛福部疾管署29日中午表示,目前維持累計18案,其中2死、5住加護病房、1位住在一般病房、10位已返家休息。此外,在28日衛福部記者會也證實,在兩名死者檢體中檢出「米酵菌酸」,為國內檢出首例。對此,蔣萬安強調,市府在衛福部解剖結果確定是米酵菌酸後,立刻請衛生局把米酵菌酸詳情上傳到個案治療平台,讓醫療院所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即刻掌握。而針對確定為「米酵菌酸」釀災後,未具名毒物科學者向CTWANT直言問題食物,「應該不只這一批」,過去在東南亞島國聽過,台灣一旦發生,未來很可能沒完沒了,「食物保存不可再馬虎」。學者進一步解釋,米酵菌酸是一種「呼吸毒」,會癱瘓粒線體,讓全身細胞粒線體失去作用,常常產生自過期發酵食品中,而這樣的毒素無法自外觀或嗅味覺察覺異樣,也無安全門檻劑量,「測得就是不妙了」一旦呼吸進去人體的氧氣都無法成為能量,「下一步就是休克」。
寶林茶室中毒案驗出「米酵菌酸」!護理師揭米麵製品保存關鍵 食藥署:2食物要小心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遠百a13店,驚傳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累計18例,共造成2死、5命危,受害者通報恐持續增加,而共通點都是吃過炒粿條、滑蛋河粉這2個品項。如今衛福部也在首名死者的血液中驗出「米酵菌酸」,為台灣首見。讓許多人憂心米麵製品到底還能不能吃?對此,長庚醫院臨床毒物實驗室兼任護理師譚敦慈則建議,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買回家就要立刻放冷藏,保存不要超過3天。另外衛福部食藥署也提醒,米酵菌酸不會因洗滌烹飪而被破壞,所以預防才是關鍵,尤其別吃長期存放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譚敦慈受訪時呼籲民眾不要過於緊張,因為米食相關的飲食文化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也是相當健康營養的食物,而台灣這次則是首次檢出,重點在於保存食物的方法,來避免食物中毒。以本次的粿條類食品來說,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因為含水量高,購買之後不要再繼續逛菜市場,應儘速放入冷藏,而且保存不要超過3天,含水量高的食材本來就比較容易長菌、壞掉,像是她自己購買的油麵等濕式食材,一定都是當天就吃掉。譚敦慈也建議,乾貨要泡發最好先用水沖洗一下,然後再用乾淨的水泡,切記不要超過4小時,或每4小時換水,但泡水時間不要超過24小時,而且最好置放冰箱泡發。若發現泡發的水若產生黏液軟爛就丟棄,泡發好的食物則要趕快料理。此外,許多人在把食物放入冰箱前,都會把食物放涼,但這其實是錯誤行為。譚敦慈點出,食物的危險溫度是7至60度,所以要冰存的食物溫度不要低於65度,當以手碰觸容器覺得熱不燙手時就可以放入冰箱。她也提供小方法,如果是煮白米飯要保存,她會大概在65度時密封放入冷凍庫,下次要吃時再加熱,不但不容易壞掉,口感還和現煮的一樣美味。冰箱的使用上也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像是冰箱具冷藏冷凍功能,但沒有殺菌功能,放冰箱只是延緩食物長菌的時間,所以食物放冰箱太久還是會腐敗。另譚敦慈也提醒,冰箱只能放7成滿食物,這樣才能通風維持低溫,也不要讓食物擋住出風口。譚敦慈最後也補充,民眾處理食物前務必確實洗手、熟食物必分開處理,可以先處理熟食再處理生食,而且若發現食物變味變質腐敗發霉絕對不要入口。食藥署長吳秀梅也指出,米酵菌酸是罕見毒素,由唐蒼蒲伯克氏菌產生,唐蒼蒲伯克氏菌喜歡在富含脂肪酸食物繁殖,椰子和玉米是最佳選擇之一,因此過去國際間出現的米酵菌酸中毒案皆與椰子和玉米等有關,若椰子、玉米、米製品等食品,剛好存放在適合唐蒼蒲伯克氏菌迅速增殖的環境,也就是溫度在攝氏22至33度、酸鹼值中性環境,容易產生大量米酵菌酸。吳秀梅提醒,消費者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無色、無味難察覺!致命米酵菌酸常出現在「這9種食物」 中毒高峰期5月至10月
台北市遠百信義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食物中毒案釀2死5命危,引起外界高度關注,衛福部召開專家會議時,初步推斷為「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釀禍。營養師程涵宇在臉書發文提醒,米酵菌酸可能會出現在腸粉、河粉、米線、久泡木耳、涼皮等9種食物中,無臭、無味又耐高溫,目前沒有特效藥可以針對米酵菌酸解毒。程涵宇表示,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有著極高死亡率,且1至1.5毫克的劑量就可能致命,報告的症狀包括胃腸道和神經系統症狀,重症患者會出現肝臟和腎臟等多個器官衰竭。亞洲和非洲曾報告多起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主要與變質或發酵食品有關。米酵菌酸最常出現在腸粉、河粉、米線、濕米粉、濕冬粉、久泡木耳、久泡銀耳、涼皮、發酵玉米麵等9類食物中;容易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主要有4大類,變質澱粉類產品(糯米、小米、高粱米、馬鈴薯粉等)、變質的新鮮銀耳、完全或不完全發酵的玉米、椰子製品。程涵宇指出,米酵菌酸的毒性難以靠加熱去除,即使用120度加熱一小時,毒性也依然存在,且目前沒有針對米酵菌酸解毒的特效藥。倘若食物遭到米酵菌酸汙染,由於其無臭無味的特性,食物依然擁有正常的外觀、氣味與味道,因此難以分辨。程涵宇提醒,米酵菌酸中毒大多數發生在溫暖的月份,其中95%發生在5月至10月;發生高峰月份為7月。接觸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後潛伏期為1到10個小時,主要影響器官為肝臟、大腦和腎臟。倘若有人因為米酵菌酸而導致食物中毒,可能的症狀包括不適、頭暈、嗜睡、出汗過多、心悸、腹痛、嘔吐、腹瀉、血便、少尿、血尿等,患者檢查期間的發現包括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黃疸和四肢僵硬、嗜睡、譫妄、休克、昏迷和死亡。
「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中毒1天內恐多重器官衰竭 醫:只剩這招能對付它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爆發疑似食物中毒案,截至今(27日)中午已釀2死2命危。有醫師懷疑禍首可能是無色、無味、耐高溫的「米酵菌酸」;另有毒物專家指出,米酵菌酸並無有效解毒劑,且致死率達到40%至100%之間,中毒者1天內就有可能多重器官衰竭。寶林茶室疑似中毒案已知有9起案例,其中2人死亡、2人命危,其餘則有輕重不一症狀。有醫師依據患者多有食用炒粿條、炒河粉,推測是米酵菌酸釀禍。台北榮總毒物科主任楊振昌指出,國內還沒有該類中毒案發生,但若回顧中國大陸案例,該類中毒死亡率可達到3成。楊振昌說明,米酵菌酸中毒在國外也不算常見,以中國大陸為例,2010年至2020年10年間共有149人發病,其中139人住院、43人死亡,死亡率近3成,病源多來自玉米、黃豆製品,以及少部分因保存不當產生毒素的米製品。又米酵菌酸毒性很高、干擾人體產生能量,甚至讓身體「崩潰」引發器官衰竭休克,但目前尚無特殊療法或解毒法,也不能透過洗腎排除毒素,僅能運用支持性療法。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則指出,米或椰子製成的發酵食品若有發酵不當,可能產生Burkholderia gladioli菌,該菌又再衍生米酵菌酸;米酵菌酸無色、無味、耐高溫,也無法透過視覺、嗅覺、味覺來辨認,亦無法用烹煮將其破壞;但其有易在PH值7中性環境滋生特性,如在食品製程中加醋或檸檬汁,便可以酸抑制毒素滋生。顏宗海表示,米酵菌酸主要作用在人類粒腺體,該腺體為哺乳動物產生能量的來源,食用到含有米酵菌酸食物,可能產生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腸胃症狀;中毒者可能合併有肝、腎等多種器官衰竭,「只需1毫克就會導致死亡」,致死率達到40%至100%。不過,本事件雖已確定為食物中毒事件,但是否為米酵菌酸中毒仍有待食藥署、衛生局檢驗出爐,且微生物檢驗通常需耗時2週以上。
不愛吃甜食?醫師曝「6鹹食」滿滿糖分:每天默默吃很多
大家都知道攝取過多糖分,容易造成肥胖、身體發炎、心血管疾病等問題,對健康百害而無一利,但你以為吃鹹食就無大礙了嗎?家醫科醫師李思賢透露,6種鹹食其實都是糖,「很多自認為不愛吃甜食的人,每天都默默的吃了很多糖。」醫師李思賢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不少食物在味覺上吃起來鹹鹹的,但其實內含滿滿糖分,像是燒餅、蔥抓餅、油條、麵包、蘿蔔糕、羹等6樣鹹食也都是糖,讓他忍不住憂心嘆,許多自認為不喜歡吃甜食的民眾,其實「每天都默默的吃了很多糖!」李思賢曾指出,若是攝取太多糖分,皮膚容易出現皺紋、痘痘、多油、老人斑、妊娠紋、贅疣、落髮、癢疹及浮腫等症狀,建議可透過以下8大方法有效戒糖。第一、減少暴露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把家裡跟辦公室的零食都收到櫃子裡。眼不見為淨,不會隨時被零食勾引,一旦壓力大,就很容易抓起隨手可得的零食。第二、戒除精製甜食麵包、餅乾、義大利麵、洋芋片,這類精製的食物對身體的傷害還是比較大的,相較於「飯」、「水果」,因為這些精製食物除了糖分以外往往有許多會使身體發炎的添加物和油脂,發炎會大大提升對甜食的渴望,所以先從「精製甜食」開始戒除是一個好的方向。第三、不脫水及充足電解質很多時候對糖的渴望其實是因為身體缺水或是缺電解質,所以經常補充富含電解質的水也能降低對甜食的渴望。第四、增加替代零食的選擇在戒糖期間可以吃的零食有「堅果」、「黑巧克力」,坊間常見的低糖生酮甜點也是在過渡期很好的選擇,因為其中多用的是代糖,又以羅漢果堂、甜菊糖、阿洛酮糖、赤藻醣醇為佳。不是說這些甜點可以毫無限制的吃,但這些甜點真的是戒糖過渡期的好幫手。第五、充足的睡眠光是足夠的睡眠就可以大大降低隔天的食量,睡眠算是健康的基石,如果常常日夜不規律,時而早起,時而晚睡,尤其是輪班的工作,對戒糖來說是非常大的障礙。第六、多運動運動能夠增加腦袋內的腦內啡,大大降低飢餓感以及對甜食的渴望。所以我非常推薦大家在戒糖期間多做重訓或是高強度間歇性運動。只有兩個狀況下我會不建議運動,就是太累或是吃太飽的時候。第七、多利用「短鏈脂肪酸」和「水溶性纖維」短鏈脂肪酸像是乙酸、丙酸、丁酸是可以對大腦傳遞飽足感的訊號,這些脂肪酸我們可以從發酵食品像是酸菜、蘋果醋、康普茶、泡菜中攝取。水溶性纖維也能夠增加我們的飽足感,像是菊苣、洋車前子粉、豆類、奇亞籽。第八、減少社交活動這個建議有些人可能比較難做到,但是減少社交活動真的能夠大大減少自己接觸甜食的機會,也不需要在意他人的眼光去選擇食物。對此,李思賢過去曾透露,糖其實是「合法的毒品」,成癮率足足高達「古柯鹼的7倍」,所以靠著意志力去戒糖往往會失敗,透過上述8種方法輔助,才能不再被食物牽制,「不要急,戒糖是需要時間的,你不可能在3天內完全都不吃,但是3個月就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進步。」
壓力也會造成過敏! 營養師揭紓壓抗敏6招:調整飲食也行
現代許多民眾常被生活壓力困擾,加上近逢季節交替,難防過敏症狀找上門。營養師薛曉晶透露,研究指出,長期處於壓力狀態的過敏患者會有較多的發作次數,而過敏較頻繁的患者也較易有負面情緒。對此,他總結出紓壓與抗過敏的6大方式,包含攝取健康的脂肪、採用211飲食、多吃維生素C和維生素D、調整飲食保持腸道健康、學會緩解壓力的生活方式。薛曉晶在臉書粉絲專頁「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發文表示,生活之中的各種因素都可能是促成過敏症狀加重的因素,像是個人自我要求、家庭因素和工作壓力,若長期處於壓力狀態的過敏患者就會有較多的發作次數,造成負面情緒增生,所以如何在飲食與生活方面做出調整,以緩解壓力與過敏相關的不適,對於壓力遽增的現代民眾而言,屬於重要議題。Omega-3平衡壓力與免疫薛曉晶指出,適量攝取健康的脂肪,可助減輕壓力和緩解過敏症狀。美國《精神醫學期刊》2022年刊登的一份研究揭露,Omega-3脂肪酸有6種可減少壓力的成分,除了降低憂鬱症的發生,也能有效舒緩過敏反應,好比咳嗽、打噴嚏及皮膚紅腫等症狀,雖然不能改變過敏體質 ,卻能緩解過敏反應的發生。因此,她建議,不妨在日常飲食當中,增加富含Omega-3 PUFA食物的攝取,像是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亞麻仁油。211餐盤穩定血糖有效率薛曉晶提到,壓力對人體代謝功能有重大影響!第2型糖尿病可能經由心理和生理壓力所引起,當壓力出現,身體當中的腎上腺會產生俗稱「壓力性賀爾蒙」的可體頌 ,增加血糖和血壓的功能,此時血糖就會上升,讓身體有足夠的能量面對壓力,但若胰臟功能不佳,在壓力解除之際,血糖就越難降回原本標準,因而出現持續性高血糖的現象,導致胰島素阻抗,最終引發糖尿病。對此,薛曉晶提醒,維持血糖的穩定能降低過敏的症狀,一旦壓力增加,更應攝取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像是全穀雜糧類、蔬菜類和足量的蛋白質,不妨採用211飲食的模式,以吃原型食物為主,也要提高蔬菜的攝取量。維生素C、D,紓壓、降敏薛曉晶指出,維生素C是人體重要的抗氧化劑,可以清除不穩定的自由基,進而延緩細胞老化,還能促進干擾素製造,有效瓦解病菌攻擊,防止發炎並提高免疫。她指出,當壓力來襲,身體會大量消耗維生素C,此時要多補充維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像是高麗菜、甜椒、芭樂;也有研究揭露,維生素D可以幫助對抗憂鬱 、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降低過敏的風險,可透過曬太陽,或食用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補充,好比魚類、蛋黃和牛奶。保持腸道健康薛曉晶表示,腸子是人體第二大腦,也就是所謂的腸腦軸,腸道細密的神經元與腸道微菌叢互動頻繁,可藉由內分泌、神經訊息傳遞等與腦部溝通,是近年來廣為人知的健腦秘密武器;腸道內的益生菌更是平衡免疫、減少過敏發作的功臣之一,因為腸道免疫功能與過敏反應密切相關。因此,她建議,攝取益生菌和益生元豐富的食物,像是優格、酸菜、泡菜等發酵食品、全穀雜糧類和蔬菜、水果,以保持腸道健康。鈣鎂舒緩壓力、放鬆神經薛曉晶提到,鈣參與神經傳導、肌肉放鬆等荷爾蒙的作用,因此在情緒焦躁不安的時候,適度補充鈣質,可達到安撫情緒的效果;鎂參與了人體內超過300種酵素的活化,包含能量代謝作用及安定神經系統的效果,當壓力荷爾蒙升高之時,就會加速消耗鎂離子並排出體外,而缺乏鎂會使大腦容易焦慮、憂鬱,更容易受到下一個壓力事件影響,加速鎂離子的流失,進而形成惡性循環。薛曉晶解釋,一旦人體內的鎂離子濃度不足,神經細胞就會變得很容易受到刺激,造成興奮、激動、敏感、神經質等反應,而當腦細胞長期接受大量刺激,也會導致入睡困難、失眠的症狀;此外,鎂也可放鬆神經,對於淺眠、多夢、睡不著等睡眠障礙都有相當的幫助,不光能提升睡眠品質,還能有效降低壓力。薛曉晶也說,惟因近年的國民營養調查,鎂為國人攝取不足的礦物質第二名!因此,要緩解生活、工作壓力,要先從飲食攝取足夠的鈣和鎂,例如南瓜子、酪梨、腰果、綠色蔬菜,再來考慮服用補充品。緩解壓力的生活方式薛曉晶透露,除了飲食調整,還應留意緩解壓力的生活方式。她建議,定期進行運動、保持良好的作息規律、學習正念冥想等方法來緩解壓力,而中等強度(最高心率的70%至80%)的耐力性運動(50分鐘以上的跑步),會顯著提高血液內大麻素的濃度,激發腦部釋放多巴胺。因此,她指出,特別是跑步之類的有氧運動,往往就有使人感到心情愉快和沉迷的效果,除了可增加血清素濃度,讓心情變好、改善睡眠週期,還能消耗掉人體內讓人產生壓力的物質,例如腎上腺素,進而幫助身體放鬆。(圖/翻攝自臉書/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
糖是合法毒品「靠意志力沒用」 醫給8大戒糖秘訣:3個月見效
糖分攝取過多,對身體有很大的影響,但是要都不吃糖很不容易。有醫生指出「糖是合法毒品」,靠意志力戒糖非常困難,於是提供8種方法,讓民眾可以戒糖成功。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攝取過多糖分,除了容易蛀牙,還會誘發胰島素抗性,增加肥胖、代謝症候群機會,並使血壓、血糖、血脂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加速身體老化,並被懷疑可能也會增加癌症風險。醫師分享戒糖的8種方法。(示意圖/翻攝自pexels)因此,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臉書專頁指出,糖的成癮效率是古柯鹼的7倍,所以若一直戒不掉糖很正常,因為用意志力戒糖是最沒有效率的方法,不過可以靠其他方法輔助。1、減少暴露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把家裡跟辦公室的零食都收到櫃子裡,眼不見為淨就不會隨時被零食勾引,因為一旦壓力大,就很容易抓起隨手可得的零食。2、戒除精製甜食先從麵包、餅乾、義大利麵、洋芋片開始戒,相較於飯和水果,這類食物對身體的傷害比較大,除了糖份以外,往往還有會使身體發炎的添加物和油脂,發炎會提升對甜食的渴望,所以先戒除「精製甜食」是一個好的方向。3、隨時保持「不脫水」和「充足電解質」很多時候對糖的渴望,其實是因為身體缺水或是缺電解質,經常補充富含電解質的水就能降低對甜食的渴望。4、增加替代零食選擇可以選擇堅果、黑巧克力,低糖生酮甜點也是一個選擇,因為其中多用的是代糖,又以羅漢果堂、甜菊糖、阿洛酮糖、赤藻醣醇為佳,不過並非可以毫無節制食用,仍要克制。5、充足睡眠擁有足夠的睡眠,就可以大大降低隔天的食量,假如常常日夜不規律,時而早起、時而晚睡,尤其是輪班的工作,對戒糖來說是很大的障礙。6、運動運動能夠增加腦袋內的腦內啡,大大降低飢餓感以及對甜食的渴望,戒糖期間可以多做重訓或高強度間歇性運動,但太累或吃太飽不建議。7、多多利用「短鏈脂肪酸」和「水溶性纖維」短鏈脂肪酸像是乙酸、丙酸、丁酸,可以對大腦傳遞飽足感的訊號,日常飲食可以從發酵食品攝取,包括酸菜、蘋果醋、康普茶、泡菜。另外,水溶性纖維也能夠增加飽足感,包括菊苣、洋車前子粉、豆類、奇亞籽。8、減少社交活動這項比較難做到,但真的能夠大大減少接觸甜食的機會,也不需要在意他人的眼光去選擇食物。李思賢提醒不要過急,戒糖是需要時間的,不可能3天內完全都不吃,但3個月就可以看到明顯的進步,「你可能經過巷口同一間雞蛋糕攤販,但是不知不覺你已經不會想吃了,這就是很大的進步」,最後他提醒,戒糖不只是為了體重,更重要的是為了健康,能夠讓生活過得更有品質,不再被食物牽制。
過年口臭看過來!不是只有漱口水、口香糖 「這類食物」也能除臭
過年期間大魚大肉、熬夜打牌火氣大,非常容易引起口臭,不過一項新研究表明,多吃優格、味噌湯和酵母麵包等含有益生菌的發酵食品可能有助於改善令人討厭的口臭。綜合DairyReporter、Everyday Health的報導,當舌頭表面細菌過快分解蛋白質時,就會生成有臭味的揮發性含硫化合物,導致口臭發生。除此之外,舌頭和牙齒上的牙菌斑也是造成口臭的主因。目前已知的治療方法包括使用漱口水、嚼口香糖、洗牙和刮除舌苔等。雖然這些都可以改善口腔衛生、抑制口臭,但不良習慣或遺傳因素有可能導致口臭復發。而現在漱口水和口香糖並不是掩蓋口臭的唯一方法了,一項新研究表明,在各種發酵食品中發現的益生菌等好菌也有助於抑制難聞的口臭。中國成都四川大學國家口腔疾病臨床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公布了7項臨床試驗的數據,這些試驗研究了益生菌對口臭的影響。在所有研究中,共有278人被隨機分配安慰劑藥片或含有唾液乳桿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羅伊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reuteri)、唾液鏈球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或魏斯氏菌屬之一的Weissella cibaria的補充劑,以觀察這些好菌是否能減緩口臭。研究結果表明,當人們服用益生菌2至12週後,他們體內與口臭相關的揮發性硫化合物的含量明顯降低,可測量的口臭也得到改善,這是因為「益生菌可以抑制口腔中厭氧菌分解氨基酸和蛋白質,從而抑制臭味副產物的產生。」所以優格、酵母麵包和味噌湯等發酵食品確實有助於消除口臭。不過,研究也表明發現,益生菌對於抑制口臭的效果相對短暫,約4周後就沒有明顯差異,因為使用益生菌雖然可在短期內降低揮發性硫化物的濃度水平,但對於其他引發口臭的來源,例如牙菌斑和舌苔方面沒有顯著影響,「未來需要更多高品質的隨機臨床試驗來驗證結果,並為益生菌治療口臭的功效提供證據。」
保健品NG配3/「肝苦人」吃紅麴有風險 當心血脂沒降下來「癌先到」
現代人普遍都有血脂過高的問題,也讓具有降膽固醇功能的紅麴相關產品大受歡迎,但醫師提醒,倘若膽固醇已經超標到需要服藥,光吃紅麴效果就有限,不只如此,由於紅麴可能會導致肝功能異常,若是本來就有肝病,又沒有定期檢查,反而會先等到「癌細胞」!隨著飲食西化、嗜喝手搖飲,高血脂已成現代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相關保健品也大受歡迎,其中紅麴因研究證實具有降血脂效果,成為相當受歡迎的保健品,從紅麴膠囊、納豆紅麴、紅麴飲品、紅麴香腸到紅麴貢丸等,每年為業者帶進廣大商機。紅麴是紅麴菌生長於蒸煮過的米粒上,形成的發酵食品,早期用於釀酒,使用在食品上主要是作為添加劑,讓食物看起來更加漂亮,例如紅糟肉。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紅麴在發酵過程所產生的紅麴菌素中的部分成分與降血脂藥成分史達汀(statin)相似,可抑制膽固醇合成時所需要的酵素HAMG-CoA的活性,抑制膽固醇合成,進而達到降低膽固醇的效果。由於紅麴被視為健康的象徵,各式各樣的紅麴保健品、甚至是相關食物都很受歡迎。圖為紅麴鴨肉示意圖 (圖/CTWANT資料照)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郭志東醫師表示,如果是膽固醇稍高的人,使用紅麴保健品的確具有降膽固醇的功效,但如果血脂已經超標、需要服用降血脂藥物者,此時就不建議服用保健品,就算紅麴菌素成分與史達汀(statin)相似,但濃度還是比不上真正的藥物,所以應該轉而服用降血脂藥才正確。若是服用降血脂藥物後,就不建議再吃紅麴保健品,郭志東解釋,因為醫師無法掌握保健品中史達汀(statin)成分的濃度,若與藥物一起服用,更無法掌控整體藥效,不利於病情控制。另外,降血脂藥物由於難以被肝臟代謝,所以大約會有1%的機率導致肝功能異常,所以每次定期回診時都會抽血監測,若是發現肝功能有異狀就會趕緊停藥,而紅麴在發酵過程中,在紅色素生成時會伴隨著產生橘黴毒素,而橘黴毒素是一種具有腎臟及肝臟毒性的真菌毒素,長期服用對肝腎不利,甚至會造成畸胎,在動物實驗中也證實有致癌疑慮。郭志東說,服用保健品不太可能定期抽血監測身體狀況,所以若是長期吃紅麴保健品就會有肝功能異常的風險,再加上肝臟是沉默的器官,所以也完全不會有不適症狀,民眾恐怕身陷危險之中卻完全不知情,所以建議聽從醫囑服用藥物,同時搭配運動、飲食控制,才是最健康的保健方式。
全新品牌、全新料理風格 ABV Bar & Kitchen帶你體驗異國美食文化
回顧ABV Bar & Kitchen餐飲品牌旗下每一個料理風格都以「復刻」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傳統料理與經典名菜為主軸。我們從地中海地區到加勒比海中南美洲,再前往美洲大陸之後到了日本各城市的名物名菜。接下來,還有哪一個區域型料理,更是值得我們再次玩味呢?高棉清蒸咖哩魚(圖/ABV Bar & Kitchen提供) 當酸香甜辣,刺激了我們的味蕾,大腦中的記憶瞬間帶我們來到了熱帶國度。你知道東南亞料理的製作是以五味融合為特點嗎?基礎以酸、辣、鹹為味道主軸,之後會帶出些甜味與微苦,並還交融些清香與濃香味。這些調味來自於東南亞地區特有的香草如香茅、斑蘭葉、檸檬葉;辛香料如南薑、薑黃、羅望子,還有各種發酵食品。透過這些食材的結合,香氣刺激了味蕾,各種對比創造強烈的味覺覺醒,再與各種食材搭配營造出多種層次,讓我們的五感體驗得到充分的滿足,這是東南亞菜的獨特魅力。(圖/ABV Bar & Kitchen提供) ABV南洋餐酒館亦是如此,今年我們主廚團隊更實地走訪考察,去探尋腦海中那個味道記憶。就這樣,ABV南洋餐酒館的料理應運而生。在這裡,我們有注重調味的泰國菜;曾被法國殖民過,口味偏酸但辣度適中的越南菜;香料運用更顯複雜且細膩的印尼菜;中西文化加上馬來文化的新加坡菜;以及離不開椰漿和蝦醬這兩種味型的馬來西亞菜;還有菲律賓、緬甸等當地的特色料理。印尼式雙醬乾牛肉(圖/ABV Bar & Kitchen提供) 從我們熟悉的海南雞、甘蔗蝦、紅咖哩、綠咖哩、沙嗲肉串到讓您耳目一新的泰國炸皮蛋海鮮沙拉、火山排骨;新加坡燕麥炸蝦、咖啡排骨;菲律賓鐵板豬雜、脆皮豬沙拉、印尼巴東燉牛、醬炒天貝;還有柬埔寨的AMOK魚,這每一道料理都讓我們重新認識這些東南亞國家。ABV南洋餐酒館的誕生,將以最道地、多元的南洋料理,搭配我們的招牌 - 超過三百種的世界精釀啤酒,為各位重新詮釋東南亞風味,並開啟全新的餐酒搭味蕾旅程!
想一覺到天亮不數羊 營養師推吃這6類食物
現代人常有睡眠問題,大家從小到大也常聽到長輩說「早點睡」,如果長期睡不好會影響健康。為此,營養師推薦吃6類食物提升睡眠品質。營養師余朱青近日在臉書發文說,長期睡不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病、憂鬱、肥胖等風險;睡不好更會讓人煩躁,還可能會影響人際關係,所以她推薦民眾6類食物助眠。一、含鈣食物:乳製品、小魚乾、黑芝蔴等。鈣能強化神經系統,可以穩定情緒、放鬆肌肉和消除緊張感。二、含鎂食物:堅果、南瓜、香蕉等。鎂有助調節神經細胞與肌肉收縮,也能安定情緒、提升血清褪黑激素,降低有壓力賀爾蒙之稱的皮質醇,進而提升睡眠品質。三、含維生素B食物:全穀類、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B群能維持神經系統穩定,有安定情緒的功能,除了可幫助睡眠,也可減少白天嗜睡與疲倦,還有消除煩躁與不安的功能。四、含鉀食物:燕麥、奇異果、芭樂等。鉀能維護心跳規律跳動、及神經健康,還可增進睡眠品質,可以減少夜間起床次數。五、GABA天然來源:發芽大米、發酵食品、大豆等。六、含色胺酸食物:黃豆、優格、肉類等。余朱青表示,除了吃上述食物能助眠,也可以在睡前做運動幫助入睡,像咖啡因、黑巧克力、酒精飲品、加工肉品等,吃多了容易脹氣,還可能影響睡眠,而擁有好的睡眠品質能消除疲勞,更能提升免疫力,「希望大家都可以一覺到天亮不用再數羊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