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屑
」嫩妹臭到男友想分手 醫檢查赫見滿口「黃綠色分泌物」:原因出在鼻子
嘴巴如果有異味,不但是健康警訊,還可能影響人際關係。有一名年輕女子有口臭困擾,被男友威脅如果不處理就分手,醫師檢查時聞到濃烈的臭味,還看到鼻腔內都是黃綠色的分泌物,這才發現口臭竟和鼻子有關。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在《醫師好辣》節目指出,口臭不只會讓存款歸零,有時候也會讓愛情學分死當。曾有一名20多歲女子因為口臭就診,被男友威脅「若不解決就要分手」,但她自己卻聞不到臭味,好奇旁人是否聞得到,「她厚鼻孔每天都在聞那些臭味,嗅覺已經失化沒感覺」。吳昭寬用壓舌板壓一下,發現黃綠色的分泌物,如湧泉般竄下來,而且味道相當嚇人,當下想到可能和鼻子有關,檢查赫見鼻腔內滿滿分泌物,還有一些黃綠色的小息肉卡在上面,內視鏡慢慢往內推,結果裡面全是黃鼻涕,以及很多白屑,和紅色肉芽混在一起,場面令人難以直視。吳昭寬醫師檢查女子的鼻腔嚇傻。(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吳昭寬好奇女子平常怎麼清理鼻子,詢問下才得知對方是過敏兒,常常打噴嚏和流鼻水,有時候鼻涕太黏擤不掉,她便把衛生紙捲成長條狀,塞進鼻孔繞一繞,或者用棉花棒,結果碎屑就掉在裡面,「因為她已經塞習慣了,她就忘記有東西在裡面」,時間一久就長小肉芽,一個鼻孔永遠都塞住,所以長期聞不到。吳昭寬指出,女子的右邊鼻竇全部蓄膿,口臭的來源就是慢性鼻竇炎引起,於是立刻將息肉清除,協助洗鼻子並開藥服用,經過一番治療,終於讓男友又回懷抱了。
採屋旁「雞肉菇」煮出青汁…她吃一口驚艷:味道極好 下秒全家中毒送醫
馬來西亞一名男子日前從屋旁採摘新鮮蘑菇回家給妻子烹煮,未料蘑菇煮出青色湯汁,一家三口食用後嘔吐不止送醫!女網友日前上載一段2分55秒視頻,指丈夫子從屋旁摘了10朵白色蘑菇,以為是好吃的雞肉菇,卻沒辨認出是有毒菇類,導致夫妻倆和一名孩子食用後中毒嘔吐,全身無力,所幸沒有生命危險。《星洲日報》報導,這名婦女在視頻中指出,由於一家人很久沒有吃蘑菇,所以想用新鮮採摘的菇類製作烹飪視頻上傳TikTok,因此拍下整個處理和烹調過程。她說,撕開菇傘的時候感覺非常柔軟,像包子一般,菇傘下有一個白色圓環,菇桿子顏色泛青,處理時掉落白屑,而且完全沒有蟲子附在桿子上。女網友表示,「接著我爆香蒜米、辣椒和薑,把清洗好的蘑菇丟入鍋中翻炒,再加水煮沸,不久出現青青的湯汁,但是嚐一口味道極好,於是就把煮好的蘑菇端上桌,當成午餐吃了。」她表示,自己與丈夫食用蘑菇後感到不適,趕緊上網搜索,發現午餐吃的根本不是雞肉菇,而是一種有毒蘑菇。當事人指出,「丈夫吩咐我把剩下的蘑菇倒掉,以免其他孩子誤食;我和丈夫當時都虛弱無力,無法開車,丈夫更是吐到幾乎昏厥,於是我馬上撥打求助。」視頻也拍到夫妻倆帶著孩子坐救護車的畫面,其中丈夫因吃的較多,躺在救護車擔架上奄奄一息;兒子也臉色蒼白,躺在醫院病床上接受治療。根據資料,一家人誤食的菇類是「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外形與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和雞肉菇相似,常被混淆;誤食後1至3小時內會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30歲女「滿臉痘」消不掉好苦惱 中醫推2治療方法
三十歲的李小姐本身是個剪輯師,有時日夜顛倒,因為平時壓力大,一有空檔便喜歡和姊妹淘小聚,近日因寒流來襲,天氣變冷後,相約去吃麻辣火鍋,吃完後隔天便口乾口破,臉上多出些顆粒狀的結節,鮮紅色並帶有灼熱感,令她十分困擾,認為過幾天便會自己消掉,因此並未在意,但皮膚的問題日久未消,有時反倒越長越大,因此求助醫師。痘痘不只青少年會長 皮脂腺分泌旺盛就會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賴博政表示,痤瘡俗稱青春痘,是台灣常見疾病,容易發生於青少年時期,因為賀爾蒙及激素分泌並未穩定而造成,除了青少年之外,成年人也是一個好發族群,尤其以皮脂腺分泌過旺的族群,像是熬夜、喜油膩飲食、肥胖的民眾。主要發生在皮脂腺數量相對較多的皮膚部位,包括雙頰、面上T字部位胸口周圍和上背部。痤瘡可以依照皮膚外觀的表現區分為尋常性痤瘡、叢聚性痤瘡、痘狀性痤瘡,最常見到的皮損是膿疱、糜爛、滲液,若經久不治療後會有搔癢、鱗屑疤痕,最後造成苔癬化及皮膚增生肥厚的病變。中醫怎麼看待痤瘡? 常見兩種證型賴博政醫師指出中醫經典就曾提到痤瘡的記載,不論是俗稱的白頭粉刺或是膿疱等,像是在《諸病源候論》提出“面皰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瘡,頭如米大,亦如穀大,白色者是”。 此外,《醫宗金鑒》也提到:“肺風粉刺,此症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於鼻面,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中醫認為體質的狀況,身體尺於一個陰血虛的狀態,加上有外來因素肺胃熱盛等,終究造成陰血不足,灼傷血絡後造成瘀熱痰互結,搏結氣血造成面部痤瘡。賴博政醫師說明現代醫學將痤瘡歸類在皮膚附屬器官疾病,有大量研究曾探討飲食、吸菸、肥胖、壓力、遺傳、戶外活動等影響因子。而中醫則傾向由內而外,認為痤瘡有許多治療方法,常見的證型有兩類:1.肺經風熱常見症狀:面部尤其是額頭突然出現紅色丘疹,局部顆粒結節,不時有癢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治法:清熱散風。2.濕熱蘊結 常見症狀:皮損紅腫疼痛,有出現化膿,常見於飲食口味重的民眾;兼有口臭,大便不順,偏硬,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法:清利濕熱。賴博政醫師說明,容易產生痤出的民眾,平時應養成清潔面部習慣,可以選用適合自己膚質洗面乳,針對特定容易出油部位加強清洗,額頭劉海、耳後等較容易忽略的部位更應注意、避免遺忘。此外盡量少熬夜或提早入睡;在飲食上宜清淡,不宜常吃過於辛辣、重口味的食物,像是燒烤、麻辣鍋等,便可避免痤瘡反覆發作。
壓力山大!女主管一身病連走路都痛 只因「免疫失衡」致全身發炎
56歲的阿嬌(化名)在一家公司擔任主管,長期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她在44歲時罹患乾癬,除了皮膚癢之外,後續出現關節腫痛,兩腳關節的症狀嚴重到走路都不舒服,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進一步就醫檢查,才被確認是『乾癬性關節炎』。由於阿嬌的體態較為豐腴,BMI值高達28,加上膽結石、高血壓、糖尿病、C肝等共病,且又是B型肝炎帶原者,一開始僅以消炎止痛藥等傳統方式治療;但效果不彰。所幸阿嬌符合健保生物製劑治療資格,在醫師建議下先經肝膽腸胃科醫師治療,清除C肝、並將B肝病毒量壓低,後續採用生物製劑治療,讓她多年來的皮膚問題得以大幅改善、關節炎症狀也消退許多,阿嬌終於能恢復正常生活。診治個案阿嬌的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蔡世滋表示,乾癬是一種免疫失衡導致的慢性發炎疾病,造成皮膚細胞增生過快,身體各處出現一塊一塊或一大片紅腫皮疹,讓患者感到不適,尤其冬天時常見厚厚的銀色白屑、脫皮,在中國被稱為「銀屑病」。此外,乾癬也有可能併發關節紅腫熱痛及著骨處病變,形成乾癬性關節炎。在性別屬性上,男女病患約1:1、任何年齡層都有,而以40、50歲以上中壯年較多些。據國外研究統計,全球約有1.25億人受乾癬困擾,全台則約有8到10萬名患者,其中約3成會發生乾癬性關節炎,如加上未經歷皮膚乾癬、直接出現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推估逾2萬人為乾癬性關節炎所苦。有此一說:「乾癬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只佔冰山的一小部份,臨床上看到的皮膚乾癬只是冰山表面一角,除了注意表面的乾癬症狀,更要留意冰山下的其他共病。蔡世滋醫師說,依疾病分類準則,患者有皮膚或指甲乾癬(包括點狀凹陷、甲床剝離、指甲板下角質增生、甲床鮭魚色斑…等),併有關節炎(紅腫熱痛),就可說是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可以侵犯任何關節,好發於手指或腳趾關節,甚至有時關節及旁邊組織整個腫脹,外觀形狀類似香腸。臨床上乾癬性關節炎可分為5種樣態,包括不對稱性多發或少發關節炎、對稱性多發關節炎、脊椎關節炎、主要遠端指間關節炎、削殘性關節炎(骨頭關節嚴重破壞變形)。也因為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多樣,容易混淆為其他疾病,一旦關節受損,往往不可回復,需要及時診斷與積極治療。若得到乾癬性關節炎,該先治療皮膚還是關節?蔡世滋說「兩者可以兼顧治療」。他解釋,皮膚乾癬可透過照光、外用藥膏及口服藥物進行治療;若引發乾癬性關節炎,治療選擇上除了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及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外,近20年來陸續出現多種「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後,更能達到皮膚及關節一起治療的效果。目前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健保已有給付上述藥物,可以改善患者關節症狀,並緩解關節破壞與變形。如患者經傳統治療方式無效或無明顯改善,經醫師完整的評估後,可使用這些藥物治療,以避免及減少關節變形,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即便是想懷孕或有生育計畫的女性患者,也有適合孕程及哺乳期間可以安全使用的生物製劑,可達到治療及懷孕兩全其美的目標。蔡世滋醫師呼籲,乾癬性關節炎是個長期疾病,患者要學會怎麼去共存,除了良好的生活型態、維持理想體重外,配合醫師的治療及家人支持皆很重要。選擇適合的藥物,可大幅改善症狀,並能降低併發症的發生機率。
老實男GG莫名冒紅圈還飄白屑「染性病了?」 醫問1句他秒哭了
私密處的疾病問題,總讓許多男女羞於開口,有一名20多歲、長相老實又斯文的男子,某天鼓起勇氣走進泌尿科診間,哭訴自己生殖器上有奇怪的紅圈,還有白色皮屑,「好像有性病」,女友還因此提分手;醫師隨口問一句「出去玩齁?」,秒讓壓力大的老實男自責的哭了。後來脫下褲子檢查,才發現男子生殖器上的皮膚問題並非性病,而是乾癬。泌尿科醫師歸家豪,日前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了一個病例提到,他曾收治過一名年輕男性,主訴生殖器上皮膚有奇怪的紅圈,表面還有像是鹽巴結晶的白色皮屑,不會痛但有點癢,讓他擔心自己是否染上性病。而醫師當下沒多想,隨口問了一句「出去玩齁?」結果病人竟一時情緒失控,頻喊冤並哭訴女友因覺得他的GG有異狀,可能是染性病,憤而與他提分手,後來醫師也為自己的失言道歉。後來醫師請男子脫褲檢查,這才發現男子得的不是具傳染力的性病,而是「乾癬」。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不具傳染力,大多長在手肘或腿部皮膚,長在生殖器的情況,比較少見。在治療方面,除了藥物介入治療,一般只要作息規律,避免菸酒等刺激性物質,就能獲得改善。
婦人手腳佈滿銀白皮屑 歷經7年之癢痛不欲生
60歲的王女士,6~7年來深受乾癬之苦,數度就診皮膚科治療,症狀卻反反覆覆,無法穩定。乾癬分布在手、腳等處皮膚的表面,影響外在美觀,使王女士感到困擾、尷尬、失去自信。加上患處脫落白屑又極度搔癢,經常會忍不住去抓搔,導致破皮、流液。王女士轉而求診中醫,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楊茲甯醫師,中藥調理一個月後,患處已經不再搔癢。乾癬俗稱牛皮癬,根據國際最新的流行病學研究,成人患病的比率比孩童高,在台灣,乾癬盛行率約為0.235%。乾癬的病名雖然有一個「癬」字,卻與黴菌感染不同,不具傳染性,普遍認為是一種自體免疫失調的疾病。其臨床表徵為病灶發紅、搔癢,常如牛皮般又厚又硬,皮膚表面覆蓋有數層銀白色鱗屑,抓去鱗屑可見點狀出血,因此又被稱作「牛皮癬」、「銀屑病」。楊茲甯醫師問診後發現,王女士個性易緊張、焦慮,睡眠品質不佳,較淺眠且早醒,平時怕熱,又有便秘的情形,兩三天才上一次廁所。望其舌頭發現舌色暗紅帶紫、舌尖紅、舌面滿佈朱點、苔白乾、舌下絡脈粗大,再加上脈象顯示,王女士是血熱而有瘀。因此,處方以黃柏、梔子、苦參、地膚子、白癬皮…等清熱化瘀、止癢生肌為主的藥方。王女士配合規律服藥與定期回診,第一周回診後表示症狀從整天搔癢難耐,減至一天發作一次,搔抓時銀屑量減,流液與破皮情況消失;第二周回診搔癢情形又減,沒有每天發作;第三周回診時搔癢發作的頻率下降為一個禮拜1~2次;經過一個月的治療後,患處已經不再搔癢了;此外,睡眠品質上升,排便也變得順暢。楊茲甯醫師表示,乾癬有病程長、病情反覆的特點,臨床上難以根治,病機錯綜複雜。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其與遺傳及免疫系統相關,但確切病因尚未有定論。患者除保持心態樂觀,積極配合治療外,還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不過勞、飲食均衡,避免刺激性及容易誘發皮膚過敏的食物,如烤炸辣、海鮮類、堅果類等,適度運動發汗和規律排便,以提高體內廢物代謝,再搭配中醫藥調理,經過醫病雙方的共同努力後,相信可以讓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