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
」 百日咳 咳嗽 疫苗 疾管署 新冠肺炎![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3/391723/sm-14140704b4135c9196c9c5a3e88ee4d4.jpg)
今年首例百日咳現蹤 高雄2月大女嬰確診、匡列39人
高雄市22日公布新增1例「百日咳」確診案,為2個多月大女嬰,1月2日出現咳嗽有痰症狀,前往診所就醫,但仍持續咳嗽2周且伴有吸入性哮聲,家人帶往醫院採檢確診通報。衛生局疫調指出,女嬰主要照顧者為母親與外婆,外婆1個月前就有出現咳嗽症狀,目前正接受採檢中,衛生局共匡列39人。衛生局表示,今年全國首例百日咳確診案為2個多月大女嬰,並於1月2日就開始出現咳嗽有痰症狀,曾前往診所就醫,但仍持續咳嗽2周以上,且伴有吸入性哮聲,家屬趕緊帶往大醫院檢查,1月21日檢出為百日咳陽性確診。衛生局指出,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所引起的疾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圖/衛生局提供)疫調指出,女嬰家人共7人,平時主要照顧者為母親及外婆,外婆於1個月前即有咳嗽症狀,已安排至醫院住院及採檢通報,其餘家人無疑似症狀,衛生局目前已匡列 39名高暴露風險接觸者,包含7名家人及32名醫護人員,已針對7名家人安排採檢,接觸者均已完成預防性投藥並進行健康監測至2月11日。衛生局指出,百日咳為呼吸道傳染病,潛伏期最長可達21天,主要透過飛沫傳染,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而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疑似症狀包含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目前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圖/衛生局提供)目前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國內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1劑百日咳相關疫苗,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也呼籲家長,外出返家接觸嬰幼兒前,應先更衣洗手,並避免帶嬰幼兒出入醫院、人潮擁擠或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0/391160/sm-26b07239e5229c03b1ec8a494e0bcf86.jpg)
用除濕機保持環境乾燥 專業醫提醒:並不是越乾越好
近期台灣氣溫驟降,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空氣品質不佳的狀況,導致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案例明顯增加。疾管署最新資料顯示,今年第二週(1月5日至1月11日)流感門急診人次達13萬9千餘人,為近十個流感季的同期新高,其中以A型流感(H1N1)為主。流感疫情預計在春節前後達到高峰,目前流感疫苗存量不足50萬劑,疾管署特別呼籲高風險族群如長者應盡快接種。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胸腔內科醫師蔡哲龍表示,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時期,但即便如此,坊間民眾習慣使用除濕機維持室內低濕度的環境,但事實上,環境並非是越乾就越好。而許多人因使用除濕機過度,導致空氣過於乾燥,反而使得呼吸道黏膜水分流失,降低對病毒的防禦,結果反而增加感染風險。蔡哲龍醫師解釋,理想的室內環境應保持24至28度的溫度及50%至65%的濕度。蔡哲龍醫師也提到,除了傳染性疾病外,慢性疾病如胃食道逆流及鼻涕倒流也可能引發長期咳嗽,對於超過八週的慢性咳嗽應透過X光及肺功能檢查進一步診斷,必要時可考慮進行鼻咽內視鏡或胃鏡檢查。預防呼吸道疾病方面,蔡哲龍醫師建議:第一,接種疫苗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措施。流感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和重症發生率,平均保護力達30%至80%。由於病毒容易突變,建議每年定期接種。除了流感疫苗,也應考慮接種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及百日咳疫苗,以增強全面防護力。第二,避免溫差劇烈變化可減少呼吸道因冷熱刺激引起的痙攣與不適。民眾應採用洋蔥式穿搭,靈活調整衣物,並注意配戴口罩及勤洗手,以減少飛沫及接觸傳染。第三,維持良好的室內空氣品質至關重要。冬季多數人活動集中於室內,密閉空間易成為病毒傳播溫床。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建議將室溫維持在25度、濕度60%左右,同時增加水分攝取以保護上呼吸道黏膜濕潤。第四,透過健康的生活習慣增強免疫力,包括正常作息、充足睡眠、適量運動以及均衡飲食。建議多攝取富含維生素A、C、D、E及鋅的食物,以提升身體的整體防禦能力。蔡哲龍醫師表示,在春節團聚和防疫的雙重需求下,應重視個人及家庭的健康管理,避免因呼吸道疾病影響節日氣氛,讓健康過年成為全家人的新年禮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0/387580/sm-9e83303dff99a1026be047df0b4a1a3c.jpg)
立志當YouTuber到100歲!日本96歲「最強阿嬤」爆紅 紀錄5代大家庭日常故事
日本茨城縣有一位高齡96歲、暱稱為「最強奶奶」(最強ばあちゃん)的YouTuber千代阿嬤,她以記錄五代同堂共20人大家庭的日常生活影片走紅,目前頻道已經擁有超過13萬訂閱。對此,千代阿嬤更直言,她的目標是繼續當YouTuber直到100歲。根據日媒《讀賣新聞》報導,出生於 1928年的千代阿嬤,10多歲時曾在東京都內擔任約2年的站務員,「當時幾乎每天都有空襲,從防空洞回到公司宿舍後,就看到天花板跟地上都出現大洞」。二戰結束後,千代阿嬤回到老家相親結婚,與丈夫住在簡陋的小房子中,開墾農田維生。婚後不久,千代阿嬤生下大兒子,但小生命因為感染百日咳,出生約3個月就夭折。經歷戰爭及戰後的苦難生活,讓千代阿嬤堅信著「不能發生戰爭」的思想,她後來拍攝的影片裡,也會提到這些故事。提議開設YouTube頻道的是千代阿嬤26歲的曾孫女,原因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記得有位這麼厲害的曾祖母」,而她與21歲弟弟合作拍攝和剪輯,在2022年2月開設了「最強阿嬤,有時候有玄孫」(最強ばあちゃんときどき玄孫)頻道,迄今已上傳約760支影片,每支影片觀看次數都能破萬,甚至有超過170萬次播放量的影片。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許多觀眾都留言稱影片「很療癒人心」,也有其他高齡者都表示「從影片獲得力量」,更有海外粉絲寄去信件,讓千代阿嬤忍不住感嘆「這是我一生中最有趣的事情」。千代阿嬤平日跟大女兒及孫子住在一起,家庭其他成員則住在附近,她的原則就是「什麼事都盡可能自己做」。她每天清晨6點起床,處理家事、洗衣服、未家人準備午餐,也熱愛農作,在約500坪農田種植白菜、洋蔥等40種作物,經常花費5到6小時拔草或照料田地,也堅持每天一定要吃3餐,「因為每天都活動身體,所以讓我保持健康」。如今,千代阿嬤過著5代同堂的生活,擁有3個女兒、7個孫子以及5個曾孫和4個玄孫,「過著像老爺般的生活,光是活著就很幸福」。有趣的是,自從影片被拍攝並上傳後,千代阿嬤經常被人說「變得比以前年輕」;她則認為,多思考家事、錄影等事情,也是長壽的秘訣。而千代阿嬤的目標是將YouTube頻道經營到100歲,希望見證玄孫們長大。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383906/sm-152666d3b10c4c9f69f3afcb4caecb3d.jpg)
北部校園爆百日咳群聚!再增2例 北部12歲男童「4症狀」曝光
疾管署今(19日)公布我國新增2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北部一起校園群聚案件,指標個案為12歲男童,於11月30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咳嗽有痰、食慾及活動力下降等情形,12月9日因症狀未改善再次就醫,經採檢通報後於12月12日確診。衛生單位已進行疫情調查及接觸者匡列,並針對接觸者進行健康監測,其中家庭接觸者共3人均無症狀,已進行預防性投藥,另同校密切接觸者16人,1人有咳嗽症狀,該名有症狀者經採檢後於12月17日研判確診。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累計30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6起為家庭或學校關聯群聚),其中29例為本土病例,1例為境外移入,病例數為2019年以來同期最高(與2019年並列)。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30、5、0、2、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含)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疾管署指出,全球多國出現百日咳疫情上升且趨勢嚴峻,其中中國自去年底疫情上升,今年5月報告高達9.7萬例(往年不超過5千例),目前疫情已稍緩至單月1萬餘例規模;韓國今年累計報告3萬餘例,遠高於往年水平(單年不超過千例),目前疫情仍處高峰;日本疫情自年初起持續升高,惟尚低於新冠疫情前規模;亞洲以外,南太平洋澳洲今年已累計3萬例,趨近2011年之歷史高峰,美國及歐洲之法國、捷克、西班牙等國疫情亦遠高於往年。疾管署提醒,近年百日咳疫情以3個月以下(含)嬰兒感染比例最高。由於尚未達可接種相關疫苗年齡的嬰幼兒,一旦感染百日咳,病情通常較為嚴重,甚至可能出現呼吸困難等重症。此外,疫苗保護力會隨時間逐漸減弱,當青少年及成人的疫苗效力衰退後,感染百日咳的風險可能增加,進而將病毒傳播給尚未接種疫苗的新生兒,對嬰幼兒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疾管署再次提醒,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中嬰幼兒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民眾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疾管署強調,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另建議女性每次懷孕自費接種1劑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疫苗),並建議於懷孕第28-36週接種,以使母親抗體傳遞給嬰兒的接種效益最大化,進而保護胎兒及剛出生嬰兒,另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建議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Tdap疫苗。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353108/sm-7f712f61c55e6ca03c50b9fcde2d7d44.jpg)
百日咳案例創5年同期新高 未打疫苗傳染力更強「恐1傳17人」
疾管署今(30)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同一起的北部家庭群聚;而今年以來已累計有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寫下5年同期新高,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提醒,今年全球整體百日咳疫情都上升,如果本身沒打過疫苗的話,一旦染病,傳染力極強,甚至可能造成1人傳17人。新增3例百日咳確定病例,首例個案為10多歲青少年,從未接種百日咳相關疫苗,6月上旬起出現咳嗽症狀,後續咳嗽加劇伴隨吸入性哮聲及呼吸中止情形,7月中旬因症狀未改善至醫院就醫,經檢驗通報,於7月23日確診,匡列41名家庭及校園接觸者,其中案父及案姐有咳嗽症狀於7月29日檢驗陽性確診,目前3名個案已無症狀或緩解。衛生單位持續進行疫調、擴大匡列接觸者及安排評估預防性投藥與採檢。為何個案沒打過疫苗?羅一鈞補充,經詢問該名青少年因家長認為「人體有自然的免疫力」,所以在家長決定下,從小只打過卡介苗跟B肝疫苗,之後從未接種過百日咳疫苗,滿2個月開始就沒有接種過常規疫苗。個案成年的姊姊,則是小時候接種過3劑百日咳疫苗。羅一鈞說,因百日咳疫苗非強制接種、採志願性接種,只會在逾期時由衛生單位出面提醒,且小朋友入學後學校也會檢查接種紀錄,與衛生單位合作提醒完成接種;但因不具強制力,因此若家長堅持不給孩子打疫苗,並沒有法律上的罰則。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累計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4起家庭群聚關聯個案(共11例),今年病例數較近5年同期為高。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3、4、0、0、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含)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疾管署指出,今年全球整體疫情上升,亞洲中國、韓國及菲律賓等皆出現明顯疫情且於4、5月起驟升,中國迄今累計報告33.4萬例病例,韓國累計3,170例,為兩國過往疫情高峰年之3至9倍;歐洲3月時整體疫情即達往年高峰期水準,其中捷克報告近1.8萬例最為嚴峻;美國累計近8,900例,為去年同期之4倍,加拿大、巴西亦有部分地區疫情明顯上升;澳洲則報告1.2萬例,達往年高峰年水準。疾管署說明,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國內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之第三劑、第四劑接種完成率分別達96%及94%,於國小入學前完成五合一疫苗接種均可達98%以上;另國小學生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之接種完成率則在97%以上。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疾管署提醒,今年百日咳疫情為近5年新高,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民眾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0/353050/sm-8820f8a518402016289fbdba9abe341b.jpg)
百日咳累計16例「創5年同期新高」! 今再爆3人家庭群聚
國內2024年已累計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且今年病例數較近5年同期為高,疾病管制署於30日公布,國內新增1起百日咳家庭群聚事件,個案為10多歲男性,6月上旬起出現咳嗽症狀,7月中旬因症狀未改善至醫院就醫,於7月23日確診,其中案父及案姐有咳嗽症狀於7月29日檢驗陽性確診,目前都已無症狀或緩解。疾病管制署於30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同一起北部家庭群聚,首例個案為10多歲男性,從未接種百日咳相關疫苗,6月上旬起出現咳嗽症狀,後續咳嗽加劇伴隨吸入性哮聲及呼吸中止情形,7月中旬因症狀未改善至醫院就醫,經檢驗通報,於7月23日確診,匡列41名家庭及校園接觸者,其中案父及案姐有咳嗽症狀於7月29日檢驗陽性確診,目前3名個案已無症狀或緩解。衛生單位持續進行疫調、擴大匡列接觸者及安排評估預防性投藥與採檢。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2024年累計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4起家庭群聚關聯個案(共11例),今年病例數較近5年同期為高。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3、4、0、0、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含)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疾管署指出,今年全球整體疫情上升,亞洲中國、韓國及菲律賓等皆出現明顯疫情且於4、5月起驟升,中國迄今累計報告33.4萬例病例,韓國累計3,170例,為兩國過往疫情高峰年之3至9倍;歐洲3月時整體疫情即達往年高峰期水準,其中捷克報告近1.8萬例最為嚴峻;美國累計近8,900例,為去年同期之4倍,加拿大、巴西亦有部分地區疫情明顯上升;澳洲則報告1.2萬例,達往年高峰年水準。疾管署說明,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國內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之第三劑、第四劑接種完成率分別達96%及94%,於國小入學前完成五合一疫苗接種均可達98%以上;另國小學生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之接種完成率則在97%以上。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疾管署提醒,今年百日咳疫情為近5年新高,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民眾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5/350035/sm-0411a8337ca9066fc5f71c373949ba0d.jpg)
百日咳疫情「創5年同期新高」 3個月以下嬰兒占42%最多
疾管署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分別為北部1個月大男嬰(案1)、南部家庭群聚之2個月大男嬰(案2)及30多歲女性(案3,案2之母,接觸者採檢)、北部家庭群聚之40多歲女性(案4,6月27日確診1個月大男嬰之母)。案1至案3發病日介於6月中旬至7月上旬,出現咳嗽、呼吸喘、流鼻涕、嗜睡等症狀,於7月9日至7月15日間確診;案4為經接觸者採檢後於7月8日確診,其餘3名同住家人檢驗結果為陰性。目前除案1持續住院治療外,其餘個案皆已出院。衛生單位均安排相關接觸者採檢及預防性投藥。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累計12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3起家庭群聚關聯個案,個案居住縣市分別為台南市4例、台北市、桃園市及高雄市各2例、宜蘭縣及台中市各1例,個案年齡介於出生未滿1個月至40多歲,其中3個月以下嬰兒計5例占42%。今年病例數較去年同期為高,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3、4、0、0、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疾管署指出,今年全球整體疫情上升,各大洲疫情均有升溫趨勢,又以歐亞洲最為明顯。亞洲中國、韓國、菲律賓等國皆出現明顯疫情,且4、5月起急速升高,其中以中國最為嚴峻,5月單月新增9.7萬例,今年累計24.8萬例,已達以往流行疫情之7倍,韓國報告2,500餘例,已達以往流行疫情之2.5倍;歐洲整體疫情亦上升,3月病例數已達往年流行疫情水準,英國、瑞典及挪威近期疫情皆上升,其中捷克報告近1.8萬例最為嚴峻;美洲美國累計報告近6,700例,亦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加拿大、巴西於部分州別疫情明顯上升;澳洲疫情上升則累計報告1.2萬例,達往年流行疫情水準。疾管署說明,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民眾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國內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之第三劑、第四劑接種完成率分別達96%及94%,於國小入學前完成五合一疫苗接種均可達98%以上;另國小學生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之接種完成率則在97%以上。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疾管署呼籲,嬰幼兒感染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提醒家長或家中較大的兒童務必注意咳嗽禮節及呼吸道衛生,外出返家接觸嬰幼兒前,應先更衣洗手,並避免帶嬰幼兒出入醫院、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43909/sm-3fd8fcf81a7f53a6b00b918ca72e3207.jpg)
一滴現形1/台南囡仔勇闖美國FDA 瑞磁自創全球唯一液態晶片「病毒無所遁形」
「每個醫生聽到我的點子後,都說要做、這對病人來說非常重要,但科學家朋友們都叫我不要做,因為實在太難了!」今年70歲的瑞磁生物科技集團ABC-KY (6598)創辦人何重人說。在一個陽光耀眼的午後,何重人在內湖的辦公室接受CTWANT記者專訪,內湖的辦公室很簡約,大螢幕投射的是他所發明的數位生物條碼(BMB)的介紹,一般人可能不太容易聽懂,他耐心解釋,就像個大學教授;他成功在美國拿到FDA認證的多元診斷試劑,已可驗出78種疾病,但他不滿足於年年擴增的「產品菜單」,想要挑戰下一步,就是由一滴血液,來判讀癌症患者是否會復發。瑞磁生技美國子公司Applied BioCode 於2008年在美國洛杉磯成立,2015年在台北設點,創辦人何重人是不折不扣的台灣人,1954年在台南出生,自中興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到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念生化碩士、物理化學博士,當過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研究員。他笑說,就是讀書讀太久,後來找工作總想找符合專業和喜好,挑來挑去選不到喜歡的,幸好美國創業風氣盛,只要有新點子就能獲得啟動資金,他在2008年成立Applied BioCode,經過十年研發和打磨,終於在2018年取得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自動化分子診斷系統的上市許可,同年還取得17項腸炎檢測試劑,2019年則拿到呼吸道20項體外診斷試劑的上市許可。瑞磁2018年取得17項腸炎檢測試劑、2019年拿到呼吸道20項體外診斷試劑的FDA上市許可。(圖/瑞磁提供)自嘲在「在學校待太久」的何重人,在化學、物理、光學與生物技術等跨領域累積豐富知識,加上出自半導體強國台灣,因此想到半導體製程技術,採用6吋晶圓切割成300萬個磁珠,打造出細如塵埃的微小晶片,以QR code的形式黏在生物探針上,放置在特製的溶液試劑中,若檢體中出現相對應的細菌或病毒,就能被晶片上的生物探針抓住,在專門的機器拍攝下呈現不同色彩,這組BMB就可得知這次生病的「確切兇手」。「我們用QR code便宜又準確的優勢,縮小100萬倍來做,」何重人說,過去做生物檢測,一次只能一個人做一種,答案出來發現錯了,才能再試別種,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不想花精力在這上面,然而他的創新作法,一次可確認或排除10多種病毒,一台機器更可在3.5小時,同時完成96人的檢體,可說是又快、又好、又便宜。以一個正在打噴嚏的病人為例,過去只能戳一次鼻子、驗一種病毒,就像我們平常驗新冠肺炎的方式,根本就不符合時間與成本效益,所以大部分都靠瞎子摸象,吃一般感冒藥去壓症狀,運氣好就見效,運氣不好反而延誤治療,現在有了這項新技術後,用棉花棒戳鼻子、放進試劑、拿去機器拍照,短時間內就能知道,到底是A型、B型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還是新冠、腸病毒,甚至是百日咳桿菌、肺炎黴漿菌等都能測出,讓醫生對患者用藥做出正確判斷。瑞磁生技副總陳祐寧表示,目前有腸胃道檢測、呼吸道檢測、新冠與流感檢測等診斷試劑產品,均拿到美國FDA核可,最新推出的是多元真菌檢測,則是將傳統耗時2周以上的真菌培養再檢測,縮短到5個小時就能完成;接下來每年將陸續推出新品項,像是性傳染病與抗藥性基因檢測、泌尿道感染結合抗藥性基因檢測等。用瑞磁的技術,做一次鼻腔採樣,就能有7種不同的病毒檢測。(圖/翻攝自Applied BioCode官網)先前研究也發現,瑞磁的新冠加流感七合一檢測,一次上機做96個檢體僅23分鐘,而業界龍頭大約要花50分鐘,但檢測結果差異不大,所以在疫情期間瑞磁順利取得美國 FDA 緊急使用授權(EUA),且一次鼻腔採樣就能做到7種不同的病毒檢測,比業界龍頭更強。陳祐寧透露,美國當地醫院目前幫病人做檢測,大多採用亞培、羅氏等巨頭企業產品,雖然一次做一種,但在醫療保險支應下,美醫療業者不太容易改用新產品,不過,最近美國保險業開始有降低給付趨勢,台灣產品因性價比相對高,能提供醫院或實驗室彈性挑選檢測與出報告的項目,以符合保險給付上限,有望受到更多的青睞。由於傳染病、過敏原等檢測開發產品已上軌道,已交由團隊研發,何重人告訴記者,他現正研究如何透過血液變化、而非開刀取檢體的方式,探討癌症復發的可能性,進而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定時扎個血做檢查,就不需時時提心吊膽。」他期待地說。儘管沒有前例可循,科學家朋友也認為太過困難,不過何重人說,「在醫院看到很多患者與家屬,為了這難以根治的癌症腫瘤在憂慮,感覺很沉重。」如果這技術做出來能幫助很多人,讓他有持續做下去的動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5/327895/sm-46fa790e0edf310ce659c9213610b86b.jpg)
全球多國百日咳疫情劇升 台灣中部3月嬰中鏢還染新冠
全球多國百日咳疫情,近期劇升,中國大陸病例數創下10年同期最高,且其中13例死亡,是去年23倍。台灣疾管署公布國內出現今年第2例百日咳確定病例,該名中部3個月大的女嬰,只接種完第一劑的五合一疫苗,且就醫發現也確診新冠病毒。疾管署下午公布最新疫情,今年已累計有2例百日咳確定病例,而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19例、4例、0例、0例、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為0至32例,多為3個月以下嬰兒(占51%),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今年的第2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中部3個月大的女嬰,沒有先天疾病,雖然接種了第一劑的五合一疫苗,但還來不及接種第二劑,是在3月初開始出現咳嗽、流鼻水、發燒等症狀,就醫後確診感染新冠病毒,併發支氣管肺炎,住院5天後出院,但出院隔天又開始發燒、劇烈咳嗽。林詠青說,女嬰因為嘴唇發紫,發紺、缺氧再度就醫,發現急性細支氣管炎,確診百日咳,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住院11天後出院。疾管署指出,女嬰有同住家人3人,其中2人亦出現疑似症狀,目前均已安排採檢及預防性投藥評估,並進行健康監測至4月15日。疾管署副主任李佳琳指出,全球多國百日咳疫情自去年起升溫,於近期劇升,中國大陸截至2月累計32380例,其中13例死亡,為去年同期(1421例)近23倍,病例數為近10年來同期最高。另外,菲律賓今年截至3月16日也累計568例,其中40例死亡,病例數為去年同期近20倍;捷克今年疫情驟升,3月中旬單週新增800餘例,截至3月19日累計報告3101例及1例死亡,高於去年病例數,為該國60多年來新高。荷蘭去年6月以來疫情持續上升,今年截至3月15日累計至少1400例,包含4例嬰兒死亡,另丹麥、西班牙、瑞典、挪威等國病例數自去年中以來持續上升。疾管署強調,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此外,由於近年國內百日咳病例多為尚未完整接種疫苗的3個月以下嬰幼兒,建議女性每次懷孕自費接種1劑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疫苗),並建議於懷孕第28到36週接種,以使母親抗體傳遞給嬰兒的接種效益最大化,進而保護胎兒及剛出生嬰兒,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建議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Tdap疫苗。疾管署提醒,民眾如計畫至流行地區,建議行前向旅遊醫學門診醫師諮詢,評估百日咳成份疫苗之接種需求,旅途中避免至擁擠的公共場所,適時配戴口罩,尤其嬰兒及幼兒出國前,務必事先完成疫苗的基礎接種,並視需要,再追加接種1劑,如發現百日咳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及時診斷及接受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8/327038/sm-36c283953b68d718b5657f2d6d4738b6.jpg)
中國「百日咳」再現!幼兒發病率高 案例逾3萬較例年同期增22倍
近日流行性病毒嚴重,就連中國大陸境內的呼吸道傳染病也沒有間斷,近日「百日咳」更出現了捲土重來的趨勢;根據官方統計,光是2個月案例就累積高達3萬例,這數據更是2023年同期的22倍,因此當局就考慮將疫苗接種時間提前安排。根據陸媒報導,自今年春天開始,百日咳似乎捲土重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臨床上出現的幼兒患者也明顯增多,就診的患者中,年齡偏大的幼兒症狀有時並不典型;小嬰兒的咳嗽則更嚴重,尤其是夜咳。據中國國家疾控局的「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今年1月1日至2月29日,全中國百日咳共有3萬2380例,是去年同期1421例的近22倍,甚至還出現了13人死亡的案例。有鑑於「百日咳再現」的風險,中國疾控部門目前考慮將提前疫苗接種時間,但如何安排還有待研究。在疫苗維持高接種率的前提下,依舊出現百日咳捲土重來的趨勢;而學界認為這種現象被稱為「百日咳再現」。中國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在最近的一次大會上表示,當前的百日咳防控應當引起重視,而這種不尋常的跡象引起了疾控部門的警覺。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4/325374/sm-de0b9c30c1ba73c00f3a111df26e767d.jpg)
今年首例「幼兒染百日咳」引家長恐慌!兒科醫示警:咳嗽長達2周快就醫
北部1歲大男童罹患百日咳一度送進加護病房救治,而該案也是今年來首例確診病例,疾管署公布個案後,引起大批家長擔憂家中幼兒遭感染。對此,台中醫院小兒科主任李德敏提醒,民眾如若「咳嗽長達2周以上」需警覺是否罹患百日咳,而嬰幼兒遭感染小心恐出現嚴重併發症。小兒科主任李德敏指出,台灣每年約新增200例百日咳個案,不過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慢性咳嗽孩童實施PCR篩檢,結果多達56%確診百日咳、黴漿菌26%、披衣菌17%,由此可推測百日咳「新增病例數被低估」。李德敏表示,「咳嗽」是小兒門診常見的主訴症狀之一,不過若是持續咳嗽超過2周以上,小心恐是罹患百日咳,包括3個月內以下嬰幼兒及20歲以上成人,都是百日咳的好發族群,典型的百日咳症狀為慢性咳嗽、咳嗽後嘔吐、或伴隨陣發性咳嗽,其中又以嬰幼兒感染影響最大,恐誘發肺炎、腦病變等嚴重併發症。對此,李德敏提醒家長,為了預防幼兒感染百日咳,孩子在出生年齡滿2個月、4個月、6個月、18個月與5歲以上,各需施打一劑公費百日咳相關疫苗,另建議家中有幼童者及成人應該一併接種疫苗,才可降低家庭群聚感染的風險,甚至就連「懷孕後期的孕婦」也能安全接種,讓寶寶一出生便能擁有抗體、獲得保護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8/324898/sm-c6512465da43a844cc9214b50cc2ed52.jpg)
疾管署公布今年首例「百日咳」! 北部1月嬰咳不停送ICU才治癒
疾病管制署19日公布2024年首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北部1個月大之男嬰,於3月2日出現咳嗽、流鼻水情形,3月4日因持續咳嗽就醫,並收治加護病房住院治療,經採檢通報後於3月12日確診,目前個案咳嗽情形緩解,病況穩定,已於3月11日出院。同住家人2人均無疑似症狀,已安排採檢及預防性投藥。疾管署說明,百日咳是種呼吸道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透過飛沫傳染,無論有無發病均有高度傳染力,感染症狀為持續咳嗽超過兩週,並伴隨鼻炎、打噴嚏、輕微發燒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成人很少出現併發症;嬰幼兒感染後症狀通常較為嚴重,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更是重症高危險群,可能引起肺炎、抽搐、腦病變、腦出血、死亡。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14、4、0、0、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為0至32例,多為3個月以下嬰兒(佔51%),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佔36%)。疾管署強調,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疾管署表示,由於近年國內百日咳病例多為尚未完整接種疫苗之3個月以下嬰幼兒,因此建議女性每次懷孕應自費接種1劑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疫苗),並建議於懷孕第28至36周接種,以使母親抗體傳遞給嬰兒的接種效益最大化,進而保護胎兒及剛出生嬰兒;若懷孕時未接種,則應於生產後立即接種。另其他嬰兒照顧者亦建議自費接種1劑Tdap疫苗,以降低嬰幼兒感染機會。疾管署呼籲,家長或家中較大的兒童務必注意咳嗽禮節及呼吸道衛生,外出返家接觸嬰幼兒前,應先更衣洗手,並避免帶嬰幼兒出入醫院、人潮擁擠或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風險。如發現自身或家人出現疑似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按醫師指示確實完成治療,以免造成傳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7/303927/sm-bf02f851b8101f93628b08268829dc64.jpg)
今年第5種「嚴重傳染病」爆發 WHO:疫情已從非洲擴散到歐洲
2023年剩不到20天,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登記的「可在全球造成嚴重破壞」傳染疾病名單卻又增添1筆,且疫情已從發源地尚比亞擴散到歐洲並造成4人死亡。WHO也警告,尚比亞等非洲10國目前仍處於高度的傳染風險中。據《每日星報》報導,這波炭疽病是繼最新型的新冠病毒株、季節性流感、中國的多重呼吸道疾病與百日咳後,今年第5種正在傳播的危險傳染疾病。WHO指出,截至11月20日,最早爆發疫情的東南非國家尚比亞已有684人染疫,發源地希納宗格韋(Sinazongwe)287名患者中有半數不治,打破該國炭疽病疫情紀錄,另有10頭牛、3隻山羊被感染。讓WHO官員更頭痛的是,疫情除可能在安哥拉、波札那、剛果民主共和國、馬拉威、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坦尚尼亞及烏干達等尚比亞鄰國爆發,羅馬尼亞也確認有多起病例,並帶走某小鎮4位居民生命。WHO指出,由於尚比亞與各鄰國有頻繁的人、畜流動,「病毒也可能隨著河流及湖泊上的動物屍體,繼續傳播到其他地區」。據台灣疾管署資料,炭疽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疾病,人類通常經由接觸、食入受感染動物或吸入大量炭疽孢子感染;疾病可分為出現小膿皰或丘疹,未治療死亡率可達40%的「皮膚型」、症狀類似感冒但惡化極快,死亡率也高的「吸入型」、好發於頰黏膜、舌、扁桃腺及後咽壁,症狀為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輕微腹瀉,惡化快死亡率也高的「腸胃型」等3種。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6/291716/sm-1c353feb1c0c936458ccfcb630cfe0a8.jpg)
男孩反覆咳嗽半年以為是百日咳 檢查後發現竟是對蟑螂過敏
近日中國北京有1名男孩咳嗽半年仍未停止,前往醫院檢查後發現是對蟑螂過敏,後來男孩父母購買殺蟑餌劑放置在家中,男孩的咳嗽症狀才有所好轉。據了解,目前在各大醫院的過敏原檢測中,蟑螂位居過敏原排行榜前列,是造成許多民眾過敏的罪魁禍首。北京有名男孩,反覆咳嗽不止,症狀長達半年,父母一開始以為男孩罹患百日咳,但試過許多治療方法仍不見好轉。後來父母想到或許是過敏,於是便帶男孩到醫院進行igE過敏原檢測,男孩也因此被診斷出對蟑螂、灰塵、塵蟎、貓毛、狗毛等物質過敏。事後男孩父母在家中放置殺蟑餌劑,男孩的咳嗽症狀也有所好轉。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主任沈凌指出,一般讓人過敏的物質,其本身是1種蛋白質,不同的生物體上,成分可能有所不同。蟎蟲是最常見的,而貓咪令人類過敏的原因,是牠們唾液裡含有的1種蛋白質成分,可能誘發過敏的反應。此外,沈凌也坦言,現代良好的生活環境,以及過度使用抗生素而導致免疫失衡,是近年來全球人們過敏好發的主要原因。目前在各大醫院的過敏原檢測中,蟑螂位居前列,也有檢測機構對吸入性過敏原檢測案例做了統計,塵蟎以23%的占比排名第1,蟑螂和花粉以5%的占比排名第2。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40102/sm-861f3c901843a467cfa9f67645b1643c.jpg)
新冠疫情時代 小小孩18個月得挨20針
在疫情時代我們經歷了1、2、3…以及看似無止盡的追加劑,有小兒科醫師精算嬰兒出生到1歲6個月間,常規疫苗+流感+新冠要至少挨超過20針,尤如針線包;2020年台灣再度引進6合1疫苗,整合嬰6個月大常規5合1(白喉、百日咳、破傷風、小兒麻痺、嗜血桿菌)疫苗及B肝疫苗,不少家長選寧可自費接種,也免去一次面對寶貝撕心裂肺的拒針戲碼。小兒科醫師施勝桓指出,嬰兒出生至1歲6個月,常規疫苗需要注射的就有16針,再加上流感疫苗以及新冠疫苗,總共超過20針,現今多雙薪家庭,不少家長為帶嬰兒依規定時間接種疫苗需頻繁請假,相當不便,且多注射一劑就多一次疫苗引起副作用的風險,尤其不少小孩因疼痛對針劑恐懼,經常在診間上演撕心裂肺、四肢劇烈掙脫的劇碼。六合一疫苗是把嬰兒六個月大的時候必須接受的五合一疫苗以及B型肝炎疫苗兩劑整合為一劑。過去台灣曾短暫引進6合1疫苗做為公費施打,2018年因國際B肝疫苗供需失衡再恢復為5合1疫苗,2020年台灣再度引進6合1疫苗,供家長選擇可自費接種。施勝桓指出,6合1疫苗的優點除讓6個月的嬰兒少打1劑,臨床也發現昔日公費、單劑型B肝疫苗,20%的接種者在國中例行性的健康檢查中已偵測不到B肝的抗體或者是B肝抗體不足,需再自費接種B肝疫苗,採6合1疫苗抗體增強22倍,可減少小朋友成長後補追加B肝疫苗的機率,這也是不少家長考量讓寶貝在6個月大時棄公費5合1改接種6合一的原因。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6/230826/sm-bcd5a8b17866d04227cbdb55399cedd0.jpg)
破傷風用藥嚴重匱乏 台中診所:1支都買不到
近期台灣因大陸疫情掀起缺藥潮,台中1家外科診所4日指稱,破傷風用藥現在診所連1支都訂不到了;大台中醫師公會前理事長藍毅生坦言,該藥品是必備預防藥,近2、3個月已出現短缺,一旦無藥可用,對傷口處理將造成重大影響。中市1家外科診所爆料,因原料問題破傷風用藥出現短缺,前2月訂200支只到貨50支,昨日要再訂貨,藥商竟告知1支都沒有了,並告知如遇病患有急用,請他們到大醫院掛急診。對此,藍毅生證實,近幾個月的確破傷風用藥出現青黃不接狀況。對外傷或因故出現傷口、且有感染之虞的患者,這是無法取代的用藥,雖然破傷風發生率低,但一旦發病,又凶又猛,隨時可要命,不能輕忽。對於藥商說基層診所如無藥可用,可請病人到大醫院掛急診,他指出,這不符分級醫療的原則。藍毅生說,經了解,目前代理進口藥商剛進了一批貨,還要等食藥署封緘檢驗後才能放行,他籲請食藥署加速作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室主任陳維恭表示,破傷風疫苗目前已納入常規接種,國內已讓幼兒於出生滿2、4、6及18個月各接種1劑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五合一混合疫苗,滿5歲至入國小前再追加1劑;在急診遇18歲以上患者身上出現很髒的傷口,考量疫苗保護力已超過10年,都會補打1劑破傷風用藥。陳維恭強調,破傷風若發作,輕者發燒,重者則可能肌肉僵直、抽搐等神經症狀,嚴重者還會致命,目前該院急診1個月用量達千劑,雖還沒有出現藥品短缺,但若真缺藥,影響會很嚴重。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表示,目前破傷風疫苗由安特羅以及喜美德2家公司透過專案輸入方式引進,我國平均每月用約8至9萬支破傷風疫苗,本周就會有20萬劑完成檢驗封緘,於下周放行,另在春節前還有7萬劑可完成檢驗封緘,短期內不會有缺藥問題。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5/222735/sm-9aae924fc7c5ec93b0ff7d18c577a544.jpg)
間歇性咳嗽逾3個月「咳到失眠」 耳鼻喉科醫師:鼻竇炎惹的禍
咳嗽尷尬又擾人,特別在公共場所、疫情期間,輕咳一聲都會嚇跑一票人。對此,耳鼻喉科醫師張弘醫師指出,咳嗽除了上呼吸道感染,若時間超過3週,可能就會是慢性咳嗽。例如:日前一名患者間歇性咳嗽超過3個月,甚至還咳到失眠,做內視鏡後才發現,是慢性鼻竇炎惹禍,經過治療後,除了咳嗽緩解,連頭痛也跟著消失了。耳鼻喉科醫師張弘在臉書指出,上呼吸道感染驟增,咳嗽是最常見的不適之一。日前有一名50歲男性就間歇性咳嗽超過3個月,睡覺時更嚴重,甚至會咳到失眠,「此病患肺部聽診無氣喘或肺炎,由於已達『慢性』咳嗽標準,初步評估後,我決定幫他做鼻咽喉內視鏡檢查。」張弘發現患者「右側後鼻孔膿樣鼻涕倒流」,由此可解釋「晚上躺下時倒流變多」,因此咳嗽也跟著變嚴重。「原來是慢性鼻竇炎」張弘表示,像這樣的鼻竇炎,不容易發現,但在放大倍率的鼻咽內視鏡下就很明顯。好在經過兩週抗生素治療後,病人的膿鼻涕消失,咳嗽完全緩解,間歇性頭痛也不見了。張弘補充,咳嗽的類型按照時間長短可分成3種類型:「3週以內」是急性、「3至8週」則是亞急性、「8週以上」則為慢性。醫師指出,咳嗽在美國是最常見求醫主訴之一,一年有3千萬次以上求診。咳嗽為人體先天反射之一(innate primitive reflex),為免疫系統的一環,用來保護異物入侵。此外,急性咳嗽的原因眾多,最常見因素為「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感冒」及「急性支氣管炎」,其他因素還包括:鼻竇炎、百日咳、肺炎、過敏性鼻炎、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肺栓塞等。慢性咳嗽原因則包括:胃食道逆流、慢性支氣管炎、感染後咳嗽或高血壓藥物引起、肺癌、間質性肺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慢性鼻竇炎、心理因素咳嗽等。張弘提醒,咳嗽是常見症狀,大多數為良性的原因,但也可能是惡性腫瘤、神經損傷或嚴重的感染,除了症狀治療外,最重要是了解引起咳嗽因素,必要時須轉介耳鼻喉科或胸腔專科醫師協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9/221149/sm-a9a6f14faa661ca6e7a0907fb79b864f.jpg)
寵物情緣/傅子純高敏女兒怕孤單 接回小奶狗崩潰喊:好怕養不活
傅子純和圈外老婆養了一對貴賓狗毛姊弟,姊姊是十歲的黑貴賓「咪嚕」,弟弟「咪酷」今年一歲,是毛色獨特的花貴賓,兩隻毛孩子年紀相差甚遠,傅子純解釋因為咪嚕年紀大了,老婆很怕哪天失去毛孩子無法承受,因此先接回弟弟咪酷,也讓兩姊弟互相有個伴。但咪嚕剛開始很不喜歡弟弟,臉更臭了一整個月,導致夫妻倆不敢在咪嚕面前誇獎弟弟,好在兩隻小狗相處了三個月終於打成一片,傅子純還為此歡呼。心思敏感細膩的姊姊咪嚕只要家裡長時間沒有人,就會因為太寂寞使壞,傅子純說,有次咪嚕故意跳到餐桌上把裝有果汁的玻璃杯掃到地上,他回家後看到滿地碎玻璃和果汁簡直傻眼,苦笑說:「我覺得咪嚕有點分離焦慮症。」之後咪嚕又因為開刀住院,讓牠對寂寞的忍耐度更低了,自己待在家不到五個小時就會開始嚎叫,讓他相當心疼。一歲的咪酷目前四公斤,正是頑皮的時候。(圖/林士傑攝)他回憶,咪嚕六歲時因為月經血色不對到醫院作檢查,驗出陰道發炎,加上聽過朋友的狗狗也曾因病子宮蓄濃隔天就過世了,讓傅子純很擔心,決定帶咪嚕去結紮,他解釋:「因為母狗結紮要拿掉整個卵巢、子宮,覺得很心疼又認為不會帶出門,就沒有在小時候帶牠去結紮。」這趟咪嚕住院了三天,「牠從來沒離開我們這麼久過,可能以為被拋棄了。」十歲的姊姊咪嚕是隻高敏感的狗狗。(圖/林士傑攝)不久前,家裡迎來弟弟咪酷,傅子純特地到南投犬舍,現場和咪酷玩耍了一陣子,發現咪酷個性穩定,當下決定把三個月大的牠接回家,咪酷卻在醫院被檢查出耳朵有耳疥蟲,還因感冒伴隨嚴重的咳嗽,醫生當時懷疑是非常難治好的犬類百日咳桿菌,讓傅子純嘆氣說:「真的超難顧,顧到我很崩潰,我都很怕我會養不活牠了!」傅子純花了非常多功夫去照料兩隻愛犬,才能換得牠們現在的健康活潑。(圖/林士傑攝)怕傳染給姊姊咪嚕,咪酷剛到家時都只能關在籠子裡面,因為身體不舒服也不太吃飯,傅子純說,咪酷的飯裡面需要加營養粉跟狗狗喝的牛奶,「但比例只要不對,咪酷就不吃,整碗要重弄!更慘的是,牠吃藥每次都會吐掉三分之二。」傅子純說:「真的每天都像在跟牠奮戰一樣,非常煎熬。」因為拍戲常常不在家,咪嚕(左)很黏老婆,咪酷個性則較為穩定。(圖/林士傑攝)不過在傅子純耐心照顧、每周去兩次醫院,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三個月,咪酷終於痊癒,食慾也恢復正常,他笑說:「我還因此被老婆責怪是取錯名字,因為咪『酷』聽起來就像咳嗽的台語。」接著,為了讓咪酷增胖,他又砸錢買營養補品,連續吃了八、九個月,傅子純坦言對毛姊弟的飲食控制很嚴格,除了正餐、水果外,完全不能吃點心,就算是客人要餵也會被喝止,爸爸毛孩三個一起維持好身材。場地提供:當下攝影棚傅子純對兩個毛孩的健康非常重視,特別是食物上嚴格執行不給牠們吃點心。(圖/林士傑攝)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1/214411/sm-7c507e687580f8b60550393a9e424cd7.jpg)
國內首例百日咳出現!疾管署:接種疫苗為預防最有效方法
疾病管制署(以下稱疾管署)今(19)日公布今(2022)年國內首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北部10多歲男性(已接種5劑五合一相關疫苗),於9月20日出現喉嚨痛、咳嗽、發燒且胸痛、頭痛症狀,9月20至10月4日間陸續就醫,因症狀持續未改善,10月6日收治住院,採檢通報後於10月18日確診,目前個案症狀已改善且病況穩定,持續住院治療中。已匡列相關接觸者計48人,其中同住家人4人,1人有咳嗽症狀,餘3人無症狀,已安排採檢及預防性投藥評估;另有社區接觸者44人,均無症狀,進行健康監測,如有症狀再行採檢。依據國內監測資料統計,2018年至2021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7、25、4、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為5至32例,多為3個月以下、未達接種疫苗年齡或僅接種第1劑疫苗之嬰兒(佔57%),其次為20歲以上成人(佔27%)。疾管署說明,百日咳主要透過飛沫傳染,無論有無發病均有高度傳染力,感染症狀為持續咳嗽超過兩週,並伴隨鼻炎、打噴嚏、輕微發燒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成人很少出現併發症;嬰幼兒感染後症狀通常較為嚴重,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更是重症高危險群,可能引起肺炎、抽搐、腦病變、腦出血、死亡。疾管署強調,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此外,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建議懷孕婦女、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疫苗,以降低嬰幼兒感染機會。疾管署呼籲,家長或家中較大的兒童務必注意咳嗽禮節及呼吸道衛生,外出返家接觸嬰幼兒前,應先更衣洗手,並避免帶嬰幼兒出入醫院、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風險。如發現自身或家人出現疑似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按醫師指示確實完成治療,以免造成傳染。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4/199724/sm-fae80682b401cc17381bfa9fd93f0198.jpg)
父親節提育兒政見 呂家愷建議新北2類疫苗納全額補助
父親節這天,前新北市府副發言人、市議員參選人呂家愷今(8)日除了宣布妻子懷孕、即將迎來新生命喜訊,也分享陪伴妻子產檢的過程,發現各縣市補助孕婦與新生兒的項目各有優劣,他建議新北市未來在友善育兒政策上,應將百日咳疫苗與口服輪狀疫苗納入全額補助範圍。呂家愷表示,以孕前補助來看,台北市相較新北市,女性檢查部分多了甲狀腺刺激素檢查及披衣菌抗體檢測,這兩樣檢查都有助孕婦健康。他還提及,孕後遺傳篩檢補助條件,台北市只要夫妻任一方設籍台北,而新北則是針對34歲以上孕婦,或是經診斷證明有遺傳疾病、疑似染色體或胎兒有異常等可能,就可補助。呂家愷強調,雙北為同一生活圈,城市連結十分緊密,民眾很可能就近方便,而跨縣市到鄰近醫院產檢;但相同檢查,卻因雙北政策不同調,民眾必須承擔不同費用,也難免比較兩地政策。他認為,說到底還是中央沒有統一標準,加上中央提供給地方政府的補助款並不平均,新北人口明明最多,卻沒有獲得相對應補助。呂家愷也列出婦女懷孕期間,以及新生兒出生常見的自費疫苗項目,發現百日咳疫苗(孕期)、B型腦炎疫苗、口服輪狀疫苗,以及水痘疫苗第二劑,加總後民眾最高得花費近3萬元,開銷不小。若把新生兒出生後,建議施打的百日咳疫苗劑數也計算納入,民眾還得多負擔近1萬元費用。呂家愷指出,新北市作為全台人口最多城市,有更多家庭、父母的責任,必須把服務與資源做好,包括項目與金額、補助資格等,更應考量大台北生活圈等因素。他也呼籲中央應協調整合、妥適分配資源,勿讓縣市各自為政,共同打造幸福、健康的宜居城市。呂家愷建議,未來新北在疫苗政策上應將百日咳疫苗與口服輪狀疫苗,納入全額補助範圍,百日咳疫苗科學發展成熟,已超過20年,成人施打副作用一般較輕微,不論在哪一孕期接種,都不會增加流產率、早產率、死胎率或任何有關胎兒問題,對孕婦本身也是安全。另外,他說,由於輪狀病毒的傳染力強,6個月至2歲以下的新生兒最容易受到感染,口服輪狀疫苗能增強新生兒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