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癢
」 過敏 中醫 皮膚 皮膚癢 發炎6旬婦每晚皮膚癢到醒來! 醫曝「慢性搔癢」成因與治療
60歲張女士是一位家庭主婦,過去三個月持續感到身體多處皮膚搔癢,特別是在夜晚症狀加重。儘管多次使用抗過敏藥物和潤膚乳,癢感卻沒有明顯改善,晚上常被癢醒,多次抓破皮膚,甚至導致皮膚感染。每五人就可能有一人曾發生慢性搔癢 其病因多樣複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主任柯玫如指出,這種情況稱為「慢性搔癢」,是指持續六週以上的搔癢,並可能影響生活品質、睡眠和心理健康。根據研究,慢性搔癢的終身盛行率約為22%,也就是每五人中就可能有一人在其生命中的某個階段遭受這種困擾,並且年齡越大盛行率越高。慢性搔癢的病因多樣且複雜,可分為 皮膚性搔癢(如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病引起)、神經性搔癢(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系統性疾病搔癢(見於肝臟疾病、腎臟疾病或甲狀腺疾病等患者)、心因性搔癢(可能與焦慮或抑鬱等心理因素相關)、找不到明確病因的特發性搔癢。因應病因多樣 慢性搔癢治療首重個人化柯玫如建議,尋找專業皮膚科醫師,透過臨床經驗與專業知識,準確區分不同類型的搔癢,方能對症下藥。慢性搔癢針對病因的個人化治療是關鍵,常見以下幾種方式治療:局部治療:潤膚乳液或乳霜,有效減少皮膚乾燥引起的癢感。局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針對發炎性皮膚病效果顯著。全身治療:抗組織胺藥物,常用於蕁麻疹或過敏性搔癢,但對某些搔癢疾病效果有限。神經調控藥物:對神經性癢感有明顯效果。新型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如IL-31拮抗劑、IL-4/IL-13拮抗劑或JAK抑制劑,為難治性搔癢提供新的治療選擇。紫 外光光線治療:是慢性搔癢患者的重要治療選擇,特別是針對某些對藥物反應不佳或藥物使用受限的患者。日常保養更不可少 搔癢持續發生應盡快就醫柯玫如也提醒,選擇適合的潤膚乳液或乳霜,每日塗抹,保持皮膚潤澤,避免過熱的水溫洗澡、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潔劑或穿著粗糙衣物,另外盡量避免搔抓皮膚,維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飲食、規律作息,並減少過度緊張或壓力,才能達到最好效果。若癢感無法緩解,應及時找皮膚科醫師就醫,接受專業評估與治療。
米可白身體出事!「咳到肺要掉出來」只能坐睡 3度就醫嘆:很不適合生病
近日氣溫驟降,台灣各地明顯變冷,也出現不少民眾受寒就醫。女星米可白日前才透露自己受過敏所苦,今(13)日又坦言因為重感冒,躺下就會咳嗽到肺快掉出來的程度,只能坐著睡覺,而且看了2次醫生病都沒好,還要回診看第3次,感嘆自己真的「很不適合生病」。米可白今日在Instagram更新近況,可能因為天氣冷的關係感冒,睡覺時一躺平就狂咳嗽,「咳到我的肺都要掉出來一樣」所以她只能坐著睡覺。米可白也說到,最近去電視台錄影,被分配即興演一段吵架的戲,吵完後她的喉嚨更痛了。連日身體不舒服,讓米可白無奈吐露心聲,「我的身體很不適合生病」且她發現此次生病很難好起來,除了自身體質,還有拍戲時外面天氣超冷,她的戲服卻很薄。然而米可白已經就醫2次還沒好,今日也預計要回診看第3次醫生。貼文底下也有不少粉絲留言關心,「多休息、多喝水,早日康復」、「好好休息喔」、「辛苦了,會好起來的」。其實日前米可白才發現自己是一個過敏兒,有超多東西不能吃,每次跟朋友吃東西,說不能吃蘿蔔、玉米和高麗菜,都讓其他人很傻眼;米可白也表示,吃到這些過敏原,她就容易皮膚癢、喉嚨癢、眼睛癢和鼻子癢,身體很容易在發炎的狀態。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冬季皮膚缺水!不自覺發癢 藥師曝「3不5藥」保養肌膚
隨著氣溫逐漸下滑,許多人發現,皮膚總是不自覺的發癢,尤其是晨起、睡前,更是奇癢無比。皮膚保養如果沒做好不只是肌膚不再美麗,更有可能疾病上身,最常見的就是冬季搔癢症,主要引起的原因是皮膚缺乏水分,嚴重時會引起皮膚發炎,甚至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冬季癢乾燥、脫屑及龜裂 嚴重發炎常發生在四肢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藥師蕭麗美表示,冬天氣溫下降使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及皮脂腺分泌減少,一開始皮膚會變得粗糙失去彈性,表面出現乾燥、脫屑、龜裂,進而出現紅疹伴有癢感,皮膚表面充血及腫脹,嚴重者併有滲漏、發炎及疼痛的急性皮膚發炎反應。常見的部位在四肢的身側,尤其是小腿前面,而腰部鬆緊帶束縛處因為摩擦的關係,也是好發的部位,病患常在晚上癢得睡不著,蓋上棉被後癢得更加厲害。預防冬季癢 牢記「3不5藥」蕭麗美藥師提出「3不5藥」預防冬季癢的秘訣:一、「3不」不宜用超過40°C的水沐浴,沐浴後以乳液、嬰兒油、凡士林補充皮膚的油脂適當塗抹身體,但要注意五分鐘內身體未完全乾燥時立刻塗抹。某些水性乳液在蒸發時,會使表皮層脫水情況惡化,應避免使用。不可搔抓患部,以免使皮膚表層的破損加劇,引起更嚴重的發炎。可採輕拍患部、塗止癢藥水,或冰敷來止癢。不宜泡澡或過度清潔,勿使用去污力過強的肥皂。穿著的衣物宜選擇棉質衣物對皮膚的刺激最小,避免使用毛料。二、「5藥」潤膚劑功用為滋潤皮膚,使皮膚有充足的水份而避免乾燥、搔癢及不適。潤膚劑的性質溫和而沒有太大的副作用,病人應遵照醫生的指示定時使用,以確保皮膚滋潤,在病情好轉的情況下,仍需繼續使用,從而避免皮膚乾燥。外用類固醇藥膏使用潤膚劑後仍未能控制病情,可使用外用類固醇藥膏,以減低皮膚發炎的情況,如搔癢和紅腫。外用類固醇依其藥效有不同強度之分,醫生會按病人的年齡、患處的嚴重程度、位置及大小選擇使用的藥膏。使用此藥時務必依照醫生指示,在患處適量薄薄的塗擦一層並依照醫生處方的療程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具有抗敏感及止癢的作用。第一代的抗組織胺有較強的昏睡及鎮靜作用,對於因搔癢而導致入睡困難者有幫助,服藥期間切忌飲酒。口服類固醇比外用類固醇藥膏有更多全身性的副作用,通常不會長期使用。但在一些急性濕疹及皮膚廣泛受到影響時,可使用短期療程以加強控制病情,但病人必須在醫生的處方下才可使用。中藥治療方面保養的部分可外用及內服雙管齊下,外用的部分可以容易取得的麻油及紫雲膏外敷,內服的部分則以當歸飲子來改善皮膚癢的症狀,當歸飲子中何首烏、生地黃補腎填精;當歸、黃耆補氣血、潤肌膚,而又能固表;當歸、川芎、白芍養血活血;白鮮皮祛風止癢。
9/25用藥安全日 兒童用藥掌握「五要五不」
為更安心照顧孩子,記住簡單的「五要五不」用藥關鍵。(圖/取自衛生福利部臉書)每年的9月25日為我國的「用藥安全日」,也是世界藥師節,食藥署致力於培養民眾正確的用藥觀念與能力,也提醒大家在就醫或領藥時,應多與醫藥專業人員進行諮詢,以了解正確的用藥方式和可能的副作用,進而確保用藥安全,為自己的健康把關。當孩子生病時,相信家長心中都充滿著擔憂,「發燒了怎麼辦?」、「皮膚癢可以擦類固醇藥膏?」。面對這些情況,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提醒家長,因為兒童身體器官尚未完全發育,對於藥品吸收、分佈、代謝、排除的反應與成人有所不同。因此,為更安心照顧孩子,可以記住以下簡單的「五要五不」用藥關鍵。一、「五要」:1.「要」核對藥袋資訊:領藥時,應確認藥袋上的姓名、藥名、數量是否正確,以免領錯藥品。2.「要」使用正確的給藥技巧:瞭解如何正確使用不同劑型的藥品,並針對兒童的年齡選擇最適合的給藥方式。3.「要」注意兒童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如果孩子在服用藥品後出現不適,應該儘速帶孩子回診。4.「要」記錄兒童過敏之藥品:如果孩子對某種藥物出現過敏現象,應將藥品記錄下來,並於就醫時告訴醫師或藥師。5.「要」諮詢醫師或藥師:使用藥品前,若有任何疑問,務必諮詢醫師或藥師。二、「五不」:1.「不」要自行購藥給兒童使用:兒童並非成人的縮小版,切勿自行給孩子使用成人的藥品,或自行購買兒童藥品。2.「不」要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不要因病情好轉而自行停藥,尤其是抗生素,請遵循藥袋或醫師藥師指示使用藥品,必須完成整個療程,以避免抗藥性的發生。3.「不」要任意放置藥品:將藥品放置於孩子不易拿取的地方,以避免被誤食。另,藥品應按照說明書(仿單)或藥袋上的指示儲存,勿隨意冷藏,以免讓藥品受潮。4.「不」要自行使用以前未使用完畢的藥品:未使用完的藥水或藥粉容易變質,當次未用完的部分應予丟棄,避免下次自行使用。5.「不」建議藥品與果汁或牛奶一起使用:服用藥品時,建議使用溫開水,避免與其他液體混合導致交互作用。食藥署提醒家長,因為兒童身體器官尚未完全發育,對於藥品吸收、分佈、代謝、排除的反應與成人有所不同。掌握兒童用藥的「五要五不原則」,就能更安心照顧孩子,為孩子創造更安全的用藥環境。
別和果汁、牛奶一起用 兒童用藥關鍵曝光!5大NG行為要注意
當孩子生病時,相信家長心中都充滿著擔憂,像是「發燒了怎麼辦」、「皮膚癢可以擦類固醇藥膏嗎」。面對這些情況,食藥署提醒家長,因為兒童身體器官尚未完全發育,對於藥品吸收、分佈、代謝、排除的反應與成人有所不同,因此,為更安心照顧孩子,可以記住簡單的「五要五不」用藥關鍵。《五要》1.要核對藥袋資訊領藥時,應確認藥袋上的姓名、藥名、數量是否正確,以免領錯藥品。2.要使用正確的給藥技巧瞭解如何正確使用不同劑型的藥品,並針對兒童的年齡選擇最適合的給藥方式。3.要注意兒童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如果孩子在服用藥品後出現不適,應該儘速帶孩子回診。4.要記錄兒童過敏之藥品如果孩子對某種藥物出現過敏現象,應將藥品記錄下來,並於就醫時告訴醫師或藥師。5.要諮詢醫師或藥師使用藥品前,若有任何疑問,務必諮詢醫師或藥師。《五不》1.不要自行購藥給兒童使用兒童並非成人的縮小版,切勿自行給孩子使用成人的藥品,或自行購買兒童藥品。2.不要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不要因病情好轉而自行停藥,尤其是抗生素,請遵循藥袋或醫師藥師指示使用藥品,必須完成整個療程,以避免抗藥性的發生。3.不要任意放置藥品將藥品放置於孩子不易拿取的地方,以避免被誤食。另,藥品應按照說明書(仿單)或藥袋上的指示儲存,勿隨意冷藏,以免讓藥品受潮。4.不要自行使用以前未使用完畢的藥品未使用完的藥水或藥粉容易變質,當次未用完的部分應予丟棄,避免下次自行使用。5.不建議藥品與果汁或牛奶一起使用服用藥品時,建議使用溫開水,避免與其他液體混合導致交互作用。
男病患爬山「對空氣傻笑」 家人以為中邪…就醫檢查超嚇人
不是中邪!有一名男腎臟病患平常肌酸酐指數偏高,但一直抗拒洗腎,某次和友人相約爬山,途中常常發呆,說話牛頭不對馬嘴,家人以為卡到帶去收驚,但情況沒有好轉,送醫檢查才發現是尿毒素過高引發的「失神型癲癇」。這名男子尿毒指數長期偏高,偶爾會出現噁心嘔吐,但認為洗腎後腎功能會更差,所以一直抗拒,某次去爬山,家人發現他出門前就不說話,爬山途中也很沉默,還時常對空氣傻笑,雖然可以說出自己名字,但牛頭不對馬嘴,整個人像傻掉一樣。家人第一反應以為男子中邪,立刻帶去宮廟收驚,但結果反而更糟,於是緊急送醫,經腦波檢查發現有癲癇波,才發現不是中邪,而是尿毒素太高,為尿毒性腦病變引起的癲癇發作。腎臟科醫師林軒任指出,腎臟病常見的症狀,除了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之外,當尿毒素逐漸累積,進而會影響身體其他系統,可能出現皮膚癢、消化功能變差、食慾減退、口臭等症狀。據了解,尿毒症就是所謂的末期腎臟病,也被稱為慢性腎衰竭或第5期腎臟病。而尿毒性腦病變症狀包括認知功能下降、記憶力減退、智力減退、嗜睡、癲癇。一般人對尿毒症和洗腎都有迷思,認為洗腎就是被判死刑,但這樣的觀念完全錯誤。尿毒症雖然無法痊癒,但只要妥善控制和治療,病患仍然可以過著與正常人相近的生活。
她試168斷食法瘦了 身體出現2症狀…7個月後離世
近年來流行起「168間歇性斷食法」,有許多民眾為了身體健康或減重都紛紛嘗試。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近日在節目上聊到,曾有一名女病患試「168斷食減重,真的瘦了好幾公斤,但出現臉色蒼白和噁心感的症狀,就醫檢查才知道罹患「癌王」胰臟癌,治療7個月後仍未好轉,不幸離世。劉博仁醫師在節目《健康晚點名》分享多起癌症病例,並介紹10大罹癌徵兆,「體重莫明減輕」就是其中一項;劉博仁醫師的一名女病患,她跟風嘗試168斷食,短短3、4個月就瘦了好多公斤,卻也時常感到噁心和臉色蒼白;她就醫檢查後,劉博仁醫師發現他血液的CA19-9指數很高,掃超音波後確定是胰臟癌併發肝臟轉移。對此,劉博仁醫師說明,無論透過何種方式控制體重,凡是出現臉色蒼白、食慾下降和體重短時間減少4至6公斤,都得提高警覺,因為有很大機率是癌症。劉博仁也補充,女病患因已發生肝臟轉移,接受化療7個月後病逝,無奈胰臟癌有癌王之稱,發現不易,通常發現時已經很難挽回。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的會刊中曾提到,胰臟癌相對於其他癌症發現不易,目前唯一的治療方式就是手術,但臨床上只有15%病患有機會開刀,又有80%的人術後會復發;無法手術的患者,則只能用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節目中劉博仁醫師指出的10大罹癌徵兆,包括體重莫明減輕、耳朵莫明痛不停、食慾不振噁心想吐、身體長出不明腫塊、聲音突變沙啞、傷口久不癒合、大小便不正常出血、皮膚癢找不出原因、痣發生明顯變化和更年期後陰道出血等。而168間歇性斷食法,指的是1天當中8小時可進食,其餘16小時禁食,可喝水、茶和黑咖啡等沒有熱量的飲料。
56歲乳癌患者「從虛弱到氣色好轉」 中醫藥介入助緩化療不適
56歲的劉女士,2年前被診斷出乳癌,歷經了手術及化療,但因不堪化療副作用而暫停治療,後改口服藥。隨後因腹脹痛、胃口差,再檢查發現腫瘤轉移至肝臟,今年開始肝動脈化學藥物灌注治療。住院化療後出現血球數不足,因感染發燒而延長住院。劉女士覺得身體虛弱、胃口差,尋求中醫協助,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癌症特別門診楊茲甯醫師診治,2週後氣色明顯好轉,不適狀況改善許多。劉女士首次看診時,整個人相當虛弱無力,需家人攙扶才能走進診間,語音低微連說話都感到吃力,當時主訴因噁心、嘔吐吃不下,十分疲累但睡不著,排便也不順時而腹瀉時而便秘。楊茲甯醫師診脈發現,劉女士的脈象弦細緊繃,研判其氣機堵滯嚴重,以中醫的觀點來看,若肝氣鬱結不通會攻剋脾土,是造成諸多不適症狀的主因。加上望診發現,舌頭顏色淡紫偏白,無血色且遍佈瘀斑,手掌顏色偏黃,顯現還有氣血虛弱及血瘀的問題。楊醫師施治以疏肝補脾、養氣調血以及降逆止嘔的方藥,第二次回診時,劉女士的氣色明顯好轉,漸不需他人陪同,可獨自來看診。劉女士表示,配合中藥治療後,她的精氣神均提升不少,噁心嘔吐腹脹情況改善,慢慢開始吃得下。但因手腳末梢麻木及小腿腫脹痠痛影響睡眠,故加入針灸治療。選擇肝經、膽經、脾經、胃經的穴位,疏導全身堵滯的氣血循環,再加上手足末梢的「八風穴」、「八邪穴」來減輕手足末梢麻木的情形。楊茲甯醫師表示,許多乳癌患者在西醫抗癌治療過程中,大多會出現噁心、嘔吐、嘴破、皮膚癢、手腳末梢麻木、白血球和血小板下降、疲倦、睡不著等不適症狀,均可利用中醫藥和針灸治療而得到緩解。手術傷口緊繃、刺痛,可使用疏經通絡的藥物;化療後出現的嘔吐腹瀉、食慾不振,可使用健脾理氣和胃的藥材,血球數不足導致疲憊虛弱,不堪負荷日常活動則須補氣養血;放療後皮膚紅腫發癢,可施用清熱涼血止癢的藥物;賀爾蒙藥物如泰莫西芬、復汝納治療出現的類更年期症狀、關節痠痛等問題,可用疏肝滋陰補腎的藥物處理。此外,搭配針灸,可疏通經絡,增強免疫機能,扶助正氣。抗癌過程漫長又艱辛,中醫藥適時的介入可助使癌友們抗癌之路走得更加順利。
不只海鮮、雞蛋,也有人對白飯過敏! 營養師教如何抗發炎及舒緩
常常會聽到生活周邊有人說「我對海鮮過敏」或是「不可以吃雞蛋因為會皮膚癢」等食物過敏的狀況,近日也有媒體報導女藝人郭碧婷居然對白飯過敏。造成民眾出現過敏的食物種類不盡相同,當享用完食物之後,可能會出現身體上的異常症狀,例如皮膚濕疹搔癢、呼吸急促、腸胃不適等過敏反應,不過為什麼會過敏?當食物過敏該怎麼辦?。過敏反應是防禦機制 嚴重恐有生命危險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黃淑敏營養師指出,過敏反應是人體本能的反應機制。當外來物入侵體內,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啟動防禦機制,消滅入侵物來保護身體安全。但如果人體內的免疫系統無法抵擋或無法辨識外來物入侵體內時,就會導致身體器官產生傷害,產生過敏反應現象。一般會有局部性反應如:濕疹、過敏性鼻炎、氣喘及過敏性腸胃炎。或是全身性反應如:過敏性休克,嚴重或許會有生命危險。含有組織胺食物 花生、海鮮最容易引起過敏哪些食物最容易引起過敏呢?黃淑敏營養師表示,易產生過敏反應的食物如:花生、蝦蟹、牡蠣、核桃及魚類、蛋甚至發酵食品、酒、米飯等。主要是這些食物大多含有組織胺。而組織胺會隨著食物新鮮度下降而逐漸升高。體內組織胺升高會造成皮膚癢、打噴嚏、鼻塞、流鼻水等症狀。最好的改善方法就是盡量吃新鮮食物,不確定是否新鮮的食材就不要輕易嘗試。維生素C、E、 A及胡蘿蔔素 抗發炎及抗過敏當急性過敏發作期可由醫師開立抗組織胺藥物處置,但在日常中其實也有營養素可以改善過敏症狀。例如維生素C、維生素E和維生素A/胡蘿蔔素這幾種抗氧化維生素,具有抗發炎及抗過敏的作用。黃淑敏營養師指出,維生素C的食物來源有青椒、花椰菜、高麗菜、蕃茄、橘子、木瓜、蕃石榴、芒果、草莓、葡萄柚等。維生素E食物來源則是深綠色蔬菜、小麥胚芽、植物油等。維生素A在綠色及黃色蔬菜、水果中含有維生素A的前驅物質,稱為胡蘿蔔素(carotene)。其中主要為β-胡蘿蔔素(β-carotene),食物包括:鮮黃及鮮橙色的蔬菜水果以及深綠色的蔬菜等。當然也可以到醫療院所抽血檢測自己的過敏原,檢查看那些食物是導致過敏的原因,避免食用含有過敏原的食物而引起過敏反應,民眾若出現因飲食後產生過敏症狀時,應儘速就醫。
郭碧婷自爆對白飯過敏 醫認證「是真的」揭症狀:嚴重恐危及性命
向華強媳婦郭碧婷先前在節目自爆「對白飯過敏」,掀起大陸網友兩極熱議,許多人無法相信會有華人對白飯過敏,但醫師指出白飯過敏體質不只存在,嚴重還可能導致過敏性休克。郭碧婷在節目透露,她青春期深受皮膚嚴重過敏困擾,臉長爛痘、嘴潰瘍,甚至出現撕裂傷,就醫檢查才發現對白飯過敏,此話一出掀起網友討論,有人認為郭碧婷在瞎扯,但有許多患者與患者親友站出來,表示白飯過敏是真的。郭碧婷檢查才發現自己對白飯過敏。(圖/翻攝自節目微博)據《健康2.0》報導,雙和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高瑞鴻表示,白飯過敏在亞洲雖較少見,但某些特定地區或族群的過敏風險可能會增加,而白飯過敏症狀與其他過敏反應類似,症狀出現速度和程度也因人而異,會出現嘴腫、眼熱腫癢、皮膚癢、噁心嘔吐、血管性水腫、血壓降低等,嚴重可能出現過敏性休克,進而危及生命。高瑞鴻醫師指出,如懷疑對某種食物過敏,可向專業醫療進行抽血檢測,確認引發過敏反應的過敏型抗體,預防可藉由用餐前檢查食物內容物避免誤食,治療能依過敏反應主要表現處理,例如主要反應為皮膚搔癢,就施以抗組織胺治療。高瑞鴻醫師提醒,對白飯過敏民眾應完全避免食用,更不能大量攝取,如果出現心跳過快、呼吸急促、血壓降低等症狀,應盡速就醫。另據《長春晚報》報導,中國2022年、2023年分別有吉林2歲女童、上海工作男子,因長期咳嗽與長年腹瀉就醫,檢查才發現是對白飯過敏。醫師也提醒,由igE引發的食物過敏跟igG引發的食物不耐受並不相同,後者具有發病延時性特點,且應由專業醫師判定是何者引發不適。
周寬展累到得罕見病 「癢到無法入睡」尋名醫
中天舉辦《小小主播夏令營》,邀請《老Z調查線》周寬展擔任講師,跟學員傳遞防詐觀念:「出生於網路世代的小朋友,從課程中能從小建立防詐觀念,使用正當管道獲取知識的重要性,而非一昧地被廣告跟莫名的資訊洗腦,不然奇怪的知識增加了,自己也變成了奇怪的人。」從事新聞媒體工作將近15年,周寬展近期出新書《誰養出的魔鬼》,以採訪記者的視角,紀錄如何從頭到尾報導一件刑案的發生,可看性十足。周寬展提到會出書,中天主播賴正鎧算是關鍵人,「去年看到錯別字出了第三本書,賣得相當不錯,頻道流量跟粉絲關注度都提高不少。」加上他對於每集節目內容,其實都還有不少素材無法放進影片中,內心一直覺得很可惜,於是動念出書,某日他與賴正鎧吃飯時,主動請對方幫忙引薦出版社,便促成這件事。周寬展從媒體人升格作家。(圖/中天提供)但出書其實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周寬展提到:「製作初期最大的困難就是海量新聞資料影片的整理,因為過去並無留下記者稿子的習慣。」因此看過帶子後,要再交給攝影剪輯,就必須打出逐字稿,非常耗費時間。加上同步還要應付節目的製作進度,導致經常加班,長期下來身體也出現警訊,「肩頸過度僵硬,甚至一度上班到一半痛到右手抬不起來,只好緊急請假去看復健科,經過一陣子的治療,才得以恢復。」新聞行業是高壓的工作,周寬展一邊忙節目一邊準備新書,身體完全受不了,「出書前就罹患了一種罕見的全身皮膚癢病,在大致寫完10個案件後已經癢到無法睡覺,求遍各大醫院名醫仍無法有效治療,目前仍深陷病痛困擾之中。」
台灣光罩執行長吳國精驟逝 醫示警「膽管癌早期不易診斷」:6症狀要小心
台灣光罩執行長、半導體業先驅吳國精,在4月初因身體不適至醫院檢查,才得知罹患膽管癌,最後於昨(18)日深夜10時33分驟逝,享壽75歲。對此,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曾在臉書粉專指出,膽管癌是不常見的疾病,很難醫又不好診斷,會出現黃疸、茶色尿、右上腹痛、皮膚癢、食慾不佳等症狀,不容易早期診斷,有時候是等到癌細胞轉移到肝,出現一個一個腫瘤才被發現。錢政弘提到,膽管癌依發生的位置分為「肝內膽管癌」和「肝外膽管癌」,肝內膽管癌有78%是長成一坨(塊狀),用腹部超音波是看得到的,但有16%是沿著膽管長,6%藏在膽管內,這二型用超音波就看不太清楚;而肝外膽管癌在超音波下很容易被十二指腸內的空氣遮蔽看不見,不容易早期診斷,並有九成的膽管癌都是屬於肝外膽管癌。關於膽管癌的危險因子,錢政弘透露,包含膽管結石、膽結石(膽囊結石)、B型肝炎和C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有毒物質(如農藥、橡膠、印刷油漆等)、抽菸、幽門桿菌感染、糖尿病和含糖飲料,都有可能促進癌細胞增長。錢政弘也表示,腫瘤塞住膽管會使膽汁排不去,此時患者可能出現黃疸、茶色尿、灰白便等狀態,若懷疑膽道阻塞或黃疸,可以抽血驗膽色素和鹼性磷酸酶;另外,像是右上腹痛(感到悶、漲)、皮膚癢(手掌和腳底最明顯)、食慾不佳(體重減輕、營養吸收變差),均為膽管癌可能的症狀,要請民眾小心注意。最後,錢政弘提醒,40歲以上有肝病、膽結石或工作上會接觸有毒物質的人,平時要注意小便的顏色是否正常,在飲食方面除了少喝含糖飲料之外,也建議有膽結石的人不要吃生食,飲食要注意清潔衛生,避免造成膽囊、膽管甚至是肝臟發炎化膿,長期膽管發炎會增加罹癌風險。
不死小強1/蟑螂滿屋跑「夏天出沒量增6倍」 專家公布祕技!最猛殺蟲劑是它
氣溫逐漸升高,惱人的蟑螂也開始頻繁出現,根據桃園縣東門國小進行1年的研究顯示,相較於冬天,夏天蟑螂的出沒數量增加6倍以上。專家認為若家中蟑螂橫行情況嚴重,水煙式殺蟲劑最有效率,許多人誤解其毒性傷害性較大,事實上,只要使用時別待在現場就非常安全,再搭配定期清潔排水溝、陰暗處,就能徹底除蟑。夏天是蟑螂出沒的旺季,關鍵就在於溫暖潮濕的環境,桃園縣東門國小師生曾針對蟑螂進行1年的觀察,發現溫度是蟑螂的活動力強弱的關鍵,攝氏15度以下時蟑螂活動力較弱,20度以上才開始活躍,28度時達到顛峰,但如果溫度持續上升到33度以上,此時蟑螂活動力又會下降。再分析出沒時間,在同樣的環境下,溫度低的2月份觀察到40隻蟑螂出沒;溫度高的8月則激增至270隻,增加超過6倍以上。研究也發現,若想預防家中蟑螂滿屋跑,4、5月是最佳的預防時間。蟑螂不只惱人,更重要的是牠穿梭於垃圾、食物之間,恐怕會導致食物中毒,例如寶林茶室中毒案就在現場發現蟑螂排泄物;日本業者「丸米」製造的味噌也因混入蟑螂的而自主回收10萬7726件商品,台灣相關製品也下架3.25公斤。不只如此,蟑螂的排泄物、分泌物、脫落的表皮和屍體、卵都帶有過敏原,是台灣僅次於麈蟎的第二常見過敏原,會引發過敏性鼻炎、結膜炎、皮膚癢、氣喘,甚至導致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專家認為水煙式殺蟲劑的濃度、密度較高,因此殺蟑效果較好,其中所含的除蟲菊素對人體的傷害也很低。(圖/報系資料照)蟑螂擁有「打不死的小強」封號,主因是它們的繁殖力極為驚人。「每隻蟑螂大約每隔2周生出12~15個卵鞘,然後再2周,一個卵鞘就能生出16隻小強。」擁有病媒防治、環境用藥等認證的余夏,目前經營一家專業消毒公司,他認為清潔度是蟑螂孳生量的關鍵。「以我自己家來說,我幾乎是天天打掃,所以完全沒有蟑螂!」余夏說,尤其是陽光照不到的陰暗處,例如沙發下方、抽屜裡、櫥櫃哩,都是蟑螂喜歡藏匿的地方,若以蟑螂繁殖的周期來說,建議最好2周清潔一次這些角落,如果真的難以做到,至少也要3個月打掃一次。另外,油脂也非常容易招來蟑螂。「例如許多人喜歡在廚房櫃子裡鋪上報紙,或是貼隔熱紙,一旦沾上油,就會滋生很多蟑螂,所以建議要定期更換。」如果家中小強非常多,余夏推薦水煙式殺蟲劑最有效。「因為放置室內可讓殺蟲劑的密度、濃度增高,當然人、寵物都不要在現場,大約3小時後返家將門窗打開通風,也可以開電扇促進對流,再離開約1小時,之後就能回家。」余夏提醒要事先通知消防局,以免煙霧讓人誤會發生火災,同時也要關掉家中火災感測器。許多人擔心水煙式殺蟲劑會傷害人體健康,余夏說,水煙式殺蟲劑裡的化學物質主要是除蟲菊素,它有神經軸突興奮毒素,對蟑螂來說毒性很強,但對哺乳類如人,其實毒性很低,幾乎不會有危險。徹底殺蟑之後,余夏建議每隔1~2個月在蟑螂易出沒處噴殺蟲劑,同時也可在家中的水管、排水溝撒上碳酸氫鈉,藉此清除管壁上的油垢,就能減少蟑螂進入家裡的機率。若要請人到府殺蟑,余夏透露大約要價1300~3500元,需要1小時左右的時間就能完成。
4旬男無糖尿病家族史 卻因感染新冠患上「新生糖尿病」
一位41歲男性工程師,一年半前感染新冠肺炎後兩個月體重劇降10公斤,出現糖尿病多吃、多喝、多尿現象,飯前血糖值飆到425 mg/dL。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家醫科蔡崇煌表示,這是所謂的「新生糖尿病」,極大可能是新冠肺炎病毒攻擊了胰臟細胞,削弱細胞生產胰島素能力,導致罹患新生糖尿病,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轉變為糖尿病酮酸中毒,造成生命的危險。無糖尿病家族史 感染新冠卻患病這位工程師沒有糖尿病史,一年半前感染新冠肺炎,出現皮膚癢看診,之後發現兩個月體重減少10公斤,也陸續出現糖尿病三多的初期症狀而求診。蔡崇煌醫師表示,經抽血檢查發現飯前血糖值為425 mg/dL(正常為70~99 mg/dL)、糖化血色素值13.8%(正常為4.2%~5.7%),甲狀腺功能正常,診斷罹患糖尿病。在立即接受胰島素和口服二甲雙胍併排糖藥治療的一及兩週後,其血糖值皆控制在130以下,胰島素在不到一個月即停打。最後只剩下口服藥,3個月後追蹤糖化血色素值為6.1%,之後的追蹤也控制在6.0%左右(控制目標值為小於7%)。新生糖尿病服藥 及時治療血糖得到控制蔡崇煌醫師強調,由於該患者沒有家族性糖尿病史,本身體重正常,三年前的健康檢查血糖正常,高度懷疑他的糖尿病與感染新冠肺炎有關,因為新冠病毒不但能感染心臟、肺臟、肝臟、腦部,也能透過胰臟血管收縮素轉化酶(ACE2)受體,削弱胰臟細胞生產胰島素的能力,而罹患糖尿病。蔡崇煌醫師指出,不論什麼類型的糖尿病,都需及時治療,從這位罹病工程師治療過程發現,因新冠病毒導致的「新生糖尿病」,在服用藥物一段時間後,血糖很快就得到控制,提醒曾經感染過新冠肺炎的民眾,如果短期間突然體重減輕、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症狀時,應及時求醫做進一步檢查和追蹤,降低對胰臟的急性傷害。
冬天皮膚癢抓不停…小心一病找上門 皮膚科醫師教你乳液怎麼擦
冬天天氣冷冷的,不少民眾喜歡泡湯、泡澡,讓自己暖和起來,但不少民眾泡完後發現皮膚會有局部乾癢,忍不住一直抓。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入冬後「冬季搔癢症」患者明顯增加,有部分民眾是蓋上棉被、溫度提高,小腿就會搔癢難耐,狂抓一通,直到流血,分不清是痛還是癢,才會停手。所謂的「冬季搔癢症」其實就是「缺脂性皮膚炎」,趙昭明表示,當身體溫度下降時,體內的新陳代謝會變慢,皮脂腺及汗腺分泌也會跟著減少,導致皮膚角質層水分及油脂明顯減少,之後遇冷或遇熱時,都會產生搔癢症狀。「缺脂性皮膚炎」也可依症狀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輕度症狀為皮膚出現白色乾燥脫屑、毛孔明顯粗糙、伴隨搔癢,重度則皮膚可能出現紅腫、龜裂、極度搔癢,如遇天氣轉變,冬季搔癢症會更惡化。好發部位以四肢為主,其中小腿前脛區最為明顯,典型皮膚病灶為網狀紅斑,紅色細紋、交錯排列,並有脫屑現象,有時也會出現在腹部兩側。另外趙昭明也強調,「冬季搔癢症常伴隨著糖尿病、肝臟疾病、腎臟疾病等慢性疾病,建議洗腎患者、孕婦、更年期婦女、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等,平常做好肌膚保濕,如果搔癢難耐,影響生活及睡眠,就應該就醫接受治療。」至於如何預防冬季癢,趙昭明提出6大秘訣:洗澡時盡量避免洗太熱的水,沐浴後要適當塗抹保濕乳液。盡量不要使用肥皂,而選擇無皂鹼及低刺激的潔膚產品。天冷時不見得要每天洗澡,可2至3天洗1次。晚上蓋被子不要太溫暖,溫度適當即可。使用暖氣或暖爐容易造成肌膚乾癢,儘量減少使用頻率。如有冬季搔癢症困擾,不建議浸泡溫泉,若要泡湯可先塗抹保濕阻斷劑(凡士林)於容易搔癢部位,泡完後再擦拭乳液,做好保濕效果。另外對於日常擦拭乳液的部分,趙昭明表示通常都是保養用,每天擦的次數沒有一定限制,冬天一天擦個3到4次其實無妨。他也提到,冬天也不一定要洗完澡後就馬上擦乳液,因為乳液粒子較大,不會因為洗完澡毛孔打開,就會讓吸收變得更好,就算是在洗澡後之外的時間擦乳液,一樣也可以達到保濕保養的作用。最後他提醒民眾,乳液每次擦不要擦太厚,要均勻的塗抹在皮膚表皮上,若一次塗抹過多乳液,有可能會造成毛囊炎,得不償失。
原來生病不一定要吃藥? 醫分享白蘿蔔「2大功效」 有效減緩肺胃不適
許多人一生病,就急著找醫生求診開藥,事實上,除了能利用藥物治療外,還可以藉由飲食來緩解症狀,即所謂的「藥食同源」。醫師分享,白蘿蔔具有止咳化痰、消食化積的2大功效,若身體有相關不適症狀,透過攝取白蘿蔔就能得到有效改善。中醫師陳盈光在個人臉書粉專分享「藥食同源」,其顧名思義就是將食物當成藥物,透過每日的飲食來治療疾病。她提到,曾經有位朋友長期空腹又吃瀉藥,肚子疼痛無比,她後來把肉桂粉加進蜂蜜水,結果朋友一喝完就不痛了,由此可見肉桂粉是很好的止痛藥,目前也有研究得以佐證,「對食物多些了解,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由於最近根莖類盛產,陳盈光分享白蘿蔔的「2大功效」,白蘿蔔被中醫認定為味甘、生性涼、無毒,入肺胃經,因此可以止咳化痰,很適合給咳嗽有痰的患者當作食療,若是脾胃較虛的人,可以加入生薑烹煮以中和寒性;若是痰黃黏稠、很難咳出,則可以跟梨子加水一起煮,就能改善卡痰問題。此外,如果出現消化不良造成腹痛腹脹,或有宿便問題,也可以藉由攝取白蘿蔔來改善,加入山楂一起煮會更有效。陳盈光提醒,白蘿蔔生食性寒,如果單純想吃補的話,可以在藥膳裡面放點白蘿蔔,不僅能中和補藥的溫燥,還可以減緩吃補所引起的口破、喉嚨痛、皮膚癢等不適。不過,若是為了溫補,藥膳可能就不適合跟白蘿蔔一起服用,建議看診時可以再諮詢醫生。那白蘿蔔藥膳要怎麼做呢?陳盈光分享兩道食譜,第一道是可以止咳化痰的「白蘿蔔梨子水」,先將15g的白蘿蔔和50g的梨子切塊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煮沸,改小火煮15分鐘就完成了,適合咳嗽痰多、不容易咳出的人。第二道則為健脾養胃的「白蘿蔔山藥粥」,將25g的白蘿蔔、10g的山藥和50g白米洗淨一同放入鍋中,再倒入適量清水煮至白米軟爛即可,適合吃飯很快或容易脹氣的人,也可以做為日常養護。
讀書終於不全身癢分心!高中生用藥達異膚病灶幾乎清零、癢感歸零
1名居住屏東17歲高中生,異位性皮膚炎讓全身奇癢難耐,雖斷斷續續到高雄各大醫院就醫求助,但症狀始終難以改善,除了不得不放棄最喜歡的籃球,平時讀書也因身體癢很難專心,就在高二升高三暑假,他配合醫囑,獲得健保給付使用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果然病灶明顯改善幾乎清零、癢感歸零,能正面迎戰即將面臨的大學考試。讀書與交友都受重大干擾 健保已給付青少年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高雄醫學大學附設紀念醫院皮膚部陳盈君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無法的根治疾病,中重度病患只能用藥物控制嚴重程度,對青少年病患最大困擾是影響課業與人際關係,不論在家上課或回家複習,都會因皮膚癢難以專心,身上紅疹也容易受到同學側目,成年病患則會擔心影響工作,曾有患者因病不得不放棄出國外派機會。陳盈君醫師說明,此名高中生個案在國中時初次發病,每次就醫都要從屏東到高雄,加上國高中課業繁重,不得已常常中斷治療。今年正逢他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即將要面對大學考試,不希望病症影響讀書效率,正好有一款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健保已開放對於12至17歲的族群有條件給付,個案用心配合醫師醫囑,在今年暑假過後成功申請到健保給付小分子標靶新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紀念醫院皮膚部陳盈君醫師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具便利與效果特點 病患回饋吃一天就有感受陳盈君醫師指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目前有傳統藥物、生物製劑、照光、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等,不同嚴重度病人對藥物反應各有差異,部分輕度病患使用傳統藥物就能改善症狀,中重度病患則要多次嘗試,生物製劑要用針劑注射,效果較慢但持續力較長,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則具便利與效果快等特點。陳盈君醫師強調,臨床常有病患回診說,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效用很快,吃藥一天就明顯有感,目前健保給付規定為,須持續照光治療3個月,搭配2種口服免疫調節劑各3個月,確認治療成效仍不佳便能申請審查給付,鼓勵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友,主動與主治醫師諮詢,瞭解治療需求與病況,積極配合醫囑申請取得給付資格。急需控制皮膚症狀自費也是選項 放心接受治療肝腎功能不受影響陳盈君醫師提到,健保在財政資源有限下,不得不規範分配資源,如果有快速改善症狀需求病人,在經濟條件許可下,也可主動與醫師諮詢,自費使用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例如有類似這名17歲高中生個案的其他異膚青少年病友,短期內就要面臨人生大課題,在考試前必須調整身體到最佳狀態,醫師本身或病人可以提出自費用藥方式參考,讓疾病能快速受到控制。陳盈君醫師補充,部分病患對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藥物,可能有傷害肝腎印象,原因是傳統口服免疫抑制劑,分別需要定期監控肝腎指數,因此讓病人感到緊張,目前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在排除了某些特定感染性疾病後使用,則較不會有類似疑慮,可以非常放心接受治療,只要能長期配合醫囑,一定都能取得良好治療成績,讓生活品質得以改善。醫病間充分討論找出最合適治療方式 有助長期控制疾病意願陳盈君醫師也說,醫生與病人間能充分討論,仔細找出最合適醫治方式,有助於病患穩定接受治療決心,但診間時間相當有限,在中重度異膚醫病共享決策工具協助下,醫生可利用紙本資料,快速講解相關資訊,病患也能帶回家詳細閱讀,徹底瞭解各種優缺點後,再決定治療方針,能提高長期控制疾病意願。了解更多皮膚科醫學會出版的中重度異膚醫病共享決策工具,可上官網看更多https://www.derma.org.tw/resources/content.php?id=105
20歲正妹皮膚刺癢竟是泡澡加「這物」 醫:嚴重恐二級燒傷
天冷泡澡是一種享受,但醫師表示,一名20歲女子因為皮膚刺癢就醫,才發現是「中藥浴」害的,嚴重甚至會有二級燒傷。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在臉書粉專發文,「我們的皮膚是跟外界直接接觸的,當忙碌、壓力大的時候,可能會造成免疫過度亢進,這時候就很容易因為周遭環境乾燥,或作息、飲食不正常,而有些刺激性。」陳榮堅表示,如果皮膚出狀況,再加上外界刺激,那會造成嚴重後果,整塊皮像燒傷,變一、二級燒傷,20歲女性來說要看肝臟,有一位20歲的女性,一來就發現她臉部微血管有一點擴張,她說她要看肝臟的問題,因為聽別人說皮膚癢是肝臟有問題。陳榮堅說,「但詳細了解過後,發現她其實非常的養生也很愛美,所以會嘗試用一些中藥浴來保養身體。而稍微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有中醫執照,所以我就請她下次回診的時候,把她用的中藥浴帶來,我看一下成分有什麼。」陳榮堅表示,「結果發現她使用的中藥浴,裡面就有一些去角質、促進血液循環的成分。而她還很年輕,其實不太需要用到這些,用了之後反而讓她的皮膚過度刺激,導致有點接觸性皮膚炎的情況發生。」
肥胖也會造成偏頭痛! 醫揭「7大地雷飲食」:巧克力、橘子都上榜
生活壓力大時常會導致人「偏頭痛」,雖然大多並不致命,痛起來卻也很要命。對此,吳榛槿醫師指出,肥胖、荷爾蒙容易誘發偏頭痛,而像是酒精、咖啡因、巧克力、味精等食品,更可能會加重頭痛症狀,影響生活品質。醫師吳榛槿日前於臉書粉專「初日診所」提到,造成偏頭痛的3大主因包括肥胖、荷爾蒙與飲食,其中,肥胖時的脂肪組織會釋放一種發炎物質,從而誘發偏頭痛,並且也會讓「皮質醇」和「多巴胺」分泌失衡,導致更容易攝取會引發身體「發炎」的食物,如:超加工食品、甜食、含亞硝酸的加工肉品等。而女性的荷爾蒙容易誘發偏頭痛,尤其在「生理期前」或「生理期」,血液中的雌激素濃度在排卵期達到高峰,然後下降、再達到最低點,此時會連帶讓腦中血清素下降,導致誘發偏頭痛的化學物質被釋放,使得頭痛變得更加頻繁。另外,吳榛槿醫師進一步點明了「7大地雷飲食」,將有可能加重頭痛症狀:1.酒精其中的組織胺是細菌代謝蘋果酸變成乳酸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可能會使人鼻塞、拉肚子、皮膚癢或喘等等類似過敏的症狀。而常引起頭痛的酒類則為紅酒、白蘭地,啤酒、香檳等等。2.咖啡因因人而異,有些常喝咖啡的人在突然不喝時,會產生「咖啡戒斷」引起的頭痛。3.熱狗其中的亞硝酸鹽可能誘發頭雙側有一跳一跳的搏動性疼痛,甚至可能臉紅。4.巧克力巧克力中的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可能會造成血管擴張而誘發頭痛。5.含有酪胺酸食物例如乳酪、起司、柑橘類水果等等,若是愛吃此類食品又常偏頭痛者,建議可先停止食用一段時間,來觀察偏頭痛狀是否改善。 6.味精麩胺酸鈉可能會造成血管收縮而導致偏頭痛7.含有組織胺食物煙燻肉品,如火腿、香腸、鮪魚等等。對此,吳榛槿醫師也建議,可以多攝取水果、蔬菜、全穀物、豆類、魚等「抗發炎食物」,或是吃一些放鬆神經的營養素,如B群(尤其是B2)、鎂、薑黃、小白菊、色胺酸作為輔助,來預防偏頭痛,並能搭配211餐盤減重以避免「身體發炎」;此外,規律運動、充足睡眠、避免長時間使用3C產品、學會放鬆,都可以降低偏頭痛發作的機會,進而去改善生活品質。
中年女治療皮膚癢 停藥後「吃不下睡不好」竟是類固醇惹禍
有皮膚疹困擾的57歲邱女士,日前因天氣炎熱長了大量的濕疹、汗疹、汗皰疹,到皮膚科診所就醫,除了擦的藥膏外,也服用了大量類固醇藥物壓制症狀。幾個禮拜停藥後,皮膚問題雖然被控制住,但是邱女士卻老是感覺全身無力、晚上睡不著覺、血糖數值更異常升高,維持了兩個多月遲遲找不到原因。可體松分泌過低 導致食慾不振、虛弱疲累台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周璠表示,經過詳細檢查,懷疑邱女士的症狀是大量使用類固醇藥物後突然停藥,導致腎上線素荷爾蒙可體松低下,除安排抽血,也給予低劑量的類固醇治療,一個禮拜後,她的症狀大幅好轉,抽血報告也證實是腎上腺功能低下,持續服藥兩個禮拜後,邱女士恢復精神,腎上腺功能恢復正常、血糖也回到正常值。周璠說明,可體松(Cortisol)又稱皮質醇,是腎上腺皮質分泌的荷爾蒙之一,腺體位於腎臟上端的腎上腺,左右各一,是一種壓力荷爾蒙,當人體遇到危機時,會刺激血糖、血壓及心跳快速上升,以應付緊急狀況。但如果可體松分泌過高,反而導致庫欣氏症候群,出現睡眠異常、傷口不易痊癒、中心肥胖但四肢肌肉流失、骨質流失的情形,外顯症狀則有常見的月亮臉、水牛肩、紫色妊娠紋等;反之若分泌不足則會造成腎上腺功能低下,產生食慾不振、低血壓、低血糖、電解質異常、虛弱、反應慢等症狀。類固醇大量服用 突停藥恐引發「腎上腺功能低下」周璠指出,腎上腺功能低下的發生原因有腎上腺腫瘤或腦下垂體異常,但其中藥物造成的發生率非常常見,若未適切治療,萬一病人在此時遭逢嚴重的感染或急症,可能出現腎上腺危象,也稱為急性腎上腺功能不全,每年約8%的腎上腺功能不全患者會出現腎上腺危象,死亡率約為6%。如果能夠迅速識別並及時進行類固醇治療,患者的預後和康復效果良好。可體松是在人體產生的荷爾蒙,若被製成藥物,就是耳熟能詳的類固醇。類固醇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能解決許多急性病症,但若未遵照醫囑服用,很可能造成人體腺體分泌異常。醫療需尋根治本 濫用藥物恐引起併發症許多民眾到處求醫,為緩解當下不適,但卻忽略尋根治本的重要性,也在無意中濫用了類固醇一類的藥物。常見如長者關節痛會長期到診所打止痛針、或是飽受皮膚疹困擾一發作就到診所拿藥,症狀改善就下次發作再去拿藥。周璠提醒,類固醇雖能治癒許多急症,但長期未控制的情況下一直使用會導致諸多併發症如:骨頭壞死、血糖失調、心血管負擔等,單純用藥緩解並非長久之道,反而造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