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質醇
」 健康 咖啡 營養師 咖啡因 血糖號稱一個月瘦10公斤!35歲女子吃減肥藥「全身抽搐」 醫師:電解質平衡被打破
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近期分享一起個案,一名35歲女性患者在半年前因減重停滯感到沮喪,後聽從同事推薦購買了一款宣稱「一個月可瘦10公斤」的減重藥物並自行服用。一週後,患者開始出現嚴重嘔吐、腹瀉、食欲不振,隨後更是頭暈、精神恍惚,全身無力,最終被家人發現倒在臥室內,意識不清且肌肉僵硬抽搐,緊急送往急診。陳威龍醫師在FB粉絲專業發文表示,該名女患者被送醫經血液檢查後,發現患者的電解質多項異常,包括低血鉀(2.6 mmol/L,正常3.5-5.0 mmol/L)、低血鈉(128 mmol/L)及低血氯,並出現代謝性鹼中毒。心電圖檢查也顯示異常,疑似因嚴重低血鉀所引起。根據患者的症狀和血液檢查,陳威龍醫師推測他所服用的減重藥物可能含有大量的「利尿劑」和「瀉藥」,這些成分導致身體過度排出水分和電解質,進一步引發嘔吐、嚴重脫水及電解質失衡,最終造成代謝性鹼中毒並引發癲癇。經過兩週多的住院治療,患者才順利出院。後續該名患者在出院後,就帶著醫院厚厚的出院病歷摘要來找陳威龍醫師求診。陳威龍醫師也向他分享正確的減重觀念。首先,正確選擇食物種類及營養素比例至關重要,減重並非僅靠少吃就能達到效果,過度節食反而會讓身體認為面臨饑荒,導致基礎代謝下降,脂肪傾向於囤積不分解。因此,選擇合適的食物和調整營養素的比例才是減重的關鍵。其次,充足的睡眠和減壓同樣重要。睡眠不足和過大的壓力會導致皮質醇過度分泌,進而影響血糖波動和胰島素的分泌,這些都容易造成脂肪囤積。此外,壓力過大也容易引發補償性進食,導致熱量攝取過多,因此學會自我減壓對控制體重至關重要。最後,合理的減重速度才能持久。過快的減重方式容易造成肌肉流失、營養不良和免疫功能失調,這些都是造成減重停滯的主要原因。而穩定漸進的減重速度則有助於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避免復胖的關鍵所在。陳醫師強調,減重就像登山,有時坡度陡峭、有時平緩,但只要目標明確,持續努力,終將到達目的地。後經過兩個月的飲食和生活調整,加上運動的配合,這位女性患者成功減重8公斤。陳威龍醫師希望藉此提醒大家,減重應以健康為前提,選擇正確的方法才能達到持久的效果,避免因不明藥物而引發的健康風險。
指謝宜容「逃避責任、缺同理心」!精神科醫曝「10反思點」:望能推動制度改革及文化重建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日前爆出公務員輕生案,北分署長謝宜容因涉職場霸凌,在神隱多日後,終於在今(22)日午間於自己的YouTube頻道上傳7分鐘道歉影片,引發各界討論。就有精神科醫師針對謝宜容進行分析,認為她逃避責任又缺乏同理心,「希望妳能以此事件為契機,深刻反省,重塑一個真正負責任的公務人員形象」。精神科專科醫師楊聰財,同時是台北市心理健康暨自殺防治委員會專家委員,他今日上午在臉書以「給謝宜容加害主管的公開信」為題,提出10個關鍵反思點,從生理、心理、環境及靈性多面向切入,深度剖析這一事件對個人、機構與社會的影響,希望能作為重建信任、推動制度改革與修復個人內在的方向指引。1、職場霸凌不僅對受害者身心造成傷害,更是對社會心理健康的嚴重挑戰。霸凌文化的存在顯示組織管理層的深層次問題,值得深入檢討。2、作為一名主管,應秉持服務國民的理念,但其言行顯示出責任感的缺失,成為機構文化病灶的縮影。3、長期高壓環境會導致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分泌失調,進一步增加憂鬱症、慢性焦慮症、創傷後壓力障礙、以及自殺的風險。這警示組織在壓力管理方面的疏漏,「對此妳無法卸責並且外歸因」。4、從生理角度,舒適與支持性的工作環境有助於降低員工壓力,預防職場悲劇發生。5、吳姓員工遭受的心理創傷不僅是個人痛苦,更反映了霸凌行為對心理健康的深層破壞性。6、妳未能真心反省,反而表現出是被社會大眾欺負出征,其心理模式反映出逃避責任與缺乏同理心的問題。7、該事件揭示了制度性問題,顯示出府文官體系內部的監督與問責機制存在缺失,「妳身為公務人員多年,而且還擔任分署長主官,沒有在任內提出確實有幫助的建議,現在卻說制度會殺人,真是提油救火,十分可惡啊」。8、組織需要建立透明、公平且尊重的文化,消除霸凌行為,保障員工身心健康。9、靈性層面的反思促使人們思考尊重、同理心與寬容在工作中的價值,對生命的敬畏是靈性成長的基石。10、謝宜容需要透過靈性修復與內在探索,理解自己行為的後果,進而承擔責任,重建人性與社會連結。除此之外,楊聰財也向謝宜容喊話,「真心公開虛心道歉,生命的逝去無法挽回,妳作為一名主管,有責任為此負責。請停止對外的抱怨與辯解,向社會與逝者的家屬表達真誠的歉意。這是妳的責任,也是社會對妳的基本期待」。楊聰財接著說到,「妳對媒體與制度的抱怨無助於事件的解決,反而更引起社會反感。真正的領導者應該勇於承擔錯誤,而不是將責任推諉給人……作為長期任職的公務人員,有能力且有機會提出改善制度的建議。現在卻一味抱怨制度壓迫,顯示出缺乏改變現狀的魄力與遠見,這對公務體系形象造成了更大的損害」。「生命的尊嚴需要被尊重,人性的價值更需要被珍視。希望妳能以此事件為契機,深刻反省,重塑一個真正負責任的公務人員形象」楊聰財強調,從這起事件,可以看到職場文化、制度缺陷與人性反思的重要性,職場應是員工實現價值的地方,而非壓力與傷害的源頭,同時希望藉由這篇貼文,促使社會共同努力,推動制度改革與文化重建,為每個生命帶來尊重與支持。
每天起來先喝咖啡提神?血糖恐上升 營養師曝最佳「2時機」
許多人每天都要來一杯咖啡,一天才較開始。不過,營養師李羽萱指出,空腹喝咖啡可能讓血糖上升,照皮質醇水平變化,早上起來1到2小時,和下午2到4點喝咖啡較適合。咖啡圖鑑。(圖/翻攝Cofit 我的專屬營養師臉書)李羽萱在臉書發文,咖啡對人體有許多正面影響,如提神、促進排便、改善代謝和心情等,經研究證實,咖啡因和多酚好處多多,不過還是有刺激性,每個人對代謝咖啡產生的物質的耐受度也不同。營養師表示,不建議空腹喝咖啡。(圖/翻攝Cofit 我的專屬營養師臉書)至於能空腹喝咖啡嗎?李羽萱說,空腹喝咖啡可能影響血糖穩定,建議搭配食物飲用,雖然咖啡的多酚能降低游離脂肪酸、三酸甘油酯和總膽固醇,長期飲用有穩定血糖與血脂的好處,但空腹喝會抑制肌肉吸收血糖,導致血糖剩升,也會抑制胰島素作用,讓血糖下不來,第三是提高提高皮質醇水平,導致餐後血糖反應加強。李羽萱指出,喝咖啡也要考慮皮質醇濃度變化,才能讓頭腦清醒,所以待皮質醇濃度的變化,早上清醒後的1到2小時,下午2到4點間,是喝咖啡的最佳時機。李羽萱提醒,如果習慣長期早上喝咖啡,皮質醇濃度會降低,也會依賴咖啡,長久下來不喝就會累,而每個人對咖啡的敏感性也不同,如果會心悸、失眠。建議咖啡減量或不喝。咖啡的好處。(圖/翻攝Cofit 我的專屬營養師臉書)
「10大習慣」恐讓你莫名其妙變胖 水喝太少、吃太快都上榜
不少人都是等到明顯變胖後,才赫然發現自己體重增加,其實細節藏在魔鬼中。營養師高敏敏在粉專列出10大項莫名其妙變胖原因,包括久坐、愛沾醬都是原因之一。●吃太快吃太快的話,大腦來不及接收「飽」的資訊,會不小心吃下更多熱量,建議細嚼慢嚥,吃七分飽就好。●水喝太少水喝不夠會覺得口渴,身體會誤認為是飢餓或渴望食物。●吃宵夜夜間吃宵夜影響身體的代謝,使身體無法有效消化食物,如果配上泡麵、炸物這種高熱量的食物,熱量當然就很可觀。●久坐久坐時,大部分的肌肉都是放鬆的狀態,導致脂肪堆積,且罹患慢性病的風險更高,建議上班一段間就起來動一動。●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會影響荷爾蒙平衡,使飢餓素、瘦體素失調,導致大腦對高糖、高油脂的食物特別渴望。●生活壓力除了睡眠以外,生活壓力大也會影響荷爾蒙,使皮質醇上升,導致想吃高熱量食物和甜食,甚至容易暴飲暴食、情緒不穩。●蛋白質不足蛋白質是我們人體能源的重要營養素,蛋白質比碳水、脂肪有更高的飽足感,食物熱效應也較高,可以提高基礎代謝率,在減脂期間也可以維持肌肉量,減少肌肉流失的速度,因此長期缺乏蛋白質容易導致肌少症。●膳食纖維不足膳食纖維可以延長消化時間、增加飽足感,有助於穩定血糖、幫助嗯嗯順暢,尤其吃飯前先來一碗蔬菜,還可以幫助墊墊胃。●愛沾醬無論是火鍋沾醬、沙拉沾醬都是多餘攝取的油脂,像是一份30g的凱薩醬大約就130~180大卡,建議可以換成無糖優格,或是天然水果醋。●吃飯時間不規律血糖和荷爾蒙水平不穩定會影響食慾,增加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望,也會影響到新陳代謝和消化能力。
短時間內體重飆升「不是真的胖」! 營養師曝「5因素」:水分是關鍵
體重在短時間內迅速飆升並不一定是真的胖!營養師余朱青解釋,增加1公斤體脂要多吃進7700大卡,大概等於15顆粽子,所以短時間的體重變化主要是受水分影響,並不一定是真的胖,而影響水分的關鍵,除了平時的飲水量、排汗/排尿/排便量外,還包括高鈉飲食、高碳水飲食、阻力運動、情緒壓力、生理期。(圖/翻攝自Facebook/余朱青 營養師)余朱青近日在臉書粉專《余朱青 營養師》發文分享,增加1公斤體脂要多吃進7700大卡,大概等於15顆粽子,所以短時間的體重變化主要是受水分影響,並不一定是真的胖,而影響水分的關鍵,除了平時的飲水量,以及排汗/排尿/排便量外,還包括:高鈉飲食:體內水份滯留,容易水腫,例如泡麵或粽子搭配的醬料,本身鈉含量較高。高碳水飲食:身體抓水能力強,水分易滯留,因此減重初期完全禁碳水攝取的話,初期體重會下降非常快速。阻力運動:身體的肌肉破壞修復時會增加體內儲存的水份。情緒壓力:體內分泌壓力性荷爾蒙,例如皮質醇、醛固酮,會降低身體排水能力,導致水分滯留。生理期:體內分泌荷爾蒙(黃體素),導致水分滯留。余朱青也提醒,上述這些都是影響體重,在短時間內變化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家也不用過度擔心!唯有養成正確的飲食觀念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維持健康的體重哦!」
巴黎奧運/美國體操隊的秘密武器 有證「狗醫師」維護選手心理健康
2024年巴黎奧運,由美國傳奇女子體操天后拜爾斯(Simone Biles)領軍的女子體操隊5人狂攬包含女子團體金牌在內的8面獎牌。雖然事後一面銅牌遭大會官方追回,但仍然是相當優異的成績。外媒指出,這項優異成績背後的幕後功臣,是一隻名叫「燈塔」(Beacon)的黃金獵犬。2021年東京奧運,拜爾斯因為不堪嚴重的心理創傷而中途退賽。錯失獎牌雖然叫人扼腕,但也引起外界對運動員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綜合外媒報道,4歲的「燈塔」是美國體操協會(USAG)首隻通過「動物輔助治療師」(Pet Partners)認證的治療犬。擁有治療犬證照的牠,現正被美國體操隊聘用,工作是負責療癒體操運動員和相關人員。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燈塔的主人莫爾納(Tracey Callahan Molnar)曾經擔任體操運動員及教練,與USAG合作長達40年,與韻律體操項目副主席卡洛琳亨特(Caroline Hunt)亦是多年老友。亨特指出,在訓練過程中,不少運動員表示希望得到更多心理健康及營養上的支援,而「寵物療法」能有效撫慰參賽運動的緊繃心情,逐漸成為運動員訓練的一環。根據華盛頓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撫摸動物10分鐘,就能有效降低選手們皮質醇(cortisol)指數,幫助他們選離焦慮、憂鬱、記憶力衰退、癒合能力受損、肌肉組織退化、血糖代謝失衡、免疫失調、慢性疲勞等一系列的嚴重問題。莫爾納表示,燈塔是一隻天賦異稟的狗狗,牠能夠敏銳的感知人類的心理壓力,並且知道如何舒緩它們。牠會在運動員踏上軟墊之前主動找上被壓力所困擾的選手,透過嬉戲緩解他們的心理焦慮。此前,在美國奧運體操代表團選拔期間,莫爾納就帶著燈塔現身比賽會場,一一協助選手們調整心理壓力。工作中的燈塔會戴著「工作者」,在會場中四處提供「歡迎摸我」服務,讓不少運動員與燈塔相處時都笑逐顏開。由於奧運後勤安排,燈塔這次並未跟隨美國體操隊一同前往巴黎參賽,但莫爾納仍帶著牠透過電視一起為體操運動員們加油打氣,據稱還有選手主動透過視訊找上燈塔,要隔著螢幕向牠支持與鼓勵。
鬧鐘設多點防賴床? 護理師提醒:小心對健康有害!
寒冷的天氣,總是讓人在被窩中多躺幾分鐘,許多人也都會特別設多個鬧鐘防止睡過頭。對此,美國維吉尼亞州的護理師喬登布魯斯(Jordan Bruss)指出,反覆醒了又睡、睡了又醒,小心身體更疲倦,也容易造成注意力不足。這名熱衷於在自己社群媒體上分享健康知識的護理師透露。「每天早上被多個鬧鐘吵醒,會頻繁擾亂你的快速動眼(REM)週期,導致睡眠慣性、困倦、疲勞、情緒波動增加,而且還會提高你的皮質醇水平,害你體重增加」布魯斯描述,頻繁響起的鬧鐘「警報」,將觸發我們『戰鬥或逃跑反應』的機制,長期受鬧鐘影響下,容易造成「注意力不足」,因長期處於鬧鐘驚醒狀態,代表睡眠周期無法完成,從而影響情緒和正常工作狀態,進而出現日常生活類似腦霧狀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倦、頭痛問題等狀況。腎上腺素反應可能會導致長期的壓力、憂鬱和心血管問題,」此外,由於缺乏持續睡眠而導致的身體緊張,也會導致體重增加,「皮質醇水平過高會使你體重增加並持續增加。所以當鬧鐘響起時,就該起床了。你會看起來更好,感覺也更好!」這位護理師在影片中分享:「良好的睡眠衛生是我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我保證,如果沒有對深度睡眠部門進行認真的研究,我就不會處於現在的狀態。不要給自己帶來額外的身心壓力。」布魯斯建議,最好的起床鬧鐘,是「日出鬧鐘」,也就是晚上睡覺前,窗簾可以留一條縫隙,早上陽光照進來,光線會刺激視網膜上的感光器,並向大腦發送甦醒信號,血清素會使身體的代謝速度加快,就會伴隨生物時鐘「叫醒你」,可避免鬧鐘叫醒帶來的驚嚇感。布魯斯的這支影片在tiktok上獲得了超過1000萬次的觀看數,許多人為這項新知感到有點沮喪,「我的鬧鐘從6點設到7點30分,每10分鐘就響1次,現在你要我1次就起床?」、「為什麼我需要幾個鬧鐘?明顯是因為一個鬧鐘叫不醒我。如果我一次都沒醒過來,就不會有睡眠慣性的問題。」但也有網友表示,「日出鬧鐘改變了我的生活!它很有效,而且是最平靜的起床方式。我醒來的第一天,我真的是帶著微笑醒來的。」「別再傷害你的身體了!」布魯斯表示: 「早上鬧鐘一響就起床!」
首屆高齡健康博覽會周五登場 「端粒長度檢測」可評估老化速度
由生策會、生策中心主辦的臺灣首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將於8月2日至4日在台北世貿一館登場。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早期發現老化跡象及促進樂齡生活方式成為至關重要的議題。端粒(Telomeres)作為老化過程中的關鍵指標,其長度與老化程度密切相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出透過端粒的長度檢測,我們可以掌握個體老化的程度,有助於制定個性化的抗老化計畫,如建立健康飲食、規律運動、良好的睡眠習慣以及減少生活中的壓力,從而達到健康老化的目標。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薛博仁院長指出,「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具有保護染色體的功能,為細胞內的「生物時鐘」。端粒長度會隨著染色體複製而逐漸縮短,可反映身體健康與衰老程度,新生兒出生時端粒平均約10K bp,每年以30-35 bp速度減短,超過60歲的人端粒長度平均縮短至約5~6K bp。這種端粒縮短現象是細胞老化的一個標誌,當端粒變得過短時,細胞將失去分裂的能力,進入衰老狀態,甚至引起細胞凋亡。端粒的縮短與許多老化相關的疾病有關。隨著端粒縮短,保護染色體的能力也逐漸減少,使得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等多種疾病的風險增加。端粒的檢測可以潛在地提高我們對疾病風險和進展的理解,並指導治療決策。它可以用來研究這些生活方式選擇對端粒長度和健康的影響。同時也有研究表明,端粒長度與壽命長短有一定的相關性。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健康醫學中心林文元副院長進一步說明,每個人天生的端粒長度與縮短的速度皆不相同,因此造就了每個人的老化速度不同。這些先天的因素並不易改變,但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指出,後天的生活方式也會影響端粒的縮減速度。四大主要生活影響因子如下:1.健康飲食大量攝取蔬菜、豆類、堅果、水果和穀物的地中海飲食、魚類、維生素B與維生素D,特別是橄欖油,已被證明可以預防端粒縮短,降低老年人死亡風險。相反的,高脂肪、高糖和高熱量的飲食則會加速端粒的縮短。2.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會導致身體的壓力反應增加,這會加速端粒的縮短,每晚保持7-8小時的高質量睡眠,有助於保護端粒,減少細胞老化。3.規律的運動保持運動的人往往比久坐不動的人端粒更長,經常進行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和騎自行車,不僅有助於心血管健康,還能促進端粒酶的活性,從而延緩端粒的縮短。4.壓力管理長期壓力會導致身體內皮質醇水平升高,從而損害端粒,學會有效的壓力管理方法,如冥想、瑜伽等方法,有助於降低壓力水平,保護端粒。中醫大附醫與臺中市政府攜手在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展出「高齡宜居城市館」,其中「健康大檢測」將提供300位民眾進行端粒長度檢測,並將檢測結果與臺灣一般族群的端粒平均長度進行比對,讓參與此次活動的民眾能藉此評估目前細胞老化速度,進而檢視其目前生活習慣是否健康。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持續規律的運動、建立高品質的睡眠習慣及減少生活中的壓力才是達到健康老化的關鍵。
睡不飽真的會肥!中醫列「4大影響」證實:常常被忽略
許多人為了健康或完美體態,會透過減肥來達到目的,但過程中卻經常遇到瓶頸,就算嚴格控制飲食和積極運動,體重仍進入停滯期。對此,中醫師謝秉芳表示,若體重難以減輕,有可能是「睡眠障礙」所導致的,她也列出「睡眠障礙」影響減重4大原因,其中包括荷爾蒙失調、代謝減慢、胰島素阻抗及行為改變。昇陽中醫診所中醫師謝秉芳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有一個會影響減重成效,但常常會被忽略的因素,就是睡眠品質和時間。研究顯示,睡眠障礙可能是導致體重難以減輕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睡眠不足如何影響體重控制?謝秉芳接著列出4大原因:1、荷爾蒙失調睡眠不足會增加「飢餓素」的分泌,並降低「瘦素」水平,荷爾蒙失衡便會導致過度飲食和體重增加;此外,睡眠不足也會增加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分泌,它與脂肪堆積、體重增加有密切關聯。2、代謝減慢謝秉芳指出,睡眠不足會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讓身體在休息狀態下消耗更少能量,因此即使攝入相同數量的食物,體重也更容易增加。3、胰島素抵抗睡眠不足會降低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人體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才能來維持正常血糖水平,因而可能導致脂肪堆積。4、行為改變睡眠不足會導致白天疲勞,減少身體活動量,並且讓人更想找高糖、高脂的食物來快速獲取能量。另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指出,平均每晚睡眠少於5小時的人,肥胖風險增加45%,顯示睡眠時間不足與肥胖有正相關;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則發現,短期睡眠不足(每晚4小時),會導致受測者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增加糖尿病和肥胖的風險。最後謝秉芳提醒,若在減重過程中遇到瓶頸,可以回頭檢視是否睡眠發生問題,必須有良好且足夠的睡眠,才能讓減重之路更加順利。
臨終前聽力最慢消失? 安寧病房護理師曝病人離世前「最令人震驚」3現象
美國加州洛杉磯一位負責臨終關懷的安寧病房護理師茱莉(Julie McFadden),近日於YouTube頻道分享了「人們逝世前最令人驚訝的3件事」,其中她就指出,由於大腦的聽覺系統是最後才關閉的,病人其實能在往生前聽到親人最後的話,「我確信他們能聽到我們的聲音」。根據外媒《每日星報》(Daily Star)的報導,41歲的茱莉時常在YouTube分享自己於安寧照護時的見聞,並擁有超過43萬粉絲訂閱,她希望能夠藉此來給予有關生命終結時的慰藉和知識教育。首先,茱莉提到,她曾與剛從昏迷中醒來的病人交談過,對方稱自己能在睡覺時「感覺」到外界發生什麼事,而她作為一名臨終關懷的護理師,總是會嘗試與快要失去知覺的病人說話,因為大腦的聽覺系統是最後才停止的,即使病人快要離世,她仍建議民眾多多與所愛之人交談,「生命最後階段真正需要的是安慰,請為他們創造舒適的氛圍和環境」。其次,有些病人會在臨終前看見已經去世的人,茱莉將其描述為「臨終幻象」(deathbed phenomenon);也有一群人會出現「迴光返照」(terminal lucidity)的現象,指的是病重的人突然精力充沛、像是痊癒了一樣,專家認為這可能是某種皮質醇或激素爆發而導致,但科學上還未能證實這種情況究竟為何會發生。最後,茱莉表示,「脫水」(Dehydration)反而可以幫助一個人更平靜地死去,由於垂死的身體無法正常處理水分,如果太多液體留在靜脈裡,可能使得身體腫脹,最終導致人體無法呼吸,「這是我作為一名臨終關懷護理師所見的,而當時在ICU上班的我根本不會相信」。
想減肥要避免「這種運動」 專業醫:做太多反而容易變胖
近年來因為健康意識抬頭,不少人都會選擇透過各種方式來進行減重,其中就以運動為最主要大宗。但減重醫師蕭捷健就表示,想要減肥的人應該要避免進行「過久的耐力型運動」,像是長泳、馬拉松,因為這類運動容易產生更強力的飢餓感,身體也會吸收更多食物的養分,反而容易變成越減越重的情形。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日前在粉絲專頁發文表示,人體中有一種「體重設定點」的設計,就像體溫一樣,是身體的平衡機制。就像你想吃胖,體重設定點也會讓你吃不下。而體重設定點的機制是由基因、生活方式和各種荷爾蒙決定的。運動可以影響到兩種荷爾蒙:胰島素和皮質醇。蕭捷健醫師解釋,胰島素穩定的時候,體重設定點會降低;但胰島素高甚至有阻抗的時候,你吃的澱粉就容易變成脂肪囤積起來。當人體皮質醇升高,身體會進入儲存能量的模式,這時候你會容易感覺餓,吃了也容易吸收更多。也就是說,如果當民眾想要減重的話,應該要想辦法穩定胰島素,與避免皮質醇升高。至於要如何穩定胰島素,蕭捷健醫師建議可以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此舉不僅能讓身體放鬆,也能穩定胰島素。但絕對不推薦過度運動,因為身體會誤判遭遇災難、需要逃跑,此時身體會切換到「大遷徙模式」,讓民眾更容易餓,熱量也更容易囤積起來。蕭捷健醫師進一步的解釋,減肥的話,要避免過度的有氧運動,像是馬拉松或鐵人三項等訓練,容易觸發這項機制,同時也建議如果要透過運動減肥,應要避免天天運動,而是要「練一天,休息一至兩天」的節奏,而且運動前要吃高碳水化合物來補充能量,只要攝取得當,這些澱粉不會變成脂肪堆起來。除了運動前要補充適量的澱粉外,也要加上足夠的蛋白質來讓肌肉合成。運動時間更長,建議直接補充葡萄糖水,免得肌肉流失、身體壓力上升。
吃魚最健康?3種魚重金屬含量高 醫:吃太多恐加速失智
魚肉,因為富含omega-3脂肪酸及優異蛋白質,亦含有多種人體必需之微量元素,適量食用對人體有明顯調節健康的功效,是許多人眼中的「健康食品」。不過減重醫師蕭捷健指出,部份深海魚如鮪魚、鯊魚和旗魚,體內可能累積較多的汞和其它重金屬,長期食用恐損害神經系統,從而提高失智風險。蕭捷健建議,改吃鯖魚或鮭魚是比較好的選擇,每周吃2至3次,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蕭捷健醫師在個人粉專發文表示,魚肉,特別是深海魚,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抑制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抗發炎,但在選擇深海魚類食用時,需注意不同魚種的重金屬含量。蕭捷健指出,某些深海魚類體內的重金屬含量,會比其他深海魚更低,比如鯖魚、鮭魚。而據美國心臟協會發表在《循環》期刊上的研究指出,適量食用低重金屬含量的深海魚類,例如每週食用2至3次鯖魚或鮭魚,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約20至30%。相對的,某些深海魚類的重金屬含量較高,應避免多吃,如鮪魚/金槍魚、鯊魚和旗魚,因處在食物鏈較高位置,體內可能累積較多的汞和其它重金屬,吃太多會對健康造成危害。蕭捷健引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資料指出,上述幾種魚類的汞含量,平均每公斤魚肉為0.5至1.5毫克,長期食用可能增加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此外,他還提醒愛吃魚翅的朋友,由於魚翅來自於鯊魚,因此重金屬含量同樣很高,要務必小心。營養師程涵宇分享,符合美國 FDA 和環境保護局 (EPA)優先吃的建議,也就是低重金屬汞安全來源的12種魚的Omega-3脂肪酸排名清單:1、大西洋鯖魚。2、秋刀魚。3、柳葉魚。4、大西洋鮭魚。5、圓鱈。6、正鰹。7、大西洋黃花魚。8、扁鱈。9、黑鱸魚。10、香魚。11、竹莢魚。12、白鯧。
女兒出生後沒睜眼 新手媽被護理師「子宮很黑」打發 檢查驚:寶寶天生沒眼球
美國密蘇里州一對父母去年11月迎接女兒蕾恩莉(Wrenley Ice)誕生,卻發現女兒出生後遲遲沒睜開眼睛,詢問護理師還得到「子宮很黑,嬰兒不會立刻張眼」回答,未料進一步檢查才驚覺,女兒是全球僅30例「天生沒眼睛」的罕見遺傳疾病患者。據《每日星報》報導,女嬰母親泰勒(Taylor Ice)經過1年多艱苦嘗試後,終於在去年懷孕並生下蕾恩莉,但她和丈夫羅伯(Robert Ice)發現女兒出生後一直沒張開眼睛,護理師雖稱「嬰兒之前在子宮裡,子宮裡很黑,所以寶寶通常不會立刻開眼」,但蕾恩莉卻遲遲沒睜眼。當兒科醫師檢查並告知「你的女兒沒有眼睛」時,泰勒一度無法置信反問:「你是指它們很小嗎?」接著當場痛哭;羅伯則是在當天帶剛剖腹產完的妻女到240多公里外的兒童醫院檢查。經過長達9天的檢查再檢查後,聖路易斯兒童醫院(St Louis Children'sHospital)發現寶寶PRR-12基因單套缺失(haploinsufficiency),導致眼睛無法正常發育,也無法分泌皮質醇,且這情況極為罕見,全球大約只有30例。院方表示,PRR-12基因單套缺失會造成多種影響,有的會像蕾恩莉一樣雙眼沒有發育,或單眼無法發育,以及眼睛有發育但非常小,且這種疾病無法治癒。羅伯坦言,要一次吸收這些資訊實在太困難,現在只能邊研究邊在GoFundMe募款,希望能籌得女兒的義眼費及未來醫療費。
上大夜班身體更健康? 專家指出關鍵是這原因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睡眠專家克里斯溫特博士表示,每天在同一時間入睡和醒來可能會對健康更有益。儘管人們廣泛認知每天睡眠6至8小時可以減少罹患疾病的風險,但最新研究證實,保持「一致的入眠時間」才是維護健康的關鍵。克里斯溫特博士是神經學家、睡眠專家,也是睡眠Podcaster。他指出,固定的睡眠時間至關重要,因為身體能夠預測即將發生的事情,這有助於身體達到最佳狀態來應對。根據《睡眠雜誌The Journal of Sleep》的研究,每晚在同一時間上床睡覺的人早逝風險降低了20%。研究還發現,保持睡眠時間的規律性與早逝風險的降低密切相關。溫特博士舉例,輪班工作的人因工作時間不固定而導致睡眠時間不一致,這可能影響激素(如皮質醇、血清素)的正常調節,進而「增加早逝風險」。他進一步指出,像是持續上夜班的人由於睡眠時間固定,激素分泌更加規律且正常,因此「更不容易有健康上的風險」。溫特博士呼籲,為維持良好的睡眠及健康,建議保持每天晚上在同一時間入睡,入睡前可以閱讀、聽音樂或洗熱水澡助眠,讓身體形成一致的生活習慣。此外,即使在特定晚上無法如期入睡,也不需要過度擔心,應避免長時間小睡以維護健康的睡眠習慣。
他屁股疼痛竟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醫曝危險因子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47歲阿茂工作需交際應酬,從22歲起幾乎天天飲酒,一個多月前覺得自己右邊屁股處疼痛,起初不以為意,但過了3週感覺越來越痛,甚至走路都走不穩,趕緊到骨科就診,經醫師以X光檢查發現股骨頭明顯塌陷,診斷罹患「非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常見青壯年關節病變臺中榮總嘉義分院骨科卓依誠醫師說明,「非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VNFH )好發於30至50歲,是青壯年最常見的髖關節病變疾病之一,多數專家認為此疾病是因先天遺傳、後天代謝及血管損傷、骨內壓升高、機械應力等影響血液供應的綜合性結果。病程早期多無症狀 關節痛、跛行才就醫大部分患者在病程早期沒有症狀,通常是在幾個月或幾年後,股骨頭壞死區域充血或出血,形成反應性血管,但血液供應因遺傳或代謝持續受到損害,使反應性血管無法順利生成,最後造成骨小樑變薄或股骨頭塌陷,出現關節疼痛、鼠蹊部痠痛或輕微跛行等症狀時,病患才意識到需要就醫。關節塌陷或壞死 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卓依誠醫師說到,此疾病經影像學檢查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X光正常,但在電腦斷層上發現異常;第二期為X光片發現輕微異常;第三期為X光或電腦斷層發現軟骨下骨折、部分壞死性骨折或股骨頭變平塌陷。第一期及第二期的治療,通常使用支持性療法,如使用輔具行走以降低關節負擔,適當緩解疼痛,並避免使用類固醇藥物以免惡化病情;在一、二期病程,為保留原生關節可選擇「核心減壓手術」(Core decompression),在股骨頭鑽孔讓壞死可建立一個長出新血管的管道。第三期的病患,可先使用部分骨頭切除手術,重新分配壓力,避免壞死區域塌陷;但若關節已塌陷或已明顯壞死且骨折,則需進行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當心3大危險因子 髖關節出現不適快就醫卓依誠醫師補充,據研究顯示,造成「非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有三大危險因子,第一種是長期且大量使用醣化皮質類固醇,因全身性糖皮質激素導致骨壞死的發生率為21%-37%,然而,短期且低劑量的類固醇藥物導致該疾病的可能性極小,因此切記務須遵照醫囑用藥;另一種因子是過量飲酒,會引起脂肪栓塞、脂肪細胞肥大、靜脈血液滯留和皮質醇水平升高,使罹患此病的機率大幅提升;第三種是吸菸,因菸草經常與攝取酒精有密切相關及混雜效應。此外,若髖關節出現疼痛不適,也要及早就醫,以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起床別急著喝咖啡 專家建議第一杯最好在這個時段喝
許多人都將咖啡因視為「提神」必要手段,起床不喝杯咖啡,就覺得「特別睏、難以專注」。但專家指出,最好不要一早起床就喝咖啡,盡量隔一小時後再喝,「早上9點30分」是最理想的喝咖啡時段。晚上若想要提神,可以用較低咖啡因的茶來代替咖啡,以免影響到睡眠品質。根據法國國家衛生醫學研究院納利格 (Astrid Nehlig) 指出,每天攝取「約100~150毫克咖啡因」(約1至1杯半咖啡)是有益健康。喝咖啡約五分鐘後會感到更加清醒,效果在「15分鐘至2小時」內達到高峰,而要擺脫咖啡因有些人則需要10小時,依據每個人新陳代謝速度。因此研究建議,第一杯咖啡的攝入最好在上午9:30至11點,以達到最大提神效果。佛州運動營養師莫瑟(Amanda Maucere)表示,早晨是皮質醇水平最高的時間,雖然皮質醇有助於甦醒,但若承受太多壓力,皮質醇濃度過高是有害的,營養師建議,早上喝咖啡之前「最好等待一小時」,能減輕不必要的壓力。若晚上想提神,專家建議可以喝咖啡因只有咖啡「四分之一」的茶來取代,由於體內過多咖啡因會阻斷「腺苷(adenosine)」、「褪黑激素」的受體,進而影響睡眠品質。美國密西根大學睡眠專家康瑞(Dierdre Conroy)建議,睡前8小時就不要再碰咖啡,下午2~4點是停止接觸咖啡因最佳時間點。
別再被壞情緒綁架 生氣即「慢性自殺」
人氣人氣死人,生氣使人陷入負面心理狀態,身裡也連帶受影響,知名預防醫學洛桑醫師指出,電視劇中角色氣到心肌梗塞突然倒下,在現實生活中是真的有可能會發生,常生氣更會容易罹患乳癌、肺腺癌等。生氣等於毒藥、自殺,更會令自己變「衰」,洛桑醫師提醒,不生氣是需要練習的,練習好的思維、習性,轉念學會感恩周遭人事物,就不會輕易動怒。洛桑醫師解釋,生氣容易使身體免疫力降低、頭腦不清晰、皮膚變差、血壓波動大,更容易造成情緒低落、頭痛、腸胃不適、經常性疲勞等,都是經過醫學證實,最主要是因為交感神經亢奮,引起荷爾蒙皮質醇釋放。因此,生氣對於身體及心理都是一大傷害,說是毒藥或慢性自殺並不為過。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時候,難免會想生氣,洛桑醫師分享到,越生氣只會越衰,往往造成更不理想的結果,最好透過感恩的話語來「轉換頻道」,減少生氣的情緒,以感恩取而代之,漸漸周遭的人也會被改變。洛桑醫師提到,飲食也會影響情緒波動,戒糖、多種類攝取、少用偏激方式減肥、多菜少肉、不暴飲暴食、多食用低GI食物,如「燕麥、糙米、雞蛋、杏仁、毛豆、花椰菜」等,食用時也別忘記感謝食物。
咖啡是天然瀉藥? 醫推「最佳飲用時機」:這樣喝更提神
擁有濃鬱香氣的咖啡已成為現代上班族不可或缺的飲品,早晨來一杯不但能提神醒腦,據傳還有清潔腸道的功能。對此,台北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也解釋,喝咖啡雖有助改善排便,但若未及時補充適當水分,恐造成糞便乾硬導致便秘。此外,黃郁純也建議睡醒半小時後再喝咖啡,因為大腦與身體運轉差不多後再攝取咖啡,「會發現提神的效果拉長不少喔。」黃郁純近日在臉書專頁《痔零姊姊 黃郁純醫師 良好生活 I 大腸直腸肛門外科女醫 痔瘡手術》發文指出,近年來,國外愈來愈相信咖啡具有清潔腸道的作用,但這種說法有道理嗎?她也說明,其實咖啡或者含咖啡因成分的飲品是「天然的瀉藥」,它們會刺激胃泌素和膽囊收縮素(CCK)等多種荷爾蒙的產生增加,刺激腸道收縮並將糞便移向直腸排出,較早的研究表明,咖啡對腸道的刺激作用似乎在早晨最強,「這可能是因為當您睡覺時,結腸收縮也會減弱,所以早起身體機能開始復甦,咖啡的刺激更能刺激更多的壓力和蠕動的收縮。」(圖/翻攝自Facebook/痔零姊姊 黃郁純醫師 良好生活 I 大腸直腸肛門外科女醫 痔瘡手術)不過黃郁純也提醒,雖然咖啡不管是早晨或者飯後使用,的確是可以加速腸道刺激蠕動,但是凡事都須達到平衡,若攝取過多的咖啡因飲品,不僅容易利尿讓身體排出過多水分,反而還會讓腸道缺水,若未及時補充適當的水分,不但會覺得口渴,腸道也會缺乏水份的滋潤,造成糞便乾硬導致便秘,反而就失去了最初的作用!雖然咖啡具有溫和的通便作用,並可能有助於改善排便,但重要的是要記住,「它並不是清潔腸道的神奇解決方法,腸道喜歡的從來都不是單一的刺激物,而是富含纖維的均衡飲食、適當的水分、健康的油脂,這對於維持健康的消化系統至關重要喔!」此外,黃郁純也建議睡醒30分鐘後再飲用咖啡,因為當我們睡醒時皮質醇最高,身體會快速分泌皮質醇帶給我們能量,通常在30至60分鐘達到高峰,之後就會下降,可以理解成電腦強制開機需要運轉很多資料,所以會迅速提升記憶體與CPU運轉,到一定程度就會恢復正常水平,「因此如果我們在皮質醇產生高峰階段喝咖啡、茶或其他含咖啡因的飲料,這咖啡因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有時我們反而會覺得不足,進而加倍攝取過多的咖啡因飲品。」至於很多人會將胃食道逆流跟咖啡關聯在一起,黃郁純則解釋,咖啡攝取後的確會減低下食道肌肉張力,從而使胃酸回流到食道中,但真正導致逆流的是關鍵是促進胃酸大量分泌的甜食、高糖量的食品、酒精、菸草中的尼古丁(Nicotine)。她也補充,大多數人喝咖啡會覺得有胃食道逆流的火燒心與噁心問題,大多是邊喝咖啡邊進食,尤其是高碳水化合物(糖類製品)會刺激更多的胃酸分泌,除此之外,胃食道逆流的高風險其實是長期肥胖及攝取酒精導致的。最新的研究也指出,大多數數據並不支持咖啡對胃食道逆流的直接影響,「所以,對於本身已罹患胃食道逆流症可限製或避免喝咖啡,而相反,若本身沒有此症狀,正常的飲用咖啡並不會讓您造成胃食道逆流唷!」
男友不想愛愛對妳性冷感? 她被嫌「素顏沒FU」連讓對方爽都不會
男人可能像女人一樣「性慾」長期偏低,根據一項刊登在性醫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造成男人性慾低落的最大原因是「他沒有心情」。近期就有一名女網友表示,跟前任交往2年,過著半同居生活,後來有段時間到外縣市工作,發現見面後男友都不碰她,原因居然是「素顏沒感覺」,讓原PO很心碎,後來受不了分手。這名女網友在Dcard上發文稱,和前任是在跳舞時認識,交往時雙方都有自己的住處,不過她長時間住在男方家,算是半同居,中間有過大大小小的吵架,但是都沒有分手,「直到我某段時間去其他縣市工作,回到同居生活時發現男友不再碰我了」。這名原PO表示,她用了很多暗示,也請教友人關於情趣方面的問題,但男友長達半年時間仍無動於衷,還對她吼「你連要怎麼讓對方爽都不知道,這不是我一個人造成的吧」,並抱怨原PO天天素顏,只有出門才化妝,「哪做得下去」。原PO當下相當心痛,後來兩人也分手了,「原諒一個人,不只要原諒那一次,而是每當再次想起這件事時,你都要再原諒他一次」。文章曝光後,網友認為原PO分手是對的,「應該是有新洞了,才什麼話說的出來」、「真假,我男友都叫我不要化妝,化妝完全不敢親親抱抱,怕衣服沾到」、「恭喜你解脫了」、「你應該嫌棄他雞雞小才對」、「我整天也在我男友面前素顏走來走去」、「有次睡前準備要卸妝,他突然阻止我,說蛤妳要卸妝了喔,這樣等下會軟掉欸,真的是會受傷很久很久」。根據國外網站「Women's Health」網站指出,造成男人不想愛愛的6個原因如下:1.性信心低落男人當有過一次勃起功能障礙會變成惡性循環,由於擔心還會再次發生無法勃起,導致性慾低落。對此,性治療師表示,若對象有勃起功能障礙或性慾低落,請他們不要一直想著自己無法勃起,而是專注於親吻、愛撫上。2.工作壓力大根據研究,這是導致男性性慾低落的第一原因。當整天都為壓力煩惱,神經系統會釋放警訊,身體變會釋出皮質醇,會抑制性荷爾蒙生成。這時不妨試著和另一半洗熱水澡、按摩,讓彼此感到放鬆。3.感情中出現狀況對男性來說,做愛時的心靈交流、連結是很重要的,若在這段關係中他感到不開心、有問題,身體也不會產生性慾。4.覺得無聊性倦怠常常出現在一對戀人交往一段時間後,也是導致男性性慾低落的原因之一,因此可以常改變愛愛時的感受、地點或是玩些角色扮演,都有助於改善。5.他那天自慰過了當男伴提不起性慾時,可能是那天他打過手槍了!尤其是到了一定歲數的男性,打完手槍後,無法提起強烈性慾。6.單純沒有性慾男性有時不想愛愛時只是因為你還沒有挑起她的慾火,所以試著親親他、愛撫他。男友突嫌「素顏沒FU」原PO聽完後心碎滿地。(圖/翻攝自Dcard)
肥胖也會造成偏頭痛! 醫揭「7大地雷飲食」:巧克力、橘子都上榜
生活壓力大時常會導致人「偏頭痛」,雖然大多並不致命,痛起來卻也很要命。對此,吳榛槿醫師指出,肥胖、荷爾蒙容易誘發偏頭痛,而像是酒精、咖啡因、巧克力、味精等食品,更可能會加重頭痛症狀,影響生活品質。醫師吳榛槿日前於臉書粉專「初日診所」提到,造成偏頭痛的3大主因包括肥胖、荷爾蒙與飲食,其中,肥胖時的脂肪組織會釋放一種發炎物質,從而誘發偏頭痛,並且也會讓「皮質醇」和「多巴胺」分泌失衡,導致更容易攝取會引發身體「發炎」的食物,如:超加工食品、甜食、含亞硝酸的加工肉品等。而女性的荷爾蒙容易誘發偏頭痛,尤其在「生理期前」或「生理期」,血液中的雌激素濃度在排卵期達到高峰,然後下降、再達到最低點,此時會連帶讓腦中血清素下降,導致誘發偏頭痛的化學物質被釋放,使得頭痛變得更加頻繁。另外,吳榛槿醫師進一步點明了「7大地雷飲食」,將有可能加重頭痛症狀:1.酒精其中的組織胺是細菌代謝蘋果酸變成乳酸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可能會使人鼻塞、拉肚子、皮膚癢或喘等等類似過敏的症狀。而常引起頭痛的酒類則為紅酒、白蘭地,啤酒、香檳等等。2.咖啡因因人而異,有些常喝咖啡的人在突然不喝時,會產生「咖啡戒斷」引起的頭痛。3.熱狗其中的亞硝酸鹽可能誘發頭雙側有一跳一跳的搏動性疼痛,甚至可能臉紅。4.巧克力巧克力中的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可能會造成血管擴張而誘發頭痛。5.含有酪胺酸食物例如乳酪、起司、柑橘類水果等等,若是愛吃此類食品又常偏頭痛者,建議可先停止食用一段時間,來觀察偏頭痛狀是否改善。 6.味精麩胺酸鈉可能會造成血管收縮而導致偏頭痛7.含有組織胺食物煙燻肉品,如火腿、香腸、鮪魚等等。對此,吳榛槿醫師也建議,可以多攝取水果、蔬菜、全穀物、豆類、魚等「抗發炎食物」,或是吃一些放鬆神經的營養素,如B群(尤其是B2)、鎂、薑黃、小白菊、色胺酸作為輔助,來預防偏頭痛,並能搭配211餐盤減重以避免「身體發炎」;此外,規律運動、充足睡眠、避免長時間使用3C產品、學會放鬆,都可以降低偏頭痛發作的機會,進而去改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