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餘繳庫
」 中華郵政 中央銀行 楊金龍前交通部長王國材接任中華郵政董座 預計8月上任
各國營事業人事在520後陸續調整,交通部長李孟諺今日表示,中華郵政公司董事長吳宏謀8月卸任,將由交通部前部長王國材接任,行政院已核定,預計於8月上任。今天李孟諺與媒體座談,透露中華郵政會有新的人事異動,感謝吳宏謀這段時間的努力,雖然去年美國升息,造成中華郵政海外避險增加200多億支出,但仍完成盈餘繳庫80幾億元的目標。李孟諺表示,將由新任董事長王國材回到中華郵政幫忙,帶領中華郵政有更好的成績,包括儲蓄、郵務等業務,都需要借重王國材的經驗,也歡迎老朋友回來,他指出,已經確定人事異動,正待核定公文,一切以公文為主,最快8月上任。
中華郵政考成首次乙等!獎金恐領不到4.4個月 工會8/17擬發動拒加班
中華郵政公司112年度工作考成首度拿到乙等,員工恐領不到4.4個月獎金。對此,中華郵政公司已提出申覆。中華郵政工會理事長林榮州直言,若7月底未能成功,8月17日擬發動「合法休假,全面拒絕加班」行動。中華郵政工會指出,郵政公司雖負擔鉅額避險成本衝擊損益,惟仍持續發揮經營韌性,淨損部分透過積極處分部分長期投資之金融資產126.9億元,達成盈餘繳庫目標83.48億元,國內除央行外,郵政公司為繳庫金額最高之單位;依據國營事業工作考成辦法第9條第2項第1款之標準,年度盈中工餘倘經調整「配合執行政策」之因素後,已達考列甲等之水準,又依「國營事業年度工作考成作業要點」第11點規定,工作考成自評分數83.63亦已達甲等。中華郵政工會表示,郵政公司為國內唯一集合郵務、儲匯及簡易壽險三業合營之企業,穩健經營之形象深受民眾信賴,與一般民間企業單純追求經營利潤之角色不同,公司化後仍持續配合政府政策,並於防疫期間協助政府完成各項物資配送及普發現金等任務,扮演政府第一線服務民眾之角色,應屬功不可沒。中華郵政工會提到,面對國際金融情勢巨變及挑戰,亦持續積極推動核心業務,並配合國家政策及指派任務,持續追求績效穩定成長及年年達成繳庫盈餘之目標,懇請全力支持申覆郵政112年度考成甲等。中華郵政工會理事長林榮州向媒體表示,若7月底前未能申覆成功,8月17日擬發動全台200多家周六營業郵局窗口「合法休假,全面拒絕加班」,同時動員3000至5000人抗議陳情。
3大業務虧損逾16億…中華郵政考成首次乙等 恐領不到最高4.4個月獎金
中華郵政公司112年度因壽險業避險成本暴增,拖累獲利,3大業務虧損16.5億元,工作考成首次被打為乙等,2.6萬名員工恐領不到最高4.4個月獎金,中華郵政則回應,已備好資料,將向行政院提出申覆,交通部也表示,會支持中華郵政申覆。儘管尚未完全定案,但中華郵政先前才被爆虧損,現又被放話考成乙等,再度被指與人事鬥爭有關,甚至不惜犧牲2.6萬名員工的待遇。中華郵政112年度郵務虧損3.8億元、儲匯獲利9.57億元、壽險虧損22.32億元,3大業務總計虧損16.5億元。不過,中華郵政去年仍依既定目標,達成盈餘繳庫83.48億元。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每年都會針對國營事業進行工作考成,112年度中華郵政考成分數為79分,拿到乙等,首度未取得甲等,同樣拿到79分、乙等的還有台鐵公司,但因台鐵今年才公司化,不影響員工獎金。另台灣港務公司拿下86.77分、桃園國際機場公司拿到89.77分,均為甲等。根據估算,若考成乙等定案,考核獎金會先少0.5個月,績效獎金則可能少0.4個月,共0.9個月,整體獎金從4.4個月減少為3.5個月。資深員工批評,大家聽到消息後都是失望、沮喪、不滿,認為中華郵政無論在企業責任、關懷弱勢、配合國家政策上,表現都相當積極,卻因為大環境關係避險成本提高,導致帳面數字不佳而被打乙等,「實在不太公平」。中華郵政3大業務中,主要虧損來自於壽險業務,去年因美元匯率、升息等影響,避險成本達3602億元創下歷史新高,遠超過前年的1496億元,虧損可說是非戰之罪。此外,郵務成本年年攀升,官方卻阻擋包裹郵資的調漲方案,導致郵務業務虧損。不過,自從5月23日交通部長李孟諺說出國營事業董座的去留要看績效後,中華郵政先是被做文章指虧損,近日又傳出考成遭打乙等,再度被聯想是有人想卡位,因此小題大作,甚至要把2.6萬名員工一起拉下水。國發會表示,國營事業考成由國發會旗下管考處擔任幕僚單位,考成是由主管機關自行打分,如中華郵政是交通部打分後送至國發會,國發會再依國營事業相關規定來做核定。國發會指出,中華郵政理應向行政院申覆,若行政院要求國發會申覆時擔任幕僚,才可能送至國發會,而行政院都是最後裁決機關。
柯文哲提7大金融政策 吳欣岱:根本禁不起考驗
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昨(18)日提出金融政策,指出中央銀行應「獨立、透明、可課責」,提高央行理事會與貨幣政策獨立性,避免政治干預匯率、利率,也不應該讓央行扛起盈餘繳庫重擔。對此台灣基進台北市黨部主委吳欣岱表示,柯學、理性、務實原來就是自相矛盾,根本禁不起考驗。吳欣岱表示,央行從馬英九時代開始就負擔很大部分(約10%)的國營事業體的繳庫KPI,央行應該是控制物價及就業的專業機關,但卻也要肩負業務單位的功能,是非常畸形沒錯。但,就是那個but,柯文哲隨後又喊出要成立主權基金,活絡國家資產?吳欣盈竟然還說,政府應該幫民眾賺錢,不該再從納稅人身上拿錢投資重要民間需求,這一說法馬上打臉柯文哲自己提出要維護央行獨立性的政策。吳欣岱指出,從吳欣盈在今年五月提出的《央行法》修正草案內容來看,是要由央行拿出10%外匯存底,並在其項下設立主權基金。理由是央行目前對於外匯的資產配置投報率約2.75%,吳欣盈認為遠不及新加坡主權基金的7%成長率,至於成立主權基金的收益可以用來補充長照、健保、勞保等。原來政策包牌、兩面討好可以做到這種程度──柯文哲不要央行負擔國家財政收入,好好做貨幣政策的管控;但卻又高喊要設置主權基金,追求外匯存底更高的投資報酬率,並用於補充國內產業發展或社會保險的資金來源。到頭來,央行還是在負責為國家財政來源籌錢不是嗎?這樣是何來的獨立性可言?吳欣岱再說,外匯存底向外投資取得商業利益極大化從來就不該是央行的業務,除了會拖累央行在穩定國內各總經指標的能量,外匯存底向外投資取得商業利益極大化從來就不該是央行的業務,除了會拖累央行在穩定國內各總經指標的能量,我甚至懷疑,是否就是央行內部無人有操盤能力,正好讓吳欣盈身後代表的金融業有分食主權基金成立之後的操作大餅?吳欣岱最後表示,柯文哲自詡天才,但也只不過是用專有名詞東抄抄西抄抄的拼裝車罷了,提出的政策自相矛盾,根本禁不起考驗。
最會賺錢央行2/三大主權基金都虧我照賺 專家:「繳庫占歲收一成理事恐壓力大」
「為何美國FED敢虧損,我國央行卻是全球最會賺錢的央行?」CTWANT記者訪問多位學者專家,給出的答案是,「央行理事成員多兼任制」「理事會決議一致性偏高」,尤其「央行繳庫占國庫歲收高達一成,恐讓理事們有壓力」。言下之意,在肩負國庫歲收的財政大任下,要挑戰貨幣政策難如上青天。一名經濟學專家告訴CTWANT記者,「相較美國聯準會FED被自己的暴力升息所致,這12年經營累積虧損已達1千多億美元,我國央行根本勝出太多。」這名專家進一步分析說,「但為何FED敢虧損?」「因為FED鎖焦在管控通膨、穩定物價、就業率等,而不是看經營績效。」反觀我國,「早在12年前,彭淮南總裁時期繳國庫就達10%,那時美國央行才占整體歲收的2%,日本央行也還不到0.2%,我國央行收入主要來自外匯存底投資美國公債等利息收入,減掉發行定存單利息,盈餘表現一直維持到現在。」這位經濟專家直言,「當央行繳庫占國庫歲收約10%,平均年繳1800~2000億元,對理事們會不會有壓力?」到底央行是否「彭規楊隨?沒人敢打破盈餘繳庫目標的潛規則?」台灣匯率利率長年維持雙低政策,外界傳出「央行理事會成員決議的一致性偏高!」對此,總裁楊金龍在立委答詢是這樣說的,「利率升降,都是經過理事會充分討論」。國人很有感物價、房價等生活負擔壓力大,加薪幅度跟不上開銷高漲速度。(圖/黃耀徵攝)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更直指「央行的立場」,「不喜歡新台幣升值!」「從過去多次金融事件的經驗看來,要有特殊情況,才會阻貶」「台灣外匯龐大,央行擁有極多的外幣,一旦新台幣匯率走強,就會面臨鉅額匯兌損失」。央行內部曾評估過,外匯存底約當三千億美元時,新台幣兌美元每升值一元,匯兌損失就高達105億美元,也因此,外匯存底越高越經不起新台幣升值的匯兌損失,我國外匯存底至今年10月底已逾5610.8億美元。2023年11月美國最新公布資料中,台灣仍被列匯率操縱值得關注的觀察名單中,而央行日前公布2022年一整年與2023年上半年的淨賣匯金額達138.8億美元,意在「拋匯阻貶」,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所研究員王儷容告訴CTWANT記者,「不想被列匯率操縱觀察名單,央行有所自制」。而關於央行的貨幣政策,尤其是外匯操作「阻升不阻貶」「拉尾盤」及市場傳聞的「彭淮南防線」新台幣28.5元兌一美元等,一直是「禁忌話題」,究竟央行盈餘繳庫20多年來,外匯買賣操作及決策過程如何,央行從未公布,外界始終不得而知,因此究竟是「穩定匯率」還是「干預匯率」,爭議從未停息。央行對匯率是否有「阻升不阻貶」,學界看法各異,但在2023年11月的美國公布資料中,仍被列匯率操縱值得關注的觀察名單中,是不爭的事實。(圖/報系資料照)曾任央行理事13年的台大經濟系教授吳聰敏於2016年曾公開指出,央行理事會是兼任,每一季開一次會,貨幣政策也沒有強制投票規定,對於匯率政策中何謂「外匯市場異常波動」及2000年起的低利率政策利弊等,無法事先討論及完整溝通,因此對我國貨幣政策品質充滿無奈與憂心。CTWANT採訪到一名不署名的經濟學家說「美國聯準會FED的理事是專任制,一任14年,大家可以從外媒看到理事看法有鷹派、鴿派等。」「我國央行理事多數採兼任制,包括財政部、經濟部官員,農工商等團體、中經院、台經院等智庫與銀行公會等。」他期盼有朝一日,央行理事們也能將不同見解分享給國人。台灣經濟研究院主任孫明德則跟CTWANT記者說,央行工作主軸是「新台幣穩定」與「控管利率」二大部分,「當美國升息,央行抱著的美債沒有賣,盈餘跟著有表現」;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公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李同榮則認為,「盈餘多,是受到國際升息,央行是不可能操控外匯存底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所研究員王儷容也提到她個人不完全認同央行有「阻升不阻貶」操控匯率,「國際情勢變化難測,我們只能是被動的。」
最會賺錢央行1/盈餘上繳國庫2千億沒犯罪 專家學者憂暴賺背後台灣人付上多少代價
11月9日,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在立法院一句詢答,「我繳庫2千億是犯罪嗎?」使得央行「利率匯率雙低」政策是否扭曲台灣經濟,讓民眾付上高房價、低薪、貧富差距代價的爭議,再受關注。CTWANT記者採訪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他直言「央行升息太少」,台灣通膨較嚴重;另一位經濟學家形容,央行雙低政策「帶來微笑,也夾雜眼淚!」央行9日赴立法院財委會報告業務計畫及營業預算資料,預計2024年度繳庫2000億2706萬元,較2023年的1800億元增加近200億元,創下2010年來以來14年新高,為央行27年來次高,累計央行總裁楊金龍2018年上任以來至明年,七年繳庫將逾1.26兆元,維持央行向來表現。央行超級會賺錢,不但打贏台灣金控業者,還冠居全球央行,為國庫挹注龐大的財源,這樣有錯嗎?為何近年來不斷被學者專家質疑?前央行副總裁的許嘉棟曾拆解央行的獲利模式,央行主要收入來源是「利息收入」,也就是以外匯存底投資美國公債等收益,主要支出有二,一是「利息費用」,也就是央行發行定存單從市場收回新台幣所支付的成本,二是預期新台幣升值外匯存底恐出現的「匯兌損失」提存準備。依此,許嘉棟解釋,央行創造盈餘需要四條件:外匯存底要更多、定存單發行量不能多、定存單利率不能高,且要阻升新台幣匯率;而這四條件,央行都有相當程度的政策操作空間。依央行統計截至今年10月底我國外匯存底逾5610.8億美元,113年預算報告中揭露的營業總收入逾4125億元,其中因外幣資產利息收入增加等來到3717億元占九成;營業總支出2372億元,其中利息費用1917億元居冠,其次為各項提存366億元,收支相抵後盈餘1753億元,扣除提存法定公積350億元,連同前年度累計盈餘598億,共計繳庫2000億元。由於央行明年盈餘繳庫創14年新高,再度引起專家學者及民代關注。央行副總裁許嘉棟日前發聲,多年來,一個暴賺的央行,讓台灣人付出「資產價格失控、偏低新台幣匯率不利進口、間接損害國民福祉、所得與財富分配更趨惡化」四大代價,呼籲台灣經濟需要「轉骨」,立委吳秉叡、林楚茵也援用此一論點,質疑央行的利率匯率「雙低政策」,在立法院質詢楊金龍。不料,楊金龍罕見地高分貝反駁說,「根據央行法完成四項目標」「央行沒有失職」。依央行法第二條,這四項目標是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之穩定,並於上列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之發展。至於盈餘上繳國庫,則在央行須完成預算、決算的工作範圍內。楊金龍說,央行若因繳庫多導致發生金融危機,來懷疑央行失職,「我可以接受」,但這20年央行都達到經營目標,「我多繳國庫,難道是種犯罪嗎?」嚴格說起來,盈餘上繳國庫雖非央行的主要任務,也是執行預算、決算的工作範圍,從1998年彭淮南升任央行總裁後,每年上繳國庫的成績單最耀眼,20年任期中上繳盈餘逾3兆元,2010年起的連續八年,還創下年年上繳1800億元、占政府歲入約一成的紀錄,楊金龍升任總裁後,也「彭規楊隨」。也因此,引起專家民代憂慮,央行上繳國庫的「任務」,恐影響利率匯率決策的獨立性,恐扭曲台灣經濟發展。央行的匯率政策,常被學者專家討論為「重出口,輕內需」。(圖/CTWANT資料照)對此爭議,一名經濟學家告訴CTWANT記者,「帶來微笑同時,也夾雜眼淚!」「低匯率政策雖有助於出口,進口成本相對貴,台幣貶或升,到底帶給台灣產業甚麼發展?」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則更關心通膨議題,「我覺得台灣通膨問題比較嚴重,這對所得相對較低民眾非常有感,央行升息不夠快,所以應該考慮增加升息的速度,來抑制通膨。不過,因為經濟成長率放緩,所以利率政策也應該考慮這個問題。」立委郭國文告訴記者,「央行曾預測CPI低於2%,我提出質詢,央行不用任何作為就可以讓CPI符合通膨門檻?總裁難以回答,結果該年的CPI超過2%。」在盈餘繳庫的任務上,央行年年拿滿分,面對經濟民生議題上,顯然學者專家及民代認為央行還要再努力。根據央行預算報告強調,央行以穩定物價及促進金融穩定為主要營運目標,營運特性須考量總體經濟面,盈餘受國內外金融情勢影響甚鉅,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外幣資產運用收益為央行營業收入主要來源,影響收益之各項因素,包括營運量、主要外幣利率及匯率,均非央行所能完全掌握;另營業支出則受本行沖銷性措施以及國內利率調整變動影響,因此,亦具有不確定性,此為各國央行面臨的問題。
央行繳庫2千億創14年新高遭疑 楊金龍罕見動怒:這有犯罪嗎
中央銀行預計明年盈餘繳庫2000億元,創下14年來新高,卻遭質疑央行為求盈餘而扭曲雙率,成為貧富差距擴大幫凶。央行總裁楊金龍9日在立法院罕見地動怒,他表示若因失職導致金融危機,當然可以被懷疑,但《央行法》賦予央行的四大經營目標,在過去20年都達到,升降息也是理事會充分討論,「繳庫難道是犯罪嗎?」根據央行交付財委會的書面報告,預計2024年度繳庫2000億2706萬元,比2023年繳庫1800億元還多,不僅是2010年來的新高,也是央行27年來次高,累計楊金龍2018年上任以來迄今,7年合計繳庫逾1.26兆元。央行貢獻國庫達1成歲入,榮登「國庫金雞母」,卻引發外界抨擊,有學者以美國聯準會虧損為對照,認為央行盈餘繳庫過高,導致台灣付出四大代價,包括影響貨幣政策獨立性、市場資金氾濫、貶低新台幣匯率不利進口、控制利率等於課徵鑄幣稅,致財富分配惡化。面對這些指責,楊金龍昨在立法院財委會備詢時,一開始尚可好聲好氣,表示「某些媒體」向來持此論調。但在民進黨立委林楚茵的追問下,楊金龍開始不耐,他說央行20年來在符合《央行法》政策目標下,以善良管理人的態度,在兼顧流動性之下,讓外匯存底增加收益繳庫,回嗆「繳庫難道是犯罪嗎?」楊金龍表示,《央行法》賦予央行四個經營目標,包括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經營、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穩定及協助經濟發展,若因為央行失職,導致台灣面臨金融危機、房地產泡沫化,還一直繳庫,再來懷疑央行,「我也接受,但是沒有啊!」對於升降息決策,楊金龍表示,央行理事會議事錄清楚記載,升息或降息,都是經過理事會充分討論的決定,從未為達到繳庫而降息或貶值匯率,也從未有理事會成員討論過,因央行要繳庫多少而要求降息,盈餘繳庫並不是央行經營的目標。也有立委質疑,央行外匯存底委外代操的獲利表現不如預期,不如央行自行操盤,楊金龍表示,央行以穩健為主,許多國家央行因為低利率而投入股市,或到國外投資,2022年股市大崩盤時,新加坡、瑞士、挪威、香港都虧損,央行若投資股票,恐怕也會如此。金融圈認為,央行手握雙率決策,在繳庫議題上「本來就是球員兼裁判」,怎麼做都很難不被非議,要維持央行獨立性、不須繳庫的理想當然很好,問題是國庫沒錢,立委也不敢提案要央行免繳庫,現實如此,「又要拿錢、又要嫌棄」的假清高,大可不必。
黑天鵝滿天飛!央行去年盈餘創7年來新低 繳庫盈餘13年來首度低於1800億元
央行最新公布的2021年損益,雖然仍大賺2,066.81億元,但較2020年減少95.68億元,且是七年新低,主要原因是全球疫情反覆,金融市場持續震盪,這也使得央行繳庫盈餘減至1,651.73億元的16年新低,更是13年來繳庫金額首度低於1,800億元。央行2021年經立法院審定的盈餘預算為1,411.2億元,最新公布結算盈餘為2,066.81億元,遠高於預算數,央行總裁楊金龍在立法院答詢時強調,全球疫情衝擊難料,因此預算數仍以相對保守原則。其實國際金融情勢變動大,不時可能有黑天鵝飛出,例如今年的俄烏戰爭,歷年來央行盈餘預算均偏保守。觀察1998年至2021年期間,央行年度盈餘只有七年低於2,000億元,2006年開始至2013年連續八年都達2,000億元之上,2014年中斷、減為1,979.59億元,2015年至2021年又連續七年均逾2,000億元。央行2021年盈餘減少,反映在央行2021年繳庫盈餘預算數降至1,651億元,為近13年首度低於1,800億元,前次低於1,800億元為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當年還有1,684億元,這次1,651億元創16年新低,前低是2005年的1,638億元。但最新2022年盈餘繳庫預算數回升至1,750億元。央行表示,國際金融市場瞬息萬變,如金融海嘯、地緣政治風險、中美貿易戰,及進行中的疫情等,外匯存底投資運用收益與繳庫盈餘均會受影響。央行強調,台灣並非國際貨幣基金(IMF)會員國,萬一發生重大金融風險,不會如會員國(如南韓)受到援助,一切只能自立自強,外匯存底必須充裕且穩定,保有最佳的防衛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