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疾病
」 視力
活了38年…武漢女視力超差「看手機都不清楚」 檢查竟是眼裡長牽牛花
視力不好,竟是眼睛裡長了一朵花?中國武漢有一名女子,從小視力就不好,但都沒有仔細檢查,就這樣過了38年,直到近日才發現,眼睛裡面長了一朵「牽牛花」,經過手術後,成功讓視力不再惡化。據《極目新聞》報導,女子的眼睛自出生就有問題,包括大小眼、眼球一直抖,習慣斜著眼看人,上學即使坐在第1排都看不清楚,到了2024年視力變得更差,從「能看清手機」下降到「只能分辨眼前的手指數」,她被醫師診斷為白內障,因手術風險高而被婉拒,輾轉來到其他醫院。透過精密檢查,女子罹患的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疾病:「牽牛花症」(Morningglory disc),不僅會使患者的視神經發育不良,還常合併腦部發育不良,以及其他的眼部發育不良,也是導致女子白內障提前發生的原因。女子罹患罕見的「牽牛花症」。(圖/翻攝自極目新聞)醫師警告,若再不治療,接下來可能會出現視網膜剝離、青光眼等風險,最終造成不可逆的失明風險。女子這才知道嚴重性,接受了白內障手術,順利恢復眼球運動,隔天複檢的右眼視力恢復到0.1,隨著角膜水腫消退,預計可以恢復到0.2的最佳視力,1周後將接受左眼的手術,未來配合戴鏡矯正和定期眼科檢查,生活有望得到進一步改善。武漢普瑞眼科醫院程旭康院長提醒,牽牛花症作為先天性眼病,往往因為孩子小不能配合相關治療,或不能堅持治療,容易錯過提高視力的黃金時刻,後期出現高度近視、斜視等合併症狀後,沒有及時就醫導致視力受損。雖然牽牛花症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但透過儘早建立兒童眼睛健康檔案,確認並進行相對的視力訓練,可以提高患兒視力。此外,患者需要定期追蹤,可以及時發現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等眼科疾病,進行相對的治療,挽救視力並且及時止損,降低失明風險。

28歲女春節狂追劇還熬夜…一覺醒來「視力模糊」嚇壞 醫生揭病因
春節假期,大陸28歲的胡姓女子(化姓)連續幾天用手機追劇,因眼睛乾澀、畏光、視力下降到醫院就診,被查出患上了乾眼症。據悉,胡女家住湖北武漢,由於平時工作忙,春節期間利用假期追之前沒時間看的電視劇,經常熬到深夜,即便眼睛有些不舒服也硬撐著,直到起床後感到眼睛乾澀、畏光,且視力下降,才前往武漢市中心醫院楊春湖院區就診。《揚子晚報》報導,在眼科門診,經過裂隙燈檢查、淚液分泌試驗、淚膜破裂時間、瞼板腺功能等一系列檢查,醫生診斷胡士為乾眼症,雙眼淚膜破裂時間小於1秒,瞼緣充血嚴重。經詢問病史,醫生表示,這是患者前幾天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導致,隨後通過藥物治療、霧化熏蒸和瞼板腺按摩,讓症狀得到明顯緩解。武漢市中心醫院楊春湖院區眼科副主任醫師李雙指出,「春節假期到來,不少市民跟平時相比有了更多時間使用手機、PAD、電視等電子產品,加上冬季長時間在溫暖乾燥的室內用眼,難免會出現雙眼乾澀、燒灼感、異物感、視力模糊等症狀。醫生提醒,冬季本來就是乾眼症的高發季,一些人過年期間熬夜頻繁,再加上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導致發病率上升。雖然乾眼症在很多人看來是小問題,實際上並非大家認為的「眼乾」這麽簡單,它是一種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引發的慢性眼部疾病,而重度乾眼症可導致各種角膜炎、角膜潰瘍等眼科疾病,最終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號召千人上街!驗光師拚英文正名 眼科醫學會曝反對原因
驗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6日號召千人走上街頭抗議,要求衛福部將驗光師英文名稱正名為「Optometrist」,同時要求擴大業務範圍,開放為15歲以下兒童進行驗光並配製眼鏡。不過眼科醫學會反對,認為該英文名稱與台灣現況不符,若改名可能造成民眾誤解。衛福部統計,全國約有近4000名驗光師,而國內《驗光人員法》規定,驗光師不得為6歲以下兒童驗光,而6至15歲兒少需在眼科醫師教導下進行。驗光師全聯會理事長黃群宸表示,現行無論在診所或眼鏡行,都會要求驗光師幫6歲以下兒童驗光,等於被迫違法,受罰的又是驗光師,簡直有苦難言。黃群宸說明,驗光師英譯應修正為「Optometrist」,但醫事司仍建議以不符國際規範的「Optician」作英譯,即非醫事人員的「配鏡師」,損害驗光師專業與尊嚴。他痛批衛福部黑箱操作,迎合眼科醫學會與醫師公會。黃群宸表示,在澳洲、新加坡等許多國家,Optician(配鏡師)只能針對眼科醫師開的配鏡單進行配鏡,不能獨立驗光,錯譯將影響本國驗光師在國際交流,要求衛福部1個月內落實專業地位正名與政策修正,促成2月中旬與澳洲視光學院展開學術合作交流。眼科醫學會回應,Optician是英國系統對驗光師稱呼,而Optometrist最早出現於美國,是指接受學士後教育、有診斷治療眼科疾病能力的醫療人員。目前國內驗光師臨床實習時間短,在醫院或診所不到半年,另外半年在眼鏡行,與其他醫事人員至少1年的教學醫院實習有落差。眼科醫學會強調,稚齡兒童的驗光及視力檢查與成人顯著不同,並非單一眼鏡就能治療,常需使用特殊的檢查技術和儀器,例如若沒有散瞳驗光,會造成錯誤度數驗配,對兒童視力健康產生影響。

6旬翁「嚴重溢淚」被迫提前退休! 「雷射+微創治療」改善生活品質
旅居美國的60多歲李先生從事醫院及大學研究工作,因左眼持續溢淚造成視力模糊,最終不得不提前退休。他在美國求醫未果後,返台至臺中榮總眼科部檢查,診斷為鼻淚管阻塞。中老年人為鼻淚管阻塞好發族群 需手術疏通、改善症狀臺中榮總一般眼科魏利真主任指出,鼻淚管阻塞是常見的眼科疾病,依發生年齡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後天性鼻淚管阻塞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隨年齡增長造成的退化,故中老年人為好發族群,發生率約為每萬人有2人。另外反覆發炎、放射治療、外傷、感染和鼻腔疾病等也都是造成鼻淚管阻塞的原因。手術疏通堵塞淚道 改善生活品質魏利真解釋,鼻淚管阻塞會導致眼淚無法正常排出,積聚在眼球表面,引起眼淚滿溢、結膜出血和眼睛分泌物增多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進一步影響患者的視力和生活品質,通常需要手術來疏通堵塞的淚道才能改善,否則患者只能與症狀共存,嚴重影響生活。雷射輔助微創手術出血量低 成功率與傳統術式相當魏利真說明,有別於傳統手術刀切開面部肌肉的經皮式外開式手術,雷射技術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和強大的組織穿透能力,可精準切割鼻腔與淚囊黏膜。整個手術過程通過內視鏡從鼻腔內部進行,不會影響眼輪匝肌收縮,因此能夠完整保存淚管系統的肌肉收縮幫浦功能,同時避免了面部疤痕,對有蟹足腫體質者不用擔心手術可能影響外觀。創新的雷射輔助經鼻內視鏡淚囊鼻腔造口術與傳統經皮式外開手術成功率相當,高達九成,且傷口出血量僅為傳統手術的1/5,術後傷口不紅腫,且可在門診進行無需住院,手術時間短,降低了風險並縮短了恢復期,提供患者更優質的治療選擇。註:先天性鼻淚管阻塞多見於新生兒,通常在出生後數周內顯現。大約有5-10%的新生兒的鼻淚管結構未發育完全,多是Hasner瓣膜(Valve of Hasner)未開,在出生後不久便出現淚眼汪汪,眼瞼邊緣出現粘液膿性分泌物、眼睛充血等情形,其中的90%在一歲以前症狀可經由按摩緩解症狀,少部分仍然鼻淚管阻塞之幼兒可經由淚管探針或放置淚管達到症狀緩解,鮮少幼兒需要做到淚囊鼻腔造口術。

女大生戲水戴隱形眼鏡! 海水灌入泳鏡她右眼角膜「破一大片」
炎炎夏日就要到來,許多民眾喜歡到泳池、海邊戲水消暑,日前有一名22歲女大生到墾丁海邊戲水,因為雙眼近視500度,女大生就配戴隱形眼鏡和泳鏡戲水,未料過程中海水灌入她的泳鏡內,導致女大生右眼疼痛、視力不清,當她就醫後發現,視力僅剩0.1,且女大生的右眼上皮細胞還有很深的一大片破洞。根據達特楊眼科聯盟執行長洪啟庭表示,這名22歲女大生日前到墾丁戲水,不過她在玩水過程中,有部分海水灌進泳鏡內,約3個小時後,她的右眼出現疼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女大生於是立即上岸拿掉隱形眼鏡,但雙眼仍不斷地流淚,甚至有看不清眼的情況。女大生於是立即就醫,檢查時發現左眼正常,但是右眼最佳矯正視力只剩下0.1,而且在裂隙燈下,除了有右眼角膜水腫,最嚴重的是右眼上皮細胞有一塊很深的破洞,推測可能是海水的鹽分過高,導致角膜脫水,長時間下來形成角膜破皮。據洪啟庭表示,這名女大生幸好有即時就醫,而海水中的病原體並未從破洞進入,釀成更嚴重的眼內炎,他事後開立散瞳劑以避免發炎反應產生組織沾黏,另外給予較強效的消炎與抗菌的眼藥水,讓角膜水腫消失,同時減少二次感染。這名女大生每隔兩天回診,隔了一周後角膜水腫消失,10天後嚴重破損的上皮細胞也完全長好,右眼視力終於恢復。洪啟庭也表示,海水是公認是不乾淨的水源,而游泳池則是使用者眾多,由於部分下水游泳者的衛生習觀不佳或是有皮膚病等,也因此這兩種水源常被發現有屬於糞口感染的病毒,接觸後輕則腹痛、拉肚子、嘔吐、發燒,嚴重者有敗血症,甚至死亡。洪啟庭也提醒,以上的病原體,也多少會造成眼科疾病,尤其只戴隱形眼鏡,更容易有角膜炎等,若有近視,最好不要配戴隱形眼鏡下水,而是選擇有矯正度數功能的泳鏡,因為隱形眼鏡在水中,發生眼睛感染的機率,是平時的8倍之多,戴泳鏡則可預防水中生物侵襲眼睛。

每日配戴隱形眼鏡長達10小時! 女子罹乾眼症雙眼視力只剩0.6
30多歲小華是因工作因素配戴隱形眼鏡每日長達10小時以上,近期感到眼睛乾澀難耐,睜眼就痠脹刺痛,視力時好時壞,診察發現雙眼視力只剩0.6,角膜上皮點狀發炎及缺損,確定診斷為乾眼症,立即給予人工淚液、自體血清眼藥水及口服四環黴素治療,並改變用眼習慣,才得以改善痠脹刺痛及視覺模糊情況。乾眼症年輕化 了解造成原因奇美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黃萱指出,「乾眼症」是非常常見的眼科疾病,但卻又容易被我們忽略。乾眼症成因五花八門,其中包括常見的老年族群淚腺功能退化、糖尿病、3C產品過度使用、不當使用隱形眼鏡、環境溼度過於乾燥等,都是各年齡層與族群常見的乾眼症成因。採合適眼藥水 口服藥物搭配乾眼症可分為缺水型與缺油型。缺水型顧名思義是指淚水分泌不足所致,而缺油則是因瞼板腺阻塞、萎縮,使油脂分泌不足,進而導致淚液缺少油脂層,間接加速水份蒸發所致。黃萱醫師建議,目前乾眼症治療以人工淚液為主,有藥水、凝膠及藥膏等選擇,可選擇不含防腐劑、小包裝、單次使用的人工淚液。黃萱醫師提供其他許多的治療方式,例如通過淚點栓塞法減少淚水排出、針對瞼板腺阻塞或是萎縮導致淚膜脂質缺乏病人,以透過脈衝光雷射治療,利用光熱原理軟化油脂、抑制局部發炎反應。瞼板腺脈衝光雷射治療搭配瞼板鑷擠壓,能夠提升脂質層的品質及厚度,達到較長期的乾眼症狀改善效果。至於改變用眼習慣方面,建議長時間閱讀或使用電腦等電子產品的上班族,應定時讓眼睛休息,並注意環境溼度與眨眼次數,以有效的減少淚水蒸發排出。預防勝於治療 避免乾眼這樣做黃萱醫師表示,除了改變生活型態、不熬夜、避免刺激性飲食、眼睛熱敷(每天3次,每次5至10分鐘)及注意眼瞼緣的清潔之外,若持續出現乾眼症相關症狀時,應該儘早就醫,尋求專業眼科醫師的評估及檢查,排除眼睛或全身性疾病等因素之後,再依照醫師指示使用眼藥水,切忌自行使用成份不明的眼藥水,導致嚴重的後遺症。

老師上課突然流淚不止 內視鏡手術治療「鼻淚管堵塞」
56歲的陳老師近期在課堂上經常會突然流淚,甚至出現視線模糊等症狀。起初,她以為是眼睛過度疲勞,自行前往藥局購買眼藥水,但情況一直沒有改善。陳老師擔心視力發生問題而就診,經醫師診斷確診為鼻淚管阻塞,在接受內視鏡鼻腔淚囊造口術後狀況明顯改善,教學工作與日常生活也恢復正常。正常情況,眼淚會從淚腺中適度分泌,滋潤眼睛表面,避免角膜乾燥受損,再經眼角內側的鼻淚管引流至鼻道排出;一旦排除淚水的鼻淚管系統阻塞,眼睛表面便會積水,造成淚流不止或分泌物增加等,這就是「鼻淚管阻塞」。依發生年可齡分為先天性鼻淚管阻塞及後天型鼻淚管阻塞,先天性鼻淚管阻塞常發生於新生兒,出生後數週便發現兒童淚眼汪汪,黏稠性分泌物增加;後天型鼻淚管阻塞則常發生在成年人,中老年人更為常見,可能因受傷、長期慢性眼瞼結膜或鼻腔內發炎造成。亞東醫院蘇姵元醫師說明,鼻淚管阻塞的治療成功率相當高,但首要步驟是要釐清導致鼻淚管阻塞的原因,根據其原因採取正確的治療方法。依照病情的不同,少數病患可能需要漸進式、合併多種方式的治療,其治療方式分為:保守性及藥物治療、微創性治療及手術治療。保守性及藥物治療對象主要是患有先天性鼻淚管阻塞的新生兒。大多數病患在一歲之前能夠自行康復,因此建議在這段期間內保持清潔或使用局部抗生素藥物以預防感染,同時進行淚囊加壓按摩,約95%的新生兒可因此痊癒。若在超過一歲後仍持續出現流淚情況時,才需考慮進一步進行微創性治療或手術治療。微創性治療主要治療對象為上述無法自行痊癒的新生兒,以及成年人患有後天性鼻淚管狹窄但尚未完全阻塞的病患,其治療方式有淚小孔擴張術與氣球擴張術。上述治療無效者,「鼻腔淚囊造口術」則是另一個選項,該手術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以門診手術進行,分為外開式鼻腔淚囊造口術、內視鏡鼻腔淚囊造口術,其中內視鏡手術可避免皮膚疤痕,術後外觀無傷口,同時保留眼睛周圍組織結構完整,有助於提升淚水排出的功能,成功率達90%。蘇姵元醫師提醒,鼻淚管阻塞是幼兒及成年人常見的眼科疾病,如果不即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併發症,如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等。現已有多項治療方案供病患依其狀況選擇,若民眾發生流目油或視力模糊等不適症狀,應盡早求助專業眼科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如此才能告別淚汪汪,回復水汪汪的明亮雙眼。

視力變差勿輕忽!黃斑部病變不治療恐失明 本土研究揭「患者中斷回診原因」
根據110年健保數據,我國約有678萬人次因眼科疾病就診,約佔全國就醫人口3成。視力受損與失明的衝擊,不只會衝擊患者的健康與生活品質,對於社會與家庭也是不容忽視的經濟負擔。舉例而言,光是110年健保用於眼科治療的開銷就上看181億元。威脅國人眼睛健康、甚至造成失明的主因之一就是黃斑部病變,其中又與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有關。有視力障礙的老年人中,每4人就有1人是黃斑部病變引起,此外,每10位長輩中約有1位的失明源於黃斑部病變。林口長庚眼科部黃奕修部長強調,千萬別把黃斑部病變當成正常的老化結果,及時且穩定的治療格外重要。然而,逾半數患者在治療2年後停止療程,若無持續回診可能暴露於視力受損與失明的危機中。為了探究其中斷回診的原因,愛盲協會與羅氏大藥廠因此進行黃斑部病變醫囑遵從性的收案研究。此研究中,收案患者年齡坐落在56至88歲,以接受眼內注射治療的患者為主,諮詢15位長期且穩定治療的患者,以及14位中斷治療超過4個月的患者,藉由比較兩族群,顯示台灣患者「2大常見迷思」:認為黃斑部病變健康衝擊不大、有治療視力就會快速變好,且對眼內注射治療存有過高的期待,導致容易受挫而放棄治療。黃奕修說,研究顯示,對於消極治療的患者而言,56%患者不認為黃斑部病變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且儘管超過4個月沒有回診追蹤、治療,仍有71%患者對自身的病況保持著正面態度,並不擔心視力受損,甚至認為病況會自然好轉。黃奕修部長說,積極治療的患者,80%患者重視黃斑部病變的衝擊,且儘管穩定治療,仍有33%患者感到擔心。研究也顯示,雖然86%患者與家人同住,但卻有高達31%患者無人可照顧,無論是回診或是日常自我照護,都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不僅如此,每5位約有1位患者認為無法從親友間獲得足夠的支持,獨自治療黃斑部病變也為他們的內心帶來孤獨。此外,高達62%患者罹患其他慢性病。然而,為了維持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患者不僅在交通往返上需要花費1.8個小時,候診的平均時間更是耗時4.7小時,也就是說,每一次的回診治療,需要花掉6.5個小時的時間,幾乎等於上班族工作一日的時間。不難想像為何研究也指出,有36%消極治療的患者認為回診很麻煩與不方便,黃奕修表示,除了眼內注射藥物,今日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的治療,已有新一代雙機轉眼內注射藥物,有機會可幫助減少不正常血管增生並讓血管更穩定。透過藥物新選擇,患者可依據醫囑及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療程。待治療穩定後,更可依據治療反應,有望將治療頻率延長至每4個月一次,減少眼內注射次數,幫助患者在治療前期就建立信心,促使其未來治療更穩定,同時也減輕了照護者的負擔,需要上班的其他家庭成員也可以輕鬆陪伴患者抗病。

中國醫美業竄起!「玻尿酸女王」身家近2000億 成北京首富
由於上半年美妝產業相比其他行業受疫情封城的衝擊較小,下半年又是醫美產業的消費旺季,因此愛美客、華熙生物及奧園美谷這3檔醫療美容題材成分股近期都趁勢崛起。商業諮詢公司Frost &Sullivan的資料顯示,光2021年中國的醫療美容市場規模就已經來到1891億人民幣(約新台幣8510億),而這個數字到了2030年更將突破6382億人民幣(約新台幣2.87兆)。據《新浪財經》的報導,醫療美容3檔類股中漲勢最猛的,是被稱為玻尿酸第一股的華熙生物。背後功臣是在中國被稱為「玻尿酸女王」的趙燕,截至2022年第1季,趙燕間接持有了華熙生物58.93%的股份,為公司最大股東和董事長。而實際上趙燕並不是醫美界出身,而是靠地產起家的,投資華熙生物是她的大膽也是偶然。1999年11月,華熙生物的前身山東福瑞達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成立,公司靠著淩沛學團隊研發的生物發酵法,在玻尿酸技術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主要功效則是治療眼科疾病。只不過好景不常,1年的時間裡福瑞達前後共投入了800萬人民幣,卻仍處於虧損狀態,因此他們打算尋找新的投資人。當時到北大研修EMBA的趙燕剛好接觸到了淩沛學的學弟郭學平博士,在聽完郭學平講解玻尿酸技術的發展前景之後,趙燕毅然決然的開出了福瑞達淨資產1.5倍的價格,以約1200萬元拿下50%的股權。這個動作不但挽救了陷入困境的福瑞達生物,也讓趙燕從地產事業成功跨足到醫美產業。之後她做了3件事成功讓華熙生物起死回生,那就是高薪聘任總經理,建立企業標準品質;按照現代企業的管理架構調整企業;組織核心人才再教育。於是第二年,公司的營收翻了一倍,利潤超過300萬人民幣。2019年,華熙生物玻尿酸原料占全球市場份額來到了39%,位居世界首位。同年11月,華熙生物也於中國A股上市,就這樣趙燕憑藉著19年前的膽識,一躍成為了北京首富。目前若按照華熙生物最新收盤價計算,趙燕的持股身家為433億人民幣(近1950億台幣),而從今年3月中旬的低點至今,華熙生物就大漲了近52%,使得趙燕的身家也暴漲了148億人民幣。不過,華熙生物目前的本益比已來到88.55倍的歷史新高,要繼續維持漲勢恐怕不太容易。

彰基醫院鬧風暴 眼科名醫心寒離職…指控被高層「惡整、清算」
眼科名醫陳珊霓在彰化基督教醫院服務18餘年,為全台百大名醫之一,不過近年因人事大搬風,她在今年6月無預警被卸職,如今更在9月30日離職;而在離職當天,陳珊霓也發表了一篇公開信,內文直指在人事大搬風後,不斷遭高層打壓、惡整,甚至多名老員工遭到清算,一一離開,發生這連串的事情,她也相當心寒,最終決定黯然離去。陳珊霓在9月底離職當天,對外發表一封「給彰基人的公開信」,當中提到自己在醫院服務18年,這些日子院方沒有安排頻繁的媒體採訪,或是透過無所不在的宣傳攻勢,但彰基眼科日益茁壯,早已成為中部地區眼科疾病治療的重鎮,多少視力頻臨喪失的病患,在我們共同努力下重見光明,眼科更是全彰基接受最多外院轉介的專科。不過陳珊霓話鋒一轉,直指醫院在過去二年多來,醫院領導高層新人新政,強力推行許多「改變措施」,造成許多和彰基共同成長數十載,勞苦功高、胼手胝足建立起彰基醫學中心招牌的老員工好醫師都紛紛離去,她也點名:「最早的有孫副院長, 內科張部長,血腫科的前副院長張正雄醫師,接下來,耳鼻喉科蕭醫師(陳穆寬院長的恩師),口外的蔡醫師等等。」陳珊霓感嘆,每一位都是醫院的重臣,卻在羞辱下含怨離去,還有幾位彰基外科的看板醫師現在也還人人自危,苦撐待變。這樣的舉措已經超越新政改革,世代傳承,而是全面清算式的洗牌。陳珊霓還提到,高層從今年起把觸手伸向眼科,開始對眼科做出不合理要求,像是怒責過去角膜勸募的工作不理想,並歸咎於眼科努力不足,要大家限期內改善,甚至直接參與勸募工作,但陳珊霓也點出關鍵:「稍具醫學倫理常規的人都知道,器官捐贈的勸募不宜也不應由潛在受贈者的主治醫師主導,以避免利益衝突與道德風險。」高層的決定令人費解,不過這還不是最離譜的,陳珊霓透露,接下來更有一連串的霸凌事件,此後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高層又藉機刁難眼科,規定眼科病人得先掛急診檢測新冠肺炎,才能進入OR,導致眼科門診手術大亂,病患大怨;事後經問題回報給醫療長,結果得到的回覆卻是:「要搞你們的又不是我。」到了今年6月,陳珊霓在同事口中得知自己「被卸任主任之職」,這讓她相當無奈,直喊:「高層本自有人事任免權,但是有必要如此粗暴,不經事先安排也不告知當事人嗎?」而且院方甚至找來一名婦產科醫生來接任眼科主任。種種原因,陳珊霓最終決定在9月30日當天離職。針對陳珊霓的公開信,院方僅表示這一切都是陳珊霓個人看法,不願多做評論。

虹彩炎合併高眼壓危象 中醫治療三個月眼壓降25%
50歲的陳先生(化名)抽菸30年,工作壓力大,容易失眠、飲食難節制,有高血壓及高血脂病史,三年前突然發現左眼視力模糊、 眩光,至眼科診所測量眼壓超過60mmHg,並伴有虹彩炎現象,醫師緊急使用類固醇眼藥水,後來效果不佳,眼壓還在40 mmHg上下,再加入口服降眼壓藥物,才把眼壓降為28 mmHg,卻產生胸口、顏面、雙手麻木現象,趕緊停用口服藥,但是又怕停藥之後眼壓繼續升高,轉而尋求中醫治療。台南澄明中醫診所郭祐睿醫師經過中醫三個月的調理,陳先生眼壓降為18mmHg,也改善了虹彩炎的症狀,同時避免了視神經萎縮的發生,本次的臨床案例被收錄刊登在台灣知名的《中西整合醫學雜誌》,同樣的治療方式也降低了許多患者的高眼壓現象。郭祐睿醫師指出,青光眼跟虹彩炎的患者在臨床為數很多,光是單一種疾病就很嚴重,因為青光眼是致盲率最高的眼科疾病之一,高眼壓會壓迫視神經,導致視神經萎縮;虹彩炎則是虹膜組織發炎,有視物模糊、畏光、流淚、視力下降等症狀,會使用類固醇藥物或免疫抑制劑治療,但往往因為虹膜與水晶體反覆持續沾黏,而類固醇藥水會使眼壓上升,再度壓迫視神經,造成視力嚴重傷害。不管是虹彩炎、青光眼、視神經萎縮,中醫都有相應的辨證跟判斷方法,除了常用的清熱活血、清利頭目風熱等方法,在臨床上搭配針灸治療,能維持一段時間的降眼壓效果。近來,郭祐睿醫師發現若是結合分子生物學跟免疫學的現代思路,注意抗發炎跟抗氧化的維持,療效會更好。例如加入眼球最重要的微量元素「鋅」,可以預防發炎及自由基產生,而含鋅成分的中藥,如:牡蠣、枸杞、何首烏、熟地等藥材,配合辨證並且努力點眼藥水,不但能順利降下眼壓,還可以預防視神經萎縮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