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困難
」恐慌症?憂鬱症?躁鬱症?「重複式經顱磁刺激」成治療新解方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36歲的張先生(化名)是竹科知名科技大廠的中階主管,常出現莫名的害怕與緊張感,因此被診斷為恐慌症,也曾接受過30多次的經顱磁刺激治療仍未見病情好轉,後來接受NIRS腦功能檢查後,才發現罹患的是躁鬱症,接受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並可回歸正常生活。身心醫學診所院長周伯翰表示,憂鬱症、躁鬱症、恐慌症其實都是精神科門診常見的疾病,三種病症確實有許多共同的症狀,目前臨床上多靠醫師問診跟患者主訴症狀來進行判定,確實容易造成誤判的情況,導致病情未能即時有效獲得控制,延誤治療黃金期。躁鬱症患者半數未求助!專家:精準診斷是關鍵據統計,全台約30萬人深受躁鬱症所擾,其中高達5成以上患者沒有求助或接受治療。患者在躁期可能感到情緒興奮、精力旺盛、睡眠需求減少、行為衝動。至於在鬱期則表現為沮喪、失去興趣、精神疲憊、睡眠困難等症狀;其中鬱期往往對患者的個人生活、工作帶來巨大的痛苦負擔。周伯翰院長表示,約有60%的躁鬱症患者常被誤當憂鬱症治療,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因此精準診斷在臨床上相當重要。新竹科學園區職場霸凌事件時有耳聞,根據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數據顯示,全台精神疾病門診件數正逐年增加中,2022年和2016年相比,複合年均成長率為4.8%,其中新竹市又以6.2%的成長率,勇奪全台第一,足見新竹市不僅僅是全台「含金量」最高的城市,同時也是全台精神壓力最大的城市。周伯翰坦言,診間收治的患者有逾半數都是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多數更是來自數一數二的知名科技大廠,許多人也像上述個案一樣,因職場上的高工時、高壓力而導致精神狀況明顯出現問題。先診斷再治療!近80%患者症狀顯著改善周伯翰進一步說明,目前臨床上仍仰賴憂鬱症篩檢量表評估、搭配醫師問診,以及患者自我描述症狀來進行病症判斷,他希望能夠將『精準診斷』的概念導入,引進NIRS腦功能檢查,其原理是利用近紅外光偵測大腦前額葉在執行語言測驗時的活性,來區別患者到底是罹患憂鬱症、躁鬱症還是思覺失調症。因患者多來自園區,身為高知識分子的他們即便是就醫,也十分相信科學化的數據分析與論證,且不希望因為病情誤判而影響病情,因此約有7成的患者都會要求先進行NIRS腦功能檢查後再接受相關治療,經過NIRS腦功能檢查後,確實有近80%的患者在結合藥物治療與非侵入性的腦刺激治療後,都可獲得顯著的症狀緩解與改善。不僅僅是著重精準治療,為了更優異的精準治療效果,診所引進新式重複式經顱磁刺激治療系統,周伯翰解釋新式治療系統屬於深部經顱磁刺激(Deep TMS,簡稱dTMS),相較傳統TMS儀器可同時刺激到大腦其他區域,達到更廣泛與更深層的刺激範圍,這是一種特別且無法替代的治療模式。研究指出dTMS緩解患者憂鬱症狀2021年衛福部正式准許dTMS可用於重度憂鬱症治療應用,所謂的dTMS是藉由磁力線圈引起短暫、連續且規律的重複性電磁脈衝,使磁場經由頭顱到達大腦皮質,透過電流變化得以重複刺激失調的腦區域與神經活動,進而造成大腦神經迴路發生變化,根據2020年美國哈佛大學團隊研究指出,針對不同憂鬱症類型的患者症狀,需要刺激的大腦前額葉位置不盡相同,因此透過dTMS廣泛刺激大腦前額葉的特性,可以同時針對憂鬱症患者不同類型的症狀進行刺激,達到提升憂鬱症狀改善的速度與療效的目的。
67歲男走路吃力「竟是攝護腺癌」 初期無症狀難警覺
一名67歲的患者,平日作息正常,喜歡早起去公園散步,和老朋友下棋聊天,生活看似平靜安逸,但從幾個月前開始,他發現自己走路越來越吃力,腰酸背痛的情況時常發生。起初認為是年紀到了、骨頭老化所致,然而疼痛逐漸變得劇烈,走路的時候雙腿彷彿被千斤重石壓住,常常得停下來休息,才能勉強挪動步伐。直到某天他疼得幾乎站不起來,家人硬是扶他到醫院,安排了一連串的檢查,才診斷為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及多處骨骼。攝護腺癌是台灣中老年男性常見的癌症之一,尤其在50歲以上的男性,隨著年齡增長、生活飲食習慣以及家族遺傳因素的影響,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大幅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臨床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診斷時,癌細胞已經開始向其他部位擴散。針對晚期或有轉移風險的患者,早期發現與積極的治療介入至關重要。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查岱龍理事長指出,睪固酮濃度是攝護腺癌控制的關鍵,它可說是助長攝護腺癌細胞生長的重要因子,濃度越高,癌細胞的增長速度往往越快。透過荷爾蒙治療降低睪固酮濃度,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並延緩疾病進展。臨床證實,藉由長效型荷爾蒙針劑每三個月注射一次,能降低攝護腺癌死亡風險,為患者帶來穩定的病情控制和提升生活品質。此外,穩定的睪固酮濃度管理不僅能延長患者的生命,更能顯著減少癌症轉移的機率,讓患者在面對病情時更有信心。台灣目前對於攝護腺癌的篩檢方式主要是透過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的檢測來進行早期篩檢,同時結合影像學檢查、病理切片,以及多種治療選項,包含手術、化學治療和荷爾蒙治療等。然而,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楊明昕醫師指出,PSA指數僅能作為一項指標,並無法全面反映攝護腺癌的進展狀況,從治療面來看,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與睪固酮濃度息息相關,如睪固酮濃度控制在<20ng/dL內,能延緩腫瘤病程進入去勢抗性的時間。許多研究證明,透過抑制睪固酮濃度的荷爾蒙治療,能有效減緩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其中,GnRHa(促性腺素釋放素促效劑)荷爾蒙治療更是治療攝護腺癌的主要治療,臨床統計顯示其對攝護腺癌的控制效果顯著,約有90%以上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睪固酮濃度降低,穩定病情、延緩癌細胞的進展。楊明昕醫師建議攝護腺癌患者每3~6個月定期檢測PSA與睪固酮濃度,以確保癌症控制,醫師也會依據病況調整治療策略。針對攝護腺癌的荷爾蒙療法,長效荷爾蒙針劑被視為一項重大突破。臨床研究顯示,此類藥物可長期穩定地抑制睪固酮濃度,減少了攝護腺癌患者的死亡風險。研究亦指出,荷爾蒙療法在不良反應的控制上有顯著優勢,讓病人在治療上能有更好的耐受性。雖然部分患者可能會因睪固酮濃度降低而出現情緒波動、睡眠困難甚至擔心有骨質流失等症狀,但透過專業醫師的介入,這些副作用大多可控制,對於生活品質影響不大,建議患者仍應把癌症治療作為第一優先考量。長效荷爾蒙針劑的注射方式有肌肉注射與皮下注射兩種,肌肉注射與一般疫苗注射方式相同,能為患者減少肉芽腫或膿瘍等風險,在第一個月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睪固酮濃度,且相較皮下注射所造成的睪固酮濃度波動較低,對於病情控制和整體存活都有幫助。不少晚期攝護腺癌的患者因控制不佳而導致疾病惡化,透過荷爾蒙治療打前鋒,及早使用,搶下治療關鍵更顯重要!楊明昕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患者大多早期沒症狀,但癌症早在體內肆虐並轉移至身體各處,直到晚期才發現。上述67歲患者在即時使用長效肌肉注射荷爾蒙針劑治療兩三個月後,患者的疼痛便大幅改善,癌症病灶也都控制良好,PSA指數也從原本的200多ng/dl,降到了2ng/dl以下。查岱龍醫師強調,攝護腺癌的治療目前非常多元,若穩定控制的情況下,平均存活率可達五年以上。採取適當的治療且定期追蹤,不僅癌症病況能得到良好改善,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也可被控制,患者無需過度擔心。長效荷爾蒙治療的優點遠遠超過可能出現不適,並且對於延長生命、提高生活品質具有顯著的正面效果,鼓勵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
她呼吸不順「坐著才能入眠」,就醫竟是心臟衰竭 醫提醒「這些人」更需注意
洪太太今年65歲,雖有高血壓和糖尿病,但身體還算硬朗。最近她出現睡眠困難、呼吸短促、咳嗽等症狀,甚至需要坐著才能入眠。同時,她注意到體重增加和下肢水腫。經醫院檢查後,發現是心臟衰竭。心臟衰竭分2種 皆會使心臟惡化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浩維指出,心臟衰竭是指心臟無法有效地將血液泵出,導致血液供應不足和體內水分積聚。它可分為收縮型和舒張型心臟衰竭,兩者都會引起水分滯留,並可能導致心臟擴大惡化。根據統計,台灣約有70萬名心衰竭患者,但實際就醫用藥僅24萬人,意味著潛在46萬人未被確診。心臟疾病在2020年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二位,僅次於癌症。心臟衰竭的預後不容樂觀,1年內死亡率約20-30%,5年內更高達45-60%。認識心臟衰竭 不輕忽常見症狀李浩維醫師表示,心臟衰竭患者常見的症狀包括呼吸困難、端坐呼吸、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下肢水腫,以及疲勞和活動能力下降。呼吸困難可能從輕度活動時出現,隨疾病進展可能在靜息時也會發生。李浩維醫師指出,診斷心臟衰竭通常需要綜合考慮臨床症狀、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檢驗。醫生會評估患者的症狀表現,進行胸部X光檢查以評估肺水腫或心臟擴大情況,使用心臟超音波檢查心臟結構和功能,並通過抽血檢驗心衰竭指數來協助診斷。心臟衰竭治療這樣做 配合生活習慣雙管齊下心臟衰竭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介入治療。李浩維說明,藥物治療包括利尿劑、硝酸甘油、血管張力素相關藥物、乙型阻斷劑、礦物皮質素受體拮抗劑和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等;介入治療則根據病因可能需要進行心導管或外科繞道手術、瓣膜手術、電燒或節律器置放等。對於末期患者,可能需要考慮心臟移植或心室輔助器。為了更好地管理心臟衰竭,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幾個方面:限制水分和鹽分攝取,定期監測體重變化,控制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戒菸並避免二手菸暴露,保持適度的漸進式運動計畫,以及規律服藥和定期門診追蹤。
夏日來臨,厚角質、體味、黏膩通通冒出?男女生都要注意,預防臭臭小物大集合!
夏天到了,肌膚是不是很容易變得粗糙、堆積角質,而且看起來暗沉不堪?除了現在時下流行的酸類身體護膚代謝角質,其實市面上還有許多其他種類的溫和去角質保養法,搭配身體乳和溫和洗淨的身體沐浴乳,夏天做好這些預備動作,你就能每天看起來肌膚好到爆炸,而且沒有異味產生唷!這次我們也採訪到有好美學診所周則中醫師,他也提出在去角質時要注意的問題,一起來看看!(圖/品牌提供)去角質保養注意事項!輕柔為最高原則現在市面上推出的死海鹽去角質,建議先輕抹在身上,稍微做非常輕揉的按摩就可以了,或者也可以在塗抹於身上後,像敷面膜一樣敷一下,透過死海鹽的滲透壓發會作用再沖洗掉,不要像大媽式的用力搓揉,會讓皮膚容易受傷,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肌膚變得很光滑,但肌膚有保護機制,過度去角質反而會讓之後肌膚變得更厚!(圖/品牌提供)SABON升級最熱賣的身體磨砂膏系列!延續SABON之經典:天然死海鹽與植物油,研發出全新獨家配方「複合分子結構死海鹽 X 天然有機淬煉植物油」,讓你感受最完美的磨砂感官體驗。為歡慶上市 5/31~6/30 新品期間,購買任一新品磨砂膏 600g,即贈「限量身體磨砂膏收納袋」乙個,數量有限,贈完為止。升級後SABON,選用最高級的死海鹽,注入+40%「死海水」,不僅鹽粒更加細緻,死海鹽整體的礦物質成分也大幅提升。5/31~6/30 新品上市期間,購買任一新品磨砂膏 600g,即贈「限量身體磨砂膏收納袋」乙個。SABON身體磨砂膏 600g/2,080元;320g/1,480元。(圖/品牌提供)男生加齡臭請小心你知道男性年過40歲,身體的氣味其實悄悄在變化?專家提醒,如果你有「這些信號要注意」,過了40歲,我們身體會有些變化,包括荷爾蒙改變出現睡眠困難、情緒波動、頭髮量減少、體重上升等,亦或是器官自然老化影響,開始感受到記憶力大不如前、三高找上門、不再像年輕時可以隨便提起重物等狀況,但除了以上感受之外,還有一個不容易察覺的變化,就是「體味」。40歲起男性的體味將有別於20歲的汗味及50歲的老人味,會多出一股陌生的油垢味,頭皮上的油脂也會變得更加黏稠且難洗淨,如沒有使用適合的商品徹底清潔,就容易產生特有的「熟男味道」。前台中榮總家醫科醫生陳衛華說明「熟男味」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皮膚上的「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在代謝汗水裡含有的「乳酸」過程中,會產出惡臭的丁二酮,丁二酮再與源自皮脂的中鏈脂肪酸混合後,成為一股難以形容的油垢味,這個味道好發在40歲男性的後頭部,所以針對容易散發異味的頭皮、後頭部除了要正確清潔之外,選擇具有高洗淨力的抗菌洗髮精和沐浴露,才能有感防止熟男味的產生。來自日本40+熟男保養品牌LÚCIDO倫士度,針對中年男性的熟男味,推出熟男專用的洗髮精、沐浴露,全系列商品添加黃酮類化合物的植物精華,消除熟男味;今年夏天更全新推出具有草本柑橘香調的去味洗髮精和沐浴露!沈穩的柑橘花香,混合茶樹和茶葉的自然草本氣息,再融入白麝香,打造具有潔淨感的香氣。LÚCIDO倫士度草本柑橘香氣,清爽體驗輕鬆洗淨40+熟男味LÚCIDO倫士度 頭皮去味洗髮精(草本柑橘)LÚCIDO 倫士度 零涼感去味沐浴露(草本柑橘)。(圖/品牌提供)讓身體感受奢華玫瑰香你是玫瑰控?那麼你一定要試試CHANTECAILLE香緹卡的五月玫瑰身體按摩霜!品牌最經典的「五月玫瑰系列」推出玫瑰香氣身體按摩霜,這可是VIP們敲碗的品項,這次終於推出!,讓你每天用奢華滋潤的玫瑰乳霜深度按摩,成分是典的五月玫瑰花水搭配微脂囊包覆 A 醇,讓全身都可以感受A醇上身的能量,更有古老格拉斯玫瑰的療癒浪漫儀式!CHANTECAILLE香緹卡五月玫瑰身體按摩霜150ml/5,700元。(圖/黃筱婷攝)
台國高中生每日平均睡6.9小時! 醫籲:讓孩子多睡點身心才健康
除了學校課業外,補習更是台灣學生們常見的「課後」活動之一,近期網路上有補習班公布學生的行事曆,其中緊湊的課程安排與較短的睡眠時間,更是造成網友們的熱烈討論。其實兒童與青少年睡眠不足的問題還真是不少。2020年調查 國高中職生平均睡眠不足7小時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兒童精神科醫師葉騰尹表示,台灣兒童福利聯盟在2020年調查顯示台灣國高中職生平均在晚上11時才入睡,早上6時就要起床,平均每天睡眠時數不足7小時,平均只有6.9小時;而其中大約3分之1的學生因課業原因晚睡,包括:看書、寫作業、準備考試等。大約2成則是因為使用電子產品,例如:玩手機、手遊、電腦、看電視、電影或追劇等而晚睡;更有超過2成的學生是受情緒或失眠困擾而晚睡。兒童與青少年睡眠障礙 嚴重需至醫院評估除了睡眠時數太少的問題以外,兒童與青少年的睡眠障礙其實也不少見,一般來說常見的睡眠障礙型態包含:睡眠時數的改變(過多或過少)、難以入睡或沒有照顧者在身旁就睡不著、維持睡眠困難容易清醒、太早起床且起床後就難再入睡或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等。以精神科的角度來看,兒童與青少年失眠也很有可能是焦慮、憂鬱或甚至是其他精神疾病的表現。若睡眠障礙持續時間太久或影響生活,像是身體健康、人際關係或是學業工作表現等,可以至醫院進一步評估。考量生心理健康 需有充足睡眠與休閒、心理支持藍祚鴻表示,其實兒童與青少年睡眠不足的問題早已不是新話題,國內外研究都發現睡眠不足對於生理及心理都有很大的影響,而睡眠對學習也是相對重要,認知功能的維持、記憶的發展,都和睡眠有直接關係,因此要睡得飽、睡得好,才能展現更好的學習效果。
現代女性內外壓力包夾成三明治 專利好菌有助改善睡眠品質
現代女性普遍晚婚晚育,進入更年期時孩子可能也正處於青春叛逆期,家中又有長輩要照顧,上有老母、下有子女,有如「三明治」般常因壓力、焦慮而睡不好。三明治世代該如何改善睡眠問題?現在益生菌正流行,是否也能靠益生菌獲得好眠呢?知名診所家醫專科徐婕芯醫師來解答!三明治世代壓力大、睡不好 陷入惡性循環負面影響「壓力」是現代人睡不好最主要的原因,徐婕芯醫師提到,像三明治族群有太多的壓力,包含家庭如:小孩、長輩、夫妻等關係,而且現在很多女性都是職場婦女,還會有工作壓力,甚至是工作的人際關係、孩子學校家長的關係等都會造成壓力、焦慮,導致睡眠困難。而且漸漸邁入更年期,荷爾蒙出現變化也會影響睡眠。徐婕芯醫師表示,睡不好會帶來許多影響,而這些影響可能會跟睡不好的原因產生惡性循環,因為睡眠問題會影響情緒,造成工作、人際、家庭的交流出現問題,進而形成另外一種壓力,使得晚上又更加睡不好覺。睡眠問題牽動全身 補充益生菌可以改善嗎?睡眠問題不只會影響隔天的精神,還會影響思緒、工作表現、人際關係,長期下來也會造成肌膚、腸胃道、情緒等生理、心理問題,可說是從頭到腳、從內而外全方面的影響。現在很多人喜歡用益生菌保健身體,民眾是否也能靠益生菌獲得好眠呢?徐婕芯醫師表示,現在益生菌研究越來越廣泛,近幾年有一個很流行的學說叫作「腦腸軸」,認為腦、腸軸是一個雙向溝通的渠道,腦部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等,可以改善情緒,甚至改善睡眠,連腸道中的菌叢也有相同的功能,還能與腦部構成一個雙向的溝通,因此建議民眾可以選擇具有專利的特定菌種的益生菌,來幫助改善腸胃道菌叢生態並幫助身體調節出更多可以穩定情緒或幫助睡眠的神經傳導物質及助眠營養素。在益生菌方面,徐婕芯醫師提到,現在具有科學專利的菌種,像植物乳酸桿菌、副乾酪乳酸桿菌、瑞士乳酸桿菌等,其實都有相關研究指出容易產生神經傳導物質GABA,有助於改善睡眠。另外,營養素的補充也對睡眠改善有所幫助,徐婕芯醫師指出,像是B群裡的B6、B12,或是鈣、鎂,以及構成GABA、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這些營養素其實都可以讓睡眠有更好地調整。補充營養素、益生菌 也要了解「睡眠衛生」重要性除了營養素、益生菌的補充外,事實上「睡眠衛生」也很重要。徐婕芯醫師表示,首先需要創造一個適合睡覺的環境,不要有太多的光照、噪音,需要有一個專門用來入睡的地方,不要工作、生活、睡眠全部都在一個空間。另外,睡前準備也是睡眠衛生的其中一環,徐婕芯醫師提到,睡前不要吃得太飽,也不要太常滑手機,因為手機產生的藍光,有時就算閉上眼睛仍會使腦部非常地活躍,另外有些刺激的物質像咖啡、濃茶,或是睡前大量運動等,都會造成過度興奮,讓睡眠受到影響。透過這些達到睡眠衛生,備有一個良好的睡覺環境,將有助於改善睡眠問題。徐婕芯醫師表示,如果這些都達到了,睡眠問題還是沒有改善的話,才會用一些營養的補充品幫忙。徐婕芯醫師強調,失眠、睡不好可先從睡眠衛生的建立、營養品的補充來改善,不一定需要用藥,但失眠是非常需要確切診斷的問題,若睡不好的情形已影響到生活,建議民眾應尋求醫師診斷、諮詢,選擇適合的用藥、營養補充品及睡眠改善方法,切勿自行隨意服用他人藥物。
美國心臟協會研究發現 吸食大麻恐提高中風、心臟衰竭等風險
就當國內因為知名網紅吸食大麻遭逮之際,美國心臟協會恰好推出一份研究報告,內容中指稱,每日吸食大麻的人,其未來爆發心臟衰竭的風險將會提高34%。根據《CNN》報導指出,美國費城日前舉辦美國心臟協會科學會議,會議中,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民眾,應該避免抽煙或蒸汽任何物質,包括大麻產品,因為可能對心臟、肺部和血管造成損害。科羅拉多大學斯卡格斯藥學和藥學科學學院的臨床藥學和物理醫學/康復部門教授佩吉(Page)表示,研究中發現,吸煙和吸入大麻,均會增加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紅蛋白(一氧化碳,一種有毒氣體)和焦油(部分燃燒的可燃物質)的濃度,類似於吸入煙草香煙的效果,這些都與心肌病、胸痛、心律不齊、心臟病發作和其他嚴重狀況有關。佩吉也表示「人們需要像對待任何其他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因素一樣,誠實的面對這個問題,並且詳細的了解所承擔的風險」。美國長者濫用大麻情況報導中也提到,美國老年人使用大麻的問題也日益普遍,202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2015年至2018年期間,65歲以上的老年人吸煙大麻或使用食品的數量增加了一倍。2023年的一項研究也發現,2015年至2019年間,65歲以上人群的上個月酗酒和大麻使用比例增加了450%。而雖然大麻不具備藥物成癮性,但其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大麻使用者,最終會因為心理因素而演變成對使用大麻的心理依賴症。根據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資料顯示,當人們在戒除大麻後,如果感到食欲不振、缺乏食慾、易怒、不安以、睡眠困難時,就屬於對大麻產生了依賴。大麻與慢性病之間的關係除此之外,大麻的使用也被發現與許多慢性疾病惡化有直接關聯。一項研究專門追蹤長期使用大麻(不與菸草混合使用)、對大麻有心理依賴的65歲長者的就醫紀錄。這項研究的首席作者、費城拿撒勒醫院的住院醫師蒙達爾(Avilash Mondal)博士發現,這些均被診斷出高血壓、2型糖尿病或高膽固醇的患者中,與1000萬名不吸食大麻的住院老年人相比,8355名濫用大麻的住院老人,在住院期間發生心臟、大腦重大疾病事件的風險,要高出20%之多。研究中也發現,高血壓(超過130/80毫米汞柱)與高膽固醇兩者,其實是預測大麻使用者是否會發生重大心腦不良事件的關鍵預測因素。佩吉也表示,許多人都知道,短時間內大量地使用大麻,其實是能降低血壓的「但十分有趣的是,如果長期觀察這些每日使用大麻的人們,就可以明顯知道,大麻的使用其實是與血壓上升有關聯的,這也是導致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大麻與心臟衰竭之間的關係另外還有一份研究,該研究花費4年時間追蹤了16萬名平均年紀為54歲成年人的健康狀況,以此來觀察大麻是否會造成其成為心臟衰竭的風險。而研究人員發現,每天使用大麻的人,心臟爆發心臟衰竭的風險,較完全不使用大麻的人增加34%。美國心臟協會資料表示,所謂的心臟衰竭,並不意味著心臟已經停止工作,而是心臟泵送富氧血液的能力不如應有的好,只要有如此情況就屬於心臟衰竭。研究人員也表示,在追蹤人員提及的「使用大麻」一事上,研究人員並未將大麻的「使用方式」做區分研究(大麻除了用抽的,也能製作成糕點餅乾食用)。先前也有另外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每日使用大麻的人,其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提高三分之一。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資料顯示,冠狀動脈心臟病是因為供應心臟的動脈內壁受損,形成脂肪斑塊於動脈的受損部位,長期下來造成血管壁失去彈性、變厚、管道變窄,甚至是堵住血管,讓血液無法流通。而冠狀動脈心臟病也是最常見的心臟病。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巴爾的摩Medstar Health的住院醫師阿爾哈桑(Yakubu Bene-Alhasan)表示,大麻的使用與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心房顫動等心血管疾病存在著關係。他也認為,目前的研究結果,其實是鼓勵更多研究人員應該要做更多大麻使用的相關研究,這樣才能更加了解大麻對健康的影響。
連假就放縱熬夜追劇打電動? 醫師提醒:會對腎臟6項重傷害
整整5天的清明連假,相信不少人除了忙著返鄉祭祖外,也有人會利用這段時間追劇、打電動,甚至放縱的通宵玩樂。但現在有醫師提醒,熬夜其實超級傷害腎臟,甚至會對腎臟有6項重大傷害,呼籲民眾就算是連續假期也不要熬夜。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日前在粉絲專頁上發文,內容中指出,台灣人名列全世界第二晚睡的國家,民眾普遍認為「熬夜會爆肝」,但事實上,熬夜對於腎臟的破壞更甚於肝臟。洪永祥也整理醫學文獻,指出熬夜對腎臟的6大傷害:直接破壞腎臟根據一項發表於《科學報告》期刊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直接引起腎臟的損傷和功能障礙。這種損傷主要是由於熬夜會干擾腎臟的正常尿毒素代謝,另外熬夜也會降低腎臟的血流速跟含氧量,熬夜讓腎臟沒得休息,增加腎臟處理代謝產物和廢物的負擔讓腎臟過勞而功能衰退。血糖失控、糖尿病風險增加導致腎功能惡化在台灣洗腎第一名的原因是糖尿病,家中有家人有糖尿病會自己測血糖的糖友或家屬一定知道,即使你都有規則服用降血糖藥物或打胰島素只要一熬夜隔天血糖就爆表。一項發表於《國際糖尿病雜誌》期刊上的研究發現,一般人長期熬夜會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主要是當睡眠時間減少或睡眠品質下降,會使得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腎上腺素分泌增加,造成葡萄萄耐受性變差與胰島素阻抗性上升,影響體內的血糖調節,導致血糖上升,最終導致糖尿病的發病。正常來說,在早上起床、大約7~8點的時候,身體會開始分泌「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幫助身體分解肝醣、脂肪,變成血糖來補充一天的所需的能量,所以這時血糖會升高;而在晚上11點~凌晨2、3點的時候,是皮質醇最低的時候,血糖則會降低,讓身體進入休息的狀態。但這些激素同時也會配合「睡眠週期」來更改分泌的時間,所以如果睡眠不正常、飲食不規律,激素亂掉,很可能就會讓血糖一直維持在高點。血壓升高導致腎功能惡化高血壓腎病變是台灣第二名洗腎的原因,熬夜還可能導致血壓升高,進而對腎臟造成重傷害。根據一項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上的研究,。熬夜會干擾人體的生物時鐘,進而導致人體分泌的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發生異常,長期熬夜會導致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分泌過多導致血壓升高,進而影響血壓的調節。這種血壓升高可能會對腎臟造成壓力,導致腎絲球硬化,進而導致腎臟損傷和功能障礙。增加腎結石形成與痛風的發作腎結石與痛風是兩種常見破壞腎臟的疾病,其形成與熬夜有一定的關係。根據一項發表於《美國泌尿科學會期刊》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可能是由於熬夜會增加尿酸的產生,進而導致尿酸在腎臟中的沉積和結晶,最終形成腎結石。尿酸一高痛風的發作頻率也增加,此外,熬夜降低了鈣吸收率,熬夜還可能會干擾腎臟的水分代謝,進而導致身體脫水尿液濃縮,也是腎結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導致泌尿道感染熬夜還可能會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風險。根據一項發表於《美國泌尿科學會期刊》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除了熬夜導致的免疫能力下降外,熬夜會干擾腎臟和尿道的正常功能,導致夜間頻尿、身體脫水、尿中蛋白質與糖分的滲漏增加進而促進細菌感染的發生。導致蛋白尿與慢性腎臟絲球炎慢性腎絲球炎是第三名造成洗腎的原因,其發病與熬夜有一定的關係。在門診只要是慢性腎絲球炎的腎友一熬夜隔天小便都是泡泡,蛋白尿明顯上升,根據一項發表於《國際腎臟病學雜誌》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增加慢性腎絲球炎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可能是由於熬夜會對於免疫系統的混亂,導致腎臟腎絲球處再一個高度發炎狀態,造成嚴重的蛋白尿與尿潛血,進而影響腎臟的功能,最終導致慢性腎絲球炎的發生。對此,洪永祥也針對「正確健康的睡眠」提出建議,尤其是對於那些已經有慢性衰竭慢性腎絲球炎更需要注意:11點前入睡,睡足6-8小時,甚至建議可以設一個入睡鬧鐘,鬧鐘一響就準備睡覺不要再追劇滑手機。晚上入睡除了全部關黑燈光,不要把手機筆電帶進臥室,躺在床上使用手機或筆電會讓藍光直接抑制我們褪黑激素的分泌,打亂了我們的夜間睡眠週期。睡前不要運動喝刺激性茶飲與吃宵夜,會影響到睡眠品質,每天起床若有陽光去曬個5-10分鐘的陽光,可以讓生理時鐘的日夜週期更健康且規律。規律的運動與每天靜坐冥想,對於睡眠有極大的幫助。若有餵食到逆流、打呼、呼吸終止、夜間頻尿等打擾到睡眠,務必積極矯正。若真的還是有睡眠困難,可以尋求神經與精神專科醫師的幫助。
假期後心情不美麗 「這情況」應尋醫師治療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開心歡慶跨年連續假期後,如果在回歸生活、工作或學習時感到情緒不適或備感壓力,當心你可能正經歷「假期後憂鬱」!根據《今日醫學新聞》2022年10月的一篇文章指出,度假會緩解壓力和改善情緒,但正面的影響或許不會持續很長的時間,透過旅行日記或製作相冊有助於因應假期後的負面情緒。假期後憂鬱 「這情況」應尋求專業治療台北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說明,「假期後憂鬱」就如同大家常說的「週一憂鬱 (Monday blue)」,休假後回到職場較容易感到壓力,所以會有「假期後憂鬱情緒」是正常的。他提醒,假期後憂鬱情緒若持續存在,「已超乎一般情緒反應」的程度,自己調適不來且影響生活與工作,輕者可能是「適應障礙」,重者可能是「憂鬱症」,此時應尋求專業協助或治療。症狀恐延續兩週 影響日常生活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假期後憂鬱」是人們度假後可能經驗到的負面情緒或憂鬱症的術語,其症狀包括:模糊的焦慮感、變得更加煩躁、懷舊、睡眠困難、全身不舒服或不安,上述症狀可能會從假期回來後持續兩週,並影響我們在工作、學校或人際關係中的表現。制定度假後計畫 以利恢復正常生活而制定度假後計畫有助於預防「假期後憂鬱」,像是在假期回來和重新開始工作之間留一至兩天的時間來適應、安排正常睡眠時間表、計畫愉快的休閒或社交活動、制定一個好的常規來幫助自己平靜地工作、保持規律運動、練習放鬆技巧例如冥想、腹式呼吸等。葉雅馨主任提醒,如果深受「假期後憂鬱」困擾,持續兩周仍無法改善,建議應立即尋求心理健康相關專業人員的協助,幫助自己重拾健康身心。
染疫2年後 陸最新研究:55%康復者仍有後遺症
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停止,越來越多臨床與研究結果顯示,染疫患者即使康復,仍對健康留下長期影響。大陸研究團隊12日在《柳葉刀呼吸醫學》(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線上發表最新研究,追蹤2020年間,1119位新冠肺炎患者從武漢金銀潭醫院出院後的健康變化,即使在感染2年後,有55%康復者出現疲勞、睡眠困難與心悸等後遺症。大陸研究團隊說明,無論染疫嚴重程度,康復者的身心健康隨著時間發展,都有改善,多數人在2年內可重返工作崗位。但後遺症負擔仍不小,2年後健康狀況仍明顯低於普通人,且有一半在2年內出現「長新冠症狀」(long COVID),生活品質更低於沒有長新冠症狀者。所謂長新冠症狀,依世衛組織(WHO)臨床定義是指確診者或可能被感染者,「在染疫後3個月出現、持續至少2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表現症狀包括疲倦、氣喘、胸痛、記憶力退化等。國際間雖也有類似研究,但追蹤時間較短、不超過1年,且未與普通人群比較。此次發表研究報告的大陸團隊,是由中日友好醫院教授曹彬、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教授王健偉率領的團隊完成,題目為「COVID-19患者住院治療後2年的健康結局:一項縱向佇列研究」,迄今這是全球研究時間最長的新冠患者隨訪研究。澎湃新聞報導,接受調查對象是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從武漢金銀潭醫院出院的新冠患者,症狀嚴重程度各不同,最終有1119人在感染後2年完成分析與面訪,隨訪時間包括6個月、12個月和2年。透過該研究顯示,在最初發病6個月後,68%受調者表示至少有一種後遺症,直到感染2年後,該比例雖下降,但仍有55%。此外,出院患者在2年後的健康狀況,仍比普通人群差,31%表示疲勞或肌肉無力、31%有睡眠困難,與對照組相比,出現相關症狀的比例分別為5%、14%。另外有約13%表示,他們有關節疼痛、心悸、頭暈和頭痛等症狀。在心理健康方面,接受調查的康復者比一般人更常表達出焦慮與憂鬱,在出院後6個月時比例為23%,2年後降至12%。曹彬表示,研究結果表明,對一定比例的康復者來說,需要2年多才能從感染中完全康復,特別是有長新冠症狀的人,進一步探索康復計畫,至關重要。
陸發表全球「最長」新冠康復者追蹤報告 2年後逾半仍有後遺症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越來越多臨床與研究表明,對相當大比例的康復者器官、系統產生長期影響。大陸團隊12日在《柳葉刀呼吸醫學》線上發表最新研究,追蹤2020年數月間武漢金銀潭醫院的1119名感染出院者的健康變化,總結指出,直至感染2年後,仍有55%康復者表示過至少一種後遺症。大陸研究團隊說明,無論最初疾病嚴重程度如何,出院患者的身心健康隨著時間都有改善,多數人2年內重返工作崗位。但症狀性後遺症的負擔仍高,受調者2年後健康狀況明顯低於普通人群,約一半在2年內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且生活品質低於沒有長新冠症狀的人。據澎湃新聞報導,過去全球類似的研究主要有隨訪時間相對短、都不超過1年,且缺乏與普通人群比較等情形。大陸這項全球至今最長的新冠患者隨訪研究,是由中日友好醫院教授曹彬、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教授王健偉所率領的團隊完成,題目為「COVID-19患者住院治療後2年的健康結局:一項縱向佇列研究」。該研究受調對象是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間,從武漢金銀潭醫院的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中所挑選,最終有1119人在感染後2年接受面對面訪談。隨訪時間包括6個月、12個月和2年。透過該研究顯示,在最初發病6個月後,有68%受調者表示過至少有一種後遺症,直到感染2年後,該比例下降但仍有55%。該研究也顯示,在發病2年後出院患者的健康狀況通常比普通人群差,有31%表示疲勞或肌肉無力、31%表示睡眠困難。對比非新冠肺炎受調者,出現相關症狀的比例分別為5%、14%。另外有約13%康復者表示出現一些其他症狀如關節疼痛、心悸、頭暈和頭痛。曹彬表示,透過研究結果表明,對一定比例的新冠肺炎的出院康復者來說,雖然可能已清除最初感染,但需要2年多的時間才能完全康復,特別是那些有長新冠症狀的人,因此進一步探索康復計畫對恢復至關重要。
性感女星罹癌後曝後遺症纏身 每天行屍走肉痛苦20小時
曾推出性感寫真走紅的女星唐玲,近年轉入戲劇與主持成績亮眼,但她卻在2019年發現自己罹患胃癌,之後接受化療後逐漸恢復健康,但她卻出現癌症患者康復後會出現的後遺症,她形容自己一天有高達20小時都深受其擾,甚至「走幾步路就會喘,每天好像行屍走肉,眼皮重的要命,常常想睡覺」。唐玲解釋「癌因性疲憊症」的狀況與原因。(圖/翻攝自唐玲臉書)唐玲在臉書上透露,自己前陣子得到了癌症病友9成會得到的「癌因性疲憊症」,「一天近20個小時都在睡覺,胸悶、呼吸困難,心情實在是有點鬱悶,更表示自己「走幾步路就會喘,每天好像行屍走肉,眼皮重的要命;超越睡眠困難、疼痛、食慾不振、憂鬱等。」。唐玲也分享「癌因性疲憊症」的病況,約有9成癌症病友會得到這樣的後遺症,而有83%的癌友嘗試改善疲憊,卻只有約一半的癌友會主動提到疲憊的情況,因此她也呼籲癌友們,若身體有甚麼狀況或改變,都要記得向醫護人員提出,讓醫護人員判斷並給予進一步治療。
女嬰出生就染疫!搶救第4次心臟停止跳動 印尼18歲以下恐怖死亡率曝
新冠肺炎全球肆虐,截至台灣時間30日,有450萬620人死於新冠病毒,至少2億1634萬4180例確診,在東南亞的印尼,疫情仍未見趨緩,隨著Delta病毒擴散,當地7月以來的確診數、兒童死亡個案持續激增,在8月孩童的死亡數創下新高,衛生部數據顯示,光是8月就有228名18歲以下的孩子病逝,就算活了下來,還必須面臨潛在併發症。 印尼18歲以下的死亡人數約占全體染疫病逝總數的1%,遠高於全球平均的0.3%。(圖/達志/美聯社)據印尼媒體《Kompas》報導,在印尼,其中不少家長根本不知道家中孩童已經染疫,像是這名3周大的女嬰瑪琳(Beverly Alezha Marlein),出生沒多久就染上新冠病毒,但身為34歲的父親亞歷山大(Erik Alexander)及32歲的母親曼諾媞克(Tirza Manitik)並不知情,只知道孩子生病了,且病得不輕。據曼諾媞克表示,孩子當時並沒有其他症狀,「但才過了一周,開始出現其他症狀,其中一個是睡眠困難,在餵奶的時候會吐」,隨著女嬰病情惡化,家庭醫師建議雙親立即讓瑪琳住院治療,然而當地多間醫院早已人滿為患,瑪琳的爸媽跑了大約10家醫院才找到床位,而當時的瑪琳的血氧濃度驟降、呼吸急促,甚至出現肺積水。印尼不少雙親在這波疫情中失去了兒女。(圖/達志/美聯社)瑪琳在醫療團隊努力下救活3次,儘管戰勝病毒,但她的身體早已不堪負荷,直到心臟第4次停止跳動時,院方宣告無法挽回她的性命,最終在7月7日病逝,當時瑪琳還不到1個月大。曼諾媞克心碎表示,瑪琳心臟狂跳、呼吸不穩定,直到筋疲力盡那一刻,「她的心臟就突然停止跳動」。依據印尼官方在24日公布的最新統計,18歲以下的死亡人數約占全體染疫病逝總數的1%,遠高於全球平均的0.3%。值得注意的是,自疫情爆發以來,已有50多萬名印尼孩童染疫,且因檢測比例低,真實數字恐怕還要高出許多。雖然印尼從今年1月就啟動大規模疫苗接種,但由於疫苗的數量不足,主要仍是以成人為主,當地的醫師認為,12歲以上族群應該優先施打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