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週期
」 睡眠 失眠 睡覺台灣國中生睡眠不足「平日僅7.58小時」 最新調查曝:兒少幸福指數創新低
「世界兒童人權日」即將來臨,然而在現今充滿挑戰的世代中,兒少的生活正面臨重重壓力。隨著數位科技的普及、學業競爭日益激烈,以及社會變遷帶來的生活壓力,現代兒少的幸福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兒福聯盟(以下簡稱兒盟)最新調查《2024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揭露了台灣兒少主觀生活滿意度持續下降的嚴峻現況。報告指出,2024年台灣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平均僅為68分,較2023年下降了5.5分,與《學齡兒童健康行為調查》(HBSC survey,以下簡稱HBSC)世界平均75分相差7分,意味著下一代正面臨著越來越不快樂的危機。除了心理疏離感和學業壓力等問題外,數位沉迷、睡眠不足及家庭關係等因素也對兒少的幸福感產生了深遠影響。根據兒盟的調查數據顯示,台灣學童的主觀生活滿意度平均僅為68分,較2023年下降了5.5分,也比HBSC國際平均的75分低了7分,台灣學童的主觀生活滿意度不僅低於HBSC國際平均,且近三年來更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高年級學童的滿意度更低,顯示隨著年級升高,學生的生活壓力也隨之增加。 此外,2024年台灣學童中,主觀生活滿意度達到60分以上的比例僅有69.5%,比2023年下降了9.6個百分比,顯示台灣學童的幸福感正逐步流失,下降情況不可輕忽。調查指出,有超過四分之三(75.9%)的台灣學童認為學校功課對自己造成壓力,相較於2023年的44.5%暴增了31.4%!其中,有近八成國小生(78%)認為學校功課帶來壓力,比例較國中生(73.8%)高並呈現顯著差異。國小生感受的壓力甚至超過國中生! 數據進一步揭示學童課業壓力的最大來源,有22.7%的國小生表示感到功課作業最帶來壓力;而國中生則是對自己的未來最感到擔心,佔28.5%。這反映出隨著年齡增長,學生的壓力源從具體的學習任務轉向了對未來的迷茫。學業壓力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不僅休閒時間被剝奪,也磨損了學習興趣。若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將受到嚴重影響。另一方面,睡眠不足已成為影響台灣兒少身心健康的隱形殺手。根據美國睡眠學會建議13至18歲青少年,每天睡眠時間應在8至10小時之間,研究數據顯示,台灣兒少平均睡眠時間平日8.01小時、假日9.59小時,顯示台灣兒少平日睡眠不足,假日補眠以還睡眠債的情形。 特別是國中生,平日平均睡眠時間僅為7.58小時,比國小生少了0.85小時,顯示隨著年級升高,睡眠問題更加嚴重。學業壓力的加劇,使得孩子們不得不犧牲睡眠來應對。同時,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所散發的藍光,更是擾亂了孩子們的睡眠週期、壓縮到寶貴的睡眠時間。長期睡眠不足不僅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更可能引發情緒問題、影響身體健康。 本次調查發現,台灣兒少面臨日常課業壓力大、睡眠不足的情況,卻也因此造成疏離感、憂鬱、為了紓解壓力花更多時間在遊戲上的狀況,而對自身生活更不滿意,長此以往對兒少身心健康影響甚鉅。快樂長大應該是兒少專屬的權利,兒盟呼籲家長和學校應多加重視兒少的生活狀況及情緒壓力。
睡眠週期的變化:父母如何因應對不同階段的嬰幼兒睡眠需求
據研究,兒童的睡眠週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化,這對父母在照顧幼兒時有了些新的挑戰。從足月嬰兒到學齡兒童,睡眠週期逐漸改變,並伴隨著不同的睡眠需求與模式。嬰兒時期,睡眠週期大約有50分鐘,從淺眠到深沉再到淺眠有著明顯的變化。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睡眠週期逐漸延長,且夜間醒來的次數逐漸減少。所謂的「睡過夜」並非指整夜不醒,而是指夜間醒來後能否有自我安撫的能力,再順利返回睡眠狀態,不會打擾到父母的休息。因此對於嬰幼兒的睡眠訓練需要考慮到這點,能成功自我安撫的嬰兒基本上要滿3個月,因此應適時給予安撫與照顧,也不可忽視嬰兒身體不適的警訊。父母最辛苦的初生兒時期從新生兒到兩個月的階段,嬰兒每天的睡眠時間約為13至14個小時,以短暫的睡眠和清醒交替為主,且沒有日夜之分。這段時期對父母來說挑戰重重,尤其是夜間的照顧工作,了解寶寶每段小睡大約2-5小時,接著再清醒1-2小時,而親餵的寶寶小睡時間通常較短、約1-3小時等睡眠的發展規律,謹記不趴睡、不蓋被、不用枕頭、床上淨空、獨立睡一張嬰兒床但與爸媽同房等安全守則,能幫助父母更從容應對兒童的睡眠需求。幼兒期睡眠差異開始出現從兩個月到一歲的階段,兒童夜晚的睡眠時間逐漸拉長、平均為12至13個小時,長睡眠可拉長到9-10小時,再搭配兩次小睡,此時個別差異也會開始出現,不同孩子有著不同的睡眠習慣,有些兒童可能會在入睡前表現出搖頭晃腦或身體搖晃的睡眠節律性動作,大部份在5歲後都會有所改善,如有發現異狀家長與醫生需再進一步做癲癇的鑑別診斷。學步期睡眠習慣建立格外重要當孩子到了一至三歲的學步期,睡眠時間會進一步減少至11至13個小時,夜間睡眠時間可達9.5至10.5個小時。這個時期孩子開始怕黑,父母應該建立穩定的睡前習慣,睡前1小時要避免活動和3C的刺激,在睡前可讓孩子有個睡前點心,不過豐盛大餐要在睡前兩小時進食完畢、以免干擾睡眠,創造一個昏暗舒適的睡眠環境。到了三至五歲,兒童的睡眠時間平均為9至10小時。在這個階段,某些孩子可能出現夜遊、夜驚、做惡夢甚至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問題,父母應及時尋求醫療幫助,同時建立在固定的時間點睡覺等正確睡眠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原文出處:國泰醫訊 2024年5月號【未來主人翁】
Galaxy AI化身健康神隊友 助攻加持全新Galaxy智慧手錶
三星於今年初發表Galaxy S24旗艦系列,奠定行動AI新紀元,同時宣布將在更多樣的裝置導入Galaxy AI。忠於此項承諾,三星正式將Galaxy AI應用於Galaxy智慧手錶中,強化其廣受喜愛的健康功能。憑藉強悍的終端裝置AI結合完善的Samsung Health應用程式,三星致力打造迄今最高度個人化且有保障的健康體驗。進階智慧功能 成就全方位情報與動力三星致力提供健康與保健先進體驗,首要之舉是運用深具意義且可付諸行動的洞察,協助用戶更深入瞭解自身的健康狀態。如今,透過整合Galaxy AI與Samsung Health,全新健康功能可歸納出更全面的健康分析,並搭配激勵性的鼓勵,協助用戶提升日常整體保健。身體能量指數(Energy Score)功能整合包括平均睡眠時間、睡眠時間一致性、就寢/起床時間一致性、睡眠時長、前日活動、睡眠期間心率與心率變化等健康指標的綜合分析,讓用戶全面掌握自身狀況,以最佳狀態迎接日常挑戰。此外,健康提示(Wellness Tips)則可依據使用者的理想特定目標提供見解、激勵訣竅以及指引,協助達成健康目標。(圖/三星提供。)精準度與準確性更上一層樓精確且全面的健康指標是打造完善智慧健康體驗的基礎。與AI結合後,升級的健康演算法及先進的追蹤工具將提供更宏觀、個人化且可付諸行動的洞察結果。良好的健康始於優質的睡眠,三星在強化睡眠AI演算法後,得以提供額外的深度睡眠分析。睡眠分析新增的睡眠指標則為用戶提供更詳細且精確的分析,能夠更清楚掌握自身睡眠模式,並建立更良好的習慣。除了原先支援的指標(例如鼾聲時間、血氧濃度及睡眠週期)外,再加入包括睡眠期間翻身動態、入睡潛伏期、睡眠期間心率和呼吸速率等詳細數值。全新運動功能提供智慧且輕鬆的體能測量數據,有助於安排更精準的訓練課表,此功能過去需透過高階設備方能實現。除了根據五種跑步強度劃分個人化心率區間外,全新有氧閾值(AT)/無氧閾值(AnT)心率區間詳細指標可讓跑步更有效率,同時可快速分析運動表現。此外,單車騎士還能比照專業選手的訓練模式,在短短10分鐘內輕鬆計算功能閾值功率(FTP)指標,依據AI數據分析出的個人化功率指標徹底發揮運動表現。運動追蹤工具亦可協助用戶更便利地記錄鍛鍊與進度。全新Workout Routine功能結合多種運動設計個人化課表,並可流暢轉換到下一種運動,無需暫停。使用Race功能可在跑步或騎單車時保持前進動力並追蹤進度,並可比較當下與過去在相同路線上的表現。三星電子行動通訊事業部副總裁暨Galaxy生態圈產品規劃團隊負責人Junho Park表示:「隨著將 Galaxy AI拓展到品牌生態圈,三星期望以更完善的串聯體驗,為用戶提供更精準的個人化和智慧服務,藉此開創嶄新契機。將Galaxy AI導入Galaxy智慧手錶只是此過程的開端,我們期待在不久的未來揭曉更多Galaxy產品陣容的新功能。」上述全新功能將支援於今年下半年即將推出、搭載One UI 6 Watch的Galaxy智慧手錶系列。自六月起,Galaxy智慧手錶部分用戶將可搶先體驗Beta測試版。這僅是為用戶準備的冰山一角,我們迫不及待展示緊接登場的Galaxy Watch系列新作,新機結合升級版硬體,更有Galaxy AI神助攻,釋放強大威力,敬請期待。
「這2種」睡眠型態要小心 醫警告:睡不足7小時罹癌風險增69%
現代人工作忙碌加上熬夜,不一定能睡滿8小時。醫師表示,研究發現有失眠的人,罹癌風險都較高,睡眠時間短和不規則睡眠,都會讓罹癌風險增加,「你日常生活中,由於這2種睡眠型態,就可能在10-20年之後,導致你罹癌。」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為何現在癌症愈來愈多,其中一個答案是現代人睡眠型態不足,「熬夜,會增加患癌風險,也是屬於2A類致癌物。因為睡眠,對健康是至關重要的!」黃軒引述去年7月一項研究,從1.4萬人的調查中發現,「睡眠時間短,確實與癌症風險升高有關。」第一,如果一天睡小於6小時,罹癌風險升高41%,「那些一天,睡眠不足7小時的人,其罹癌風險更增加了69%。」黃軒說,「即使你睡夠了6-8小時,但如果不是跟隨規律的晝夜生理時鐘入眠,也會增加癌症風險。在2024年2月,《肝臟學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國際期刊也發表了一篇關於晝夜顛倒會致癌的研究:首次證實,如果你的日常生活是黑白顛倒(長期晝夜失調),確實,也是會使人類易致癌。」黃軒指出,「研究人員發現:晝夜功能失調促進了非酒精性的脂肪肝(NAFLD)發生率增加,這樣的因素,容易誘導人類肝細胞易致癌。因為長期的晝夜失調,轉移了NASH和HCC這些癌症轉錄基因,會進一步,啟動了癌症的特徵。」黃軒說,「另一項芬蘭的研究顯示,女性空服人員,患上乳癌的幾率,較常人更高。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罹癌幾率升高,可能與長期睡眠週期不穩定,以及在夜間她們又長期接受光照。有著強烈的相關。」黃軒強調,不要熬夜也不要日夜顛倒很重要,「你日常生活中,由於這2種睡眠型態,就可能在10-20年之後,導致你罹癌!為什麼罹癌人數愈來愈多了?因為很多人『都睡不好』!『有高品質的睡眠,才是防癌最佳工具』!」
睡覺狂翻身?醫曝:正常人一晚翻「20次」 太多次可能藏警訊
每個人的睡眠習慣皆不同,有人一旦睡著了,就幾乎像死豬一樣一動也不動,但也有人會不斷翻身。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人正常「每晚睡覺時,大約會翻身20次左右」,但這也因人而異,在睡眠狀態中,一般都是無意識的翻身,而這種翻身動作不僅會提高睡眠品質,也為維持健康身體,但其實過度翻身,卻也可能是種睡眠障礙的現象。黃軒在臉書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晚上睡覺時會翻身的4個主要生理現象有:1調整皮膚溫度身體與寢具一直以同一面接觸的話,這一面的皮膚就會聚集熱量,然而由於緊貼寢具導致皮膚無法正常排汗,從而無法進行體溫調節。這樣一來,就會導致皮膚溫度升高,刺激睡眠深度,進入淺睡狀態。而睡時翻身的話,可以避免一面皮膚溫度過高,消除不舒服的感覺,這樣一來就可以維持深度睡眠的狀態了。2促進血液流通一直以同一姿勢睡眠的話,身體對床墊施加了壓力,而由體重產生的壓力及重量會導致血液及體液循環不暢。特別是後背、屁股之類容易產生重量的部位,與床墊貼合的太久將會更不利於血流及體液的循環。翻身有助於改善血流及體液的循環,也可以調整血液的不均衡狀態。3睡眠週期轉換睡眠深度可以分為:快速眼動睡眠(身體休息,腦活動)和非快速眼動睡眠(身體和腦同時休息)。睡時翻身,可以調節睡眠週期,使之進入良好的睡眠狀態。如果沒能掌握好睡時翻身的節奏就會導致睡眠週期紊亂,從而得不到良好的睡眠,晨起時也就沒有一個良好的狀態。4為好夢創造條件每個睡眠週期,都會伴隨一個夢。香港大學的學者研究稱,夢境與睡眠姿勢也有關,研究人員發現,「趴著睡更容易做噩夢和春夢」。如此看來,翻身也可以幫助人體調整到最舒適的睡眠姿勢,為進入好夢創造條件。睡眠一直過度翻身,而且是不由自主的一直在翻身的障礙,常見的包括:患有不寜腿症候群或週期性肢體抽動症等疾病,可能會導致睡眠期間的非自願腿部一直反覆運動,導致一直在翻身。1不寜腿症候群是指夜間休息或睡覺時,會有不自覺的腿部抽動情形,長期下來影響睡眠,也可能引起憂鬱症或焦慮症,臨床上雖常見,卻也常被忽略。2週期性肢體抽動症,是一種在睡眠期間發生的疾病,患者的四肢在睡著時發生不自主抽動,這會導致一個晚上每小時數十次的睡眠中斷。 然而因不自覺覺醒的關係,隔天日間就是整天精神不濟、昏昏欲睡。 目前真正的病因不明,推測與多巴胺系統分泌有關。3環境引發的睡眠障礙噪音、光線或不舒服的床上用品會擾亂睡眠,導致某人翻身,試圖找到更有利的睡眠環境。環境因素對睡眠品質有著深遠的影響。噪音、光線或不舒適的床上用品可能干擾睡眠,促使人們不自覺地翻身,以尋找更適合的睡眠環境。黃軒表示,大部分人翻身,都是種很正常的生理現象,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和維持健康身體狀況,但是如果一直翻身,干擾到自己的睡眠品質,例如明明睡飽了,隔天仍然昏昏沉沉的,或是憂鬱症或焦慮發作愈來愈明顯,就要去看醫生,這些有可能是睡眠障礙引發的,而不會只是睡眠的生理現象而已。
寒流到來不要包緊緊? 專家曝再冷都該裸睡揭「這幾項好處」
入冬首波寒流發威,氣象署甚至指體感溫度有可能直逼1度!面對這麼寒冷的天氣,許多人喜歡把自己裹得厚實睡覺,但睡眠專家表示,這些壞習慣卻會造成睡眠障礙,產生失眠、精神不濟,建議無論天氣再冷「裸睡都能讓人睡得更好」。《紐約郵報》引述了睡眠專家馬戈(Sammy Margo)的說法,體溫對個人的睡眠時長十分重要,「這和你的晝夜節律有關,因為生理時鐘控制著人們的睡眠週期,像是在冬天裸睡有助於降低體溫,讓身體發出進入睡眠狀態的訊號,促使人們進入深度睡眠」。此外,Healthline網站也指出,裸睡能減輕壓力和焦慮、防止體重增加、降低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促進陰道健康、提高男性生育能力,據美國泌尿科專家史迪斯那(Brian Steixner)博士指出,裸睡也有助於優化男性精子,史迪斯那表示,穿內褲睡覺會增加私密處感染的可能性,因為內褲中溫暖潮濕的環境,容易滋生細菌,細菌越多,引發感染的風險也越高,「要優化精子生成,睾丸最佳的溫度為攝氏35 到35.5 度,一旦睾丸溫度過高,精子質量就會受到負面影響」。除此之外,肌膚在接觸寢具後,會刺激分泌與愛情、親密關係相關的催產素,不僅帶來身體上的滿足感,也有助於增進情感上的親密感。另外,來自日本北海道的醫生丸山淳表示,北海道有個村莊,所有居民都有裸睡的習慣,幾乎無人失眠,原因是裸睡時候身體自由度較大,能有效放鬆肌肉,緩解緊張性疾病帶來的痛楚,特別是腰痛、頭痛等疾病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其實很多人都有裸睡的習慣,大多都是因為去除了衣物對身體的束縛,會有一種無拘無束的舒適感,但原來裸睡還有其他好處,或許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嘗試看看。裸睡好處多,有專家建議,不管天氣再冷都應該裸睡。(圖/翻攝自推特)
你常打瞌睡?研究顯示帽帶企鵝每天竟打瞌睡1萬次 每次只持續4秒鐘
無論是在開會、通勤,甚至在看電視時,我們都有過不停打瞌睡的經驗,但相比起帽帶企鵝的瞌睡紀錄,根本不算什麼。根據最新研究指出,帽帶企鵝每天要打瞌睡約1萬次,每次只持續4秒鐘左右,加起來的睡眠總長則超過了11個小時。據《每日郵報》報導,來自里昂神經科學研究中心(Lyon Neuroscience Research Centre)和韓國極地研究所(Korea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團隊記錄了南極洲帽帶企鵝群的睡眠行為,期間團隊利用腦電圖(EEG)監測和其他非侵入性感測器來了解帽帶企鵝與睡眠相關的大腦活動。結果顯示,帽帶企鵝每天的睡眠時間超過11個小時,但並不是一次睡完,而是靠數千次、每次只持續4秒鐘左右的打瞌睡所累積起來,而這種奇怪的睡眠週期似乎對牠們沒有造成明顯的傷害,研究人員說,這使得牠們能夠累積日常睡眠需求,同時對巢穴保持警覺心。研究人員也推測,這種極端的睡眠時間可能是由南極洲喬治王島的環境因素所導致,因為那裡的企鵝聚集一起孵化蛋,必須隨時保持警惕保護寶寶們受捕食者的侵害。
一天要睡幾小時? 研究發現:東亞人睡7小時死亡率最低
人一生中的三分之一歲月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傳統的觀點認為「每天8小時的睡眠」是最健康的睡眠週期,但睡眠時間要多久才是對的?真的是「8小時」嗎?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這可能是一個認知錯誤!根據一份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上,主題為《東亞人群睡眠時間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報告顯示,指出7小時是最好的睡眠時間,死亡風險最低。根據報告,這項研究是亞洲地區關於睡眠時間與死亡率關係的首次最大型研究,這是由亞洲隊列聯盟(Asia Cohort Consortium, ACC)領導,該聯盟由亞洲30多個隊列組成,包括台灣在內,共有32萬2721名成年人參與,平均年齡為54.5歲,研究經歷大約14年的追蹤調查,睡眠7小時的東亞人其死亡率最低。研究報告指出,對男性而言,睡眠7小時後再增加1、2、3個小時,死亡率將分別增加9%、18%、43%,若睡不足5個小時,死亡率也會增加16%,針對女性部分,睡眠時間比7小時更多或更少,死亡率都會增加。此外,研究還指出,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其他原因導致的死亡風險,若是睡眠有7小時的狀況下都是最低的,不過,會出現這種情況,報告中並未給出明確答案。早在2021年之前的研究,已經發現睡眠和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不同的是,那些研究主要是針對歐美等國家的西方人。另外,根據《News Media》的報導,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威爾研究所、從事睡眠相關研究的華裔神經科學家傅穎慧(Ying-Hui Fu) 博士曾經發現一種命名為DEC2的基因突變,擁有這種基因的人,平均只需要睡眠6.25個小時,而同家族無此突變的成員,平均要睡8.06個小時。這項研究也對白老鼠進行實驗,發現基因改造後的白鼠也睡得更少,醒著的時間更長,而且更樂觀、精力充沛,且擅於進行多工任務,具有短睡眠基因突變的人還有一些其他特性,比如更耐痛,而且幾乎不受時差影響,甚至可能更長壽。這位華裔神經科學家和研究團隊還發現了ADRB1、NPSR1兩個基因,都會影響人的睡眠長短。華裔神經科學家傅穎慧博士曾經發現一種命名為DEC2的基因突變,這種人平均只需要睡眠6.25個小時且更樂觀、精力充沛。(圖/翻攝自推特)
白天喝「這杯」睡前再小酌…平衡睡眠品質! 美研究曝:若長期使用恐惡化
若是在就寢前喝了咖啡或是酒精,或許都會對睡眠有副作用。不過美國近日研究出,若是在白天喝了咖啡的人,在晚上睡前時再小酌一杯酒,竟得出意想不到的結果。綜合外媒報導,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健康與危險行為研究中心、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人類睡眠科學中心合作研究出酒精與咖啡對於人體睡眠影響多大,並且將持續多久時間;其中就有一群經常飲酒及攝取咖啡因的金融交易員提供了讓人意外的數據。17名接受為期6周研究的男性金融交易員稱,金融工作平時壓力較大,且需要高度專注力;而其中就有受試者表示,每天喝一杯咖啡會導致晚上睡眠時間減少10分鐘,一周合計減少1小時;至於白天喝了咖啡,晚上睡前小酌一杯的受試員則表示,一晚會減少5分鐘睡眠時間,一周合計則是30分鐘,因此可以得知,酒精會抵消當天早上攝取的咖啡因,幫助提高晚上的睡眠品質。研究指出,咖啡可以幫助酒精影響睡眠而導致在白天的疲倦;華盛頓大學研究負責人弗蘭克(Frank Song)表示,以曝光的數據可以證明,人們喝咖啡和酒是為了『平衡』睡眠。事實上,喝咖啡後再喝酒可能會讓你更容易入睡,而且如果在當天晚上喝酒,咖啡因可能會讓人們感覺不那麼睏。」據報導,酒精會抑制睡眠週期的快速眼動期(REM),使人睡眠品質變差。則每攝取1標準單位的酒精,睡眠品質就會扣3分;若是在同一天喝了含咖啡因的飲料的話,睡眠品質就不會這麼糟糕。最終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為,咖啡因會在體內停留數小時,因此能掩蓋酒精干擾睡眠而產生的倦意。由上述結果可以解釋,人們透過攝取酒精和咖啡會出現「自我治療」、減輕疲憊的現象,但如果長期採取這種方式,整體睡眠品質將會變糟,甚至會出現惡性循環。
午睡可助腦力恢復、提升工作效率! 醫公開小睡前多做「這1事」效果明顯
不少人都會有睡午覺的習慣,但如何在醒來時不會昏昏沈沈,還能提高工作效率則需掌握訣竅,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指出,要將午睡「睡得好」也是門學問,他也分享了在小睡前的多種好習慣,其中因為咖啡因的作用時間為20至45分鐘,所以在睡午覺前喝咖啡,剛好可以在睡醒時讓腦袋保持清楚。李思賢在臉書發文指出,睡眠分成「淺眠的N1和N2」和「深眠的N3」3個階段,注意在睡午覺時,應維持在N1和N2的淺眠階段,盡量不要進到N3的階段,因為進入到N3腦中的腺苷adenosine會增加,睡醒的時候會昏昏沈沈的,避免進入N3的方法則為讓午睡的時間不要超過20分鐘。至於想要補眠或是增加工作的效率,睡眠的時間則最好能夠涵蓋一整個睡眠週期,也就是90分鐘,雖然這對大部分的上班族而言不太可能,但即使有少量的補眠,也是能夠稍微改善記憶力和緩解一整個早上的疲勞感。李思賢也提醒民眾,如果常常想要午睡,可能要注意午餐吃了哪些東西,因為不只是高GI食物,速食油炸物也會傷害我們的粒腺體,讓人想睡覺。他說,在睡午覺前喝咖啡,或許聽起來很矛盾,但是因為咖啡因要作用需要20至45分鐘,這剛好可以在你睡醒時讓腦袋保持清楚,另外,戴個眼罩和耳塞也有額外幫助。
失眠、睡不好怎麼辦?可從飲食下手! 營養師指出5種食物有助改善睡眠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常常會有失眠問題,長期失眠不只會大大影響日常工作表現、人際關係,更會進一步影響身體、心理健康。健身營養師黃威杰表示,如果想擁有美好的睡眠品質,可以從飲食下手。影響睡眠、失眠原因多 改善也可從飲食下手影響睡眠的原因有很多種,常見造成失眠的原因包含心理因素、環境因素、生活習慣、生理時鐘等。除了改變環境、放鬆、減少壓力等,其實也可以從飲食下手。黃威杰健身營養師指出,研究顯示,如果吃對食物可以促進更好的睡眠品質,甚至可以在心血管健康、體重控制和血糖上發揮重要功能。因此,黃威杰健身營養師提出以下5種對於睡眠改善有所幫助的食物。改善睡眠食物1:奇異果 睡前吃改善入睡時間奇異果富含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特別是維生素C、E、鉀和葉酸。黃威杰健身營養師表示,研究發現睡前吃一兩顆奇異果能改善入睡時間,增加睡眠時長,並擁有更好的睡眠品質,因為它含有有助於抗氧化的物質,還可以改善葉酸缺乏的問題,同時也富含高濃度的血清素,這些都對改善睡眠有很大的幫助。改善睡眠食物2:酸櫻桃 含褪黑激素調節睡眠酸櫻桃和我們平常吃到的水果甜櫻桃不太一樣,黃威杰健身營養師提到,雖然兩種櫻桃對人體都有很大的健康效益,但是在酸櫻桃身上發現有更高濃度的褪黑激素,而褪黑激素剛好是調解睡眠的重要關鍵激素。改善睡眠食物3:牛奶 含色胺酸善睡眠、情緒睡不著喝杯熱牛奶是許多人都聽過的助眠小撇步,黃威杰健身營養師表示,許多研究顯示睡前喝溫熱牛奶,能改善夜間醒來的次數,若有難以持續入睡的問題,可嘗試透過牛奶改善,因為它富含色胺酸,研究證明可改善睡眠、情緒障礙,因為色胺酸是血液中血清素、褪黑激素的合成原料,直接影響睡眠品質。改善睡眠食物4:鮭魚 調節血清素助睡眠週期改善黃威杰健身營養師指出,有項研究發現一週吃三次鮭魚可改善整體睡眠,白天的精神也能獲得改善,這是因為鮭魚富含大量omega-3脂肪酸、維生素D,這些能幫助調解血清素,而血清素是褪黑激素的前驅物,會直接影響到人體的睡眠週期,對於睡眠品質具有重要影響力。改善睡眠食物5:堅果 褪黑激素+鎂+鋅改善失眠另外,堅果也含有褪黑激素、鎂、鋅。黃威杰健身營養師表示,有研究顯示,褪黑激素、鎂和鋅的組合,可以幫助治療老年人在失眠當中睡得更好。均衡、規律的飲食習慣對健康有非常大的益處,不過除了上述5種食物外,黃威杰健身營養師提醒,如果是睡眠比較容易受到影響的人,也應盡量在下午或晚上避開咖啡因的攝入量,避免咖啡因的興奮作用影響到夜晚的睡眠。
做夢就是睡得好? 蒼藍鴿授「5招」增加深眠長度
全球人氣的遊戲IP《寶可夢》日前推出最新手遊「Pokémon Sleep」,主打一邊睡覺一邊抓寶,睡醒後還能查看睡眠狀況、深淺眠情形。據統計,該款APP自7月下旬上線至今,iOS和Android雙平台下載次數已突破1000萬次。除了人氣IP創造話題之外,也足以顯示現代人對於睡眠數據的好奇。不過這些數據如何判讀、睡眠品質的好壞又該如何評斷?了解睡眠階段 深眠時間其實不到四分之一本名吳其穎的醫師YouTuber《蒼藍鴿的醫學天地》在最近的影片中提到,睡眠階段共分為「非快速動眼期」(NREM)與「快速動眼期」(REM)兩種,而其中非快速動眼期又再分為N1、N2及N3。非快速動眼期(NREM)N1:屬於NREM的第一層,是指從清醒到睡著的狀態。此時人體的心跳、動眼速度、腦波、呼吸漸緩,肌肉也慢慢放鬆進入睡眠,約佔整體睡眠時間的5%。N2:即所謂的「淺眠期」,約佔整體睡眠的50%。全身的核心體溫會下降、眼球停止轉動。這時雖然較難叫醒,不過仍可能會有突然驚醒的情況發生。N3:即「深眠期」,是「非快速動眼期」最深的一層,約佔睡眠總長度的13%至23%不等。肌肉會處於全然放鬆的狀態,此時心跳、呼吸、腦波都會降到最低點,即便出現巨大聲響也難以叫醒。快速動眼期(REM)REM時期約佔總睡眠時長的25%,顧名思義,眼球會快速左右擺動,腦波也會回到與清醒時差不多的狀態,這時就是常「做夢」的階段了。蒼藍鴿表示,為了預防做夢時手腳亂揮造成危險,人體也會強制脖子以下的肌肉(隨意肌)呈現半癱亂的狀態。焦慮也會影響睡眠 「心率變異」成評斷依據要判定好的睡眠品質,蒼藍鴿提到,除了睡眠總時數很重要之外,也需將睡眠週期納入評估。以一般成年人而言,他建議至少睡足七小時,並且深眠(N3)時數維持在1至2小時以上,對於精神、活力的恢復更有幫助。而像是睡前飲酒、睡眠呼吸中止、白天的活動及焦慮程度也是影響睡眠品質的關鍵。蒼藍鴿表示,也可靠睡眠時的HRV(心率變異程度)來做評斷依據。若HRV越高,代表心率越慢、每次心搏的間隔越長,睡眠時也越放鬆;反之若HRV低,則可能代表身體焦慮,較難放鬆。因此,要有效增加深眠時間和睡眠品質,蒼藍鴿也在影片中整理五項建議:1. 固定時間就寢、固定時間起床,讓身體習慣睡眠週期。2. 維持體態、保持良好運動習慣,能預防睡眠呼吸中止症狀。3. 睡前冥想、腹式呼吸訓練,有助副交感神經活化。4. 睡前避免劇烈運動、使用3C產品。5. 中午過後避免攝取咖啡因。如何正確補眠?小心破壞睡眠週期越睡越累!▲吳其穎醫師(蒼藍鴿)建議,熬夜後的補眠切記「不要超過兩小時」,以免打亂睡眠週期。不少民眾放假時熬夜看劇、唱歌、打電玩樣樣來,導致週一上班、上學日好痛苦。到底常聽說的「熬夜一天補三天」是否有根據呢?蒼藍鴿也在影片中解答。他提醒,通常熬夜後的體力的確需要兩、三天來恢復,但民眾在補眠時切記「不要超過兩小時」,以免打亂睡眠週期,導致晚間更難入睡;而若還是覺得疲憊,也可加入30至40分鐘的午休。隨著科技進步,可以透過穿戴裝置就能了解睡眠情形,不論是睡眠階段或HRV(心率變異程度)的數值,民眾若能了解箇中含義,藉此改善生活作息,對於睡眠品質更有幫助!
一直睡不著?醫曝睡前5大壞習慣 喝水也超NG
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很重要,不過可別忽視「睡前作息」!英國一名外科醫生拍攝影片分享不少人在睡前有5項壞習慣,恐怕影響到睡眠,吸引數十萬人點閱觀看。據《News York Post》報導,英國一名外科醫生卡蘭拉詹 (Karan Rajan)日前拍片分享睡前不應該有的5項壞習慣,第1項為「睡前吃東西」,如睡前2小時吃一頓大餐,恐怕會增加半夜消化不良的機會,因此建議吃完大餐後,等待2至3小時再入睡。第2為睡前喝水,他認為睡前喝水並非好主意,若當下大量喝水時,可能會抑制「抗利尿激素」(ADH,控制尿排出的水量)的產生,造就醒來次數更多,也破壞睡眠。第3為「不要睡在太熱的床上」,他建議不要睡在炎熱的房間裡,「我們的身體需要變得涼爽才能更快入眠」。第4為在睡前喝酒精飲料,可能會打亂睡眠週期,像是延長「快速動眼期睡眠」,使得在夜晚「奇怪的時間」醒來。最後為避免攝入咖啡因,攝取太多會阻斷腺苷受體與腺苷的結合,「只會感覺沒那麼睏」,也變得更難入睡。
失眠「狂看時間」會更焦慮睡不著! 醫5撇步教你放鬆入睡
「睡不著覺」一直是許多人夜晚時分的困擾,睡眠不足更會影響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而若是躺在床上不斷擔心「現在幾點了」,亦會因壓力、焦慮使得失眠變得更加嚴重。對此,重症醫師作家黃軒提出了5點有效策略,用以幫助自己能夠放鬆入睡。黃軒醫師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分享,經常看鐘檢查時間的行為,在醫療專業名詞上稱作「時間監控行為」,這將會增加挫敗感並誘發失眠,並可能使情況變得更糟,或需加重安眠藥的使用量。他提到,「時間焦慮」可能導致人更難入睡、更容易醒來(因為會不斷地檢查時間或聽鬧鐘的聲音)、更難再次入睡(會想計算剩下的睡眠時間,或擔心第二天的工作),種種結果都指向對於時間的過度關注和擔心,並將讓人更易感到疲勞與情緒低落。為此,黃軒提出了以下5點策略,以有效避免時間焦慮:1.睡前避免使用電子設備,如手機、電視等這些設備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素分泌,這是一種調節睡眠週期的荷爾蒙,並且,電子設備可能會提供一些令人興奮或擔憂的信息,如社交媒體、新聞或郵件等等,從而刺激大腦、干擾放鬆。2.睡前做助於放鬆的活動如閱讀、冥想、聽音樂,或是深呼吸等等,可以幫助減少壓力及焦慮,促進身心平靜。3.設定1個固定鬧鐘將其放在床頭櫃或其他無法直接看到的地方,得以避免人在夜間不斷地看時間,或被鬧鐘的亮度、聲音打擾;或是想起床上廁所或喝水,則盡量不要看時間或開燈。4.起來等睏了再回床上如果在夜晚醒來,且無法在15分鐘內再次入睡,可以起身先去另一個房間,或是做一些安靜、放鬆的活動,直到感到困倦再回床上,這樣可以避免人與床產生負面聯想,並幫助人重新建立床與睡眠間的關係。5.不要過分自責不要過分擔憂自己有困難入睡,這些情緒只會加劇時間焦慮,使得人更難入睡;相反的,可以嘗試接受自己的失眠,並相信那只是暫時的,或試圖與自己進行正面對話,如「我不需要完美的睡眠才能有一個好的一天」。綜上所述,黃軒也建議,可以嘗試每天在同一時間上床和起床,盡量不要小睡或晚睡,建立一個規律的睡眠習慣,但若是失眠仍然嚴重且已長時間持續,還是應該去尋求專業的協助。
壓力也會造成過敏! 營養師揭紓壓抗敏6招:調整飲食也行
現代許多民眾常被生活壓力困擾,加上近逢季節交替,難防過敏症狀找上門。營養師薛曉晶透露,研究指出,長期處於壓力狀態的過敏患者會有較多的發作次數,而過敏較頻繁的患者也較易有負面情緒。對此,他總結出紓壓與抗過敏的6大方式,包含攝取健康的脂肪、採用211飲食、多吃維生素C和維生素D、調整飲食保持腸道健康、學會緩解壓力的生活方式。薛曉晶在臉書粉絲專頁「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發文表示,生活之中的各種因素都可能是促成過敏症狀加重的因素,像是個人自我要求、家庭因素和工作壓力,若長期處於壓力狀態的過敏患者就會有較多的發作次數,造成負面情緒增生,所以如何在飲食與生活方面做出調整,以緩解壓力與過敏相關的不適,對於壓力遽增的現代民眾而言,屬於重要議題。Omega-3平衡壓力與免疫薛曉晶指出,適量攝取健康的脂肪,可助減輕壓力和緩解過敏症狀。美國《精神醫學期刊》2022年刊登的一份研究揭露,Omega-3脂肪酸有6種可減少壓力的成分,除了降低憂鬱症的發生,也能有效舒緩過敏反應,好比咳嗽、打噴嚏及皮膚紅腫等症狀,雖然不能改變過敏體質 ,卻能緩解過敏反應的發生。因此,她建議,不妨在日常飲食當中,增加富含Omega-3 PUFA食物的攝取,像是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亞麻仁油。211餐盤穩定血糖有效率薛曉晶提到,壓力對人體代謝功能有重大影響!第2型糖尿病可能經由心理和生理壓力所引起,當壓力出現,身體當中的腎上腺會產生俗稱「壓力性賀爾蒙」的可體頌 ,增加血糖和血壓的功能,此時血糖就會上升,讓身體有足夠的能量面對壓力,但若胰臟功能不佳,在壓力解除之際,血糖就越難降回原本標準,因而出現持續性高血糖的現象,導致胰島素阻抗,最終引發糖尿病。對此,薛曉晶提醒,維持血糖的穩定能降低過敏的症狀,一旦壓力增加,更應攝取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像是全穀雜糧類、蔬菜類和足量的蛋白質,不妨採用211飲食的模式,以吃原型食物為主,也要提高蔬菜的攝取量。維生素C、D,紓壓、降敏薛曉晶指出,維生素C是人體重要的抗氧化劑,可以清除不穩定的自由基,進而延緩細胞老化,還能促進干擾素製造,有效瓦解病菌攻擊,防止發炎並提高免疫。她指出,當壓力來襲,身體會大量消耗維生素C,此時要多補充維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像是高麗菜、甜椒、芭樂;也有研究揭露,維生素D可以幫助對抗憂鬱 、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降低過敏的風險,可透過曬太陽,或食用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補充,好比魚類、蛋黃和牛奶。保持腸道健康薛曉晶表示,腸子是人體第二大腦,也就是所謂的腸腦軸,腸道細密的神經元與腸道微菌叢互動頻繁,可藉由內分泌、神經訊息傳遞等與腦部溝通,是近年來廣為人知的健腦秘密武器;腸道內的益生菌更是平衡免疫、減少過敏發作的功臣之一,因為腸道免疫功能與過敏反應密切相關。因此,她建議,攝取益生菌和益生元豐富的食物,像是優格、酸菜、泡菜等發酵食品、全穀雜糧類和蔬菜、水果,以保持腸道健康。鈣鎂舒緩壓力、放鬆神經薛曉晶提到,鈣參與神經傳導、肌肉放鬆等荷爾蒙的作用,因此在情緒焦躁不安的時候,適度補充鈣質,可達到安撫情緒的效果;鎂參與了人體內超過300種酵素的活化,包含能量代謝作用及安定神經系統的效果,當壓力荷爾蒙升高之時,就會加速消耗鎂離子並排出體外,而缺乏鎂會使大腦容易焦慮、憂鬱,更容易受到下一個壓力事件影響,加速鎂離子的流失,進而形成惡性循環。薛曉晶解釋,一旦人體內的鎂離子濃度不足,神經細胞就會變得很容易受到刺激,造成興奮、激動、敏感、神經質等反應,而當腦細胞長期接受大量刺激,也會導致入睡困難、失眠的症狀;此外,鎂也可放鬆神經,對於淺眠、多夢、睡不著等睡眠障礙都有相當的幫助,不光能提升睡眠品質,還能有效降低壓力。薛曉晶也說,惟因近年的國民營養調查,鎂為國人攝取不足的礦物質第二名!因此,要緩解生活、工作壓力,要先從飲食攝取足夠的鈣和鎂,例如南瓜子、酪梨、腰果、綠色蔬菜,再來考慮服用補充品。緩解壓力的生活方式薛曉晶透露,除了飲食調整,還應留意緩解壓力的生活方式。她建議,定期進行運動、保持良好的作息規律、學習正念冥想等方法來緩解壓力,而中等強度(最高心率的70%至80%)的耐力性運動(50分鐘以上的跑步),會顯著提高血液內大麻素的濃度,激發腦部釋放多巴胺。因此,她指出,特別是跑步之類的有氧運動,往往就有使人感到心情愉快和沉迷的效果,除了可增加血清素濃度,讓心情變好、改善睡眠週期,還能消耗掉人體內讓人產生壓力的物質,例如腎上腺素,進而幫助身體放鬆。(圖/翻攝自臉書/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