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期刊
」 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60歲婦人半年急瘦8公斤「確診食道癌末期」 專業醫提醒:10習慣養出一身癌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期分享案例,內容提到一名年過60的婦人,因為吞嚥困難導致半年內急瘦8公斤,後來該名婦人確診食道癌末期,甚至還轉移到肺部肝臟。洪永祥醫師解釋,該名婦人日常習慣吃過鹹的醃製醬菜、喝酒,久坐,這些都是容易致癌的壞習慣。洪永祥醫師也為此列出10大養癌的壞習慣清單,呼籲民眾不得不防。洪永祥醫師解釋表示,在討論致癌的壞習慣時,大家往往會想到抽煙、喝酒和嚼檳榔這三個主要因素。然而,有許多其他容易被忽視但卻有罹癌風險的生活習慣,希望大家能及時改正。洪永祥醫師也為此列出10大養癌的壞習慣清單:第十名:喜歡喝會燙口的熱湯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逾攝氏65度C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口腔是身體非常耐熱的部位,通常可以容忍到約攝氏60度C左右,黏膜被湯燙傷約3天左右的時間就能修復好,但若不停反覆傷害黏膜,在來不及修復的情況下,也可能提高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民眾遇到感覺會燙口的熱湯熱飲,務必再放涼一些再入口。第九名:保麗龍碗裝泡麵並用書本重壓在講到泡麵之前先來澄清一下用紙杯塑膠蓋裝熱騰騰咖啡會不會致癌?台灣人愛喝咖啡出名,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統計,台灣人2021年全年咖啡消費總數約28.5億杯,平均每人每年約喝122杯,一大早上班族都會人手拿著一杯用紙杯與塑膠蓋的熱咖啡,大約於 2013 年傳出熱咖啡杯蓋會致癌, 6 號PS(聚苯乙烯)杯蓋不夠耐熱,溶出致癌物苯化合物的疑慮,衛福部當時也公開澄清,6 號塑膠的標準為耐熱度攝氏 95 度、持續 30 分鐘的條件,強調正確使用就不用擔心。後來咖啡業者改用更耐高溫5號 PP聚丙烯可耐熱達100-140度。來消除大家喝熱咖啡致癌的疑慮。洪永祥醫師表示,基本上若業者守法照規定來,喝熱咖啡用紙杯裝與塑膠蓋還算安全,但這邊要特別提醒當心的反而是泡麵碗,很多6號塑膠會使用在泡麵碗,現在市售的泡麵碗大多為紙盒容器,但仍有少部分附的是保麗龍碗,如果燒開水沖泡麵、又用鋁箔蓋上再壓一本厚厚的書泡好幾分鐘,高溫悶燒,這樣就可能超過 6 號塑膠的耐熱使用範圍,而 6 號塑膠在動物實驗中確實會增加動物的罹癌風險,長期累積恐對人體產生致癌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建議,外帶咖啡還是自備不銹鋼或陶瓷保溫杯、泡泡麵還是用陶瓷碗最安全。第八名:喜歡吃烤焦的食物很多人喜歡焦香美味:烤肉、烤麵包、焦掉的鍋貼、鍋巴等,肉類的脂肪和蛋白質燒焦產生危險的致癌物是多環芳香烴,這是在人類已經發現有致癌風險的一級致癌物。而鍋貼麵皮麵包是澱粉,產生的致癌物是丙烯醯胺,這個物質是歐盟食品安全局在2015年發現在動物實驗具有致癌風險,認為不管任何族群都可能造成癌症發生的增加,因此在2017年入法,歐洲要求速食店提供的產品需抽查丙烯醯胺濃度,而美國FDA要求洋芋片及餅乾廠商需提供產品丙烯醯胺的濃度於成分表。洪永祥醫師說明,當然所有致癌物都是總量的問題,澱粉食物高溫烹煮,難免會出現丙烯醯胺,所以並不是都吃不得,但千萬不要過量。洪永祥醫師建議,烤肉烤麵包烤得金黃可以吃,但是燒焦黑就建議不要吃。建議把燒焦的部位剪掉、切掉不要吃進肚子,並且同時多攝取大量膳食纖維的蔬菜降低風險。第七名:睡覺不關燈洪永祥醫師說明,開燈睡覺有機會提高患甲狀腺癌的風險。《Cancer》癌症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比起睡眠時接觸較少光線的人來說,睡眠中長期暴露在光線之下的人,患甲狀腺癌的風險會增加55%,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加高危。《美國醫學會雜誌》有研究發現,長期在睡眠時暴露在人工光線之下,會增加變肥的機會,而體重增加的比例,還會跟着光的強度而有所增加,也就是光源越強,體重便增加得越多。而肥胖又是導致多種癌症的危險因子。第六名:經常做電腦斷層檢查洪永祥醫師表示,照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就相當於照100次胸部X光攝影;胸部電腦斷層則相當於照350次胸部X光攝影。 刊登在美國權威期刊《循環(Circulation)》一項研究發現,經常重複接受複雜影像檢查者會罹癌風險會增加,其中電腦斷層和心臟導管檢查是主要的輻射來源,占了81%。電腦斷層仍是X光攝影的一種,因此會有輻射致癌風險。美國《消費者報告》曾報導一項研究發現,電腦斷層攝影(CT)釋放的輻射,每年可能導致2.9萬美國人罹患癌症,其中婦女占三分之二。洪永祥醫師建議,每個病人一年照胸部X光最好不要超過50次,而電腦斷層則是除非必要才做。第五名:不喜歡刷牙漱口洪永祥醫師提到,頭頸部癌在台灣的發生率節節升高,其中以口腔鱗狀細胞癌佔多數,以前都認為與抽菸、喝酒、檳榔或人類乳突狀病毒(HPV)有關,但是口腔裡面的細菌也是不是可能會引起口腔鱗狀細胞癌?以前的研究指出口腔的細菌也可能會引起腸胃道癌症,但是會不會也引起口腔內的癌症,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在最近的研究已發現口腔內的細菌可能引起胰臟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其中最顯著的例子也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大的是幽門桿菌,幽門桿菌會引發胃癌或胃淋巴瘤。洪永祥醫師建議,每天記得刷牙漱口做好口腔的清潔習慣第四名:經常裝潢住家與買新櫥櫃洪永祥醫師表示,2004年國際癌症研究署把甲醛歸類為一級致癌物,根據統計,有4成的5年裝潢仍然偵測出甲醛超標,卻只有不到30%消費者知道建材或家具中會有甲醛氣味殘留,最長需要15年才能完全揮發。 洪永祥醫師說明,長時間的甲醛曝露,除致癌外會導致頭暈、噁心、嘔吐,學齡前兒童更容易受到影響,造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問題,甚至肝腎都會出狀況。洪永祥醫師建議,裝潢可選擇通過綠建築標章的產品,或是低甲醛建材;選擇建材櫥櫃時,可先試聞氣味,若氣味刺鼻則建議不要購買。也可選甲醛多已揮發完全的中古家具,或採用原木建材與家具,避免毒害。第三名:喜歡吃加工紅肉洪永祥醫師提到,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充分證據顯示對人類致癌),而紅肉則被列為2A級致癌物(很可能對人類致癌),該署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都有劑量效應關係,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品會增加18%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每天食用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解釋,國人過去1天紅肉攝取量超過100公克者就高達24.3%。進一步分年齡看,有36.8%的13歲至15歲的青少年每日紅肉攝取超過100公克!洪永祥醫師建議,日常最好遠離加工肉品及少吃紅肉(豬、羊、牛),以魚肉、禽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攝取同時多吃天然蔬果。第二名:久坐洪永祥醫師解釋,所謂的久坐,是指睡覺除外每天坐著或躺著6個小時及以上,「久坐不動」是非常確定致癌危險因子。許多研究表明,久坐的生活方式與增加罹患各種癌症風險相關。2022年,知名期刊《歐洲流行病雜誌》刊登了一篇綜述論文,研究人員納入了來自 77 項原始研究超过 200,000 個癌症病例。研究發現,久坐行為會增加罹患六種癌症的風險,乳腺癌發病率增加8%、結腸癌增加25%、前列腺癌增加8%、直腸癌增加7%、子宮內膜癌增加29%和卵巢癌增加29%。另外,久坐行為還能導致癌症患者生存率下降,其中結直腸癌患者確診後的久坐行為增加其特異性死亡風險61%。洪永祥醫師建議,民眾買個會升降的辦公桌儘量站著辦公腿酸再坐,減少坐沙發看電視時間且每坐三十分鐘起來伸展與活動。第一名:吃太甜太鹹洪永祥醫師提到,先前美國研究人員給小鼠餵食含糖很高的加工食品,結果發現,小鼠罹患乳腺癌的風險增高,且增加癌細胞存在擴散到肺部的潛在風險。另一項加拿大魁北克拉瓦爾大學的研究也顯示,每週喝3杯以上、每杯約355毫升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說癌細胞喜歡吃糖,事實是在食用過度的碳水化合物(例:高GI值的食物或精製糖)時,會使得血糖快速飆升而導致的體內的一連串作用而有促癌風險。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最近發表報告,指出胃癌與攝取高鹽食物關係密切。英國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如果每天吃高鹽分、醃漬類、醬菜等食物加上本身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會增加胃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不要養壞你的味蕾,從小養成品嚐天然食物的天然美味,減少高鈉與高GI精緻糖的攝取 。
疫情遺毒1/免疫風暴「不死癌症」患者增3倍 小五女驚罹!臉上浮現蝴蝶斑
新冠疫情趨緩,但病毒造成的影響卻永遠存在,根據國內醫學中心的研究顯示,確診新冠後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數激增3倍,其中擁有「不死癌症」封號的紅斑性狼瘡就達2.99倍,免疫權威醫師向CTWANT記者透露,臨床觀察也呈現這樣的狀況,近來就有一位小五女童因臉上浮現蝴蝶斑,才檢查出罹患紅斑性狼瘡,而她並沒有家族史,卻在確診後才爆發疾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高雄榮總合作,利用全球電子病歷資料庫,針對2020~2021年380萬名PCR篩檢者進行分析,將其中90萬名確診者與其他未確診的290萬人比較,持續180天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確診者罹患自體免疫疾病比未確診者高3倍。其中又以僵直性脊椎炎增加3.21倍最多,其他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等則增加近3倍。研究團隊同時觀察到,年輕族群、壯年族群、女性、有共病患者、生活習慣較不正常者等5大族群罹患風險較高。該篇研究結果將於今年2月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子刊《eClinical Medicine》。「臨床上我們也的確發現,自體免疫疾病的初診患者有增加趨勢,很多跟我們過去看到的不一樣,是沒有家族史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顧問主治醫師蔡嘉哲舉例,近來他收治了一位有史以來年紀最小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僅有11歲,目前就讀小學五年級。「紅斑性狼瘡的好發年齡是20多歲,而這位小女孩生活正常,也沒有家族史,因為冒出典型蝴蝶斑症狀而確診,為什麼會發病?沒有人知道原因,但小女孩是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才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蔡嘉哲說。蝴蝶斑是紅斑性狼瘡的典型症狀之一,患者會在法令紋以上的兩頰浮出紅斑。(圖/翻攝自維基百科)研究近40年,蔡嘉哲一直想找出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的原因。「目前只知道基因跟感染是非常重要的關鍵,過去就曾發現感染C肝可能導致免疫疾病,而新冠是病毒感染,所以當然可能是導致自體免疫疾病的原因。」蔡嘉哲向CTWANT記者透露,一直以來他都相當關注早期關節炎,就是已經有關節炎腫痛症狀,但尚未確診類風溼性關節炎,這群患者在疫情後也明顯增加。「但到底是不是新冠引起的?或是自然發生的?沒人有確切答案。」蔡嘉哲說,他因此針對新冠與免疫疾病做了相關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會刺激人體中的B細胞,B細胞活化就會產生抗體,而過多的抗體正是點燃自體免疫疾病重要的因素,推測是原因之一。蔡嘉哲也已經把此篇論文研究投書國際期刊。蔡嘉哲認為未來一定還會有類似新冠疫情的大規模感染,如果不希望感染病毒後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就必須先調整好身體狀況。「生活規律、有運動習慣、不要太累、盡量降低壓力,這些雖然是老生常談,但非常有用。」如果有免疫疾病家族史,也不必過度擔心,蔡嘉哲說,雖然基因、再加上未來可能的病毒感染,會大大增加發病機率,但目前免疫疾病治療愈來愈進步,只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就能避免免疫系統繼續惡化,配合醫囑服藥就能回歸正常生活。
北市神經科名醫鄭宏志涉收回扣 複訊後300萬元交保
曾替第一夫人吳淑珍看診的台北榮總神經修復科鄭宏志,10多年前利用採購醫療器材的機會,收受醫療器材公司不正利益,涉犯貪汙治罪條例,士林地檢署16日指揮廉政署執行搜索,查扣相關資料,帶回鄭宏志、醫檢師張文姬以及醫信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家琛、妻子朱琴珍,並通知8名證人,複訊後向法院聲押,法院裁定鄭300萬、張50萬、廠商余姓夫妻均100萬交保。士林地檢署指出,鄭男與張姓醫檢師,2002年起利用醫療器材廠商提供診斷試劑、設備耗材業務往來之便,收取不正利益中飽私囊,時間更長達10多年,不法所得尚在統計中。檢方指揮廉政署搜索鄭等人辦公處所以及住家共12處,查扣相關事證,並通知醫院人員、廠商公司員工共8人,拘提鄭、張、余姓董事長以及朱姓配偶,訊後依違反貪汙治罪條例中購辦公用物品舞弊罪、公務員利用職務上機會詐取財物,以及刑法的詐欺罪、行使業務登載不實文書、商業會計法填製不實會計憑證等罪,且以勾串、滅證以及逃亡之虞,4人均向法院聲押禁見。北榮發出聲明稿,針對檢廉查察鄭姓退休醫師幾年前採購醫療器材疑有不法情事,完全配合辦理提供相關資料,希望釐清真相,如有不法,醫院絕不寬容,將立即停止特約醫師執行臨床業務的權利。64歲鄭宏志,2022年率領台北榮總「神經再生中心」團隊投入研究的「脊髓中樞神經損傷後再生修復試驗計畫」,曾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神經再生與修復技術,被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稱讚是20世紀3大發現,未來可惠及脊髓損傷、周邊神經損傷、中風、重聽、失嗅症、失聲症、老年癡呆症及神經退化症等數千萬疾病患者。鄭宏志話題不斷,他曾經控訴小模假結婚騙財,檢方調查後對小模做出不起訴處分,雙方也以離婚收場。檢廉鎖定鄭宏志,此波調查1家醫療器材公司,後續不排除擴大偵辦。
肩關節鏡術後「新式復健更快康復」 長庚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一名30歲的上班族,健身舉重時不慎導致旋轉肌腱破損,肩膀活動時異常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順利接受長庚醫院骨科肩關節鏡手術治療後,希望儘早回到工作崗位,於是醫師在病患疼痛可接受的範圍內,術後第一天就開始了復健計畫,且病患僅在必要時使用三角巾作為保護,術後第三天疼痛逐漸減緩,二到三個月後肩膀活動完全恢復正常,第六個月更已恢復運動習慣,康復過程相較於傳統復健快上許多。林口長庚醫院運動醫學骨科陳昭宇醫師表示,為了讓肩關節鏡術後的組織儘早癒合,傳統的術後復健會要求病患用三角巾讓肩膀維持固定姿勢,保護肩關節約4~6週,待傷口完全康復後才開始復健計畫。但這對於當今社會想盡快恢復日常生活的病患來說,康復時間實在過長。為加快病患康復速度,且提供安全有效及減少醫療成本的術後復健方式,新式的術後復健則是讓病人在術後第一天便開始接受緩和式的復健動作,在病人疼痛能承受的範圍內,鼓勵多活動肩膀,三角巾則準備在必要時使用以提供保護。基隆長庚及林口長庚骨科研究團隊陳昭宇醫師、邱致皓醫師及胡景維醫師,進一步從1,082位國內外接受肩關節鏡手術的病患進行術後復健研究,發現接受新式術後復健的病人在術後肩關節活動方面,例如肩膀前屈、外旋活動度等,相較於傳統病人有顯著提升,並且新式復建相較於傳統復健並不會造成術後肌腱破裂發生率上升。這項對肩關節鏡手術病患復原相當有意義的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23年12月國際知名期刊「BMC肌肉骨骼疾病(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受到醫界矚目。林口長庚醫院運動醫學骨科邱致皓主任表示,這項研究為肩關節鏡術後復健提供了新的思路,術後第一天立即開始復健,更可能有助於加速康復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並減少康復期間的不適感。邱致皓主任強調,儘管新式復健顯示出良好的效果,且不會造成額外術後併發症狀,但對於某些特定族群的病患,例如肌腱破損特別嚴重(巨大破損),或是病患有高齡、肥胖、骨質疏鬆等危險因子,傳統復健方法仍可能更為適用。
專家聯手打造「毒物快篩」 中毒患者不再需花4小時才知中了什麼毒!
許多中毒患者在家屬陪同下被送入急診,家屬急著希望醫師趕快搶救,但對中毒原因、中了什麼毒卻一問三不知,林口長庚醫院毒物中心顏宗海主任提到,醫師經常面對未知的毒化物,過去通常需要經過實驗室至少4小時以上的檢測才能得知結果,不管是時效性和應用性都明顯不足。而患者也有可能因此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因此,長庚醫院、清華大學、台灣大學、馬偕醫院合作開發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概念如同快篩,30分鐘內就能分析出人體內毒化物,速度加快8倍,讓醫師有更充裕的時間救回病人寶貴的生命。平台可快速辨識毒化物 還可知毒物劑量助精準治療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由清華大學醫工所萬德輝教授、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顏宗海醫師、台灣大學材料系陳學禮教授與台北馬偕神經外科林新曜醫師聯手打造,可以幫助醫師快速辨識毒化物,還可知道毒物的劑量,讓醫師能夠更精準地給予治療。長庚醫院表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又被暱稱為「阿湯哥」。馬偕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新曜指出,除了毒物之外,精準的藥物濃度監測,對於臨床病人的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藉由此平台,可以達到腦脊髓液中藥物濃度的即時監測,提升病人治療的安全性與效率。清華大學醫工所萬德輝教授表示,檢測平台結合最新分析化學與奈米科技,具有多熱點、深景深、濃縮效應等特點,可大幅增強可疑分子之特徵訊號,同時兼具低成本、可撓曲、高穩定性等優點,進行快篩檢測時,僅需少量檢體(2-5 微升)30分鐘內即可得到結果,而且跟醫院端的臨床判讀結果比對完全吻合。毒物辨識範圍廣 食品添加物、毒品一篩便知有無目前,國內常見的中毒物質以農藥、有毒金屬、毒品濫用、安眠藥、清潔用品等為主。顏宗海醫師表示,檢測平台可辨識的範圍相當廣,包含農藥(福美雙、陶斯松、大滅松、達馬松、巴拉刈、加保利等)、食品添加物(桃紅精、紅色6, 40號、黃色4, 5號等)、臨床藥物(抗生素、抗癲癇藥等)、新興毒品(安非他命、甲基安非他命、喵喵、浴鹽等)等都難逃法眼。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不僅有助醫療,對於食安、司法科技等或許也將產生重大的進展。而這項突破性的成果已發表在2023年7月「小(Small)」和2023年9月國際知名期刊「感測器和致動器B:化學(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備受國際肯定。
每年65萬人創傷性腦損傷! 「降血脂老藥」成治療新曙光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台灣每年約有65萬創傷性腦損傷案例,其中約10萬人為中重度腦損傷,倖存者長期後遺症嚴重,包括神經功能受損及認知功能障礙等,失智症風險亦高於一般人4倍以上,但目前仍缺乏治療藥物。國家衛生研究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林秀芳與研究團隊以「老藥新用」策略,發現降血脂藥「普羅布考」(Probucol)有促進神經可塑性及神經發育之特質,可促進腦神經細胞突起之生長,獲刊於國際知名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創傷性腦損傷極度不可逆 目前仍缺乏治療藥物國衛院副院長陳為堅表示,創傷性腦損傷泛指外力撞擊所造成的腦部傷害,常見於交通事故、摔倒和暴力事件等。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陳倩玫說明,創傷性腦損傷可能導致長期後遺症包含頭痛、暈眩、嘔吐、感覺障礙等神經功能症狀,及注意力不集中、記憶障礙、失智、失語等認知功能障礙;住院復健患者5年預後僅26%改善,另有22%不變、30%惡化與22%死亡。▲台灣每年約有65萬創傷性腦損傷案例,其中約10萬人為中重度腦損傷,倖存者長期後遺症嚴重。(圖/國衛院提供)頭部遭外力撞擊當下,除了局部腦神經細胞死亡,更恐造成腦神經網絡大範圍受損,包含瀰漫性軸突損傷、神經樹突退化、和突觸消亡等。但成年人大腦神經元新生能力及可塑性有限,若由其他未死亡之神經細胞來產生替代作用,也需要修復軸突和樹突,並重組腦神經網絡,速度緩慢,難見明顯功能性改善。因此,尋找及研發藥物刻不容緩。腦壞死區域減小、神經功能改善 成果登國際期刊林秀芳研究團隊以老藥新用策略,尋找可促進神經再生的臨床藥物,並探討其擴大應用至創傷性腦損傷的潛力。降血脂藥普羅布考是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藥物,研究團隊於離體細胞實驗發現:普羅布考有促進神經可塑性及神經發育之特質,可促進腦神經細胞突起之生長。▲在創傷性腦損傷之動物模式中,降血脂藥普羅布考可促進大腦神經新生及神經可塑性,可改善創傷性腦損傷,降低神經及認知功能障礙。(圖/國衛院提供)研究團隊於小鼠模式發現:在腦損傷後給予普羅布考,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之表現增加,新生神經細胞及增殖中之神經前驅細胞增加一倍,腦壞死區域減小33%;腦神經網絡修復及重組亦受到促進,壞死腦區四周神經樹突及突觸皆大幅增加,並和腦損傷後運動功能成正比,顯示普羅布考可透過促進腦神經可塑性,改善腦損傷後之神經功能。同時,普羅布考也可以降低腦損傷所引之認知障礙,記憶功能大幅改善,有望降低倖存者罹患失智症之風險。此研究成果於今(112)年6月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本項研究於小鼠模式發現降血脂藥物普羅布考可促進腦損傷後腦神經再生及可塑性,可改善腦損傷造成之神經及認知功能障礙,如未來於臨床試驗建立合適人體的劑量及療程,將有望擴大應用於創傷性腦損傷之治療。陳倩玫指出,這項研究為「老藥新用」,有助省下研發新藥的大量成本,讓藥物更快速且安全的應用於患者。不過根據現階段研究顯示,若創傷後3-7天才給藥,效果較為不明顯,因此需把握黃金用藥時間;且先前研究指出,若腦神經短時間發展太多,可能會促進癲癇,因此仍需要更多臨床資訊。 研究論文全文之網址:https://bps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bph.16157
30分鐘就搞定!國內4院聯手打造「驗毒快篩」 救命速度快8倍
「醫師!快快快!」家屬抱著病患衝入急診室,只說病患中了毒,卻一問三不知,這是急診室常見情形,往往令醫師、家屬急跳腳。面對未知的中毒原因,醫師往往得仰賴問診,加上4小時的檢驗才能辨識毒物,就怕犧牲了搶救時間。長庚醫院、清大、台大、馬偕醫院共用打造「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半小時就能對毒物做「快篩」,類似《不可能的任務》中阿湯哥的虹膜辨識技術,準確度逼近標準作法,將救命速度提高8倍,力拚3~4年內正式問世。清大醫工所教授萬德輝指出,傳統拉曼光譜技術多用於警察的毒品搜查,是透過探頭儀辨識毒物。而「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則透過奈米結構增強訊號1兆倍,即便是低濃度的毒物,也能檢出。萬德輝表示,毒物都有屬於自己特性的光譜,研究團隊開發了獨到的鍍膜技術,對實驗室常用濾紙進行圖案化,結合桌上型的拉曼光譜,幾秒鐘到幾十秒就可量測。約半小時,就能得出結果,比標準的檢驗快8倍,有助爭取搶救時間。研究團隊以「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為10名中毒患者進行檢測,發現7人為巴拉刈中毒、3人為陶斯松中毒,經對比醫院的標準檢驗,結果吻合,濃度也接近。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過去面對中毒的患者,若無法透過血液檢測,醫師多得靠問診摸索原因,但該平台問世後,半小時就能識毒。「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辨識範圍廣泛,包含農藥(福美雙、陶斯松、大滅松、達馬松、巴拉刈、加保利)、食品添加物(桃紅精、紅色6, 40號、黃色4, 5號)、臨床藥物(抗生素、抗癲癇藥等)、新興毒品(安非他命、喵喵、浴鹽)等超過50種毒物都難逃法眼。這項成果已發表在今年7月「小(Small)」、9月國際知名期刊「感測器和致動器B:化學(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救人速度增8倍! 「識毒阿湯哥」快速分析出人體內毒化物
「醫生!快快快!」家屬抱著病患衝進急診室,只說中毒了卻一問三不知。急診室醫師和家屬其實一樣著急,因為面臨未知毒化物的醫療問題。過去抽血檢驗曠日費時,至少要4小時以上才能真正辨識出毒化物,犧牲了病患黃金救治時間。現在長庚醫院、清華大學、台灣大學、馬偕醫院合作開發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概念如同快篩,30分鐘內就能分析出人體內毒化物,速度加快8倍,讓醫師有更充裕的時間救回病人寶貴的生命。林口長庚醫院毒物中心顏宗海主任表示,國內常見的中毒物質以農藥、有毒金屬、毒品濫用、安眠藥、清潔用品等等為主。但大多數病患被緊急送到急診時,醫師經常面對的是未知的毒化物,過去通常需要經過實驗室至少4小時以上的檢測,才能得知結果,不管是時效性和應用性都明顯不足。醫師無法第一時間找出到底讓病人滿地打滾或者生命垂危的元兇,彷彿只能像老警察一樣,一頁一頁的翻找嫌疑犯紙本圖片。馬偕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新曜指出,除了毒物之外,精準的藥物濃度監測,對於臨床病人的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藉由此平台,可以達到腦脊髓液中藥物濃度的即時監測,提升病人治療的安全性與效率。由清華大學醫工所萬德輝教授、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顏宗海醫師、台灣大學材料系陳學禮教授與台北馬偕神經外科林新曜醫師聯手打造的「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則是賦予急診室醫師如同電影《不可能的任務》中阿湯哥的虹膜辨識技術,立即掃描就能快速的辨識毒化物,不只找出眼前的敵人到底是什麼身份,還可以知道毒物的劑量,讓醫師可以更精準的給予治療,因此「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又被暱稱為「阿湯哥」。清華大學醫工所萬德輝教授指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從臨床需求出發,結合最新分析化學與奈米科技,開發出這個新穎的拉曼光譜檢測平台。此檢測平台,具有多熱點、深景深、濃縮效應等特點,可大幅增強可疑分子之特徵訊號,同時兼具低成本、可撓曲、高穩定性等特點。進行快篩檢測時,僅需少量檢體(2-5 微升),在30分鐘之內即可得到結果,跟醫院端的臨床判讀結果比對完全吻合。這項突破性的成果已發表在2023年7月「小(Small)」和2023年9月國際知名期刊「感測器和致動器B:化學(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備受國際肯定。顏宗海醫師表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可辨識的範圍相當廣泛,包含農藥(福美雙、陶斯松、大滅松、達馬松、巴拉刈、加保利等)、食品添加物(桃紅精、紅色6, 40號、黃色4, 5號等)、臨床藥物(抗生素、抗癲癇藥等)、新興毒品(安非他命、甲基安非他命、喵喵、浴鹽等)等都難逃法眼,不僅有助醫療,可望也對食安、司法科技產生重大的進展。
43歲男罹罕見骨盆腔肉瘤 精準醫療助攻「保住膀胱直腸」重獲新生
林口長庚去年收治一名病患因解尿與排便困難就醫的43歲運輸業司機,負責診治的林口長庚一般外科系葉俊男主任表示,影像檢查與病理切片診斷出直徑10公分大肉瘤,並明顯壓迫到膀胱與直腸。一開始以胃腸道基質瘤一線標靶藥物進行治療,但腫瘤持續惡化變大至14公分,林口長庚病理科黃士強醫師進一步檢測出顯著的Pan-Trk染色結果,經次世代定序分析確認帶有罕見的NTRK基因融合,在口服標靶藥物NTRK蛋白抑制劑治療3個多月,檢查發現腫瘤縮小到4公分。林口長庚泌尿腫瘤科林柏宏醫師再以達文西輔助腹腔鏡手術精細切除殘餘腫瘤保留了直腸與膀胱原本的功能,透過多科際團隊合作,讓病人維持既往的生活品質且順利繼續司機工作。至今滿一年未復發,順利重返職場,解除原本擔心膀胱重建和人工肛門的危機。葉俊男主任表示,此案例體現精準醫療對於惡性腫瘤不可或缺且顯著的療效,將一個傳統手術可能要面臨骨盆腔大範圍切除、合併人工肛門及尿道重建手術的個案,轉變為透過基因檢測給予精準標靶藥物治療讓腫瘤縮小。林柏宏醫師認為,能讓病人重新回到工作與生活,且不需要人工造口或引流袋,是本個案重要的臨床價值。林口長庚醫院的這個案例報告已被刊登在2023年1月國際知名期刊《美國臨床癌症學會精準腫瘤期刊(JCO precision oncology)》。林口長庚腫瘤科黃文冠醫師解釋,NTRK基因中文名稱為神經營養因子受體絡氨酸激酶,活化後會促進細胞增殖與分化等功能。NTRK基因融合是指不同染色體之間或同一條染色體內發生基因之間重新排列,使得NTRK基因與其他基因緊密結合在一起。NTRK基因融合會導致細胞的酪胺酸激酶訊號的異常激活,促進部分兒童或成人實體腫瘤發展,研究顯示NTRK基因融合是重要的致癌驅動因子。黃文冠醫師表示,雖然帶有NTRK基因融合並不常見,在所有實體腫瘤約占1%,但已有對應的標靶藥物NTRK蛋白抑制劑能抑制腫瘤細胞內異常的NTRK活化訊號傳遞,出現顯著的腫瘤反應療效。第一代NTRK蛋白抑制劑有兩種口服標靶藥物,相繼在2018年和2019年經FDA核准,適應症用於帶有NTRK基因融合的實體腫瘤,台灣的食品藥物管理署也已許可上市,不過目前於成人尚未健保給付。
海底神秘藍洞深度有「3座自由女神像」 疑似藏匿外星人秘密
總統蔡英文先前的「民主夥伴共榮之旅」,在搭機前往貝里斯經過世界十大地質奇蹟之一的「大藍洞」(The Great Blue Hole),這個被譽為「上帝的瞳孔」美景從機上俯瞰,就像深藍的海洋中有隻明亮雙眼,不過科學家近日宣布,在墨西哥外海發現全球第二深藍洞(Blue Hole)。科學家在墨西哥沿岸發現全球第二深藍洞。(圖/翻攝自推特)《紐約郵報》等外媒報導,墨西哥公立科學研究中心「El Colegio de laFrontera Sur」團隊2021年在尤加丹半島(YucatanPeninsula)沿岸海底發現神秘的巨大藍洞並展開調查,直到2月底才在國際知名期刊《海洋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公布研究成果。報導引述科學新聞網站《生活科學》(Live Science)的內容指出,這座藍洞面積達14.7萬平方英尺,深達900英尺,是全球第二大藍洞,若換算深度,相當於3座紐約自由女神像,這座藍洞被命名為「Taam Ja’」,在馬雅文的意思是「深水」。目前全球最深的藍洞是位在南海的龍洞(Dragon Hole),深度超過980英尺,約300公尺。所謂的藍洞,就等同海底的「天坑」,是海水遇上石灰岩時形成,由於石灰岩有許多細縫,水能夠輕易滲透岩石,讓水中的化學物質和石灰岩交互作用,漸漸侵蝕岩層。科學家表示,多數藍洞可能是在冰河時期形成,當時受到沿海地區反覆發生洪水和退潮形成坑洞,當1萬1千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結束、海平面上升,海水淹過這些坑洞因而形成藍洞樣貌。不過藍洞的含氧量相當低,陽光也只能照射到表層,但裡頭充滿能適應低氧環境的生物,根據研究團隊表示,由於藍洞缺乏陽光及氧氣,化石正好能受到良好保存,有助於科學家辨識已滅絕生物,藍洞或許能讓人類一窺千年前地球生活情況。除此之外,藍洞或許還藏有外星生命的秘密,因為科學家可藉此,一窺太陽系其他星球在極端條件下可能存在哪種生命形態,像是2012年就曾有科學家在巴哈馬一處沒有生物居住的藍洞內發現細菌,為科學家提供不少線索。科學家在墨西哥沿岸發現全球第二深藍洞。(圖/翻攝自推特)
常見文蛤被誤會是「日本人」多年 一查DNA發現竟是台灣原生種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針對文蛤DNA鑑定,發現台灣市場隨處可買的養殖文蛤,竟然並非過去認知從日治時期飲靜的日本麗文蛤,而是台灣原生、未被描述過的新品種,3月也正式在國際期刊發表論點並命名為「台灣文蛤」。這也讓插畫家「怪奇事物所」畫了一張文蛤照,俏皮建議公家機關或企業集團,以後不要再拿黑熊、石虎當吉祥物了,「台灣蛤不只貼近庶民生活,也更符合台灣精神」。平常常吃常見的文蛤,結果是台灣原生種。(圖/報系資料照)水產試驗所指出,過去文蛤在台灣的名錄中記載為麗文蛤、中華文蛤、普通文蛤等,但這些都是被錯誤鑑定的「台灣文蛤」。相關研究確定台灣文蛤並非麗文蛤,而是台灣原生種,並在今年3月底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Molluscan Research中,命名為「台灣文蛤」(Meretrix taiwanica)。水試所經DNA鑑定確認,台灣文蛤與麗文蛤的DNA序列相差9.53%,與中華文蛤也相差7.59%。並針對其他相似種進行調查與研究,確認「台灣文蛤」主要分布於台灣與大陸南部沿海;中華文蛤分布於大陸沿岸;麗文蛤分布於日本和韓國;普通文蛤則只分布於東南亞。這樣驚人的發現讓插畫家「怪奇事物所」表示,這震驚程度已然超越「你親生老爸另有其人」,而是「恁蛤仔咧你根本不是人(黑猩猩和人類的DNA 只差 1%)」,他也議公家機關或企業集團,以後不要再拿黑熊、石虎當吉祥物了,「台灣蛤不只貼近庶民生活,也更符合台灣精神」。
磺溪首席「聯上天母」訂製近8.4米山河大窗 探訪隱世的桃花源秘境
歷經疫情洗禮,健康消費已然成居住品質DNA,國外知名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論文研究提出「每週至少在自然環境中兩個小時,不僅對促進身體健康有幫助,還能提升個人幸福感受。」而住進自然裡,私藏一座原生山河秘境,更是企業菁英及退休高層嚮往的安身棲居。放眼北市精華地段,真正具備「原生山河景觀」、「相鄰百貨商圈」、「國際文教學區」的優質地段屈指可數,其中又以名為「台北上城」(Uptown)的天母廣受讚譽,天母區內富有磺溪綠帶、忠誠公園、天母棒球場等大型綠地,高綠覆的國際學區場域,醞釀出獨樹一幟的優雅底蘊。位於天母磺溪第一排「聯上天母」,承襲聯上品牌一貫精品住宅思維,睿智選定天母磺溪生態富裕、景觀開闊的河流轉折帶,以24層SRC鋼骨耐震結構,至高地標的山河視野,開闢北市豪邸難以企及的美學高度。(圖/聯上建設提供)俠隱現代桃花源 訂製近8.4米非凡尺度「聯上天母」擁有震撼的山河地利優勢,近8.4米巨幅窗景串成長軸畫卷,壯闊的山河奇景環繞,讓親臨現場貴賓嘆道:「就像走進『桃花源記』裡的場景。」由元澤設計操刀77坪的實品屋,除訂製的大窗景緻,挑高3.6米通透尺度,打造「延伸廣闊地平線」。透過軸線自然綿延為景深,三面採光,雙陽台、雙主臥、三衛浴規劃,讓人在轉換不同空間場景時,透過不同光影時序、植被表情,以自然詩意為生活換幕。(圖/聯上建設提供)(圖/聯上建設提供)沈浸式綠幕觀景 室內外無限延伸大廳光斑樹影充斥廳堂,室內外景致相互融合,挑高氣場、崗石牆面與金屬木飾,細節層出不窮值得細賞。從公設大廳、綠幕窗景、庭院造景、周遭樹海,層層迭見、分明有致,而後院與天美綠地一脈相連,更締造無限延伸的視覺感受,「聯上天母」呈現內斂奢華人文手筆,將天母的繁盛凝成獨有的靜雅。(圖/聯上建設提供)聯上天母投資興建│聯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建築代銷│海鉅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基地位址│台北市士林區天母北路56號貴賓專線│02-2873-3366官方網站│https://reurl.cc/qkgRVq建築規劃│三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立面設計│李文勝建築師事務所李文勝公設設計│近境制作、西恩CNFlower凌宗湧景觀設計│木荷景觀
批陳建仁抄襲內閣 王鴻薇:掛名就要負責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今(30)日在臉書上發文指出,陳建仁掛名投書國際知名期刊《Cancer》,被期刊編輯指稱「涉嫌抄襲」,當時他也自行請辭國科會主委,且台大醫學院學倫會也認證抄襲。但民進黨居然可以因為共同作者掛名,護航陳建仁跟抄襲沒有關係。王鴻薇表示,陳建仁掛名投書國際知名期刊《Cancer》,被期刊編輯指稱「涉嫌抄襲」,當時他也自行請辭國科會主委,台大醫學院學倫會也認證抄襲。結果民進黨居然可以因為共同作者掛名,護航陳建仁跟抄襲沒有關係。但在馬英九時期,教育部長蔣偉寧同樣捲入論文爭議,當時他也強調自己掛名,不過最後還是請辭負責。王鴻薇指出,時任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說過:「一旦掛名就代表在整個實驗工作、對於整份論文是有所貢獻,所以掛名不是壞事,但是一掛名就代表要為這份論文負責。」現在回頭看蔣偉寧的請辭以及翁啟惠這句話,陳建仁還可以用掛名來開脫嗎?又或是他依然想要告訴全國人民只是掛名作者,就可以免責於抄襲。王鴻薇表示,有句話說「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鄭文燦承認了自己的抄襲,身為閣揆的陳建仁還能只用抄錄不當來迴避抄襲的事實嗎?
批民進黨推「抄襲組合」執政團隊 王鴻薇:淪為國際異類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今(29)日在臉書上發文表示,一向以學術專業自居的陳建仁,卻早在2007年就被踢爆抄襲問題。他掛名共同作者的論文投稿到國際知名期刊《Cancer》,被期刊編輯指稱「涉嫌抄襲」,引發軒然大波。且台大醫院學術倫理案件審議委員會會議認定本案件,英文部分有抄襲之事實。從國際上來看,出現抄襲醜聞的人多是下台走人。在台灣,過去也是下台,但是到了民進黨,非但不以為醜,還備受推崇升官絕對是世間少有,也世界難找。民進黨推出「抄襲組合」的執政團隊,讓我們的政府淪為國際異類。王鴻薇在臉書上發文表示,一向以學術專業自居的陳建仁,卻早在2007年就被踢爆抄襲問題。2007年,陳建仁擔任國科會主委期間,他掛名共同作者的論文投稿到國際知名期刊《Cancer》,被期刊編輯指稱「涉嫌抄襲」,引發軒然大波。且台大醫院2007年12月14日學術倫理案件審議委員會會議認定本案件,英文部分有抄襲之事實,但是這件事情一直到2015年11月陳建仁被質疑時才公開承認,還稱自己沒看過論文也不知道內容是什麼,就被掛名為作者。民進黨推出「抄襲組合」的執政團隊,讓我們的政府淪為國際異類。王鴻薇指出,從國際上來看,出現抄襲醜聞的人多是下台走人。在台灣,過去也是下台。但是到了民進黨,非但不以為醜,還備受推崇升官絕對是世間少有,也世界難找。像是奧地利勞工、家庭與青年部部長被踢爆碩士論文和其它學術著作抄襲他人後,辭去部長職位。德國前家庭事務、老年、婦女及青年部部長、前國防部長、前教育部長都曾因為論文抄襲被迫下台。而匈牙利總統Pal Schmitt因為陷入博士論文抄襲醜聞的,對外宣布,自己因醜聞導致國家分裂,決定辭職下台。王鴻薇指出,在2011年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市長時期,文化局長鄭美華,遭指控論文抄襲,上任六個月下台。2013年前總統馬英九執政,國防部長楊念祖被指控著作抄襲,上任六天閃電請辭。結果陳建仁從抄襲請辭或慰留,到膽敢接任行政院長,權力的腐化確實讓陳建仁產生了質變,不知道他要如何面對過去的自己以及現在的台灣人民?而民進黨推出「抄襲組合」的執政團隊,讓我們的政府淪為國際異類。
前線情勢危急向美求援遭拒 土耳其疑暗中軍援烏克蘭
烏東索萊達和巴赫姆特2處前線傳出戰況危急,先前曾有消息指出,烏克蘭向美國要求援助「集束炸彈」卻遭到拒絕,美國知名期刊《外交政策》近日發出報導披露,土耳其去年底開始向烏克蘭運送一款美國設計的集束彈,但沒有證實烏軍是否已在戰場上使用過這種集束彈。巴赫姆特俄軍12月底曾遭砲襲,網友質疑烏軍使用的就是集束砲彈。
2大名校團隊合作解析 證實清冠一號有效治療「長新冠」
台灣師範大學與台灣大學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以生物資訊學、藥理學與藥效學分析「清冠一號」藥理機制,確定採用的古老中藥方劑,可有效對抗新冠病毒活性,並緩解「長新冠」症狀。論文已刊登於知名期刊《國際分子科學雜誌》。「清冠一號」的主要是根據500年前,由明代官員張時徹編著的醫學著作《攝生眾妙方》,其中提到可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或流感的處方,加以設計改良所研發。這帖藥方自2020年4月上市以來,經大批民眾使用,發現能有效治療確診症狀。為了解「清冠一號」藥理機制,台師大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副教授沈林琥與研究團隊,解析其化學物成分、配方藥物與基因組作用,發現當中的中草藥複方方劑含有複雜化學成分,具有多途徑、多靶點整合調節作用的藥理特性,因而能緩解與治療「長新冠」。沈林琥表示,由於不同病患的個體差異,對藥物相互作用也不一樣,導致科學界對「清冠一號」在人體反應的了解不足,因此構成治療障礙。不過,藥物基因組學分析能克服這一項困境,即針對基因或蛋白質與「清冠一號」內含的化學物質和患者相關疾病,提供相互作用的詳細和個別化資訊。沈林琥指出,這次研究有助於理解基因與化學物質的交互作用,從而改善藥物的個體化治療,並確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可以從長遠角度為確診患者的個人化治療提供見解。甚至還可以了解「長新冠」患者各種症狀作用,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
大數據公布!鋰鹽可減低躁鬱症患者死亡率 同時降低失智風險
躁鬱症是一由躁期及鬱期交錯發作為主要表現之慢性精神疾病,躁期的主要症狀為情緒高昂、異常充滿活力、和過度自信,鬱期則為失去樂趣、心情低落、疲累、負面思考,無論躁期或鬱期嚴重時會影響生活作息、人際關係、與工作,甚至需要住院治療。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國內外研究皆顯示,躁鬱症病患的平均餘命較一般族群短少十至二十年,除自殺和意外死亡外,與生理疾病相關的自然死亡亦是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減少躁鬱症病患自然死亡,已成為重要的醫療照護及研究議題。臺北巿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和臺北醫學大學精神科團隊跨院合作,利用全國健保研究資料庫及全國死亡檔之大數據資料,以世代追蹤和時間相依共變數存活分析方法,探討躁鬱症最主要的治療藥物-情緒穩定劑與躁鬱症病患自殺及自然死亡的風險,相關研究成果已於最近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https://doi.org/10.1111/acps.13519)。此研究為國內外少見使用全國大數據資料,除具有其學術價值外,亦能提供此族群臨床醫療照護、自殺防治、以及自然死亡預防的重要參考,盼望能藉此促進躁鬱症病患的身心健康。第一作者北醫陳抱寰醫師表示,過去研究發現鋰鹽能減低躁鬱症病患自殺風險,近年研究顯示鋰鹽可能減低躁鬱症病患腦中風、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等生理疾病發生率,但關於鋰鹽是否對躁鬱症病患之自然死亡具有保護作用尚無相關研究。本次研究探討四種常用來治療躁鬱症的情緒穩定劑和自殺及自然死亡風險之相關性,發現鋰鹽除在自殺死亡的風險最低外(危險比為0.39),自然死亡的風險亦為四種情緒穩定劑中最低者(危險比為0.37),此結果除能提供醫師在臨床照護上選擇躁鬱症治療藥物的參考依據,亦讓學界重新思考鋰鹽對於躁鬱症病患生理疾病的保護作用及可能機轉。通訊作者郭千哲醫師表示,鋰鹽為老藥,在世界使用已超過70年以上。至今,鋰鹽為治療躁鬱症病患之主線用藥,以穩定情緒症狀。鋰鹽對不少病患均有很好的療效,且許多病患已使用多年。如今,此大型研究證實鋰鹽可以減低自殺及自然死亡,提供更進一步的療效證據;而其他國際大型研究亦證實鋰鹽可以減低肺炎,減緩認知功能退化及延緩失智等療效。
青少年自殺前曾求救嗎? 調查935位死者資料「2重大發現」
近年來台灣青少年及大學生自殺新聞頻傳,而每一個選擇在花樣年華結束生命的個體身後都有著一段難解的悲傷與遺憾,也因此青少年自殺防治日益受到重視,國內也有許多專家學者投入並致力於相關研究。依據衛生福利部歷年統計,台灣年輕族群(15至24歲)之自殺死亡率在近十年持續攀升,在歐美各國亦觀察到有類似趨勢,而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之全球死因統計中,自殺更為年輕族群的第四大死因。如何深入了解青少年自殺患者之風險因子及就醫樣態,並針對高風險族群積極介入,以促進自殺防治,已成為重要的醫療研究議題。過往研究發現,成人患者自殺死亡前三個月內,僅有35%曾就醫過精神科,然而根據成人自殺者死亡後的心理解剖研究結果,有高達9成以上之患者,生前曾有過至少一種精神疾病,顯示自殺者中,明顯被低估精神疾病的問題,且未能得到即時且適當之治療。因此,深入了解青少年自殺者之醫療使用樣態,以從中介入,並提升青少年就醫之意願,將成為青少年自殺防治之重要課題。臺北巿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跨院合作,使用健保研究資料庫及全國死亡檔之資料,探討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前三個月之醫療利用,以及其合併之精神及身體疾病,相關研究成果已於最近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Psychological Medicine)。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表示,此研究中之935位青少年自殺個案,相較於對照組,雖在自殺前三個月精神科及非精神科之門診及急診就醫比例皆顯著上升,然而仍僅有18.6%之自殺個案,在死亡前三個月曾有過精神科門診就診紀錄。顯示此族群若僅透過精神醫療介入,對促進自殺防治可能仍相當有限,未來還需整合學校輔導、社區諮商、家庭教育等多系統資源,以期能強化高風險個案之醫療轉介。除此之外,青少年自殺個案有較高比例合併多重身體及精神疾病,包含憂鬱症(10.9%)、思覺失調症(5.9%)、躁鬰症(3.4%),以及數種身體疾病如心臟疾病、肺炎及消化性潰瘍,顯示青少年自殺問題除精神醫療介入外,還需身體疾病之整合照顧,方能更加妥善處理。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表示,青少年自殺自傷問題之成因相當複雜,除神經生物學、身心疾病因素外,早期發展經驗及社會環境因素,例如兒時不良經驗、家庭失功能、社會孤立、校園霸凌等,皆為重要之風險因子。此外媒體效應對青少年族群之影響更是不容忽視,例如自殺相關報導及社群討論等,皆可能加重青少年之自殺模仿行為,近期也有研究發現網路成癮和自殺風險之關聯性。進一步研究了解青少年自殺背後之多重因素,以及其和媒體及網路使用之關聯性,或許才能揭開這個年輕世代的憂鬱面紗,並且能真正守護我們的下一代健康長大。此研究為國內外少見使用全國大數據資料,分析青少年自殺前之就醫模式及相關疾病風險因子之大型研究,除具有其學術價值外,亦能提供此族群臨床醫療照護及自殺防治的重要參考,盼望能藉此促進國內之青少年身心健康。
臺大最新研究登知名期刊 精神益生菌可改善狗狗分離焦慮
根據統計,全臺目前登記有案的家犬及家貓數量已逼近300萬,寵物犬貓已然成為重要的家庭成員之一。然而,在毛小孩幫助人類舒緩壓力、療癒身心的同時,犬貓也可能因為環境壓力、精神壓力、焦慮、疾病或老年退化等原因,衍生出惱人又令人心疼的情緒問題,包括分離焦慮、攻擊、隨地便溺、嚎叫等。國內小動物行為醫學權威,臺大獸醫專學院臨床動物醫學研究所王儷蒨教授,發表全球首例透過單一精神益生菌菌株,成功改善犬隻分離焦慮及攻擊行為等情緒問題之臨床研究,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全球獸醫學領域排名前25%的國際知名科學期刊《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本次臨床研究對象為前往臺大動物醫院求助行為門診之犬隻,在接受實驗的45隻寵物犬中,行為問題主要是分離焦慮、攻擊行為以及強迫行為,在經過完整身體檢查確定該行為問題非因生理健康因素導致後,讓實驗組犬隻食用精神益生菌「植物乳桿菌 PS128」(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PS128)共14天。研究結果發現,透過「犬隻情緒及認知障礙量表 (EDED) 」及「犬隻行為評估表(CBC)」兩種標準化量表進行行為評估,相較於使用安慰劑之對照組,食用植物乳桿菌 PS128連續14天後,犬隻的整體情緒穩定度提升、行為問題嚴重程度下降,並且在「攻擊」及「分離焦慮」兩個面向改善效果更加顯著。國內小動物行為醫學權威,臺大獸醫專學院臨床動物醫學研究所王儷蒨教授,為本次PS128犬實驗的計畫主持人。進一步透過血液生化檢查可發現,食用植物乳桿菌PS128也可顯著降低分離焦慮犬隻的血清素代謝消耗速率,幫助穩定情緒。王儷蒨教授指出,過去臨床上對於小動物行為問題的解決,主要會透過環境管理、行為訓練以及藥物;近年來有不少研究證實營養補充品也有一定的輔助效果。而這次的臨床研究結果發現,即使單獨使用精神益生菌PS128兩週時間,便可以看到一定的改善成效;特別是過往文獻也發現PS128能有效減緩實驗動物的焦慮症狀,而焦慮是許多行為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這部分值得未來再深入研究探討。PS128的研發團隊領導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產學講座教授蔡英傑表示,近年醫學研究已經發現腸道菌會經由「菌-腸-腦軸線」影響大腦、改變情緒思想行為。臺大臨床動物醫學研究所這次研究成果,是全球第一個成功證實單一精神益生菌菌株可以改善犬隻的焦慮和攻擊行為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發展意義。團隊未來還將持續開發能延緩犬貓的老化、改善認知功能等功效的精神益生菌菌株,以因應伴侶動物高齡化後的健康需求。
「台灣耳鼻喉躍上國際舞台」的推手 侯勝博醫師獲獎仍謙虛
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侯勝博獲選為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的醫療奉獻獎,出身醫師世家的他,父親是小兒科醫生、大哥是心臟科醫生、二哥侯勝茂當過衛生署長且現任新光醫院院長、三哥是牙醫師,侯勝博醫師則是排行老四。侯勝博醫師為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定教授,目前擔任輔仁大學醫學系專任教授,曾先後擔任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部長、孫逸仙癌症中心耳鼻喉科主任及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現任),在國際上更是耳鼻喉科學界知名學者-世界頭頸部腫瘤醫學聯盟(IFHNOS)2018年選出之全球16位頭頸手術大師之一。最近更接下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國際諮詢委員會主席(AAOHNS/F IAB chair),這職位應是非美國人可以在AAOHNSF擔任的最高官職。侯勝博醫師的求學歷程也非常不凡,1992至1993年間,從臺灣遠赴美國匹茲堡向當時世界級大師尤金、尼古拉斯、邁爾斯(Eugene N Myers)學習頭頸外科及最困難的顱底手術。回國後不僅嘉惠許多病患,更將這獨門絕技教授給本國及從世界各地來向他學習的醫師。侯教授至少在30個SCI期刊擔任審稿者角色,另外也是知名期刊喉鏡(Larygoscope),white journal(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European Archives OtoRhinoLaryngology等國際期刊的編輯委員,更推薦十位以上的各國學者(包含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等知名大學)升等教授,長子侯宗佑醫師更在侯勝博的指導下,逐漸成為頭頸腫瘤界的後起之秀、明日之星。林口長庚醫院方谷豪醫師分享,2006年在侯勝博醫師創立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時,他和王誌群醫師(現為義大醫院頭頸部腫瘤外科科主任)都還是總醫師,侯醫師帶領著他們從諸多國內外學會的章程中,草擬了第一版的組織章程,之後侯醫師透過其廣大的人脈,北、中、南、東四處奔波,學會終於在2006年7月29日成立。之後侯勝博醫師繼續成立了亞洲頭頸部腫瘤醫學會ASHNO,並擔任創會理事長,下台後仍能繼續擔任該學會的秘書長,一直服務亞洲地區的頭頸癌學界,已經將近16年。方谷豪醫師說,被美國耳鼻喉科頭頸外科醫學會任命為Eugene N. Myers, MD International Lecture on Head and Neck Cancer的Myers’Lecturer(邁爾斯演溝者)是耳鼻喉科醫師最高的榮譽,歷屆得主不乏世界級大師,但侯勝博教授早在2014年即為此獎項的得主,也一直是他認為的「Impossible dream」終於成真。侯勝博醫師在2017年還獲得美國耳鼻喉科頭頸外科醫學會的另一個大獎Nikhil J. Bhatt, MD International Public Service Award用以彰顯其對科學、學術(學會和教育)及公共事務的熱心暨貢獻,侯教授的恩師尤金、尼古拉斯、邁爾斯更親口對他說:「沒有人能像你贏得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的兩個主要大獎(Nobody can win two major awards in AAOHNSF like you)」。方谷豪醫師透露,侯勝博醫師獲選為本學會的醫療奉獻獎,卻一直很謙虛地說是不是太早得到?但對他來說,侯勝博醫師獲獎實在是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