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徵
」 稅收台灣外銷訂單9連黑 立委警告明年稅收恐短徵
立委邱臣遠今(23)日表示,繼中央銀行下修今年GDP成長率為1.72%,台綜院19日再度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1.45%,比去年底預估值整整下修超過一個百分點,台灣經濟景氣拉警報。他警告說,景氣不佳,明年稅收恐將短徵,並提出三點建議,要求政府審慎因應。邱臣遠表示,根據經濟部統計處公布,5月分外銷訂單金額仍僅達456.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7.6%,從去年9月迄今,已經連9黑,主要受到全球通膨壓力、升息等因素干擾及終端需求仍疲軟影響。6月訂單金額也不妙,大約465至485億美元,預估減幅將達21%,上半年預估年增率減幅恐達兩位數,全年也難轉正。相較於東協10國的正成長達到10%,台灣今年經濟景氣堪虞,仍需觀察升息的後座力多大、持續時間多久,另也需觀察烏俄戰爭、美中角力是否突生變數。另外,邱臣遠指出,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2023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在64個受評比國家中,雖然整體競爭力排名進步為第6名,但是經濟表現卻退步9名,落居第20名。「我認為我國經濟與世界供應鏈連動深,台商投資布局也遍及全球。」邱臣遠說,世界有70%半導體由台灣製造,每天全球有50%的貨櫃都經過台海,相較於過去,已經形成「台灣有事、全球有事」的氛圍,因此政府除了提升國防防衛能力,也必須持續維護台灣經濟動能,才能擴大全球保護網絡。邱臣遠提出三點建議:一、稅收超徵或短徵與景氣變化關係密切,今年經濟成長率與預測值差距太大,可能造成明年稅收短徵,政府應妥慎預做因應,針對今年的超徵額,尤應妥善使用。二、對於外銷衰退,政府不能消極等待國際因素好轉,邱臣遠認為,應該積極洽談加入國際貿易區域協定及雙邊貿易協定,改善傳統產業外銷大幅衰退的困境。三、台灣不能只有台積電這座護國神山,政府應積極協助半導體以外的產業,加入國際供應鏈,打造護國神山群,擴大台灣全球影響力。
稅收連年超徵 學者呼籲制定稅收預估標準
立法院正審查因應超徵稅收的特別條例草案,針對稅收連年超徵,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黃耀輝16日怒批,蔡政府將「超徵」的稅收拿來「超花」,尤其是以特別預算之名亂花,根本是浪費民脂民膏!政大財稅學系教授陳國樑則要求,財政部應建立「賦稅收入預估標準作業流程」,將稅收預估制度化,杜絕「黑箱作業」。黃耀輝表示,稅收預估原本就有時間落差,就連經濟預測機構每季都在調整預估值,更何況財政部概算稅收時,當年度的經濟成長率都還未底定,又如何去預估隔年的經濟成長與企業獲利情形。但重點是蔡政府「超徵」就「超花」,財政紀律失當。他指出,除年度政府強制還債,有超徵的錢也應拿來還債;直言特別預算應符合《預算法》第83條規定,因應緊急或遇到經濟重大變故等才能編列,但蔡政府濫編特別預算;以前瞻建設特別預算為例,第3期效益還未見,又再撥第4期。政府拿來亂花,不如還稅於民較實在。陳國樑則表示,改善系統性超徵已迫在眉睫,稅收的預估數和實際課徵數,應隨著景氣循環自然地超徵與短徵,不是連續的鉅額超徵、短徵。他認為,鉅額超徵是財政紀律問題,如同蓄水池出現裂縫,甚至恐會潰堤,如新任財長能根本解決,將會是一大「政績」。陳國樑建議,政府應制訂「賦稅收入預估標準作業流程」,也就是預估指標要制度化管理,明訂使用參數和根據,並應依據模型來估測、由外部會議審議。此外,超徵稅收自動撥入債務還本基金,可解決超徵金額被視為政府的「小金庫」爭議。
當家時稅少? 朱立倫嗆因金融風暴 隔年經濟成長爆高怎沒提
蔡政府決定將超徵稅收用以普發6000元現金方式還稅於民,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批評金額被打折扣、民眾難以接受,媒體則翻出朱立倫2009年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時的往事,指當年年度稅收比預算數還短少2538億元,不僅沒有超徵、短徵金額還創史上新高。對此,朱立倫今天替國民黨立委補選候選人王鴻薇站台時回嗆,綠營連算數都搞不清楚,他接任副閣揆那年正遭遇金融風暴,但政院隔年就創下24年來最高經濟成長率,民進黨怎麼卻不提呢?朱立倫指出,當年他在金融風暴時接下政院副院長一職,但隔年,台灣就創造24年以來最高的10.8%經濟成長率,他因此喊話民進黨「要不要也比一下」?朱立倫說,如果要拿亞洲金融風暴時的狀況談超徵、短徵的問題,為何不提他2010年擔任副院長時,也曾創下24年來台灣最高的經濟成長率?另外,針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都公開發言,不支持兵役延長從四個月延長到一年,朱立倫則表示,國民黨立場很堅定,就是要堅實國防,但兩岸也要對話交流,畢竟民眾非常期待和平。朱立倫說,不僅兵役議題、超徵稅收還政於民議題,越來越多議題,民進黨都跟著國民黨腳步走,不斷地當跟屁蟲,因此被大家說「拿香跟國民黨拜」,但他非常歡迎民進黨繼續拿香跟拜,因為這些都是網民以及所有民眾的共同心聲,如果兩岸也將開啟對話,國民黨也都歡迎。朱立倫說,國民黨每個人都是支持有意義地強化國防,兵役若延長一定要做有意義的事情,包括訓練內容、待遇、提升軍隊光榮感都得要提高加強,更重要的是,套一句國民黨副主席黃敏惠曾說過的話,「所有的爸爸媽媽都同意小孩子去當兵,但是絕對反對孩子去戰爭」,這就是身為父母的真心話,也是每位爸媽最在意的事。試問,誰願意把自己子弟送上戰場打仗?政府的責任是創造和平環境,全民都應該要監督,這才是最重要關鍵。
說明超徵非多收人民錢 蘇揆:加緊作業弱勢生活補助
行政院長蘇貞昌昨(5)日在行政院會表示,2022年全國稅收可望超過預算數4,500億元,扣除應分配給地方政府稅收,將以1,000億元,額外撥補勞健保基金財務缺口、增加電價補貼;另以1,000億元,啟動「加強韌性經濟方案」;至於剩餘的1,800億元,除預留400億元因應不時之需外,每人也將普發現金6,000元。此外,他亦已核定再投入45億元,針對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生活補助延續加發1年,請衛福部持續督導地方政府加緊作業,務求在農曆過年前及時入帳,讓弱勢民眾溫暖過年。蘇貞昌聽取衛生福利部「112年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加發生活補助」報告後表示,他要向國人說明,稅收的超徵或短徵,代表當年度國家經濟表現,但現在卻有部分人士將稅收超徵刻意扭曲為「政府透過不當的賦稅制度超收人民的錢」,這是錯誤及扭曲的評論。去年稅收之所以出現「實徵數」較「預算數」多的情況,主要是去年台灣經濟成長表現出色、超乎預期,政府原編列預算時,係以2021年預估經濟成長率5.08%編列,而實際經濟成長率達6.53%,較原先預估值高。其中,2021年上市櫃公司的獲利,較2020年大增7成多,因此實徵數約有8成來自營利事業所得稅的超徵,這代表政府行政效率及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蘇貞昌指出,過去的政府曾於2009年短徵2,500多億元,導致2010年中央政府不得不舉債4,000多億元。而近幾年,儘管台灣接連面對美中貿易衝突、百年大疫、歷史大旱、俄烏戰爭,乃至美國升息和全球通膨等諸多考驗,但這兩年我國創下亮眼的經濟表現,政府稅收也超乎預期,增加4,000多億元,可用於做更好的建設,推動諸多福國利民措施,政府也一直落實經濟成長果實與全民共享,為國人加薪、減稅、增福利。例如去年即實現「班班有冷氣」、「中央廚房大帶小」、「生生用平板」及史上最大規模的租金補貼,對年輕爸媽的協助、長者及弱勢族群的照顧,也都大幅增加;而今年元月,政府亦推出16項惠民措施。此外,蘇貞昌指出,針對不需要修法部分,為了及時讓有迫切需要的民眾得到溫暖,行政院自去年3月至12月,已針對低收入戶每人每月加發750元、中低收入戶每人每月加發500元的生活補助。而他於1月3日亦已核定再投入45億元,針對此一生活補助,延續加發1年,請衛福部將款項核撥給地方,並督導地方政府加緊作業,務求在農曆過年前及時入帳,並據此按月發放一整年,讓60萬名弱勢民眾感受政府照顧的美意,溫暖過年。
中央至今未核備花蓮礦石稅 估計已少徵8億
花蓮最大筆稅收「礦石稅」,經送中央財政部至今未核備,估計已少徵約8億元,有議員質疑礦石稅遲遲無法開徵,業者卻能持續開採,這是不是「不當得利」,引發多位議員討論,地方稅務局呂玉枝說,催了數次迄今還是沒獲核備,將持續與財政部溝通。花蓮縣府2009年起訂定礦石稅自治條例,每年開徵近10億元,是地方最大筆稅收。特別稅最長開徵年限4年,去年10月底議會審議改為1年,依開採量不同級距,每公噸開徵50到70元,但送中央財政部尚未核備,短徵至少10個月,每月8000萬元計算,少徵約8億元稅收。地方稅務局官員無奈,嚴重影響地方稅收!花蓮縣議會定期會今天由地方稅務局工作報告,呂玉枝簡報地方稅各項稅捐收入,今年度預算數30億餘元,比去年的38億餘元少了8億元,主要就是礦石稅短徵,引起多位議員關切,要縣府想辦法,為何任由業者一直開挖,也有議員憂心短收稅費,嚴重衝擊地方建設。議員林源富建議,是否可先開專戶,讓業者存放暫收款,待中央審查同意後就能動支。議員笛布斯.顗賚質疑「沒繳稅又可以採礦,是不是不當得利」?張美慧議員則詢問,礦石稅的推動流程和執行方式,是否一定得中央同意才能開徵?要求稅務局提出說明。呂玉枝表示,縣府去年10月29日將獲議會通過的自治條例提送中央備查,但財政部仍未開審查會,縣府多次溝通,回覆都是「在蒐集資料」。她說明,依據「地方稅自治條例報中央機關備查之統一處理程序」,縣市政府開徵地方稅,必須報請內政部、財政部及行政院主計總處備查,並由學者專家組成審查會審查,函復後才能開徵。礦石業者受訪表示,雖然縣府還未公告實施,但已在年度預算編列礦石稅的支出,縣府開徵就會如期繳納,並非業者挖礦不繳稅,希望議會查明。
疫情影響衝擊所得稅收 統籌分配稅款補發40億紅包預計下週撥入
財政部公布2020年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執行情形,國產署表示,因受到疫情影響衝擊所得稅收,2020年7月調整推估普通統籌分配稅款較原預算數短徵102.75億元,財政部也自9月按月調減撥付;惟實際僅短少61.99億元,雖是近11年來首見短徵,再考量利息短徵數縮減了40.86億元可作為補發紅包,預計下週撥入地方政府。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稅源包括所得稅及貨物稅各10%、營業稅總收入減除依法提撥的統一發票給獎獎金後40%,及縣市徵起的土增稅20%。資料顯示,原中央統籌分配稅款預算數為2856.21億元,攸關地方財務調度的普通統籌分配稅款預算數為2686.94億元,但是年中受到疫情影響衝擊所得稅收,財政部推估普通統籌分配稅款為2584.19億元,預期短徵102.75億元。考量地方政府財務調度,財政部自2020年9月起分配數按月調減撥付25.69億元,卻也讓地方政府備感壓力。隨著振興經濟政策帶動民間消費,營業稅和縣市土增稅挹注下,2020年普通統籌分配稅款實際約2625億元,短徵數僅為61.99億元,加上利息收入0.1億元,短徵數總縮減了40.86億元,可作為財政部1月調整撥付的補發紅包。補發紅包中按公式計算,六都可分配21.27億元,其中台北市最補達5億元、新北市居次有3.99億元、高雄市則有3.77億元;縣市則可分配16.73億元,彰化縣最多達2.23億元、屏東縣則有1.8億元、雲林縣1.65億元。剩餘的鄉鎮地區則分配約2.83億元。
5G頻譜進帳1,422億 正好彌補短缺稅收
財政部統計,截至7月底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入執行結果,累計實收1兆3,411億元、年增9%,實收數占全年預算數63.7%,稅收雖有所下滑,但5G頻譜與各項規費成長、彌補減幅。財政部國庫署副署長顏春蘭27日指出,今年歲入的稅課收入累計實收9,754億元、年減659億元減幅最大,預估全年稅課收入可能出現短徵千億元情況。顏春蘭表示,所幸今年仍有5G頻譜釋照許可費1,422億元進帳,較預期目標440億元多出近千億元,且今年還會有國產署標售世貿三館(313億元)、國泰營區地上權案(98億元)等權利金收入,可紓解財務壓力。顏春蘭分析,今年我國稅收有三大稅目成長,包括:證券交易稅、綜合所得稅以及營業稅分別增加291億元、58億元及39億元。證交稅受惠於交投熱絡,台股連續五個月日均交易量都在1,881~2884億元之間、挹注前七月證交稅收786億元。而綜所稅主要是去年景氣仍在高檔,我國個人申報稅額及扣繳稅款增加,累計今年前七月綜所稅收達3,390億元、約年增2%。營業稅則是在政府推動三倍券、安心旅遊補助等政策誘因下,還有國內消費升溫,挹注前七月營業稅收達2,768億元、約年增1%。然而,營所稅收則受到內憂外患影響,去年有外部的中美貿易戰衝擊企業2019年營收,另外則是國內稅制的未分配盈餘稅率由10%降為5%、產創條例智慧機械與5G投資抵減等租稅優惠,加上今年稅務紓困延期與分期繳稅等措施,大幅衝擊營所稅收。顏春蘭認為,今年稅收雖有減少、但規費收入則逆勢成長,國庫署將持續關注各項歲入執行情形,盼能達成今年歲入預算目標。
王之道/經濟大內宣 掩飾執政失能
蔡英文政府一直以台灣經濟成長居四小龍之首、股市長居萬點,凸顯台灣經濟表現佳、民進黨執政成功。不過,近來幾項新數據出爐,顯示台灣經濟其實沒有如「大內宣」講得那般神勇,反而該提防邁向衰退的風險。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經濟衰退之際,台灣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一.五九%,令行政院長蘇貞昌得意洋洋,稱「穩居亞洲四小龍之首,在世界各國中也名列前茅」。然而,第二季經濟成長初步估算掉到負○.七三%,雖然還是比其他小龍高,但實在「不足以言勇」。面對真槍實彈的數據,民進黨再怎麼能言善辯,大概也說不出類似「經濟亮麗」、「二十年來經濟最佳表現」的話吧!短期而言,台灣經濟還是有亮麗的一面,頻頻創新高的股市,常被拿來說嘴,認為台灣經濟大好。但近來股市上漲並非來自基本面,而是來自資金潮,降息、寬鬆營造行情拉抬股市,資金行情恐帶來資產泡沫、所得差距拉大等惡果,其實金融海嘯時便已見識過。對於經濟衰退現況,台股卻屢創新高,官員反而應戒慎恐懼,哪來得意炫耀之情?台灣失業率在四、五月突破四%,縱使在六月降至四%以下,違背畢業季失業率上揚的鐵律,原因卻完全不值得高興,官方解釋是「畢業生怯於找工作」。此外,過去每年稅收皆「超徵」約千億元,今年卻比預期的短徵一千二百億元,更是經濟不佳的鐵證。蔡政府一直把經濟成長「居四小龍之首」掛在嘴邊炫耀,但我們必須提醒,等到全球經濟開始復甦,這個「之首」可能馬上消失;因為新加坡、香港是重要的貿易港,受全球封鎖、貿易萎縮衝擊大而明顯,但復甦後也可望反彈新高,台灣切莫以短暫的「之首」自滿,更別以為可長期領先。我們認為政府應慎用資源、準備應變,類似上半年各政府單位以紓困或振興為名,虛擲經費與資源的做法,切勿再犯;今年舉債將創下十年新高,更是警惕。更重要的是,為了突破經貿邊緣化的危機,在供應鏈重組與中美爭霸持續時,政府應協助企業而非「指導企業」,切勿以政治利益與意識型態為本,強迫企業「脫中入美」,這可能為台灣經濟與產業帶來巨大風險。因為每個產業、每家企業的利益考量與優劣勢不同,更何況中美爭霸的發展仍充滿不確定性,企業與政府都該避免押注其中一方,才有助於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