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時代
」 考古 舊石器時代 中華電信 遠傳 台哥大罕見彗星9日看得最清楚!天文學家稱肉眼可見 錯過要等8萬年
有一顆彗星據說在舊石器時代被史前人類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看到後,就不曾出現的彗星,近期再度現蹤跡,天文學家表示在10月9日前後幾天是最佳觀賞時間,最特別的是肉眼可見,如果錯過下一次再現需約8萬年時間。根據英國《衛報》和《中央社》報導,在去年初被發現的彗星C/2023 A3(Tsuchinshan-ATLAS,紫金山-阿特拉斯),已於9月底來到近日點,預估於10月13日達近地點。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公共天文學家布朗(Gregory Brown)解釋,彗星的特色是離地球越近越亮,離太陽越近同樣也越亮,因此最接近時不見得是最亮的時候」依他多年經驗,推斷最亮時間在10月9日前後。對此布朗也提到,肉眼可見的彗星已經十分稀罕,而這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有可能會是,人們過去數十年來看過最亮的其中一顆,「絕對值得大家追星」。不僅如此,布朗建議追星族可以選在破曉前的清晨,朝東方六分儀座方向尋找,而彗星很快就到太陽另一側,10月13日起,觀測時間就轉為日落後的傍晚,往西方的牧夫座方向觀察。布朗總結,雖然彗星光用肉眼看可能就像天空中一個亮點,用望遠鏡也許還能看到它的尾巴,但能高興的是,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是從舊石器時代後,至今才能再看見,有幸目睹的人都該感到慶幸。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軌道周期極長,繞太陽一圈需約8萬年的時間。
台中少婦「擁抱嬰兒」遺骨掀議 專家:可能因疫情相繼去世
近日台中安和遺址挖掘出的母嬰遺骨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該遺址屬於台灣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根據學者推測,這對母嬰可能因疫情去世,並由家人安葬。一名網友在臉書上分享了一張母親抱著嬰兒的遺骨照片,並附上台中安和遺址的文化背景,「目前在台中發現早的史前人類。4,800年前的台中少婦抱著她六個月大的孩子,台灣台中,大坌坑文化,西元前2800年。照片是一名年輕媽媽,估計年齡在20至25歲之間,身高160公分),她低頭凝視著左臂抱著的嬰兒(50公分),依骨架判斷,嬰兒已有6個月大。他們是2014年發現的48具排列整齊的骨骼遺骸之一。由科博館屈慧麗博士的團隊挖掘出來。這是中部地區罕見之大坌坑文化遺址『安和遺址』。本遺址的年代跨越 5,000年至3,500年前」,瞬間引發大批網友關注與討論。據悉,大坌坑文化的遺址包括新北市的大坌坑遺址;台北市的芝山岩遺址;台中市的安和遺址;台南市的南關里遺址與八甲遺址;澎湖縣的菓葉遺址;高雄市的鳳鼻頭遺址;以及台東縣的長光遺址等。大坌坑文化(台灣話:Tuā-hun-khinn bûn-huà)是台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中最早的一層,名稱來自大坌坑遺址。該文化的分佈地區,包括東亞大陸東南沿海和附近島嶼一帶。從各遺址或研究所得的推測年代不一,大致上約距今7,000年至4,700年之間。根據台中市文化資產處的資料,安和路考古遺址位於西屯區協和里,屬於台灣大坌坑文化及牛罵頭文化的過渡期,現已規劃為安和公園。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屈慧麗博士曾於2015年率團隊在安和遺址進行挖掘,發現了48具排列整齊的人骨、陶片及鯊魚牙等生態遺留。這些遺跡顯示當時台中地區與海岸線相當接近,保存了極為完整的史前墓葬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具年輕女性人骨,俯視懷中6個月大的嬰兒,這對母嬰遺骨距今已有5000年,女性年齡約為20至25歲,身高約160公分;嬰兒約50公分,性別不明,推測出生不足半年。女性遺骨顯示缺少部分牙齒,可能與當時原住民的拔牙習俗有關。根據《中央社》的報導,屈慧麗博士表示,安和遺址的挖掘是在當地進行市地重劃時發現的大量史前遺跡。該遺址分為兩層,較上層為牛罵頭文化,較下層則為大坌坑文化,母嬰遺骨屬於後者。遺骨旁發現了鯊魚牙和仿鯊魚牙的閃玉項鍊,表明當時的生活環境與現在大不相同,台中遺址應非常接近海岸線。對於母嬰是否因天災死亡的網友猜測,屈慧麗表示,遺骨的排列整齊,且有精美的陪葬品,顯示這並非類似龐貝古城那樣因天災而突然死亡的情況。初步推測,這對母嬰可能因疫情相繼去世,由家人一同安葬於此。
史上最完整劍龍骨架14.5億成交! 創恐龍化石拍賣歷史新天價
在紐約蘇富比7日拍賣會上,有史以來最大且最完整的劍龍化石以4460萬美元成交,成為拍賣史上最昂貴的化石《衛報》報導,這具綽號為「Apex」的恐龍遺骸的成交價超過了拍賣前最低估價的11倍以上。2022年,商業古生物學家古柏(Jason Cooper)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莫法特郡(Moffat County)的私人土地發現了這具化石。Apex身高3.4米,從鼻子到尾巴全長8.2米,比之前最完整的劍龍標本「Sophie」大30%以上。Sophie曾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Apex」化石由一位匿名買家購得,該買家會考慮將標本借給美國機構展覽的可能性。買家表示:「Apex出生在美國,也將留在美國!」蘇富比全球科學和流行文化部門負責人哈頓(Cassandra Hatton)說,Apex激發全球競拍者的興趣,成為拍賣史上最昂貴的化石:「這次拍賣籌備多年,我們在每個環節都與古柏密切合作,從它在科羅拉多州恐龍鎮被發現的那一刻起,到最後在紐約售出。」哈頓表示:「我很高興這樣一件重要的標本在漫遊地球1.5億年後,如今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一非凡的結果凸顯了我們對保護這些古老寶藏的堅定承諾。」Apex在歷來發現的最完整骨骼中名列前茅,在總數319塊骨骼中,擁有254個挖掘出的化石骨骼。蘇富比拍賣行稱,這副骨架屬於一隻大型、強壯的成年劍龍,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跡象,表明它活到了高齡。標本沒有顯示戰鬥相關的傷害或死後被掠食的跡象。它被保存在堅硬的砂岩中,使得骨骼完整未變形。Apex是這次蘇富比自然歷史拍賣會的焦點,其他拍品包括隕石、礦物、法國砂岩結晶體,以及首次出現的舊石器時代工具。本次拍賣會總成交額達4580萬美元,創下自然歷史拍賣會的最高紀錄。
婆婆重男輕女 她懷女寶寶「產後秒被打視訊」聽這句傻眼
有些長輩會有「重男輕女」的觀念,認為只有男生才能夠傳宗接代,日前一位女網友就表示,她的婆婆在得知她懷的是女生後,並沒有多加關心,直到生出來之後,婆婆急著視訊,說了一句讓她相當傻眼的話。這位女網友在臉書社團「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上發文表示,她的婆婆非常期待能抱到孫子,因此相當「重男輕女」,而她在懷孕期間就知道自己懷的是女兒,並告訴了丈夫,丈夫也如實告知了婆婆。沒想到婆婆就算已經知道媳婦肚子裡的小孩是女生,但她仍抱有一絲希望。原PO表示,隨後婆婆在自己即將生產時,竟然告訴他們夫妻倆,「聽人說,提早出生的孩子會變成男的」,生產後婆婆也馬上要求視訊通話,「說要看看到底是生男還是生女」,這讓女網友感到無奈和困惑。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也紛紛留言表示,「照出來是女生,所以婆婆想看,會不會翻盤?」、「妳老公沒有重男輕女就好,可以都不要理他啊,重點還是妳老公的態度」、「誇張也要有個限度,這年頭只要有生,不管是男是女都是寶好嗎?!有生就要偷笑了,還來這招重男輕女」、「提早生出來會變性?這是哪裡聽來的巫術」、「原來是沒讀書的部分」、「這種活在石器時代的一大堆,小孩剛出生住NICU還在那邊鼓譟說生女的滿月是29天,自己女兒剛開刀生產完不去在意,一直在意外孫的滿月天數是有什麼病?」
《猩球崛起:王國誕生》導演揭秘特效 《阿凡達》團隊打造夢幻實景
《猩球崛起》3部系列電影在全球獲得了16.8億美金(約台幣504億),如今續集《猩球崛起:王國誕生》從曾統治猩猩王國的凱撒死後三百年開始講起,猩猩成了統治社會的物種,而人類則淪為底層的族群,殘暴的猿族首領成為暴君。該片導演威斯柏(Wes Ball)揭秘電影特效,透露電影用最多特效的是將演員變成猿人,「我們並沒有帶著藍幕到處跑來跑去,片中呈現的自然景觀幾乎都是真實場景!」《猩球崛起:王國誕生》人類成為底層族群。(圖/二十世紀影業提供)《猩球崛起:王國誕生》由歐文提格、芙蕾雅愛倫、凱文杜蘭、威廉梅西等人主演,並由《移動迷宮》導演威斯柏執導。導演威斯柏表示,他在接下重啟「猩球」任務時,就立下了心願,「我想回到那個鬱鬱蔥蔥、美麗的世界,那裡藏著我們生存的遺跡,雖然我們無法到達像《阿凡達》那麼遠的地方,但我還是想去參觀、探索這個世界!」為了拍攝《猩球崛起:王國誕生》,他也為了打造演心中的夢想園地,帶著大隊人馬前往澳洲新南威爾斯州和迪士尼影城拍攝。電影一開始,主角諾亞和他的夥伴在廢墟和叢林中迅速移動,他們攀爬到老鷹的巢穴並取下了蛋,原來在那個社會裡,這種行為是猿人成人儀式。導演威斯柏採取非常規路線拍攝,「我們帶著演員在真實的地點一起拍攝,就好像大家在拍大型實境秀一樣,不同的是,演員臉上必須戴著動作捕捉器。」為了讓猿人完成許多冒險,劇組也借重了《阿凡達:水之道》特效團隊,例如在海洋中人猿濕漉漉的毛皮呈現,就完全依賴《水之道》的經驗和技術。此外,為了讓畫面看起來更自然,導演還在外景四周隱藏了數支攝影機,再加上現場的12支攝影機,清楚捕捉演員的表情和動作。導演威斯柏表示,電影的靈感其實來自梅爾吉勃遜執導的《阿波卡獵逃》,因為電影不但有獵殺猿人場面,還有追捕人類的畫面,「如果前三集電影講述的是石器時代的猩猩,那們現在他們正進入青銅時代,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氏族的發展,也可以看到在人類缺席下,世界有了什麼改變。」導演甚至將男主角比作《魔戒》的巴金斯,「因為他原本善良純真的個性,被一場巨變奪走了,後來他通過了考驗,終於覺醒成就了自己。」《猩球崛起:王國誕生》將於5月8日在台上映。
慢遊四國高知2/追隨高僧足跡訪古寺 沿海岸線與龍馬相遇、朝聖海上鳥居
氣候溫暖、有著迷人山色與森林風光的高知縣,被譽為「日本最後秘境」,這裡有著連綿713公里的海岸線環抱著太平洋,也是推動明治維新、終結幕府執政的歷史人物坂本龍馬的故鄉。這篇就來介紹前往高知旅遊不可不知的自然景點、特殊體驗,感興趣的人快點看過來!日本聖武天皇因一場夢境指示僧侶「行基」在日本尋找類似中國五台山之地建造寺廟,竹林寺便因此在西元724年建成。(圖/魏妤靜攝)被眾人心願供奉的小地藏所包圍的「一言地藏」。(圖/魏妤靜攝)台灣人前往日本旅遊最愛挑選櫻花季或紅葉季,而位於高知市五台山上的「竹林寺」,就是當地知名的賞楓景點。說到竹林寺就不得不提「四國遍路巡禮」,原來日本有位佛教高僧空海(弘法大師),在約1,200年前,他曾於88座四國寺院、靈場修行過,許多人會跟隨其足跡踏上朝聖之旅,這趟朝聖之旅被稱為「遍路」、朝聖之人則被稱為「遍路者」,而竹林寺就是其中的第31站。這裡不僅是巡禮聖地,秋冬的紅楓、春意盎然的綠意與櫻花,還有朱紅色的五重塔,讓這裡一年四季都有獨特色彩。在五重塔旁還有個據傳相當靈驗的「一言地藏」,每人一次只能許一個心願,想許願的人可以如同寫繪馬的概念到寺內納經所購買一尊小地藏,並在上頭寫下願望。身為「日本海濱百選」之一的桂濱,欣賞海景的絕佳位置就是龍王岬。(圖/魏妤靜攝)含底座約13公尺高的坂本龍馬像是桂濱公園的重要地標,也是必拍打卡點。(圖/魏妤靜攝)滿天之星人氣甜點是以焙茶霜淇淋搭配撒了黃豆粉的糰子或紅豆餡的焙茶大福,還可以用龍馬造型木片挖霜淇淋來吃。(600~660日圓,圖/魏妤靜攝)若問高知人有什麼必去景點,除了地標高知城,「桂濱公園」可是許多人的榜上名單,這裡有著月牙般的弓形海灘,不僅是高知的賞月勝地,據說也是坂本龍馬所鍾愛的景點。旅客除了可以走過龍宮橋、漫步到龍王岬,踏上階梯欣賞眼前壯麗海景,在桂濱公園內還有崇拜坂本龍馬的人為他所立的高約13公尺的巨大龍馬像,每年還會舉辦兩次期間限定活動「龍馬大接近」,分別在4月上旬~5月下旬、9月中旬~11月中旬,會在龍馬像旁搭建與其等高的展望台,讓民眾在上面與龍馬用同樣的高度與視角眺望太平洋!此處商店街也於2022年進行整修,不僅以清新白色系帶出設計感,還能買到坂本龍馬周邊商品,例如有趣的襪子、徽章與餅乾,及具有高知特色的土產。高知超人氣焙茶大福店家「滿天之星」也進駐於此,記得點一份用焙茶霜淇淋搭配焙茶大福或日式糰子的甜點來吃,香甜Q彈又充滿茶香。土佐黑潮鐵道營運的「後免‧奈半利線」是高知知名的海景電車。(圖/魏妤靜攝)在「後免‧奈半利線」的夜須站可見柳瀨嵩設計的美人魚。(圖/魏妤靜攝)穿過鳴無神社的鳥居走向通往海中的參道,已成為不少人特地前來拍照的場景。(圖/魏妤靜攝)喜歡以不同方式欣賞海景的人,除了造訪桂濱公園還可搭乘由土佐黑潮鐵道營運的「後免‧奈半利線」,這是從後免站~奈半利站全線沿海行駛的高架鐵道,除了一般車型也有半開放式車輛「慎太郎號(しんたろう号)」、「彌太郎號(やたろう号)」,將面海的南側打造成觀景走廊,讓遊客可以直接站在走廊上吹風看海。而且「後免‧奈半利線」車廂還有出身高知、《麵包超人》作者柳瀨嵩設計的可愛人物,沿線各站角色都不相同,有時間的人還可以考慮來一場蒐集之旅。若恰巧和記者一樣是從夜須站搭車,在車站附近還有日本最古老的人工港灣「手結港」,這裡也是錦戶亮參演的日劇《來觀光吧!縣廳款待課》取景地之一,港灣入口處有座高知唯一的「可動橋」,為了調節船舶及陸上交通,每天會於固定時段升起與降下,也不妨串連一遊。另外一個網路打卡熱點則是位於高知縣須崎市的「鳴無神社」,這裡雖然交通有些不便,需要開車或搭乘交通船前往,但因有著面海而建的鳥居,從特定角度看彷彿漂浮在水面上,酷似宮島的嚴島神社海上鳥居,而有「土佐的小宮島」之稱。此處以祈求良緣聞名,而且擁有材質可溶於水的詩籤,若造訪時恰逢社務所有開,記得試試手氣抽張籤,離開時再放進海水裡溶解。龍河洞內多處打上燈光,與形狀特異的鐘乳石營造出奇幻氛圍。(圖/魏妤靜攝)如果是體型較壯的人通過狹窄路段可能會形成有趣畫面。(圖/魏妤靜攝)而在高知還有一處經過時間淬鍊打磨的自然景點「龍河洞」,這裡是擁有1億7,500萬年歷史的鐘乳石洞,保留石器時代彌生人穴居遺跡,被指定為國家天然紀念物及史蹟。想要探索龍河洞可以選擇一般觀光行程或冒險路線,其實光是一般行程就已經有不少狹窄路段,需不停側身、彎腰才可通行,但沿途可見五彩燈光照射,走出洞口前還有一個必看的光雕投影秀,讓有著鬼斧神工奇景的洞內更顯魔幻;新開發的冒險路線更得在專業導覽人員帶領下,穿戴頭燈、工作服等全套裝備,從特殊入口匍匐前進、濕身涉水而過,有興趣挑戰的人需要事先預約。DATA竹林寺地址:高知縣高知市五台山3577參拜時間:08:00~17:00(免費)、名勝庭園・寶物館08:30~17:00(400日圓)網址:http://www.chikurinji.com/備註:賞楓期11月中旬~12月上旬桂濱公園地址:高知縣高知市浦戸6網址:https://katsurahama-park.com/土佐黑潮鐵道「後免‧奈半利線」網址:https://www.tosakuro.com/yataro鳴無神社地址:高知縣須崎市浦ノ内東分3579備註:社務所僅於週末例假日、每月1日及15日開放龍河洞地址:高知縣香美市土佐山田町逆川1424網址:https://ryugadou.or.jp/費用:觀光行程15歲以上1,200日圓、12歲~14歲700日圓、11歲以下550日圓;冒險路線依路線為觀光行程票價+1,000、1,500日圓,租借裝備另計
歐洲萬年前有食人習慣 研究證實:「喪葬習俗」並非充飢
有研究指出,約在1.5萬年前生活在歐洲的馬格德林人(Magdalenian),喪禮文化竟是將親人的遺體吃下肚。科學家也在當時的人骨上發現經過咀嚼、用刀切以及從骨頭取出骨髓的痕跡,馬格德林人這樣的行為並非充飢,而是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喪葬習俗。根據《CNN》報導,《第四季科學評論》期刊的一份報告,以西元前1.1萬至1.7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西歐的馬格德林文化為研究對象,發現他們食人是常見的一種喪葬習俗。英國國立歷史博物館(National History Museum)的專家查閱相關文獻,確定有59個馬格德林遺址埋葬了人類遺骸,分別位於法國、德國、西班牙、俄羅斯、英國、比利時、波蘭、捷克和葡萄牙等國家。其中15處還發現人類遺骸上有被咀嚼、頭骨被刀切割、從骨頭中取出骨髓的痕跡,有些遺骨還和動物骨骸丟在一起,而這些證據都顯示了當時的人們有同類相食的習性。研究人員則強調,人體遺骸的處理較多發生在北歐和西歐各地,而食人行為在馬格德林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埋葬行為,而非為了充飢。另外,也有研究人員透過遺傳基因發現,當時歐洲有兩個不同的祖先群體,分別為馬格德林文化和埃皮格拉維特文化(Epigravettian)。他們發現前者更偏好食用死者,而後者則是傾向將死者埋葬,隨著後來埃皮格拉維特人往馬格德林人居住的地方遷徙後,食人習慣就逐漸被埋葬取代。
法國洞穴挖出未知人類物種 舊石器時代恐有其他人種共存
法國屈爾河畔的阿爾西一個洞穴中,挖出一塊人類骨盆骨頭,但卻發現這個骨頭可溯到4萬5千年前,不過卻不屬於人類祖先智人或尼安德塔人,如今認為恐存在另一種以前未知的人類物種。法國屈爾河畔古遺跡,曾挖出1名新生兒和11具尼安德塔人的遺骸。(圖/達志/美聯社)考古學家在法國屈爾河畔一個洞穴中,發現一名新生兒與11具尼安德塔人的遺骸,被認為這個洞穴曾居住著尼安德塔人,而尼安德塔人已經滅絕,不過如今考古學家則發現,這一名新生兒的骨頭卻和智人或尼安德塔人都不同,因此認為這個新生兒恐和尼安德塔人共存在同一個時空。而這項發現也和先前大陸發現一個史前兒童頭骨呼應,當時也被認為該兒童頭骨的可能屬於一個新的人類物種,這也象徵著人類家譜中可能缺少了一個分支,若得到證實,舊石器時代可能還有一種未知的人類物種和尼安德塔人、智人共存,也是一大人類史發現。
16年前帶走澎湖箭型玄武岩 加拿大遊客心不安現道歉寄還
加拿大遊客寄還16年前帶走的玄武石,只因狀似箭頭,認為有其歷史文化上意義。(圖/中國時報許逸民攝)澎湖縣政府收到1份遠自1萬公里外寄來的包裹,裡頭附上1塊箭型的玄武岩和1封道歉信,原來是1名加拿大人16年前到澎湖旅遊時順手帶走,這些年對自己行為感到不安,認為這石頭還可能有其歷史文化上的意義,因此寄回到澎湖歸還和道歉,也盼這個石頭能找到休息之處且重新回到自然的家。澎縣政上月14日收到署名Redhead的包裹後,移交給農漁局處理。包裹內附上1封信,說是2007年拜訪澎湖時,順手取走的約6公分長石頭外,信中也向澎湖先民、他們的後代、居民、縣長,及澎湖的自然環境道歉。澎湖縣政府農漁局樂見這塊產自澎湖的玄武岩回到了澎湖的土地上,將交由專人鑑定是否為石器遺跡。澎湖群島有90個島,除花嶼外,餘都是玄武岩質火山島,而現今保存最完整的石器工廠在澎湖七美嶼,這些遺址是屬西元前2000年新石器時代。考古學者發現其玄武岩石器不僅輸出至台灣西南部,同時也到大陸福建沿海一帶,顯示七美當時石器生產是史前時代世界最尖端的製造場之一。澎縣府指出,雖然自1991年起陸續公告貓嶼野生動物保護區、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青螺國家級溼地、南海玄武岩自然保留區、澎湖海洋地質公園,但早期法規尚未完備,偶有民眾破壞環境帶走玄武岩塊或是咾咕石(珊瑚礁岩)以為紀念,而今隨著保育意識提升,教育知識水準提高,已較少發生破壞情事。
台北城故事1/蛋黃區挖出古監獄遺蹟 導覽活動遭喊停惹怒考古界
誰說台北城沒故事?緊鄰台北市金華社會住宅基地的「台北監獄(台北刑務所)圍牆遺蹟」在考古團隊的悉心發掘下,不但發現保存完整的尖底(V形)明溝,還發現薰蒸室遺跡,以及2件疑似圓山文化時期的史前陶,不料當學者和考古團隊合作,預定8月起在發掘現場等地舉辦推廣教育時卻遭台北市都發局喊卡,理由竟是全案將進入文資審議程序,相關活動都要停止,讓考古學界相當錯愕,直呼北市府相關單位太離譜!台北刑務所原先是在1896年(日明治29年),日本殖民台灣第2年,借清朝參府衙門舊址加以修補而成,當時名稱為「台北縣台北監獄署」,並於1904年另擇地興建「台北刑務所」,牢房呈放射狀,透過中央走道與中央戒護台連結,1963年遷往桃園龜山。據了解,考古團隊這次發掘的尖底(V形)明溝與以往日據時期的U形水溝大不相同,目前文獻也找不到尖底(V形)明溝的記載。至於薰蒸室遺跡,以往一直不知道是什麼樣子,這次發現呈凸字形結構,其作用可能是對送進監獄的衣物及用品進行消毒,減少傳染病發生。「台北監獄圍牆遺蹟」發掘出保存完整的尖底明溝,還發現「薰蒸室」遺跡。(圖/黃威彬攝)考古團隊挖出2件的史前陶,目前研判是一個是陶把,另一塊帶點厚度,則疑似是用來支撐陶罐的傳統器具陶支腳,至於究竟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的圓山文化,還是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訊塘埔文化,考古團隊目前還不確定,初步研判陶質接近圓山文化,距今約3千年,是台灣北部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台灣考古學會」理事長、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江芝華指出,從考古結果來看,台北市其實是一個具有數千年歷史深度的首都,市民卻不斷失去第一手認識歷史的機會,作為管理文化政策的文化公務單位,未積極讓市民親近歷史、學習歷史,這樣的態度更別談會妥善地面對這些好不容易留存下來的證據,這些遺物及蘊含的故事非常可能被打包放置在另一個空間中。江芝華表示,台北市歷經多次都市更新,很難看到先民遺留下來的痕跡,因此「台灣考古學會」等民間團體原本希望透過這次考古發掘、舉辦小旅行,以小型導覽方式,讓民眾注意地下還有很多早期遺留。她強調,考古遺址屬於市民大眾共同的歷史財產,不應由行政單位決定能否去看它,台北市政府的行政團隊有推廣公共教育的責任,卻停掉民間團體舉辦的推廣教育,讓她覺得不可思議。「既然市府不願做,那麼就民間團體來做!」江芝華表示,台灣考古學會將在8月4日下午4點到5點,在考古遺址附近的金山公園特色遊戲場入口集合,民眾在這段等待文資審議的日子裡,屆時可帶杯飲料來趟古蹟微導覽的散步之旅,現場將有專家學者透過周邊的展示,認識或許對你我都陌生的「台北刑務所」。疑似圓山文化時期的2件史前陶出土,將台北城的歷史拉長了數千年。(圖/翻攝台北市文化局官網)北市府文化局表示,原先安排的導覽活動由都發局負責,文化局並未要求停止舉辦,詳情需洽都發局;都發局表示,日前因考古團隊挖出2件的史前陶,文化局通知暫停揭露作業並組專案小組審查。因此考量尊重相關文資審議作業,都發局後續待文資委員審議結果再行公告教育推廣活動相關資訊,以達到讓參訪民眾了解參訪地點、周圍的遺蹟和人文軌跡的目的。
脫北者韓頌伊來台 2條台灣文化對她超衝擊
喜愛台灣的南韓Youtuber「咪蕾」,會在影片中介紹台灣的熱門景點、夜市、小吃以及文化,在台灣居住3年的她,有時會帶著韓國的親朋好友來台遊玩,Youtuber訂閱率高達14萬,很是受粉絲喜愛。日前邀請到脫北者南韓藝人「韓頌伊」來台遊玩,而第一次做台北捷運的她表示,對台灣的「排隊文化」及「飲食規定」印象由為深刻。韓頌伊在影片中表明,自己還在北韓時對台灣的印象是「有錢且民主」,還說到自己脫北後最想去的旅遊地就是台灣,在咪蕾的邀請下,表示自己是第一次獨自旅行很緊張,影片中還說到台灣的治安很好,不需要擔心有北韓的間諜。剛下飛機第一次體會到台灣的溫度時,韓頌伊表示「台灣是熱帶區吧,是不是應該要穿比基尼來啊!」而咪蕾帶著韓頌伊前往西門町,韓頌伊認為跟南韓的弘大、明洞非常相似。2人前往捷運時,咪蕾好奇問韓頌伊家鄉的交通,因韓頌伊表示「第一次到的地方,我會最先注意的都是交通的部分,因為如果想要知道那個國家的經濟程度的話,有人說要看的就是交通的部分吧。」韓頌伊說到家鄉的交通工具是牛車,只有平壤才有地鐵且僅兩條路線,幽默說「現在還是在舊石器時代」。韓頌伊也對台灣的便宜的車資感到驚訝,更驚呼到「這是比特幣嗎?」認為像賭博的籌碼。在2人準備搭乘捷運時,咪蕾告知韓頌伊台灣人的排隊文化,咪蕾也分享到剛來台灣時,還未習慣排隊曾不小心插隊過,而公車站的排隊讓韓頌伊表示,「跟日本人的秩序文化很像。」韓頌伊又說到在家鄉力氣大的人可以搶到前面的位子,補充到「若是北韓軍人,插隊時會毆打一般民眾甚至抓頭髮。」2人上捷運車廂後,咪蕾說到捷運是不能飲食的,也有博愛座提供給需要的人,韓頌伊表示這樣很不錯,而在北韓並未有博愛座,只有專屬黨員幹部的座位,韓頌伊說到「表明身分他要我起來,我就必須起來。」咪蕾幫韓頌伊實現來台的願望,韓頌伊對台灣的「排隊文化」、「飲食文化」感到相當衝擊,韓頌伊表示在韓國的話,咖啡是可以喝的,但連水都不能的話「那真的讓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了。」
蘇丹內戰燒到考古界 士兵衝入博物館搶走2500年歷史木乃伊
蘇丹內戰戰火持續延燒,近日蘇丹的快速支援部隊闖入喀土穆的蘇丹國家博物館,並帶走1具西元前2500年的木乃伊。歷史學家透過衛星照片發現,蘇丹國家博物館已出現損毀的痕跡,包括疑似火災的跡象,博物館副館長也懇求士兵們不要傷害珍貴的歷史文物。蘇丹內戰到目前已使120萬人流離失所,並迫使40萬人逃往鄰國,2日時快速支援部隊闖入位於喀土穆的蘇丹國家博物館。該館內有許多珍貴的非洲地區歷史文物,包括雕像、陶器、古代壁畫、以及從石器時代到12、13世紀的手工藝品,更有1具西元前2500年的木乃伊,這具木乃伊是目前最古老、考古學上最重要的木乃伊之一。2019年,英國大英博物館資助蘇丹建立1個生物實驗室,專門研究12000年前的古人類遺骸和其他文物。《中東之眼》發佈了1個影片,影片中可看到,快速支援部隊的士兵在這間實驗室中對著古人類遺骸說「這些都是屍體」,還說「恐懼將被埋葬」。在蘇丹工作的法國考古隊成員Roxanne Trioux(羅克珊特里烏)表示,透過衛星影像可以看見蘇丹國家博物館外已受到毀損,但內部損壞程度仍不得而知。國家博物館副館長Ikhlas Abdellatif(阿卜杜勒拉蒂夫)向士兵們喊話,請求他們不要傷害珍貴的木乃伊。雖然快速支援部隊和蘇丹政府軍已簽屬停戰協議,但戰爭仍然持續著,2日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呼籲雙方停止敵對行動,讓人道救援進入戰區幫助無辜的民眾。
初夏藝遊台東1/打開史前館的全新方式 深耕南島文化、穿梭台灣3萬年
近期最受矚目的台東藝文景點,大概就是將於5月19日重新開幕的「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簡稱史前館)!史前館休館兩年多進行大整修,除了建築再造與常設展廳更新,也透過展覽展示南島文化扎根台灣的當代性。建築部分,在尊重原建築師麥可•葛瑞夫(Michael Graves)設計的前提下,主要負責設計的建築師陳哲生讓入館地景與大廳空間從視覺上變得更開闊,彷彿館舍被「打開」來了,展覽空間也新設南島廳與適合親子族群的探索館,同時讓台灣史前史廳的參觀動線變得更順暢。5月20、21日還將推出精彩的開幕系列活動,包含排灣族藝術家磊勒丹.巴瓦瓦隆的職人導覽、建築師陳哲生帶路探訪史前館、無塑慢市集以及「在這裡•臺灣與世界交會」開幕晚會等,部分事先報名活動仍保留現場名額,有興趣的人可別錯過!磊勒丹.巴瓦瓦隆《煙路之源》畫作延伸在館內各處角落,以俏皮面貌讓人會心一笑。(圖/魏妤靜攝)藝術家韓旭東為「台灣史前史廳」量身打造大型畫素木雕創作《海風》,象徵移民無畏風雨抵達台灣,開啟新的人生篇章。(圖/魏妤靜攝)走進史前館,首先會發現有一些新的公共藝術在各處等著民眾「挖寶」,例如一樓側廊的木作平台上,有太魯閣族藝術家林介文作品《時間織軸》,透過舊衣回收的線材纏繞製作,以此講述部落織布文化的傳承;而排灣族藝術家磊勒丹.巴瓦瓦隆的畫作《煙路之源》,藉由「煙」象徵文明導引的軌跡,彷彿還能穿越時空,讓觀者思索從過去、未來與進化的想像。有趣的是不僅一樓入口處有大幅畫作,由此延伸的相關圖案也貫穿博物館各空間,在樓梯、化妝室等不同位置以有趣面貌出現。全新的台灣史前史廳帶大眾重回3萬年前,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回顧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故事。(圖/魏妤靜攝)「史前館ft.辛卡米克開幕特展」設置了修復室,讓民眾動手體驗如何將碎片拼組成陶器原貌。(圖/魏妤靜攝)民眾可以透過手機拍「文物記錄照」,彷彿自己也化身博物館員。(圖/魏妤靜攝)接著準備走入常設展廳「台灣史前史廳」,原本大眾以往得先上2樓參觀,現在則以地下室為起點,讓人體驗考古需向下挖掘的特色。根據考古學證據,台灣史前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至少3萬年!期間還陸續吸納來自各地的移民、包容不同的故鄉文化,我們可以從各時代留下的物質變化,一窺台灣土地上各時期人們的生活情景。史前館考古團隊也精心創作劇本,打造大型牆面RPG互動遊戲「黃金傳說」,讓民眾透過互動認識史前交易和製作金屬器物的工序,也讓博物館變得不那麼嚴肅。逛完展廳可別急著走,在地下室還有個「史前館ft.辛卡米克開幕特展」,只見漫畫家辛卡米克創作出的多隻屁貓角色竟變身博物館員,帶領大眾直擊博物館後台,我們可以透過隨機拿到的陶器碎片學習單,找尋碎片對應的實際年代,並透過學習單編號找到對應文物,自己動手拍一張文物記錄照。南島廳的印尼巴龍獅舞面具來自由台灣各工業區移工及看護組成的Singo Barong Taiwan舞團,他們會在台灣巡演舞劇、紓解鄉愁。(圖/魏妤靜攝)南島廳有一區透過球衣、影像等展示原住民族在運動界的活躍與艱辛,例如職棒球星林智勝於2015年WBC的實戰球衣。(圖/魏妤靜攝)另一常設展廳「南島廳」,入口以「世界開始的地方」為主題製作一部長度約3分鐘的動畫,融入雅美族/達悟族、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馬來西亞伊班族、吉里巴斯與夏威夷等地南島族群的創世起源神話,也帶出展廳「南島世界.世界南島」的主軸。在這裡將透過6大單元,從南島族群的視角理解大洋多元文化面貌,還有自史前至今,台灣島上不同人群移動的軌跡與文化的交會,呼應策展概念的「島是船‧海是路」。我們可以在此看見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總統2005年致贈給台灣的舷外浮桿船「臺馬號」、蘊藏帛琉工藝技術的故事板、傳統文化中的多元性別等,拓展了當代南島視野。民眾可在創意工坊使用特製的史前磨石與鑽孔器,親手打造一個玉器配飾。(圖/魏妤靜攝)以小型迷宮打造的「害羞的史前豬」區域,可讓小朋友在各角落尋找躲起來的史前豬。(圖/魏妤靜攝)親子族群更不能錯過空間從1樓延伸至2樓的「探索館」,在1樓以大型繪本方式,讓孩子們同理與了解原住民族被迫離開家園的遷徙故事,另外還有可體驗「鑽玉」DIY的創意工坊,以重現卑南玉飾的磨製方法與穿孔技術,讓民眾帶一個小玉飾回家。在2樓還有史前探索遊戲區,以「巨石森林」、「害羞的史前豬」、「寶物大逃脫」等6大主題區,讓小朋友透過觀察、尋寶與動手操作等方式,無形中對史前歷史更加親近。博物館中庭鋪上人工草皮讓民眾可以自由休憩,也更加融入天際、山稜線的地景中。(圖/魏妤靜攝)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電話:(089)381-166地址:台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1號開放時間:09:00~16:00,週一、二休網址:https://www.nmp.gov.tw/、https://reurl.cc/AdGkR8備註:即日起至112年6月30日免費參觀,112年7月1日起正式收費,全票100元、團體票80元、優待票60元
搜奇/海底驚現5千年古城 隱藏不為人知的秘密
世界上的海洋約占地球的70%,只有5%的海洋被探索過,邁入21世紀,一支英國和希臘聯合考察隊的發現震驚了全球考古界,原來這個考古團在希臘伯羅奔尼薩斯半島南端的尼亞波利斯(Neapolis)附近海底,發現一座5千年前的古城。考古學家和海洋地質學家為這座城市起名為帕夫洛庇特里。(圖/翻攝自推特)據英國《衛報》報導,考古學家和海洋地質學家為這座城市起名為帕夫洛庇特里(Pavlopetri),可追溯到大約5千年前荷馬史詩中的英雄時代。帕夫洛庇特里遺址佔地近3萬平方公尺,包括由房屋、庭院、主要街道、墓地和宗教建築組成的群落,海底還發現了成千上萬的陶器碎片。帕夫洛庇特里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底城鎮。(圖/翻攝自推特)這座古城大約在公元前1千年左右沉入海底50年多前,英國海洋學家就已發現這處遺址,隨著海底探勘相關技術純熟,考古學家於2009年起,才對這座古城進行詳細考察,根據考古團隊發現,遺址內所發現的破碎陶器,可以追溯到約石器時代時期,驗證這座古在大約5千年前就存在了。報導引述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水下考古學副教授喬恩韓德森(Jon Henderson)博士的說法,「這座古城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底城鎮。其遺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1200年,比古希臘的鼎盛年代更久遠」。海洋地質學家目前未能解釋古城下沉的原因。(圖/翻攝自推特)韓德森還表示,「世界各地都發現過古老海底遺址,但是沒有一處像帕夫洛庇特里一樣是屬於有規劃的城鎮」。考古團隊還在古城內發現一座超過2722坪的中央大廳(Megaron),長方形大廳內還有巨型石碑的建築。這顯示這座古城曾經被古代菁英統治過,也凸顯這座城市的地位。考古團隊認為,從這些遺址或是陶器讓外界見證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相當富裕,不過海洋地質學家目前未能解釋古城下沉的原因,有理論認為,可能是因為海平面變遷、地震造成的地層下陷或是海嘯等其他因素。
搜奇/波羅的海驚見萬年神秘古文物 專家尋獲「瑞典亞特蘭提斯」
人類現在所居住的地球,約在46億年前誕生,根據一些化石的研究,科學家認為人類一直到距今1萬2千年前的全新世(Holocene),也就是最後一次冰河期開始衰退並趨於結束時,才開始有所謂的社會生活及文明存在。然而,出乎科學家意料的是,在大洋底下陸續出現海底文明遺蹟,挑戰了這樣的歷史觀。像是大西洋傳說的神祕海底城「亞特蘭提斯」,就吸引不少考古學家前往探勘,而瑞典的考古學家則是在波羅的海水域發現一批古文物,他們推測沉沒的這座海底城市,時間可追溯至1萬1千年前。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瑞典隆德大學( Lunds University)以及尼爾森教授 (Bjorn Nilsson)領軍的考古團隊,2014年在波羅的海海域發現一批1萬1千年前的古文物,包含魚叉、工具和牛骨等。根據尼爾森教授表示,潛水人員發現的魚叉、工具和牛骨等文物均保存良好,其中,出土的牛骨屬於「原牛」 (Auroch)的骨頭,這種體積龐大的古牛目前已經絕種,最後一次現身是在17世紀初,而這些沉在海底的文物則可追溯到古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及科學家推測,遺址是早期瑞典遊牧民族所遺留下的,尼爾森表示,「大約1萬1千年前,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在這裏建造居民聚集地,當時這裡很可能是一個瀉湖區」。專家還發現,這些古文物還帶有樹木和許多動物的殘骸,如果建造在乾燥地面上,一般只能發現石質物品,不會保存有機物質,尼爾森認為,這裡或許是瑞典最早的人類聚集區。至於這批文物為何會出現在海底,原因可能與傳說中的海底神秘古城「亞特蘭提斯」一樣被海水完全吞沒。瑞典潛水員在波羅的海水域發掘了埋在深海底下的石器時代文物。(圖/翻攝自推特)
外星隕石擊中「石窟民居」 情人節驚喜義大利兄弟嚇傻
今年2月14日情人節這天,一顆來自外太空的隕石,擊中義大利南部的古城馬泰拉(Matera)某戶民宅的陽台,形成另類的浪漫奇異景象。據《衛報》報導,這顆隕石最後被發現墜落在吉安弗蘭可和皮諾洛斯格諾爾兄弟(brothersGianfranco and Pino Losignore)與他們父母家的陽台上。兄弟倆原先並沒有發現隕石墜落,經過3天後他們在檢查房子太陽能電池板時,才發現一塊損壞的電池板與磁磚,同時還有散落在陽台上的灰色碎片。吉安弗蘭可表示,「事發當時我雖然不在家,但我母親正在地下室,她曾聽到一聲巨響。儘管她感到非常擔心,但那天風很大,所以她以為那可能是樹枝,我們從未想過擊中我們家陽台的竟然是一塊隕石」。馬泰拉市長貝納迪(Domenico Bennardi)表示,隕石的發現在民間引發熱議。據悉,這是義大利近年來第2次發生隕石墜落事件,上一次是2020年1月在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Emilia-Romagna)的古城摩德納(Modena)所發現。巧的是,馬泰拉(Matera),是全世界最為古老的城市之一,該座城鎮早從舊石器時代起就有人類聚居,其更以石灰岩雕刻的「石窟民居」(Sassi di Matera)聞名於世。報導指出,目前義大利天文物理研究所人員目前已前往馬泰拉蒐集隕石碎片,根據這起研究項目「稜鏡」(Prisma)計畫的代表法爾柯(Carmelo Falco)表示,「我們必須分析隕石的殘骸,但這顆隕石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被發現時的景象。這種材料的隕石很軟,就像沙子一樣非常純淨,因為它沒有接觸過土壤和水,幾乎就像我們直接從太空採集到的一樣」,這顆隕石將被以吉安弗蘭可、皮諾兄弟倆的名字來命名。一顆隕石擊落在義大利古城馬泰拉郊區某戶民宅的陽台,隕石組成結構乾淨。(圖/翻攝自推特)
密技中心腳?石雕男子被野獸包圍 手握「重要部位」難倒考古學家
近期有考古學家發現了距今1.1萬年前的石雕,但是上面的內容卻難倒眾位考古學家,因為石雕上有一名男子被四周的野獸包圍,而男子卻手握著自己的重要部位,如此突兀的畫面讓考古學家是百思不得其解。根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指出,英國《古物》(Antiquity)期刊日前刊登了土耳其考古學家厄茲多安(Eylem Özdogan)的研究報告。內容指稱厄茲多安於2021年在土耳其東南部的烏爾法地區(Urfa)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一個高約70至90公分、長約3.7公尺的浮雕壁畫。這幅浮雕壁畫分成兩個場景,左側是一頭公牛與一個人類彼此相看,而右側則是一名男性被2旁的野獸給包圍,但是中間的男性不僅沒有做出逃跑的跡象,反而是手握著自己的重要部位,似乎完全不擔心左右兩旁的野獸。厄茲多安表示,這幅石雕壁畫是目前已知最早「描述場景」的壁畫,但是對於壁畫中男子手握重要部位的意涵,目前考古學界仍然沒有討論出一個肯定的答案。
美中晶片割喉戰1/不只台積電 還有這10大科技被列入美國關鍵報告
「國慶日魔咒」再度大大發威!台股11日一開盤就爆跌500多點,權值王台積電更是大跳水,終場跌掉36.5元,只因連假前美國對中國祭出新一波晶片管制,如同2018年國慶日後,台股狂瀉660點創紀錄,同樣有美中貿易戰及國安基金備戰等熟悉場景。「美國近期的晶片禁令動作有點出乎意料,現在的世界,幾乎所有東西都需要用到晶片,但當美國已設定中國就是最大對手,全球半導體產業都走到一個選邊站的十字路口,要不去中、要不就去美的兩邊化。」一位不具名的半導體廠商高層告訴CTWANT記者。而令台灣科技廠神經緊繃的,美國禁令清單上不只有晶片,「還有印刷電路板(PCB)、光纖、電子代工,下游的路由器、伺服器、交換器及液晶顯示器,電動車及電池等十大科技。」這位高層透露,這些全列在美國2月發布的《ICT關鍵供應鏈報告》中。讓台灣科技廠聞之色變的這份關鍵報告,其實是延續川普時代的抗中貿易戰,源頭則要追溯自2015年中國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為要從「世界工廠」晉身為「製造強國」,「中國製造2025」列出「三步走」:第一步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2035年達到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準;第三步,2045年中國建國百年時,進入世界製造強國,與美國並列,包括2020年16/14奈米製程正式量產,2025年半導體自製率七成等目標。前美國總統川普在2018年對中國發起貿易戰,當時的制裁清單就挑明對著「中國製造2025」相關技術。(圖/CSET提供、新華社)這個計畫,在川普2016年選上美國總統後,被視為「挑戰美國霸權」,從而在2018年啟動貿易戰,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當時的制裁清單就挑明對著「中國製造2025」相關技術。隨後,這項計畫從中國媒體及兩會工作報告中登出,但美國抗中力道絲毫未減。美國重要智庫CSET(美國科技安全智庫)2020年4月就發布了一份重量級報告「AIChips:What they are and why they matter?」明確提出抗中戰略就是:鎖定AI晶片。這份指引著美中科技戰略的報告中提及,人工智慧(AI)將是國家安全重要的一環,但AI系統難被限制,除了硬體,也就是AI晶片及製造設備等,而這些供應鏈集中在美國,美方若要控制AI技術發展,可從出口政策做限制。AI晶片有GPU、FPGA、ASICS等三類,而使用7或5奈米的最新晶片效率比舊晶片好上33倍,而中國在AI晶片設計及製造上,仍倚賴美國,例如Nvidia和AMD,以及晶圓廠台積電。總得來說,這份報告指出,中國缺少AI晶片供應鏈中和新技術的發展,而美國及盟友國的競爭優勢大,AI晶片技術及相關發展及應用極具關鍵戰略價值,接下來,就看如何運用這些優勢。據此,美中貿易戰從2018年制裁華為開始,2020年又制裁中芯,還不足以對抗「中國製造2025」,尤其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開,中國等陸續封城,導致供應鏈中斷,引爆全球晶片荒,加深美國意識到晶片供應鏈掌控上的脆弱與不安。因此拜登當上美國總統後,「川規拜隨」,2021年2月就下令研究ICT關鍵供應鏈,一年之後的2022年2月提出了《ICT關鍵供應鏈報告》,仔細盤點全球供應鏈,今年直接加大對中國半導體的制裁,台灣有十大科技也入列。拜登上台後所推出的晶片法案也是延續川普時代的政策,要阻止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目標,甚至還加大制裁力道。(圖/翻攝自SOSOrdi.net Entraide informatique臉書)先是8 月9日先通過520億美元的晶片法案,補助晶片廠商在美國設廠,自建半導體供應鏈,聯合台韓日組晶片四方聯盟;與此同時,今年初先通知EDA設備商出口中國禁令,8月底限制Nvidia及AMD的AI及GPU等高階AI晶片不得輸出中國,10月7日端出規模更大的新一輪管制清單。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個人臉書發文指出,美國對中國的封鎖從點到面,這次全面圍堵,這當中有三項重點,一、禁止高階晶片出售中國,二;禁止相關技術流入中國,三、禁止美國人(含持有美國護照的中國人)為中國半導體產業工作。「這等於是把產品、技術、人才一起打,因此,英國倫敦金融時報形容美國要把中國『打回石器時代』,「晶片戰爭已沒有回頭路,台灣受到衝擊會最大!」謝金河說。財經專家黃世聰則表示。「美國禁止高階晶片輸美,對『中國製造2025』影響很大,這讓中國的半導體技術被限制在某種層次,讓中國技術停滯,也會讓中國壓力更大。」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指出,近年來中國的科技技術崛起發展讓美國人嚇到,讓美國為了保持領先,才會使出這樣的手段,「美國禁令將決定權掌控在商務部手中,就像蝴蝶效應,關鍵是美國審核的嚴格程度。」一位法人告訴CTWANT記者,被列入關鍵報告的十大科技台廠,未來恐壓力重重!半導體設備廠成為最近受到最強烈管制的產業,其中龍頭廠ASML也宣布,將根據拜登政府的新規範,停止對中國客戶提供服務。(圖/ASML提供)
台東黑矮人傳說「係金耶」? 6000年前骨骸給答案
台東「黑矮人」可能真的存在,根據澳洲大學資深研究員洪曉純(Hsiao-chunHung)等人在台灣東部山區的洞穴中,發現6000年前的女性骨骸,經過研究,首次證實了6這個狩獵族群可能是真的。這個研究小組10月4日在「世界考古學」雜誌發表名為「台灣黑矮人和東南亞史前史:小馬洞新發現」的文章,根據內容表示,研究員針對在台東成功鎮小馬洞內發現的骨骸進行頭顱型態研究,在研究該頭骨的DNA時,發現與大約同一時期的非洲樣本很接近。研究員指出,他們找到的股骨與頭骨來自同一個人,是一名年輕女性。儘管並未找到完整的骨架,但估計這名女性的身高僅139公分,另外還發現,這名女性的大小和形狀和生活在目前於南非和菲律賓部分地區的黑矮人相似,不過研究員還無法確定黑矮人是到台灣前身材就已經矮小,還是後來才形成這樣的特徵。研究小組首次證實了6000年前黑矮人狩獵族群可能真的存在,也就是流傳數個世紀的「矮人族/黑矮人」傳說,可能是真的。文章指出,除了蘭嶼的達悟族,台灣其他原住民族都有關於「小黑人」的傳說,稱他們身材矮小,皮膚黝黑,捲髮,且生活在偏遠山區。自清朝時期、日本殖民時期以及1945年以來,研究人員記錄了約258個有關原民部落對「小黑人」的描述。不過研究人員表示,類似傳說在不同群體之間並不一樣,有些原住民族認為「小黑人」是他們的祖先,有些則視為敵人,也有族群只在1000年前,他們殺死了最後一群黑矮人。根據清朝時期的紀錄,這些深色皮膚的民族說的語言和「南島族群」不同,這個黑矮人族群有可能在台灣生活了幾百年後,因為一群具有不同特徵的新石器時代農民,在西元前4800年來到台灣,並定居於小馬洞穴附近形成部落,迫使黑矮人搬遷至偏遠山區。紀錄也指出,黑矮人被日益孤立或與「南島族群」的語言差異,導致他們在台灣減少和消失。這項研究證實了台灣黑矮人這個古老族群的存在,但並未解釋這個群族群發生什麼事,研究指出,他們顯然在其他早期「南島族群」抵達時就已經消失了,不過研究員也不確定黑矮人生活在台灣前於哪裡生活,但推斷可能在菲律賓、婆羅洲或亞洲大陸的其他地方。
半導體制裁只是前菜 10大科技產業剉咧等
美國對中國大陸祭出半導體制裁,將實施最新一輪出口管制措施,消息一出,全球科技股全面走弱,台積電股價昨暴跌8.33%、收盤401.5元,面臨400元大關保衛戰;熟悉國際經貿關係的學者表示,兩岸紅利將消失,對半導體制裁只是前菜,還有涉及中美兩強競爭消長的PCB(印刷電路版)、電動車、電池等10大科技產業,現在全部「剉咧等」,未來為遏止中國生產力,恐將接力出現相關貿易手段。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分析,雖然美國總統拜登制裁中國大陸,是延續前總統川普的政策,但制裁手段明顯比川普高明許多,拜登不只系統性制裁,從關稅、進口到出口等,一步步對高科技進行管制,還搞印太架構、拉攏盟友,現在擺明高科技技術門檻愈高,「含中」成分得愈低,要建立跳脫中國大陸的一套完整產業供應鏈。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也在臉書分析,美國對中國的封鎖從點到面,這次是全面圍堵,這當中有3項重點,1、禁止高階晶片出售中國,2、禁止相關技術流入中國,3、禁止美國人(含持有美國護照的中國人)為中國半導體產業工作。美國公布限制向中國銷售半導體、晶片製造設備的政策,國際專家普遍表示美中正式陷入經濟戰,認為兩國已經沒有和解的可能。英國金融時報甚至形容,美國就是要把中國的晶片產業「打回石器時代」。有專家就認為中美貿易衝突升溫,全球化、美中台分工模式,維持現狀已不可能,不過,兩岸經貿長年累積、頻繁往來,劉大年表示,不是美國一道政策下來就能馬上切割,不只對台灣的影響很大,南韓、日本的晶片或晶片設備製造商都可能受到波及。劉大年認為,大陸內需市場大,尤其5G發展攸關國家安全,最後只能自己生產、自成一個世界,未來全世界將發展成「一個世界、兩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