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
」 研究 黃軒 美國 微軟 失智症蘋果推「地表最強晶片」!M4 Pro性能大躍進
被稱為「晶片猛獸」的M4 Max配備16核心CPU,速度比M1 Max的CPU最快可達2.2倍,比最新的AI PC晶片最快可達2.5倍。(圖/Apple提供)超強的M4晶片不夠看!Apple宣布推出兩款更強的新晶片:M4 Pro和M4 Max。M4、M4 Pro和M4 Max這3款晶片均採用業界領先的第二代3奈米技術打造,提升效能和能源效率。M4 系列晶片的CPU具備世界最快的CPU核心,帶來業界最佳的單執行緒效能,以及速度大幅提升的多執行緒效能。其中M4 Max更被稱為「晶片猛獸」,號稱地表最強晶片。M4晶片配備最多10 核心CPU,包括4個效能核心和最多6個節能核心。它的速度比M1最快可達1.8倍,因此跨 Safari和《Excel》等App的多工處理速度快如閃電。10核心GPU提供出色的繪圖處理效能,比M1最快可達2倍,從編輯照片到遊玩3A大作遊戲,都能提供快速且流暢的體驗。更快速的16 核心神經網路引擎特別為Apple Intelligence和其他AI工作而打造。至於M4 Pro晶片,採用於M4首度亮相的先進技術,並為研究人員、開發者、工程師、創意專業人員和其他工作流程要求較高的使用者進一步擴展。M4 Pro 配備高達14核心CPU,其中包括多達10個效能核心和4個節能核心。比M1 Pro的CPU最快可達1.9倍,比最新的AI PC晶片最快可達2.1倍。GPU 具備多達20個核心,繪圖處理效能是M4的2倍,比最新的AI PC晶片快達 2.4 倍。透過M4系列GPU中改良的硬體加速光線追蹤引擎,《控制》等遊戲畫面呈現更吸睛,而專業級3D算繪器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產生出絕美影像。M4 Pro支援高達64GB的快速統一記憶體和每秒273Gb的記憶體頻寬,比M3 Pro大幅提升 75%,是任何 AI PC 晶片頻寬的2倍。這結合M4系列更快的神經網路引擎,讓裝置端的Apple Intelligence模型能夠以極快的速度運行。M4 Pro也在Mac上支援Thunderbolt 5,提供高達每秒120Gb的資料傳輸速度,是 Thunderbolt 4流量的兩倍以上。對於處理AI、影片、程式碼資料庫等較大檔案的專業人員而言,M4 Pro提供非凡的效能和Apple晶片傳奇般的能源效率。到了Pro等級已經很強,M4 Max又是什麼概念呢?Apple稱它為「晶片猛獸」。對於將專業級工作流程推向極限的資料科學家、3D藝術家和作曲家,M4 Max 是極致之選。它具備最多16核心CPU,其中最多12個效能核心和4個節能核心。它比 M1 Max的CPU快達2.2倍,比最新的AI PC晶片最快可達2.5倍。GPU擁有多達40個核心,效能 M1 Max快達1.9倍,比最新的AI PC晶片快上4倍,速度相當驚人。因此,《DaVinci Resolve Studio》中的RAW格式影片去噪等繁重工作現在可以即時運行。M4 Max支援高達128GB的快速統一記憶體和高達每秒546Gb的記憶體頻寬,是最新AI PC晶片頻寬的4倍。這使得開發者能夠輕易地與擁有近2000億個參數的眾多大型語言模型進行互動。M4 Max 更強化的媒體引擎包括兩個影片編碼引擎和兩個 ProRes 加速器,是影片專業人員的極致之選。M4 Max與M4 Pro一樣,支援Thunderbolt 5,資料傳輸能力高達每秒120Gb。M4 Max能夠快速運行最具挑戰性的專業級工作量,而且藉助Apple晶片的能源效率,提供對筆電而言極為出色的電池續航力。
喜馬拉雅山發現新蛇種! 專家命名「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原因曝光
西喜馬拉雅地區近日發現一種全新的蛇類物種,雖然這款新蛇種的基因與已知蛇類有相似之處,卻屬於完全不同的物種。有趣的是,研究人員將這款新蛇種命名為「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之蛇」(學名:Anguiculus dicaprioi),原因是為了表彰李奧對環境保護付出的心力。根據《紐約郵報》引述在10月21日發表於《自然》期刊上的研究指出,科學家最初是在2020年發現這款全新蛇類物種,目前為止僅在尼泊爾和印度喜馬偕爾邦地區目擊,科學家分析該蛇的DNA後,發現雖然具有其他蛇類特徵,但卻是一個全新物種。這種新蛇體型細小,僅有22英吋,約56公分長,頭部短,鼻孔大,牙齒眾多,還有圓頂狀的鼻部,在頸部略顯一圈淡灰色的領圈。專家表示,當時是在在泥濘的山地上發現這款蛇,直到被捕捉才動了一下,完全沒有試圖咬人。專家認為,這種蛇可以在海拔高達6100英尺,約1859公尺的地方生存。至於為何以好萊塢男星的名字命名,專家表示,這是因為「狄卡皮歐身為美國演員、電影製片和環保人士,一直積極參與提高全球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流失的意識」。據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在2016年接受《People》雜誌訪問時表示,由於從小就接觸環保主義,「年輕時,我對因人類活動而滅絕的物種感到非常難過,所以這讓我展開一段漫長的旅程,投入環境議題」。李奧納多在1998年成立了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基金會(Leonardo DiCaprio Foundation),支持全球35個創新的保育計畫,保護脆弱的生態系統和關鍵物種。全球最高峰喜馬拉雅山區近日發現全新蛇種,以好萊塢男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命名。(圖/翻攝自X)
「湄公河幽靈魚」消失20年後現蹤柬埔寨! 科學家嗨喊:以為滅絕了
「湄公河幽靈魚」在消失近20年後,再度於柬埔寨現蹤!近日,柬埔寨農業、林業和漁業部漁業管理局領導的國際科學家小組,在柬埔寨海域發現了這種難以捉摸的巨型曲鯉(Aaptosyax grypus)。據CNN的報導,這類巨型曲鯉原產於湄公河,是1種有著鉤狀頜骨和鮭魚形身體的鯉魚,自2005年以來就從未再被記錄到,而且自1991年正式命名後也一直籠罩在神秘之中。然而,國際科學家團隊也在22日於生物保護雜誌上的1項研究中證實,在2020年至2023年期間捕獲了3條巨型曲鯉,而且重量在11至13磅之間,長2至3英尺。此消息對這種外界認知可能滅絕的魚類來說,是1項重大發現。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柬埔寨柴楨大學首席研究員Bunyeth Chan表示:「巨型曲鯉的重新發現讓人們充滿希望,這種心情不僅是針對該物種,對整個湄公河生態系統亦是如此。」據悉,湄公河在泰語和寮語中意為「河流之母」,蜿蜒流經多個東南亞國家,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是地球上生態系統中生產力最高的河流,每年生產超過200萬噸魚,價值超過100億美元。不過研究人員表示,湄公河地區需要做出更多的工作,來應對包括氣候變遷在內的各種威脅,該地區每年都面臨比以往更嚴重的洪水和乾旱。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和湄公河奇觀組織等25個組織於今年3月發布的報告顯示,湄公河近1/5的魚類有瀕危的風險。因此,研究人員希望透過這類巨型曲鯉的重新發現,為更多研究和保護行動奠定基礎,包括在柬埔寨、寮國和泰國組成國際團隊,進一步研究「湄公河幽靈魚」,「這條魚是河流健康狀況的指標,因為牠是一條大魚,相當脆弱。」
科學家證實 貓咪能當液體全靠「這能力」
有養貓的人都知道,貓咪的身體十分的靈活,而且可以隨意鑽進各種角落中沒有問題,彷彿它們的身體可以隨意流動,融入任何空間。不少人甚至用「貓咪是液體」來稱呼貓咪的靈動性。而目前有科學研究指出,貓咪基本上真的是「液體」。根據《ndtv》報導指出,一份發表於iScience的研究報告指出,貓咪的身體如同液體般靈活,同時貓咪也具備體型認知能力,這對於其在通過狹窄的通道時尤其便利。研究報告中甚至指出,貓咪是有辦法根據自己的體型來判斷是否能通過狹窄的洞口。研究論文的作者表示,不同動物物種可以根據對自身體型的認知,來對洞口的可通行性做出判斷。但過去並沒有針對貓進行自我表徵能力的測試。所以研究員就使用家庭飼養的貓咪來進行測試,測試的方式是逐步縮小洞口的大小,包括高度語寬度。而實驗結果顯示,貓咪即使面對最狹窄的洞口,也會靠近並試圖進入,但在到達和通過最狹窄的開口時,貓咪會開始謹慎,並減緩行進速度。研究人員認為,這顯示出貓咪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認知,尤其是在面對較為不舒適的空間時。這份研究還發現,貓咪在面對狹窄洞口時,通常會選擇嘗試錯誤的方法以找到通過的最佳方式。由於貓的特定結構和移動策略,這讓牠們在處理這類情況時會十分小心。而當面臨極其狹窄且不舒適的洞口時,貓咪則會更加依賴其體型表徵能力來判斷是否能通過。研究作者認為,未來可以透過更多具有生態效度的方法來研究,以此來強化判斷貓咪是否在其他具有挑戰性的空間任務中,依然會依賴其身體認知能力。
這5職業「最有可能被AI取代」!最新調查曝關鍵:重複性高、身體互動少
AI人工智慧不斷發展,成為讓不少企業事半功倍的助手。知名求職網站Indeed最新報告顯示,雖然AI已經改變了部分傳統的工作模式,目前它還未準備好取代人類的工作,然而包括會計、行銷與廣告專家、軟體開發者等5種職業,可能已經受到衝擊,且「最有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根據《CNBC》報導,Indeed一份在上(9)月25日發布的報告指出,在2800項職場技能調查中,沒有任何1項「很可能」被取代的技術,並有68.7%的技能「不太可能」或「幾乎不可能」被取代、28.5%的技術「可能」遭到AI取代。Indeed首席經濟學家古德爾(Svenja Gudell)表示,他們將能夠利用的技能,對比過去1年左右收到的100多萬個招聘資訊,然後進行評估「人工智慧能否取代人類來執行這1特定的工作職位」,出乎意料的是,「我們發現實際上沒有任何技能『很可能』可以被取代」。報導指出,Indeed使用OpenAI最新的模型GPT-4o來評估自身在3個領域執行工作技能的能力,包括提供與技能相關的理論知識、使用這些技能解決問題、以物理或數位方式執行這些技能。研究表明,AI目前只適合為人類提供輔助作用,即使AI具有較高的技術能力,但沒有更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仍然無法與人類勞動力競爭。不過,Indeed的研究人員在研究中考慮了16種職業,並重點介紹了5種「最有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工作,包括:會計專業人士、營銷和廣告專家、軟體開發人員、醫療保健行政人員,以及保險理賠與稽核主管。古德爾認為,這些職業所需技能的技術性和經常重複性,正好與人工智慧的優勢接近,且這些職業往往需要較少的身體互動;她也補充道,那些需要與客戶進行交流、親自到場或較少重複解決問題的職業最不可能被取代,例如護理等必須直接面向患者的醫療保健工作。古德爾建議,人們不應迴避人工智慧帶來的衝擊,反而要更善用去善用AI技術來提升能力,像是撰寫軟體程式的人,應該學習使用AI來提升生產力,進而提升職場競爭力,「AI雖然無法取代人類,但將是非常先進的數位助理」。
OpenAI與最大股東微軟關係太複雜? 雙方聘大咖談判股權分配
根據外媒報道,OpenAI最近完成了最新一輪66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達到1570億美元。根據此前報道,OpenAI計劃轉型成爲營利性的公益企業(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PBC),意味著同時產生社會公益和利潤。而在OpenAI轉型之際,微軟近日證實公司生成式人工智慧副總裁布貝克(Sébastien Bubeck)將至OpenAI任職。OpenAI在轉型為營利型公司後,經歷一連串高層離職潮,共同創辦人舒曼(John Schulman)、蘇茲克維(Ilya Sutskever)、科技長穆拉蒂(Mira Murati)和其他兩位高層研究人員陸續離開公司。分析師認爲,在公司成爲盈利性企業時,如何分配股權是其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而作爲OpenAI迄今爲止最大的投資者,微軟將會獲得該公司大量股權。據知情人士向媒體透露,為了這次談判微軟與摩根士丹利合作,OpenAI則聘請了高盛。OpenAI還聘請了與其執行長Sam Altman關係密切的前花旗銀行家Michael Klein擔任顧問以提供建議。微軟和OpenAI的關係相當複雜,二者在財務和技術上緊密相連。微軟是OpenAI的雲端服務供應商,並使用其技術開發Copilot AI應用程序。參與OpenAI最新融資的投資者,包括輝達、投資公司Thrive Capital和軟銀,債務形式的投資將在OpenAI成爲盈利性公司時轉換爲固定額度的股權。轉型公益企業之外,OpenAI仍可以保留非營利部分,該部分將持有重組後公司的部分股權。分析師認爲,這也爲與微軟的複雜談判再添一層複雜性。而根據融資協議,OpenAI有兩年的時間來成爲盈利性公司,否則最新一輪融資中的投資者可以要求返還他們提供的資金。
多睡一下有好處!台大醫學院研究:可降低74%失智風險
不少民眾在周末多睡一點時都擔心睡到太累,其實剛好相反,台灣大學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周末賴床多睡幾個小時,不僅使身體恢復活力,還可大幅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經研究賴床的人比不補眠的人,於認知功能退化風險低74%。台灣大學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近日受到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引起熱烈討論。台大醫學院在國際期刊《睡覺與呼吸》發表一項研究結果,指出周末多睡幾個小時,對於大腦是十分有效的保護措施。研究團隊針對215名65歲以上男女,進行為期2年的追蹤,參與者除了要書寫睡眠日記,還得配戴類似手錶的活動監測儀,記錄睡眠時間。研究團隊將參與人的資料進行分析,發現有約一半的參與者利用周末補眠,多睡幾個小時彌補平日缺少的睡眠,而這群人中的認知功能退化風險竟比沒有補眠的人低了74%。不過研究人員也尚未找到周末補眠能保護大腦免受失智症侵害的原因,但依據一項理論,就是讓大腦有更多時間休息和恢復,進而加強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此外充足睡眠可減少體內發炎,發炎就與失智症發展有關聯。事實上過去早已有許多研究指出,周末補眠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預防肥胖、減少憂鬱,甚至能延長壽命。而研究人員在報告中表示,這項研究是首個針對老年人補眠對認知障礙影響,結果顯示周末補眠確實和認知功能障礙風險降低有正相關性。
睡前別再滑手機又放床上! 研究曝:恐接觸「蟑螂糞便細菌」
現代生活時常離不開3C產品,許多人更習慣睡前躺在床上滑手機,然而有研究人員警告,手機上可能帶有大量細菌,這種細菌普遍在蟑螂糞便中被發現,一旦接觸這類細菌,可能讓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引起感染、痘痘、紅疹、肺炎甚至是敗血症。根據外媒《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據估計,每個人平均1天觸摸手機的次數多達2617次,手機也會因此變得極度不衛生。此前,更有研究發現,智慧型手機的細菌含量是馬桶的10倍,且科學家曾示警,「床上溫暖潮濕的環境是病原體生長和傳播的完美培養皿」。英國寢具品牌「MattressNextDay」就贊助了一項研究,試圖了解手機上究竟藏有哪些細菌。研究人員從10支智慧型手機及10支智慧型手錶上採取樣本,並將樣本放入實驗室生長,以便觀察有哪些病菌存在。結果發現,「智慧型手機是最骯髒的科技產品」,其細菌數量比先前在電視遙控器等物上發現的細菌還要多。報導指出,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錶上最常見的細菌是「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這是種常見於蟑螂糞便中的細菌,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無害的,但它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健康併發症,若是免疫力較差者,接觸細菌過後,可能造成眼部感染、疹子、膿皰、腹瀉、頭痛,甚至誘發肺炎、泌尿道感染、敗血症。「MattressNextDay」也針對575名成年人進行調查,發現有高達74%的受訪者睡覺時會將手機放在頭邊或這頭下,而睡眠專家、「MattressNextDay」執行長馬丁(Martin Seeley)就直言,「記住,你的床應該是讓你休息的避難所,而不是潛在有害細菌的培養皿」。對此,專家建議,可以定期使用含酒精的濕紙巾或紫外線消毒劑來清潔手機,這能幫助消除手機上可能存在的任何細菌,並且應減少讓手機與臉部直接接觸。
省話一哥動起來2/當年白牌教主拚過高通蛻變世界第一 AI研究進入無人區
「《哈利波特》電影裡,那個照片會動的報紙效果,我們做出來了!」為美女拍一張照片,點選模組,照片裡的人居然開始跳舞,這不是魔法,是聯發科技(2454)在10月9日端出的年度大菜,專為邊緣式AI、重量級遊戲、極致影像而生的最新旗艦5G Agentic AI晶片-天璣9400,足夠強大的硬體所能帶來的應用。首支搭載新晶片的大陸品牌手機由vivo打頭陣,10月14日推出最新X200,台灣玩家最快11月中即可嘗鮮。這是聯發科技第四代旗艦行動晶片,第二代全大核設計,採用台積電3奈米製程生產,比肩蘋果最新的A18晶片,但能力絕對比他更多元,因為聯發科是安卓系統,研發時就與 Google Gemini Nano 深度整合,還有大量的手機品牌、APP開發商、遊戲業者一起在AI應用的賽道全力衝刺。市場更傳出,三星明年初新款旗艦機Galaxy S25系列,也會採用天璣9400,這將是聯發科從過去的「白牌機教主」、「中階機種供應商」,首度踏向三星最指標性「旗艦型」手機供應鏈,意義非凡。除了9日在大陸的發表會,同一周,聯發科也在台灣辦了小型的記者體驗會,現場研發人員談起自家產品,都掩不住興奮,去年推出的天璣9300可以用文字生成圖片,今年進化到「動起來」!用文字敘述,就能用AI產生動畫影片,就像先前Sora AI推出的服務,但「重點是,這不用上傳到雲端給別人看,是在自己的手機上做。」研發人員說,就像是每個人家裡都能擁有自己的AI大腦,住在手機裡面。手機也能當家教!把二元一次方程式的數學題目拍起來,AI就會幫你一步步解題,這是聯發科跟北京面壁智能科技合作的應用,「現在是國中程度,以後若想要算微積分,只要把模型加進去就可以」,聯發科從天璣9300開始,努力將大語言模型塞進晶片裡,手機裡就有一個獨立運作的AI大腦,不需要上網、仰賴業者的大型伺服器,且只聽從你一人服務,所以會越來越懂自己的需求,做不同的判斷與選擇,「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AI。」業內人士表示。大陸手機品牌vivo,搶先使用最新的天璣9400晶片。(圖/翻攝自vivo官網)「可以說,系統級的AI時代已經到來了。」OPPO副總裁段要輝在發表會上表示,2024年是OPPO和聯發科合作第20年,跨越了移動終端變革的各個時期。他認為好用的AI產品,首先是學習成本低、符合直覺反應,第二是高效率,提供個性化的專屬服務與隱私安全,過去雖然有很多APP號稱有AI功能,但沒有打通系統的完整體驗。譬如說,請AI推薦給女兒買10歲生日禮物,AI可以搜尋網頁與流行趨勢找到商品,但要買時,仍需用戶自己去找店家網頁下單,這就是「低效率」的連接。段要輝表示,但大模型能力整合進系統的底層,就能實現真正的跨應用AI服務,也就是跟AI討論完,事情也能直接完成。聯發科資深副總徐敬全向記者展示,使用天璣9400晶片的手機,所有紀錄都會存在裡面,所以AI會累積經驗、變得更懂你的助理,像是跟大陸肯德基的點餐合作,AI會記得你喜歡吃的東西,還會根據即時天氣、行程需求,詢問要不要改換菜單,直到最後付款要用手指輸入前,都是跟AI對話完成。其實AI不只是能用來寫詩、翻譯或畫畫,其實早就藏在手機的各種運用裡,像是手機同時運作好幾個很吃記憶體的APP,就靠AI去判讀、把資源分配給當前最重要的事,就不會卡卡的;手機錄音時,在演唱會等吵雜的環境下,AI能找到主角,默默將其他噪音消除;甚至在連網路的時候,聯發科晶片的強,在於AI精準分辨,所以可比別家手機收到更遠的Wi-Fi訊號,距離多增30公尺。天璣9400晶片在10月9日正式推出。(圖/聯發科技提供)聯發科技無線通訊事業部副總經理李彥輯也展示,目前手機都會配好幾個鏡頭,所以用AI能記得你的臉,過去拍不好、模糊的人像都能修得清晰;而過去用相機時,常有室內外光線差異太大、光線過曝問題,使用新的AI,就能多鏡頭同時拍攝,AI選擇好的前景、背景合成後,照片就能同時讓室內外的景色都很清楚、更符合人眼所看見的效果。「我們研發出全新的天璣A I,超清晰的長焦演算法,在你按下快門的同時,觀測模型即時運行,通過端側A I的即時處理,我們突破了傳統光學的極限,提供超凡的畫質,真的是非常厲害。」李彥輯說。vivo高級副總裁、首席技術官施玉堅也表示,「天璣9400在技術的探索,是從『深水區』進入到『無人區』!」在新科技帶領下,能讓用戶首次體驗到無信號的場景下,還能有「公里級通信」,不上網、也能「A I開箱即用」,智慧服務的應用場景更豐富、安全。「未來手機體驗將被A I智慧重塑!」簡單來說,「我們硬體準備好了!就等著夥伴們推出各種新應用!」聯發科的研究人員興奮地說。
95後研究員擁4博士2博後!超狂學經歷曝光 官方發聲:暫停聘任
大陸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近日公布該院多名研究人員的簡歷信息,其中顯示「95後」研究員趙子健擁有4個博士學位、2段博士後經歷以及22項社會兼職,引發輿論關注。對此,研究院工作人員強調,趙子健的學歷是真實的,但含金量有待考查,目前決定暫停聘任關係,對其學歷學位開展核查。綜合陸媒報導,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的簡歷信息顯示,「趙子健(1995出生),男,安徽淮南人。藝術學博士,心理學博士,教育學博士,聖經研究博士。技術管理(藝術科技)博士後,心理學博士後。亞洲人文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媒介文化、藝術科技、消費者行動及智能傳播等。」此外,該簡歷還披露了趙子健的22項社會兼職,包括北京民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IICSE大學學術督導、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康覆醫學會會員、中國藥學會會員、中國抗癌協會會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會員、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會員、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會員、中國翻譯協會會員、江蘇省人工智能學會會員、公共安全科學技術學會會員、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會員、中國電子學會會員、中國航空學會會員、長江技術經濟學會會員、中國基本建設優化學會會員、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會員、中國化工學會會員、北大博雅民營企業家智庫特聘專家、元培專家人才庫高級智庫專家、中華兒童藝術促進會語言藝術專業委員會會員。對此,研究院工作人員表示,招聘時,趙子健提供了電子版的學歷證書,但是沒有提供中留服(即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認證信息,另外其有些學歷也是通過網路學習獲得的。該工作人員強調,趙子健的學歷是真實的,但含金量有待考查,機構主要是看他核心論文發表較多,應該研究水平過關。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10日晚間發聲明稱,我院為自收自支社會組織,所聘人員均為兼職。2024年8月18日,我院依照章程規定,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兼職研究人員招聘信息;10月1日,經審驗趙子健本人提供的有關資料,擬聘任其為兼職研究人員;10月8日,我院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其個人簡歷信息。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指出,關注到媒體對趙子健學歷信息存疑的報導後,院方決定暫停與趙子健的聘任關係,對其學歷學位開展核查,同時將進一步加強兼職研究人員的資格審核和管理工作。
從藝術科技到聖經研究 陸29歲「超級學霸」擁4博士學位引發外界質疑
近日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公佈,多名研究人員的個人學經歷。其中,一名29歲的研究員趙子健擁有4個不同專業的碩士學位和2個博士後的身分資格,被譽為超級學霸。不過,他所畢業的學校鮮少人知,引發外界質疑。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在8日公布,趙子健的個人學經歷。趙子健自1995年8月出生,男性,來自安徽淮南。擁有藝術學博士、心理學博士、教育學博士和聖經研究博士學位,並完成技術管理(藝術科技)博士後和心理學博士後的經歷,也是亞洲人文與社會研究所的所長以及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媒介文化、藝術科技、消費者行為和智能傳播等。此外,趙子健還標註22項兼職,包括北京民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康復醫學會會員、中國藥學會會員、中國抗癌協會會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會員等。在趙子健的學經歷當中,有在多個國家獲得了學位。其中,加圖立大學位於韓國,萊西姆大學位於菲律賓,薩拉戈薩大學和塞萬提斯米格爾歐洲大學則位於西班牙,而浸會大學和香港大學則在香港。此外,還在某些學校取得了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並表現出優異的成績。不過,年僅29歲的趙子健,引發外界的質疑和討論。對此,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的工作人員表示,趙子健僅提供電子版的學經歷證書,並未提供「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認證資訊,另外,部分學歷是通過網路學習獲得,但學籍有待考查。面對外界關注,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於10日發布聲明,針對趙子健的學經歷是否造假,該院決定暫停其聘用並展開學歷和學位的核查,而該院將加強兼職研究人員的資格審核和管理措施。
2024諾貝爾獎將揭曉! AI、減肥藥受關注
2024年諾貝爾獎將自7日起,依序揭曉生醫、物理、化學、文學、和平等5座獎。根據外媒盤點,其中至少5項是諾貝爾可能的獲獎領域。根據CNN報導,人類基因體圖譜是在諾貝爾獎預測中,經常被討論到的,這是一項大膽的項目,於1990年啟動,並於2003年達成,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等,數千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聯盟。這項努力對生物學、醫學和許多其他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該項目可能無法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之一是參與這項壯舉的人數太多,依據規則,每個獎項只能授予最多3人。第二是,模仿人體激素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的減肥藥物,其震撼了醫療保健界,這種降低血糖和抑制食慾的藥物有可能開創肥胖症治療和相關疾病的新時代,例如第2型糖尿病。洛克斐勒大學生物化學家莫依索夫(Svetlana Mojsov)、哈佛大學醫學院內分泌學家哈本能(Joel Habener)、丹麥藥廠諾和諾德研究與初期開發部門首席顧問克努森(Lotte Bjerre Knudsen)等3名科學家,在將其轉變為當今數百萬人服用的有效減肥藥物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第三,變革性人工智慧。人工智慧(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人們的生活,Google DeepMind AlphaFold蛋白質結構資料庫的開發人員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強普(John Jumper),與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蛋白質設計研究所所長貝克(David Baker)被看好未來可能會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第四,「腸道菌相」(gut microbiome)領域。細菌、病毒和真菌,生活在人體表面和體內,統稱為人體微生物組,隨著過去20年基因定序的進步,科學家們能夠更了解這些微生物的作用,它們如何與人類細胞,尤其是腸道細胞相互作用。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教授、生物學家高登(Jeffrey Gordon)是該領域的先驅,呼聲相當高。第五,致癌基因檢測。擁有研究人類和黑猩猩之間遺傳差異的背景,現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金恩(Mary-Claire King)採取了一種全新的方法,早在科學家繪製出人類基因組圖譜之前,其就花了17年的時間來檢測和確定BRCA1基因突變在乳癌和卵巢癌中的作用,這項發現使得基因檢測能夠識別出乳癌風險增加的女性,以及採取哪些措施來降低風險,例如額外的篩檢和預防性手術。
多晚睡才算熬夜? 專業醫提報告「這時間」睡增加35%肥胖機率
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許多人因為工作、學習或娛樂而逐漸養成熬夜的習慣,但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就發文示警,這些行為不僅對健康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根據最新研究,熬夜不僅會影響睡眠質量,還會增加肥胖、糖尿病等多種健康風險,這些風險可能潛伏多年後才逐漸顯現。黃軒醫師近日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2023年。哈佛大學一項曾對約6.4萬名中年健康女性進行為期8年的跟蹤研究,其結果顯示,習慣熬夜的女性患糖尿病的風險比早起的女性平均高出72%,若這些熬夜女性還有酗酒、抽菸、營養不良等習慣,得糖尿病的風險更高。這也明顯代表著,熬夜和不良生活習慣的結合,會讓健康受到更大的威脅。黃軒醫師還引述另一項針對26個國家、近13.7萬人的研究,表示晚睡及每天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出現全身肥胖和腰圍過大的問題。特別是「睡得越晚,越容易胖」這點,研究人員發現,與晚上8點至10點入睡的人相比,每延遲入睡2小時,全身肥胖和腹圍過大的風險會顯著增加。例如,晚上10點至午夜12點入睡,全身肥胖風險增加8%,而凌晨12點至2點入睡,全身肥胖風險則增加19%。若在凌晨2點至6點入睡,風險則更高,達到全身肥胖增加35%,腹圍過大增加38%。而同時根據這些資料來判斷,其實晚於晚上10點入睡「就算是熬夜」,會對民眾帶來健康隱患。研究人員還發現,晚睡的人群有一些共通特徵,多數是年齡相對較年輕、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男性,居住在城市,並且有抽菸、飲酒的習慣,身體活動量較少,而肥胖風險則明顯增加。此外,研究中也指出,白天補睡並不能抵消熬夜帶來的風險,尤其是午睡時間較長的人,肥胖的風險會上升。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午睡時間超過1小時,全身肥胖風險會增加22%,而腹圍過大的風險則增加39%。因此,適度補睡可以,但午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增加肥胖風險。黃軒醫師也提到,在這些研究結果中,其實都有一個共通的特色,那就是「儘量早睡,避免熬夜」。研究顯示,晚睡會帶來健康隱患,不僅可能引發肥胖,還會提高罹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的風險。古人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是最自然的生活節奏,而現代人違反了這樣的作息,導致癌症、慢性病不斷增加。黃軒醫師也提醒,許多人認為偶爾熬夜不會對健康產生太大的影響,但長期熬夜的習慣會讓健康逐漸受損,當你發現身材變形時,這其實就是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影響的警訊。如果不及時修正熬夜的習慣,隨著時間推移,癌症及慢性疾病可能會悄悄找上門。
聖母峰再長高? 研究驚曝「這原因」:再高50公尺
近日一項新研究表明,聖母峰可能會再高15到50公尺,因為河流侵蝕底部的岩石和土壤,會再把山往上推。據BBC報導,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說,聖母峰75公里外的阿倫河陸地面積減少,他們從GPS儀器觀測發現,這讓世界最高峰每年上升2毫米,這有點像從船上扔一堆貨物,船變輕也會浮更高。據了解,40-5000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產生了喜馬拉雅山,而板塊構造仍然是其持續上升的主因。不過,研究小組表示,阿倫河網才是讓山脈長高的因素。據悉,聖母峰在大陸和尼泊爾邊境,阿倫河從西藏流入尼泊爾,跟另外兩條河流匯合成科西河,再到印度跟恆河匯合,而阿倫河流經的山脈很陡峭,它也沖刷掉許多岩石和土壤。中國地質大學韓旭博士也有參與研究,他說,聖母峰的高度的變化,確實凸顯地球表面的動態特性,阿倫河的侵蝕和地函向上壓力的相互作用,給山推動力,把它推更高。不過,沒參與研究的愛丁堡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休辛克萊教授表示,河流切割的確切數量和時間尺度等,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不過這研究表明聖母峰和河流有關的可能性,這見解令人興奮。
7生活習慣「超傷心臟」!不吃早餐「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22%
現代人在繁忙生活中經常忽視一些日常行為,這些行為看似無關緊要,卻可能對心臟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就指出,長期不吃早餐、有壓力、過胖、過勞、久坐、打呼、熬夜,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心因性猝死。黃軒今晨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我們的生活方式常常成為推動其風險的關鍵因素,「因此了解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對保護心臟極為重要。」為此他也列出下列7種不好的生活習慣,長期下來不僅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心因性猝死。一直不吃早餐:會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22%,死亡風險增加25%。根據研究發現,規律吃早餐有助於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一直在打呼:你的收縮壓會上升3mmHg,舒張壓上升4mmHg。如果打呼是由阻塞性睡眠中止症候群(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引發的,更加危險!長期的OSA會使心臟衰竭的風險增加至140%。一直有壓力:生活壓力使我們的身體長期受到壓力荷爾蒙(cortisol)的影響。這些反覆長期的刺激會導致血壓升高,膽固醇和血糖也會隨之升高。在長期生活壓力下,你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增加近2倍。一直久坐不動:如果你一直坐著不動,心血管風險會增加30%。每小時久坐會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5%。一直過勞:研究人員發現,相比每周工作35至40小時的人,每周工作超過55小時的人,心肌梗塞風險增加17%。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5%。一直過胖:體重過重和腰圍過寬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體重指數(BMI)超過27.6,心血管疾病風險提升3倍以上(3.3至5.3)。男性腰圍超過99公分、女性腰圍超過93公分,均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4倍以上(3.8至4.8)。一直在熬夜:熬夜使睡眠品質變差,長期睡眠不足會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67%。尤其是那些睡眠不足5小時的人,研究顯示這些人的冠狀動脈鈣化程度會增加200%至300%。黃軒也補充,透過對這7種常見的日常習慣進行分析,我們發現許多看似平常的行為實際上可能對心臟健康構成巨大威脅。無論是忽視早餐、久坐不動,還是熬夜和過度勞累,這些習慣的累積效應都會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合理安排飲食、管理壓力、保持適當運動和充足的睡眠,將有助於維護心臟健康,降低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透過改變生活習慣,我們可以大幅改善心臟健康,延長壽命,並擁有更健康的生活品質。」
地理粉專揭颱風命名有趣故事 1取名方式被笑「有點中二」
中度颱風山陀兒從輕度颱風轉為中度颱風,且有望變成重度颱風,讓全台都嚴加戒備,民眾也紛紛做起防颱準備。一直以來民眾都很好奇颱風怎麼命名或有什麼由來,今(9月30)日有地理粉專分享颱風命名小故事,其中1取名方式還被形容很中二。臉書地理粉專「翻轉地理教室」今日分享有關颱風和颶風命名的有趣故事,首先是最早給熱帶氣旋取「綽號」的澳洲氣象學家克萊門特拉格(Clement Wragge),一開始他是採用希臘字母和希臘羅馬神話角色,之後改用他不喜歡的人物來命名,像是討厭的政客,因此在氣象預報時,就會聽到「XXX將為某某地區帶來大災難」。對此粉專忍不住笑說,這種取名方式有點中二。再來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空軍和海軍氣象學家繪製太平洋風暴圖時,開始以愛人的名字為熱帶氣旋命名,為了向家鄉的妻子或女朋友致敬。除此之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颱風本來採用女性名字命名的習慣延續下來,但有性別平權組織認為「女性不是災難」,之後也就變成男女名字都會輪流使用。翻轉地理教室也提到,2014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有針對颶風侵襲與災害做研究,竟發現「女性名字命名的颶風比以男性名字命名的颶風造成的死亡人數更多,研究人員表示,「人們沒有為聽起來像女性名字的颶風做太多準備,建議改另一種命名系統,好讓人們防災觀念不會受影響。最後翻轉地理教室認為,颱風名稱只是方便辨識的代稱,民眾最重要的是做好防颱工作。
孕媽媽「睡不滿7小時」要注意了! 醫示警:恐致胎兒神經發育遲緩
睡眠不足太危險!最新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孕婦,生出的小孩可能伴隨更高的「神經發展遲緩」風險,尤其是男性胎兒。此外,該研究也指出,母親在孕期的葡萄糖代謝可能會影響胎兒的胰島素分泌,進而影響神經發育。根據《路透社》報導,這項報告是由安徽醫科大學的朱鵬博士率領進行研究,在本月26日發表於《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調查女性在懷孕期間睡眠時間的長短,與其後代神經發育遲緩的關係,目的是為促進孕婦健康和兒童發育,同時改善母親睡眠。這項研究追蹤了7059對母嬰,並收集了孕婦在懷孕期間第24至28周和第32 至36周的睡眠數據。該研究指出,每晚平均睡不滿7小時的孕婦,胎兒神經發展更會受到影響,並在男孩子身上更為明顯。研究資料顯示,嬰兒在情緒、行為、運動、認知或言語能力上的神經發展風險,與臍帶血中血清C胜肽的濃度有關,C胜肽是胰臟在製造胰島素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研究人員指出,懷孕期間睡眠時間較短,已知與葡萄糖耐性障礙、胰島素抗性和妊娠糖尿病等高風險有關,而這些風險本身就會影響嬰兒的神經發展。不過,這項研究無法單獨證明睡眠不足會導致神經發展遲緩,僅能證實母親在懷孕期間的葡萄糖代謝,可能會影響胎兒的胰島素分泌,進一步影響胎兒的神經發展。
火速卸載!2款熱門APP藏病毒 逾千萬台裝置受影響
使用熱門應用程式要小心!最近有資訊安全研究人員發現多款熱門的Android應用程式,竟藏有名為Nerco的病毒,其中包含下載次數破千萬的相機APP「無他相機」,此程式舊版本恐藏有病毒,逾千萬台裝置受影響。另外還有1個熱門程式「Max Browser」也有資安危險,目前已被Google Play商店下架。根據資安公司「卡巴斯基」的最新報告,市場上多款熱門的Android 應用程式被惡意植入名為Necro的木馬病毒,最早Necro於2019年被發現,被藏在名為「CamScanner」的文件掃描程式;Necro病毒會下載並運行任意檔案,還可能在裝置內安裝不明程式,透過遠端伺服下載損害裝置的模組。最近卡巴斯基的研究人員又發現Necro蹤跡,在多款熱門Android應用程式中都有被發現,有些還在Googke Play商店供使用者下載,受害程式主要類型是相機APP或網頁瀏覽器等。影響最廣的是下載次數超過千萬的「無他相機」,其舊版本恐藏有Necro病毒;藏有Necro的「Max Browser」目前也被Google Play商店下架,它也是許多人愛用的程式之一。人氣相機APP「無他相機」有超過千萬下載次數。(圖/翻攝自Google Play商店)除此之外,研究人員也指出,不僅在Google Play商店的應用程式中有Necro病毒,在一些非官方網站上的熱門APP修改版本,像是Spotify、WhatsApp或Minecraft的未授權版本,也都很常出現Necro病毒。報告中說明,因為新版本的Necro病毒使用先進的隱寫術和混淆技術,使攻擊者可以利用感染的應用程式,展開大規模或有針對性的惡意更新。另外卡巴斯基呼籲使用者應謹慎下載應用程式,並盡量使用官方應用商店下載軟體,避免下載第三方程式,降低感染病毒與裝置受損的風險。
擁「短命癌」惡名!一發現幾乎皆晚期 口腔細菌也會導致食道癌
59歲女星方文琳昨(25)日深夜在社群上自曝6月底罹患食道癌,她回顧過去生活習慣,認為「這幾年睡前喝一小杯58高粱、超愛喝熱湯」應是罹癌主因。根據衛福部112年的統計,台灣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序,「食道癌」排名第九且由於食道癌的5年存活率只有20~25%,一旦轉移至淋巴、肺部或其他遠端器官,5年存活率甚至不到5%,因此被封為「短命癌」。57歲藝人安迪、54歲的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都因為食道癌而英年早世,從發現罹癌到去世只有短短一年。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食道癌初期因食物尚能通過,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到晚期,食道腫瘤持續變大造成管腔狹小阻塞,進而出現吞嚥困難症狀,因此多數患者都是晚期才確診。食道癌的症狀還包括:吞嚥疼痛、食物逆流、心窩灼熱感(胃酸逆流)、胸骨後面疼痛或上腹部疼痛。根據台灣社區世代研究,有飲酒、吸菸、嚼檳榔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分別是沒有者的3.80、2.29、2.62倍,另外,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口腔衛生不良、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及高溫或燙口等食物,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因此遠離菸、檳、酒等高風險致癌因子可減少對食道的刺激傷害,平時建立良好的衛生及飲食習慣,從食健康是預防保健的不二法門。其中關於口腔衛生, 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牙科學院、中國河南科技大學臨床醫學院研究團隊研究發現,在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患者當中,約有61%的人口腔帶有上述牙周病致病菌。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細菌特別喜歡住在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癌組織,也可能是細菌感染促使癌細胞滋長。想要預防食道癌?癌症基金會建議民眾少吃太燙熱的食品,尤其是不抽菸、不喝酒及不嚼檳榔更可預防多種癌症的發生。另外多吃蔬菜、水果、含維他命C食物等,可以降低食道癌的發生。此外,基金會也表示吞嚥感覺異常雖並非食道癌特有的症狀,若超過兩三週仍未消失,就應儘快就醫。
莫札特發新曲!少年期未發表弦樂三重奏沉眠圖書館 260年後重見天日
研究人員最近表示,在德國城市萊比錫的1座圖書館中,發現了古典樂大師莫札特未曾發表過的1首弦樂三重奏作品,推測可能是他在青少年初期所創作,此一消息立即轟動古典音樂界。據古典樂資訊網《The Violin Channel》報導,德國萊比錫市立圖書館(Leipzig Municipal Libraries)近日發表聲明,表示在圖書館中找到一首此前未被發現的作品,名為《Ganz kleine Nachtmusik》(意譯:非常小夜曲,非官方名稱)。這首樂曲的創作時間據說可追溯至1760年代中後期,全曲由7個小樂章組成,演奏長度約12分鐘。根據作品的大致創作時間,莫札特創作這篇作品時,年齡約在10歲至13歲之間。 研究人員靠著這個謄寫的簽名「Wolfgang Mozart」判斷出成曲的大概年分,他在1769年之後會在簽名中加入中間名「Amadeus」。(圖/達志/美聯社)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18世紀的音樂神童,他1756年生於奧地利薩爾斯堡(Salzburg),一生創作了超過600部作品,包括交響樂、歌劇、奏鳴曲和協奏曲,其中許多作品仍然是當今古典曲目的基石作品。 報導指出,研究人員是在編纂莫札特音樂作品的權威檔案「克歇爾目錄」(Köchel catalogue)最新版本時,在萊比錫的音樂圖書館發現這首作品。不過研究人員也指出,這份新發現的樂譜手稿並非莫札特本人所寫,他們認為這是1780年左右謄抄的副本。據德國媒體MDR報導,該作品上週四(19日)在莫札特的家鄉薩爾斯堡上演,並於週六(21日)在德國萊比錫歌劇院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