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
」 心肌梗塞 肝癌 中風 健康 膽固醇![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8/394168/sm-a4ef2fa751586253286658f94a00d821.jpg)
6週大寶寶發燒就醫…竟抽出「整管牛奶血」家長嚇呆 醫揭嚴重後果
「天哪!我們孩子的血怎麽會這樣?」大陸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檢驗中心的抽血台前,望著剛從孩子體內抽出的「牛奶血」,僅6週大的楠楠(化名)媽媽發出了驚呼,一旁的爸爸也嚇了一跳。最近楠楠出現了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的情況,醫生懷疑存在肺炎的可能,建議孩子先做抽血檢查,誰知竟抽出乳白色血液。綜合陸媒報導,經過血液檢測,楠楠的甘油三酯水平高達21mmol/L,遠超正常值20倍,最終被確診為嚴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即高脂血症。醫師表示,高脂血症臨床上主要分為高膽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症等4種類型。事實上,高脂血症並不是大眾所認為的成人病,甚至老年病。據研究,大陸兒童和青少年血脂異常的患病率高達20.3%~28.5%,其中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為9%,在臨床上高膽固醇血症則更為常見。兒童高脂血症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遺傳因素、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等。像楠楠剛出生就罹患嚴重高甘油三酯血症,往往是由於遺傳因素導致。浙大兒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鄒朝春表示,門診中經常能聽到一些家長詢問,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怎麽會突然得高血脂,孩子並沒有任何的不舒服和症狀。然而,不論是兒童或成人,很多高血脂的患者初期都沒有任何不適感,大部分都是在體檢驗血時偶然發現,或者成年後患有心梗、腦梗住院後查出來血脂高。若高脂血症不加以控制,後果比想像更為嚴重,它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可使血液黏度增加,動脈血管內皮受損,血管硬化、粥樣斑塊形成,進而誘發高血壓、心梗、腦梗、腦中風等嚴重疾病;甘油三酯明顯升高,還可能引發急性胰腺炎。等到出現這些嚴重的併發症時,再想著控制血脂,已經完全來不及了。鄒朝春指出,除了遺傳因素,不良生活習慣是導致兒童高脂血症的重要因素,建議家長控制兒童合理飲食,督促孩子適量運動,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此外,由於兒童在9至11歲時血脂水平相對穩定,因此建議該年齡層的孩子進行常規血脂篩查,排除高脂血症風險,一旦發現孩子存在高血脂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就醫,遵從醫囑,嚴格控制孩子的血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9/393819/sm-1f0987459c4c3b0dfaaf271ce1f37b75.jpg)
大S猝逝/大S流感併發肺炎猝逝 前華航董座也因流感心梗離世
藝人大S徐熙媛在春節期間於日本因流感併發肺炎,最終不幸猝逝,享年48歲。消息傳出後,震驚演藝圈。而華航前董座謝世謙也是因為感染流感,最後在家中心肌梗塞猝逝,享壽73歲。而近期台灣流感疫情也十分嚴峻,民眾真的是不得不防。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華航前董座謝世謙才於1月15日抱病參加華航企業工會團體協約,致辭時還開玩笑表示「我是被傳染感冒的」。沒想到1月16日就傳出謝世謙在家中併發心肌梗塞猝逝的消息,讓外界是震驚不已。根據「原力復健科診所」的文章顯示,患者在感染流感後,會引起全身性的炎症反應,後續會因此釋出大量細胞因子和其他炎症介質,所以導致炎症反應加劇、動脈內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增加斑塊破裂的風險,從而可能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與此同時,流感也會讓血液變得更加容易凝固,導致血栓形成機率增加,如果血栓出現在冠狀動脈或腦血管中形成,就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另外在流感侵襲時,患者的血壓往往變得不穩定,心率也可能增加,這對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來說特別危險。當血壓反覆波動,心臟便需承受更多負擔,若情況持續下去,腦中風的機率也可能隨之飆升。而流感病毒如果進入心血管系統,也會導致心肌炎或其他心臟功能障礙,這一切切都會增加心肌梗塞的風險。文章中也提到,目前已有多項研究證實,在感染流感後(尤其在感染的第一周內),患者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風險會明顯提高,尤其在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尤其明顯。文末也向民眾呼籲,為了減少流感引發的心肌梗塞或腦中風風險,接種流感疫苗是一個有效的預防措施。疫苗不僅可以降低感染流感的風險,還可以減輕流感感染後的炎症反應,從而減少嚴重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5/393295/sm-1d77adbe325379b25b6282e36f7c31e3.jpg)
心血管患者注意!營養師揭「過年飲食紅黑榜」:盡量避免
農曆新年期間,家家戶戶少不了大魚大肉的豐盛餐點,但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如何在佳節中兼顧健康與美食,成為一大挑戰。心臟科醫師陳裕峰與營養師高敏敏特別提醒,這個時期飲食必須更加謹慎,應優先選擇對心血管有益的原型食物,並避免高糖、高油、高鹽的加工品,以降低健康風險。在主食方面,建議選擇低GI的澱粉類,如五穀雜糧、蒸蘿蔔糕、芋頭、地瓜和南瓜,這些食物能夠減少血糖劇烈波動,並提供穩定的能量來源。營養師建議,每餐的澱粉攝取量可控制在八分滿的碗公內,避免過量攝取影響血糖與血脂。相對而言,像油飯、八寶飯、炒飯、炒米粉及牛肉麵等食物,則屬於黑榜食物,因為其升糖指數較高,且在烹調過程中往往加入大量的調味料與油脂,可能增加心血管負擔,應盡量避免。在蛋白質攝取上,紅榜食物包括燉雞、蒸魚、蒸蛋、豆腐與豆乾,這些食材富含優質蛋白質,且以蒸、煮、滷、烤等較健康的方式烹調,更適合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然而加工肉品、火鍋料、三層肉以及煎炸類食物則應盡量少吃,因為這些食物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可能促使血管硬化,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飲料的選擇同樣至關重要,高敏敏表示,優酪乳、鮮奶、保久乳、茶類、豆漿及不濾渣的果汁屬於健康選擇,能為身體補充營養,但碳酸飲料、調和果汁、含糖手搖飲與酒精類飲品則應盡量避免,特別是高糖飲品,可能增加動脈硬化風險,而酒精則可能影響心律,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更是一大隱憂。至於年節常見的點心,水果、堅果、仙草、優格及豆花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應以簡單配料為主,避免額外添加過多糖分。反之,麻荖、豬肉乾、各類糖果與糕餅類食品則應少吃,這類點心不僅糖分高,也容易導致肥胖與糖尿病,進而加重心血管負擔。營養師高敏敏特別提醒,除了注意飲食,年節期間的生活作息也不容忽視。與親友團聚時,應避免暴飲暴食,盡量保持飲食節制。此外,應維持正常作息,避免長時間熬夜追劇或通宵打牌,才能確保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在歡慶新年的同時,也守護心血管健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8/392548/sm-eed565cc9fccf5518c58d34aae1c29f7.png)
48歲B肝患者腹部莫名變大 醫師檢查「已是末期肝癌」
知道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的48歲李姓男子,但卻因忙碌疏於定期檢查,直到出現食慾不振、疲累,以及腹部不明腫脹等症狀後才就醫。而結果顯示,李男的肝臟已佈滿大大小小的腫瘤,確診末期肝癌。雖然經過半年的治療,但最終仍不幸離世。負責治療李男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表示,肝癌長年穩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兩名,僅次於肺癌。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每年約有1.3萬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超過三分之二的肝癌患者是B型與C型肝炎的帶原者。B型肝炎帶原者若肝炎持續發作,約有15%至20%會進展為肝硬化,進一步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而感染C型肝炎的患者,至少一半會發展為慢性肝炎,且其中約20%最終導致肝硬化,每年有3%至5%的肝硬化患者會演變為肝癌。謝文斌也提到,除B、C型肝炎外,脂肪肝在國內的流行率逐漸攀升,成為另一個主要的肝病威脅。謝文斌表示,台灣約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有脂肪肝,但由於脂肪肝通常無明顯症狀,許多人未加以重視。但如果不加管理,脂肪肝可能發展為慢性肝炎,最終導致肝硬化甚至肝癌。同樣,酒精性肝炎患者也需留意其對肝臟的長期傷害。對於肝硬化患者,謝文斌建議每3個月到消化內科抽血並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慢性肝炎患者(包括B、C型肝炎帶原者、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炎)則應每6個月進行一次追蹤檢查。即使是沒有肝病的40歲以上民眾,也應該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尤其是腹部超音波,及早發現潛在問題。謝文斌強調,肝癌是一種早期發現後治療效果顯著的疾病,但中晚期肝癌的治療效果通常不理想。與其等到病情惡化後懊悔,不如每年撥出一些時間進行檢查,為自己的健康多做一些努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春節聚餐隔天突嘔血!35歲男「3小時吐6次」送醫 全身一半血沒了
農曆春節近在眼前,年會、聚餐活動接踵而至,人們在歡聚暢飲的同時,卻往往忽視了過量飲酒會帶來的嚴重健康風險。大陸江蘇賞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城北院區急診室,近日就接診了一例因飲酒過量導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情況危急,令人揪心。《都市快報》報導,35歲的顧先生是麗水人,平日裡酷愛飲酒,逢年過節更是酒不離手。隨著春節的臨近,他也開始頻繁參加各類聚會,幾乎每天喝酒,而且喝的酒比起之前大幅增加,某天晚上喝了快1斤的白酒,隔天早上突然出現嘔血症狀,短短3個小時內嘔血達6次。家人見狀,慌忙將其送醫治療。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城北院區急診室裡,急診科副主任醫師董雙勇迅速接診,見顧先生面色蒼白、神情痛苦、吐血不止,他立刻聯繫消化科會診,溝通後決定立即進行插管,以維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嘔吐物誤入氣管引發窒息。隨後,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楊晶安排了急診內視鏡檢查。內視鏡下,患者食道的狀況怵目驚心,只見食道靜脈顯露,食道黏膜自賁門撕裂至食道中段,更糟糕的是撕裂處恰好有一血管,血管破口正不斷噴湧鮮血。楊晶沉著冷靜,憑藉精湛的醫術,在內鏡下精準地使用鈦夾進行止血,經過一番緊張操作,終於將洶湧的出血止住。據初步估計,顧先生此次出血量高達1000至2000毫升,將近成年人整體血量的一半,如果不是救治及時,後果不堪設想。目前,患者已經從ICU轉出到普通病房,轉危為安。醫生表示,「飲酒後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嚴重的急症,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喝了很多酒後,酒精會刺激胃黏膜,導致胃黏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出血。」楊晶說明,當飲酒量過大時,胃內壓力急劇升高,胃內容物強力衝擊賁門,可造成賁門撕裂,引發大量出血,且長期飲酒會讓大量酒精積累,從而引起酒精性肝硬化,繼而出現食道靜脈曲張,因此長期飲酒的人食道靜脈比不喝酒的人更加明顯暴露,非常容易破裂出血,而出血量一旦較大,患者就會出現嘔血、黑便等症狀,嚴重時可導致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醫師提醒,飲酒需適量,切勿貪杯。年會聚餐時,應控制飲酒量,避免空腹飲酒,可先吃些食物墊底,減少酒精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飲酒過程中,若出現腹部不適、噁心、嘔吐等症狀,應立即停止飲酒,並及時就醫,切莫因一時的放縱,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9/391029/sm-ef35780f8ea9ba7178e7261997b4c116.jpg)
男子吃薑母鴨「大吐血」送醫搶回命! 醫警告:「1類人」不要喝熱湯
天氣冷颼颼,不少人喜歡吃火鍋、羊肉爐、薑母鴨等鍋類料理抵擋寒意。日前北部就有一名40多歲男子想吃薑母鴨祛寒,誰知薑母鴨的熱湯一入喉,這名男子竟當場「大吐血」後休克,嚇壞在場所有人。事後,這名男子被緊急送急診搶救,接到會診通知的外科醫師陳榮堅說明,這名男子本身患有肝硬化合併食道靜脈曲張的問題,當時飲用熱湯導致血管突然爆開,差點釀成悲劇。陳醫師也提醒,有潛在病變者,應避免食用熱湯與刺激性食物。陳榮堅醫師近日在粉專PO文指出,北部一位40多歲的男性患者,因為經常需要交際應酬、長期有菸酒習慣,過去曾因代謝問題而求診,被診斷出有肝硬化,合併食道靜脈曲張問題,持續在陳醫師門診進行追蹤治療。某天晚上,陳醫師突然接到急診的會診通知,得知這位患者因為大吐血送醫,事後才得知他當天吃薑母鴨時,喝了很燙的湯。由於食道靜脈曲張的緣故,血管壁已經薄薄脹脹的,熱湯加上薑母鴨本就有行氣補血的特性,導致他靜脈曲張「突然爆開」,導致吐血休克。陳榮堅表示,這位患者經過緊急手術後保住了性命,但仍在加護病房住了數日才逐漸恢復健康。而他也特別提醒這位緩者,要留意肝硬化和食道靜脈曲張的問題。他也呼籲有潛在病變者,應避免食用非常熱、具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發生同類危險。 此外,腎臟科醫師林軒任也曾提醒,洗腎患者冬天喝熱湯「一定要節制」,否則容易因無法排出體內多餘水分,而產生致命性風險。林軒任醫師解釋,對於洗腎患者來說,腎臟功能受損會導致排尿量減少,因此攝取越多水分,體內水分越容易累積滯留,而肺部就是容易聚積水分的器官。當肺部水分積累過多時,就會引起肺水腫,進而阻礙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循環,對呼吸功能產生嚴重影響,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呼吸喘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必須端坐呼吸,才能舒緩不適。一旦沒有及時處理,可能導致缺氧性昏迷,有致命的風險。林軒任提醒,雖然在寒冷的冬天喝熱湯相當舒服,但對於腎友來說,過量飲水會導致嚴重的健康風險,患者應該嚴格控制每日飲水量,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健康度過寒冬。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0/390940/sm-46e3088835cf01ddd0b058239e58473d.jpg)
6旬男酗酒致酒精性肝炎 肝臟移植助續命
今年61歲的黃先生任職保全工作,生活壓力使他養成酗酒習慣。三年多前,出現腹瀉不止的症狀,有次甚至在家門口因為眩暈導致意識不清,緊急就醫後被診斷為肝硬化,但並未固定回診。後來不適症狀越來越頻繁,嚴重影響生活,就醫檢查發現有腹水、肝性腦病變等症狀,為酒精性肝炎第三期,肝臟已經失去正常功能,持續追蹤並進一步執行移植評估,最終於去年年底配對成功、完成全肝移植。長期過量飲酒導致酒精性肝炎 造成肝臟不可逆傷害台北慈濟醫院消化外科伍超群主任指出,酒精性肝炎是一種因長期過量飲酒導致肝臟損傷的炎症性疾病,酒精代謝過程會產生毒性物質,對肝細胞造成損害,典型症狀包括黃疸、噁心等,但若嚴重到有腹水、肝性腦病變,對肝臟的影響是不可逆的,極可能危及生命,最終只能進行肝臟移植。肝臟移植不容易 緊急狀況才能活肝移植但移植並非易事,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統計,目前約有950位病人等待肝臟移植,而去年僅完成354例移植手術,配對成功的機率少之又少。此外,肝臟移植通常以「屍肝」為主,因其能避免對活體捐贈者造成健康風險,唯有出現緊急狀況才能由五等親內的家屬評估「活肝移植」的可行性。肝臟移植配對機會低、手術複雜 預防保肝為首要而肝臟移植通常又能分為「全肝移植」及「部分肝移植」,需要醫師評估病人目前肝臟功能,決定治療方針。伍超群主任說明,肝臟移植是複雜度極高的手術,主要的困難在於手術過程複雜及器官來源有限,肝臟擁有精密的血管和膽管,移植過程需要精確重建,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大出血或功能失敗。和其他移植相同,病人術後可能面臨排斥反應,需終生服用免疫抑制劑,增加了感染及併發症的風險,因此日常生活不可不慎。【延伸閱讀】8旬嬤C肝、肝硬化治療改善,追蹤竟發現肝癌! 「緩和療法」降手術風險三高、肥胖者六成有脂肪肝 肝硬化、肝癌恐悄悄找上門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078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8/390278/sm-49adc8d701d49ee0298ce4a0268f2dcf.jpg)
華航董座謝世謙確診流感後猝逝! 醫示警:心肌梗塞風險是平常6倍
華航董事長謝世謙近期罹患流感,昨日才抱病出席活動並與中華航空企業工會簽訂第7次團體協約,沒想到謝世謙今(16日)上午就驚傳心肌梗塞猝逝,享壽73歲。對此,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曾提醒,流感或肺炎感染後的一段時間內,是心血管疾病和腦中風的高度危險的時間!研究發現,流感感染後心血管急症的發生是平常的6倍!蘇一峰曾在去年底於臉書發文指出,他以前常常強調,流感或肺炎感染後的一段時間內,是心血管疾病和腦中風的高度危險的時間,「過去研究曾發現,流感感染後心血管急症的發生是平常的6倍!肺部的嚴重發炎導致血液凝固容易血栓形成!癌症者也容易血栓,開刀也容易血栓!」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專科指導醫師劉中平也曾在前年於臉書發文表示,發炎對心臟很要緊,發炎指數上升,可以預測心臟衰竭,經過長期的研究,醫學家發現血管狹窄和粥狀硬化的產生是因為抽煙、高血脂、高血糖刺激血管內壁,吸引白血球進入血管壁內,引發一連串的連鎖效應,造成組織間質堆積,使血管壁增厚阻塞。至於「這樣的機制,其實和平常人體的受傷反應非常類似,那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發炎也會造成心臟變化嗎?」劉中平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國外的科學家發現,感冒的7天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會增加了17倍,新冠肺炎確診後1週內發生動脈血栓的機會也增加了21倍!劉中平還補充,最新研究顯示,在穩定的心臟病患者檢測發炎指數: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可以預測後續發生心臟衰竭的機會。今年8月剛發表在美國心臟學會雜誌追蹤8000人長達10年的研究報告顯示,不論基本心臟收縮力正常與否,只要是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未來是否會發生心臟衰竭而住院,和C反應蛋白質脫不了關係,「而且不論使用什麼藥物或是否有發生心肌梗塞,都不會影響研究結果。這樣的發現,讓我們確認發炎反應參與了心臟衰竭的病理機轉,期待未來可以從相關研究中得到治療的新突破。」因此劉中平建議,感冒之後要充分休息,讓身體好好恢復似乎真的是有道理的,「高齡者或是有心臟疾病的患者,避免過度勞累、減低發炎產生的機會,也應該是保健之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2/390242/sm-be904ab42d4f618be96b21c91bd97815.jpg)
年輕人腦中風機率上升 醫教「3方法」遠離腦中風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每42分鐘就有一人因腦中風失去生命,且年輕族群罹患腦中風比例逐漸上升。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神經科主任周中興醫師表示,終其一生每四人就有一位面臨腦中風發生危險,更有四成患者會出現失能現象,造成自己與照顧者的負擔。台南新樓醫院神經內科謝鎮陽醫師表示,想降低腦中風發生機率,必須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及控制體重,從生活上調整才是最重要的預防方式。全家心動別超重 遠離三高不抽菸周中興醫師表示,腦中風發生有八大危險因子,如家族是否有相關病史、心房顫動或心律不整、體重或BMI值超標、運動量不足或無規律、是否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及長期吸菸習慣,都會導致腦中風機率上升。周醫師指出,目前台灣心房顫動盛行率約1.5%,若超過65歲以上每100人就有4位,80歲以上每10人就有1位罹患,且隨著高齡化,患者恐越來越多,因此呼籲65歲以上民眾都須留意是否有心房顫動或不規則跳動的狀況。肥胖、三高為萬病之源 從飲食改善謝鎮陽醫師指出,三高慢性病或肥胖容易引起心血管、免疫系統等相關疾病,若想要降低腦中風發生風險,須從改善飲食及降低體重開始。謝醫師說明,透過精算每餐的熱量攝取,若每日消耗熱量大於補充的熱量,長期下來體重就能有所減輕。也可採取「地中海飲食」,減少食用紅肉、加工品,多攝取新鮮蔬果、魚肉、堅果類等植物蛋白,有效降低血脂、血壓以及體重。此外,血糖過高容易傷害腦血管,必須減少糖類的攝取,民眾可與營養師討論,如何正確飲食才能有效減重,並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規律運動」是最經濟又有效的保健方式謝鎮陽醫師分享,根據醫學文獻及過往經驗,與其購買昂貴保健食品,不如選擇運動才是最經濟實惠且最能有效預防腦中風的方式,不但能增加新陳代謝、消耗熱量,更能夠降低三高等相關疾病。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中高齡民眾一週進行3次中強度有氧運動、一週達150分鐘,若青壯年或體能較好的民眾,可選擇一週達75分鐘的3次高強度有氧運動。許多民眾希望能儘早改善健康狀況,渴望在短期內看到明顯效果,然而這種心態往往導致他們選擇過於激烈或不適合自己體能的運動方式,增加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等運動傷害的風險,甚至可能因此長達半年無法持續運動。謝醫師呼籲,除了規律運動,更要因應個人體能來調整強度,民眾可諮詢健身教練指導,依循指示以達到減重效果,並降低腦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等風險。查明發生原因 避免二次中風根據統計數據,中風發生後一年內再次中風的機率為10%、五年內再次中風的機率高達30%。周中興醫師表示,目前造成二次中風的原因包括三高、未定時服藥及吸菸等。三高慢性病患者須積極配合治療並按時服藥,定期接受抽血追蹤,若本身有長期吸菸習慣,可透過藥物來緩解戒菸過程中的不適。周醫師表示,也曾有患者體內缺乏葉酸,造成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過高而引起血管硬化,導致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因此,希望能在患者第一次中風時查明原因,以便有效改善、減少二次中風的機率。「微笑、舉手、說你好」腦中風發生來的又急又快,患者可能工作到一半就突然出現口齒不清或雙手無力等現象,若要提前察覺相當不易。周中興醫師表示,民眾可透過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來辨識是否為腦中風。微笑時表情不對稱,舉手時單手無力下垂,說你好時是否有咬字不清、模糊或是答非所問,以上三項是最常見指標,若發生請立即撥打119,並明確記下發生時間,把握「搶救黃金時段」,以免造成嚴重的腦部損害。預防腦中風衛教資源和平台謝鎮陽醫師表示,現今網路資源非常多,民眾可自行上網查詢預防腦中風的相關訊息,例如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等,也可參與定期健康講座,認識更多腦中風相關衛教知識。良好的血糖對於中風的控制相當重要,更多中風相關資訊可至台灣腦中風學會民眾衛教專區了解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8-2 【延伸閱讀】【不中風、這樣做】血壓控制不能只靠藥 醫師授三大重點【不中風、這樣做】血糖控制不佳小心腦中風!糖尿病、中風患者該如何控制血糖?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3656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被車撞「覺得沒事」未就醫!男6天後家中身亡 司機要賠148萬
被車撞了6天後突然去世該誰擔責?大陸重慶市大足區發生一起交通事故,男子曾慶前騎電動車載著妻子去趕集,回家途中與一輛小型轎車發生碰撞,導致夫妻倆從車上摔下。事故發生後,儘管曾慶前感到身體不適,但他認為問題不大,沒有去醫院檢查,不料6天後突然在家中逝世,家屬懷疑與車禍有關。綜合陸媒報導,曾男當天騎電動車載妻子外出,途中發生車禍,但他並未就醫,6天後突然在家中去世。岳父李福秋懷疑,女婿的死亡與車禍有關,並向警方報案。經過屍檢和司法鑑定,結果顯示曾男背部的挫傷,符合死亡誘發或促進因素,且背部挫裂傷及主動脈內膜損傷發生在死亡前3至6天的時間段內,正好符合車禍發生的時間。法醫鑑定意見表明,曾男因動脈粥樣硬化主動脈夾層破裂出血,引起呼吸循環衰竭而亡,背部受傷是這一過程中的誘發或促進因素。有網友表示,「被車撞了,不管多小的事情都得去醫院檢查,這是常識。」也有人說,司機既然撞到人,應該讓對方去醫院做全面檢查,如果當時及時處理,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根據法院判決,雖然曾男未及時就醫,導致病情惡化,但考慮到背部受傷確實是死亡的誘發或促進因素,且事故責任認定書顯示司機負全責,因此可以推定曾男的死亡與此次交通事故存在因果關係,判定保險公司需賠償原告各項損失共計人民幣66萬餘元(約新台幣297萬元),其中司機承擔50%責任。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9/388789/sm-64dd6ab8592b46d03cc8291afffba194.jpg)
69歲翁接受器捐「6個月後罹癌」病逝 醫證實:來自捐贈者
美國亞利桑那州(Arizona)一名69歲男子,因為酗酒罹患酒精性肝硬化,選擇接受肝臟移植治療,怎料手術後4個月,卻在肝臟發現不明腫塊,並在6週內被確診為癌症,由於癌細胞迅速擴散至全身,導致男子在換肝後6個月後病逝。經過檢測確認,該名男子身上的癌細胞源自肝臟供體,也就是器官捐贈者,對方生前患有未被確診的癌症。根據《太陽報》報導,這名69歲男子在接受器官移植後,原以為能重獲新生,卻不幸罹患癌症,最終不治,據了解,這名男病患因患有酒精性肝硬化接受肝臟移植手術,酒精性肝硬化是一種因長期酗酒導致肝臟組織疤痕化的疾病。報導指出,醫師在進行手術前,並未發現患者體內其他部位有癌症跡象,但在移植手術後4個月,醫師進行例行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肝臟出現兩個不明腫塊,當下認為是不確定性的病變,而6周後再度檢查,肝臟又產生許多新生腫瘤,數量之多難以計算,醫師診斷男子罹患一種侵略性極高的「轉移性肺癌」,所謂轉移性癌症,是指癌細胞已從原發部位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這名接受移植的患者因癌症擴散,無法再接受肝臟移植,還必須減少防移植排斥藥物的使用量,最終患者歷經6個月的治療後,不幸去世。醫師經PCR檢測後表示,該腫瘤特徵與患者先前罹患的肝癌特徵明顯不同,研判此癌症來自於捐贈者;推測捐贈者患有未確診的晚期肺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醫療團隊進一步追查,發現該名肝臟捐贈者在2019年去世,這名50歲的男性捐贈者雖有吸菸史,但捐贈前測試並未發現任何腫瘤,肺部檢查也一切正常,沒有癌症病史,沒想到移植到另一名病患體內後,竟然引發癌症。對此,據《三立新聞網》引述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說法,報導中的案例確實很罕見,一般而言,若時間允許,會安排捐贈者做全身的電腦斷層,確定無癌症,才會捐贈器官。他表示,若捐贈者是接呼吸器腦死的病患,緊急情況下,只會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沒有大問題,就進行器官捐贈,此時就可能出現,超音波影像未見的癌細胞存在於肝臟,後來才出現的情況。除此之外,針對器捐是否均存在類似的危險,錢政弘回應,就肝臟移植而言,常是活體部分肝臟的捐贈,因此會進行電腦斷層檢查,若器捐相當臨時,就無法詳細檢查,此外,於情於理上也困難,「畢竟願意器捐已相當偉大」,錢政弘還表示,未必每個器官都可能有癌細胞,例如腎臟、眼角膜等。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7/388587/sm-f771846f79e99dc440972f87070c4e81.jpg)
前立委患漸凍症逝!研究發現台盛行率上升 醫嘆:痛苦更甚植物人
國民黨前立委林正峰在4、5年前罹患漸凍症(運動神經元疾病),病情導致身體逐漸消瘦,最終喪失表達能力,而林正峰也於1月8日辭世,享壽76歲。而最新調查研究發現,台灣近年來運動神經元疾病的盛行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是最常見的運動神經元疾病之一,通常發生於成年人。隨著病情進展,患者不僅四肢無力,還會逐漸喪失吞嚥、呼吸及說話的能力,但感覺和意識卻保持正常。迄今為止,漸凍症尚無治癒方法,現有的治療藥物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呼吸衰竭的進程。然而漸凍症不會造成感覺神經或智能退化,病友形容自己是「看天花板的人」,甚至有臥床且無法言語的病友,只能用眼控電腦寫下「螞蟻在全身攀爬而整夜無法入睡」的無奈心情。根據《三立新聞網》的報導,最新調查研究發現,台灣每年約有500例運動神經元疾病的新發病例,並且近年來其盛行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隨著人口老化,這種可怕的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未來可能會持續增加。運動神經元疾病通常發生在中壯年人群中,男性的罹患率約為女性的1.5倍。運動神經元疾病主要是由於大腦中的運動神經元及位於腦幹與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的損傷所引起。大腦被譽為人體的超級電腦,負責管理身體的各個器官,並不斷發出指令,協調各個部門的運作。而運動神經元細胞則負責指揮全身的肌肉運動。這些運動神經元在運動神經元疾病中會受到損害,導致肌肉無法正常運作,雖然感覺神經不受影響,患者的痛覺、熱覺、冷覺等感覺仍然正常,但他們的四肢會逐漸無法動彈,甚至無法自主呼吸。這種情況的痛苦在於,儘管患者的意識清楚,他們仍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這種無力感極為折磨,痛苦更甚於「植物人」。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8/388468/sm-9dd01ceb011c6717499bff5e97bb80b8.jpg)
饗饗爆食物中毒元兇疑生海鮮 醫:肝硬化、慢性肝炎、糖尿病、酗酒等族群不要碰
有民眾前往饗賓集團旗下知名自助餐餐廳「INPARADISE 饗饗」用餐,陸續出現疑似食物中毒的症狀,部分出現不適的用餐民眾透露,都有吃過生蠔、生魚片等生食,對此,醫師表示,未煮熟的海鮮可能帶有腸炎弧菌等病菌,另外,肝硬化、慢性肝炎、糖尿病、酗酒和長期使用類固醇及癌症患者,由於免疫力較差,建議不要碰。根據《中時新聞網》引述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王文倫說法,一般食用海鮮出現食物中毒者,多以食用生蠔為主,由於生蠔是在海水裡養殖,可能帶有海洋弧菌、腸炎弧菌或是諾羅病毒,吃這些遭汙染的貝類,恐出現噁心、嘔吐、肚子痛和拉肚子等症狀。王文倫指出,若是感染海洋弧菌,這是一種很猛爆的細菌感染,除了經由皮膚傷口感染,感染處會出現水泡或皮膚紅腫、潰爛外,若是腸胃系統感染者,可能在幾小時或短短幾天內有噁心、腹痛和腹瀉等症狀,嚴重會造成多重器官衰竭引發死亡。另外,王文倫也提到吃生魚片食物中毒者,最常見是寄生蟲感染,像常吃鮭魚生魚片的人,可能一併吃到海獸胃線蟲,並寄生在食用者胃裡,吸附胃表皮黏膜與血液,讓患者一、二天即有胃痛、噁心等不適,做胃鏡檢查時,可看到這些蟲像斷掉的米粉存在於胃內。王文倫建議,要避免這類食物中毒的情況,最好是少吃生的或選無汙染水域與信譽良好店家所販售的食物,包括肝硬化、慢性肝炎、糖尿病、酗酒或是長期使用類固醇及癌症病友,由於本身免疫力差,建議不要吃生的海鮮。除此之外,坊間相傳沾芥末、山葵、蘿蔔泥或是蒜泥可以殺菌,王文倫則表示,這些都是缺乏科學實證的說法,頂多增加口感罷了。CTWANT提醒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3/386833/sm-84167b2a2c26886d0dbc7cb88d71df76.jpg)
政論漫畫家魚夫肝癌病逝 醫師提醒「6症狀」應立即就醫
知名政論漫畫家魚夫林奎佑於30日因肝癌過世,享壽65歲。也由於肝臟素有「沉默的器官」之稱號,據稱魚夫在發現肝癌時已經末期,甚至一度住進加護病房。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院方網站就表示,因肝癌的症狀及表現容易與腸胃疾病混淆,若有以下6種情況時,應立即就醫檢查。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院方網站資料顯示,由於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以致於肝癌早期通常沒有什麼症狀,等到身體有異樣到醫院檢查時,往往為時已晚。因肝癌的症狀及表現容易與腸胃疾病混淆,若有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而這6種情況分別如下:一、上腹部疼痛、腹脹當肝癌變大接近皮膚表面,導致出現凸出或上腹部脹痛。二、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通常這類症狀較無特異性,可能是由於肝臟發炎或消化功能變差導致。體重減輕的因素很多,癌症也是常見的可能性。三、黃疸眼白與皮膚會變黃。四、下肢水腫、腹水因肝功能衰退,肝臟合成的白蛋白不足,血管中的水份流出,大量積存在腹腔,而有腹脹、腹圍變大、食慾不振、下肢水腫、體重增加、尿量減少、噁心、嘔吐、全身倦怠等症狀。五、吐血因肝癌引起食道或胃靜脈瘤破裂出血,造成黑便或鮮血便。甚至更嚴重的會大量吐血。六、急性腹痛肝癌破裂出血,引起腹部突發劇烈疼痛,嚴重還可能因此休克昏厥。肝癌如果已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到末期肝癌階段,還可能引起其他症狀,例如,轉移到骨頭引起疼痛;轉移到肺部引起呼吸喘、咳血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消化系醫師王鴻偉也曾官網發文表示,臺灣每年約有8000人死於肝癌,其中約有8成為慢性B 型肝炎帶原者,1成左右是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民眾通常不清楚自己是否為B型肝炎帶原者或C型肝炎感染者,因此抽血確認有無B、C型肝炎是篩檢的第一步。 感染B、C型肝炎病毒後,帶原者有可能肝功能維持正常,或是肝功能異常而導致肝臟反覆發炎和纖維化,進而產生肝硬化或肝癌。因此,慢性肝炎帶原者需每6個月接受腹部超音波及肝功能檢查,若是已有肝硬化,則需每3個月篩檢1次。另外,長期酗酒、藥物濫用、黃麴毒素,以及有肝癌家族史,都是引發肝癌的危險因素。王鴻偉醫師也強調,肝癌治療的方式日新月異, 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然是救命關鍵。自知有罹患肝癌高風險(例如有B型肝炎、C型肝炎、肝硬化、 長期酗酒或肝癌家族史等)的民眾,一定要定期追蹤,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4/385854/sm-cd3e4d839a86ff62f495e8d42f1b6293.jpg)
喝酒傷肝傷身「增加女人味」 醫抖恐怖後果:不可逆影響
喝酒會傷害健康,尤其傷肝,不過很多人不知道,還可能會減少男性特徵,因為睾酮(男性荷爾蒙)會變少、雌激素變多,而且對身體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臉書專業指出,喝酒看似「男人味十足」的行為,卻可能偷偷削弱男性特徵,不但不會更有男子氣概,而會變得更有「女人味」。酒精之所以會影響男性賀爾蒙,主要是因為會提高體內的雌激素水平。李思賢說明,酒精對肝臟的影響非常大,肝臟是負責代謝體內雌激素的主要器官,但酒精會干擾肝酶的正常運作,使雌激素無法順利被分解,長期飲酒甚至會導致肝臟損傷,如脂肪肝或肝硬化,讓雌激素在體內越積越多。再來,酒精會促進脂肪細胞中的芳香酶活性,芳香酶的功能就是把睾酮轉化為雌激素,喝得越多、脂肪越多,結果就是睾酮變少,雌激素卻變多了。另外,酒精還會破壞腸道菌群的平衡,進一步增加雌激素的再吸收。肝臟、脂肪組織和腸道這3重機制,讓喝酒成為「女人味」增加的推手。酒精會對身體帶來不可逆的影響。(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不過,更年期女雌激素不足,也無法用喝酒解決,雖然有短期的緩解效果,但風險遠大於好處。酒精會增加乳腺癌這類雌激素依賴性癌症的風險,也會損害肝臟和心血管健康,最好的方式還是透過醫師的指導進行激素替代療法,或者從天然食物中攝取植物性雌激素,例如豆類和亞麻籽。假如無法完全避免喝酒,是否有辦法減少酒精對身體的傷害?李思賢解釋,可以補充一些保健品來輔助代謝,比如維生素B群,能幫助肝臟更有效地分解酒精產物;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和NAC則能減少氧化壓力,保護細胞健康;益生菌則能幫助腸道維持平衡,減少雌激素的再吸收。護肝成分如水飛薊或薑黃素,也能進一步保護肝臟免受酒精的損害。李思賢強調,戒酒是最根本的解決方式,需要一些計畫性,可以從減少飲酒頻率開始,同時尋找其他無酒精飲品代替。雖然喝酒可以在短時間內感到放鬆,但長期來看,「男人味」正被一點一滴帶走,甚至對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影響,下次端起酒杯時,不妨問自己:「這杯酒到底能帶給你什麼?」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385608/sm-3e7caa774441d158f8f13fada736ae32.jpg)
脖子粗細與中風機率有高度關聯性 男女脖圍危險數值曝光
近日寒流來襲,氣溫劇變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也使得中風發生機率提升,對此,腦神經外科醫師顏君霖在《健康2.0》節目上引述研究指出,脖子粗細和中風機率有高度關聯性,其中,男性的脖圍若超過40公分、女性超過35公分就要注意。顏君霖表示,由於脖子上有兩條頸動脈,而頸動脈狹窄確實是中風危險因子,當狹窄程度超過70%就容易引發中風,另外,頸動脈的狹窄無法從外觀判斷,有研究指出,脖子粗細和中風機率有高度相關性。顏君霖繼續解釋,脖子粗的人通常體型較胖、脂肪較多,容易合併代謝症候群,屬於中風高危險群。此外,脖子粗的人,軟組織也會比較多,睡覺時常會打呼,晚上容易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這些症狀都證實與中風有顯著關聯性。根據數據指出,以台灣中風患者來看,有高達60%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且此類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對此,顏君霖建議,平時應量測一下脖圍,測量位置約在領圍處、喉結稍下方。一般來說,男性脖圍小於40至42公分、女性小於35至37公分都算是正常範圍,若超過,則需提高警覺,適時檢查與調整生活習慣,以降低中風風險。另外,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提醒,若脖子上的頸動脈跳動過於明顯或腫脹,可能反映出心血管疾病問題,譬如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和主動脈瓣狹窄等,這類人通常還會伴隨呼吸困難、胸痛等警示症狀。除此之外,脖子的靜脈異常怒張,也可能是上腔靜脈症候群(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的表現,有可能或肺癌以及其它胸部腫瘤有關聯,要多加留意。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5/384115/sm-14fbaa254bccf6edc147172b56a9fc39.jpg)
靜脈曲張併發症多?還會影響其他手術?醫籲小腿血管凸起勿輕忽!
在台灣,靜脈曲張已成為常見疾病,當腿部出現一條條蚯蚓狀的「浮腳筋」時,許多人誤以為是普通腿部不適,常選擇泡熱水或溫泉緩解。雙和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紹榕醫師就表示,這種做法反倒將加劇靜脈曲張的病情!李紹榕醫師進一步說明,靜脈曲張的患者通常會感到腿部沉重,即便沒怎麼做運動,腿腳仍感到特別不舒服。對一般血液循環不良的人而言,熱敷、泡熱水可能有效,但靜脈曲張的問題就是血液回流不良,熱敷或泡熱水容易導致血液淤積在腳下,使症狀更加嚴重。靜脈曲張盛行率高 可能影響其他手術要先處理在台灣,女性靜脈曲張的盛行率約3至4成,但李紹榕醫師指出,患者多因症狀輕微而不以為意,推測整體盛行率可能高達7至8成。除了誤當一般腿腳不適外,許多患者也會忽略靜脈曲張可能連帶影響其他科別的治療效果。若忽視靜脈曲張,當患者達一定年齡、需要進行其他科別的手術時,反而會被醫師要求先行處理靜脈曲張的問題。李醫師舉例,在骨科手術方面,患者若有靜脈曲張,骨科醫師會擔心手術過程中會因血液循環不良或容易碰傷血管,而有出血風險,以及傷口癒合後可能出現後遺症,就有3至4成靜脈曲張患者會在進行如置換膝關節,或是腳踝、小腿部位的骨科手術前來就醫。靜脈曲張3大併發症 醫:「這條」血管凸起要注意李紹榕醫師指出,靜脈曲張的併發症主要有三種,最重大的當屬深部靜脈血栓,單純靜脈曲張引發的機率雖然只有1%,但若合併髂靜脈壓迫,風險將大幅提高。由於髂靜脈壓迫患者到後期一定會發生靜脈曲張,因此針對主訴靜脈曲張的患者,醫師也會同步檢查其是否患有靜脈壓迫,以便能夠及早介入治療。第二常見併發症是靜脈的血管炎,當靜脈曲張合併有腳部傷口時,細菌容易侵入,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多數患者正是因為腳部發炎、疼痛和紅腫發熱,才意識到需要就醫。第三則是接近體表的靜脈會發生靜脈潰瘍和靜脈出血,往往會引起大量出血,讓患者感到恐慌。李紹榕醫師特別提醒,當長隱靜脈(雙腳內側較淺的血管)凸起、撐大到一定程度,血管分支超過膝蓋、在小腿附近出現時,建議患者立即就醫,不要讓其長到腳踝,避免病情持續惡化。醫籲3級以上應手術治療 「靜脈膠水手術」恢復期短、風險低靜脈曲張根據嚴重程度可分為1至6級。李醫師建議,3級以上的患者應考慮手術治療。目前的手術治療主要分為熱能和非熱能兩大類。熱能治療以雷射或無線射頻燒灼血管時,患者會有明顯疼痛感;且醫師必須在血管周圍施打麻醉劑,由於扎的針數較多,患者易出現瘀青的狀況,成為患者害怕開刀的原因之一。非熱能的治療則是靜脈膠水閉合手術,即透過施打硬化劑,讓靜脈血管凝固,過程中患者幾乎不會感受到疼痛,只要局部麻醉,手術時間短;術後患者無須特別休息即可離開診間,也不用穿著悶熱的彈性襪。李紹榕醫師也分享,許多60至70歲的患者,因期待手術恢復期短,不易被親友發現曾進行過手術,而傾向選擇靜脈膠水閉合手術。此外,對於年長且身體虛弱的患者,靜脈膠水閉合手術所需麻醉劑量較小,也能降低手術風險。避免負重、久站 防靜脈曲張再現 頻繁復發可能是靜脈壓迫作祟!李紹榕醫師表示,少數患者會對膠水產生過敏反應,需要短期用藥控制。另外,膠水將終身存在血管中,過於纖瘦、血管較明顯的患者可能會摸到血管的硬塊,醫師則較不建議這類患者接受靜脈膠水閉合手術。要預防靜脈曲張復發,關鍵在於調整生活習慣和工作型態,要盡量避免負重、久站。醫師也指出,無論使用熱能或非熱能的治療,靜脈曲張復發率僅2至3%,若患者復發頻繁,醫師會懷疑是否有靜脈壓迫的狀況,需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5/383975/sm-6b0ab4041a87eb53d905840c3e3199d4.jpg)
28歲乾癬病友頭皮屑如白雪 新口服標靶藥物「7成患者改善」
28歲楊先生大學時身體冒出不明紅疹,多次就醫都以為是濕疹,直到紅疹擴散至全身,特別在頭部尤為明顯,再度轉診才確定罹患乾癬,最嚴重時頭頂遍佈疹塊,面部就像曬傷又紅又脫屑,每天都清掃滿地皮屑,雖然一度符合健保生物製劑給付標準,暫時控制住病情,但給付2年時間一到下車,乾癬症狀逐漸重起,導致乾癬性關節炎併發症,手指關節硬化、腳踝關節也飽受發炎之苦。冬季寒風陣陣正是乾癬病患最困擾時節,台灣乾癬協會柯怡謀理事長表示,乾癬病友中約9成病人會有斑塊型乾癬,中重度佔整體中3成,當病灶發生在頭部,讓病友不時頭皮癢就想抓,不小心就摳破皮流血,有時摸乾癬硬塊,忍不住層層撕開,就像在剝洋蔥般,也讓頭皮滿佈傷口,若因治療不得不剪除頭髮,就讓他人彷彿看到「釋迦頭」。柯怡謀理事長表示,乾癬病患很容易受到外來壓力加重病情,頭皮型乾癬更困擾著許多病友,古言「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就像在說頭皮型乾癬,頭頂皮屑就像白雪般紛飛且擾人,台灣乾癬協會曾調查,7成中重度病人對頭皮清潔與理髮感到焦慮,並害怕外人目光並影響社交活動。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醫師蔡呈芳表示,台灣乾癬盛行率約0.25%,意味著眾多的國人都有不同程度乾癬困擾,目前已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研發上市,提供病友免打針,一天僅需服藥一顆,大幅提高便利性,為中重度斑塊型乾癬患者帶來更精準、穩定控制的治療新選擇。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則表示, 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 臨床上大幅提高用藥便利性與效用,不需剪去頭髮為擦藥影響外觀,也不用擔心因針劑需要冷藏保存而影響生活計畫;臨床研究顯示治療16週後,過半病患達到頭皮明顯改善,即達到PASI 75的治療效果,持續使用後有7成病患可以達到PASI 75,且使用4年以上仍有高比例患者維持療效。對傳統治療效果有限的頭皮乾癬患者來說是一大進展,呼籲健保讓病患有更多用藥選擇,讓患者能維持良好治療成果下,轉換合適藥物。柯怡謀理事長指出,在台灣調查可知,50%乾癬患者覺得病症影響職業,76%患者大幅降低外出意願,有30%以上病人急需合宜治療方式,許多乾癬病患長年因病而苦,若未能及時給予協助,整體社會都可能受到影響,在2016年歐洲期刊研究指出,每投資1歐元幫助乾癬病人,就能取得5.4歐元投資報酬率,當乾癬病人能夠改善疾病回歸正常生活,就能提高社會生產力,也不用仰賴他人照顧。柯怡謀理事長呼籲,已有許多國家將新藥放入乾癬治療指引中,台灣應該也要以病友福祉為首要考量,讓治療方式更有彈性,也希望病友能主動充分與醫師討論,找到最適合自身治療方式。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8/383358/sm-e5b2355e2fff494d363f22696fb32b77.jpg)
很多人心梗前不會胸悶或絞痛!「這些症狀」反而要注意 醫曝好發8時間
隨著寒流來襲,中醫師王大元也提醒,心肌梗塞往往來得又急又快、無聲無息,很多人在心肌梗塞前其實不會胸悶或絞痛,反而會以其它部位的疼痛表現,因此常常被忽略。他為此也整理出心肌梗塞的好發8時間,其中包括「日夜溫差大、上午時段、劇烈運動、房事過後、排便用力等」,特別是高危險族群務必須提高警覺。中醫師王大元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心肌梗塞主要是供應心肌的冠狀動脈受到阻塞,一開始可能心血管輕微阻塞毫無症狀而不自知。冠狀動脈阻塞多是因為動脈粥狀硬化,由於脂肪斑塊堆積在血管內壁,使血管壁愈發狹窄,有時斑塊可能會不穩定而破裂,引發血栓導致心肌阻塞,天氣嚴寒更容易誘發栓塞。王大元續稱,很多人在心肌梗塞前其實不會胸悶或絞痛,反而是在1至2個月前曾有過肩膀、背部、下巴或胃的輻射性疼痛,此時胃痛很容易被誤認為胃食道逆流的火燒心,這些症狀通常不嚴重,但就是有一種說不上來的不適感,因此很容易被忽略,其他的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噁心、頭暈、冒冷汗或倦怠」,女性較容易出現無症狀的心肌梗塞。至於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王大元提醒,通常是在「日夜溫差大、上午時段、秋冬季節、劇烈運動、房事過後、喝酒抽煙、壓力太大或排便用力時」,因為增加心臟負荷使得冠狀動脈的血流量不足,導致心肌梗塞急性發作。症狀若持續5分鐘或休息後反而症狀加重,必須懷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應盡快送醫檢查。此外曾患有心血管疾病、三高、肥胖、菸酒史和停經婦女也都是高危險族群。王大元補充,西醫預防和治療方式包括開立溶解血栓和增加血流的藥物(如硝化甘油或阿斯匹靈),亦可藉由手術和置入支架改善。中醫以保養心氣為主,屬於「厥心痛」和「胸痹」之範疇,其中藥物像是桂枝人蔘湯(理中湯加桂枝)、枳實薤白桂枝湯和瓜蔞薤白半夏湯等可用來預防心臟梗塞,平日亦可按壓內關穴保養,減少高油高糖高鹽的料理和注意保暖更是不二法門。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2/382932/sm-1cdb16ae9b012fbd68a31ccc8b1d4a49.jpg)
空汙大爆炸!台北馬拉松今晨開跑 醫曝:紅紫爆出門跑步像輕生
2024台北馬拉松15日清晨開跑,儘管低溫探10度,不少跑者仍不畏寒風奔跑。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表示,「馬拉松競賽中跑者的猝死機率大約是10萬分之一」,最容易發生於40歲以上男性,在比賽的最後階段發生。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也說,如果在低溫和空氣品質不佳的環境進行激烈運動,其實跟輕生無異。劉中平在臉書發文,跑步應該是一件身心健康的事,但從2021到2023年,台北馬拉松都有跑者失去心跳送醫,「那今年2024年會如何呢?馬拉松從西元前的希臘競技活動,變成人人參與的全民運動,當然很好,不過每年都要發生的猝死事件,也是我們該重視的。」劉中平表示,「特別是從嚴謹的學術報導中顯示,馬拉松競賽中跑者的猝死機率大約是10萬分之一,而台北馬拉松每次參加者不超過3萬人,卻幾乎每年都發生猝死事件,是否危險性稍高了點? 」劉中平指出,「馬拉松算是比較激烈的運動,本來就可能提升心臟病發的風險,目前認為造成猝死的危險因素包括有冠狀動脈阻塞、心律不整、肥厚性心臟病變; 特別容易發生在40歲以上的男性,在比賽的最後四分之一階段發生。 因此醫師建議所有參加馬拉松的選手都應該要有完善的心臟評估,參賽前應該持續服用心血管疾病藥物,運動中間要確實補充水分和規律休息。 跑步中有任何的不適,都要立刻休息請求協助。 」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也發文,「北部空氣污染大爆炸是平常的四五倍,明天台北路跑參加者自己要小心,激烈運動時的呼吸量是平常的二十倍,四小時空氣污染路跑,恐等於連續吸入80小時的高度空氣污染!」蘇一峰曾說,在空汙環境下運動,血管會緊張硬化導致猝死,「很多人不看空氣品質,紅紫爆時仍出門跑步,這樣子其實跟輕生差不多。」◎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