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所
」 碳交所 碳權 碳權交易 交易 碳交易國內碳權交易即將上路!賣方要繳營業稅
國內碳權交易即將上路,財政部21日明確表示,買賣雙方的交易要課徵營業稅並開立統一發票,但收取的手續費是匯入溫管基金,是處於「特別公課」免納營業稅;若為外國企業的碳權交易,則是碳交所來繳納。環境部7月1日公布《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並且在8月15日施行,外界預期,國內的碳權首筆交易將會在9月進行。在此之前,財政部與環境部釐清碳權交易型態並且確認營業稅的課徵方式。財政部表示,企業提供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也就是碳權於平台上交易,是用溫室氣體增量抵換、或從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中扣除,在稅法上所稱具有「財產價值」的權利,應依法課徵營業稅。而依據《加值與非加值型營業稅法》規定,碳權是屬於銷售「勞務」,賣方在境內銷售,要課徵營業稅且要開立統一發票給買方。不過,透過碳權交易平台交易,平台會向買方收取手續費,為交易價格的5%,財政部也向環境部詢問,手續費如何運用作為營業稅的課稅認定。經確認,手續費是碳交所從買方的專戶中收取之後,匯入環境部的溫管基金,未來是運用於環境部的主管業務,因此財政部也釐清該筆手續費是屬於「特別公課」,不屬於營業稅課稅範圍,免課營業稅。但是環境部委託碳交所經營交易平台,碳交所向環境部收取服務費,這部分財政部還是要向碳交所課徵營業稅。至於外國企業,則是透過委託受託代銷契約在平台上交易,其營業稅則由碳交所來繳納。
綠碳專案首上架 國內碳權交易預計9月底上路
碳交所繼6月中旬上架藍碳專案後,1日再度上架移除型碳權,為巴拉圭植樹造林綠碳專案約1萬噸;環境部也在1日公布《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將在8月15日實行,預計在9月底將會有首批國內碳權上架。台灣碳權交易所在今年5月底與國際碳權國際碳權核發機構Verra簽訂合作備忘錄後,6月中旬就上架緬甸紅樹林藍碳專案,由於是移除型的碳權,因此深受台廠國際供應鏈青睞。碳交所1日再度上架移除型碳權,為巴拉圭植樹造林專案共約1萬噸,同時也是碳交所第1個上架的綠碳專案。環境部公布《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也就是國內碳權的交易辦法,主要是便於社會大眾檢視事業的具體減量情形、避免交易過程中出現炒作、涉及其他商業利益的操作或產生交易爭議等問題。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指,國內首批碳權預計在9月底至10月上架。環境部表示,依辦法規定,碳交所設置交易平台用來進行國內碳權買賣,一般民間單位不可提供平台辦理,避免事業上當受騙,買方則規定需繳交碳費、環評增量抵換或經環境部認可的事業,而碳權的買賣方式,分成定價交易、協議交易、拍賣共3種,而且不可以二次買賣。
碳交所Verra攜手引入高品質碳權 自然碳匯6月上架有助蘋果供應鏈
臺灣碳權交易所(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日前分享國際碳市場在2030、2050 等關鍵時刻到來之際,均將面臨碳權價格上升、高品質碳權供需失衡的情況,而國內外碳權專案的開發與投資,將成為未來全球達成淨零目標的重要助力。田建中並提到,預計6月上架的第二批國際碳權提供企業交易購買,該類型符合蘋果供應鏈等企業要求的以碳移除(carbon removal)為主的自然碳匯(carbonsink);在國內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則可望能在2024年年底前上線,屆時年排碳量低於2.5萬噸企業向環境部申請為碳權賣方,加入供給市場。碳交所於今年5月28日與臺灣證券交易所及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共同舉辦的「自願性碳市場:誠信與永續」國際研討會中,與國際碳權核發機構Verra簽署合作備忘錄(MoU),MoU內容聚焦於促進高品質碳權的開發、發行和使用,支持可信的企業氣候策略和國家氣候目標。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碳交所是臺灣唯一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指定辦理該法所定額度交易事宜之官方指定機構,而 Verra 是全球代表性之國際碳權核發機構,MoU將為雙方建立合作機制,促進彼此溝通管道及拓展持續關係。Verra 東亞與東南亞區域代表Win Sim Tan表示,世界應對氣候變遷這個全球危機的時間已然不多,作為致力於氣候行動和永續發展的領先標準,Verra 相信與在地夥伴的合作是成功的關鍵。未來碳交所與Verra透過MoU之簽署,將共同加速臺灣氣候行動並促進本國碳市場之發展。
碳權擠毛巾2/「百分百綠電根本做不到!」 減碳遇瓶頸「國際大廠拿我們開刀」
「造紙、水泥業者跟我說,現在他們看煙囪,都感覺噴出的是錢!」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說。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預計2026年開始交費,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CA)預計2024年上路,不過台灣政府收錢的腳步更快,2024年1月起計算、2025年收碳費,還不能抵減國際間的稅費和碳權,讓業者集體陷入「碳焦慮」。聚集全台最高市值企業家的三三會,3月20日邀請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總經理田建中面對面;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一開場就提到,台灣明年開徵的「碳費」和全球的做法不一致,擔心錢付出去了,在國際上卻不被認可。事實上,業者已多次表達意見,認為台灣收錢進度超前,在全球經濟尚未完全復甦時增加成本是雪上加霜;田建中也提到,碳費不是稅,未來會有專戶處理,以此培育節能減碳新創業的產業聚落。林修銘表示,2023是台灣推動碳定價制度元年,8月7日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12月22日首批國際碳權掛牌交易,首日吸引台積電、聯電、鴻海、中鋼、長榮海運等27家企業搶購一空,首波售出共8.8萬噸碳權,金控是最大買家,交易金額逾80萬美元。在全球供應鏈居重要地位的台灣科技廠,為接軌國際減碳,目前以採用RE100及ISO14068等標準為主。「我們聽到很多產業界的聲音,就是不要急著去加入RE100,」田建中解釋。RE100是由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及碳揭露計畫(CDP)所提出的國際再生能源倡議,要求百分百綠電生產。「我建議業者先考慮ISO14068比較適合台灣,因為這一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推出的新碳中和管理標準,允許使用碳權去做折抵,對企業來說有緩衝的餘地。」田建中說。台灣某傳產龍頭大老跟CTWANT記者直接攤牌,「因為RE100根本辦不到,台灣火力發電超過8成,綠電根本不夠分。」另一位業內人士說,「連RE100的最大擁護者亞馬遜,最近因AI高用電,加上綠能不穩定,現在轉而購買核能,因為實在太難了。」像是蘋果、微軟、HP等國際科技大廠,原本講得很高調,但現在也都把減碳壓力往產業鏈延伸「就是朝我們台廠開刀。」而承壓最重就是半導體龍頭台積電。「以台灣『用電怪獸』台積電為例,身為『護國神山』,大家都讓著他,但台灣根本沒有這麼多綠電」身為台積電重要供應鏈的傳產業者向CTWANT拆解其中奧秘,他說,台積電本身生產的碳排放只有約11%,50%以上來自電力,剩下的39%就是產業鏈,「台積電減碳已摳到極致,就像擠毛巾擰不出水了,就會把壓力轉嫁給其他供應鏈的廠商。」台積電為了減碳,連新蓋的工廠都要求使用電動水泥車,讓國產加速轉型。(圖/報社資料照、翻攝自無限+生活誌官網)台積電的ESG電子報就提到,他們在2022年開始,分別針對尚未取得ISO 14064-1溫室氣體查證證書、年用電量大於500萬度的供應商,推出溫室氣體盤查、產品碳足跡盤查主題工作坊,找講師去「鑑別」與「規劃」,截至今年3月,已完成429間供應商的工廠、以及131種原料分析,今年目標是500間供應商、200種原物料,還會設立AI平台持續追蹤。田建中也提起一個小故事,碳交所在2023年10月跟英國標準協會BSI合作,開設ISO標準的認證課程,台積電馬上跑來詢問,要培養一批「稽核隊」,去產業鏈做碳排查與建議改善。未來若要做台積電的生意,沒有碳排查是拿不到門票的。除了供應鏈,承包科技廠建案的國產集團,居然被要求把柴油發動的混凝土預拌車,換成排碳較少的電動版;為了台積電這「貴客」,國產集團只好加速採購流程,去年起逐步更換成符合第六期環保標準的預拌混凝土車,今年也引進全台第一台電動預拌混凝土車,為24噸純電車,搭載350kW動力電池,充飽後一天可跑200公里以上;目前國產建材擁有350輛柴油的預拌混凝土車,將逐步汰換為電動預拌車,小貨客車也都汰換為電動車,「現在全部都要綠色了!」國產建材實業董事長徐蘭英說。其他科技廠的減碳招數,更是五花八門。田建中舉例,科技廠跟他說,現在工廠內的電梯是給機器坐的,員工被要求5樓以下用腳爬,有廠商規定辦公室無紙化,每個月結算用紙量來罰錢,「還出現一個新趨勢,就是『零售轉租賃』,新公司不買電腦了,改用訂閱制,不用時就還給電腦製造商。」台灣是筆電王國,業者為了減碳,除了材料、包裝、運輸,甚至也從回收下手。(圖/黃鵬杰攝)畢竟電子產品要回收,沒人比製造者更清楚怎麼拆解零件,就不會是過去那種壓碎、燒製與化學溶解等分離金屬的做法;田建中說,台灣是筆電王國,但生產一台筆電需要300到400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經過大廠們努力在生產、包裝、運輸上減碳,目前極限就是220公斤,「他們說是最緊繃了,再往下不可能,會損害效能,要等整個科技大變革才有辦法。」受限於科技瓶頸的,還有造林賺碳權,法新社報導,澳洲先前撥出近4200萬公頃土地去造林來賺碳權、也已賣向世界各國,但最近同業用衛星去調查,發現有八成的樹長不好、林地也在萎縮中,被媒體稱為「一場災難」。田建中表示,前一陣子不少企業老闆被徵詢過,是否要去投資東南亞的造林計畫,「要留心問一下『方法論』,是否為『REDD+』的專案,因為國際間正在質疑他的減碳效益,如果投資這種林場,可能會卡在『最後一哩路』、認證過不了。」雨林國家聯盟在2005年首次提出REDD構想,透過付錢的方式勸阻破壞森林,2008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擴大了可獎勵範圍,轉變成REDD+,但缺乏證據證實REDD+專案有助於減少毀林,可能只是導致破壞移到別的地方。「其實聯合國也坦言,對於碳權就是『做中學』,標準可能會一直變動。」所以投資前更要謹慎,至於在台灣造林賺碳權,田建中也坦言,種樹不難,問題是拿證書要花很多錢,且是每年都要重新認證,「一個案子成本10萬美元以上,如果土地小於100甲,就不划算了,不如拿去種水果」。
新年立目標!證交所喊台股市值「今年拚60兆」
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9日在新春記者會立下2024年集中市場的目標,集中市場市值要從2023年的56.84兆元,拉升至60兆元,且IPO(掛牌)家數要達到39家,擴大台股價值、資本市場。台股選前觀望氣氛加重,10日開低震盪,電子權值股走弱,終場下跌69點、收在1萬7465點,1萬7500點關卡仍守不住,群益投信指出,美國貨幣政策轉為寬鬆,各產業庫存邁向健康水位,看好台股後市表現,不過,選前法人、散戶會持續觀望,待選舉結果出爐後,才會伺機而動。在選舉結果出爐的觀望空檔,華南投顧董事長儲祥生表示,投資人不妨留意各上市櫃公司去年12月營收表現,有助投資人接下來個股、產業投資的動態調整。外界關心,台股近期波動是否值得抱股過農曆年?林修銘表示,AI(人工智慧)以及半導體運用將成為顯學,樂觀看待2024年資本市場,就算選後有波動也不用擔心,台灣已是成熟市場,觀察重點仍應該著重基本面。台股最受矚目的權值王台積電公布去年12月合併營收為新台幣1763億元,較上月減少14.4%,較前年同期減少8.4%,累計2023年全營收為2.16兆元,較前年同期減少4.5%。去年半導體飽受庫存過高紛擾,但台積電去化速度超出預期,台積電原本預估2023年營收將年減10%,如今營收數字出爐,僅年減4.5%,顯見2023年實際營運表現仍超出先前預期;即使營收優於預期,台積電仍不敵台股觀望氣氛,10日股價終場小跌2元、收在584元。林修銘身兼碳交所董事長,2023年12月已啟動首批國外碳權交易,他表示,第2批國外碳權預計3月底上架,這次將會納入蘋果供應鏈的自然碳匯;而國內碳權交易預計會在今年啟動。
玉山金購入5千噸碳權抵換 前11月獲利203億已賺贏去年
玉山金(2884)今天(22日)宣布參與首批碳權交易,購入5,000噸碳權用於自身金融產品及服務碳中和、零碳ATM等金融商品服務的碳抵換;今年6月上任的玉山金控總經理陳茂欽表示,樂見臺灣碳權交易進入下一個新的里程碑,市場機制是邁向淨零非常重要的環節。該筆金額約2.5萬美元至7.5萬美元。玉山金控2023年11月自結盈餘,自結稅前盈餘27.19億元, 稅後盈餘22.74億元,累積稅前純益248.18億元,累積稅後純益202.93億元,累積每股稅後盈餘EPS為1.32元;玉山銀行累積稅後盈餘183.33億元、玉山證券11.75億元、玉山創投11.53億元。相較2022年11月累積稅後純益146.09億元、累積每股稅後盈餘EPS為1.02元,較去年同期增加近4成,並已賺贏去年一整年獲利(157.59億元)。在信用卡的面向,自2019年起即針對每年新發行的信用卡進行碳中和,預計於2025年可將玉山市面流通信用卡全數轉換為零碳信用卡。此外,玉山已於2023年取得ATM交易碳足跡認證,盤查從原料、服務到廢棄等產品生命週期碳排放,並已完成碳抵換,讓顧客在玉山ATM的每筆交易都是碳中和的綠色交易。台灣碳權交易所今年12月22日開賣國際碳權,開放台灣企業在碳權交易所平台上面採購碳權。首批碳權來自於亞洲、非洲與南美洲等7國,依據規劃,每噸二氧化碳當量訂價落在5美元至15美元,初期僅限國內法人購買。碳交所表示,依規劃,購買碳權價格將以每噸為單位,一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訂價大約為5至15美元。每天交易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3時30分止;買方以本國法人為限;企業買進碳權後,不能再把碳權放在碳交所平台轉售。
碳交所擬開賣首批碳權…學者直言來自再生能源 國際難認可
碳交所擬在22日開賣首批碳權,每噸約5美元至15美元,相較於歐盟推動的排放交易機制(ETS)的每噸約70美元差距甚大,對此,有學者直言,即將上架的國內碳權主要來自再生能源等,這拿到國際將難被認可,僅能在國內自主宣告碳中和。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表示,目前碳權認定標準國際已重新調整中,且首波開賣的碳權不能做為增量抵換、減免碳費之用,僅有如想自主宣告產品碳中和的業者會購買,或如國公營事業等配合政府政策採購,需求方仍有限,預估買氣不會太好。趙家緯認為,這些碳權可能來自如再生能源、植林等碳權,但國際上多數已不接受此類申請,林業碳匯也有更多要求,皆有外加性的疑慮。此次在COP28(第28屆聯合國氣候大會)也有提及如低碳鋼鐵、淨零鋼鐵,如果使用抵減比率較高,將不符合相關定義。「在國際上,碳權每噸5美元至15美元已不算低。」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則說,歐盟的ETS是強制性市場的碳權因此價錢較高,海外的自願性減量市場價格則較低,過去要購買海外減量額度只能尋求海外交易所交易,透過國內碳交所則可買到海外減量額度,雖然目前仍未能折抵國內碳費,企業可以自主宣告碳中和並滿足供應鏈需求。至於可折抵碳費的自願減量額度則要待碳交易子法上路,或是符合未來的境外碳權規範的才能折抵、但會有其上限。
22日啟動碳交所首批碳權交易 每噸訂價5美元起跳
台灣碳權交易所今年8月7日正式揭牌,並即將在12月22日開賣國際碳權,開放台灣企業在碳權交易所平台上面採購碳權。首批碳權來自於亞洲、非洲與南美洲等7國,依據規劃,每噸二氧化碳當量訂價落在5美元至15美元,初期僅限國內法人購買。碳交所表示,依規劃,購買碳權價格將以每噸為單位,一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訂價大約為5至15美元。每天交易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3時30分止;買方以本國法人為限;企業買進碳權後,不能再把碳權放在碳交所平台轉售。
國際碳權抵換市場下滑…國內碳權交易漏洞多 無助實質減少台灣碳排
國際碳權抵換市場去年出現10年來首度下滑,台灣碳權交易所主管表示,這是信心問題!主要是過去碳權的產生、核發、方法學太過寬鬆、認證浮濫致現在出現許多爭議。環境部官員表示,目前規畫碳權交易,環評強制要求抵換的事業單位,不能去碳交所買國外碳權來抵換,只能在增量抵換平台或在碳交所上購買國內碳權抵換。台灣碳權交易所8月7日在高雄掛牌上路,但由於相關子法尚未公告,因此目前仍無法購買到「碳權」,環境部本月底會預告碳交易子法,為明年碳權交易取得相關法源,以利台灣碳權交易所明年上線。台灣碳權交易所表示,國內企業目前是可以從其他國家交易所購買碳權,但台灣碳權交易所運作上,會配合環境部法規訂定,原則上國外碳權先於今年底前上架交易,國內碳權啟動交易則落在明年。只是目前國際上卻傳出市場對碳權交易前景不如預期。目前我國碳權交易大致可分為「增量抵換平台」及「碳權交易所」,前者為大型環評開發案時,要求開發單位抵減未來的碳排量,後者則為自願性減量市場,事業單位可以購買用以自主宣告「碳中和」或扣抵碳費等。環境部已公告自願減量機制,鼓勵事業及各級政府提出自願減量專案並且執行後,可以取得「減量額度」,也就是外界俗稱「碳權」,供事業扣抵碳費或交易提供給有需要者抵換。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呂冠輝說,碳交易如果要有效,應該搭配總量管制,但台灣缺乏總量管制,甚至在碳費徵收上還給予優惠費率,漏洞越來越多。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徐祥誠則表示,若納入國外碳權的作法沒有辦法實質減少台灣的整體碳排,也沒辦法讓企業開始規畫減碳路徑。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組長蘇意筠表示,目前規畫如果是環評強制要求抵換的事業單位,不能去碳交所買國外碳權來抵換,只能在增量抵換平台或在碳交所上購買國內碳權抵換。
碳焦慮上身3/碳盤職缺400筆綠領新貴年薪上看百萬 14家顧問公司電話被打爆「排隊到明年」
「自前年起有碳交易議題、碳盤查需求出現,各家顧問公司電話被打爆了,要找人去公司稽核,現在排隊到明年」,節能科技公司顧問師林建志表示,他是北科大能源與冷凍空調系碩士,10年來專注能源議題,而他碳盤查顧問身分是時下最夯的綠領人才。打開求職網站,碳盤查、碳中和、低碳、淨零、負碳排、Net Zero、減碳等相關職缺高達400筆,「高級碳盤查顧問」年薪百萬以上,甚至沒有經驗也可以先從月薪超過3萬元助理做起。104人力銀行表示,環境永續已成顯學,外銷導向特別留意品牌要求碳排放量,加上歐盟將在10月試行碳關稅,法律/會計/顧問/研發/設計類都能協助企業推行永續相關政策,且因在新興階段,職務企業還在摸索人才樣貌需求,超過一半以上職缺不限科系,只要準備相關證照例如ISO 14064、ISO 14067、ISO 50001、ESG相關證照,或熟讀電力轉供方案、研究市場綠電用戶名單,就有機會成為綠領新貴。台灣去年鬧乾旱,今年又頻傳突降暴雨;太劇烈溫室效應造成極端氣候影響日常生活。(圖/爆料公社)「在這波碳盤查熱潮之前,對碳排的做法停留在統計、研究」,如今需求猛然上升,林建志已跑遍全台灣百家公司、對上百座工廠進行碳排稽核,半導體、鋼鐵、金融、紡織、食品等各行各業的工廠都去過。面對台灣上百萬家企業的碳焦慮,台灣目前有14家民間與法人查證稽核機構、預計今(2023)年底將有18家,碳盤查這塊業務大餅可說是嚴重供需失調。「由於預期使用者(客戶)都是要求1年1次碳盤查,每家工廠每年都要進行碳盤查,銀行分行、超商店面也是」,林建智透露碳盤查是一個需求成長穩定的市場,這方面稽核人才嚴重不足。他挑案子做,就連大型連鎖超商通路都婉拒,「時間有限,而且那多是數據整理」,儘管身為搶手的綠領人才,他更要空出時間儲備下階段成長能量。要能自行接案碳盤查,先要在查證公司取得「主導稽核員證書」、環保署「查證稽核員資格」,現在許多學校或機構開設碳盤查相關課程或講座,不過最重要是實務經驗,用做中學方式逐步考取執照,畢竟溫室氣體在各行各業作用大不同,林建志舉例,「溫室氣體在其他行業是碳排(廢棄物),但有些在鋼鐵業算是添加的原料、可以強化材料特性。」台灣碳交所成立,帶起碳權意識,更重要是培養節能、愛護環境作為。(圖/劉耿豪攝)能源管理專業出身的林建志表示,溫室氣體、溫室效應不是洪水猛獸,「溫室效應是地球大氣層的一個重要功能、幫助地球成為宜居的環境,若沒有溫室效應保溫,地球就會像火星一樣極冷極熱溫差大;但太劇烈的溫室效應,讓人類生活經濟活動常態被打破,像去年台中水庫最低只剩3%,不僅面臨沒水用的不便,染整廠沒有水、有單無法做。」「已有研究推測,明朝衰敗、馬雅文化、吳哥窟『高棉帝國』消失,原因可能出在氣候變遷」,「其實造成氣候變遷議題很多,不過現在關注焦點放在『碳』,林建志強調,碳盤查是了解我們生活環境的第一步,現在做的碳排減量行為可能百年後才會有成果,這代人或許看不到,但卻是讓地球與人關係更和諧所做的努力。
碳焦慮上身1/「近152萬家中小企業沒有能力碳盤查!」 工總商總碳排大戶總動員「母雞帶小雞」
目前台灣碳盤查第一階段是瞄準大型上市櫃企業,全國160萬家企業約佔5%、僅8萬家,「還有約152萬家中小企業沒有能力碳盤查!」商總理事長許舒博告訴記者,進一步表示商總中有百工百業、計算碳排方式各有不同,碳盤查需要資源、資金,然而中小企業資源沒有大集團多,為要幫助中小企業進行碳盤查、後續還要減碳,商總現正爭取成立碳盤查團隊,「夠把減下來零散的部分變成碳權放上碳交易所,讓業者有更大動能節能減碳… 是非常大的工程。」身在製造業第一線的工總理事長苗豐強3月率先表示,除了大企業及環保署目前所列管廠商之外,多數中小企業沒有碳管理能力、目前也只需要自主揭露,工總成立專案小組建立「碳盤查標籤」,協助中小企業對利害相關者回應、揭露組織主要溫室氣體排放量,這能分擔減碳壓力並降低費用,透過網路平台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填寫活動數據、上傳佐證資料,再由指定的第三方單位查證員進行線上查證、產出「溫室氣體方案查證總結報告」,工總審查就會核發碳盤查標籤,費用7萬元、可以用一年,較外部查證、輔導減碳就高達40萬元相對可負擔,已在3月開放,目前逾20家申請。 工總成立專案小組建立「碳盤查標籤」,分擔中小企業減碳壓力並降低費用,費用7萬元、較顧問公司收費平價。(圖/取自網路)台灣碳排大戶中鋼自2005年起配合工業局展開減碳預備作業,並以2018年為減碳基準年,訂下2025年、2030年較基準年減排7%、22%,2050年達成碳中和。中鋼向CTWANT記者強調,「若是出貨鋼條給下游螺絲、螺帽、扣件商,會標明碳足跡,公司內部有許多專家,『以大帶小』模式協助供應鏈上公司降、減排碳。」並與高雄臨海工業區內石化業、化學業及下游鋼鐵業等14家工廠互通能源,一半的水使用再生水。紡織業新光合纖經營決策委員會副主委羅時銓表示,碳盤查、減碳的終極目標是製造智能化、數位化,有預先規劃、按照進度走就沒問題;公司碳盤查起於8年前品牌開始要求,他形容,碳盤查就像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找出潛在高汙染、耗能之處,提早以優化SOP、更換設備,這也有助逐步提生產效率。中鋼出貨鋼條給下游螺絲、螺帽、扣件商,會標明碳足跡,公司內部有許多專家,以大帶小模式協助供應鏈上公司降、減排碳。(圖/報系資料照)除了碳盤查,工商協進會更關注碳盤查能量是否足夠,在碳交所揭牌前夕,公開提出建言,碳權交易的背後,最終目的是希望「碳排減量」,而排碳比例高達7成的「能源」首當其衝「希望政府加速潔淨能源開發,並克服低碳製程與碳捕捉與封存(CCS)瓶頸,建議政府持續提供包括資金與賦稅優惠等多元政策工具,協助企業規畫減碳路徑。」
碳交所8/7高雄軟體園區揭牌 碳權概念股跌多漲少
全球對氣候變遷議題愈加關注,各國相繼宣示淨零碳排承諾,因台灣供應鏈減碳需求、2050淨零轉型目標,台灣碳交所今(7)日正式成立,蔡英文總統赴高雄軟體園區揭幕,期許台灣跟上國際減碳潮流、達成低碳目標,成為亞太地區減碳前段班,2023~30年間預期帶動4兆民間投資、創造5.9億產值、55萬個相關工作機會。今日盤中11時許碳權概念華紙、正隆(1904)、榮成、寶隆、永光、中華化、東聯股價走疲,農林跌停;碳權資訊管理服務伊雲谷、叡揚(6752)小漲,偉康(6865)、訊連(5203)平盤、普鴻(6590)、虎門(6791)小黑;中興電(1513)、華城(1519)開高走低。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在全球追求淨零的趨勢下,碳定價成為國際上普遍採納的管理工具;在總統、行政院、國發會、經濟部、金管會及環保署的積極促成下,碳交所由證交所與國家發基金共同出資,碳交所依各碳權之性質及對象不同,分為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及增量抵換交易、國外碳權交易三大交易板塊。高雄市長陳其邁指出,高雄佔排碳量20%,減碳要落實到生產過程,當地台塑、中油、中鋼、日月光等大廠以大帶小「淨零策略大聯盟」。行政院長陳建仁認為減碳成為台灣國際競爭力的必要條件,今年初《氣候變遷因應法》經立院三讀通過核定「淨零排放路徑112-115綱要計畫」,4年編列743億元推動淨零科技。
台灣碳交所總部設高雄採「北高雙營運」 8/7開幕
碳交所日前召開發起人會議暨首次董事會,碳交所預計8月7日開幕,總部設在高雄,採取高北雙營運方式進行。主要營業項目分成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碳諮詢及教育訓練等三大項;初期將以碳諮詢及教育訓練業務先行,而國內外碳權交易須待「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及政策確定後才會進行。鑑於「氣候變遷因應法」業於今年2月15日公布實施,並訂立我國2050年淨零排放之長期目標,證交所為配合國家的氣候變遷因應政策,由證交所出資6億元且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出資4億元,並經證交所5月26日董事會通過設立「台灣碳權交易所」。台灣碳權交易所業於7月17日召開發起人會議,並舉辦第1屆第1次董事會,選任證交所代表人林修銘、劉哲良,以及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代表人吳明蕙為董事,三人並推舉林修銘為董事長;劉哲良博士目前任職於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長期深耕於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並積極參與溫室氣體等相關議題;吳明蕙則為現任國家發展委員會經濟發展處處長。另選任陳麗卿、郭政弘為監察人。
東聯半導體氣體卡位台積電供應鏈 碳捕捉每年回收10萬噸CO2
遠東新集團旗下東聯(1710)今舉行股東會,針對台灣碳交所將上路、出現碳循環議題,東聯發展碳捕捉技術、衍生性高值化產品;「半導體級二氧化碳」純度等級達99.99999%,可供應5奈米、3 奈米等先進製程需求,終端客戶為台積電,董事長徐旭東表示,還繼續發展5、6種先進製程需要的化學品、氣體,並以此朝特用化學公司邁進。東聯去年每股純益(EPS)0.04元,今日股東會通過每股配發0.2元現金。公司提升環氧乙烷衍生物生產比重,以降低主要產品乙二醇波動對營運影響,往高值化產品方向邁進,並且積極發展二氧化碳捕捉再利用相關產品。東聯總經理蔡錫津指出,乙烯在環氧乙烷製程會釋出二氧化碳,碳捕捉製程高純度二氧化碳可以進一步為產品加值,放進飲料變成碳酸飲料、加在洗劑裡清潔度增加、放進水泥能增加建材強度。「環氧乙烷衍生物」用以製造特用化學品,提供配方與客製化產品,如「聚醚胺(PEA)」能強化塑化產品韌性,下游主要市場為風力發電之複合材料樹酯。「乙烯胺(EDA)」除運用在環氧樹脂的硬化劑,陸續開發生產各類含「胺」基的化學品,是碳捕捉系統(CCU)所需溶劑。副董事長席家宜指出乙二醇是週期性、民生所需的,每年需求穩定成長4%;但去年因原料乙烯供應量波動、價格不穩定影響營運,此情況今後有改變,因東聯美國、中國自有產能將在近期完成,原料取得穩定,更上游的國際油價料今後穩定在70~80元左右。儘管近期供應鏈有分散到墨西哥、印度、印尼等議題,徐旭東認為中國仍是世界工廠,目前仍無國能取代。地緣衝突之下,各地區都要建立自有產能,短鏈效應已然出現。
碳權交易投資術1/台灣碳交所明年開張 網民沒法買?GOOGLE熱搜暴4倍
蔡英文總統日前釋出7月將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預計明年開始交易,「碳交易」立即成了熱搜關鍵字,在GOOGLE TRENDS搜尋熱度較去年4倍!看不見、摸不到的「碳(CO2)」要怎麼買賣?碳更有綠碳、藍碳、黃碳等色,分別來自森林、海洋、土壤的碳權。「碳權交易」概念源自 1997 年《京都議定書》及2015年《巴黎協定》,為要控制全球升溫幅度而訂定碳排放減量的共同目標,在「總量管制」、「排放碳的權利」成本化概念下,超過配給碳排配額(Emission Allowance)的排碳大戶,可向排放未達配給量者買碳權,透過碳權交易、碳費定價及邊境碳關稅等,將「環境成本」具體化。台灣去年底也宣示「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今年4月19日蔡英文總統參與美國商會年會時也釋出,台灣將成立碳交易所,準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也預告明年開始交易。控制全球暖化幅度是第27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重點。(圖/翻攝自COP27臉書)儘管碳交易所的相關子法、執行細節及碳費如何定價,目前尚未出爐,但台灣碳交所的主管機關環保署指出,碳交易不是金融商品,只是一種抵換工具,交易的是從環保署申請到的「碳交易許可證」,分為「強制性、自願性」兩大部分,參與交易的也只有排碳大戶,一般人無法直接買賣碳權。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向CTWANT記者表示,依政府初步規劃,第一種「強制性」是在總量管制下,找出287家年碳排量超過2.5萬噸的設施、工廠,第二階段擴大範圍至500家,「目前三大碳排產業為工業、運輸、能源等。如果台塑集團有10家工廠,不一定每家都會被列管。」劉哲良指出,這是一種金融商品,這部份反映在會計科目的其他綜合損益、日後若價格上漲則反映在股東權益淨值增加,碳交所上線後第一個任務,即是協助境外碳權商品可在台灣交易。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圖/綠色公益提供)外傳碳費定價每噸落在300元?劉哲良指出,政府以「鼓勵減碳」為目標,環保署若收了一大筆錢也會被質疑,因此可能朝「優惠費率制」方向,例如定價每噸1000元,若碳排大戶減碳目標達成率越高、給予越高的折扣,使企業有極大誘因減碳、從事低碳轉型,例如2030年較某個基準年減碳3成,達成了碳費就打1折,工總甚至期望可以碳費全免。目前國際碳規格有三大主流,分別為歐盟(EUA)、加州(CCA)、美國「區域溫室氣體計畫(RGGI)」,碳費價格也不一,依CarbonCredits.com 在5月2日時價,強制碳市場部份,歐盟每噸碳價高達90.03歐元(約合新台幣2790元),澳洲38澳元(約合新台幣782元),南韓8.65美元(約合新台幣268元)、中國8.1美元(約合新台幣242元),這些碳交易以當地企業的當地碳權為主。「強制性碳權都是當地買、當地用,所以不會有國際接軌、國際認證等問題;就像是你來中經院上課、獲得一個證書,內容有效,但還沒有國際認證。」劉哲良解釋。各國、各產業碳權的價格不同,因此有邊境調整機制。(圖/翻攝自carbon credits官網)由於各國碳權的價格不同,為避免公司到碳價低的地方設廠「逃碳」,歐盟已制定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進口到歐盟的商品須購買碳憑證,預計2026年上路、今年第4季試行申報,「這是『補差價』的意思。商品出口就像民眾帶『行李』出國,產品碳足跡控制在一定重量以下不用多付費。」紡織所總監黃博雄告訴CTWANT記者。在美國則是清潔競爭法案(CCA),預計2024年實施。第二種自願性碳權,亦即沒被強制納管者的「減量成效認證」,無論企業或社區,主動減碳或碳捕捉、造林、執行專案(如鋪設太陽能板、換電動車)等,在台灣可向環保署申請認證,也能向聯合國、國際碳權機制獨立機構,即可取得碳權,用於自願性市場交易(Voluntary Markets)。依CarbonCredits.com 在5月2日自願性碳權市場時價,自然碳抵換2.82美元,又分綠碳、藍碳、黃碳,分別來自森林、海洋、土壤,皆由國際認證機構衡量認證取得的碳權;至於各行業節能減碳,價格也不一,航空業1.71美元、科技業0.77美元。由於台灣碳交易所尚未設立,有部分科技大廠已向國際購買碳權,例如華邦電(2344)去年9月加入新加坡的全球碳權交易平台Climate Impact X (CIX),並於11月完成首次交易,購入來自巴基斯坦紅樹林的「藍碳」,用於抵換碳排放。
碳權交易投資術3/台股碳權碳滙行情「這3類股」漲一波 專家:未獲認證都不算
台股近期大掀「碳權題材」行情,坐擁土地及綠樹的華紙(1905)、永豐餘(1907)、農林(2913),沾上「碳匯資產」概念而股價飆漲,汽機車大廠三陽(2206)、裕隆(2201)也因銷售電動車擁「碳權」齊漲,就連永光(1711)、中華化(1727)、三福化(4755)也因「碳捕存」技術漲一輪。投資人可否加碼這三類碳權概念股?「這些碳權要獲得認證的過程相當繁複,目前僅限題材行情,這也是股票漲幅有限的原因。」法人提醒,由於國內碳交易所今年七月才設立、預計明年交易,若投資人想參與碳權行情,可參考追蹤國際碳權交易指數的ETF商品。 永豐餘永續長、華紙董事長黃鯤雄告訴本刊記者,不是所有樹都能成為碳匯:「2000年以後種的樹才能算,因為10~25歲的樹吸碳能力較強;華紙則是砍一棵、種兩三棵。」華紙在兩岸有5座林場、植林面積超過3萬公頃、約1個台北市大小,合計固碳量約290萬9708公噸二氧化碳當量,若計算碳權或進行碳交易,對華紙及永豐餘有優勢。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指出,自己植樹造林能不能賣出獲利,首先要看那家企業是不是碳排大戶,若是屬於強制減碳者,則種樹減碳是降低營運成本的一個方法、不能夠包裝成碳權外賣;若是自願性減碳、以後要賣出獲利,那些樹的碳權要獲國際認證可不容易,先要寫計畫報告,計畫通過才能執行,但樹的生長快慢不一定、在長的過程也可能發生天災如森林大火,因此,沒有獲認證前都不能算是真的碳權。電動車則因替代燃油車,坐擁碳權題材。圖為陽工業兼南陽實業董事長吳清源(右)與南陽實業總經理徐伯達(左)發表HYUNDAI純電動車IONIQ5。(圖/報系資料照)電動車則因替代燃油車,坐擁碳權題材。歐盟在2021年對汽車標準是「每公里排碳95克」,超過的車款則要繳罰款1萬歐元才能賣車,但2019年全歐盟車輛的平均碳排放量是每公里122.4克,而電動車排碳量僅需1半;因此無法降低排碳量的汽車品牌,會去交易所購買電動車品牌的碳權。如此出售多出來碳權認列獲利,這就是2020年起特斯拉股價飆漲的原因,在台灣有相同概念的則有三陽、裕隆。碳捕存(carbon capture & storage,CCS)技術,則是將溫室氣體壓縮成液態後,輸送至海洋、地質等處封存,使二氧化碳與大氣隔絕,減少排放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永光、中華化、三福化等因此起漲。但專家指出,碳捕捉技術更為耗能,且成功率極低,綠色和平指出,過去50年成功捕獲的碳排放僅0.1%。台電啟動碳捕捉計畫,2025年前要在台中火力電廠蓋好「減碳技術園區」,拚成為全球第三座碳捕捉再利用燃煤電廠,圖為電廠內第一階段的「微型測試區」。(圖/台電提供)儘管台灣碳交易所今年七月將設立,但僅限企業申請交易,投資人要如何參與投資?石化產業資深分析師何耀仁向CTWANT記者表示,可考慮碳權ETF,「概念就像石油ETF或0050,期待未來碳交所成立後,台灣也有金融機構會發行與之連動的ETF商品。」目前規模最大、追蹤碳權指數的ETF有兩個,都在美國掛牌,分別是全世界低碳目標ETF「CRBN」在2014年12月成立,追蹤MSCI ACWI Low Carbon Target Index,發行迄今上漲84.31%,至截稿報價150.59美元美元,市值規模超過8億美元。全球碳策略 ETF「KRBN」在美國掛牌,追蹤iShares MSCI,這等於一次追蹤EUA、CCA、RGGI,2020年成立迄今上漲136.23%,至截稿報價38.95美元,市值規模超過6億美元;它們都在國外交易所掛牌,投資人需要有複委託帳戶才能參與,或是在國內一些基金的投資組合中。此外,還有「KCCA」、「GRN」、「KEUA」則分別追蹤加州、在美國掛牌的碳排放減量額度期貨合約、歐盟碳合約,不過這些ETF或ETN規模都在2億美元左右,法人指出,若是金融商品規模比較小,流動性相對較差、價格波動也會較大,ETN因有10~20年的期限,有時間價值的情況下,越近到期日價格或會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