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封存
」 台灣中油 中研院 碳封存 中油台灣中油、中研院及中央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地熱研究、探勘與開發技術
台灣中油公司為響應政府能源轉型政策,積極推動台灣綠能與減碳技術研發暨相關產業發展,今(6)日與中央研究院、國立中央大學簽署地熱研究、探勘與開發技術合作備忘錄(MOU),共同推動地熱研發及探勘技術,戮力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合作備忘錄由台灣中油探採事業部執行長湯守立、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鍾孫霖及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許樹坤代表簽署,加速三方在地熱能開發、與永續潔淨能源的合作。台灣中油與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學共同推動地熱研發及探勘技術,簽署合作備忘錄。(圖片提供/台灣中油)中研院為國家最高學術研究機構,其中地球科學研究所掌握先進之地質、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相關測勘資料及分析技術,中央大學設有地球科學學院與碳封存及地熱研究中心,在地熱領域具有專業研究能力,並在探測上具備豐富經驗。台灣中油近年為配合國家能源轉型政策,積極尋找合作團隊,除了和中研院在宜蘭進行地熱探勘,三方亦於今(113)年7月22日中央大學舉辦之「大屯山地熱研討會」共同探討大屯山地熱資源的潛力和挑戰,分享最新探勘成果和成功案例,本次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不僅有助於國內地熱儲層分布的調查分析,也讓未來的合作計畫更為具體、穩固。地熱發電具備潔淨能源與基載供電的特性,被視為重要的再生能源之一,未來三方將共同促進地熱開發之科學合作、聯合計畫和人員交流,加強地熱基礎研究、先導探勘與實務開發之發展,結合三方優勢加速推動國家地熱發電的進程,以實現台灣能源淨零永續之願景。
中信金董事前進澎湖復育海草床 行動響應聯合國永續海洋保育
中信金控(2891)支持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建置潮間帶海草復育種原庫,企業永續委員會召集人劉長春與獨立董事等一行人於3日前進澎湖港子社區投入海草床復育行動,與當地社區民眾一同種下1,500株卵葉鹽草、單脈二藥草及甘草,並流放5萬尾遠海梭子蟹苗,以實際行動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第14項「永續海洋與保育」。中信金控亦為全臺第一家加入「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 TNFD)的企業,將持續掌握自然與環境相關的風險與機會,關注氣候以及自然生態議題,與利害關係人議合,減少業務對自然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實踐永續淨零及生物多樣性維護的目標。中信金控積極關注永續議題,今日由中國信託金控企業永續委員會召集人劉長春與獨立董事楊聲勇、許文彥、季崇慧,以及中信金控幕僚長暨發言人高麗雪前進澎湖港子海草復育區;活動前由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所長張錦宜、澎湖縣農漁局局長陳高樑分享澎湖海草復育現況與後續規劃。中信金控獨立董事楊聲勇表示,中信金控長期聚焦慈善、體育、反毒、教育及藝文五大公益面向,且持續關注自然與生物多樣性議題。身為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成員之一,本次參與的獨立董事皆為中信金控企業永續委員會成員,以身作則投入環境保育,響應低碳轉型與永續變革。海草床可維繫海洋生態系與累積海洋碳匯,為海洋生物生存重要場域,捕碳速度比熱帶雨林快35倍,還有儲碳與固碳的作用,碳封存量約占全球藍碳10%,然而海草床面積逐年流失。中信金控今年3月宣布攜手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投入澎湖海域海草床復育專案,支持澎湖中心辦理海草復育,5月已種植共1,300株卵葉鹽草、單脈二藥草及甘草三種海草,並放流厚殼淺蜊,兩個月來穩定成長,加上本次活動種植與澎湖中心自行復育,預計可復育近5,000株海草。同時並透過復育工作坊、教育宣講等活動,邀請社區民眾積極響應,達到保護海草床之目的,並攜手在地的大、小朋友培養愛護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永續意識,深具教育意義,也期盼將重要的海洋生態保育觀念向下扎根。
中信金控協助建置潮間帶海草復育種原庫!累積海洋碳匯 前進澎湖港子社區投入海草床復育行動
海草床為海洋生物生存重要場域,且碳封存量約佔全球藍碳10%,然而海草床面積逐年流失,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簡稱「中信金控」)今(8)日偕同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簡稱「澎湖中心」)於澎湖港子社區舉辦「潮間帶海草復育種原庫」建置活動,中國信託金控幕僚長暨發言人高麗雪與當地社區民眾、學子共同在潮間帶海堤內之廢棄魚塭種植共1,300株卵葉鹽草、單脈二藥草及甘草三種海草,並放流厚殼淺蜊,以行動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Development Goals, SDGs)第13項「氣候行動」、SDGs第14項「永續海洋與保育」,提升大眾對海草復育及海洋生態保育的重視。中信金控幕僚長暨發言人高麗雪親自出席「潮間帶海草復育種原庫」建置活動。(圖/中信金控提供)中信金控幕僚長高麗雪表示,著眼於海草床維繫海洋生態系與累積海洋碳匯之關鍵角色,中信金控今(2024)年3月宣布攜手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投入澎湖海域海草床復育專案,支持澎湖中心辦理海草復育,透過海草種植體驗、復育工作坊、教育宣講等活動,邀請社區參與復育,以期達到保護海草床之目的。本次特別感謝港子社區民眾與澎湖縣鎮海國中師生積極響應,種植前協助改善魚塭現況,打造優質海草復育環境,顯現良好的利害關係人溝通與合作模式。中信金控幕僚長暨發言人高麗雪與鎮海國中師生一同種下1,300株海草,建置潮間帶海草復育種原庫。(圖/中信金控提供)中信金控幕僚長暨發言人高麗雪與鎮海國中師生一同種下1,300株海草,建置潮間帶海草復育種原庫。(圖/中信金控提供)種植海草與種稻方式雷同,需倒退著種,海草葉片會浮在水面避免損壞,開花結果後以有性生殖擴增,將更穩固海草生長繁殖。種植地選在不易受東北季風或浪潮擾動的潮間帶廢棄魚塭,穩定的環境有效保護海草,提高海草復育成功率,同時避免種植過程擾動天然海草床,造成原始海草床流失。本次搭配放流厚殼淺蜊種貝,不僅增添復育棲地的生態多樣性,更可藉此讓海草種原庫外溢至鄰近海域,豐富近海漁業資源。中信金控幕僚長暨發言人高麗雪放流厚殼淺蜊,以行動復育海洋生態。(圖/中信金控提供)身為永續金融先行者,中信金控為全臺第一家加入「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askforce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 TNFD)的企業,除發行第一本依據TNFD正式框架編撰的報告書,分析融資案件對於自然的衝擊之外,亦藉由「Home RunTaiwan 一日環境趣」活動,與民眾溝通環境保育的重要性。未來將持續掌握自然與環境相關的風險與機會,關注氣候以及自然生態議題,與利害關係人議合,減少業務對自然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實踐永續淨零及生物多樣性維護的目標。
台灣中油探採、綠能科技及煉製等三研究所發表研發成果
台灣中油公司「112年度三研究所研發成果發表會」12/21在苗栗市探採研究所舉辦,邀請產、官、學、研各界參與,探採、綠能科技及煉製等三研究所依公司三大轉型策略「優油」、「減碳」及「潔能」展示研發成果,朝2050淨零目標邁進。 此次的研發成果發表會約300多人參與,透過各研究所專題簡報、海報介紹、實體物品展示、現場解說、展示館導覽及問答闖關遊戲等內容,讓外界了解三研究所的研發成果,具有創新思維,董事長李順欽與來賓逐一參觀,並聽取簡報及解說。在三研究所成果發表會中,綠能科技所展示碳酸鋰工廠動態模型,並向來賓解說。(圖片提供/台灣中油) 本次展示重點有石油探勘技術、煉廠安全及電池材料與儲能系統開發應用,內容包括「碳封存公眾溝通」、「油品污染檢測行動實驗室」、「中油公司未來產氫儲氫用氫及加氫示範站規劃介紹」、「高效安全鋰離子電池材料研發與量產」、「AOP水處理技術應用」、「玻尿酸沐浴露x胺基酸洗髮精」等,透過這些展示也讓外界了解台灣中油的研發量能。 為達成2050淨零目標,台灣中油以致力成為多元、創新、永續之國際能源公司為願景,持續布局淨零相關研發技術與應用,期待藉由本次成果發表會成果展示,拓展更多合作應用之契機,未來也將持續聚焦核心技術能力,加強前瞻技術研究之能量,以研發為驅動,邁向淨零轉型。
蔡政府減碳目標已跳票! 科學環團:中研院「去碳燃氫」根本吹牛
關心台灣能源困境及地球氣候變遷的科學環保團體「氣候先鋒者聯盟」於12月5日召開記者會,痛斥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漏洞百出,而台電公司、經濟部、中研院等部門都是幫兇,例如:台電燈號繼續擦脂抹粉;中研院甚至宣稱「去碳燃氫」產出淨能量為投入能量的「6倍」,完全無視物理定律,竟然都沒人出面糾正,所以他們必須召開記者會,以正視聽。氣候先鋒者聯盟創辦人、電力從業人員的楊家法指出,台電與中研院最近正在提倡「去碳燃氫」,宣稱「從天然氣中提煉氫氣,分離出固體碳,再以氫氣做為發電燃料,沒有二氧化碳排放問題。」至於遺留下來的固體碳(碳黑),性質與石墨相似,可以做為工業原料,或是備用能源。楊家法認為,上述說法在理論上還說得通,但中研院在公開文宣上聲稱的「去碳燃氫,產生的能源增加了6倍」卻錯的離譜,痛批「天然氣經熱裂解轉換後的氫氣,總能量只會減少而不會增加,哪有產物比原料的能量還高的道理?依照中研院的邏輯,那天然氣發電產生的能源,不就是無窮大了?要是中研院是對的,那愛因斯坦發現E=MC^2,根本就遜掉了,我很訝異國家級的科學研究機關,竟然會有這樣的論述。」那真相是什麼?「去碳燃氫」的減碳效果究竟如何?楊家法解釋,以熱裂解天然氣來產氫,這樣生成的氫氣由於少了一部分的可燃物(碳),所以最多的熱值只有原本的55%,換言之,發同樣1度電,要用1.8倍的天然氣為材料來製作氫氣,經濟效益不足。而且碳黑的價格能否像中研院說的這麼高,也是個大問號。另根據台電、中研院的說法「去碳燃氫每年可減少7000噸碳排」,然而台灣核電廠每年的減碳效果卻是295萬6000噸!這意味著去碳燃氫的減碳效果「根本只是核電廠的零頭。」對此,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員陳中舜博士也補充,中研院提出的熱裂解法不是什麼先進的技術,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了,之所以在國際上未受重視,就是因為它的產氫效果普通。而且甲烷同樣是溫室氣體,若要減碳,該做的應該是減少使用量,而不是換個名目增加使用。至於碳黑,陳中舜則說明,要是用這種方法製氫,並做為發電主力,那麼每天生成的碳黑將會非常巨量,工業界要如何消耗?只能保存了,這種易燃物要是儲存不當,一把火就會快速的燒回二氧化碳,那麼原本碳封存的設想就會完全破功。再說近8年以來,蔡政府的再生能源電力鋪設,是否達到減碳效果?楊家法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資料表示「從2015年到2022年,台灣發電量增加了298億度電,但是增加的發電量,火力發電佔了98%,而低碳電力只佔2%」,會有這樣的數據,主因就是核電佔比在這段時間持續減少,那些新增的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只能勉強補上失去核能而遺留的低碳電力空缺。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今年核二廠在3月除役停機,所以今年前10個月的低碳電力(核能)減少了55億度,但再生能源只增加14億度,導致2023年的低碳電力,將比2015年的低碳電力還低!氣候先鋒者聯盟痛批,蔡政府口口聲聲說要減碳,經濟部也曾在2022年3月公布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說,「以2005年(民國94年)為基準年,目標:一、2020年要達到減碳2%;二、2025年要減碳10%;三、 2030年減碳20%。」然而,根據環境部2023年最新出版的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最新統計到2021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是297,007千噸co2e,跟2005基準年的290,552千噸co2e相比,增加了2%多,換言之,2020年減碳2%的目標根本就已經跳票,更不要說2025年「減碳10%的目標」了,在增加發電量皆是火力發電的情況下,鐵定也會跳票!氣候先鋒者聯盟也呼籲,明年新總統上任後應召開能源國是會議,同時順應COP28,全球22國的倡議,支持核能發電,「用科學來評斷,而非由政客評斷核能。你可以選擇支持或不支持核能,但我們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核能。」
台灣中油煉製、探採研究所獲第5屆國家企業環保獎銅級獎表揚
環境部今(21)日舉辦第5屆國家企業環保獎頒獎典禮,台灣中油公司煉製研究所致力發展前瞻新產品及新綠色技術研發,探採研究所積極投入地熱開發、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技術(CCUS)等研究領域,分別獲頒銅級獎,並於頒獎後至總統府晉見總統蔡英文。 國家企業環保獎為國內企業最高環保榮譽獎項,台灣中油積極推動環保措施獲得肯定,其中煉製研究所致力發展前瞻新產品及新綠色技術研發,包含智慧綠能與材料循環再生等,並成立先進觸媒中心,以「減碳經濟」、「節能環保」及「綠色產品」為3大研發主軸,積極進行環境保護技術研發,曾於111年榮獲國家新創獎、能源零碳排相關之專利分析與布局競賽等獎項,配合政府環保政策推動,如:應用環保署環境開放資料供民眾參與、奉茶、認養海灘、淨灘、推廣環保集點、落實綠色辦公、二手品分享會及辦理環保講座等多項環保措施,獲得國家企業環保獎銅級獎表揚。 另一個獲獎單位為探採研究所,該所響應政府2050淨零轉型十二項關鍵戰略,積極投入地熱開發、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技術(CCUS)等研究領域,在全台各地進行地熱源尋找及碳封存潛力區評估,同時致力發展環境污染鑑定、調查與整治等相關技術,以獨創的污染土壤快篩技術及已取得新型專利的行動實驗車,在污染現場進行即時分析。另配合政府節約用水政策,持續更新省水器材並將老舊管線汰舊換新,榮獲111年經濟部水利署「節約用水績優單位優等獎」。在研究過程中則以「公務無紙化」及「研究無紙化」為目標,建置電子系統取代紙本作業,減少儲存空間及紙張的使用,同時獲得國家企業環保獎銅級獎表揚。 台灣中油表示,台灣中油一向以推動環保永續為企業社會責任,未來仍將持續投入人力與資源,將環保與永續概念融入營運,致力環境保護及節能減碳工作,為環保永續的未來盡一份心力,留給下一代美好的環境。
天然氣低碳技術大突破! 中研院推「去碳燃氫」已能用於發電
國產淨零技術新突破!台灣電力公司與中央研究院14日共同舉辦「去碳燃氫發電技術發布會」,讓天然氣裂解製氫燃燒發電技術跨出實驗室,成功串接到小型商用發電機組,先在台電的高雄興達電廠做示範點,將裂解出來的無碳氫,混入天然氣中,大約可以節省5%的天然氣,除了可以零排碳,過程中取出超高純度的碳還可以再賣給民間廠商,成為有價值的化工原料。「能源轉型是一棒接一棒,能源科技的創新,將是台灣邁向淨零的關鍵。」總統蔡英文14日親自出席且全場聆聽技術發布會,可見其重視程度。蔡英文表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共識,政府已宣布在2030年前,將投入9千億元來推動12項關鍵戰略,今年3月也提出「淨零科技方案」,每年至少投入150億元,加速淨零科技的研發和應用。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國際上現有的技術還無法淨零,所以要找到適合台灣的新技術,而「淨零五支箭」就包括「去碳燃氫」,台灣一年有近3億噸的碳排,其中有50%來自發電,所以先選擇發電量最大的天然氣來減碳。過去做法大多是甲烷裂解出氫,過程中還是會排出二氧化碳,國際做法是進行碳捕捉和碳封存,但這次中研院的技術,是將天然氣高溫裂解後,用自己獨特的技術,產生出氫氣和固態碳分離,所以不會以氣體的碳方式排出,而是形成純度相當高的固態碳,這個技術除了能在台電的天然氣機組旁直接設置機器投入發電,省去運送和儲存氫氣的成本和風險外,未來也能與民間廠商合作。這次的去碳燃氫技術是中研院研發,整合進台電引進的國內第1套65kW混氫型微氣渦輪發電系統,今年9月成功以混氫10%比例運轉發電,而高雄興達電廠為混氫發電示範點,會先以5%氫氣比例取代天然氣,預計今年12月開始混燒,預計一年可減少7千噸碳排。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表示,目前還沒有做到大型機器,是因為包括西門子、奇異、三菱等發電機組廠商都還在開發混燒氫氣機組,還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所以也希望可以藉此讓各種新創企業一起來參與,打造出各種可能性。而這次由興達電廠示範後,未來也可以利用既有的機組做調整,所以台電近期買的新機組,供應商設計時就已經預留空間,未來能轉換成燃氫的準備。
碳焦慮上身1/「近152萬家中小企業沒有能力碳盤查!」 工總商總碳排大戶總動員「母雞帶小雞」
目前台灣碳盤查第一階段是瞄準大型上市櫃企業,全國160萬家企業約佔5%、僅8萬家,「還有約152萬家中小企業沒有能力碳盤查!」商總理事長許舒博告訴記者,進一步表示商總中有百工百業、計算碳排方式各有不同,碳盤查需要資源、資金,然而中小企業資源沒有大集團多,為要幫助中小企業進行碳盤查、後續還要減碳,商總現正爭取成立碳盤查團隊,「夠把減下來零散的部分變成碳權放上碳交易所,讓業者有更大動能節能減碳… 是非常大的工程。」身在製造業第一線的工總理事長苗豐強3月率先表示,除了大企業及環保署目前所列管廠商之外,多數中小企業沒有碳管理能力、目前也只需要自主揭露,工總成立專案小組建立「碳盤查標籤」,協助中小企業對利害相關者回應、揭露組織主要溫室氣體排放量,這能分擔減碳壓力並降低費用,透過網路平台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填寫活動數據、上傳佐證資料,再由指定的第三方單位查證員進行線上查證、產出「溫室氣體方案查證總結報告」,工總審查就會核發碳盤查標籤,費用7萬元、可以用一年,較外部查證、輔導減碳就高達40萬元相對可負擔,已在3月開放,目前逾20家申請。 工總成立專案小組建立「碳盤查標籤」,分擔中小企業減碳壓力並降低費用,費用7萬元、較顧問公司收費平價。(圖/取自網路)台灣碳排大戶中鋼自2005年起配合工業局展開減碳預備作業,並以2018年為減碳基準年,訂下2025年、2030年較基準年減排7%、22%,2050年達成碳中和。中鋼向CTWANT記者強調,「若是出貨鋼條給下游螺絲、螺帽、扣件商,會標明碳足跡,公司內部有許多專家,『以大帶小』模式協助供應鏈上公司降、減排碳。」並與高雄臨海工業區內石化業、化學業及下游鋼鐵業等14家工廠互通能源,一半的水使用再生水。紡織業新光合纖經營決策委員會副主委羅時銓表示,碳盤查、減碳的終極目標是製造智能化、數位化,有預先規劃、按照進度走就沒問題;公司碳盤查起於8年前品牌開始要求,他形容,碳盤查就像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找出潛在高汙染、耗能之處,提早以優化SOP、更換設備,這也有助逐步提生產效率。中鋼出貨鋼條給下游螺絲、螺帽、扣件商,會標明碳足跡,公司內部有許多專家,以大帶小模式協助供應鏈上公司降、減排碳。(圖/報系資料照)除了碳盤查,工商協進會更關注碳盤查能量是否足夠,在碳交所揭牌前夕,公開提出建言,碳權交易的背後,最終目的是希望「碳排減量」,而排碳比例高達7成的「能源」首當其衝「希望政府加速潔淨能源開發,並克服低碳製程與碳捕捉與封存(CCS)瓶頸,建議政府持續提供包括資金與賦稅優惠等多元政策工具,協助企業規畫減碳路徑。」
台灣碳封存潛力上看600億噸!一圖看懂「碳捕捉與封存」在做什麼
碳捕捉與封存原理圖中油提出的「鐵砧山地區天然氣注、產氣井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變更內容對照表」昨通過審查,擬在廢棄油田注入二氧化碳。學者認為,鐵砧山原本就是廢棄油田,適合做為碳封存的實驗地,更評估台灣的碳封存潛力上看500億至600億噸,相較國發會評估要在2050年封存4000萬噸綽綽有餘。中油利用面積約1.025公頃的鐵砧山原天然氣開發區,鑽設1.85公里深的二氧化碳注入井,投入小規模碳封存試驗,預計共執行3年,每年將灌注10萬噸二氧化碳,總灌注量30萬公噸。環保署前署長魏國彥對此表示樂觀其成,他指出,其實早在10多年前也規畫過類似的碳封存實驗,但曾遭質疑有爆炸、洩漏可能,因為民眾恐慌,無法再繼續執行該計畫,導致台灣碳封存技術蹉跎10年。魏國彥說,以鐵砧山為例,原本就是廢棄的油田,當初就是儲存石油、天然氣及二氧化碳,且歷經長時間貯存、十分安全,開採殆盡後,現在只是把二氧化碳重新注回去,「就跟大自然原本儲存氣體方式一樣」,且如果深度夠深甚至可以液化儲存,甚至還能以結晶方式封存。魏國彥指出,2050淨零碳排勢必要透過碳封存技術,但台灣地震、斷層多,選擇怎樣的地質環境要進行評估,以避免微型地震造成二氧化碳汙染地下水等,政府也必須進行管制與監督。中央大學碳封存及地熱研究中心主任林殿順也說,鐵砧山地型相對穩定,但台灣類似的廢棄油田較少,可透過深層的「鹽水層封存」,在深度800公尺以下,二氧化碳會成為「超臨界狀態」,再找到有儲積層及蓋層地方即可。林殿順指出,台灣陸域、海域潛力大,粗估約有500億噸至600億噸的碳封存空間,詳細評估也有100億至200億噸,目前國發會規畫在2050年封存4000萬噸,「應該是滿夠用的」。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常務理事徐光蓉則表示,過去曾在非洲喀麥隆的尼奧斯湖有天然的二氧化碳大量釋出,導致牲畜及民眾受害,因此,建議相關單位在進行試驗時都應該做好監測,萬一洩漏出來的話,要如何疏散周遭民眾等,都必須要有所因應作法。
淨零排放大限在即…中油、台電2025啟動「碳捕捉與封存」技術驗證
2050年淨零排放大限在即,中油、台電啟動「碳捕捉與封存」(CCS)先期計畫。環保署專案小組25日初審通過,中油提出的小規模二氧化碳封存試驗計畫,預計2025年起在苗栗老舊氣田鐵砧山,每年灌注10萬噸二氧化碳,作為首個試驗封存場。環評委員認為應給予試驗機會,建議強化地震模擬分析及二氧化碳洩漏緊急應變機制後通過。台電則計畫在台中火力電廠進行碳封存試驗場,已於今年3月通過環評,同樣預計2025年灌注,初期每年只有2000噸,逐步增加,長期未來則瞄準台西盆地外海,將有137億噸龐大儲存量。估2050年需建構3700萬噸能量「碳捕捉與封存」技術是捕捉電廠、工廠生產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透過陸運、管線或海運運輸,再打到地底下2至3公里的碳封存場儲存。國發會預估2050年,我國因應淨零碳排需求,至少要建構3700萬噸的碳封存能量才夠。目前在美、加、挪威等國都已有商業封存實例,日本也於北海道苫小牧的地底下1至2.4公里,注入30萬噸碳封存示範。經濟部能源局因此推動台電、中油積極進行碳封存示範驗證計畫,預計2025年啟動灌注,成功後再擴大場域。環保署昨天就中油「鐵砧山地區天然氣注、產氣井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第4次變更內容對照表」,舉行專案小組審查會議。中油表示,該計畫基地位於苗栗縣通霄鎮梅南西段,碳封存灌注試驗計畫時程預計執行3年,二氧化碳灌注量每年10萬噸,總灌注量為30萬噸。中油說,配合國發會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規畫在2030年達到460萬公噸,希望透過小規模注儲試驗計畫,驗證使用系統及風險評估的適用性,作為後續商轉計畫相關經驗指引,以因應我國減碳的目的及需求。中油擬西部濱海尋找長期場域中油表示,鐵砧山儲油氣歷經30年天然氣開採,氣源枯竭,剩餘空間轉作碳封存區域相當適合。另外也評估苗栗永和山天然氣田,二氧化碳注儲及環境監測具有可行性,長期則往台灣西部濱海地帶,尋找長期碳封存場域。環委多認為中油的方案規模小、二氧化碳造成的危害有限,但仍要求中油補充地質結構圖及地下油氣分布殘留情形,也應加強二氧化碳洩漏的緊急應變措施。專案小組初審結果將再送環評大會確認。台電則在2014年投入台西盆地地質研究,確認台中彰化交界大肚溪口附近,具有可供二氧化碳封存的深部鹽水層,因此選擇當地台中火力發電廠作為首個二氧化碳試驗封存場。台西盆地封存量可到137億噸台電表示,當地已在進行試驗井挖井工作,埋藏深度約地下3公里,預計2025年開始灌注試驗,初期每年少量2000噸。目標2035年,改成可存百萬噸的碳封存場,從2025到2035年之間,則進行地震、地層結構、灌注技術資料收集驗證。最終目標,台電說會放在新竹至台中的外海「台西盆地」,預估已知有3個儲集點,封存量約可到137億噸之多。未來會先埋陸底地底,再逐步往海床地底下打井找深埋點。此外,對於721斷氣導致大潭、海湖電廠少掉全台1成電力,差點大停電,中油昨日提出檢討改進方案,表示未來台中接收站儀控插槽將改成無插槽式電源供應器,在完成替換前,短期安排24小時儀電人員進駐輪班看守,並於8月底加裝電流隔離裝置防範。
台灣中油三研究所研發成果發表會,智慧型機器狗巡檢工安「電動機車充換電雙模式整合管理系統」首度亮相
台灣中油公司今(23)日舉辦「111年度三研究所研發成果發表會」,以多元方式展現研發成果,發表會由「仿生自動巡檢裝置」─智慧型機器狗出場揭開序幕,配發員工識別證,歡迎它加入台灣中油大家庭,成為試驗工場工安巡檢的成員;現場同時展示首度亮相的電動車充電、換電雙模式整合管理系統,電池採用台灣中油研發的高端軟碳材料,充分展現台灣中油致力創新轉型,永續共生的信念。(圖/中油提供)此次發表會在嘉義市的台灣中油煉製研究所舉辦,為煉製、綠能與探採等三研究所研發成果之集合展現,規劃「優油」、「減碳」及「潔能」三大展示主題,以多元方式呈現,包括專題簡報、海報介紹及實體展示,現場並安排專業人員解說,活動邀請產、官、學各領域約300多人與會,場面盛大。「仿生自動巡檢裝置」─智慧型機器狗是發表會的一大亮點,一出場立刻成為焦點,戴上編號「918779」的員工識別證,編號取諧音「加油吧機器狗」,它有三大特色,一是能協助儀表辨識,減少例行性的巡檢作業人力,降低生產成本;二是若現場發生氣體洩漏,能偵測到獨特的音波頻率而啟動警戒作用;第三則是引進機器狗輔助人力,能避免人員進入危害或髒污環境,提升設備的上線率,增加生產效率。(圖/中油提供) 現場更有「智慧能源示範場域」、「先進觸媒中心」及「實車性能實驗室」等參觀解說行程,其中首度亮相的電動機車充電、換電雙模式整合管理系統,換電櫃裡的電池是運用台灣中油研發的先進軟碳材料,高穩定性可幫助電池快速充放電,15分鐘即可將電力充滿,大幅領先市面上電池充電速度。其餘展示重點還包括「二氧化碳捕捉與反應示範」、「電動機車實證計畫」、「廢鋰電池回收」、「泛用型瀝青基碳纖維於增強材之應用」、「生質精煉技術開發應用」、「氣田開發整合碳封存可行性」及「馬槽地區地熱潛能評估與探勘」等,題材豐富,從石油探勘技術、煉廠安全到電池材料與儲能系統開發應用等都包含在內,另邀請多家協助三所研發成果合作驗證的企業共同展示,朝商業化邁進。(圖/中油提供)董事長李順欽表示,各展出主題領域已取得多數的海內、外發明專利,並積極進行「軟碳負極材料」及「LTO負極材料」建廠工作;另「5G通訊關鍵材料」、「脂肪酸酯」及「HMF生質材料」等也開始試量產工場的建置規劃與執行,希望透過產業交流串連各領域共同合作,期所有研發成果都能開花結果。
中天新聞藻礁辯論會開戰 蔡璧如:三接根本選址錯誤!
中天新聞昨(27日)進行「珍愛藻礁公投」及「公投綁大選」辯論會YT直播。首先登場的是「珍愛藻礁公投」議題,同意方辯士邀請到立委蔡璧如、律師蔡雅瀅;不同意方則為台環聯會長劉志堅、鹽寮自救會總幹事楊木火。蔡壁如擔任同意方表示:「希望可以關閉藍綠40年惡鬥,藻礁是台灣的珍貴的寶物,有7600年歷史,其中『大潭藻礁的生態系是國際中稀有的寶地』,若三接繼續維持恐因此消失,民眾黨並非是要反對三接使用,而是要反對三接選址錯誤。」而蔡雅瀅也提到政府破壞可以固碳的藻礁蓋排碳的天然氣接收站,民眾黨並沒有反對蓋三接,而是反對傷害藻礁:「政府既然做了許多準備,那就沒有必要破壞這麼珍貴的生態系,政府原本計畫要把藻礁都挖掉,但原本這應該是天然的海防,但挖掉之後可能就少了一個天然國防機制。」此外,蔡雅瀅也提問,從能源安全角度來說,就算不考慮生態,而考慮能源安全,把一個國家安全建設蓋在一個海象很差、擴充能源又小的地方,對能源安全也是不太好的! 「珍愛藻礁」辯論會反方代表為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劉志堅(左起)前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副會長楊木火。(圖/中國時報提供) 擔任不同意方的楊木火則表示:「針對排碳問題,基本上天然氣排碳比煤少,且能做碳封存,因此外界提到接收站只能用25年,其實是不存在的。」蔡壁如對此回應:「目前的一接與二接都有擴充計畫,三接蓋完大約是2025年,那麼一接跟二接就已經增加許多燃料機組。」同意方蔡雅瀅則補充說明:「並非反對三接而是請求遷離,並沒有反對天然氣與開發,且政府也都有一接、二接有擴增計畫。」劉志堅則立馬回應三接的前置作業,以及後續修正替代方案:「外推方案與先前的開挖問題相差甚大,且更能達成政府希望做到的能源轉換問題。」但他也針對設備老舊問題,提問該如何處理遷離後續,對此同意方蔡雅瀅表示,一、二接這是設備維護問題,並不是蓋在三接的理由,且政府有責任要做好維護,建議遷到台北港或是林口港,可能會比三接能使用的時間更長久,此外一、二接也都有新增設備的計畫,相信都會比三接還要好。 「公投是否綁定大選」辯論會,由中天主播李珮瑄(中)主持,正方代表為律師葉慶元(左起)、前台北副市長李永萍,反方代表則為新北市議員黃俊哲、台北市議員張茂楠。(圖/中國時報提供) 「公投綁大選」同意方辯士則邀請律師葉慶元、前北市副市長李永萍;不同意方則為新北市議員黃俊哲、北市議員張茂楠。投票律師葉慶元擔任同意方表示:「公投在我國憲法下,是唯一能夠制衡執政黨的工具,去年總統蔡英文上任後,我國憲政體系已無任何機關可以制衡民進黨,然而民進黨卻因應大選的成敗,任意修改公投制度,導致萊豬公投都還沒過,但國內卻已進口萊豬。」李永萍也特別強調,民進黨之所以在2018年將公投與大選拆開,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要讓民進黨的黨意凌駕於民意之上,更因為公投成案不易,導致民意被關在鳥籠當中,反方代表黃俊哲則解釋:「台灣一年的大選並不多,假設現在有公投提案的話,根本不夠大選來『綁在一起』。」因此他更認為公投與大選也應該區分開,讓民眾能更單純地著重在單一議題,對此李永萍反駁:「國民黨的提案並非要讓所有公投都與大選綁在一起,而是在有大選時才綁,其他時候則由公投獨立舉行。」她也直言過去時常傳出作票、賄選等問題,難道也要因此廢除選舉制度?更舉出2018年造成的問題是票尚未開完,但民眾仍在投票,且電視台已將票數播送出去,這才是當前最該解決的疑慮,而非將矛頭指向公投綁大選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