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有價
」 碳費 環境部投資「減碳」術1/明年進入碳有價時代! ESG主題ETF這樣選碳排大戶
台灣2025年進入碳有價時代,迎接2026年碳費正式徵收,衝擊上市櫃企業營運,「成本增加即是獲利減項」,數百萬ETF投資族如何布局?目前市場共有17檔有ESG主題的股債ETF,其中8檔為去年及今年上架。CTWANT採訪投信投資長、基金經理,投資人高度關注兼具高股息、低碳因子,為ESG ETF商品成份股的主要選擇邏輯。全台碳排量超過2.5萬噸被列管的302家公司、553家廠區,包括141家為上市櫃公司,已完成2023年溫室氣體盤查登錄及查驗。依環境部公布,前十大排碳企業包括台積電、中鋼、台塑、日月光、大立光等為台股前五十大權值股,碳排大戶將在2026年5月開始繳納首筆碳費,一般費率每噸碳300元,若採優惠費率B的100元計算,預估2026年總計可徵收到60億元。「加徵碳費即是增加成本,為企業獲利的減項。」群益基金經理人邱郁茹接受CTWANT記者採訪時指出,「ESG已非是口號,發展是長遠的。」一語解釋了這兩年來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成了ETF市場新顯學的關鍵。ESG主題ETF於台股發行上市已有7年歷史。右二為富邦基金經理人溫芳儀在富邦悍將主題日開球。(圖/富邦投信提供)CTWANT調查,以台灣2003年發行的第一檔ETF元大台灣50(0050)及2012年成立的富邦台50(006208)來看,皆追蹤台灣50指數,即被動鎖定前50大權值股為成分股;觀察0050成分股占比權重最高的為台積電56.7%,日月光投控1.21%、中鋼0.58%、大立光0.55%、台塑0.39%等。直到2017年5月富邦公司治理ETF(00692)掛牌上市,為台灣市場上最早發行的首檔ESG主題ETF,瞄準「永續、公司治理」等企業,追蹤臺灣證券交易所公司治理100指數,成分股也是以台積電占比49.09%最高,日月光投控1.31%、台塑化0.99%、台塑0.67%等。隨去年台灣碳有價政策拍板,ESG ETF再進階版「低排碳企業」,例如群益台ESG低碳50(00923)追蹤臺灣ESG低碳50指數,成分股占比最高的也是台積電31.35%,日月光投控則為6.24%。CTWANT記者整理迄今台股ETF基金名稱含有公司治理、永續、ESG等字樣總共有17檔,包括債券5檔;其中,又以2020年7月發行的國泰永續高股息ETF(00878)的規模超過3470.93億元、受益人數超過146萬人增長最大,為全台最大ESG、高股息基金。全球「淨零排碳」企業趨勢不變,我國明年進入到碳有價時代,年排放量2.5頓以上企業將在明年5月完成前一年度碳盤查登錄,作為2026年開徵依據。第一批徵收對象包含鋼鐵、水泥、電力、半導體業等製造業,推估徵收對象約為500家工廠,也包括台股五十大權值股中的企業,且部分也在這些ETF成分股中的話,接下來會受到甚麼影響?國泰投信董事長張錫表示,ESG主題ETF為市值型會投資前五十大權值股,像是台泥、台塑等碳排大戶也是積極轉型做減碳改善,且像是台積電、鴻海等因應蘋果等客戶要求的淨零努力有「以大帶小」串起供應鏈一起做淨零的示範與社會責任,要走到淨零是一個過程有時間性,因此在成分股篩選中並非排除獲利佳的碳排大戶,反而更加看重其在ESG上的努力。富邦基金經理人温芳儀表示, 重點就是在於指數篩選邏輯原本就沒有包含碳排相關,但台積電、日月光投控等都是上市公司最近一年公司治理評鑑結果前20%在ESG表現相對優秀的前段班學生。2026年起選股邏輯將從「公司治理評鑑」轉型為「ESG評鑑」,前者為10年前由金管會、證交所開始辦理第一屆公司治理評鑑迄今十屆,共評鑑四大構面「維護股東權益及平等對待股東」、「強化董事會結構與運作」、「提升資訊透明度」及「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公布所有上市櫃公司排名;現隨著國際趨勢關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而轉型為ESG評鑑。以今年表現跑贏同類型ETF的富邦公司治理(00692)成分股為例,兩年後除採用公司治理評鑑前20%優等生外,會再加上ESG選股條件,挑選出永續且具發展潛力的優良企業,其報酬亦顯現在基金的績效表現上。至於國泰永續高股息ETF(00878)為國內第一檔結合ESG+高股息的ETF,國泰投信基金經理人游日傑表示,當時團隊觀察到原本國內永續主題投資商品的數量及規模並不大,難免有所謂曲高和寡的現象,思考如何讓永續概念較易被投資人看到、了解並接受,便結合環境永續概念,並加上國人相對偏好高股息內涵,因此讓更多投資人可以開始接觸並關注永續投資理念。00878追蹤「MSCI臺灣ESG永續高股息精選30指數」,會依據企業股利分數、ESG評級等綜合考量,而各產業有其碳排放量的固有水準,無法簡單以碳排放量高低去衡量好壞。故ESG的衡量是依不同產業中各公司是否有相對同業更合宜的減碳、環保舉措,以及管理供應鏈碳排放及製造流程的碳管理優劣,來評分其ESG評級高低。進一步觀察00878的30檔成分股,有六成電子、二成金融和傳產等,個股占比權重3~4%分散,最高的聯發科4.99%,日月光投控占比3.64%,還有七家金控股、一家銀行股等;未納入台積電並非因其為碳排大戶而排除,而是考量該檔ETF的特色需兼具高配息率所致。
「太陽神電力」跨域合作 打造綠電交易服務網
面對全球淨零浪潮以及台灣正式進入「碳有價」時代,企業佈局零碳能源使用以加速脫碳進程與展現永續競爭力,可說勢在必行,而企業採購綠電成為最具效率的解決方案之一,可降低其範疇二的用電碳排。太陽神電力作為國內大型光電開發商與EPC大廠「銧昊集團」的售電平台,以其豐富的專業顧問經驗以及對綠電媒合配比的精確度,從綠電成本效益分析、客製化供需配適與轉供方案,來協助企業進行「能源轉型」、達成減碳目標,近年也透過跨域合作提升專業與技術來精進服務優勢,藉以打造綠電交易專業服務網。除了加入全球工業物聯網領導廠商研華公司「一站式淨零生態圈」,提供企業從碳盤查顧問、節能規劃輔導、綠電與憑證採購等各項服務與配套措施;也與台科大電機系共同開發科技數位售電平台,藉由匯集所有發電與用電數據,即時掌握每一個轉供契約的執行情況,並透過智慧化管理精準計算適合參數進行轉供,讓企業得以更迅速地規劃用電計畫並提升能源效率。另外,太陽神電力也與永豐銀行、高雄銀行合作簽訂「綠電信託」,由銀行以第三方身分把關電費資金的安全流動,並「專款專用」以降低相關風險,確保企業用戶、發電業者及售電平台業者在帳務明確、金流透明下能夠安心交易。能源展攤位/台北南港展覽館2館 1F 「Q區0502」)太陽神電力對外供應電力主要來源為集團自建及大型機構投資人持有案場,故得以管控供電來源的案場品質、發電效率與確保電力穩定供應,至今轉供電量已超過1億度,此外也陸續整合外部三型低壓發電業,現至少有200MW待售綠電容量可滿足企業用戶需求。今年太陽神電力受研華公司邀請共同參與「2024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與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展期10/2~10/4,攤位資訊:台北南港展覽館2館 1F 「Q區0502」),雙方攜手提供整合服務。另太陽神電力將於10月3日(四)上午10點半,以中華民國再生能源商業同業公會推廣委員會主委身份籌辦並主持售電實務論壇(地點於能源週展場「P區0922」),邀請多家售電業代表交流轉供實務經驗與經營甘苦談,也將分享售電專業知識及市場透明度等資訊給與會來賓。
國產建材推16款低碳混凝土 徐蘭英:3年減碳力同290座大安公園
國產建材實業(2504)推動淨零碳排,26日發表全系列國際認證低碳混凝土產品,包括16款混凝土產品取得國際標準ISO14067碳足跡認證,其中8款常規產品更同步取得環境部碳標籤。國產建材集團董事長徐蘭英表示,該系列混凝土產品預計未來3年出貨量累計達60萬立方米,減碳能力等同約29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年吸碳量。徐蘭英表示,國產建材不僅是目前全台取得混凝土產品、碳標籤數量最多的廠商,同時從強度3000到6000磅等4款主流常規預拌混凝土產品,其碳足跡數據也是業界同級產品最低,除了達到強大的減碳能力外,也可提供營建業多元選擇、申請政府綠建築獎勵。國發會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目標2050年全部新建築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皆達到淨零,而且隨著台灣碳權交易所宣告碳有價時代來臨,環境部更緊鑼密鼓的召開碳費費率審議會,目前審議委員建議,一般費率起徵價格每公噸300到500元,預計2030年將調升到1200到1800元,同時將針對願意自主減量的企業提出優惠費率,台灣正式邁向碳有價時代,同時碳費的開徵計算時間也即將實施。徐蘭英表示,國產建材實業今年邁入第70年,一直深植創新的DNA,近年來持續推動「大溯源管理」、「安心建材履歷」及「科技服務行控」等創新業界策略,縝密控管混凝土品質,杜絕海砂與廢爐碴屋建安雙害,深獲市場信賴,市佔率達18%。台灣碳費開徵在即,國產建材今天正式發表推出全系列低碳高端混凝土。(圖/國產建材實業提供)徐蘭英強調,近年除了取得英國標準協會BSI、挪威立恩威DNV、法商艾法諾AFNOR的碳盤查、碳足跡等國際認證外,並成立可執行國家級檢驗能力TAF實驗室,現在針對全台營建業者因應綠色通膨時代的強烈競爭需求,除了積極推出系列低碳混凝土外,所屬的全建材集團也往淨零碳排策略邁進,包括:重置資源科技與國宇建材,也分別投入再生混凝土等減碳循環事業、研發推出ALC輕質磚/版材等低碳產品。國產今天發表16款通過ISO 14067碳足跡查證品牌高端混凝土產品,其中8款常規產品同步更取得環境部碳標籤、1款綠混凝土產品也取得內政部「綠建材標章」與碳足跡雙認證。國產建材實業執行長吳志仁強調,國產所推出的「低碳混凝土系列產品」,分成中階低碳混凝土、高階120級爐石粉低碳混凝土與進階的矽灰低碳混凝土等不同規格產品,因研發生產過程具有精緻砂石與精緻粉體的特性,除讓混凝土結構更加緻密外,在澆築的過程中,更可大幅提高工作性及膠結材強度效益超過2成,比起非低碳的混凝土產品,減碳能力最高可達50%左右,相較同業的同級低碳產品的減碳能力也多達10~30%左右。展望未來,徐蘭英表示,未來一年也將陸續推出數十款擁有國際認證的低碳混凝土產品,該系列混凝土產品則預計未來3年,出貨量累計可達60萬立方米左右,減碳能力等同約29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年吸碳量,讓營建業在碳有價的綠色通膨時代,取得成本兼具品質的競爭優勢。
碳費起徵300元至500元 李彥秀:政府須打擊通膨
環境部昨日上午召開第5次碳費費率審議會,委員建議碳費一般費率每噸300至500元起徵。按照碳稅徵收對象規定,以2022年資料,國內約有500廠要繳交碳費。國民黨立委李彥秀今(10)日表示,碳費無可避免將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政府必須啟動跨部會機制,打擊蠢蠢欲動的通膨巨獸。李彥秀表示,善盡地球公民責任,落實「氣候變遷因應法」,接軌國際碳交易市場,台灣正式進入「碳有價」的時代,絕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但是在「降低企業衝擊」、「引導業改善碳排」以及「避免綠色通膨」三件事情上,政府恐怕仍是「說的太多,做的太少」。李彥秀說明,在「降低企業衝擊」部分,以中鋼為例,中鋼2022年碳排量約1966萬噸,若以每公噸300低標計算,1年碳費高達58億元,但中鋼去年稅後淨利才16.82億元,碳費恐怕吃掉全部的獲利。李彥秀接著說,大企業或許還有本錢吸收碳費徵收,抑或將碳費成本轉嫁到產品之上,但是台灣超過163萬家中小企業,早晚都必須面對碳費成本,政府的協助與輔導方案顯然遠遠不足。李彥秀指出,碳費是「經濟手段」,而非「財政工具」,徵收目的是為促進企業碳排的實質減量,提供企業更優惠的融資改善設備,以及優惠費率提供給減量目標高於國家目標的「綠色企業」,必須雙管齊下。李彥秀強調,碳費的徵收,無可避免將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評估認為,以碳費每噸300元推估,會造成一年GDP減損0.32%,並造成物價上漲0.62%。再加上明年軍公教調薪3%以及電價調漲變數的「預期」與「哄抬」心理,政府必須啟動跨部會機制,打擊蠢蠢欲動的通膨巨獸。
碳權擠毛巾1/「本土產業存亡戰」自家嚴管收費邊關卻不設限 劣質水泥入侵成碳洩漏大破口
最近全台最重要的工商團體大老們都很忙,電費大漲已「回不去了」,他們將目光放在台灣「獨步全球的碳費」,不同行業難得「聯合上書」,除了希望不要「自斷筋脈」、還要圍堵從外引入台灣的劣質「碳洩漏」危機,盼望520前讓準總統賴清德團隊聽見,爭取轉圜餘地。「政府再不作為,將讓國產水泥業面臨生死存亡困境。」除了水泥公會,包括工業總會、工商協進會、電電公會、三三會等工商團體們近來不約而同大聲疾呼,希望碳費及碳稅開徵與國際接軌,或者暫緩實施。國際社會以2050年「淨零排放」為目標,推出各種減碳措施,排放的二氧化碳視為商品制定價格,即碳定價,透過碳費、碳稅及碳交易移轉等機制,達到減碳目標。台灣去年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淨零目標入法,碳費預計今年開徵、明年收費,主管機關為環境部,碳交易所去年8月成立,碳稅則在財政部研議中。各國減碳進程中,歐盟推「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以進口商為主,美國「碳污染減少目標」(CCA)則以進口商及國內製造商為主,徵收碳關稅,台灣無碳關稅,而是向國內製造商開徵碳費,可說是全球獨步。不過,原定今年第1季出爐的碳費費率確定「難產」,畢竟業界盼每噸100元、政府想收300元、環保團體則喊500元,完全沒共識。至於「台版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仍未定案,環境部在3月15日、26日舉行兩場碳費審議委員會,理由是「以現行規定要設計碳關稅難度很高」。 環境部3月15日舉行台灣首次的碳費費率審議會。(圖/報系資料照)「碳費費率可能要1、2個月才會出爐;未來必然會從碳費轉向碳稅, 2030年開始推動碳稅是不錯的時間點。」環境部長薛富盛3月27日在立法院被質詢時表示,儘管進度落後,但碳費仍維持今年開徵、明年收費,不過原先計畫從2024年1月1日開始計算,不排除往後調整。代表台灣159個工會的工業總會表示,以倫敦政經學院評估碳費的影響,若每噸收300元,會減損一年GDP的0.32%、物價上漲0.62%,碳排及用電多的產業恐成本增加而被迫減產或解僱員工,疾呼「課徵碳費議題須提高到行政院層級研商,並與產業充分溝通協調,各界未取得共識前不能貿然實施」。「首批碳費徵收對象包含電力、鋼鐵、水泥、石化業、半導體、與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等製造業,估計噸數超過1.1億,如果每噸300元,就是三百多億,這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不是小數字,對景氣與競爭力勢必有影響」身為業界最早表態「支持碳有價」的,就屬台泥董事長張安平,然而他再度親上火線,指出政府邊關不設防,「將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張安平表示,「目前政府對進口水泥無須申報碳排,也不用繳納代金,對本土業者相當不公平。」而可能被列入首批碳費徵收的512家「排碳大戶」中,衝擊最大的莫過於水泥業。水泥公會的數據顯示,各國多將水泥視為國防及民生建設重要戰略物資,因此全球水泥生產近98%用於內需市場,台灣卻不一樣,進口水泥及熟料占國內消耗比重已由2013年的11.26%上升至2023年的24.83%,主要就是「被低價傾銷」。「台灣進口最多的水泥來自哪裡?是東南亞!」水泥公會的數據顯示,台灣前三大水泥加熟料進口國家為越南的50.9%、印尼的25.69%、以及泰國的11.62%,這些國家都沒有碳稅與碳費。在減碳議題上,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呼籲對進口業者一視同仁,否則恐讓劣幣逐良幣。(圖/周志龍攝、報系資料照)台泥估計,若只對本土業者收碳費,卻放任國外無須支付任何碳成本的水泥與熟料銷往台灣,將為台灣每年增加約一個直轄市的碳排量。「碳在空氣飄散、也沒有疆界,若沒有配套的碳邊境機制,會讓更多成本較低的高碳排商品傾銷台灣,反而造成『碳洩漏』的破口。」亞泥總經理李坤炎向CTWANT記者解釋。業者向CTWANT記者透露,台灣本土業者兢兢業業做高品質、促使產業鏈走低碳,甚至可進軍歐洲市場,但進口水泥每噸比本土便宜600元,不用付關稅和碳費,也沒人去查他的含量和碳排放,「講直接一點,發展中國家做出來的水泥品質一定跟我們不一樣。」「如果碳費再加上去,那簡直難以競爭,畢竟一般民眾花大錢買房子,不會去詢問用的是哪國水泥,但水泥的強度與品質不足,可能過一陣子才被發現、已經很難補救。」某營造廠員工坦言,「有時叫不到料,就換進口水泥,但明顯成果不同,出現很多孔隙」。「這實在不合理,政府的工作應該是保護自家產業,但我們出去有關稅,外來者卻不用管碳排放,難道減碳是只有台灣要負責的嘛!」另一傳產大老向CTWANT記者表示,「我們跟(經濟部)產發署說過了,但他們說碳費是環境部主導的,然後收稅又是財政部的事。」語氣間充滿了無奈。4月才剛漲電價平均11%,各行各業成本隨之提高,而碳費碳稅付完後,出口到外國還要再付該國碳稅,簡直是被扒了多層皮,如果轉嫁到下游,「可能導致『綠色通膨』,影響產業競爭力。」台玻董事長林伯豐向CTWANT記者說。「看來是要等520後再解決了,」不願具名的業者表示,「不過這也可能是轉機,就看總統賴清德新團隊對這個議題的看法了。」
邁向「2050净零碳排」 竹市府積極輔導私部門碳管理能力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COP26)聯合決議世界各國碳排放量需要在2030年前减少45% ,到2050年实现净零。被譽爲「台灣矽谷」的新竹市為實現此一目標,近些年增開座談會,3月更是完成了2場「溫室氣體盤查輔導作業說明會」,並協助中小企業加入減碳永續綠色生產的行列及實現碳化生產轉型,從中提升產業優勢增加產業競爭力,落實永續發展。 新竹市府舉辦的座談會中,邀請了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環科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及專家學者,協助與會企業釐清溫室氣體盤查、登錄及查驗相關規範,並帶入「碳關稅及碳權交易、淨零轉型」等議題,輔導企業透過科學方法,量化溫室氣體排放,建立碳管理能力。市長高虹安表示,竹市身為高科技產業重鎮,高科技產雖業驅動經濟發展之際,但衍生出溫室氣體排放,市府責無旁貸更需帶領企業減緩氣候變遷。高虹安進一步指出,面對氣候變遷的浪潮下,市府重視企業建構淨零轉型的相關能力,特別辦理說明會,引導企業掌握碳盤查的基礎能力,也鼓勵企業重視環保,先行瞭解自身排放熱點後,積極實施節能減碳措施,展現企業社會責任,公私協力一同營造幸福友善的永續環境。環保局指出,淨零排放這條路雖然充滿挑戰,但市府秉持「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的精神,持續向前並邀請非列管企業及中小企業共同參與,加快跟上「碳有價時代」的腳步,精進淨零轉型、碳管理的相關能力。此次舉辦的2場說明會中,一共有82家企業派員與會,包括列管企業33家、非列管企業49家,業別含括電子零組件、積體電路、半導體封裝測試、其他非金屬礦物製品等。
電價漲完碳費又來 工商團體:「衝擊企業民生削弱經濟」盼暫緩
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會22日決議,4月起電價平均調幅約11%,而碳費費率審議會議則在26日啟動,將討論明年收取的碳費費率方案,工業總會、工商協進會、三三會等多個工商團體特別發新聞稿,希望政府能與產業充分溝通,未取得共識前不要貿然實施,否則會影響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影響最大的包括水泥、鋼鐵、塑化、造紙及光電產業,恐因成本增加而被迫減產或解僱員工,主計總處主計長朱澤民表示,電價調漲方案出爐後,估算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CPI)將調升至2.03%。工商團體表示,可以理解電價需合理反映成本,但如果已經漲了電價、又要再付一筆碳費,可能衝擊企業營運與民生,削弱整體經濟復甦力道。工商協進會表示,在萬物皆漲、經營成本變高的情況下,政府應該提供更完整的配套措施,訂定暫緩或延徵碳費之條件、避免重複課徵相關環保規費等,確保企業維繫既有競爭力,並審慎控制通膨與物價穩定。工業總會也表示,開徵碳費前應針對不同費率進行產業衝擊影響評估,各部門凝聚共識前,不應倉促決定碳費徵收期程與費率,應讓企業有足夠時間準備因應對策,藉此減緩對社會經濟的衝擊。因為當排碳有價化,部分成本可能會轉嫁到消費端,恐引發綠色通膨。三三會先前也提出,希望讓碳費課徵與國際規範接軌,避免業者已付了一大筆錢,但產品出口至國外仍需繳納碳關稅,造成重複負擔問題。工總也表示,環境部應儘快完備我國碳邊境調整機制,讓徵收碳費與我國碳邊境調整機制同時實施。碳費設計除考量減碳功能,也應兼顧國際貿易的公平性及一致性,工總表示,不能因為徵收碳費導致產業喪失競爭力,像是鋼鐵業冶金用煤及焦炭、水泥業石灰石,其排放量應予以免徵,避免面臨國際不公平競爭。而碳費費率應先低後高、分階段滾動檢討,避免初期對產業造成過度的衝擊。倫敦政經學院曾評估碳費的影響,若課徵碳費每噸新台幣300元,會減損一年GDP的0.32%以及造成物價上漲0.62%。工總也提到,許多廠商早在2005年即參與工業局溫室氣體自願減量,進行投資設備汰換及製程改善,環境部設計碳費配套制度時,應一併考量廠商先期投入自願減量的成果,因為後續的減碳效果只會越來越困難。
2024台灣排碳計價上路 電電公會呼籲政府「鼓勵替代懲罰 」
台灣即將邁入排碳有價時代,多數企業仍不清楚碳費規則。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及能源與儲能委員會今(21日)表示,建請政府淨零轉型初心,應以「幫助企業而非管控、以鼓勵替代懲罰」,配合國家減碳目標、企業自主減碳,讓做得好的企業獲得獎勵,以利國家減量目標順利達成。 環境部在2023年12月29日提出「碳費收費辦法」草案,明定碳費計算方式、碳權扣減比率、追繳機制等,規定年排放量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電力業和排碳大戶,初估約有512家大型製造業列管,並自2024年開始納入計價碳費,為台灣邁入排碳有價時代揭開序幕。 電電公會今舉辦「迎接碳定價時代、企業因應碳費」座談會,電電公會常務理事暨能源與儲能委員會主委胡惠森指出,為讓企業對碳定價制度及碳費徵收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蒐集彙整企業對碳定價各項議題的觀點 與建議,以反映企業對政府推動淨零轉型碳定價與碳費制度的觀點與需求,共同引領我國產業朝低碳淨零方向轉型。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李堅明教授引用瑞典、瑞士、新加坡等各國的作法強調,目前73個推動碳費制度國家中,一半以上都是採取碳總量管制,以國家減碳為目標,搭配企業自主性減碳,企業只要達成自主減碳目標即可免徵碳費,以鼓勵取代懲罰性收費,避免企業二次收費墊高成本,衝擊企業經營和國家經濟發展,以謀取碳稅的雙重紅利(Double Dividend)。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也指出,今年2月全球溫度已較1880年工業化前上升1.73度C,估計未來五年全球氣溫上升1.5度C將成常態,估計將溫度控制至2度C內,平均每一噸排碳費約75-100美元,要達到1.5度C,至少超過150美元,歐盟自2005年花了18年才達成減碳目標和作法,因此,台灣如何一次達成這項目標,將是極大的考驗。
碳費課徵會影響房價?專家這樣說
台灣進入碳有價時代,不過目前碳費課徵標準未定,對於影響建築成本程度,業者、政府各執一詞;專家認為,目前政府對於課徵標準尚未建立清楚SOP,碳費影響房價幅度,討論似乎言之過早。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表示,業界認為建築成本至少會漲15%、內政部則說僅0.9%,雙方各執一詞,存有認知上落差;然而目前碳費課徵標準,政府尚未給予明確的評定標準,況且建材端的部分,也尚未出現因為要課徵碳費而漲價情況,因此漲幅大小、如何反應房價,現階段討論還太早。住展雜誌發言人陳炳辰認為,碳費影響房價是否劇烈,目前皆還在討論初期;其中,建商支付成本與現行市場,乃至於政府彼此之間存有認知上的落差,整體方向如何走,尚存有變數;原物料短缺、全球通貨膨脹,影響房價反而更為直接。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表示,碳費導致建築成本提升,因此預售屋漲價後恐讓和碳費無關的成屋屋主產生比價心理,讓價格上揚,不過也取決買方是否願意買單。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國內碳費課徵,徵收費用首批大宗會在鋼鐵、水泥製造業為主,開發商面臨建材成本上揚,且目前缺工現象嚴峻,雖政府會引進移工,不過短期內較難見紓緩。
零售業競爭進入深水區? 全家董座:用「這招」才能再創高峰
全家(5903)便利商店董事長葉榮廷在15日開工日發表新春談話,除了表示存店單店營收成長創新高、毛利率成長以外,也指出零售業競爭已進入深水區。回顧2023年,以零售業三大營運指標「市場規模影響力」、「既存店單店營收前年比」、「毛利率」檢驗,全家展店達4234店,既存店單店營收成長創新高,毛利率成長,代表品牌差異化的「泛鮮食構成比」提前達標、突破33%,意味走在正確營運軌道上。展望2024年市場大環境,葉榮廷認為對「長趨勢」與「快變動」必須有同等關注,尤其當零售業競爭已進入深水區,更考驗2種關鍵能耐的底蘊,包含快速彈性調整的「動能」,以及對改變顧客行為的「驅動力」。這也將決定大環境變動對全家帶來的影響是威脅風險,還是機會商機?他接著以政治(Political)變、經濟(Economics)盼、社會(Social)健、科技(Technology)智4面向分享對今年的看法與展望。在政治部份,延續去年以來不確定性高的基調,像是美中貿易戰、烏俄戰爭、中東以巴衝突等,這些因地緣政治所引起的全球供應鏈危機,都可能為國際經濟情勢、原物料成本等隨時帶來難預測卻巨大的變化。在經濟面向,去年物價通膨較前年緩和,且經濟成長率也逐月上揚、倒吃甘蔗,可期待今年會更好。隨著2050淨零碳排政策與碳有價時代來臨後,學者多指出綠色通膨可能發酵,但相對地,低碳經濟也勢將對終端消費者產生吸引力而成新商機與新經營課題。在社會方面,高齡化、大缺工已是不可逆的趨勢,3年疫情更讓注重健康成為全民運動,即便進入後疫時代,民眾對健康的不安情緒仍伺機而動,健康需求也更細分化、日常化,像過往豆漿只分有糖、無糖、低糖,現在還有加鈣、加蛋白;全家長期推動Clean Label少添加、健康志向鮮食商品,未來應更細膩抓住新的健康趨勢。至於科技面最需要關注生成式AI 與IoT落地的發展,當AI運用門檻降低後,受影響的行業廣度與應用深度飛快開展,IoT落地應用若未來與智慧家電結合,將可延伸出D2C(Direct-to-Consumer)商業模式,而距離消費者最近的實體店將有其利基。面對跨業態的深水區競爭賽局,葉榮廷也喊話最終贏家必然是把消費者需求放在第一位、且徹底落地實踐的業者,因此2024年對全家的重中之重,就是「以顧客需求為核心」,加上夥伴正面思考、快速行動的優點,葉榮廷看好全家公司及加盟店舖的經營再造高峰。
首間「碳中和」超商台南開張 全家推綠色消費累積碳權換購物金
2024碳有價時代來臨!全家(5903)便利商店響應政府2050淨零碳排政策,在台南平豐店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碳中和驗證,正式成為全台首家「碳中和便利商店」,預計今年底完成全國逾4,200店溫室氣體盤查。 全家去年11月起,攜手全盈+PAY獨創的「碳資產帳戶」沙盒測試服務,號召300名「全家」集團員工參與台南平豐店碳中和計畫,凡購買店舖「友善食光」鮮食、指定碳足跡商品(新纖麥土司、FMC古早味紅茶等)、借用循環杯、自備環保杯等綠色消費行為,可獲贈碳權從50g到600g不等,用以抵銷台南平豐店碳排量、也成功助攻達成單店碳中和目標。全家台南平豐店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碳中和驗證,正式成為全台第一家「碳中和便利商店」。(圖/全家提供)全家便利商店經營發展部吳信賢部長表示,全家從「實體店碳中和實驗」、「消費者碳權教育」兩路並進、探索因應。在實體店碳中和實驗部份,透過全國首家「碳中和便利商店」台南平豐店的認證過程,逐步瞭解碳盤查、碳權購買與抵銷等流程,進而擬定後續碳管理計畫及減碳方案,可視為「全家」響應淨零碳排的縮小型測試實驗;透過此次寶貴經驗,有助加速碳盤查流程,預計今年底將提早完成全國店鋪溫室氣體盤查。 而在消費者碳權教育部份,全家2019年起與國立臺北大學展開「負碳便利商店」實驗計畫,只要購買「負碳商品專區」商品即可獲得碳權、進而兌換全家購物金,堪稱台灣碳權交易應用雛形;「負碳便利商店」目前已拓點至三峽地區8店鋪,並有近2,000名消費者建立會員碳帳戶,累積超過1.5噸碳資產。 同時,為減少一次性廢棄物產生,全家與社創組織環海淨塑召集成立的「永續循環杯跨產業大聯盟」已達1,500處借還據點,全家單一通路一個月即可減少近1萬個一次性紙杯使用。
今年起排碳有價!擬提2.5萬噸免徵額度 環團批「恐減徵37億」
今年起排碳有價!依環境部規畫,今年第一季碳費將由碳費審議會拍板,排碳2.5萬噸的事業單位明年將要繳交碳費,環境部3日與環團座談時卻表示,擬提供各廠2.5萬噸的免徵額度,環團當場批評,如果有公司刻意化整為零,就能獲得更多的額度,且以碳費一噸算300元共500餘家,碳費恐減徵37億餘元。氣候署在3日研商會指出,事業自行計算碳費的公式為:碳費應繳費額=(排放量—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收費費率。但這個公式與原先提及排放2.5萬噸以上企業徵收碳費規畫不同,多個環保團體當場表達不滿。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沈宜臻表示,假設要收取碳費的公司有500多家,每間提供2.5萬噸的免徵額度,若以一噸300元試算,則會有約37億餘元碳費損失,且目前排碳量計算為各排放源分別計算,擔心會有無良公司切成細碎的排放源,就能獲得更多的額度。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呂冠輝說,如以原來的做法,所有排碳大戶會努力把排碳量減少至2.5萬噸以下,好規避繳碳費,但如果採規畫的計算公式,則減碳力道大減;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鄭泰鈞則說,環保署(環境部)曾委託倫敦大學研究並提及碳定價不應提供免徵額度,否則會減少廠商減碳誘因。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說,經檢視部分在2.5萬噸邊緣的排碳大戶包括台積電、友達等,這些大企業需要透過這些免徵額度以利與同業競爭嗎?對此,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說,主要是擔心會有在2.5萬噸邊緣的排碳大戶不斷規避,反而造成行政上的困擾,才會規畫扣減2.5萬噸,只是盼透過會議與大家討論,目前還在溝通及討論階段,仍未有共識。
排碳有價!環境部擬提供各廠2.5萬噸免徵額度 環團憂恐減徵逾30億元碳費
今年起排碳有價!依環境部規劃,今年第一季碳費將由碳費審議會拍板,排碳2.5萬噸的事業單位明年將要繳交碳費,環境部今天與環團座談時卻提及,擬提供各廠2.5萬噸的免徵額度,有環團當場批評,如果碳費一噸算300元、以500餘家碳費徵收廠試算,恐怕就減徵37億餘元。氣候署在今天研商會指出,事業自行計算碳費的公式為:碳費應繳費額=(排放量—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收費費率。但這個公式與原先提及的2.5萬噸以上企業徵收碳費規劃不同,多個環保團體當場表達不滿並反駁。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代表表示,假設要收取的公司有500多家,每間提供2.5萬噸的免徵額度,若以一噸300元試算,則會有約37億餘元碳費損失,目前排碳量計算為各排放源分別計算,擔心會有無良公司切成細碎的排放源,就能獲得更多的額度。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呂冠輝說,如以過去想法,那所有排碳大戶會努力把排碳量減少至2.5萬噸以下,但如果採規劃的公式則減碳力道大減;地球公民基金會代表則說,環保署(環境部)曾委託倫敦大學研究並提及碳定價不應提供免徵額度,否則會減少廠商減碳誘因。台灣氣候行動網絡擔任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說,經檢視部分在2.5萬噸邊緣的排碳大戶包括台積電、友達等,需要透過這些免徵額度以利與同業競爭嗎?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說,目前還在溝通及討論階段,仍未是有共識的結論,當初提出減掉2.5萬噸的公式為與大家討論,且其實目前國內排碳量100萬噸以上的排放占我國排放量逾5成以上,擔心會有在2.5萬噸邊緣的排碳大戶,不斷規避、反而造成行政上的困擾。此外,討論也包括國外減量額度(碳權)是否可以折抵國內碳費、先期專案是否可用來折抵、國內碳權折抵比例、碳費優惠費率等。
碳有價時代來了 華紙正隆18日雙雙逆勢上漲
台灣首批碳權交易將於22日啟動,儘管18日台股漲多回跌,但造紙股紅豔豔一片,由有造林概念的華紙(1905)領頭,收在24.8元、大漲5.76%;正隆(1904)收在30.25元、漲0.5%。同是碳權大戶、以茶葉生產為本業的農林(2913)也放量大漲,收在23元、漲5.75%。台股18日在電金權值股開盤下跌的狀況下,指數一度失守17600點,所幸在鋼鐵、航海、百貨等傳產股逆揚,以及AI指標股翻紅下,終場指數小跌21.84點,收17652.03點。華紙在兩岸植林面積超過3萬公頃,是台灣唯一擁有超過50年造林經驗的公司;正隆2022年綠色採購金額高達95.6億元,居國內製造業之冠;其他包括榮成(1909)、士紙(1903)也連袂走高。雖然地緣政治及戰爭等原因,讓全球局勢變得複雜,然而隨著漿價築底後逐月反彈,且市場供需可望回歸常軌,整體往好的方向發展。造紙產業第四季也迎來傳統旺季,紙品需求持穩,紙品價格也調漲,預計會帶動造紙廠第4季營運上升。
碳資產管理與數位轉型助力淨零,台灣氣候聯盟籲加速碳定價與市場機制
隨著《氣候變遷因應法》三讀通過,台灣正式邁向2050淨零目標。為與政府協力達成此目標,台灣氣候聯盟於今日在2050淨零城市展中舉辦「建設淨零新路徑:碳資產管理與數位轉型雙軌同行」國際論壇,匯聚國內外產官學界共同研討如何加快碳定價與建立市場機制,提升產業競爭力。台灣氣候聯盟理事長海英俊致詞表示:應強化國際合作,產業攜手共建永續競爭力。台灣目前規劃推行「碳費」機制,但很多國家同時也走向了碳排放總量管制與市場交易機制,目的都是實踐「排碳有價」的精神,不少企業也早政府一步,實施「內部碳定價」,將未來風險具體量化,並進而開拓低碳商機。作為一個外銷型國家,台灣產業必須加快步伐,以實現2050淨零目標並與國際接軌。本次論壇邀請到企業代表台達電子周志宏永續長、群創光電彭峻豪永續長;長期投入數位發展推動的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呂正華署長;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資策會董事長等要職,參與台灣多年數位計畫規劃的成功大學郭耀煌副校長、瑞士國際碳市場專家與日本全球環境戰略研究所學者,進行專題演講與座談交流。工研院連振安工程師(左)、台達電子周志宏永續長、數位產業署呂正華署長、台灣氣候聯盟海英俊理事長、成功大學郭耀煌副校長、群創光電彭峻豪永續長及台灣氣候聯盟彭啟明秘書長與會共同探討台灣如何落實淨零碳排。(圖/台灣氣候聯盟提供)此外,菲律賓氣候變遷委員會( Climate Change Commission of the Philippines )代表團也遠道而來參加,並由團長Albert P. Dela Cruz現場與台灣氣候聯盟簽訂合作意向書,盼台菲雙邊共同應對氣候變遷,並進一步就水資源、再生能源、碳權交易及綠色環境等議題推展合作契機。論壇上半場針對「氣候治理與碳資產管理」,由瑞士碳權專家Mischa Classen、日本全球環境戰略研究所的政策研究員TemuulenMURUN分享兩國如何藉由巴黎協定,帶著企業到開發中國家進行合作計畫,爭取國際碳權與碳商機;台達電子則分享一噸300元美金的高額內部碳定價實施,促進內部轉型的成功經驗。下半場探討「數位轉型淨零解方」,從「政策推動」著眼,了解政府如何協助打造韌性企業;再從「應用研發」談到AI、物聯網等技術,如何將製程/設備優化,以監測、預測、控制決策減少碳排;最後以群創光電的產業實證,印證數位導入對淨零碳排的幫助。數位產業署呂正華署長在專題演講中表示,推動「台灣雲市集平台」目的是讓中小企業可以更容易導入減碳計算、能源管理系統等相關雲端解決方案,而企業利用台灣雲市集平台的補助點數來採購,將由政府負擔五成,最高可補助三萬點,讓平台成為中小企業轉型利器。郭耀煌副校長指出,台灣資通訊產業貢獻GDP接近20%,但以硬體佔大部分,與美國為服務為主恰恰相反。因此應同步推動數位轉型與減碳轉型之雙軸轉型,確保發展AI與數位轉型的同時,也同步降低數位部門的碳排放,並化為所有利害關係人的DNA,如此才能讓台灣成為全球數位永續解決方案創新樞紐與數位淨零轉型典範。群創光電彭峻豪永續長也分享企業數位導入,建構企業綠色解決方案的經驗,將風險管理與永續發展結合,強化企業韌性之作法。台灣氣候聯盟彭啟明秘書長在主持綜合座談時,整合專家建議後提出:校園應積極培育數位與減碳人才,並將減碳與數位轉型融入學校教學與治理中。並結合數位發展部之各項政策工具與雲平台,協助目前較需要幫助的中小企業一起加入減碳與數位轉型行列。
企業關注全球減碳議題 賦予下一代美好環境
極端氣候已是全球迫切面對的生存危機,逾130國領袖宣示定下淨零碳排放時程,總統蔡英文也宣示「2050年淨零轉型」,為了達成目標,向碳排來源收取費用的碳定價策略刻不容緩,台灣的產學界昨天齊聚「永續生活 跨界交流」國際碳定價與減碳趨勢交流會,參與者交流熱切。「國際碳定價與全球減碳趨勢交流會」由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項目中心與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舉辦,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台灣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嶽等人演講國際減碳趨勢與碳定價議題。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項目中心由關注環保公益的企業家組成,副主席暨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周俊吉代表致詞表示,「在極端氣候災難下,人人都是受害者、人人也都是加害者」,剛落幕的COP26聯合國氣候大會,以守住升溫臨界值攝氏 1.5 度為目標,敦促各國政府提出減碳期程與積極路徑,也宣告化石燃料時代終結,此次的跨界交流,讓企業與個人更了解此議題,並積極採取措施。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分享,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100多國簽屬協定將地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c,但5年下來,減碳成效不彰,原因在於國家與企業因應氣候變遷,除了實體遭受氣候天災的風險,更存在轉型的風險,若是轉型過快,許多企業無法生存,甚至涉及國家經濟崩盤,也違背了經濟社會環保面都要均衡的永續意義,因此過去的國際氣候會議總是拉鋸與妥協,但自去年以來,國際排碳大國陸續宣示,台灣也作出2050淨零排放承諾,全球經濟將面臨空前巨大的轉型,國內討論碳定價的熱度提升。碳定價即為溫室氣體排放制定價格,向排放源收取費用,以達到減碳目的,今年10月下旬,環保署預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除更名「氣候變遷因應法」外,並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也增訂對國內碳排大戶徵收碳費。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提到,碳定價是減碳的驅動力,也具有合作的概念,當減碳有價,部分排碳企業無法零碳可以藉由交易彼此合作。他也呼籲,碳定價機制應回歸「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先行碳交易制度,提供企業減碳誘因,而金管會應盡速界定碳權法律本質及參與碳交易建置,納入綠色金融2.0的重點工作。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嶽則分享,未來新建的建築皆須符合綠建築銀級標章以上標準,因此此波企業因應氣候變遷的轉型,不僅是製造業,而是各產業都需了解的議題。現場參加者包括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項目中心副主席王陸雄、副主席王蘇雲卿、副主席陳發成,副主席暨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周俊吉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CCS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秘書長陳永仁、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台灣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嶽等人,休息時間參與者求知熱切並積極提問。除此之外,減碳也需產官學界密切合作,今年10月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發起、與國內總計營收占2020年我國GDP比值超過四成、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占台灣近兩成的20多家企業籌設成立的「台灣淨零行動聯盟」,共同發起成員包括台積電、鴻海、信義房屋、玉山金控、友達光電、中鋼、中鼎等企業,聯盟目標是2030年辦公據點零碳排,並加速邁向2050年碳中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