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競爭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0/388190/sm-16b7fd7e33b8095d316b8a9a7349fbaa.jpg)
中鋼開發高再生料低碳鋼品 力助客戶爭取綠色新商機
為響應政府推動低碳轉型政策,以及符合國際科技業大廠相繼要求供應商提高再生材料使用比率之需求,中鋼繼鍍鋅鋼品RC12於2021年通過UL 2809RC12 (Recycled Content廢鋼含量12%以上)認證,成為全球鋼鐵業首家通過UL再生材料含量驗證的企業後,再於2022年及2023年分別取得鍍鋅鋼品UL2809 RC20及RC40認證。中鋼生產高再生料鋼品不僅屢屢突破技術瓶頸,鍍鋅鋼品RC12、RC20及RC40的合計銷售量更大幅增長,從2022年銷售約8,300公噸,成長至2023年約25,900公噸,年增達212%,2024年的銷售量更超越2023年整年水平,顯示出市場對於高再生料鋼材的強勁需求。中鋼於2024年結合集團子公司中龍鋼鐵的電爐添加鐵水產製技術,再完成鍍鋅鋼品RC60開發並取得UL2809認證,藉由技術領先創造差異化競爭優勢,更力助客戶開闢低碳藍海新市場。中鋼結合集團子公司中龍鋼鐵,採行電爐添加鐵水再串接轉爐的創舉,在電爐中利用廢鋼添加鐵水的冶金優勢,冶煉出媲美高爐製程水準的高品級鋼材(註:照片為中龍鋼鐵公司電爐設備)(圖/中鋼提供)。一貫化作業鋼廠的轉爐製程中,中鋼過去冶煉平均添加廢鋼含量約10%,如要進一步提高廢鋼比率至10%以上,會使得煉製過程反應不同以往,惟面對2050碳中和挑戰,中鋼完成短程減碳,中長程分「先低碳、再零碳」兩個階段的碳中和路徑規劃,其中「增用廢鋼」即是重要的多元減碳路徑之一。廢鋼本身因雜質含量高,原無法滿足高品級鋼材性質要求之特性,惟中鋼經過生產及研發單位攜手努力,精進煉鋼原料管理及突破關鍵瓶頸,開發出「增用廢鋼」冶煉生產技術,包括「煉鋼轉爐熱能補償」、「最佳吹煉溫度控制」、「高廢鋼量快熔技術」及「石灰投入量管控」等,使得中鋼轉爐的廢鋼添加量比率可提高至30%,鍍鋅鋼品RC20每噸鋼材的碳足跡也較一般鍍鋅鋼減少0.275公噸。此外,中鋼已建立完整的再生料訂單產銷系統,將客戶需求、生產指令、品質管控等環節緊密連接,並在標籤和品證書上明確標示再生料含量及驗證資訊。中鋼於2022年開始推出高再生料鍍鋅鋼品,訂單量也大幅增長,從2022年銷售約8,300公噸,成長至2023年約25,900公噸,年增達212%,2024年的銷售量亦超越2023年整年水平,多家全球領導品牌的國際科技業大廠皆導入中鋼高再生料鋼品,涵蓋的產品包括電腦、家電、伺服器及傢俱。中鋼技術團隊為順應客戶未來更高再生料鋼材需求,挑戰生產更高再生料占比的綠色鋼材,惟考量中鋼轉爐添加廢鋼最高30%的極限,另結合集團子公司中龍鋼鐵,逆轉原先轉爐鋼液送電爐澆鑄的製程,改採行電爐添加鐵水再串接轉爐的創舉,在電爐中利用廢鋼添加鐵水的冶金優勢,冶煉出媲美高爐製程水準的高品級鋼材。中鋼結合中龍鋼鐵電爐製程,不僅於2023年成功生產再生料40%以上的鍍鋅鋼品RC40,2024年更進一步開發出再生料占比達到60%的鍍鋅鋼品RC60產品,並於9月份取得UL2809認證。中鋼深刻體認「下游好、客戶好,中鋼才會更好」,以及秉持「產業升級,材料先行」的理念,隨著全球低碳新時代來臨,市場對高再生料鋼材需求持續增長,中鋼藉著不斷研發創新,相繼開發出RC12、RC20、RC40及RC60的高再生料鋼材,拉開與一般鋼廠的技術差異,有望擴大綠色鋼材供應範圍,強化低碳競爭力。另有鑒於廢鋼已成為降低煉鋼碳排的重要資源,中鋼集團廢鋼今年起將全面內部循環化再利用,另為滿足訂單需求,亦須適時額外採購廢鋼,充分發揮鋼鐵百分之百可回收再利用的優異特性,以提供下游客戶優質低碳鋼品,力助客戶爭取高品質訂單,實踐與客戶「共創價值」願景。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0/373450/sm-4155b3fab11f691ba64b5cf3dd8a0b96.jpg)
永豐三檔ETF公告配息 00901每股配發0.9元
永豐投信今天(1日)宣布旗下3檔ETF最新期前配息公告,00930永豐台灣ESG低碳高息40 ETF、00958B永豐15年期以上ESG投資等級美元銀行債ETF基金及00901永豐台灣智能車供應鏈ETF基金,每受益權單位預計配發金額各為0.43元、0.042元與0.9元,均在11月26日除息,最後買進日為25日,並於12月20日發放配息。永豐基金經理人王俞淳表示,環境部日前發布碳費制度的三項配套子法,正式宣告碳費制度將上路。政府訂立碳費的目的,主要是為加快國內減碳的步伐,引導企業能夠開始實施碳排轉型,一旦國內碳費徵收啟動,企業的獲利勢必會受到影響。王俞淳指出,除了因應碳稅可能影響到企業的營收狀況,對投資人而言,未來在評估投資標的,也應考量到其碳排量。00930追蹤之指數為臺灣指數公司編制之特選臺灣ESG低碳高息40指數,成分股除了順應國際的碳排趨勢,納入低碳競爭力強的台灣企業,更鎖定相對高息標的,適合認同低碳成長趨勢及息收需求的投資人。永豐基金經理人陳鎮平則表示,今年9月美國進入降息循環,而債券價格與利率呈現反向關係,因此有利於債市走向多頭行情。除此之外,根據聯準會9月利率點陣圖,長期均衡下的聯邦政策利率約在2.5%-2.75%,較當前仍有8碼以上降息空間。掌握債市投資契機,建議透過存續期間較長的債券ETF,因為其價格對利率的敏感度相對高,在利率下行階段,有機會獲得更大的資本利得機會。永豐基金經理人林永祥指出,台灣是全球電動車的關鍵供應鏈之一,而00901追蹤的「特選臺灣智能車供應鏈聯盟指數」,能高度反映台灣智能車4C供應鏈變化與優勢,尤其在全球綠能意識抬頭,「淨零碳排」已成國際趨勢下,各國政府紛紛祭出禁售法規、補助購車等政策,展現對電動車產業的大力支持,也帶動電動車在全球滲透率快速攀升,台廠相關供應鏈如車用電池、汽車零組件、車用晶片、充電相關設備等,營運自然備受激勵。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1/325451/sm-97f18e7e7a65be3192e67da5a8332257.jpg)
電池護照來了2/台塑台泥鴻海三大「芯玩家」陸續到位 歐洲新規緊箍咒反成殺出紅海新武器
人工智慧AI搶盡鋒頭下,台灣科技界正悄悄進行第三波電池復興大戰。全球廠商與政府搶拚戰略物資「未來世代的新石油」自主化之際,傳產龍頭台泥、台塑,以及鴻海這三大巨頭也成了「芯玩家」,紛紛下海挑戰電池產業中最難的一塊、也就是中游製程的「電池芯」,今年即將陸續開花結果。這三家各有千秋,鴻海要結合高雄在地業者做電動車產業聚落,台泥主攻歐美頂級用戶、進軍國際「100%使用綠電」電池廠,而台塑除了台灣電池產業鏈完整國產化,還有回收煉金的「城市採礦」雄心。在今年啟動歐盟新電池法的新遊戲規則下,嚴格要求電池商品的生產履歷與回收能力等,讓目前勢不可擋的中國新能源汽車開始正視自家電池壽命短又貴的困境,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16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疾呼「解決電池壽命問題刻不容緩」。看似嚴苛的緊箍咒,反而成為台灣廠商的「另類加持」,有望突破中國製造紅海市場的「芯機會」。 台泥走國際化路線,與加拿大政府打造「100%使用綠電」電池廠,加國總理杜魯道親自站台。(圖/台泥提供)業內人士透露,台灣曾是電池大國,擁有全球前5大的下游電池模組廠,像是新普(6121)、順達(3211)都是營收百億的公司,但中游的電池芯、上游電池材料「比上」品質贏不了日韓業者,「比下」拚價格也拚不過中國業者,造成產業鏈大缺口。「因為電池芯是高投資、高技術門檻及高風險的行業,」業內人士告訴CTWANT記者,他說,台灣第一波電池熱潮在1994年,國內財團相繼投資設立鎳氫電池廠,第二波在2008年投資鋰鐵電池,但都在艱苦經營。現在是第三波,因應電動汽車崛起的全球電池荒,因汽車需要更高的安全性,廠商會選擇大品牌。「若台灣有自己的『國家隊』,且價格不要差太多的話,當然會優先採用MIT。」業內人士不諱言,期盼政府幫忙推動政策。以韓國研究機構SNE Research最新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統計數據,2024年1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為51.5GWh,中國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全球市占高達39.7%,強勢佔領第一寶座,接下來是比亞迪的14.4%,韓國LG的11.4%、日本松下的5.9%,以及韓國三星的4.8%。前十名裡,中國廠商就佔了6家。「電動車的成長趨勢看起來不會改變,我們非常有信心面對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鴻海(2317)14日法說會上,除了風起雲湧的AI,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提到的第二大重點就是電動車事業,電動車的大腦是晶片、心臟則是電池,高雄和發的鴻海電池中心推出第一款Made in Taiwan動力電芯,今年第四季將會開始進入量產,產能可達1.2 GWh(百萬瓩時)。除了鴻海的超級電池工廠將在今年量產,為打造完整的國產電池產業鏈,台塑新智能投資全台最大的5GWh磷酸鋰鐵電芯廠、位於彰濱工業區,也將於今年完工投產。除了AI紅利,鴻海的超級電池工廠將在今年量產,近期股價飆高。(圖/報系資料照、翻攝自雅虎股市)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向CTWANT記者表示,台灣電池市場仍在不斷增長,有三大原因,第一是將既有的鉛酸電池改為環保耐用的鋰鐵電池,第二是搭配再生能源以強化電網韌性的儲能系統,第三是主流大宗的電動車應用,光是前兩樣需求就達到每年7.2GWh以上,全台電池廠產量加起來也不足以應付國內市場,各廠產品技術、目標客群及應用領域也有差異化,不會有內部競爭的問題。台泥則是走國際化路線,旗下三元能源科技在高雄小港打造全台第一座超級電池工廠,兩個廠產能合計3.3GWh,台泥跟CTWANT記者表示,他們主要鎖定的是「針對新產品快速發展的Artisan market客製市場」,瞄準全球1%的頂級電池客戶,包括eVTOL、電動超跑、電動重機等,主力市場在歐美。去年11月,旗下電池廠能元科技(Molicel)宣布投入255億元,與加拿大政府共同打造該國最大的高性能三元鋰電池電芯廠,標榜「100%使用綠電」今年底動工,預計2028年投產,產能達2.8GWh,宣布當天,加拿大帥哥總理杜魯道也親自站台。台泥表示,中國大陸產量過剩的是比較低階的電池,對Molicel沒有影響,電池產業要邁向國際,「碳競爭力」是關鍵,在加拿大投資低碳電池,在全球跨國碳關稅發展局勢下,更具降低成本優勢。而歐盟2月生效的新電池法,嚴格規範並要求揭露歐洲境內銷售電池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量,未來還要訂定電池生命週期碳足跡的上限,台泥表示,所以全球指標電池品牌除了競爭能量與功率密度,「碳競爭力」也變成重要指標。韓國LG、德國福斯與前特斯拉高層創立的瑞典Northvolt,全部投入興建純綠電電芯廠,Molicel將成為全球第四個能提供純綠電電池的指標品牌。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表示,其電池回收技術已經完備。(圖/黃耀徵攝)雖然歐盟新電池法有「門檻」,但也有「新商機」,劉慧啓向CTWANT記者表示,台塑新智能在規劃生產製造電池前,董事長王瑞瑜就強調要提前籌備電池回收系統,且將回收系統納入新能源產業鏈中,因此台塑新智能的電池回收技術已經完備,也有具體的產線規劃,國際市場新設的生產履歷或電池回收規範,早已是台塑新智能內部建立的標準,也是台塑新智能有別於其他廠商的優勢。劉慧啓表示,未來台塑新智能彰濱電芯廠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不良品,以及售出使用後的汰役電池都可以回收,甚至也能回收其他廠商的電池,提煉其中的珍貴金屬再利用製成新的電池,就像是「城市採礦」,避免挖掘自然礦源,促成循環經濟及環境永續。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9/223919/sm-43d3b1d91d8ec30bca1ac0e3a03496d8.jpg)
「碳競爭力百強企業」兼顧減碳與營收 台達電、信義房屋入選
永續浪潮來襲,不少企業還在減碳與企業成本間掙扎時,「碳競爭力100強」調查出爐,選出減碳與營收表現俱佳的100家公司,包括台達電、鴻海、信義房屋等企業一起入選,顯示永續、獲利確實能雙收。長年致力於永續的信義房屋為房仲業唯一上榜,可見永續不是空有理念,而是能成為公司轉型、營收表現亮眼的驅動力。商業周刊「碳競爭力100強」整理954家上市企業的碳排資料,篩選2019-2021年有完整資訊及具備永續報告的390家企業,進行產業分類、評分、排名,並以各產業企業家數作為權重,取出碳競爭力100強企業。信義房屋減碳目標為2030年「每筆不動產仲介服務碳排放量減少45%,溫室氣體碳排放量減少90%」,不只在環境面向,更在社會共融、公司治理面向著墨已久,包括連續18年支持社區營造的社區一家計畫,更連續8年名列臺灣證券交易所公布「公司治理評鑑」前5%的企業,今年也第8度獲有「永續奧斯卡」之稱的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台灣十大永續典範企業獎。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周俊吉表示,全球氣候暖化造成許多災難,例如美國加州每年多次的森林野火,蔓延遠達幾千平方公里,地球升溫導致生態的變化,也因此金融業也將永續作為貸款的指標,若是企業不符合永續,銀行給予企業的貸款條件較不理想,甚至不予貸款。周俊吉強調,若是企業沒有發自內心的做好永續,只是為了做企業社會報告書,或許一時之間在報告書上會有成績展現,但因為企業不是扎實的做好永續,因此會成為外界詬病的「漂綠」行為,也禁不起各機構檢視企業執行永續的標準與方法。信義房屋不是重度汙染的產業,為何仍致力永續?周俊吉表示,根源來自信義房屋並非為了外界的評價而做永續,而是從企業倫理根本出發,發自內心善待股東、客戶、同仁、環境、社會、供應商各利害關係人,不斷從各面向創新,「當創新想法出現,競爭力隨之而來」。周俊吉表示,企業得獎的背後,發自內心善待利害關係人的思維更值得重視,更重要的是有信義企業集團的同仁一同參與、努力,每一名同仁都是社區永續大使,付出心力與社區共好,才能共同邁向永續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