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邊境稅
」核電延役下會期再戰來得及嗎? 學者指核電能快速延役
立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昨日開審「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修正草案」(核電延役法案),由於朝野沒有共識,會議召委柯志恩裁示擇期續審,因立院會期將結束,除非朝野有共識開臨時會討論,否則只能等到立院下會期才能續審,讓外界好奇,核三廠一號機及二號機之停止運轉日期分別是113 年7 月27 日,114 年5 月17 日,就算立院下會期拼修法,但核三延役還來得及嗎?立院昨日開審核三延役法源,會議過程雖平和,但因為藍綠沒共識,召委柯志恩宣布擇期再審,圖為藍委葛如鈞呼籲朝野用科學理性的「雷神之槌,打破非核家園神主牌(圖/黃鵬杰攝)國立清華大學核工所特聘教授葉宗洸指出,立院排審《核管法》,國民黨立委目前提了五種修正案版本。其中,立委翁曉玲的草案最接近美國核管會對加州「惡魔谷核電廠」延役的作法,除將原5到15年除役條款刪除外,也允許核安會在接受延役申請後,審查期間允許執照到期的核能電廠繼續運轉。他說,核三(一號機)運轉期限在七月二十六日將到期,立院若能迅速通過該案、比照美國核管會處理方式,仍有可能快速因應台灣當前嚴重缺電問題。葉宗洸指出,去年台灣景氣非常糟,經濟成長率只有1.38%,用電量因此變少。但今年預估經濟成長率會到3.5%左右,用電量勢必上升,預期今年前面六個月的發電量會比去年高出很多。他舉例,七月八號晚上九點十分,火力發電占比一度超過九成,達91.7%,,核能是5.2%,再生能源和儲能是3.1%。執政黨明明知道太陽光電在晚上就是歸零,但又要讓核電除役,就只能拿火力發電來補。「原本是非核家園,現在變成火電家園。」台電前核安總稽查王琅琛則強調,台電負責運轉核電三十年,台灣都沒有出過事,民眾不必擔心台灣的核安。他還說,近年很多AI大廠來台灣投資,表明要使用綠電,核能必然扮演重要角色。但對比去年與今年,外界對核能發電的看法「已經完全不一樣」,今年大家更意識到AI、半導體產業用電的重要性,才知道這些產業用電量居然要這麼多。王琅琛強調,核能是綠能中的一個重要選項,若要繼續發電,目前就是要靠延役。他直言,延役不困難,但需經過非常嚴謹的評估,一步一步按照法規走。至於反核團體一直質疑核廢料如何處理,但台電是有固定程序在做處理。目前方法都有了,只是仍在研擬要放在哪裡。王琅琛反問,反核人士擔心核能安全,但台電運轉核電四十年,台灣有事嗎?葉宗洸呼應王的說法,指王美花曾強調排除核能的RE100再生能源倡議已經不是主流,現在國際都在推「全時無碳電力」(24/7 CFE),但最能依賴的發電來源,絕對不是那些無法調控的再生能源電力,核電才能提供這些AI大廠的需求,就看台灣要如何抉擇。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在網路直播節目《志聖鮮思》,邀請葉宗洸、王琅琛針對核電延役議題進行討論。何志勇表示,美國能源部已經認為核能是種零排放乾淨能源,歐盟也視其為綠能。因此國際不強調再生能源,而是改訴求「乾淨能源」。2026年歐盟開始徵收碳邊境稅,初期每公噸炭約85歐元(約新台幣3,000元)。台灣目前每度發電,核電為一塊一毛二;燃煤為兩塊七毛三;太陽能四塊零八;離岸風電四塊五毛一。如以燃煤取代綠能,燃煤每度排碳0.8公斤,換算來下來,以太陽能減少一公噸碳成本為新台幣1,688元,離岸風電為新台幣2,225元,核電則是「負」新台幣2,013元,因此,使用核電就能替台灣民眾「倒賺」。陳學聖則認為,民眾過去反核是對核安有疑慮,覺得寧可付多一點錢,但要活久一點。只是,支持核電者已經年輕化,擁核反核的比率已經反過來,上一代年輕人反核,這一代年輕人擁核。葉宗洸也呼應,擁核比率增加,有六成民眾支持核能,因為大家開始意識到國際潮流,尤其年輕人願意蒐集、瞭解核能的資料,會知道核能發電沒有想像中的可怕,核廢料也不是沒辦法處理。立院昨日審查核電延役草案,藍綠各有盤算,導致綠營支持者、反核團體雖從前一天就在立院外集結,但明顯看出「被動員」力量難與「青鳥」相比,明顯降低,場內雖仍有綠委喊「反核立場不變」,但卻未與場外抗議群眾有明顯連結,立院外抗議者人數也少很多。藍委私下指出,黨團內部仍有立委認為民進黨「想過什麼就能過」,不必多管閒事,核三要不要延役「國民黨不必管」,就讓民進黨自己去面對企業界與民意。該立委說,雖然黨中央仍希望黨團儘速通過核三延役法源,綠委也沒有大動作杯葛會議審查,但國民黨團最後也「順水推舟」,一旦民進黨喊不要逐條審查,召委柯志恩就「大方的」裁示,立委大體發言完就散會,樂將燙手山芋再丟回給行政院。
台泥砸266億元布局歐亞非低碳水泥 早盤股價漲逾4%
台泥27日深夜發布重訊,著眼於土耳其OYAK、葡萄牙Cimpor水泥兩家公司的低碳水泥研發與生產技術,擬將OYAK合資子公司持股由40%提高為60%,Cimpor合資子公司持股從40%增加為100%,以新台幣266億元內,擴大投資歐亞非低碳水泥市場,目標2024年第一季結束前完成相關交易程序。今(28)日台泥開高,早盤35元開高後一度拉升至35.5元,漲幅4.56%;至截稿前暫報34.75元,上漲2.36%。台泥2018年與土耳其OYAK成立合資公司Cimpor Global Holdings B.V.(下稱JVC),並藉此投資葡萄牙水泥公司Cimpor後,台泥表示,合資公司JVC 5年來稅後淨利增長6倍,EBITDA(稅息折舊攤銷前利潤)成長5倍。看準土耳其位於歐亞非樞紐,其低碳產品銷往歐盟具有地利之便,OYAK在土耳其境內擁有7座水泥廠,11條熟料產線、2條白水泥產線、67座混凝土廠、50個發貨站及1個港口,近年積極發展替代燃料與替代熟料使用技術,位於土國境內的Aslan廠熱值替代率更高達61%;世界銀行預估土耳其將需要投入5,000億美元強化現有建築的抗震能力,及1,000億美元重建震災受損建物 ,水泥需求大增。同時,葡萄牙水泥公司Cimpor,在非洲喀麥隆建有全世界唯二使用90%生質燃料商業化量產水泥廠,Cimpor在象牙海岸的水泥廠則建有世界第一套大規模生產鍛燒黏土水泥基地,鍛燒黏土混合熟料後,較傳統水泥減少至少40%碳排。未來歐盟實施碳邊境稅CBAM,不管本地水泥或者進口水泥,「低碳」都將成為進軍歐洲市場的主要競爭力。而JVC是土耳其第一家宣布淨零承諾的水泥公司,近年透過Cimpor在非洲取得超低碳替代原燃料,以鍛燒黏土替代熟料製成超低碳水泥的技術引領世界水泥行業,實現全球最低碳的水泥生產。OYAK CEO Süleyman Savas Erdem坦言,「我們期望OYAK及台泥的夥伴關係將引領未來在水泥及其他行業的投資。目前正評估在土耳其電池以及儲能相關領域的投資機會。」張安平董事長也表示,「在土耳其這個高戰略重要性且具有潛力的國家,透過減碳技術的投資,相信台泥與OYAK攜手將成為全球水泥業減碳的先鋒。」
原訂2024開始徵收碳費…證實再延一年上路 環境部解釋了
碳費徵收再延一年上路!依行政院原本規畫2024年開始收取碳費,但昨日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證實,由於法律不能溯及既往等,會待明年碳費審議委員會拍板碳費後,以2024年的碳盤查為基礎,在2025年開徵碳費。工總表示,樂見環境部與企業溝通,將法規規畫細緻化,未來才有利於企業遵從。環境部昨正式揭牌,下設資源循環署、氣候變遷署、環境管理署、化學物質管理署及國家環境研究院等單位。蔡英文總統及副總統陳建仁昨天出席「環境部揭牌暨部長布達典禮」時皆表示,希望加速推動碳費機制及《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的修訂,陳建仁期許,盡速推動碳定價。蔡玲儀表示,目前碳費徵收對象仍是以年排碳量逾2萬5000噸的製造業及電力業等為主,初估全台約有500多家,今年底會將自主減量優惠費率、碳費徵收辦法、碳費審議會辦法等預告,碳費審議會明年初拍板碳費後,由於法律不能溯及既往,因此於2025年徵收碳費,並接軌2026年上路歐盟碳邊境稅(CBAM)。碳權交易所已在今年8月成立,但碳權交易辦法卻遲遲未訂出,蔡玲儀提及,碳權交易所碳權包括國外碳權、國內自願減量額度(如沼氣回收、汰換電動機車等),提供增量抵換之用,抵換後可抵減要繳交的碳費等,目前預估11月預告交易辦法、年底正式公告。蔡玲儀說,由於碳費2025年徵收,因此2024年溫管基金沒有收入來源,行政院編列公務預算挹注3.1億元,將優先推動效能標準、排放強度、部門減量及自願減量建置等。至於碳費要收多少?環境部長薛富盛說,台灣參考是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的碳費機制,過去環保署也與業界多次討論,並整理各產業建議。工總提出多項建言,包括碳費應該前低、後高,滾動式檢討;政府應避免對同一排放源實施碳排交易及課徵碳費;部分廠商已投資溫室氣體減量,進行設備汰換以及製程改善,碳費收取配套應將廠商之前自願減量成果納入。台灣的碳費制度是否能接軌國際,產業界持保留態度,希望政府徵收碳費後,可以提供證明文件,以降低企業出口被課碳關稅、重複課稅風險;以及政府所收的碳費應「專款專用」,所收的碳費有7成可以協助企業推動淨零碳排轉型工作。
碳焦慮上身2/台廠最怕「時尚憲章RE100」 公會特訓班從0開始教+大廠出錢請供應商去上課
「環保署、金管會、客戶要公司做碳盤查,就像提交財報一樣」,節能科技公司顧問師林建志以財務報表做比喻讓業者秒懂,8月10日他應絲綢印染公會邀請為紡織業者講解,什麼是碳(溫室氣體)排、如何進行盤查,到做出一份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台灣碳盤查總動員從去年3月開始,金管會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2023年開始118家資本額超過百億以上的上市櫃公司和45家鋼鐵、水泥業者,依法要盤查碳排放資訊、強制揭露於年報中,並提出溫室氣體管理計畫,目前國內有51%上市公司、25%上櫃公司發展永續路徑圖揭露碳排情況,自今年到2029年以資本額100億元、50億元分階段,逐步擴大強制揭露對象。與此同時,環保署要求2023年起事業範疇一「直接排放」、範疇二「間接排放」相加大於2.5萬公噸CO2e者需要登錄,目前第一批有287家碳排大戶,規劃將在明年下半年開徵「碳費」(排碳要收費)。「減碳成為今年供應鏈新考題!」林建志提醒,碳盤查後,更重要是碳排減量,「儘管不是碳排大戶、也不在歐盟名單裡,但品牌要求最讓人緊張。時尚憲章宣告2050年達成時尚產業淨零排放RE100,LULULEMON、ADIDAS都跟供應鏈要求。」絲綢印染公會祕書長李惠敏指出,「碳」議題對紡織業並不陌生,因為品牌早就開始要求,工業局在10年前就開始跟業者一起準備,到今年更是紡織供應鏈絲織、皮革、包包等公會等全面對碳開課。「碳」議題對紡織業並不陌生,因為品牌早就開始要求,工業局在10年前就開始跟業者一起準備,到今年更是紡織供應鏈絲織、皮革、包包等公會等全面對碳開課。(圖/陳柔蓁攝)一位紡織業者向CTWANT記者表示,以歐盟碳邊境稅CBAM來說,10月試行的是水泥、鋁、電力、肥料等212項輸歐產品,不含紡織業,但不少台廠是「把碳盤查做起來等」,更有不少產業供應鏈採打群架,例如半導體大廠出錢補助每家供應商上課,盤查碳排狀況。做碳盤查、碳足跡不只是應付客戶或是為碳費、碳稅準備,「現在越來越多銀行放款,開始把企業碳風險、氣候風險、環保違規次數納入考慮。」林建志認為這會是個趨勢。為了解如何做碳盤查,25位紡織業者8月10日在絲綢印染公會舉辦的碳盤查課程中,專心聆聽林建志解惑碳盤查三部曲,步驟一「要先知道數據給誰」,因為環保署、金管會、客戶要求三者有點不一樣,「就像一份財報,給外面股東、給公司內看不一樣。進一步講求數據正確性、接軌國際、給國際客戶數字,就要外部第三方查證」。步驟二,依預期使用者的需求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因為「環保署以工廠為邊界,金管會以公司為邊界」,給金管會的報告就是整個公司的辦公室與工廠全加起來、給環保署的則是「以工廠登記證為主」。例如半導體公司或水泥業,有幾座晶圓廠、幾座水泥廠要分開算;金融業銀行有300家分行則一起算。如果是預期使用者(品牌客戶)為了跟上淨零碳排趨勢,也需要提供工廠溫室氣體排放量、再計算分配到個別產品中。搞清楚是誰要看這份報表後,就可以開始進行盤查了!來到步驟三,「碳盤查是在調查『溫室氣體』,計算人類經濟行為造成的排放量」。林建志表示,現在有7種氣體被歸類為溫室氣體-「CO2、CH4、N2O」三種主要是燃燒行為造成的排放,「PFC」從光電半導體製程產生,「HFC」從冰箱、冷氣、除濕機、汽車空調、空壓機冷凍乾燥機、恆溫恆濕櫃、有冰水的飲水機等設備中冷媒所逸散排放。「SF6」是氣體絕緣設備逸散,還有「NF3」。金管會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自今年到2029年以資本額100億元、50億元分階段,逐步擴大管制對象;圖為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圖/黃鵬杰攝)因為二氧化碳佔溫室氣體佔9成以上,因此溫室氣體盤查簡稱碳盤查,「如此計算出二氧化碳當量CO2e,像匯率換算成同一幣值,算好後再讓稽查員簽核。」林建志以財報方式解說。碳盤查之外,還有一個名詞「碳足跡」,「碳盤查是算整間公司的碳,碳足跡是計算個別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排放量。兩者的標準分別是ISO 14064-1/CNS 14064-1、ISO 14067/CNS 14067。」盤查邊界是大門內生產活動造成的碳,碳足跡則是產品從原物料開採到廢棄處理。
歐盟碳邊境稅明年首申報 台廠揭洩密漏洞
歐盟碳邊境稅2026年上路,在此之前先要求繳交碳排報告,明年1月底進口商就須第一次申報,今年6月已先公告邊境調整機制(CBAM)過渡期申報規章草案。但台廠發現制度有漏洞,包括未規範當地進口商保密義務,商業機密恐被洩漏。經濟部表示,已用部會名義代為在子法平台發聲,供歐盟正式公告前調整。要課稅,就要先知道商品排了多少碳,試辦期外國進口商不需採購CBAM憑證,但每季需提交CBAM報告。CBAM今年今年10月啟動過渡期,要求最晚2024年1月底前,廠商必須第一次提報2023年第四季(3個月)的CBAM報告(產品碳含量)。歐盟執委會過渡期申報規章草案,內容涵蓋進口商應申報項目、出口國生產商應提供進口商資料項目、產品碳含量計算方式、無法提供實際產品碳含量時使用預設值的比例限制、罰則等。經濟部研發會表示,國內產業界發現申報規範有部分執行細節不清楚,例如未同步規範進口商的保密義務,恐有洩漏生產商營業祕密的疑慮。此外,對於中間產品碳含量的比例限制,若產品來自尚無盤查制度的國外廠商,生產廠商恐面臨無法提供實際產品碳含量困境。研發會說,等申報規章定案後,會立即辦理「產品碳含量試填工作坊」,提供廠商產品碳含量計算分配的演練,建構填報能力以符合報告規範。
碳權交易投資術2/碳排收費業者憂綠色通膨 碳人才鍍金月薪翻倍
隨歐美大國開啟碳費、邊境碳稅徵收,台灣今年七月也將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碳排放有價化更驅動全民總動員,不只台積電(2330)、台塑(1301)及中鋼(2002)等排碳大戶認真減碳,消費者改買減碳商品,並憂慮減碳成本轉嫁恐引發綠色通膨,就連大學也急著開課培育碳管理人才。針對台灣2024年開徵碳費、以及2026年歐盟上路的碳邊境稅,半導體產業資深分析師陳子昂指出:「台灣電子業都已提前因應,不會措手不及造成營運衝擊,可以有時間進行資本支以及減碳規劃。」蘋果去年就宣告供應鏈「2030年碳中和」,被點名為碳排大戶的台積電等半導體公司,7成排碳量都是在能源使用上,因此去年起接連買下台灣9成綠電憑證、可以優先購買綠色能源。另一家屢被提及的碳排大戶台塑,斥資近千億規模減碳,總裁王文淵2006年成立「台塑節能減排循環經濟推動組織」並擔任召集人,月月開會檢討減碳成效,目標2025年減量20%、2030年減量40%、2050年達「碳中和」;旗下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新智能使用生質燃料SRF,並構思碳權相關的商機,如投資成功大學「微藻碳捕捉」新創事業,這些藻類除了集團自用,也接到不少外部訂單。以快時尚崛起國際品牌ZARA,2019年揭示:FAST FASHION IS NOT FASHION ANYMORE(快時尚不再時尚)。(圖/報系資料照)中鋼自2011年至2020年,已投入約114億元,完成1,163件減碳專案,包括增加製程廢熱回收、提升能源效率、汰換老舊設備與優化製程參數等。石化產業分析師何耀仁向CTWANT記者表示,碳權議題出現,使營運成本上升,加速公司低碳轉型腳步,例如亞泥的本業水泥碳排放較高,便規劃水泥要從對營收貢獻7成逐步降到4成,原有的製程能源也要從燃煤轉為燃氣,未來業界期待核融合發電。台灣消費市場對碳排認識已有十多年。2010年起陸續有產品主動標示碳足跡,像是新竹槓丸、米粉,泰山礦泉水、明基與友達的螢幕、統一麥香奶茶、可口可樂,定期收到的台電繳費單,也會標明當期排碳量。以快時尚崛起國際品牌ZARA,2019年揭示:FAST FASHION IS NOT FASHION ANYMORE(快時尚不再時尚),「這是消費意識的翻轉,購買服飾講求環境和美觀之間平衡、永續,供應鏈重要性大增。」與國際紡織品牌的興采(4433)董事長陳國欽指出:「戶外時尚品牌PATAGONIA的衣服會標明減碳、減水量。」騎車若代替開車,可有效減碳,目前無法賺碳權,但成功帶出減碳意識。(圖/翻攝自捷安特自行車臉書)不只蘋果要求全球供應鏈2030年達到碳中和,「各大國際運動品牌有2030年減碳30~60%的目標,且絕大部分壓力在擔任製造工作的供應鏈。」紡織龍頭儒鴻(1476)副理沈志威告訴CTWANT記者,該公司以能源轉型、能效提升、在地採購、低碳原料4大部分進行低碳轉型,「不是做得好就能有更多單,而是沒做就沒訂單,企業無法永續經營下去。」自行車龍頭巨大則喊出「騎YouBike賺碳權」,同時朝吸碳量大於排碳量的「負碳商品」邁進。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指出,聯合國計算碳權有300項方法論,申請方可想方法證明腳踏車跟減碳的關聯性,但是「很難說騎腳踏車就是替代搭車,有時是不想走路而騎,這種情況下騎腳踏車反而比走路排碳量高;不過這確實帶起低碳環保意識。」面對台灣即將課徵碳費,有營建業、製造業者喊出恐加速通膨。「綠通膨」隱隱成形?「通膨本來就會發生的自然現象,近十年每年通膨率約落在1~1.4%,各國政府加速QE使去年通膨上升至3~4%。」劉哲良向CTWANT記者解釋,至於近來營建業喊碳價進一步促漲房價,他分析建材成本約佔總成本10%,會加上碳費的是水泥、鋼筋等,其實轉嫁成本非常有限,對於業者的加速通膨說法,「可能有其他考量,例如多換容積獎勵,不過,多蓋一層得到獲利,仍是放到自己口袋裡。」 與此同時,碳管理,碳人才也成就業市場熱門需求。亞東科技大學校長黃茂全指出,「一般產業工程師入職月薪4~5萬,懂碳管理立刻鍍金成8~9萬元。最好的投資,是投資人才。」據此,亞東科大、元智大學去年邁開第一步、開設SDGs課程培育師資,接下來設計永續及智慧化搭配低碳管理的製程課程,從根本培養學生減碳意識和碳管理技術。
碳稅版本延宕近20年 立委要求財政部別再裝睡
民眾黨立委蔡壁如、張其祿今(11)日邀集專家學者與環保團體共同呼籲,財政部雖已提出《能源稅條例》草案,但2026年歐盟課徵碳關稅,台灣碳費卻延至2024才開徵,專款專用的碳費,額度、用途、效益都有限,恐拖延台灣整體減碳時程,要求財政部別再裝睡,應儘速推出延宕近20年的碳稅版本,並納入《氣候變遷因應法》。蔡壁如表示,財政部2006年提出碳稅版本後,碳稅早已成為跨黨派高度共識,但執政黨號稱經濟成長創新高,卻不敢對得利的碳排大戶動刀,一拖就是20年過去。蔡壁如指出,歐美各國及亞洲鄰國都用「碳稅、碳交易」,台灣卻「獨步全球」要用「碳費」,減碳效益有限,未來還要多繳錢給其他國家,財政部藉口「避免重覆課徵」,不推出早已有版本的碳稅、能源稅條例,龜速因應全世界淨零碳排,沒有最慢只有更慢,成為一覺不醒的減碳局外人。張其祿表示,碳稅屬「經濟誘因型」政策工具,透過「排碳多,課徵多」來減少碳排放,當企業和家戶花在減碳費用比碳稅還要便宜時,便有誘因主動減少碳排放量;碳稅也具備經常性、強制性、無償性、財政性和政策性,比起碳費對減碳力道較強,稅收運用也能更彈性,在行政上將原有稅收體制納入碳稅即可,目前也已有29個以上國家已經或計劃實施碳稅。張其祿指出,新加坡政府「低碳未來減緩計畫」即以碳稅為核心進行社會減碳轉型,並提供企業配套機制,目標成為亞太區的碳服務和碳交易中心,相較之下台灣相關進程明顯落後。考量我國各企業碳風險正與日俱增,政府須立即進行碳稅規劃、先行部署,而非停留在評估及想像階段。中研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表示,自2006年以來,財政部及多位立委都提出能源稅、碳稅條例草案,既有研究成果、版本草案已足夠,不需要再花費數年時間去「審慎評估碳稅推動的必要性」,若考量到「碳稅、碳費有重複課徵情況」,建議氣候變遷法僅明定碳稅與碳邊境稅的條文,不能授權主管機關「另定之」,否則曠日費時,也可能違害人民權利。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鄭楚忻指出,環保署若碳費課徵100元,臺灣2050年將會損失9,937億元的產值,碳排放更會增加17%;反之,若碳定價至少300元底價及每年10%調升幅度,不僅能達成減碳目標,更創造每年1%GDP成長。
全球碳經濟2/台拚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政府民間揪團卡位綠色轉型
為減少碳排全球幾乎總動員。歐盟7月提出2023年起試行國際碳邊境稅(CBAM,碳關稅),將對出口至歐盟的高耗能產品收取碳關稅,2026年全面上路,我國鋼鐵等200項製品約245億元將受影響,為此環保署已修法預計2023年徵收碳費,以減少衝擊。「碳,是有成本、有價的時代已經來臨。」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直言。事實上,環保署早在2009年就制定碳足跡,成為全球第11個有碳足跡制度的國家,2015年訂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溫管法),但遲遲無其他具體配套。隨國際社會開始推動碳交易及碳關稅,台灣迄今仍無動靜。「我們(公司)許多物料都來自海外,歐盟2023年要開徵碳關稅,怎麼辦?我國在碳費、碳排量及碳足跡數據等相關機制上都不足」一家金屬及塑膠的原物料業者告訴CTWANT記者,「究竟碳費多少錢才合理?政府要有給企業經濟誘因,才能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火力發電廠燃煤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會造成溫室效應,有鑑於此,我國正積極發展風電及太陽能等綠能發電,預估2025發電量占整體發電的20%。(圖/報系資料照)台灣在碳定價、產業碳排量與碳足跡數據都付之闕如,與政府及產業界多以「增加成本」的角度看待碳稅、碳費有關。「難道碳費格高、能源稅多的歐盟、瑞典跟日本,經濟發展有落後台灣嗎?」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認為,應該要把此事當成產業升級的助力。直到歐盟7月預告兩年後將試行碳關稅,環保署才在10月21日預告,將修法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針對288家包含鋼鐵、電力、光電半導體、水泥、煉油、石化等產業、年排放量超過2.5萬噸的碳排大戶,自2023年開始徵收碳費,目標是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長蔡玲儀指出,碳費收取將分直接排放源與間接排放源,企業在生產過程直接排放溫室氣體會收一筆碳費,另外,製程中的用電屬於「間接排放」,也需繳納碳費,碳費會專款專用,用來推動溫室氣體減量、低碳工作等。據能源局統計,我國2020年的燃煤發電佔比仍近45%,過去5年來並無明顯下降。煤炭消費量則在2017年達到6734萬餘噸高峰,逐年下降到2020年的6,350萬餘噸,減少約384萬噸。除了發電使用外,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水泥業及鋼鐵業是我國進口燃料煤及無煙煤的消費大戶。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表示,台灣碳排放量最大的企業中,前五名有3個是國營事業,分別為台電、中鋼、中油,因此政府必需以身作則,甚至跨部會成立「淨零排放路徑專案工作組」,劃出能源減碳、製程減碳、交通減碳、負碳技術(植物造林、碳捕捉)4 大工作圈,要讓2050年碳中和目標可以達成。合計營收占全國4成的27家民間企業,共同組成「台灣淨零行動聯盟」民間國家隊拚淨零碳排。(圖/本刊資料照、沃旭能源臉書)除了國營企業動起來,民間企業也揪團組隊減碳排。今年9月「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發起,邀集中鋼、中華電信、日月光半導體、遠傳、中鼎、台新金控、台泥、台積電、玉山金控、亞泥、信義房屋、新光金控、鴻海集團、沃旭能源、友達、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台綜院等逾20家,合計營收占2020年我國GDP比值超過四成,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占近兩成的企業,成立「台灣淨零行動聯盟」,承諾以行動、第三方驗證、資訊透明、議合及教育等方式,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並投入資源並進行轉型,達成台灣淨零碳排目標。對於發展淨零碳排,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表示,「隨著全球暖化議題的持續深化,碳稅、碳費及排放交易制度將成為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不可迴避的挑戰,科技業都應該及早做好減少碳足跡的綠色轉型,搶占商機。」就看企業看到的是危機還是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