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飲料
」 可樂 碳酸飲料 糖尿病 癌症 胃食道逆流![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5/393695/sm-6e7b77724178685e8a723194ecd2f271.jpg)
廣東青年猛灌10餘瓶碳酸飲料中毒昏迷 醫師警告「這病症」最重可致命
近日,廣東一名24歲陳姓男子,在連續喝了10多瓶碳酸飲料後昏迷,住院17天後病情才趨於穩定。原來這名男子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當不控制飲食時,容易引起血糖迅速升高且波動較大,導致糖尿病症狀加重,進而誘發酮酸中毒,最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據《羊城晚報》報導,1月9日,獨居在宿舍的24歲陳姓男子因為連續3天未曾出門,引起同事注意。經同事報警後,消防人員帶着醫護破門而入,發現陳男已經昏迷倒地,宿舍裡不僅有很多食用過的便當盒,還有十多個碳酸飲料的空寶特瓶。陳男被送到醫院急救後,經檢測得知,陳男是因為極重度糖尿病酮酸中毒和極重度低血鉀症,被轉入急診重症監護室治療,經過長達17天的密切治療,才將陳男的生命搶救了回來。原來,陳男天生患有遺傳性的第一型糖尿病,其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來調節血糖。當他隨意喝具有糖分的飲料或者不控制飲食時,血糖值持續升高,身體無法有效利用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轉而分解脂肪產生酮體。酮體在血液中積累過多,就會引發酮酸中毒據了解,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或稱糖尿病酮酸血症)是一種嚴重的糖尿病併發症,通常發生在體內胰島素不足、導致葡萄糖無法有效進入細胞時,身體會開始分解脂肪作為能量來源,脂肪酸代謝後快速累積酮體,導致血液過酸的症狀。當酮酸中毒時,一開始會有多吃、多尿、口渴、體重減輕等跡象,繼而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皮膚脫水、乾燥、外表潮紅、眼眶凹陷等症狀;嚴重者會有意識改變、呼吸急喘、呼氣有水果味及心跳快速、低血壓等,故常常發生酮酸中毒時需要住到加護病房治療。至於醫療方式,主要是在靜脈中補充有助於提升胰島素的物質,如含有鈉、鉀和氯化物等維生素或礦物質的電解質,其他可為身體補充水分的液體,或是胰島素等。醫師指出,糖尿病酮酸中毒較常發生在第一型糖尿病患,由於其天生缺乏胰島素,如果在治療過程中又未按時注射胰島素,就可能出糖尿病酮酸血症,不過也可能發生在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或甚至是糖尿病前期的人身上。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5/393295/sm-1d77adbe325379b25b6282e36f7c31e3.jpg)
心血管患者注意!營養師揭「過年飲食紅黑榜」:盡量避免
農曆新年期間,家家戶戶少不了大魚大肉的豐盛餐點,但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如何在佳節中兼顧健康與美食,成為一大挑戰。心臟科醫師陳裕峰與營養師高敏敏特別提醒,這個時期飲食必須更加謹慎,應優先選擇對心血管有益的原型食物,並避免高糖、高油、高鹽的加工品,以降低健康風險。在主食方面,建議選擇低GI的澱粉類,如五穀雜糧、蒸蘿蔔糕、芋頭、地瓜和南瓜,這些食物能夠減少血糖劇烈波動,並提供穩定的能量來源。營養師建議,每餐的澱粉攝取量可控制在八分滿的碗公內,避免過量攝取影響血糖與血脂。相對而言,像油飯、八寶飯、炒飯、炒米粉及牛肉麵等食物,則屬於黑榜食物,因為其升糖指數較高,且在烹調過程中往往加入大量的調味料與油脂,可能增加心血管負擔,應盡量避免。在蛋白質攝取上,紅榜食物包括燉雞、蒸魚、蒸蛋、豆腐與豆乾,這些食材富含優質蛋白質,且以蒸、煮、滷、烤等較健康的方式烹調,更適合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然而加工肉品、火鍋料、三層肉以及煎炸類食物則應盡量少吃,因為這些食物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可能促使血管硬化,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飲料的選擇同樣至關重要,高敏敏表示,優酪乳、鮮奶、保久乳、茶類、豆漿及不濾渣的果汁屬於健康選擇,能為身體補充營養,但碳酸飲料、調和果汁、含糖手搖飲與酒精類飲品則應盡量避免,特別是高糖飲品,可能增加動脈硬化風險,而酒精則可能影響心律,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更是一大隱憂。至於年節常見的點心,水果、堅果、仙草、優格及豆花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應以簡單配料為主,避免額外添加過多糖分。反之,麻荖、豬肉乾、各類糖果與糕餅類食品則應少吃,這類點心不僅糖分高,也容易導致肥胖與糖尿病,進而加重心血管負擔。營養師高敏敏特別提醒,除了注意飲食,年節期間的生活作息也不容忽視。與親友團聚時,應避免暴飲暴食,盡量保持飲食節制。此外,應維持正常作息,避免長時間熬夜追劇或通宵打牌,才能確保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在歡慶新年的同時,也守護心血管健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3/390943/sm-242d92b660796446537bac562967fc0e.jpg)
12生肖周運勢排行榜 屬羊者鴻運當頭、屬牛者財運有貴人幫扶
命理生肖專家曼樺老師分析,1月19日至1月25日十二生肖運勢,本周屬羊、屬牛的人,在事業、財運、愛情、健康等方面運勢都相當不錯,要好好把握機會。本周事業運前三名1.羊工作:本週運勢不凡,年前忙碌不已,為第一名。事業運來來好名聲及收入,並且布局農曆年後的工作,是大贏家。1.牛工作:本週事業運強大,同為第一名。氣勢驚人,威風八面。看準機會便不要太猶豫,畏首畏尾反而錯失良機。2.豬工作:本周運勢逆勢上揚,為第二名。即使馬上要過年了,仍不得偷懶。工作安排持續,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2.狗工作:本周運勢跳升,同為第二名。好好把握時機。過年期間長輩及遠方來的貴人,請善加利用,錯過可惜。3.鼠工作: 本週運勢轉好,順風順水,為第三名。職場工作稱心如意,財運不俗,一切就緒,等著過好年。3.虎工作:本週運勢後來居上,逆勢上漲,同為第三名。過完年後開始布局,前期會辛苦些,但是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本周財運前三名1.鼠財運:本周財運興旺,背後很努力,人前很輕鬆,一直在進步。該你收穫的,鐘就能見得到成果,財庫滿盈。2.羊財運:本周財源旺盛,來自於提前的工作行程表,喜歡賺錢,喜歡工作,喜歡工作帶來的成就感。3.牛財運:靠著貴人的幫忙,年前忙碌不已,年後已經安排工作,這一波的撒網努力,總算收網成功,財源廣進。本周愛情運前三名1.豬愛情:愛情運甜蜜,利用即將到來的新年假期,兩人享受難得規劃許久的國外之旅,因此你們不放過任何有趣的細節。2.狗愛情:愛情運上升,期待過年期間,高中同學的聚會能再見到當年錯過的她,知道對方目前單身狀態,這一次你一定要好好表白。3.羊愛情:愛情運上升,忽然的欣賞起一位熟悉的異性朋友,他的迷人丰采,說話方式,甚至僅一次深情的兩眼相對,你都瘋狂了。本周健康運前三名1.牛健康: 健康運挺好的,天冷難耐要懂得保暖,多喝熱水,可少吃多餐,吃些酸辣的食物,或吃個巧克力,睡前泡腳有益身心。2.鼠健康:健康運不俗,每天至少吃二種水果和二種蔬菜,每天九杯水,少喝碳酸飲料,加上固定的運動習慣,身材一直保持良好。3.羊健康:健康運挺好,注重養生愛美的你,最近開始吃得清淡。蜂蜜,香蕉助於排便的食物都在早餐吃,也知道多喝豆漿。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4/388644/sm-537f1943a6223fbf91456f84e1589e0d.jpg)
含糖飲料喝出一身病!醫示警「中風、肥胖、罹癌風險全面上升」:每周最多1杯
小心喝含糖飲料喝出一身病!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柏賢醫師示警,日常攝取過多的糖,不僅可能導致體重增加,還與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風、脂肪肝、牙齒健康,甚至癌症風險密切相關!這些「甜蜜的負擔」正悄悄影響我們的健康。李柏賢醫師日前在臉書粉專《Dr.Le 李柏賢》發文指出,根據頂級醫學期刊《BMJ》一項大型研究綜合分析顯示,常喝含糖飲料可能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而且風險還會隨量增加!研究發現,每天每多喝250ml含糖飲料,會增加17%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風險,讓心血管健康亮紅燈!並增加7%中風風險、35%痛風風險、12%肥胖風險。李柏賢續稱,含糖飲料對健康的傷害不僅是「空熱量」,還會影響脂肪代謝,導致內臟脂肪堆積,增加脂肪肝、糖尿病以及代謝症候群的風險!雖然這些飲食研究證據等級不是最高,但綜合分析後似乎都指向一樣的趨勢,值得參考。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高糖攝取可能提高某些癌症風險,李柏賢指出,每天多攝取25g果糖,胰臟癌風險升高22%、乳癌死亡率增加17%,「雖然目前關於糖與癌症的證據仍有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過多糖分容易導致肥胖,而肥胖本身就是多種癌症的重要風險因子!未來的研究將持續探索糖與癌症間的關聯性。」此外,甜食過量也會增加胃食道逆流風險。李柏賢解釋,高糖飲食會刺激胃酸分泌過多,容易導致胃酸逆流,刺激食道壁;甜食導致的體重增加,會提高腹內壓,使逆流情況更加嚴重;含糖汽水和碳酸飲料可能通過增加胃內壓力、放鬆食道下端括約肌、刺激胃酸分泌及其酸性特性,造成胃酸更容易逆流回食道,進而引發灼熱感和不適,「減少高糖食物攝取,尤其是餐甜點和碳酸飲料,對減緩胃酸逆流的症狀非常有幫助!」李柏賢文末也建議,可改喝無糖茶、氣泡水等無糖飲品,這些是更健康的選擇;以水果代替甜點,健康又美味;優化飲食結構,多吃蔬菜、全穀類和高纖食品,降低酸鹼值波動!讓身體喘口氣。他也公布每日糖攝取量的健康標準,每日糖攝取量應少於25g(約6茶匙)。一罐330毫升的正常大小鋁罐可樂通常含有約35公克糖,相當於8.75茶匙糖(每茶匙約4公克)。而含糖飲料每週最多1份(約200至355ml),「想要控制體重、改善腸胃健康、降低癌症風險?減糖似乎就是健康計畫很不錯的第一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4/387494/sm-b6114cf8bd89b1bbb580168198af4913.jpg)
高山症有3種!6大症狀要注意 專業醫提醒:飲食有禁忌
近日發生一起婦人因高山症發作,隊友留下食物給他,讓他在原地等待救援的事情。此事也讓高山症成為許多人討論的話題,家醫科醫師陳宥達就表示,高山症其實有3種,而有6種症狀要特別注意。如果要避免高山症發作的話,在飲食上需要特別注意。陳宥達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當海拔超過2500公尺時,因氧氣濃度和氣壓降低可能引發高山症。陳宥達醫師也解釋,高山症可分為三種類型,各有不同的症狀與危害:急性高山症(AMS)是最常見的類型,通常在抵達高海拔地區1至12小時後出現,症狀包括頭痛、虛弱、噁心、嘔吐以及睡眠困難等。若未及時處理,急性高山症可能進一步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HACE)。高海拔腦水腫(HACE)高海拔腦水腫是一種潛在致命的狀況,症狀包括嚴重頭痛、步態不穩、意識模糊甚至昏迷。高海拔肺水腫(HAPE),屬於高危險類型,其進展速度甚至可能比腦水腫更快,表現為胸悶、極度虛弱和在休息狀態下仍然呼吸困難。陳宥達醫師建議,如果要避免高山症的發作,在前往高海拔地區時應採取逐步適應的策略。抵達海拔2000至3000公尺的地區後可先停留1至2天以適應環境,爾後每天的睡眠高度不宜超過500公尺。此外若計畫前往更高海拔的地點,最好提前30天到海拔2750公尺以上的地方停留至少兩天,讓身體適應當地。同時,陳宥達醫師強調,一些生活習慣也要特別注意,包括避免飲酒、戒菸、保持身體溫暖、避免服用會抑制呼吸的藥物(如鎮靜劑或安眠藥),並注意高糖低脂的飲食。此外,多補充水分能有效減少脫水風險,而避免攝取會產氣的食物(如大豆或碳酸飲料)有助於改善消化不適。除此之外,陳宥達醫師也提醒,有心絞痛、肺高壓、肺部阻塞疾病或鐮刀型細胞貧血的人群屬於高危險族群,這些人應特別注意高度適應過程,並提前諮詢醫師的專業建議。必要時可考慮使用藥物來進行預防。陳宥達醫師最後也提到,無論是登山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戶外愛好者,注意高山症的早期症狀至關重要。一旦出現相關徵兆,應立即停止上升高度並進行休息,以避免症狀進一步惡化。醫師提醒,高山症雖然常見,但通過充分的準備與謹慎的行動,能有效降低其風險,確保安全的登山體驗。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6/386316/sm-30555a372eeb20c9824cc2033bf0d00d.jpg)
打嗝打不停竟是「這些原因」! 醫示警:恐和癌症有關
打嗝打不停是很多人都遇過的困擾,對此,醫師葉秉威就示警,若發生超過1個月的「頑固性打嗝」強烈建議要就醫檢查,恐與6種癌症有關。很多人都有突然頻繁打嗝的困擾,若出現打嗝打不停,連吃飯、睡眠都受到影響,對此,肝膽腸胃科醫師葉秉威曾在個人粉專表示,絕大多數的打嗝,和胃部發炎、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胃部病變,或喝碳酸飲料、飲酒以及某些藥物,如類固醇使用有關,這也是最常見造成打嗝的原因。葉秉威指出,大部分的情況可自行改善,但也提醒,若持續超過48小時,稱為持續性打嗝,超過1個月,就是頑固性打嗝,若狀況未好轉,建議一定要就醫,他也進一步列出莫名打嗝要檢查的系統,為以下5大類:1.胃部:症狀大多是胃炎、胃潰瘍或是胃食道逆流,可透過胃鏡來檢測。2.腫瘤:葉秉威提到,只要跟膈神經或是迷走神經路徑有關的腫瘤,都可能造成這類症狀,例如胃癌、胰臟癌、肝癌、肋膜癌、喉癌和食道癌等,可以透過適當的影像檢查判斷。3.中樞神經:譬如中風或腦炎等,可透過神經內科會診。4.代謝異常:例如低血鈉、低血鉀、低血鈣、尿毒和糖尿病神經病變等,可以透過抽血進行檢測。5.食物、藥物:像是氣泡飲料、酒精或特定藥物,例如鎮定劑或是類固醇。另外,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趙有誠也在《名醫觀點》頻道中指出,或許可先避開食用甜食、酸食與高脂肪類食物,或許會有幫助。趙有誠表示,在醫學上將打嗝細分為兩種,其一稱作「噯氣(belching)」指有氣體從嘴巴排出;另一種則為「呃逆(hiccup)」,有聲音但沒有氣,會發出hic、hic、hic短促的聲音。另外,不少患者出現打嗝打不停,甚至無法吃飯、睡覺,已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到門診求診。趙有誠指出,在此情況下會進一步檢查,以確認腹腔內是否有其他病灶,通常噯氣和呃逆都跟橫膈膜不正常的運動有關,不過在目前的醫學書籍上也無法說明詳細發生原因。趙有誠還表示,臨床上發現,呃逆給予藥物即可順利止住,而噯氣則與情緒、睡眠、壓力有關,「會比呃逆還要再頑固一點」,因此他建議,噯氣患者可以少吃甜食、酸食或高脂肪類的食物或許會有幫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84207/sm-468c823d3c5a283fcfa3bb5bc75ffc5c.jpg)
17歲少女每天喝5瓶可樂 就醫一檢查發現「15顆牙泡腐」
可樂又稱快樂水,但常喝卻能導致身體出現各種毛病,中國大陸有名17歲的少女把可樂當水喝了1年,每天至少喝4到5瓶,且晚上從不刷牙,起初她的牙齒因軟垢附著出現白堊色、褐色、黑色等顏色變化,隨著酸性物質侵蝕,牙齒開始變軟,長期下來出現多個米粒大小的齲洞,到今年10月,只是輕抿一口溫水都會觸發疼痛,2個月前,她終於前往就醫,得知自己的牙齒竟被可樂「泡腐」了15顆,懊悔不已。據陸媒報導,17歲的汪蕾於2個月前到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就診,主任醫師王莉形容她外表漂亮,但牙齒狀況卻慘不忍睹,當時汪蕾就診時的張嘴幅度非常小,經詢問得知,她在1年前養成了將可樂當作日常飲用水的習慣,每天至少喝4到5瓶,且晚上從不刷牙。起初,汪蕾的牙齒因軟垢附著出現白堊色、褐色、黑色等顏色,隨著酸性物質不斷侵蝕牙齒開始變軟,齲洞蔓延,1年後出現多個米粒大小的齲洞,到今年10月,她只是輕抿一口水或接觸到涼風,都會觸發疼痛開關。醫師決定藉由塗抹氟化物或使用滲透樹脂,增強牙齒抗齲能力,對於已形成齲洞、但沒有侵及牙髓的患牙,可先補牙處理,若出現牙髓炎,則需實施根管治療,徹底清除牙髓腔內及根管內的感染,在經過2個月系統治療後,她的牙齒不再敏感,重要的是,也讓牙色恢復潔白。在經過2個月系統治療後,她的牙齒潔白如新。(圖/翻攝畫面)醫師提醒,碳酸飲料含有酸性成分,長期大量飲用會侵蝕牙齒表面的琺瑯質,琺瑯質受損後,牙齒會變得敏感,對冷、熱、酸、甜等刺激產生疼痛不適,影響正常的飲食和生活,若更嚴重可能會導致齲齒的形成,因此不僅要減少攝入量,日常口腔清潔工作也同樣重要,且定期進行口腔檢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1/383391/sm-7f688ee239e84979f36c45f4b10b2b95.jpg)
韓國天然第一美女「韓佳人」一生只吃過10包泡麵和4瓶可樂!驚人自律飲控讓人讚嘆:『難怪美到老!』
韓國演員韓佳人近日在韓綜《帳篷外面是歐洲之南法篇》中,透露自己至今只吃過約10包泡麵,喝過4瓶可樂,這樣的言論引發了熱烈討論,令許多網友驚訝不已。(圖/取自Kilkyungah ig)韓佳人表示,從小她就不太喜歡泡麵和碳酸飲料,儘管這些食物在韓國日常飲食中非常普遍,她卻始終對這些食物興趣缺缺。特別是在韓國,人均每年泡麵消費量高達70到80包,然而她一生的消費量卻只有10包,這樣的數字和其他人相比簡直不可思議!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至於可樂,韓佳人也坦言只喝過4瓶,並強調自己更喜歡燒酒等其他飲品。節目中,當她自曝這些數據時,主持人及其他來賓都感到難以置信,認為這樣的生活習慣幾乎是超乎想像。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這一話題迅速引發網友熱議,有人對韓佳人的高度自律感到佩服,認為她能如此克制,是健康生活的典範;但也有人表示不可置信,直言泡麵和可樂是大眾美食,無法想像一輩子怎麼能只吃這麼少。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無論如何,韓佳人的飲食習慣確實展現了她獨特的生活哲學,許多人也紛紛大讚這也是她多年來保持良好狀態的秘訣之一。只能說要當天然美女,飲控要非常注意,到一定年紀才能讓自己真正成為防腐美女!除了飲控外,在保養上她也下足功夫能維持身材,包括多喝水、勤保養,韓佳人重視保濕,她說要持續每天好好保養,長時間的努力才會反饋到皮膚狀態上,當非常乾燥時也一定會敷面膜和勤抹乳霜!此外她更偏愛以食補的方式來調理保養,她曾經說過自己每天都會吃益生菌,她覺得腸道處在健康狀態中,膚質與身材自然會變得更好。styletc小編推薦身體保養品保濕肌膚:1.Cetaphil舒特膚「AD益膚康修護系列」「AD益膚康修護系列」專為敏弱肌膚設計,除了添加舒特膚專利成分「AD-ResylTM麥冬根植萃」以外,更添加保濕明星成分「聚絲蛋白分解物」和「神經醯胺」,讓你擺脫肌膚乾癢。全系列包括AD益膚康修護潔膚乳,清潔同時增加保濕力,讓第一道身體肌膚屏障不被破壞,就能在第一時間緩解乾癢。第二步使用AD益膚康修護舒敏乳霜或AD益膚康修護滋養乳液,添加「膠體燕麥」成分,舒緩肌膚不適,非常適合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使用,能夠緩解乾癢。2. Melvita粉紅胡椒美體油美體界頂流的Melvita「粉紅胡椒美體油」,在初冬之際推出限量隨行版 50ml,更適合隨身攜帶塗抹,當美體油接觸肌膚同時陣陣香,透過按摩達到深層潤澤肌膚和光澤、緊膚!而為歡慶聖誕節,不限消費可以優惠價990元就可加購「粉紅胡椒美體油50ml。Melvita粉紅胡椒美體油粉50ml/1,180元(聖誕價990元)3.消化對策專為現代忙碌女性設計的保養型消化對策!每天出門隨時可補充,全新品牌消化對策運用TWK10®運動益生菌、n.zimes®綜合消化酵素、ActivinTM葡萄籽萃取物足量成分,特別適合三餐不定時、如廁不順的女性,孕婦小孩,1天2包攜帶超方便。條包式設計,隨身攜帶超方便,可於https://www.100nuance.com購。(圖/品牌提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9/379599/sm-f3f43cc8f76ef67b1337cf56e2624c07.jpg)
蔬菜吃出病1/「當季養生食材」竟致甲狀腺低下? 抗氧化青菜也藏地雷
蔬菜一向被視為健康的代表,但若不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時反而會吃出毛病!一名36歲女性吃下大量白蘿蔔後,竟被診斷出甲狀腺功能低下,專家告訴CTWANT記者,擁有「抗癌青菜」美名的青花菜同樣也會影響甲狀腺功能。為何這些養生食材會致病?關鍵正是碘攝取量不足。36歲的陳小姐(化名)近日突感精神不濟、整天疲憊不堪,就醫後檢查出甲狀腺功能低下,原來陳小姐平時食用不含碘的玫瑰鹽,長期碘攝取不足導致甲狀腺濃度下降,再加上最近親友贈送醃漬的白蘿蔔,陳小姐短時間內吃下大量生蘿蔔,因此才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十字花科類蔬菜如白蘿蔔、花椰菜、大白菜和甘藍是國人常吃的食材,一向被認為有益健康,但實際上,也可能帶來不良影響。」營養師程涵宇說,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葡萄糖苷,吃下肚後經過酶解會產生異硫氰酸鹽,具有抗氧化、抗癌功效;但其他成分如吲哚類葡萄糖苷則會分解為致甲狀腺腫物質、硫氰酸鹽,可能抑制甲狀腺素的生成。程涵宇說,如果平時碘攝取量不足,例如不吃碘鹽或海藻類食物,並且又大量生食這類十字花科蔬菜,例如生白蘿蔔,就可能影響甲狀腺功能。「但十字花科蔬菜中,還是有風險高低的差別。研究顯示,194 μmol(微莫耳)的致甲狀腺腫物質會讓阻止甲狀腺吸收碘,但77 μmol則無此影響。」舉例來說,羽衣甘藍、球芽甘藍含有較高的致甲狀腺腫物質,而大白菜、花椰菜、青江菜含量較低。程涵宇強調,在一般情況下,食用十字花科蔬菜病不會有健康疑慮,「首先要生食才有風險,例如醃蘿蔔、泡菜;其次要吃下極大份量,例如一天吃下1公斤的羽衣甘藍,且持續數個月;不只如此,還要身體點攝取不足才會致病。」青花菜含有極佳的抗氧化力,但較容易引發脹氣,建議細嚼慢嚥,同時勿搭配碳酸飲料。(圖/123RF)不過,若是消化系統較為敏感,十字花科蔬菜的確容易造成脹氣。程涵宇解釋,因為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較高的纖維和低聚糖(發酵性寡糖、雙糖、單糖和多元醇),這些非可溶性纖維不易消化,會在大腸中發酵產生氣體,進而導致脹氣:十字花科蔬菜富含非可溶性纖維,這些纖維在腸道中不易消化,會在大腸中發酵,產生氣體,導致脹氣。程涵宇建議少量吃、慢慢吃,同時避免搭配碳酸飲料,就能減少脹氣機率。另外,蒸煮的烹調方式可抑制十字花科蔬菜產生的酵素芥子酶,也能減少引發脹氣的可能性。如果脹氣情形嚴重,也可改吃其他類型的深綠色蔬菜如菠菜,一樣可攝取豐富纖維。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5/379385/sm-b91a2959eedd679ac86a28d735f63bdc.jpg)
挑戰川普式飲食 記者「可樂代替水」日喝12罐…實驗1周結果超慘
美國大選日前落幕,由川普(Donald Trump)當選,他喜歡吃速食是眾所皆知的事,於是英國記者親自實驗,挑戰1個禮拜都吃垃圾食物,結果相當痛苦,對速食感到厭惡,也不禁好奇川普是怎麼存活下來的。川普曾承諾要讓美國「再次健康」,近日卻被拍到和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及候任衛生部長小羅勃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3人一起吃麥當勞,也讓他的日常飲食成為焦點,不但營養不均衡,而且充滿高熱量,而且會吃很多零食,並喜歡以可樂代替水喝,每天可以喝上高達12罐。據《每日電訊報》報導,英國記者戴維斯(Gareth Davies)實踐「川普式飲食」1周,包括早餐通常不吃其他東西,假如要吃就是培根和煎蛋;午餐也一樣,如果要吃就是肉餅三明治;晚餐則是速食或全熟牛排,三餐之間會喝可樂、吃洋芋片,似乎在麥當勞、肯德基、披薩或牛排間輪替。英國記者挑戰「川普式飲食」1個禮拜。(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戴維斯分享,一開始實驗時他非常熱衷,「吃1周的速食而不用感到內疚?來吧!」萬萬沒想到,不到1小時他就發現自己犯了天大的錯誤,第1天他覺得肚子很餓,之後整整1周都在不滿中度過,「雖然我從來沒有特別餓,但沒什麼食物可以填飽肚子」,身體也受到影響。戴維斯透露,整個禮拜他的手總是冰冷的,甚至開始脫皮,「這是我從未經歷過的事」,很快地就變成「速食痲瘋病人」。他也幾乎沒有上廁所,尿液就像擠蜂蜜一樣,聞起來像牛肉,而且流出糖漿般的汗水。戴維斯指出,最糟糕的是就是睡覺時床邊放著一罐可樂,而非一杯水,當他半夜醒來口渴時,只能喝碳酸飲料,因此「簡單喝一口水」成了最渴望的事。完成試驗後,他發現在5天內瘦了2.6公斤,但呼籲不要用這種方法減肥,體重減輕可能只是不良飲食和缺水而導致的脫水。回想吃垃圾食物的1周,戴維斯坦言從沒感到如此不健康,一生中也從未如此渴望喝水,「坦白說,我不清楚川普怎麼活下來的」。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7/369977/sm-38720fafa2f01bbd9747e44edc2eba36.jpg)
胃驚見5爛洞!40歲男每晚「必喝1飲品」害腹痛、拉黑便
飲食習慣不良、抽菸喝酒都是造成胃潰瘍的原因,一名40多歲男子平時生活習慣良好,三餐正常也吃得很清淡,但他卻被檢查出有嚴重的胃潰瘍,胃部破了5個大小洞,經醫師詢問才得知,原來竟是因男子太愛喝「1飲料」。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在臉書粉專分享診間病例,他透露先前有一名40多歲男子因左上腹悶痛、大便呈深黑色前來看診,沒想到胃鏡檢查竟發現,男子的胃裡有5處大小不一的潰瘍和糜爛,且還有出血過的痕跡。錢政弘表示,他詢問男子的日常生活習慣,但卻並未發現不妥之處,胃部也沒被幽門桿菌感染,讓他百思不得其解,於是他繼續進一步追問「難道你平常都不喝飲料嗎?」這時患者才想起,自己前陣子每天晚上都會喝一瓶可樂。錢政弘指出,酸性食物並非不能吃,但要小心切勿過量,像是檸檬汁、柳橙汁、橘子等較「酸」的飲品,建議有胃病或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應避免食用,而飲品酸性由低至高分別為,梅子汁PH值3.8、柳丁汁PH值3.7、鳳梨汁PH值3.5、蘋果醋PH值3.4、檸檬汁PH值3.2、蔓越莓汁PH值2.7、可樂PH值2.3,而碳酸飲料之所以喝起來不酸,是因為被添加了大量的甜味劑,儘管喝可樂導致胃潰瘍的案例並不常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喝可樂確實會讓胃潰瘍變得更嚴重。對此,錢政弘也點名造成胃潰瘍的5大原因,第一、藥物引起:如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阿司匹靈等;第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7成的胃潰瘍是因為胃有幽門桿菌長期感染造成慢性發炎引起;第三、心情壓力:胃酸分泌是受到自律神經的調控,自律神經又會受到情緒的影響,如果整天「搞操煩」鬱鬱寡歡,很容易有胃病;第四、抽菸:抽菸不會增加胃酸分泌,但是會讓胃黏膜的血液循環變差,喪失自我修復和保護的功能,胃潰瘍也會不容易愈合;第五、飲食不當:長期喝咖啡、茶、酒和柑橘類的飲料、刺激性調味、重口味食物都會傷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1/365811/sm-628f82c07be30d01a5e535484ec6da07.jpg)
吃太多紅肉恐導致「尿路結石」 醫示警「5NG習慣」
尿路結石症的盛行率高,而且發作時往往令人痛不欲生!對此,泌尿科醫師施冠偉也列出5個容易造成泌尿道結石的生活習慣,包括水喝太少、吃太多紅肉、重口味及高草酸的飲食習慣,也建議「日常多喝水、盡量少憋尿,是預防結石的好習慣。」施冠偉近日在臉書粉專「理雞先生 ― 泌尿科施冠偉醫師」發文表示,每年7至9月是泌尿道結石發作的高峰期,夏天長時間在陽光下流汗,太少補充水分,水分攝取減少、汗水流失增加,容易導致尿液濃度提高,就會加速泌尿道結石的形成。對此,施冠偉醫師也列出泌尿道結石風險的5大NG習慣:水喝太少:攝取的水量影響到尿量多寡,當液體變少、雜質濃度變高,會連帶增加結石形成的風險。建議成人一天至少須攝取2000至3000c.c水分。習慣攝取高蛋白、吃太多紅肉:攝取過量動物性蛋白質,如肉類、海鮮等,會使尿液偏酸性,進而增加結石形成的可能。習慣重口味飲食:重口味的飲食含鈉量高,高鈉會減少鈣質吸收,增加血液中的尿鈣,容易生成結石。因此建議避免吃進過多高鈉食物,以降低身體負擔。攝取過多碳酸飲料、濃茶、啤酒(高草酸飲食):包括菠菜、地瓜葉、巧克力、碳酸飲料、濃茶、啤酒等,這些都是富含草酸的食物。草酸是結石的原料之一,因此攝取過多草酸含量高的食物,會增加結石形成的機率。太少運動:養成固定運動習慣及適當補充水分,能減少產生沉澱結晶,有助結石的排出及預防,但需避免太激烈碰撞的運動。施冠偉補充,泌尿道結石早期不會疼痛,若結石小於0.5cm內,能透過多喝水自行排出。若結石過大,造成堵塞引發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須要立即就醫處理。日常多喝水、盡量少憋尿,是預防結石的好習慣,也能盡量降低身體的負擔 。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4/365114/sm-2f482a65ab4e194024ccf73541ea456b.jpg)
一直胃食道逆流要注意!恐釀食道癌 醫曝「癌前病變徵兆」
最近研究顯示胃食道逆流病患正在增加,在台灣每4 人就有1人罹患胃食道逆流疾病,特別是年輕上班族,是台灣一個文明病。長期胃食道逆流會變成巴瑞特氏食道,是一種無聲的食道癌前病變,非一般人想的食道逆流而已。統計發現,慢性逆流的病人中有5-10%會發生巴瑞特氏食道的症狀。胃食道逆流後遺症 不治療恐變成食道癌汐止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世源說明,巴瑞特氏食道主要是因為長期受胃酸逆流所造成的黏膜病變,是胃食道逆流的一種後遺症。也有證據顯示是由先天的基因變異與後天環境間的許多綜合原因所導致。依據美國胃腸學會的定義,巴瑞特氏食道是指正常食道鱗狀上皮化生變成小腸柱狀上皮而有癌化可能的情形,巴瑞特氏食道的重要性在於它有較高的機會變成食道腺癌。而病程進展會由一開始的上皮化生變成異生,再變成食道腺癌。巴瑞特氏食道無特殊症狀 這些人為高風險族群陳世源指出,巴瑞特氏食道多半沒有特殊症狀。有些會有胃食道逆流典型症狀(胃酸逆流、吞嚥困難、 喉嚨有異物感、胸口灼燒感)、非典型症狀或食道外症狀(慢性咳嗽、哮喘、慢性 喉嚨痛、聲音沙啞、胸痛、牙齒糜爛、體重減輕等)。而年紀大於50歲、長期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抽菸、橫膈裂孔疝氣、中廣型肥胖等,都是巴瑞特氏食道的高風險族群,且男性高於女性。內視鏡切除病灶 降低食道癌風險若黏膜沒有化生不良的話,藥物治療目前用質子幫浦抑制劑治療1年和追蹤胃鏡。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不但可以避免黏膜從上皮化生變成異生,也可能可以減少巴瑞特氏食道病人發生食道腺癌的機會。近年因為內視鏡治療技術的越來越進步,陳世源表示,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治療的重點是癌前病變或早期癌也是直接用內視鏡方法治療進行病灶切除,以減少日後食道癌的產生。治療巴瑞特氏食道 日常生活習慣也要留意陳世源提醒,抽菸、喝酒、吃宵夜,以及辣和油膩食物、 咖啡、巧克力、碳酸飲料、果汁和薄荷等這些東西減少吃或不吃,因為它們可能會增加食道的酸度和減少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更加嚴重胃食道粘膜發炎和創傷。此外,也要注意體重和減輕體重以及平躺時將頭提高。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0/364540/sm-3f98506e8fcd25379df5f8f9c5477a23.jpg)
大餐後肚子好脹! 營養師揭6大NG飲食習慣「用吸管喝飲料」也上榜
中秋佳節剛過,在跟親朋好友共享大餐過後,難免肚子的脹感仍舊存在,對此,好食課營養師Anna李宜樺分享造成脹氣的6大NG飲食、行為,以及4個解脹氣的撇步,讓大餐過後的肚子大大減少負擔。臉書粉專「好食課」近日發布貼文,李宜樺表示,中秋節已過,雖然大家應該收心上班了,但即便心回來了,肚子的脹感仍舊存在,營養師分享6大NG飲食、行為,以及4個解脹氣的撇步報你知。盡量避免的6大NG飲食、行為:1.高寡糖食物:如地瓜、十字花科蔬菜(包含青花菜、花椰菜、高麗菜)、洋蔥等皆為高寡糖類食材,不易被完整消化,便會至腸道給腸道菌利用發酵產氣,造成脹氣2.高果糖食物:如蘋果、芒果、蜂蜜、或添加果糖的手搖飲也因富含果糖,腸胃消化不完全便會給腸道菌利用3.油炸食品:高油脂食物容易延緩胃排空,使得食物消化速度慢,亦有腹脹感4.碳酸飲料:喝汽水、氣泡水帶氣的飲品等同喝進一群氣體,增加腹脹感5.用吸管喝飲品:天氣熱許多人會購買手搖飲來喝,用吸管大口大口吸飲料雖然很開心,但在吸進飲料前,反而先吸進一群氣體!6.嚼口香糖:咀嚼口香糖也跟用吸管喝飲料一樣,容易吞入額外的氣體進胃4個解脹氣建議:1.細嚼慢嚥:培養細嚼慢嚥跟吃飯少聊天的習慣,每口多咬個10下,除了促進消化外,也可以延長進食時間,增加飽足感,而避免過度進食2.選低乳糖食品:乳糖不耐的人可選擇起司、優格等發酵食品來取代牛奶,減少吃到乳糖的量3.起身走走運動:飯後稍微出門走走,可刺激腸胃蠕動,緩解飯後飽脹感,但也千萬不要飯後立即做激烈運動,避免消化不良引不適,建議以慢走為佳4.食用消化酵素:如果腸胃酵素不給力,也可藉由保健食品或一些食物酵素幫助腸道消化食物,減少食物堆積於腸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2/362752/sm-ce2520ab20aff09976e96ada99ad383a.jpg)
開學腸病毒爆發!病童沒食慾暴瘦 醫提醒:家長請留意「1問題」
近來國小學童媽媽之間最流行的打招呼語,可能就是「你家孩子也中了嗎」?原因是腸病毒邁入高峰期,學童因開學後交叉感染,導致患者人數突增,其中有多位學童食慾差導致脫水嚴重,不得不住院治療!腸病毒常見這些症狀 嚴重有致命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鄭詩橤表示,腸病毒好發於五歲以下兒童,症狀常見有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同時合併發燒、嘔吐等症狀,一般感染後潛伏期平均約3至5天就會出現症狀,病程約7到10天左右會逐漸好轉,不過仍有極少數患者病情會惡化,出現抽搐、意識不清、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情形,甚至會有致死風險。當心脫水問題 出現口乾舌燥、容易疲累加以警覺不過,鄭詩橤強調,腸病毒重症的發生比例不高,家長們更要當心的是脫水問題,她表示,腸病毒會造成口腔及舌頭潰瘍或長水泡,導致進食時引起強烈疼痛感覺,對多數孩子來說,可能連吞一口飯都是折磨,以致於食慾降低、營養吸收變差,造成身體脫水、體重減輕。鄭詩橤也指出,脫水前往往會先出現口乾舌燥、容易疲累、心跳加快、眼窩凹陷、尿量減少及四肢微涼等徵兆,所以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尿量是否變少及尿液顏色是否變深等,判斷是否有脫水現象,並可透過補充白開水、含糖量低運動飲料或者電解水改善症狀,切忌飲用碳酸飲料或過甜飲料,避免脫水症狀更加嚴重。預防腸病毒 這些方法最關鍵鄭詩橤也提醒,如果孩童脫水情形持續惡化,最佳方式就是儘速住院打點滴補充身體水分,等待體力稍稍恢復後,再補充冰涼、軟質食物,可有助於增加抵抗力、加速復原腳步。但最重要的預防關鍵,仍是勤洗手、周邊環境消毒、避免共用物品,尤其病童務必在家休養,以免引起群聚感染,才能讓這波疫情早日消退。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4/362184/sm-9b401580d73dac5a47992ce83b453f72.jpg)
無糖珍奶比較健康? 譚敦慈曝「1真相」:熱量爆炸
台灣人非常愛喝手搖飲,而因為有些人為了健康、怕胖,都會選擇微糖或是無糖,降低熱量。不過長庚醫院資深護理師譚敦慈透露,雖然無糖珍奶並非額外加糖,但因為珍珠在熬煮時避免結成一坨,都會加糖攪拌,所以就算是「無糖珍奶」一杯飲料的方糖數還是相當驚人。長庚醫院資深護理師譚敦慈在節目《醫點不誇張》中表示,所有研究都顯示,很多糖都不是好糖,但糖又不得不用。根據國建署資料顯示,每天糖類攝取量約50克,大概10顆方糖;但世界衛生組織則建議25克,也就是5顆方糖。另外,許多人會覺得代糖有甜味且熱量低,可以幫助減肥,但譚敦慈也分享,自己的兒子去美國2、3周,每天喝零卡碳酸飲料,胖了10公斤,全是代糖飲料惹禍。代糖也會影響腸道內細菌的正常,所以建議還是攝取天然糖份比較好。譚敦慈也提到,有些人在點飲料時,會選擇比較酸的飲料,認為熱量少。但其實1杯700毫升半糖百香綠茶,裡面有16顆方糖;而1杯700毫升半糖的珍珠奶茶,只有9顆方糖,表示百香綠茶的糖份比較多。而譚敦慈指出,就算是無糖的珍珠奶茶,熱量並沒有比較少,裡面也是多達10幾顆方糖。因為店家在煮完珍珠後,為了預防珍珠結塊,都會加入糖水攪拌,所以就算喝的是無糖珍奶,熱量還是爆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8/360978/sm-fad6d5d6daa3a183ec9fe69e60a35348.jpeg)
腸病毒單周就診1.4萬人! 兒科醫示警:家長要當心脫水問題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8月25日至8月31日門急診就診計1萬4,279人次,較前一周1萬3,946人次略升2.4%,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4年同期。台中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鄭詩橤提醒,家長更要當心的是脫水問題,因為腸病毒會造成口腔及舌頭潰瘍或長水泡,進食時引起強烈疼痛感覺,導致食慾降低,造成身體脫水。鄭詩橤說明,腸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兒童,常有包括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同時合併發燒、嘔吐等症,一般感染後潛伏期平均約3至5天就會出現症狀,病程約7到10天左右會逐漸好轉,然而仍有極少數患者病情會惡化,出現抽搐、意識不清、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甚至有致死風險。鄭詩橤指出,事實上,家長更要當心的是脫水問題,因為腸病毒會造成口腔及舌頭潰瘍或長水泡,進食時引起強烈疼痛感覺,對孩子來說可能連吞一口飯都是折磨,導致食慾降低、營養吸收變差,造成身體脫水、體重減輕。鄭詩橤進一步說明,脫水前會先出現口乾舌燥、容易疲累、心跳加快、眼窩凹陷、尿量減少及四肢微涼等徵兆,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尿量是否變少,及尿液顏色是否變深等,判斷是否有脫水現象,並補充白開水、含糖量低的運動飲料或者電解水改善症狀,切忌飲用碳酸飲料或過甜飲料,避免症狀更加嚴重。她表示,若孩童脫水情形持續惡化,要儘速住院打點滴補充身體水分,等待體力稍稍恢復後,再補充冰涼、軟質食物,有助於增加抵抗力、加速復原腳步,最重要的預防關鍵仍是勤洗手、周邊環境消毒、避免共用物品,尤其病童務必在家休養,以免引起群聚感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8/356798/sm-27713d04efd323278629d7ec164d0463.jpg)
可樂成癮!35歲男「1天2罐」 一口牙全毀了
不少人喜歡喝碳酸飲料,大陸長沙有一名35歲男子愛喝可樂,每天至少要喝2罐,加上口腔衛生習慣不好,近兩個月牙齒變得敏感容易酸痛;就醫檢查後,醫師發現他一口牙齒幾乎被腐蝕,造成嚴重缺損,得花長時間治療。據陸媒《長沙晚報》報導,當地一名35歲男子特愛喝碳酸飲料,幾乎每天至少喝2罐可樂,平時他又不愛刷牙,長期下來牙齒變得敏感,近兩個月飲食時嘴巴有酸痛、冷熱刺激疼痛感,還注意到牙齒變短、變薄,還有凹陷的黑洞。男子急忙到湖南人民醫院口腔二病區就醫,經過副主任熊瑛醫師檢查,根據他愛喝碳酸飲料,判斷是牙酸蝕症,主要是碳酸飲料的成分腐蝕以鈣為主要成分的牙齒,從而造成牙齒組織缺損。隨後熊瑛醫師先替病患進行根管治療和牙冠修復。對此,熊瑛醫師也介紹,牙酸蝕症又稱牙侵蝕症,是牙齒受酸被腐蝕,導致牙組織脫礦化,初期症狀是牙齒表現出現白堊色,之後會變褐色、變黑,再出現牙齒敏感、牙髓炎、牙齒折斷和咬合錯位等狀況。熊瑛醫師也補充說明,非常酸的物質長期存在唾液中,超過了唾液的緩衝能力,就會導致唾液過酸,當牙齒長期處於酸性環境中,就會有表面脫礦化;而飲食中的碳酸飲料、醋和水果,都是造成唾液變酸性的誘因。以此病患為例,熊瑛醫師呼籲民眾,減少飲用碳酸飲料,最好都是喝水,若要喝碳酸飲料也盡量使用吸管,避免酸性物質直接與牙齒接觸;平日要做好口腔衛生習慣,正確刷牙,飲食後半小時左右刷牙最適當,當口腔有任何不適,都該盡早就診。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9/351639/sm-2f06e462948939fefee3be4f7e77165d.jpg)
見上愛每天花樣告白「不死戀人」 佐藤寬太坦言被她吸引
日本電影《不死戀人》改編自高木由奈話題同名原著漫畫,由《綁架遊戲》見上愛、《惡作劇之吻 電影版》佐藤寬太、《拂曉的黑暗》青木柚、前「AKB48」王牌成員前田敦子等超強卡司陣容主演。片中,見上愛每天都以各種方式告白佐藤寬太,戲外竟換作佐藤寬太大方告白見上愛,「見上愛小姐每次都能做到不受前一個鏡頭的影響,不重複,每次都能展現新的東西,真的很了不起。她飾演的梨之像太陽一樣閃耀,像颱風一樣震撼著大家,而我也同時被她深深吸引。」戲裡戲外浪漫氛圍通通破表,也讓粉絲們各個露出姨母笑,兩人更特別錄製跟台灣粉絲們打招呼的影像信,期待大家進戲院觀賞電影。飾演男主角甲野淳的EXILE放浪兄弟成員佐藤寬太曾出演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包含電影《HiGH&LOW 熱血街頭》、《花束般的戀愛》、代表作《惡作劇之吻 電影版》飾演入江直樹一角更是風靡全亞洲,這次為了演繹出各種各樣的甲野淳,他表示自己以一種在平行宇宙中穿梭的形象來演繹這個角色,「儘管自己沒有選擇這些人生,但把它們當作可能發生的另一種人生來表演。」佐藤寬太戲外大方告白見上愛,表示深深被她吸引。(圖/希望影視行銷)日前官方也釋出電影全糖幕後花絮,只見佐藤寬太牽著見上愛的手,兩人一邊散步一邊聊天,佐藤寬太還半開玩笑地自嘲:「難不成我是聊天專家嗎?」逗樂見上愛,笑答:「我是這麼想的!至今為止的話題我都覺得很有趣!」兩人笑成一團,不時互望的眼神甜出汁,也吸引粉絲留言表示:「太甜了超可愛!」、「寬太是聊天高手沒錯啊!有時候還很吵。(笑)」除了奇幻、浪漫的元素,該片也將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且感人的印象,佐藤寬太說:「松居大悟導演的作品,總是將人們最不願展示的部分展現得淋漓盡致,其中不僅僅是人性的惡,還蘊含著真正的救贖。這部作品充滿了美麗、閃亮和迷人的元素,不同於那種清涼爽口的碳酸飲料般『一口下去就完美!』的電影,更留下充滿餘韻、令人回味無窮的幸福。」該片與「秋波名曲珈琲」打造出期間限定電影聯名咖啡廳。(圖/希望影視行銷)該片更與「秋波名曲珈琲」打造出期間限定電影聯名咖啡廳,店內除了三面粉紅泡泡滿溢的告白牆超級吸睛,現場還準備了可愛小貼紙、便條紙讓大家自由寫出甜蜜宣言黏貼在牆上,並推出不死戀人組合「草莓冰淇淋蘇打+焦糖布丁」,點購此組合即贈電影精美海報,在7/19至8/11聯名活動期間還有更多超值又超甜的優惠,詳情請至希望影視行銷粉絲團查詢。劇情講述長谷部梨之(見上愛 飾)年幼時遇見了命中注定的白馬王子甲野淳(佐藤寛太 飾),從此對他無法忘懷。到了中學時,梨之終於再次見到了成為田徑選手的淳,鼓起勇氣告白的她以為兩人的感情終於開花結果,卻就在那一瞬間,他消失在她眼前,彷彿從來沒有在這世界上存在過,身邊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擁有淳的記憶。而後,淳以不同的身份多次出現在梨之面前,高中輕音樂社的前輩、坐在輪椅上的男性,還有打工地點的店主……,但每一次,當梨之鼓起勇氣向淳告白後,淳又會消失在她眼前,可不論淳下次再以什麼身分與梨之相遇,依然讓她一次次墜入愛河,那份單純又始終如一的「喜歡」,究竟會帶來什麼奇蹟呢?《不死戀人》將於7月26日在台上映。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0/349820/sm-73d0fb3f8b1ef91d308499857e48c0f2.jpg)
夏天炎熱「12件物品勿留車內」 嚴重恐起火爆炸
天氣相當炎熱,讓人只想待在冷氣房,出門會選擇開車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不過有些東西不能留在車上,否則可能導致火災或爆炸,風險相當高。主播鄭凱云在臉書分享,汽車停在大太陽下會飆高溫,中油便提醒有許多物品不能放在車內,第1個是打火機,因為液態瓦斯受到高溫和壓力後,很容易燃燒甚至爆炸。再者,手機和行動電源經過太陽曝曬後,過熱也容易引起火災。另外,眼鏡、墨鏡、寶特瓶等,可能因為角度聚焦而在車上起火燃燒,還有芳香劑和酒精,因為揮發性相當高,也容易燒起來引發火警,恐怕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因此不可不慎。太陽曝曬下,車內溫度相當高。(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不只這些,其實包括電池、碳酸飲料、光碟片和藥物,也不建議放在車上。電池可能會因為高溫導致熱能無法散發出,加速老化現象,劣質電池更可能變形或爆炸。碳酸飲料在高溫環境下,會出現有害物質,加上高濃度二氧化碳,容易讓瓶身膨脹造成破裂。由於光碟片的原料是聚酸碳酯,內含大量的有害物質酚甲烷,只要車內溫度超過60度,這類有毒物質就會揮發到空氣中,乘客若長期吸入會造成身體慢性中毒。而藥品若過熱不僅藥性會減弱,還會產生其他化學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