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酶
」台灣光罩執行長吳國精驟逝 醫示警「膽管癌早期不易診斷」:6症狀要小心
台灣光罩執行長、半導體業先驅吳國精,在4月初因身體不適至醫院檢查,才得知罹患膽管癌,最後於昨(18)日深夜10時33分驟逝,享壽75歲。對此,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曾在臉書粉專指出,膽管癌是不常見的疾病,很難醫又不好診斷,會出現黃疸、茶色尿、右上腹痛、皮膚癢、食慾不佳等症狀,不容易早期診斷,有時候是等到癌細胞轉移到肝,出現一個一個腫瘤才被發現。錢政弘提到,膽管癌依發生的位置分為「肝內膽管癌」和「肝外膽管癌」,肝內膽管癌有78%是長成一坨(塊狀),用腹部超音波是看得到的,但有16%是沿著膽管長,6%藏在膽管內,這二型用超音波就看不太清楚;而肝外膽管癌在超音波下很容易被十二指腸內的空氣遮蔽看不見,不容易早期診斷,並有九成的膽管癌都是屬於肝外膽管癌。關於膽管癌的危險因子,錢政弘透露,包含膽管結石、膽結石(膽囊結石)、B型肝炎和C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有毒物質(如農藥、橡膠、印刷油漆等)、抽菸、幽門桿菌感染、糖尿病和含糖飲料,都有可能促進癌細胞增長。錢政弘也表示,腫瘤塞住膽管會使膽汁排不去,此時患者可能出現黃疸、茶色尿、灰白便等狀態,若懷疑膽道阻塞或黃疸,可以抽血驗膽色素和鹼性磷酸酶;另外,像是右上腹痛(感到悶、漲)、皮膚癢(手掌和腳底最明顯)、食慾不佳(體重減輕、營養吸收變差),均為膽管癌可能的症狀,要請民眾小心注意。最後,錢政弘提醒,40歲以上有肝病、膽結石或工作上會接觸有毒物質的人,平時要注意小便的顏色是否正常,在飲食方面除了少喝含糖飲料之外,也建議有膽結石的人不要吃生食,飲食要注意清潔衛生,避免造成膽囊、膽管甚至是肝臟發炎化膿,長期膽管發炎會增加罹癌風險。
女童膚色突泛黃 全因「這營養素」補過頭造成
4歲的陳姓女童,成長過程都很健康,但最近家長發現孩子膚色有點泛黃,尤其是臉跟掌心,先帶去鄰近診所就醫檢查,發現雖然膽紅素沒有上升,但是鹼性磷酸酶指數(Alkaline phosphatase)上升,擔心是不是肝臟出了問題,便帶至小兒腸胃科門診診療。每天補充額外葉黃素 罹胡蘿蔔素血症女童精神活力都很好,但是膚色的確有呈現微黃,童綜合醫院小兒腸胃科胡書瑋醫師執行腹部超音波檢查也沒有發現明顯異常的地方,再進行問診及身體理學檢查,發現女童的眼睛鞏膜並沒有變黃。胡醫師再仔細追問平時有沒有常吃胡蘿蔔之類的黃橘色食物或是吃綜合維生素,爸爸才想起女童每天都有補充額外葉黃素。胡醫師研判應該是色素累積在皮膚,是罹患了胡蘿蔔素血症,肝臟沒有太大的問題,只要停止補充葉黃素,過陣子就會自行恢復,家長聽完就安心多了。葉黃素及玉米黃素為脂溶性營養素 過量易累積於皮膚胡書瑋醫師表示,因為這幾年3C產品盛行,而3C螢幕產生的藍光會傷害黃斑部,所以市面上有很多相關的保健食品,尤其葉黃素及玉米黃素屬於類胡蘿蔔素,對眼睛視網膜黃斑部有好處,許多家長也為了孩子的眼睛健康而購買。但是葉黃素及玉米黃素是一種脂溶性營養素,在人體內比較容易累積,平常攝取的許多食物(例如:菠菜、地瓜葉、南瓜、綠花椰菜、胡蘿蔔等)中也含有豐富的葉黃素,所以當食物加上額外補充保健食品後,會使得每日總攝取進去的葉黃素過量,便會容易在皮膚累積,產生胡蘿蔔素血症。葉黃素服用有上限 皮膚出現泛黃應就醫胡書瑋醫師呼籲,葉黃素在歐洲食物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gency)的每日可接受總攝取量約為每公斤體重1毫克;衛福部食藥署則建議,每日補充葉黃素6-10毫克即可。文獻上目前關於葉黃素過量並沒有發現明顯的危害,不過膚色泛黃還是比較常見的困擾,所以建議適度攝取即可。當孩子出現膚色泛黃或是肝臟相關的指數異常,建議就應給小兒腸胃專科醫師進行評估與檢查,才能給予正確的建議與治療。
淋巴腫大以為是慢性貧血 美髮師6個月才確診「這罕病」
淋巴結腫、手腳腫脹、感到疲倦、全身又有發炎情形,35歲美髮師反覆就醫找不出原因,一開始以為她是慢性貧血,又或是淋巴相關疾病,也推測可能是免疫類疾病,經過各種檢查,最後切片才發現為卡斯爾曼氏疾病。收治該案的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張明志回憶,因為此病太罕見,花了六個月時間才確診,還好用了IL-6標靶治療藥物後幾乎治癒,而此類藥物須終身服用才能維持健康。卡斯爾曼氏病罕見又難診斷 五年內死亡率30%卡斯爾曼氏症(Castleman disease)是種淋巴結異常增生的疾病,全台灣依盛行率每年應要有100人確診,但實際上一年僅有20至30人確診,相當罕見,主因為許多醫師對此病不甚熟悉,即使有症狀也很難第一時間判斷。根據增生的位置、範圍多寡等又分為三種亞型,有少部分與HIV病毒、疱疹病毒相關,其中一種亞型「特發性多中心型卡斯爾曼氏症(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 iMCD)」更是至今成因不明,難以診斷。張明志醫師指出,卡斯爾曼氏症(iMCD)基本上介於良性及惡性之間,但可能發展成淋巴癌;80%患者病情不會有太大進展,不過因為體內反覆發炎、耗損體力,也會造成各種症狀,相當影響生活,且五年內仍有30%患者會死亡。細胞激素IL-6過高 引起免疫風暴「有點像我們新冠肺炎時候提到的細胞免疫風暴,這種病也是細胞激素介白質6(IL-6)起起伏伏、分泌過多,導致免疫風暴,出現很多症狀。」張明志醫師解釋,介白質6這種細胞激素濃度過高,會造成淋巴腺腫、發燒、盜汗、疲累、體重減輕,也因為引起黏膜反應出現腹水、肋膜積水,或脾臟及肝臟腫大。通常發生在30至50歲,張明志醫師指出,相對年長者較不容易產生免疫風暴,年輕者的免疫系統較容易有反應,,由於一百萬人當中只有3至4人罹病,也很難被診斷出來。多發性卡斯爾曼氏病(iMCD)平均六個月才能確診 這些指標應注意「症狀多元就像是千面女郎,通常都要六個月才能診斷出來。」張明志醫師坦言,通常第一時間會懷疑是否為癌症?因為發燒也會被懷疑為感染,抽血可能被判斷為貧血,由於沒有特殊標記可以辨識,淋巴切片也會診斷為良性發炎,診斷的關鍵角色落在病理科醫師。多發性卡斯爾曼氏病(iMCD)進展不快,但有幾個指標可以特別注意:1.免疫球蛋白會莫名上升2.白蛋白下降卻沒有蛋白尿3.血小板減少4.紅血球細胞減少5. C反應性蛋白(CRP)過高6.血液沉降速率極高7.由於肝臟也會受到影響,鹼性磷酸酶也會上升雖然多發性卡斯爾曼氏病沒有立即的死亡威脅,輕型者可以存活很久、相安無事,不過張明志醫師強調,有四分之一機率可能是嚴重型,若未治療,有可能會進展成淋巴瘤,甚至死亡。IL-6標靶治抑制細胞激素 可望達到完全緩解此病威脅在於難以診斷,也無法對症下藥,用錯藥也可能造成不良影響。張明志醫師表示,過往沒有藥物時,僅能當作濾泡性淋巴瘤治療,但改善有限。目前日本有針對介白質6接受器作用的藥物,台灣也已有直接抑制介白質6的IL-6標靶治療。2014年,張明志醫師針對IL-6標靶治療進行臨床試驗發表,四位試驗者當中,有三位反應良好,前述的美髮師接受治療後2至3年也達到完全緩解,他提到使用藥物約八成患者會改善,約4至6個月就會有明顯改善,需要終身服用。醫師提醒,若為嚴重型的多發性卡斯爾曼氏病卻未治療,腎功能惡化、肝脾腫大、肺積水,甚至有生命危險,提醒民眾及醫界應提高警覺,也呼籲能將藥物盡快通過健保給付,減低患者負擔。
35歲女「包緊緊」疑似被家暴 竟是異位性皮膚炎釀禍所致
35歲的王小姐在婚後異位性皮膚炎開始發作,患部大多在臉上及手部區域,除搔癢難耐影響睡眠品質外,還需要忍受他人異樣的眼光及過度關切,外出上班或活動都需要靠濃妝遮住,即便大熱天,也是從頭到腳包得密不透風,也因此常被同事詢問是否遭受家暴,生活不堪其擾。異位性皮膚炎是台灣常見的皮膚疾病,根據統計全台有超過200萬名患者,除發作時患部搔癢難耐外,反覆發作的特性,加上影響到外表、社交與人際關係,更讓許多患者頭疼不已,雙和醫院於8日舉行「異膚新曙光」衛教講座,特別邀請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鄒嘉倫醫師釐清三大「異膚迷思」,期望幫助更多病友或照顧者了解、認識與戰勝異位性皮膚炎。迷思一:異位性皮膚炎無法根治,反正會一直復發,乾脆不要理他。鄒嘉倫醫師表示,千萬別因為異位性皮膚炎無法根治就放棄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的慢性發炎疾病,主要是由先天性免疫調節異常及表皮內在調控失調所引起,目前並無法根治,但若能以正確的心態及照護方式,加上規律就醫與用藥,是能夠有效控制病情,病友或照顧者們別灰心。鄒嘉倫醫師建議,在病情穩定期時,可多注意皮膚保濕,同時也要避免生活中的刺激物與過敏原,而發作時,可先考慮口服藥物或是外用的類固醇、抗生素、抗黴菌劑及抗組織胺等止癢藥膏,若病灶侵犯面積甚廣、皮膚發炎嚴重時,可考慮加上照光治療,或是傳統的口服免疫調節劑,以及較新的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抑制劑。迷思二:只要不癢就可以停止用藥吧?鄒嘉倫醫師指出,在病情趨於穩定時,在患部上給予間歇性治療是控制病情的關鍵,像是塗抹局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或外用PDE-4抑制劑等,頻率至少每周兩次,且維持一至三個月,因為有些病灶發炎會在表皮底下,從外觀看不出來,曾有患者覺得已經發炎狀況已經好轉就停止用藥,幾天後復發反而更嚴重,長久下來因無法有效控制病情,對治療也就心灰意冷。迷思三:新藥能一勞永逸嗎?有副作用嗎?藥物的詢問也是診間常遇到的狀況,特別是新藥的部分,鄒嘉倫醫師指出,隨著醫療技術日新月異,許多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新藥陸續問世,像是已納入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或近期推出的小分子抑制劑,這兩種藥物都是從發炎機轉上進行抑制的藥物,但還是得秉持基本照護原則,加強保濕、避免過敏原及刺激物,治標也治本。其中,生物製劑可以準確地抑制會引發第二型發炎反應的核心發炎因子介白素IL-4、介白素IL-13,改善皮膚搔癢及發炎症狀,且回復健康肌膚,相較於傳統口服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的療效佳、安全性高、副作用低,且不用定期抽血監測肝腎功能,目前健保給付對象為12歲以上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需嚴重發作並經照光治療及兩種傳統口服免疫調節劑治療,仍無效之患者才有機會申請。另一種則是新一代小分子抑制劑(JAK-inhibitor),該口服藥亦能有效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快速止癢及抑制皮膚發炎,但在用藥前與治療期間須做風險評估及定期血液監測,目前為自費項目。而除新藥外,用藥疑慮與副作用也是病友們常關心的事情,像是擔心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役抑制劑可能會影響孩童發育,或是塗抹過多類固醇藥膏會讓皮膚變薄、萎縮等副作用,鄒嘉倫醫師指出,依每個人狀況不同,療程也有所不同,除規律用藥外,建議患者可多與醫師諮詢及討論,若有不適狀況發生,應立即停止用藥。
「最後發現的器官」國衛院掌握控制機制 改善腸炎新希望
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涵蓋潰瘍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CD)兩類腸道慢性發炎疾病,因為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與藥物,對患者生活及醫療財務負擔有長期的影響,在全球各個國家都是重要醫療問題。在台灣IBD也有顯著增加趨勢,同時患者出現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與神經與精神性疾病等共病機會較高,可預見將會對健保支出造成衝擊。近年來大家逐漸了解腸道菌叢在人體內扮演重量級的角色,總重量不到0.2公斤,總菌數卻比全身總細胞數還多,默默地影響身體健康與生理平衡,被認為是「最後發現的器官」。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高承源副研究員團隊研究腸道菌相多年,發現雙特異性去磷酸酶六(dusp6)基因有控制腸道上皮屏障健康與腸道微菌叢平衡的功能,並篩選出可能可以抵抗腸炎的菌種,可望運用於改善腸漏症(leaky gut)以及腸道發炎相關疾病,研究成果於110年11月發表於《Cell》系列國際知名期刊《Cell Reports》。研究團隊自2012年起便利用dusp6基因敲除小鼠進行腸道菌相研究,發現缺乏dusp6基因的小鼠大腸上皮細胞上微絨毛生長增加,有較強的大腸上皮緊密連結與屏障完整性,進而對於小鼠結腸炎產生保護作用。運用次世代定序轉錄體學與磷酸化蛋白質體學等多體學技術和細胞分子生物學分析,發現缺乏dusp6基因抑制了腸道上皮細胞的醣酵解路徑,同時提升脂質的利用,造成粒線體耗氧率提高,維持腸道中的極低氧環境,能夠保持絕對厭氧菌的含量,維持了腸道微菌叢的平衡。針對dusp6基因敲除小鼠具有較能抵抗腸炎的上皮屏障和菌叢,尤其是能夠保留絕對厭氧菌的特點,研究團隊進一步將dusp6基因敲除小鼠的腸道菌叢轉殖到一般小鼠上同樣較能夠抵抗腸炎發生,接著利用微生物體學與培養體學分析方法,在菌叢中篩選出一株Duncaniella屬的全新腸道菌種NHRI-C1-K-H-1-87,並證實這株NHRI-C1-K-H-1-87細菌具有減緩腸炎的作用。愈來愈多證據顯示,腸漏和腸道微菌叢失衡與相當多的疾病皆有關聯,藉由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團隊的新發現,不論是透過腸道微菌叢,從基因調控上著手,或是利用單一株細菌作用,都可望為治療或預防發炎性腸道疾病帶來新契機,不但能改善腸炎患者的生活品質,減少相關衍生疾病的醫療支出,維持腸道菌相平衡預防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同時也降低相關疾病的衍生,在相關疾病的研究與治療擁有強大的可塑性與應用前景。
寶寶濕疹反覆發作「哭不停」 掌握5要點呵護肌膚
兒童節即將來臨,但最近氣候溫差相當大,許多孩童都出現皮膚問題,台中市一名8個月大的方小弟,這一兩個月因異位性濕疹反覆發作,臉頰和下肢都出現大片紅疹,且有脫皮情況,不僅哭鬧,更嚴重影響睡眠,幸好尋求小兒科治療兩週後,症狀大多緩解,目前也接受醫師建議,開始著手強化孩子皮膚的完整性並進行預防與保養。衛福部臺中醫院小兒科主任陳敏恭表示,濕疹是皮膚發炎的反應,小孩反覆發作且嚴重型的濕疹就稱為異位性皮膚炎。臨床上處理皮膚乾燥或濕疹的方法有三個階段:1. 避免階段:強化皮膚的完整、濕潤及去除惡化的原因。2. 保養階段:使用保濕乳液。3. 治療階段:使用藥物。在避免階段方面,如果孩子的皮膚正處於過度乾燥或濕疹急性發作的時候,建議每天洗澡時盡量用溫水而不是熱水,並使用濕疹專用或較溫和的肥皂或沐浴乳,輕輕塗抹在身體較容易產生油垢的部位,如腋下及鼠蹊部即可;較無油垢的部位如下肢或屁股,每週只需以肥皂清潔一至兩次,其他日子用清水清潔即可。建議整個洗澡過程不要超過10~15分鐘,就可以有效避免傷害敏感的皮膚。陳敏恭主任指出,過度清潔會破壞皮膚表面自然生成的「角質層脂質」保護,造成皮膚深層水分散失而導致濕疹。洗澡後可以用純棉的毛巾輕輕拍乾或壓乾皮膚,盡量避免過度用力擦乾,損傷已經敏感的膚質。如果孩子皮膚呈現微癢、微紅或已相當粗燥,就可以協助小孩進入保養階段。建議洗完澡3~5分後,在乾燥的皮膚表面塗上無色無味的保濕乳液,以收斂皮膚深層的水分,達到較好的保濕效果。如果皮膚狀況較為嚴重時,就建議一天至少要做早晚兩次的保濕工作。但如果濕疹已進展到皮膚發紅且孩子有明顯的搔癢動作,或足以影響孩子的情緒或睡眠品質時,就需要進入到治療階段。建議會塗上適當強度的類固醇(Steroid)或外用鈣調磷酸酶抑製劑(Topical calcineurin inhibitors),以迅速有效地降低搔癢的不適感。為達到更好的療效,必要時會建議在睡前搭配短效的口服抗組織胺,避免孩子睡眠當中不自主的搔抓皮膚。如果皮膚惡化到有黃色分泌物、疼痛或結痂,就可能是合併細菌發炎,需要趕緊就醫治療。為了有效預防小兒濕疹,陳敏恭主任亦提出5大注意事項:1.需補充足夠的水分,避免皮膚乾燥。2.攝取含Vit.D 的食物(魚、蛋類)及omega-3、omega-6必需脂肪酸的食物(魚類),以促進皮膚角質層脂質的生長。3.維護良好的睡眠品質。4.維持寢室濕度在55%~60%,避免室內過度乾燥而傷害敏感的皮膚。5.避免過度使用保濕乳液:因小孩皮膚平常就會分泌角質層脂質,如果過度使用保濕乳液反而會抑制它自然的分泌。
七賢版洪仲丘2/「最靈活胖子」操練致橫紋肌溶解死亡 高大成:教練難辭其咎
高雄市七賢國中一名3年級暱稱「小胖」的黃姓棒球隊員,去年在取水的過程中,突然身體不適昏倒,經「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醫)搶救12天後,仍然回天乏術,院方雖開具自然死亡或病死證明書,最後被檢方打臉改定為「意外」;對此,知名法醫高大成從小胖生前的病況斷定,一個小朋友沒有先天疾病就突然死亡,不脫意外或他殺之嫌,縱使教練不是故意造成悲劇,也難辭其咎,只是罪責輕重大小之分而已。「第一時間接到學校告知小胖暈倒了,要我趕去高醫急診室,我毫不遲疑地衝了過去。」小胖爸爸回憶指出,一到現場就看到臉色凝重的教練們,醫師直接說小胖很緊急需要插管治療,然後下午就轉到ICU(加護病房)。第二天醫師問說,「你兒子體格狀況看起來很好,怎麼送來醫院時這麼嚴重?」小胖爸爸被醫師這一問,他也愣住了,因為從學校通報後,還沒有時間了解事情過程。黃姓棒球隊員父親指出,小孩子從就國小3年級開始參加棒球社團,之後升學至七賢國中體育班打球,身手矯健被同儕稱為「最靈活的胖子」。(圖/黃威彬攝)14歲的小胖155公分、80公斤左右,體型壯但很靈活,家住高雄市仁武區,就讀登發國小3年級開始參加棒球社團,小5因緣際會到鼓山區參加「熊快樂社區棒球隊」,表現亮眼,更是隊上的開心果,同儕稱他為「最靈活的胖子」;小胖熱愛棒球又有天份,家境雖屬清寒,爸爸仍鼓勵他只要有心就去拚,因此他選擇到七賢國中念體育班,升學國中的身體檢查也很正常,而且曾長達一年時間,每天清晨從仁武區騎腳踏車到8公里外的鼓山區七賢國中上課練球,單趟時間就要40分鐘,晚上練完球再騎回家,體能狀況相當好。「當時醫師叫我天天到醫院待命,教練在旁則一味道歉,卻從未透露小胖倒下那天到底發生什麼事。」小胖爸爸困惑地表示,羅振宏校長安撫保證校方會負責醫藥費,確實做到了,但就是沒有真相,從小胖9月20日住進醫院到10月2日離世,整整12天,校方人員天天來醫院,就是沒人敢開口談小胖怎麼會變成這樣。 小胖爸爸表示,有次羅振宏校長在場,醫生直接解釋,小胖病情為「橫紋肌溶解症」,觀察指標「肌酸磷酸」(CPK)持續飆升,正常人數值是200,小胖最高竟然到6萬,需要洗腎排解毒素。過程中,病情曾一度和緩,只是一個禮拜後,醫護人員說小胖深層腦出血,昏迷指數是3分(為重度昏迷的最低分數),救回來可能也是植物人。他說,那時聽到這消息,簡直晴天霹靂,原本還想說小胖年輕,可以拚拚看能否搶救,但最後真的不忍心,只想不要再讓小胖病痛了。知名法醫高大成一聽到小胖的CPK值曾飆到6萬,「害呀!」他第一時間就冒出這句話,當人體肌肉受到破壞時,會產生磷酸酶,接著跟特定蛋白結合的產物會卡在腎臟,無法排尿、排解毒素,造成腎衰竭,並引發多重器官衰竭,數值飆到6萬,除非洗腎處理得很好,不然一般人死亡機率很大。高大成說,當訓練操到人體磷酸酶大量分泌出來,這是一定有罪的,教練難辭其咎,不用多講了,只是罪輕重大小之分而已。他也解釋,一個14歲的小朋友,沒有先天疾病就突然死亡,不是意外就是他殺,縱使教練不是故意造成悲劇,但也可能是過失致死,醫學判讀為外部造成的死亡沒有錯,但這外部力量,到底有沒有故意行為,需要由司法官的智慧來判讀。知名法醫高大成強調,橫紋肌溶解症為人體肌肉受到破壞時,產生的磷酸酶跟特定蛋白結合的產物會卡在腎臟,造成腎衰竭,嚴重時會致死。(圖/報系資料庫)
國內研發抗生素傳捷報 抑制新冠病毒有效率幾達100%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之際,首個由台灣生技公司自行研發的抗生素在抑制新冠病毒試驗傳喜訊,台大團隊發現其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率有效性的表現幾乎可達100%的效果,下一步將針對英國變異株(Alpha)、印度變異株(Delta)進行有效性測試。元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昨公布其所研發的新型抗生素YUAN-03,經委託台灣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教授張淑媛團隊進行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體外抗病毒試驗,證實YUAN-03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率幾近100%。元樟生技董事長蔡宜儒表示,YUAN-03是由本土藥用食用真菌萃取製成的新型抗生素,也是台灣自行研發的第一支抗生素。元樟生技公司成立3年以來,已陸續研發出數支新型抗生素。YUAN-03曾今年4月中旬,經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進行人類流感冠狀病毒hCoV-OC43體外抗病毒試驗發現,其抑制病毒有效率幾達100%。昨日元樟生技再公布台灣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張淑媛教授團隊實驗的成果。張淑媛為國內第一位分離出新冠病毒株的學者專家,其所率領的團隊在此次台灣防疫過程中,負責許多檢測、研究的任務,是對新冠病毒最了解的研究團隊。張教授團隊以病毒溶斑減少試驗、收率減低試驗、酸性磷酸酶分析等方式進行此次體外抗病毒試驗。結果顯示,YUAN-03抑制50%病毒感染劑量濃度51.63微克/毫升,以濃度達75微克/毫升劑量進行測試,證實其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率有效性的表現幾乎可達100%的效果。蔡宜儒表示,YUAN-03將持續進行抑制Alpha、Delta變種病毒有效性的測試;如果測試成功,將再進行動物試驗,並預計將與國外知名藥廠結盟,希望在今年底前能夠在新冠肺炎新藥研發上獲致具體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