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範風場
」 離岸風電 台電還喬不攏!2024綠能躉購難產
還喬不攏!往年都在前一年底公告的年度再生能源費率,2024年版卻遲至現在還沒有蹤影。主要是太陽能模組價格走跌,按公式政府要下修平均4.4元的太陽能躉購費,但業者以工資上漲、通膨未降,主張維持原價。雙方還須提資料佐證溝通,能源署表示,最快本月底才能定案預告。國內再生能源主要依據政府的電能躉購制度(FIT),由台電保證收購20年,費率則照每年成本等各項因子去調整,因此每年高低,不僅攸關業者經營獲利,更與消費者荷包有關。另外,光電費率如過低,恐影響業者興建意願。而2023年太陽光電建置併網量約12.12GW,已經落後目標量14GW;目前光電發電1年有100多億度,約占總發電量4%。隨著規模化成本下修,過去太陽光電費率每年約調低1%到3%,但2023年因為原物料、鋼材、人力成本等通膨高漲,最後維持原價不下修,算是罕見。目前屋頂型每度收購4.5元、地面型4元、水面型4.3元。另外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已上路,雖然出現0元競標流血價,可是第二階段遴選風場,至今仍有一家後來遞補的海峽風場尚未簽約。因此2024年度仍會公布離岸風電費率,但是否從現行4.5元往下調,尚未確定。離岸風電下個趨勢「浮動式風場」,經濟部要先選出2到3個示範風場,今年也會首度公布浮動式風電費率,先前風電業者已呼籲要提出具有誘因價格,但過高又可能被質疑圖利,屆時高低會受檢驗。主要關注的太陽能費率,目前經濟部已與光電業者開過3、4次會,雙方仍有歧見。光電業者指出,鋼構、水泥基樁、線材成本變化不大,但確實模組因大陸生產過剩,低價傾銷,價格有下滑,政府按照公式躉購費率要下費率。可是因應晚上用電,電力調節器工作時間變長,增加的經費也應該納入期初成本計算。太陽光電系統商業公會理事長廖禎松指出,模組雖有走跌,但波動仍很大,有可能年中又漲回去。廖進一步指出,再來就是通膨因素仍在,也影響工資上升。因此成本有走跌也有增加,業者主張今年費率不要調降,鼓勵建置,這部分還在溝通中。能源署官員說,相關成本意見都已在收斂中,1月底應該會預告,再看業者有無意見,等正式公告後,會回溯元月適用。
台電斥資250億元營運離岸風電 立委揭露只有1個月是零故障
立委王鴻薇今(31)日在立法院總質詢踢爆,台電第1期離岸風電示範風場,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共21台,整體標案金額高達249.9億,營運以來卻發生故障率極高情形,只有1個月是零故障,讓她質疑花近250億元買到的是孤兒機組,前景堪憂!王鴻薇說,日商日立與比利時商楊德諾在2018年2月共同承攬總價高達近250億元的離岸風電一期標案,日立負責3分之1、楊德諾負責3分之2,但離奇的是,日立在得標不到1年後,於2019年1月就宣布退出風力發電機的生產業務。王鴻薇指出,台電花250億買的風電機就此成為孤兒機,全世界絕無僅有。而台電離岸1期契約是20年,結果日立一年就關門,把維修轉給德商,請問全球有人像台電這麼佛心的嗎?她提醒,日本製的風電機就和日本製的壓縮機一樣非常稀少,日立風電機全世界就只有日本本土和台灣離岸1期在使用。王鴻薇也說,翻開台電公司過去1年每個月的月報,發現離岸1期幾乎每個月都有機組停機,且在月報上呈現的停機代碼是K7,也就是故障。她指出,今年除了6月全機組正常運作以外,其它月份少則2台、多則7台,好幾個月有3分之1的機組停擺。王鴻薇進一步表示,台電當初表示離岸1期風力發電,每年發電量3.6億度,但去年1整年只達到2.9億度;今年到9月為止更是只有1.8億度,剩下3個月,好幾台機組還一直故障,有可能達標嗎?「台電要發展綠能沒有人反對,但為何總是發生一些光怪陸離的事?」王鴻薇表示,得標不到1年廠商就退出風力發電機製造,這1年來風電機故障又頻傳,發電量也無法達標。她呼籲,請台電好好說明清楚,花了這250億元,到底在幹麻?未來這些風電機還有辦法修嗎?對於王鴻薇的質疑,經濟部長王美花則回應,「這訊息我今天才知道,我回去了解。」
風電貴森森3/離岸風電正當紅 外商強勢壓境本土廠難出頭
2016年蔡政府上台後,在2025年再生能源佔比20%的目標政策下,風力發電也是重要發電來源之一,不過相較之前台灣風力發電主要集中在陸上風電,蔡政府對於離岸風電的推動力道更為加大。以建置成本而言,離岸風電多了海洋到陸地這一段電路輸送,加上海底打樁更深,成本遠高於陸域風電,每1MW是陸域風電的一倍以上。但離岸風電機組的發電容量數倍於陸域風電,一般陸域風機的裝置容量平均每支為3MW左右,而離岸風機目前已可達每支10MW以上,若以提高再生能源比率為前提,推動離岸風電確有其必要性。行政院於2017年6月在行政院第3551次會議通過「風力發電4年推動計畫」(106-109年),規劃「先陸域、後離岸」策略,逐步推動風電設置。預計在4年內達成風力發電累計1334MW設置量,並建立中長期治本措施,優化設置環境,進而達成2025年6.8GW(陸域1.2GW、離岸5.6GW)的設置目標,希望藉此促進能源多元化及自主供應,並帶動內需與就業。台灣確實有很好的發展離岸風電的條件,因為根據國際工程顧問公司4Coffshore的資料顯示,全球前20大最好的風場,台灣海峽就佔了16處。而台灣發展離岸風電的問題,其實也是跟一開始發展陸上風電一樣,缺乏技術,只能由外國廠商來主導。儘管蔡政府有所謂的風電國產化政策規劃,但是深究台灣的產業狀況,能夠做到國產化目標的,其實只有部分領域,例如基樁、水下工程等,這些是台灣既有產業已經有基礎的,像是鋼鐵業,就可以延伸下去做,至於關鍵的風機等,就不是台廠可以吃得到的,還是只能靠外商。離岸風電因為裝置容量高、發電量大,成為再生能源中不可或缺的來源。(圖/台電提供)隨著政府積極推動離岸風電計畫政策,自2013年經濟部公布第一階段「示範風場」起,2018年完成第二階段「潛力場址」遴選、競價作業,至2019年底海洋風場全面完工商轉,並於2021年公布「區塊開發」選商機制,宣告台灣離岸風電發展,正式步入第三階段。第三階段將分三期核配風場,每期共配發兩年的裝置容量共3GW,每家業者最多獲配500MW,本階段第一期預計於2026、2027年完工併網。「官方有所謂的風場規劃,在規劃的建置容量中,分配給數家廠商來建置風機,但是官方所做的事情,就是分配,但是其他需要的作業,像是環評、行政流程等,還是由廠商來處理,在同一個風場裡,大家各自做環評,這其實有點難以理解,同一個環境做出來的環評會有差異嗎?如果有,那也很神奇,但你要接政府的案子,就是要做環評。」風電廠商告訴CTWANT記者說。風電廠直言,國產化的目標是很好,但是就目前的環境來看,外商挾豐富的經驗,一定會比台廠強,只是最近的狀況也可以看到,一個風場所需要的資金龐大,都是需要銀行專案融資,在沒有做出來完整的財務模型之前,銀行是不可能會貸放的。而國內銀行能不能、願不願意支持台灣廠商,也是很重要的關鍵。
離岸風電本土化原地打轉 業者與政府拉距影響第三階段開發
我國喊出2025年離岸風電產值1.2兆元,5年來相關建置已逐步開花結果,已進入第三階段開發,本土化的問題浮上檯面,成為業者與政府迫切必需解決的問題。歐洲在台商務協會(ECCT,歐洲商會)與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表示,台灣的離岸風電已經在亞太區位居領導地位,將帶動區域龐大商機,進一步發展風電產生氫能。歐洲商會副理事長尹容在2021全球離岸風電高峰會中表示,台灣風電第三階段的開發過程需克服疫情的挑戰,並提升港口基礎建設規模;相對在疫情下,台灣更需要發展再生能源降低對石化燃料的進口依存,促進能源安全。台灣的風電發展也帶動區域的龐大商機及新領域,例如運用風電產生氫能。對於台灣風電發展未來的障礙與機會,維斯特離岸風電公司亞太區總經理Alex Robertson表示,台中港目前需要加強投資以協助台灣生產下一代離岸風機,交通部對此回應將興建5座碼頭,專責風電製造基地所需。達德能源、哥本哈根風能開發、沃旭能源、西門子歌美颯等業者,提出第二階段所要求的本土化解決方案尚未成熟,亦未完成,目前推進至第三階段,此階段對本土化要求大幅提高,將成為極需商討解決的部分。此外,業者認為台灣許可證申請流程冗長、文件遞送及審查流程模糊不清、各機關規定重疊、船泊工作證限制嚴格等。全球風能理事會表示,風電的本土化與電價無法同時達成,風電風場需要再擴大才能促成產業鏈形成。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致辭表示,台灣至今已完成2座風場,2019年先有128MW正式商轉,明年台電的102.9MW示範風場也將上線,全力推動2025年5.6GW的風電再生能源目標。因應疫情,提出風場施工人員來台的防疫計畫,讓風場的施工可以順利進行。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經濟配合防疫提出風場施工人員來台的防疫計畫,共引進約1,000名作業人員及20多位主管,盡可能減少疫情對推動電場建置的影響。
風電併網啟動運維 300億商機一張圖看懂
用電量持續攀高、火力發電廠啟用出現爭議,台灣供電情況能否維持穩定受到高度關注。經濟部表示,電力供應離岸風電風場自今年起將逐案完工併網,除提供新型態的用電來源,未來20年風電運作維護也將產生龐大商機,據能源局估算高達6,135億元,可帶動金屬、機電、電纜、複合材料、機械及碼頭土木營建等產業發展。6月以來用電量持續攀高,不但八度打破今年用電紀錄,更五度刷新歷年6月用電量,台電預估進入7月盛夏後,酷暑氣候將讓用電量更形升高。由於核電廠將陸續結束運作,取而代之的離岸風電建置情況必須適時填補空缺。能源局官員強調,離岸風電於2019年底海洋風場完成併聯,今年起則有台電一期、海能、允能等多個風場完工,離岸風電已從第一階段示範風場,走進第二階段潛力場址。此進度除代表新能源成為電力供應的生力軍之外,未來20~30年的維護運轉期間,衍生出的龐大商機更受期待。官員對此強調,以2025年前完成的風場來計算,4.2GW裝置容量在未來20年的維運期間,可帶動後續商機高達6,135億元,換算每年306.75億元。官員進一步說,台灣離岸風場大多集中在西海岸,尤其苗栗竹南與彰化彰濱外海兩地區,未來設置運維碼頭會儘量靠近風場所在地。資料顯示,由於運維基地主要是作為海上作業人員上下船隻使用,不需要規劃高承載力,目前評估在彰濱工業區附近,以彰化漁港做為建置運維碼頭及風電業者的運維基地。風電業者沃旭能源對此表示,風場運維除興建期打造船舶等提供運維效能,也有助本地關聯產業的成長,像海運物流服務提供業者、機械和液壓服務提供商、工程諮詢和認證機構、用於檢查海上風機的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等機構、升降機服務提供商、安全設備提供商,電纜勘測提供商,和為陸上基地提供創新的可再生能源產品服務提供等。台電公司副總徐造華也指出,台電一期與二期風場招標時,有列完工後廠商須負責維護五年的條件,因此台電計劃自組運維團隊的時間,預計落在2026及2030年,會參考風場前五年的運維資料制定計畫,找尋合作廠商負責。
【風電危國安2】水文情資各國列機密 國營會竟讓陸船來台
為何我國禁止大陸製船舶來台進行水下工作及探測?依據能源局的政策,主要是擔心大陸製船隻可能會在船隻裝設水文探測等相關設備,藉機掌握台灣海域地質、地形及水流方向,以便進行戰略規劃,也因此,只要是大陸製的船隻來台灣海域工作,都必須依「兩岸交流安全跨部會協調審查機制運作流程」,向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申請辦理國安審查。一位不願具名的廠商指出,台電在彰化外海架設離岸風電示範風場,去年由比利時商楊德諾與日立,以新台幣249億得標,但包商卻引進一艘大陸製造、盧森堡籍的6隻支撐腳自升式平台船Taillevent,因平台船「身分」特殊,且能源局早規定不得引進大陸船隻,但台電為了工期順利進行,竟轉向國營會求助,而國營會竟還協助台電,透過「進口船隻國安審查通過」方法解套,預計明年6月前讓大陸製船隻來台。2018年5月,承包台灣許多海洋工程的比利時商楊德諾集團,與海洋風電(Formosa 1)簽定合約。(圖/翻攝自上緯公司官網)此外,目前國防部與國安局負責的國安審查,多以書面進行,在沒登船檢查的狀況下,是否能落實把關,恐怕也是漏洞之一。從事海事工程的業者笑稱,「如果大陸真的有心以此滲透,那很快就會看到對岸軍艦在我國海域隨意航行。」文展權表示,水文資料都被各國列為機密等級,美國、日本、甚至連印尼等國,都嚴格禁止非自己國籍船隻進行探勘或水下工作。(圖/宋岱融攝)高雄海事工程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文展權表示,水文資料對每一個國家來說都相當重要,列為機密等級,像是美國、日本、甚至連印尼等國,都嚴格禁止非自己國籍船隻進行探勘或是水下工作,目的就是防止國內附近海域的地形、土質,水流等資訊外洩,一旦外洩等同門戶大開,甚至有戰略機密的疑慮。外商憂心,若開放大陸製船舶來台從事水下作業,水文資料將有外洩疑慮。圖為軍方「漢光演習」在新北市淡水河畔,進行反滲透操演。(軍聞社提供)台電專業總工程師兼發言人徐造華表示,當初包商將工作船向台電提出申請,由台電向主管機關國營會申請送國安審查時,能源局也有與會,基於包商所提出專業考量,因應彰化外海砂質地形,六腳工作船會比較安全,經過委員會通盤考量,才以特案通過。徐造華強調,該艘工作船的精密設備都非大陸製,只有船身鋼板來自大陸,應不至於構成國安威脅。
【風電危國安1】台電掩護包商用陸貨 示範風場恐成賣台基地
台電為如期在明年完成彰化外海的示範風場,不顧國安危機,默許包商引進大陸製盧森堡籍的六腳安裝船,為了掩護包商,竟透過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國營會)申請國安審查,引發其他外商不滿反彈,業者擔心此例一開,未來其他開發商可能會循類似管道「繞道」使用大陸船,如此一來,我國的海域水文資料恐將外洩。12月4日,雲林縣口湖鄉8大養殖區漁民召開記者會,因為養殖業者擔心,離岸風電興建工程可能造成海水泥沙混濁,影響海水品質,要求風電公司作好配套措施,以免影響到養殖業者生計。養殖業者召開記者會表示,擔心離岸風電工程可能造成海水泥沙混濁,希望能夠做好配套措施。(圖/報系資料庫)由於政府開出「2025年綠電比例達20%」的支票,積極推動能源轉型政策,離岸風電成為這幾年重要推動目標,而台灣首座離岸風場「海洋風電」(Formosa 1)也已於今年11月12日啟動,是風電邁入商業規模的重要里程碑。依照經濟部能源局的規劃,預計在台灣海域打造約6、7百座離岸風機,為了落實國家政策,經濟部要求風電產業不管是建造、材料,甚至連專業人員都需建立在地化、本土化系統,連施作的工作平台船,都要求不能為大陸製,其中也有國安考量。總統蔡英文10月12日出席海洋離岸風場啟動典禮,強調台灣綠能產業將邁向國際化。(圖/報系資料庫)但本刊接獲投訴,位在彰化外海的示範風場,台電協助承包商引進的「風機安裝船」,竟然是大陸製造,引發外商及本土廠商強烈反彈,更暗藏我國海域水文資料外洩的國安危機。業者擔心,此例一開,等於是另類開放大陸船隻進口台灣,中資也可能在海外第三地成立轉投資公司承攬台灣風場業務,循此模式將大陸船隻引進台灣,如此以來,本土廠商將失去優勢。大陸船隻來台一向是敏感話題。2015年曾有大陸平台工作船通過國安審查,來台參與離岸風電海上氣象塔設置工作,當時就引發爭議。今年初另有業者引進一艘新加坡籍的探勘工作船,也被發現是大陸製造、且未經國安審查,更不符合國產化要求,台電如今竟為了完成示範風場竟罔顧國安疑慮,政府相關部門應立即清查,才能確保國家安全。台電專業總工程師兼發言人徐造華表示,當初包商將工作船向台電提出申請,由台電向主管機關國營會申請送國安審查時,能源局也有與會,基於包商所提出專業考量,因應彰化外海砂質地形,六腳工作船會比較安全,經過委員會通盤考量,才以特案通過。徐造華強調,該艘工作船的精密設備都非大陸製,只有船身鋼板來自大陸,應不至於構成國安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