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波刀治療
」 手抖原發性顫抖「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 「神波刀」非侵入精準治療
67歲馬女士罹患帕金森氏症,108年起於臺北榮總神經內科門診定期追蹤,藥物治療雖症狀有所改善,但右手及腿部顫抖,面部表情僵硬導致說話變慢,手腳顫抖或僵硬造成寫字或如廁困難,無法正常生活。經縝密的術前評估,於去年5月接受神波刀治療,術後右手及腿部震顫立即獲得改善,術後1個月完全沒有顫抖的情形,術後4個月未出現顫抖情形,腿部輕微僵硬,有時候會忘記服藥但並沒有感覺異常,至112年年底追蹤,術後狀況維持良好。80歲劉先生,40多歲開始出現右手震顫,顫抖症逐漸惡化。休息時震顫會減輕,想做事時顫抖的情況更加明顯,讓他無法寫字,也很難維持日常生活。經縝密的術前評估後,劉先生於112年4月接受神波刀治療。顫抖情形顯著改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術後1個月、3個月、5個月的追蹤,狀況維持良好。臺北榮總神經外科引進「神波刀」手術,以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打斷顫抖神經迴路,非侵入性,不需開顱、無需麻醉,成功治療「原發性顫抖症」及「帕金森氏症」患者,未來可望用於癲癇、肌張力不全、強迫症等治療,為神經疾病患者一大福音。有些人雖四肢健全,卻因原發性顫抖症或帕金森氏症而不能獨立生活,連夾菜、倒水、擠牙膏、刷牙等日常基本動作都很困難,更遑論工作,不但難以維持生計,更影響自我的社交活動與心理健康。臺北榮總神經外科李政家醫師表示,臺灣約有40萬人罹患原發性顫抖症,比帕金森氏症還要常見,原發性顫抖是因為神經退化,造成身體不同部位持續性顫抖,老年人最常見,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有逾半數原發性顫抖病人有家族遺傳病史,目前預估國內約有40萬人有此困擾,其中約10萬人的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除了寫字無法準確握筆,拿杯子卻把水灑出來,連穿衣、簽名都成挑戰。李政家醫師說明,一般不論治療原發性顫抖或帕金森氏症都會先採用藥物治療,若症狀無法控制,則須進一步進行手術治療,例如丘腦切開術 (Thalamotomy)或裝置深部腦刺激器(DBS),兩者都需進行開顱手術,鑽一個小洞,以電燒專用的鈍針深入丘腦,進行燒灼或植入電刺激晶片持續電刺激,兩種手術治療成效顯著,但許多病友忌憚開腦,以及體內需安放電極後的風險而裹足不前。李政家醫師指出,相較於傳統外科侵入式手術,神波刀是一種非侵入性無創的精準治療,無須在病人腦中植入電極及電池,透過超過1000個超音波晶體聚焦能量在丘腦,加熱局部腦區使得神經壞死,打斷產生顫抖的神經迴路,過程中無須麻醉、無須打開頭骨,避免感染、腦出血等併發症,在病人清醒下進行治療,搭配MRI核磁共振導航,準確定位,並導引能量至目標的神經核一次完成,術中評估,立即達到治療效果,用來治療原發性顫抖成效顯著,提供神經疾病患者更多治療選擇,
64歲婦人雙手顫抖「無法喝湯」 神波刀治療後徹底改善
64歲的邵大姊罹患「原發性顫抖症」數年,雙手會不自主地顫動,兩年前,手抖的情況每況愈下,發病嚴重時甚至無法好好用餐,連筷子、湯匙都拿不穩,外出聚餐時,只能靠朋友來協助,「夾菜還能靠人幫忙,但喝湯怎麼辦?」邵大姊無奈地說。另外,手抖不僅影響用餐,連基本梳洗都無法順利完成,長久下來,越來越不想出門參與社交活動,原本期盼退休後能夠沉潛花藝、園藝,但連基本的剪枝、修葉都難操作,只得被迫放棄。直到去年5月,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雙和醫院神經內科門診就醫,經過主治醫師柯子翔評估後,決定透過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又稱「神波刀」來改善右手顫抖症狀,而在去年12月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建議神波刀得間隔九個月以上才得以完成雙側治療後,雙和醫院神經科團隊便與邵大姊討論完成雙側治療的可行性,徹底改善雙手顫抖病況。邵大姊指出,一開始左手的顫抖狀況其實是比右手還嚴重的,但想先讓慣用手恢復正常,成果符合預期以及考量到生活中左右手的使用均不可或缺,因此決定在8月底進行針對左手顫抖的神波刀治療。「雙手恢復正常,重新掌握人生的感覺真的很棒!」邵大姊開心地說。柯子翔醫師表示,原發性顫抖通常會先以藥物治療,但臨床上約有4成患者服藥效果不佳,此時則需考慮手術治療,不過外科開顱手術風險大,術後也需要較長的恢復期,屬於非侵入性的神波刀就是另一個選擇。治療過程不需麻醉,不用擔心感染、腦出血等併發症,搭配MRI核磁共振導航能一次完成,三天即可出院。雙和醫院神經外科羅偉倫醫師指出,神波刀在進行治療時,以特製頭盔聚集1024束超音波束,搭配腦部磁振造影立體定位,精準燒灼腦部深處幾毫米大小的神經,治療中可能有些許不適、包括頭痛、暈、嘔吐感,絕大多數為暫時性,後續住院時,也會使用類固醇藥物來控制治療部位之腦水腫情況,後續約2成患者有短暫頭暈、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但大多在一至三個月內就消失,從臨床的評估來看,顫抖程度明顯降低。雙和醫院自2019年6月起啟用「神波刀」治療原發性顫抖,並於2023年8月底完成首例階段性原發性顫抖雙側治療,雙和醫院也製作「當你顫抖時會想起誰」及「消滅顫抖、左右開弓」兩部衛教影片,期待透過真實反映與邵大姊的治療心路歷程,幫助民眾認識原發性顫抖及神波刀治療過程。
全台近8萬人罹帕金森氏症 新療法!免開刀阻斷顫抖神經迴路
60歲的邱先生6年前發現自己開始出現手抖症狀,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門診,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接受口服藥物治療緩解症狀;最近2年多,邱先生手部顫抖特別嚴重與僵硬,無法完成喝水等簡單動作,生活多難以靠雙手自理,也無法好好入睡,情緒大受打擊痛不欲生。經部帕金森暨動作障礙科呂明桂主任建議,邱先生與家人討論後,今年七月接受「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手術」(以下簡稱神波刀)治療:運用非侵入性的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束,找到病灶處即定位,就僅約0.4公分大小的神經組織進行熱消融,阻斷產生顫抖的神經迴路。治療過程病人不需要接受開刀與麻醉,對於原來有糖尿病史的邱先生更多安全保護,術後,邱先生的手部顫抖消失,能順利拿起湯匙喝湯,拿水杯也很平穩。帕金森氏症僅次於失智症,為國內第二常見之神經退化疾病,根據110年健保資料統計,巴金森氏症病友人數共77,428人,臺灣癌症防治網文獻顯示,此疾病影響65歲以上的疾病人口盛行率約1%,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也增加,80歲以上的人口可達4%。主要症狀包括動作遲緩、肢體顫抖、僵硬、步行及平衡障礙等,許多病人同時也有非動作障礙問題如便秘、失眠等。呂明桂指出,許多受帕金森病症狀困擾的病友,藥物控制在疾病初期或許有效,但服藥的頻率及藥效的波動對許多病人仍是令人困擾,也有為數不少的病友無法忍受藥物帶來的副作用。衛福部去年核准神波刀治療可使用於帕金森病人,無異是一大福音。呂明桂主任表示,神波刀治療不需開刀,即使病人有糖尿病等多重慢性病,也不必因顧慮有傷口感染風險而放棄治療。惟須注意的是目前神波刀治療仍以單側症狀為主,且接受治療者頭骨密度不能太低,否則超音波能量將無法有效傳遞到腦內治療標的。中醫大附醫神波刀治療團隊已累積豐富經驗,能以標準化的治療流程為病患改善常見的帕金森病症狀,幫助病友重拾生活品質和自信心。
6旬翁患巴金森氏症痛苦難耐 「神波刀」治療成功擺平手抖!
60歲的邱先生,6年前出現手抖症狀,就醫確診罹患巴金森氏症,一開始以口服藥物緩解症狀,但近年手抖嚴重、僵硬,連喝水都無法完成,人生大受打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巴金森暨動作障礙科主任呂明桂,建議進行「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手術」(簡稱神波刀)治療,邱先生術後手部顫抖消失,能順利拿湯匙與水杯,讓他直呼:「很難想像,半天之內,原來的悲苦世界竟能翻轉」。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巴金森氏症僅次於失智症,為國內第二常見之神經退化疾病,根據110年健保資料統計,巴金森氏症病友人數共77,428人。台灣癌症防治網文獻顯示,此疾病影響65歲以上的疾病人口盛行率約1%,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也增加,80歲以上的人口可達4%。主要症狀包括動作遲緩、肢體顫抖、僵硬、步行及平衡障礙等,許多病人同時也有便秘、失眠等非動作障礙問題。動作遲緩肢體顫抖僵硬步行平衡障礙便秘失眠超音波熱消融 免開刀麻醉 呂明桂表示,許多病友初期使用藥物控制疾病或許有效,但服藥的頻率及藥效的波動,對許多病人仍造成困擾,也有為數不少的病友無法忍受藥物帶來的副作用。衛福部去年111年核准神波刀治療可使用於巴金森病人,無異是一大福音。神波刀運用非侵入性的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束,找到病灶處定位,在僅約0.4公分大小的神經組織進行熱消融,阻斷產生顫抖的神經迴路。▲「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手術」深入腦部核心治療位置。(圖/中醫大附醫提供)呂明桂說明,神波刀治療不需開刀與麻醉,即使病人有糖尿病等多重慢性病,也不必顧慮傷口感染風險而放棄治療。惟須注意的是,目前神波刀治療仍以單側症狀為主,且接受治療者頭骨密度不能太低,否則超音波能量將無法有效傳遞到腦內治療標的。中醫大附醫神波刀治療團隊已累積豐富經驗,能以標準化的治療流程為病患改善常見的巴金森病症狀,幫助病友重拾生活品質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