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功能異常
」免疫力下降!易感染「1罕見黴菌」 醫曝:這些人要多注意
一位56歲的男性患者,本身有C型肝炎和肝硬化的病史,因肺炎和肋膜積水的情形至醫院就醫,經胸部X光和電腦斷層的檢查後發現,在肺葉中有好幾片結節狀陰影,後續為該患者安排了抽血和痰液的檢查,初步發現痰液和血液中都有細菌感染,不過沒有肺結核菌的感染,但在抗生素治療後,肺炎的改善並不理想,於是進一步安排肺部病灶的切片檢查,確診為相對少見的「隱球菌肺炎」感染。隱球菌屬黴菌 感染嚴重程度依免疫力而定中榮嘉義分院病理檢驗科醫師謝耀文表示,隱球菌(Cryptococcus)並不是一種細菌,而是屬於黴菌的一種。隱球菌症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病人的免疫狀況,可能無症狀或出現肺炎、胸水及其他更嚴重的表現,肺部感染是常見的病症,且症狀和一般細菌性肺炎不太相同,有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或是有較慢性的咳嗽、發燒、肋膜痛、或體重減輕,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通常呈亞急性或慢性病程,症狀為發燒、頭痛、噁心、嘔吐等,也可能出現視力喪失、顏面癱瘓。多管齊下才能正確診斷 合併這些症狀當心隱球菌腦膜炎隱球菌肺炎常有特殊的電腦斷層特徵,配合臨床表現,細菌學及病理細胞學檢查可以診斷。病理檢查要由支氣管鏡切片或經皮穿胸切片在顯微鏡下發覺隱球菌的存在。一旦診斷出隱球菌肺炎,尤其是有較長時間的頭痛、發燒、頸部僵硬、嘔吐、顱神經功能異常的患者,建議再做腰椎穿刺以排除隱球菌腦膜炎的可能性。這些人易好發 耐心治療可獲良好預後謝耀文醫師說明,通常隱球菌感染好發於免疫力不全的病人,例如罹患愛滋病、惡性淋巴瘤、癌症化療的血球低下、紅班性狼瘡、類肉瘤症、糖尿病患、長期類固醇治療者或器官移植病人,因此需要配合醫師以抗黴菌的藥物治療。另外,免疫力正常的人雖然也有可能感染隱球菌,但發生機會非常低,且如果免疫力正常或是經醫師診斷後,確認單純感染但無顯性症狀,可持續密切觀察2-3個月,由醫師評估病灶情況,給予不同治療策略,大多可得到良好預後。
巴金森氏症盛行率飆升! 4大醫院投入新藥臨床試驗
近10年來,台灣巴金森氏症盛行率翻倍!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何應瑞表示,這項疾病不僅需要被重視,更需要盡速開發更好的醫藥,以造福患者。台灣目前正在執行一項巴金森氏症新藥臨床試驗,經過美國FDA與台灣食藥署核准執行,包括台大醫院、台北榮總、中國醫藥大學、高雄長庚,符合條件之「巴金森氏症失智」患者可以參加試驗。11月29日是世界動作障礙日,何應瑞教授提供轉譯「國際巴金森與動作障礙學會」(International Parkinson and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IPMDS)所發表的一系列圖卡,協助說明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症狀與應注意事項,以供患者與家屬了解與注意。巴金森氏症盛行率持續飆升何應瑞表示,巴金森氏症(也稱為帕金森氏症、巴病或帕病)是目前增長最快速的腦部疾病,成長率超出預期。近10年來,台灣巴金森氏症的盛行率快速飆升,從2002年的每10萬人中約有150人患病,飆升到2009年的每10萬人約有300人罹患此疾病。▲近10年來,台灣巴金森氏症盛行率翻倍!(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何應瑞提供)不僅巴金森氏症,還有眾多疾病也會出現動作障礙,包括路易氏體失智症、肌張力不全、亨丁頓氏症、多系統退化、肌陣攣、漸進性上核麻痺、不寧腿症候群、刻板行為、遲發性運動困難、妥瑞氏症、顫抖、威爾森病等。動作障礙疾病是神經功能異常,會干擾身體的運動功能,進一步干擾日常生活。動作障礙疾病多樣化,包含動作緩慢、不自主運動等,病理原因多樣化,有些病理原因還不清楚。當巴金森氏症患者出現身體無法協調與控制平衡,此為「共濟失調」,導致常常跌倒,病理原因多樣化,很難治療;另外還有「舞蹈症」,身體不自主、不規則且不預期地亂動,導致患者看起來很激躁或笨拙。除了動作障礙,巴金森氏症還包含了非運動症狀,例如便祕、睡眠障礙、幻覺,甚至記憶缺陷。需持續監測用藥與治療效果 巴金森氏症治療複雜,大部分情況下僅能減緩症狀及降低惡化的程度,所以需要持續監測用藥與治療效果。由於這項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都非常具有挑戰性,因此一定要找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看診,以便正確診斷與治療這項特殊的疾病。何應瑞深耕巴金森氏症新藥開發,目前正在執行一項巴金森氏症新藥臨床試驗。這項試驗經過美國FDA與台灣食藥署核准執行,要檢測治療併發認知功能退化的巴金森氏症(稱為巴金森氏症失智;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PDD)之效果。臨床試驗的受試者必須符合試驗條件,才可以參加臨床試驗。若患者有意願參加這項臨床試驗,可以就近掛號下列醫院的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直接向醫師表達有意願參加臨床試驗,醫師會為患者進行必要的檢查,若條件符合,就可以參加試驗。臨床試驗中心與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吳瑞美、戴春暉、郭明哲、范恬心、林汝甄台北榮總:蔣漢琳、陳俊宇、劉祐岑中國醫藥大學:蔡崇豪、呂明桂、楊玉婉、黃匯淳、蔡昇達、敖瑀高雄長庚:林祖功、張永義、陳盈發 參考資料:國際帕金森氏症與運動障礙協會
心情低落以為是憂鬱症 一查竟是腦瘤
58歲邱女士日前突然變得疲倦消極,以為自己是身心方面出了狀況,故而至身心醫學科門診,經醫師問診後發現邱女士出現步行不穩、視力模糊、嗅覺喪失等症狀,便安排核磁共振造影,赫然發現她前顱底有一8公分的巨大腦瘤,遂轉診至神經外科進行腦瘤全切手術,成功摘除巨大腦膜瘤,1週後平安出院。腦膜瘤生長緩慢 易頭暈噁心、嗅覺與情緒變化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定洲指出,腦膜瘤的發生率佔整體腦瘤的三分之一,尤其好發於30歲至50歲成人,其中以女性居多,男女比約1:2。腦膜共有三層,由外到內依序是硬腦膜、蜘蛛網膜及軟腦膜,腦膜瘤的成因主要來自蜘蛛網膜的帽狀細胞增生,常生長於大腦半球的圓凸部、蝶谷脊、矢狀竇旁等部位。大多數腦膜瘤生長速度緩慢,其出現的症狀取決於其生長位置與速度,以邱女士為例,前顱底由額骨的框板、蝶谷體前部、蝶谷小翼和篩骨的篩板構成,容納大腦半球的額葉,額葉掌控人體的自主行為,如負責行走行為、視覺感知、長期記憶與情緒控制,一旦腦膜瘤生長於前顱底,便會造成額葉損傷,因而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嗅覺喪失、視力減退、情緒變化等臨床表徵。腦瘤全切手術為主 放術治療聚焦病灶腦膜瘤的治療以腦瘤全切手術為準則,透過高速氣鋸打開適當大小的頭骨將腦膜瘤剝離後取出,但開顱手術仍會存在無法完整摘除的可能,因此可採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藉由三度空間立體定位的方法將多個放射線射束集中於顱內病灶,以發揮定點、聚焦的治療效果,亦能避免周邊正常組織受到不必要的照射。劇烈頭痛、神經功能異常 務必就醫診治李定洲提醒,若是出現劇烈頭痛及神經功能異常時,務必及時就醫;同時也建議具有家族史或神經學症狀異常的40歲以上成人定期接受核磁共振造影或電腦斷層檢查,從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神采奕奕變疲倦消極…58歲婦「嗅覺喪失」就醫 前顱驚見8巨瘤
本來整日都神采奕奕的58歲邱女士日前突然變得疲倦消極,以為自己是身心方面出了狀況,故而至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門診。醫師問診後發現,邱女出現步行不穩、視力模糊、嗅覺喪失等症狀,便安排核磁共振造影,結果顯示患者前顱底有一顆8公分的巨大腦瘤,遂轉診至神經外科門診。李定洲醫師予以腦瘤全切手術,成功摘除巨大腦膜瘤,1週後平安出院。李定洲醫師指出,腦膜瘤的發生率佔整體腦瘤的三分之一,尤其好發於30歲至50歲成人,其中以女性居多,男女比約1:2。腦膜共有三層,由外到內依序是硬腦膜、蜘蛛網膜及軟腦膜,腦膜瘤的成因主要來自蜘蛛網膜的帽狀細胞增生,常生長於大腦半球的圓凸部、蝶谷脊、矢狀竇旁等部位。醫師說明,大多數腦膜瘤生長速度緩慢,出現的症狀取決於其生長位置與速度,以邱女士為例,前顱底由額骨的框板、蝶谷體前部、蝶谷小翼和篩骨的篩板構成,容納大腦半球的額葉,額葉掌控人體的自主行為,如負責行走行為、視覺感知、長期記憶與情緒控制,一旦腦膜瘤生長於前顱底,便會造成額葉損傷,因而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嗅覺喪失、視力減退、情緒變化等臨床表徵。李定洲醫師提醒,若是出現劇烈頭痛及神經功能異常時,務必及時就醫。(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李定洲表示,腦膜瘤的治療以腦瘤全切手術為準則,透過高速氣鋸打開適當大小的頭骨將腦膜瘤剝離後取出,但開顱手術仍會存在無法完整摘除的可能,因此可採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藉由三度空間立體定位的方法將多個放射線射束集中於顱內病灶,以發揮定點、聚焦的治療效果,亦能避免周邊正常組織受到不必要的照射。李定洲醫師提醒,若是出現劇烈頭痛及神經功能異常時,務必及時就醫;同時也建議具有家族史或神經學症狀異常的40歲以上成人定期接受核磁共振造影或電腦斷層檢查,從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兒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人妻遭媽媽1原因怪罪:妳害的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兒童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會影響到行為和學習表現,也可能導致學習成績不佳。新北一名寶媽抱怨,自己的兒子患有這種疾病,媽媽卻認為是她害的,沒有人挺她,讓她覺得很難過。原PO在臉書「爆怨2公社」社團表示,兒子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媽媽卻說:「是因為妳懷孕的時候,被檢查出來有妊娠糖尿病,所以小孩才會有ADHD」,認為一切問題出在她,和女婿一個鼻孔出氣,讓她覺得很無奈,覺得自己的媽不是媽,反而比較像婆婆。原PO感到十分無奈。(圖/翻攝自爆怨2公社)貼文曝光後,掀起一陣討論,網友紛紛留言:「這媽媽…真的很會怪罪…別想太多,ADHD的孩子只要引導對的方向,也會有很好的發展的!」、「妳媽哪裡有毛病?莫名其妙,討好女婿到這種地步」、「誇張的媽媽」、「沒必要走心,純粹是你媽無知罷了」,也有人分享:「我的2個外甥在學齡前都是確診個案,成年後行為完全正常」。據了解,ADHD的病因被許多醫學資訊確定,是因為大腦多部位神經功能異常所造成的,主要的病變部位以大腦額葉為主,但為何會異常,在大量的研究和診斷中,仍找不到精確的病因,不過其中認為基因的原因佔了75%。
酷熱增中暑危機 吃這4種藥要當心
入夏以來氣溫不斷飆升,暴露在陽光底下過久,當心出現熱傷害。台中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提醒,中暑高危險群除了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者外,若服用具抗膽鹼作用、降血壓、抗憂鬱及抗精神分裂症等藥物,因會影響體溫調節,也會增加中暑機率。魏智偉表示,暴露在高溫環境下,如果出現散熱調節失衡,造成體溫超過41.1℃以上,合併有昏迷、抽搐等神經功能異常,即為中暑;初期症狀表現包括頭暈、頭痛、疲倦無力、噁心、視力模糊、呼吸急促、皮膚乾燥無汗等。除高危險群外,若服用特定藥物因會影響體溫調節,也會增加中暑機率。魏智偉說,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如治療鼻塞用的抗組織胺、治療巴金森氏症的藥物、部份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等,可能會抑制汗腺分泌。交感神經作用劑如咖啡因、麻黃素等,會造成血管收縮,減少皮膚血液流量,導致散熱減低。魏智偉說,部分降血壓藥物,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等,可能使心血管系統應付高溫的調節能力降低,利尿劑則可能影響人體水分與鹽分平衡,抗憂鬱劑會抑制排汗。魏智偉呼籲,有服用這些藥物的民眾,務必補充足夠水分與鹽分、烈日下戴帽子或撐傘遮陽,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下,也切勿自行停藥,若有任何用藥疑慮應諮詢主治醫師,避免病情惡化。
失眠不只是睡不著 睡睡醒醒也很傷身
失眠可以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不過難道真的只有「睡不著」才是失眠嗎?其實只要在一周內每晚醒來2次以上,就是失眠的症狀,可以尋求醫師的協助。根據調查輪班工作者有更高的機會出現失眠問題,有23.3%的輪班工作者有失眠經驗,是單純日班工作者的2倍之多,同時若有長期失眠症狀會讓身體容易出現,像是生理、神經功能異常等等。而失眠的症狀不單只是睡不著,而是包含難以入睡、睡睡醒醒等等,只要睡眠不足以供應在白天使用,基本上就能稱之為失眠,建議尋求醫師協助。精神科醫師許博彥表示,失眠及焦慮症狀背後有不同的因素,患者不能仰賴安眠藥,否則救人藥品也會變成害人的毒品。(圖/報系資料照)當然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很多,精神科醫師許博彥就表示,失眠只是一種症狀,而造成如此的原因有許多,但不能過於依賴藥物,否則就會有成癮的可能。
醫師曝光6項失眠徵兆 長期嚴重時恐猝死
一名30多歲的女性機場文職人員長期上夜班,工時被安排為晚上8到12點,休息3到4小時後,再上班凌晨4點到早上8點,因為居住在台北,來回不便,休息時間大多直接待在公司,長期下來日夜難眠、精神不濟,且情況已持續超過6個月,就醫診斷後是失眠導致,醫師建議放慢腳步,就寢前放空腦袋,再經藥物治療,才逐漸改善。據《三立新聞》報導,替該患者診治的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表示,白天身心適應問題未處理妥善,會造成夜晚失眠,夜晚失眠又常導致白天身心健康問題,形成惡性循環。陳家駒說,失眠的定義不能只看晚上睡不著來判定,白天的生活也會影響睡眠,醫師除了會詢問病人幾點就寢之外,也會關心白天的精神狀態如何等等。他指出,失眠的表現方式可能是「難以入睡」、「睡睡醒醒」、「有睡像沒睡」、「睡眠的質量不足以支撐白天活動」,或是不符合正常睡眠生理參數,當1周出現有2次以上前述現象或每晚醒來超過2次時就應該就醫。長期失眠會引起生理、生化功能及自律神經、神經功能異常,代謝、修補、免疫功能異常…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合併精神身心疾病發生,嚴重時過勞耗竭甚至猝死。常見引起失眠的原因,最多是壓力引發,睡前飲用提神飲料、疾病(慢性病引起痛癢導致難入眠或憂鬱症等)、藥物副作用等。長期失眠恐怕造成身心各方面問題。(圖/Shutterstock)失眠的治療因人而異,陳家駒提到,睡眠治療要因人、因時、因病況及病程,和共病共藥衡量處理,平時有無使用會影響睡眠的藥物,如中樞神經類藥物,是否同時患有慢性病引起痛癢或憂鬱症等,導致難入眠。治療效果也要依患者生活、習慣、用藥態度、是否經常飲酒、自行調整藥物,經由生活管理調整、睡眠環境塑造,加以合理適切藥物施用管理才能見效。陳家駒特別提醒,許多人失眠會吃安眠藥,但安眠藥種類繁多,使用極其複雜,最忌自行隨意調整。如何選用、何時加減、使用方式、如何適時調整、停藥等,都需小心謹慎,否則恐怕導致反效果,使失眠的因素更複雜,或造成失眠慢性化、藥物依賴、成癮、濫用,生活、睡眠生理混亂,個人身心健康及身心病況惡化,甚至造成生命危險。至於有些人會看精神科或身心科,陳家駒表示,當藥物治療2個月以上仍未見效,應確認自己是在精神(身心)專科或睡眠專科求診,加強探查引起失眠的背後因素,遵照醫囑調整藥物及治療,並有慢性化用藥可能。他提醒,有睡眠問題應即時儘早就醫,與醫師密切配合了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