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毒素
」 中毒 河豚 神經毒素 南投 大陸「紅心甘蔗」更甜?婦吃完4天昏迷「多重器官衰竭」 專家揭原因
俗話說「冬吃甘蔗賽人蔘」,甘蔗口感清甜,且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深受人們喜愛,然而在品嘗這份甘甜的同時,也需要多加注意,因為一旦吃不對,甘蔗就可能變成致命毒藥,因吃甘蔗中毒進醫院的事件也時有發生。大陸杭州一名53歲婦人近日吃了甘蔗,不料4天後突然陷入昏迷,經診斷為多重器官衰竭。《柳州晚報》報導,浙江省杭州市53歲的王阿姨近日晚飯後照常吃甘蔗時,發現味道不太對,除了吃起來不脆,有些發糠,甜中略帶著一股酒酸味,甘蔗內部呈淡褐色,當晚睡前開始感覺噁心,同時拉肚子。4天後,婦人突然呼吸困難、皮膚濕冷、意識模糊,隨後陷入昏迷,被送往醫院緊急搶救。經診斷,王阿姨是食用黴變甘蔗中毒、腸道感染引發膿毒症、感染性休克及全身多器官衰竭。醫生表示,常有人以為甘蔗內部呈現紅色會變得更甜,其實甘蔗出現「紅心」、「黑心」,是因為受到了黴菌污染,此時千萬不能食用。由於甘蔗的含糖、含水量高,雖然果皮堅硬,但收獲時往往存在切口,果肉會暴露出來,易受儲存條件和運輸環境影響,存在被黴菌污染的風險。據了解,在能夠使甘蔗黴變的黴菌中,節菱孢黴菌堪稱最危險的殺手。這種黴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劇毒的毒素「3-硝基丙酸」。這是一種強烈的噬神經毒素,中毒後最初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痛,隨後可出現頭暈、頭痛、抽搐等症狀,嚴重者可發生腦缺血壞死、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部分中毒患者可能出現語言、運動障礙等。專家提醒,甘蔗一旦被黴菌侵襲,代表每個部位都已被污染,千萬不要因為肉眼看不到就繼續吃。至於如何分辨甘蔗是否變質,專家建議可先摸甘蔗的軟硬度,再來就是看果肉是否新鮮,最後是聞聞看有無異味,如發現甘蔗有質軟、變色、酒味、長毛、內部變紅等現象,都不可食用。
超商雞胸肉藏「肉毒桿菌」嚴重恐致命! 營養師示警:最好加熱再食用
現代健身風氣盛行,超商都會賣各種口味的「真空包裝」即食雞胸肉。但營養師蔡正亮提醒,真空包裝食品最好加熱再食用,尤其真空肉品因低酸性,pH通常大於5,適合肉毒桿菌生長,且真空包裝不含氧氣,無氧狀態下,肉毒桿菌更可易存活,若肉毒桿菌中毒,嚴重恐危及生命。蔡正亮7日在臉書粉專「蔡正亮營養師專欄教室」發文提醒,喜歡冷著吃「超商雞胸肉」的朋友們。若您本身或您身邊有這樣的朋友,請務必閱讀本文。近年來因為運動風潮、低GI飲食崛起,超商架上有香草、麻辣、五香、泰式等一堆雞胸肉口味任君挑選。然而,最近他有朋友每次爬山也都會帶一包即食雞胸肉,並表示:「我知道加熱後比較好吃,但我覺得加熱後沒有立刻吃完,會壞掉。所以乾脆我就冷著吃。真空包裝不是最安全的嗎?而且包裝上面也說,打開即可食用!」對此,蔡正亮也表示,雖然雞胸肉是真空包裝可以保存肉的品質、隔絕空氣與外物入侵、減少細菌入侵,而且註明「打開即可食用」,但「不怕一萬,只怕萬一」,蔡正亮也抓起地上的沙及土壤,跟朋友說:「你知道嗎?有一種廣泛存在自然界的菌,叫肉毒桿菌,這塊土壤也許就藏著這些菌種。說到肉毒桿菌,特性是不愛空氣,不耐酸,但卻怕熱。你手上的真空包裝雞胸肉,包裝上固然寫,請冷藏,打開後即可食用,但食品業者的加工過程,一旦疏忽,遭受汙染,就可能潛藏風險。重點是,肉毒桿菌會產生休眠的孢子,以躲過外界的攻擊,更容易在真空包裝食品裡。特別是低酸性的食品,如肉品、醃漬蔬菜。」蔡正亮也進一步指出2大風險因子,首先是是真空肉品因低酸性,pH通常大於5,適合肉毒桿菌生長;二是真空包裝不含氧氣,無氧狀態下正中下懷,肉毒桿菌更可易存活,「即便我們知道,超商賣的雞胸肉包,已經煮熟,放在冷藏櫃,冷藏條件很好。但食用前,最好還是再經過加熱再食用,最有保障。蔡營養師我真的不是開玩笑。尤其真空包裝肉品,低酸性+無氧狀態,是幫助肉毒桿菌生存的極大條件。」蔡正亮補充,肉毒桿菌產生的毒素是神經毒素,遠比其他的有害菌,大腸桿菌、沙門桿菌,都要危險幾十倍。神經毒素,可以麻痺神經,使肌肉喪失功能,中毒者無法吞嚥,甚至呼吸功能都有影響,危及生命安全。「所幸,肉毒桿菌產生的毒素不耐熱,經加熱後,都能夠破壞。」
4年來首例「肉毒桿菌中毒」 疾管署:5旬婦6症狀加護病房搶救中
疾管署今天公布,國內自2020年7月以來,時隔4年,出現首例肉毒桿菌中毒事件,一名住在台南的50多歲女性,有多重慢性病史,獨居且有吃過期食品習慣,7月出現腹痛、腹瀉、眼瞼下垂、吞嚥及說話困難,因呼吸困難,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搶救中,飲食史因個案插管無法詳細詢問。疾管署表示,這名台南50多歲女有多重慢性病史,獨居且有吃過期食品習慣,7月13日出現腹痛、腹瀉、眼瞼下垂、吞嚥及說話困難、全身無力等症狀至急診,7月14日通報,7月15日因呼吸困難插管住加護病房,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飲食史因個案插管無法詳細詢問。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經衛生單位調查,個案獨居且有食用過期食品習慣,個案插管尚無法詳細詢問飲食史。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20年至2023年累計肉毒桿菌中毒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0、0、0例,近十年(2015年至2023年)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6例,均為散發性病例。疾管署表示,肉毒桿菌中毒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中毒原因一般是食品處理或保存不當,使肉毒桿菌孢子在厭氧和低酸性環境下產生神經毒素。特別是膨出的罐頭或保存過久的醃漬品,酸度不足或鹼性食物水活性較高,或在低溫殺菌和輕微醃後沒有冷藏保存,就可能產生毒素。中毒症狀主要是神經麻痺,例如視力模糊、眼瞼下垂、顏面麻痺、吞嚥及講話困難、全身肌肉無力等,嚴重時會因呼吸障礙而死亡,未適當治療之死亡率可高達30~60%。疾管署提醒,要預防肉毒桿菌中毒,真空包裝製品應依標示於冰箱冷藏及保存,而蓋子脹起的罐頭、或開罐後聞到有異味,不可食用。此毒素不耐熱,經100℃加熱10分鐘煮沸、煮熟後毒力會消失,如為家庭自製的醃製食品,食用前宜先煮沸才安全。
寶林茶室中毒風暴2死!醫揭3關鍵 何美鄉:健康年輕人往生「毒素不是劇量、就是劇毒」
「寶林茶室信義A13」疑食物中毒案件擴大,累計通報案例至少10例,其中2人死亡、2人命危。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推測,食物下毒或者誤用有毒的食材比較有可能。台灣流行病學專家何美鄉直言,健康年輕人因食物中毒往生,則所食用的毒素不是劇量、就是劇毒。蘇一峰分析,食物中毒死掉兩個人,這真的很不可思議,就算是仙人掌桿菌也沒有這麼毒,絕大部分是吐一下就沒事了,細菌也不太像,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李斯特菌等等的敗血症,一般也沒這麼快速,「食物下毒或者誤用有毒的食材比較有可能。」台灣流行病學專家何美鄉則表示,從用餐時間,到發病的時間僅數小時,最有可能是食物中毒,可以確定非感染性腸胃炎,通常需48小時才會發病,而死亡案例是一位39歲男性,若無共病,則是相當罕見,因為通常高風險族群是老人、兒童、及懷孕女性,當然或許沒有此類高風險族群用餐,但健康年輕人因食物中毒往生,則所食用的毒素不是劇量、就是劇毒。何美鄉指出,若肝衰竭是一指標症狀,則需朝仙人掌桿菌毒素(有氧或無氧都可繁殖)、肉毒桿菌毒素(雖為神經毒素,仍可早成肝臟病變,屬厭氧菌)、及菇類中毒探索,考慮這些病菌的屬性,事關培養的效率,以上兩種毒素只要產生,其毒性就很難被中和,就是高溫雖可殺菌但無法中和已產生的毒素,在炎熱的夏天確保食安,就是要預防毒素的產生,而最關鍵的是,確保食物的保存在適當的溫度,通常在25度以上的室溫,這些病菌就繁殖得很好,繁殖過程必會產生毒素。何美鄉說,若媒體資訊屬正確,病例中有食用粿條或河粉者,這就更趨向於仙人掌桿菌,澱粉被發酵之後的結果,所以此時,衛生局最需要釐清的事情為,食物保存的SOP,也就是粿條或河粉在被烹調前,置放於室溫多久?還有冰箱溫度的管理、冰箱容量的管理,太滿則無法保證每樣食物都是在適當的低溫下保存。何美鄉也提到,據悉,北市府衛生局稽查發現三缺失,含餐具疑似有蟑螂排泄物、刀具夾放於流理台、未提員工健撿資料,卻沒看到最至關重要的資訊,食物在被至烹調之前保存溫度的SOP,還有這些粿條及河粉的來源為何?她盼此食安事件儘速落幕,並能藉此機會讓食物保存SOP的細節,列入餐飲業重要管理項目,還有衛生單位在調查食安事件時,隨時都要保留有可能是「人為蓄意破壞」的思維,不慎發生的食安意外是食安問題,人為的蓄意破壞則是國安問題,兩者處理的方式不盡相同。
友人贈高級海鮮食材!他吃完「嘴巴發麻」奔醫院突倒地 搶救35天不治亡
「河豚」在日式料理中被視為高級食材,但因內臟、卵巢等部位含有劇毒,若是處理不慎吃下肚,恐有致命風險,巴西一名男子馬格諾(Magno Sergio Gomes)日前收到朋友贈送的河豚,怎料烹煮食用後開始「嘴巴發麻」,接著倒地失去生命跡象,住院搶命逾1個月後仍不治身亡。綜合《紐約郵報》、《每日鏡報》等外媒報導,46歲的馬格諾日前收到河豚便找來另一名友人一起分享,沒處理過河豚的馬格諾將內臟和肝臟清除後,隨即下鍋烹煮並淋上檸檬汁食用,沒想到吃完河豚45分鐘後,2人雙雙出現身體不適。起初馬格諾感到嘴巴異常發麻,於是在妻子的陪同下自行開車就醫,當他抵達醫院時情況卻更加嚴重,除了唇部發麻之外,他還伴隨噁心嘔吐的症狀,接著馬格諾竟心臟驟停了8分鐘。儘管馬格諾當時緊急插管急救撿回一命,但後續病情卻不見好轉,住院治療35天後,最終仍不幸喪命。對此,馬格諾的家屬透露,入院後馬格諾好幾次突然癲癇發作,醫生告知他們康復的機會相當渺茫,不久毒素很快就蔓延到馬格諾的腦部,導致中毒身亡。奇蹟的是,馬格諾的友人食用有毒河豚後竟幸運活了下來,不過卻因神經毒素導致癱瘓,至今無法像普通人一樣正常行走,不過正在逐漸康復中。事實上,河豚所含的劇毒為神經毒素,即便加熱過也仍含有毒性,中毒後的症狀包括唇舌麻痺、四肢麻痺、嘔吐、呼吸困難,嚴重甚至危及性命,且河豚毒素目前並無解毒劑。
我的馬桶裡有蛇! 水箱驚見「世界第二大毒蛇」嚇壞屋主秒求救
如廁時總想好好放鬆,但如果發現有蛇在馬桶,肯定會造成不小陰影。澳洲一名女子家中馬桶不明原因阻塞,兩週後打開水箱才發現是「世界第二毒蛇」東方褐蛇搞的鬼,嚇的急忙呼叫捕蛇團隊,才結束這樁恐怖的鬧劇。許多網友相當好奇蛇是如何鑽到馬桶,捕蛇人員解釋,東方褐蛇經常透過小洞、縫隙,甚至透過管道進入建築物,常見的進入點包括門窗周圍的縫隙、通風口和管道捕蛇人員提醒,想防止東方褐蛇進入家中,可以儘量密封上述的進入點並採取預防措施,減少遇到「驚喜」的可能。東方褐蛇具有強烈的神經毒素,成年個體通常在1.2至1.8米間,身體呈淺褐色到深褐色,並可能有深色斑點或斑紋。(圖/擷取自Snake Catchers Brisbane & Gold Coast臉書)捕蛇人員也提到,蛇能夠長時間待在水箱中沒有逃出也相當令人意外,但也凸顯出蛇在沒有受刻意干擾的情況下,並不像許多人認知中會主動攻擊人,因此人們遇到蛇類時也不用太過驚慌,保持冷靜才是正確方式。貼文下方也有許多網友回覆碰過類似事件,「以前也遇過蛇類鑽進馬桶,現在坐下時都會再三檢查,就算半夜起床上廁所也會看一下」、「大號時被從屁股咬一口可能要全裸跑出門求救」、「我不敢想像蛇出現在家裡要怎麼辦」
來源曝光!廚師吃河豚釀1死8中毒 基隆釣友驚:他說常處理啊
南投縣仁愛鄉44歲洪姓男子,前日晚間料理河豚肉宴請賓客,卻疑似沒處理感驚而導致多人中毒,最終釀成1死8送醫的悲劇,而該隻河豚來自基隆,為洪男的釣友所送,他聽到此消息無比震驚,表示對方稱過去常自行處理和暾,他這才將冷凍宅配,沒想到會發生憾事。據了解,洪男在仁愛鄉經營小吃店,而他過去從事海釣工作,並因此結識基隆友人,2人常分享釣到的漁獲,而該名友人近日在碧砂漁港釣起河豚,因而通過通訊軟體與洪男分享。洪男看到河豚後十分興奮,表示自己過去十多年間常自行處理,該名友人因而冷凍宅配贈與,洪男則於25日晚間拿河豚宴客,並邀請4名鄰居和4名外地遊客共享。但隔日,8人都出現手腳麻痺和頭暈症狀,找到洪男時才發現他倒地不起、已無生命跡象,警消趕抵時判斷他已明顯死亡而未送醫,其他8人經救治後則陸續康復,確切案情則仍須釐清。基隆衛生局提醒,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主要存在於河豚卵巢、肝臟、腸、皮膚甚至肌肉組織中,加熱亦無法將毒素破壞,且河豚種類多,外觀不易辨識,食用河豚風險極大,最好的自保方式就是避免捕捉、食用來路不明之水產品,也建議餐飲業者不要提供河豚給民眾食用,以免誤食。南投縣衛生局表示,目前已收到基隆衛生局調查資料,認為事件中的河豚並非販售,而是朋友之間的互贈行為,至於是否會對行為人開罰,待檢警釐清相關責任後,會再視偵辦情形研議裁罰。
暖心老闆首次煮食河豚釀1死8傷 基隆友人:他說會處理才送的
南投縣仁愛鄉一名44歲洪姓小吃店老闆25日晚間料理河豚肉,邀請8名友人共食,不料所有人26日均出現中毒症狀,最終造成1人死亡、8人送醫悲劇。警方透露,死者基隆的朋友是釣魚人士,小吃店老闆長期跟他買魚,而寄送河豚給洪男的基隆友人聲稱,他是聽死者自稱過去10多年常自行處理河豚食用,所以才會把釣到的河豚寄給對方。南投「滇緬小吃店」的老闆烹煮河豚料理邀友人享用,未料釀1死8傷慘劇。(圖/三立新聞網)一大鍋的河豚肉湯吃到剩下一半,南投仁愛鄉一間「滇緬小吃店」的老闆把河豚煮成湯及生魚片,親友喝了湯,頭暈嘴麻、疑似中毒,他把生魚片吃下肚後倒在店內身亡,釀1死8傷,據未食河豚肉的友人表示,「叫我去吃一下,啊我是想說我不敢吃生魚片,那一鍋湯已經吃差不多了,我就說我要回去睡覺了,希望不要隔天聽到救護車聲就好了」。另外,據《三立新聞網》這名友人說法,他說回想當時,看到一整箱小吃店老闆的朋友寄來的海鮮,「他有朋友寄的那一箱河豚,還有3隻還是2隻魷魚,忘記了。現在回想起來,河豚的肚子好像是已經有點脹脹的,有可能氣壓的關係,裡面好像有破掉?還是什麼不知道」。友人表示,洪男稱會處理河豚,他才會把河豚寄給對方。(圖/南投縣政府提供)根據仁愛鄉松岡所副所長楊曜誠表示,警方進到死者家中追查河豚來源,發現一張來自基隆的寄貨單,並透露死者基隆的朋友是釣魚人士,小吃店老闆長期跟他買魚,因此兩人交情不錯,對方釣到好魚貨就會寄給小吃店老闆,之前也曾寄過河豚。基隆市衛生局也在27日找到了贈送河豚的友人,對方供稱,洪男過去從事海釣相關工作,因此結識洪男成為釣友,彼此常分享釣到的漁獲,他日前在碧砂漁港港灣區釣到一尾河豚,在LINE上與洪男分享照片後,對方說他過去10多年常自行處理河豚食用,才會以冷凍包裹寄送給對方,沒想到會發生意外。據基隆衛生局表示,由於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存在於河豚卵巢、肝臟、腸、皮膚甚至肌肉組織中,加熱也無法將毒素破壞,加上河豚種類多,外觀不易辨識,若要食用風險極大,也建議餐飲業者不要提供河豚給民眾食用,以免誤食,而南投縣衛生局表示,目前已收到基隆衛生局調查資料,認為事件中的河豚並非販售,而是朋友之間的互贈行為,至於是否會對行為人開罰,待檢警釐清相關責任後,會再視偵辦情形研議裁罰。
母子啖河豚中毒…他手腳發麻送醫 心跳驟停險死:吃好幾次都沒事
南投清境農場昨(26日)傳出河豚群聚中毒事件,1名開小吃店的洪姓男子邀請友人品嚐河豚火鍋,造成1死8送醫悲劇。無獨有偶,大陸福建省福州市1對母子日前吃了河豚,其中媽媽喝了湯,兒子則吃了肉,2人1個多小時後出現舌頭發麻、手腳無力等症狀,後者更一度心跳停止,經搶救後撿回一命。《福州晚報》報導,該對母子日前被送到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覆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濱海院區)ICU,2人到院時出現意識不清、呼吸衰竭、雙側瞳孔散大等危急情況,接受了氣管插管和呼吸機輔助呼吸,其中兒子一度心跳驟停,經心肺復甦搶救後,才恢復生命跡象。ICU醫護人員日夜堅守、密切監測,為患者施予血液灌流、器官生命支持等個體化診療方案,這對母子總算逃過一劫,恢復了自主呼吸及意識,病情逐漸改善,目前兒子林男已康復出院。林先生回憶,他們已不是第一次吃河豚,先前都沒有中毒,當天父母買到1條1斤左右的河豚做為午餐,他吃了肉,母親則喝了湯。林男說,「午飯後,我睡了1個多小時,醒來後覺得全身不對勁,整個頭面部和舌頭都發麻,手腳也開始發軟,沒辦法走路。我意識到是河豚出了問題,趕緊打親戚電話送我上醫院。」林男送醫後,母親也出現類似症狀,後續也被送到醫院搶救。報導指出,河豚中毒潛伏期很短,短至10至30分鐘,長至3至6小時發病。若搶救不及時,中毒後最快10分鐘內死亡,遲者4至6小時死亡,病死率超過30%。附一醫院ICU主任林建東表示,河豚體內含有1種神經毒素,這種毒素結構穩定,經高溫煮沸、日曬、醃製、火烤等常規的烹調方式都難以破壞。醫生說明,進食有毒河豚後,河鲀毒素首先會刺激局部胃腸道,引起消化道症狀,被吸收入血後會迅速作用於外周及中樞的神經末梢,占領並阻斷神經細胞上的鈉離子通道,導致神經元無法傳達運動指令,使中毒者的神經及肌肉癱瘓。有數據顯示,0.5毫克河鲀毒素即可致死,且無特效解毒藥。
河豚神經毒素「氰化鈉千倍」中毒致死率6成 專家教2招預防
南投縣仁愛鄉26日有人吃河豚發生中毒意外,釀1死8中毒。對此,毒物專家招名威表示,「中毒事件屢見不鮮,真的很讓我心驚驚。」,他也教2招預防。南投縣衛生局也說,民眾應避免食用河豚。招名威在臉書發文,「日本美食這麼多,唯獨河豚料理一直是我望之卻步的美食,畢竟,中毒事件屢見不鮮,真的很讓我心驚驚。河豚毒素是名為Tetrodotoxin的化合物,不是網傳的氰化鈉,別搞錯了!」招名威說,「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強度與痲痺性貝毒相當,約為氰化鈉之1000倍以上,具耐熱性,加熱並無法將毒素破壞,所以無論生吃或熟食河豚肉,都會中毒!」回顧過往的河豚中毒案件,招名威說,「多因不明瞭自己吃的是河豚,或吃到其他非河豚但卻含有河豚毒素的水產品」而台灣河豚有30多種,肝臟跟卵巢毒性最高,雖然有些河豚肉沒毒,但是內臟可能有毒,料理時會汙染到肉,「加工業者缺乏對魚種的辨識能力,誤把台灣產河豚製成香魚片,常常造成食物中毒事件。」招名威強調,「中毒症狀還是以攝入的劑量為標準,中毒症狀大多是在食後3小時內,通常是10~45分鐘產生。主要以影響神經系統為主,常見症狀為唇舌發麻、手麻、腳麻、頭痛、眩暈、嘔吐。劑量高、嚴重時則可能導致複視、無法發聲、瞳孔擴大、眼肌無力、抽搐、血壓下降繼而肌肉鬆弛、橫膈膜運動停止造成呼吸衰竭而死亡,死亡率約為61%,很高!」招名威說,「但麻煩的是,由於無解毒劑,因此也只能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對於嘔吐嚴重的患者,補充足夠的體液及電解質。如未產生呼吸衰竭,比較不會造成死亡,但如患者已產生明顯之肌肉無力現象,則應隨時準備放置氣管插管,並以人工呼吸器幫助呼吸。最後,如何預防?盡量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自己不認識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也避免食用內臟部位,能事先預防方才能減少中毒的機率。」至於要怎麼預防?招名威說,「盡量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自己不認識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也避免食用內臟部位,能事先預防方才能減少中毒的機率。」南投縣政府衛生局也說,有毒河豚所含之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其潛伏期短,民眾食用河豚後約10~45分鐘即有症狀,主要為唇舌麻痺、四肢麻痺、嘔吐、失聲、漸進性肌肉麻痺、四肢抽搐、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和意識消失等,由於目前並無解毒劑,且毒素不會因加熱而失去毒性,即使河豚經過烹煮後仍有可能造成食品中毒,台灣水產品種類繁多,民眾可選擇無毒的魚種食用,避免食用河豚是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切勿貪圖美味冒險嚐試。
南投驚傳河豚中毒「1死8送醫」 專家示警1品種:連肉都有毒
河豚含有劇毒,若沒有處理好食用,嚴重可能會喪命。南投縣今(26日)傳出有小吃店吃河豚火鍋,造成1死8中毒憾事。衛生局會同警方前往現場查扣火鍋殘餘及生魚片,送往食藥署檢驗,醫師也警告河豚卵巢和肝臟有最多神經毒素,甚至有1品種連肉都有劇毒,要特別注意。南投仁愛鄉傳出河豚群聚中毒事件,開小吃店的44歲洪姓男子,昨晚邀請友人品嚐河豚火鍋,結果陸續出現中毒現象,洪男疑生吃河豚肉,今天早上被發現時已經死亡,另外8人送醫治療搶救,暫無生命危險。對此,南投縣衛生局提醒,河豚種類高達上百種,日本許可食用品種只有20多種,當地廚師需經過嚴格訓練並通過國家考試拿到日本政府頒發證照,才能為顧客料理傳說中的夢幻河豚宴。由於河豚所含毒素屬於神經毒素,毒素不會因加熱消失。食用河豚風險大,嚴重恐危及生命,呼籲民眾切勿貪圖美味冒險食用。專家提醒,一般民眾不要擅自料理河豚。(圖/民眾提供)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也表示,河豚可分為栗色河豚與黑鯖河豚2大類,栗色河豚除了卵巢、肝臟有劇毒,連肉都有很高的毒素,可以說是整隻都不能吃,常被一般人誤認成無毒的黑鯖河豚,而不小心吃下肚。假如食用河豚中毒,會出現眼睛睜不開、嘴巴麻、舌頭麻、說話不清楚,接著是手腳麻痺,最後呼吸肌肉麻痺,造成無法呼吸、缺氧死亡,最麻煩的是,河豚的神經毒素即使經高溫烹煮,都不會被破壞,且目前沒有解毒劑。根據國內統計,河豚毒素有14%的致死率,中毒2到6小時間就可能發生呼吸肌肉麻痺,若能緊急送醫治療,許多患者在24小時內症狀就會自行舒緩,甚至隔天就完全康復。楊振昌提醒,非專業民眾不要自行料理河豚,建議還是交給專業店家處理,另外若吃河豚後身體出現不適,必須立刻就醫。
腹痛查不出病因可能是「紫質症」 病友親曝罕病歷程盼獲新生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潘昱僑報導】紫質症是一種罕見疾病,最常見的症狀是「不明原因的腹痛」。雖然目前健保有給付高濃度葡萄糖液、血基質濃縮劑,對大部分患者有好的治療效果,不過,治療有其不便性、合併症,更有少部分患者使用後藥效、耐受性不佳,疾病難以控制。紫質症病友、臺灣罕見血液病促進協會王建得理事長共同期盼罕見疾病紫質症病友能有新藥的使用機會,讓部分急迫的患者能優先獲得必要的治療。紫質症血基質合成受影響 2產物堆積造成許多症狀大多數紫質症患者是因為基因變異,造成酵素缺陷使體內「血基質」無法合成。王建得理事長表示,這使得合成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物-胺基酮戊酸(ALA)、膽色素原(PBG)神經毒性物質累積,長期下來會造成肝、腎等的損傷,以及周邊神經病變等。此外,紫質症特別的症狀在於「不明原因的腹痛」。王建得理事長提到,患者發病的時候幾乎都會有腹痛的情形,這腹痛是透過電腦斷層、超音波等常規檢查都找不到原因的,需經過尿液檢測發現有ALA或PBG神經毒性代謝物,才有辦法確診不明原因的腹痛是跟紫質症有關。病友A小姐分享,紫質症的腹痛會讓人以為是經痛,但當它沒有減緩的時候,會沿著大腿一路痛下去。在A小姐發病前,她的姐姐就已經發病了,病友A小姐提到,在姐姐發病的時候,自己才剛結婚,姐姐發病帶給她很大的衝擊,尤其剛結婚自己又很喜歡小孩子,「懷孕怎麼辦」是A小姐面臨的第一個衝擊。反覆復發需定期打藥 治療不便、合併症影響大此外,有些紫質症患者一生可能僅發病一、兩次,但有些病友卻會反覆性的復發需定期打藥,一旦急性發作,嚴重甚至要住院治療,對病友影響很大,而病友A小姐就是其中之一。病友A小姐表示,以前自己是位熱血教師,但發病後較大的轉變是工作上勢必要有點取捨,因為必須定期打藥,沒有定期打藥就會急性發病,一發病可能要連續住院四天。她也提到,其實自己很想出國念書,可是因為紫質症的關係大概很困難,「該怎麼打藥」、「2個禮拜就需沖洗1次的人工血管該怎麼辦」等都是她有所顧慮的部分。王建得理事長表示,紫質症病人發病時會給予高濃度葡萄糖液、血基質濃縮劑等2種基本治療,目前都有健保給付,但血基質濃縮劑對於周邊血管刺激性非常強,若須長期使用須放置中央靜脈導管,其中一個風險就是會造成感染。此外,血基質濃縮劑長期使用,血鐵蛋白會隨之增加,王建得理事長提到,長期累積可能會造成內臟損傷,因此有些患者必須適度考慮使用排鐵劑,雖然目前的治療可以解決大部分病人的問題,但是必須要面臨治療不方便、合併症的對病人的危害。新藥解決治療瓶頸 但健保未給付須自費使用所幸,目前國外已有其他藥物上市,王建得理事長提到,國際臨床試驗顯示新藥有非常好的效果,它可以從代謝機轉的源頭解決問題,減少基因表現,使其不要再不斷製造ALA、PBG等神經毒素,除了有效性外,這藥很特別,它可像胰島素一樣由皮下施打,而且一個月打一次,在方便性上對病人也有幫助。不過,這款藥物在國內多數的患者還未能使用。對此,王建得理事長提到,根據國健署今(2023)年7月資料顯示,目前有122位病人,但有些病人新診斷,有些病人往生,所以大約都維持在120位左右,但並不是說這一百多位患者都需要使用這款藥物。王建得理事長表示,如何讓急迫的患者能夠儘快的使用,希望一年反覆性的高頻次發作、ALA、PBG神經毒性數值高於基礎數值數倍的患者可以優先來使用這些藥物。病友A小姐也期望健保能站在社會互助的立場,透過篩選讓需要的患者能使用新的治療,更期盼大眾能了解紫質症,雖然從外表看來病友和正常人一樣,但病痛確實存在,需要社會更多了解與包容。
超猛毒素可殺26人!他貼章魚照喊「美味」 網嚇傻:吃完人生重啟
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上發出一張手拿章魚的照片,還寫下「很好吃,我上輩子吃過」,讓許多網友驚訝不已,就提醒他有可能是有劇毒的「藍環章魚」,牠的毒性甚至一次可以毒死26人。網友在臉書社團「爆廢公社」貼出一張照片,照片中可以看到手掌中有4隻大小不一的章魚,而這些章魚的共通點就是身上都佈滿藍色的圓形斑點,長相非常特殊。網友還在文中寫下,「很好吃的章魚,我上輩子吃過。」雖然網友寫「上輩子吃過」明顯是在開玩笑,但照片曝光後,有許多人嚇傻,並紛紛留言表示,「藍環章魚,超毒」、「超好吃,我前世最後記憶就是牠」、「吃了可以投胎」、「這輩子吃了馬上進階下輩子」、「人生重啟」。根據維基百科,這個有劇毒的藍環章魚雖然僅有高爾夫球大小,但是猛烈毒性卻比眼鏡蛇還強。牠身上的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其毒性可以在數分鐘內毒死約26位成人,可怕的是目前尚無解藥,儘管加熱後也不能完全消除毒素。死掉的藍環章魚也可能會與一般章魚混淆,因此在購買時要多加留意。
世界最毒蜘蛛現身!奧地利超市急關門 被咬到「GGininder」堅挺數小時
日前奧地利一處連鎖超市出現一隻蜘蛛,結果超市隨即宣布關門、停業,誓要找出這隻蜘蛛。會如此堅持的原因,是因為這隻蜘蛛是世界最毒的蜘蛛「巴西流浪蜘蛛」,其神經毒素除了讓人有致命的風險外,毒素中的成分還會讓男性受害者的陰莖勃起數小時,過程中堪稱痛苦難耐。根據《bild》報導指出,這起事件發生於8日上午7點30分,地點則是位於奧地利多瑙河畔克雷姆斯(Krems an der Donau)的一間超市內,當時超市的經理正在整理生鮮商品,結果在香蕉堆中發現了一隻體長約10公分、身上有紅黑花紋的蜘蛛。店經理被這突如其來的蜘蛛嚇得半死,隨即通報消防局。而就在這時候,蜘蛛也隨即逃逸無蹤。而當地消防局獲報後,隨即展開地毯式搜查,但搜查了30分鐘之後,卻沒有發現蜘蛛的蹤跡。為了安全起見,消防局不僅密封了剩餘的香蕉,同時也要求店家即刻起停業。該間超市的母集團雷韋集團(Rewe Group)也表示,在確認蜘蛛的品種之前,超市將會無限期停業。雖然並沒有直接證據,但有關單位都認為,店經理所發現的蜘蛛可能是俗稱為香蕉蜘蛛的「巴西流浪蜘蛛」,因為這種蜘蛛過去時常被發現躲藏在香蕉樹或香蕉中。而其毒性強烈,被咬到的話會發生神經失控、呼吸困難,嚴重時可能喪命。除此之外,這種蜘蛛的毒液中含有「PnTx2-6」的成份,男性遭咬到時,可引致陰莖持續勃起症,持續達幾小時。
腎臟疾病水果別亂吃!「楊桃」是最大禁忌水果 國健署曝原因
楊桃是許多人都喜歡吃的水果,一般民眾食用楊桃並不會有什麼問題,不過有腎臟疾病的民眾可要注意,楊桃可是禁忌水果,食用可能會引發中毒症狀,嚴重可能會意識混亂,甚至死亡。腎臟病水果要適量 高血鉀問題避免吃「這些」由於腎臟疾病會使腎臟功能衰退,主要由腎臟排出的鉀離子,就有可能會因此堆積在身體中,導致血液中鉀離子濃度過高,引發許多症狀,嚴重可能會有心律不整、心室纖維顫動等問題。因此,有腎臟疾病的患者要小心鉀離子的攝取,而吃太多水果也會使得血鉀上升,所以水果攝取要適量。根據衛福部《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建議,有高血鉀問題的患者,每天吃2-3個棒球大的水果營養就夠了。而蕃茄、奇異果、哈密瓜、 香瓜、火龍果、櫻桃、草莓等是鉀含量較多的水果,也應盡量少吃。腎病患者不可吃「楊桃」 神經毒素難正常代謝不過,楊桃可是所有水果中的最大禁忌,有腎臟疾病的患者應避免食用楊桃,但原因並不是因為鉀離子含量。國健署表示,楊桃含有未明的神經毒素,腎功能不佳者無法正常代謝,很多患者食用後會發生嚴重打嗝。正常情況下,楊桃的神經毒素可被腎臟排出體外,但腎臟疾病患者可能會在食用後,因神經毒素無法排除而產生中毒症狀,如:打嗝、嘔吐等,嚴重可能會引起意識混亂,甚至死亡。國健署提醒,腎功能正常之一般民眾食用楊桃並不會導致腎臟病,可以安心享用,但若已經是腎臟病患者,則要小心避免食用楊桃。如何知道是否有腎病? 國健署籲做2檢查至於要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腎臟病患者呢?國健署表示,民眾可以到醫院找醫生做腎功能檢查,或是利用40歲至64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健康檢查,注意自己的腎功能變化。國健署也再次強調,一般民眾吃楊桃並不會導致腎功能變差,而患有腎臟病者應依醫師或營養師之飲食衛教指導,瞭解哪些食物能不能吃,或能吃多少,才可控制病情,避免疾病惡化。
垃圾食物好吃但傷身 醫師警告:小心大腦也變成垃圾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控制著我們的記憶、學習、行動和情緒。如果想要保持大腦的健康和活力。但現在有醫師提醒,其實平常的飲食上需要特別注意選擇,因為有些垃圾食物會對大腦造成損害,影響我們的智力和心理狀態。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日前在臉書專頁上發文,內容中首先解釋,所謂的垃圾食物是指反式脂肪、含糖飲料、精製碳水化合物、高加工和包裝食品、酒精。他甚至依序解釋這些物質的成分與對人體的危害,更是直言「吃垃圾食物,腦袋也成垃圾」。反式脂肪反式脂肪是一種人工合成的不飽和脂肪,常見於人造奶油、烘焙食品、薯片、餅乾、冷凍和罐頭食品等加工食品中。反式脂肪會增加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風險,也會影響神經發展和血管健康,導致大腦萎縮、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下降和失智症的發生。含糖飲料含糖飲料指的是添加了糖或其他甜味劑的汽水、果汁、運動飲料、能量飲料等液體飲品。含糖飲料不僅會增加體重和血糖,還會影響荷爾蒙分泌和營養素吸收,造成神經細胞受損和血管阻塞。長期喝含糖飲料會降低學習能力、記憶力、整體腦功能和新神經元的生成速度,也會增加發生阿茲海默症或中風的可能性。精製碳水化合物精製碳水化合物是指用加工過的穀物製成的產品,如白米、白麵包、白麵粉、餡餅等。精製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過程中會迅速轉化成糖分,造成血糖急劇升高和下降,引發情緒波動和注意力不集中。此外,精製碳水化合物也會剝奪原始穀物中的纖維和其他有益大腦的營養素,增加罹患心臟病、糖尿病、肥胖、乳癌和大腸癌等慢性病的風險,以及認知功能衰退和失智症的風險。高加工和包裝食品高加工和包裝食品是指從天然食物中移除了重要營養,並用糖、脂肪和鹽取而代之的產品,如方便麵、速凍餐、罐頭湯、零食等。這些食品缺乏對大腦有益的抗氧化劑、歐米珈-3脂肪酸、纖維等成分,而含有過多的卡路里、反式脂肪、添加劑等有害物質。這種西方化的飲食方式會導致身體積聚過多的脂肪,影響大腦組織和血液循環,減少大腦容量,甚至可能破壞血腦屏障,讓有害物質侵入大腦。酒精酒精是一種神經毒素,會直接殺死大腦細胞,影響神經傳遞素的平衡。偶爾小量喝酒也許無傷大雅,但長期或過量喝酒會造成永久性的大腦損傷,導致記憶缺失、混亂、不穩定甚至失明。另外,有些*長期*有飲酒習慣的人,甚至於再加上營養不良(如缺乏維他命B等),會造成腦細胞更嚴重的傷害。
10公斤馬鈴薯忘儲藏室3個月 妻子開門見「神祕生物」嚇傻:變成珊瑚礁
日本一名網友近日發現,家中儲藏室的馬鈴薯放置太久發芽了,且還長成了「珊瑚礁」的模樣,高度超出紙箱約50公分以上,妻子看到後嚇了一跳,讓他哭笑不得。日媒grape報導,推特有一名網友@ayu_pig分享了一則有關馬鈴薯的趣事,透露自己先前參加捐贈故鄉稅,該地區贈送10公斤馬鈴薯,後來因為工作繁忙,就把馬鈴薯忘在家中儲藏室。沒想到過了3個月,妻子某天進入儲藏室,隨後發出尖叫聲,原來是因為那箱馬鈴薯已經完全發芽,一根根肉紅色的芽往箱子外伸,已經超出紙箱約50公分以上,如同神祕生物一般,嚇得妻子尖叫。原PO表示,這些發芽馬鈴薯中的神經毒素龍葵鹼(Solanine)會增加40至70倍,無法食用,因此覺得對於種植馬鈴薯的農民很抱歉,辜負了他們的心意。照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一瞬間我以為是珊瑚礁」、「長到跟膝蓋一樣高了」、「如果你繼續種下去,就會有吃不完的馬鈴薯」;也有網友提供許多建議,認為他可以採取「種植」的方式,「你可以將馬鈴薯切開,並將切面朝下種植。」原PO也回應「我想我會在黃金周期間嘗試在土裡種植這些馬鈴薯。」
大嗑炸薯條好解壓!醫揭「越吃越憂鬱」邪惡陷阱 網驚喊:明明吃完心情變好
心情不好時來點炸物好紓壓,但研究證實經常食用竟會增加罹患憂鬱症風險!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表示,若是長期吃下炸薯條等油炸食物,焦慮症風險增加12%、憂鬱症風險增加7%,而原因可能與「腦部發炎」有關。黃軒在臉書發文表示,有研究發現,特別是炸薯條等高油炸食物,人體攝取越多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就越高,「焦慮症風險增加了12%,憂鬱症風險增加了7%,吃炸薯條如果和吃炸雞相比,其憂鬱症風險也高出了2%」,而原因可能與食品在高溫烹調下,產生的化學物質「丙烯酰胺」(Acrylamide)有關,「丙烯酰胺與大腦發炎反應,容易會影響到焦慮症和憂鬱行為。」黃軒說明,胺基酸與糖類加熱至120度以上,便會產生化學物質「丙烯酰胺」,「丙烯酰胺是一種神經毒素,能夠在大腦的任何區域引起氧化和發炎反應,導致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發生神經變性和神經傳遞的損傷」,提醒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的族群,最好減少高油炸食物的攝取量,並多吃水果和蔬菜調整飲食習慣。至於常聽到「吃炸物紓壓」一事,黃軒則透露,當人們長期待在高壓環境下,交感神經受到刺激便會釋放「神經胜肽Y」,增加人們想攝取油炸食物的慾望,「如果長期在壓力下,我們另外一些荷爾蒙『飢餓素』(ghrelin)增加,瘦體素(leptin)減少,更容易感到飢餓,你的食慾會增加,尤其是對高脂、高熱的食物慾會不知覺會有很大的強烈需求!」對此,黃軒也建議,若是突然想吃炸物可透過4方法降低口腹之慾,第一、思考容易肥胖、憂鬱等食用的「惡性循環」後果;第二、多嘗試聽音樂、看電影、慢跑、騎單車等簡單休閒活動;第三、可與好友聊聊天,吐吐悶氣;第四、多喝白開水解嘴饞。然而,貼文曝光後,引起網友留言哀號,「慘了!慘了!就是鬱足才想吃炸物...」、「很多人吃完薯條後心情會比較好耶」、「可是我有時候(偶而)吃麥當當薯條,心情會突然變好」、「我也覺得吃薯條會開心。」
肉毒有抗藥性 增加劑量或縮短施打施打間隔時間恐成惡性循環
根據調查顯示,施打有雜質的肉毒桿菌3次以上者,有高達8成的消費者反應效果遞減!醫界提醒,民眾若追求效果而增加劑量或縮短施打間隔時間,恐產生抗藥性,造成惡性循環。而且對於肉毒治療尿失禁、偏頭痛、中風等疾病,恐會限制患者治療的選擇。肉毒桿菌適應症越來越多A型肉毒桿菌(BoNT-A)注射自1999 年以來,一直是全球最普遍的醫美療程,應用在臨床治療也相當廣泛。肉毒桿菌素眾所周知的用途是經由放鬆肌肉,減少動態皺紋的效果;另外也擴展到改善膚況等用途;醫療方面則可用於尿失禁、偏頭痛、中風等。減少動態皺紋抬頭紋、皺眉紋、魚尾紋改善膚況臉部控油、膚質改善醫療治療 尿失禁、偏頭痛、中風、痙攣性斜頸、肌肉筋孿、斜視和眼瞼痙肉毒桿菌施作年輕化 隨著愛美女性增加,台灣醫美年齡層逐漸年輕化。然而,根據2018、2021的調查中發現,施打有雜質的肉毒桿菌3次以上者,有高達8成的消費者反應效果遞減。對比這2年的受測者,療效下降的比例從72%提高到75%,其中23%的受測者因功效遞減狀況停止使用肉毒桿菌。而有一部分的消費者為了維持效果,不斷增加劑量與頻率,也反而更容易陷入抗藥性的惡性循環。若肉毒桿菌產生抗藥性,恐影響未來醫療照護。此議題受到國際醫美神經毒素使用倫理委員會(Aesthetic Council for Ethical use of Neurotoxin Delivery ,ASCEND)以及全球免疫學者、神經毒素學者和醫師們的重視。劑量與抗藥性爭議與日俱增高嘉懋醫師說明,肉毒適應症變多,除了改善皺紋,也能夠舒緩偏頭痛血管擴張、肌肉張力的問題;以及改善中風患者神經調控不佳、括約肌不易控制的尿失禁問題。然而,亞太地區消費者數量增加、仿單外應用的擴大,導致A型肉毒桿菌的使用持續增加,而且消費者施打肉毒桿菌的年齡越來越早,使用肉毒的時間拉長,一旦產生抗藥性恐影響未來醫療效果。德國免疫學專家Dr. Michael Martin說明,肉毒桿菌中含有的複合性蛋白或者沒有活性的神經毒素等,都是造成抗藥性的因素。再者,為了追求效果,近年來醫美用途的注射總劑量持續增加,已幾乎接近醫學治療上使用。體內免疫系統不會辨別肉毒桿菌的要解決的個別部位問題,因此總劑量的增加讓其中含有的複合性蛋白也增加,因此造成抗藥性。尤其目前使用者的年齡層降低,若不注意肉毒桿菌抗藥性的潛在風險,未來勢必會成為醫療風險。菲律賓Prof. Pacifico E. Calderon則表示,如果肉毒抗藥性的患者有使用肉毒產品治療慢性內科或神經系統疾病的需求,在臨床醫學治療上的影響可能非常嚴重。因為醫美療程施打肉毒桿菌造成的抗藥性,將可能限制患者治療疾病時的藥物選擇。他期許醫學界提高對免疫耐藥性問題的認識,並呼籲醫美業者進行徹底的臨床評估,告知消費者治療風險,並制定治療計劃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才有助於長期使用或未來治療的選擇。避免抗藥性5項重點累積施打劑量不超過300U(單位)勿頻繁施打,建議間隔時間不短於8周,12-16周為佳。施打不同部位的時間點應錯開,避免一次打過量。施打成份較純淨的肉毒桿菌,可減少抗藥性之產生。若施打已無效,應休息4年再評估能否繼續療程。
2.7公尺「世界最毒蛇」吞食小貓…隔天又出現 婦人目睹嚇壞
太可怕了!南非有一名婦人最近目睹一條蛇吃掉一隻小貓,沒想到竟是有「世上最毒蛇」之稱的黑曼巴(Black Mamba),以為蛇已經離開了,怎料隔天又出現,嚇得她趕緊通報專業人員。南非蛇類救援專家尼克(Nick Evans)在臉書透露,16日晚上接獲一名婦人通報:「有一條大黑蛇來吃小貓,我知道那是黑曼巴」,幾分鐘後收到語音留言,內容充滿各種尖叫聲,大喊:「蛇回來了!」他覺得很奇怪,怎麼會這麼快?懷疑是否是惡作劇,說時遲那時快,婦人接著傳來一段影片,證實真的是一條黑曼巴,「我簡直不敢相信!」因為朋友鄧肯(Duncan Slabbert)剛好在附近,尼克便請他過去幫忙,但是去到現場時,發現蛇不見了,讓每個人都感到失望,不過小貓的氣味還在,因此確信蛇還會回來,結果隔天真的回來了。不巧的是,蛇躲在巨大的木堆裡,周圍有一些灌木叢,旁邊是一個棚屋,當時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他們試著將木頭搬動,終於在柴堆中間的縫隙中,看到了一條巨大的黑曼巴,「牠的身體太厚了,幾乎塞不下」。黑曼巴有「世上最毒蛇」之稱。(圖/維基百科,由 TimVickers - 自己的作品, 公有領域)尼克表示,蛇知道自己被發現了,開始左右移動打算逃跑,不過最後還是被捕獲,整條長2.7公尺,重量接近3公斤,將其放生。他指出,人們可能會覺得小貓可愛,但對黑曼巴來說卻不是,「野生動物不會這樣,牠們只關心生存,這是牠們在自然界中的運作方式」,對這種體型的蛇來說,小貓只是一頓簡單的食物,同時他也提醒,黑曼巴不會亂咬人,但如果人類主動攻擊就難說了。據了解,黑曼巴蛇是一種分布在漠南非洲的大型毒蛇,成年個體長約2公尺至4.5公尺,平均為3公尺,是當地體型最長的毒蛇,毒液含有劇烈的神經毒素,若被咬傷可能導致呼吸衰竭、心跳停止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