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病變
」 糖尿病 化療 中醫 視力 癌症杭州寶媽中「砒霜之毒」 竟是1類中藥吃3年…醫搖頭:腸子全黑了
藥不能亂吃!中國杭州有一名35歲寶媽,身體冒出各種毛病,被查出中了「砒霜之毒」,但平時並沒有服藥的習慣,赫然發覺是吃中藥導致,整個腸子都變黑了。據《魯中晨報》報導,這名女子熱愛運動,平時也很注重健康,最近卻總感覺渾身無力,肚子也脹脹的,起初以為是照顧孩子導致,但身體漸漸出現變化,全身的皮膚變黑,尤其手掌和腳底特別明顯,又黑又粗糙,看起來有點病態的感覺,而且還出現發熱、月經失調、手腳麻木、胃口不好等問題,驗血顯示血球減少,隨即到醫院掛號。女子全身的皮膚變黑。(圖/翻攝自魯中晨報)醫師發現病情不尋常,一系列檢查發現,女子的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均低於人體正常範圍,同時存在內分泌失調、肝功能異常、腹水、周圍神經病變等多系統損害,但免疫力指數、腫瘤標記等又是正常的,也沒有感染、腫瘤、風濕免疫性疾病的跡象。不過醫師仍不放棄,仔細了解女子的資料並查閱國內外文獻,鎖定「砷中毒」,結果顯示尿砷高出正常人的10倍,證實是砷中毒,多是誤食砒霜所致。然而,女子並沒有服藥史,從不吃保健食品或營養品,進一步追問才知,有便祕的她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以清熱解毒,不間斷地吃了3年。據了解,牛黃解毒片是一種常見的中成藥,具有良好的抗發炎和解毒作用,但處方中的「雄黃」有較強的副毒作用,長期大量服用會引起慢性砷中毒,進而影響到神經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和泌尿系統等。女子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圖/翻攝自魯中晨報)醫護團隊立刻對女子進行治療,考慮到可能造成黑色大腸症,還做了大腸鏡檢查,一照果真整個大腸都是黑褐色,這個結果讓女子相當懊悔,因為自己的錯誤認知,讓身體承受這麼大的代價,但已經來不及了。對此醫生提醒,改善工作和生活環境,做好職業健康體檢,減少環境污染和砷的接觸,是預防砷中毒的主要措施。日常若是服用雄黃類藥物,應在醫師的指示下進行,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肝腎功能不全者更應該謹慎,而端午節外用雄黃時應避免接觸眼口鼻等黏膜,若要接觸需提前配戴好口罩、口罩,事後立刻洗手,假如誤食應馬上送醫。
血糖健康新指標!妥善運用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降低併發症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盛行率約25%,也就是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每4人就有1人正處於罹患糖尿病的高風險中。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控制不良,可能會增加視網膜病變、膀胱炎、腎臟炎、血管、神經病變等併發症風險,需特別注意。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馬文雅表示,如果一個糖尿病個案血糖是120mg/dL和160mg/dL,另一個糖尿病個案血糖是70mg/dL和210mg/dL,單就糖化血色素(HbA1c)的數值評論,這兩位個案的表現相同;但以血管風險來說,會是120mg/dL和160mg/dL的糖尿病個案比較低,這其中的關鍵是血糖變異度。血糖變異度 血糖健康新關鍵CV(Coefficient of Variation,變異係數)是項用來評估血糖波動性的指標,計算公式是血糖的標準差除以血糖的平均值後,再乘以100以得到百分比。CV數值越高,表示血糖的波動性越大,這可能會影響到糖尿病的控制和管理。一般建議CV應該低於36%,將血糖的變異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範圍內。CV過高可能預示著患者的血糖穩定性相對不佳,需要調整飲食、運動或藥物治療來改善血糖穩定性; 而定期監測血糖和計算CV能有助於患者了解自身的血糖變化,並進行適當的調整與管理。如何監測血糖變異度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簡稱CGM)在2017年被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認可為重要的血糖管理工具。有別於傳統血糖機每次扎針只能得知當下的血糖數值,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在皮下組織植入軟針後,能持續監測數天組織間液中葡萄糖濃度,再將估計的血糖數值回傳到手機App上。因此連續性葡萄糖監測系統( CGM )的優勢在於可以長時間觀察血糖數值變化與趨勢; 再透過這些數據去計算各項血糖管理的指標表現,讓使用者在App上就可以即時查看! 因此CGM這個新型的數位血糖管理工具,可說是目前最簡便,在家就可以查看血糖變化全貌的工具。妥善運用CGM 就從TIR判讀開始馬醫師表示,有些人覺得自己很認真遵從醫囑,回診時糖化血色素卻沒有達到預期,這種狀況可以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CGM)來了解究竟是什麼原因。許多糖尿病患者在安裝了連續性葡萄糖監測系統(CGM) 看到自己的血糖變化後,卻往往不知道如何應用這些數據,著手調整自己的飲食、運動或用藥。其實 CGM 最常用的追蹤指標為TIR(目標範圍的時間佔比),代表著在監測的這段時間中有多少時間血糖是達標的,一般建議讓第一型與第二型的糖友,血糖目標設定在70-180 mg/dL,且TIR維持在70%以上,血糖控制的穩定性較為理想。當TIR的數值越高,代表血糖達標的時間越長,通常血糖變異度就會越小,也可以降低併發症的風險。數據會說話,CGM是您最佳控糖夥伴過去傳統血糖機的時代,血糖數據的蒐集全仰賴糖尿病患者扎針測量;現在,連續葡萄糖監測技術的發展使得患者不再需要頻繁扎針,即可隨時輕鬆查看自己的血糖數值,甚至可以回顧血糖是如何變化,患者直接在手機上就可以看到飲食、用藥或是運動對血糖控制的效果; 而透過資訊的整合分享,醫療團隊也能根據完整的數據記錄,協助患者揪出控糖的盲點,進而輔助醫療決策。安裝CGM之後,糖尿病患者不再侷限於三個月定期回診才能檢視這段時間的血糖表現,而是能夠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持續追蹤控糖指標。
化療副作用!常出現手腳麻木 中藥與針灸治療有望改善
台灣十大癌症之首前三名分別是大腸癌、肺癌與乳癌,這些癌症治療最常見的化療藥物,為鉑金、紫杉醇、長春花鹼及希羅達等。這些藥物常見副作用之一就是手腳麻木,並容易引起周邊神經病變。較輕微的像是神經受到影響導致手腳麻木,而嚴重時,患者的皮膚甚至可能出現紅腫、刺痛或脫皮現象,伴隨著神經性麻木的手足症狀。治療化療後手麻 西醫多採抗憂鬱或抗癲癇藥物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康涵菁中醫師表示,化療引發的手腳痲木在部分患者中是可逆的,通常會在化療結束後六個月內逐漸消失;但也些患者的麻木症狀可能會持續一生。因此,及早介入治療成了重要的課題。一般而言,西藥治療通常採用抗憂鬱藥物或抗癲癇藥物,這些藥物透過影響神經傳導物質來減輕患者的疼痛或不適,並搭配止痛藥,以達到緩解症狀、提高生活品質的目的。中醫治療觀點及方法康涵菁中醫師解釋,目前已知這些化療藥物會破壞神經,如神經軸或神經節受損,因此單靠補充營養神經的B群效果有限。然而,中醫針灸和中藥的治療在這方面顯示出一定效果。有研究指出,中藥寄生腎氣丸或蒼朮提取物可能有助於緩解神經病變的症狀,且副作用較少。中醫對手腳麻木的診治分析從中醫角度來看,化療後的手足麻木,麻通常屬於血液循環不良,木則是痰阻。針對這些症狀,中醫會優先考慮使用黃耆五物湯等藥物來促進血液循環,並可搭配水煎藥外洗手足以加強效果。如果是因紫杉醇或希羅達引發的手腳發黑,中醫會考慮用祛濕熱的方法,加入威靈仙、薏仁和蒼朮等藥物,來加速局部局部濕邪的散出,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針灸在治療化療後急性手足麻木有顯著效果康涵菁中醫師分享,針灸在急性發作的手足麻木中有顯著效果,尤其是放血療法能快速緩解症狀,並搭配艾灸促進血液循環。針對慢性調養,則可選擇手三陰俞穴、神門、大陵、太淵,勞宮外,足部三太穴和足三陽滎穴等穴位進行針灸,並且腹針療法也是重要的一環。此外,透過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等穴位的針灸,也能有效幫助氣血循環,並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康涵菁醫師提醒患者,化療後出現手腳麻木的症狀,應避免自行購買保健品使用,最好尋求專業醫師的諮詢與治療。雖然有些研究提到DHA、α-硫辛酸和SIRT2可能對改善症狀有些幫助,但這些研究的樣本數仍然有限,效果尚未得到充分證實;補充維生素時,應特別小心,例如維生素E在前列腺癌患者中可能會加重病情,因此務必要聽從醫師的指示。
女子常搬文件!竟釀「爪狀手」 醫曝治療方式預防神經受損
陳小姐33歲,是一位上班族,工作上常常需要搬運沈重的文件和書籍。這一年多來陳小姐開始出現左手前臂痠麻和手指頭無力的症狀。經診所醫師診斷是頸椎問題,然而復健五個月後仍未改善,手掌甚至開始出現肌肉萎縮的現象。心急的家人帶陳小姐來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骨科部門診,詳細檢查後發現陳小姐左手肘的尺神經受到壓迫,相當嚴重,也已經出現手掌肌肉萎縮凹陷的「爪狀手」情形。手肘隧道症候群 嚴重會有不可逆神經損傷黃贊文部長說明,手肘隧道症候群是上肢常見的神經壓迫症狀,由於尺神經在手肘處的位置非常表淺,因此很容易受到傷害。手肘隧道受到直接的撞擊時容易造成急性尺神經發炎,若是長時間以手肘關節做倚靠的動作,或是工作常要提重物而需要長時間將肘關節維持在屈曲的位置時,則會導致慢性的尺神經壓迫而使神經受損。運動醫學中心徐振恆醫師指出,手肘隧道症候群大多數症狀集中在手部,常見包括無名指和小指的麻刺感,而嚴重的手肘隧道症候群則可能導致手部肌肉萎縮、無力,並使手指協調的動作變得困難。除了理學檢查以外,也會安排神經傳導檢查來進一步確認是否為手肘隧道症候群造成的尺神經病變。症狀輕微可採保守治療 嚴重則需進行尺神經減壓手術徐振恆醫師進一步說明,手肘隧道症候群症狀比較輕微的患者,如果尚未出現明顯感覺異常和肌肉萎縮無力,可以選擇保守治療,包括服用消炎止痛藥來改善局部發炎腫脹,睡覺時使用副木固定以免手肘過度彎曲等,都有機會自行緩解。當保守治療無效或已出現手無力、肌肉萎縮甚至有明顯的「爪狀手」時,尺神經的減壓手術治療則成為必要選項。發現手肘麻痛和無名指、小指無力 及早就醫與治療徐振恆醫師建議,現代社會的工作壓力大,在辛勤工作拼經濟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若發生手肘麻痛無力和無名指、小指無力症狀時,應及早尋求專科醫師建議,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男大生吃完燒烤狂拉…7天後竟四肢無力!ICU搶救換血5次 病因曝光
燒烤搭配一口透心涼的飲料,簡直是人生小確幸,但要小心燒烤雖好吃,也可能隱藏著潛在的健康風險。大陸一名王姓男大生吃完燒烤後拉肚子,結果一周後竟四肢無力,最終確診「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醫生提醒,當有前驅感染病史後出現四肢疲倦、吞嚥困難、肢體麻木等不適時,應及時就醫,避免耽誤病情。根據《廣州日報》報導,一名王姓男子與同學享用燒烤後,出現了發燒和腹瀉的症狀,經過治療,腹瀉有所好轉,但一周後開始感到四肢無力,難以行走,於是立即前往廣州醫科大學附設番禺中心醫院就診。醫生透過神經檢查發現,王男的雙下肢難以抬離床面,右下肢肌力僅2級,左下肢肌力僅有1級,雙上肢肌力也只有4級,咳嗽和吞嚥功能明顯減退,病情進展快,隨時可能涉及呼吸肌肉,導致呼吸衰竭甚至呼吸驟停,情況十分兇險。醫生高度懷疑是「格林-巴利症候群」,為了確診並實施精準治療,急診團隊立即啟動緊急檢查流程,當天完成了頭顱MRI、腰椎穿刺腦脊髓液檢查、週邊神經抗體檢測等相關檢查。儘管如此,王男的病情仍然進展迅速,當晚便出現了呼吸困難,不得不進行氣管插管。醫生最終根據發病特徵、臨床表現以及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聯合腦科中心三區專科會診意見,明確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且迅速制訂了「拉鍊法」治療方案,即血漿置換後注射免疫球蛋白,循環治療5次。醫生指出,在重症醫學科一區醫護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王男的病情逐漸好轉,雙手力量恢復至正常水平,雙下肢也能逐漸抬離床面;為了幫助他早日康復,預防肌肉萎縮,醫療團隊同時啟動了ICU內的早期床邊復健治療,包括床上單車有氧運動、起坐及坐位平衡訓練、鼓勵式肺量計訓練以及床邊至病房的步行訓練等。醫生說明,「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類免疫介導的急性發炎性週邊神經病變,大部分有前驅感染病史(胃腸道或呼吸道感染),本案例即為進食不潔食物,引起腹瀉,激發免疫反應,當有前驅感染病史後出現四肢疲倦、吞嚥困難、肢體麻木等不適時,應及時就醫,避免耽誤病情。
女子視力突變模糊!就醫檢查竟是「肺癌」 醫曝:是轉移性腫瘤惹禍
31歲的A小姐過去沒有什麼疾病,某天發現左眼視力模糊,因而至眼科門診就診,經過詳細的檢查,發現在左眼脈絡膜下有腫瘤轉移,造成黃斑部積水,產生視力模糊與視野暗點的現象,轉介至腫瘤科之後,確診為肺癌合併眼部脈絡膜轉移。患轉移性腫瘤 恐導致視力模糊新竹臺大分院腫瘤醫學部陳奕崙醫師說明,癌症可以轉移到眼睛或其周圍組織,常見的轉移包括來自乳癌、肺癌和黑色素瘤。這些轉移性腫瘤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眼痛、視野缺損或眼球突出的症狀。建議病人如果出現視力模糊或喪失、眼球疼痛或不適、視野中出現暗點或閃光、甚至眼球突出的現象。另外,某些癌症會引發自體免疫反應,導致免疫系統攻擊眼睛的組織,特別是視網膜細胞,這種情況稱為癌症相關視網膜病變,自體免疫反應也可能誘發葡萄膜炎,可能的症狀包括視野缺損和視力逐漸減退。建議有這些情況應迅速就醫治療,以減少視力損失。癌症治療免疫力醬 恐增眼部感染風險陳奕崙醫師表示,化療或標靶藥物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治療過程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眼部感染的風險。此外,一些化療藥物會直接影響眼睛,造成視力模糊、乾眼症、黃斑部水腫、視神經病變等。因此,定期眼科檢查是早期發現和治療眼部問題的關鍵。同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生活型態,並在有任何眼部不適時,及時告知醫療團隊。預防和管理並重 定期眼科檢查不能輕忽 陳奕崙醫師提醒,在癌症治療過程中,預防和管理策略相當重要,癌症病人應定期進行眼科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眼部問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當運動,以增強免疫力,並與醫生隨時討論所有藥物的副作用,詢問是否有替代方案,減少眼部風險,才能在戰勝癌症的路上前進,還能擁有清晰、健康的視力。
31歲輕熟女「視力突然模糊」 就醫才知「肺癌轉移」
注意身體給出的警訊!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腫瘤醫學部陳奕崙醫師指出,先前有一名輕熟女因突然視力模糊,前往眼科就診,結果發現是肺癌轉移的徵兆,提醒民眾若出現這類症狀務必及早就醫診治。據了解,日前陳奕崙醫師分享自己曾經遇到的個案,一名31歲的女子過去健康良好,然而某天她發現自己的左眼視力模糊,於是前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眼科門診,經檢查發現她因黃斑部積水導致視力模糊和視野暗點,進一步檢查後確認是左眼脈絡膜下的腫瘤轉移引起壓迫所致。隨後該名女子也被轉介至腫瘤科進一步檢查,最終確診為肺癌轉移。所幸經過肺癌治療後,她的黃斑部積水得到改善,視力也有所恢復。陳奕崙解釋,癌症可能轉移至眼部或其周圍組織,乳癌、肺癌和黑色素瘤是常見的轉移來源,這些轉移性腫瘤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眼球疼痛、視野中出現暗點或閃光,甚至眼球突出。陳奕崙也說明,某些癌症引發的自體免疫反應可能攻擊視網膜細胞,導致「癌症相關視網膜病變」或葡萄膜炎,引發視野缺損和視力減退。陳奕崙表示,化療或標靶藥物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治療過程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眼部感染的風險。此外,一些化療藥物會直接影響眼睛,造成視力模糊、乾眼症、黃斑部水腫、視神經病變等。陳奕崙說明,定期眼科檢查是早期發現和治療眼部問題的關鍵,同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生活型態,並在有任何眼部不適時,及時告知醫療團隊。陳奕崙也提醒,另放射線治療可以有效地縮小腫瘤和殺死癌細胞,但也會對眼睛造成影響。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白內障和乾眼症。白內障是指晶狀體變得混濁,導致視力模糊,當白內障程度影響視力與生活時進行手術介入,並建議病人在接受頭部與眼周放射線治療時,應與眼科醫生密切合作,以監控和管理眼部健康。
很多人以為「不吃甜」不會得糖尿病 愛吃這1物卻慘被判身障
糖尿病是國人常見慢性病,容易引發諸多併發症,危害健康,很多人都以為「不吃甜」就不會得病,但資深護理師譚敦慈表示,這是錯誤的觀念,原來,身邊有位親戚,雖然不愛吃甜食,但卻特別喜歡吃薯條,某天突然發現單側的手腳不能動了,檢查才知道是糖尿病所引起的神經病變,而這通常很難逆轉。譚敦慈在《小宇宙大爆發》節目上提到,這位親戚因為罹癌經常跑醫院治療,某天發現單側的手腳無法正常活動,最初以為是電療後產生的血栓所引起;然而,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其糖化血色素竟超過8%(正常值在4~5.6%),最後確診為糖尿病併發神經病變。這名親戚因長期處於這種狀態,最後就被勞保判定為身障。對此,譚敦慈表示,糖尿病神經病變可怕的地方在於不容易逆轉,因此民眾千萬不要誤以為,不吃甜的就會不得糖尿病,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且年過40歲的人,更應該特別注意健康狀況。根據衛福部雙和醫院家醫科醫師葉睿儒曾表示,炸薯條的GI(升糖指數)不高,但它的熱量、油脂含量高,吃太多容易造成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外,外科醫師江坤俊先前也表示,飲食過鹹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原因在於鹽會刺激飢餓素的分泌,讓人覺得飢餓而增加食量;此外,鹽還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且增加胰島素阻抗,也就是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變得不敏感,使得血糖過高,長期下來恐會升高罹患糖尿病風險。
36歲男子夜間「頻尿」就醫 竟是嚴重糖尿病!因狂喝「1飲品」惹禍
在餐飲店工作的36歲王先生,近1年來頻尿,晚上常要起床好幾次,睡得極不安穩,就醫發現醣化血色素高達13%,已是非常嚴重的糖尿病,他卻不自知。血糖過高會出現尿糖 尿蛋白過高腎已受損衛福部彰化醫院家醫科醫師郭馨鎂說,第二型糖尿病年齡持續往下探,這起個案的王先生只有36歲,一開始因為頻尿前往泌尿科看診,但並非泌尿系統問題,轉介到家醫科,發現其醣化血色素(HbA1c)達到13%(正常值4.0~5.6%),而且已出現尿糖;微蛋白尿達42 mg/Dl(正常值小於30mg/dL)。郭馨鎂解釋,尿糖代表腎臟的腎絲球過濾液的糖過多,腎小管無法全部吸收,由尿液排出,通常血糖過高會出現尿糖;尿蛋白過高,代表腎臟受損,無法好好留住蛋白質而隨尿液排出。也就是說,這起個案的糖化血色素非常高,確診為糖尿病,而且已經嚴重到開始破壞腎臟。遺傳及肥胖體型高風險因子 喝含糖紅茶、少喝水也是肇因個案管理師邱小佳表示,在餐飲店工作的王先生,白天很少喝水,渴了就喝店家免費提供給顧客自取的含糖紅茶,這樣最省事,而且還會在下班帶回家喝,長期少喝水,以喝含糖飲料為主。 郭馨鎂指出,王先生有家族糖尿病史,其祖父及爸爸都是糖尿病患者,加上他飲食沒有節制,愛吃炸物,以含糖飲料當水喝,而且他的身材高大,體重達110公斤,屬肥胖體型,這些高危險因素釀成不到40歲就糖尿病,其來有自。糖胖症血糖難控制 器官病變機率高郭馨鎂說,根據統計80%的第二型糖尿病者有肥胖或體重過重的問題,被稱為糖胖症(Diabesity),王先生屬於糖胖症,這種患者在血糖控制上更為不易,未來出現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或合併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比較高,必須更嚴肅面對。日常這樣做 控血糖、減少腎傷害邱小佳表示,經過衛教後,王先生除了藥物控制,也同時改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每天喝3000毫升以上的水,每天下班運動,嚴格執行飲食管理,規律作息,如此才比較可能控制血糖,也才能減緩腎臟的傷害。
長輩私密處發癢「檢驗竟是糖尿病」 專家示警6症狀:快就醫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位居10大死因之一,每年有近萬人因而死亡。有一名中年男性,因為私密處發癢就診,沒想到檢驗發現,早上空腹血糖超標,確診罹患糖尿病。「有人問得到糖尿病會有感覺嗎?」李婉萍營養師在臉書專頁透露,最近有一名長輩來門診,主述私密處一直發癢,因此泌尿科醫生給他做了檢驗,怎料早上空腹血糖高達332mg/dL。李婉萍提醒,無論男女,私密處反覆發癢若去藥局買藥和擦藥,卻遲遲沒有好轉,一定要去看醫生,不要只是去藥局買藥而已,必須到醫院診所,有經驗的泌尿科或是婦產科醫生,都會檢測血糖,因為往往後面其實可能有血糖的問題,「這些細菌病毒也愛吃甜」。血糖超標可能是糖尿病。(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事實上,李婉萍曾在部落格「李婉萍營養師-營養工具書」指出,6大症狀若是發生,就可能有血糖過高的問題,一定要盡快求助醫生進一步篩檢。●3多症狀:多吃、多喝、多尿如今有許多患者都不一定有這個症狀,不過如果有相關症狀請一定要注意。●皮膚傷口不容易好如果皮膚的小傷口長期沒有癒合就是警訊,請不要輕忽。●免疫力下降(經常感染)尤其是女性泌尿道如果長期容易反覆發作感染就要特別注意。●體重減輕沒有在減重,但體重卻持續減少,千萬不要因此竊喜,反而要提高警覺。●視力模糊持續超過1個月視線都模糊不清,請盡快就醫。●神經病變(麻木、疼痛)手腳對於溫熱與痛楚的感覺異於平常,感覺較為遲鈍,就要小心。
七旬翁身體狀況不佳2個月入院4次! 檢查竟發現罹患罕病「法布瑞氏症」
今年七十多歲的陳爺爺,曾因昏厥、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等因素,在短短兩個月內進出四次醫院,檢查後確診為罕見遺傳疾病「法布瑞氏症」,好在經過一個月的酵素替代療法治療後,成效顯著,不僅心臟衰竭的情況明顯好轉,認知功能障礙逐漸恢復、智力及生活能力大幅改善,精神和體力也變得更好,已經可以像正常人般自主生活,不需要家人照顧,而且再也沒有進過醫院。症狀多元:不只四肢疼痛,嚴重者恐中風、洗腎!負責收治該名患者的雙和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大榮表示,法布瑞氏症患者因體內缺乏代謝醣脂質的酵素,使得醣脂質堆積在全身許多細胞內,進而引發腎臟、心臟或腦血管病變。若發病後不及時處置,堆積在腎臟,就容易造成腎功能退化,嚴重者甚至需要洗腎;發生在心臟,則會導致患者因心肌肥厚或心律不整而昏倒,甚至猝死;在中樞神經系統則會形成腦中風;假如堆積在周邊神經,引起周邊神經病變,則會造成四肢疼痛,症狀可大可小,不容輕忽!約每13000名國人就有一位患有心臟型法布瑞氏症王大榮補充,法布瑞氏症跟蠶豆症一樣,都是屬於性聯遺傳疾病,缺陷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因此若父親帶有致病基因的話,一定會傳給女兒,但不會影響到兒子;反之,若母親帶有基因的話,傳給兒女的機會各佔一半。不過,女性因為有兩個X染色體,所以發病年紀多半較男性晚、症狀也比較沒那麼嚴重。值得注意的是,法布瑞氏症在台灣狀況比較特殊,很常見一種叫做心臟型的法布瑞氏症,平均每13000人就有一位患有此症,發病年齡較晚,且經常以心臟相關症狀來表現,像是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猝死,由於在國內發生率不算低、發病情形也比較嚴重,因此這幾年備受重視。健保給付酵素替代療法,緩解猝死威脅!過去法布瑞氏症僅能採取症狀治療,所幸隨著基因工程技術進步,現在患者已可透過酵素替代療法,幫助身體代謝掉原本會累積在體內的廢物,延長壽命並維持生活品質。然而,王大榮提到,雖然補充缺乏的酵素,可以讓疾病的嚴重程度得到改善,但沒辦法治本,所以患者需定期至醫院注射,頻率為兩週一次,輸注時間40分鐘到1小時。少部分病人會在注射時出現過敏反應,但症狀都很輕微,只要施打抗過敏藥物就能緩解。王大榮強調,法布瑞氏症若能及早診斷,並依照醫師指示接受治療,大部分的器官損傷都可恢復,目前健保已有給付酵素替代療法,提醒有家族病史的民眾可主動至醫院接受檢查,倘若有基因帶原但還沒發病,建議可半年追蹤一次,遠離疾病威脅。
喝酒就臉紅是警訊! 醫曝:「這些器官」病變機率恐上升
自民國108年起,由臺灣酒精不耐症協會、臺灣酒害防治協會以及國民健康署共同發起5月9日為「臺灣無酒日」,呼籲民眾注意酒精對健康的影響。為什麼有人喝酒後會臉紅?酒精的正式名稱是乙醇(ethanol),當乙醇進到人體後會被乙醇去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代謝成乙醛(acetaldehyde),接著透過乙醛去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將乙醛代謝成乙酸(acetate),經過一些代謝過程最終轉變成水(H2O)以及二氧化碳(CO2)排出體外。人類第12號染色體上有負責乙醛去氫酶活性的基因,如果這個基因型有突變,乙醛去氫酶的活性下降,讓乙醛不易分解而累積在體內,會讓全身的微血管擴張,呈現臉紅或身體發紅,並且造成頭痛、心悸、嘔吐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酒精不耐症」。乙醛是一級致癌物 長期恐致身體器官功能病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醫師侯育琪表示,乙醛會傷害身體各器官的功能,最常見包括神經系統(大腦和周邊神經)、心血管、肝臟、骨髂、生殖系統等等,和失智、神經病變、心肌病變、肝病變、骨質疏鬆、不孕有關。另外,乙醛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所列的一級致癌物,長期下來亦會增加癌症發生,比如頭頸癌(口腔癌、鼻咽癌、喉癌等)和食道癌等。酒精棉片貼手臂 自測有無酒精不耐症2021年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基因體資料顯示臺灣約47%的人口具有酒精不耐症,比例為全球最高。簡單來說,酒後會臉紅,就可能是酒精不耐症的個案,比上喝酒不臉紅的人,器官病變與癌變機率更為提升,身體在酒後會受到更嚴重的傷害。若民眾想要檢測自己是否有酒精不耐症,可將酒精棉片貼在手臂內側靜置20分鐘,如皮膚出現泛紅則可高度懷疑(準確率約70%)。
她癌症免疫療法後產生1罕見眼睛副作用 4原因都可能致此眼疾嚴重恐失明
醫療持續進步,癌症有了許多新的治療方式,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都能為患者的治療帶來轉機,不過這些藥物也有可能帶來罕見副作用。像71歲朱女士,罹患輸尿管尿路上皮癌,經過手術切除並在術後使用免疫療法,但在第2個循環(cycle)的免疫治療時,卻出現視力模糊、頭痛、皮膚出疹等症狀。經過檢查發現,這竟是免疫藥物所導致的罕見副作用「葡萄膜炎」,使朱女士右眼視力從1.0降到0.8、左眼視力0.6降至0.3,並合併有黃斑部病變、嚴重漿液性視網膜剝離。不過,暫緩免疫療程並經過局部類固醇注射及藥水治療後,1個月內症狀便逐漸獲得改善,追蹤3年目前都沒有癌症或葡萄膜炎復發跡象。什麼是葡萄膜炎? 有哪些症狀?有哪些病因?「葡萄膜炎」顧名思義就是眼睛內的葡萄膜出現發炎情況,不過所謂的葡萄膜並非單一組織,台北榮總眼科部葡萄膜炎及眼矯型科黃德光主任表示,它包含虹膜、睫狀體、脈絡膜等,不管是虹彩炎、睫狀體炎、脈絡膜炎都是葡萄膜炎,它是跟身體狀況最息息相關的疾病之一。葡萄膜炎的常見症狀包含持續性的視力模糊、不正常的飛蚊症增加、眼睛紅、痛、畏光而且初級眼藥水無法緩解等,黃德光主任提到,葡萄膜炎有可能會造成白內障、視網膜病變、視神經病變、黃斑部病變等,在已開發國家中,它是造成失明的前十大重要原因之一,而造成葡萄膜炎的原因包含:惡性腫瘤感染藥物作用自體免疫治療需先釐清病因 免疫罕見副作用發生率不到1%其中,免疫藥物會誘發自體免疫反應,少數患者會出現葡萄膜炎的情況,是免疫療法的罕見副作用。黃德光主任指出,研究顯示,這樣罕見的副作用發生率約為1-2%,甚至有些研究指出發生率僅有不到1%。因此,民眾不需要太過擔心、拒絕使用免疫療法,而且若是出現葡萄膜炎也能透過治療改善症狀,但治療方式會因為病因而有所不同。像有些病人並非藥物作用所致,而是腫瘤轉移或是腫瘤引發自體免疫反應攻擊所致,這時應先審視全身腫瘤控制的情況,是否有其他地方的轉移,並針對腫瘤本身加以治療。另外,除了免疫治療外,傳統的化療可能會造成免疫低下而伺機感染,導致葡萄膜炎,針對這種葡萄膜炎,需要先確立病原體,並加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治療,控制眼睛或身體的感染,降低失明的危險。而葡萄膜炎,若確定是免疫治療所產生的罕見副作用,症狀輕微時會先使用眼藥水,嚴重時則會暫停使用免疫療法並加上身體消炎藥物或眼內注射,緩解發炎改善症狀。不過,黃德光主任坦言,診斷葡萄膜炎對一般眼科診所來說並不難,但若要找出導致葡萄膜炎的原因會是一個困難點,因為它需要高階檢查,而且除了眼科檢查外,還需要全身免疫、感染檢查等,全台約有2-3千位眼科醫生,這之中能診治葡萄膜炎的醫師可能不超過30個。所以,黃德光主任提醒,癌症患者若有葡萄膜炎疑似症狀,應盡快就醫尋求專業醫師診治,葡萄膜炎需要醫院內腫瘤科、感染科、免疫科及眼科的醫療團隊共同照護,才能使患者達到完善的腫瘤治療與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印度4咖哩調味料驗出致癌物 「台灣有進口」品牌曝
台灣近期頻傳食安事件,進口食品日前也出現食安疑慮。香港、新加坡相關單位日前針對2間印度品牌咖哩調味香料發出警告,指樣品經抽查驗出致癌物環氧乙烷;而根據國際進出口資料,該2品牌有產品銷入台灣。據《中央社》報導,香港食物安全中心(CFS)5日對「MDH」、「Everest」2品牌共4種咖哩或調味香料產品發出食物警告,指抽查樣品驗出第一級致癌物環氧乙烷,建議消費者停止食用,香港經銷及進口商已回收相關商品。新加坡食品局(SFA)18日也公布Everest同款調味香料中的環氧乙烷超出許可值,指示進口商下架回收。進出口數據提供商「Volza」的資料指出,台灣有廠商向印度進口該2品牌調味香料的紀錄,最新出口資料為今年2月20日。此外,印度另個草本生產商因貶低現代醫學、宣傳阿育吠陀特殊療效,涉嫌不實廣告、誇大療程,遭印度最高法院申訴,該公司部分產品雖有在台灣出售,但台灣網站並未出現爭議廣告內容。中山醫學大學健康科技中心網站指出,環氧乙烷主要用於消毒醫療設備和食品中細菌、控制農產品蟲害、製造乙二醇,但環氧乙烷會引起身體腫瘤並導致中樞神經、末梢神經病變。
山豬罹「紅斑性狼瘡」14年 11大症狀一次看!符合4項快就醫
藝人山豬(陳俊甫)今(15日)驚傳離世,享年38歲,稍早家屬證實山豬感冒未癒,經醫師診斷為肺炎,併發敗血性休克病逝。事實上,山豬過去曾自爆罹患多種疾病,包括心肌梗塞、高血壓、心悸、睡眠呼吸中止症等,且20多歲時就發現自己得了「紅斑性狼瘡」,多年來都靠服用藥物、定期回診控制病情。根據奇美醫院衛教資訊網文章,系統性紅斑性狼瘡或稱全身性紅斑性狼瘡,英文名稱為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簡稱SLE或稱思樂醫,是取其音近似。Systemic的意思是全身或系統,Lupus的意思是狼,Erythematosus的意思是紅斑。這個病名是在1851有醫師認為病人臉部的紅斑是被狼咬到造成。在正常情形下,身體會製造抗體抵抗外來入侵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物質。自體免疫性疾病的病人,因免疫系統無法區分自己的跟外來的,而把自己的細胞當成外來的攻擊,造成全身器官組織,包括皮膚、關節、血液、腎臟及神經系統的發炎。狼瘡便是一種可侵犯全身之自體免疫性疾病;它非傳染性疾病,非惡性腫瘤。病程常具不可預期性,個體差別大。疾病之嚴重性變化極大,疾病嚴重程度(活性高低)起起伏伏,症狀嚴重時稱活性發作,症狀輕微時稱活性緩解。狼瘡好發於育齡期女性(14歲至44歲),男女比約1比10,但是男性比女性嚴重,年紀輕的病人症狀較嚴重。盛行率方面,每185個美國人,有一個狼瘡病人,黃種人多於白人。狼瘡病人子女得病機率約5%,同卵雙胞胎得病機率約30%,近親(含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有狼瘡病人,則罹病率約10%。發病的原因,據研究與基因及環境均有關係。狼瘡的表現具多樣性,幾乎每一個器官系統皆有被侵犯的可能,比較重要的有下列幾項:1、全身性體質表現(95%):疲倦、發燒、體重減輕。2、肌肉骨骼系統(95%):關節酸痛、關節炎、肌炎、缺血性骨壞死。3、皮膚(80%):臉部蝴蝶斑、圓盤性紅斑、光敏感、口腔潰瘍、掉髮、血管炎。4、血液系統(85%):貧血、白血球低下、血小板低下、脾腫大、淋巴節腫大。5、神經系統(60%):認知障礙、情緒異常、癲癇、腦血管病變、神經病變。6、心血管系統(60%):心包膜炎、心內膜炎、肺出血、肺炎、肺動脈高壓。7、呼吸系統(60%):肋膜炎、肋膜積液、肺出血、間質性肺炎、肺出血。8、腎臟(50%):蛋白尿、腎病症候群、腎衰竭。9、腸胃系統(45%):腸出血、穿孔、噁心、腹瀉、腹水。10、血栓(15%)。11、眼睛(15%):視網膜血管炎、乾眼症。至於如何診斷紅斑性狼瘡?一般依據美國風濕病醫學會診斷標準11項中符合4項:1、蝴蝶斑。2、圓盤性紅斑。3、光敏感。4、口腔潰瘍。5、關節炎。6、漿膜炎、肋膜、心包膜。7、腎臟病變:蛋白尿或細胞柱體。8、神經病變:癲癇、精神異常。9、血液學病變:溶血性貧血、白色球血小板減少。10、免疫學檢查異常:指抗史密斯抗體(Anti-Sm),抗雙股去氧核糖核酸抗體(Anti-dsDNA),以及抗磷脂抗體三種。11、抗核抗體:ANA。
誤認頭暈是工作壓力大 中年男「血糖超標15倍」險喪命
一位中年男性日前常抱怨身體不適,包括頭暈、口渴、體重下降,原以為是工作壓力造成的現象而不以為意,不料這個月初昏迷被家人送至急診,發現血糖竟高達1500,是正常值約15倍!主治醫師彰濱秀傳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蕭立偉醫師表示,「這名患者嚴重脫水急性腎衰竭還合併酮酸中毒,被發病危通知,在加護病房連續注射胰島素後迅速將血糖控制下來,才脫離險境。」許多看似常見的症狀其實都有可能是血糖高導致的結果,博新小兒科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許惠春醫師解釋,「診所時常遇到病人是因為一些不具特異性的症狀來求診,例如口渴、泡泡尿、傷口癒合慢、皮膚搔癢、性功能障礙、反覆感染或感冒長時間沒好等等,經檢查才發現是高血糖所導致。」他也提醒,患者若只針對症狀處理,但血糖高卻不控制,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長期血糖高會導致血管、神經甚至心腎等器官病變等問題。許惠春醫師解釋,糖尿病患者血液糖分高,身體如同「蜜餞」泡在高濃度糖漿中,導致細胞水分流失,讓大腦發出「缺水」的訊號,使患者口渴;也因為尿液出現糖份產生滲透性利尿,導致尿量增加。不只尿量增加,高血糖也會進一步產生蛋白尿;許惠春醫師建議,可以觀察起床第一泡尿,尿液中是否有細小綿密如「倒啤酒」的小氣泡,如果氣泡沒有消散,建議就醫檢查。另外,高血糖會降低白血球活性,讓傷口容易受細菌感染,皮膚沒有紅疹但持續搔癢,都可能是高血糖造成神經病變,讓皮膚產生麻、癢的感覺。高血糖還會損害血管系統,導致動脈硬化和血管狹窄,造成不可逆的勃起功能障礙。身體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提供病原體(如:細菌、真菌)理想的繁殖環境,使得反覆感冒或容易感染。許惠春醫師呼籲,若有上述的症狀,就應該盡速就醫,確認症狀是否因高血糖所導致。蕭立偉醫師說明,若想解決因為高血糖出現的這些症狀,就需要快速的把血糖降下來,避免高血糖危害身體的器官,而胰島素就是一個能安全且迅速降糖的好武器,可惜過去在門診跟病人勸說時,常常有病人一聽到要打胰島素就拒絕,因為「聽說」胰島素不安全。蕭立偉醫師解釋,多數口服藥物以胰島素增敏或促進分泌胰島素為主,卻可能讓患者體內剩餘的胰島細胞過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使用胰島素治療,不只能快速控制血糖,也能幫助胰島細胞喘息,延長胰臟功能。許多人擔心使用胰島素會傷身,但無論是肝、腎功能異常,甚至糖尿病孕婦或兒童都能使用。」蕭立偉醫師與許惠春醫師也鼓勵糖友,若出現疑似高血糖症狀,或對胰島素有疑問,可上國健署網站查詢「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名單,向經過認證的醫療院所諮詢,並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及早穩定血糖,找回健康。
青光眼不可逆! 七種人有失明危機應小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青光眼是世界第2大致盲原因。而在台灣青光眼患者已超過34萬人,人數可謂相當可觀,近年來由於高度近視人口比例增加,再加上診斷科技的進步,青光眼的發生率逐年提高,且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青光眼破壞視神經不可逆 眼壓過高是主因青光眼是一種會造成視力持續惡化且無法恢復的視神經病變,臨床上會呈現視神經盤凹陷擴大、視神經退化及視覺功能受損,視神經一旦遭到破壞會造成不可逆的視覺功能喪失。因青光眼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難以自我覺察,等到察覺異狀時,視神經通常已遭相當程度破壞,因此若太晚發現,才接受治療,視神經難以恢復,會增加失明的風險。然而大眾普遍對青光眼認知意識不足,仍有許多民眾認為青光眼疾病是可以恢復治癒的。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科主任柯玉潔醫師表示:「青光眼是一種會導致眼盲的疾病,確診青光眼的患者也逐漸年輕化,將對個人、家人與社會造成嚴重衝擊。」造成青光眼的原因很多,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眼球內部壓力過高。眼球內部充滿了房水,負責維持眼球內正常的壓力,而當眼球內作為排水管的「隅角」塞住,房水排不出去,就會引起眼壓升高,因而造成青光眼的風險。但高眼壓並不是青光眼的必要條件,即使眼壓正常,仍然可能患有青光眼。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郭哲源分享,青光眼除了眼壓影響之外,還有下列危險因子。1. 家族有青光眼病史者2. 年齡超過40歲3. 糖尿病患者4. 患有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疾病者5. 高度近視者與高度遠視者6. 長期使用類固醇7. 眼睛受過外傷者青光眼規律點藥水未改善 應考慮手術介入青光眼雖是不可逆眼睛疾病,但仍然可以透過治療延緩疾病的惡化。現在對於青光眼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以及雷射或手術治療。在藥物治療上,治療青光眼可以使用眼藥水或服用口服藥,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減少房水的生成或促進房水的排出,進而降低眼壓,使青光眼得到良好的控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部主治醫師蕭雅娟醫師說:「藥物治療通常是青光眼的第一線治療,點眼藥水的確是青光眼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但若眼壓控制不夠穩定、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時,可以透過雷射或青光眼手術達成眼壓控制。」青光眼治療手段其中之一為手術治療,但仍有許多患者第一反應會感到擔心害怕,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美如分享:「當藥物及雷射治療無法控制眼壓時,便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現階段廣被採用的手術叫小樑網切除術,是在眼睛黑白交界的輪部開一洞口,將房水引流到結膜下。適時的手術介入可以達到更低與更平穩的眼壓,減緩疾病惡化,掌握治療黃金期守護靈魂之窗。」對於青光眼的治療頻率計畫,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張毓帆醫師說到:「患有青光眼的患者,初期就診時,需觀察用藥反應,約1~3個月需回診,兩年內約4~6月安排一次相關檢查評估,兩年後若病況穩定,檢查的頻率就可延長,但最終仍須依據主治醫師的評估診斷為主。」民眾熱烈響應世界青光眼週 拯救視界刻不容緩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任級主治醫師劉瑞玲醫師說到:「世界青光眼週就是要讓大家多認識青光眼,青光眼會導致失明,但積極治療可以避免失明,與青光眼共存,定期追蹤,才是最好的方式。」青光眼雖然是一個可能導致失明的疾病,但只要及早發現,以正向的心態面對疾病與治療,與醫師同心協力運用可行的治療方式,儘可能穩定控制眼壓,並不必然會導致失明。定期回診追蹤檢查,掌握疾病的進程以調整治療策略,是青光眼治療必經之路,期望青光眼病友能以正向的心態與醫師共同努力守護靈魂之窗。
罹病僅右小拇指能施力…建中顧文凱拚出4科滿級分:感謝家人同學耐心陪伴
台北市建國中學學生顧文凱因罹患先天性運動感覺神經病變,雙手只剩右小拇指可施力,寫字相當吃力,且視力不佳,上課需以擴視機輔助,平時均以輪椅代步。為準備考試,每天讀書4小時,假日更高達12小時,今年大學學測國文、英文、數B、社會4科拿下滿級分,選考數A獲13級分的好成績。他感謝家人與同學耐心陪伴,期盼日後能成功申請新加坡國立大學獎學金或考取台大法律系、財金系。為準備學測,顧文凱除撰寫學校講義,也自費購買20本題本,每天練習1至3回,受限身體不便,寫字速度比同學慢上許多,每日讀書時間約4小時,周末更高達12小時,考前1個月請溫書假,每天在家讀書12小時。顧文凱分享讀書技巧說,他會安排每月讀書進度,每日分早、中、晚備考,且每次練習都會計時模擬真實考試時間,不同科目則用不同學習方式,例如國文及數學仰賴臨場手感及熟悉度,須每天練習,社會及英文科著重考驗記憶,則每周練習。宜蘭縣籍的62歲前衛福部中醫藥司司長黃林煌,相隔45年後再度踏進大學考場,因喜歡畫畫,期盼考取第一志願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圓夢。學測成績公布,國文及社會科11級分,英文10級分,他並不滿意,尤其是國文科的禁用硃砂考題,是自己司長任內時推動的,竟然答錯!直呼「考題有語意陷阱,被考倒了」。黃林煌擔任中醫藥司長時,把硃砂列入有毒中藥禁止使用,這次國文科考題禁用硃砂也入題,有5個選項,採多選題形式作答,正確答案是B、C、E,黃林煌只選B、C,漏了E選項「藥用硃砂若以安全方式炮製,非全不可用,但台灣目前完全禁用」。黃林煌說,台灣已完全禁用硃砂,但「非全不可用」看起來模稜兩可,他笑稱,再度踏進大學考場,發現要拿高分非常不容易。
化療手腳麻木感難行走! 中醫治療助癌友重新起步
57歲李先生罹患攝護腺癌,在注射化療三、四個月後出現手腳麻木症狀,且逐漸加重,產生左腳板垂足、自行步行困難導致需使用拐杖之情形。經中醫診斷李先生屬於整體氣虛與腎陽不足,經過兩個月的辨證處方治療,手腳麻感消退許多,原本踏地的增厚異常感明顯減退,腳的肌力逐漸恢復,並可慢速自己步行,踏地不穩及漂浮感也消失,整體狀況進步明顯。化療引起神經病變 常見「手腳麻木」副作用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晉嘉說明,化學治療雖然可以殺死惡性腫瘤細胞,但同時化療後的手腳麻木,也成為了病人常見的副作用之一,屬於「化療引起之周圍神經病變(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CIPN的症狀常見為感覺神經異常,病人最常出現的不舒服包含四肢麻木、感覺鈍化、疼痛、針刺感、以及燒灼感,發生部位呈「手套-襪子」狀分布,主要出現在手腳的末端。少數病人會表現出運動神經相關之症狀(例如無力、動作失調、偏癱)、自律神經相關症狀、以及腦神經症狀等。情況較嚴重者可能有肌腱反射消失、肌肉萎縮甚至癱瘓。CIPN在化學治療初期即可出現,在療程結束後這些症狀通常可逐漸緩解、消失。然而,部分病人症狀可能長期存在,嚴重者甚至持續數月至數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周邊神經藥毒成「瘀」 中醫個人化處方緩解許晉嘉指出, 現代中醫師認為化療藥物屬於耗氣傷血之品,雖然可以殺死癌細胞,但同時也使人體正氣受損導致氣血不足。氣血消耗後會使累積在周邊神經的藥毒更難排除,滯留體內而成「瘀」。這樣氣血不足與夾瘀的狀態逐漸使神經的充養失常,因而導致麻、痛、感覺異常等狀況產生。然而每個人「虛」與「瘀」的比例與偏向不盡相同,會根據使用的化療藥物種類、個人體質、情緒等而異,無法以同一套處方或單味藥物處理,須由「望、聞、問、切」切入問題且抽絲剝繭,找出最適合病人的證型與個人化處方。中西醫共同照護 改善生活品質許晉嘉說明,CIPN目前已有不少文獻指出,中醫之治療(包含中藥、針灸等)能夠有效改善CIPN的各種症狀。中醫的治療講究體質判讀與個人化處方,有著「同病異治」的特色。從化療的急性不適,如血球降低、噁心嘔吐、便秘腹瀉、失眠等,到中後期的虛弱無力、落髮、以及本案例提及之手腳麻木或綜合調理等,皆是中醫介入之理想時機。許多病人在中西醫的共同照會下,症狀進步、生活品質改善、恢復日常生活。
唐玲抗癌成功胃卻剩不到一半 被要求增重她喊:有女星包袱!
48歲的女星唐玲2019年罹患胃癌第四期,之後因癌細胞轉移,也必須摘除子宮和卵巢,目前胃僅剩下原本的3分之1,唐玲勇敢抗癌成功,新年就受「陶聲洋防癌基金會」及「關懷心臟病童協會」的防癌、健康大使雙代言。唐玲坦言,因為割除子宮和卵巢提早進入更年期狀態,骨質酥鬆問題和心血管問題也找上,運動部分會加強超慢跑以及伸展拉筋,以及加強重訓,目前身高166公分、52公斤的自己,還是被醫生提醒要繼續增重到55公斤,但她笑說:「還是有女明星包袱,希望漂亮!」罹患胃癌第四期的唐玲,2年多前被醫師評估可能只剩下3到6個月的壽命,最終抗癌成功,被視為健康典範,現在她首要是以健康和保持心情愉快,對於網上酸民,連煎荷包蛋都會被酸民說鍋子很爛等,雖然還是會生氣,但會自己控制情緒不被他們影響,而先前提到因為用藥影響視神經病變,而被眼科醫生懷疑疑似青光眼,目前換藥後雖不會紅眼,但反而會開始頭痛,也因如此有主持或是通告就會先暫時停藥,目前就是繼續觀察。她獲邀出席陶聲洋防癌基金會及關懷心臟病童協會共同主辦的「跨越30SDGs健康講座」活動,成為2單位的年度共同代言人,唐玲透露因為胃切除後,也開始改變飲食,從暴飲暴食到現在三餐正常且更注重飲食順序,先吃蛋白質,之後蔬菜和水果等,這樣不會因為有忽然嗜睡狀態,但她直言現在每天工作僅能維持五小時電量,儘管有經濟壓力,但現在因還在復健中,走一步算一步,比起經濟壓力,會更注意自己的健康,但也樂於和大家分成功抗癌心得。醫界權威呂鴻基(左起)、陳光耀、黄碧桃及曾文毅和唐玲共同簽署聯合國健康宣言。(圖/關懷心臟病童協會提供)從小就愛漂亮的唐玲說,自己現在最堅持過「美麗人生」,即使是癌症患者,也要隨時把自打扮得漂亮美麗,去年擔任心協代言人的張如君雖然因故未能出席活動,仍然派出2位城市小姐李昱欣、吳若湄參加活動以表支持。活動上,陶聲洋防癌基金會董事長陳光耀表示,未來將在全台推動建設防癌城市,唐玲將一起和防癌列車開駛。關懷心臟病童協會前理事長許錫松指出,創立屆滿30週年的心協和防癌基金會選在國父紀念館休館整休前共同辦講座,別具跨越里程碑再出發的意義,同時也期盼唐玲勇敢抗癌的故事,能鼓舞病童的信心。講座活動除獲百威生醫、上頂醫學影像科技、元祖實業、傑凱國際實業以及寶家健康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支持贊助活動外,有心臟病學之父稱號的教授呂鴻基、兒童心臟病學醫生黄碧桃、台大腦神經醫生曾文毅等人,還發起共同簽署聯合國SDGs健康宣言,要在全台加強傳播心血管、防失智和防癌的健康觀念,唐玲也獲邀一同簽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