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痛
」 皮蛇 帶狀疱疹 止痛藥 疫苗 帶狀皰疹2025竹北帶狀皰疹疫苗補助近翻倍 鄭朝方:拚施打率達保護效果
新竹縣竹北市長鄭朝方13日指出,2025年元旦起市民帶狀皰疹疫苗補助將提高為新台幣3,800元,補助將近翻倍,希望讓更多市民受益。據了解,目前市面上帶狀皰疹疫苗大宗有二,首先是單劑的活性減毒疫苗「伏帶疹」(Zostavax),自費價格約在4,800至6,000元之間;再者是需接種兩劑的基因合成疫苗「欣剋疹」(Shingrix),每劑自費價格約為8,500元,總費用高達17,000元,實在是不小負擔。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家醫科主任葉姿麟指出,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再活化的表現,急性期皮疹及疼痛持續時間約數周,部分病患會併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這種併發症疼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超過一年的時間。帶狀皰疹好發於慢性病患者及年長者中,而市面上大宗的帶狀皰疹疫苗,都具有良好的保護效果及安全性。她提醒,只要是50歲以上的長者,或是曾罹患水痘的成年人,都是罹患帶狀疱疹風險較高的族群,呼籲能施打此類疫苗。鄭朝方強調,為保護市民免受帶狀疱疹病毒的威脅,並減輕施打疫苗所帶來的經濟負擔,2025年元月起起帶狀疱疹疫苗補助將從現行的每年2, 000元提高至3,800元,低收入戶則可獲得每年4,800元補助,有望讓更多市民受益。鄭朝方感性表示,謝謝竹北市民代表會全力支持,讓市公所有底氣大幅提高補助額度,減輕市民接種疫苗的經濟壓力,並鼓勵更多市民積極接種,預防帶狀疱疹的發生。
83歲糖友染皮蛇「右手肌肉竟萎縮」 醫籲接種4大疫苗預防
83歲的陳爺爺罹患糖尿病多年,某天洗澡時他感覺右側胸部皮膚又紅又癢,隔天起床就發現大片皮疹從右前胸蔓延到後背,還起了水泡。起初他並不以為意,以為是困擾已久的濕疹又發作了,經塗抹治療濕疹藥膏仍不見好轉,患部還會又刺又痛,只要抬起右手拉扯到患部就會感到劇烈疼痛,忍了快一個禮拜才在家人陪同下就醫,經醫師診斷是感染帶狀疱疹惹的禍!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醫師說明,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活化的表現,此種病毒初次感染時會引發水痘,並潛伏在背根神經節或腦感覺神經節中,直到再度活化引發帶狀疱疹。根據台灣研究統計,每個人終其一生會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高達32%,即每3人就有1人可能罹病。發病後不只皮疹、發癢、起水泡,引發的神經痛更是讓人痛不欲生。研究指出,即使皮膚表面的急性症狀消失,疱疹後的神經疼痛仍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常令患者痛不欲生。值得注意的是,曾得過帶狀疱疹者,仍可能再度復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更被許多患者形容「比生產痛還要痛」。罹患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包括50歲以上成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免疫不全者、生活壓力大或作息不正常、曾感染過帶狀疱疹。李淳權秘書長指出,一般來說,帶狀疱疹只要好好處理,在皮疹發作後72小時內投予抗病毒藥物,就能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減輕神經疼痛,通常可在五週內痊癒,但免疫力較差的病人所需時間會比較久。像本身是糖尿病友的陳爺爺就因延誤治療,儘管確診後馬上投藥,皮膚症狀仍持續了一個多月、疱疹後引起的神經疼痛更是拖了超過半年才逐漸好轉,因為老年人易患肌少症,即便藥物治療後皮膚症狀恢復,仍留下右手肌肉萎縮無力的後遺症,握力至今仍無法完全恢復,症狀就像中風過的病人一樣,連握筷子都顯得吃力。李淳權秘書長說明,根據患者自述,發病後不僅身體又刺又痛,奇癢難耐,還會因為身上的紅疹、水泡,連穿衣服都感到無比劇痛,半夜也經常因為壓到患部而痛醒、無法翻身、睡都睡不好、無時無刻都像是被火燒般疼痛,連帶導致爺爺食慾不振、鬱鬱寡歡,治療期間使用了各種不同強度的止痛藥還是無法改善。李淳權秘書長強調,發疹期間,愈早使用抗病毒藥物愈有效,提醒民眾,若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以免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國內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帶狀疱疹患者為糖尿病患。對此,李淳權秘書長解釋,糖尿病患者因慢性高血糖的關係,會使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變差,除了容易受到其他病毒、細菌感染,且隨著免疫力降低,若體內有潛伏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也容易再度激活,進而引起帶狀疱疹。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比例是一般人的2倍,且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也增加50%,若不幸感染,可能導致血糖控制惡化,並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視力問題等併發症。此外,罹患帶狀疱疹容易造成血糖急速升高,惡性循環下去,也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根據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後住院率比一般人高出超過六成,顯示帶狀疱疹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威脅不可小覷。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24年至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健康(Diabetes and well-being)」,提醒糖友關注身體、心理及社會健康。李淳權秘書長表示,響應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持續推動「健康生活」,呼籲糖友保持良好健康作息及運動習慣、均衡飲食、積極接種四大疫苗(流感及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透過日常保健及接種疫苗,提升防禦力。
5旬婦後腰疼痛有燒灼感!檢查竟是皮蛇作祟 醫曝「這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58歲邱女士因後腰部位疼痛多天並伴隨著灼燒感,至醫院就醫。經醫師診斷,邱女士後腰半邊局部神經痛且皮膚有水泡,應為帶狀皰疹感染,幸好及早就醫,經抗毒藥物治療並休息安養後,已經康復。一生近三分之一機會得「皮蛇」 曾得水痘、年紀大機率高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家醫部主治醫師蒲柏瑞表示,醫學名稱為「帶狀皰疹」,就是臺灣大家熟知的「皮蛇」或「飛蛇」。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得到帶狀皰疹,因為小時候得過水痘,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就會終生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裡,等到年紀大或是身體免疫功能比較差,無法抑制病毒時,潛伏的病毒就會伺機活化。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研究計畫報告指出,台灣人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而50歲以上併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比率約為28%,越高齡者出現皰疹後神經痛機率越高。灼熱、發燒、倦怠是前驅症狀 儘早治療減少後遺症蒲醫師指出,帶狀皰疹特徵為沿著皮膚感覺神經分布,出現單側、疼痛、水泡性的皮疹,但在皰疹出現前數天就可能有灼熱、感覺異常,輕微發燒、全身倦怠等前驅症狀,數天至數星期內會在發紅之表皮上長出內容物清澈之水泡。神經痛的感覺常被描述為具燒灼感、刺痛、麻痛等,情況嚴重時,連衣服摩擦到皮膚都會感到異常疼痛。若出現這些症狀,一定要及早就醫治療,特別是台灣中南部冬天日夜溫差大,老年人抵抗力差更易引發「皮蛇」纏身。建議施打疫苗加以預防 運動、飲食、規律生活可提升免疫力蒲柏瑞醫師說明,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建議Shingrix帶狀皰疹疫苗接種對象為50歲以上成人,及18歲以上有免疫、代謝、血液性疾病、HIV感染者及罹患惡性腫瘤等高風險族群。感染過帶狀皰疹的人,未來仍有可能再次感染,建議可在感染半年後施打疫苗;對疫苗成分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發燒中、懷孕或哺乳期婦女不適合接種。蒲醫師建議,眾經由適當運動、規律生活以及飲食均衡來提升自己的免疫力,有症狀可向醫師尋求專業諮詢。
健康人生投資術:追求財務自由 別忘了你的無形資產!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上班族生活節奏繁忙,希望在快速變化的經濟環境中,為未來生活有更多保障,許多人在工作之外,嘗試斜槓人生或是熱衷投資理財,為尋找額外的收入來源,但有形資本的累積之外,重視無形的資產「健康」,更是確保未來享受財務自由的根本。投資波段步步往上 你的姿勢也該直線向上長時間的工作、錯誤的坐姿、不規律的生活習慣等,無形中為身體健康埋下了隱患,如果不及早重視與改善,會對身體和生活造成長遠的負面影響。不良坐姿對身體的影響尤為顯著,姜封豪診所院長同時是健康領域聯合醫療機構的負責人-姜封豪醫師指出,長時間的久坐、低頭和彎腰駝背,會使得脊椎過度承受壓力,導致脊椎彎曲、關節僵硬以及腰酸背痛等症狀,甚至導致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還有因為駝背壓迫肺部,長期會導致呼吸不暢,降低個人運動能力與耐力。因此維持「直線坐姿」非常重要,盡量保持頭、頸、肩、背和下肢呈一條直線,幫助肌肉與骨骼的平衡,減少不必要的負荷;此外,長時間保持相同姿勢會加重腰部壓力,應該每30分鐘起身活動或改變姿勢,且平常多訓練核心運動。 對的工具相輔相成 無形資產加倍獲利姜封豪醫師分享要減少腰痠背痛透過核心訓練,強化核心柔軟度和肌力訓練,增加身體穩定軀幹中心,讓脊椎有足夠的支撐力,避免受到外來力量時脊椎彎曲變形。而核心指的是以身體軀幹為中心,從胸廓肋骨下方到骨盆腔,環繞腰椎及背部的肌肉群,連接至髖關節,這些部位除了核心運動的加強,選擇適合的輔助工具也至關重要,使用護腰夾雙管齊下、讓支撐力事半功倍。 由於護腰夾使用鋼條設計緊實包覆的強化效果,通常穿上一天8小時,不僅加強平整脂肪,也能支撐前腰、強化後脊椎與尾椎的穩定性,長時間穿著提醒久坐也不該駝背和側彎、減少腰酸背痛的發生。 另外有些產後婦女因生產骨盆撐大,不論職場或生活中照顧小孩面臨長時間久坐,臀部越坐越寬大,姜封豪醫師則分享利用護腰夾的加壓能輔助骨盆矯正狀態。追求人生財務自由的當下,找到能幫助身體保持良好體態、預防長期健康隱患的工具和方法,達到理想人生的雙贏投資。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出現2徵兆」就醫…一查癌細胞擴散了 腦內還冒2腫瘤
曾以《台灣靈異事件》鐵頭警官一角竄紅、56歲男星汪建民,近年來鮮少出現在電視鏡頭前,今年7月他久違現身螢光幕,自爆罹患「肺腺癌」第4期,怎料家屬今(8日)悲痛證實,汪建民已於昨(7日)晚間不幸病逝。事實上,汪建民過去曾透露,起初他因「背痛、手麻」才去就醫,沒想到竟被檢查出罹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汪建民先前曾在節目上分享病況,表示他從年輕時便經常習慣性咳嗽,但當時他不以為意,並未前往醫院檢查,直至去年11月他突然背部劇烈疼痛,一開始他還以為是運動舊傷復發,但後來伴隨雙手發麻、神經痛,他才驚覺身體可能出狀況,前往醫院檢查竟確診肺腺癌。汪建民表示,當時醫師告知他,癌細胞已經擴散至頸椎、骨頭,腦部也有2顆腫瘤,歷經9次化療、60多次電療的他,因接受抗癌治療一度暴瘦12公斤,臉部消瘦到「剩下眼窩」,而化療的副作用也讓他骨頭痛到無法行走,必須倚靠拐杖才能行動。汪建民日前也透露,原本9公分大的腫瘤,經過治療後已縮小到3公分以下,病情正在好轉中,沒想到上個月卻傳出病情惡化被送進加護病房的消息,當時他還透過友人發聲澄清,自己並未住進加護病房「只是一般住院」,強調只是單純接受癌症治療,然而才剛說要大家「放心」,不到短短一個月卻爆出死訊,讓粉絲、藝人朋友全都哀痛不已。
每3人就有1人皮蛇上身 神經痛達數月「嚴重恐中風失明」
公費流感疫苗今日正式開打,為預防病毒引發嚴重併發症,政府每年也積極呼籲50歲以上、特別是慢性病患等族群及早接種流感疫苗。然而,對於免疫力較弱的高風險族群,如患有慢性腎病、糖尿病、癌症病史等,單單預防流感是不夠的,另一個常被忽略但同樣具威脅性的疾病~帶狀疱疹(俗稱皮蛇)也需格外留意。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吳至行主任指出,50歲以上、尤其免疫功能不佳的患者,不僅是流感的高風險族群,也是帶狀疱疹的高風險對象,隨著年齡增加,帶狀疱疹的感染風險會顯著提高,最高可達一般人的3.8倍,因此更應及早預防。帶狀疱疹的重症高風險族群輪廓與流感類似,皆為50歲以上、慢性病患等免疫力不佳者;吳至行指出,慢性病(如慢性腎病、糖尿病等)會影響患者免疫功能,也因此更容易罹患帶狀疱疹、流感等感染性疾病,尤其帶狀疱疹病毒平時潛伏在脊髓神經節,身體免疫力下降時易誘發。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發生帶狀疱疹機率比一般人高2倍,其他像是曾接受免疫抑制劑的腫瘤癌症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相對風險更為一般人的10倍。不只如此,即便帶狀疱疹痊癒,病毒也仍會在神經節潛伏,更可能併發嚴重後遺症。舉例來說,糖尿病患者痊癒後,留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了將近50%,痛楚可能持續數天至數年,還可能提高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風險;血液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則可能容易出現瀰漫性帶狀疱疹、疱疹性腦炎等嚴重後果。許多中壯年容易覺得帶狀疱疹離自己很遙遠,然而依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研究,高達99.5%的40歲以上成人體內存在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疾管署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民眾一生中發生帶狀疱疹機率約為32.2%,等於每三人就有一人可能皮蛇上身,免疫力下降如熬夜、壓力大或換季,均可能引發帶狀疱疹發作。且根據2024最新研究,曾感染COVID-19的患者相比未感染者,帶狀疱疹風險恐增加2.16倍。吳至行提醒,帶狀疱診即使痊癒,病毒仍會潛藏在民眾體內,約一成的民眾會經歷帶狀疱疹復發,且最快兩個月內就可能再次發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此外,帶狀疱疹還可能造成不同器官的功能性損傷,以眼部為例;眼部周圍帶狀疱疹約占所有帶狀疱疹病例的10-15%,若未及時治療,恐導致嚴重視力受損,甚至中風與心臟病機率大增,因此及早採取預防措施格外重要。吳醫師呼籲,除了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適當紓壓外,對於中壯年及高風險族群而言,及早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是預防嚴重後遺症的關鍵措施。因此,鼓勵高風險族群可把握公費流感疫苗施打時機,與專業醫師討論適時的帶狀疱疹預防措施;也同時提醒,特定人群(如免疫抑制者或慢性病患者)應在接種前與醫師討論,以確保疫苗接種的適當時機。
止痛藥「4大禁忌飲食」!醫示警搭配錯誤:恐增加肝毒性、血壓飆風險
不少現代人有服用止痛藥解決頭痛跟肌肉痠痛的習慣,但神經外科醫師謝炳賢也示警,止痛藥若和錯誤的飲食搭配起來吃,不但會影響療效,還會產生交互作用,他也列出「4種食物或飲料」的止痛藥禁忌,提醒民眾務必小心,否則可能會導致肝毒性、血壓飆升,及出血等症狀。謝炳賢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這裡痛、那裡痛可說是現代人常見的問擾,像是頭痛、肌肉痛、關節痛、神經痛,只要拿出隨身攜帶的神奇止痛藥,好像就什麼事情都可以輕鬆解決。」而在神經外科中,在保守治療中也很常使用到各類止痛藥,例如:非類固醇消炎藥、抗癲癇藥物和嗎啡類等。(圖/翻攝自Facebook/守護家人的帶刀侍衛 謝炳賢醫師|宜蘭神經外科推薦 礁溪診所 陽明醫院 頸椎 腰椎 微創手術)但謝炳賢表示,止痛藥如果和錯誤的食物搭配吃,可能會大大影響療效,甚至是產生交互作用,因此他也列出吃止痛藥的飲食禁忌:咖啡因飲料:咖啡因飲料包含可樂、茶類、巧克力及咖啡,可能會加重藥物的副作用,甚至增加心悸或血壓升高的風險。酒精飲品:酒精與止痛藥同時服用,不僅容易影響藥效,也可能增加肝臟負擔或肝毒性風險,並可能加強藥物的鎮靜效果,導致過度昏睡或其他副作用。葡萄柚及柚子:葡萄柚或柚子中含有抑制肝臟代謝酵素的成分,使止痛藥在體內代謝變慢,可能導致藥物累積體內,增加藥效不穩定的風險。含抗凝血功能:含抗凝血功能的食物包含魚油、深綠色蔬菜(維生素K)、納豆、紅麴等,如果同時服用抗凝血劑與止痛藥,可能會產生加乘效應,進而增加出血的風險。
金鐘59/吳姍儒坐骨神經痛無法翻身 挺9月孕肚曝「隨時會生」
《第59屆金鐘獎》戲劇及節目類金鐘獎典禮將分別於10月18日及10月19日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正式登場,本屆典禮主持人分別邀來吳姍儒、姚淳耀獨挑大樑接下金鐘獎主持棒。今(22日)記者會上,吳姍儒挺著9月孕肚現身,透露自己隨時都可能生下2胎,「預產期是下個月底,醫生說隨時,可能會提早」。吳姍儒透露自己這胎看來比較瘦,肚子也比較小,還搞笑說「很像假懷孕」,至於到底胖了多少?她賣關子不說,「沒有量體重,我知道你們會問,去檢查時我就不看,因為我沒辦法說謊,醫生說體重算是很標準」。她說孕期唯一比較不適的狀況就是坐骨神經痛,「沒有辦法翻身,很像烏龜跌倒,誇張的時候要等一個小時才能再轉過來」。吳姍儒、姚淳耀一同現身金鐘獎主持人記者會。(圖/趙文彬攝)被問是否會走星光?吳姍儒笑說現在因為懷孕,連主持的服裝都沒有辦法確定,也不怕到時候會有網友給負評,「金鐘主持是跟月子中心請假, 我現在是仗著我到時候坐月子,主持完就可以躲到月子中心哭」。至於會不會想再生第三胎,吳姍儒說:「先把這胎生完,小孩子可愛的是很可愛,累起來很恐怖。」對於金鐘獎下月就將公布入圍名單,吳姍儒說《大明星小跟班》已有報名,至於入圍或是得獎,則不會太在意,還是會專注在典禮主持上面。提到先前老爸吳宗憲曾承諾要給吳姍儒生兒子100萬大紅包,被問這胎是否也有紅包?吳姍儒說:「還沒包紅包,講到這,憲哥都只是說說,也不會去問。」至於吳宗憲也說未來家當不會留給兒子鹿希派,對此,吳姍儒則搞笑回應:「這是很好的投資,因為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他的狀況很特殊,沒什麼心眼,爸爸有什麼想法也是他的錢,就沒關係。」
陸國3考生課堂中昏迷送ICU 竟是壓力大吞30顆抗癲癇藥「放鬆心情」
近日,中國傳出一起校園藥物濫用消息。2024年6月,黑龍江安達市一名14歲國中生在課堂上昏迷,被緊急送往醫院ICU搶救,好在最後撿回一條命。據該名國中生透露,他會昏迷的原因,是因為他一口氣吃下了30顆具有情緒平穩功效的抗癲癇處方藥「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還告訴大人「我們學校很多同學都在吃。」據陸媒《新黃河》報導,14歲的小聰(化名)是黑龍江省安達市古大湖鎮中心學校一名國三考生。他2024年6月5日14時左右,在學校暈倒,神智不清,後被送往安達市立醫院。市立醫院檢查完後認為狀況嚴重,再緊急轉院到大慶人民醫院,在ICU待了近47個小時,做了兩次血液循環後,才終於脫離險境。小聰住院期間,班導師在他的課桌裡發現了一瓶精神類處方藥「卡馬西平」,封口處已打開。小聰的母親劉女士上網查詢發現,該藥為處方藥,一瓶100片,是一種精神類藥物。「我當即就報了警,警方後來調查發現,小聰是在課堂上吃的藥,一共吃了約30片。」小聰事後透露,卡馬西平是在當地的藥房購買的,對於吃藥的理由,他稱「以前在網上看過,說吃這藥感覺挺舒服,有致幻作用,就想試一試。」小聰還透露,他還在同一家藥房買過大量服用後會致幻的中樞性鎮咳藥「右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小聰表示:「在學校偷偷吃藥的不止我,不少同學也都在吃右美沙芬,這兩種藥吃多了都有類似的效果,會讓人感覺輕鬆愉悅,有的同學都已經連續吃了1年多時間了。」《新黃河》指出,卡馬西平和右美沙芬在中國均為處方藥,前者屬於精神類藥物的一種,主要用於治療癲癇,預防或治療躁鬱症等,後者則為中樞性鎮咳藥。今年7月1日起,右美沙芬將被列入第二類精神藥品。公開資訊顯示,卡馬西平屬於精神類藥物的一種,主要用於治療癲癇、三叉神經痛和舌咽神經痛,預防或治療躁鬱症等。該藥對於使用劑量有嚴格要求,12到15歲青少年每日限量,單日不超過10片;15歲以上不超過12片;有少數用至16片。較常見的不良反應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表現為頭暈、共濟失調、嗜睡和疲勞。至於右美沙芬則為中樞性鎮咳藥,主要抑制延腦的咳嗽中樞而發揮作用。青少年一次服用大於120毫克右美沙芬,會出現致幻感,引起興奮、幻覺、輕快感、頭暈等軀體症狀,繼續加大服用劑量可導致心肌損失、精神障礙、心臟驟停、攻擊性行為和急性中毒致死等。小聰解釋,雖然這兩種藥物都是處方藥,但購買難度卻不高,「我們每次去利達大藥房買都能買到,一般直接給店家說拿一瓶右美沙芬或卡馬西平,對方基本問也不問就賣給我們了。」事發後,藥店也承認他們把藥賣給了小聰,但對於小聰媽媽劉女士提出的4萬元醫藥費賠償,對方沒有答應。劉女士表示,現在涉事的藥店還在正常營業,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只是不再售賣該藥品了。事後,該連鎖藥房「利達大藥房」相關負責人告訴新黃河記者,之前他並不瞭解此事,公司會對此事介入調查。安達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則回應,正在對此事進行調查,如果查證屬實,下一步會對該藥店進行開罰。
76%偏頭痛患者求錯醫 咖啡因攝取過量恐更加惡化
台灣約有200萬人受偏頭痛所苦,相當於每10人就有1人患病。根據台灣頭痛統計,偏頭痛患者平均每月因病失能達3.6天,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以及社會經濟。偏頭痛患者最期待疼痛可以獲得快速緩解,為此,台灣頭痛學會特別推出全台第一個「偏頭痛友善職場指南」,呼籲企業共同響應,為隱形忍痛的病友們打造更友善的辦公環境。台灣頭痛學會楊鈞百理事長指出,偏頭痛是全球導致50歲以下民眾失能的主要原因1,據統計台灣每年因偏頭痛請假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高達46億元。偏頭痛不僅是頭痛,而是三叉神經血管過度敏感所致的疾病。由於CGRP(抑鈣素相關基因胜肽)對中樞與周邊神經帶來刺激造成血管擴張與發炎,訊號經三叉神經傳遞到腦部造成成疼痛。發作時通常會造成全身性症狀,包括持續4-72小時單側或雙側的中重度頭痛,另還有噁心、嘔吐、對光或聲音敏感等症狀,嚴重干擾工作及生活品質,甚至影響睡眠,導致憂慮或焦慮。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發生偏頭痛的機率是男性的3倍,且以18-50歲的青壯年族群最為常見。台灣頭痛學會吳致緯秘書長指出,依據台灣「偏頭痛病友生活調查」發現,大部份病人最初都先到一般診所(家醫科、內科、耳鼻喉科)就診,僅1成患者選擇至醫院神經內科求診,平均需花費約3.3年才能診斷出偏頭痛。偏頭痛病友每月約有3.6天因為偏頭痛發作而無法上班或上學,「病人常以為偏頭痛不必看醫師,多自行吃止痛藥,或想說睡一覺就好,因此很多偏頭痛患者並未有被妥善的診斷與治療。」該調查也發現,近5成病友最常自己在藥局買止痛藥服用。吳致緯強調:「止痛藥過量反而會讓頭更痛,每週吃止痛藥的天數超過3天以上,或一個月使用藥物超過10~15天以上,就表示藥物使用量過多,無差別止痛不但無法緩解疼痛還可能會引發『藥物過量使用頭痛』。」3年前,劉小姐的生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劇烈頭痛徹底顛覆。起初,她感到牙齒和眼窩疼痛,伴隨著畏光和噁心的症狀。起初以為是牙齒問題四處求醫,卻總是得到「可能是壓力太大、或可能是神經痛所導致」的模糊回答。痛苦難耐的她幾乎每兩天就換一家診所,希望能找到病因。「那種疼痛堪比生產之痛,甚至是平常經痛的2~3倍。」劉小姐回憶道,「痛到要命」一詞絕對不是誇飾。為了緩解症狀維持生活,她開始頻繁服用止痛藥,甚至到了每2小時一次的地步。然而,混合服用處方藥和成藥並沒有改善症狀,仍然痛到無法出門、生活不能自理,嚴重影響工作,時常需要請假或在家辦公。直到她造訪神經內科、進行詳細檢查才終於確診偏頭痛。從那時起,劉小姐開始了規律的治療和回診,並記錄頭痛日記,掌握自己的病情才能重新投入工作與生活。楊鈞百理事長進一步說明,每月少於15天偏頭痛,稱為「陣發性偏頭痛」;反之,若每月超過15天且頭痛持續三個月,則符合「慢性偏頭痛」的定義。陣發性偏頭痛急性治療時遵守分層治療原則,針對輕度中度的偏頭痛主要提供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針對中重度的病友則主要以「偏頭痛專一性藥物」為主。專一性藥物可以有效阻斷引起偏頭痛的神經傳遞,作為急性治療使用,2小時內就可以緩解疼痛6。除了用對藥物,及早用藥以外,建議病友可以透過調整生活方式來幫助減輕偏頭痛症狀,包括管理和減少壓力、頭痛日誌紀錄、充足睡眠、解決心理健康問題與規律運動等,。楊鈞百說,壓力、特定食物、睡眠品質不佳或是過度使用藥物等都可能是偏頭痛的誘發因子,建議病人頭痛日誌記錄自己發作頻率、疼痛程度及症狀還有飲食作息等紀錄,幫助醫師了解你的偏頭痛狀況。此外,上班族每天人手一杯的咖啡中含有「咖啡因」成分,是天然的中樞神經興奮物質,可減少體內疼痛訊號物質的接收,因此有的患者覺得喝咖啡可以減少疼痛。但過度攝取反倒會影響大腦的恆定性造成偏頭痛惡化,建議一天咖啡因攝取量要控制在100毫克內,也就是一杯小杯美式咖啡或一杯中杯拿鐵。「偏頭痛不只影響身體,也影響心理與工作。」劉小姐說,「很多人不理解偏頭痛的嚴重性,甚至會聽到『我也會頭痛,但沒有你說的那麼嚴重』」等在工作上不能被同事諒解的狀況。鑑於偏頭痛對職場的重大影響,台灣頭痛學會推出全台首份「偏頭痛友善職場指南」,建議透過調整工作場所的照明和噪音以降低環境中誘發因子、彈性工作時間等,打造偏頭痛病友善的工作場所。台灣頭痛學會呼籲企業主管和人力資源部門能夠重視這一問題,也鼓勵患者勇於與雇主和同事溝通自己的狀況,共同營造一個互相理解、支持的工作環境。
35歲男危險性接觸後「GG長水泡」急就醫! 結果竟是皮蛇作祟
1/3以上的人終其一生至少會得一次帶狀皰疹,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帶狀皰疹其實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就連陰莖也有機會遭受侵襲!顧家醫療泌尿科診所總院長顧芳瑜分享,一位35歲左右的男性病患因爲陰莖上面長了很多紅色水泡,呈現一個長條狀的分布,當時水泡並未破掉,頭幾天只是覺得有點癢癢的,隨後幾日卻開始越來越疼痛。由於他兩三週前曾有一些危險性接觸,所以擔心是生殖器皰疹發作而至泌尿科求診。聽完病患描述並實際檢查後,顧芳瑜覺得不太像生殖器皰疹,反而很像帶狀皰疹的型態,於是詢問病人之前是否曾經得過帶狀皰疹。病人回答他兩三年前的確得過帶狀皰疹,當時在皮膚科吃了藥之後就好了,也就沒再管它,沒想過帶狀皰疹不但會復發,而且竟然會長在GG上,覺得非常訝異?!顧芳瑜根據他的症狀開立口服的抗病毒特效藥以及一些症狀治療的藥物,一週之後病人回診表示傷口都已結痂,而且疼痛感大幅降低。病患回診的同時也施打了新一代的帶狀皰疹疫苗,只要兩個月後再補打第二劑即可獲得完整的保護力,未來也能大幅減少帶狀皰疹復發的風險。顧芳瑜也藉此說明,臨床上很多病人對於唇皰疹、生殖器皰疹、帶狀皰疹的差別其實不太清楚。唇皰疹、生殖器皰疹主要是由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所引起,如果是長在嘴唇上的通常是第一型感染(HSV1),如果是長在生殖器上的通常是第二型感染(HSV2)。目前對於這類病毒並沒有有一個很好的預防方式。而帶狀皰疹則是俗稱的「皮蛇」,就是我們小時候常聽到的水痘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當我們免疫力低下、疲倦、壓力大時,藏在神經節內的病毒就有可能發作而造成疼痛無比的帶狀皰疹,而且這個神經痛有可能是永久性的。幸運的是目前已經有了帶狀皰疹疫苗可以加強預防,而且成效非常好,根據統計兩劑打完的保護力可達97%,而且以目前的研究認為並不需要重複補打,是一個非常好的預防方式,因此顧芳瑜建議民眾不妨都可以考量施打帶狀皰疹疫苗作為防護。
筋膜槍放鬆好舒服!醫師示警「6情況」應避免使用 最嚴重恐引起中風
現代人工作繁重,不少人會使用筋膜槍來緩解惱人的肌肉緊繃、肩膀痠痛。然而復健科醫師指出,筋膜槍雖然適合用於緩解肌肉與筋膜的緊繃纏繞,但對如神經痛、局部發炎等其他症狀則沒有效用。此外,還有「6種情況」不適合使用筋膜槍,尤其血管附近應該特別避免。有些長者本來就有血脂高、動脈粥狀硬化等問題,要是血管內壁上堆積的脂肪斑塊被筋膜槍震到脫落,恐怕會有引起中風的危險。筋膜槍的原理,主要是透過高頻震動,加速酸痛部位的血液循環及震鬆肌肉,以達到按摩的效果,相較一般的徒手按摩,筋膜槍的高頻率震動,可將力道傳送至較深層的肌肉,適用於肌肉較大的部位,像是大腿前側外側、小腿後側及肩膀等。但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嘉義長庚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許宏志表示,筋膜槍的適應症為肌肉緊繃、筋膜纏繞等情況,他形容,筋膜纏繞就像是外套縐折「糾在一起」,需要用熨斗去熨平,而筋膜槍就是扮演熨平的角色,可以幫助改善相關疼痛。但是對於常見的神經疼痛、關節積水、腫脹等局部發炎造成的疼痛就沒有效果。許宏志特別指出不適合使用筋膜槍的幾種情況,其中最要格外小心的脖子兩側、後頸耳下的「血管附近」。許宏志解釋,血液不通暢也會造成疼痛,但是包含脖子氣管兩旁部位、後頸耳下風池穴的部位,都不要用筋膜槍去震動。特別是年長者,本身血脂高、動脈粥狀硬化,使用筋膜槍恐怕使血管受損,或者若血管內壁上的脂肪斑塊掉下來,順著血流跑到腦部,就可能會形成腦中風。其它應該避免使用筋膜槍的狀況還包含:神經周邊、凝血功能有問題者、長者骨鬆、小朋友的關節生長板,孕婦與月事中的婦女也要避免使用於腹部。許宏志說明,如果本身有吃抗凝血劑、凝血功能不好,使用筋膜槍恐怕造成出血問題;骨鬆者在筋膜槍的震動下恐怕會讓骨頭受傷;月經時期如果讓子宮受到外力震動,恐怕會出血更多。談到筋膜槍使用方式,許宏志指出,筋膜放鬆的使用方式可以來回滾動,包含背部、下背部等部位都算安全,若是使用於大腿、小腿等肌肉放鬆,也可以用球狀的頭做單點壓按,每次約10分鐘至15分鐘。是否達到效果則是看是否「變得不痛」,許宏志指出,如果使用完變得更痛,這是不對的,另疼痛部位有周邊化、往外擴散,也是錯誤使用的情況,應該立刻停止。
重鬱症藥物「忻樂膠囊」遭爆致癌物超標 食藥署下令廠商完成回收作業
食品藥物管理署於29日表示,重鬱症、廣泛性焦慮症用藥「忻樂膠囊」30mg,因內含有亞硝胺不純物恐有致癌風險,因此食藥署要求啟動回收機制,要廠商在1個月內完成回收作業。根據食藥署資料顯示,衛部藥輸字第028087號的忻樂膠囊30毫克(pms-DULOXETINE Capsules 30mg),因內含過量的亞硝胺不純物,超出可接受限量值,故啟動回收機制,要求廠商在5月17日前完成回收作業,同時要繳交回收成果報告書及後續預防矯正措施。資料中也提到,忻樂膠囊30毫克內主要成分是DULOXETINE HYDROCHLORIDE,主要用於重鬱症、廣泛性焦慮症、糖尿病周邊神經痛、纖維肌痛。如民眾對倘對使用之藥品有任何疑慮,應盡速回診與醫師討論,處方其他適當藥品。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表示,本次主要是17日收到加拿大主管機關的通報,指稱該藥廠在進行安定性實驗時,發現當中含有過量的亞硝胺不純物,因此最後決定啟動國內回收作業。本次回收的忻樂膠囊30毫克所屬批號為646038,效期為2025年1月30日,銷售數量共計600瓶,每瓶100錠,總共6萬錠。該藥品在2023年的健保申報量為10萬479顆,市佔率0.328%,目前市場上同成分、同劑型、同劑量的藥品許可證還有9張,因此本次回收不會造成缺藥問題。
工程師割闌尾…醒來竟沒了雙腿 血淚提告求償3.7億元
割個闌尾竟連雙腿都沒了。馬來西亞一名市政廳助理工程師因醫療團隊疏失,導致他雙腿被迫截肢,醫院事後還不斷逃避責任,造成他身體、精神嚴重受創,提告求償5500萬令吉(約新台幣3.7億元)。據馬來西亞《中國報》報導,雪蘭莪州首府莎阿南市政廳41歲助理工程師依斯曼依布拉欣,2019年因闌尾發炎住院接受手術,但主治醫師手術期間大力敲打、綑綁主要血管,導致他的雙腿發黑壞死。依斯曼依布拉欣指控,該醫院見情況不對勁居然把他送到另間私人醫院,自己也是在私人醫院被告知必須截肢才能保命。這消息讓他不知所措,當時妻子才懷上第4個孩子,他也不想讓孩子們發現失去雙腿不斷遮掩、躲藏,「但還是被他們發現了,孩子們在面前大哭,讓我看的很心痛」。依斯曼依布拉欣截肢後持續出現劇烈神經痛,直到現在仍會因疼痛、情緒問題無法安穩入眠,且幾乎每隔2天就要依賴藥物止痛。他日前在律師陪同下召開記者會,控訴造成他截肢的醫院及醫師,律師則指出,將會透過法律途徑讓醫院負起責任,已提告並索賠5500萬令吉(約新台幣3.7億元),其中包含購買和安裝義肢費用,以確保依斯曼依布拉欣的生活及福利。
頭痛起來要人命! 大腦沒有疼痛接受器,到底是誰在作怪?
大腦可以感知全身的疼痛,但其實並沒有自己的痛覺接受器,那為什麼頭痛會這麼痛呢?專家表示,大多數頭痛是由於「牽涉性疼痛」引起的,意指人感覺到疼痛的地方與實際的病灶不同,而是與身體其他部位有關。常見的偏頭痛長期累積宛如「失控的大火」,建議患者及早治療效果較佳,能夠大幅降低頭痛的嚴重程度和頻率。頭痛非常普遍,而且有多種臨床表現,從輕微不適到使人衰弱,或持續幾分鐘到幾天都有可能。當頭痛時,甚至有人以為自己的大腦組織受傷,但其實並非如此。田納西州范德比爾特健康中心的神經學家和頭痛專家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表示,頭痛可能肇因於潛在的健康狀況,例如鼻竇腫脹、低血糖或頭部外傷。牽涉性疼痛從廣義上講,大多數頭痛是由於「牽涉性疼痛」引起的,意指人感覺到疼痛的地方與實際的病灶不同。這類似於背部椎間盤突出會導致坐骨神經痛(腿部疼痛)。大多數頭痛其實與身體其他部位的問題有關,例如下巴、肩膀和脖子,會導致大腦周圍的肌肉和神經疼痛。緊張型頭痛以緊張型頭痛為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指出[i],緊張型頭痛是最常見的複發性頭痛類型。克拉克說,緊張型頭痛通常好發於頭頂或前額的肌肉疼痛,也是頭帶所在的位置。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料顯示[ii],這種疼痛是由臉部、頸部和頭皮肌肉緊張引起的,可能與壓力有關。克拉克說,頭部疼痛和顱骨肌肉緊張,還可能是繼發於另一種壓力反應,例如肩膀緊繃或下巴緊縮。NIH表示,頭部、頸部和臉部周圍的肌肉和血管中的疼痛感應神經,可以藉由不同的過程觸發,例如血管擴張、壓力或肌肉緊張。一旦被激發,這些神經就會向大腦發送訊號,但痛覺卻彷彿來自腦組織深處。偏頭痛偏頭痛是另一種類型的頭痛[iii],會透過多種方式和部位讓患者感到疼痛,例如深層疼痛、表面疼痛;頭部的後部、左側或右側;甚至眼睛後側。偏頭痛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嚴重性。偏頭痛比其他頭痛更劇烈,且持續時間更長。這種疾病通常是遺傳性的,而且會導致噁心等其他症狀。偏頭痛的致病原因尚未清楚,其中一種理論認為,疼痛與三叉神經有關,三叉神經是頭部和臉部的感覺神經;硬腦膜是大腦的保護層,血管在這裡擴張和收縮。偏頭痛的另一種解釋是,大腦刺激三叉神經通路並引發發炎反應[iv],發炎透過硬腦膜血管擴散,三叉神經將訊號傳回腦幹[v],然後發炎擴散到對疼痛敏感的腦膜(大腦周圍的保護組織),進而觸發頭痛。克拉克說,血管發炎和神經刺激的傳訊是「一場失控的大火」。他說,這就像一個循環,變得越來越被激怒,導致偏頭痛的經驗不斷累積。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偏頭痛治療方法如果盡早治療效果會更好。克拉克說,雖然身體周圍的疼痛和頭部疼痛之間的關係已經很明確,但引起頭痛的機制仍然不完全清楚。但好消息是目前醫學技術非常擅長治療,例如改善生活方式:練習瑜伽;服用成藥例如布洛芬(ibuprofen)和阿斯匹靈(aspirin);針對嚴重頭痛的處方藥更能夠大幅降低頭痛的嚴重程度和頻率,「如果患者頭痛需要幫助,我們可以讓他們好很多。」 原文出處:If the brain doesn't feel pain, why do headaches hurt?[i]https://www.who.int/news-room/questions-and-answers/item/headache-disorders-how-common-are-headaches#:~:text=Headaches%20are%20extremely%20common.,disorder%20is%20tension%2Dtype%20headache.
屁股痛不一定是「坐骨神經痛」 醫示警:恐是這裡發炎
屁股痛不一定是坐骨神經痛,神經外科醫師謝炳賢表示,很多人出現類似的感覺,會誤以為是椎間盤突出所造成的坐骨神經痛,雖然部位及症狀很類似,不過其實很多時候也可能是因為梨狀肌腫脹發炎,同時伴隨緊繃時,而產生麻木疼痛的感覺。謝炳賢在粉專《守護家人的帶刀侍衛 謝炳賢醫師|宜蘭神經外科推薦 礁溪診所 陽明醫院 頸椎 腰椎 微創手術》表示,梨狀肌是在臀部深層臀大肌下方的三角狀肌肉,左右各一塊,主要幫助髖關節做出外轉動作,並協助穩定骨盆,當梨狀肌因為重複動作或壓迫(如久坐久站、翹腳、運動傷害等),導致發炎腫脹或緊繃時,壓迫到下方通過的坐骨神經,而出現類似的屁股痛、腳麻等症狀。梨狀肌症候群有哪些症狀?謝炳賢指出,梨狀肌症候群最主要的症狀是在臀部深處會有明顯痛點,在變化姿勢時會特別疼痛,且症狀大多會出現在單側,而疼痛感也有可能會從臀部延伸至腳底,嚴重時會影響走路,出現跛行無力的狀況。至於和椎間盤突出有什麼差異,謝炳賢說明,椎間盤突出所造成的坐骨神經痛常常會和梨狀肌症候群搞混,兩者主要的差異在於,椎間盤突出為椎間盤的髓核擠出而壓迫脊椎神經根;而梨狀肌症候群則是肌肉發炎腫脹的壓迫神經,一般不會出現腰痛的症狀。謝炳賢提到,保守治療的主要目的為緩解梨狀肌的緊繃僵硬,一般會採取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同時搭配復健治療,而較積極的治療則會考慮採增生療法,幫助周圍組織修復,並強化骨盆的穩定,以達到改善疼痛。
過年通宵打麻將、追劇小心 「春節疼痛症候群」恐找上門
正值春節假期,安南醫院復健科醫師林芳嫻指出,在春節前後期間,門診常見由於過度運用肌肉,造成各種不同程度肌肉傷害的特別酸痛症,如「麻將肩」、「手機關節炎」,以及頻繁清潔、打包、搬重物,造成手部或腰部肌肉過勞的大掃除「仙杜瑞拉酸痛症」等;這些酸痛症大部分都是因為肌肉使用不當、過度使用及不正確的姿勢所造成。林芳嫻醫師表示,春節假期常見因大掃除造成各種身體疼痛,包含因為清潔工作造成手部肌肉過勞,形成所謂的「網球肘」及「高爾夫球肘」;腰部因過度彎腰或提重物,造成「腰椎神經痛」及「坐骨神經痛」,甚至有時會使先前已存在的椎間板突出或脊椎滑脫症變得更為嚴重,這些症狀統稱為春節「大掃除酸痛症」。另外,有些民眾於春節假期中選擇打麻將聯絡感情,不過由於過久的肩部及手部運動,造成類似五十肩的症狀,往往也被戲稱為「麻將肩」;近幾年出現的青少年酸痛族群,則多為春節期間在家日夜上網,忘了正確的坐姿,造成頸部及背部的肌肉酸痛,患了「上網族酸痛症」;以及許多線上遊戲發燒友,由於長時間以手指推動滑鼠,造成指間的關節過度摩擦,形成關節局部發炎而疼痛,可稱之為「滑鼠關節痛」。林芳嫻醫師說,這些酸痛症大部分都是因為肌肉使用不當、過度使用及不正確的姿勢所造成,因此除要注意正確坐姿、站姿及彎腰的姿勢外,還要避免過度使用肌肉,也就是說,使用一段時間後要給予足夠的時間休息,才可繼續使用。例如大掃除應工作半小時或一小時後,休息5~10分鐘才繼續工作;打麻將也一樣,更不要日以繼夜打電腦、電動或滑手機,應有適當的休息時間或間斷性上網,同時保持良好的姿勢,才不會造成肌肉過度疲勞而酸痛。一旦出現春節疼痛症候群,林芳嫻醫師建議先休息,避免肌肉再度受傷及惡化,同時可做些簡單的復健,例如使用酸痛藥膏或薄荷油(白花油、綠油精…)按摩患部肌肉及熱敷等;如果效果不佳,應找醫師做正確的診斷,找出原因依病情給予適當治療。她強調,其實此類疼痛大部份都是所謂「肌筋膜症候群」,只要找出壓痛點給予適當處理,再加上口服止痛、消炎、鎮靜、肌肉鬆弛藥物等,大部分都可以快速復原。
七旬嬤以為冬季乾癢狂抓! 檢查竟發現罹「1病」痛不欲生
近日一名70多歲阿嬤皮膚出現紅疹、搔癢及刺痛,原以為是冬季乾癢,多塗點乳液就可改善症狀,沒想到患部持續向外擴散,且搔癢感、疼痛感加劇,並長達數日之久,讓她連飯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直到前往皮膚科門診就醫後才發現是帶狀皰疹發作,對症下藥後情況緩解許多,阿嬤也重回正常生活。逾50歲「皮蛇」帶狀皰疹機率高 過度搔抓恐感染雙和醫院皮膚科翁子玉醫師表示,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病毒復發引起的疾病,盛行率約千分之5(4.89‰),台灣約九成的民眾小時候都有得過水痘或接種過水痘疫苗的經驗,症狀緩解後,病毒便會潛伏在人體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便有機會復發。研究顯示,年齡是帶狀皰疹發作的關鍵,50歲後發生機率明顯上升,研究也指出,帶狀皰疹的機率為32.2%,意指每三人就一人會面臨到帶狀皰疹的困擾,千萬不可輕忽。初期症狀不明顯 疼痛不適影響生活品質翁子玉指出,初期帶狀皰疹的症狀多數並不明顯,主要是些許癢感或刺痛感,民眾常誤認為肌肉痠痛或落枕,待後續水泡、紅疹或淋巴結腫大出現時,疼痛感將越發明顯;但也有些人在水泡出現後才開始感到劇烈的刺痛感。有別於一般的皮膚疾病,帶狀疱疹會沿著神經節擴散、蔓延,也因此才會有「皮蛇長滿一圈會死掉」的迷思出現,但雙側發生的情況相對少見。除疼痛不適影響生活品質,患部過度搔抓也可能造成細菌感染或傷口潰瘍等皮膚問題。高風險族群應施打疫苗 延誤恐造成神經痛後遺症一般來說,帶狀皰疹未治療約數周可自行痊癒,但翁子玉建議仍可前往皮膚科門診尋求專業諮詢,透過口服或靜脈注射的抗病毒或止痛藥物來控制病毒擴散、減緩疼痛的蔓延,特別是發作在額頭、頭皮、眼皮及鼻子等三叉神經分布區域時,若不及時治療,恐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傷及眼角膜;另外,也建議50歲以上、有慢性疾病、作息不正常或生活壓力大、免疫不全、癌症患者,以及曾得過帶狀皰疹之高危險族群來施打疫苗增加保護力。值得注意的是,若帶狀皰疹發作90天後仍有疼痛,醫學上便定義為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持續時間從幾個月到數年不等,其中以女性、50歲以上、帶狀皰疹病灶數較多、發作於頭部、薦骨部位、有出血性水泡及症狀前期就出現帶狀疼痛等為高風險族群。若能在急性發作期就給予藥物治療,就可以有效降低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發生。治療含口服及外用藥物 低能量雷射儀緩解疼痛翁子玉指出,年紀同樣是引起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關鍵,疼痛感常為陣發性、持續性或頻繁的疼痛,具有灼熱、針刺或電刺等特徵,可能伴隨感覺異常、觸覺敏感或蟲蟻鑽動的感覺,如生產般「痛不欲生」嚴重影響生活。目前有可透過多種藥物來減緩神經痛的嚴重度,包括口服藥物、外用藥膏或貼布,近年有部分抗癲癇或抗憂鬱藥物,經研究證實抑制神經痛的效果良好,已被食藥署核准用於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控制,雙和醫院皮膚科也有低能量雷射儀,可以加強對疼痛的控制,但實際使用上還必須考量患者的個別狀況,民眾若有相關疑問可至皮膚科門診尋求專業協助。
椎間盤突出導致大小腿痠麻! 接受「這1治療」快速又安全
一名50歲男性,最近3個月開始下背痛,加上左邊下肢痠麻,吃了止痛藥跟復健幾個月後,症狀仍然沒有改善,而且痠麻的下肢造成行走不便,有許多次都差點跌倒。經過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是第四、第五節腰椎的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左側神經。椎間盤突出 這些人是高風險族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宇聖指出,椎間盤突出是脊椎神經系統很常見的疾病。每10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會在一生中遭遇椎間盤突出,最常在30~50歲的族群中發生。有家族病史、吸菸、體重過重、習慣久坐、和進行粗重活動的人是發生椎間盤突出的高風險族群。而椎間盤突出時,容易壓迫到周邊的脊隨與脊隨所分出的神經根,造成下肢的痠麻,這就是大家所俗稱的「坐骨神經痛」。神經壓迫嚴重時,也可能會造成下肢無力以及大小便失禁的情形;若是如此,應該要儘速就醫。藥物治療及復健為主 把握6個月治療黃金時機 陳宇聖表示,由於90%的椎間盤突出症狀會在3到6個月內消退,目前的第一線治療方式是藥物治療及復健。當症狀在進行第一線治療效果不佳,或是症狀難以忍受,就會考慮進行介入治療。統計發現,跟6個月內介入治療的人比起來,拖延超過6個月才進行介入治療的人麻痛症狀的進步會比較少,所以病患應當密切的關注及追蹤。治療選擇一次看 依突出的位置決定介入治療的常見選擇目前有脊椎硬膜外注射、微創內視鏡手術。陳宇聖說明,脊椎硬膜注射是局部麻醉的處置,在旁側型椎間盤突出可以迅速改善症狀,不會切除任何壓迫組織,所以風險相對於手術也較小。內視鏡手術適用在中央型及旁側型的椎間盤突出,雖然要全身麻醉,但是可以切除壓迫神經的組織。調整生活 避免椎間盤突出復發 陳宇聖提醒,由於椎間盤突出的成因和病患的生活型態高度相關,醫學統計在8年之內復發率仍約有10%。要避免復發除了減少吸菸之外,在進行劇烈運動或是負重時最好穿著護腰。此外,也須調整站與坐姿,避免久坐不動,從事運動改善脊椎周邊的核心肌力。
2024多事之秋?命理師曝「海王星發威」未來16天防中邪 4星座走好運
今天(6日)進入小寒,國際天星風水命理專家邱彥龍提醒,除元旦這幾天不平靜外,未來16天海王星仍會持續發威,台灣與日本為多事之秋,南、北韓關係也會進入緊張狀態,且小寒期間有偏差想法的人多,容易帶來紛擾,想要平安度過,可以多戴金飾、銀飾為自己招貴人運。這段期間,走好運的星座則有金牛座、魔羯座、獅子座、巨蟹座。大家一定好奇,怎麼一進入2024年就災難不斷?邱彥龍老師在命理網站「旺好運」撰文表示,主要是水星與金星被海王星荼毒所致,未來16天仍要注意火災、爆炸、戰爭、鬥爭、交通意外、中邪、口舌是非、小人搗鬼、恐嚇、精神官能症發作、暴力、詐騙、鬧鬼、酗酒、嗑藥、中毒跟失眠等問題浮現,行車要特別小心,夜晚盡量少外出。邱彥龍指出,小寒這16天,大多數人會偏向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情況嚴重,帶來許多紛擾與災難,幸好這段期間土星匯入吉星,落在雙魚宮位,正念特別重要,大環境充斥太多嚴重的思想偏差,人心表裡不一,災難就多了,「要注意刀、病、傷、痛、苦」,如中風、心血管疾病、痛風、腸胃炎、感冒、新冠、胰臟炎、酒精中毒、吃錯藥、肺炎、肝炎、癌症、骨折、痔瘡、腸胃出血、婦科、內分泌失調、耳鼻喉發炎、神經痛、神經疾病等健康問題。邱彥龍並以《易林·屯之既濟》卦曰:「愛我嬰女,牽衣不與。冀幸高貴,反曰賤下」來說明,小寒期間不要一昧討好或寵愛,對對方過度好,把他捧上天有時反而對他是一種陷害,凡事順勢而為才是正道。專家分析,1月10日之後到月底,太陽漸漸合相冥王星後,跟海外有關的資源容易帶來發財機會,可以多祈福與佩戴黃金、銀飾、木質手飾、吊飾等幸運物,來提升好人緣,讓事業順利,招財旺運。尤其小寒期間太陽、火星與木星是最旺的星,邱彥龍認為,對於元首、政府官員、名人、網紅、大企業家、軍工、化工、醫療、煙火爆竹、慈善福利、司法、宗教玄學、金融、媒體、保險、印刷、服飾、塑膠、玩具、珠寶、彩券、生育行業、體育、婚喪喜慶、獨門技術行業等都會有不錯的成績與好運。另有4個星座或上昇星座特別擁有旺運,包含金牛、魔羯、獅子跟巨蟹座,雖然會有煩心事,但只要積極用智慧解決,能無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