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行軍蟲
」 秋行軍蟲好市多火龍果驚見「巨大肥蟲」亂竄 網疑惑:可能是秋行軍蟲
好市多賣場的火龍果竟出現恐怖噁心的大蟲!一名女網友透露,22日下午去好市多買火龍果,回家後立刻冰進冰箱,沒想到當晚切開來要吃時,竟看見一條巨大肥蟲正在火龍果裡「蠕動」,令人看了忍不住反胃,噁心的照片也引起網友熱議。還有網友仔細看過之後,認為這條蟲長的很像「秋行軍蟲」,應該通報農委會防檢局檢查。一名女網友22日在臉書社團「Costco好市多 商品經驗老實說」發文表示,她前往好市多新竹店購買紅色火龍果,後來回家立刻冰到冰箱保存,沒想到晚上拿出來要吃時差點被嚇死。照片中可見,一條巨大肥胖的棕色蟲蟲就在果肉中亂竄,經過之處都留下深深的溝渠,還有一堆看似糞便的棕色分泌物。好市多火龍果切開後,竟有一條大肥蟲緩緩蠕動,讓人看了忍不住反胃。(圖/翻攝自臉書/Costco好市多 商品經驗老實說)如此噁心的照片令不少網友看到反胃想吐:「這個試吃員太肥了」、「好可怕,大概一年以上會不敢吃」、「旁邊的是屎,還是卵?」;但也有網友看完照片擔憂地說,看起來好像是秋行軍蟲的幼蟲,可以通報農委會檢察看看:「秋行軍蟲連火龍果也吃?這可麻煩了」、「如果是秋行軍蟲,最好還是通報一下,如果讓牠蔓延開來,可不是鬧著玩的。」不過原PO在留言處回覆,不確定那條蟲是否就是秋行軍蟲,當下看到只覺得是菜蟲,就趕緊丟棄,看久了也覺得挺可怕的。有熱心的網友也幫忙通報防檢局,而對方也覺得很像秋行軍蟲,會再連繫原PO了解情況。秋行軍蟲是夜蛾科夜盜蛾屬的一種蛾,本種可能正發生同域種化,漸分化為分布地區與外形沒有明顯差異的兩個亞型,其幼蟲分別以玉米和水稻為主要食草,幼蟲可大量啃食禾本科如水稻、甘蔗和玉米之類細粒禾榖及菊科、十字花科等多種農作物,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其發育的速度會隨著氣溫的提升而變快,1年可繁衍數代,1隻雌蛾即可產下超過1000顆卵。
豪雨不斷農損破億元 蔡易餘呼籲農委會:開放APP讓農民即時存證
台灣近日受豪雨及「盧碧」颱風影響,農業災損已破1億元,立委鍾佳濱、蘇治芬和蔡易餘等人今(6日)召開記者會,共同要求農委會從寬從速勘災及公告現金救助,也呼籲農委會開放農民使用「農作物天然災害即時回報APP」,並擴增「田間作業日誌」等功能,藉由平時存證,讓災損方便驗證。據了解,農委會2018年開發「農作物天然災害即時回報APP」,2019年開放所屬農業改良場或農業試驗所約150人使用,功能包括GPS位置、作物類型及上傳照片等,主要目的為「輔助」農業試驗所等單位,配合災後衛星影像進行判釋。蔡易餘表示,現「盧碧」颱風預估路徑會順著台灣海峽而上,擔心將有豪雨發生,對農民造成2次傷害,二期稻作可能產生遲發性災損的可能,若能使用APP即時回報,有泡水淹水狀況可即時回傳彙整。蔡易餘也建議農委會,颱風豪雨造成的災損有區域性問題,但寒害旱災等整體區域性災損,要回歸整體區塊性救助認定,去年硬質玉米受旱災影響為例,部分農民為配合災損認定無法立即復耕,但積極復耕的農民卻面臨不符合20%受損比例,等同變相鼓勵農民懶惰,懲罰勤勞的農民。鍾佳濱說,農委會開放農民使用即時通報APP,至於實際損害認定仍由農政單位判定。他認為,災損判定光靠照片可能不足以佐證,建議APP時間軸應再往前及往後延伸,將APP作為田間作業日誌,讓農民平時就可上傳種植過程施肥、病蟲害防治等資料,一旦發生災損也比較好驗證及具體估算。蘇治芬表示,極端氣候對農業帶來很大損害,目前通報層層轉達造成延誤,如又遇到補件作業時間又要延長,農委會已開發APP,也曾開放農民通報秋行軍蟲,建議農委會開放農民使用,減少行政耗時耗人力問題。農糧署主秘陳啟榮回應,災救救助要即時啟動,2019年新訂可即時拍照做證,立委建議可結合APP,提升災救時效,節省人力,農委會近期已研議開放農民使用。
秋行蟲肆虐1年多!農委會防檢局應變小組:已不可能將其完全撲滅
農委會防檢局應變小組召開秋行軍蟲災害防救,提及依據秋行軍蟲生物特性及全球疫情現況,國內已不可能將其完全撲滅,因而決議今年3月1日至6月30日為過渡期,對於發生田區,政府仍提供2次藥劑補助,但不再補助施藥工資,自7月1日起正式進入第三階段由農民自主管理,不會再補助藥劑,但政府仍將持續監測並適時預警,提醒農民注意防治。秋行軍蟲為國際重要農業害蟲,據統計,至今全國通報發生面積累計約3萬5千公頃,寄主作物包括玉米、高粱、百慕達草、薏苡、小米、狼尾草、薑、落花生及水稻等9種,其中又以玉米及高粱最容易受危害。應變小組指出,依據秋行軍蟲生物特性及全球疫情現況,國內已不可能將其完全撲滅,且病蟲害整合性管理之核心理念是利用多元防治方法,例如預防、監測及干預等策略,將其族群數量控制在經濟危害水準之下,使農民所投入防治成本符合經濟效益,亦可兼顧環境友善及生態平衡。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鄒慧娟表示,秋行軍蟲易在作物苗期危害,農民應在苗期階段加強巡田,及早發現且掌握管理技巧,適時防範效果最好。
今年首起!秋行軍蟲入侵金門 70公頃高粱田受災
金門發現今年首起秋行軍蟲入侵高粱田個案,申報種植面積廣達70公頃,防疫所是在12日進行秋行軍蟲巡查作業時,在金沙鎮中蘭村春作高粱田發現有蟲體入侵。經防疫所採樣確定為首起高粱秋行軍蟲,受感染植株的蟲體約為2、3齡期幼蟲。防疫所表示,秋行軍蟲主要寄主植物範圍包含76科、353種,主要危害玉米、水稻和高粱等經濟作物,也可能出現在非農地區域。金門地區每年秋季高粱契作面積約1900公頃,現為高粱的生長期,若高粱植株在幼苗期被秋行軍蟲咬食,造成生長點損傷,將影響收成。金門地區發現今年首起高粱田秋行軍蟲入侵。(圖/報系資料照)秋行軍蟲原生在熱帶、亞熱帶的美洲,2016年從美洲傳入非洲,2017年又從非洲傳到亞洲,目前包括東南亞地區、印度和中國大陸都深受其害。秋行軍蟲的特徵,幼蟲頭殼會有黃色倒Y的紋路,背部各體節有梯型狀分布的4個斑點,秋行軍蟲的外觀和斜紋夜盜蟲相近,威脅卻更加嚴重。根據防疫所長林政道表示,為了監控秋行軍蟲疫情,會定時派員到各主要高粱種植區域勘查,這次在中蘭地區發現蟲害後,立即連絡種植農友啟動防治作業,並提供農友推薦用藥「諾伐隆」噴藥防治。防疫所也呼籲農友,加強農田巡查,若是發現秋行軍蟲,切勿擅自噴藥或隱匿,應依中央頒訂的秋行軍蟲緊急防治作業手冊配合防治作為,依用藥指示準確防治。
「疫」波未平一波又起?蝗災再襲東非 數量暴增20倍轉攻大陸
新冠肺炎疫情的起源地中國大陸,之前接連爆發非洲豬瘟、秋行軍蟲和鼠疫,而非洲遭遇新一波蝗災,規模是第一波的20倍,遠在上海的海關也發現有蝗蟲藏在貨物中。專家就警告,蝗災可能再度對大陸造成威脅,推測將會在6月進入蝗災高風險期。根據新京報的報導,第二波非洲蝗災目前正在東非5國蔓延,這次數量約為第一波的20倍,非洲粗估約有2000萬人受到影響。第二波蝗蟲大軍開始襲擊非洲東部國家。(圖/Reuters)為何數量會暴增到20倍?一般來說,一頭雌蝗蟲可以產下200到300粒卵,如果都存活,代表每一代會增加100倍以上,不過實際上數字不會那麼高,但目前的蝗蟲群體有世代重疊現象,3月已經發現蝗群中有成蟲,現在加上新一代,數量變得非常大,暴增20倍是有可能的。大陸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大陸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張澤華指出,雖然第一波蝗災並未進入中國大陸境內,但第二波正來勢洶洶。大陸專家稱第二波蝗災可能6月侵襲中國大陸。(圖/Reuters)張澤華指出,第二波蝗災已經爆發,但目前仍未到最危險的時候。根據蝗蟲的遷移趨勢預測,到了5月,第一代都孵化後,可能會蔓延到許多地方,一旦造成糧食短缺,就可能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他表示,6月將是沙漠蝗蟲的高發期,可能會蔓延到印巴等地,大陸也可能出現蝗災。張澤華分析,蝗蟲遷徙主要由南北 2 條路線進入大陸,北從印度河流域隨西風到青藏高原,沿著青藏高原邊緣往南到達緬甸等地,隨後視季風情況,可能進入雲南、廣西和廣東等地;南則是經由印度洋發源的東亞季風與氣流匯合,直達雲南,其中往南的風險又比往北的高,估計 6 月份大陸就進入蝗災的高風險期。張澤華也提到,除了靠飛行遷移,蝗蟲也可以透過貨運等方式,例如鑽到貨物裡很難被發現,目前上海海關已經發現有蝗蟲藏在貨物中,代表「蝗蟲已經開始敲門」。如果蝗蟲叩關,大陸雖然可以應對,但最麻煩的是蝗蟲可能不只過境,而是落地生根。
4000億蝗蟲逼近!秋行軍蟲「已住在大陸」 專家示警:蟲害恐提早來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平息,而即將進入春耕季節,意味著危害農作物的病蟲害也將捲土重來。回顧2019年最嚴重的蟲害就是「秋行軍蟲」,專家指出,外來物種秋行軍蟲已經「住在大陸」,一旦發生就會成災,不僅玉米可能受災,小麥、油料作物也可能受到影響。根據《新京報》報導,2019年春天,秋行軍蟲入侵大陸,造成246萬畝土地的農作物受到危害,其中影響最劇烈的就是玉米。專家示警,今年秋行軍蟲造成的危害,時間點可能會比去年還早,且不僅是玉米,就連小麥、油菜都可能受到影響,因此現在必須加強監測與監控。(圖/翻攝新京報)大陸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秀東表示,2019年秋行軍蟲從國外遷飛而來,抵達大陸境內的時候,主要作物的莖葉已經蠟質化,所以除了玉米之外,其他作物影響不大,但今年不一樣,秋行軍蟲已經住在大陸了,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做好監測,針對性施藥,把發生的影響降至到最低。另外,沙漠蝗蟲在非洲暴發,估計目前有4000億蝗蟲已進入歐洲和亞洲,到達巴基斯坦和印度,距離大陸不遠。對此王秀東認為,直接成災的可能性不大,但並不意味著沒有間接影響,因為沙漠蝗蟲會造成全球性糧食減產,自然會導致全球市場波動,最終勢必會造成影響。
沙漠飛「蝗」!新冠肺炎後 恐又面臨4000億隻「蝗軍」襲擊
新冠肺炎之後,接下來是蝗蟲肆虐?非洲多國自今年 1 月起就飽受「沙漠蝗蟲」侵襲農作物的災害,預估計近 4000 億隻沙漠蝗蟲正越過阿拉伯海,入侵印度和巴基斯坦,離中國大陸更是近在咫尺。大陸方面稱蝗蟲大面積爆發風險很低,「危害可防可控」。台灣則已開始加強境外貨物檢查和透過植物疫情監控系統加以注意。東非蝗災恐造成糧食危機。 (圖/APTN)一張張在東非、印度蝗蟲漫天飛舞的景象十分嚇人,源自東非的蝗蟲正在肆虐著多國,肯亞遭遇70年來最嚴重的蝗蟲入侵,蝗蟲甚至東移到巴基斯坦,當地遭受27年來最嚴重的「蝗災」,1月底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同樣在鄰國印度,2月初也遭受蝗蟲入侵,包括印度拉賈斯坦和古吉拉特兩邦,蝗蟲數量達到4000億隻,當地37萬公頃農田受擾,損失超百億盧比。印度拉賈斯坦邦財政部長稱,4000億隻蝗蟲襲擊了該邦,大量農作物被毀,印度學者預測蝗災將造成印度糧食減產30%-50%。東非蝗蟲也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肆虐。 (圖/UN News)印度官員說,一小群沙漠蝗蟲平均每天吃掉的食物,相當於大約10頭大象、25匹駱駝或2500人的口糧。聯合國官員更稱這次蝗災可能造成1900萬人缺糧。沙漠蝗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破壞力的遷徙性害蟲之一,每天可以隨風飛行150公里,存活時間3個月左右。目前非洲之角的蝗蟲還在不斷繁殖,在3月和4月會形成新的蝗蟲群,恐進一步加劇災情。一小群沙漠蝗蟲平均每天吃掉的食物,相當於大約10頭大象、25匹駱駝或2500人的口糧。 (圖/Unsplash)如今這群沙漠「蝗軍」逼近大陸,雖然大陸農業農村部植業管理司指出,考慮到大陸邊境地區地形地貌、氣候特點和沙漠蝗蟲的遷飛特性,沙漠蝗蟲危害的機率很小;但是台灣是否會遭受波及,氣象專家持不同意見。中央氣象局副局長鄭明典表示,礙於現有資源,氣象局還沒有真正去分析過。不過從過去一些昆蟲案例來看,像是秋行軍蟲從大陸過來,紫斑蝶也從台灣飄到日本,意味著的確有「隨著風跨島和跨海」可能。鄭明典指出,沙漠蝗蟲已經從非洲,一步步擴展,目前也已到南亞地區,現在正值西風和東風交替,若順西風而飛,有可能到台灣,不過需要時間,遷移的速度沒那麼快,至於要多久,則無法預測。非洲蝗蟲遷移到台灣的可能?專家看法不一。 (圖/Panos)不過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則認為,目前可能性很低,因為現在季節還沒有到很強的西南風,如果蝗蟲要透過雲雨帶過來也有點困難。指標關鍵是看蝗蟲有沒有抵達中南半島,因為以前曾有過汙染物從中南半島,隨著西南季風下來台灣的案例。不過他也指出,西南風盛行的時間在春夏之際,也就是5月到8月,蝗蟲的壽命能不能這麼長,仍存在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