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月刊
」蔡萬才台灣貢獻獎三位得主揭曉! 蔡明忠對颱風假漲電價這樣說
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4日出席第五屆蔡萬才台灣貢獻獎贈獎典禮,對於台股、颱風假該不該放、電價漲價、電力供應問題等,給予他的一些看法,他覺得放颱風假讓大家休養生息一天,希望企業主都一樣有這樣的寬容。「蔡萬才台灣貢獻獎」為蔡萬才家族紀念富邦集團蔡萬才總裁一生熱心公益、關心台灣社會發展而設立,每兩年舉辦一次,採推薦提名制,每屆選出兩人或團體得獎者,2015年開辦以來歷屆得主為林懷民、湯靜蓮、朱銘、許金川、門諾醫院、李安、張上淳、侯孝賢。今年獲獎人為由台灣致力科學知識普及逾半世紀的《科學月刊社》以及《天下雜誌群》創辦人殷允芃獲獎,同時恆春半島第一位常駐眼科醫師陳雲址獲頒特別獎。代表《科學月刊社》領獎的蔡孟利教授表示,《科學月刊社》是屬於大家的,歡迎大家來參加編輯會議等,這次獲獎讓我們更清楚自己責任不忘初衷,還將前進台灣「非山非市」地區,將科普知識帶給更多學生。《天下雜誌群》創辦人殷允芃女士則表示,她始終記得「堅持走一條不同的路、追一個清晰的夢,堅信理想與溫暖的必要」,媒體影響力大,自勉與期許新聞從業人員持守謙虛態度,有太多好的、善的、新的東西可寫,非盲目追逐流量。本屆首次增加的特別獎,則是恆春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陳雲址,他迄今90歲還能夠繼續看診,獲得現場觀禮者熱烈鼓掌,他說自己是一位基督徒,當年在紐約受到上帝感召要回家鄉到一個沒有眼科醫師的地方傳福音,貢獻家鄉,因此來到恆春,當年居民有一個迷思是到了年老看不到是正常而不敢接受手術治療,後來是一位排灣族阿嬤同意接受開刀隔天清晰看見,才開始翻轉居民的觀念。贈獎典禮會後,蔡明忠說放颱風假這一題是「見仁見智。」經濟損失多少不是一題簡單的數學,我不是挑戰林伯豐董事長的職位,他是我的好朋友,是業界的先進。但是,就好像我提到說的KTV滿座,百貨公司周年慶湧入更多人潮,這也是有經濟上面的貢獻。覺得這些地方首長是很難去做這個決策,我也不敢說中央氣象局的預報是不是一定很準,不過這個颱風(山陀兒)應該是很特別,這麼緩慢,蓮步輕盈,史所未見,像高雄陳市長很勇敢地說再放一天,因為我們看到重創高雄,這麼多人的家園需要清掃恢復,讓大家休生養息一天,我也希望所有的企業主都一樣,要有這樣的寬容。至於台股,他認為現在就是在盤整,基本上我們的經濟還是很健康,尤其是AI這個產業,當然大家有些看不準,像昨天黃仁勳的發言為AI產業打了一劑強心針,對於台股我個人是沒有看壞,上上下下,本來就是應該的。在電價漲價與政策轉彎議題上,蔡明忠認為,對台灣來說過去長期電價結構是不合理的,這幾年政府比較有勇氣來調整電價,也是因為累積太久沒有調整了,所以大家一時之間可能對於調漲電價會有適用的問題,政府能夠勇敢地面對我們現在電力的問題,艱難的電力供應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蔡明忠覺得大家也應該要體諒,面對地球暖化是我們全人類面臨的挑戰,應該大家要思考要想的不是電價漲了我的口袋荷包會受損傷,而是每一個人都要想想看,我們能夠共同節電、節能,多省下一度電,我相信對台灣對這個世界都是會有幫忙的。我倒覺得我們政府在這方面需要做的多一點,即是全民對於永續觀念的教育,怎麼能夠自己潔墊自己發電,變成一個全民的社會運動,我相信電力長期來說就不會是一個問題。對於媒體追問富邦金股價快上100元,蔡明忠則是聽了笑而不答。
高鈉鹽不健康?醫:攝取太少反而致命 高血壓應提防「它」
雖然醫學研究顯示,高鈉鹽的攝取與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但家醫科醫師魏士航卻指出,在非高血壓患者中,鈉鹽攝取的影響卻非常不明顯,而且不管有沒有高血壓,過低的鈉鹽攝取反而還會大幅提升死亡風險,因此適當的鈉鹽攝取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而對有高血壓問題的人來說,比起鈉鹽攝取,更應該注意「碳水化合物」。魏士航近日在臉書粉專《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發文解釋「鹽吃越少越健康嗎?」他分析,市售的肉醬一般含鹽量都比較高,對於高血壓的患者來說,過量的鈉鹽攝取,是一個很重要的惡化因素。當患者攝取過量的鹽分時,體內鈉與水分的平衡會被破壞,加重心臟和血管的負擔,進而導致血壓更加的上升。因此,傳統上的健康飲食準則就是油和鹽越少越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進,人們漸漸地了解到,攝取油脂的品質好壞比起攝取的量來說,對健康更為關鍵。「那鹽巴呢?真的吃越少越好嗎?」魏士航醫師對此援引了2016年發表在《刺胳針》(Lancet)上的一篇文章,該文章透過4項大型研究的數據,分析了來自49個國家共133118名的個案,想了解鈉攝入與心血管疾病事件和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對高血壓患者來說,高鈉鹽的攝取與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然而在非高血壓患者中,鈉鹽攝取的影響卻非常不明顯。有趣的是,不管有沒有高血壓,過低的鈉鹽攝取反而會大幅提升死亡風險。因此,適當的鈉鹽攝取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而對高血壓患者來說,鈉鹽的攝取則是不能多也不能少。魏士航醫師也強調,實際上,對高血壓來說,鈉鹽的角色更像是一個加重因子,而非致病的原因。高血壓的成因不少,現代飲食促成的大量胰島素分泌就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魏士航醫師援引了2018年1篇發表在科學月刊《高血壓》(Hypertension)的文章指出,胰島素能刺激腎小管的鈉重吸收,從而導致鈉滯留和高血壓。魏士航也舉例,前陣子有1個25歲的男病患,體重125公斤,血壓居然達到163/97,「除了開血壓藥給他以外,我還安排了一些檢查,發現他的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是5.8,一般只要大於2以上就屬於嚴重的胰島素阻抗,這不僅帶來了肥胖的問題,也連帶造成血壓明顯的上升。」不過後續透過碳水化合物攝取的控制,該名男子的胰島素阻抗明顯改善,血壓也一路的下降。魏士航指出,5個月後他減了20公斤,BMI36.3,雖然仍屬於肥胖狀態,但HOMA-IR降到了1.7,「這時候他就不需要血壓藥,血壓也可以維持在理想的狀態了。」因此,魏士航也提醒,對於沒有高血壓的人來說,飲食限鹽是沒必要的。而面對有高血壓問題的人來說,除了要避免過多的鈉鹽攝取以外,更重要的其實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畢竟,若是能夠改善高胰島素分泌的問題,高血壓的問題也就有機會取得真正的解決了。」
物理系創系元老!清大退休教授李怡嚴造福學子 畢生積蓄8500萬全捐母校
國立清華大學前教務長、物理系李怡嚴退休教授決定把畢生積蓄及收藏全捐給他奉獻一生、情感深厚的清華大學,包括價值8500萬元的動產、不動產及唱片收藏,今天(9日)在名人堂舉辦捐贈儀式。86歲的李教授因身體狀況未能出席,委託任秀妍律師代表簽約。出席的師生故舊都為李教授的健康祝禱。清大校長高為元代表本校接受這筆珍貴又有意義的捐贈,他特別感謝李怡嚴教授的博愛,並說李老師求知若渴的精神,是我們終生學習的典範,將深遠影響代代清華人。李教授捐款中的5,800萬元將成立「李怡嚴教授薪火相傳基金」,協助3年內的新進教授採購儀器設備與資料庫、設立實驗室,同時也提供不分領域的新進教授獎勵,幫助清華大學延攬具潛力的教授。清大表示,李教授將捐款中的1,500萬元撥給他曾執教的物理系,將用於學術交流活動、人才培育。另1,000萬元捐贈清華出版社,成立「李怡嚴教授出版基金」,協助本校人文社會、藝術、教育領域的老師出版著作。李教授雅好黑膠唱片收藏,他除了將幾百張的黑膠收藏捐贈清華圖書館,也捐款200萬元協助圖書館改善視聽館藏空間。李怡嚴教授(左一)與師長們於校園中合影。左起李怡嚴教授、毛高文校長、沈君山校長與李亦園院士。李怡嚴教授27歲取得密西根大學物理博士學位後,即於1964年回台到清華任教,成為清大物理所第一任所長,也是物理系創系元老之一。李教授也是當時物理學界第一位在國外拿到博士學位後回國服務的學者。李教授曾於1982年至1988年毛高文校長、劉兆玄校長任期內擔任6年教務長。劉兆玄說,李教授提出很多先進的想法,來推動行政部門改革,是一位很稱職的教務長。李怡嚴教授半世紀好友、物理系蔣亨進退休教授回憶他們當年一起教授普通物理時,李教授對學生的要求很高,花了許多心力編撰《基礎物理》教科書,強調物理是一門理解的科學,而不是記憶的科學,考試都是open book。當年的學生憶起李教授的課,就是一個字「難」,有相當比例同學「陣亡」。71級物理系校友、中研院物理所胡進錕研究員是李教授最早期的博士生之一。他形容李怡嚴老師博學多聞、著作豐富,他擔任創刊人之一的《科學月刊》,在當時引領風潮,對於台灣科學教育與發展貢獻良多。77級物理系校友、歷史所黃一農院士曾是李怡嚴老師的學生。黃院士回憶,李教授熱愛閱讀,擁有巨量的書籍收藏,當時流行看金庸武俠小說,包含他之內很多同學看的第一套武俠小說,就是跟李老師借的。2016年李怡嚴教授至人社院參加演講。李怡嚴教授曾在1971年時與丘宏義教授等一同幫助學生創立天文社,及製作16吋望遠鏡。這在當時是全國鏡面最大的望遠鏡,為社團帶來了很好的宣傳效果,許多優秀學子慕名來就讀清華物理系。李教授退休後就住在學校附近。許多師生及同仁回憶,他退而不休,常到清華圖書館閱讀、做研究,且活躍於各大科學、文史演講。李教授不僅認真聽講,還常提出很有深度的問題,讓在場來賓都印象深刻。李教授一生作育英才,物理系許多傑出校友包含本校歷史所黃一農院士、材料系張士欽教授,以及台積電蔡能賢副總經理、余振華副總經理,都曾是李教授的學生。同為李教授50年好友、物理系閻愛德退休教授表示,李教授是台灣理論高能物理學的先驅之一。「李怡嚴老師以校為家,他對清華的熱愛、對物理的執著,值得我們欽佩。」閻愛德教授說。李怡嚴教授的知交故舊及清華師生今天齊聚名人堂,觀賞清華大學及王仕琦記者為他製作的「盡心立命」紀錄影片,也分享他們與李教授的情誼與交往點滴。大家都盼著一生創造許多奇蹟的李怡嚴教授能趕快好起來,重回他摰愛的清華園。86歲的李教授因身體狀況未能出席,委託任秀妍律師代表簽約,捐贈價值8千5百萬元的動產、不動產給清華大學。
超狂通識課3/北中南學子最愛課程一次看 醫療比例高「貼近生活又實用」
美國名校耶魯大學三百年來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快樂學」,台灣的學子呢?CTWANT記者調查北中南大學最夯通識課的前三名,發現醫療相關課程居多,以中興大學為例,前三名包括兩堂不同指導教師的《生活與醫療科技》與《體驗生活中的醫學》。中興大學校方表示,前三名授課教師皆為彰基醫師,由於學士後醫學系去年才成立,錄取名額僅有23名,因此推測大多是其他科系學生選修。台大本學期最受歡迎的通識課是《國民法官必備之基礎鑑識科學》,總共有2592人登記搶修,其次是《鋼琴作品與演奏欣賞》2548人登記、《毒道之處~看不見的危機》2214人登記。南部的中山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是《科學、媒體與文化》,指導老師李育諭認為台灣學生雖然仍屬被動,但已經愈來愈勇於發言,和過去大為不同,而且很有自己的想法,並不脆弱。中興大學公關部門告訴記者,第一名的《生活與醫療科技》早在110學年度即已開課,授課教師王偉勛是彰基骨科部副主任,課程內容包含急診常見疾病如腦血管、發燒,以及骨科常見疾病如退化性關節炎、骨科常見手術等,「應是教授內容實用,所以很受學生歡迎。」中山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前三名,領域也涵蓋非常廣,包含科學、人工AI、文學領域,第一名《科學、媒體與文化》的指導老師李育諭表示,這門課是希望從媒體、文化等各層面去研究科學領域,也讓學生了解科學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停電,有一段期間經常停電,造成許多人生活不便,我就發現不少學生對核能的立場突然轉變,原本是主張反核,現在卻不同了。」李育諭說,這顯示這些學生對科學不夠了解,所以才希望透過這堂課,讓更多學生對科學有個全面的了解,不至於發生一個事件,就瞬間改變觀點。中山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是《科學、媒體與文化》,指導老師李育諭同時也是農業專家,曾教過《都市農業與永續發展》,帶著學生一起栽種農產品。(圖/翻攝自中山大學官網)為了讓課程內容更貼近學生,李育諭在開課初期會調查學生對於課程的喜好,雖然仍有一些課程設計,但中心思想是「學生想學什麼,我們就教什麼」,也盡量多元化刺激學生思考,例如會邀請《科學月刊》的主編與記者,讓學生了解一篇科普文章誕生的過程,同時自己也嘗試寫一篇科普文章。「我也鼓勵同學們將文章投稿到科工館,參加它們舉辦的《全國科學探究競賽》,結果去年學生們表現很好,分別得到第二、三名跟佳作。」不僅如此,李育諭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分組討論,避免從頭到尾都是老師講課,也從中更了解學生的想法。「例如我很驚訝他們對於AI的看法,現在網路詐騙這麼多,但學生們卻希望AI盡量開放,最好不要有任何限制,所以我就會經常提醒他們要多小心。」李育諭說,現在的年輕學子相當注重創意,所以總是希望刺激愈多愈好,「我也發現學生們愈來愈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只是還是比較被動,一定要被點名才會發言,但他們沒有那麼脆弱,所以大人們實在無須過度保護。」中山大學的學生也在PTT上發言,表示原本以為《科學、媒體與文化》是涼課,才會有這麼多人搶修,實際上課後發現課程內容豐富、教師幽默有趣,所以覺得這堂課實在是通識課的典範,鼓勵學弟妹們未來選修。
【生態評論情報】專家學者黃玉輝、方力行: 科學論述才是學者們共同願望,勿用不實資訊誤導國人
隨著公投日期逼近,三接應否遷離現址公投案之討論也逐漸白熱化,今有專家學者投書CTWANT,表達對中油公司的支持。中華民國船長公會理事長黃玉輝強調,中油在大潭興建三接,不論迴避替代修正方案還是再外推方案,都進行操船模擬,過程相當嚴謹,觀塘港進出碼頭只有一個直線就能到達繫泊船位,操作單純多了。對於藻礁,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方力行打趣地說說,藻礁本身是一座空房子,海流送來各式各樣的流浪兒童,混濁海浪帶來難咽的食物,無情漂砂削減不幸的個體,持續空出位置讓新的娃娃不停加入,好像一座興旺的育幼院,外界對於藻礁生態的評論,顯有誤解。身為航海界老兵,對於近期各界對於三接毫無科學憑據的論述,黃玉輝不吐不快。他說,自己在台中港擔任22年引水人(領港),每個港特性不一,非所有船長能掌握,為了船隻安全,每一艘船進出港口,都需要領港來引領船,國內像他一樣的引水人不到100位,通常要擔任一定噸位以上的船長數年,還要經過國家考試、訓練取得執照後才能擔任。中油建三接曾在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進行操船模擬,即建置出未來港口的環境,輸入各種海象、漲退潮條件後進行模擬,為求得客觀數據,要有許多引水人及具有操船經驗者參與,累積出相當次數後才能找出適切的安全規範,中油在迴避替代修正方案時做了113次操船模擬,再外推方案又做了68次,雖然再外推方案僅多外推455公尺,幾乎不構成海象會產生差異的條件,港廓設計的差異也不大,他強調「有幸兩次皆有參與,但中油願意重新再做操船模擬,可說是相當謹慎」。他強調,較之台中接收站位於台中港,東北季風時受側風影響、進出港口需經二次大轉彎,三接的觀塘港的操作單純多了!至於用浮動式接收站(FSRU)來取代有防波堤港口之論述,黃玉輝則不客氣批評「毫無操船經驗的書生之見」,目前世界上能設浮動式接收站的地方,必定是河口內或封閉式海灣,終年沒有湧、浪的水域,台灣夏季常有颱風,冬天有東北季風,颱風來臨前漁船可進港避風浪,但FSRU這種大船只能到外海躲風浪,但大船進港綁都綁不住,反造成港口設施的大災難。身兼海生館創館館長、珊瑚礁學會創會理事長的方力行榮譽教授投書指出,近期國家地理雜誌、更早前的「科學月刊」都有類似報導,都將殼狀珊瑚藻形成的藻礁生態系,描繪成和高生產力、棲地穩定、生物種類豐富多樣,生機滿眼,洋洋大觀的珊瑚礁類似,其實這種印象多為表象觀測的美麗串連,和藻礁生態系真正運作的方式,相去甚遠。他形容,桃園殼狀珊瑚藻藻礁有「科學本尊」,影響藻礁生態變動的環境因子和影響10公尺以深亞潮帶生態變動的環境因子全然不同,兩者的生物群聚組成分析結果各自獨立,是兩個不同的生態體系。藻礁的生物多樣性來自於台灣西海岸各種生物幼苗隨著洋流傳播的逢機著生,並不是因為殻狀珊瑚藻提供了豐富的生產力,因而創造了現在的生物多樣性。他說,更有趣的是,頻繁的物理擾動(含能量輸送)及其帶來的有機物(如有機碎屑、浮游生物)反而成為藻礁生物多樣性得以維持的基礎食物,因此殻狀珊瑚藻在這個生態系中所扮演得角色,其實只偏重在提供了物理性的多孔隙基質而已。方力行強調,現今社會資訊越來越多元,如何讓以科學和保育為名的知識傳播更貼近真實,應是學者們共同的願望。
【生態情報】「藻礁何去何從」的專文 看見桃園藻礁的本尊
十一月的國家地理雜誌240期有一篇「藻礁何去何從」的專文,之前的「科學月刊」雜誌也有類似的報導,都將殼狀珊瑚藻形成的藻礁生態系,描繪成和高生產力、棲地穩定、生物種類豐富多樣,生機滿眼,洋洋大觀的珊瑚礁類似,其實這種印象多為表象觀測的美麗串連,和藻礁生態系真正運作的方式,相去甚遠。運用客觀、公開的資料,大數據數理生態分析,並整合生物與環境參數的系統性變動,桃園殼狀珊瑚藻藻礁的科學本尊面目如下:1,影響藻礁生態變動的環境因子和影響10公尺以深亞潮帶生態變動的環境因子全然不同,兩者的生物群聚組成分析結果各自獨立,是兩個不同的生態體系,無法混為一談2,藻礁的生物多樣性來自於台灣西海岸各種生物幼苗隨著洋流傳播的逢機著生,並不是因為殻狀珊瑚藻提供了豐富的生產力,因而創造了現在的生物多樣性3,通常低生產力的生態系如果穩定,生物多樣性會逐漸降低,但觀塘海域劇烈擾動的環境,使得藻礁區棲地的生物經常遭淨空,因此能一直維持著生態系發展停在早期,物種加入多但不穩定的狀態4,劇烈的環境擾動正是讓適應力強,但一般不易成為優勢群聚的邊緣性物種(如:殻狀珊瑚藻,柴山多杯孔珊瑚),在此具有競爭優勢的原因5,更有趣的是,頻繁的物理擾動(含能量輸送)及其帶來的有機物(如有機碎屑、浮游生物)反而成為藻礁生物多樣性得以維持的基礎食物6,因此殻狀珊瑚藻在這個生態系中所扮演得角色,其實只偏重在提供了物理性的多孔隙基質而已不妨用科普的說法打個比喻,藻礁本身是一座空房子,海流送來各式各樣的流浪兒童,混濁的海浪帶來難咽的食物,無情的漂砂削減了不幸的個體,持續空出位置讓新的娃娃不停加入;從外人的眼光來看:好一座興旺的育幼院!現今的社會資訊越來越多元,如何讓以科學和保育為名的知識傳播更貼近真實?應是學者們共同的願望。方力行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貓咪為何喜歡霸占筆電? 專家:不是要吸引你注意!
許多養貓的鏟屎官都知道,貓咪特別喜歡在你使用電腦時,直接趴到你的電腦上或鍵盤上,不少人都將貓咪這行為解讀為是想要吸引鏟屎官注意,但其實現在有專家解釋,貓咪這個行為,是想要宣示他對「電腦」的主權。根據英國科學月刊《BBC Science Focus》報導指出,過往會認為貓咪趴在電腦上,主要是想要模仿主人使用電腦的動作,或是筆電會發熱,又或是貓咪想要吸引鏟屎官的注意。有25年臨床經驗動物心理學家桑茲博士(Dr David Sands)解釋,其實如果從動物的行為來分析的話,以上三個答案都不是正確答案。桑茲博士表示,真正吸引貓咪趴在鍵盤上的原因,主要是主人身上的氣味。桑茲博士解釋,這個氣味是人類無法聞到的,但對於貓咪而言,卻是一股讓他習慣的味道。而貓咪的視覺僅是夜晚補助狩獵使用,平時大多是以嗅覺為主的。而貓咪會霸佔電腦鍵盤的動作,一方面可能是他非常沉浸在你的氣味中,二方面是要「留下自己的氣味」,以便沖淡鍵盤上「你的味道」,如果是後者的話,他其實是在跟主人宣示「你是我的!你的東西也是我的!」桑茲博士也以貓咪平時會以「頭去磨蹭主人的腳」這個動作來解釋,貓咪來磨蹭主要並不是撒嬌,而是希望透過身上的氣味腺來讓自己的氣息沾染在主人身上,宣示自己對主人的「所有權」。而以桑茲博士的理論,貓咪趴在鍵盤上,也是相同的理論。
揭開乳癌惡化機制 中研院獲登國際期刊
乳癌患者5年存活率已有90%,但只要發生癌症轉移,存活率便會陡降到30%以下。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黃雯華率團,近期發現並證實一項乳癌惡化的機制,即蛋白質DSG2(Desmoglein2)會隨著微環境的氧氣含量而增減,促使乳癌的增生與移轉。此研究首次觀察到癌症的蛋白質會動態變化,並影響癌症病程,未來可望幫助臨床診斷及治療。研究論文已於1月19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月刊》(PNAS)。蛋白質DSG2原本常見於表皮細胞,負責細胞之間的黏附。2016年,黃雯華團隊在分析乳癌轉移的基因數據時,發現DSG2含量異常的高。經比對乳癌病患的檢體切片後也發現,癌細胞有DSG2的病患,存活率明顯偏低,並有較高的復發機率。同樣的現象,在以國外患者為族群的基因研究中也被證實,且不受限於乳癌的種類。在動物實驗中,研究團隊將乳癌細胞植入小鼠乳腺脂肪袋,發現其乳癌細胞的DSG2基因表現量越高,小鼠的乳癌腫瘤就越大。不僅如此,其血液內以及轉移到肺臟的癌細胞也明顯較多。團隊進一步觀察發現,DSG2並非一直大量表現,而是會在特定階段中減少表現。此一改變,將使其成為癌症轉移的推手。黃雯華解釋,癌細胞首先在乳房大量生長,並會藉由DSG2的黏附能力使腫瘤不斷增大。而當腫瘤核心的微環境開始出現缺氧的狀態時,另一種蛋白質──厭氧關鍵調節蛋白HIF-1α便會啟動反應:抑制DSG2。少了DSG2,癌細胞失去黏附力,開始脫離原生腫瘤、進入血液隨著循環系統傳播到體內其他部位,並生長成新腫瘤,形成癌轉移。「值得注意的是,在有DSG2的小鼠體內,血液中的腫瘤細胞出現更多群聚移動的情況」,黃雯華推測,有DSG2的癌細胞有可能成群簇的從腫瘤邊緣剝落進入血液中,而DSG2也幫助這些血液中的癌細胞成團移動,比起單一癌細胞,更能在循環系統內存活下來,也更容易在其他組織附著、落地生根。掌握DSG2的促癌機制,有助於將其作為癌症診斷的生物標記。黃雯華舉例,未來在臨床診斷上,可分析腫瘤中與血液中癌細胞的DSG2含量,以追蹤預後的表現,或檢視治療方法是否奏效。此外,也可以將DSG2作為治療標靶。然而,研究團隊也強調,相關治療策略的開發,仍須考量DSG2在癌症不同階段中的表現量及功能,有待癌症研究領域進一步探討。事實上,不只有乳癌,許多數據也顯示子宮頸癌、頭頸癌和肺癌等也都有大量DSG2,且會影響預後情形,DSG2將有機會成為未來癌症研究關注的新焦點之一。除此之外,本研究另一項突破過去的發現,則是HIF-1α不僅會透過激活促癌基因使癌症惡化,有時還會藉由抑制其他促癌基因(如DSG2)的表現,加速腫瘤轉移。這也是相關領域未來值得留意的面向。這項研究由中研院及科技部支持,第一作者為張博皓博士後研究人員,黃雯華為通訊作者。其他參與者包含:陳吟詩、陳銘哲、蔡亞萍;台大醫院病理科鄭永銘醫師、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蔡宜芳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楊慕華醫師(提供乳癌檢體),以及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生科系許邦弘副教授(蛋白質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