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進展
」童子賢火力全開「擔心缺電很low」 力挺核電是綠能盟友不該被打壓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28日參加活動時,再度火力全開,提到台灣的老百姓還在擔心缺電,「是很low level的困擾」,像是低收入的開發中國家在掙扎、整個社會在原地打轉,政府應該要拿定主意,提供低碳、高品質與穩定的電力,才能確保台積電等護國神山的競爭力,火力發電是不負責任的發電方式;他也透露和碩的綠電使用已倍增到46%,電子五哥們也都很努力,已提升到20到45%不等,台灣能源問題還要注意電網與人才培育。童子賢近期參加許多公開活動,再度擔起核綠攜手的傳教士身分。他在28日參加鏡周刊舉辦的2024碳權交易元年高峰論壇時表示,台電其實一年虧5800億元時,有2千億元是躲在中油裡,能源發展基金也因此被掏空,這對台灣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電力成本就是國家成本,如果台灣努力發展綠色產業,卻只是賺自己人的錢、沒有增值與出口的能力,其實就是內耗,就像麻將桌上,錢從這個口袋、轉放到別人口袋而已。童子賢表示,台灣要做2025非核家園,這理想很好、困難很多,大家像無頭蒼蠅,到處在找解決方法,但RE100好高騖遠,美國現在提倡的是無碳能源計畫。很多人提到核廢料問題,但這可先放在核電廠,等待未來科學進展、有更好的處理方式,不需要自己嚇自己,自己的垃圾自己收,才是負責任的方法,火力發電才是不負責任的,生產出來的二氧化碳就往大氣排放,代價就是國民的健康。「一直打壓某一個領域多年,人才會跑光光,等到有一年想起來要用的時候,發現沒有人了,要怎麼辦呢」,童子賢表示,台灣不該放棄任何一度不排碳的電,包括氫能、地熱、潮汐發電等都需要持續研究,核融合是未來的夢想,但台灣核工系沒人讀,我們就會離這個目標更遙遠,目前對抗地球暖化才是重中之重,核電不是敵人,是綠能的盟友。
治癒禿頭的希望來了 科學家用3D列印技術讓人類毛囊細胞生長
有錢也買不到的東西?幸福、快樂,以及頭髮,但長出新髮這件事依然無法列入人類可控制的範疇,其實「治禿」的內服外用藥存在已久,但要價不菲,就算負擔得起,大多只能減緩頭髮流失,不過,這個現象可能改變,科學家發現新方法,能夠在實驗室裡用3D列印,培養出人體皮膚組織中的毛囊。美國紐約州的倫斯勒理工學院科學團隊,近日在實驗室環境下,利用 3D列印技術,成功培養出人體皮膚組織中毛囊。(圖/Science Advances)根據《太陽報》報導,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倫斯勒理工學院(RensselaerPolytechnic Institute)科學團隊,近日在實驗室環境下,利用 3D列印技術,成功培養出人體皮膚組織中毛囊。研究團隊成功在實驗室培養的人體皮膚中重現人體正常毛囊結構,這個重要突破不僅驗證這項新技術在皮膚組織再生中的潛力,也開啟了衍生應用的新紀元。專家表示,毛囊其實非常重要,負責產生汗液,幫助調節體溫,並且含有有助於皮膚癒合的幹細胞。毛囊也是外用藥物和化妝品的切入點,使其成為皮膚病學測試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紐約州的倫斯勒理工學院科學團隊,近日在實驗室環境下,利用 3D列印技術,成功培養出人體皮膚組織中毛囊。(圖/翻攝自推特)根據領導領導該研究的邦凱卡蘭德教授(Pankaj Karande)表示,「目前的開發成功僅僅是概念驗證,確認可以用 3D 生物列印的方式,以高度精確,可重複的方式創建毛囊結構。這種自動化過程是使未來的皮膚生物製造成為可能所必需的」。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該成果在再生醫學和藥物測試中具有潛在的應用,預計未來幾年可應用於長出頭髮的工程皮膚移植物,看來在未來,「禿不禿,真的可由自己決定」。科學家的3D列印技術毛囊,預計未來幾年可應用於長出頭髮的工程皮膚移植物。(圖/Science Advances)
喜馬拉雅冰川崩裂200人失蹤 冰川「融化速度翻倍」威脅8億人用水
印度北阿坎德省傑莫利縣(Chamoli)塔波萬區(Tapovan)雷尼村(Reni)7日發生暴洪,好消息是,其中受困於一座隧道的16人全數獲救,而首當其衝的一座水力發電廠因為水壩沖毀,有200名員工下落不明,當局展開搜救已找到10具屍體,實際傷亡人數可能更多;有專家研判,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是釀成這起災害的主因,研究人員透過印度、中國和不丹衛星的觀測結果也顯示,氣候變遷正在吞噬喜馬拉雅冰川。(圖/達志/美聯社)根據「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報導,喜馬拉雅山南達德維冰川7日突然斷裂,引發阿勒格嫩達河以及道里根加河發生暴洪,往中下游強力傾瀉,衝破印度境內水力發電大壩,道路、橋梁均被摧毀,並繼續沖往河道旁村落。據印度和西藏邊境警察部隊(Indo-Tibetan Border Police,ITBP)表示,他們在塔波萬區尋獲約9至10人的遺體,所幸他們成功將受困附近隧道內的16人全數救出。(圖/達志/美聯社)報導還引述水利部前部長的回應指出,由於當地的地質相當脆弱,他曾要求不要在此區興建發電廠,當地居民也擔心,當時在河邊放牛或砍柴的村民都已被沖走,死傷人數可能逾200人。另外,據《新德里電視台》(NDTV)引述一份2019年6月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期刊的研究指出,自2000年以來,喜馬拉雅山冰川每年融化量相當於45.72公分以上,融化量幾乎是2倍。研究人員分析跨越東西2000公里約650個冰川的重複衛星圖像,自1975年至2000年,氣溫稍微轉暖之下,該地區冰川平均每年減少約25公分,2000年開始,冰川融化加速到每年約50公分。數據顯示,氣溫上升是冰川融化的主因,各地氣溫不同,但2000年至2016年的平均氣溫比1975年至2000年的平均氣溫高了攝氏1度,研究也指出,約有8億人的飲用水、水力發電和灌溉用水是仰賴喜馬拉雅冰川,科學家擔心,隨著冰川消融,這種情形在幾十年內將逐漸消失,最終將導致當地的水資源短缺。
阿拉伯古湖發現「足跡化石」...距今12萬年!成人類遷徙最早證據
近期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在阿拉伯半島(Arabian Peninsula)的阿拉特哈古湖(Alathar lake)發現了距今12萬年前的人類化石足跡,可能是人類遷徙的最早證據。根據《CNN》報導,美國權威期刊《科學進展》最新研究指出,科學家在阿拉特哈古湖周邊發現了376個因沉積物侵蝕而暴露的足跡化石,其中包含了馬、駱駝和大象等動物足跡,其中還有7個是人類足跡,從其修長的腳型和身型分析,科學家認為這是6萬年前遷出非洲的智人,且可能是阿拉伯半島人類物種最早的證據。(圖/翻攝science advances)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足跡可以追溯12萬年前,里斯冰期及沃姆冰期中的里斯-沃姆間冰期(Riss-Wurm),當時潮濕的環境促進了人類和動物在原本由沙漠組成的區域內活躍生存。(圖/翻攝science advances)
精子欺騙科學家350年!英國最新研究:像「嬉戲的水獺」前進
生物學家在近過去350年來,一直都以為精子是以游泳的方式前進,或像蛇或鰻一樣左右擺動,然而英國有科學家花了2年多時間研究,以先進3D顯微鏡和數學技術,發現精子其實像隻「嬉戲的水獺」,它的鞭毛(尾部)的運動,實際上是以游泳軸為中心,朝同一方向旋轉以取得前進的動能,研究結果上月31日刊登於國際期刊《科學進展》。綜合外媒報導,約在350年前,荷蘭科學家雷文霍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發明一款更為先進的顯微鏡,某天出於好奇,將自己的精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因此看到內部千千萬萬的精子,了解到精子原來是「像蛇或鰻在水裡游泳那般,靠尾部的擺動前進」。一直到2020年以前,人們多以顯微鏡俯角觀察精子的運動方式,確實是以左右擺動方式前進著。然而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博士葛代拉(Hermes Gadelha)卻表示,「精子真的是非常厚臉皮的生物,我們利用3D顯微技術取得研究最新結果顯示,我們都被精子騙倒了。」他表示,想徹底了解精子的前進方式應該要以鏡頭跟著精子跑,同時旋轉360度觀察。葛代拉便和他一起研究的共同作者 ─ 寇爾奇帝(Gabriel Corkidi)及達爾松(Alberto Darszon)利用帶有壓電裝置的顯微鏡載物台,極高速地上下移動研究的精子樣品,並以每秒5.5萬格攝像能力的高速攝影機拍攝精子自由移動的3D影像,發現到精子的運動方式實際上推翻了以往人們的認知。事實上,精子的尾部運動都是朝著同一方向,為了能夠前進,頭部就會開始旋轉,精子的運動軌跡就會類似DNA的外觀。葛代拉表示,逾半不孕是因為男性方面出問題,了解人類精子的尾巴及前進活動的方式,有助了解它們對自然受孕的影響及識別不健康的精子,還有它們到底如何快速移動,但研究仍在最初階段,問題的假設程度還是很高。
北韓「鬼船」漂到日本創新高 金正恩逼的? 真相竟是陸漁船違法捕撈
日本海岸近年不時會出現漁船殘骸漂浮到沿岸,從船身字樣等證據顯示,這些船隻都是來自北韓,船隻上的人員都已死亡,甚至已成枯骨,據統計,情況自2017年起越來越嚴重,去年有逾150艘「鬼船」登岸,部分船上有遺體,他們為何會在日本出現?日本海岸近年時有漁船殘骸漂浮而至,大部分來自1千公里外的北韓!(圖/Daily Mirror)多年來,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現象讓日本警方感到不解,根據《每日鏡報》等多家媒體報導,過去北韓漁業一直是當地賺取外匯的主要途徑,漁民向政府購買捕漁許可,並須上繳一定漁穫,平壤每年估計憑出口的漁獲,就賺取到3億美元,日本警方曾猜測,是氣候變遷導致魷魚種群遠離北韓海域,迫使北韓漁民涉險,最終被困在茫茫大海,無助地死去。另一個原因,是北韓因屢次試射導彈而被聯合國安理會制裁,外國不准購買北韓海產,也不准北韓販賣捕漁權,導致這些北韓漁民不知何去何從,不過專門研究北韓的學者指出,被制裁的「交易」其實沒消失,只是並未攤在陽光下進行。根據全球漁業觀察刊登在《科學進展》期刊的研究,他們透過4種衛星技術分析發現,近年多了不少北韓漁船,在俄羅斯海上專屬經濟區域活動,至於北韓水域內則是多了很多照明設備先進的的船隻,研究人員相信,這些漁船大部分是來自大陸!鬼船創新高!自北韓漂到日本,是金正恩逼的?還是大陸漁船的逼迫?(圖/Reuters)全球漁業觀察的研究指出,在2017和2018年,共有1600艘大陸漁船在北韓海域非法捕撈,佔大陸整個遠洋捕撈船隊1/3,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非法捕漁活動。研究認為,由於北韓漁船本身設備簡陋,與大陸漁船在同一個海域捕漁並無優勢,研究人員相信,這就是導致北海漁船往俄羅斯或日本水域遠征,結果客死異鄉。聯合國3月的一份報告指出,北韓透過非法販售捕漁權給他國,在2018年獲得逾1億美元,相信大陸漁船就是透過這種方式,在北韓水域捕撈漁獲,對於報告的說法,大陸外交部強調,他們一直認真執行安理會對北韓的決議和嚴厲處罰非法捕漁行為。
恐龍的體溫究竟幾度 美國新研究出爐
恐龍一直是許多大學研究中心的研究目標,最新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研究發現,恐龍並不是冷血的變溫動物。研究團隊使用肉食性的傷齒龍(Troodon)和草食性的鴨嘴慈母龍(Maiasaura)的蛋殼碎片,以及巨大蜥腳類(sauropod)恐龍的蛋化石為樣本,以同位素古溫度測定(clumped isotope paleothermometry)為研究方法,藉由觀察蛋殼內氧元素和碳元素的排列順序,加以推測母恐龍的體內溫度根據研究結果,傷齒龍體溫約比外界高攝氏10度,慈母龍則高出15度,蜥腳類恐龍蛋化石與環境溫度的差異最小,僅有3至6度左右,表示恐龍能夠產生穩定體溫,不像爬蟲類需要仰賴外界溫度。研究團隊也發現,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恐龍正好在恆溫的鳥類和變溫的爬蟲類之間,大部分恐龍的體溫,都比當時的環境溫度高,這代表恐龍能透過新陳代謝維持穩定的體溫,而不同種類的恐龍,體溫和外界溫度的差異各有不同。關於恐龍到底是變溫動物還是恆溫動物,迄今為止學者各執己見,2014年一篇刊載於《自然》(Nature)的研究,則揭露恐龍既不是變溫動物也不是恆溫動物,而是介於中間。此篇論文刊登於美國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中,由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的博士後研究員、地質學專家道森(Robin Dawson),在耶魯大學攻讀地質學與地質物理學博士期間的研究成果。
2019年歷史第二熱!海洋吸收熱能 等於36億枚原子彈爆炸
2019年是澳洲史上最炎熱與最乾燥的一年,引發的野火嚴重危及人命財產、野生動物、生態系統與環境;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近日表示,2019年是有紀錄以來第二炎熱的年,並警告隨著大氣層的溫室氣體濃度屢創新高,預料2020年與往後數十年會有更多極端天氣。總部設在日內瓦的WMO的數據顯示,2019年的全球平均溫度,是自1850年開始記錄全球氣溫以來第2熱的年份,僅次於受聖嬰現象影響的史上最熱年2016年。極端氣候造成澳洲引發嚴重野火。(圖/翻攝自Reuters)還記得近期發生的澳洲野火,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場大火燒毀了超過2千棟房子、1千萬公頃土地,已經比南韓或葡萄牙的國土面積還大,另外像是歐洲的熱浪,在法國創下46度高溫,德國也來到42.6度,改寫這兩個國家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溫紀錄;另外包括巴哈馬群島的颶風,成因都與異常氣溫有關。根據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英國氣象局(Met Office)的數據顯示,2019年的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革命之前的全球平均溫度還高出攝氏1.1度,逐漸接近全球商定的氣溫極限。海洋溫度創新高 海洋生物恐消失。(圖/翻攝自WMO推特)聯合國195個成員國,在2015年通過氣候協議,其中一項協議,就是希望將平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準約攝氏1.5度之內。如果超過這項限制,全球的珊瑚礁有可能就會絕種,大部分的北極冰山也會完全融化。專家表示,海洋因為能夠吸收超過90%溫室氣體排放的熱量,一直是全球氣候變遷重要指標。不過北京大氣物理研究所副教授程立晶在大氣科學進展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表示,全球海洋在過去25年來所吸收的熱量,相當於36億枚廣島原子彈爆炸的熱量,顯示地球暖化危機正在加速。WMO就警告,由於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創紀錄水平,預料未來幾十年將會有更多的極端天氣發生。
石墨烯電池還未商轉 鋰硫電池可讓手機5天不用充電
近年來各界都在研究如何讓現今的電池技術容量更高、充電速度更快,所有的話題都圍繞在「石墨烯電池」,不過石墨烯電池因成本相當高,直到今天還無法商轉,不過已經有澳洲大學發現另種「鋰硫電池」比現在的「鋰聚合物電池」容量更高,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鋰硫電池研究團隊,日前在《科學進展》期刊上公布鋰硫電池的好處,其密度比鋰聚合物電池高出5倍,且能夠帶來高出4倍的效能,可以讓手機5天不用充電、電動車的續航力超出1000公里。但鋰硫電池也遇到鋰聚合電池所遇到的問題,因硫的化學特性容易衰退,且每次充放電的體積變化容易對電極產生影響,進而讓電池的容量、壽命下降,不過研究團隊目前持續研發黏著劑,讓硫與碳的距離更恰當,在充放電時彼此間都還有適當的距離,不至於影響電池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