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大陸 四川 民眾黨網紅示範清骨渣、洗血跡!「手法太專業」影片瘋傳 資深法醫說話了
大陸一名自稱是廣東省某生物科技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的科普類網紅華先生(化名),近日在社交平台發布多部影片,詳細講述如何處理衣物血漬、下水道毛髮以及骨頭殘渣等,還使用了疑似警方鑑定血漬專用的方法,引發熱議。對此,有資深法醫直言,「這種為了流量博人眼球的科普,感覺有點沒底線,希望聯繫下平台看能不能下架,避免被有心人看到後利用」。《東南早報》報導,華先生今年8月開始做清潔污物的科普硬片,當時點讚量很低。今年11月7日,他在講解清理血漬的影片中,加入了疑似警方鑑定血跡專用方法驗證效果,雖然影片底下也有「視頻中污漬為動物血紅蛋白替代物」等提示,但相關片段仍然爆火,點讚量超過了35萬、收藏量超過了15萬。瀏覽華先生的帳號發現,其關聯店鋪有帳號同名的清潔劑銷售。天眼查APP顯示,該企業非國家科研機構,而是一家個人獨資企業。和網紅帳號關聯的廣東省某生物科技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則說,「我們是一家企業內部的研究院,沒有對外。目前主要是做科普,不是為了銷售產品。」針對影片中處理血漬、毛髮、骨頭殘渣等內容,該工作人員解釋,「我們只是用了一些比較新的宣傳方法,算是內容營銷吧。」對於涉嫌教人犯罪的質疑,工作人員回應,「肯定不是,不可能!我們只是正常講知識和化學原理,以及清潔劑使用的注意事項,我們也在視頻裡說網路不是法外之地,不應該做的事情不要做。」對此,一名資深法醫認為,「從視頻內容看可以理解為處理衣物、衛生間和廚房的污漬和殘渣,但就怕有心人看了視頻用於犯罪後處理現場。特別是視頻中使用了某試劑加上特殊光線的檢測,有點暴露了我們的檢測手段,一般人誰會想到用這種試劑做檢測啊?」該位法醫坦言,「這種為了流量博人眼球的科普,感覺有點沒底線,希望聯繫下平台看能不能下架,避免被有心人看到後利用。」
甜城內江2/台糖首任總經理 曾在內江建糖廠
位處成渝經濟區中心的四川省內江市,面積5,385平方公里,大約是高雄加上屏東的大小。內江因為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很典型的農業城市,盛產許多農副產品,尤其以甘蔗產量多,製糖歷史悠久,曾是全大陸糖產量最大的城市,而有「甜城」之稱。回溯內江的糖業史,必然得提到曾達一。康熙48年(1709年),年僅16歲的曾達一從家鄉福建請來兩個製糖師傅,挑著甘蔗來到內江,從此開啟內江的甘蔗種植及製糖產業,曾家也因此致富,成為內江的糖業龍頭。清末民初時是內江糖業的鼎盛時期,沱江兩岸糖坊、漏棚星羅棋佈,最巔峰時曾達有3000多家,所以有「三里一糖坊,五里一漏棚」的形容。如今內江的糖業已不如過往興旺,逐漸轉型為結合文創、旅遊的精緻農業。當地政府並在以曾達一故居為中心的龍門鎮,啟動一項「甘蔗鄉農文旅產業科技示範計畫」,開闢了500畝現代化甘蔗種植園區,並規劃古法的紅糖工坊、內江糖業故事館等設施,讓「甜味」可以持續在內江有新的詮釋。 甘蔗品種博覽園裡,每個區域種著不同品種的甘蔗,是很有研究價值的甘蔗基因庫。(圖╱王若攝)記者隨著解說員走進位於龍門鎮龍門村的甘蔗品種博覽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廣闊的蔗田,60多歲的老蔗農表示,每個區域的蔗田都種著不同品種的甘蔗,功能、採收時間各不同,是很富有研究價值的甘蔗基因庫。並砍下幾支甘蔗,讓記者現場品嘗不同品種的甜味。再往示範區的另一頭走去,則可看見曾達一紀念館、內江糖史館、甘蔗紅糖科普館、農耕文化館等展館。目的是讓遊客可透過參觀展館、體驗手工紅糖製作過程,了解內江糖業300年來的發展進程與文化。記者也在展館中喝了幾杯現榨甘蔗汁,雖不如台灣的甘蔗原汁甜,卻有一股濃郁的蔗香在口中駐留許久。在甘蔗紅糖科普館中,遊客可親自體驗手工製作紅糖。(圖╱王若攝)隨行的解說員也表示,台灣的糖業也與內江有段淵源,但詳細情形並不清楚。本刊記者回台後幾經查訪,終於證實了此種說法。台灣在日據時代的42個製糖所在戰火摧殘下,光復後僅剩8個可用,經濟部「資源委員會」便指派曾於1942年在內江創設中國煉糖廠的沈鎮南,到台灣擔任台灣區特派員辦公處的糖業組組長。抗戰勝利後,日籍製糖技師都已遣返回日本,台灣嚴重缺乏製糖技師,沈鎮南上任後便從內江的糖廠找來一批老同事支援,這些技師有許多後來因為戰亂無法回到內江,成了第一代的台糖員工,沈鎮南也成為第一任台糖總經理。嘗過了內江的甜,自然也要品嘗四川的麻辣,離開龍門鎮,正是飢腸轆轆的用餐時間,一行人遂往市區美食林立的民族路上,尋找赫赫有名的「內江牛肉麵」。內江牛肉麵是四川著名特色小吃,據說也是張大千喜愛的麵食小吃之一,講究燒餡、用料、調味,有「巴蜀小吃之首」的美譽。內江牛肉麵使用鹼性濕麵、大骨湯底,牛肉則是切成丁狀的臊子。(圖╱王若攝)走進「25年老字號」的智強牛肉麵館,迎面撲來陣陣麵香,老闆譚智強說:「內江牛肉麵是使用內江的鹼性濕麵,湯底是大骨湯,以紅燒牛肉為臊子(肉丁),再添加熟油海椒、韭黃等配料。」記者初次嘗試,沒看見台灣牛肉麵最講究的大塊牛肉,心中有點失落。但麵一入口,麵條的口感細滑,湯頭既有牛肉香,又有濃郁的麻辣鮮香,確實令人驚豔,難怪這小小的店面,每天可賣出三、四百碗。譚智強表示,內江民間已成立「內江牛肉麵協會」,明文規定了內江牛肉麵使用的原輔料要求、製作工藝等。不過畢竟只是民間團體,並非所有麵館都會參照執行,各家店還是會自行研發各自的特色。
2025開始…大年三十將「消失5年」 專家曝原因
2025年1月29日就是農曆新年的蛇年,不過未來5年將沒有大年三十,代表大年二十九後就是大年初一,必須等到2030年才會再度出現,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專家也做出解釋了。今年農曆龍年除夕在2024年2月9日,也是近幾年「最後一個大年三十」,接著從2025年到2029年,連續5年都是「大年二十九」,這些日子分別為「2025年1月28日、2026年2月16日、2027年2月5日、2028年1月25日和2029年2月12日」。消失大年三十,要等到2030年才會再現,原因和中國農曆歷算規則有關。農曆歷法中,農曆月主要根據月亮陰晴圓缺變化的週期而制定,來計算一個月的天數,在天文學上被稱為「朔望月週期」。綜合陸媒報導,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說明,月球繞地球轉動一週的過程中,從地球上看,月亮呈現出不同相貌。當月球和太陽的地心視黃經相等時,在地球上看不見月亮,這個時刻的月相稱為朔,當天稱為朔日,是每個農曆月的初始日,稱為農曆初一,因此初一在每個農曆月都會出現。王科超介紹,從一個朔到下一個朔,之間的間隔就是農曆的一個月,被稱為「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天。事實上,朔望月的長度並不固定,以29天為多。本世紀內最短為29.27天,最長有29.82天。取整計數,農曆月分為大月和小月,前者30天,後者29天。如果臘月剛好碰上農曆小月,大年三十就會「消失」。農曆月的安排取決於實際月相,大、小月排列與公曆月有所不同。整體而言,兩者間隔排列的比例較高,有時也會出現練續2個大月或2個小月的情況,王科超表示:「根據長時間的統計來看,有年三十的比例略高一些,連續5年沒有年三十也屬正常現象,但較為少見」。
婆婆狂買鳳梨「媳婦愛吃」!她外孕「切除輸卵管」反怒怪:婆婆害的 醫這樣說
婦產科名醫蘇怡寧經常在粉專解答孕媽咪的疑問,擁有許多粉絲。近日一名人妻透露,妯娌認為子宮外孕的原因是婆婆在她孕前,常買她喜愛的鳳梨給她吃導致。對此,蘇怡寧直言,「買個鳳梨給你吃也要被靠X,實在很悲催,這次我挺你婆婆。」粉絲投稿,妯娌因子宮外孕,一邊輸卵管切除,豈料妯娌竟認為子宮外孕的原因是婆婆在她孕前,常買她喜愛的鳳梨給她吃,由於鳳梨性屬寒,因此導致她白帶分泌過多,塞住輸卵管,造成懷孕後子宮外孕,「雖我已經科普給妯娌,但她依舊認為鳳梨才是主因。」對此,蘇怡寧在粉專《蘇怡寧醫師愛碎念》表示,不要自己在自己的人生打結,這個世界是這樣子的,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這已經不是科學能夠解決的問題了。蘇怡寧直言,「其實我懂,當然人遇到不如意或是挫折的時候,總是希望能夠找到個出口,想辦法怪東怪西的這樣真的才能讓自己舒服一點嗎?坦然面對不好嗎?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有關醫療的事情上面,醫護人員常常要幫忙揹鍋,看起來這次婆婆也是呢,買個鳳梨給你吃也要被靠X,實在很悲催,這次我挺你婆婆。」貼文一出引起討論,網友紛紛留言「都說塞住了怎麼還能精卵相遇」、「備孕的馬上吃個鳳梨壓壓精」、「就是婆媳本身就不合,趁機發難而已」、「有些人的人生就是一定要牽拖才會讓自己好過,殊不知都是自己問題最大」、「婆婆好心被雷親,默默替婆婆哭哭」。
大黑熊半夜闖家中「陸夫妻與熊大亂鬥」 丈夫持斧擊殺救妻
中國大陸有對夫妻於11月20日凌晨5時許遭遇黑熊突襲,當天1頭黑熊闖入民眾母光才家中,將其妻撲倒撕咬,母光才見狀後,手持斧頭、錘子等工具砸向黑熊的背,過程中他們和黑熊抱著,從院子裡纏鬥到屋裡,又從屋裡纏鬥到院子裡,最後母光才成功將妻子救出並殺死黑熊,但夫妻倆也因不同程度受傷住院。目前,黑熊屍體已被送往當地的學校展示冷凍,待相關部門批准後,用於科學研究活動。據陸媒報導,事發於四川北川曲山鎮自新村,11月20日凌晨5時許,母光才在廚房裡煮豬飼料,老伴吳大媽在房間看手機,突然屋外有一陣奇怪的聲響,吳大媽以為是自家的豬跑出來了,就出門查看,豈料被1隻闖入院子裡的黑熊直接撲倒在地,接著一陣撕咬。母光才回憶「她大聲呼救,我聽到聲音不對,急忙打開燈跑出去,發現1頭黑熊將她撲倒在地上,我順手就拿起1個二錘,原本是想砸黑熊的頭,但又怕傷到老伴,就砸向黑熊的背。」過程中,黑熊一會撲向他,一會撲向老伴,他們和黑熊抱著,從院子裡纏鬥到屋裡,又從屋裡纏鬥到院子裡,最後母光才摸到了1把木工用的斧頭,朝著黑熊就是一陣猛砍,黑熊才倒了下來。母光才與黑熊搏鬥的地方。(圖/微博)母光才立即報警,警消及時趕到現場,並將夫婦送往醫院治療,經過檢查,母光才左手有脫臼,背部、頭部、胸口等多處被抓傷,其妻的臉部被咬傷,胸部等處被抓傷,12月1日夫婦倆仍在醫院接受治療,至於相關治療費用將由野生動物損害政府救助責任保險按規解決。目前,黑熊屍體已被送往當地的學校展示冷凍,待相關部門批准後,該校用於科學研究和科普活動。
50歲後男性約5成「攝護腺腫大」 醫示警:3症狀及早就醫
隨著年齡增長,男性罹患攝護腺肥大的機率顯著提升。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張雲筑醫師指出,攝護腺肥大是50歲以上男性的常見問題,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根據統計,約有50%至60%的60歲男性出現良性攝護腺增生(BPH),而在70歲以上的男性中,發生率更高達80%至90%。這種增生會導致攝護腺體積增加,造成膀胱出口阻塞,進而影響排尿功能,對日常生活造成不小困擾。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張雲筑醫師也分享了兩個真實案例,一名72歲的林先生多年來因攝護腺肥大導致頻尿及餘尿感,上廁所後下腹仍有脹滿感,嚴重影響生活,但他因擔心手術風險,選擇長期忍耐;另一名59歲的高先生則因夜尿問題影響睡眠而就醫,接受了攝護腺手術,短期內效果良好,但一年後卻因膀胱頸攣縮導致排尿更加困難。張醫生也說明,手術雖能改善症狀,但可能伴隨併發症,需謹慎評估術式的選擇。張醫師強調,男性如出現頻尿、尿流減弱、餘尿感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接受專業評估並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積極面對攝護腺肥大的挑戰,才能有效改善生活品質,避免因延誤治療而影響健康與心情。攝護腺肥大雖是年齡增長的自然現象,但透過合適的治療與術式選擇,患者仍有機會恢復排尿順暢,享受高品質的生活。事實上,台中榮總泌尿科也曾科普,攝護腺是男性特有的器官,位於骨盆腔的最底部,連接膀胱、包覆著尿道,鄰近尿道外括約肌。其生理功能除了是下尿路必經的通道外,分泌的腺體與生殖功能密切相關。攝護腺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變大,組織學上呈現良性攝護腺增生,發生率在60歲的男性約在50%到60%之間;若超過70歲以上,更可達80%到90%。良性攝護腺增生後可能形成攝護腺體積增加,造成膀胱出口阻塞,進一步影響排尿功能。台中榮總指出,攝護腺肥大是多數老年男性都會遇到的課題,只要活得夠久、就可能會遇到攝護腺肥大產生的困擾。除了要先排除攝護腺癌的可能性外,需視攝護腺肥大程度及其造成的症狀嚴重度來決定治療的方式。從生活型態改變,藥物及手術治療中,考量患者健康狀況及其他共病用藥,選擇對患者副作用最少、療效最好的方式來治療,以達到改善排尿症狀,減少尿滯留、腎功能及膀胱功能惡化風險,促進生活品質的目的。
火星亮度增強 11/20「相遇月亮」肉眼就能看見
近期火星的亮度逐漸增強,觀測條件越加理想。天文專家表示,11月20日晚間火星將在巨蟹座與月亮進行一次罕見的「邂逅」。如果當晚天氣晴朗,感興趣的大家可在東南方天空通過肉眼或使用小型望遠鏡欣賞。根據《新華社》的報導,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地外行星,呈現鮮紅色,與地球相似,也擁有四季變化。隨著11月的到來,火星在前半夜逐漸升起,亮度日益增強。月亮在每月的例行「巡天」過程中,將與火星進行「相遇」,展現火星伴月的美景。具體來說11月20日晚,火星將位於月亮下方不遠處,亮度達-0.3等;後半夜月亮將進一步靠近火星。北京地區為例,當晚20點48分月亮將率先升起,隨後火星在21點30分左右登場。由於此時火星的地平高度較低,天文專家建議有興趣的大家可等到23點以後再進行觀測,此時火星和月亮的位置將更為理想。儘管月亮的光輝耀眼,但火星憑藉其顯著的亮度,依然能輕鬆用肉眼辨識。專家表示,如果條件允許,使用雙筒望遠鏡或小型天文望遠鏡觀察,效果會更佳。這次火星伴月的現象對於普通民眾,尤其是天文初學者而言,是一次難得的觀測與練習機會,也是一個認識火星的契機。此外,台北天文館指出,11月12日是火星新年的開始,當地球時間的UTC 09:32(台灣時間17:32)時,這顆火紅色星球將展開新一輪繞行太陽的公轉。從1956年大沙塵暴開始計算起,這是火星的第38個年頭。天文館科普火星年與地球年有許多明顯的差異,像是一天的長度,火星日被稱為「sol」,長達24小時39分鐘35秒,略長於地球日;一年的長度,火星年的長度相當於687個地球日,或者668個火星日,幾乎是地球年長度的兩倍;新年,火星的新年從北半球的春分開始,即火星北半球的春天和南半球的秋天;季節,火星與地球一樣擁有四季──春、夏、秋、冬。但由於火星公轉軌道的離心率較大(較為橢圓),使其季節長度不均。火星的自轉軸傾斜角度使北半球在夏天時接收更多陽光,而南半球在北半球冬天時接收更多陽光。天文館說明,火星也有沙塵暴季節,火星在一年中的後半段經常伴隨猛烈的沙塵暴,有時甚至蔓延到全球。當火星靠近太陽時,大氣受到更多的太陽輻射變熱並引起強風,將地表極細的土壤顆粒吹起,這些顆粒吸熱後會重新加熱周圍大氣,迅速累積塵埃量;火星的日夜溫差極大,在夏天的中午氣溫可達0℃,但夜間會降至-60℃。在冬天,夜間氣溫甚至可降至-110℃;另一個會定期出現的天氣現象是在阿爾西亞山(Arsia Mons)的延伸雲,這是一條長達1800公里的冰晶雲,展現了火星大氣的複雜動態。
蔡明忠獲頒臺大名譽博士「替父親得的」 看川普當選「大家都忐忑不安吧」
臺灣大學今天(15日)舉行創校96年校慶,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獲頒臺大名譽法學博士學位,同為臺大名譽博士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他今天也從三個面向鼓勵年輕世代,「誠實面對自己、有包容及愛心並擴散到人群。」頒贈活動前蔡明忠、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蔡明忠被問及到對美國新任總統川普就任後的國際經濟局勢的看法,他直言說「大家都忐忑不安吧」;蔡明興則認為美國FED啟動降息循環等對金融業來說,接下來經濟景氣是「一片光明」。蔡明忠也提及當臺大校長陳文章徵詢是否願意接受名譽博士時,「一時之間我有一種,我何德何能的猶豫,但是後來決定欣然接受是體認這份榮耀跟肯定,會代表我必須承擔更大的責任以後,將為社會的共好以及永續而更加努力。」蔡明忠致詞時表示,大學生下一步是要踏入社會,第一是如何誠實面對自己,如果無法對自己誠實,看不到自己缺點,也無法前進、成長,常常跟自己對話,會更知道在複雜的世界裡如何自處;第二是如何面對他人,不外乎要做到包容及愛心;最後擴散到人群,想想對社會和地球能做些什麼,面對氣候變遷,要如何從自己的一小步出發,貫徹永續思維。期勉大家成為一位地球人,更能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今天蔡明忠的母親富邦集團總裁夫人蔡楊湘薰、夫人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藹齡、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與夫人富邦美術館館長翁美慧等家人親友到場觀禮。蔡明忠當年考上東海大學企管系,就讀一學期後銜父命準備臺大法律系插班轉學考後進入臺大,與其父蔡萬才皆為臺大法律系校友。蔡明忠表示,能獲得母校名譽博士的學位是我畢生至高無上的榮耀,感謝母校的厚愛,我父親跟我弟弟都有幸曾獲得母校傑出校友的肯定,如果我的父親沒有辭世,我想同樣也是法律系畢業的他,比我還更有資格能夠獲頒名譽法學博士的學位,所以我將這份榮耀獻給他,謝謝他當年把年少貪玩的我帶回臺大,不論是經營事業還是回饋社會,也建立了最好的典範讓我可以追隨。今年是父親逝世十周年,十年來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思考,有沒有違背他的叮嚀(富邦三信條「誠信、勤儉、謙和」),所幸我們的集團、企業還能夠持續地穩定成長。從1981年回國和我父親以及弟弟一同打拼,隨著臺灣金融產業的開放歷程,建立了堪稱金融百貨的富邦金控,也完成了許多海內外的併購,還有臺灣唯一的金金併,也在電信業開放的時候創建了台灣大哥大,並開啟了數位匯流的先河。從電視購物出發,現在也創建了臺灣第一的電商,如果上述企業經營上的成就跟事蹟以外,我更覺得自豪的是剛才校長也提及說,我當年發起設立臺灣高鐵聯盟,成就了今天讓大家可以南來北往、把臺灣西部的走廊建設成一日生活圈的臺灣高鐵。在臺大法律系所打下的學術基礎,跟剛才另外一位名譽博士得獎的Alain Aspect教授實在是差的天差地遠,但是他對我日後經營事業有很大的助益,大家都知道金融跟電信是非常高度規管的產業,除了恪遵法令、力行公司治理之外,如何能使法律變得不只是框架,而能夠具有創造力,好的經營策略就是法律跟商業最完美的結合。今年臺大校慶歷任校長陳維昭、李嗣涔、楊泮池、管中閔等到場,並頒贈傑出校友10人為致力於癌症生物學與病毒致癌機制研究超過40餘年龔行健院士、引領多媒體影像編碼與解析之開創性研究並於紋理分析及圖形辨識領域有重大突破郭宗杰院士、投入植物硝酸鹽傳導機制之研究並對降低肥料污染及增加作物產量貢獻卓著蔡宜芳院士、豐泰創辦人王秋雄、力晶半導體董事長黃崇仁、秀傳紀念醫院創辦人黃明和、中環創辦人翁明顯、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日月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元一、環宇電子創辦人邱再興。臺大校長陳文章致詞時指出,日前本校在舉辦宋恭源先生頂尖研究講座科普演講的時候在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院長 以及Doctor對談的時候特別提到勉勵本校師生的話李院長說,「不要去相信別人告訴你,要相信你自己會make it possibile」。在交叉分子樹的儀器 研究化學反應動力學時有個資深且有名望 有龐大團隊的教授曾經當面跟他說他不相信他能夠在短時間內就發展出這個儀器但是他卻以無比的堅持與努力設計出全世界第一部通用型的交叉分子束儀並且獲得諾貝爾獎今年獲頒名譽博士和傑出校友們的奮鬥歷程正是體現yes, we can make it possible也是臺大的世紀傳薪典範。今年頒贈兩位名譽博士為Alain Aspect教授,深入研究量子糾纏,提出違反貝爾不等式及量子遠距作用的實驗證據,不僅為數十年來的物理現象爭議,提出具體的驗證支持,也為量子科技奠定了突破性進展的基礎。富邦集團蔡明忠先生則不僅在金融、電信、零售、建設、體育及教育文化等領域有卓越的成就,亦是企業國際化的典範,且以奉獻精神從事社會公益,除在各種災難救助竭盡所能救助之外,目前臺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臺灣高鐵,事實上當年也是由蔡董事長召集股東完成此一艱鉅任務。
德國屠夫製作「浣熊香腸」爆紅 追溯來源竟與「納粹德國」有關
近期中文網路開始流傳「德國浣熊香腸」爆紅一事,引起不少網友的關注與討論。而也有熟悉歷史的網友也針對這則新聞科普,表示德國之所以會遭到浣熊肆虐,主要起因就是「納粹德國」時期,有人特意引進,再加上狩獵協會的放任,讓德國自1950年代就遭到浣熊的肆虐。臉書粉絲專頁「海獅說」日前就發文表示,1930年代,當時納粹執政的德國正在入侵其他國家,卻被浣熊「逆向入侵」。1934年,納粹政權剛滿一年,德國中部的Edersee湖區,一名當地飼養員引進了4隻來自北美洲的浣熊。據說這些浣熊原本是被引進來製作皮草,但飼養員認為放養到森林中可以增加本地的生物多樣性,同時提供獵人狩獵的機會,因此決定放養這些浣熊。由於德國是個重視手續的國家,飼養員向帝國狩獵協會(Reichsbund Deutsche Jägerschaft)申請放養許可。據了解,該協會是納粹德國的官方狩獵組織,所有有執照的獵人都必須參加,由戈林(Hermann Göring)擔任帝國狩獵大師(Reichsjägermeister)。因此,德國流傳著「浣熊是戈林放養的」的都市傳說,但實際上,批准放養浣熊的應該是狩獵協會的一名高級主管威廉(Wilhelm Sittich Freiherr von Berlepsch)。4隻浣熊被放養到野外後,經歷了數年繁衍。在1945年時,由於空襲的緣故,柏林附近的一個毛皮農場被炸毀,原本應該被做成毛皮的25隻浣熊逃脫,建立了德國第二個浣熊族群。而隨著浣熊數量迅速增加,它們的活動範圍逐漸擴大,甚至開始進入城市尋找食物。浣熊的德文名稱是「Waschbären」,直譯為「洗洗小熊」,這個名字源於浣熊吃東西前好像會洗手的習性。1950年代,浣熊在德國的危害逐漸顯現,浣熊是雜食性動物,從森林裡的漿果、肉類,到城市中的堆肥和殘渣,幾乎什麼都吃。而浣熊也逐漸發現,比起森林,人類的城市能提供更多的食物來源。其中最為悲慘的就是位於德國中部的卡塞爾(Kassel),該城市被稱為「浣熊首都」,這裡的浣熊密度比其他地區高出20倍。浣熊佔據了城市的公園和街道,甚至入侵居民的房屋,與家裡的貓狗發生衝突。牠們還會突襲花園、垃圾箱,甚至爬進煙囪,掰開屋頂瓦片。一位名叫貝克(Frank Becker)的浣熊獵人表示,有次浣熊群入侵閣樓,導致閣樓完全被毀壞,造成高達一萬歐元(約35萬台幣)的損失。由於浣熊在德國的數量持續增加,並且對居民生活帶來不少麻煩。而一直到2022年,在卡德開設肉品專賣店的德國屠夫邁克爾(Michael Reiss),便突發奇想的開始販售加工浣熊肉,其中包含肉丸、香腸、午餐肉等商品,沒想到大獲好評。
2024臺灣科學節盛大登場 創新活動搶先體驗!
「2024第五屆臺灣科學節」將於11月2日至11月10日在全臺五大科學博物館盛大舉行。今年活動豐富多樣,除了科學市集、科學秀、科普戲劇之外,更結合AR互動濾鏡及打卡遊戲,並與四大品牌攜手推出開展前的線上解謎活動,完成任務還有好禮免費拿!此外,廣受好評的Tabi Lobi科學節文創品也將於週末四天進行限定販售。今年臺灣科學節活動主題為「信任科學 邁向永續」,由教育部與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共同主辦,五大科學博物館承辦,結合全臺23個科普基地、地方政府、大專院校及企業共同參與,致力推動全臺科學能量,打造一場趣味滿點的年度科學嘉年華。(圖/臺灣科學節提供。)活動更邀請乖乖、三分春色、順發及台塩海洋純水等知名品牌,聯合推出線上解謎挑戰,完成五個任務即可於指定日期(11/2、11/3、11/9、11/10)前往各科學館兌換「科學大禮包」,禮包內含順發電子優惠券、兌換券等品牌專屬好禮,讓民眾在家就可展開充滿驚喜的科學冒險。(圖/臺灣科學節提供。)這次科學節涵蓋全臺五大科學博物館,包括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基隆)、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臺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中)、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高雄)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屏東)。今年推出「乖乖濾鏡」及「滿天星濾鏡」,只要掃描指定館內物件,即可看到Tabi Lobi角色與乖乖的有趣動畫效果,甚至能和角色互動拍照,完成任務更可免費獲得限量聯名款乖乖餅乾。(圖/臺灣科學節提供。)「滿天星濾鏡」更增添了遊戲互動元素,10款造型頭套任你挑選,左右擺動或張嘴即可得分。從即日起至11月10日,只要公開分享使用滿天星濾鏡的IG限動並標註@sciencefest.tw及@luckystars.tw,即可於科學節指定四日內至服務臺兌換聯名款滿天星髮夾(數量有限,先到先得)。(圖/臺灣科學節提供。)此外,11/2、11/3、11/9、11/10期間,民眾可至指定位置領取科學館專屬賓果卡,完成館內小知識挑戰並達成連線,即可獲得刮刮卡,有機會贏得Tabi Lobi娃娃、行動顯微鏡、台塩聯名禮及限量滿天星餅乾!(圖/臺灣科學節提供。)在11/2、11/3、11/9、11/10週末四天完成滿意度問卷後,還可兌換奇奇摺紙帽一頂,並有機會獲得國家地理科學盒子、隨身碟等精美禮物。精采不斷的臺灣科學節遍布全臺,教育部與國科會邀請全家大小一起來享受科學的樂趣,不容錯過!
靠成人平台3年爆賺21億 正妹網紅竟要引退了
28歲美國網紅科普夫(Corinna Kopf)身材火辣,擁有大批粉絲支持,而她2021年加入成人平台OnlyFans,3年賺6700萬美金(約新台幣21億元),不過近日她傳出要退休,讓不少人震驚。科普夫身材火辣。據《每日郵報》報導,科普夫近日在社群發文,「簡介頁面不會再有連結」,疑似暗指引退。據悉,科普夫在OnlyFans賺很大,她2021年加入,3年賺6700萬美金(約新台幣21億元),幾周前,她也在直播中透露這消息。當科普夫向朋友秀收入,大家都感到震驚,因為她賺了21億。網紅朋友多布里克(David Dobrik)在YouTube頻道表示,科普夫在發布個人資料後的48小時,她就賺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208萬元)。而多布里克也曾秀出科普夫的收入,在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她最高一個月賺236萬美元(約新台幣7570萬元)。科普夫在Instagram上擁有650萬粉絲,在X有300萬粉絲,2016年她也開YouTube頻道,目前超過169萬人訂閱,不過相比來說,科普夫在YouTube較不活躍,最後一次更新影片在2020年。引退消息一出,粉絲紛紛留言「她是OnlyFans的Goat」、「恭喜!希望妳找到幸福」、「這比喬丹引退時的打擊更大」。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數年前科普夫跟社交媒體明星保羅曾短暫約會。
陸盛行飼養「黏菌」當寵物 博主吐實情:1珠養超過7年
養寵物在現代相當盛行,中國興起養「黏菌」的風氣,因為無毒無害,在歐美和日本也流行,引發討論話題。據《九派新聞》報導,菌物科普博主「曳尾菌」周晴烽解釋,黏菌既不是真菌也不是細菌,而是一種真核生物域變形蟲總群黏菌綱的生物,無毒也無害,平時都躲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只有繁殖階段才會出現在有亮光和略乾燥的地方。繁殖階段黏菌即將變成子實體,也就是母體即將死亡,變成很多孢子。周晴烽介紹,營養階段的黏菌叫作原質團,有點像網路狀的黏液,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如倒木的背面、地磚的縫隙、腐殖質層,它們不斷分裂成樹枝狀到處爬行,通過吞噬食物顆粒來獲得營養,這樣到處爬行找東西吃的樣子很像動物。黏菌的壽命很長。(圖/翻攝自九派新聞)黏菌到了繁殖階段,會爬向略乾燥、有陽光的地方,並停止進食,整片原質團集體變身,長出一根根像蘑菇或一團團像粉末的子實體,散播孢子。她在浙江清涼峰採集到第一種愛吃燕麥的黏菌,帶回家飼養後長出很多,截至目前已經飼養7年多,還沒看到壽命的極限,也沒看到任何菌種退化的跡象。觀察發現,一開始購買黏菌的買家,以大學生和2、30歲的年輕人居多,其中有不少玩藝術的買來做裝置藝術,後來小學生數量也越來越多。周晴烽分析,現代大家生活比較安穩,年輕人和小孩喜歡這類新奇的玩意,「我剛玩的時候,黏菌在歐美和日本已經有一定受眾了,但在國內黏菌愛好者幾乎是零」,並且有把握這2年內飼養黏菌的人,已經超過歐美和日本。
蔡萬才台灣貢獻獎三位得主揭曉! 蔡明忠對颱風假漲電價這樣說
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4日出席第五屆蔡萬才台灣貢獻獎贈獎典禮,對於台股、颱風假該不該放、電價漲價、電力供應問題等,給予他的一些看法,他覺得放颱風假讓大家休養生息一天,希望企業主都一樣有這樣的寬容。「蔡萬才台灣貢獻獎」為蔡萬才家族紀念富邦集團蔡萬才總裁一生熱心公益、關心台灣社會發展而設立,每兩年舉辦一次,採推薦提名制,每屆選出兩人或團體得獎者,2015年開辦以來歷屆得主為林懷民、湯靜蓮、朱銘、許金川、門諾醫院、李安、張上淳、侯孝賢。今年獲獎人為由台灣致力科學知識普及逾半世紀的《科學月刊社》以及《天下雜誌群》創辦人殷允芃獲獎,同時恆春半島第一位常駐眼科醫師陳雲址獲頒特別獎。代表《科學月刊社》領獎的蔡孟利教授表示,《科學月刊社》是屬於大家的,歡迎大家來參加編輯會議等,這次獲獎讓我們更清楚自己責任不忘初衷,還將前進台灣「非山非市」地區,將科普知識帶給更多學生。《天下雜誌群》創辦人殷允芃女士則表示,她始終記得「堅持走一條不同的路、追一個清晰的夢,堅信理想與溫暖的必要」,媒體影響力大,自勉與期許新聞從業人員持守謙虛態度,有太多好的、善的、新的東西可寫,非盲目追逐流量。本屆首次增加的特別獎,則是恆春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陳雲址,他迄今90歲還能夠繼續看診,獲得現場觀禮者熱烈鼓掌,他說自己是一位基督徒,當年在紐約受到上帝感召要回家鄉到一個沒有眼科醫師的地方傳福音,貢獻家鄉,因此來到恆春,當年居民有一個迷思是到了年老看不到是正常而不敢接受手術治療,後來是一位排灣族阿嬤同意接受開刀隔天清晰看見,才開始翻轉居民的觀念。贈獎典禮會後,蔡明忠說放颱風假這一題是「見仁見智。」經濟損失多少不是一題簡單的數學,我不是挑戰林伯豐董事長的職位,他是我的好朋友,是業界的先進。但是,就好像我提到說的KTV滿座,百貨公司周年慶湧入更多人潮,這也是有經濟上面的貢獻。覺得這些地方首長是很難去做這個決策,我也不敢說中央氣象局的預報是不是一定很準,不過這個颱風(山陀兒)應該是很特別,這麼緩慢,蓮步輕盈,史所未見,像高雄陳市長很勇敢地說再放一天,因為我們看到重創高雄,這麼多人的家園需要清掃恢復,讓大家休生養息一天,我也希望所有的企業主都一樣,要有這樣的寬容。至於台股,他認為現在就是在盤整,基本上我們的經濟還是很健康,尤其是AI這個產業,當然大家有些看不準,像昨天黃仁勳的發言為AI產業打了一劑強心針,對於台股我個人是沒有看壞,上上下下,本來就是應該的。在電價漲價與政策轉彎議題上,蔡明忠認為,對台灣來說過去長期電價結構是不合理的,這幾年政府比較有勇氣來調整電價,也是因為累積太久沒有調整了,所以大家一時之間可能對於調漲電價會有適用的問題,政府能夠勇敢地面對我們現在電力的問題,艱難的電力供應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蔡明忠覺得大家也應該要體諒,面對地球暖化是我們全人類面臨的挑戰,應該大家要思考要想的不是電價漲了我的口袋荷包會受損傷,而是每一個人都要想想看,我們能夠共同節電、節能,多省下一度電,我相信對台灣對這個世界都是會有幫忙的。我倒覺得我們政府在這方面需要做的多一點,即是全民對於永續觀念的教育,怎麼能夠自己潔墊自己發電,變成一個全民的社會運動,我相信電力長期來說就不會是一個問題。對於媒體追問富邦金股價快上100元,蔡明忠則是聽了笑而不答。
誤把「這食物」當檳榔戒10年 他崩潰了:下單尋找童年快樂
乍看長有點像?大陸一位男子表示,他小時候吃檳榔,一天能吃一包,科普危害後嚇壞,戒了10年,最近才發現是戒成橄欖,「我現在就去下單尋找我童年的快樂,向橄欖道歉!」過來人說,「沒用的,小孩的味覺是最好的,長大了就會變淡了!你永遠失去了最好吃的橄欖。」原PO元來吃的是橄欖。(示意圖/Pexels)社死案發現場在微博轉發貼文,原PO說,他戒快10年才發現戒錯東西,「小時候特別愛吃一個零食,是那種一根藤裡面有三顆果子?」,吃起來鹹鹹甜甜的,慢慢嚼別有風味,他一天就能吃完一包。原PO表示,在學校查了檳榔的危害,看到照片想起這正是自己吃的東西,把剩下的吃完就戒了,「直到剛才刷到一篇內容,內容是有關摘橄欖的,看到留言區有人疑惑橄欖和檳榔的差別」,這時他恍然大悟,「我才知道!橄欖!是多麼健康的食物啊!而我!戒了整整10年!我現在就去下單尋找我童年的快樂,向橄欖道歉!」此文曝光後,不少人紛紛留言,「沒用的,小孩的味覺是最好的,長大了就會變淡了!你永遠失去了最好吃的橄欖」、「橄欖:你終於回來了」、「小時候我以為只要關燈了就是睡覺了,我睜開眼,以為關了燈就在睡覺了」、「你說的橄欖也不能多吃啊,屬於醃製的果脯了,新鮮的橄欖才屬於水果類」。
探索日常生活的農業科普 「農業科技魔法盒」特展精彩登場!
農業科技與生活息息相關,農業部首度邀集所屬試驗改良場所及相關學校法人,精選在日常生活可見的農業科技研發成果,於10月1日(二)至13日(日)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7樓西側特展區辦理「農業科技魔法盒」科普特展,透過魔法元素拉近與民眾的距離,以科普教育方式讓民眾認識生活中的農業科技。農業部農業科技司司長李紅㬢活動致詞(圖/科普特展)六大展區精采呈現農業部指出,「農業科技魔法盒」科普特展設置了六大主題專區,並透過好玩的互動遊戲及闖關活動,帶領大小朋友一步一步探索農業科技在生活中帶來的驚喜及美好:主題一、農業科技魔法學院:以圖書館及技能培育教室概念,打造巨大的五本立體書,展示農業科技背後的技術創新育成及科技農企業培育成果。主題二、農業生產的秘密基地:以品種改良、智慧環控、病蟲害防治、禽畜水產養殖及循環農業相關技術,綜合呈現農業生產相關科技發展概況。主題三、從產地到餐桌的奇幻旅程:展示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農產加值整合服務及銀髮友善食品計畫推動成果,在農產品安全提升及農產品加值所推出之新技術。主題四、提升生活質感的魔法提案:以客廳作為展示空間,呈現農業科技讓農產品除了在食用範疇外,也在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發揮著魔法般的力量,並同步以花園及森林情境展示農業療育發展現況,展現農業科技與生活美學的融合。主題五、跨越國界的飛行魔法:聚焦農業技術輸出(與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合作)及農產品外銷相關技術,並同步展示國立中央大學「臺灣農耕隊小行星」銘牌,展示臺灣農業科技在國際合作及技術交流方面成就。主題六、未來創新魔法研究室:經過五大主題滿滿知識及驚喜,最後特別設計了可以發揮想像力的空間,引導觀展民眾以農業部政策四大主軸為創意發想靈感,在空白的魔法卷軸上繪製未來農業樣貌。「農業科技魔法盒」科普特展,透過豐富的互動遊戲與展示內容,親身體驗農業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圖/科普特展)創新創意農業科技農業部表示,科技是推動產業進步的原動力,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現改制為農業部)於93年設置農業科技管理及運用專責單位以來,已陸續產出三千餘項創新研發技術及六百多個動植物新品種/系,成果斐然,也為農事操作環境及生活品質帶來顯著的改變。邀請大家一起參觀「農業科技魔法盒」科普特展,透過豐富的互動遊戲與展示內容,親身體驗農業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一同見證農業科技如何推動產業進步,共同開創農業科技的無限可能!
山陀兒颱風前夕小確幸!台北出現「霓虹」奇景 網友直呼超美
中颱山陀兒暴風圈碰觸恆春半島,屏東、台東進入暴風圈範圍,預估越晚風雨越強,30日傍晚下班時間,有民眾在台北市中心捕捉到「霓虹」現象,整片天空更呈現淡紫色彩,直呼超美。網友在台北市中心捕捉到霓虹。(圖/讀者授權提供) 山陀兒目前正以每小時9公里的速度朝台灣靠近,各地風雨逐漸加劇。但30日卻有不少人目睹了雨後的彩虹,台北萬華區雨勢結束後不久,上空清楚可見一道大彩虹,提供照片讀者是從大樓拍攝,霓虹在照片中呈現圓環狀,配合颱風來臨前壯觀的橘色夕陽,彩虹身影顯得更加唯美。根據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上的介紹,雨後大氣中充滿球狀的小水滴,當陽光以不同角度照射小水滴時,水滴內產生折射、反射等光學作用,陽光在水滴內經過1次反射、2次折射,就會形成內紫外紅的「虹」(PrimaryRainbow),若陽光在水滴裡經過2次反射、2次折射,會形成「霓」(SecondaryRainbow),且霓出現的角度會比虹稍高,仰角約50°左右,又因「霓」比「虹」多了1次反射,色彩明顯度僅「虹」的10分之1,色彩排列呈內紅外紫,與虹相反。山陀兒颱風預估周三於高雄-屏東間登陸。(圖/翻攝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臉書)針對山陀兒的部分,中央氣象署觀測資料顯示,這個颱風下午4、5點的中心都仍在鵝鑾鼻南南東方約160公里之處,以每小時9轉4公里緩慢速度,向西北西轉北北西進行。暴風圈已接觸恆春半島及台東陸地,對恆春半島、台東、屏東及高雄構成威脅。另外,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就示警,山陀兒直攻強烈颱風,明天預估將以巔峰狀態登陸,最強核心橫掃高雄及屏東,台南在邊緣,同樣不可輕忽。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表示,預估周四下半天至周五陸續解除警報。
誤會好多年…隱形胸罩不叫「Nubra」 業者揭真相:早註冊商標20多年
許多女生穿著婚紗或小禮服,會再穿戴隱形胸罩,不少台灣人都稱為「NuBra」,但其實隱形胸罩的英文並非「NuBra」,若打著該名稱販售或宣傳,恐怕會違反商標權,在網路掀起一陣討論。有網友在《Threads》透露,看到有賣家在賣「NuBra隱形胸罩」,結果被內衣公司警告「NuBra」已經註冊成商標,要求不得使用該名稱販售,為此感到十分傻眼,引來其他人驚呼:「現在才知道!一直以為那東西就叫Nubra」,而事實上隱形胸罩的英文是「NudeBra」。對此,NuBra業者喊冤,提到最近聽說「NuBra」商標被說是商標蟑螂,但不管是大小寫,都是他們的商標,早早早早早就註冊了,而且都是公開資訊,重點NuBra這商品還是他們發明的。NuBra商標早就註冊。(圖/翻攝自NuBra®絕世好波Threads)NuBra業者指出,品牌已經走過20幾個年頭,過去因為團隊資源有限,無法及時處理未經授權使用商標的情況,現在隨著團隊逐漸擴充,終於有時間集中精力保護品牌,並對過去的違規行為進行了檢舉。NuBra業者透露,有越來越多品牌與大型電商找上門合作,為了保護品牌和大家的信任,希望外界可以理解,並感謝大家的支持,「在此我們很願意與任何人合作,確保品牌商標的正確使用」。消息一出,引來網友留言,「本來以為看見了笑話,殊不知自己原來才是那個笑話,我先道歉,感謝科普」、「現在才知道原來nubra是品牌名,不是商品名」、「看這篇才發現我誤解了隱形胸罩英文」。
上海魔都結界傳說破滅 三天兩颱風登陸慘淹水
澎湃新聞20日報導,過去75年來,上海只迎來11個颱風,因此有「魔都結界」之稱,然而,其中有7個颱風,係發生在最近10年內,特別是熱帶風暴級颱風葡萄桑,19日21時45分在上海市奉賢區沿海二次登陸,帶來強降雨淹水;距離上一場登陸上海的強颱貝碧佳,僅過了3日,上海魔都結界傳說幾乎破滅。上海市防汛指揮部稱,截至20日上午,全市平均雨量為73.28公釐,最大小時雨量是浦東泥城公園氣象觀測站116公釐,浦東泥城和奉賢四團兩個測站6小時累計雨量超過300公釐,分別打破浦東和奉賢歷史記錄。暴雨後部分路段積水嚴重,黃浦江超過警戒水位。接連襲向上海的颱風,宣告「魔都結界」已不存在。中國氣象熱帶氣旋數據中心統計,1949年以來75年間,上海曾受到11個颱風襲擊,其中,有7個發生在近10年內。上海市氣象局服務長鄔銳表示,「魔都結界」說法缺乏科學依據,不過確有一些客觀因素, 使得颱風很少在上海登陸,其中有一條是「從上海的地理位置來看,上海是處於北和南之間的一個點,一般來說,颱風在上海以南都會轉向或者直接登陸。」據中國氣象局資料,颱風路徑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副高)影響,有的沿著副高西行,有的在副高的轉角處轉彎而北上。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武亮說:「副高就相當於一堵牆,如果堵在上海附近,從南邊海上來的颱風,就會沿著副高的南側,一路向西運動影響上海,這種情況下颱風很難在海上穿過副高向北走。」在正常情況下,副高在 7、8月底移至最北,位於北緯30-35度的範圍內,這恰好將處在北緯31度附近的上海囊括在內。然而,隨著全球變暖加劇,颱風正向北移。上海市氣象局發表一篇科普文章指出,統計數據表明,1979-2018 年,西北太平洋上颱風的整體活動範圍每10年向北移動約78±31公里,不僅颱風的平均生成位置北移,颱風達到生命周期中最強強度的平均位置也明顯北移。據中國氣象熱帶氣旋數據中心統計,從1954年至2023年,全中國每10年的颱風數量均無明顯變化,但上海、山東、遼寧這三個長江口及以北地區,最近10年(2014-2023年)一共被颱風登陸11次,而此前數量最多的10年(1964-1973 年),颱風才登陸了5次。值得一提是,在颱風北移之餘,登陸中國大陸的超強颱風也在增加。歷史數據顯示,在中國登陸的熱帶氣旋中,超強颱風占比呈波動上升,其中,1974年-1973年、2004年-2013年和2014 年-2023年這三個10年的超強颱風占比超過 1.5%。最近10年,超強颱風的占比驟升至 5.31%,較前一個10年增長 3.57%。
葉元之酸核能機組已陸續除役 宣傳核安預算卻比偵測輻射外洩預算還多
「2025達成非核家園」是民進黨的重要政策,配合該政策目標,原能會也從過去的二級機關降為三級機關「核安會」,但藍委葉元之卻質疑核安會預算涉嫌浮濫編列。例如,編列1244萬元預算進行「輻射安全防護數位自主學習網」,該預算被列為行政院「社發計畫」中的一環,但他很好奇,做什麼學習網站需要花到1000多萬?當國內核電廠發電機組陸續除役,有什麼理由讓宣導「輻射安全防護」的預算,比真正檢測輻射外洩的預算還高?葉元之表示,政府為達成2025非核家園目標,現行核電一、二、三廠已陸續除役,最後一台核電機組是核三廠二號機,也將在114年5月除役,但核安會在中央政府年度預算中,卻仍編列大筆輻射安全防護學習網站經費,令人好奇。葉元之指出,他在今年4月立院質詢時,要求核安會提高市售負離子產品比例的抽檢比例,因因為核安會從2020年至2022年抽查,每年僅抽樣40件,就已經年年查到超標商品,核安會顯然沒有為民眾健康做好把關,不過,核安會當時反對提高抽查比例,如今卻編列1244萬建置「輻射安全防護數位自主學習網」,要民眾「自己學習輻射防護」,那民眾還需要政府嗎?他還說,根據114年度預算書,全台灣環境輻射偵測經費僅1139萬,核安會要做一個學習網站,經費卻比全台灣環境輻射偵測預算還高,當執政的民進黨堅持非核家園,花大錢做一個學習網站,令人不知必要性何在,而這個數字,也遠超過一般市面上的學習網站建置經費,核安會有必要清楚解釋。葉元之指出,根據112年12月15日核安會的游離輻射安全諮詢會會議記錄,其中提及,核安會近年向政院申請社發計畫,納入建置輻射安全防護數位自主學習網,設計宗旨是依據不同族群,開發適宜的輻射防護專業及科普知識教材,「未來將積極爭取經費,讓計畫得以執行,以提供醫護人員更多元的學習管道。」葉元之質疑,行政院社會發展計畫目的是預防、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發展所研擬之具體計畫,且需符合前瞻性、新興性及重大性等3項特性,但不知「輻射安全防護數位自主學習網」前瞻、新興、重大性何在,有必要花這麼多公帑做一個學習網站,這個網站能解決什麼問題,核安會如果沒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他在審查相關預算時,一定嚴加把關。
容積率吵什麼?一文搞懂容積率、建蔽率名詞 都更危老也息息相關
近期「京華城容積率」鬧得沸沸揚揚,也讓一般大眾開始接觸「容積率」。什麼是容積率?為什麼要有容積率的限制?建商又為何絞盡腦汁想要提升容積率?政府單位對於容積率的做法又是什麼呢?撇開此案的政治層面與法律程序部分,踏取國際開發協理藍德義帶大家快速了解容積率與建案相關的連結及重要性。容積率代表「樓層總建築面積佔建築基地面積的比例」,淺顯一點便是:「一塊建築基地可以蓋幾層樓」。例如:台北市「住四」的容積率是300%,基地面積是100坪,代表建築物總共能夠蓋100 x 300% = 300 坪。因此容積率越高,代表可蓋更多樓地板面積。而容積率往往需搭配「建蔽率」一同計算,建蔽率是「建築面積佔總基地面積的比例」也就是一塊地「可以蓋多滿」。以台北市舉例,「住四」的建蔽率為50%,也就是一塊基地面積100坪的土地,其平面建築用地為50坪。所謂建蔽率若由建物外觀看起為水平的投影面積占比,也就是太陽在建物正上方所產生陰影面積的概念,但現今普遍的建築,鮮少能完全使用建蔽率的規定上限,所以很多建物加裝了額外的邊條設計作為造型(也就是俗稱的土星環)。容積率和建蔽率會根據區域類型(如: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等)的法規而有所不同,以台北市來說,「住三」類的容積率為225%,而「商三」的容積率為560%。依照各縣市的法規規範而固定的數值,我們稱之為「法定容積率」。既然法定容積率是固定的,建商勢必會希望能夠向政府徵求更多的容積以提升建築利潤。而政府為了鼓勵建商與民眾進行都更或危老重建,也會給予額外的「容積獎勵」。常見的容積獎勵包含綠建築、提升耐震設計、提供公益與公共設施等,透過容積獎勵的方式,與都市更新實施者協調,提高容積率的同時,也能夠提升大眾生活品質。除了容積獎勵以外,建商也可透過「容積移轉」方式,增加建案的容積率。顧名思義便是將A土地的容積,移轉到B建築土地供使用。常見的容積移轉應用在於被劃分成「公共設施保留地」(公保地)的土地。理論上政府應該徵收這些保留地,未來作為公共設施用地使用。然而隨著土地價格上升,公保地的徵收對於政府財政也是相當大的負擔。容積率可透過容積移轉、容積獎勵提升。(圖/踏取國際開發提供)因此政府透過「容積移轉」的體制,鼓勵建商購入公保地後捐贈給政府,以換取新建案的容積。此舉不僅能夠讓建商提升新建地的容積率,增加建商未來利潤;更能夠幫政府解決高額的收購費用,可說是一舉兩得。但法規不斷修改至今,容積移轉的申請已大不如前,由於限制過多,市府需求的標的物越來越稀有化和特殊化,進而轉變為「代金」方式申請,也就是付出天文數字的價金來換取更多的建築空間,行內普遍認為此方式所提升的成本與市場的價值已若差甚遠。不過不論是容積移轉還是容積獎勵,均依各縣市規範有其獎勵上限。而為何政府要限制容積率呢?雖然說高容積率代表可以蓋更高的樓層,容納更多的住戶,然而試想倘若一座城市,全是無容積率與建蔽率限制的高樓大廈,街道將會十分狹窄,且無綠地或人行道空間,日照程度大受影響,儼然成了鋼鐵叢林。建商也會將所有資源投入精華地區,便會造成地區發展不平衡。另除法定容積外的獎勵容積與容積移轉,兩大部分皆有法源依循,也得由各地方市府因其所需審議而定奪,放眼全台灣不是找不到超過1000%這樣高容積率的建物,更別說對岸一線城市比比皆是,法規既允許市府於審議容積上有所把關,應尊重各市府所需的規劃審議之裁量權,倘若因此法造成各縣市的容積差異失衡,也可效法鄰國日本「回歸中央審議權」的方向修法,統一管理。看似單純的「容積率」其實不僅僅是簡單的數字,一些細微的調整,都牽動著整個都市計畫的發展,政府單位對於容積率的拿捏、容積獎勵的評估與審核,都應秉持公正、專業的立場。也許京華城一案對讀者們來說相當遙遠,然其實任何建物均離不開「容積率」三個字。因此踏取國際希望能夠透過這些名詞科普,讓讀者們能夠更有概念地參與公共事務,並更加了解與自身息息相關的不動產/都市更新的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