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出中國
」集邦估2024年全球筆電出貨量1.7億台年增3.7% AI機種供應鏈明年受惠
根據TrendForce(集邦)最新研究,由於地緣政治風險與經濟不確定性影響,消費市場預算分配趨於保守,預估2024年全球筆電出貨量將達1億7,365萬台,較2023年增長3.7%,換機需求多集中於入門級消費與教育市場。TrendForce表示,雖然業者在2024年下半年陸續推出備受矚目的AI筆電,但高昂售價推遲消費者的採購意願,預期2025年才能看到AI機種對供應鏈帶來的實質貢獻,屆時在商務換機需求推動下,全球筆電出貨量預期將年增5%。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供應鏈格局近年發生顯著變化,筆電品牌商考量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關稅壓力以及勞動成本上升,朝向多元供應鏈布局,筆電代工廠因此逐漸將生產線移出中國,以越南與泰國最受青睞。這2個國家憑藉較低的勞動力成本、逐步改善的基礎設施及不斷增長的國內市場,吸引大量投資。TrendForce表示,在Dell和Apple積極布局下,2024年越南的筆記型電腦代工比重預計提升至6%;泰國雖為後起之秀,但隨著HP與廣達在當地的密切合作,加上英業達將於下半年加入生產行列,預計泰國的全球筆電生產占比將快速攀升至2.3%。由於地緣政治因素,廠商針對不同市場需求而分散生產的趨勢未來將更明顯。TrendForce估計,非中國筆電代工產區的比例將從2023年的7.2%提高至2024年12.4%。儘管如此,中國憑藉其龐大的製造能力與完善供應鏈,仍扮演全球筆電生產的關鍵角色,特別在對地緣政治敏感性較低的終端市場和中國本身,其成熟的製造體系仍能發揮優勢,進而在全球供應鏈中保有重要地位。
印度總理X上PO照洩鴻海劉揚偉行程 地方首長16日設宴為iPhone組裝基地固椿
鴻海(2317)在14日舉行法人說明會時,董事長劉揚偉缺席,當時鴻海表示董事長在外國洽談商務,但對行程保密到家,沒想到卻被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社群平台X上發文曝光,印度媒體報導,卡納塔卡邦(Karnataka)邦長席達拉邁亞(Siddaramaiah)在16日晚間設宴款待劉揚偉,並表示將給予該公司一切必要的合作和協助。在科技大廠紛紛將生產線移出中國大陸之際,身為蘋果(Apple)主要供應商的鴻海兩邊都沒有鬆手,鴻海集團日前宣布富士康已與河南省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將在河南省鄭州市投資人民幣10億元,河南建置七大中心,包含電動車整車、電池、機器人,也將在鄭州成立新事業中國總部。《21世紀經濟報道》報導,富士康在向印度、越南轉移一些產能後,今年又重新調整策略,將部分產能轉回中國,蘋果新款手機 iPhone16系列將在中國組裝。然而在香港媒體紛紛報導,鴻海「回歸」中國、印度和越南「失寵」,主因在於工人素質、產業鏈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新聞時,沒想到鴻海董座本人正在印度打天下。莫迪在發文中說:「很高興見到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我強調了印度會在未來提供絕佳機會,我們也對他在印度卡納塔卡邦(Karnataka)、坦米爾那都邦(Tamil Nadu)、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等地的投資計畫,進行了很精彩的討論。」發文還附上握手與對談的照片。印度金融財經網站Moneycontrol報導,鴻海正在卡納塔卡邦設立一間iPhone組裝廠,在班加羅爾(Bengaluru)的資訊科技投資園區買下300英畝、約36.7萬坪的土地,投資達2200億盧比、約新台幣845億元,預料將創造超過5萬個工作機會。卡納塔卡邦的官員表示,鴻海在當地有廣泛的投資計畫,為了支持具競爭力的電子產品製造,卡納塔卡邦提供高效的物流、可靠的電力、熟練的勞動力、強大的供應商基礎,致力於為鴻海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援。
龍年抄底時刻1/台商看2024風向三大關鍵時刻 「三黨不過半兩岸可望破冰」
儘管不少政經名嘴大喊「中國崩潰論」與「去中化」,但兩岸經貿仍是台灣經濟主力,佔總出口三成五,也因此,16日的「2024大陸台商春節聯誼活動」上,總統蔡英文領著一票官員拜年,對著在國際局勢夾縫求生的台商們說:「我們從未停下腳步,持續地尋求兩岸對話可能,希望逐步恢復雙邊有序的交流。」農曆春節過後,CTWANT記者就2024年牽動美中台三方政經關係的影響因素,與中國大陸北中南多地台商交流,整理出台商集體關注的三大重要轉折點,分別是3月中國召開「兩會」、5月台灣新總統團隊上任、以及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國「兩會」,指的是一年一度的「人民全國代表大會」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合稱,今年的人大在3月5日、政協在3月4日啟動,在北京聚集全中國的官員、商界與民間代表,傳達當年的重點政策,「誰能當代表」也象徵著政策重點。陸股年前出現「千股跌停」後,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也被免職,改由前上海副市長吳清接任。(圖/翻攝自Google股市、中新社)「由於近年失敗的經濟政策,決策團隊開始轉換,大家都在看是否有改變的可能。」經營航運物流的台商跟CTWANT記者說。這一波動盪,從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發後採取「動態清零」封城開始,同一年加緊政府監管、內部維穩,尤其是網路科技、教育培訓業、平台經濟和數位經濟等產業,包括阿里巴巴與騰訊這兩大龍頭企業。「特別是上海封城,如同親手把會下金蛋的母雞掐死!」這位台商觀察。上海是中國經濟最開放的示範點,吸引外資企業總部、外國移民、富豪匯集,但2022年3月底封城、持續到6月中,解除後引發大量居民離開上海,儘管整個中國在2023年1月全面解封,但不見「疫後反彈的報復型消費潮」,因為百業受創民眾不敢消費。戴德梁行表示,截至2023年末,上海A級商辦空置率高達21.8%,租金則跌回10年前價格。據彭博報導,外國企業對中國直接投資(FDI)金額在2023年為330億美元,年減82%,創下1993年以來最低。但中國外匯管理局18日連忙表示,去年「外商股權性質」直接投資中國為621億美元。但2022年時FDI為1833億美元,2021年更高達3440億美元,不管怎麼算都是慘跌。扮演經濟櫥窗的陸股上證指數,更是從2021年9月的3700高點,一路跌到今年2月5日的2700點關卡,跌回疫情前新低,為挽救市場低迷信心,證監會喊話,央行也在1月24日突襲式宣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將大約新台幣4.43兆元的資金活水投放市場,但陸股漲勢曇花一現。就在陸股出現「千股跌停」後的兩天,也就是2月7日,「名字吉利」的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被免職,換上前上海副市長吳清,為要打擊「不法放空」,同時有多家官股銀行換將。一位物流業的台商樂看「換將」動作,並向CTWANT記者透露,「地方上傳出去年3月退休的前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人馬有望重新回歸,借重他的財政經驗來救經濟。」這是傳聞或事實?就看3月的兩會會推出什麼財經政策。第二個重要時刻,就是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執政團隊5月20日就職。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倪永杰向CTWANT記者表示,「若仍堅持台獨路線,賴清德當政必然引發兩岸高度緊張,若政權不穩,多數溫和、理性的聲音力量就會起來,可能採取有限、局部的開放政策。」倪永杰也盼望,兩岸有辦法走出黎明前的黑暗,形成全新的兩岸局面。去年兩岸關係不佳,甚至向ECFA的關稅優惠開鍘,針對12項出口大陸的石化產品恢復高額關稅,又讓一些鷹派對台學者放話,表示會繼續針對紡織、工具機等產業下手,以顯示中方「能施壓的籌碼很多」,產業界都不希望傷害繼續擴大。在珠三角超過30年的東莞台協榮譽會長葉春榮跟CTWANT記者表示,雖然民進黨拿下總統寶座,「但現在立法院呈現三黨不過半局勢,不再是一黨獨大說了算,預期在兩岸政策上會有更多轉圜的餘地,也是兩岸破冰的契機。」美國總統大選將在今年11月登場,選舉結果也將持續影響兩岸的代工產業鏈。(圖/新華社)第三時間點就是美國總統大選,在美中貿易戰持續進行下,如果鷹派的川普當選,勢必會更加激烈,在對中國科技的出口禁令、以及供應鏈上會更嚴苛,影響兩岸的代工產業鏈,這是台灣出口大宗。依財政部統計,台灣2023年全年出口4324.8億美元,創下史上第三高,其中對中國出口1522.4億美元,占總出口35.2%,第二名的美國和東協都占17.6%,可見若中國經濟不好,台灣也會受影響。從事電子代工30多年的台商對CTWANT記者說,「中國仍是目前最好的製造基地,東南亞不管是哪個國家,成本至少都要多15%以上。」其實東協各國有各自不同的困境,像是越南已經出現缺工缺電等問題,若不是美國的選邊站的壓力,台商其實不需要如此匆促地轉移陣地。即使全球供應鏈已一分為二,不少台廠移出中國,「事實上,東南亞的貿易量大增,也是因為很多零件還是必須從中國進口,只是組裝改道東南亞去規避美國的禁令,實際上仍難以脫離中國製造。」這位台商道出真相及心聲,也希望兩岸政府能放下政治立場、好好思索如何在全球經濟復甦乏力下,不要兩敗俱傷。立法院呈現三黨不過半,預期新政府在兩岸政策上會有更多轉圜的餘地。圖為立法院臨時主席柯建銘(右)頒發當選證書予新任立法長韓國瑜。(圖/報系資料照)
8成大廠早已轉戰東南亞!剩中小型紡織廠還在苦撐
「沒有(影響)!」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在今年的台北紡織展,接受媒體詢問若ECFA退場,會否對紡織業造成衝擊,給了這兩個字的簡單回答。事實上,根據紡拓會統計,目前出口到大陸的紡品,以布、聚酯纖維絲為大宗,若ECFA喊卡,影響的也是中小型紡纖廠。紡拓會指出,2022年外銷到大陸的紡織品占當年外銷總額14.2%,達12.6億美元。其中屬ECFA清單中紡品約10.3億元,主要以針織布、聚酯纖維絲為大宗,相較於ECFA剛開放時曾經達到17億美元的高峰,減幅將近4成。會有這微妙的變化,與美國前總統川普任內發起美中貿易戰有關。原本紡織廠就面臨在大陸人工成本提高,品牌要求供應鏈南移壓力,美中貿易戰一開打,歐美品牌加速供應鏈移出中國,使台灣紡織廠商對大陸市場依賴日減,8成上市櫃紡織廠早就轉戰東南亞。以對東南亞著力最深的遠東集團為例,旗下遠東新世紀包括純對苯二甲酸(PTA)、固聚酯粒、聚酯棉、成衣、工業用絲、加工絲(DTY)、瓶胚、聚酯粒等紡纖上中下游的產品項目,都在東南亞的產業鏈布局投資,尤其更看準越南發展,在越南增設生產線。業界分析,如遠東新、力麗等業者,大宗規格化輸陸產品比率已降低;長短纖織物布等得力產品本就沒有輸往大陸。成衣代工廠儒鴻、聚陽、光隆則以東南亞為生產基地,主要客戶多為歐美及日本市場,像是儒鴻營收占比約3成的針織、機能布,輸陸比重也逐年下調。至於經營業務以聚酯加工絲、聚酯原絲為主的力麗指出,近年紡品以特殊、複合、機能性、環保回收為主,大宗規格化產品比率逐年下降、現幾乎無生產。而纖維絲等紡品,出口也以日本、北美等市場客戶為主。相較於大型紡織業者有足夠財力前進東南亞設廠,逃過ECFA可能喊卡壓力,中小型紡織廠近年面臨大陸本土紡織廠的低價競爭,其實已經戰得很辛苦。紡拓會表示,將輔導有出口到大陸的中小型紡纖廠、生產規格化紡品的企業等,或分散市場或開發新的客戶。身為紡織業上游的台塑董事長林健南,一語道破ECFA若取消可能造成的衝擊。他說,實質影響對營業額衝擊並不大,研判心理層面影響較大,可能會有「無形的殺傷力」,畢竟ECFA是兩岸和平交流的重要指標,倘若喊卡,多少都會衝擊兩岸關係間的友好程度。
BBC專訪談美中關係 鴻海劉揚偉:部分產線移出中國、電車仍為發展主力
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近日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過程中提及美中關係漸趨緊張,須做好最壞打算,正重新規劃部分供應鏈,尤其與國安產品有關的產線已從中國移出;不過,即使把部分供應鏈從中國移出去,電動車(EV)仍是公司未來數十年的成長動力,目標搶下全球電動車市占率5%。BBC周五(16日)報導,劉揚偉認為隨著美中關係惡化,鴻海必須做好最壞打算,「我們希望兩國領導人將和平與穩定銘記於心;而做為一家企業、一名執行長,我必須思考萬一最糟的狀況發生,該怎麼辦」。最糟情況包括北京企圖封鎖台灣,或更嚴重的入侵台灣。劉揚偉表示,鴻海已著手進行營運持續計畫(BCP),並將部分生產線、特別是涉及國安的產品的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墨西哥和越南。報導提及,劉揚偉可能意指用於數據中心及包含敏感訊息的伺服器產品。談到目前的營運模式,劉揚偉認為,鴻海「美國設計、中國製造」的企業模式尚未結束。「因為我們聘僱很多當地勞工,而包含中國在內等多數國家都希望不要影響到當地勞工」,中國政府希望鴻海在當地持續經營,才能為當地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鴻海在中國以富士康(Foxconn)做為商標名稱,全中國擁有一個總廠及44個廠區(科技園區),依2022年統計,全大陸員工達67萬人之多。目前,鴻海年營收已達2000億美元,蘋果生產的產品從智慧型手機iPhone,到電腦iMac,逾半數產品出自鴻海代工。此外,微軟(Microsoft)、Sony、戴爾(Dell)及亞馬遜(Amazon)等科技巨頭,也都是其客戶。
歐時尚品牌紛紛轉向土耳其葡萄牙下單 降低「中國製造」曝險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受到供應鏈混亂、中國生產成本上升,以及工作環境的擔憂,歐洲時尚品牌尋求降低對中國製造的曝險,開始將中國供應商轉換成土耳其、葡萄牙等距離歐洲市場較近國家的工廠。歐洲時尚品牌原本在中國大規模生產紡織品,自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供應鏈持續中斷,導致運費飆升,加上中國的工廠運輸出現嚴重延宕,紡織品牌撤離中國生產的速度加快,標誌著數十年來將生產外包到亞洲這個主導紡織品供應鏈地區的轉變。西班牙服飾業者Mango和英國皮靴製造商馬汀大夫等知名品牌最近表示,已削減或有意將製造移出中國或東南亞。Mango執行長Toni Ruiz表示,考慮減少從中國購買的商品,公司正在關注的是,多年來所發展的全球採購,可能在多大程度上變得更加在地化。馬汀大夫執行長Kenny Wilson表示,重點是要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沒有人想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自2018年Wilson就任以來,馬汀大夫已將55%的產量轉移出中國,去年秋冬系列產品僅12%是在中國製造,低於2020年的27%,預估今年將降至5%。德國—瑞典時尚品牌Marc O'Polo前執行長兼董事Dieter Holzer表示,該公司自2021年開始將中國供應商轉換成土耳其、葡萄牙的工廠,目的是在平衡並消除供應鏈中的風險,使其更具可持續性,整個產業的許多公司都在檢視他們對中國的曝險。對歐洲時尚品牌而言,中國工資上漲,也使他們留在中國製造的財務誘因逐漸減少。英國網路時裝和化妝品零售商Asos執行長Jose Calamonte表示,一旦考慮到運輸成本,更使得撤離加速。此外,由於時尚趨勢和消費者需求的快速變化,歐洲時尚品牌努力縮短交貨時間,這也是他們決定選擇離家較近的供應商的另一原因。
蘋果製造加速移出中國 外媒預估2027印度拿下5成總產量
蘋果(AAPL-US)週一(23)日上漲2.35%至每股141.11美元。蘋果持續將生產業務移出中國,印度商業與工業部部長戈雅已喊出,希望印度製造的蘋果產品比重提高到25%;不過根據南華早報報導,預估到2027年,印度將占iPhone總產能可達50%。中國是蘋果iPhone的主要生產地,過往約占蘋果全球供應量的一半,不過近年似乎有被印度取代的趨勢。根據路透報導,印度商業與工業部部長戈雅近期在一次會議中透露,「蘋果希望把在印度生產比重提高到25%」,遠比目前的5%~7%左右還要高,「他們已經從印度推出最新的機種,是在印度製造。」印度電子與資訊科技部長Ashwini Vaishnaw也在23日於推特發文指出,蘋果從印度出口的產品金額在去年12月達到10億美元。雖戈雅並未說明蘋果希望達成目標的時間點,蘋果也未立即回覆路透的置評請求。然而根據南華早報報導,DigiTimes Research最新預測顯示,預估到2027年,印度將占iPhone總產能的50%。其實蘋果早已在印度押下重大投資,包括2017年透過緯創在印度開設iPhone組裝廠。再加上中國的防疫封鎖與限制、美中貿易和地緣政治緊張升高,都已影響蘋果要把生產業務遷到其他地方的計畫。消息人士透露,全球最大的蘋果手機製造基地富士康,也計劃在2年內將印度iPhone工廠的員工人數增加2~3倍。近年印度和中國的關係跌至冰點,印度也盼在戰略上與中國脫鉤,發展自己的製造業,因此印度近年採取對中國在印度的投資進行審查,封殺數百款中國的手機應用軟體,並限制中國企業參與印度的基礎建設和提供電信商設備等,試圖擺脫對中國的經濟依賴。
電殺台商1/疫外催生缺煤缺電飆油價完美風暴 台商Q4惡戰
任誰也想不到,去年年初突襲全球的新冠疫情正在降溫之際,卻「疫」外醞釀一場完美的通膨風暴,從油價原物料飆漲,到兩大世界工廠中國、印度缺煤缺電以急漲電價25%,通過疫情考驗的台商,能否通過通膨風暴的挑戰,最快今年冬季揭曉。儘管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及其他官員不斷釋出:近期物價指數偏高只是短暫的,不急著立即Taper(縮減購債)及升息,但實況並非鮑爾所言「短暫」,市場憂心,中國20多個省份大規模限電,恐在今年冬季時掀開通膨壓力鍋,引爆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所謂停滯性通膨,是指經濟成長停滯與通膨物價上漲同時存在,恐導致企業獲利衰退和民間消費支出萎縮、失業率攀升等。Salesforce.com Inc.最新發布預測顯示,今年耶誕假期銷售旺季期間,全球消費者物價可能會上漲20%。(圖/報系資料庫)廣東省先開第一槍,10月1日起尖峰電價大漲25%,拉大工業用電離尖峰電價差,不含民生用電;浙江省則從10月15日起,調漲尖峰電價,尖峰時間從每日2小時,增為4-6小時;湖南、廣西省也跟進調漲20-25%。至於貴州、安徽省也是拉大離峰、高峰電價。內蒙古、寧夏、上海、湖南等地則是開放電力公司納入燃煤價格為參數,定期調整電價,最大漲幅不得超過10%。限電措施引發停工危機,電費大幅調漲更是台商揮之不去的陰霾,特別是昆山、江蘇、浙江等台灣主要電子零組件廠集散地,這使得已脆弱的電子供應鏈更加緊張。這場看似突如其來的限電漲電價措施,源自去年11月,中國將碳中和目標寫入「十四五計劃」,推行「能耗雙控」(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政策,未料8月17日中國國家發改委發布的《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點名江蘇、廣東等9個省份的能耗強度不降反增,9月16日更進一步提出《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回顧近廿年來,中國極力要從「製造的中國」轉型成「數位的中國」,為此陸續推出「騰籠換鳥」、「五險一金」政策,為著就是要擺脫世界工廠的形象,將高汙染、高人力需求的對於環境造成極大壓力的產業逐次移出中國,帶動產業升級,此次的「能耗雙控」更是對準2050年零碳排大目標而訂「綠色轉型」。中國動力煤價格從每噸約人民幣660元(約台幣2867元),今年9月時高點已來到人民幣1094元(約台幣4752元),電廠不堪虧損而限電要求漲價。(圖/新華社、新浪財經,CTWANT合成)目前中國火力發電占電力結構達72%,其中燃煤電廠居半,太陽能、風力等綠色發電僅占9%,而「能耗雙控」措施,就是為要致力於降低碳排放,達到產業升級的目的。「但此一措施遭疫情攪局,全球供應鏈去年上半年停擺後,大陸開工後加緊趕工,用電耗能火力全開,工廠密集的省分『能耗雙控』根本無法達標!」外資法人說。此外,中國動力煤(燃煤)近5年價格從每噸約人民幣660元(約台幣2867元),到今年3-5月瘋漲一波,夏季再漲一波,9月觸及高點人民幣1094元(約台幣4752元),電廠不堪虧損而限電要求漲價。突如其來的限電及漲電價,不僅衝擊台廠9月、10月的營收表現,還攸關全球供應鏈運作。「缺電問題引發供應鏈生產降載,供給不足及價格高漲問題,更可能抑制歐美耶誕消費旺季買氣。」元大投信說。同為世界工廠的印度,火力發電占比高達70%,同樣面臨缺煤窘境,截至10月1日,印度135家火力發電燃煤存量平均僅剩4天。雪上加霜的是,全球石油生產聯盟OPEC+重申,暫無更大的增產計畫,目前仍維持2022年4月底前,每月提高每日40萬桶產量的協議。這使得國際油價在去年因疫情減產下,隨疫後經濟復甦需求增加而一路走高,國際油價上看90美元,加劇通膨問題。線上客戶管理軟體提供商暨企業雲端運算公司Salesforce.com Inc.最新發布的預測顯示,今年11-12月耶誕假期銷售旺季期間,全球消費者物價可能會上漲20%,即便全球、美國的假期下單量將分別縮減2%、4%。台經院亦警告:「未來中國限電恐成常態,台商要做好中長期準備。」經濟學者表示,「高油價、高物價下,業者得承受原物料成本墊高,但不一定能完全轉嫁到售價,且要面對消費者購買力下降,對整體經濟傷害不容小覷。」看來今年冬季,除了極端氣候,還有一場通膨風暴。
電殺台商2/中國限電最慘「供一停六」 中小企業恐現倒閉潮
中國9月下旬開始嚴格執行「能耗雙控」政策,東北及沿海等20多個省區陸續拉閘限電,最慘地區甚至「供一停六」,無論重、輕工業都受波及,大廠可減產停工因應,對於飽受原物料漲價及疫情打擊的中小企業來說,將是一場殘酷的淘汰賽。9月以來,中國31個省份中已有20個省份陸續實施強制限電,直接衝擊中國工業產能。其中,江蘇省昆山、蘇州及常熟等地是台商密集工業區,日前已恢復正常生產,受停電、限電影響的IC載板及PCB業者將於10月加班生產。但台商主力產業如LED(發光二極體)、筆記型電腦及零組件等已出現無法如期交貨的狀況。一位在華東設廠的PCB(印刷電路板)業者就表示,近期雖然已恢復供電,但先前受限電影響的產能猶待回補,很怕會被罰款。因為時間上已是歐美耶誕出貨旺季,加上今年疫情關係運期延長,必須提前備貨,目前只能不斷趕貨,要是10月再度大規模限電,第4季營收恐怕會大幅受到影響。中國此波突然限電,衝擊最大的產業莫過於PCB(印刷電路板)廠。(圖/魏鑫陽攝)據了解,華東、華南沿海是台商集中的生產基地,主要產業包括筆記型電腦及零組件、PCB、LED(發光二極體)等。雖然受限電影響,但大廠暫時以調度未停工的廠區產能或用庫存因應,尚不致影響出貨,不過廣東地區的LED業者,因為早在8月時就已開始限電,9月擴大限電後,部分廠商已出現無法出貨的窘境,只好通知客戶延後出貨。另一家小型PCB供應商則指出,近年由於環境法規的排汙標準提高,生產成本已不斷墊高,已經嚴重侵蝕獲利,雖然有想過要移出中國,但目前整個產業鏈都在這,要移也不知道移到哪,但是即使留下來,也不知道能留多久,覺得相當無奈。
蘋果雙供應鏈誕生!IKEA喊出貼近市場 跨國生產短鏈化
緯創及可成在陸工廠,陸續被併入陸企;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總監陳子昂表示,後疫情時代保護主義抬頭,區域型短鏈趨勢愈來愈明顯,大陸、非大陸「雙供應鏈」儼然同步成形,是企業面對客戶(如蘋果)要求,必須做出選擇。瑞銀投資銀行亞洲經濟研究主管暨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博士指出,預估有些製造業會將其供應鏈轉移出中國大陸,但是也有一些企業因大陸市場規模巨大且快速成長,反而將供應鏈遷入大陸。資誠創新董事長劉鏡清指出,緯創、可成相繼被陸併購,代表大陸紅色供應鏈擴張,也象徵跨國供應鏈短鏈化,製造端要盡量貼近市場,例如IKEA(宜家)就希望「亞洲銷售的商品在亞洲生產,歐洲銷售的商品在歐洲生產」。陳子昂認為,「區域型短鏈」與「雙供應鏈」的雙鏈模式加速進行,且共融共存。後疫情時代,廠商經歷鎖國、封城,加上客戶數位化程度提升,24小時、48小時到貨要求下,廠商必須改變全球布局的思維,區域型短鏈儼然成形。
美禁令纏身 華為概念股慘摔
美國科技戰防堵中國再出招,使用美軟體及技術的晶片供應商未經許可不得將產品出貨給華為,市場預料在疫情衝擊下,禁令更讓相關供應鏈下半年旺季表現蒙上陰影,南電(8046)、台燿(6274)盤中高掛跌停,立積(4968)、穩懋(3105)等也重挫逾6%。美商務部15日宣布將華為臨時許可證再延長 90 天,允許美國企業在8月13日前繼續和華為展開業務,但警告這是最後一次延長,並由機構工業和安全局發布新出口限制令,禁止使用美國軟體及技術的晶片供應商在未事先取得美國政府核可下將產品出貨給華為。此消息一出,引爆市場調節賣壓出籠,華為概念股18日紛紛重挫,成為資金出逃重災區,包括手機相關的PCB、PA、IC封測、光學等零組件供應商同步下殺,股王大立光下跌逾3%,失守4,000元整數大關。本土大型投顧法人剖析,美科技企業大部分已不再估計來自華為的營收獲利貢獻,或是就華為相關業務曝險已有清楚溝通,推行供應鏈移出中國等減害措施,市場對禁令潛在影響具充分理解。若中美貿易衝突再次升高,對產業影響固然相當大,但對比第一輪貿易戰時的措手不及,美國多數科技產業因為已有一定程度的準備,預料受到衝擊應相對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