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物種
」稀有冬候鳥現蹤!茄萣溼地保育有成 「白秋沙」來做客
台灣稀有冬候鳥「白秋沙」再度現蹤高雄茄萣溼地!雌鳥頭上及後頸栗褐色,眼先有黑斑,背面灰褐色,吸引不少鳥友聚集拍攝及觀賞棲息情形;工務局局長楊欽富表示,茄萣溼地鳥況紀錄不斷進步,顯現市府投入茄萣濕地保育生態成功。白秋沙又名小秋沙、斑頭秋沙鴨,繁殖於歐亞大陸的寒帶地區,冬季遷移至歐洲北海、韓國、日本等地度冬。台灣位於主要度冬地南緣,過去紀錄稀少,台灣亦無繁殖記錄, 是稀有的冬候鳥。今年茄萣溼地雨水豐富,使只有豐水年才會出現的稀有鳥類陸續到訪,除候鳥季甫開場就提前出現的黑面琵鷺及雁鴨科等,稀有物種「寒林豆雁」也都再度光臨。公園處表示,將持續努力營造鳥類友善棲地,迎接這些各地遠道而來的朋友。另外也提醒鳥友,保持適當距離欣賞,秉持「不驚嚇、不引誘、不破壞、不捕捉、不追逐」原則,共同守護珍貴自然資源與維護永續生態。
風機亂楓港2/生態調查公司竟曾是風機高管 離譜報告挨批「球員兼裁判」
「屏盛風力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有意在屏東恆春半島建置風機,並找來「楊麥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進行調查,但恆春每年有數十萬隻候鳥過境,楊麥的調查結果卻是「一隻都無」,楊麥負責人楊程欽也遭起底,他曾是英威華(現達德能源)的環評高管,如今自立門戶承接風機環評報告,也讓環保人士質疑是「球員兼裁判」,才能寫出如此符合開發商心意的報告。據了解,恆春半島是過境鳥類重要路徑,每年都有數十萬隻候鳥經此遷徙,包括每年10萬隻的「國慶鳥」灰面鵟鷹和20多萬隻的赤腹鷹,兩者都是二級保育類動物,被列為珍貴稀有物種。而屏盛有意在恆春半島北邊的楓港溪開發風力發電,預計沿溪流建置10支風機,並在2023年委託楊麥進行生態調查報告,楊麥卻「完美」避開春秋季的遷徙時間,最終得出「沒有候鳥」的結論,讓環保團體和愛鳥人士難以接受。「生態公司是領開發商的錢,寫出的報告自然要對業主胃口。」生態講師陳軒齊表示,法律規定風機開發前須經過調查以蒐集當地生態資料,由開發商指定生態公司並支付相關費用,當生態變成一門生意,調查公司做出的報告自然是為了符合業主期待。 楊麥選在乾水期進行水域調查,最終僅發現9種魚類。(圖/翻攝畫面)陳軒齊提到,除了鳥類調查離譜之外,楊麥更選擇月累積雨量僅4毫米的2023年11月,以及月累積雨量12.5毫米的2024年3月進行水域調查,楓港溪屬荒溪型河川,當時的溪流接近乾涸,調查出的種類自是少之又少,最終僅發現9種魚類,更沒有當地特有種恆春吻鰕虎魚的身影。陳軒齊說,楊程欽曾是英威華集團的環評主任,2013到2015年間在苗栗通霄負責風機案件,該案引發當地強烈抗議,甚至多次爆發流血衝突,最終以英威華在苑裡和後龍各挪移4支風機才解除糾紛。而開發商堅稱風機對於苗栗生態並無影響,2019年向環保署提出停止環境監測,卻遭環評委員打臉,稱附近蝙蝠數量在2年內少了一半,而其他風機都有拾獲鳥類屍體,此處的鳥屍為零恐因太久才撿一次,鳥類遺體被其他動物叼走分食,要求開發商補件說明。恆春吻鰕虎魚是台灣特有種,楓港溪便是其主要棲息地,竟沒有出現在楊麥報告中。(圖/翻攝教育大市集)英威華被達德能源併購後,楊程欽也跟著到達德成為環評資深經理,達德在雲林建置多支風機,附近民眾反彈連連,風機轉動造成的噪音和眩影更讓雲林五港村村民痛苦不已,楊程欽卻稱「該集團沒有噪音陳情案件的立案」,讓附近民眾無法接受,如今楊程欽自立門戶,在2023年成立楊麥生態顧問有限公司,其報告也飽受質疑。「全世界都知道這個地方有多少生物,但某些生態顧問公司很厲害,就是可以調查不到。」陳軒齊苦笑表示,生態顧問公司「領錢辦事」,總是有辦法讓生物資料利於開發單位,呼籲生態顧問公司應由環保署指派,費用則是開發商負責,避免「球員兼裁判」,用最公正的報告來保護生態。楊麥公司回應指出,此評估案於2023年11月才啟動,當地環保人士的確有在公開說明會上闡述「無猛禽」意見,未來將於9月和10月再調查,調查結果則將納入環說書中以供參考。針對公司負責人曾是能源公司高管的部分,楊麥公司表示,此為屏東首個陸域風機案,這才會選擇有經驗的楊麥,以做風機長期規劃考量,希望能發展綠能並兼顧友善環境。
忍者龜幫馬來西亞落網 6人走私2百隻價值160萬稀有物種
馬來西亞政府在7月初破獲一個「忍者龜幫」(Ninja Turtle Gang)的國際犯罪組織,據了解,這個犯罪組織專門走私稀有烏龜,警方逮捕4名柬埔寨公民和2名馬來西亞籍嫌犯。這群被救出的烏龜,因為其稀有性,估計市值高達新台幣160.9萬元。馬來西亞破獲「忍者龜幫」,逮捕6名嫌犯和200多隻烏龜。(圖/翻攝自星州網)根據新加坡的《亞洲新聞台》(Channel NewsAsia,CNA)等星馬媒體報導,大馬政府在首都吉隆坡的一處住宅突襲時,逮捕6名忍者龜幫的成員,並查獲大約200隻非法走私的稀有烏龜。這是該國一週內第二次查獲大批走私龜類,這場突襲行動是由大馬警方與野生動物官員聯合執行。據馬來西亞野生動物和國家公園局局長阿布杜卡迪(Abdul Kadir Abu Hashim)表示,這4名柬埔寨公民和2名馬來西亞籍嫌犯隸屬惡名昭彰的「忍者龜幫」,該幫派是一個專門走私烏龜的國際犯罪組織,這次救出的物種包括極度瀕危的金錢龜,又稱黃喉擬水龜,以及瀕危的黑池龜、鱷龜、蘇卡達陸龜、豹紋陸龜,還有分布在加勒比海千里達等島嶼的紅腳陸龜。這群被救出的烏龜,因為相當稀有,估計市值高達24萬6394馬幣,約新台幣160.9萬元,另外,在6月29日的首次突襲中,大馬警方救出400隻原本要被分售至東南亞各國的烏龜,據了解,黑市總價值竟高達80萬5084美元,約合新台幣525.8萬元。此外,這場突襲行動還發現3條蛇、4隻鱉和5隻青蛙,獲救的動物目前全數交由馬來西亞野生動物部門安置照顧。這些爬行動物是全都從國外走私進入馬來西亞,滿足寵物市場需求、同時趁機在黑市大賺一筆。至於這些動物如何「闖關入境」?馬來西亞官方表示,走私者最常利用陸路,例如把生物藏在車廂內偷運到大馬境內;或者將爬行動物藏在行李箱,搭乘商務航班入境。報導稱,由於亞洲人迷信於龜類能帶來好運和財富,才讓市場需求量不斷擴大,另據非營利組織「野生救援」(TRAFFIC)表示,東南亞國家不僅是野生動物來源地,還是主要「消費市場」,更是這些不法組織走私野生動物的重要轉運站。馬來西亞政府逮捕6名隸屬國際犯罪集團「忍者龜幫」。(圖/翻攝自X)
東部消失逾30年! 石虎現蹤宜蘭山區
台灣已知的石虎族群大多分布在苗栗以南到嘉義、台南一帶的淺山丘陵及山區,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研究團隊,在生態調查過程中,記錄到宜蘭絕跡已超過30年的石虎,但拍攝到的石虎個體,是否為過去宜蘭族群殘存的個體,還是從其他鄰近地區遷移而來,還有待研究人員確認。宜蘭大學指出,自日據時期石虎在宜蘭就有分布紀錄,也有毛皮使用與交易記載,交易金額甚至還遠高於台灣西部地區,在環境開發與人為干擾下,超過30年來宜蘭所有關於野生動物調查的報告,均不見石虎的紀錄與蹤跡。校方表示,紅外線自動相機是偵測瀕危與稀有物種的利器,但就算如此,面對像石虎這樣生性謹慎且敏感的動物,除了架設技術外,還需要一些運氣。今年10月底,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野生動物生態研究室助理教授毛俊傑團隊,在大礁溪實驗林場意外拍攝到1隻石虎身影。研究團隊說,在連續10張調查照片中,可以清楚看到石虎從相機前迎面走來並短暫停留,整個過程歷時10秒鐘,這是超過30年來,在宜蘭第1筆有清晰影像的石虎紀錄。團隊分析,宜蘭雖然屬於石虎可能的棲地區域,然而目前已知最北的石虎族群距離這次發現石虎的地點,最短直線距離至少約有100公里。校方指出,在宜蘭發現的石虎,是否為苗栗以北到新竹、桃園、新北、宜蘭間的山區,還保有其他過去尚未被發現的石虎殘存族群?又或是遠從苗栗一帶長途擴散遷移而來?相關的疑問還有待研究人員更進一步的確認。
深海發現稀有物種 超萌紫色小烏賊現身
海蟾蜍襲台1/巨型外來種毒物現蹤草屯 居民:狗一舔就死
外來種「海蟾蜍」因體型碩大、個性溫馴,長年來是爬蟲類玩家的愛寵,但牠飽含毒性,成年體在台灣幾乎沒有天敵,農委會2016年就禁止輸入該物種,南投草屯卻在今年11月初驚爆海蟾蜍大軍現蹤野外,目前更恐已出現「下一代」,還疑似有狗兒舔舐之後暴斃身亡,當地居民懷疑是不肖人士放生釀禍,專家則憂心忡忡,正積極移除並持續研擬對策。據了解,海蟾蜍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過去被當成防治害蟲的天敵而引入世界各地,但牠們食量驚人,可說「張嘴不留活口」,耳後還內藏毒腺,遭攻擊就會噴發毒液,甚至導致掠食者吃下牠們後身亡,連鱷魚都會被毒死,在澳洲、日本、菲律賓等地都已造成嚴重生態危害,更被列為世界百大入侵種。而2016年6月後,農委會就不允許海蟾蜍輸入國內,但今年11月初,兩棲類保育志工卻在南投草屯一處菜園發現其身影,經確認是海蟾蜍後,林務局立刻請蛙類專家楊懿如教授團隊、特生中心和林管處動員移除逾200隻,但嚴重事態讓專業團隊憂心忡忡。本刊調查,前年9月就有民眾在臉書貼出海蟾蜍的照片,當作沒看過的稀有物種上網詢問,但那時沒有引發大眾關注,而去年9月、10月間,也有民眾在草屯發現被路殺的海蟾蜍遺體,就此推斷,海蟾蜍已在台灣野外現蹤約2年,如今更疑似出現「新生代」。「有發現今年出生的幼體,比較擔心野外有繁殖。」楊懿如表示,海蟾蜍一旦長到15公分以上,在台灣的天敵就「幾乎只剩人」,而在全面清查過程中,有發現5公分以下的海蟾蜍,無法確認是有人刻意「丟小隻的」,還是牠們已有下一代出現。當地居民更指證歷歷,指去年就有貓狗因玩弄舔舐海蟾蜍而中毒,甚至有毛孩喪命。草屯林小姐說,自家狗兒去年散步時撿了一隻蟾蜍回來舔,她發現有異時,狗兒已口吐白沫,急救後宣告不治,醫生鑑定確認是中毒,但當時對此物種知識不足,今年看到照片後回想,才驚覺愛寵是死在超毒外來種的手中。林小姐飼養的狗兒去年舔舐疑似海蟾蜍的物種,最終口吐白沫、中毒身亡。(圖/張文玠攝、讀者提供,CTWANT合成)居民懷疑如今的海蟾蜍亂象是放生所致,楊懿如則說,現有資料無法推斷海蟾蜍跑到野外的原因,不排除棄養、放生或是寵物逃逸的可能,明年的繁殖期將是關鍵,一對海蟾蜍可產8000顆到1萬顆卵,但只有0.5%能孵化,又僅有10隻左右能長到成體,將來可能會用陷阱圍堵,做最精準的捕捉。楊懿如表示,如民眾發現海蟾蜍蹤跡,可戴手套捕捉後將牠們送到收容點,由特生中心接手照顧,也可通知志工來接收,如不方便親自捕捉,可利用臉書向台灣兩棲類保育志工社團通報發現日期和鄉鎮,或用1999通知地方政府,將會有專業團隊前往確認,但在網路上請避免留下確切位置,避免有心玩家前往捕捉。「這不是海蟾蜍的錯,牠們只是被帶到錯誤的地方。」楊懿如也呼籲,即使是外來種,但仍是不該被虐待的生命,牠們的動物權也同樣需要被保護,希望海蟾蜍飼主善盡照顧責任、不要野放,避免對台灣生態造成傷害。海蟾蜍被列為世界百大入侵種,農委會不敢大意,製作海報呼籲大眾協尋通報。(圖/農委會提供)
景點沒遊客 超稀有保育類紛紛現身、動物家族出遊
全台進入防疫三級警戒逾一個月,各大森林園區配合休園至6/28,在遊客大幅減少之下,稀有的野生動物紛紛現蹤,先前武陵農場發現稀有的大冠鷲、藍腹鷴、長鬃山羊出沒,雪霸國家公園也有列為珍貴稀有物種的台灣野山羊現身,南投奧萬大甚至有獼猴家族集體出遊覓食。二級保育野生大冠鷲現身。(圖/武陵農場)特有種保育類的藍腹鷴,帶著寶寶成群覓食。(圖/武陵農場)生性膽怯的母山羌帶著小山羌覓食。(圖/武陵農場) 位在南投縣中高海拔山區的「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偌大的櫻花園草坪在少了人潮後,瞬間成為動物的新樂園,讓不少動物家族群聚出沒,清晨時40~50隻台灣獼猴家族在草原上或奔跑,或上樹玩耍,察覺有人靠近時,大隻的公猴還發出威嚇聲,示警不要再靠近,同時也有野生山羌、領角鴞現蹤。 過去僅出現於雪山圈谷一帶的野生長鬃山羊難得現蹤。(圖/武陵農場)奧萬大出現台灣獼猴家族。(圖/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
動物園死亡率年年攀升!5年半死811隻 議員批:成世界保育的大笑話
台北市議員耿葳發現,台北市立動物園死亡率年年攀升,2016年至今動物園死亡動物數高達811隻,此外,北市動物園蛇患問題也引發關注,今年已有2隻瀕危保育的「白手長臂猿」遭毒蛇咬死,動物園還未向外界公開;耿葳要求,台北市立動物園應積極處理蛇患,以保護動物、員工及遊客的安全。要求解決蛇患問題耿葳發現,動物園有許多瀕危的保育類動物出現死亡情形,像是2019年「金色箭毒蛙」和「迷彩箭毒蛙」就死了15隻,動物園花時間繁殖復育,1年卻死了15隻,簡直變成了世界保育的大笑話,甚至瀕危的「白手長臂猿」今年就有2隻遭到毒蛇咬死。對此,動物園獸醫師王寶榮表示,遭毒蛇咬的2隻「白手長臂猿」都是較年長,其中還有視力有問題,會在地面活動,而「白手長臂猿」對移動的蛇產生好奇伸手去抓,才會被毒蛇咬,發現時已回天乏術。近親繁殖基因弱化耿葳還指出,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瀕臨絕種及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因病或不明原因死亡時,應請獸醫師解剖後,出具解剖書,並在30日內送主管機關動保處備查,但動物園卻未落實。動物園長劉世芬表示,園內每隻動物死亡都需經過台大專業人員協助解剖,但去年的報告上周才做檢討,尚未送至動保處。另外,耿葳提到,動物園和台東池上的牧野度假村簽訂分散養殖計畫,將稀有物種送到度假村,但去年有1頭蒙古野馬遭到就地安樂死,珍稀物種就這樣在木柵及牧野兩地不明死去。台東池上的牧野度假村回應,沒有議員所說狀況,很多動物已高齡所以正常死亡,台東好山好水沒有這麼高死亡率;但牧野坦承,動物近親繁殖太多,導致基因弱化;動物會生老病死,日前蒙古馬安樂死是由動物園獸醫師到場執行。
【腕上嬌客情報】史特龍與寶齊萊柏拉維深潛腕錶碳黑版 攜手再創從影巔峰
永遠的銀幕硬漢-席維斯・史特龍,不僅演技一流,更是好萊塢巨星中,眼光超前的鐘錶收藏家,許多經他佩戴過的腕錶品牌,不日,都成為炙手可熱的腕上嬌客!!近期在全球各地賣力宣傳,即將開拍英雄電影「撒瑪利亞人」的席維斯・史特龍,日前在個人IG上,上傳一張戴錶照,腕上啞黑色的腕錶十分特別吸睛,許多眼尖的錶迷與影迷,開始進行鋪天蓋地的熱搜!甚至有狂熱粉絲私訊史特龍,他戴的是什麼錶!?史特龍大方回覆:因為自己很喜歡有特色的潛水錶,同時因為長年潛水的嗜好,非常喜歡魔鬼魚、鯨魚,等海洋生物,所以看到寶齊萊深潛系列碳黑特別版,印象深刻。文末,他還特別謝謝粉絲,對於他長期以來的支持。足可鑑,寶齊萊的超凡魅力,令好萊塢巨星中,腕錶收藏眼光獨到的史特龍,都為之讚賞。近幾年錶款風格上,體現華麗與運動雙向奔放血統的寶齊萊,透過柏拉維與馬利龍系列,令許多新生代菁英級消費者,紛紛開始認真關注這個來自瑞士琉森的百年經典品牌。對於腕錶設計講求獨家風格的寶齊萊,不僅在錶款創新概念上,屢屢大放異彩,對於環境保護與海洋保育推廣,更是不遺餘力,近年頗受好評的柏拉維深潛系列,彰顯寶齊萊對於海洋生態奉獻的不遺餘力。寶齊萊為了讓全球消費者,關注日漸稀少的海洋稀有物種,非常有巧思地,將推出的每一代「柏拉維深潛系列」以魔鬼魚作為設計靈感,深刻傳遞大家忽略的海洋生態浩劫;寶齊萊去年上市的「柏拉維深潛系列黑魔鬼魚特別版Patravi ScubaTec Black Manta Speical Edition」,在高級鐘錶市場獲得斐然佳績。今年迎來家族系列的嶄新成員「柏拉維深潛腕錶碳黑版」,錶款延續令人著迷的碳黑色風格與海洋情懷,令好萊塢有名的鐘錶愛好者-席維斯・史特龍,也難以抵擋「柏拉維深潛腕錶碳黑版」的酷黑魅力;同樣與寶齊萊深愛海洋的史特龍,柏拉維深潛腕錶碳黑版,更與柏拉維深潛腕錶碳黑版成為新英雄電影的銀幕搭擋,一同出生入死。透過史特龍的推波助瀾,在社群媒體發燒已久的「柏拉維深潛腕錶碳黑版」,即將在台灣鐘錶市場登場,品牌基因綁定華麗與時尚的寶齊萊,為了滿足喜愛高強度運動與潮流風格的頂尖消費者,「柏拉維深潛腕錶碳黑版」錶殼特別採用高科技鈦合金打造,讓44.6mm的豪邁錶徑,佩戴起來也能靈動舒適,同時錶款在DLC類鑽碳塗層的助威下,大器顯露高端竣冷的時尚氛圍;「柏拉維深潛腕錶碳黑版」錶款線條延續前作肌肉感十足的陽剛線條與深受專業消費者喜愛自動排氦裝置,讓佩戴者舉手投足之間,盡顯時尚硬漢氣場。許多消費者,在前代「柏拉維深潛系列」,對於面盤上「魔鬼魚」迷人的水中英姿,依舊記憶猶新;寶齊萊面盤佈局的設計哲學,屢屢散發迷人不凡的品牌本色。2021年上市的「柏拉維深潛腕錶碳黑版」有別於其他品牌的簡化處理,面盤設計語言由「魔鬼魚」萃取出豐沛的美學印證,特別版面盤佈局魔鬼魚鱗飾紋,透過高難度加工,讓太陽紋折射與鱗紋霧面肌理完美並存,讓每一位佩戴者煥發迷人光采,同時時標與指針覆有的Super-LumiNova夜光塗層,力求腕錶在黑暗中,也能清晰顯示時間。此外,三點鐘位置上設有日期顯示窗。鈦金屬錶背亦經黑色類鑽碳塗層處理,上面飾有精緻的魔鬼魚圖案雕刻,細膩體現寶齊萊深愛海洋的完美初衷,增益錶款實戴與典藏價值。柏拉維深潛腕錶碳黑版是寶齊萊向海洋保護和與慈善組織「魔鬼魚基金會」緊密合作夥伴關係的致敬之作。品牌與基金會合作多年,致力於保育海洋生態及保護瀕危魔鬼魚的生存環境。寶齊萊全球行政總裁Sascha Moeri表示:「我們希望透過新作再次強調與魔鬼魚基金會的長期合作夥伴關係,以及保護海洋對寶齊萊的重大意義。可持續發展理念早已成為品牌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以新作向大眾完美展示。腕錶的黑色橡膠錶帶織物100%源自從海洋回收的塑料瓶。因此每一枚時計及其錶主都能以這種方式,為珍惜地球資源作出積極貢獻。」 魔鬼魚基金會行政總裁Guy Stevens 對加強與寶齊萊的合作夥伴關係,感到非常高興並表示:「我們衷心感謝寶齊萊的付出及貢獻,使基金會能夠朝向目標—保障魔鬼魚未來可以生活在一個健康、充滿生物多樣性的海底生態系統中,邁出重要一步」。新作所屬的柏拉維系列讓人久久難忘。除前代的「黑魔鬼魚特別版」外,系列腕錶款式齊備,有藍色或黑色的男裝錶款及色彩豐富的女裝錶款。所有型號均以精確準繩與堅固可靠而見稱——這也見證「源自瑞士琉森」精湛傳統製錶工藝精神。
越南發現唯一雌性班鱉!全球最瀕危生物點燃繁育新希望
斑鱉(Rafetus swinhoei)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最瀕危的動物,然而在越南發現了一隻雌性巨鱉後,最後一隻已知的雄性巨鱉在地球上已不再孤單,也為這個稀有物種的繁育帶來新希望。根據英國《衛報》報導,這隻重86公斤的雌性班鱉在越南首都河內市下轄的山西市社境內東莫湖(Dong Mo Lake)中被發現,並於10月被捕獲進行DNA基因測試,現已證實該動物是世界上最瀕危的斑鱉(Rafetus swinhoei)。另一隻估計重達130公斤的斑鱉也曾在該湖泊中被發現,保育人士希望這可能是另一隻雄性鱉。在越南發現該隻雌鱉之前,最後一隻已知的雌性班鱉在2019年4月死亡,她曾於2008年在蘇州與雄性鱉配對,但沒有自然生產後代。曾經嘗試過人工授精,但該隻雌性鱉卻沒有從麻醉中恢復過來,儘管此前類似的麻醉程式已經安全進行過。唯一已知的雄性斑鱉在中國蘇州動物園,科學家們的目標是確保班鱉有機會繁殖,拯救這個物種於滅絕的邊緣,這個物種也被稱為還劍鱉 (Hoan Kiem turtle)或班鱉(Yangtze giant softshell turtle),由於人們對其肉和蛋的獵殺,以及對其棲息地的破壞,該物種已經被逼到了生存邊緣。2018年的一份報告認為,龜類是所有主要脊椎動物群體中受威脅最大的群體之一,356個物種中超過50%受到威脅或已經滅絕。其原因是棲息地的破壞、以及過去被人類捕捉獵殺作為食物或傳統藥物、非法寵物貿易和污染。斑鱉(學名:Rafetus swinhoei)又稱黃斑巨鱉、斯氏鱉,是產自中國南部和越南北部的一種大型淡水鱉,棲息於長江下游水系與紅河水系,可能為現存體型最大的淡水龜鱉類動物。雖然斑鱉早在1873年便已命名,但長期以來一直被誤認為是黿或中華鱉,直到2002年後才被確認為有效物種。因為人為獵捕和環境破壞數量急遽減少,目前全球被確認存活的個體僅剩下3隻,唯一的雄鱉就豢養在中國長沙動物園。
亮起來! 台積電努力4年終於復育200隻螢火蟲
除了公司獲利、員工薪水傲人,台積電也持續發揮綠色製造力量,在工廠導入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管理,率先成為全國第一座在廠內復育螢火蟲成功的企業。台積電表示,歷經四年不懈的努力,累積至去年4月,台南廠區出現超過200隻螢火蟲的成蟲,目前正同步將螢火蟲棲地營造的經驗,擴展到新竹以及台中廠區。為讓螢火蟲穩定繁衍後代,台積電去年更專注水質與植被環境管理,監測食餌螺類數量使其繁殖成長,讓黃緣螢幼蟲順利生長化蛹。此外,台積電以友善方式維護棲地,除了模擬螢火蟲自然生長環境,去年進一步管控夜間光害,降低路燈燈桿高度、使用LED 590nm螢火蟲專用燈,有效減低螢火蟲棲地干擾。台積電積極打造生態友善的廠區環境,去年9月與生態學者合作選址,預計新增廠內三處螢火蟲棲地營造點,未來將規畫選育適合的目標物種、調整棲地環境,一步一腳印累積綠色能量,創造科技與生態的平衡。同時,台積電在台中Fab 15B廠旁營造首座近自然林,已成功復育九種稀有植物,讓科技與環境共榮,並攜手學界恢復環境原始生態。由於台積電Fab 15B廠緊鄰生態資源豐富的台中都會公園,為確保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及維持生物多樣性,在廠區興建初期即攜手在地的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推動近自然林與稀有物種的生態復育計畫。截至今年3月,Fab 15B廠近自然林共計復育204種植物,原生種比例達78.4%,其中涵蓋九種稀有植物,包含被農委會評定為易受害(VU)等級的狗花椒等。Fab 15B廠為台積電首座成功營造近自然林的示範廠區,未來將做為大肚山稀有植物復育基地,逐步串聯周邊綠帶,透過台灣原生種數量及植栽歧異度提升計畫的持續推展,擴大既有近自然林與生物圈範圍。
花蓮流刺網漁船4天捕獲6隻稀少巨口鯊 保育團體籲禁捕
數量稀少的海中第二大型魚類巨口鯊,40多年來全世界僅抓到200多尾,台灣就捕獲1百多隻,而在6月15日至18日,短短4天,竟有6隻在花蓮海域被流刺網漁船捕獲,雖然巨口鯊並未列入保育,但保育團體仍發起「別讓巨口鯊滅絕」活動,呼籲禁捕。漁業署二月中旬公告修法,要求曾捕獲巨口鯊等大型鯊魚的漁船,要接受觀察員隨船,違規可撤銷相關證照。漁民一度反彈「又不是抓禁捕或保育魚類,為什麼受觀察」?最近有巨口鯊密集落入漁網,且都是在東部流刺網捕獲,再度引起外界關注。花蓮外海近日密集捕獲巨口鯊,保育團體要政府重視。(圖/海巡署提供/中國時報王志偉花蓮傳真)不過訪問花蓮漁民,他們都說,沒有針對性捕撈,只是發現進網時都已死亡,均依規定呈報,巨口鯊價格也非特別高,漁民不會冒著被吊照或重罰風險違法捕獵,也呼籲政府釐清巨口鯊的「身份」。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動社)在網路發起「別讓巨口鯊滅絕」活動,抗議政府放任漁船毫無節制捕抓珍貴物種。貼文指出,巨口鯊和保育類鯨鯊一樣巨大,行動溫和、緩慢,卻更為罕見,自1976年被發現並命名以來,全世界記錄到的巨口鯊僅226隻,其中145隻在台灣被捕獲,占全球紀錄64%,且大多在花蓮外海一再被4艘漁船獵捕。巨口鯊落入東部流刺網,保育團體疾呼禁捕。(圖/海巡署提供/中國時報王志偉花蓮傳真)貼文指,每年4至8月,巨口鯊隨著黑潮強大而溫暖的洋流,由南向北遷移,前往具有豐富北太平洋磷蝦的覓食地。黑潮洋流經過菲律賓、台灣、日本,在這個區域範圍中發現的巨口鯊就占了全球目擊紀錄的74% 。台灣東部的地理位置對於巨口鯊族群具有重要的生存意義,卻因為政府的推諉、失職、放任,讓台灣成為巨口鯊墳場,很可能造成這個珍貴稀有物種的滅絕,要求立即公告禁捕。這個貼文獲得熱烈討論與分享。巨口鯊禁捕聲浪未歇,花蓮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張卉君說,巨口鯊全世界研究資料都不多,族群現況、生殖策略也不清楚,她建議可循鯨鯊模式,讓學界收集更多資料,了解這物種,經過充分溝通後列入保育類,不要讓漁民覺得被針對或汙名化,造成保育觀念的對立。
世界地球日希望永續 台灣稀有物種貓頭鷹生態首度曝光
1970年4月22日開始的地球日環保活動,至今已屆滿50週年,每年都有超過10億人投身參與這項極具意義、全球最大的環境保護運動。國家地理頻道特別於地球日當天首播由導演楊守義與萬俊明攜手、緯創人文基金會支持拍攝製作,林務局與特生中心、台南野保學會協助,耗時兩年半製作生態紀錄片《夜行獵手:台灣草鴞》,將瀕危的台灣東方草鴞的生態史首度呈現在螢幕上。《珍古德:點燃希望》拍攝珍古德3百多天貼身紀錄,紀錄超過70年珍藏影像。(圖/國家地理提供)「台灣草鴞」是台灣瀕臨絕種、唯一住在草叢的草生性貓頭鷹,世界各國對於草鴞野外生態幾乎一片空白,是極為珍貴、神秘難尋的生態物種。這些美麗的夜間狩獵者在臺灣西南部熱帶草原只剩下不到500隻,過往連專家學者也找不到的野外草鴞,遑論完整的攝影紀錄,本片導演楊守義談到拍攝的契機說:「因為科學家與鳥類專家都很難在野外與牠有機會驚鴻一瞥,又是面臨瀕危的物種,因此我們開始收集臺灣草鴞的資料。2017年的冬天,林務局與學者專家開始進行臺灣草鴞的衛星追蹤計畫,讓我們紀錄片團隊有了一個『好的生態保育故事』的開始。」國家地理頻道在4月22日地球日當天凌晨1點開始播出「世界地球日希望永續」特輯24小時馬拉松節目;包括《珍古德:點燃希望》、《影像方舟》,以及由台灣製作團隊金鐘導演楊守義與萬俊明攜手再一鉅作《夜行獵手:台灣草鴞》。將大自然生態透視帶到人們眼前,啟發大家更多對於地球的希望與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