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前獲利
」 台股 金融業 台積電 獲利股市大漲!金融三業前7月賺破同期史上新高
股市大漲助攻,金融三業上半年才剛賺破6,000億大關,7月緊接著破7,000億大關,稅前獲利來到7,694億元,已超過去年整年,創史上同期新高,年增5成。若三、四季獲利動能未減弱,今年金融三業獲利將創史上新高紀錄。銀行業前七月稅前賺3,574億元,創史上同期新高,年增356億元或11%,已賺去年全年獲利的7成,預估8月累積獲利有機會破4,000億元大關。前七月最大貢獻來自於本銀賺破3,000億元,來到3,285億元,也創同期新高,年增350億元或12%,除受惠於金融市場表現佳挹注財管手續費,同時海外旅遊潮也帶動簽帳手續費收入大增,股市上攻也讓投資及其他淨收益大增。銀行業中前七月獲利動能最強勁的則是外銀,前七月賺破百億元,來到119億元,年增16%;不過,儲匯的獲利卻持續出現衰退,前七月僅賺57億元,年減18億元或24%,銀行局分析,因儲匯多是吸收存款,沒有做放款,目前市場利率上升,導致利息支出增加,資金成本大增所致。保險業前七月也賺破3,000億元,稅前來到3,186億元,年增近1.5倍。受惠於股市大漲、新台幣前七月連續貶值,壽險業獲利動能強勁,前七月大賺3,005億元、年增1.4倍,主要就來自壽險的淨投資利益年增2,076億元所帶動。產險業完全擺脫防疫險的衝擊,今年獲利重回正軌,前七月稅前賺18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4億元,年增1.8倍之多,保險局表示,產險業今年前七月不管是業務承保損益或投資損益,皆較去年同期增加,各增加96億元、29億元。台股上漲也拉升證期三業獲利動能,前七月稅前賺934億元,年增302億元或48%,估8月有望賺破千億大關。前七月以券商獲利最強勁、賺743億元、年增51%,主要是股市成交值較去年同期增加,帶動經紀手續費增,台股漲也讓自營業務收入增加;投信則因基金管理資產規模上升,經理費收入增,前七月賺138億元、年增44%;期貨因經紀手續費收入增,與客戶保證金存在銀行的利息收入增,稅前賺53億元,也年增24%。
王道銀通過股利0.45元 駱怡君:今年5目標再拚佳績
王道銀行(2897)今(14)日召開股東常會,會中承認2023年營業報告書及財務報表,並且通過盈餘分派案,將配發特別股每股0.425元現金股利、普通股每股0.45元現金股利。王道銀董事長駱怡君表示,去年在獲利、EPS皆創新高,今年深化執行五項目標策略,秉持「利他圓己」之王道精神,為股東等創造永續價值,與經營團隊同仁們努力開創佳績。駱怡君表示,王道銀行2023年個體資產總額達3,906億元,個體淨收益達69億元,個體稅後淨利達25億元,若不計入前一年度原子公司台灣工銀租賃與日盛國際租賃合併案之30億元一次性收益,個體稅後淨利較前一年度成長24.3%,EPS為0.87元,為本行成立以來的歷史新高。此外,在扣除其他轉投資獲利後,銀行本業稅前獲利年增率達103.1%,續創歷史新高。在合併財務報表方面,2023年,本行合併資產總額達6,267億元,合併淨收益達95億元,合併稅後淨利34億元,較前一年度扣除因租賃合併案帶來的一次性收益後成長23.3%。回顧過去一年,王道銀行透過四個層面的執行,在「優化客戶組合與產品資源,提升手續費收入」部分,同時掌握高資產客戶與企業主之財富管理商機,延續落實精品銀行經營策略,帶動2023年手續費淨收益穩健成長;「聚焦業務轉型,掌握商機」部分,持續耕耘中型企業(MME)客群,以及個人數位小貸、微型企業(Micro SME)信貸市場等高利基授信業務,授信資產餘額突破百億大關;香港分行放款規模與利差表現亮眼。在「優化存款結構,擴大利差,強化風險控管」,持續優化全行資產負債管理機制與內部資金移轉訂價(FTP)制度,藉此引導業務達到全行年度目標;在「培育人才,深化 ESG,落實永續經營」為臺灣證券交易所「2022年度公司治理評鑑」上市公司前 5%以、MorningStar Sustainalytics ESG風險評分位列台灣金融業排名第一、整體上市櫃公司排名第二, FTSE Russell ESG Rating成績亦於台灣金融業排名第一、整體上市櫃公司排名第四。接下來於2024年的業務營業目標及重點策略,包括「深耕客戶基盤,優化高品質獲利結構」加強銷售財務行銷(TMU)與貿易融資等商品,著重於銷售低資本耗用產品,並透過提升商品豐富度與增進客製化能力完善個人理財服務平台,以提升財富管理等手續費收入;「優化存款結構,提高資產負債分配效益」則加強開拓薪轉戶與證券戶等渠道,拓增線上與線下零售存款,開發具貿易融資與理財需求之企業主,以提高小企存款部位與資金留存期間,加強提升小企與零售存款規模等。在「完善數位轉型,強化三大支柱」加強科技、數據、場景,藉由科技賦能建構營運基礎工程;「加速海外布局,多元化集團資產配置」則將赴澳洲雪梨申設銀行代表人辦事處,未來並將積極爭取升格為分行;同時,由子公司創業投資事業赴新加坡申設辦公室據點,以快速切入東南亞市場深度調研之外,還會「永續轉型思維,結合銀行服務實踐永續金融」訂定內部碳定價機制,將投融資對象的碳排放量以碳費收取形式納入內部計價制度。
超嚴重落差!陽明海運去年年終13個月 今年數字曝光嚇傻眾人
在疫情期間,航運相關產業可以說是獲利頗豐,陽明海運在2022年的年終就高達13個月,羨煞不少民眾。但現在有消息指出,陽明海運於日前召開董事會,決議今年年終獎金僅1個月,加上每年固定的第13個月薪資,形同年終獎金僅2個月,與去年相比有著不少的落差。據了解,陽明海運去年年終有13個月,2023年的年度分紅也有20個月,整個加起來多達33個月之多。但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在陽明海運的董事會上,決議年終獎金僅有1個月。而報導中也推估2024年的年終分紅也僅有1個月,加上固定的第13個月薪資,總和僅3.2個月。但好消息是,陽明海運將比照公務員標準,明年為員工加薪4%。報導中也提到,由於陽明海運具有官股性質,年終獎金最多只能發12個月,但是在分紅制度方面,陽明海運明訂稅前獲利1%為員工紅利,這數字遠高於長榮海運的0.5%與萬海的0.6%。
我國境外金融前10月獲利年減23% 創近6年最差成績
受到氣候變遷、全球災變及美國升息等利空因素影響,據金管會公布最新統計,今年前10月銀行(OBU)、證券(OSU)、保險(OIU)三大境外金融中心稅前獲利較去年同期衰退約23%,其中OIU年減達72%、OSU虧損年增達1.02倍。市場預估今年全年境外金融中心獲利可能連三年衰退、並創下近六年最差成績。金管會公布境外金融中心3O獲利統計,其中,OBU前10月稅前淨利482.4億元,年減達121.6億元或20.1%,幅度較前三季略增。銀行局指出,OBU向總行拆借資金成本因美國升息、美元利率上揚等因素升高,存放款金額亦衰退,使得獲利下滑。產險業OIU前10月稅前獲利750.5萬美元,年減達1930.2萬美元或72%;壽險業OIU稅前淨利874萬美元、年減達1094.2萬美元或55.59%,幅度較前三季擴大;而產險業虧損擴大到138萬美元;保費收入3304.8萬美元,年減1057.3萬美元或24.24;不過,再保險業OIU獲利141萬美元,較去年虧損0.5萬美元、前三季虧損24.3萬美元大幅轉盈。保險局表示,產險虧損、再保獲利大減的主因是則全球氣候變遷,造成巨災損失幅度及頻率齊揚,讓產險業、再保險業經營轉趨保守,業績因而下滑;而壽險業則受到升息和業務量減少影響獲利表現。另外,OSU是3O中唯一持續虧損的業別,前10月稅前虧損5812萬美元,虧損年增達2929.9萬美元或1.02倍,但幅度較前三季近1.27倍有所收斂。證期局表示,今年債市波動加劇、市場流動性高,券商用債券附買回交易承作的資金成本墊高,雖然帶動OSU前10月交易量增加,但美國基準利率走高,導致持有債券跌價出現評價損失,造成虧損。
減肥藥正夯!丹麥製藥巨頭市值破4600億美元大關 直逼台積電
看好旗下減肥神藥在美國市場的獲利前景,丹麥製藥巨頭諾和諾德(Novo Nordisk)今年第三度上調全年財測,助該藥廠13日股價連四漲,市值破4,600億美元大關,比前歐洲市值龍頭LVMH高出千億美元,更直逼台灣護國神山台積電。13日諾和諾德ADR一度飆高到104美元的歷史新高,收盤價102.14美元。該股連漲四天漲幅累計13%,市值破4,600億美元,比法國奢侈品巨頭LVMH市值3,550億美元,足足多出約1,000億美元,與台積電市值4,691.6億只有一步之遙。今年4月,LVMH榮膺首家市值跨過5,000億美元的歐洲企業,但歐洲市值王的頭銜,9月被諾和諾德超車取而代之。諾和諾德13日宣布上修今年全年營收增幅預測,從先前預估的27%到33%,調升到32%至38%。今年息稅前獲利(EBIT)展望,也自前估值增幅31%-37%,調高到40%~46%。該藥廠透露,今年前9個月營收年增33%,Q3營收年增38%;前三季營業利益(operating profit)年升37%,Q3營業利益年升47%。完整Q3季報預定11月2日揭曉。諾和諾德擠下LVMH登上歐洲市值龍頭寶座,多虧Wegovy與Ozempic這兩款藥成了減肥新寵、在全球熱賣的助攻。該家丹麥藥廠上調今年財測,正是看好Wegovy與Ozempic在美國的獲利前景。反觀美國製藥巨頭輝瑞(Pfizer),因口服新冠抗病毒藥Paxlovid銷售不如預期,13日盤後宣布大砍今年財測,將今年全年營收預測下修13%,並暗示要裁員及削減支出。輝瑞將今年營收預測從原估的670億到700億美元,下調為580億至610億美元。最新今年每股盈餘預估為1.45至1.65美元,低於先前預測的每股3.25到3.45美元。輝瑞還預計推動包括裁員在內的削減成本計畫,目標明年底前至少省下35億美元。受此衝擊,輝瑞13日盤後股價重挫7%。
車界扛霸子1/瘦身10公斤和泰帥哥蘇純興暢談MaaS 「台灣每5人就有1人用過」
蘇純興自2010年接任和泰企業集團總經理以來,一路將原本較保守穩健的傳統產業,蛻變成生氣蓬勃的幸福企業,不僅是年輕人求職的理想企業,網路上甚至還有人稱和泰為「車界台積電」、「文組台積電」。儘管和泰集團的活動、新聞甚多,但低調的蘇純興除了少數新車發表會後的聯訪外,很少接受採訪。本刊記者經過多次邀約,終於促成這回專訪,這也是疫情開始以來,蘇純興接受的第一次媒體專訪。採訪當日,依約來到和泰集團總部14樓的集團高層辦公室,同層樓除了蘇純興外,還有董事長黃南光、日本豐田派來的執行副總長沼一生的辦公室。剛結束一個會議的蘇純興,依舊穿著白襯衫、深藍色西裝外套,不過下半身從西裝褲變成更時尚的休閒褲,身材也明顯比過去苗條許多。原來屬於老饕級美食家的蘇純興,去年利用控制飲食與健身,成功瘦下10多公斤,他坦言:「要維持身材比瘦身更難,但瘦下來後整個人覺得更有精神。」還開玩笑地問記者:「這樣有沒有比較帥!」專訪從笑聲中開始,但問起和泰這幾年的變化,蘇純興笑容依舊,口吻卻嚴肅許多,他說:「一切都從『MaaS』開始!」MaaS(Mobility asa Service)中文譯為「交通行動服務」,是2014年在芬蘭被提出來的一種交通服務概念,主要利用單一平台整合多元的交通相關服務。日本豐田隨後定調發展MaaS為全球新策略,要求全球分公司及代理商積極發展MaaS,要從以「車」為本,延伸到以「人」為本的服務。和泰則在2020年集合對新創有興趣的同仁成立「MaaS先進策略本部」,以「新創品牌規格」展開營運。蘇純興回憶說:「一開始根本不知道MaaS是什麼?原廠也沒辦法直接告訴我們要怎麼做,畢竟每個國家國情不同,我們只能自己找出台灣MaaS的定位。」其實早在原廠提出MaaS策略之前,和泰就已有iRent、和泰聯網等相關事業部門。對和泰來說,在台灣推展MaaS的優勢是擁有許多關係企業,包含和潤、和運租車、yoxi車隊、iRent等,「於是我們也開始推出和泰Pay、和泰Points及HOTAI購,就是透過One ID把用過我們集團服務的客戶串起來,創造專屬的生態圈。」讓這個生態圈從新車購買、舊車交易、租賃、保險、貸款,到租車、共享汽機車、出遊、購物,都跟和泰脫離不了關係。和泰透過One ID把所有用過和泰集團服務的客戶串起來,創造專屬的生態圈。(圖/和泰汽車提供)和泰推動MaaS最大的成效就是One ID策略,也就是只要與和泰集團旗下任何一家企業有過往來,都可以註冊成為和泰會員。蘇純興說,「目前我們的會員數已有400多萬名。」也就是說,台灣有將近五分之一的人口,都與和泰集團有關。蘇純興強調,目前整個狀態仍是Work inProcess(尚未完成的半成品),「我們還在摸索這個HOTAI Group,但是已經慢慢看到形狀出來了。」而當聽到本刊記者分享使用iRent的經驗和方便性時,蘇純興略顯得意地說:「你知道我們的iRent開始獲利了嗎?這真的不容易!」據了解,iRent在2021年達損益兩平,2022年稅前獲利已超過5,000萬元,在「共享汽機車」的領域實屬不易。至於未來MaaS會如何發展?蘇純興回答,「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我也很難講」,不過結合數百萬會員數據資料的後台,可以從用戶的移動軌跡和交易狀況,拼湊出使用者的愛好和生活習慣,集團也更能知道未來要提供什麼樣的服務。不過他也保守地表示,「跟其他產業的合作都有在談,只是要執行也還是需要大家的努力。」
證交所董座:台股本益比10倍、殖利率5% 小投資人新春可定期定額參與
受升息與地緣政治等不確定性影響,股市交易驟降,面臨有10天的史上最長農曆年假在即,被問及能不能抱股過年?董事長林修銘指出,台股價值浮現,目前本益比10倍、殖利率5%,台灣股市跟產業有其韌性、長期看好,國安基金持續護盤、外資在去年初已轉買,小投資人可定期定額參與;並訂出2023年22家公司IPO、創新版10家送件的目標。證交所今日舉行歲末記者會,林修銘表示,因為升息、美元強勢的關係,整個國際情勢慢慢地反映到外資的動作,導致去年外資賣超1.3兆元,但認為今年波動不會像去年劇烈。2022年證交所自結營收108.84億元,稅前獲利82.28億元,EPS 6.81元,較去(2021)年12.36元、年減44.9%。林修銘強調,台灣資本市場具有國際化程度高、自然人參與程度高、公司治理優異等特色,且上市及法遵成本相對合理,流動性亦具優勢,更重要的是,投資人對於科技及新經濟產業的掌握度與認同度高,願意給予合理評價。林修銘認為,台灣新創研發能量強大,在國內能見度更勝於國外,為此,證交所亟思提升國內籌資環境,讓企業留在國內的Home Market發揮主場優勢。在創新板推動上,除適時檢討相關規章外,將持續透過多元管道招商,並規劃辦理或參與大型主題式及國際交流活動,增進創新板能見度,並將持續與新創生態圈互動交流,發揮正向影響力支持其發展,另透過引資活動爭取機構投資人認同,以期提升新創企業估值及價值鏈。為利創新聚落發展及國家產業政策推動,證交所研議調整上市公司產業類別,以突顯數位經濟、綠能科技等特色產業,期能達到聚市效果,引導投資人重視企業未來成長性與發展,形成「創新+永續」的上市新聚落,進而提升企業與生態系價值,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正向循環。證交所已設立專責服務團隊,除積極宣導上市業務,充分掌握送件進度外,亦強化與申請公司及中介機構之溝通,並將滾動式檢討上市申請流程及法令規範等措施,以提升潛在企業上市意願。針對規模及獲利達一定條件之企業,優先安排拜訪及瞭解其營運狀況,加速上市時程。同時,將與中介機構合辦上市座談會,並積極參與各地區企業聯誼社團活動,持續開拓及穩固IPO案源,另上市集團企業子公司亦為今年鎖定目標。
「現金為王」?台股交易量縮 期貨商賺錢、證券商獲利卻蒸發逾六成
台股今年未如去年的大好年,交易量大幅縮水,證券期貨業今年截至11月稅前獲利,較去年同期相比,僅有期貨商是有正成長,證券商蒸發最高近689億元,幅度近62%,投信業也衰退近二成。根據金管會統計,整體來說,今年截至11月證券商、期貨商及投信事業稅前淨利為601.68億元,較去年同期稅前淨利1,299.46億元,減少697.78億元,減幅53.70%。證券商部分,今年1至11月稅前淨利為425.86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的1,114.38億元,減少688.52億元,減幅為61.79%。期貨商今年1至11月稅前淨利為51.51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的43.05億元,增加8.46億元、成長幅度為19.65%。投信業今年1至11月稅前淨利為124.31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的142.03億元,減少17.72億元、減少幅度為12.48%。
貨櫃三雄年終獎金誰最多? 長榮傳上看60個月、陽明40個月
貨櫃三雄今年獲利再加高,去年發出驚人的高額年終獎金,今年獲利持續成長之下,年終獎金與紅利已成為熱門話題,有傳言長榮(2603)今年將上看60個月、陽明(2609)年終極限12個月,若加上公司分紅,可望領到近40個月的獎金。業界分析,陽明會給多少確定性最高,一切按既定的辦法走,年終獎金估計就是按制定的上限走,最多12個月,另陽明員工酬勞撥放比例最高,是稅前獲利的1%,因長榮僅撥0.5%,萬海僅撥0.6%,陽明員工在分紅確定是領最多。長榮海運前3季稅後純益達3044億,已經超越去年全年的2390億元,業界傳出年終獎金上看60個月,有望再度登上「年終王」寶座,不過長榮低調回應,全球貨櫃輪市場變動大,現在討論年終還太早。陽明海運前3季稅後純益1658.58億元,年成長50.95%,而陽明海運去年以各種名義發了32個月,雖然因陽明屬於官股企業,年終按照制定上限最多發放12個月,但陽明分紅提撥比例是1%,因此加上分紅仍相當可觀。陽明公司章程規定,稅前獲利1%列為員工紅利,去年平均領到22個月紅利為貨櫃三雄最優,儘管第四季估計營收下滑,但全年稅前獲利穩超越去年,法人估計以成長20%來看,大約可領到26個月以上的水準。預計陽明員工可領12個月年終,外加26個月分紅獎金,以及每年會固定加發1個月薪資,部分員工還有1個月的不休假獎金,全年可望領40個月年終。不過外界推測「大航海時代」終將落幕,超高年終還能持續幾年,投資人、公司員工都相當關注。有投顧公司建議貨櫃三雄員工紅利可以分年發放,好降低稅負,但是陽明內部看法不一,中高階主管稅率原本就高,分年給不見得有利;快退休的也不想分年;低階員工有些想趕快領到錢還房貸,減輕利息負擔;也有人希望一次領足,想離職的時候隨時可走人。業界高階分析,紅利並不是齊頭式的分給每一位員工,還是要看考績給,一些高科技公司怕頂尖科技人才被挖角,會將多數紅利發給關鍵少數,不過陽明高階直言,陽明是官股企業,不會採取特殊作法,會按考績發放,至於是否分年發放,要看工會意見,一般為了避免爭議,會當年發放完畢。
看好期貨市場逼近4億口 元大期「師徒制」傳授選擇權擴大校園徵才
看好台股「期貨、選擇權」交易市場動能旺盛,元大金控(2885)旗下的子公司元大期(6023),今天(3日)宣布啟動「2022眾星期聚」首度公開擴大校園徵才,首創專業督導及經理人直接指導,提供在校生實習機會之外,並從業務、資訊、研顧、結算、會計、法遵與企劃等幕僚人才開設職缺,並有身心障礙人才召募媒合專區,廣邀人才加入全台據點。擁有0050、0056兩大國民ETF在證券大勝的元大金控,平均薪資及福利費用逾166萬元,居金控同業之冠,經營主要核心為證券、投信、期貨等的規模與市占率為業界龍頭,元大期貨於1997年成立迄今已有25年,此次擴大校園徵才開拓市場的企圖心,受到業界關注。元大期貨於2007年為國內首家上櫃的期貨公司(6023),包含國內期貨市占率、國內選擇權市占率、國外期貨市占率、資本額、淨值、每股淨值、客戶保證金、稅前獲利、每股稅前獲利、通路據點等10項部分,均位居業界龍頭,規模更是大幅超越同業。元大期貨表示,台灣期交所連續4年突破2億口交易量,2021年交易量更來到3.92億口,年增近15%創下歷史新高,展現台灣期貨產業成長的高度潛力,因此這次在職缺名額、薪資幅度上,皆採取「擇優錄取、面議」的彈性,提供完整的在職培訓計畫,希望能邀請多元跨域人才增添元大期新活力。點開元大期此次提供的職缺網址,包括中後台維運PM、自營部槓桿交易商、開戶與防洗錢人員、結算人員、金融科技與投資交易顧問人員、資料工程師、DBA資料庫管理師、行銷業務人員、會計專員、法令遵循人員與資深行銷企劃人員皆有,從不拘科系到以資訊、財金科系等都可以,尤其強調英文程度以中等到良好為主。元大期貨指出,歡迎大學、研究所在校生與畢業生報名實習計畫與應徵,以今年的實習計畫來說,規劃集中訓練,並參與專業經理人日常工作與一系列專業培訓課程,了解國內外期權商品基礎知識,國際政經事件連結市場波動分析、數位行銷與社群經營、專業程式交易技術、客訴處理與交易風險控管等專業職能與金融服務,更以師徒制傳授實務投資經驗,培訓考取金融專業證照,畢業後順利銜接就業。
併購起手式3/富邦金快狠準狩獵鷹性 蔡明興國內首樁金金併達標
金融三業去年稅前獲利創新高大賺9,366億,距離1個兆不遠,又以保險業占4,111億元首次贏得銀行業拿下獲利王,讓擁有產壽險公司的金控獲利屢創新高,富邦金更以大賺逾1,446億元史上佳績拿下榜首。台灣金控獲利大爆發續寫歷史新高,引起英國知名《經濟學人》注意,金控獲利王富邦金控(2881)董事長蔡明興、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這兩年來事業拓展大豐收,從日盛金控到台灣之星,金融業到電信業,更是搶占媒體版面。「富邦集團蔡明忠、蔡明興兄弟檔攜手合力效益倍乘,大者恆大,當市場上出現好的併購標的,富邦更展現快狠準狩獵鷹性。」藍濤亞洲總裁暨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黃齊元說。萬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律師黃帥升認為,經濟部推動企併法修法草案,有助於併購風潮掀起。(圖/報系資料照)黃齊元還說,「像是金管會鼓勵『金金併』政策也推波助瀾,富邦併購日盛金即是順勢投出一記漂亮之招;若再拿下花旗銀中國消金業務,將是富邦金繼2014年取得上海華一銀行控股權後,進一步鞏固中國市場。」萬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律師黃帥升也認同說,「政策有助併購風氣愈熾」,「經濟部去年10月預告企業併購法修正草案在擴大租稅有亮點,包括增訂無形資產成本在一定年限內平均攤銷,新創公司個人股東股利所得緩課稅,強化併購資訊揭露,及擴大股份收買請求權、放寬非對稱併購適用範圍等。」去年底該草案已送至行政院院會通過,將函請立法院審議。在此有利氛圍下,2020年12月富邦金董事會宣布以每股13元公開收購日盛金控(5820),直到隔年3月收購股權達53.84%,完成公開收購條件,創下國內首樁「金金併」里程碑;接著花旗集團總部丟出震撼彈退出13個地區消金市場,包括台灣、中國兩處皆傳出富邦出價協議中,買家獎落何方還未底定。兩年來,富邦集團在金融與電信併購版圖再下一城,首樁金金併日盛金控,還換股合併台灣之星。(圖/CTWANT資料室、翻攝自日盛太陽獅臉書)再細看富邦金海外併購歷史,就愈顯得積極布局,2008年至2021年的13年間不停歇,從參股廈門銀行到取得19.95%股權,收購華一銀行80%股權、韓國現代人壽77%股權到擁有公司控制權,更名為富邦華一銀行、富邦現代人壽,截至2021年9月底,富邦金控總資產達10兆1,542億元,成長13.4%。2021年12月底,富邦集團、台灣大哥大(3045)董事長蔡明忠則是宣布與台灣之星簽署合併契約,預計發行2.82億新股合併台灣之星組成「5G台灣隊」,合併後台灣大哥大用戶數高達980萬人,穩坐電信業第二大。根據中華徵信所《2021年台灣大型集團企業研究》調查,富邦金控成功併購日盛金控,富邦集團橫跨金融、電信、不動產、公益、文創等領域之綜合性集團多角化經營之勢,以資產總額破11兆元,首度名列台灣資產第1大集團;其稅後純益1044億元,僅次台積電、鴻海排第3名,皆成為金融產業、100大集團之首。展望未來,蔡明興已為富邦金控訂下2025年永續願景藍圖及長期目標,側重「低碳」策略,以「Run for Green」為主軸,全力發展綠色金融。
金融三業稅前獲利曝光 去年創新高大賺9,366億
2021年資本市場百年一遇的榮景,讓金融業差一點就賺到1兆元。金管會20日公布,壽險業2021年投資收益高達1兆2,755億元,全年稅前獲利3,885億元,為金融業最賺,證券商亦因台股價量齊揚,稅前大賺近1,196億元,另外廣義銀行業因淨利息收入增加,全年稅前獲利逾3,856億元,合計金融三業去年稅前大賺近9,366億元,創史上新高紀錄,年成長38.7%。金融三業2021年稅前獲利金融業稅前獲利2021年首次突破9,000億元大關。2020年稅前獲利6,753億元,已是當時歷史新高,去年一口氣再多賺逾2,610億元,再登新高峰,若不是年底銀行增提準備、打呆,壽險增提外匯準備金,及新台幣去年獨強等因素,全年極可能可破兆元。保險業投資部位大,在資本市場多頭行情下,壽險業2021年投資淨收益比前一年增加2,110億元,全年稅前獲利雖未達4,000億元,但也是壽險業成立近60年的新高,產險業稅前獲利226億元,亦是新高,合計保險業去年稅前獲利4,111億元,首次拿下金融三業獲利王。過去每年都是拿下金融三業獲利王的銀行業,2021年表現亦不錯,本國銀行稅前獲利近3,370億元,年成長亦有7.8%,但外銀在台分行因為匯兌因素、及部分外銀因裁罰案業務受限,全年稅前獲利僅109.8億元,衰退54%,影響最大,只餘如陸銀在台分行、信合社、票券金融及儲匯,去年稅前獲利都在27.5~153.2億元之間,都較2020年成長6.5~22%。整體廣義銀行稅前獲利3,856億元,年成長4%,僅次於2019年的4,071億元,創史上獲利次高。台股好,讓券商自營及經紀業務都大賺,證券商去年稅前獲利1,195.97億元,年成長83%,獲利創新高;投信業亦因管理資產成長,去年稅前獲利158.13億元,年成長近44%;但期貨商因去年銀行存款利率下降,期貨交易保證金存放銀行的利息收入下降,全年稅前獲利僅44.77億元,衰退10.64%,是證券三業中唯一未能成長者。
美科技股跌幅收縮 台股持續震盪佈局防禦型類股
新冠疫情持續升溫、通膨疑慮再起,加上美國3月JOLTS空缺增至810萬,創力士新高,週二(11日)美股開盤科技股持續領跌,金融、能源股跟著下跌,科技股因近期跌幅已深,部分個股出現反彈,終場那斯達克指數僅是小跌,道瓊指數仍跌了近500點。11日美股表現如下:道瓊指數下跌473.66點、1.36%,收34,269.16點;標普 500 指數下跌36.33點、0.87%,收4,152.10點;那斯達克指數下跌12.43點、0.09%,收13,389.43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8.90點、0.30%,收2,976.01點。台股ADR中,僅台積電獨強。台積電ADR上漲0.48%;日月光ADR下跌4.07%;聯電ADR下跌2.92%;中華電信ADR下跌1.05%。回到台股部分,昨(11)日台股盤中一度跌破季線低點來到16460點,隨逢低買盤出現,跌幅縮小,終場以16,583.13點作收,重挫652.48點,為史上第三大跌點;成交量爆出7148.35億元,再創歷史新天量。證期局副局長郭佳君表示,股市投資終究還是要回歸基本面,金管會將持續關注整個國內外相關情勢變化,密切注意台股發展情形。並指出,國內上市櫃公司去(2020)年稅前獲利達3.03兆元,年成長21.58%,今年前4月營收已達12.27兆元、年成長24.55%,台股現金殖利率更達到 2.54%,顯示基本面穩健成長。台新高股息平衡基金經理人劉宇衡表示,由於台股短線漲多,任何雜音將使震盪加大。因此,在類股操作上,建議朝利基成長型、高股息等防禦性佳的個股優先布局,以長期配息穩定的標的為核心持股,並搭配殖利率在市場均值之上且有高度成長之標的,看好半導體相關、汽車零組件後市表現。劉宇衡也指出,全球央行及政府寬鬆政策不變,台股擁有4%高股息殖利率優勢,有利低檔支撐買盤。據歷史經驗顯示,5 月布局台股高股息基金,可同時參與填息及資本利得上漲機會,資產配置勝率可望大幅拉升。
台積電成外資提款機!一個原因股市已到八局下 保守者獲利了結VS賭性強續守
美股那斯達克及費半指數大跌,拖累台股26日重挫498點,台積電更成為外資提款機,慘遭賣超389億元。科克蘭資本董事長楊應超分析,美台科技股出現恐慌性賣超,原因是市場擔心「加息」。楊應超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市場害怕美國聯準會「加息」,加息代表資金緊縮,股市資金派對結束。而聯準會主席鮑爾也不想加息,聯準會現階段還在印鈔票、救經濟,「加息」一定是被迫之舉,而迫使聯準會加息的指標是通膨(inflation)預期,鮑爾將其定在2%,並且先打預防針,短期通膨2%也在可容忍的範圍。換句話說,鮑爾不想加息,但可能被逼著加息。因此,當領先指標十年期美債殖利率短暫升破1.6%時,市場人士雖然仍然猜測,聯準會最快要到今年底才會加息,但也開始擔心,「通膨」及「加息」遲早會發生,且將對股市帶來不利因素。而10年期美債殖利率飆漲,將使美國房貸跟漲,加上最近原油價格上漲,房貸及油價的蠢動,都會帶來通貨膨脹的預期上升。楊應超認為,當實質利率一旦提高,保守型投資人就會回到債市,或是錢進防衛型股票,如價值型股票、高殖利率股或是金融股。而漲多的科技股,則害怕加息,因為科技股泡沫化很久了,早在川普當上美國總統之前,就已有此一現象,科技股評價已經很貴,但在泡泡真正破掉之前,投資人還是可以賺錢,以致於市場資金仍持續追捧,因此,科技股短線拉回,也不足為奇,長期來言,科技股的成長性,仍相對看好。楊應超建議,此時投資人應逐步調整資產配置,以他個人而言,他近幾年逐步降低股票比重,由最高的七成,已降到三成,增加持有黃金、能源及比特幣等資產對抗通膨,並保有1~2年的現金流量,以因應生活之需。至於對美台股市的看法,他認為,在假設今年不升息的前提下,整年美股大盤至少有一成的漲幅,台股也將跟著連動,今年股市有如棒球賽的第八局下半場,球賽快結束了,比較保守的投資人就獲利了結,賭性堅強者,還可以再賭個一局半局。賀鳴珩:兩利多撐腰 下檔免驚投資人「元宵節不快樂」,台股26日暴跌498點,三大法人狂砍千億元,引爆市場恐慌情緒。券商公會理事長賀鳴珩認為,今年台灣經濟成長樂觀,加上台股現金殖利率仍有近4%,是台股下檔有撐的兩顆定心丸,並提出盡速通過權證避險降稅,以及當沖降稅延長10年兩項降稅建議,有助股市正向發展。賀鳴珩指出,新冠疫情讓民眾對於資本市場更加重視,帶動量價同步向上,尤其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將有不錯成績,上市櫃公司也將陸續公布現金股利,整體來看,台股殖利率將維持4%~5%的高水準,在全球市場已是寥寥無幾,低利趨勢下,可望有更多海外資金流入,「很多錢都還在等待進場」,預期指數下跌空間有限。針對台股發展,賀鳴珩期盼權證避險交易稅降至千分之一能盡快通過,從去年全體權證發行證券商稅前獲利來看,排除發行權證虧損最大證券商,其餘18家稅前獲利6.3億元,其中,交易稅及發行費用分別達到16.1億元及18.4億元,顯示權證造市稅賦負擔過重,影響權證交易量、造市品質及權證市場的長遠發展。賀鳴珩強調,權證發行可說是台灣新金融商品的核心技術,建議證券商因法定造市所從事權證避險交易股票買賣證券交易稅應盡快調降,才有機會達成產品自製、進口替代、創造就業及增加稅收等效果,改變台灣金融商品依舊仰賴舶來品進口的情況,並實現打造台灣成為高階資產管理中心的政策目標。此外,福邦證券董事長林火燈指出,台灣近年在美中貿易戰與新冠疫情等衝擊之下,都能逐漸走出自己的路,科技股受惠程度高,隨著全球經濟邁步復甦,以及台股交易熱絡,已觀察到國內承銷市場飛來「春燕」,看好今、明年IPO家數將有顯著成長。林火燈也透露,目前接觸到有意願掛牌的公司大多仍以科技股居多,尤其在電動車、自動化及遠距商機等產業趨勢下,更不乏有許多電子大廠旗下小金雞,以及新興優質企業計劃加入資本市場,進一步活絡台股體質。
鋼市牛氣大爆發 中鋼董座:今年V型大反彈
中鋼1月合併稅前盈餘達36.1億,創8年來單月新高,中鋼董事長翁朝棟18日在新春開泰祈福典禮上表示,中鋼去年做足基本功,且產銷恢復正軌,樂觀期待3月營運再創佳績;他更認為,隨全球疫情獲控制,不僅上半年、尤其下半年鋼材需求大爆發,鋼市前景很有機會呈現V型大反彈,就像「人字形的一群雁子正在飛來!」翁朝棟強調,中鋼今年三大目標,就是落實高質化精緻鋼廠、綠能產業發展及節能減碳,為下一個50年奠定基礎。其中,節能減碳部份,中鋼已成立碳中和小組,將朝短、中、長程目標邁進,並積極協助下游升級轉型,以提升台灣鋼鐵產業競爭力。翁朝棟表示,去年受疫情影響,且美中貿易戰持續,全球經濟大崩盤,鋼鐵業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所幸在全體同仁辛苦打拚下,公司營運拉尾盤,從去年8月開始小賺,到今年1月合併稅前獲利36.1億,已賺贏去年全年,加上去年做足基本功與改善體質,包括二號高爐提前大修,且轉爐石通過環評順利在台北港填海造陸,樂觀期待3月份再創營運佳績。展望未來,翁朝棟認為,最壞和最艱困時期已過,且最近全球疫情逐漸獲得控制,各國陸續施打疫苖,預期上半年、甚至下半年,鋼市有機會呈V型大反彈,尤其下半年反彈更大,因此鋼市前景就像「人字形的一群雁子正在飛來」,且不會迷路。至於未來鋼市需求的指標,翁朝棟說,去年從大陸反彈起,今年觀察重點在美國和歐盟,因美國總統拜登剛上任一定拚經濟,且歐洲也會振興經濟,另中國則是十四五規劃的第一年也會拚建設、日本在拚舉辦奧運、韓國也在救經濟;此外印度也是觀察重點,中鋼印度電磁鋼片廠去年12月開始轉虧為盈,希望今年在尋求與當地或日本鋼廠合作上能有突破,以解決關稅障礙問題。至於何落實高質化精緻鋼廠等三大目標上,翁朝棟認為,中鋼要扮演關鍵性角色和發展關鍵性零組件外,在電動車方面也希望持續提高「薄頂規」電磁鋼片產能,希望由現在每年10萬公噸,至2025年提高到23萬公噸。
幸好有台積電 金融業2020年海賺6,700億元
幸好有台積電。金管會28日公布銀行、保險及證券業,2020年稅前獲利近6,757億元,創歷史新高紀錄,且較2019年成長近6.5%,主要是股市好,壽險投資利益比前一年多出830億元,證券商及期貨商亦因交易量增加,獲利各成長51%及17%,投信業亦成長近20%。金融業中只有本國銀行2020年獲利是衰退,全年稅前獲利近3,127億元,比前一年衰退逾13%,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解釋有三大原因,第一主要是股市雖好,但若沒有買到台積電,投資收益也無法增加,因此本國銀行2020年投資淨收益是比2019年減少,第二是新台幣升值,銀行海外資產匯損增加,第三是2020年全球降息,銀行利息收入亦減少。若加上外銀、信合社、票券金融及中華郵政等,廣義銀行業2020年稅前獲利是3,708億元,較前一年衰退8.9%。但若看壽險業2020年稅前獲利則有2,061億元,創史上新高,且較2019年增加514億元,成長33.2%,產險業去年稅前獲利170億元,年成長6.3%。主要就是壽險投資收益增加。證券商2020年稅前獲利近658億元,比前一年多賺近224億元,亦是2012年以來的九年獲利新高,年成長近52%;投信業2020年稅前獲利109億元,年成長近20%,期貨商2020年稅前獲利逾50億元,年成長17%,三業獲利都至少是2012年以來的獲利新高,都歸功於資本市場去年交易活絡。
金控大爆發 獲利前十強在這
15家上市櫃金控公司公布2020年全年自結數,不畏疫情衝擊,全體全年累計稅後淨利狂賺3,790.11億元,年增290.23億元、8.29%,超越2019年的3,499.88億元,連續第二年刷新歷史最高紀錄,主要全靠二大金控富邦金、國泰金獲利動能大爆發貢獻。2020年金控自結獲利十強根據金控公司公布2020年自結獲利,二大金控富邦金及國泰金爆發力十足,全年稅後淨利各為908.6億元及758億元,雙創歷史新高,年成長各為54.71%及18.79%,且二家合計的稅後淨利已達1,666.6億元,占全體的43.97%,如果再加上第三大的中信金,前三大就一舉超越全體逾半的2,095.13億元、占比55.28%。國泰金2020年12月單月稅後獲利35.7億元,累計2020年稅後賺758億元,創成立19年以來獲利新高,每股稅後獲利(EPS)達5.39元也是史上最高,且2020年底總資產達10.96兆元,同樣是新高,估計2021年初將領先所有金控,直接跨過11兆元大關。國泰金獲利表現佳主要受惠股債雙漲,2020年底合併淨值達9,068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每股淨值來到61.1元。國泰金表示,全年稅前獲利達816.3億元,若加上子公司國泰人壽在2020年一次認列印尼Mayapada銀行的140億元投資損失,及額外增提100億元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國泰金獲利其實達千億元水準。觀察其他金控2020年表現逆勢成長的還有元大金全年稅後淨利241.07億元、年成長17.2%,EPS為1.99元,創歷史新高紀錄。國票金全年稅後淨利32.45億元、年成長23.38%,EPS為1.12元,一樣是史上最佳獲利。另日盛金控全年稅後淨利29.12億元、年成長二位數的25.84%,EPS為0.77元。多數金控2020年獲利難免受到疫情衝擊,但除了前三大、元大金和國票金,包括兆豐、玉山、第一、合庫、國票、新光、台新、永豐等,合計12家金控EPS都達1元以上,表現仍屬穩健。
大老都說市場春天到了!3大因素刺激 散裝船運價漲破2萬美元
散裝船運市場上個月21日開始,各型船運價都回到獲利水平之上,由於美國新任總統拜登將加強基礎建設、大陸中糧將向美國購買一千萬噸黃豆、中歐投資協定簽署等利多因素頻傳,近日漲幅加大,8日海岬型船現貨市場日租單日大漲3,533美元,漲破2萬美元達到21,131美元,包括慧洋海運董事長藍俊昇、裕民航運總經理王書吉等業界大老,都認為市場春天到了。波羅的海乾貨船綜合指數(BDI)自2020年12月21日的1,323點開始回升,8日來到1,606點;海岬型船日租自15,085美元漲到昨晚的21,131美元;巴拿馬型船則自12,395美元漲到14,031美元。2020年BDI全年均數為1,066點,較前年1,353點年減21.21%,年內已報廢100多艘舊船,同時交付350艘新船,淨噸位增長約3.5%,有業者估計2021年船噸僅增長約1.5%。由於近期鋼價自一年前的每噸500美元漲到700美元,很多造船廠都已暫停報價。此外,研究單位克拉森估計2021年散裝船運市場需求增4.4%,供給僅增加1.3%(海岬型增0.4%,輕便型增加0.6%,巴拿馬型增2.4%,超輕便型增2.1%),顯示市場需求明顯大於供給。中國大陸對鐵礦砂、焦煤、穀物等需求殷切,巴西年初的雨季天候明顯優於往年,出貨情況良好,而中國大陸北方因為天候寒冷,作業遲緩,候港船隻增加,讓船隻週轉率降低,進而帶動運價上漲,原本是傳統淡季的1月,去年元月8日BDI僅有773點,昨晚已經來到1,606點。大環境方面,多國已開始施打新冠疫苗,另日本喊出76兆日圓基礎建設計畫,拜登提出2兆美元基礎建設計畫,中國大陸與多國都有振興經濟計劃,王書吉指出,如果沒有特別意外因素,今年從基本面是很看好的。藍俊昇則指出,國際海事組織今年5、6月可能通過能源效率設計指數EEDI(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Index),並自2023年1月開始實施,屆時缺乏節能效率的船隻就要更換主機,或是透過減速航行達到降低排碳效果,因此擁有高比例節能船的公司,未來幾年內競爭優勢將會明顯拉高,慧洋現有136艘船舶中則有80多艘都是節能船。慧洋2020虧轉盈 今年EPS上看4元慧洋-KY自結2020年12月營收11.28億元,營業利益率從前11個月的15-17%回升到25%,單月獲利2.92億元,EPS為0.40元,順利轉虧為盈;全年自結稅前獲利1.34億元,每股稅前盈餘0.18元。由於今年散裝市場需求估計增加5%,船噸卻僅增約1.5%,後市大好,法人估慧洋今年EPS上看4元。慧洋12月營業利益為2.78億元,業外部分因日幣及新台幣兌美元升值,分別有50、60萬美元的匯損,但轉投資的華票大樓因房價回升,資產減損回轉利益約400萬美元。慧洋高階指出,去年上半年散裝船運市場受疫情影響表現不佳,下半年開始好轉,去年3.8萬噸輕便型船平均日租僅約8千美元,公司近期有1艘該型船簽下兩年約,第一年日租9,700美元,第二年加價1,500美元,市場運價明顯看漲,公司年內有6艘新船交船,公司不急著簽長約,考慮部分放在現貨市場營運。慧洋樂觀看待2021年將全球原物料需求仍持續成長,中澳之間的貿易問題,也由於中國境內限電危機所引發的經濟復甦疑慮而可望緩解,進而重啟中國煤礦輸入需求,加上中國國內糧食庫存仍低於安全水位,大豆穀物等仍須仰賴美洲進口,慧洋認為,短期不利因素的緩解加上長期需求持續成長,散裝航運將擺脫2020谷底迎接春燕到來。慧洋目前有136艘船舶,平均船齡為7年,持擁有國內最龐大節能船隊;今年慧洋預計再增6艘新船,其中有3艘為NOx第三期環保節能船舶,佈局速度領先業界,在未來環保法規日趨嚴謹狀況下,慧洋船隊競爭力可望進一步提升。法人估慧洋今年船舶平均日租可提高2到3千美元,如果以2千美元做保守估計,一年就增加9,792萬美元收入,慧洋股本是74.64億,換算每股可增3.64元獲利,因此估算EPS上看4元。
台股大好 金融三業逆轉勝 今年前11月賺飽賺滿6,463億
後疫時代,台灣金融業2020年下半年逆轉勝。金管會公布金融三業前11月稅前盈餘狀況,在下半年股債多頭的榮景下,整體銀行、證券、保險業獲利合計達6,463.03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215.41億元成長近4%,也已超越2019年全年的6,341億元,再度寫下史上新高。據金管會各局統計,銀行業前11月賺3,510.4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幅度從2020年上半年的12%縮小為8.9%;證券期貨投信投顧業前11月獲利712.63億元、年增36.83%;保險業前11月則賺2,240億元,年增21.5%。今年金融業獲利可說先苦後甘。銀行、保險、證券2020年上半年獲利合計僅3,376.59億元,與2019年同期相比衰退2.4%,其中銀行業更呈現年減12%的窘境,但下半年形勢大逆轉。金管會分析,銀行業上半年獲利衰退12%,主要受整體經濟環境與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影響,資本市場巨幅震盪,投資資本利得或評價損益比去年同期減少。另外部分銀行授信出現逾放,如新加坡、日本、菲律賓、印尼等據點上半年表現都不佳,降息也造成利息收入減少,但下半年這些負面因素減少,因此獲利回溫。至於證券業則受惠台股多頭而逆轉勝。台股下半年氣勢如虹,股市活絡帶動證券業獲利,證期局統計,證券業上半年稅前獲利只有近185.8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4.9%,但下半年情勢突變,證券業前11月獲利飆升至逾700億元。保險業業績今年則是一路亮眼,尤其壽險業受惠資本市場表現佳,上半年稅前就已大賺1,101億元,同比成長18.8%,下半年繼續繳出亮眼成績單,前11月獲利2,08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3.1%;產險業表現也不錯,前11月獲利159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9%。
原油站回50元 塑化類股Q4吞大補丸
遠東區五大泛用樹脂現貨報價行情布蘭特原油站上50美元,催動塑化行情高檔走堅,台塑化單月石化事業收益衝高直逼台塑三寶單季本業貢獻,有望再添小幅跌價損失回沖利益;法人推估,第四季稅前獲利上看130億元水準,單季稅後盈餘穩賺百億元入袋。受此影響,台塑、南亞、台化等公司,齊收業內、外獲利補丸。與此同時,台聚集團及專業廠國喬、聯成也受惠PVC、EVA、ABS、SM、DOP市況活絡的拉抬,獲利躍進看俏。伴隨疫苗開發進展報喜,國際原油展開一波強彈,WTI、布蘭特原油期貨近月合約價格11月漲幅達26.7%、27%。近期因疫苗的推出提振對經濟復甦的樂觀預期,NYMEX1月原油期貨每桶46.78美元,創3月來新高;歐洲ICE期貨交易所近月布蘭特原油更推進至每桶50.25美元,為9個月來新高。分析師指出,在成本支撐、石化供需吃緊烘托下,遠東區塑化現貨報價頻創新高。其中,能源指標台塑化不僅前11月營運翻正,12月甚有原料在途、庫存跌價損失回沖;石化事業也因第四季來乙烯、丙烯漲幅13~14%,收益加乘放大,第四季獲利推估由稅前盈餘上看百億元,調高為稅後盈餘破百億元。此外,受惠大陸內需、外銷訂單活絡,加上石化廠事故停車干擾,供需緊俏,第四季PS報價至今大漲四成,ABS、EVA彈升逾三成,PVC、PP攀揚17~19%,塑化廠收益動能活絡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