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毅君
」她罹罕病靠葉克膜維生,終等到大愛肺臟 雙和醫院13小時馬拉松式換肺手術助重獲新生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受罕見基因性疾病「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症,簡稱LAM」的影響,40多歲的凃小姐自五年前發病以來,飽受胸悶、胸痛困擾,因肺部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導致瀰漫性肺間質改變,氧合指數每況愈下,嚴重時只要深呼吸就會引發氣胸無法呼吸,睡覺時也得戴上氧氣鼻導管來穩定供氧,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危及生命安全。肺部逐漸喪失功能 終等到大愛肺臟雙和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郭光泰主任表示,凃小姐肺部逐漸喪失功能,雖兩年前已登錄肺臟移植等候名單,但一直等候不到合適的器官,今年6月更因嚴重呼吸衰竭住進外科加護病房,得用葉克膜(ECMO)搶救才得以維生,所幸在一個月後等到合適的大愛肺臟。若再晚一些,會相當不樂觀。專科團隊配合 北醫大體系首件肺臟移植成功案例雙和醫院在接獲通知後,由郭光泰醫師率領的肺移植團隊便立即啟動,進行資訊確認、血液及淋巴球交叉配對等術前準備,並率隊前往取得大愛器官,同日晚間由郭光泰主任主刀及資源整合,直到隔日下午才完成肺臟移植手術,歷時近13小時。不僅為北醫大體系首件肺臟移植成功案例,更是雙和醫院在移植醫學領域上的重要里程碑。雙和醫院程毅君院長指出,肺臟移植為外科高難度的手術,除捐贈前的篩選、配對等要求不易達成外,因肺臟與支氣管相連,且需長期與外界空氣接觸來進行氣體交換,感染風險大幅提升,其次則是胸腔部位血管錯綜複雜,出血問題、手術時長及術後的照護對醫療團隊都是考驗,需要多專科團隊的緊密配合才能克服難關。術後照護不得鬆懈 共照團隊助恢復郭光泰主任表示,凃小姐在術前裝葉克膜維生超過一個月,抗凝血劑讓術中、術後出血狀況變得棘手,後續透過雙重血漿換置術(DFPP)才逐漸改善,另外,凃小姐過去的氣胸病史,也讓胸腔沾黏問題更嚴重,本次移植手術不僅歷時長,難度也相當高,就像是超級馬拉松般困難;此外,術後的照護也相當重要,除安排呼吸治療師協助復健外,凃小姐臥床已久,背部、腿部肌肉出現萎縮、無力狀況,協助恢復肌力,進而提升生活品質為接下來的課題,在共照團隊近3個月的支持下,凃小姐行動及呼吸功能逐漸恢復,出院指日可待。
男子下肢水腫「竟是心臟出狀況」 歷經7小時!北醫體系完成首例移植
A先生因突然嚴重下肢水腫,由救護車緊急送至雙和醫院,經急診團隊診斷為心律不整、心房顫動,且因意識變化快速,轉入加護病房救治;後續因心室性心搏過速,在雙和醫院心臟內外科團隊協助下,成功放置葉克膜及主動脈氣球幫浦IABP,暫時維持住生命徵象;也因心臟功能持續下降,再置入左心室輔助器後,等待心臟移植機會。雖然等待的時間很漫長,但A先生幸運地等到合適的心臟捐贈者,在歷經7小時手術,克服手術重重困難與移植後急性排斥等各項難關,在雙和醫院心臟內外科、急重症醫學部、腎臟內科、呼吸治療、護理等相關團隊悉心照顧下,平安返家與家人團圓共度中秋佳節。心臟疾病為2021年臺灣十大死因排名第二,每年約有萬人因心臟衰竭死亡,約36萬人經診斷患有心臟衰竭;雙和醫院程毅君院長表示,其中有近2萬人會發展為末期心臟衰竭,需要接受心臟移植或左心室輔助器的治療。臺灣等待心臟移植平均時間為1至1.5年,每年約有200人在等待心臟移植,而急性心因性休克的患者若未接受移植或進一步治療,死亡率將近100%。臺北醫學大學近年特別成立「臺北心臟醫學研究中心」,整合一校三院心臟內外科醫學專業資源,並成立8個心臟特色團隊,從深耕臨床特色發展、轉譯研究、臨床試驗到培養高階心臟醫學專業人才,為臺灣未來心臟醫學專業發展奠定穩健基礎。A先生成功的心臟移植案例,也是透過臺北心臟醫學研究中心施俊哲副院長的主刀及資源整合,再加上雙和醫院優質的心臟內外科及相關醫療專業照護下所發揮的最佳效果。雙和醫院也在日前替A先生舉辦慶生會,A先生及家人對團隊的專業及無微不至的照顧表達感謝。「謝謝,感謝捐贈者及其家人,也感謝醫療團隊。」A先生將乘載著自己與捐贈者兩份生命的重量,發揮心的二次方加乘效力,延續生命的無限的價值及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