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庫
」歷時3年搜集全台珍貴種子照片 林業署攜手中興大學催生「樹木繁殖寶典」
林業為百年事業,從一顆種子開始生生不息,為提升國內林木種子保存與育苗技術,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與國立中興大學,12日共同發表《台灣木本植物繁殖理論與應用》專書,由興大森林學系終身特聘教授王升陽,擔任引言人,邀請作者簡慶德博士,及採種育苗工作者林承彥,分享採種育苗理論研究與實務工作的心路歷程。本書蒐集彙整247種木本植物的種子貯藏、發芽及育苗管理等知識,即日起可至國家書店購買。林業保育署台中分署邀集教授許博行、教授劉瓊霦、林業試驗所簡慶德博士和陳舜英博士等作者,將畢生研究的智慧與經驗收錄其中,並蒐集全台各地的珍貴種子照片,歷經三年完成上、下兩冊書籍。上冊總論台灣木本植物的種子貯藏、發芽、無性繁殖及育苗管理,下冊收錄全台247種木本植物個論,包含狗花椒、台灣野梨、台灣梭羅木等35種稀有植物,傳承種子保存及培育技術的知識,為林業、生態從業人員,以及農校推動育林教育的重要經典工具書。林業保育署台中分署指出,該分署地理位置及交通運輸條件佳,為延續全國優秀林木基因,自1977年即建置種子庫貯藏優良樹木種子,至今已是設備完善的「林木種子貯藏中心」,設有四間不同貯藏溫度的冷藏庫,累計貯藏各地區分署採集而來的14種針葉樹、110種闊葉樹及7種草本植物種子。每年排程為封裝袋內的種子,做氣體交換,並進行種子含水率與發芽率的檢測,確保種子活力,如此才能因應各造林單位的育苗需求,以及提供學術研究單位使用。台中分署表示,除肩負森林保種重任,對於保種的教育,更是責無旁貸,本專書扣合聯合國優質教育(SDG 4)及陸域生態保育(SDG 15)等永續發展目標,希望藉由專業的林木繁殖技術培育優良林木,更期待透過生態植被復育,維護台灣獨特的生物多樣性。欲收藏或做為工具書的森友們,本專書售價上冊600元、下冊680元,可至國家書店及五南文化物流中心購買。該分署也將專書分送至全台森林科系所學校圖書館,讓莘莘學子更了解林業工作實務,也歡迎各界民眾至國家圖書館等10間政府出版品寄存圖書館借閱,一同感受森林種子的生命力。
確保農業永續發展 首批台灣小米種原送達「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
在中央大學極地研究中心推動下,台灣研究團隊5月底將前進北極,把第一批計170種珍貴台灣小米種原送達挪威「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以維繫小米基因多樣性。小米是台灣原住民重要主食,將小米種原異地保存對全球農業永續發展相當重要。「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有「末日種子庫」之稱,是全球農業的諾亞方舟,2008年建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斯匹次卑爾根島,目前已收藏450萬種植物種子樣本。種子庫位於北極圈內、有人類長住的最北邊據點,鄰近中央大學北極研究站僅2公里。5月29日在斯瓦爾巴將舉辦「台灣參與全球種子庫計畫」入庫典禮,包括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李家維、農業部國家作物種原中心研究員陳述、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及台灣原住民代表等一行人將參與。周景揚說,小米為台灣原住民族的重要主食,也是唯一有完整祭儀的作物,因應氣候變遷衝擊,小米在糧食安全、營養和永續農業占重要角色。此計畫搜集、整理和處理台灣小米品系種子,在確保具備發芽活性後,送入北極全球種子庫,進行「異地安全備份」永續保存。李家維說,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高雄甲仙鄉小林村,帶走許多人命,受影響最嚴重的是當地原住民,他們要復耕種植,卻不知道小米的種原在哪裡?他說,1970年代,美國學者在台灣原住民部落蒐集到一些小米種原,放在美國農業部的種子庫,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幾年前發現後,將這些種子帶回台灣,分別儲存在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及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由專家培育後,提供原住民種植。李家維指出,聯合國將2023年訂為「國際小米年」,因為在全球暖化下,人類可能面臨糧食短缺,而小米可在乾旱地方種植,也不需要灑農藥,對全球農業永續發展至關重要。
臺博館線上開箱新展 逾百幅種子數位影像 開放創用CC授權
有寓教於樂性質的展覽,時常是家長帶孩子出遊的選擇之一,styletc記者注意到,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10月31日推出一檔「孩籽-聽種子的故事」特展,以種子為主角,探索生命演化及傳播的故事,同時還開放逾百幅種子數位影像創用CC授權。本次展覽以線上開箱影片進行開幕,8月16日下午2點將由臺博館館長洪世佑及策展人楊富鈞在官方粉絲頁共同開箱,即日起至直播前,只要在臉書公開分享開箱預告、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抽中微觀視界種子小卡,直播當天參與互動留言,還有機會將精美展覽專書、桌遊嗒寶台灣限定版帶回家。果實有保護種子的作用。此次展覽主題「孩籽」為「孩子」諧音,取其背後「新生代」含意,從生活應用實例、種子起源和簡史、在生態環境中扮演的角色等面向進行探討,引導民眾持續探索與傳承關於生命的故事,從而思考在永續經營上可採取的行動方案。展覽以七項與種子相關的生活應用實例來強調種子的無所不在與重要性,包括鏡子前的保養品、風雅的提神咖啡、慶生必備的蛋糕,陪伴成長的竹槍與朴樹籽童玩,甚至達文西、維梅爾、梵谷、莫內的油畫,都有種子的身影。在特展中能感受種子的特殊氣味。而在「孩籽的前世今生」主題中,由生活應用轉進自然史領域,將時間拉回比恐龍還要古老的古生代,從目前已知最早(地質史上的泥盆紀,距今約3.85億年)的種子原型「Runcaria」談起,逐步介紹至中生代末期的開花植物崛起的歷程。「孩籽的生命力」講述種子的生態故事與特殊技能,透過圖像及實體標本,探看種子如何利用爆烈移動、乘風飛行、波浪前進等各種特殊技散播各處,成為今日地表上的要角。最後,展覽也將「大型種子庫」、「藏種於民」和「棲地保育」比擬為三艘型態各異、但卻相輔相成的種子方舟,介紹種子在永續議題上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臺博館為推動藏品及科普資源多元利用價值,將本次策展期間製作的逾百幅種子數位影像開放創用CC授權,讓大眾可以自由利用,希望藉此加速文化資源與知識流通,激發出更多創意。
科學家準備670萬精子樣本 計畫「射到月球上」避免世界滅亡
近日有科學家建議,人類可以建造一個裝有670萬精子、卵子樣本的「現代方舟」,接著將這個方舟射向月球保存。此舉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即便人類面臨了世界末日,透過這個方舟保存的精子與卵子,也能讓地球「重新啟動」。根據《Insider》報導指出,有6名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一個構想,他們認為地球天災人禍不斷,為了人類之後的發展,必須要準備一套「地球保險計畫」。這套計畫的主要目標,就是收集地球上動物的精子、卵子,植物的種子,甚至是孢子,共計670萬份。將這些生物樣本存放在太空船中,接著把這個太空船射向月球,讓太空船可以以備份庫的形式存放在月球上。而存放在月球的哪裡,這群研究人員也有他們的想法,他們表示,目前在月球表面發現了200多個因為早期月球火山爆發而產生的地下洞穴,透過儀器分析,裡面最寬的地下洞穴寬達5公里,長達數百公里,裡面溫度恆定,而且可以讓宇宙射線無法穿透,是個非常適合存放方舟太空船的地方。其實現在在地球上有個類似的設施,那就是位於挪威瓦爾巴群島的「種子庫」,裡面存放了全球100多萬份植物的樣本。研究人員Jekan Thangavelautham也表示,根據他們的計算,只要250次的飛行,就能夠完成670萬生物樣本的寄送,評估下來是個很可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