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病情
」 乳癌40歲職場媽媽乳癌點滴打到怕 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助重拾笑容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一名40多歲居住在高雄的媽媽,平日忙於事業,也要兼顧年幼的孩子,生活安排非常緊湊,有天驚覺乳房出現硬塊,經醫院檢查後確診為第三期HER2陽性乳癌。在化療和HER2標靶治療的點滴注射過程中,她深感治療非常耗時,難以兼顧家人與工作;經醫師建議下,她改為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療法,兼顧療效的同時又能大幅縮短治療時間,讓她的生活能回歸正常。近期,健保局已宣布自113年12月1日起,將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納入健保給付的好消息,不論是早期或轉移的患者,只要符合給付條件都有機會申請。HER2雙標靶藥物治療:大幅延長乳癌病患存活期!成大醫院外科部乳房外科主任李國鼎醫師表示,HER2 陽性乳癌屬於高度侵襲性的癌症。在過去缺乏標靶治療的時代,病患僅能依賴化療藥物,存活期普遍偏低,治療成效也相對有限。隨著乳癌治療成績的不斷進步,若HER2陽性乳癌病患接受化療搭配HER2標靶治療,存活期可大幅提升。第一期與第二期病患的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第三期病患存活率亦可達到7成,而第四期轉移性乳癌病患在HER2雙標靶治療下,平均存活期也有望達5成以上。李國鼎醫師指出,對於HER2陽性乳癌病患,可以先進行化療與HER2標靶治療以縮小腫瘤,然後再進行手術,如果可以達到病理完全反應(pCR),即腫瘤完全消失,可以提升預後。與單純化療藥物相比,HER2單標靶藥物治療達到pCR的病患可提高至4至5成,而若使用HER2雙標靶藥物,更可提高至7至8成。至於第四期病患,則主要以標靶藥物來穩定病情、控制癌細胞,延長壽命並改善生活品質。施打傳統HER2標靶藥耗時 皮下注射劑型5-8分鐘就能完成治療!李國鼎醫師指出,HER2陽性乳癌病患手術後仍需每3周施打標靶藥物以降低復發風險,但傳統靜脈注射或人工血管給藥治療需耗時3至4小時,常讓病患在醫療、工作、照顧小孩上,時間安排上感到困擾。且人工血管則要手術放置,定期清潔內部,這增加病患感染風險與負擔。相較之下,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劑型如同接種疫苗,能快速完成給藥時間,首劑施藥僅需8分鐘,後續每次療程僅需5分鐘,大幅縮短治療時間,讓病患可以輕鬆完成治療後回家或返回工作,大大提升生活便利性。李國鼎醫師進一步說明,無論化療藥物或標靶藥物都會對血管造成損傷,且每條靜脈一般僅能用於一次注射。手術前後病患可能需接受18個標靶藥物療程,在治療中後期,常常面臨難以找到可用靜脈,病患也因此可能對治療產生排斥感。而皮下注射劑型不僅療效與靜脈注射劑型相同,且避免了對血管的損傷,大幅降低病患治療過程中的身心壓力。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12月起納健保!規律篩檢、及早治療提升生存機會李國鼎醫師呼籲,癌症治療越早越好,具有家族遺傳等高風險因子,一定要規律接受檢查。確診乳癌也不要害怕,在雙標靶藥物協助下,不論存活率與存活期都大幅提升,加上皮下注射劑型自12月1日也已納入健保,讓治療便利性顯著增加,切勿猶豫延遲就醫,有任何需求和想法都可以與醫生討論,找到最適合治療方式。
電影頻道/童星熬20多年角逐金馬 林政勳曾罹恐慌症賣場昏倒交代遺言
31歲林政勳以張作驥執導新作《優雅的相遇》入圍金馬最佳新演員,他接受時報周刊CTWANT專訪時透露,其實早在拍《優雅的相遇》之前,他打算放棄當演員,已經打開104開始找工作,無意間在臉書看到張作驥電影工作室徵長片演員,心想:「我就努力最後一次吧!」直呼老天又給了他再一次的機會。他過去曾因為恐慌症吃了不少苦頭,甚至在大賣場昏倒,最嚴重時連家門都沒辦法走出去。林政勳熬了20多年,透露拍《優雅的相遇》前本來是想放棄演員路。(圖/楊澍攝)林政勳童星出身,首次擔綱電影男主角就角逐金馬,但其實他是童星出身,曾演過《草山春暉》、《綠光森林》等作品,熬了20幾年終於被看見。但他演藝路不算順利,華岡藝校的同學們包括夏宇禾、林子閎早就在演藝圈站穩腳步,家人看他浮浮沈沈,在他拍《優雅的相遇》前要他好好認清現實,「我爸媽怕我養不活自己,又看我頂著碩士學歷,每天不知道在幹嘛,覺得看不下去。」當初他準備轉行,意外看到張作驥徵演員,不死心希望再給自己一次機會,但光是試鏡就長達一個多月,每週都去試戲,還意外巧遇大學同學阿峰,兩人互相加油打氣,沒想到自己卻落選。當時他為了生活,去洗衣店打工,1個多月後又再次接到張作驥工作室的電話,希望他能再跟導演聊聊,意外試上男主角。「那時候導演是說,看到我履歷寫恐慌症會害怕,怕到時候劇組會停拍,但又覺得應該再給我一次機會。」林政勳因恐慌症,差點丟了《優雅的相遇》拍攝機會。(圖/楊澍攝)即便是最後一搏,他也不希望自己的恐慌症害得劇組停擺,履歷上還是據實以報,「必須對其他人負責,不能說謊騙他們。」他透露自己大概是26歲左右,一退伍就確診恐慌症,一開始只是睡不著覺,後來發現開長途車會手麻,從自律神經失調變成恐慌症,最嚴重的時候會暈倒,連家門都沒辦法出,一出門就喘不過氣,「感覺就很像吸不到空氣,快死掉的感覺。」他甚至還曾在大賣場發作,全身筋攣、倒在地上喘不過氣,「那時候還不知道自己是恐慌症,小鬼剛過世,我以為是心臟有問題,把我的存款密碼、家裡電話全部背給朋友聽,還跟說他要跟我爸媽講什麼,把遺言都交代清楚。」後來就醫才知道一切症狀都是恐慌症引起,靠著定期服藥才穩定病情。不過說也奇怪,他拍攝《優雅的相遇》時,恐慌症居然意外好轉,當時他跟其他演員們,一起住在主場景1年多的時間,除了忙著拍攝以外也要做演員訓練,去山裡打拳、跟鄰居交談、拍短片等等,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也許是他終於再次回歸演員行列,做他熱愛的事,抑或是真的身體太累反而放鬆,「那時候導演給我們的功課就是要跟方圓2公里的鄰居都認識,還要做演員訓練,忙到沒有時間胡思亂想,恐慌症也沒有發作,覺得不用吃藥好開心。」拍攝《優雅的相遇》時,因為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林政勳的恐慌症居然意外好轉。(圖/張作驥電影工作室提供)他表示住在主場景1年多時間,基本上就是過著合宿生活,大家感情很融洽,不過導演希望每個演員每天都要一起吃晚餐,還有拍攝、演員訓練等工作,基本上很難去打工兼差,扣掉房租、生活費等等,每個月都只能過著相當節儉的生活。當時他靠著幫桃園市府作活動曲的版權費約30多萬存款撐下來,「我每個月都只能花6千塊,省到不能再省,咖啡、飲料也不敢喝。」為了生活,他跟一起甄選上電影的大學同學跟其他演員,開始投稿短片比賽,意外獲獎拿到獎金。他戲稱自己當時變成「獎金獵人」,開始上獎金網投稿各大比賽,認真拍短片,還開始鑽研攝影,從完全不會拍照的小白,變成投稿比常常賽獲獎的行家。他笑喊:「後來發現這也是一條養活自己的路。」如今他入圍金馬最佳新演員,雖然最終與獎項擦身而過,但也是他熬了20多年終於被看見的機會,家人也從反對轉為支持,「我爸媽還會傳入圍新聞給朋友看,說這是我兒子啦。」雖然與金馬最佳新演員獎項擦身而過,但這是林政勳熬了20多年終於被看見的證明。(圖/本刊攝影組)他也很感謝交往10年的女友一路相挺,透露跟女友在學生時期就認識,原本女方也是在演藝圈打拼,如今回歸一般平凡生活,依舊支持他走演藝路,平時也會幫忙他打理造型等等,「她曾經講過一句話很感人,她說『看你成功會比我自己更開心』」,讓他相當感動。林政勳感謝交往10年女友一路支持他。(圖/楊澍攝)他表示一路走來很多貴人,雖然最窮時存款只剩下1萬多塊,但每次快撐不下去,就有貴人幫忙介紹工作,讓他得以養活自己;也因為他做過各種打工,包括洗衣店、開計程車、發傳單、製片助理、編劇寫手等工作,更知道自己對演員工作的熱愛有多深,直呼:「老天關一扇門,好像就會開另一扇給你。」期盼自己未來也能有更多機會在演藝路上繼續耕耘。(場地提供:旅居文旅集團)
67歲男走路吃力「竟是攝護腺癌」 初期無症狀難警覺
一名67歲的患者,平日作息正常,喜歡早起去公園散步,和老朋友下棋聊天,生活看似平靜安逸,但從幾個月前開始,他發現自己走路越來越吃力,腰酸背痛的情況時常發生。起初認為是年紀到了、骨頭老化所致,然而疼痛逐漸變得劇烈,走路的時候雙腿彷彿被千斤重石壓住,常常得停下來休息,才能勉強挪動步伐。直到某天他疼得幾乎站不起來,家人硬是扶他到醫院,安排了一連串的檢查,才診斷為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及多處骨骼。攝護腺癌是台灣中老年男性常見的癌症之一,尤其在50歲以上的男性,隨著年齡增長、生活飲食習慣以及家族遺傳因素的影響,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大幅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臨床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診斷時,癌細胞已經開始向其他部位擴散。針對晚期或有轉移風險的患者,早期發現與積極的治療介入至關重要。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查岱龍理事長指出,睪固酮濃度是攝護腺癌控制的關鍵,它可說是助長攝護腺癌細胞生長的重要因子,濃度越高,癌細胞的增長速度往往越快。透過荷爾蒙治療降低睪固酮濃度,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並延緩疾病進展。臨床證實,藉由長效型荷爾蒙針劑每三個月注射一次,能降低攝護腺癌死亡風險,為患者帶來穩定的病情控制和提升生活品質。此外,穩定的睪固酮濃度管理不僅能延長患者的生命,更能顯著減少癌症轉移的機率,讓患者在面對病情時更有信心。台灣目前對於攝護腺癌的篩檢方式主要是透過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的檢測來進行早期篩檢,同時結合影像學檢查、病理切片,以及多種治療選項,包含手術、化學治療和荷爾蒙治療等。然而,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楊明昕醫師指出,PSA指數僅能作為一項指標,並無法全面反映攝護腺癌的進展狀況,從治療面來看,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與睪固酮濃度息息相關,如睪固酮濃度控制在<20ng/dL內,能延緩腫瘤病程進入去勢抗性的時間。許多研究證明,透過抑制睪固酮濃度的荷爾蒙治療,能有效減緩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其中,GnRHa(促性腺素釋放素促效劑)荷爾蒙治療更是治療攝護腺癌的主要治療,臨床統計顯示其對攝護腺癌的控制效果顯著,約有90%以上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睪固酮濃度降低,穩定病情、延緩癌細胞的進展。楊明昕醫師建議攝護腺癌患者每3~6個月定期檢測PSA與睪固酮濃度,以確保癌症控制,醫師也會依據病況調整治療策略。針對攝護腺癌的荷爾蒙療法,長效荷爾蒙針劑被視為一項重大突破。臨床研究顯示,此類藥物可長期穩定地抑制睪固酮濃度,減少了攝護腺癌患者的死亡風險。研究亦指出,荷爾蒙療法在不良反應的控制上有顯著優勢,讓病人在治療上能有更好的耐受性。雖然部分患者可能會因睪固酮濃度降低而出現情緒波動、睡眠困難甚至擔心有骨質流失等症狀,但透過專業醫師的介入,這些副作用大多可控制,對於生活品質影響不大,建議患者仍應把癌症治療作為第一優先考量。長效荷爾蒙針劑的注射方式有肌肉注射與皮下注射兩種,肌肉注射與一般疫苗注射方式相同,能為患者減少肉芽腫或膿瘍等風險,在第一個月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睪固酮濃度,且相較皮下注射所造成的睪固酮濃度波動較低,對於病情控制和整體存活都有幫助。不少晚期攝護腺癌的患者因控制不佳而導致疾病惡化,透過荷爾蒙治療打前鋒,及早使用,搶下治療關鍵更顯重要!楊明昕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患者大多早期沒症狀,但癌症早在體內肆虐並轉移至身體各處,直到晚期才發現。上述67歲患者在即時使用長效肌肉注射荷爾蒙針劑治療兩三個月後,患者的疼痛便大幅改善,癌症病灶也都控制良好,PSA指數也從原本的200多ng/dl,降到了2ng/dl以下。查岱龍醫師強調,攝護腺癌的治療目前非常多元,若穩定控制的情況下,平均存活率可達五年以上。採取適當的治療且定期追蹤,不僅癌症病況能得到良好改善,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也可被控制,患者無需過度擔心。長效荷爾蒙治療的優點遠遠超過可能出現不適,並且對於延長生命、提高生活品質具有顯著的正面效果,鼓勵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
39歲女染「皮膚病重症」好絕望 生物製劑精準治療獲給付
你曾想過皮膚病也有重症嗎?39歲陳小姐在就學階段確診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急性發作時不僅全身布滿密密麻麻的細小膿疱,還因嚴重高燒幾乎昏迷,讓她住院臥床長達1個多月,即使出院後,仍不時發作需要反覆住院,直到9個月後病情才穩定下來。不料,幾年前在她懷孕期間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又再度找上門,大發作膿疱病灶讓她體無完膚,連風吹過都會造成椎心的刺痛,而這次發病更是嚴重到引發敗血症,讓她差點失去生命。陳小姐坦言,她服用傳統藥物通常要經過兩到三週才能初見療效,根本沒有工作能讓她長時間請假,即使強忍身體不適前往上班,還須面對工作效率不佳、同事異樣眼光等諸多問題,長期下來身心飽受煎熬,更背負沉重經濟負擔,而最擊潰她內心的是疾病反覆發作,又不知道何時才能好轉的絕望感。值得慶幸的是,健保署於今年7月1日起正式核准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可望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武器,幫助病友急性發作快速消除膿疱。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 簡稱GPP)是一種少見但卻可能伴隨致命併發症的皮膚重症,疾病最具特徵之處在於皮膚會出現大量的膿疱,並經常伴隨發燒等全身性症狀。根據一項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病友的調查顯示,超過7成患者在兩年內平均有高達3次以上的重度發作,皮膚病灶範圍多達10個手掌大;更有4成以上患者在發作時住院超過10天以上,不僅無法正常工作,連日常生活起居都得仰賴他人照顧。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考量到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對患者與其家庭造成的經濟衝擊,而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有望幫助患者更快回歸生活正軌,甚至重返職場,因此,健保署將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期盼能舒緩患者與其家庭的經濟與照護重擔。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強調,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嚴重程度完全不同於尋常的斑塊性乾癬,且發病原因多元又難以預測,像是遺傳因素、懷孕、壓力、環境、藥物影響或是感染都有可能導致疾病發作,若未妥善治療,還可能提高因敗血症或是心肺腎等多重器官衰竭之併發症致命風險。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 蔡呈芳說明,現階段有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與免疫系統中的介白素36(IL-36)相關發炎途徑異常有關,包括IL-36RN基因突變或是IL-36激素過度活化都可能誘發疾病發作,而台灣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患者有高達半數以上具有IL-36的基因突變,這項重大發現也成為讓全身性膿疱性乾癬邁入精準治療的新里程碑。透過先進的基因檢測技術,在一次的檢測中即可快速辨識IL-36RN基因突變,對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診斷和制定個人化治療相當有幫助。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指出,目前臨床上皮膚科醫師會使用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整體評估工具(GPPGA),從膿疱、紅斑、脫屑三大症狀的嚴重度評估去判斷患者的病情。今年納入健保給付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是針對IL-36發炎途徑所研發,經臨床試驗證實,超過一半以上的患者能在一週左右完全清除膿疱,GPPGA的膿疱評分從重度的4分降低至完全消除的0分,快速改善皮膚膿疱症狀,穩定病情,且在治療後3個月,仍有6成患者可維持膿疱評分0分,有望突破傳統治療成效有限之困境,提供更有效管理急性發作的治療選擇。
停經前乳癌病患有福了!健保放寬給付CDK4/6抑制劑
從事業務工作多年、今年四十歲的王小姐某天洗澡時,發現左側乳房有一顆摸來很硬、形狀不規則的突起物,經醫師診斷為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第四期,且已出現肝轉移,所幸健保署自今(113)年元旦起放寬給付標準,讓停經前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轉移性乳癌患者也能在不化療的情況下接受標靶治療 。透過停經針搭配CDK4/6抑制劑治療至今三個月,工作之餘還能照顧兩名年幼的孩子,讓本來很擔心治療後會有嚴重副作用、無法維持生活狀態的王小姐鬆了一口氣!乳癌復發率高,最常出現遠端器官轉移乳癌為國內女性健康一大威脅,其中臨床上以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乳癌患者占比70%為最大宗, 即使此類患者的治療成效與狀況預後較佳,仍具復發風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乳癌團隊負責人劉良智醫師表示,乳癌復發後,包含局部(包括胸壁、腋下、鎖骨上淋巴腺)復發,以及骨骼、肺、肝、腦等遠處轉移 ,而針對停經前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轉移性乳癌患者,現有治療除了手術、化學治療、免疫與標靶治療外,近年來也發展出便利性高的口服標靶藥物,能更精準的對抗腫瘤,讓病患能延緩疾病惡化,且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搭配停經針使用,口服標靶也有健保給付劉良智醫師指出,目前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轉移後的第一線治療為抑荷爾蒙的內分泌療法,加上CDK4/6抑制劑,透過抑制細胞的分裂週期來阻止癌細胞的分裂複製、延緩荷爾蒙抗藥性的出現。以往停經前乳癌病患須接受卵巢切除才能申請健保給付的CDK4/6抑制劑,否則便須自費負擔CDK4/6抑制劑的藥物治療,不少患者常因此改採傳統化療,好在此情況自今(113)年元旦起改變,停經前患者發生遠端轉移後,可以在併用停經針的情況下,申請CDK4/6抑制劑健保給付 ,讓癌友不必因為經濟考量而犧牲治療。副作用小、治療成效佳,口服標靶藥物這樣挑藥物選擇上,台灣核准上市的CDK4/6抑制劑皆經由全球性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可以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因此除了療效外,劉良智醫師補充,病患能否每日按醫囑服藥是穩定病情的重點之一。若是遇到病患年紀較大、或合併多重疾病使用多種藥物時,選擇能降低病患服藥負擔、增加服藥順從性的藥物,也是醫師評估的重點之一。除此之外,劉良智醫師提醒,臨床上,醫師普遍會從副作用來挑選適合病患的藥物。CDK4/6抑制劑的副作用方面以白血球低下等血液相關副作用最為常見,還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心毒性及腸胃道的副作用,治療期間除了要定期抽血監測血球外,也要監測肝臟與心臟數值,一旦發現數值超標須立即停藥,並考慮更換另外一種CDK4/6抑制劑或調整劑量。 儘管上述狀況都是可逆的,只要停止服藥就能恢復正常,但病患年紀以及是否合併多種疾病,仍是醫師評估的重點。劉良智醫師提醒,臨床上,醫師普遍會從副作用來挑選適合病患的藥物,建議肝功能較差、有慢性肝炎等肝臟相關疾病家族史、高血脂(脂肪肝)、心臟共病或家族史者,應主動告知並與醫師討論,共同擬定最合適的治療策略。
突然大小眼、吞嚥困難! 小心恐是「重症肌無力」
有一位17歲少女單側眼皮莫名下垂,變成大小眼,以為只是疲累,一年後症狀變嚴重,吞嚥困難,嚴重時一粒米飯也無法嚥下,從眼科追查原因後,轉到神經內科,確診為「重症肌無力」。重症肌無力≠肌少症雖然都有個「肌」字,但重症肌無力發病的原因卻是完全不同。肌少症主要是因年齡增長或活動不足,造成肌肉快速流失的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重症肌無力則是肌肉無法正常收縮的疾病,會影響全身肌肉,且依發病位置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圖片來源: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重症肌無力」早年致死率高達4成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邱浩彰教授說明,重症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等疾病相同,都是因為免疫系統不當攻擊正常器官所導致。重症肌無力發病年齡以20-30歲女性為主,50歲以上則以男性為主,且早年致死率竟高達4成,在台灣,平均每十萬人有22人罹患重症肌無力,現在領有重大傷病卡者約6千人,其中約2成屬於頑固型重症肌無力,傳統治療效果有限。「重症肌無力」有哪些症狀?發病初期主要影響眼睛肌肉,9成病友會出現明顯的眼皮下垂、大小眼、複視或視力模糊等「眼肌型」症狀。患者常在早晨起床時肌肉力量正常、活動自如,到了下午或傍晚就斷電,出現肌肉無力的症狀,雖然休息或睡眠後能改善,但就像是一顆健康度不佳的電池,「充電量」往往不到滿電量的20%,甚至只有5-10%。嚴重的情況,約5-8成病友會在2-3年內惡化為「全身型」重症肌無力,出現無力咀嚼、吞嚥困難、口齒不清、聲音沙啞、四肢無力、頸部無力而難以抬頭、走路爬梯困難、呼吸困難等症狀。這些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導致疾病急遽惡化,嚴重時恐會導致呼吸衰竭,有高度致死風險,且病情反反覆覆,讓病友身心俱疲。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葉建宏分享:「重症肌無力發展到後期全身型、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發病風險會變得難以掌握,病友常常反覆進出加護病房,所以早期診斷出來能夠幫助到更多病友,這個也是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努力推廣的方向,希望醫師們對這個疾病症狀能更敏銳辨識出來,減少誤診斷、誤治療機率」重症肌無力治療選擇葉建宏理事長表示,台灣重症肌無力的現行治療方式,包括:俗稱「大力丸」的抗乙醯膽鹼酵素劑、類固醇、快速調節免疫機能的血漿置換術(俗稱「換血」)與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及胸腺切除手術等。大部分重症肌無力病友可在這些傳統治療、心靈與生活照護之下,穩定控制病況,預防復發與延緩惡化,不過,目前仍有2成左右的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病友因無法使用傳統免疫藥物,效果不如預期,治療陷入困境。研究顯示,頑固型病友因吞嚥困難而使用鼻胃管的比例高達85倍,在住院方面,一年內急診與住院治療的比率超過5成,嚴重需進加護病房醫治的比例甚至高達3.5倍。值得期待的是,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步,繼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與發炎性腸道疾病等自體免疫疾病陸續有標靶藥物問世,重症肌無力也邁向生物製劑輔助個人化精準治療的時代。葉建宏理事長說明,生物製劑依作用機轉,主要分為抑制補體、減少抗體、打壓T細胞、打壓B細胞等4種,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病友,有機會幫助病友快速且長期穩定病情,從而達到長期緩解的目標。期待未來台灣能加速引進相關的生物製劑,比照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納入健保給付,幫助重症肌無力病友穩控病況。籲民眾有大小眼、吞嚥困難症狀,先別急!邱浩彰教授表示,門診曾有不少重症肌無力病友因眼皮下垂、大小眼,優先尋求眼科與醫美診所的協助,甚至接受提眼瞼肌手術,但一陣子後復發才驚覺有異。此外,也有不少病友因吞嚥困難求診耳鼻喉科,檢查結果卻顯示一切正常、查無病因;因四肢無力求助骨科或復健科,勤做運動,病症依然反覆發作,影響工作效率。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梁采葳理事長就是重症肌無力病友,確診迄今40年,從發病到確診共花了2年時間,歷經眼皮睜不開、無法吞嚥、呼吸困難、兩年內住院7-8次與2次加護病房命危、插管、急救等過程,沮喪到一度想輕生,直到後來接受胸腺瘤切除手術與心靈轉念,才逐漸走出陰霾,並且投身協會志工行列,與病友相互交流與鼓勵。重症肌無力雖然無法根治,只能持續用藥長期控制病況,且罕病藥費高昂,但對於傳統治療無效的患者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身為病友的她非常理解健康的可貴,也期盼政府能看見患者的需要,給予治療的希望。
壯男心衰竭危命「5年前早有預兆」 血壓高恐影響心腎功能
三高為我國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多數人卻往往不知三高可能致命!衛福部數據顯示,台灣約有高達529萬人罹患高血壓,而高血壓前期雖無特定症狀,但若未即時管理,很可能危及性命。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台灣高血壓學會林彥宏理事長提醒,長期高血壓會導致血管硬化,進而引發心衰竭、腎臟病、中風等併發症,這些共病危險性高,不僅心衰竭致死率高於癌症,長期腎高壓更可能導致洗腎,因此,民眾應依循「居家量測、130/80標準、722原則」3口訣,養成正確量血壓習慣,遠離高血壓危害並預防心腎併發症。高血壓無疑是影響我國民眾健康的關鍵因素,根據統計,台灣18歲以上的成人中,每4人中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林彥宏理事長指出;「台灣65歲以上民眾高血壓患病率超過50%,近年高血壓更出現年輕化的趨勢,與現代人飲食習慣、壓力大的生活型態有關。」然而,高血壓正是引發各器官病變的主要風險因子,理事長比喻,高血壓就像將身體置於「溫水煮青蛙」的狀態中,一時無感、久了就危及性命。例如:高血壓若未控制,可能造成心肌肥厚,心臟舒張與收縮功能受影響,久而久之演變為心衰竭;另一方面,長期的體內高壓亦會造成腎臟的腎絲球硬化、進一步惡化為腎病變。林彥宏理事長警告:「嚴重心衰竭五年死亡率超過50%,比多數癌症還高;腎臟病常則列我國十大死因,可以說,心腎病變是造成台灣民眾失能與死亡的最大元兇,足見人人都應及早預防高血壓,管理心腎風險。」高血壓作為心腎疾病的高風險因子,近年心衰竭和慢性腎臟病治療的發展趨勢,亦以患者治療時應兼顧血壓與器官保護為目標。林彥宏理事長説:「例如心衰竭治療藥物,就從過去常見的心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交感神經系統抑制劑等等,到近年加入SGLT2抑制劑,具同時管理血壓、腎病變與心臟功能的效益,數據指出,患者用藥後可減低因心衰竭或心血管事件住院風險、減緩腎功能惡化、降低蛋白尿、減少腎病及心因性因素相關的死亡率,亦可下降血壓。」理事長分享,過去曾遇一位壯年男子被家人送至急診,這名患者5年前檢測出高血壓,但因自覺無礙而未持續追蹤,送醫時心臟收縮功能低下,甚至出現肺水腫、危及性命,檢查後發現竟是因長期高血壓引發的心衰竭與腎病變!送醫後醫護持續用藥幫助患者降血壓、管理心腎症狀,一年後才逐漸穩定病情、心腎恢復正常功能。對此,林彥宏理事長提醒,民眾日常就應建立正確量血壓認知與預防意識,對於高血壓且已有初步心腎病變的患者來說,及早選擇兼顧共病共管的藥物治療,也更有助於管理高血壓與心腎病變。台灣高血壓學會推動「3口訣」幫助民眾建立正確量血壓認知,分別是「居家量血壓」、「130/80標準」與「722原則」,林彥宏理事長建議,民眾可遵從養成正確量血壓習慣,邀請家人每天量血壓,讓量測變成日常、一起守護家人健康。
肺癌新生機!抗血管新生標靶首度獲給付 省下百萬藥費
肺癌腦轉移患者迎來健保新福音,3月1日起健保正式啟動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之給付!給付條件包括「無法手術切除」、「腦轉移」、「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以及「帶有EGFR Exon21 L858R活性化突變」等,符合之病友可於晚期第一線由醫師協助申請使用,每個療程(三週)約可省下5萬元,預計整個用藥期間可省下破百萬元之藥費。本次極具意義的給付亦為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問世以來,在台灣首度於肺癌領域獲得健保給付。就此,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表示,此雙標靶藥物通過給付,顯示政府對於國人頭號健康殺手肺癌的重視,在減輕患者經濟重擔後,也讓肺腺癌腦轉移第一線治療策略迎向全新時代。依最新110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發生人數高達16,880例,首度超越大腸癌成為第一位;除發生人數外,年增加案例數與死亡率也為所有癌症之冠,躍上國人癌症排行的「三冠王」。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與確診時的期別有關,陳育民理事長分析,雖政府與醫界近年持續推廣低劑量電腦斷層,但仍有高比例者為晚期確診,由110年癌登觀察,首次治療為手術者僅佔40%左右,可見大多患者發現時已為無法手術的病況,急需新的全身性治療選擇。肺癌依細胞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佔約92%,國人最常罹患的肺腺癌就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在已知的基因突變中,又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佔50-60%為大宗。「肺腺癌本來就是很容易產生腦轉移的癌症之一,具EGFR突變的患者又有更高的比例有腦轉移,根據文獻約有2成到3成患者在初診斷便有腦轉移現象,而5到6成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癌細胞也會擴散至腦部,導致預後不佳,對此醫界也期盼能有更多的治療武器!」陳育民理事長進一步說明。要針對轉移至腦部的癌細胞進行治療,首先要面臨的難關便是「血腦屏障」。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醫師表示,血腦屏障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可阻擋微生物或是化學物質對腦部造成傷害,但此機制在腦轉移發生時,卻會令藥物無法順利進入腦部,導致腦中藥物濃度比一般血中濃度低很多,無法有效殲滅癌細胞,此時抗血管新生藥物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抗血管新生藥物的機轉十分特別,其非以腫瘤細胞本身為攻擊目標,而是抑制不正常的血管生成,讓正常的血管持續正常化,以利藥物通過抵達腫瘤細胞。王金洲醫師分析,抗血管新生藥物能改善腦轉移病況的主要關鍵有二,首先,抗血管新生藥物可使血管正常化,當血管結構恢復較正常時,可改善轉移造成的腦水腫症狀,降低腦中累積的水分與腦壓,也就能透過血管內外的壓力差,將藥物帶到腫瘤部位。再者,當腫瘤的血管新生受到控制時,腫瘤周邊的微環境也會受到影響,讓合併使用的藥物,如化療、標靶藥物等,更容易發揮作用。正因為上述抗血管新生藥物的特殊機轉,故其在抗癌策略上可與其它不同藥物合併使用。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廖唯昱醫師進一步解釋,善用抗血管新生藥物可讓腫瘤血管的新生受到抑制,且通往腫瘤裡面的血管正常化,同時再合併不同機轉的標靶藥物,雙管齊下就更有機會讓病情受到控制,如合併EGFR口服標靶藥物,就是試驗數據上達到延緩病情惡化指標的雙標靶組合。關於此雙標靶組合的用藥須知,廖唯昱醫師表示,根據一項在日本進行、針對亞洲人的第三期大型臨床試驗數據顯示,EGFR/抗血管新生雙標靶治療有機會幫助晚期或復發之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延緩疾病惡化速度,延緩時間有機會達到1年4個月。其中針對EGFR突變發生於外顯子21(exon 21)族群,延緩時間則有可能達到1年5個月,因此本次健保給付也優先針對exon 21族群通過給付。廖唯昱醫師也提醒,接受抗血管新生與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前,仍須接受醫師評估是否有禁忌症,例如:合併高血壓控制不好、蛋白尿、有出血問題等;除此之外,治療中也有可能產生皮疹、腹瀉、肺出血等副作用,若有任何不適出現,應立即與醫師反應,讓醫師能適時評估與調整用藥。根據試驗結果,EGFR/抗血管新生雙標靶對第一線EGFR基因突變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病人能帶來助益,惟過往需自費,整個療程藥費可能破百萬元,患者面臨經濟重擔。現在終於傳來好消息,自3月1日起健保給付正式啟動,符合「無法手術切除」之「腦轉移」、「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且帶有「EGFR Exon21 L858R活性化突變」之患者都有機會於第一線申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鼓勵患者,可主動跟主治醫師討論,在治療選擇越來越進步與多元的現在,即使確診後出現腦轉移也無須喪氣,透過不同藥物搭配,都有機會穩定病情,將肺癌如同慢性病般穩定控制,晚期肺癌也能迎向新生機。
走路喘不停恐是心臟瓣膜出問題! 醫警告:未積極治療當心心臟衰竭惡化
許多人上了年紀之後,走沒幾步路就感到上氣不接下氣,喘個不停,有時候甚至連躺平休息都氣喘吁吁,當心!這可不是體力衰退,嘉義基督教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陳胤嘉警告,若本身心臟有瓣膜問題,卻未積極治療,出現躺平也很喘的症狀,很可能已心臟衰竭。主動脈、二尖瓣膜出問題 心臟需超負荷工作恐導致衰竭心臟就如同馬達,心房、心室之間的閥門稱為瓣膜,若瓣膜出現問題,就會導致血流不完全,進而引發其他問題。除了先天性的缺損(如少一瓣),瓣膜可能會因為老化退化、風濕性心臟病、急性感染、其他疾病等導致異常。陳胤嘉醫師說明,其中退化最為常見,因年紀大會出現瓣膜鈣化、周邊組織疏鬆或萎縮,或連接瓣膜的腱索脫垂;少數患者會因為冠狀動脈疾病或其他疾病導致心肌擴大,也會影響瓣膜結構。心臟有四個瓣膜,但較容易出現問題的為主動脈瓣膜及二尖瓣膜。陳胤嘉醫師表示,通常瓣膜異常,會使心臟輸出的血液量不足,心臟必須變得肥大且更賣力運轉以提供足夠血量。而長時間超負荷工作,就容易出現心律不整、喘、體能下滑等狀況,若出現晚上躺平會喘、或睡到一半喘到醒過來,就表示瓣膜造成的心臟衰竭已經需要處理,不過,很多人會認為是正常老化而忽略。▲嘉義基督教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陳胤嘉根治瓣膜靠手術 高風險患者適合經導管置換手術瓣膜該如何治療?陳胤嘉醫師表示,目前唯一能根治的方式就是手術,但並非人人都需要手術,需要根據病人的身體條件、體力、年紀等綜合評估風險;若已出現症狀,再考慮介入。舉例來說,年輕患者、體力好又有運動習慣,便可藉由藥物控制,不必立刻進行手術。手術方式分為傳統開胸手術、小傷口手術、微創手術。陳胤嘉醫師指出,二尖瓣膜會以修補為主,不適合修補才考慮置換;而主動脈瓣膜無論是狹窄或是逆流,通常會進行置換手術。傳統開胸手術:傷口大,胸骨癒合恢復期較長,但手術風險較小傷口手術低,較適合進行複雜性手術。小傷口手術:不用打開或只需打開部分胸骨,傷口約4-6公分,術後恢復快,適合年輕、低手術風險的患者。但限制較多,若心臟位置太深、肺部有沾黏者較不適合。經導管瓣膜置換:從鼠蹊部或頸部的血管放導管進入,利用支架撐開狹窄瓣膜,固定在原本的瓣膜上。通常適用於不適合傳統手術、年紀大、肺功能差、體能虛弱等高風險者。新型牛心生物瓣膜 加入二次置換手術設計而用來置換的心臟瓣膜,主要分為金屬瓣膜及生物瓣膜兩類,生物瓣膜指的是以牛心、豬心組織做出的人工瓣膜,與人體組織較為接近。陳胤嘉醫師提到,人工瓣膜有其壽命,目前金屬瓣膜年限約40-50年,但必須終身服用抗凝血劑,避免形成血栓,若有組織向內生長影響瓣膜功能,也仍有二次手術的風險;而生物瓣膜雖只需服用3-6個月的抗凝血劑,但年限最多到15-20年左右,若病人還很年輕,也會面臨二次手術問題。隨著科技進步,人工瓣膜也不斷進步,生物瓣膜使用年限越來越長,新型的牛心瓣膜設計則加入考慮二次手術的可能性,發展出利用球囊將原本框架撐開,再放入適當大小的經導管型瓣膜。陳胤嘉醫師補充,瓣膜的大小與病人體重相關,若體重較重者,小型的瓣膜恐無法支撐其血流量。已知有瓣膜問題應追蹤 心臟衰竭建議手術治療然而術式及瓣膜選擇多元,有些民眾難以立刻決斷。「通常沒有急性危機,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討論跟思考,是否可以用藥物多控制幾年再換。」陳胤嘉醫師提醒,微創或經導管手術的確是趨勢,也有潛力發展到不止高風險,連中低風險病人也可以適用,然因每位病人狀況不同,手術方式必須與醫師討論,包含體力、經濟狀況等,選擇最符合自身條件的方式。陳胤嘉醫師提醒,若知道自己有瓣膜問題,建議追蹤治療,以掌握瓣膜狀況。陳醫師分享一位60歲左右的男性,患有主動脈瓣膜狹窄,一直以藥物控制,雖已出現症狀,卻抗拒開刀。後來在家中暈倒、心因性休克,緊急送往急診搶救。所幸及時裝置葉克膜穩定病情,隔日進行主動脈置換手術,當天晚上就脫離呼吸器與葉克膜,10天後便出院,恢復狀況良好。「在大家想像中,心臟手術非常恐怖,但更恐怖的是如果沒適當處理,反而可能需要承擔心臟衰竭惡化或猝死的風險。」陳胤嘉醫師呼籲有瓣膜問題的患者,一定要定時回門診追蹤檢查,若出現暈厥或心臟衰竭等症狀,就建議可開始與醫師及家人討論手術時機及方式。
工程師包尿布上班因「鼠蹊部流膿 」 醫曝不是青春痘而是汗腺炎
南韓明星李洪基日前透露,罹患化膿性汗腺炎長達18年,由於臀部會疼痛潰爛流膿,必須隨身攜帶10件內褲更換,甚至動過8次手術。事實上與李洪基有同樣困擾的人不在少數。一名50歲的工程師,大約7年前發現鼠蹊部和股溝冒出2到3顆「痘痘」,後來從點延伸成線,更出現腫脹、分泌物,甚至包尿布上班,直到1年多前自己上網找線索,終於證實困擾多年的怪病是「化膿性汗腺炎」。根據這名翁姓病友分享,大約7年前發現鼠蹊部和股溝冒出2到3顆「痘痘」,陸續在皮膚科、外科、泌尿科「流浪」都沒有得到確切診斷,後來病灶更從點延伸到線,於是被轉診到大腸直腸科,診斷為肛門廔管,在醫師建議下接受手術,沒想到術後更痛,腫瘤、流血和組織液,多到將衣褲浸溼,不得不穿紙尿褲,一度因為失去了好好坐、好好走路的能力,而懷疑人生。翁姓病友表示,病灶嚴重時面積有如3個手掌大,直到有天,他自己上網找到台大皮膚科教授廖怡華的衛教文章,請皮膚科醫師化驗組織,才發現原來是被「化膿性汗腺炎」害到了,透過手術和生物製劑治療,總算穩定病情,重拾正常生活。台大醫院皮膚科主任蔡呈芳說,病灶通常發生在腋下、肛門周圍、會陰部、女性乳下等特定部位,嚴重時會不斷滲出膿血,產生異味,甚至形成皮膚廔管,就像下水道一樣互相聯通,輕輕擠壓就引爆周邊膿皰破裂、滲出膿液。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廖怡華指出,化膿性汗腺炎平均被延誤診斷7.2年,病識感低、不易確診是目前兩大困境。台灣皮膚科醫學會領先亞洲各國,發表《化膿性汗腺炎臨床診療共識建議》,建議同時評估手術及藥物治療;針對中重度病友,若接受全身系統性抗生素治療12周後未達預期效果,則應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另外,皮膚科醫學會已訂出醫學指引,建議使用全身性抗生素治療12週後,若改善效果未達預期,即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目前生物製劑需要自費,一年需要約80萬。廖怡華表示,皮膚科醫學會希望健保能針對連續使用抗生素12月後無效者能納入健保給付,減少病友負擔。蔡呈芳表示,對於身體已經出現「地下水道」有多處相通廔管的患者,就一定要動手術才能根治。提醒有吸菸者、肥胖、或是荷爾蒙異常、皮膚常摩擦或是多汗症者都是發生化膿性汗腺炎的高危險因子,若不處理也有可惡化成鱗狀細胞癌或是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導致,導致嚴重感染症出現敗血性休克,得特別當心。
男子性格突變嚇壞親友! 就醫檢查竟是躁鬱症影響
今年最暖心催淚的韓國神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劇中精神科護理長老練又可靠的專業形象深植人心,讓人不禁對護理人員又增添了幾分敬意。而護理長妹妹為思覺失調症患者,每天身陷難以辨別真實與幻想的泥沼中,面對一般民眾的不理解及異樣眼光讓二人搬家時吃盡苦頭,難被社會接納的心情無法言喻。「為什麼偏偏是我(的家人)?精神疾患就是這樣的病,不知會在何時何地,也不知道會發生在誰身上,就是這麼無法預測。」思覺失調症的早期診斷和介入治療至關重要,不僅有助於患者盡早穩定控制病情,更可讓他們重返工作崗位、重拾生活自主權。是真是假難以分清 每次發病都將使腦部受損據統計,台灣約有13.4萬名思覺失調個案,平均每一千人約有3-6個人罹患思覺失調症,其症狀分為正性症狀與負性症狀兩種。正性症狀包括妄想、幻覺、幻聽;負性症狀則有無法自我照護、不想工作、不注重清潔、社交能力降低等。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侯伯勳科主任指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腦部疾病,如果沒有接受妥善且持續的治療,症狀反覆出現干擾,每次發病都是對腦部的傷害,將造成認知及社會功能的退化,復發越多次、大腦功能回復機會就相對越低。許多思覺失調症患者原有的穩定工作,因發病關係,情緒不穩定、影響人際關係,沒辦法好好工作,每次復發住院都要向公司請假,動輒兩週、一兩個月,不只工作銜接有困難,無法回到既有的工作及家庭崗位,難以融入社會。藥物治療多元化 控制病情有解方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而言,維持穩定治療、擁有穩定生活與工作是相當重要的。發病時由於大腦內部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造成病人對外在的思考知覺判斷出現異常或扭曲,可能產生幻覺、幻聽或是其他異常感覺,而這些感覺在當下對於患者都是很真實的。侯伯勳科主任表示,藥物治療是必須的,藉由藥物介入才能改善症狀,重新整合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狀況,加上其他治療輔助,病人的腦功能才可能慢慢回復。現代精神醫學藥物發展迅速,思覺失調症病人的臨床用藥方式包含口服與注射藥物,但部分不規則就醫、甚至抗拒使用口服藥物的病人,往往因病情控制不佳而有極高機率再次復發及住院。為改善思覺失調症病人之服藥順從性,臨床上常藉由施打長效針劑,減少病人口服藥物次數,不僅可達成長期穩定病情之目標,亦能降低再住院率。長效針劑亦有不同成分的選擇,副作用多寡與藥物成分有關。在意副作用者,建議選擇安全性高,副作用更少的長效針劑成分施打,較不會引起代謝症候群和變胖,也可避免因泌乳激素升高導致月經不來等症狀。長效針劑需就醫評估 健保給付好安心侯醫師坦言,思覺失調症屬於精神科慢性疾病,天天吃藥對於病患來說的確是一大壓力,尤其患者有時無法辨別真假、病識感薄弱,經常覺得自己沒有問題,導致漏藥、忘記吃藥、自行斷藥等情形發生。尤其思覺失調症不像高血壓或糖尿病,停藥之後血壓/血糖會明顯變高,通常在停藥一段時間後症狀才會復發,因此患者短期停藥並不會感受到急迫性,然而其中卻潛藏著極大風險。有鑑於此,施打長效針劑即可有效避免這個狀況,也減少照顧者每天需提醒吃藥、和患者長時間來回溝通交涉的負擔,對照顧者跟病人都是較好的治療模式。台灣近年積極建立社會安全網並推廣長效針劑的施打,對於社會功能的維持以及住院率的下降是非常顯著的。醫師指出,我國政府對精神疾病患者照顧十分周全,只要醫師評估病人施打長效針劑是有其必要性的,目前健保都有提供給付、不須病人自費,因此如果患者有相關需求都可與醫師討論用藥治療,不但能協助患者逐漸養成固定回診追蹤的習慣,亦能達到病情穩定,一步步回到生活的軌道上。
愛滋污名1/狂遭居民白眼驅離 關愛之家遷徙如「都市吉普賽人」
愛滋病因宣導不足,至今仍讓不少人聞之色變,連致力於協助年長者「愛滋長照」工作的台灣關愛基金會(簡稱「關愛之家」)也備受歧視,飽受居民抗議、逼遷,有如「都市吉普賽人」,即使政府協助介紹的房東都扛不住鄰里壓力,無奈請他們離開。為突破困境,關愛之家終於找到新據點,預計明年中設立全國第一家專責養護機構,為這群需要長照的「老愛滋」張起遮風避雨的翅膀。早期的愛滋病藥物副作用較高,致使年長患者退化狀況較一般人快速,隨著身體機能下降與其他慢性疾病迸發,愛滋病患多在55歲時就得面臨「長照問題」,但長照機構量能不足,等個床位「遙遙無期」,再加上愛滋病被「污名化」,讓愛滋病患成為長照體系中被遺棄的族群,只能孤立無援自求多福。陳佳備主任無奈坦言,關愛之家時常被迫搬遷而讓設備和人力成本全都血本無歸。(圖/黃耀徵攝)關愛之家發現年長愛滋病患的「長照」需求完全無法被滿足,許多收容機構費用高昂,每月至少收取4至5萬元,或是一聽到愛滋病就直接拒收,這現象促使協會開始投入愛滋長照,但卻遭遇重重阻礙。因為機構及患者都被地方居民視為「不潔象徵」,甚至也有房東認為他們帶來晦氣,附近發生任何不好的事,都會被指責是協會影響了社區磁場。「政府幫我們找地方安置,起初與區公所談得十分順利,但又因居民抗議而突然遭反對,也有房東因地方居民抗議而要求我們搬離。」成人中心主任陳佳備無奈表示,當初為了投入照護,好不容易找到合適地點落腳,各式設備與動線設計都投入了許多預算及精力,卻時常因地方居民「怕被感染」而激動反彈,讓才剛安置好的機構被迫搬離。為了提供弱勢感染者整合性照顧服務,關愛之家預計明年中設立全國第一間愛滋長照專責機構。(圖/黃耀徵攝)陳佳備也強調,愛滋傳染途徑並非口沫,甚至與愛滋患者近距離接觸也不會就此得病,愛滋病患只要每天「定時服藥」就能穩定病情,大多數患者需面對的反而是身體退化問題,照顧一般長者及愛滋病患其實大同小異,長照之路走得艱辛主因還是「民眾眼光」,以致收容機構只能儘量低調,連招牌都不敢放上。台灣關愛基金會於2003年由現任協會秘書長楊婕妤所創辦,長期致力於協助愛滋長照、感染關懷及無國籍者收容,並於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設有成人及婦幼部門,負責中途之家的運作。關愛之家也不屈不撓,在人煙稀少的郊區購入老舊公寓加以改建,以「共生宅」的概念提供整合性照顧服務及20多個安養床位,視個案經濟能力收費,打造全國第一個愛滋專責安養機構,預計明年中完工,希望能儘快讓感染者受到「人道」照護,讓一切困境撥雲見日。
娛樂報報/許茹芸勾爸爸外出好溫馨 老公Mr. Big帥氣開路
許茹芸本月7日剛結束《適合相愛的時辰》演唱會演出,當天她的父母以及韓籍老公Mr.Big都到場力挺,她更在演唱會上難得感性提到媽媽曾被診斷出帕金森氏症,但爸爸總是親力親為守護、照顧,一家人的好感情令人動容。連假期間,時報周刊CTWANT讀者在台北東門附近巧遇許茹芸與老公帶著爸爸外出,讀者形容許茹芸一路勾著爸爸的手,而Mr.Big則陪伴在一旁,一家人的背影看來相當溫馨。先前演唱會上難得談到家人的許茹芸,在連假期間帶著爸爸外出。(圖/讀者提供)10月9日下午,許茹芸和老公以及家人們出現在台北東門附近,許茹芸一身簡單的洋裝加上球鞋,老公Mr.Big則是白色上衣配短褲,兩人雖穿的輕鬆休閒,但身高相差30公分的他們站在一起,就有偶像劇般的最萌身高差。本刊讀者形容,一開始許茹芸自己陪在許爸爸的身邊,不見老公身影,過了一陣子Mr.Big才現身,許茹芸勾著許爸爸的手慢慢走,而高大的Mr. Big則是快了半步貼心地走在兩人前面看似在幫忙開路。許茹芸才剛開完個人大型演唱會深獲好評。(圖/KKLIVE提供)相隔4年再度舉辦大型個唱的許茹芸,難得在演唱會上提到許媽媽健康狀況,她透過親筆手提字的VCR表示,許媽媽15年前被診斷出帕金森氏症,這些年來她看到父親親力親為守護、照顧著母親的模樣,她感性地說:「有時候媽媽如果不吃藥的話,爸爸都會幫忙磨粉,加在食物裡讓她吃下去。」父親用盡心思只為了能讓母親定時吃藥、穩定病情,看著父母多年來互相依偎,她感到心疼卻又幸福。
許茹芸心疼媽媽罹帕金森氏症15年 台上放閃韓籍老公「莎朗嘿唷」
美聲天后許茹芸今 (7日)舉辦《適合相愛的時辰》演唱會,相隔4年再度舉辦大型個唱,許茹芸韓籍老公Mr. Big以及父母都特別親至現場支持。在演唱新歌〈適合相愛的時辰〉之前,許茹芸透過親筆手提字的VCR中,提到許媽媽15年前被診斷出帕金森氏症,看著父母多年來互相依偎,她感到心疼卻又幸福。許茹芸鮮少公開談母親的病情,演唱會上她透露母親在15年前被診斷出帕金森氏症。(圖/KKLIVE提供)鮮少公開談母親的病情的許茹芸,透露母親在15年前被診斷出帕金森氏症,這些年來她看到父親親力親為守護、照顧著母親的模樣,她感性地說:「有時候媽媽如果不吃藥的話,爸爸都會幫忙磨粉,加在食物讓她吃下去。」父親用心把藥物磨成藥粉加在食物裡,只為了讓母親定時吃藥、穩定病情。許茹芸有感而發地說:「在很多很多的時候,生命需要很多勇敢,嘗試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懷疑,能不能做到期待的自己,在孤單的時候尋找到不孤單的力量,讓自己繼續的勇敢,找到自己堅定生命的那片風景。」今晚北流開唱,許茹芸韓籍老公Mr. Big,與演藝圈中好友張清芳等人都特別到場支持。(圖/常朝貴攝)《適合相愛的時辰》演唱會好歌連發,許茹芸一共演唱〈愛情電影〉、〈日光機場〉及〈我依然愛你〉、〈美夢成真〉、〈淚海〉、〈突然想愛你〉,與當年吳克群為她量身打造的〈好聽〉等金曲,曾發表過許多個人音樂創作的她,唱完〈突然想愛你〉後也自爆談戀愛是她寫歌量最多、旋律最好聽、功力最棒的時候,語畢直接向坐在 VIP 席的親友喊話,千萬不要翻譯老公聽,直呼:「危險!」而她的韓籍老公Mr. Big、父母及好友張清芳、黃韻玲、邱瓈寬(寬姐)、田定豐、安溥、范曉萱、巫啟賢、聶雲、江美琪等人都親自到場支持,許茹芸也在台上特別說:「老公我愛你,莎朗嘿唷。」而許茹芸演藝圈好姊妹楊采妮、李心潔、蘇慧倫、林心如、Ella等人也特地送上花籃祝賀,大展好人緣。
寵物情緣/12歲愛犬離世「入夢完成遺憾」 紀欣伶願用一生來思念
紀欣伶在9歲時,爸爸帶了一隻可愛的馬爾濟斯回來,取名為Q比,Q比一路陪著她長大,她也看著Q比從不會走路的小奶狗,變成老狗狗。Q比在去年12歲時心臟病過世,紀欣伶哭到心都碎了,情緒影響暴瘦了5公斤,而Q比過世第7天,她做了一段神奇的夢,她也深信,是個性溫暖的Q比知道她放不下,入夢來完成她的心願。回憶第一次見到Q比,紀欣伶說,當時爸爸按門鈴,她開門看到爸爸手上提了一袋粉色東西,一打開,原來是一隻小狗,「Q比一開始真的很小很小,吃東西還要泡水弄軟,還不會走路,是用跳的。」當時她弟弟也還小,跟Q比是同時一起學走路,「那時候我弟弟還不會講話,他學狗叫『嗚嗚』,爸媽一開始說那就叫牠『嗚嗚』,後來覺得不太吉利,才改叫Q比。」紀欣伶跟Q比的小時候。Q比剛到家時,是個連走路都不會的小奶狗。(圖/LINE TV 經紀部)紀欣伶給Q比直球的愛,天天對牠告白「小姊姊愛你」,跟牠聊一些意義不明的話語,目光永遠都在牠身上,Q比也愛對她撒嬌。隨著Q比年紀越來越大,開始有皮膚、咳嗽、心臟病等問題,家人也帶牠去看醫生穩定病情,「每天都餵牠吃藥,從一開始為一管藥要餵八分鐘,到後面熟練到兩秒就結束。」得知牠心臟病時,家人就有心理準備,Q比可能來日不多。再怎麼有心理建設,離別總是突然的,「牠離開的樣子跟我想像不一樣,我以為是會在懷中走掉」,紀欣伶說,前一天Q比非常活潑充滿精力,連咳嗽都沒咳嗽,當時她以為Q比身體好轉了,隔天早上,她被媽媽尖叫聲吵醒,才發現Q比走了,「看到牠倒在地板上,一開始我整個愣住,遠遠看牠就像睡著的感覺,一摸卻是冰冰的,我就一直流眼淚,一直跟牠講很多話,我媽要我不要把眼淚滴在牠身上,牠會惦記,下輩子會長很多痣,我就離很遠,但還是一直在哭。」紀欣伶認為跟Q比之間沒有遺憾了,想跟牠一起完成的事都完成了,留下許多美好回憶。(圖/LINE TV 經紀部)家人們原本想知道Q比是什麼時候離開,打開家裡的監視器,「很神奇,機器都好好的,只有那段顯示錯誤,完全無法看,就只有那天那段時間影片不見,只有錄到關燈睡覺就沒了,一開始姊姊想拿去修,後來覺得,可能是Q比不想讓我們看到吧!」Q比過世隔天,她找了寵物溝通,其中Q比說了「雖然小姊姊每次都對我講一堆咒語,我聽不懂,但我知道她很愛我,我也很愛她,謝謝小姊姊都跟我說她很愛我。」紀欣伶說:「我很相信,這個溝通對我是很大的安慰,我很愛對他講一堆意義不明的話,當溝通師講出咒語這兩個字,我就嚇到了。」Q比還跟溝通師說,最喜歡的時光是跟小姊姊一起坐在客廳,也擔心自己離開後,家人會不會幸福快樂。 Q比離世後入夢,紀欣伶夢見一起去了常去的大草原。(圖/LINE TV 經紀部、翻攝紀欣伶IG)「Q比過世第7天,我就夢到牠,牠在家裡,原本很正常,突然就倒下來,我在夢裡說快點救牠,還幫牠CPR,夢裡牠被救活了,我們還去常去的大草原玩。」紀欣伶後來跟媽媽轉述這段夢境,媽媽覺得一定是Q比知道紀欣伶很想救牠,而入夢完成她最後的遺憾,她也因此感到慰藉。告別Q比快一年,紀欣伶仍非常思念牠,「牠的碗跟水、窩都沒收,現在就盡量不去看,但也不想收掉,不想要這個家裡牠的東西被覆蓋掉。」感謝Q比一生的陪伴,她也會用一生來思念Q比。Q比最愛對小姊姊撒嬌了。(圖/翻攝紀欣伶IG)Q比品種:馬爾濟斯性別:男生享年:12歲雖然Q比已經走了一年,但紀欣伶病沒有收掉牠的用品,不希望牠的一切全部消失在家裡。(圖/林士傑攝)
23歲女肚痛難耐掛急診 遭醫宣告「要生了」嚇傻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日前為一位23歲孕婦緊急安排剖腹,順利接生3400g的男寶寶。其因為經期不定,且此胎比較不顯肚,所以忽略了懷孕的徵兆,而由於孕婦懷孕期間從來沒有做過產檢,是在清晨的時候肚子劇痛下至急診就醫,醫師一看已經破水多時,且有胎兒窘迫情形,緊急安排剖腹產,寶寶有胎便染色的狀況,但在接受治療後,目前母嬰狀況皆已穩定。關注自己身體變化 懷孕沒產檢危險性增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婦產科顏稟嶪醫師提醒,女性應多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也鼓勵家人間多觀察、關心彼此健康狀況,由於懷孕若沒有接受產檢是危險的事情,除了醫師難以充分掌握孕婦的整體狀況,若孕婦本身有其他疾病,若沒有事先穩定病情,嚴重可能會危害到母親及嬰兒的生命。胎便吸入症候群 嚴重恐致命顏稟嶪醫師指出,透過檢查發現胎心律改變且有羊水胎便染色之症狀,如果寶寶不慎將胎便吸入至氣管、肺部,有可能出現「胎便吸入症候群」,導致感染、肺部擴張不全、呼吸衰竭,甚至可能因嚴重缺氧窒息而導致心肺衰竭或缺氧性腦病變,危及生命。掌握母嬰健康狀況 定期產檢莫輕忽為了掌握母嬰的健康狀況,懷孕後規則產檢是相當重要的。國健署提供14次產檢,周全孕期照護,提供孕婦28週前每個月一次的例行檢查,29至36週每兩週一次的產檢;36週之後每週一次產檢服務;而高危險妊娠或妊娠併發症的孕婦會視個別狀況不同,增加不同的產檢內容。顏稟嶪醫師提醒,定期產檢可以降低妊娠與生產併發症,減少孕婦及新生兒死亡,並減輕育齡家庭經濟負擔。
電影頻道2/48天南極之旅面對憂鬱來襲 楊力州揭露心路歷程鼓勵:去做害怕的事
導演楊力州拍攝紀錄片《無邊》紀錄宥勝、超馬選手陳彥博一行人去南極的探險旅程,片中除了可以看到南極雪景及艱難氣候,更多的是楊力州隱藏在片中的自我揭露及隱喻,並曝光自己罹患憂鬱症後去南極遠征的心路歷程,他接受專訪時坦言:「在這之前,對我來說根本不可能,最害怕的就是告訴世界這件事(憂鬱)。」楊力州深知自己可能有遺傳到母系家族的憂鬱體質,外婆久病厭世離開、母親中年發病後吃百憂解至今40多年,但直到2016年好友齊柏林因墜機意外離世,他無意間對家人說出:「如果掉下來的是我,好像也沒什麼不好。」抑或是時不時的負面念頭,讓他知道壓抑許久的情緒再也無法隱藏,「太太覺得不對勁,就壓著我去看醫生。」自此之後他便開始了與憂鬱搏鬥的過程,從開始諮商到服用藥物穩定病情,便是一路面對脆弱的「內觀」,諮商師說可能跟成長背景相關,也可能跟他拍攝社會紀錄片,長期待在災區、療養院受到情緒有關,但他自知:「這應該是一個情緒累加的過程。」楊力州導演拍攝《無邊》時,在南極彷彿也經歷過一場心靈遠征。(圖/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提供)當面對南極艱困的自然環境,每天醒來就是生存的挑戰,吃飯、喝水、上廁所都有一定的SOP,楊力州半開玩笑表示:「一開始隊員間每天都會聊天,但到後來都不聊了,因為對彼此的人生都很熟了。」除了漫天白雪、狂風,剩下的就是無盡的時間,當情緒黑洞湧上也讓人措手不及,「在南極很多時候只剩你自己,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陰暗面就像月球,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突然有那麼大量的時間跟自己相處,埋在冰山以下的疑問,會一波波浮出,不斷跟你叩問、敲門。」曾有人問南極之旅是否是他的自我療癒之旅?楊力州坦言不是,因為在南極遠征48天的漫長旅程裡,他最常想到飽受情緒困擾的媽媽,心疼媽媽一路走過外婆離開、女兒早夭難關,看著母親服用抗憂鬱藥物至今40多年,長年因為藥效影響,反應都比常人還慢半拍,期盼媽媽稱讚自己似乎成了難以達成的願望。但這趟南極之旅更讓他懂得觀照自己,也學會當憂鬱來襲時,究竟該如何與之和平共處,「有趣的是,當我忘記吃藥時沒有不舒服,但想起自己忘記吃藥,那種不舒服的感覺就來了。我就覺得原來你(憂鬱)沒有存在我的身體,只有在我想起忘記吃藥時會攻擊我,這個明白沒有到療癒,但可以讓我跟感覺相處,不會害怕。」《無邊》24H永晝南極紥營的南極冒險隊。(圖/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提供)面對憂鬱的無盡旅程,就像是遠征南極的歷險一般,片中百年前英國遠征隊的呢喃瀰漫在南極上方,猶如鬼魂般飄渺也像是無止盡的自我叩問,不論答案為何,終究只有自己能陪伴跟接納自己。片中神秘的「大地之母」對長征隊的鼓勵,其實也是楊力州希望母親能對他稱讚的話,「暴風雪過去了,我們都撐過來了,在這個無邊之境要好好道別,好好道謝。」至於經歷這趟旅程後,最想透過電影告訴觀眾的事?楊力州回答,「去做你害怕的事,勇敢面對自己心中的那個南極。」《無邊》2023年1月6號上映
女性肺癌發生率上升 「免疫療法新組合」存活率超過化療1.5倍
40多歲林小姐家庭與事業兩頭燒,但身體頻頻出現疼痛,原本以為是太過疲勞,只要休息1-2天就沒事了。但身體不適的狀況並未消減,近一步就醫才發現是肺癌晚期且轉移到骨頭了,原先對標靶藥物存著一線希望,檢測卻未發現基因突變。對於化療的副作用非常擔心,幾乎對治療都失去了期待。所幸找到免疫標記,醫師評估後接受免疫療法新組合,經過三個月的治療,腫瘤明顯縮小、身體的疼痛感也消失了,後續追蹤發現療程結束後病灶也幾乎沒有惡化,病情得到穩定控制。近年來女性肺癌患者竄升,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女性肺癌發生率排行已由第三名攀升至第二,僅次於大腸癌,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醫師特別提醒女性:「臺灣女性肺癌病患相較於西方人,具有平均早 10到15歲的年輕化趨勢,應格外重視篩檢與治療。」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當就醫確診時,多半已為無法開刀的晚期,只能透過全身性療法來穩定病情。王醫師特別指出:「過去晚期肺癌患者以化學治療後的平均存活期只有8至12個月,五年長期存活率低於15%。但隨著治療技術進步,晚期肺癌的治療選擇日趨多元,近年也發展出免疫治療的多種組合應用,幫助患者延長存活期同時維持生活品質,讓台灣患者也有更多治療選擇,與世界癌症治療同步。」全球有996萬人因癌症去世,逾五成為肺癌患者,而在台灣每年平均有近萬人因肺癌離世,肺癌已經儼然成為台灣的「新國病」。過去大眾習慣將「抽菸」與肺癌連結,根據台灣肺癌患者資料統計,逾6成的肺癌患者沒有抽菸習慣,其中更高達9成為女性,打破過去大眾對肺癌為抽菸者或男性的想像,大多女性也容易忽略罹癌風險,且肺癌早期肺癌症狀不易察覺,當身體不適就醫時多半已是晚期。王金洲醫師分享:「晚期肺癌的治療目標除穩定病情外,延長存活期也是醫師與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標,醫師會先將最有利的藥物用於一線,爭取第一時間控制腫瘤,提升病人的存活率,生命也有機會能夠隨之延長。」過去台灣晚期肺癌病友多半只有化療的選項,近年來免疫治療開始加入晚期治療行列,更助治療邁向個人化。為使不同病患的病情與身體狀況,皆能獲得合適的治療,免疫藥物更發展出「合併療法」,針對患者PD-L1的表現量,給予免疫搭配不同治療合併使用。王金洲醫師指出:「PD-L1表現量小於50%時使用合併療法對穩定病情有成效,但過去的合併療法多半需要搭配化療合併使用,副作用造成的影響是患者無法勇敢選擇治療的主因。」近年更發展出免疫療法新組合,透過同時抑制體內的兩個免疫檢查點來穩定病灶,突破了過去合併療法困境,彌補了化療的不足,新治療方式帶給更多晚期肺癌患者不同的治療選擇。王醫師進一步說明:「組合後的新治療方式一方面從促使T細胞成熟的上游(抗CTLA-4),加速免疫系統、抑制癌細胞;另方面從增進T細胞辨識癌細胞能力的下游(抗PD-1),活化免疫系統以對抗癌細胞,透過上下游圍堵的方式,讓癌細胞無所遁形。」免疫療法新組合,有別於其他治療在停止後有快速惡化的情形,王金洲醫師補充:「新治療是透過強化免疫系統識別癌細胞的能力,所以就算後續停藥,也可以維持先前的治療成果!」研究證實能幫助病友4年存活期約達三成,存活率超過接受化療的1.5倍,無疑是晚期患者的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