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域
」 國防部 中共 軍演 共機 解放軍![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5/396595/sm-4adb524a9c78d654e3a6d3a49422e948.jpg)
空軍勇鷹高教機墜台東外海!飛行員半小時內獲救 救援時序曝
空軍一架勇鷹高教機今(15)日上午在執行飛行訓練時,因雙發動機失效墜落台東外海,飛行員林瑋少校跳傘逃生,國防部火速展開救援,在9時13分將其救起,所幸意識清楚、健康狀況良好沒有受傷。目前這起事故的救援時間軸也曝光。15日上午8時38分,一名男少校飛行員林瑋駕駛著編號1130的勇鷹高級教練機(AJT)起飛,當時空中有2架勇鷹高教機正在台東空域進行例行的基本航線投彈訓練,但由林瑋駕駛的那架機體卻傳出爆炸聲,隨即墜入海中;另1架高教機則引導救援單位前往營救。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國防部說明,林瑋在台東外海約5浬跳傘逃生,國防部上午8時45分獲報後,立即通報空勤總隊搜救機整備待命,並請海巡署派出艦艇前往搜救,同時通知基隆海岸電台,以及漁業電台協助廣播附近過往船隻前往救援。上午8時52分左右,國防部黑鷹型搜救機、編號Z-491起飛前去救援;8時53分,該名飛行員以電話通報,自述已經在自備救生筏上等待救援;上午9時許,黑鷹型搜救機發現該名飛行員;9時13分黑鷹型搜救機便吊掛飛行員,在6分鐘後降落機場,飛行員意識清楚;9時23分由國防部救護車接駁,送往台東馬偕醫院治療。事發過後,海巡署已出動2艘海巡艇,前往事故現場協尋殘骸船艇,而空軍司令部則組成專案調查小組,持續針對事故原因進行調查釐清。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6/396566/sm-c5046acfc017b077cbdf183d585f05d7.jpg)
勇鷹高教機墜落台東外海 飛行員及時跳傘成功獲救
空軍於15日清晨發生墜機意外,一架勇鷹高教機在執行飛行任務時,因不明原因於台東外海墜海。好在飛行員在失事前緊急跳傘逃生,空軍救護直升機也迅速趕往現場,目前已成功將飛行員救起。根據媒體報導指出,整起意外發生於15日上午8點30分左右,當時兩架勇鷹高教機正在台東空域進行例行飛行訓練,其中一架機體突然傳出爆炸聲,隨即機頭朝下墜入海中。另一架高教機立即在上空盤旋,引導救援單位前往事故現場。空軍獲報後,隨即派出救護直升機,救護直升機於8點55分抵達墜機海域展開搜救,並於9點10分成功將跳傘飛行員吊掛救起,將其送往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與治療。而目前對於整起事故的發生原因與經過,還有待軍方進行後續調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7/395157/sm-8365cca9c68bec815728856d0ef86345.jpg)
共軍20機艦擾台!9架次逾越海峽中線 國防部密切關注
中共軍機與軍艦再度擾台,國防部今(9日)上午發布新聞稿,指出自昨日上午6時至今日上午6時,共偵獲14架次共機進入台海周邊空域,其中9架次逾越海峽中線,侵入台灣北部及西南空域;此外,還有6艘次共艦在台海周邊活動。針對中共軍事動態,國防部強調,國軍已運用任務機、軍艦及岸置飛彈系統,嚴密監控並採取適當應處措施,以確保台海安全。近期解放軍頻繁派遣軍機、軍艦進入台海周邊,已引發各界關注,國防部呼籲中共停止此類行為,以維護區域和平穩定,並強調國軍將持續堅守崗位,確保國家安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1/394571/sm-dfd41b7aa8597627d6198a01f6fec29c.jpg)
逢台灣光復80週年 陸委會研判:中共訴求反獨、促統
大陸委員會今(6)日就2024年第4季中國大陸情勢提出書面報告,經濟方面中共將擴大國內需求列為首要任務,並表態提振房市樓市,國際機構預測2025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落在3.9%至4.8%區間,平均為4.3%。社會方面,中國大陸勞動抗爭持續惡化,建築業、製造業為重災區,欠薪問題已從民營企業蔓延至公立醫院、地方公務員,近期更爆發10起隨機傷人事件,造成52死89傷,反映社會民怨高漲。而針對近期各國關切台海議題及與台灣互動,中共強調撼動不了國際「一中原則」的基本格局,重申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外來干涉,反對建交國同台灣開展任何形式官方往來。據陸委會網站6日消息,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內部情勢來說,政治方面,習近平在美國總統川普就任前表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會有疾風驟雨、驚濤駭浪,要保持戰略定力,加強風險意識、鬥爭策略。中共高層調研強調區域協調發展,落實政策項目,對外資外企宣揚對外開放、優化營商環境。國務院施政聚焦處理企業經營問題,為地方政府化債,防範金融風險。習近平重申黨紀監督,稱堅持反腐不鬆手、不手軟,2024年遭查中管幹部達58名,創習近平任內新高。經濟方面,2024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為5%,消費與投資分別成長3.5%與3.2%,出口年增5.9%。外國人直接投資(FDI)年減27.1%,政府債務持續擴張、房價走跌、物價疲弱不振,青年失業率維持在兩位數。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將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將擴大國內需求列為首要任務,並表態提振房市樓市。國際機構預測2025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落在3.9%至4.8%區間,平均為4.3%。社會方面,中國大陸勞動抗爭持續惡化,建築業、製造業為重災區,欠薪問題已從民營企業蔓延至公立醫院、地方公務員。陸近期爆發10起隨機傷人事件,造成52死89傷,反映社會民怨高漲;另大學生透過「開封夜騎」活動展現對自由的渴望。中共高層關切邊疆治理,要求新疆等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持續推進漢化及維穩力度。中國的對外關係部分,報告指出,美中仍激烈競爭。習近平去年11月與美總統拜登於秘魯APEC峰會期間會晤後,美方12月對中太陽能、晶圓加徵關稅,對中成熟製程晶片啟動「301調查」,今年1月宣布禁止先進AI晶片出口中俄,並將多家中企納入實體清單;中方則制裁多家美國軍工企業。習近平於美大選後向總統當選人川普致賀電;並於今年1月17日與川普通話,籲尊重彼此分歧和重大利益,雙方同意建立戰略溝通管道。美國務卿魯比歐與中共外長王毅於1月24日通話,魯比歐強調推動以美國利益、美國人民為優先的美中關係,關切中方對台及南海脅迫行為。川普2月1日簽署命令決定對中加徵關稅10%,中方宣稱將向WTO提訴訟,採取反制措施。對俄關係方面,習與普丁於1月21日舉行視訊會晤,稱續深化戰略協作。習與印度總理莫迪於去年10月金磚峰會會晤,12月雙方舉行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王毅今年1月27日於北京會見印度外交秘書,雙方討論恢復對話、交流及直航等,中印緊張關係暫時降溫。中方於去年10月金磚峰會、11月G20峰會等多邊場合,持續深化與「全球南方」關係,挑戰現行全球經濟規範及金融秩序。去年下半年透過與印尼等國高層進行互訪與機制性對話等,強化與東協國家的政治與經貿關係。另外,日本外相岩屋毅及執政黨訪問團於去年12月及今年1月相繼訪中,日相表達訪中意願,李強則透露有意赴日參加「中日韓峰會」。至於軍事動態及區域安全,近期中共軍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遭停職檢查,陸軍司令員李橋銘等4名上將缺席多場重要活動,疑遭撤換落馬。習近平推動軍隊高階將領的整肅行動,美國防部「中國軍力報告」指軍隊反腐恐打亂解放軍2027年現代化目標進程。另共軍正在第一島鏈內外海空域測試聯合作戰能力,強化第二島鏈內遠程區域拒止能力,但尚未建立全軍多領域一體化聯合作戰的網絡信息體系。對於港澳情勢,報告指出,習近平赴澳門視察,出席澳門移交25週年與新任特首就職典禮,強調「一國」高於兩制,國家整體優先等原則。香港特首李家超施政報告滿意度創任內新低;香港法治指數「對政府權力制約」排名跌至62位;前香港大學教授戴耀廷因「香港民主派初選案」遭重判10年;香港人權、媒體自由受限、貧窮問題加劇,香港市民整體不滿意度達54%,為2020年以來新高。澳門2024年前三季整體增長11.5%,博彩業收益優於預期,惟前三季詐騙犯罪仍續增加。陸港澳簽署CEPA服貿修訂協議、人才交流、交通等合作計畫,加速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對台工作方面,報告表示,中共於循例於新年發表「新年賀詞」、「新年寄語」對我民眾訴諸血緣親情,並展望來年對台工作。習近平於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新年賀詞」強調兩岸同胞一家親與祖國統一;宋濤等透過「新年寄語」,重申「促融、促統」及「反獨、反干涉」舊調,並強調今年將迎來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80週年。研判中共屆時將辦理相關紀念活動,訴求「反獨」、「促統」及形塑兩岸同屬「一中」。而上海副市長華源於「雙城論壇」致詞稱將積極推動上海居民赴台團隊旅遊,旅遊路線一定會包含台北市;國台辦稱樂見包括上海在內的大陸居民早日恢復赴台旅遊,批我方刻意刁難、阻撓部分團員和記者來台申請。另外,中共發布多項促融、促交流措施,除宣布景區對台「首來族」免除門票費用外,中央台辦等部門與福建省召開「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部際協調機制工作會議」,宋濤重申貫徹習「建設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福建省則宣布升級「福馬同城通」功能;省內對台任務較重縣(市、區)已單獨設置台辦。在國際方面,習近平在秘魯利馬APEC領袖會議期間會見美國總統拜登,強調「台獨」分裂行徑同台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促美方慎之又慎處理台灣問題,明確反對「台獨」,支持和平統一;於川普就任前與其通話,強調台灣問題關乎中國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希望美方務必慎重處理。針對近期各國關切台海議題及與台灣互動,中共強調撼動不了國際「一中原則」的基本格局,重申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外來干涉,反對建交國同台灣開展任何形式官方往來。另外,中共北京國際航行通告室發布飛航公告,稱自12月9至11日於上海、廣州飛航情報區設7保留區域,解放軍並於東海、南海及太平洋進行大規模軍事活動;福建海警持續在金門附近海域執行常態化執法巡查,進行「一手交流、一手武嚇」政治操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6/394526/sm-81a4d4b85bbad62805a0c8a5858f10fb.jpg)
27架共機、6共艦「四面環台」 國防部嚴密監控
國防部6日指出,從5日上午到6日上午6時為止,27架共機和6艘共艦、1艘公務船持續在臺海周邊活動,從活動圖可見,可說是「四面環台」。國防部6日公布最新共機、共艦動態,迄0600時止,偵獲共機27架次(其中逾越海峽中線進入北部、西南及東部空域23架次)及共艦6艘、公務船1艘,持續在臺海周邊活動。國軍運用任務機、艦及岸置飛彈系統嚴密監控與應處。活動圖。(圖/國防部提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1/393561/sm-1dabac38fade74651f320613febbdabf.jpg)
美國7天爆發2起空難事故 航空專家:飛機其實還是很安全
美國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於29日晚間發生美國陸軍(US Army)的黑鷹(Black Hawk)直升機與一架民航客機在波托馬克河(Potomac River)上空撞機意外,造成兩機67人死亡。後續費城又傳出有醫療專機墜機的空難事件,至少造成7人死亡。接連發生2起空難,讓人再度懷疑起飛安,但有航空專家表示,飛機其實還是個安全性很高的通行方式。根據《天空新聞》報導指出,其實除了美國外,在過去幾個月內,全球就發生數起重大空難,2024年12月,短短四天內就發生2起空難,分別是阿塞拜疆航空(Azerbaijan Airlines)航班在飛往格羅茲尼(Grozny)途中遭俄羅斯飛彈擊落,造成38人死亡;幾天後,濟州航空(Jeju Air)一架航班在韓國木浦機場(Muan Airport)降落時失事,造成179人罹難。但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空難的發生,並不代表航空業變得不安全。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的研究顯示,2018年至2022年間,商業航班的致死率約為每1,370萬名乘客中有1人死亡,遠低於過去幾十年的統計數據。例如,1968年至1977年間,每35萬名乘客中就有1人死亡,顯示航空安全技術已大幅提升。英國皇家空軍(Royal Air Force, RAF)前飛行員肯納德(Paul Kennard)表示,儘管空難新聞總是引發關注,但這些事故極為罕見。肯納德強調「與其擔心搭飛機,不如擔心開車前往機場的旅程,因為那比飛行更危險得多。」根據英國道路事故統計,截至2024年6月,英國因交通事故喪生人數達1,607人,相當於每天約有4人死亡,而鐵路事故的致死人數則僅為10人。白金漢郡新大學(Buckinghamshire New University)航空與安全學院高級講師馬可(Marco Chan)表示,飛行中最危險的兩個階段是起飛與降落。「起飛時,發動機運行在高功率狀態,而油箱幾乎是滿的,飛機重量極大,任何機械故障都可能產生嚴重影響」、「降落時情況也類似,機身必須在短時間內降低高度並穩定觸地。」相比之下,飛機進入巡航高度後,風險大幅降低,因為空域較為開闊,且飛機機械負擔減少。被問及「機上那裡安全」時,馬可表示,從統計數據來看,飛機後部的座位較為安全。這是因為飛機發生意外時,機尾通常是最後受到衝擊的部分,因此生還率較高。此外,保持安全帶繫好也是降低受傷風險的關鍵。馬可特別提到,2024年5月,新加坡航空(Singapore Airlines)一架班機因氣流顛簸導致乘客死亡。由於這類突發事件通常無法預測,因此乘客應在全程保持繫帶,以降低風險。而在華盛頓特區空難發生後,就有專家開始檢視美國空中交通管制(Air Traffic Control, ATC)的現況。航空業分析師蓋辛(Sally Gethin)表示,美國的空管系統「嚴重老化」,仍然依賴類比技術,且面臨人員短缺的問題。儘管如此,肯納德仍認為,美國並不比其他國家更危險,因為該國航班流量極高,自然事故發生的機率較大「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系統,除了商業航班,還包括軍事與私人飛行,因此統計上來看,事故率較高是正常的。」另一方面,某些機場的地形條件會增加飛行風險。例如,尼泊爾的加德滿都機場(Kathmandu Airport)因地勢崎嶇,被視為較具挑戰性的機場。但這並不代表這類機場更容易發生空難,因為飛行員在進入這類機場前,需經過額外的專業訓練,以確保飛行安全。而為何專家還是認為「飛機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主要來自三個關鍵因素:飛行員與機組人員的嚴格訓練飛行員需定期接受模擬訓練、技術評估及健康檢查,遠比道路駕駛員的標準更高。先進的維修與檢查制度每架飛機在起飛前都需經過詳細檢查,即使是最低成本航空公司,也需符合與大型航空公司相同的國際安全標準。飛機設計的高冗餘性現代飛機幾乎所有關鍵系統都設有雙重或三重備援機制,即使一部分系統失效,仍可繼續安全飛行。空難後的影響與改進每當發生重大空難,航空業都會進行深入調查,以確保類似事件不再發生。例如,2019年兩架波音737 MAX客機失事後,全球航空機構加強了對新型飛機的認證標準,並要求所有相關機型進行系統升級。馬可強調,這種不斷改進的機制,使得飛機比任何其他交通工具更安全「當發生事故時,航空公司、飛機製造商和監管機構都會採取行動,以確保未來的飛行變得更安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8/393558/sm-8835c06ca9ae05fe86fa6329bc2b6753.jpg)
撞擊美國航空班機前 黑鷹直升機正在演練「機密撤離計畫」
美國一架黑鷹軍用直升機在1月29日晚間與一架美國航空客機在空中發生相撞事故,最終導致兩機共67人罹難。而目前有消息指出,黑鷹直升機在撞機之前,其實正在演練「機密撤離計畫」。不過目前由於飛行安全問題,該項撤離計畫的演練已經被喊卡。根據《spokesman》報導指出,這起事故發生後,五角大廈證實,這架黑鷹直升機當時正在進行一項機密撤離演習,該計畫涉及政府持續運作(Continuity of Government)機制,目的是在確保美國高級官員在緊急情況下,能迅速撤離至安全地點。這架墜毀的直升機原本駐紮於弗吉尼亞州(Virginia)貝爾沃堡(Fort Belvoir)的戴維森陸軍機場(Davison Army Airfield),當時的任務並非一般的例行訓練,而是執行一項高度機密的撤離演習。據了解,該計畫疑涉及將美國高層領導人撤離至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雷文岩山(Raven Rock Mountain)設施,這個設施自冷戰時期以來,一直作為政府在核戰或重大災難期間的備用指揮中心。美國國防部長皮特(Pete Hegseth)在受訪時表示,該演習是「針對真實世界情境進行的模擬」,但拒絕透露更多細節。皮特僅強調「這些計畫涵蓋了誰將被撤離、如何撤離以及撤離目的地。」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29日的記者會上被問及此計畫時顯得相當錯愕,直接回應「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這指的是什麼?」報導中也提到,這場空難發生在華盛頓雷根國家機場(Ronald Reagan Washington National Airport)附近的繁忙空域,而根據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GAO)2021年的報告,2017年至2019年間,在該區域共發生約88,000架次直升機飛行,其中37%為軍事飛行。事故發生後,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FAA)已經暫停相關訓練飛行。美國陸軍航空總監辦公室主任科齊奧爾(Jonathan Koziol)表示「這些飛行員的訓練是必要的,他們的職責是確保我們的高級領導人能夠在突發事件中被安全轉移,因此必須熟悉環境、空中交通與航線。」但多名來自弗吉尼亞州、馬里蘭州(Maryland)與哥倫比亞特區(District of Columbia)的國會議員,目前已聯名致函國防部,要求「暫停該區域內的軍事直升機演訓,直到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完成調查,並重新評估空域安全。」報導中也提到,其實早在2019年,美國陸軍就曾向國會申請1.55億美元,用於黑鷹直升機的維護、機組人員訓練,以及執行一項「新興機密飛行任務」。當時美軍的計畫是支援10架UH-60黑鷹直升機,主要執行夜間飛行,並對特定設施進行改建,以確保這些機密任務的安全性。此次空難發生後,國會議員要求國防部在NTSB發布初步調查報告後,重新評估戰略,並考慮將此類直升機訓練轉移至其他空域,或至少調整航線。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4/393284/sm-90460ce4a73b9c9e3efb0282d9fb6de7.jpg)
美航空難67死「遭揭塔台超缺人」 1管制員負責2塔台工作
美國航空5342班機於當地時間29日晚間,在華盛頓特區羅納德雷根國家機場附近與一架美軍黑鷹直升機發生空中相撞事故,引發各界對空中交通管制系統的質疑與關注。這起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目前搜救小組仍在波托馬克河上緊急搜救。根據《CNN》的報導,美國航空5342班機從堪薩斯州威奇托市起飛,機上載有約60名乘客及4名機組人員。墜機前的錄音顯示,空中交通管制員驚呼聲在無線電通訊中清晰可聞,突顯事故發生的突如其來。目前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已介入調查,分析事故發生的可能原因,包括飛行員是否遵循標準程序、航管指示是否清晰,以及直升機為何出現在客機進場航線上。航空專家亞歷克斯馬切拉斯(Alex Macheras)向《鏡報》表示,這起空難暴露了美國空中交通管制系統的壓力與人力短缺問題,「美國空中交通系統正承受巨大壓力,過去一年險些發生事故的次數激增,這起華盛頓空難再次凸顯系統漏洞。」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自2023年以來,為填補人力缺口已積極招募新員,但仍短缺數千名管制員。據《CNN》報導,截至2023年5月,FAA仍需3000名空管人員,去年雖錄取1512名新學員,但因退休及離職,流失人數超過 1,300 人,使人手短缺問題持續惡化。消息人士透露,事故發生時,雷根機場的空中交通管制員同時負責兩個不同的崗位,這種情況並不罕見。然而《紐約時報》指出,FAA 的內部報告顯示,當時塔台人員配置「未能匹配特定時段與流量」,引發外界對人力短缺與事故關聯的質疑。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也在社交媒體上對事故表達關注,質疑為何黑鷹直升機未能及時閃避客機,「飛機沿著正常航線接近機場,直升機長時間保持相撞方向,為何不選擇上升、下降或轉彎?塔台為何未及時發出明確指示?」隨著調查展開,美國航空安全與空中交通管制系統的問題再次成為輿論焦點。馬切拉斯表示,「這起事故勢必帶來根本性的改革,可能影響未來美國的空域管理方式,甚至改變飛行安全標準。」目前相關單位正積極調查事故原因,並尋求改善航空安全的解決方案。隨著美國航空交通量不斷增加,如何確保乘客與機組人員的安全,將是航空業與政府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據悉,雷根機場控制塔的工作人員配置率約為85%,28 個職位中已有24個被填補。然而這樣的配置是否足以應對繁忙的空域管理,仍是一個待解的問題。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6/393276/sm-d311fb2503ec2fe4b088f85fe38bccd2.jpg)
黑鷹直升機為何撞上民航機?《華郵》曝「2致命原因」
美東時間29日晚間20時48分,載著64人的美鷹航空5342號班機於降落時,在機場附近的波多馬克河上空與1架乘載3名陸軍官兵的美國陸航UH-60黑鷹直升機相撞,導致2架飛機均墜入波多馬克河,有關單位至今已發現28具遺體,判定無人生還。對此,專家告訴《華盛頓郵報》,短跑道及交叉重疊的飛行路線,可能是導致這起美國20多年來最嚴重航空事故的主因。《華盛頓郵報》在空難後採訪了多位航空專家,並探討了可能導致該起致命事故的原因。美國航空前華盛頓飛行員賴特(John Wright)表示,美鷹航空5342號班機要降落的雷根民用機場,是距離華盛頓最近的機場,最初建造的目的是用於私人或政府班機,以將貴賓直接送往首都,機場規模較小,也是該地區唯一的機場。該機場7000英尺的跑道長度,幾乎只有為容納大型商用飛機而建造的13000英尺標準跑道的一半,因此飛機的著陸非常困難。不過,賴特也堅稱,「雷根國際機場完全可以安全運營,畢竟我已經這樣飛了50年。」除了跑道較短之外,交叉重疊的飛行路徑可能也是導致該起悲劇的原因之一。根據官方飛行地圖,軍用直升機和海岸警衛隊直升機經常在河上低空飛行,與雷根國際機場起降航線繁忙的飛機共享一片空域。多年來,機場周圍的天空及跑道上的擁擠問題一直引發安全疑慮。「這裡就像一個繁忙的蜂巢」,美國聯合飛行員協會的發言人表示,雷根機場附近的交通流量很大。飛機航空律師兼前飛行員布勞克爾(Jim Brauchle)則告訴《華盛頓郵報》,直升機的飛行高度不得超過200英尺,而飛機則應在500英尺左右。然而由於飛機降落時必須下降高度,因此導致相撞。對此,賴特也表示,無論如何,直升機「當時都不應該在任何高度穿越民航機的飛行路徑」,雖然與民用飛行員不同的是,軍用直升機機組人員有偏離航線的自由,但他們有義務「觀察並避開」其他飛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391903/sm-64e41bbbe5c1e3225790dca25c74e06b.jpg)
過年前夕!41架次共機艦擾台「四面環台」 國軍嚴密監控應處
年關將至,國防部今(23日)一早公布最新共機動態,自昨(22日)上午6時至今上午6時,偵獲共機35架次,其中域27架次逾越中線進入北部、西南及東部空域。國防部今(23日)表示,至上午6時止,偵獲共機35架次,其中逾越中線進入北部、西南及東部空域27架次,另偵獲共艦6艘次,持續在台海周邊活動。國防部強調,國軍運用任務機、艦及岸置飛彈系統嚴密監控與應處。針對中共聯合戰備警巡,國防部表示,自22日下午5時20分起,陸續偵獲中共殲-16、空警-500等各型主、輔戰機及無人機計24架次出海活動,其中20架次逾越中線及其延伸線,進入我北部、西南及東部空域。國防部強調,國軍運用聯合情監偵手段嚴密掌握,並檢派任務機、艦及岸置飛彈系統適切應處。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4/391094/sm-0b6003f7966fbbe51b90a759cd147cdb.jpg)
過年前不平靜!「4共機6共艦、2空飄氣球」侵擾台海
我國防部今(20日)上午發布新聞稿指出,自昨上午6時至今上午6時的24小時內,偵獲共機4架次和共艦6艘,以及逾越海峽中線的2枚空飄氣球,持續在台海周邊活動;國軍持續運用任務機、艦及岸置飛彈系統嚴密監控與應處。(圖/翻攝自國防部)國防部今上午9時公布「中共解放軍進入台海周邊空域活動示意圖」,並發布新聞稿指出,自昨上午6時至今上午6時的24小時內,偵獲共軍主戰機及直升機各2架次和共艦6艘,持續在台海周邊活動;其中3架次共機逾越海峽中線,進入我西南及東部空域。(圖/翻攝自國防部)另國防部也公布「中共空飄氣球活動」,顯示國軍在昨上午8時35分時,偵獲共軍空飄氣球1枚逾越海峽中線,位於基隆西南方91浬,高度約1.8萬呎,並於當天上午9時3分消失;另在昨上午9時17分再度偵獲空飄氣球1枚逾越海峽中線,位於基隆西南方119浬,高度約1.8萬呎,於當天上午9時55分消失。對此,國防部強調,國軍持續運用任務機、艦及岸置飛彈系統嚴密監控與應處。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5/391025/sm-7240f23ab867de193aee772cfd5160ca.jpg)
桃園假日花市2024年裝新電表 30年水電困擾終於解決
有逾30年歷史的桃園假日花市,設立以來長期跟鄰近工廠借用水電,隨著用電增加,近年每逢夏日就跳電,燒毀安全裝置,修理費時又耗費鉅資,市長張善政上任後和中央跨部會協調,去年底順利裝上新電表,大幅提升用電安全也更省錢,解決30年沉痾。桃園假日花市自1994年設立迄今,位置緊鄰虎頭山風景區、桃園巨蛋及中興公園等景點,每逢假日許多民眾前來遊玩也順便賞花、買花,但82攤商長期飽受水電困擾。桃園市長張善政上任後指示農業局長陳冠義積極協助,去年底完成花市營業用電的接電作業,解決30年沉痾,攤商都很有感。(圖/中國時報蔡依珍攝)桃園假日花市總務蔡文清說,花市設立以來都是跟對面工廠共用水電錶,「寄人籬下」幫忙負擔水電費,隨著花市越來越繁榮,用電量攀升,每逢夏天就遇到跳電問題,曾2周就跳一次,燒毀保護裝置,因花市僅周末2天營業,水電工難尋,光線不足影響民眾逛攤興致,苦等修繕常半天就泡湯,且因影響自來水加壓器,沒電連帶也沒水。桃園假日花市理事長簡勝達說,多年來積極向市府爭取都沒下文,張善政選前來訪聞訊允諾幫忙,上任後指示農業局長陳冠義全力協助,陳2年來數度和台電、自來水公司、公路總局、台鐵等單位跨部會協調,終獲台鐵同意出借桃林鐵路空域廊道,順利接設電纜線,農業局也積極尋覓新的接電點設立電箱,去年底完成花市營業用電的接電作業,解決30年沉痾,「真的做到了!感受很深!」蔡文清說,隨著獨立電表,全面提升用電安全性跟穩定性,用電費預期也會大幅下降,攤商都很有感,民眾也能享受良好的購物體驗。陳冠義說,用水問題也持續協調中,會致力讓桃園假日花市成為結合採購與休閒的優質場所。張善政19日到桃園假日花市,向攤商及採購民眾拜早年,並巡攤發放福袋,受到熱烈歡迎,千份福袋瞬間秒殺,他也幫忙宣傳,因應春節採買需求,桃園假日花市18日起一連營業16天,包括除夕也不休息,鼓勵市民前往採買,為新春增添喜氣,共同迎接喜氣洋洋的小龍年。農業局表示,桃園是北部草花生產重鎮,更有「草花王國」美名,生產的盆花更是占全國總產值42%,桃園假日花市在春節過年期間,販售許多應景花卉,方便民眾增添年節氣氛,16天營業時段為上午7時30分至下午5時30分,為市民朋友提供方便多元的年節花卉採買服務。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5/386485/sm-ff765050d5d4f0e717a5ee5dcb78e4f7.jpg)
濟州航空疑遭鳥擊失事 專家揭「百克麻雀」撞機威力:像砲彈打到
南韓濟州航空7C-2216航班昨天(29日)從泰國曼谷出發,飛往南韓全羅南道務安國際機場,降落時疑遭遇鳥擊,導致起落架故障,高速滑出跑道後撞擊圍欄爆炸,造成179人罹難。專家指出,1隻重100克的麻雀與時速400公里的飛機相撞,可瞬間產生2噸重的衝擊力,相當於1顆砲彈打在飛機上。《頭條新聞》報導,專家表示,飛鳥對飛安的危害不容小覷,雖然大部分鳥類的質量不大,速度也不快,飛機卻恰恰相反。按照物理學定律,撞擊力與質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例如1隻重100克的麻雀與時速400公里的飛機相撞,可瞬間產生2噸重的衝擊力,就像一顆「炮彈」打在飛機上。鳥類為何不避開飛機?專家說明,由於飛機高速飛行的特性,使得鳥擊難以被有效規避;飛機在起飛時速度極快,可達到每小時數百公里,這樣的速度和爬升率往往讓鳥群無法及時避開。由於大部分鳥類的飛行高度與飛機下降著陸、起飛爬升的高度有所重合,因此超過9成的鳥擊事件都發生在機場或機場附近空域。專家提到,當鳥類被飛機發動機吸入,會造成動力瞬間衰弱甚至喪失,現代商用飛機通常可以憑藉另外1台完好的發動機,完成至少120分鐘的飛行,足以讓飛機找到合適的備降場。如果2台發動機同時遭到撞擊,飛機的動力大部分都將喪失,只能依靠僅有的滑翔和控制能力向迫降場前進。專家分析,此次韓國客機事故中,飛機放下起落架準備著陸時,速度和高度應該都很低,此時遭遇鳥群撞擊,確實可能造成起落架某些部件發生故障,只能以沒有起落架的狀態接觸跑道,此時飛行員很難控制飛機方向。此外,影片中可見飛機的減速板和襟翼均未充分展開進行減速。至於是鳥擊造成故障或人為疏失,仍有待調查釐清。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5/386245/sm-e60fd76803d1eeb07f029da59ff64b7c.jpg)
南韓境內「時隔22年」空難…上次奪走129條命 「降落階段」事故數最多
南韓濟州航空(JEJU Air)一架7C2216班機,南韓時間今(29)日上午9時7分降落在全羅南道務安機場時,突然失控暴衝撞在柵欄上後爆炸,消防部門也召開緊急情況通報會稱,「機上181人中,除2名人員外,預計全部死亡」。據悉,這是繼2013年韓亞航空(Asiana Airlines)空難後,相隔11年南韓航空公司再次發生死亡事故,造成3人死亡、167人輕重傷;若以事故發生在南韓國內來看,上次則是22年前,導致129人身亡。根據韓媒《Money Today》(머니투데이)報導,2013年7月7日南韓時間凌晨3時27分,韓亞航空214號航班(編號OZ214)準備從仁川機場起飛前往美國舊金山機場,卻在降落時撞上跑道盡頭的防波堤,造成3人死亡、29人重傷、138人輕傷。事故發生時,外界對於飛機墜毀的原因有不同意見,但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飛行員失誤。2002年4月15日,中國國際航空129號航班(編號B-2552),從北京飛往釜山金海機場,當時正下著小雨,且有霧氣產生,飛機在進場過程中錯過了跑道,並飛離盤旋保護空域,最終在機場以北約4.6公里處墜毀,釀成129人死亡、37人受傷,也是南韓境內至今為止傷亡最慘重的航空事故。另據《韓聯社》、《News1》報導,韓國行政安全部29日發布的《2023年災害年鑑》顯示,從2014年到2023年,韓國國家航空公司共發生了67起飛機或直升機事故,死亡人數共計59人,受傷人數則為73人其中,飛機事故發生最多的時期是2020年(14起),其次是2021年(13起)、2018年(9起)和2016年(7起)。從南韓航空和鐵路事故調查委員會公佈的《航空和鐵路事故案例手冊》指出,2013年至2022年間發生的65起飛機事故裡,52.3%(34起)是由「飛行員疏忽」造成的,其次是零件缺陷和湍流,各佔6.2%,再來是設施管理(4.6%)和引擎缺陷(3.1%);若依飛機運作階段來劃分,發生事故最多的順序為:降落階段43.1%、巡航階段23.1%、進場階段10.8%、滑行階段9.2%、起飛階段7.7%。報導指出,南韓航空公司第1起涉及機上乘客的致命事故可追溯至1980年11 月,為大韓航空(Korean Air)降落事故,由於能見度差和飛行員失誤,整架飛機失控下衝,導致機上226人裡,有15名乘客及1名空服人員死亡。此外,這次濟州航空的客機墜落悲劇被初步判定與「鳥擊」有關,而在去年1月,南韓德威航空(T'way Airlines)一架從東京成田國際機場起飛、抵達仁川國際機場的飛機,在降落之前,就有一隻鳥卡進了引擎,導致整個引擎起火,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3/386163/sm-ccf7e0053d25fe5ecdec465639bd3f95.jpg)
亞塞拜然客機疑遭俄擊落!38名乘客慘死 傳俄羅斯總統普丁道歉了
亞塞拜然航空1架客機日前在哈薩克西部城市阿克圖(Aktau)附近墜毀,造成38名乘客罹難。根據後續調查,該客機在飛過俄羅斯空域時,遭受俄方「鎧甲-S」(Pantsir-S)防空系統發射的地對空飛彈擊中,導致失事。對此,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Putin)於台北時間今天(28日)終於道歉了,但並未承諾願意負責。《CNN》報導,克里姆林宮今天(28日)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普丁在與亞塞拜然疆總統伊利哈姆•阿利耶夫(İlhamHeydər oğlu Əliyev)通電話時表示,「對在俄羅斯領空發生的悲劇事件表示歉意」。根據報導,克里姆林宮指出,該架飛機「多次試圖降落在格羅茲尼機場」,與此同時格羅茲尼、莫茲多克和弗拉季高加索地區遭到烏克蘭戰鬥機的攻擊,俄羅斯防空系統擊退了烏方襲擊。該聲明稱,俄羅斯調查委員會已立案,將調查與這起空難有關的刑事案件。另外,烏克蘭外交部長安德里•西比哈(Андрій Іванович Сибіга)在日前的一份聲明中表示,俄羅斯媒體「對墜機原因撒了謊」,並指控莫斯科當局「迫使受損的飛機穿越大海,很可能是為了掩蓋其犯罪證據。」根據外媒揭露的細節,事發客機在被飛彈擊中後,機長曾就附近3個地點請求緊急迫降,卻遭到俄方全數拒絕,甚至遭受到強烈的電子干擾,導致飛機通訊與定位系統一度失去作用,機師在不得已情況下才強行飛越裏海,最終在阿克圖墜毀。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1/385981/sm-df9fa79b03ad1a577b4fc9286e1b277d.jpg)
亞塞拜然客機遭俄擊落...外媒曝:被擊中後遭電子干擾 3度請求迫降「全遭拒絕」
本月25日,一架亞塞拜然航空(Azerbaijan Airlines)客機在哈薩克西部城市阿克圖(Aktau)外墜毀,造成38名乘客不幸罹難。事故發生後,俄羅斯航空監管機構第一時間發布聲明,宣稱該架班機遭受「鳥擊」導致墜毀。不過根據後續調查,以及機上乘客證言,都導向該客機在飛過俄羅斯空域時,遭受俄羅斯「鎧甲-S」(Pantsir-S)防空系統發射的地對空飛彈擊中才失事。如今外媒披露更多細節,表示這班客機在被飛彈擊中後,機長曾就附近3個地點請求緊急迫降,卻遭到俄方全數拒絕,該班客機甚至遭受到強烈的電子干擾,導致飛機通訊與定位系統一度失去作用,機師在不得已情況下才強行飛越裏海,最終在阿克圖墜毀。據《每日郵報》引述《亞塞拜然時報》消息,該國政府部門向媒體透露,事發時這架客機正飛過俄羅斯附庸國車臣共和國首都格羅茲尼上空,地對空飛彈應是在飛機附近爆炸,導致多塊彈片擊中了飛機的中後段,造成機身受損。(圖/翻攝Telegram)有媒體指出,當時格羅茲尼疑似遭到烏克蘭無人機攻擊,防空系統可能因此啟動。領導人拉姆贊‧卡德羅夫的侄子、國務委員會秘書哈姆扎特‧卡德羅夫也證實,25日上午格羅茲尼發生了無人機襲擊,但沒有造成傷亡或損失。還有倖存的客機乘客告訴媒體,他們在飛行過程中聽到了「2次爆炸聲」,並且感受到機身震動,還有「某些東西」甚至穿透了機身,造成部分乘客受傷。事發後,該班客機的機師立刻發出緊急要求,請求能在附近3處地點迫降,但是全數遭到俄羅斯方面拒絕。此外,該班客機在空中明顯遭受了「強烈的電子干擾」,以至於客機的GPS訊號曾經從系統中消失、無法定位。在如此惡劣的狀況下,該架客機的機師亞歷山大.卡利亞尼諾夫 (Aleksandr Kalyaninov) 決定駕機穿越裏海,飛往另一頭的哈薩克沿岸都市阿克圖,最終還在飛機墜毀前展現了精湛的飛行技巧,在這場空難中強行挽救了機上29名乘客的生命。26日,亞塞拜然各地都發起了對空難罹難者的哀悼儀式,國民們不僅降旗致哀,全國各地的交通也在中午進行,船隻、火車則鳴笛致意,一同為這起可怕的事故哀悼。(圖/達志/美聯社)對於防空飛彈擊中客機的指控,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培斯科夫(Dmitry Peskov)堅稱,「調查目前正在進行中,任何飛航事件都該由專門的航空當局進行調查,我們需要等待調查結果出爐,在調查結束之前建立任何假設都是不恰當的。」不過,俄羅斯地區由軍隊以飛彈擊中民航客機的事件,在歷史上發生過至少5次,1952年在東柏林上空,前蘇聯曾擊落一架英國維多利亞航空的客機,導致機上包含機組人員與乘客全數罹難。1978年,前蘇聯在日本附近擊中了大韓航空902航班,導致飛機迫降,2人死亡。1981年,前蘇聯又在伊朗上空擊中伊朗民航飛機,機上人員全數罹難。1983年,前蘇聯擊落了誤入蘇聯領空的大韓航空007航班,導致機上269人全數罹難。最近一次則是2014年,俄羅斯以地對空導彈系統在烏克蘭東部擊落了馬來西亞航空MH17航班,機上298人全數離難。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6/385226/sm-58face9bee48b33fad6f6e77369ff42a.jpg)
啟動年度追蹤耶老任務!北美防空司令部69年傳統…起源於「1通錯誤來電」
今天(25日)是一年一度的聖誕節,也是小朋友們最期待的節日之一,而每到12月24日平安夜這天,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都會啟動「追蹤聖誕老人」(Tracks Santa)計畫,告知大家聖誕老人即將飛至何處發禮物。不過,北美防空司令部之所以有這項淵遠流長的傳統,就要回朔至1955年一通「打錯的電話」。綜合外媒報導,全天候監控北美空域威脅的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每到平安夜這天便會執行一項特殊任務,那就是追蹤聖誕老人位置,讓大小朋友們可以在網站上即時掌握聖誕老人的最新動態,而今年是NORAD第69次實施這項溫馨計畫。根據NORAD官網顯示,聖誕老人昨(24日)已搭乘由9隻馴鹿組成的飛天雪橇「耶老1號」(SANTA1),飛往世界各地分送聖誕禮物,聖誕老人將一路途經俄羅斯、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加、斐濟、紐西蘭、澳洲、日本、南韓、北韓、中國、台灣等國家,至今聖誕老人已送出多達47億份的禮物。每到12月24日平安夜這天,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都會啟動「追蹤聖誕老人」任務。(圖/翻攝自Official NORAD Tracks Santa)事實上,NORAD早在數十年前便開始「追蹤聖誕老人」,這項任務起源來自當時1955年的一則百貨公司廣告,他們發起耶誕活動,邀請孩子們打電話給聖誕老人,沒想到廣告商竟把電話號碼誤植成「NORAD的緊急電話」,一場美麗誤會就此展開。當時正在值勤的北美防空司令部指揮官哈瑞蕭普(Harry Shoup)接獲一通來電,電話那頭傳來一個男孩的稚嫩聲音,他開始背誦自己的聖誕禮物願望清單,不過他很快便察覺不對勁,立刻質問蕭普「嘿,你不是聖誕老人對吧?」不忍破壞孩子想像的蕭普,隨即佯裝成聖誕老人低沉又愉快的笑聲回覆,「呵!呵!呵!是的,我就是聖誕老人,你是個乖孩子嗎?」事後蕭普才得知,原來是印刷錯誤所導致的誤會,不過自此NORAD每天都會接獲至少50通的「孩童熱線」電話。後來,NORAD一名工作人員開玩笑地在玻璃地圖上的北極上空,畫下聖誕老人和他的雪橇,蕭普靈機一動便開始了聖誕老人的追蹤任務,而這慣例也延續傳承至今。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0/383090/sm-afa583b746a6313bdde73106e503be3e.jpg)
第一島鏈大規模軍演的意義?美學者:共軍已能進行更高層次、更複雜行動
中共解放軍上週在第一島鏈及台灣周邊展開大規模軍事活動。對此,美國賓州大學Perry World House全球秩序資深專案經理、台灣對美遊說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TI)非常駐研究員善學(Thomas J. Shattuck)指出,解放軍透過此次地理範圍非常廣泛的軍事活動,模擬如何在第一島鏈、台灣東部與東南部對台封鎖,提升外國介入的風險與成本,也展現其在西太平洋的作戰能力,結果也顯示,解放軍海空軍已能進行更高層次及更複雜的大規模演習。據《美國之音》的報導,台灣政府上週表示,中國解放軍從本月9日到11日於浙江、福建以東一帶空域開設7處保留區,並舉行了1996年台海危機以來最大規模的海上演習,動員長達70天,包括在台灣周邊、日本南部諸島附近海域以及東海和南海,部署了將近90艘海軍艦艇和海警船,演習模擬了襲擊外國船隻和練習封鎖海上航線。台灣國防部9日在通報中國的軍事活動顯著大幅增加後,也隨即進入警戒狀態,並開設應變中心。對此,專注於研究「兩岸關係、兩岸內政及外交、台灣半導體產業,以及美國印太地區之角色」的善學,13日接受我《中央社》專訪時指出,根據公開資訊,解放軍這次的軍事活動範圍從朝鮮半島以南、日本以西,延伸到台灣海峽中線南端及台灣東側海域,比起今年5月、10月的「聯合利劍-2024A」和「聯合利劍-2024B」,地理範圍非常廣泛。善學也示警,這次的演習表明中共解放軍的海軍及海警聯合行動能力,已不再侷限於環台軍演,而是可以涵蓋整個第一島鏈,而且比起台灣南部海域,軍演焦點更側重北台灣,以及台灣東側及東南方,尤其東部海域是美國或其他國家為台灣提供武器的最可能途徑。雖然善學聲稱,他不認為中共目前能全面封鎖台灣東岸,因為缺乏足夠艦艇執行有效且全面的封鎖。然而,他表示此舉意味著共軍正在練習這種封鎖行動,而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美國或其他盟友突破封鎖的成本與風險,向外國表明「如果有人嘗試派出飛機或艦艇穿越封鎖線,很可能無法安全通過,操縱這些飛機或艦艇的人,也可能無法生還。」善學也強調,此次演習顯示,解放軍海空軍已能進行更高層次及更複雜的大規模演習,「很明顯,這類演習正是他們需要反覆操練的,若未來決定封鎖台灣、封鎖台灣海峽,或軍事入侵台灣,才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他還提醒,美方官員或許將演習視為超越台海的局勢,因此僅提到東海、南海,刻意忽略台灣海峽、台灣東部海域,認為整體態勢沒那麼嚴重;但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威脅感受度比美國更高。他認為,此種美台解讀上的差異對美台雙方都不利,因為這有機會讓中國凸顯出,美台不一定以相同的方式看待武統威脅,也讓台灣的在野黨有空間質疑美國是否真如民進黨所說,願意全力支持台灣。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82507/sm-92afd3dec654511e40c274395c3a4221.jpg)
共軍「第一島鏈大規模軍演」…北京首度回應:打獨促統不會手軟
大陸解放軍近期在總統賴清德出訪結束後,在台灣及第一島鏈周邊展開大規模軍事活動。對此,大陸國防部發言人吳謙今天(13日)首度回應此事,稱「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是否舉行演習、何時舉行演習,「由我們依照自身需求和鬥爭情勢自主決定。」有記者提問,台灣領導人賴清德近日「過境」美國夏威夷和關島。解放軍至今未發布任何舉行軍演的消息。台灣國防部稱,大陸已對沿海空域實施限制措施,近日在台島週邊部署軍艦的規模比以往都要大,國軍還成立「應變中心」,將嚴密監控解放軍動態並保持高度警惕,「請問解放軍到底搞不搞演習?大陸對上述表態有何評論?」對此,吳謙回應,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維護兩岸同胞共同利益,是人民解放軍的神聖職責。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是否舉行演習、何時舉行演習,由我們依照自身需求和鬥爭情勢自主決定。」無論是否舉行演習,解放軍在打「獨」促統方面都不會缺席,不會手軟。任何「倚外謀獨」「以武謀獨」行徑都必受嚴懲、注定失敗。至於日本首相石破茂近日發表施政演說稱,當前國際秩序面臨重大挑戰,中國航母在接近日領海海域航行,艦載機在太平洋進行上千次起降訓練;日方基於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將大幅強化防衛力量。記者也詢問吳謙,中方對此有何評論?吳謙指出,日方渲染炒作所謂「中國軍事威脅」,不過是為掩飾其擺脫和平憲法束縛、重走軍事擴張老路的慣用伎倆。事實上,中日兩國外交、防務部門一直就海空安全問題維持溝通。日方完全沒必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公佈這些數據,正好證明日方長期以來對中方艦機近距離追蹤、監視、幹擾,危害中方艦機安全,極易引發海空安全問題。吳謙補充,近年來,日方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在軍事擴張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已經引發週邊國家和國際社會強烈擔憂。「我們敦促日方汲取歷史教訓,在軍事安全領域謹慎行,多做有利於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事。中方願繼續同日方就妥善處理海空突發情況保持溝通,也希望日方同中方相向而行,顧大局、走正道,共同維護海空局勢穩定和中日關係大局。」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4/382294/sm-16d09e8a8187e417687c33098d9cdf35.jpg)
50架次共機艦台海周邊活動 22架越中線
國防部12日公布最新共機動態,11日上午6時至12日上午6時,34架共機出海,22架越中線,另16艘共鑑持續在台海周邊活動。國防部稍早表示,11日上午6時至12日上午6時止,偵獲共機34架次,其中22架逾越海峽中線,進入北部、西南及東部空域,另有16艘共鑑持續在台海周邊活動。國軍運用任務機、艦及岸置飛彈系統嚴密監控與應處。據了解,國安單位上周指出,在總統賴清德結束訪問友邦後,中共可能會有軍事行動,藍營批這是恫嚇國人。近日中共沒宣布要軍演卻大量調動機艦。國防部10日回應,解放軍在台灣周圍友明顯態釋,不僅嘗試全面封控台灣,也要拒止外軍。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陸方集結軍艦和海警船,展開自1996年來,在台灣和西太平洋地區最大規模的海上演習,為了給即將上任的川普政府發警告,表明北京會掌控台灣。專家認為,此動作除了劍指台灣也要嚇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另外美軍有3個航艦打擊群在西太平洋,共軍也要對美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