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傳播
」 新冠肺炎 病毒 肺炎 空氣傳播 防疫旅館
美國麻疹疫情肆虐11州 患者人數突破1千例「7成在德州」
美國麻疹疫情急速升溫,截至2025年5月初,全國累計病例已突破1,001例,遍及至少11個州發生活躍疫情。疫情最嚴重的地區為德州,自三個月前爆發大規模疫情以來,德州迄今共通報709例確診,占全美總數的七成以上。當中甘恩斯郡(Gaines County)成為傳染核心,郡內22,892人中已有403例染疫,感染率高達1.7%,且大多數病例集中在門諾派社群,該群體疫苗接種率偏低,社群內部連結緊密,使病毒迅速蔓延。根據《美聯社》報導指出,德州迄今為止,已有兩名未接種疫苗的兒童死於麻疹引發的併發症,其中一名為6歲孩童,另一名為8歲,兩人皆無潛在健康問題。根據德州衛生部長小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說法,其中一名死者死於「麻疹肺部衰竭」,其主治醫師對死因做出如此判定。截至目前,德州累計92人因麻疹住院。雖然疫情已有趨緩跡象,自5月初以來僅新增7例,但公共衛生人員強調,這不代表疫情已經結束。除了德州外,新墨西哥州也是另一重災區,累計71例病例,當中利亞郡(Lea County)為主要感染熱區。該州已累計7人住院,一名未曾就醫的成年人於3月6日死亡。艾迪郡(Eddy County)報告3例、多尼亞安娜郡(Doña Ana County)2例、查韋斯郡(Chaves County)1例,克里郡(Curry County)本週首次出現確診。另外在奧克拉荷馬州也通報14例確診與3例可能病例,雖尚未公布郡別,但克里夫蘭郡、奧克拉荷馬郡與塞夸亞郡曾出現公共暴露事件。堪薩斯州西南部亦累計48例,集中於格雷郡(Gray County)、哈斯克爾郡(Haskell County)與史蒂文斯郡(Stevens County),當中一人住院。其他爆發活躍疫情的州還包括印第安納州,該州8例皆集中於艾倫郡(Allen County);密西根州9例中有4例源自與加拿大安大略省疫情相同病毒株;蒙大拿州過去兩週新增3例,總數達8例,而這也是蒙大拿州35年來首次通報麻疹;北達科他州則為2011年以來首度爆發疫情,9例均集中於威廉斯郡(Williams County),且已確認進入社區傳播階段。俄亥俄州則報告34例病例與1例住院,集中於阿什塔比拉郡(Ashtabula County)與諾克斯郡(Knox County);賓州則報告15例,其中8例集中於伊利郡(Erie County);田納西州報告6例,官方證實至少3例彼此關聯,感染源尚未說明清楚。除了美國本土,北美其他地區也出現大規模疫情。加拿大安大略省自2024年10月中旬以來累計1,440例,上週新增197例;墨西哥奇瓦瓦州(Chihuahua)報告1,041例與1例死亡。報導中指出,麻疹是一種高度傳染的病毒性疾病,主要經由空氣傳播,透過感染者的呼吸、打噴嚏或咳嗽傳播。根據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說法,從2000年起美國即已被視為消除麻疹國家,但近年疫苗接種率下降,加上部分家長基於宗教或個人理由拒絕讓子女接種疫苗,使得疫情死灰復燃。目前美國麻疹疫苗接種建議為12至15個月接種第一劑、4至6歲接種第二劑。雖然疫苗效果良好,但CDC也指出,成人若有疑慮,仍可再次接種。過去接種低效滅活疫苗者(1968年前)亦應追加一劑。若社區疫苗覆蓋率高於95%,可形成群體免疫,阻止病毒傳播,但目前許多地區已低於此標準。

新型豬流感「1C H1N2」變異株潛入人群! 專家示警:具備大流行潛力
一項新研究指出,一種名為「1C H1N2」的流感病毒正於豬隻間流行,且已具備跨物種感染與人傳人的關鍵特徵,可能成為下一種大流行的疾病威脅。研究指出,這種病毒原本起源於禽流感病毒,並在1979年在歐洲被發現首次跨入豬群,且近年來在持續在歐亞地區的豬隻中傳播。但從2011年起至2024年間,這種病毒在人類身上被檢驗到29次,其中一半以上都發生在2021年之後,增加的頻率令人憂心。專家還表示,由於這種病毒能夠繞過現今大部分人的免疫力抵抗,因此具備大流行的潛力。據《富比士》雜誌報導,A型流感病毒並非人類獨有,它們在鳥類、豬、馬等動物身上同樣會出現。而在豬之中主要傳播的A型流感亞種病毒共有3種:H1N1、H1N2和H3N2。而這些病毒又各自演化成不同的遺傳譜系。這次引起關注的「1C」譜系於1979年在歐洲首次出現,屬於從禽流感傳入豬隻體內的變異譜系。研究指出,雖然1C病毒株系長期以來 只在歐亞地區的豬之間傳播,但自2011至2024年間至少29起人類感染案例,且幾乎一半出現在2021年之後,顯示該病毒從豬隻到人類的跨物種傳播事件頻率增加,讓病理學家對此感到十分擔憂。專家指出,「1C H1N2」最大的危險性在於人群普遍對它缺乏免疫力。在從美國成人身上採集的血液樣本中,僅有約三分之一的人有著可檢測到的抗體,且主要出現在1950年前出生的年長者身上。專家推測,這些長者的保護力可能來自於接觸過早期1918年流行的流感病毒株。然而,現代年輕人對此病毒幾乎毫無免疫力,而現行的流感疫苗也幾乎無法對它提供交叉保護力。研究還指出,該病毒表現出多項可在人類間傳播的特性。實驗發現,它會優先與人類上呼吸道中的受體結合、在體外人類氣道細胞中有效複製,且在模擬真實濕度條件下仍能穩定存活於氣溶膠飛沫中。該病毒還展現出高度的神經胺酸酶活性(neuraminidase activity)。神經胺酸酶是病毒表面的關鍵蛋白質,可幫助病毒逃離受感染的細胞並感染新細胞,代表著更高的傳播性。研究人員為了瞭解這種病毒的跨物種傳播能力,使用豬隻與雪貂(此為一般研究人類流感的標準模型)進行了感染傳播實驗。結果發現當以感染該病毒的豬隻被放在雪貂附近,那怕沒有直接接觸,雪貂身上也沒有出現感染異狀,但牠們身上都出現了針對病毒的抗體,代表牠們已經成功受到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先前對2009年H1N1流感病毒具有免疫力的雪貂,在1C H1N2面前也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抵抗力,代表如果1C H1N2更廣泛的出現,人群現有的免疫力系統可能無法阻止其傳播。報導指出,根據病理學界建立的「大流行」風險評估框架,1C H1N2幾乎符合所有高風險病毒的標準,包括能逃避現有免疫、結合人類受體、在人體細胞高效複製、空氣傳播穩定等。因此研究人員呼籲應該對該病毒加強監測,並將其列入高優先風險名單,以避免2009年H1N1疫情歷史重演。不過研究人員也強調,即使符合大流行風險標準,也不代表必然會導致嚴重後果。以2009年H1N1病毒為例,該支病毒雖然廣泛傳播,但多數病情相對溫和。目前暫時仍無法評估1C H1N2的致死率,不過其在豬隻中造成的感染也屬輕微,並非如H5N1禽流感般的高致病性病毒。

桃園首例本土麻疹!20多歲男「口內白斑」隔天確診 衛生局匡列22接觸者
桃園市出現首例本土麻疹個案,為20多歲男性,為日前境外移入個案匡列之接觸者之一,於3月5日自我發現口腔內白斑且臉頰、胸前及手臂處出現紅疹,主動通知桃園市衛生局防疫專線,並由衛生局安排就醫,經醫院通報疑似麻疹,並於3月6日確診。衛生局接獲通報後,立即啟動疫調及接觸者匡列等防疫措施,目前已掌握22名接觸者進行健康監測。衛生局表示,麻疹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疾病,主要透過空氣傳播,潛伏期約7至18天,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包括發燒、咳嗽、流鼻水、結膜炎,後續可能出現口腔內白色柯氏斑點(Koplik’s spots)及全身紅疹。衛生局提醒,若民眾曾於3月1日下午2點於遠傳中壢龍東直營門市者,如出現上述疑似症狀,應立即佩戴口罩並撥打衛生局防疫專線0800-033-355,聯繫防疫人員協助安排就醫。(圖/桃園市政府衛生局提供)衛生局強調,接觸者應自主健康監測18天,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佩戴口罩,也要避免接觸小於1歲嬰兒、尚未完成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接種之幼童、孕婦或免疫不全病人。如出現疑似症狀,切勿輕忽或自行就醫,應進行自我隔離,並主動通知衛生單位,由衛生單位通知醫院預先規劃好動線,再行前往就醫,避免接觸到其他等候看診的人,防止疫情擴散。衛生局也呼籲應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疫苗的幼兒至麻疹流行地區;一般民眾(特別是1981年後出生的成人)如計劃前往流行地區,出國前2至4週可先就醫諮詢評估是否需自費接種MMR疫苗。如有任何疑問,民眾可撥打市民諮詢服務熱線1999或防疫專線0800-033-355洽詢。(圖/桃園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麻疹疫情蔓延引發民眾恐慌 專業醫提醒「流感」才是大魔王
近期國內發生多起痲疹感染案例,引發民眾的恐慌與擔憂。而兒童急診科醫師謝宗學認為,其實只要做好幾個防護重點,台灣的麻疹疫情是可以獲得有效控制的。但與此同時,謝宗學醫師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流感」才是真正危害健康的大魔王。謝宗學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最近有家長因學校防疫宣導需配戴口罩的規定感到疑惑,認為麻疹是空氣傳播,普通口罩似乎無法完全預防。同時也有家長提到,孩子在五至六歲時接種了第二劑麻疹疫苗,是否真的不必擔心感染麻疹?對此,謝宗學醫師解釋,雖然麻疹的空氣傳播特性讓普通口罩的防護效果有限,但佩戴口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範流感,特別是在冬季病毒高峰期。謝宗學醫師說明,麻疹病毒的傳播特性確實讓其具有高度傳染性。病毒可在空氣中漂浮兩小時,因此只有N95口罩能提供有效防護。但多數兒童在一歲接種第一劑麻疹疫苗後便具有初步保護力,五歲接種第二劑後,保護力可延續至二十歲。根據台灣的疫苗接種數據,約97%的兒童已完整接種兩劑疫苗。因此,較易感染麻疹的族群主要為一歲以下尚未接種疫苗的嬰兒,以及二十至四十五歲間的成年人。謝宗學醫師表示,麻疹的致死率因各地營養狀況、疫苗接種率與醫療水平的不同而有明顯差異。根據2023年WHO的統計,全球麻疹致死率約為1%,其中非洲達1.6%,而美洲與歐洲的致死率則分別為0.27%和0.07%。台灣由於國民營養狀態良好,疫苗接種率高,加之醫療體系完善,麻疹的威脅相對較低,且不至於引發大規模疫情。儘管如此,謝宗學醫師還是提醒,應避免帶孩子進入人群密集的密閉空間,保持個人衛生習慣,並確保按時接種麻疹疫苗。此外,罹患麻疹的人在出疹子前後四天具有高度傳染性,此期間應避免外出,以免擴散病毒。除此之外,謝宗學醫師認為,在冬季病毒流行期,真正需要高度警惕的是流感疫情。流感病毒透過飛沫傳播,普通口罩能提供良好的防護效果。謝宗學醫師甚至直言「我為流感才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真正危害健康的大魔王」,更提醒民眾,尚未接種流感疫苗的人應盡快完成接種,以減少感染風險。

麻疹足跡「搭過北捷」釀恐慌? 診所:疫苗搶打潮來了!
傳染力極高的麻疹疫情創下5年新高,中部醫院發生麻疹群聚事件,目前已經累計16例感染,被匡列的接觸者高達3000人,可傳染期間的足跡更遍及北、中、南,其中有確診者搭過台北捷運,更令大眾恐慌,有診所透露許多民眾紛紛來詢問麻疹疫疫苗,搶打潮似乎湧現。去年12月10日一名越南探親的境外移入個案,為此波群聚的指標個案,該個案同班機旅客也感染麻疹屬於境外移入,指標個案因就醫造成醫院群聚,從去年迄今累積21例本土麻疹病例,以及12例境外移入。相關接觸者將監測到1月23日。麻疹的高傳染力可1人傳20人,因此引起不少民眾恐慌,部分診所紛紛公告「麻疹疫苗已缺貨」,更表示叫貨也得等到2月底。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疫苗」屬混合疫苗,如本身自己曾經有打過兩次麻疹疫苗,就不用太擔心,不用跟風去打,但如沒接種過2次疫苗者,確實要去補打。但黃立民認為,這一波疫情看來都是發散的,代表民眾有抗體比例應該很高,這一波疫情應該不會這麼嚴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表示,目前台灣麻疹疫苗接種率達9成以上,面對這一波疫情,不用過度擔心。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表示,麻疹疫苗注射有分常規的嬰幼兒公費接種,成年人如沒完成接種、沒有抗體的才要接種,第二種則是特定高風險族群,包含有可能接觸到患者的醫護人員、到麻疹流行區國家且沒接種過者等,把疫苗讓給真正需要的人。台大感染症專家、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麻疹雖然傳播力高,但透過空氣傳播的機率較低,多數還是透過接觸跟飛沫傳染,應該避免去人多擁擠處。

麻疹傳染力超強1傳20人 醫曝:病毒飄空中2小時仍存活
疾管署7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麻疹確定病例,我國去(2024)年迄今累計33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其中21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病例,而因為染疫者四處跑,各縣市政府公布活動足跡。對此,義大醫院社區醫學科主任、家醫科主治醫師盧易呈表示,麻疹傳染力強,「可1傳20人」,建議2類人出國前打自費疫苗。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病患及家屬進出醫院,或民眾出入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等,應做好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另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落實詢問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據《中時新聞網》報導,盧易呈表示,新冠可以1傳5到8人,麻疹傳染力更高,文獻顯示「1個病人可傳10到20人」,不僅透過一般接觸跟飛沫傳染,也能靠空氣傳播,麻疹患者待在房間,空氣飄著麻疹病毒,就算離開後2小時,健康者進入都可能被傳染。盧易呈說,因國內病例不多,國內麻疹疫情不會太嚴重,但隨寒假、農曆年假到來,建議議未滿44歲、6個月至1歲嬰兒,如果沒接種疫苗,要去泰國、日本等等病例較多國家,建議自費種麻疹三合一疫苗(MMR)。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另建議1981年(含)以後出生者,如獲悉前往東南亞國家等流行地區,可經醫師評估接種疫苗後再出國,以降低感染風險。

孩子發燒咳嗽別小看! 恐是「感染1病」需住院治療
近年來,幼童感染肺炎鏈球菌的案例逐漸增加,尤其是進入幼兒園後的感染風險更高。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每年約有數百名5歲以下幼童因肺炎住院,其中肺炎鏈球菌感染佔據重要比例。從咳嗽到住院 注意感染警訊2歲半的呂小弟因反覆發燒、持續咳嗽而就醫,情況嚴重到夜間咳到嘔吐,嚴重影響睡眠與生活。經診斷確診為肺炎,所幸經過5天住院治療後逐漸康復。呂小弟的媽媽回憶,孩子一開始只是發燒咳嗽,我們以為是普通感冒,沒想到症狀越來越嚴重,甚至晚上咳到吐,真的讓我們擔心又心疼。這樣的經歷不僅讓全家陷入恐慌,也為日常生活帶來極大困擾。門諾醫院小兒科鄭永隆醫師表示,類似案例在門診並不罕見,特別是在季節交替時節更需警惕。肺炎鏈球菌 施打疫苗降感染風險鄭永隆醫師指出,「肺炎鏈球菌」是肺炎的主要致病菌,傳染力極高,可透過飛沫或空氣傳播。嬰幼兒和免疫力低下者是高風險族群,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演變為大葉性肺炎。當前疫苗接種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我國已將其納入幼兒常規疫苗,建議分別在2個月、4個月和12個月接種三劑基礎劑。4歲時接種追加疫苗 強化免疫保護力鄭永隆醫師強調,疫苗保護力會隨時間遞減,加上幼童入園後接觸人群增多,感染風險大幅提升,建議在4歲時接種追加疫苗,以強化免疫防護。研究顯示,完整接種疫苗的幼童,不僅可降低感染風險,即使不幸感染,症狀也較輕微。為了孩子的健康,請在適當的年齡帶他們完成疫苗追加,一起守護孩子健康成長的未來。

乘客疑染致命病毒!德火車站急封閉 馬堡病毒死亡率達5成
伊波拉病毒(Ebola)入侵歐洲?德國北部漢堡火車總站(Hamburg Central Station)一座月台2日一度封鎖,原因是一對從東非盧安達入境的情侶疑似感染危險病毒,他們在火車上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經了解,他們疑似感染了與伊波拉病毒同一病毒家族的「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而這種病毒已在當地造成9人死亡。馬堡病毒與伊波拉病毒同屬同一病毒家族,皆可導致染病者出現嚴重出血的症狀。(圖/達志/美聯社)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外媒報導,2日上午,一名26歲的醫科學生與他的女友剛從盧安達飛抵法蘭克福,同日下午,兩人在搭乘火車期間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由於該醫科生在盧安達期間,曾治療患有馬堡病毒的患者。當地警消獲報後不敢大意,立即將兩人送往專門治療熱帶疾病的埃彭多夫大學醫院(UKE)治療。另外據德國《世界報》(Die Welt)引述當地消防隊發言人說法,「他在火車上開始嘔吐,懷疑自己身體出了問題,隨後打電話給消防隊」,通報後,火車上的其他乘客隨即被疏散,該區域也被封鎖數小時。盧安達目前爆發馬堡病毒疫情,馬堡病毒與伊波拉病毒同屬同一病毒家族,皆可導致染病者出現嚴重出血的症狀,而盧安達自9月27日首例病例被通報以來,已有至少9人死亡,數十人感染。這種疾病不會透過空氣傳播,可能透過接觸果蠅或接觸果蝠(fruit bats)傳播,也可能因無保護措施的性行為或皮膚傷口,透過體液人傳人傳染。這種病毒最早在1967年現蹤,因德國馬堡及法蘭克福實驗室工作人員感染一種未知病毒,接著又在塞爾維亞被發現,經溯源,疫情源自一批受感染的綠猴。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感染馬堡病毒者可能出現發燒、頭痛、嘔吐、腹瀉等類似流感症狀,致死率高達5成。

H5N1禽流感病毒突變「可空氣傳播」 恐擴散哺乳動物和人類
H5N1禽流感病毒過往只會影響禽鳥,對雞隻具有高致病力,常造成大量雞隻死亡,但病毒會不定時基因突變,衍生新品種,導致原來僅感染禽類的流感病毒,變得可以影響人類,日前美國首度在乳牛中檢測出H5N1禽流感病毒,且其中一種亞型的病毒株可以透過空氣傳播給雪貂,恐對人類造成威脅。根據《SciTechDaily》的報導,美國於3月首次在乳牛中發現高致病性的H5N1禽流感病毒,到5月疫情已蔓延至9個州,不過目前牛隻之間的傳播方式仍不清楚,然而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類似的H5N1毒株(亞型進化枝2.3.4.4b)能夠透過空氣傳播給一小群雪貂,該毒株此前曾於2022年在養殖水貂中引發疫情。報導中指出,這是H5N1分支2.3.4.4b病毒首次被證明具有空氣傳播的能力,領導這項研究的賓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也表示,研究結果表明這些病毒正在進化以感染哺乳動物,並可能增加對人類的風險,「雖然沒有證據表明目前影響乳牛的H5N1 病毒株能夠透過空氣傳播,但我們的研究表明,該病毒家族的另一個成員已經進化出一定程度的空氣傳播能力,這一發現強調了持續監測這些病毒的進化及其擴散到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哺乳動物的重要性」。研究團隊發現,雪貂的呼吸道在病毒感染和傳播方面與人類更為接近,因此他們將已感染H5N1病毒株的雪貂與未感染的雪貂放在同一籠子裡,以測試病毒的「直接傳播」。在另一組實驗中,他們將感染和未感染的雪貂放在能防止物理接觸的籠子中,以測試「空氣傳播」。結果顯示病毒透過「直接傳播」傳染給75%的雪貂;在「空氣傳播」測試中,經過9天約有37.5%的雪貂通過呼吸道飛沫感染,且感染的病毒量較低。此外,研究還發現雪貂病毒株含有一種稱為「PB2 T271A」的突變,這種突變降低了感染雪貂的死亡率和空氣傳播機率,「這些結果表明,『PB2 T271A』的突變增強了病毒的複製,促進了雪貂之間的病毒傳播。理解這些病毒突變的作用,意味著我們可以監測目前流行的H5N1病毒株中是否出現類似突變」。研究發現從雪貂中觀察到的該病毒株傳播率低於典型的流感大流行病毒,「我們研究的雪貂在感染病毒9天內只傳染給不到40%的接觸者,而流感大流行病毒通常只需3到5天就能透過空氣傳播給75%至100%的接觸者」,研究團隊還發現,該病毒的感染劑量較低,這意味著即使少量的病毒也會引起感染。

冬季的食物中毒 上吐下瀉小心諾羅病毒!
每到了這個時節,一定會成為熱門話題的就是「病毒感染」。雖然本季流感相較往年更為流行,但許多人也因此事先做好了防範對策。然而相較之下,諾羅病毒的相關資訊卻並不廣泛。諾羅病毒是一不小心就會迅速感染的疾病,一定要小心防範。小小尺寸的大傳染力 冬季食物中毒的主因諾羅病毒是一種每到了寒冷季節,就會攻擊人類腸胃的病毒。然而,大部分人其實對這種病毒並不了解,究竟諾羅病毒有哪些特點呢?「諾羅病毒直徑僅約三萬分之一公厘(細菌的三十到一百分之一),但感染力卻非常強,只要十到一百個左右的病毒,就能造成感染。患者一克的糞便中,病毒數便高達一億以上,因此只要一不小心讓微量的病毒進入體內,就有可能發病。諾羅病毒雖然全年都會造成感染,但病毒喜好低溫、低溼度的環境,且能藉由乾燥的空氣傳播得更遠。此外,當人體體溫下降時,免疫力就會隨之降低,因此冬季是諾羅病毒的流行期。」(入谷榮一醫師,以下皆同)那麼,遭到這麼強力的病毒感染後,身體會出現什麼症狀呢?「經過一到兩天的潛伏期後,病人就會開始出現腹痛或噁心感,引起嘔吐和腹瀉。低於38度的低溫發燒,且並不常見。發病後約一到兩天就會自然痊癒。通常幼兒和高齡者的症狀會比較嚴重。因此,除了是與餐飲店相關的特殊病患,通常並不會檢查是否為諾羅病毒。因為即使知道是諾羅病毒,也沒有特效藥。遇到症狀嚴重的時候,也只能採用對應療法,根據症狀服用退燒或止瀉藥。不過相關症狀都可以透過服藥緩解。再來就是吃流質食物、確實補充水分、取得充足睡眠讓身體休息。」也就是說,諾羅病毒所引起的,是感染性腸胃炎,換言之就是「冬天的食物中毒」。病毒的散播可能 就在不知不覺間「就算症狀緩和,之後的一到兩週內,偶爾有甚至長達一個月的時間,糞便中依然可以檢驗出病毒。換句話說,當事人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發生了二次感染。尤其是公共廁所更要特別注意。感染者所排泄出來的病毒會附著在使用過的馬桶,或飄散在隔間裡。若沒有確實消毒就十分危險。然而球友要知道的是,酒精消毒劑對諾羅病毒並沒有任何效用。基本上只有熱水和含氯消毒劑(次氯酸鈉)才能達到預防的效果。」原來如此,即使幾乎已經沒有任何症狀了,自己還是有可能成為到處散播病毒的「宿主」,千萬要小心喔。【解說】入谷內科診所所長入谷榮一呼吸器專科、過敏專科、癌症治療認證科、日本臨床營養協會保健食品諮詢師。針對多種壓力與現代醫學難以治療的問題,藉由草藥自然療法尋找解決方法的作法備受好評,並開設日本首創草藥專科門診。平時診療多以講求實證的現代醫療為主,但對草藥與芳香療法也有深入研究。近期著有《打造美麗的草藥習慣》(暫譯,經濟界出版)。本文出自ALBA阿路巴高爾夫雜誌第49期

流感攀十年高峰! 專家示警:禽畜病毒「跨物種傳播」勿輕忽
台灣流行性感冒疫情大幅升溫,可謂近十年來最高峰!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被視為2024年一大挑戰。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列出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歷史疫情,並指出病毒基因重組成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再大量散播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風險不可輕忽。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人數回升人類於1918年發現流感不斷變異。COVID-19興起後,流感疫情也上升。目前台灣流感疫情以A型(65.7%)為主,B型(27.1%)其次。流感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等。流感高風險患者與COVID-19相同,因此疫苗的施打策略也相同,除醫護人員外,以高風險族群為優先施打對象,避免感染流行性感冒後轉為重症的風險。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許辰陽醫師表示,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都屬於輕症,如發燒、倦怠、頭痛、咳嗽,甚至噁心嘔吐、骨骼肌肉痠痛等一般症狀,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如熱痙攣、腦膜炎、心肌炎等症狀;孕婦可能會有早產風險等。▲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屬於輕症,如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代表台灣的流感疫苗的接種率仍不足。民眾務必在生活中要提高防疫的警覺,除了要施打XBB.1.5疫苗以及流感疫苗,在出入公共場合與醫療場所應配戴口罩。專家提醒,從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通報紀錄顯示台灣2023年流感接種率,65歲以上長者只佔5成,學齡前幼兒佔6成,須持續注意流感疫苗中脆弱族群(如:年長者、孕婦、兒童、慢性病患者)施打情況,此外,克流感藥物使用、臨床照護也皆須提高警覺。流感病毒容易變異 每年都需接種過去流感包含三價、四價疫苗,現今台灣在可負擔情況下實施四價疫苗施打。然而,人畜共通傳染、流感病毒變異,使得流感疫苗不斷重組。人類流感疫苗發展呼應COVID-19疫苗快速演進,與病毒快速變異、人類生態環境破壞、氣候變遷有關。流行性感冒一直受到科學界與醫界的關注,並投入許多資源研究流感疫苗,主要仍是流感病毒容易造成世界流行,也會出現地方流行。造成流行的原因在於流感病毒中抗原基因轉移(antigenic shift)與抗原基因漂移(antigenic drift)2種機轉影響,當2株不同的病毒在適合的宿主內,就可能使得2株病毒的抗原基因出現變異產生新病毒株,造成大流行,例如1957年亞洲流感與1968香港流感便是如此。新病毒株可能在人類族群內或不同動物群體內經過馴化後,表面抗原出現些微變異,引發季節性的流行,也因此每年都需要接種流感疫苗。由於季節性流感已在人類族群內存在一段時間,通常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通常不會出現重症案例,流行趨勢會較抗原轉移造成之流行來的小型。2023至2024年流感季分離病毒株有H1N1、H3N2、B Victoria等病毒株,這與每年接種得流感疫苗能否提供保護有重要的關聯,如今年所施打的流感疫苗為四價流感疫苗,也就包含針對前述幾種病毒的抗體。進一步證實WHO今年對於流感病毒株的預測正確性,目前施打的疫苗可有效提供對現行流感病毒株保護力,專家呼籲尚未施打流感疫苗的民眾,應盡速接種疫苗。流行性感冒跨物種傳播風險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病毒包含:H1N1、茲卡、伊波拉、MERS等,因生態環境問題,病毒傳播至不同物種之間,基因重組機率越來越高。研究發現,蝙蝠身上帶有多種病毒,通常不會直接傳染給人類,而是先感染中間宿主如:穿山甲、水貂、紅狐等,產生病毒基因重組,利用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由人類大量散播這些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Spillover)。根據《刺胳針》(Lancet)發表一項研究指出,人類經過全球變遷、氣候變遷、土地利用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森林砍伐,人類與動物接觸生態環境改變,原本人類與動物生長在兩個平行世界,因上述人為破壞,使病毒在人類與動物之間有機會產生基因重組,而出現新變異株,這些新變異株經過全球人類傳播而擴散,最後可能逆傳染給動物。若不重視人畜共通傳染外溢、反外溢風險,將不斷出現新變異株,研發新疫苗對抗病毒變化將會變得相當困難。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十分需要關注,目前常見禽流感如H5N2、H5N1、H7N9、H10N8等、豬流感H1N1、馬流感H3N8、H7N7。其中禽流感主要在候鳥與家禽中流行;豬流感源於家禽與豬隻間傳播,由於豬隻與人類生活環境關係密切,當豬隻感染禽流感,同時又帶有哺乳類的流感抗原時,就有可能產生新病毒,進而傳染給人類造成大流行;馬流感於馬群間傳播,多數為呼吸道輕症,H3N8致病性較強,感染馬隻併發細菌感染風險較高,偶有獸醫或飼主因高濃度接觸受感染報告。▲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需要關注,常見如禽流感、豬流感、馬流感。(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杜絕病毒 三段防治達到宇宙健康以流感為例,很多中間宿主可能成為傳染病流行的源頭。因此,需面對不同的傳播途徑,包括水或空氣傳播。為了杜絕傳染病的發生,必須構建一個三段防治的架構。在傳染病發生之前,努力避免接觸和避免病毒與共同動物混合,從而防止基因的重新組合;在次段預防中,基因監測變得至關重要;第三段預防則是指希望在傳染病爆發之後,能夠採取有效手段預防進一步擴散和傷害的發生。【影片這裡看】健康智慧生活圈線上直播–宇宙健康防治傳染病大流行-新冠肺炎EG.5/JN.1疫情盛行

感冒還是確診分不清? 醫師一圖揭「最大差異」授5招預防
新冠肺炎全球肆虐超過3年,雖然如今疫情警戒已經下降許多,但病毒仍存活且不斷地變化中,加上近期天氣變化感冒的人數增加,讓許多民眾分不清楚自己究竟是確診新冠肺炎還是感冒?對此,台灣中醫預防保健協會創會理事長樓中亮就分享圖表,列出新冠病毒、Omicron變種病毒、一般流感及感冒的症狀特徵,並提醒民眾5大自我保護守則。樓中亮醫師分享感冒和確診等症狀大解析。(圖/翻攝自樓中亮中醫博士臉書)樓中亮醫師在臉書粉專「樓中亮中醫博士」發文表示,新冠病毒的症狀常與一般感冒、流感有眾多相似之處,但透過症狀特徵,還是可以分辨出不同,像感冒會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以及1-2個全身性症狀;新冠肺炎則是發熱、乾咳、乏力為主要表現,少數有鼻塞或流鼻涕,失去味覺嗅覺、肌肉痠痛、腹瀉等症狀。樓中亮醫師利用圖解,分析不同症狀會由不同方式找上門。(圖/翻攝自樓中亮中醫博士臉書)另外,樓中亮醫師也指出,感冒原因通常是著涼、淋雨、過度疲勞、免疫力下降等造成;流感則一般發生在交換季節時,病毒透過飛沫傳染,往往是一群人同時感染;至於新冠Omicron的感染途徑,分為空氣傳播和接觸傳播,前者是咳嗽和打噴嚏,後者是觸碰帶有病毒的物體、表面或握手等親密接觸後,再觸碰口鼻或眼睛。最後樓中亮也列出5大守則,提醒民眾做好自我保護,包括「減少出遊」、「避免前往人多的地方」、「戴上口罩」「正確洗手」、「提高免疫力」,樓中亮指出,若有患者在你附近咳嗽,戴口罩能預防感染的機率,且要經常更換口罩。此外,洗手建議洗約20秒鐘,尤其進食前、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及電梯後,都要再洗手;最後,保持健康的食習慣和規律運動,平時可以補充維他命C,都有助於加強免疫系統。

她罹患結核病趴趴走 有病不醫被抓至少關押 45天
美國華盛頓州發生一起罹患肺結核的女病患不願治療又拒絕隔離,還到處趴趴走,加上女患者沒有出庭,被認為藐視法庭,上周終於被強制逮捕並拘留在登記在監獄的負壓室。一名有肺結核女子有病不治療又拒絕隔離,上周被警方逮捕。根據多家美媒報導,這名在法庭文件中被稱為V.N.的婦女,去年1月首次被華盛頓州皮爾斯縣(Pierce County)高等法院下令進行非自願拘留,因為衛生官員已做出合理努力,但這位女患者不願配合。3月時庭審,女患者也未出庭,因此被認為藐視法庭,她在5月30日時已被警方逮捕。據了解,結核病是一種致命且具有傳染性的傳染病,當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就會透過空氣傳播。根據官方回應,這名女患者不會面臨刑事指控,但已被命令在監獄中至少關押 45天,「根據她的情況,她可以提早或延遲離開…我們希望她會選擇接受治療結核病治療」。其實類似的事件也在2007年發生,一名感染罕見的廣泛抗藥性肺結核(XDR TB)的美國律師,他無視散播病菌危險遊歷歐洲多國,甚至從加拿大開車返美,他的行徑不僅令大西洋兩岸衛生當局緊張,也讓大意放行的美國關防員遭調職。

飛利浦開啟空氣清消新紀元 白殺戰隊齊發上市
全球照明領導者昕諾飛(阿姆斯特丹歐洲證券交易所代碼:LIGHT)應用35年專業紫外燈消毒經驗,推出飛利浦UV-C空氣消毒機(大/中白殺)和紫外線空氣消毒殺菌機(小白殺),以業界齊全、可對應各類型空間需求的各機型,為商辦與民眾提供乾淨好空氣。近日全球多國極端高溫屢破歷史紀錄,台灣連日逼近40度的高溫讓人離不開冷氣房,隨著民眾待在室內的時間增加,門窗緊閉的環境再加上人流所帶入、累積的病毒,讓仍不可輕忽的新冠變種病毒、以及隨之於秋冬接棒流行高峰的流感病毒等空氣中有害物質逐漸累積勢力、伺機而動。「用酒精消毒物品表面已經成為全民日常」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林應然醫師提醒,「WHO世界衛生組織已證實2,氣溶膠傳播為 COVID-19 主要傳染途徑之一,而據觀察,病毒持續不斷變種,在後疫情的風險下,民眾與病毒共存已成為必然趨勢,運用紫外線消殺解決方案,降低空氣傳播的風險是阻斷疫情擴散的主要方法之一,不但很有消毒殺菌效果,也非常經濟環保」。飛利浦秉持著35年的紫外線照明經驗,透過實驗室反覆實驗和延續國外成功案例,一貫精準地為人們打造由裡到外的安心生活環境,讓消毒不再只是「表面」功夫。飛利浦倡議除了雙眼可見的物品要消毒,吐納的空氣也需要徹底清消-空氣潔淨除了仰賴傳統空氣清淨機濾的功能之外,還需要多一機UV-C空氣消毒機進行空氣消毒。飛利浦擁有市面上超完整的空氣消毒產品線,齊備全系列機種,不論是公共或居家場域,皆提供更精準、更全面的空氣消殺解決方案。飛利浦全面守護生活中的各大場域,安心的生活,就得從呼吸乾淨空氣開始。飛利浦UV-C空氣消毒機-超級大白殺,內嵌4支紫外線燈管迅速殺除空氣中細菌;移動輪設計無須固定安裝,輕易實現全領域消殺。(圖/昕諾飛Signify提供)飛利浦第一代UV-C空氣消毒機-超級大白殺,自推出以來廣受消費者喜愛,其安全高效、和人機共處的產品特點,讓各大公共場域、餐廳、辦公室、醫療場所和民眾私宅紛紛添加一機。為符合不同空間的使用需求,飛利浦持續推展適用各情境各場域之空氣消毒解決方案;新推出之紫外線空氣消毒殺菌機(小白殺)及UV-C空氣消毒機新機型種(大/中白殺)承續第一代空氣消毒機將空氣以循環方式吸入再以UV-C燈管淨化後排出之安全有效技術,並依照坪數大小和使用習慣為每一位顧客提供最貼近實際需求和使用習慣的商品。單人小宅防疫神助手「小白殺」一指消除空氣中有害病菌飛利浦紫外線空氣消毒殺菌機-小白殺,承襲UV-C空氣消毒系列簡易使用、安全操作之傳統,在使用上無紫外光外洩疑慮,輕巧的桌上型大小可以讓使用者走到哪清消到哪;全新「靜音模式」更可讓使用者即使在睡夢中都不需關閉機台,靜享乾淨空氣。飛利浦紫外線空氣消毒殺菌機-小白殺,使用全程無紫外光外洩之疑慮;可人機共處之特性讓使用者不需受限使用空間與環境。(圖/昕諾飛Signify提供)三重空氣消毒機制 「中白殺」「大白殺」為各場域高品質空氣把關飛利浦空氣消毒機,延續第一代的產品優勢,推出適合家戶場域使用的「中白殺」、「大白殺」;透過結合HEPA、活性碳濾網和UV-C紫外線消毒燈三重空氣過濾和消毒機制,可以有效對空氣中有害病原體進行消毒。消費者可以依使用場地大小選擇「中白殺」或「大白殺」兩款空氣消毒機。即日起,在全台各大線上通路皆可以NTD $8,900的價格入手飛利浦紫外線空氣消毒殺菌機(小白殺),和以NTD 19,900及NTD 29,900購得飛利浦空氣消毒機(中白殺和大白殺)。透過簡單的增添一機,為居家環境及所在場域提供更安心、更有保障之乾淨空氣。

防疫神隊友!UV-C紫外線殺菌燈守護家人的健康
轉眼間新冠肺炎已肆虐全球超過2年半的時間,而台灣政府的防疫政策也逐漸由「清零」轉向「與病毒共存」的潮流趨勢,全球照明領導者昕諾飛(阿姆斯特丹歐洲證券交易所代碼:LIGHT)近日針對台灣民眾之防疫態度進行網路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六成的受訪民眾對與病毒共存表達憂慮,更有五成以上受訪民眾表示自外返家後除了確實洗手、更換乾淨衣物外,還會以酒精清潔、擦拭外出攜帶的物品表面;另外,家中有無法接種疫苗的幼童及具有高風險因子長輩的民眾中有九成的受訪者表示,對於家人需暴露於病毒威脅中感到十分憂慮。戴口罩、勤洗手、酒精消毒已無法滿足防疫需求;而對於新冠肺炎可透過空氣傳播(氣溶膠),近七成的受訪民眾表達了空氣也需要經過消毒的看法。許多消費者更開始積極尋找再進一步的有效方式,以杜絕病毒的滲透入侵。飛利浦UV-C紫外線快速消殺酒精擦不到的惱人病菌飛利浦基於35年對照明的研究,使用被證實可有效滅活細菌和病毒的UV-C紫外線輻射來除滅隱藏在空間中的病菌。配備於飛利浦UV-C殺菌燈和空氣消毒機的UV-C紫外線消毒光源,經波士頓大學在病毒實驗中證實,可以在9秒內以每平方釐米5毫焦耳(mJ/cm2)的輻射劑量,成功滅活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達99%,若使用每平方厘米 22 毫焦耳輻射劑量照射25 秒,更可殺滅 99.999% 新型冠狀病毒,有效對空間物體和物件表面進行消毒殺菌。飛利浦UV-C紫外線殺菌燈系列 「銀小殺」、 「大白殺」雙殺出擊秒殺病毒,替環境中空氣及物品表面進行全面消毒殺菌。因應空間大小選擇合適機種,保護健康一把「照」小巧便於移動、變換使用位置的桌上型版本¬-飛利浦UV-C感應語音殺菌燈,暱稱「銀小殺」簡化了使用介面並加強語音提醒功能;一指啟動的直覺式設計、簡約的機身外型以及將使用者的安全放在首位的三重保護機制,確保使用者不會無意中遭受紫外線的傷害。隨時利用15-45分鐘的短暫時間展開「領域性消殺」,替環境中空氣及物品表面進行全面消毒殺菌,在空間較大的環境中,病毒清消更為困難,為了有效殺滅有害病毒,保障健康,例如各大托嬰中心、月子中心、教育機構、餐飲集團紛紛採用暱稱「大白殺」的飛利浦UV-C 空氣消毒機,而為了方便民眾辨識,飛利浦特別為此些場所製發「UV-C殺菌安心場所」標章,讓入內民眾能多一份安心。

坐車廂哪裡最能防新冠?研究直言:都差不多 但「中間空氣流通最差」
雖然世界各國紛紛走向與新冠肺炎共存,但面對不斷變異的病毒株,維持防疫措施仍然是重要手段,尤其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要怎麼降低乘客感染風險?來自劍橋大學與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指出,民眾搭車時,無論位於車廂哪個位置「感染風險都差不多」,但研究也給出建議,如果車廂人數少於50%,保持社交距離;如果車廂人數多於50%,最好避免坐在車廂中段,因為那裡空氣流通最慢。走向與病毒共存,了解大眾交通工具內空氣傳播模型,對於降低乘客和機組人員感染風險至關重要;由劍橋大學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合作的研究近日被發表在期刊《室內空氣》(INDOOR AIR),此研究模擬在真實火車車廂中的空氣流通模型,希望能夠找出車廂哪個地方「最安全」。不過研究作者德克賴伊(Rick de Kreij)表示,雖從空氣流通的角度來說,車廂中段的空氣流通最慢,因此如果感染者位於車廂中段,病毒感染其他旅客的可能性較高,但乘客根本無法得知感染者確切位置,因此對一般民眾而言,不論坐在車廂哪個位置,感染風險其實都差不多,因此在空氣不流通的車廂內,「戴口罩比保持社交距離更能降低感染風險」。德克賴伊也建議,當車廂承載量未滿50%時,維持社交距離仍然有效,「並戴上高質量口障,它不僅可以保護你免於新冠肺炎的侵害,還可以保護你免於其他常見呼吸道疾病侵害」,相反在車廂承載量超過50%時,則建議盡量遠離空氣較不流通的中段位置。研究也指出,實際上有許多因素會影響火車車廂上的傳播風險,包括乘客是否接種了新冠疫苗、是否戴好口罩,還有車廂擁擠程度等,這些因素中任何一項改變都可能改變風險水平,德克賴伊表示「這就是我們關注相對風險,而不是絕對風險的原因」,此外研究也建議業者應增加車廂內通風系統保護乘客。

台灣將與病毒共存? 台大專家籲做7件事:讓環境病毒大減
台灣連日來確診個案高居不下,相較於新冠的原始病毒株及其他變異株,Omicron變異株的傳染力更加強大,與病毒共存似乎勢在必行;台大醫學院環境職業醫學科教授兼主任蘇大成受訪表示,病毒本身是奈米微粒大小,屬於生物氣膠,容易懸浮在居家或辦公室環境當中,若通風不良便會累積愈來愈多,因此列出7項重點,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減少受病毒感染的機會。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有研究發現,氣膠中的新冠病毒可持續存活、保有感染力一陣子,且目前出現的感染事件多在大眾運輸、公寓、商場等地傳染,蘇大成表示,這恰恰證實了病毒會在密閉空間中靠著空氣傳播,同時,空氣污染也會影響人體免疫功能,有極高機率使確診者的病情更加嚴重,因此防制空污也相當重要。為此,他呼籲民眾做到以下7件事,盡量減少週遭環境的病毒量。1.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打開門窗,讓新鮮空氣在居家或辦公環境中流動,假如受限於風向的自然變化,則建議諮詢專家後加裝排風扇使用。蘇大成建議,「如果可以,盡量減少去密閉空間」。2.勤加擦拭物體表面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會在光滑的金屬和塑膠固體表面上存活好幾天、甚至長達1個月的時間。民眾可勤加擦拭居家或辦公空間的桌子、家具等,並多清潔室內環境,減少室內灰塵、降低病毒在室內逗留機會。3.善用空氣清淨機、除濕機懸浮在空氣中的病毒於密閉空間中,可能存活3小時以上,建議使用具有HEPA負離子淨化空氣功能的空氣清淨機,有助減少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減少密閉空間的病毒量。4.用塑膠蓋遮住浴廁污水孔都會區民眾多半住在集合式的公寓、華廈或社區大樓內,但集合式住宅的污水排水系統多為「共管」,出入的氣孔也相通。一旦浴廁開啟抽風扇形成負壓空間,污水管的異味和病毒也會跟著氣流抽進來。因此,蘇大成建議,浴廁污水孔不需排水時,應該先用塑膠蓋遮住,「當然,如果建築物能有獨立的排水系統和排氣系統最佳,就沒有這項問題。」5.蓋上馬桶蓋再沖水蘇大成表示,感染者糞便中的病毒最長可存活20天,建議解便後,先將馬桶蓋蓋上再沖水,避免病毒噴濺出來、在浴廁內飄散。6.營造居家芬多精環境很多草本科和木科植物會釋放出芬多精,已被證明有抑制病毒的作用,例如薄荷、蘭花、菊花、樟樹、和榕樹等。建議蘭花可種在室內,薄荷和菊花種在窗台或陽台,樟樹和榕樹可種室外;此外,室內裝潢若能選擇含有芬多精的原木材料,例如柳杉、檜木、肖楠等,也有助抑制室內的病毒和細菌。7.偶爾安排一場森林旅遊芬多精除了能降低PM2.5、改善空氣品質,也能活化人體的自然殺手細胞(簡稱NK細胞),而NK細胞會對抗外來的病毒及癌細胞等異物,增加人體抗癌和抗病毒的能力。

預防民眾篩檢時遭感染 做好4件事增加防護力
陝西西安市1月初時曾爆發大規模新冠感染,因此當局立即封城,執行「一日一核酸」,同時也公告預防篩檢傳染的注意事項。不可否認篩檢過程中的確有散播病毒的風險,例如日前民眾投訴松山機場唾液篩檢站的事件,民眾認為空間狹小、人與人之間過於靠近,再加上需要「吐口水」,因此擔憂萬一其中有確診者,噴濺出來的口水可能藉由空氣傳播傳染給其他人。雖然疫情指揮中心澄清表示,松機篩檢站設有高規格的抽風、消毒設計,並強調每位旅客採檢結束後,採檢室都會立即啟動紫外線自動定時消毒以達標準消毒劑量,隨後檢疫人員再以酒精進行重點表面(桌面及牆面)之擦拭清消。但指揮中心也承認,或許是現場未張貼明顯告示說明,才會引起民眾不安,未來也會改善。專家也認為,室內、室外比較起來,當然是室外篩檢比較安全,此外,進行篩檢時也須注意4件事。第一,排隊等待採檢時,千萬不要過早取下口罩,直到採檢醫護人員消毒完雙手後,再取下口罩篩檢,同時與前一位篩檢民眾保持距離,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第二,採檢時不要觸摸任何物品,也不要將私人物品如鑰匙、手機等放置於公共空間,以免遭到環境感染。第三,有些人進行採檢後會分泌大量唾液,千萬不要當場吐口水,因為這樣會增加感染風險,若是採取唾液篩檢,吐口水時也要注意和他人之間的距離,以降低空氣傳播風險。第四,採檢後建議仔細以肥皂清潔雙手。

北市防疫旅館感染傳播鏈曝光! 病毒疑從「天花板縫隙」流竄
1月2日公布案17181境外移入病例經疫調後改判為本土病例,之前曾懷疑這起防疫旅館群聚的感染途徑可能與空氣傳播有關,今日根據疫調顯示,初步證實的確可能是由空氣散播病毒。陳時中說,1月2日公布的中山區防疫旅館確診者案17181及案16941,已判定為群聚個案,他們入住房間相鄰、居住時間有重疊,並經病毒基因定序證實,均感染Delta株且S蛋白序列彼此相同,雖然案16941病毒量較低,沒辦法取得全基因序列和案17181比較,不過S蛋白在美國有看到相關報導,因此仍判定16941傳染給案17181,故將後者改判為本土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透露病毒可能的傳播途徑,他表示,經現場勘查,2間房間的天花板隔間發現有縫隙,因此不排除空氣流通,另外,根據疫調,2位個案曾經同時開門取餐,因為其中1人表示,有聽到隔壁房間同時響起餐鈴聲,所以目前判斷都與空氣傳播有關,只是一個可能由天花板縫隙散播病毒,另一種可能是同時開門導致病毒流竄。

澎湖皮膚怪病元凶抓到了! 病源是「牠」傳播竟與極端氣候有關
澎湖去年9月底爆發怪病,許多民眾皮膚出現紅疹發癢到院就醫,一度引起全民恐慌,經高雄長庚醫院及中山大學團隊合作,採集患者紅疹皮膚角質層,再透過電子顯微鏡及生化分析,查出紅疹皮膚附著許多毛毛蟲的剛毛,證實是毛毛蟲誘發的皮膚病。澎湖爆發皮膚怪病後,高雄長庚醫院皮膚科教授、醫師李志宏親自飛抵澎湖與當地醫療院所共同追查病因,並將患者紅腫部位的皮屑帶回台灣,與中山大學聯手研究,最終確定澎湖怪病是毛毛蟲的剛毛藉由空氣傳播所引起,且是極端氣候所致,並非季節性疾病。高雄長庚醫院及中山大學團隊合作,採集患者紅疹皮膚角質層,再透過電子顯微鏡及生化分析,查出紅疹皮膚附著許多毛毛蟲的剛毛,證實是毛毛蟲誘發的皮膚病。(高雄長庚醫院提供/洪浩軒高雄傳真)李志宏表示,初期調查發現,由於病灶分布在手、頸部,且患者都是戶外活動時引起,初步推測與毛毛蟲的剛毛接觸相關,但也無法排除其他的蟲、草、花引起的可能性,為了探究致病原因,在許漢銘教授的建議下,用快乾膠以非侵入性方式取得紅疹皮膚角質層,並帶回毛毛蟲,由中山大學教授蔣酉旺作電子顯微鏡及生化分析。高雄長庚醫院及中山大學團隊合作,採集患者紅疹皮膚角質層,再透過電子顯微鏡及生化分析,查出紅疹皮膚附著許多毛毛蟲的剛毛,證實是毛毛蟲誘發的皮膚病。(高雄長庚醫院提供/洪浩軒高雄傳真)李志宏指出,由毛毛蟲剛毛引起的皮膚炎,過去的經驗幾乎都發生在春季4、5月,同時也是毛毛蟲的生長季節,但去年因氣候較特殊,先乾燥缺水,接下來8月又遇上豪雨,9月氣溫偏高,以及疫情後民眾報復性出遊等原因,進而催化該皮膚病盛行。李志宏說明,此次澎湖皮膚病並非季節性的疾病,過去屏東恆春也曾爆發過類似的情形,民眾只需在毛毛蟲好發期多留意,外出時,盡量穿著長袖、騎車戴面罩,減少皮膚暴露與直接接觸,就能有效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