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品質標準
」 PM2.5 環境部 環團 空汙14縣市超標!PM2.5標準為亞洲最嚴 環團批太寬鬆:應比照WHO
環境部昨正式公告「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將PM2.5(細懸浮微粒)年平均值從15微克每立方米加嚴12微克,是亞洲最嚴格標準,並下修PM2.5日平均值、PM10年平均及日平均值。環境部長彭啟明指出,未來空汙減量將配合淨零目標,逐步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值的5微克邁進。根據各縣市2021年至2023年空品平均值估算,PM2.5年平均值下修至12微克後,共14縣市超標,包含桃園市、新竹市、苗栗縣、台中市、屏東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連江縣、金門縣。環境部今年5月預告「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加嚴PM2.5、PM10標準,參考各界意見後,9月30日正式公告草案,將PM2.5年平均值從15微克加嚴至12微克、新增日平均值從35微克修改至30微克;PM10年平均值從原來50微克,下修至30微克、日平均值從100微克,修改至75微克,各縣市須在2030年達標。彭啟明強調,目前我國空品改善措施著重削減空氣汙染物,未來將搭配淨零路徑、人口、空汙防制方案等條件,提出中、長期空品改善目標,逐步邁向世界衛生組織最終建議值。他舉例,台灣PM2.5標準是亞洲最嚴,但因為我國人口密度、產業發展程度,目前難達年平均值小於10微克水準,當淨零路徑與國家發展目標結合,便能計算何年達到10微克,甚至5微克的目標。彭啟明也提到,行政院正評估設定比減排24%±1%更積極的2030年減碳目標,預估約2個月有新數字,他過去提出2032達到減量40%,是希望窮盡一切能達到的目標,目前看起來是越來越近了。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創會理事長葉光芃則強調,美國早在2012年將PM2.5年平均值加嚴到12微克、目前下修到9微克;WHO則是2021年訂出年平均值5微克、日平均值15微克標準,批評環境部只敢講亞洲最嚴,其實台灣PM2.5年平均跟日平均值都太寬鬆、太落後,應比照WHO訂立標準。
環境部提空汙抵換救南部空品 環團批只為開發案解套
台灣反空汙大聯盟召集人洪秀菊表示,南部工業區的空汙問題嚴重未解,儘管環境部提出「空汙增量抵換」規則,抵換計畫查核卻不透明,只是為了讓特定空氣汙染防制區環評解套,無法大減高雄空汙。據了解,有鑑於高雄和台南空汙嚴重,環境部為了開發,曾提出1:1至1:1.4不等的比例做空汙抵換,讓現有固體污染源、移動污染源優化後減少的空汙能全數或ㄧ定比例打折容留新開發案汙染彈性。對此,洪秀菊直言,如此一來「污染簡直又回來了,只是減少極少量空汙」。她說,開發的抵換計畫查核不透明,全是為了在ㄧ般防護區外、沒有符合空氣品質標準的「三級空氣汙染防制區」量身打造,讓這類區域能通過環評,繼而想出的怪方法。洪秀菊說明,環境部4月29日預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草案,預計讓細懸浮微粒(PM2.5)年平均值從每立方公尺15微克,拚至2030年降至每立方公尺12微克,最終並達到每立方公尺10微克以下目標。洪秀菊說,新增抵換來源包括掃街、樹木認養等,看似多元而隨手可做,卻未規範哪個單位負責查核,讓地方與民間無所適從,只是為了因應新開發案量身打造,「形同黑箱」,她說。對此,監督施政聯盟召集人陳椒華向本刊分析,目前南部許多三級空汙防制區,讓環評案包裝成空汙抵換過關,相信環評委員也知道問題所在,做個抵減審查委員會程序,透過空汙抵換來通過開發案環評,釀成的汙染根本不會少。陳椒華說,汙染抵換原則只是法律通則位階,根本無法令約束力,加上查核機制不清,外界實在無從得知開發案每年實際抵換情形。她說,只要在汙染較少的旗山區減少一個金爐的排碳量,就能獲得林園工業區增加至少一個工廠的污染彈性,簡直本末倒置。對此,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官員強調,政府會強化抵換監督機制,確實依環評抵換管理計畫查核。她說,地方政府也會將環評通過內容納入空氣汙染防制計畫書(SIP),也會滾動檢討整並追蹤成效,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則會追蹤抵換落實情形,並且公開「抵換資訊」,目前已建立車輛汰舊換新抵換媒合平臺,未來將規劃建立其他樣態抵換資訊公開系統。
種錯樹增臭氧?環境部公告15種樹建議少種引爭議 彭啟明:空汙錙銖必較
我國近年不斷加嚴空氣品質標準,因臭氧已超越PM2.5成為指標汙染物,環境部近日發文建議不要種植15種會產生臭氧前驅物異戊二烯的樹種,引發各界熱議,環境部長彭啟明28日受訪時提到,種樹有益環境,但空汙已到「錙銖必較」的地步,下周會邀請農業部等相關學者專家共同檢視有無更適合台灣的樹可以來種植。但學者指出,應優先嚴格管控燃煤電廠與汽機車排放的氮氧化物,環境部恐畫錯重點。環境部表示,樹木可以攔截懸浮微粒等空氣汙染物,的確有助於空氣品質提升。不過,根據國內外研究發現,有一些樹種可能排放異戊二烯,也是臭氧前驅物之一,對於樹種的選擇須從各種不同面向多方考量。除了要求傳統的固定汙染源及移動汙染源減量之外,對於生物源可能的影響也會進行關注,以持續提升空氣品質。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張根穆說,環境部對於種植樹種沒有強制力,希望植樹時除了考慮景觀、水土保持,也應把空汙影響納進去,雖然臭氧濃度與諸如汽機車等移動汙染源排放的NOx、VOCs關聯性大,但據研究也有20%與生物體相關,且台灣地狹人稠,無法忽略生物源影響。張根穆表示,如果未來要再出具相關指引,將改採正面表列,並明列各式樹種功能性,如景觀、淨化空氣等,目前初步盤點有45種樹種,下周三會再與農業單位討論。彭啟明說,環境部委託研究證實部分樹種雖與空氣汙染有關聯,但環境部仍鼓勵種樹,建議不要只偏重於某一種樹,並選擇不排放該種化學物的樹更好。前台北市環保局長、台灣大學環工所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認為,要有效防治都會區臭氧汙染問題,應優先嚴格管控燃煤電廠與千萬輛汽機車所排放的氮氧化物,遠比討論不要種植哪些樹種來得重要。例如,英國倫敦設立「超低排放區」管制高汙染車輛通行,已經在倫敦市中心減少有害氮氧化物(NOx)46%,在倫敦市內圈也減少21%,相信環境部的初衷是良善,想積極改善空汙,但畫錯重點。
追蹤8年!國衛院發現PM2.5濃度下降 4疾病死亡率也變低
空氣品質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一直是全球關注的議題,國內外許多研究也提出空氣污染物,如PM2.5、O3、NO2等等,對人類疾病的影響,我國也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全球空氣品質指南訂定國內各項空氣汙染物的空氣品質標準。然而,各國地理環境、經濟產業的不同,對於空氣品質會造成不同影響,對於不同族群的健康影響也不同。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環境部(時為環保署)攜手執行2期共8年的政策科技綱要計畫,期望依據我國本土空污與健康數據來分析,建置反映「健康」的空氣品質指標,並提出適合我國的空氣品質改善與標準值建議。環境部根據國衛院提出的實證研究成果,並考量防制成本與經濟效益,在今年4月29日公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加嚴我國空氣品質標準。國衛院透過環境部的空氣品質監測資料,結合衛福部的健保資料庫、美兆健康資料庫與內政部死亡統計資料等本土數據,分析多種空氣污染物暴露與死亡及疾病增加風險,建立了專屬臺灣的空氣品質健康指標。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裕政說明,近十年空氣汙染有逐漸改善,逐步降低對國人的健康衝擊。從2007年到2017年,PM2.5濃度從31.7降到21.47 μg/m3,降幅約1成;全台各縣市可歸因於PM2.5的慢性疾病死亡比率也下降,包括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臟病、中風,十年來下降幅度分別達到4.26%、6.91%、6.56%以及7.31%。國衛院也發現,如果糖尿病患者長期暴露在較高濃度PM2.5下,會進一步影響腎臟過濾功能;過去本土研究亦顯示,PM2.5會增加糖尿病患者罹患視網膜病變、蛋白尿的風險,建議將糖尿病患也納入PM2.5長期反應的易感族群。陳裕政強調,進一步分析發現,在權衡健康成本和減量成本之下,PM2.5濃度只要調降到年平均12.5 μg/m3時,將具有最大效益。而若進一步調降到12.1 μg/m3時,則可以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目標三的green程度。環境部據此,今年4月29日已預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將PM2.5年平均標準值由現行的15 μg/m3加嚴為12 μg/m3,並同步下修O3、NO2、SO2及CO標準。
深坑大火惡臭瀰漫雙北 北部大氣風速微弱…專家這樣說
新北市深坑北深路三段一間工廠昨(20日)發生大火,雖火勢撲滅,但臭味四散,瀰漫雙北。氣象達人彭啟明提醒,北部的大氣風速微弱,仍可能有殘留的大氣污染仍緩慢的擴散稀釋。新北環保局則說,惟因風速小,盆地擴散條件不佳,仍請民眾外出配戴口罩。彭啟明表示,昨(20日)在深坑電子廠發生的大火,許多在文山、景美或新店的朋友都聞到了臭味,的確當時的空氣污染物濃度偏高,尤其PM2.5到50-60 ug/m3,特別在昨晚到深夜的時候,經過一夜的大氣擴散,雖然風速很弱,當時煙塵是往西飄,但已經大致緩解,目前北台灣的污染物濃度都回到和昨天同時期的數值,尚沒有直接危害的疑慮。彭啟明提醒,但因北部的大氣風速微弱,仍可能有殘留的大氣污染仍緩慢的擴散稀釋,經由清晨太陽折射,還是可以看出大氣折射後,低層天空的顏色仍略有不同,或仍有空氣污染物留在因社區附近,建築阻擋下風速較弱的巷道內,敏感性的朋友仍可能會感覺有味道。新北環保局指出,今(21日)早上7時許,監測火災現場風速0.0m/s,電子鼻讀值為1,多功能氣體偵測儀數值(SO2=0,VOC=0,NH3=0,H2S=0),至於鄰近空品感測器數值已恢復正常,皆已小於10ug/m3,但受風向影響,因吹東風,濃煙擴散至下風處,監測鄰近火災現場區域之微型感測器一度於昨晚20時有偵測到PM2.5濃度介於50~60ug/m3,而新店空品監測站則是在昨晚20時監測到PM2.5濃度66ug/m3之峰值,唯上述皆為短時間峰值,隨即下降,皆未超過空氣品質標準(24小時PM2.5平均大於35ug/m3始超標)。新北環保局提醒,惟因風速小,盆地擴散條件不佳,仍請民眾外出配戴口罩,避免於戶外長時間逗留,以減少呼吸道及眼睛不適感,將持續關注周遭空氣品質狀況,並即時通報應變作為,以維護市民朋友的身體健康。新北環保局提到,有關是否涉及違反法令部分,目前尚待釐清起火原因,待事故判定是否有涉及空氣污染防制法第32條管理不當產生自燃致產生異味污染物,如有違反法令則後將依法告發處分。
喊話環境部加嚴PM2.5年平均值標準 他盼賴清德勿忘選前承諾
去年底環境部曾表示PM2.5年平均值將加嚴,並於今年上半年啟動修法,長期關注環保政策的前台北市環保局長劉銘龍在臉書發文,指美方已將PM2.5年度標準,從每立方公尺空氣12微克強化至9微克,而我國標準仍為15微克,盼醫師背景的準總統賴清德不要選前承諾、選後忘記,應在今年訂出新空品標準,保護民眾健康。劉銘龍在臉書指出,近日美國太空總署NASA飛機飛抵臺灣,執行亞洲空氣品質機載和衛星調查計畫(ASIA-AQ)計畫。這次實驗飛行取得的資料,對於未來衛星的校驗、空品模式的精進、汙染來源的解析及汙染管制策略訂定提供科學的資料。劉銘龍說,美國環保署也在二月初加嚴其國家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將細懸浮微粒(PM2.5)年度標準,從每立方公尺空氣12微克強化至9微克。美國環保署表示,這項標準的更新將可預防多達4500人過早死亡和29萬個工作天損失,在2032年產生高達460億美元的淨健康效益。從這項行動中每花費1美元,在2032年就能產生高達77美元的健康效益。劉銘龍續指,我國現行細懸浮微(PM2.5)年度標準每立方公尺空氣15微克(15μg/m³),是在2012年5月由當時環保署公告,多年來學界與環團不斷呼籲應該檢討加嚴,以有效保障民眾健康,原因在於PM2.5在相當低的濃度對健康仍有影響。去年底環境部曾表示PM2.5年平均值將加嚴,並於今年上半年啟動修法。「希望這次不是選前承諾,選後忘記!」劉銘龍呼籲,520即將就任的準總統賴清德是醫師出身,相信對於民眾健康保護更有所感。期待新人新政,今年就能看到臺灣早該急起直追的新空品標準。
4年砸766億改善空汙 環團批「減量目標過於保守落後」
環境部24日提出第二期空氣汙染防制方案,並加強管理重要汙染源,從高處遠眺台北市區,遠方籠罩在一片茫霧中。(圖/中國時報范揚光攝)為改善空汙,行政院近日核定「第二期空氣汙染防制方案」,包括環境部等9部會及國營事業將在4年內投入766億,目標在2027年全國PM2.5可達每立方公尺13微克、中南部區域每立方公尺15微克,臭氧8小時紅色警示站日較2019年改善80%等目標。但環團指出,WHO(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即提出PM2.5應小於每立方公尺5微克,政府核定的減量目標過於保守、落後,且北、中南部目標不同,中南部民眾情何以堪。根據環境部空汙報告指出,2022年全國細懸浮微粒手動測站年平均濃度為每立方公尺12.4微克,各汙染物的全國年平均濃度亦均符合空氣品質標準,持續改善中,僅有臭氧不降反升。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張順欽表示,第二期的改善重點為PM2.5及臭氧,前者的問題集中在中南部、11月至4月等,後者挑戰為氣候暖化、背景濃度上升抵銷改善作為等,中央政府未來4年將編列116億元預算、國營事業650億元預算協助改善。張順欽指出,將透過盤點可行前瞻技術,推動與產業減量協談,強化定期檢查及認證管理、鼓勵老舊車輛汰舊換新,港區防制、營建工程、農業露天燃燒、河川揚塵及民俗活動會透過各部會專案管理,同時加強台中電廠、中龍鋼鐵、興達電廠、中鋼公司及中油公司減量,並強化空氣品質不良季節應變能力。二期方案的目標為全國平均達到每立方公尺13微克,中南部每立方公尺達15微克,但更希望各測站都能達到13微克的目標。「目標太保守及落後」,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敏玲說,全國的13微克目標過於保守,而每立方公尺15微克是2012年訂定的空氣品質標準,但中南部卻要在2027年才能達到,更是落後,此外臭氧前驅物的VOCs減量目標過於保守,鋼鐵業等高汙染行業標準也太寬鬆,應加大步伐及力道。台灣健康空氣行動盟召集人葉光芃則批評,WHO(世界衛生組織)於2021年提出PM2.5應小於每立方公尺5微克,現在還用這樣的標準就是在危害人民健康,且去年空氣品質較前年惡化,改善就說是環境部的努力,空品不佳就說是天氣的影響,令人看不下去。至於外界關切的空汙費,張順欽也說,將針對固定汙染源季節性費率增加有害物種,調整減免額度、增列減免項目;移動汙染源則擬提供汙染較低的燃料浮動式調整費率,營建工程類則會提供自主減量減免。
台灣空汙不減反增…中部、雲嘉南情況嚴重 肺癌躍居10大癌症之首
台灣空氣汙染不減反增!環境部26日公布監測結果,今年國內PM2.5和臭氧年平均濃度均較去年上升,尤其中部及雲嘉南地區的PM2.5未達空氣品質標準,汙染較嚴重。醫師表示,空汙是台灣肺癌的重要影響因子,政府應減少火力發電,並加速處理南部的化工廠問題。依國健署公布的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躍居10大癌症之首,每年奪走近萬條人命。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22日在政見發表會指出,他的父母死於肺腺癌,都與空汙及PM2.5有關。據研究統計,近7成肺癌比例,屬於肺腺癌的類型。環境部26日公布監測報告,今年國內PM2.5和臭氧年平均濃度較去年上升1.4微克及1.8ppb,空氣品質較去年下滑。環境部說,長期來看各項汙染物皆有改善,但臭氧的趨勢卻是不降反升,甚至超越PM2.5成為指標汙染物,細查各地區PM2.5狀況,中部及雲嘉南未達年平均濃度15微克的目標,空氣品質較差。環境部解釋,主要是環境風速低、日降雨量較少,在此條件下,細懸浮微粒不容易擴散,造成局部汙染物累積。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張順欽說,行政院近日核定第二期空氣汙染防治方案,已增訂「全國臭氧8小時紅色警示站日數較2019年減少80%、中南部區域PM2.5達到每立方公尺15微克、全國每立方公尺13微克」目標,目前也規畫修正空氣品質標準。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發起人葉光芃說,國內PM2.5標準仍是每立方公尺15微克,與世衛組織(WHO)建議的5微克相差甚遠,近日舉辦多場遊行,但執政黨卻未回應。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去年一項以英、韓、台肺癌患者為樣本的大型跨國研究發現,空汙是台灣肺癌的重要影響因子,導致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比例比英、韓要高,直接證實肺腺癌是空汙所致。蘇一峰說,台灣很多人莫名其妙就得了肺癌,其中很多人不抽菸,3、4年前的本土研究顯示,南部病人的肺癌成長速度是北部的10幾倍。他認為,政府應減少火力發電,加速處理南部的化工廠問題,以減少肺癌的死亡人數。
濁水溪「吃飯攪沙」一度成日常 3方向大整治改善近9成
濁水溪揚塵已超過300年,歷年濁水溪重大揚塵事件日不計其數,沿岸居民「吃飯攪沙」一度成為日常,甚至婚慶時不敢戶外宴客;面對濁水溪揚塵問題,在行政院與縣府合作及分工下,以「水利」、「造林」及「防災應變」進行整治,去年揚塵事件日減少為6日,改善率近9成。濁水溪揚塵治理以3年1期滾動式修正,第1期(2018-2020年)執行已獲得初步成果,目前持續執行第2期(2021-2023年)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中,結合了水利署第4河川、中區水資源局、林務局、水保局、彰化縣政府、雲林縣相關府內單位、各鄉鎮公所、在地企業及巡守隊依分工執行,蒐集在地意見、經驗,將濁水溪畫分為5區,依季節、風向轉變,規畫出「因時」、「因地」制宜的執行方式。行動方案並透過資源整合投入應變工作,包括環保局霧砲機及鄉鎮公所噴霧設備,另外在不影響救災業務原則下,由消防車協助灑水抑塵,同時結合民間在地企業,於揚塵好發期協助出動水車或加強灑水,減輕揚塵影響。雲林縣政府統計,與2017年相較,不僅年平均裸露地面積減少了45.7%,揚塵事件日在2021年也減少為6日,改善率達89.8%,而濁水溪沿岸的懸浮微粒年平均濃度,在雲林縣麥寮測站改善45.1%、崙背測站也改善13.7%,均能符合空氣品質標準。縣府指出,最重要的是,在減少揚塵發生的同時,仍要兼顧環境永續的生態復育,各單位均使用天然、無害資材,例如雲林縣與濁水溪北岸彰化縣,分別使用在地農畜資材文蛤殼、稻草蓆及食品級三仙膠、葡萄藤枝、枯木進行覆蓋。第4河川局則採用現地固化方式,施作雲林縣麥寮鄉許厝寮堤段的環境改善工程,在植生復育的同時,打造出海口潮間帶豐富的生態環境景觀,吸引大量候鳥出沒及賞鳥人士駐足,朝生態永續目標邁進。
排碳大戶97%支持「2050淨零」 碳費合理價喊每噸10美元
綠色和平昨天發表「台灣排碳大戶碳定價意向調查」結果,發現97%排碳大戶支持2050淨零碳排,且近7成排碳大戶認為合理的碳費在每噸10美元以上,遠高於先前傳出環保署擬訂的碳費每公噸100元。綠色和平指出,「排碳大戶拒絕碳費」已不再是政府拖延碳費定價的藉口;環保署應徵詢企業意見,且以每噸10美元為參考。環保署近期公布《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草案,未來將更名《氣候變遷因應法》,但並未明確訂出碳費收取標準。不過根據綠色和平調查發現,僅半數受訪者對政府達成目標有信心,顯示從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喊出「2050淨零」口號後,行政院底下各部會仍怠慢、毫無作為,已經造成台灣產業的擔憂與恐慌。綠色和平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需設有碳價底價,起始費率不得過低,且碳價也要有明確的逐年調升機制,以因應更高減碳目標與國際趨勢;碳定價制度更應列為行政院「2050淨零」路徑規畫的重要政策工具。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說,目前與業者較有共識的部分在於徵收方式、碳費用途等,未討論到碳費,但隨著溫管法草案已經預告,接下來還會跟業者討論。此外,《溫管法》草案提及協調各部會的組織是「行政院永續會」,但外界質疑永續會一年只開一次會、效果不彰。環保署署長張子敬表示,永續會由行政院長召集,相信可做到協調的目的。另立法院昨天邀請環保署針對空汙專案報告,多名立委指出,依現行台灣空氣品質標準中明定,PM2.5標準全年是每立方公尺15微克,相較WHO空氣品質指引的每立方公尺5微克標準,低了不少;張子敬則說,原本訂的標準是比照美國與日本,如果有證據可開始檢討。
白膠揮發物超標64倍 兒童恐被誘發過敏氣喘又致癌
呼吸是維持生命的重要行為,空氣汙染更是不容忽視的議題。國內一項針對幼兒園室內環境品質的研究指出,兒童經常使用的文具可能暗藏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例如白膠的TVOC溢散超過室內空氣品質標準64倍、奇異筆更超標247倍!專家警告,過量的TVOC恐危害孩童健康,輕則過敏氣喘,重則恐增加致癌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全球高達93%的孩童都暴露在超標的空氣汙染環境。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與社團法人台灣室內環境品質學會共同推動「2021室內環境品質健康危害因子探討及健康促進研究」,針對新北市3家幼兒園進行空氣品質監測,結果顯示環境中TVOC濃度皆不符室內空氣品質(IAQ)法規標準,尤其在進行勞作課程時濃度明顯上升,因此進一步針對勞作課常用的文具進行TVOC濃度監測。該研究將文具置於密閉空間,分別測量開蓋5、10、15、20、30分鐘後TVOC濃度,結果顯示,上色文具以油性的奇異筆的TVOC濃度最高,開蓋20分鐘濃度高達138.37ppm,相當於超標247倍;同屬油性文具的白板筆、麥克筆開蓋後30分鐘內的濃度,最高分別達67.25ppm和55.35ppm;勞作課常見的白膠放置15分鐘的濃度則達35.66 ppm,遠高於室內空氣品質法規的標準。根據環保署室內空氣品質標準規定,TVOC一小時平均值需小於0.56ppm,而WHO的標準為0.261ppm,較國內更嚴格。計畫總主持人、輔仁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林瑜雯指出,TVOC在常溫下會以氣體方式存在,由於兒童的呼吸系統發育尚未完全,肺部過濾汙染物的能力較弱,且呼吸頻率較成人高,暴露於TVOC更易刺激呼吸道過敏、頭痛、刺激感、異味感、嘔吐,甚至誘發過敏、氣喘、神經性問題,嚴重可能致癌。林瑜雯建議,根據實驗結果顯示,水溶性、乾式文具揮發的TVOC更低,建議可多選用水彩筆(水性)或色鉛筆,減少使用奇異筆、粉蠟筆;選擇雙面膠、口紅膠等低揮發性乾式材料代替白膠。該研究也實測畫作、剪貼作品,在完成後的30分鐘內溢散的TVOC仍然超標,因此建議作品完成當下應先放置於通風處,隔天再請學童帶回家。人們每天長達80%到90%的時間待在室內,國立聯合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教授林澤聖表示,市面上不少產品宣稱可以促進或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經過實測,具有活性碳濾網的冷氣可將室內TVOC有效降低至15%,一般冷氣機也可有效降低至40%。林澤聖建議,幼兒園每天上課前應先開窗通風,降低室內汙染物濃度,包括TVOC、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臭氧、細菌等;教室內使用文具時,建議開啟冷氣;文具不須使用時,應提醒小朋友把蓋上蓋子。
新北幼兒園群聚感染 蔡壁如:指揮中心應檢討疫苗接種順序
新北市板橋某幼兒園昨傳出8名幼稚園孩童染疫,民眾黨立委蔡壁如今(7)日表示,為了有效阻擋Delta病毒全面入侵,呼籲疫情指揮中心重新檢討未來16周的疫苗接種計畫,BNT第一劑從40歲往下逐步打,並要保留疫苗給12至18歲學生,但不必急著馬上打。蔡壁如在臉書撰文表示,面對近期疫情升溫,贊同共衛專家詹長權對於未來16周疫苗接種順序的建議,輝瑞BNT第一劑從40歲往下逐步打,並要保留疫苗給12至18歲的學生打,但是不必現在馬上打,可以到11月才打,第二劑開放混打。蔡壁如提出未來16周疫苗接種計畫的建議,首先第一劑、第二劑同步施打,並排序一年齡、捨類別;第一劑接種從40歲起向下、向上逐歲依序擴大,疫苗種類以AZ為主,其次為BNT,最後是莫德納;第二劑以年齡由高到低依序擴大,同牌疫苗接種(AZ+AZ,Moderna+Moderna,BNT+BNT)、不同牌疫苗混打並行(AZ+BNT,AZ+Moderna)。「病毒的傳播,在室內密閉空間會更為恐怖」,蔡壁如說,公衛專家學者連續檢測托兒所的CO2兩個禮拜,上課期間CO2濃度都高於800ppm的防疫標準,也常會超過1000 ppm的室內空氣品質標準。蔡壁如說,上述應是全國共同現象,面對Delta病毒傳播,很危險,拜託所有的幼稚園、學校,甚至是各個辦公大樓,一定要定期開窗通風,讓室內空氣流動。此外,戴口罩、勤洗手,還是防疫基本功,不可鬆懈。
空氣品質高雄最嚴重 橘害天數是新北市7倍
空氣品質對現代人來說,是個相當重要的指標,而台灣空氣健康行動聯盟2日公布了去年PM2.5的排名,其中全台空氣品質最糟的地方是高雄市,已經是連續第二年拿下第一名,而接下來分別是台南市、嘉義縣、彰化縣與南投縣分佔前5名。台灣空氣健康行動聯盟統計全台76個環保署測站的空氣品質數字,濃度最高的前五名分別是高雄市26.1μg/m3(微克/立方米)、屏東縣26μg/m3、嘉義市25.8μg/m3、台南市24.9μg/m3、金門23.7μg/m3。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表示,根據歐盟官方報告指出,PM2.5濃度每增加10μg/m3會提高死亡率0.68%,而台灣整體的空氣品質,由北到南、由西到東逐漸呈現越來越差的趨勢。其中高雄市的空氣品質最差,原因在於石化、鋼鐵等工業多聚集在此,因此高雄一年橘害的天數高達21%,是新北市的7倍,葉光芃更表示這是在放寬的標準下呈現出來的數字。目前台灣使用的空氣品質標準是PM2.5「良好」值訂於15.4,不過這是美國上個世紀的表準,新的標準在2012年出現,要在12以下才是「綠色低風險值」,台灣空氣健康行動聯盟也呼籲環保署盡速做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