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熱量
」 程涵宇可口毒藥3/天然代糖比較好?那可不一定 專家提醒「這類食品」最該注意
隨科技進步,人類吃糖已從天然糖、精緻糖到人工代糖,如今還有從植物中萃取出的天然代糖。消費者要如何辨識自己吃下的是什麼糖?專家提醒,「食品包裝若標註『無糖』、『低碳水化合物』或『減肥』,就可能含有這些代糖。」要如何挑選好糖?「天然A尚好!」營養師程涵宇說。什麼是糖?依據食藥署分類,「糖質」被放在總碳水化合物底下,而糖質底下又分成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蔗糖、乳糖等,包含水果、澱粉類食物、牛奶、都含有這些「天然糖」。「精製糖」則以加工方式精製過,並非食物本身的天然糖分,因精製程度不同分為冰糖、黑糖、紅糖、高果糖玉米糖漿等。營養師程涵宇表示,過多的精緻糖會引發肥胖、高血糖、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等問題,科學家因而研發出糖替代品,也就是熱量低、甚至沒有熱量的「人工代糖」,市面上標註「無糖」、「酮類」、「低碳水化合物」或「減肥」字樣的加工食品通常含有這類糖替代品。糖替代品分為三大類,分別是人工甜味劑(如阿斯巴甜)、糖醇(如木糖醇)和新型甜味劑(如甜葉菊)。程涵宇說,人工甜味劑是需要監測血糖或體重者的選擇之一,雖然有一些研究顯示有健康疑慮,例如癌症、失智等,但只要不吃過量通常都是安全的。至於糖醇,也屬於合成產生的甜味劑,不像人造甜味劑那麼甜,可以為口香糖和硬糖等食物增添味道,但對某些人會造成胃腸道刺激,如腹脹、脹氣或腹瀉。新型甜味劑則是天然來源,又被稱為「植物源性無熱量甜味劑」,程涵宇表示,新型甜味劑也不會導致體重增加或血糖升高,但相較之下加工程度較少,並且更接近天然來源,例如甜葉菊、羅漢果都是天然提取自植物的,有些人覺得它們的味道與普通糖非常相似,美國FDA也認為此種甜味劑較無健康疑慮,不過,新型甜味劑不一定就是最好,例如甜葉菊也曾有小鼠實驗發現會影響神經認知功能。如果想喝飲料或吃些甜點,專家建議可將甜度較高的水果如芒果加入食用,攝取天然的糖份最安全。(示意圖/宋岱融攝)如果真要挑選「好糖」,程涵宇認為在天然的糖最好,但前提是「在建議攝取量之內」,也就是每天的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但一杯含糖飲料就幾乎已經超標,尤其許多手搖飲都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非常容易增加脂肪肝風險,部分店家宣稱改用蔗糖比較健康,事實上還是屬於精製糖,在營養上都是空熱量食物,吃多了都會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反應的風險。如果想戒糖,程涵宇認為第一步要先減少液態糖,也就是含精製糖的飲料,建議使用水果作為天然甜味劑,例如將搗碎的香蕉添加到燕麥片中,或將鳳梨、芒果等混合成冰沙,也可以喝氣泡水、紅茶、綠茶,再加上一片檸檬或柳橙添加風味。戒掉液態糖之後,再減少固態糖如蛋糕、餅乾,循序漸進就能遠離糖害人生。
天氣炎熱民眾愛喝飲料 過量恐影響血管及腦部運作
炎炎夏日,許多兒童與青少年都喜歡在酷暑中喝上一杯冰涼的糖飲,往往造成熱量攝取過多而導致肥胖。根據衛生福利部最近一次國民營養調查顯示,7至18歲兒少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約為26~30%,深入調查飲食狀況時也發現兒童及青少年每週至少喝一次含糖飲料的頻率高達七成。含糖飲料是「空熱量」 影響血管及腦部運作對此,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醫師沈君毅表示,現今兒少夏天多喜歡以含糖飲料替代白開水作為身體補水的方式,尤其在暑假沒有學校生活約制,幾乎都是一天一杯,但這不僅不會解渴,反而會導致熱量攝取過多而肥胖。含糖飲料的主要成分多為水、精緻糖、奶精等,不僅熱量高且營養密度低,是常見的「空熱量」食物之一。沈君毅指出,精緻糖容易影響孩童血管健康及腦部運作,而最直接的影響便是熱量攝取過多導致肥胖。逾兩歲95百分位為「過重」 飲食控制加333運動原則根據《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會以身高質量指數(BMI)來診斷孩子是否為肥胖,並且以2歲為分水嶺。2歲以下嬰幼兒,若BMI在97.7百分位以上即為肥胖;2歲以上兒童或青少年,超過該年齡層的85百分位時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時即為肥胖。若孩童已達肥胖標準,沈君毅表示,臨床上會給予相關治療意見,如請家長或青少年紀錄3至7天的飲食日記,安排營養師進行飲食衛教諮詢;同時會建議遵守世界衛生組織「333運動原則」,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每分鐘130下。勿讓味覺制約化 孩童過重可諮詢醫療協助味覺是從小開始培養,孩童若是接觸過多精緻糖,則容易造成味覺制約化,影響日後的飲食習慣。沈君毅醫師呼籲,若孩子糖攝取超量,可嘗試以微糖或無糖飲品取代含糖飲料,如自製無糖檸檬或莓果氣泡飲取代汽水、未加工鮮奶取代調味乳等。若孩子已達85百分位的過重標準時,應尋求專業醫師及營養師的協助,至兒科進行相關評估。
孩子愛吃糖怎麼辦? 營養師揭「3原則」滿足口慾又兼顧營養
「我家寶貝愛吃糖,該嚴格禁止嗎?」國人健康意識提升,家長對兒童糖分攝取高度警備。然而,在面對孩子撒嬌哭鬧、吵著要吃甜食飲料時,爸媽卻常會於心不忍,陷入天人交戰的兩難。營養師程涵宇呼籲家長「正確挑選、控制份量、假日限定」的「Happy Hour三準則」,滿足孩子口慾的同時兼顧營養健康需求。國際研究:父母嚴格限制零食,恐致反效果程涵宇以身為媽咪的角度分享,當孩子越大,要完全禁止甜食飲料攝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對飲食的過度限制更可能遭致反效果。國外研究指出,家長越嚴格的禁止孩子吃零食的家庭,孩子的飲食品質下降,攝取零食等不健康食物的機會反而提升。如果不能嚴格禁止,又該如何避免孩子吃進過多的糖份與空熱量?程涵宇說明,家長對於甜食飲料的拿捏,最常見「種類」、「份量」、「頻次」等三種類型疑惑。疑惑1:種類怎麼挑選?Tips:檢查營養標示,正確挑選避開空熱量家長除了自己透過產品標示確認營養成份,也應教育孩子正確挑選的方法,避開沒有營養價值的空熱量飲料。以孩童早餐常喝的調味乳為例,挑選時要注意「不是所有調味乳都是鮮奶做的。」選擇以鮮乳製成、且生乳含量達50%以上的冷藏調味乳,比較新鮮、能攝取到蛋白質、鈣質等有助牙齒骨骼正常發育的營養素,還能喝到鮮乳的新鮮口感。疑惑2:份量怎麼拿捏?Tips:參考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把關糖份攝取量營養師建議,添加糖的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若以7-12歲的學童每天2000-2200的熱量建議換算,約為50-55公克的糖份。如果孩子當天有攝取含糖的零食或飲品,家長也應該有意識降低其他餐食中的糖類添加比例。疑惑3:頻次怎麼規定?正解:假日限定,不養成甜食依賴3種空熱量食物應避免面對家長對於孩子糖分攝取的擔憂,程涵宇認為家長不需太過焦慮,只要聰明把握上述3原則,假日適度甜食解封是沒問題的。不過營養師也提醒,若長期錯誤選擇甜食飲料,確實會對孩子的健康造成負擔,因此挑選時要減少選擇空熱量食物的次數。例如汽水是由糖、水組成,同時含有咖啡因和磷,會干擾鈣的吸收,甚至影響孩童成長發育;奶精奶茶則是由糖、油組成,奶香濃郁但沒有真牛奶,熱量高且營養價值低,長期攝取容易導致肥胖和形成脂肪肝;更別說是由糖與色素組成糖果,建議家長應避免五彩繽紛、顏色鮮豔的糖果,以免影響孩子專注力。
愛吃「5大空熱量食物」瘦不下來 醫曝「恐造成隱性飢餓」:還會失眠、便秘
對於想要減重減脂的人,飲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若是吃錯東西,可能會攝取過多熱量,但其實又沒吃到什麼營養。家醫科醫師蕭伶茲就指出「5類空熱量食物」,這些食物空有熱量,但營養密度很低,恐讓身體處於隱性飢餓狀態,進而造成代謝異常、免疫力下降。家醫科醫師蕭伶茲近日在粉專《好日子診所》發文,發現有很多瘦不下來的人,是因為飲食內容沒吃到什麼營養,大多都是攝取「空熱量」食物,這類食物主要由糖和油脂組成,而食品加工的過程中會把很多營養物質去除,因此這些食物空有熱量,營養密度很低,「長期缺乏這些營養素,導致人體產生隱蔽性營養需求的飢餓症狀。所以在營養的角度來看,肥胖者並非營養過剩,而是能量過剩合併營養不良」,且隱性飢餓會造成身體的代謝異常、免疫力下降,還會引發失眠、便祕、貧血、容易疲勞和影響情緒等症狀。蕭伶茲也點出5種空熱量食品,並指出食品攝取的量,建議男性一次不要超過250大卡,女性不超過160大卡,次數一周不超過2次:1.油炸食品:油脂含量高,高溫油炸過程中會破壞食材營養素。2.加工類肉品:加工肉品所含的糖及脂肪含量都很高。3.白麵包、糕點餅乾類:由糖與油脂組成,是典型空熱量的代表。4.汽水、市售罐裝果汁:由糖和水所組成。5.速食類:例如洋芋片、爆米花、速食麵、薯條,當然商品包裝會寫著「青蔥烤雞」、「洋蔥肋排」,但事實上裡頭這些營養含量極少。蕭伶茲表示,要避免自己有隱性飢餓,阻礙自己的瘦身計畫,建議多攝取多元的原型食物,減少食物因加工過程造成的營養流失,適量的碳水化物與脂肪,還有足夠的蛋白質,每日攝取到5份蔬果以上,最好的組合建議是3份蔬菜、2份水果,「好好餵飽自己身體的每個細胞,就能遠離失控的飢餓感,讓身體飽飽地瘦下來。」
世紀之毒3/戒糖癮有順序「先液體再固體」 4秘訣打造不發炎體質
國外醫療網站Medscape的研究指出,加工食品大多含有精製糖,其中最主要且最常被使用的便是果糖,當果糖進入人體之後,會大量耗損磷酸鹽及ATP(能量分子),導致粒線體功能異常,影響全身代謝運作。另一方面,果糖代謝後產生大量尿酸、三酸甘油脂,造成內臟脂肪囤積,導致代謝症候群及脂肪肝,並存留在體內造成發炎反應,甚至引起代謝疾病如糖尿病等。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所謂精製糖是指食物在調理或加工過程中所加入具有甜味及熱量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的作用在於增加甜度,除了熱量外,其它營養素增加不多,因此被稱為空熱量(empty calories)。許多包裝食品中都添加了精製糖,包括汽水、運動飲料、手搖飲、巧克力、冰淇淋等,但其實早餐常吃的玉米片、麵包,或是部分菜餚醬汁都含有糖分,如番茄醬、義大利麵醬等。程涵宇建議購買包裝食品前,先查看食品標示中的精緻糖含量,如此有助於降低糖份的攝取。如果想戒糖,程涵宇建議先減少液態糖、再減少固態糖。「液態糖是指任何甜甜的飲料中所含的糖,例如手搖飲、碳酸飲料、果汁、能量飲,飲料中的糖分通常高度濃縮,容易大量飲用而不會有飽的感覺,只會越吃越多。」液態糖經常被使用於飲料之中,不但沒有飽足感,而且會刺激食欲,吃下更多熱量。(圖/翻攝自淘寶網)程涵宇說,研究發現,喝的液態糖熱量與吃的含糖食物熱量相比,液態糖熱量比較不容易有飽足感,這可能會導致吃進更多東西和增加卡路里攝取。「其中也包含蜂蜜,可能會造成體重與腹部脂肪增加,而且會導致高血糖和胰島素抵阻抗,導致身體發炎反應、高三酸甘油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的變化,從而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如果不想只喝白開水,程涵宇建議喝氣泡水、紅茶、綠茶,可以加上一片檸檬或柳橙添加風味,或是加牛奶的熱咖啡或冰咖啡都是不錯的選擇。平時料理菜餚時,也可以利用天然水果代替精緻糖。例如番茄炒蛋可加入一些完熟的紅色聖女番茄,甜度高、富含茄紅素;製作濃湯時,也可以選用甜玉米或加入南瓜,讓湯品有天然的鮮甜滋味;糖醋排骨可加當季金鑽鳳梨增加甜度;照燒雞腿也可以加蘋果汁減少糖的使用。除了減糖之外,想要打造不發炎體質,程涵宇建議可多多採用地中海飲食法,「《U.S.NEWS and World Report》雜誌評選地中海飲食法是2021年最佳飲食方法冠軍,不僅有益身體健康,更有多個科學研究指出這種飲食模式有助減緩焦慮、憂鬱症狀,減少身體發炎反應。」該怎麼吃呢?程涵宇建議掌握以下4個祕訣,就能降低身體發炎機率,遠離疾病。1.每天吃:全穀類、水果、蔬菜、豆類、香辛料、堅果類及健康的油脂(如橄欖油)2.每週吃2~4次:魚類、貝類、海鮮3.每週適量吃:優質的乳製品(如起司跟無糖的優格)、雞蛋和白肉4.避免食用:紅肉、甜食、加工肉品、精緻澱粉、反式脂肪
清麵線比蚵仔麵線熱量更高 營養師曝光各式麵線熱量排名
肉羹麵線、蚵仔麵線可以說是在台灣十分常見的麵線類小吃。但現在有營養師分析了常見麵線類小吃的熱量,也提醒民眾,不要以為什麼料都不加的清麵線熱量比較低,相同重量下,其實熱量比蚵仔麵線這種加料麵線還要高。營養師程涵宇日前在粉絲專頁上發文,內容中提列了常見的麵線類小吃的熱量排行,其中肉羹麵線熱量245大卡,脂肪佔54% 、大腸麵線熱量198大卡,脂肪佔38%,膽固醇125mg、小卷麵線熱量57大卡,脂肪佔4%、蚵仔麵線熱量49大卡,脂肪佔10%。程涵宇也點名小卷麵線與蚵仔麵線,稱它們是「真。清爽系」。程涵宇在文章中也提到,如果是在減醣中的民眾,這類型的麵線類小吃還是要斟酌食用,因為一碗麵線碳水化合物含量大約落在55g逼近一碗飯的量。同時他也強調,在同重量的麵線來比較,清麵線的熱量反而還比蚵仔麵線、小卷麵線稍高一些。而且清麵線走的偏空熱量路線(蛋白質少、精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建議還是點有配料的麵線才會營養均衡。程涵宇也提醒民眾一個容易忽略的地方「沾醬」,他舉例沙茶醬、辣油這類醬料,一小匙約10公克熱量落在70至90大卡。辣椒醬、烏醋這類沾醬,一小匙約10公克鈉含量約落在245mg。而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程涵宇解釋,蚵仔麵線使用的是紅麵線,本身就是所有麵線種類中鈉含量最高的(2813mg/100g),如果額外再加上烏醋、辣椒醬,所攝取的鈉會來到1750mg,這其實已經與一般泡麵相差無幾,而也占據了一日建議攝取量的73%。程涵宇最後也說明,飲食中鈉鹽攝取過多,是血壓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減少鈉含量,也會明顯抑制年齡增長而出現的高血壓風險,還可降低多鈉而引起其他疾病風險,如腎臟疾病。他建議民眾要斟酌額外調味料的使用,飲食重口味的食物之後,記得多喝水、多吃一些高鉀的蔬菜幫助身體多餘鈉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