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
」 糖尿病 血糖 代謝症候群 慢性病 手搖飲每年近萬人死於糖尿病 專家示警注意2指標:及早發現
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ㄧ,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萬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由於糖尿病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南投縣衛生局呼籲民眾應定期量測血糖,特別是要注意空腹血糖與醣化血色素兩個指標,才能及早發現糖尿病。根據2023年國內十大死因統計,糖尿病高居第五位,並且依據2019至2023年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達12.8%。南投縣衛生局表示,為了預防糖尿病及延緩其嚴重併發症,民眾應掌握以下自我照顧五要訣,包括利用40歲以上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的免費健康檢查,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定期監測血糖,保持空腹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70-99 mg/dL)。衛福部表示,糖尿病可分為第1型糖尿病(胰島細胞遭破壞,造成胰島素缺乏)、第2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及合併相對胰島素缺乏)、其他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等。其診斷標準包括以下4項,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三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一為糖化血色素(HbA1c)≧6.5%;二為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三為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四為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衛福部提醒,糖尿病是複雜性慢性疾病,糖友們應定期接受治療與追蹤,並學習執行良好的生活型態,管理自己的血糖,是延緩並避免併發症產生的不二法門。南投縣衛生局說明,若是民眾發現血糖異常,符合糖尿病前期(醣化血色素介於5.7%至6.4%)或有三項以上危險因子(如腹部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及低高密度膽固醇),應與醫療人員討論個人化的危險因子管理,及早介入;保持均衡飲食,遵循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並在醫事人員指導下進行體重管理;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何走路、慢跑、游泳等。此外,南投縣衛生局也強調,當地已成立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透過醫師、護理師及營養師的專業團隊,協助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病情,並提升其自我照護能力。民眾若有糖尿病相關問題,可洽詢當地衛生所或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透過全面的醫療服務來降低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體重破百工程師吃3種藥仍控不住血糖 「代謝手術」成功減重、減藥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40歲的陳先生是一名電機工程師,身高190公分,體重123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34,罹患糖尿病三年,並伴有高血壓及高血脂,一直都以藥物控制,但因工作時間不正常及不良飲食習慣,糖尿病控制不佳。經過仔細評估後,接受「腹腔鏡袖狀胃切除手術」(縮胃手術)。術後兩年追蹤,體重降至96公斤,身體質量指數也降到27。最重要的是,術前使用三種藥物無法控制的糖尿病,在術後僅需使用單一藥物,醣化血色素降為6.3%,且血脂無需服藥控制,也無身體不適情形。減重手術治療糖尿病 控制血壓及血脂效果顯著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2012年至2020年研究分析,推估約有22萬人不知道自己已經罹患糖尿病,且約有20%民眾空腹血糖異常而不自知。肥胖則是另一個健康危機,依據國民健康署公布之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16年至2019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7.9%,而到了2017年至2020年為50.3%,顯示目前國人肥胖率已超過五成。奇美醫院代謝減重中心醫師林逸峯表示,臨床上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減重手術在糖尿病的治療上,有著相當大的角色。在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治療建議當中,也把減重手術列為建議治療方式之一。研究指出,經過減重手術治療後,除體重明顯減輕之外,糖尿病的緩解率也超過七成,對於血壓及血脂等控制也都有明顯的改善。有效控制代謝疾病、減少用藥 提升生活品質減重手術目前也被稱之為「代謝手術」,讓曾被認為是無法治癒的慢性病,藉由減重手術都可以獲得明顯的改善。隨著糖尿病病友年齡層下降,加上肥胖問題加劇,減重手術正逐步成為代謝性疾病治療的重要選項。林逸峯強調,減重手術的目的並非在於減輕體重,而是有效控制代謝疾病及肥胖引發的併發症風險。對於患有第二型糖尿病且伴隨病態性肥胖的病人而言,不僅能減少或完全擺脫藥物的依賴,也能讓生活質量大幅提升,擁有更健康的未來。
「假性飢餓」作祟!工程師一天6餐過胖又中風 醫教「3撇步」不再喊餓
雖然「飢餓感」是身體向我們發出「需要進食」的訊號,不過減重醫師楊智雯指出,其實有很多飢餓感是來自於我們大腦創造的騙局,也就是「假性飢餓」害我們過度進食。楊智雯分享,1名46歲工程師雖然沒有糖尿病,但是體重、血壓過高、甚至一度中風,偏偏一天要吃到6餐。追究其原因,正是高壓力生活導致的假性飢餓。減重醫師楊智雯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其實我們每天感受到的飢餓感中,有許多來自於大腦創造的騙局,即「假性飢餓」,常見原因包括血糖波動、腸胃激素分泌、情緒壓力或社交情境等,會讓人不自覺進食更多。研究指出,血糖在「用餐後急速下降」時,大腦會啟動飢餓訊號,即便此時身體並不需要食物。楊智雯分享,曾遇過一位46歲工程師患者,身高169公分、體重95公斤,血壓長期200mmHg以上,甚至在疫情期間一度輕微中風。當他開始擔心健康,積極減重,但減重過程頻頻卡關。她詢問男子日常飲食後得知,男子三餐正常吃,但一天差不多要吃5、6餐,正餐雖有吃飽,但飢餓感很快來襲,因此會吃點心或消夜,患者原本擔心吃多與糖尿病有關,因家族有糖尿病史,他個人體重也過重。但經檢測發現,她空腹血糖數值、當天抽血檢驗糖化血色素都正常,沒有糖尿病。楊智雯評估,血糖波動的2大因素來自「飲食」與「壓力」。每次進食都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血糖因此經常上沖下洗好幾回。加上現代人多為高壓工作型態,若未調節壓力,讓大腦長期處於高耗能狀態,大腦就會釋放假餓訊號,使人吃進更多的食物。面對這種狀況,楊智雯建議這位工程師用以下3招來對抗「假性飢餓」:一、喝一杯水等待:感覺飢餓時,先喝一杯水並等待約10至15分鐘,因為缺水可能會被誤解為飢餓。二、多吃高纖維食物:選擇高纖食物如蔬菜、全穀類和豆類等,以延長飽足感,避免身體過快地發出飢餓訊號。高纖食物也能穩定血糖波動,進一步減少假性飢餓發生。三、調整作息與充足睡眠:睡眠不足會引起飢餓素分泌增加,抑制瘦素(Leptin)的分泌,容易讓人感到飢餓。她同時也建議民眾可以用以上三招去釐清自己感受到的飢餓感,是否是真正的飢餓,不要再讓大腦釋放飢餓的假訊號,學會正確飲食觀念,睡眠一定要夠,並試著為生活減壓,才能讓身心平衡,越來越健康。
血糖健康新指標!妥善運用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降低併發症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盛行率約25%,也就是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每4人就有1人正處於罹患糖尿病的高風險中。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控制不良,可能會增加視網膜病變、膀胱炎、腎臟炎、血管、神經病變等併發症風險,需特別注意。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馬文雅表示,如果一個糖尿病個案血糖是120mg/dL和160mg/dL,另一個糖尿病個案血糖是70mg/dL和210mg/dL,單就糖化血色素(HbA1c)的數值評論,這兩位個案的表現相同;但以血管風險來說,會是120mg/dL和160mg/dL的糖尿病個案比較低,這其中的關鍵是血糖變異度。血糖變異度 血糖健康新關鍵CV(Coefficient of Variation,變異係數)是項用來評估血糖波動性的指標,計算公式是血糖的標準差除以血糖的平均值後,再乘以100以得到百分比。CV數值越高,表示血糖的波動性越大,這可能會影響到糖尿病的控制和管理。一般建議CV應該低於36%,將血糖的變異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範圍內。CV過高可能預示著患者的血糖穩定性相對不佳,需要調整飲食、運動或藥物治療來改善血糖穩定性; 而定期監測血糖和計算CV能有助於患者了解自身的血糖變化,並進行適當的調整與管理。如何監測血糖變異度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簡稱CGM)在2017年被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認可為重要的血糖管理工具。有別於傳統血糖機每次扎針只能得知當下的血糖數值,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在皮下組織植入軟針後,能持續監測數天組織間液中葡萄糖濃度,再將估計的血糖數值回傳到手機App上。因此連續性葡萄糖監測系統( CGM )的優勢在於可以長時間觀察血糖數值變化與趨勢; 再透過這些數據去計算各項血糖管理的指標表現,讓使用者在App上就可以即時查看! 因此CGM這個新型的數位血糖管理工具,可說是目前最簡便,在家就可以查看血糖變化全貌的工具。妥善運用CGM 就從TIR判讀開始馬醫師表示,有些人覺得自己很認真遵從醫囑,回診時糖化血色素卻沒有達到預期,這種狀況可以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CGM)來了解究竟是什麼原因。許多糖尿病患者在安裝了連續性葡萄糖監測系統(CGM) 看到自己的血糖變化後,卻往往不知道如何應用這些數據,著手調整自己的飲食、運動或用藥。其實 CGM 最常用的追蹤指標為TIR(目標範圍的時間佔比),代表著在監測的這段時間中有多少時間血糖是達標的,一般建議讓第一型與第二型的糖友,血糖目標設定在70-180 mg/dL,且TIR維持在70%以上,血糖控制的穩定性較為理想。當TIR的數值越高,代表血糖達標的時間越長,通常血糖變異度就會越小,也可以降低併發症的風險。數據會說話,CGM是您最佳控糖夥伴過去傳統血糖機的時代,血糖數據的蒐集全仰賴糖尿病患者扎針測量;現在,連續葡萄糖監測技術的發展使得患者不再需要頻繁扎針,即可隨時輕鬆查看自己的血糖數值,甚至可以回顧血糖是如何變化,患者直接在手機上就可以看到飲食、用藥或是運動對血糖控制的效果; 而透過資訊的整合分享,醫療團隊也能根據完整的數據記錄,協助患者揪出控糖的盲點,進而輔助醫療決策。安裝CGM之後,糖尿病患者不再侷限於三個月定期回診才能檢視這段時間的血糖表現,而是能夠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持續追蹤控糖指標。
血糖數值竟破千!病患自曝3餐飲食「含糖飲料當水喝」 營養師:大開眼界
一般人空腹血糖正常值應該小於100mg/dl;如果是100-125mg/dl之間,屬於糖尿病前期;126mg/dl以上,就是糖尿病。營養師陳怡婷分享自己首次看到血糖檢測值破千,並分享這位病患的三餐,令她大開眼界。營養師陳怡婷在臉書上發文表示,自己擔任營養師8年多以來,第一次看到有人可以血糖破千,並PO出這名病患血糖檢測結果單,數值竟高達1226mg/dl。陳怡婷分享這位病患的三餐飲食內容,早餐為山東大饅頭1顆或是肉包2顆,搭配含糖五穀芝麻粉沖泡飲加香蕉1根。午餐為大乾麵加上滷蛋或是自助餐(飯2碗,蔬菜少許,喜愛吃爌肉)加香蕉2至3根。晚餐吃白飯2碗+肥肉+蔬菜少許+南瓜湯/蓮藕湯/山藥湯2-3碗+橘子/芭樂2-3顆。此外,病患以含糖茶裏王取代白開水喝,並且隨身攜帶糖果,嘴饞就吃,也沒有運動習慣。陳怡婷分享首次遇到病患血糖值破千。(圖/陳怡婷營養師臉書)貼文一出後,引發網友、醫事人員們討論,減重醫師蔡明劼留言:「哇!還能走著進門診的話也很不簡單」,陳怡婷回應:「所以住院了,我去病房看他…」其他人也紛紛表示,「看到這數據只能說,一山還有一山高呢」、「是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嗎」、「看到這個血糖值,真的打破我的三觀,幾十年的醫事生涯,首見。不過從他的飲食看起來,攝取醣類的份量還蠻高的,真的是血糖的恐怖份子」、「全穀類跟水果類好驚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指出,「高血糖」可能對心臟、血 管、腎臟造成傷害;需積極調整生活習慣、改善健康狀況,以避免腦中風、 心臟病、腎病變、失明、截肢、洗腎等嚴重併發症。
病患用「1物」剔牙感染! 醫曝:釀腎衰竭終身洗腎
許多人都有吃飽飯剔牙的習慣,但當身邊剛好沒有牙線時,許多人就會取用手邊尖銳的物品替代。不過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分享,過去他遇過一名糖尿病病患,腎功能不太好,結果有次竟使用「訂書針剔牙」導致意外感染,半年後就因為腎衰竭,需要面臨終身洗腎。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日前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過去他遇過一名病患,罹患糖尿病20多年,腎功能不太好,但平時還算控制不錯。不過,某次回診時,病患的空腹血糖高達近300 mg/dl,還出現輕微發燒的情況。後續洪永祥便詢問病患,最近有沒有感冒或咳嗽?病患表示沒有,但抽血檢驗出來,又發現白血球異常升高。後來洪永祥替病患進行全身性檢查,才發現病患口腔內,有塊白色潰瘍,但由於病患是糖尿病患者,所以才沒發現。之後經過洪永祥了解,才知道原來該名病患幾天前在家吃完晚餐,剛好牙籤沒有了,他就將釘書針扳直,當成牙籤用,過程不小心戳到牙齦,可能就因此感染了。由於當下病患口腔內感染嚴重,洪永祥就將他轉到口腔外科進行清創手術,因為病患有糖尿病,腎臟又不好,所以還收他住院打抗生素。不過洪永祥透露,經過這次感染後,病患的腎功能大幅衰退,半年就腎衰竭,餘生都得洗腎。對此,洪永祥也提醒,千萬不要小看剔牙的動作,剔牙還是要使用合格的牙線,口腔黏膜相當脆弱,不要亂使用尖銳的東西戳牙齦。
「大腹人家」太危險!腹部脂肪過多將致癌 醫籲「5條件中3」要留意了
腹部內臟脂肪是健康的最大殺手!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指出,腹部脂肪細胞本身是一種內分泌細胞,會分泌出許多發炎激素,這些物質會不時在體內各器官「放火」,造成衰老、慢性病、癌症等;他強調,腹部肥胖的人容易誘發代謝症候群,若在「5條件」中含有3項,包括腰圍過粗、三酸甘油酯偏高等等,就要特別注意。劉博仁日前於臉書粉專提到,當遇到減重的患者時,除了看對方的體脂率以外,一定會看觀察是不是「大腹人家」,因為腹部內臟脂肪可以說是一種「包藏禍心」的脂肪,在10大必須減重理由之首,「腹部內臟脂肪簡直就是您健康的最大殺手」。劉博仁進一步表示,脂肪組織一般會分佈在皮下以及內臟之中,原本的功能是提供身體保暖以及內臟保護的作用,但當過多的脂肪細胞在腹部內臟儲存時,就會形成「蘋果型肥胖(腹部肥胖)」,相當不健康,甚至可以說是萬惡淵藪。劉博仁引述研究指出,腹部脂肪細胞本身就是一種內分泌細胞,會分泌出許許多多的發炎激素,這些物質會不時在您身體各器官「放火」,導致衰老、慢性病、癌症等,「您腹部像座火山,如果不儘早減掉腹部脂肪,遲早火山會爆發的」。對此,劉博仁透露,醫學專家最早就注意到腹部肥胖的人容易引起胰島素阻抗,產生第二型糖尿病,後來更慢慢發現這些病人會合併高血脂以及高血壓等慢性病,因此逐漸有共識定義出「新陳代謝症候群」,簡稱「代謝症候群」。若在以下5項條件中符合3項,就代表是代謝症候群的患者:1.男生腰圍≧90公分,女生腰圍≧80公分,或是BMI≧27kg/㎡。2.三酸甘油酯≧150mg/dl。3.高密度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4.血壓收縮壓≧130mmHg或是舒張壓≧85mmHg,或是有使用降血壓藥物。5.空腹血糖≧100mg/dl或是使用降血糖藥物。
腹部脂肪恐在身體各器官「放火」 醫示警:5指標符合3項要注意
肚子的脂肪要注意,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提醒,腹部內臟脂肪可以說是一種「包藏禍心」的脂肪,在10大必須減重理由之首,「我必須強調,腹部內臟脂肪簡直就是您健康的最大殺手。」劉博仁在粉專《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表示,脂肪組織一般會分佈在皮下、內臟之中,原本的功能是提供身體保暖以及內臟保護的作用,但是如果肥胖發生了,過多脂肪細胞就會儲存,在腹部內臟儲存過多的脂肪是挺麻煩的,大家聽過肥胖分為水梨型肥胖(臀部肥胖)以及蘋果型肥胖(腹部肥胖),蘋果雖說健康,但這裡所說的蘋果型肥胖就相當不健康了,甚至可以說是萬惡淵藪。劉博仁指出,根據研究,這腹部脂肪細胞本身就是一種內分泌細胞,它會分泌出許許多多的發炎激素,包括IL-1、IL-6、IL-8以及TNF-α等等,大家如果不懂沒關係,但是只要知道這些物質會不時在身體各器官「放火」,造成衰老、慢性病、癌症等,「所以我在各處演講時都會指著有腹部肥胖的朋友說,您腹部像座火山,如果不儘早減掉腹部脂肪,遲早火山會爆發的。」劉博仁也提到,最早醫學專家就注意到腹部肥胖的人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產生第二型糖尿病,後來慢慢發現這些病人還會合併高血脂以及高血壓等慢性病,因此逐漸有共識定義出「新陳代謝症候群」,簡稱「代謝症候群」。至於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的定義,劉博仁說明,以下5項判定標準,只要符合3項就屬於代謝症候群患者。1. 男生腰圍≧90公分,女生腰圍≧80公分,或是BMI≧27kg/㎡。2. 三酸甘油酯≧150mg/dl。3. 高密度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4. 血壓收縮壓≧130mmHg或是舒張壓≧85mmHg或是有使用降血壓藥物。5. 空腹血糖≧100mg/dl或是使用降血糖藥物。
15歲少女「高燒41度」被列急診檢傷1級 媽媽問「能否回家治」醫師傻眼
有時候小孩因為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不舒服,因此只能靠家長發現,日前急診兒科主治醫師黃士倫就分享了一個緊急病例,一名15歲少女在半夜因高燒41度被送至急診,被列為急診檢傷1級,經過檢查後確診為尿路敗血症(Urosepsis),然而家長還不知道嚴重性,甚至詢問能否返家治療。黃士倫在臉書粉專「黑倫醫師x健康諮詢」發文指出,自己半夜遇到一名15歲少女高燒41度掛急診,到急診時已經燒的神智模糊,被列為急診檢傷1級,經過一系列檢查,發現其尿液中的白血球數量高達2萬,發炎指數接近10(正常值小於0.5),更令人擔憂的是,少女的血糖高達400mg/dl(空腹血糖正常值應該在70至110mg/dl)。黃士倫詢問得知,少女有糖尿病家族史,並且近期沒有體重減輕現象,進一步檢查發現少女的糖化血色素(HbA1c)高達12.0,代表過去三個月平均血糖值約為300mg/dl。黃士倫也立即為少女注射胰島素並安排住院,進行抗生素治療及血糖控制,然而少女的母親似乎未完全理解病情的嚴重性,甚至詢問能否返家治療,這也讓他感嘆,「黑倫只為了你好,值班值到兩眼都黑輪了,希望你明白」。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也紛紛留言表示,「真的為了孩子還是要多多關注健康議題,孩子生病了會不曉得他的嚴重性」、「真的要多注意小孩的健康和飲食,謝謝醫生給了很多專業知識很有幫助」、「是一直讓小朋友吃糖嗎?因為家裡有糖尿病病史,看了好擔心」。也有網友詢問女孩是否患有第一型糖尿病,黃士倫說明,女孩患的是第二型糖尿病,且有糖尿病家族史。由於飲食習慣不佳,女孩體重達90多公斤;黃士倫也建議,為了預防類似情況,應限制孩子的精緻糖及高熱量食物攝入,並建議有家族史的孩子進行篩檢。
哈佛研究!「日喝一杯含糖飲料」運動也沒用 22歲男差點洗腎
22歲的陳先生體格相當壯碩,身高180公分,體重超過120公斤,近期體重卻開始莫名下降,4個月掉了20公斤,原以為是瘦身有成,但伴隨著出現泡泡尿(蛋白尿)、工作容易疲倦等狀況,家人有所警覺,便帶他前往醫院腎臟內科進行檢查,結果顯示空腹血糖250mg/dL、糖化血色素(HbA1c)達9%,確診糖尿病,且伴隨著第三期慢性腎臟病與腎衰竭,腎功能只剩下正常人的3至4成。雙和醫院副院長吳美儀醫師表示,陳先生因在速食店工作的關係,飲食相當不均衡,蔬菜量嚴重不足,且因工作相當忙碌,閒暇之餘便會來杯手搖飲紓壓,常常一天就喝一、兩杯手搖飲,也沒有運動習慣,所以才導致憾事發生。除開立血糖控制相關藥物外,也安排衛教師、營養師介入給予衛教指導,並叮囑得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控制血糖、血壓,積極配合治療才能延緩腎功能下降。吳美儀醫師提醒,手搖飲可以說是台灣人生活中的小確幸,珍珠奶茶更是風靡全球、引以為傲的「台灣之光」,但這些飲品大多是使用人工合成高果糖糖漿,會造成三高、脂肪肝及痛風等慢性病,也會導致孩童及青少年的心臟病風險升高。根據調查,台灣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每天喝一杯含糖飲料的比率接近25%。長期追蹤這群人,發現含糖飲料量與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有很強的連結。另外,也有致癌的風險,如胰臟癌等,臨床研究推測,近年來40歲以下年輕人胰臟癌增加,可能與含糖飲料的盛行有關。吳美儀醫師指出,一杯700毫升的全糖珍珠奶茶,其含糖量約62公克,已超過食藥署建議每日添加糖應低於50公克的上限;而今年二月哈佛公衛學院的研究指出,每天一杯以上的含糖飲料,就算每週運動量超過150分鐘,都無法抵銷其帶來心血管疾病風險。另外,雙和醫院腎臟內科的研究也發現,一天一杯含糖飲料量大幅提升罹患腎臟病的風險,亦可能造成糖癮、肥胖等問題,最新調查顯示,國人肥胖及過重率已達50.3%,民眾千萬不能輕忽。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缺乏立即發生的危險,年輕朋友對於多數慢性病警覺性與病識感較為薄弱,也發現喜好喝手搖飲或含糖飲料的朋友通常也伴隨著其他不良的生活習慣,像是缺乏運動、蔬菜攝取少而肉類攝取多,以及喜好油炸品及泡麵等高熱量食物,因此「一天一杯手搖飲」其實只是長期不良生活習慣的冰山一角。吳美儀醫師呼籲,別因口腹之慾,或為了享受短暫的「小確幸」而造成終身遺憾,擁有健康的體魄才是掌握幸福人生的關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刻不容緩。
22歲男每天喝手搖「4個月卻瘦20公斤」 就醫檢查崩潰…腎功能剩3成
台北一名體格壯碩的22歲男子,身高180公分、體重超過120公斤,每天至少1、2杯手搖飲,但最近4個月卻暴瘦20公斤,原以為是瘦身成功,卻發現有泡泡尿(蛋白尿)、工作容易疲倦等狀況,就醫檢查確診糖尿病。雙和醫院副院長吳美儀指出,男子平時在速食店工作,飲食不均衡,蔬菜量嚴重攝取不足,且由於工作忙碌,閒暇之餘就會喝手搖飲紓壓,常常1天就是1、2杯,也沒有運動習慣,結果不僅體重不正常下降,還出現蛋白尿、工作容易疲倦等,檢查發現空腹血糖250mg/dL、糖化血色素(HbA1c)達9%,確診糖尿病,還伴隨第三期慢性腎臟病與腎衰竭,腎功能只剩下正常人的3、4成除了開立血糖控制相關藥物外,也安排衛教師、營養師介入給予衛教指導,改善男子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控制血糖和血壓,積極配合治療才能延緩腎功能下降。1杯全糖珍珠奶茶含糖量超標。(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吳美儀提醒,手搖飲是台灣人生活中的小確幸,但這些飲品大多是人工合成的高果糖糖漿,會造成三高、脂肪肝及痛風等慢性病,也會導致孩童及青少年的心臟病風險升高。以是1杯700毫升的全糖珍奶為例,含糖量約62公克,已超過食藥署建議每日添加糖應低於50公克的上限,而且哈佛研究更指出,每天1杯以上的含糖飲料,就算每周運動量超過150分鐘,都無法抵銷其帶來心血管疾病風險。此外,喜好喝手搖飲或含糖飲料的民眾,通常伴隨其他不良生活習慣,像缺乏運動、蔬菜攝取少而肉類攝取多、喜好油炸品及泡麵等高熱量食物。吳美儀呼籲,別因口腹之慾,或為了享受短暫的「小確幸」而造成終身遺憾,擁有健康的體魄才是掌握幸福人生的關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刻不容緩。
空腹血糖快500 年輕男還患「這症」:有拿藥都沒吃
醫師表示,一名20多歲男子來就診,發現空腹血糖快500mg/dL,三酸甘油脂4000多mg/dL,而病患還有腎髓質鈣化症,原來他本來血糖就有問題,但拿藥都沒在吃。盧立穎醫師在臉書粉專《Lu醫師的健康小教室》發文,「一位20幾歲年輕人空腹血糖快500,三酸甘油脂4000多,腹超還發現腎髓質鈣化症,重點是他血糖問題之前就知道了。」病患表示,他有拿藥,但都沒在吃。盧立穎說,「糖尿病與三酸甘油脂,都是與飲食習慣有最直接關聯性的疾病,如果說病從口入,那一定就是在說這2個疾病,過去曾提到,高血糖的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酸血症(DKA)與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HHS),二者皆有機會造成死亡,而高三酸甘油脂的急性併發症主要為『急性胰臟炎』,常見的症狀包括上腹劇痛且延伸至背部、嘔吐、發燒、腹脹及腰酸等,需要儘速至急診就醫,致死率可能超過15%」盧立穎說,「這位患者後來被我唸了一頓,明明已經知道有血糖等問題,仍然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或許過於廉價的健保,也默默讓許多台灣人以為,身體的健康是不需要太過重視的。」此文曝光後,有網友說「配合吃藥應該是最簡單的事了吧」,盧立穎回「藥是控制數字,但飲食調整才是根本」。
女性停經罹患代謝症候群機率大增! 教你「5大飲食秘訣」有效預防
婦女在停經前心臟病的發生率較男性低,但停經後的風險則與男性相近,可能是因為女性荷爾蒙雌二醇在停經後便減少,失去保護心臟的作用,也因此產生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五大指標 停經後婦女罹患風險達50%代謝症候群可預防也可治療,要是不及早檢查治療,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糖尿病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變成慢性病病人。下列五項中符合任三項就是代謝症候群:(1)腹部肥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 mmHg或舒張壓≧85 mmHg(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 mg/dL(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 mg/dL(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 mg/dL、女性<50 mg/dL預防代謝症候群 改善飲食成效優於補充荷爾蒙治療停經後因為缺乏女性荷爾蒙,低密度膽固醇(壞的膽固醇)及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會升高,高密度膽固醇(好的膽固醇)將降低,這就是荷爾蒙缺乏的影響而提高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使其發生率增至50%。而停經後,改善代謝症候群的方法,除了多運動外,應從飲食方面著手:依每日飲食指南,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婦女每天所需熱量約1600-1900大卡,建議限制高碳水化合物和高油脂食物,鼓勵適量、均衡飲食,以及多攝取高纖食物,例如全榖雜糧及蔬菜。增加蛋白質:為避免肌少症,蛋白質攝取建議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1克蛋白質。豆類製品(豆腐、豆漿)、白肉(魚、雞、鴨)、雞蛋、牛奶、優酪乳等都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維他命D:停經後婦女補充維他命D可以改變脂肪代謝,缺乏者會產生高血壓和三酸甘油酯,並減少高密度膽固醇,尤其在肥胖和糖尿病者。主要食物來源為魚肝油、高油脂魚肉(鮭魚、秋刀魚等),目前建議停經後婦女每日從飲食中攝取維他命D為10-15微克(400-600 IU)。Omega-3脂肪酸:建議停經後婦女每天從飲食中攝取Omega-3脂肪酸含量佔總熱量0.6-1.2%(約1-2.5克),如油性魚(鮭魚、沙丁魚、鯖魚等)、魚油、亞麻仁油。抗氧化營養素:停經後婦女多攝取具抗氧化營養素,如維他命A、維他命C、維他命E、多酚和異黃酮(包含新鮮蔬菜水果、未精製全榖雜糧、堅果、黃豆等),可有效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和血糖。藉由飲食來改善更年期的代謝症候群,比補充荷爾蒙治療更為有效。出處:國民健康署慢性疾病防治組
90%腦中風可預防 8大風險因子曝!「中3個」屬高危險群
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中風組織(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 WSO)呼籲,高達90%的中風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民眾掌握對腦中風危險因子及健康行為的認知,並積極採取行動,都可以預防腦中風及降低風險。依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111年腦血管疾病共計奪走1.2萬人生命,為國人十大死因第5名,換言之,在台灣每42分鐘即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腦中風除了致死率之外,中風所引起的失能及後遺症,更是不容輕忽,不僅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沉重的負擔,亦嚴重影響餘生的生活品質。國建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可以檢視自己及家人,如有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心房顫動、運動量不足、體重過重、吸菸及腦中風家族史,上述8項之中有任3個,就屬於腦中風高危險群,更應特別注意。國建署指出,依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為國人自述曾經醫師診斷罹患最常見慢性疾病或病症之一,而民眾到底要如何控制三高,建議遵守以下4要點。●安排定期健檢民眾可透過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40-64歲民眾每3年1次,及35歲以上且罹患小兒麻痺者、55歲以上原住民及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或學生健檢、勞工健檢、軍人體檢,定期健檢掌握自身的健康數據。●自我掌握數據如何判斷三高數據是否異常呢?血壓部分,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在家量一次血壓,並搭配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取其平均值,建議平均血壓值≦120/80 mmHg。血糖部分,需定期抽血檢驗血糖,確保血糖在正常範圍內,空腹血糖標準值為70-99 mg/dL。血脂部分,俗稱壞膽固醇的「(LDL-C)」,無併發症的一般民眾應<130 mg/dl。●評估罹病風險民眾亦可透過國民健康署建置的「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輸入健檢報告數據,掌握未來10年內罹患5種慢性疾病(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維持良好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有氧運動、調整個人作息、保持情緒穩定及遵循「三低一高 (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 」飲食原則,持續監控三高數值,若數值超過建議標準值持續監控而未改善,可進一步諮詢醫療人員。
長輩私密處發癢「檢驗竟是糖尿病」 專家示警6症狀:快就醫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位居10大死因之一,每年有近萬人因而死亡。有一名中年男性,因為私密處發癢就診,沒想到檢驗發現,早上空腹血糖超標,確診罹患糖尿病。「有人問得到糖尿病會有感覺嗎?」李婉萍營養師在臉書專頁透露,最近有一名長輩來門診,主述私密處一直發癢,因此泌尿科醫生給他做了檢驗,怎料早上空腹血糖高達332mg/dL。李婉萍提醒,無論男女,私密處反覆發癢若去藥局買藥和擦藥,卻遲遲沒有好轉,一定要去看醫生,不要只是去藥局買藥而已,必須到醫院診所,有經驗的泌尿科或是婦產科醫生,都會檢測血糖,因為往往後面其實可能有血糖的問題,「這些細菌病毒也愛吃甜」。血糖超標可能是糖尿病。(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事實上,李婉萍曾在部落格「李婉萍營養師-營養工具書」指出,6大症狀若是發生,就可能有血糖過高的問題,一定要盡快求助醫生進一步篩檢。●3多症狀:多吃、多喝、多尿如今有許多患者都不一定有這個症狀,不過如果有相關症狀請一定要注意。●皮膚傷口不容易好如果皮膚的小傷口長期沒有癒合就是警訊,請不要輕忽。●免疫力下降(經常感染)尤其是女性泌尿道如果長期容易反覆發作感染就要特別注意。●體重減輕沒有在減重,但體重卻持續減少,千萬不要因此竊喜,反而要提高警覺。●視力模糊持續超過1個月視線都模糊不清,請盡快就醫。●神經病變(麻木、疼痛)手腳對於溫熱與痛楚的感覺異於平常,感覺較為遲鈍,就要小心。
肥胖加上慢性病纏身 「減重藥物控制食慾」他成功找回健康
35歲男在科技業工作,因工時長、缺乏運動,導致身形肥胖。最近員工體檢結果顯示空腹血糖和三酸甘油脂偏高,肝指數也異常,就醫診察發現他的體重112公斤,腰圍超過100公分,血壓稍微偏高136/86 mmHg,確定診斷為代謝症候群,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患有重度脂肪肝。多元方法應對肥胖 全方位減重有攻略A男曾多次嘗試減肥但成效不彰,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尚賢建議,規律運動及調整飲食,並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准的減重藥物控制食慾及降低飢餓感。A男藉著藥物和重新塑造的健康生活型態,在三個月內成功減掉五公斤,血糖和肝指數異常也有所改善。吳尚賢醫師強調,減重的基本原理來自於能量的負平衡,亦即消耗的能量多於攝取的能量,一個全面的減重計畫應包含飲食控制及運動。飲食降低能量攝取,減少高醣、高油脂的食品,增加蔬果與高纖全穀來提供飽足感,盡量避免含糖飲料和精緻甜食;運動方面建議達到每週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有氧運動和阻力運動兩者都對健康有顯著益處。減重藥物「腸泌素製劑」 有效控制食慾吳尚賢醫師指出,衛生福利部近年核准的減重藥物腸泌素製劑成為食慾控制困難者的救星。腸泌素是由腸道分泌的賀爾蒙,除了能增加餐後胰島素分泌來改善血糖控制,也會減緩胃排空跟刺激大腦產生飽足感,幫助減少進食量。此外,針對嚴重肥胖的病人,減重手術也是一個快速有效的方法,目前健保署核可的適應症為BMI≧37.5 kg/m2,或BMI≧32.5 kg/m2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如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肥胖與許多慢性疾病相關 搭配生活習慣調整避免復胖吳尚賢醫師醫師表示,肥胖不僅是一個外在美問題,更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肥胖與許多慢性疾病相關,積極改變生活型態對於肥胖病人帶來健康益處不言而喻。對已出現併發症的肥胖病人,透過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評估使用減重藥物,搭配飲食調整和運動,通常有良好效果,但藥物建議持續至少半年以上,停藥之後也應盡量維持調整過後的健康生活,減少復胖機會,為健康保駕護航。
吃飯太快不只易胖 醫警告背後風險:恐得糖尿病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工作忙碌因此很難好好吃飯。專家便呼籲,人體的胃大約要20分鐘才能提醒大腦有飽足感,假如吃得太快,就容易吃下遠比預期份量還多的食物,不僅容易引發肥胖、消化道問題外,還可能誘發糖尿病。謝安民醫師在臉書專頁分享「進食速度和用餐時間對身體的影響」,研究顯示進食速度和何時用餐,也會對健康有影響,吃太快可能導致腸胃道問題,以及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產生。如果改變用餐時間和進食速度,就可以預防、甚至改善相關情況。謝安民醫師指出,進食過快最大的壞處,就是往往會不知不覺吃過頭,常常攝取超量卡路里,容易肥胖。研究發現,由胃傳到腦部的飽足感,是避免攝入過量卡路里的關鍵。 然而,胃大約需要20分鐘才能提醒大腦有飽足感。 吃得太快,腦部可能還未收到足夠的飽足訊號,就已經吃下遠比預期分量多的食物。另外,吃得快不只容易過食,還會觸發導致胰島素拮抗的特定細胞因子(cytokines),例如白細胞素-1 beta(interlinkin 1-beta)和白細胞介素-6的分泌,這些發炎因子會促進胰島素阻抗,有助發胖,甚至導致第二型(成年發病型)糖尿病。除了容易變胖、胰島素拮抗和糖尿病外等問題,也會造成消化道的問題。很多人都知道,吃太快會引起肚子不舒服,如噎氣、腹漲、噁心、消化不良等,狼吞虎嚥除了短期肚子不適之外,更會有一些長期的問題產生。過多的食物在胃裡,會導致食物在胃中停留更長時間,從而延長胃黏膜暴露於胃酸的時間,就容易得胃炎,可以透過胃內視鏡看出。進食速度過快,不僅容易發胖,還可能誘發糖尿病。(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研究表明,在一天當中,用餐時間能與身體代謝的晝夜節律一致,對健康有益。一天的卡路里總攝取量,在時間(早、午、晚上)上是如何分配,也可能對飲食健康有影響。對一般人而言,每天份量最多的一餐是早餐或午餐有助減肥,而份量最多的是晚餐則反之;對糖尿病和肥胖症病人而言,2015年一項涉及18名肥胖症和第二型糖尿病成年人的隨機對照試驗發現,與吃低能量早餐和高能量晚餐相比,吃高能量早餐和低能量晚餐可以減少全天的血糖數值。現在流行的「時間限制性飲食」(Time restricted eating),也是一種間歇性禁食法,如果進食的8小時安排在早上,而非較晚(中午或下午),在降低超重或肥胖的參與者的空腹血糖濃度方面更有效。飲食對健康的影響很大,但謝安民醫師提醒,吃東西除了是生存及生理上所必需之外,也是食慾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滿足,吃不只要健康,更要快樂,只要把握幾個原則,健康的飲食並不困難:1、飲食的份量(卡路里而言),食物的品質(纖維質含量、良好脂肪,多複合碳水化合物、避免純糖等)、營養足夠而且均衡,當然重要。2、吃東西宜慢、充分咀嚼。3、一天吃進去的食物之分配應該盡量以早餐或午餐為主餐。飲食常是社交活動的一部份。豐盛的晚餐常常是不可避免。所以有時無法遵從理論上較好的分配。偶爾的犯規,我認為無大所謂。往往可以補償,如晚餐後走一段路,不要馬上入睡。知道晚餐會有應酬時,早午餐酌量限制。4、身體停止活動或睡覺前一、兩小時,最好少吃喝含糖,卡路里高的飲食,而且份量要控制。5、健康的飲食應該是長期目標,要盡力做到。經年累月的整體飲食習慣才是重要。偶爾違背,不用太緊張。
這「6嚴重急症」急診室一堆 醫示警:5症狀中3小心了
醫學中心急診部主治醫師於5日在臉書專頁急診男爸one發文指出,在急診工作時,總會遇到許多急症,包括心肌梗塞、腦中風、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破裂、糖尿病酮酸中毒、血糖過高昏迷等,而這些嚴重的急症,其實都跟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脫離不了關係。醫師也說,代謝症候群就是個很好用來評估自身是否為這些慢性病的高風險族群,5項中,符合任3項,就得要注意了。醫師表示,心肌梗塞、腦中風、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破裂、糖尿病酮酸中毒、血糖過高昏迷都是急診檢傷1至2級的代表,且這些嚴重的急症都跟慢性三高疾病脫離不了關係。而代謝症候群就是個很好用來評估自身是否為這些慢性病的高風險族群,一般只要符合代謝症候群的族群,統計上都顯著有更高的風險會罹患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腦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也大幅提升。醫師也分享了,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並指出5項中,符合任3項,就是有代謝症候群。腹部肥胖(腰圍):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三酸甘油酯偏高:TG值≧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HDL-C 男性<40mg/dL、女性<50mg/dL醫師最後則提醒民眾,為了自己的健康,應趕量起腰圍量、血壓,健檢抽血報告數字也要對起來,若符合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飲食、運動、生活型態就得費點心思優化調整。
「大寒」寒流來襲天氣冷颼颼! 國健署籲落實8招護心顧健康
今(2024)年1月20日是24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代表著一年的結束,但同時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根據中央氣象署氣象預報資料顯示,1月20日東北季風將會增強,緊接著會有一波寒流來襲,預計會一路冷到1月25日清晨。除了適時添加衣物禦寒外,國健署也提醒民眾,落實8式健康的生活習慣,在大寒時節搭上「護心巴士(8式)」,預防心血管疾病,護心暖心顧健康,讓2024整年健康「龍乎你」。注意飲食、運動、睡眠 避免影響心血管健康農曆春節將至,民眾準備大掃除、採買年貨,開心迎接春節假期的同時,也別忘了寒冷的季節尚未結束,過了「大寒」後才會迎來「春分」。在這段期間,天氣變化大很有可能會對心血管產生健康影響,因此國健署提供8項招式,幫助民眾遠離心血管疾病威脅。第1式「飲食均衡」。國健署表示,民眾應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包含全穀及未精製雜糧、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並以低油、低糖、低鹽、高纖(三低一高)為原則,避免天冷大吃大喝或攝取高熱量的炸物。第2式「規律運動」。天氣冷許多人只想躲在被窩裡懶得動,但這對健康也會產生影響。國健署提醒,民眾應減少久坐,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而且運動前應「充分熱身」,避免在低溫的大清早外出運動,天冷時可改採室內的運動。第3式「充足睡眠」。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需睡足7-9小時,如果家中有嬰幼兒,則應注意保持正確的睡姿及室內通風,可使用睡袋型睡衣或以包巾包裹,幫助孩子保暖,不過要記得須將手臂露出,避免蓋住臉部。第4式「拒菸節酒」。吸菸會讓血壓、血脂升高,對心血管造成不良影響,國健署推薦以茶或水代替酒,這樣身體也能更輕鬆無負擔。預防肥胖、三高 慢性病&心臟病應規律服藥、回診肥胖、慢性病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因此護心第5式,國健署表示,民眾應維持「適當腰圍」,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而第6式則是「預防高血壓」。國健署提醒,民眾應牢記「722」口訣,連續7天量測、早晚各量一回(共2回)、每回量「2」次取平均值,建議的血壓值<140/90 mmHg。至於第7式就是「預防高血糖」,定期監測血糖值,空腹血糖標準值為<126 mg/dl。第8式是「預防高血脂」,定期監測血脂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60 mg/dl。國健署表示,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一定要記得規律服藥、定期回診,而有心臟病史的民眾,任何時間都應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一旦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立即就醫。
「大寒」強碰寒流!「7症狀」恐心臟病發作 護心8式可預防
24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在今(20)日到來,這段期間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對此,中央氣象署指出,東北季風於20日增強,寒流也將來襲,低溫下探6度。國健署提醒,「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要特別注意,一旦身體出現7種不對勁現象,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都要記得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如有心臟病史的民眾,任何時間都要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吳建遠提醒,當身體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7個症狀,要多加留意,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的警示,應立即前往醫院就診。國健署提到,民眾除了要適時添加衣物禦寒,也要落實健康生活習慣8式,這樣才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第1式:飲食均衡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全穀及未精製雜糧、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以低油、低糖、低鹽、高纖(三低一高)為原則,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攝取高熱量的炸物。第2式:規律運動減少久坐,且每周累積150分鐘的中度運動,在進行運動前,需「充分的熱身」,此外,應避免在低溫的大清早外出運動,可以考慮在天冷時改為室內的運動。第3式:充足睡眠養成早睡晚起的習慣,成人每日需要睡足7~9小時;若家中有嬰幼兒,需特別注意保持正確的睡姿及室內通風,可考慮使用睡袋型睡衣,或以包巾包裹幫助孩子保暖,但要切記將手臂露出,避免蓋住臉部。第4式:拒菸節酒吸菸會讓血壓、血脂升高,對心血管造成不良影響,另外建議以茶或水代替酒,身體更輕鬆無負擔。第5式:適當腰圍肥胖容易引起三高,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第6式:預防高血壓牢記「722」口訣,連續7天量測、早晚各量一回(共2回)、每回量「2」次取平均值,建議的血壓值<140/90 mmHg。第7式:預防高血糖定期監測血糖值,空腹血糖標準值為<126 mg/dl。第8式:預防高血脂定期監測血脂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60 mg/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