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型糖尿病
」 糖尿病 GLP-1 減肥 血糖年輕愛運動不是無敵星星!20歲體保生校園突暈倒 「天天2杯手搖飲」送醫血糖飆破千
雖然在印象中,糖尿病多發病於年長、肥胖、家族病史者身上,不過隨著現在人飲食習慣改變,即使是愛運動的年輕族群,恐怕也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營養師許瓊月在節目中分享,有名熱愛運動的男大學生從小愛吃炸雞、高中起每天喝2杯手搖飲,有天竟在校園昏倒送醫,檢查發現「血糖值破千」,年僅20歲就已罹患第2型糖尿病。許瓊月在節目「震震有詞」中分享,這名求診的男大學生從小愛吃炸雞,高中讀體育專班時,更養成每天要喝2杯手搖飲的習慣。儘管父母都叮嚀他要均衡飲食,多吃青菜,不過男大生認為自己還年輕,不需要過度注意這些,直到有一次他在校園中暈倒,送醫後竟發現血糖值飆到一千多,被確診出罹患第2型糖尿病。許瓊月表示,這名男大生狀況嚴重,需要急性治療,後來透過施打胰島素,總算才把血糖降下來。許瓊月提醒民眾即使年輕又有運動習慣,若不控制飲食,一樣會罹患糖尿病。根據衛福部數據,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糖尿病高居第5位,依據2019至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統計,20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2.8%,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對糖尿病友來說,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運動、飲食控制以及定期監測血糖是防止血糖失控的關鍵。
每年近萬人死於糖尿病 專家示警注意2指標:及早發現
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ㄧ,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萬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由於糖尿病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南投縣衛生局呼籲民眾應定期量測血糖,特別是要注意空腹血糖與醣化血色素兩個指標,才能及早發現糖尿病。根據2023年國內十大死因統計,糖尿病高居第五位,並且依據2019至2023年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達12.8%。南投縣衛生局表示,為了預防糖尿病及延緩其嚴重併發症,民眾應掌握以下自我照顧五要訣,包括利用40歲以上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的免費健康檢查,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定期監測血糖,保持空腹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70-99 mg/dL)。衛福部表示,糖尿病可分為第1型糖尿病(胰島細胞遭破壞,造成胰島素缺乏)、第2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及合併相對胰島素缺乏)、其他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等。其診斷標準包括以下4項,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三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一為糖化血色素(HbA1c)≧6.5%;二為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三為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四為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衛福部提醒,糖尿病是複雜性慢性疾病,糖友們應定期接受治療與追蹤,並學習執行良好的生活型態,管理自己的血糖,是延緩並避免併發症產生的不二法門。南投縣衛生局說明,若是民眾發現血糖異常,符合糖尿病前期(醣化血色素介於5.7%至6.4%)或有三項以上危險因子(如腹部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及低高密度膽固醇),應與醫療人員討論個人化的危險因子管理,及早介入;保持均衡飲食,遵循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並在醫事人員指導下進行體重管理;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何走路、慢跑、游泳等。此外,南投縣衛生局也強調,當地已成立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透過醫師、護理師及營養師的專業團隊,協助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病情,並提升其自我照護能力。民眾若有糖尿病相關問題,可洽詢當地衛生所或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透過全面的醫療服務來降低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2024諾貝爾獎將揭曉! AI、減肥藥受關注
2024年諾貝爾獎將自7日起,依序揭曉生醫、物理、化學、文學、和平等5座獎。根據外媒盤點,其中至少5項是諾貝爾可能的獲獎領域。根據CNN報導,人類基因體圖譜是在諾貝爾獎預測中,經常被討論到的,這是一項大膽的項目,於1990年啟動,並於2003年達成,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等,數千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聯盟。這項努力對生物學、醫學和許多其他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該項目可能無法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之一是參與這項壯舉的人數太多,依據規則,每個獎項只能授予最多3人。第二是,模仿人體激素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的減肥藥物,其震撼了醫療保健界,這種降低血糖和抑制食慾的藥物有可能開創肥胖症治療和相關疾病的新時代,例如第2型糖尿病。洛克斐勒大學生物化學家莫依索夫(Svetlana Mojsov)、哈佛大學醫學院內分泌學家哈本能(Joel Habener)、丹麥藥廠諾和諾德研究與初期開發部門首席顧問克努森(Lotte Bjerre Knudsen)等3名科學家,在將其轉變為當今數百萬人服用的有效減肥藥物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第三,變革性人工智慧。人工智慧(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人們的生活,Google DeepMind AlphaFold蛋白質結構資料庫的開發人員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強普(John Jumper),與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蛋白質設計研究所所長貝克(David Baker)被看好未來可能會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第四,「腸道菌相」(gut microbiome)領域。細菌、病毒和真菌,生活在人體表面和體內,統稱為人體微生物組,隨著過去20年基因定序的進步,科學家們能夠更了解這些微生物的作用,它們如何與人類細胞,尤其是腸道細胞相互作用。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教授、生物學家高登(Jeffrey Gordon)是該領域的先驅,呼聲相當高。第五,致癌基因檢測。擁有研究人類和黑猩猩之間遺傳差異的背景,現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金恩(Mary-Claire King)採取了一種全新的方法,早在科學家繪製出人類基因組圖譜之前,其就花了17年的時間來檢測和確定BRCA1基因突變在乳癌和卵巢癌中的作用,這項發現使得基因檢測能夠識別出乳癌風險增加的女性,以及採取哪些措施來降低風險,例如額外的篩檢和預防性手術。
三餐狂吃2食物!一家人竟「全罹糖尿病」 醫驚:罹病率100%
糖尿病是吃出來的!家醫科暨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過去的糖尿病看診經驗,其中有一家人先後來找她看診,結果通通都確診糖尿病,罹病率高達100%,她進一步詢問才發現,這一家人每天三餐都吃炒飯、炒麵,「而且一定加辣椒醬、醬油」。楊智雯醫師提醒,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吃得很健康,忽略了吃進去的食物種類,長期偏好特定飲食導致營養不均衡,影響了身體健康。楊智雯醫師日前在粉專「楊智雯醫師 |陪你健康享瘦每一天」發文指出,60歲以上的台灣人,每5個人就有1個得糖尿病,機率是20%。她也分享曾遇過的案例,表示有一家人全部確診糖尿病,問診後才發現原來他們三餐都吃炒飯、炒麵,而且一定加辣椒醬、醬油,甚至「一個人可以連吃3碗」,也不需要有配菜和蛋白質,等於一餐吃下10份的醣,血糖立刻飆高到4、500mg/dl。楊智雯醫師指出,只吃大量的醣很快就有飢餓感,因此又會再進食,造成持續的高血糖,再加上醬料裡的鈉含量高,會增加脫水的風險,容易引發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這是糖尿病致命性的併發症,提醒民眾千萬要注意。楊智雯醫師解釋,糖尿病分成兩型,第1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第2型糖尿病則與家族遺傳有高度相關,所以常會看到一家人都有糖尿病的情況,但她也提醒,不是家裡有人得糖尿病,其他人也一定會罹患糖尿病,糖尿病也可能是吃出來的,「當飲食採取高碳水飲食,就會引發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進而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與肥胖」。至於造成胰島素阻抗的原因為何?楊智雯醫師說明,通常與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異位的脂肪堆積、壓力和睡眠不足等因素有關。若想改善胰島素阻抗,她也分享3招調節方法,分別為「減少攝取精緻碳水化合物,多吃高纖維食物和健康脂肪」、「增加重量訓練和有氧運動」及「調節壓力與保持充足睡眠」。
長期食用「超加工食品」增32種疾病風險 減重醫曝3招拒絕誘惑
泡麵、汽水、冷凍食品等超加工食品,吃太多恐增加各種疾病的風險。對此,減重專科醫師魏士航解釋,超加工食品通常添加5種以上的成分,通常含高糖高鹽、高脂肪,以及各種添加劑,全都是增加肥胖、糖尿病甚至導致癌症的元兇,還可能增加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氣喘、大腸及直腸癌、精神障礙、第2型糖尿病等32種疾病風險,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更上升50%!魏士航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說明,依照巴西聖保羅大學提出的NOVA分類系統,食品可分為4級,包括未加工或最少加工食品、經過加工的烹飪原料、加工食品,以及最不健康的超加工食品,其中超加工食品是由多種添加劑和天然食材,經工業加工而成,常含大量脂肪、糖和鹽,雖能提升口感和保存期限,卻不利健康。他解釋,超加工食品帶來的愉悅感價值往往遠大於營養價值,又富含高熱量,長期食用會導致營養不均衡,而影響身體健康和免疫系統,而且還會刺激人體的獎勵機制,讓大腦分泌多巴胺,增加食用時的幸福感,導致身體逐漸對這類食品成癮,這也解釋為什麼明知是垃圾食物,但還是想吃這類超加工食品。魏士航補充,長期食用超加工食品,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氣喘、大腸及直腸癌、失眠、憂鬱、非酒精性肝炎、過重及肥胖、代謝症候群、精神障礙、第2型糖尿病等32種疾病風險,其中心理疾病風險上升48%至53%、代謝相關疾病風險上升50%。至於如何拒絕超加工食品的誘惑,魏士航提出3招應對,首先是改變購物環境與習慣,盡量到肉舖、生鮮超市等提供更多健康天然選項的店家採買,並於購物前列好清單,減少臨時起意購入不健康食物的機會。此外,也可設定吃零食的時機點和份量,如旅行或聚會時才吃,避免在家裡大量囤積;學會辨認成分標示,選購選擇原味或成分單純的品項,遠離超加工食品的危害!
全家陸續確診糖尿病 專業醫解釋:三餐都「這樣吃」釀禍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而家醫科兼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解釋,其實很多人的糖尿病都是「吃」出來的,他就分享自己曾經歷過一個案例,一家人陸續確診糖尿病,細查之後,才知道原來與他們家的飲食習慣有直接關聯。家醫科兼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自己在出席電視節目錄製時曾提到,台灣60歲以上人群中,每5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患病率高達20%。但是在他的診療經驗中,曾遇到一個家庭的糖尿病患病率竟達到100%,這引發他對飲食習慣與糖尿病之間關係的深入研究。深入了解這個家庭的飲食習慣後,楊智雯醫師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們的日常飲食,這個家庭的每日三餐幾乎都以炒飯、炒麵為主,而且每次都會大量使用辣椒醬和醬油調味。楊智雯醫師表示,家庭成員中有人因為食物太過美味,常常一餐能吃下三碗加了辣椒醬的炒飯或炒麵。但這種飲食方式導致每餐攝入的醣量相當於10份之多,遠超健康標準。更糟糕的是,這戶人家的餐食中幾乎沒有配菜和蛋白質,這也導致血糖迅速飆升至400-500mg/dl的危險水平。由於缺乏其他營養成分,這種高醣飲食很快會引發飢餓感,促使他們再次進食,形成惡性循環,造成持續的高血糖狀態。楊智雯醫師解釋,糖尿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當的飲食習慣引起的。楊智雯醫師以台中人喜愛的炒飯、炒麵為例,指出過度使用辣椒醬和醬油等調味料可能導致血糖急劇上升。他同時也提到,有些患者一餐可以攝入相當於10份醣的食物,導致血糖飆升至400-500mg/dl的危險水平。楊智雯醫師也提到,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會引發胰島素阻抗和代謝症候群,進而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和肥胖等健康問題。楊智雯醫師特別提醒,雖然第1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第2型糖尿病與家族遺傳高度相關,但適當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預防或延緩疾病的發展。楊智雯醫師還指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代謝率下降,加上不當的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更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不利於血糖的調節,其中造成胰島素阻抗的主要原因,包括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異位脂肪堆積、以及壓力和睡眠不足。為了應對胰島素阻抗,楊智雯醫師提出了三個關鍵的調節方法,分別是調整飲食、增加運動量、以及調節壓力與保持充足睡眠。楊智雯醫師建議降低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增加高纖維食物和健康脂肪的攝入,同時強調運動,特別是重量訓練和有氧運動的重要性。
吃飯「這壞習慣」恐增肥胖、糖尿病風險 醫:每餐至少進食15至20分鐘
現代人因生活節奏快速,進食時常常狼吞虎嚥。對此,家醫科醫師魏士航也提醒,長期進食過快其實會對身體帶來諸多危害,包括易造成胃脹氣、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提高肥胖風險;引發胰島素阻抗並導致第2型糖尿病。因此建議每餐至少花15至20分鐘進食,用餐時避免使用手機或電腦。魏士航昨(12日)晚在臉書粉專「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發文表示,口水(唾液)不僅是幫助吞嚥的液體,它還在我們的消化和抗菌防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沒有讓它好好發揮功能時,對健康也會有極大影響。魏士航表示,自己曾遇到1個個案,她是43歲急診護理師,長期受到胃食道逆流和腹脹的困擾,動不動就感覺腹部脹氣,隨身都攜帶制酸劑,一有不舒服就馬上服用,但她對這樣的頻繁用藥感到非常無奈,擔心這樣下去會引發慢性疾病,常常嘆氣說:「每次都得靠藥物,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魏士航發現她的消化系統已經因長期進食過快而增加了許多的負擔,並且有代謝問題的早期徵兆,建議她也許可以從「放慢進食」開始,細嚼慢嚥慢慢吃,一頓飯至少要吃15至20分鐘,「在這樣微小習慣的調整下,她也開始逐漸甩開那些藥物了。」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多數人用餐習慣都是囫圇吞棗,沒能夠好好在用餐時刻品嘗食物帶給我們的美味。魏士航對此也提醒,「雖然吃太快並不會直接引發糖尿病,但這樣的飲食習慣會讓我們更容易肥胖,進而提高糖尿病的風險。」魏士航補充,肥胖本身就是引發第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進食速度過快的習慣,可能加速這個過程,對我們的代謝健康造成長期危害,「長期進食過快會影響胰島素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原本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中,更容易加速糖尿病的發展。」魏士航還列舉了吃太快對健康的危害:影響血糖調控:吃太快可能導致餐後血糖急速上升,增加胰島素負擔,久而久之可能引發胰島素阻抗,導致第2型糖尿病。肥胖風險提高:吃太快會讓我們不自覺地攝取過多熱量,這些多餘的熱量難以消耗,導致脂肪堆積,逐漸引發體重增加。消化系統負擔:快速進食使食物在口腔內沒有得到充分咀嚼,食物分子過大,進入胃部後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胃脹氣、消化不良等問題。飲食失控:吃飯吃太快通常會忽視食物的品質與均衡攝取,增加了不健康飲食習慣的風險。魏士航也示警,其實不要小看狼吞虎嚥這件事,若唾液(口水)中的澱粉沒有辦法幫助食物好好做澱粉消化,當這些不完全消化的澱粉進到胃時,就會加重胃的負擔,延長胃排空的時間,這時候很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胃脹情形,沒有被良好消化的澱粉到了腸道,也會加重腸道負擔,讓細菌發酵,進而引發脹氣或排氣增多。千萬別忽略唾液的重要性,魏士航解釋,它是維護消化、抗菌和保護口腔健康的好幫手,要從生活面著手,靜靜生活、好好睡覺、「慢慢吃飯」,除了避免進食過快,培養細嚼慢嚥的習慣外,也可以設定用餐時間,每餐至少花15至20分鐘進食;用餐時避免使用手機或電腦,專心享受每一口食物;學會在感到7、8分飽時停下來,不要等到完全飽足才結束用餐。
睡前關燈可降低糖尿病風險?晝夜節律紊亂將影響血糖調節能力
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夜間暴露在強光下會增加罹患第 2 型糖尿病的風險。澳洲弗林德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85,000名未罹患糖尿病的健康成年人的大規模研究中發現,在夜間12:30至凌晨6 點之間暴露在光線下,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67%,研究發表在《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暴露明亮光線 罹患2型糖尿病風險較高研究人員表示,暴露在較明亮的夜光下以及暴露,在可能擾亂晝夜節律的光模式下的人,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較高。而夜間避免光照可能是一個簡單且經濟有效的方式,可以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尤其是具有糖尿病高遺傳風險的人。研究參與者的年齡在40歲至69歲之間,研究小組對參與者進行了大約9年的追蹤調查,發現那些夜間光照最多的人,面臨的風險最高,而且無論他們白天暴露在光線下的時間為何。研究人員指出,夜間光照和遺傳風險被發現是患有第2型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並將這種關聯歸因於身體晝夜節律的破壞,這可能會干擾多種身體功能。光照擾亂晝夜節律 導致胰島素分泌和葡萄糖代謝變化該研究的資深作者Andrew Philips表示,夜間的光照會擾亂我們的晝夜節律,導致胰島素分泌和葡萄糖代謝的變化,晝夜節律紊亂引起的胰島素分泌和葡萄糖代謝的變化則會影響人體調節血糖的能力,最終導致糖尿病的發生。但研究有一定的限制,由於缺乏臨時飲食數據,研究人員無法探討進食時間的影響,因為進食時間也會影響人體晝夜節律,影響葡萄糖耐受性和體脂,並可能影響光照、晝夜節律紊亂和糖尿病之間的關聯性。由於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 62.3 ± 7.85 歲,因此不確定這些發現是否適用於較年輕的年齡層。然而,根據這個研究的發現,研究人員還是建議,減少夜間的光照並保持黑暗的環境,可能是預防或延緩糖尿病發展的一種簡單且廉價的方法。(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男大生5數值不正常「驚罹糖尿病」 醫師一問飲食習慣懂了
糖尿病在台灣位居10大死因之一,每年有近萬人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有約200多萬名病友,且每年以2.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不可輕忽。北部有一名身材肥胖的男大生,原本是為了瘦身到減重診所求診,沒想到檢查發現數值不正常,驚覺確診糖尿病。周建安醫師收治這起個案,這名19歲男大生身高173公分、體重110公斤,從小到大都是胖胖的身材,本來是為了減重來診所,卻發現血糖超標,糖化血色素(HbA1c)達到9,血脂、尿酸和肝功能也都不正常。進一步了解發現,男大生每天吃速食,份量是一般人的2倍,還喝全糖飲料、不喝水,加上課業壓力繁重,幾乎不運動,結果導致糖尿病。男大生每天吃速食,還喝全糖飲料。(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據了解,糖尿病可分為第1型糖尿病(胰島細胞遭破壞,造成胰島素缺乏)、第2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及合併相對胰島素缺乏)、其他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等。判斷標準有4種,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3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1、糖化血色素(HbA1c)≧6.5%2、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3、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4、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對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風險族群,維持血糖穩定及控制體重是預防關鍵,飲食習慣更是占重要的一環,建議養成定時進食,以少糖、少油、少鹽為原則,維持身體狀態。
墨西哥出現全球首宗人類「H5N2禽流感」死亡個案 感染源頭不明
世界衛生組織(WHO)5日指出,墨西哥出現全球首宗人類感染H5N2禽流感病毒的死亡個案,且尚不清楚該病例的感染源頭,不過WHO也表示,目前禽流感病毒對一般民眾的風險較低。據《路透社》的報導,WHO在5日發布的聲明中指出,這名59歲的墨西哥州(Estado de México)居民曾在該國首都墨西哥城(Ciudad de México)住院,並在4月17日後陸續出現發燒、呼吸急促、腹瀉、噁心和全身不適等症狀,接著在4月24日死亡。WHO補充,這是全球首宗經實驗室化驗證實的人類感染H5N2禽流感病毒之死亡個案,也是墨西哥的首個感染H5N2禽流感的病例。科學家稱,雖然目前尚不清楚該病例中的感染源頭,但墨西哥的家禽中已通報出現H5N2禽流感案例。據悉,該病例與美國爆發且已感染3名乳牛牧場工人的H5N1禽流感疫情無關。WHO還解釋,死者沒有家禽或其他動物的接觸史,但患有多種潛在慢性病,在出現急性症狀前,該病患已經因為其他因素臥床不起長達3週。墨西哥衛生部也補充,死者生前患有慢性腎臟病和第2型糖尿病。此外,墨西哥衛生部和WHO均聲稱,死者生前接觸過之民眾的禽流感檢測皆為陰性,但科學家們仍對病毒保持高度警惕,因為該病例恐表明它們正在不斷適應人體,且更容易在人類中傳播。
國中少女得糖尿病「3餐飲食大公開」 母淚崩自責:是我害了孩子
糖尿病在台灣位居10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死亡,速度持續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有一名14歲國中少女被診斷出第2型糖尿病,原來竟與3餐的飲食有關,讓媽媽相當自責,是自己害了孩子。營養師高敏敏曾在《醫師好辣》節目分享案例,有一名14歲少女在媽媽的陪同下來看診,當時懷疑是先天型糖尿病,但診斷出來是後天第2型,過程中少女一直低著頭,媽媽則不斷哭泣。少女3餐攝取的糖分過量。(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高敏敏一問之下才知,少女的爸媽沒有糖尿病,但爺爺奶奶有,所以是家族遺傳的糖尿病,但媽媽卻自責是因為她給女兒的飲食習慣導致,平常會給個銅板,讓女兒自己去早餐店,加上女兒又喜歡吃果醬吐司配調味乳,怕孩子在學校肚子餓,會給個麵包帶去學校。直到後來,媽媽打電話給老師,要帶女兒去看醫生,才知道女兒沒有訂學校的營養午餐,而是到福利社買麵包,下課後媽媽也會買點心,像是紅豆餅、銅鑼燒等甜食,等爸爸下班,全家再一起出去用餐。高敏敏發現,少女1天3餐全是高糖份的食物,直言:「有時候給小朋友吃甜的,吃孩子喜歡的,並不代表媽媽很愛你」,也建議家長可以讓孩子吃清淡且低糖的點心,比如愛玉冰、仙草、優酪乳、豆花、糖炒栗子、法國麵包和堅果等。
快減腰間肉!新研究揭「蘋果型」人更容易罹患大腸癌
體態會反映你的健康狀況。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流行病學專家弗萊辛(Heinz Freisling)指出,體態除能表現出一個人的性別、年齡、遺傳及生活方式,也可能揭露當事人容易罹患哪些疾病。據《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大眾耳熟能詳的蘋果型、梨型、沙漏型、倒三角型、直尺型等體型,雖是用於描述一個人身體脂肪分布的類型,但真正決定體型體態的是遺傳、性別、年齡以及生活方式。弗萊辛指出,不論是過去還是最新研究,都指向腰大臀窄的「蘋果型」身材有更高的大腸癌、心臟病、第2型糖尿病罹病風險。他表示,新研究顯示腰部的脂肪分布也會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且身材高大並具中心肥胖、也就是高蘋果型的人更可能罹患直腸癌。儘管研究團隊分析超過78萬名來自英國生物銀行資料庫及其他受試者數據後,發現影響體型與其潛在疾病的遺傳機制可能有不同生物化學因素,但可以確定的是,體型不只反映出結腸直腸健康狀態,也能彰顯整個人的健康情況。弗萊辛表示,縱然體型主要靠遺傳、賀爾蒙、代謝、環境或其他未知因素決定,「但我們可以根據環境採取行動」,積極鍛煉身體、少久坐、均衡飲食與不抽菸,都能降低脂肪集中分布進而改善健康。
瘦瘦針增自殺傾向?歐盟本周審查 美國FDA初步認定無關連
在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等名人的帶動下,俗稱「瘦瘦針」、「減肥針」的GLP-1藥物(Glucagon-likepeptide-1 agonists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成為炙手可熱的減肥聖物,但從去年起便傳出可能會增加輕生傾向,歐洲藥品管理局 (EMA) 將於本週召開一次會議,審查有關 GLP-1 類減肥藥物與自殺傾向是否有關聯的報告。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GLP-1藥物本來是一種降血糖藥,在研發過程中,發現血糖下降的同時,體重也在下降,所以在國外很早就用於減重。瘦瘦針藥物種類相當多,目前台灣大致有Liraglutide、Dulaglutide、Semaglutide等3大類,隨著民眾搶買減肥針,全球都出現短缺狀況。歐洲藥品管理局去年接獲冰島通報,1例使用抑制食慾的胰妥讚(Semaglutide類藥物)後導致出現自殺念頭、1例使用善纖達(Liraglutide類藥物)想自殺、另1例使用善纖達出現自殘想法。Liraglutide、Semaglutide類藥物均由諾和諾德(Novo Nordisk)製造。目前歐盟藥物產品訊息中並未將自殺行為列為副作用,相關產品的安全性將由「藥品監測暨風險評估委員會」(Pharmacovigilance Risk Assessment Committee, PRAC)進行評估,日後將考慮是否將審查範圍擴大到「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GLP-1 receptor agonists)的其他藥物。諾和諾德對此回應,GLP-1受體促效劑應用於治療第2型糖尿病已有超過15年的歷史,用於治療肥胖症也有8年的歷史。從大型臨床試驗項目和上市後監測收集的數據中,並無證據顯示其藥物與自殺自殘傾向存有關聯。諾和諾德強調會持續監測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和實際使用其產品的數據,並與當局密切合作,以確保患者安全和向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提供足夠的信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今年1月的初步審查發現不存在自殺關聯,不過,FDA同時警告,鑑於數據有限,不能完全排除有這種風險的可能性,之後將繼續關注這一問題。
男子偏頭痛!檢查竟是腦中有寄生蟲 醫曝:愛吃培根害的
美國佛羅里達州(Florida)一名52歲男子因為出現偏頭痛的情況持續數個月,便到醫院檢查。沒想到醫生替他進行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造影檢查後發現,男子的腦中居然有絛蟲(tapeworm)寄生,還在腦中產卵。事後根據醫生判斷,由於該名男子很喜歡吃培根,疑似因為沒煮熟,才會被寄生蟲寄生腦中。根據《每日郵報》等外媒綜合報導,美國佛羅里達州一起病例,7日被刊登在《美國期刊病例報告》中。內容指出,當地一名52歲男子,原先就有偏頭痛、第2型糖尿病與肥胖病史,但後續因為偏頭痛的情況加劇,吃藥也沒用,便到醫院進行檢查。經過醫生進行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造影檢查後發現,男子的腦中左右半球都有多個囊腫,並伴隨腫脹情形。後續經過傳染病專家證實,男子的腦中遭到豬肉絛蟲(pork tapeworm)寄生,而且還在他腦中產卵,頭骨下的組織因此受到刺激。最終醫生判斷男子罹患寄生蟲感染神經囊蟲病,給予男子抗寄生蟲、消炎藥物治療,所幸在2周後病情有所好轉。而經過醫生了解,發現男子非常喜歡吃培根,判斷男子是因為攝取未煮熟的培根,裡面的寄生蟲進入他的體內,然後透過血液從腸道傳播到大腦,才會導致這樣的情況。
被吉娃娃舔1口 阿公染「罕見敗血症」險喪命 醫:與寵物同床就可能感染
西班牙1名71歲老翁去年被自己飼養的吉娃娃「舔1口」,竟感染罕見敗血症,治療長達半年才康復。醫師表示,儘管目前沒有被狗舔而染病的明確證據,但親吻甚至只是單純和寵物同床,都有被感染的風險。據《鏡報》報導,這名來自西班牙最南端加納利群島(Islas Canarias)的71歲老翁,經過長達1周的腹瀉及高燒後,被送進戈梅拉島(La Gomera)的瓜達盧佩聖母醫院(Hospital Nuestra Señora de Guadalupe)治療,抽血結果顯示體內有高濃度的敗血性巴氏桿菌(Pasteurella multocida)。但醫師發現,老翁右肺在X光呈現「濃密且混濁」狀態,病人也出現肺炎症狀,而肺炎極少經由敗血性巴氏桿菌引起,因為人類除非被貓狗等牲畜咬傷抓傷,否則很少感染該病菌,且老翁身上沒有任何被寵物咬抓傷痕跡。對此,老翁告訴醫師「前幾天被自己養的吉娃娃舔」,成為老感染敗血症最可能的原因。醫療團隊給予老翁呼吸器、每天注射抗生素治療1個月後,成功挽救有第2型糖尿病、抽菸、高血壓及肺部疾病病史的老翁性命,近半年的追蹤結果也顯示他康復情況良好。醫師表示,飼主與寵物同睡1張床、親吻或讓寵物舔,都可能感染敗血性巴氏桿菌。而在英國及東歐,近年有越來越多人感染無法治癒,會導致不孕、跛行和疼痛,由犬隻傳染的布氏桿菌病(Brucellosis Brucellosis Brucellosis)。
研究:菸吸越多越容易得糖尿病! 罹患糖尿病又抽菸死亡風險更增逾1.5倍
抽菸不僅會影響呼吸道健康,還會增加許多慢性病威脅。國健署表示,有研究顯示吸菸量越多,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就越高,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戒菸可降低30-40%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因此,在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國健署呼籲,民眾應了解糖尿病風險,遠離吸菸、飲酒等疾病風險因子。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也強調「戒菸穩糖護健康」,即早戒菸是預防糖尿病等相關疾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糖尿病死亡人數多達1.2萬餘人 吸菸者風險更大菸品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的主要風險因子之一。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111年國人十大死因包含癌症、心臟疾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相關疾病,其中糖尿病共導致1萬2,289人死亡。國健署表示,吸菸量越多,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就越高,吸菸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比不吸菸的患者更難控制其胰島素劑量與病情,更有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吸菸可能會增加1.55倍的死亡風險。糖尿病影響健康、生活 籲「戒菸穩糖護健康」罹患糖尿病可能會導致全身大小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進而產生失明、腦中風等併發症,會為生活品質帶來嚴重影響,因此民眾應維持健康生活,遠離吸菸、飲酒等疾病風險因子,以降低糖尿病及相關併發症的發生風險。國健署呼籲「戒菸穩糖護健康」,希望民眾一起加入戒菸行列,讓健康更加分。目前國健署提供多元戒菸服務,全台有將近3,500家合約醫事機構的專業醫師及戒菸衛教人員可提供協助。民眾可撥打02-2351-0120或點選https://ttc.hpa.gov.tw/Web/Agency.aspx查詢,就近選擇合約戒菸機構或合約藥局,量身打造專屬的戒菸計畫。也可撥打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或透過LINE通訊軟體獲得戒菸諮詢服務(ID:@tsh0800636363)。自111年5月15日起接受戒菸服務,還可免除戒菸輔助用藥之部分負擔。國健署表示,雖然戒菸過程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問題,但民眾可以與專業諮詢人員共同討論如何克服生理戒斷症狀,一起挺過戒菸過程中可能的戒斷症候群,戰勝菸癮,迎向健康新生活。健康醫療網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陸每年400多萬人罹癌 專家:40%癌症可避免
大陸專家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記者會上說,大陸每年有400多萬人罹癌,儘管人數多,但發生率不是全球最高,在世界平均值,而大約有40%的癌症可靠控制危險因素,和改善生活方式避免。據陸媒《健康時報》報導,國家癌症中心黨委書記張勇說,根據大陸腫瘤年報估算,全國每年的癌症約有406.4萬例,因為人口多,所以罹癌的人多,但還是在世界平均值。據了解,大陸癌症排名,依序為肺癌、大腸癌、胃癌、肝癌、乳癌,男性前3名為肺癌、肝癌、胃癌,女性前3名為乳癌、肺癌、大腸癌。張勇表示,目前已知的人類致癌物質有127種,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而可能的致癌物有95種,所以類型很廣,但癌症是可預防控制的病,約有40%可靠控制危險因素,和改善生活方式避免。大陸國家癌症中心2019年曾在《柳葉刀》發表一篇論文,其中大陸常見的致癌風險有23種,可以區分為5大類,一是不吸菸和喝酒,最好滴酒不沾,二是三餐確保吃4大類食物,也要攝取優質蛋白質和蔬果。研究指出,三是改善代謝,而不讓身體肥胖和遠離糖尿病是有效方法。內分泌科醫師方紅娟談到,第2型糖尿病的患者容易得癌症,可能是肥胖生活習慣又不好,易讓胃腸道長腫瘤。四是遠離污染,如果遇到霾害最好戴口罩,煮飯也要記得用抽油煙機,也要避免陽光曝曬。最後,則是遠離感染,如HPV人類乳突病毒的子宮頸癌,和幽門螺旋桿菌的胃癌,也要預防B肝和C肝的肝癌,以及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的鼻咽癌。
婦搭機突頭暈冒汗! 空服員強制帶離…行程泡湯還被要求「歸還免稅品」
來自英國的一位婦人日前與丈夫搭乘英國「Jet2航空」前往義大利羅馬度假,不料她卻因為突然出汗、頭暈症狀,被空服員帶下飛機。事後婦人試著向航空公司要求退款,她也指控該航空公司並無任何權利可以把她趕下飛機。根據《每日星報》報導,一名來自英國達拉謨郡(Durham)的婦人海倫(Helen Taylor)10月2日時與丈夫搭乘Jet2航空飛往義大利羅馬度假。不料在登機後由於她患有第2型糖尿病的關係,導致她的血糖不穩定,加上正處於更年期狀態,因此出現出汗及頭暈的症狀。空服員見她狀況不佳,於是主動上前詢問狀況,海倫則表示「我患有第2型糖尿病,加上我一整天都沒吃東西了,所以血糖比較不穩定。」只要坐下來喝一杯水就沒事了。儘管海倫已經無大礙,但空服員又折返回來向她說,「我們決定讓妳下飛機,因為如果讓妳繼續待在機艙內會有風險」,而這番說詞讓海倫不能接受,「糖尿病怎麼了?我現在看起來像是生病了嗎?」事後海倫直接與機長面對面交談,雖然機長表示海倫看起來無恙,但仍要尊重機上所有工作人員的決定,因此海倫就被空服員強迫帶下飛機。這掃興的結果讓海倫與丈夫不可置信,安排好旅行也已泡湯。在拿行李搭計程車回家之前,海倫還被要求歸還免稅商品;另一邊丈夫則是緊急通知義大利當地的飯店取消訂房,「一生中從未聽說過如此荒謬的事情」,海倫不敢相信自己受這樣的對待,指控Jet2航空不能這樣對待旅客。據了解,海倫是一名健康專業的老師,她就質疑如果自己不適合搭飛機的話,為何空服員並無做出相對醫療協助措施,「他們並不是醫生,且是在未經證實的狀況下就做出決定,而且也沒有提供任何協助。」另外,海倫曾多次向Jet2航空要求退款1800英鎊(約新台幣7萬元)。對此,航空公司表示已向海倫道歉,並且全款退費,而紐卡斯國際機場(Newcastle International Airport)則表示這是航空公司與乘客之間的問題。Jet2航空發言人表示,在與醫療航空專家聯絡後,該公司空服員會做出這項決定,都是為了旅客的健康著想,而旅客的安全始終是他們的首要責任。
馬斯克大讚減肥神藥Ozempic 小摩:2030年銷售額逾千億美元
特斯拉和SpaceX的創始人兼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近日在X上發表了一則頗具爭議的言論,聲稱肥胖相關的健康風險幾乎肯定大於使用胰高血糖素樣勝肽-1(GLP-1)受體激動劑的風險,這是一類可以降低血糖並促進減重的藥物。近期在社交媒體上引起熱議無非是諾和諾德藥廠的Ozempic、Wegovy,兩者皆是GLP-1受體激動劑藥物,它能夠刺激胰島素分泌,減少食慾,減緩胃排空。主要用於治療第2型糖尿病,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其中一些用於肥胖治療。而GLP-1類藥物現在已經成爲諾和諾德和禮來這兩家醫藥巨頭的金礦,並使諾和諾德超過LV集團成爲了歐洲市值最高的公司。馬斯克在X上的推文內容稱:「減肥藥Ozempic實際上影響了沃爾瑪的食品銷售,肥胖是導致全球死亡和疾病的主要原因。GLP- 1受體激動劑已被證明有助於減重和治療糖尿病。與好處相比,副作用微乎其微。不要讓恐懼阻止你過上更健康的生活。」據統計,全球超過五分之二的人口超重或肥胖。世界肥胖聯合會預測到2035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超過40億,超過一半的人口將面臨超重或肥胖問題。肥胖症是一種疾病,GLP-1類型藥物是當前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據稱,只需堅持每週注射一次即可使體重下降15%,而這些新型減肥藥物並非僅是一種美容產品,它們將使全球數十億受肥胖困擾的普通人受益。值得注意的是,GLP-1是目前減重領域主流研究靶點,存在超過1000億美元的藍海市場,全球GLP-1RA市場規模現已突破200億美元。摩根大通預計到2030年,將有大約1500萬肥胖症患者使用GLP-1類藥物,年銷售額將遠遠超過1000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的銷售額將接近500億美元。而禮來製藥和諾和諾德將有望繼續在GLP-1市場佔據絕大部分份額,並均分這一市場。然而,GLP-1受體激動劑並不是沒有風險的。一些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腹瀉便秘、注射部位反應和低血糖;較嚴重但罕見的併發症包括膽囊疾病、腎臟問題、甲狀腺腫瘤和過敏反應。馬斯克的推文引發了他的追隨者和民眾間的激烈爭論。有些人讚揚他提高了人們對肥胖問題的認識,並鼓勵人們尋求醫療協助;其他人則批評他過於簡化了一個複雜的問題,並在沒有足夠證據或醫學專業知識的情況下推廣藥物。
陸男一天「狂喝8瓶可樂」體重掉35kg 醫狂搖頭:糖尿病了
大陸一名愛喝碳酸飲料33歲陳姓男子(化姓),一天最多狂喝8瓶可樂,長期下來體重竟從210斤(約105公斤)掉到140斤(約70公斤),接著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後因昏迷送醫,到院當下血糖儀器顯示「超過上限,無法計量」,雖經急救性命無礙,卻被糖尿病糾纏終生。綜合陸媒報導,陳男有喝碳酸飲料的習慣,一天最高紀錄要喝8瓶可樂,得知自己莫名變瘦當下,竟還以為「找對減肥方法」。不料,他過了3個月發現,體重已從原本的210斤(約105公斤)掉到140斤(約70公斤),渾然不知身體正在求救。後來暴瘦35公斤的陳男,不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對此,自詡身體健康的他並未在意,以為只是吃壞肚子。接著他卻因昏迷被送去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同濟天佑醫院)急診,到院當下血糖儀器顯示「超過上限,無法計量」,查出罹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雖經醫治脫離性命危險,卻被糖尿病糾纏終生。 陳男雖經醫治脫離性命危險,卻被糖尿病糾纏終生。(圖/翻攝自長江日報)內分泌科醫師田小芳表示,長期喝下大量含糖飲料,就會導致人體攝入過多醣分,易使脂肪堆積、血糖迅速升高,腎臟的胰島功能跟著下降,變得肥胖之餘,也將誘發第2型糖尿病與痛風等疾病。她也提醒,民眾應要保持健康的生活、良好的飲食習慣,尤其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楊楊強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種嚴重的糖尿病急性併發症,若未及時治療,就有危及生命的可能;糖尿病患者若出現頭暈乏力、噁心嘔吐等症狀,也應盡快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