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佳裕
」腸病毒71型高死亡率 疫苗開打減少感染風險
全國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門急診數自四月底已連續兩周突破萬人,疾管署更指出近期腸病毒就診人次是2017年以來同期最高。腸病毒為幼兒常見傳染病,國內首次腸病毒71型大流行爆發於1998年,根據疾管署統計,當年有405例重症病例,其中78例死亡,重症致死率達19.3%,家長無不聞聲色變。臺灣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博士指出,最近一次腸病毒流行已是新冠疫情之前;依照腸病毒每2-3 年流行的特性,加上防疫解封,今年恐怕是腸病毒重新流行的一年,因此提前預防更加重要。所幸,本土腸病毒疫苗歷經十多年研發,最快今年七月可供自費接種,預防最易引起重症和死亡的腸病毒71型,為嬰幼兒家長一大福音。腸病毒71型死亡第一名型別 出現四大前兆立即就醫腸病毒在全球呈大規模、週期性流行,各國流行型別也不盡相同。何美鄉博士指出,腸病毒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每種病毒還可以再分為多種型別,共達一百多種。為什麼「腸病毒71型」值得關注?何美鄉博士表示,腸病毒71型為國內歷年腸病毒流行之主要病毒株,也是亞太國家最常見引發重症的型別,其可怕之處在於會侵犯中樞神經系統造成腦幹腦炎、肺水腫與肺出血等重症,致死率更超過三成,直接致死原因多為心肌炎與腦幹腦炎。茂盛醫院副院長簡佳裕醫師進一步表示,九成的腸病毒71型重症皆為5歲以下嬰幼兒,除了發燒外,幼兒大多會出現手足口病或單純口腔潰瘍的疱疹性咽峽炎,但高達八成的新生兒均為無症狀感染;而且腸病毒病程進展快速,平均發病三天內便可併發重症。何美鄉博士強調,新生兒免疫力較低,加上其血腦屏障尚未發育完全,腸病毒更容易鑽過血腦屏障、侵犯腦部造成重症。新生兒於產前、生產中或產後階段皆有可能感染腸病毒,因此家長務必留意嬰幼兒重症4大徵兆,若發生須立即送醫。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呼吸心跳急促腸病毒恐釀神經性後遺症 肢體不協調恐影響終生腸病毒全年皆可感染,簡佳裕醫師觀察,由於前幾年新冠疫情高度防疫,少有腸病毒疫情傳出,導致許多家長警覺性降低,甚至有許多錯誤認知,簡佳裕醫師也一一解釋:腸病毒傳染力不高。錯,腸病毒傳染力強,超過五成來自家庭成員傳染(大孩子傳給小寶寶),且糞便內潛藏病毒傳染力可達12週。腸病毒只會得一次。錯,腸病毒型別多,得過一種也可能感染其他種。不知道腸病毒也有後遺症。研究發現,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或心肌炎等重症的幼兒,康復後仍可能留下神經性或心臟疾病後遺症,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肢體不協調,也可能有過敏性疾病與社會心理問題等長期影響。以為腸病毒就是腸胃炎,殊不知腸胃炎表現多以吐、拉、肚子痛為主,腸病毒則以口腔潰瘍或手腳水泡為主,較少出現腸胃症狀。本土首支腸病毒71型疫苗 呼籲爸媽主動出擊,制伏腸病毒「目前腸病毒沒有特效藥,重症患者多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因此具備完整認知、及早預防才是保護孩子的作法。」何美鄉博士指出,預防腸病毒須靠多方面介入,由於過去無疫苗可接種,家長大多只能透過勤洗手、注意環境衛生等方式降低病毒傳播機會。「所幸現在腸病毒71型疫苗上市,可提供孩子主動免疫的防範措施、降低重症發生風險。」簡佳裕醫師補充,本土首支腸病毒71型疫苗歷經十多年研發,以台灣流行之B4亞基因型病毒株,配合高產能細胞培養生物反應器製程,保護率高達98%,對亞洲流行的腸病毒71型主要亞型病毒具優異交叉保護力,適用於2個月至6歲以下的高危險族群,而且只須接種兩劑並間隔28天,是嬰幼兒與家長的一大福音。何美鄉博士與簡佳裕醫師提醒,新冠疫情讓民眾防疫意識抬頭,但可能忽視其他傳染病預防,尤其本月已進入腸病毒高峰期,腸病毒疫情逐漸升溫,鼓勵家長可與醫師討論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建構孩子保護力。
台中5月大男嬰「確診康復2個月後猝死」 母痛哭:無法接受
台中一名5個月大男嬰5月中確診,康復後卻在7月13日猝死,傷心的媽媽到茂盛醫院請領孩子的就醫紀錄透露寶寶疑為新冠病毒所引起的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致死;該院兒科副院長簡佳裕表示,嬰幼兒長新冠案例因目前並無治療用藥,台中嬰幼兒新冠疫苗22日開打,家長儘速帶小小孩接種疫苗才是王道。茂盛醫院兒科門診近日遇到幾位患有長新冠的嬰幼兒來就診,有的寶寶發生語言及情緒障礙,另有5個月大的男嬰在確診康復2個月後猝死。但對於該疑似MIS-C死亡個案,台中市衛生局解釋,MIS-C非中央訂定1到5類法定傳染病應通報疾病,目前也未接獲家長或院方通報。院方轉述,日前一名媽媽突然來醫院請領二寶就醫紀錄,經了解她原育有兩個可愛的兒子,2歲半的哥哥在5月中旬確診,接著傳染給媽媽和5個月大的弟弟,不過哥哥痊癒後並無不適。弟弟也只發燒發燒1天即恢復正常,但卻在7月13日清晨卻猝死,經相驗發現男嬰肺部有白點,疑為新冠病毒所引起的MIS-C。媽媽還在診間傷心表示,二寶從出生至今健康情形良好,也都按寶寶手冊的時間表準時接種各類疫苗,這次卻因新冠病毒而猝死,讓她無法接受。但對院方此說法,台中市衛生局表示,迄未獲相關個案通報。另一名1歲3個月大的女童被媽媽帶到茂盛醫院接種預防針,媽媽說,女童在新冠確診之前未曾生病,在確診時連續3天維持39度高燒,痊癒後,原來很愛說話的寶寶,變得一句話都不會說,甚至還會亂生氣、大聲尖叫,從溫馴的乖寶寶變成爆燥的小怪獸,讓她一度懷疑女兒是不是燒壞腦袋,同時也很自責將新冠病毒傳給女兒。茂盛醫院兒科副院長簡佳裕醫師說明,目前台灣出現不同典型的嬰幼兒長新冠案例。因目前並無治療用藥,只能給予症狀治療,提醒家長給寶寶均衡的營養、讓孩子多休息,可適度補充綜合維他命。他也呼籲,台灣首度開放給嬰幼兒接種新冠疫苗,建議儘早點打、早安心。
嬰幼兒如何防疫? 小兒科醫師:1歲以下不適合戴口罩
武漢肺炎(新冠狀肺炎)傳播力強,大陸傳出許多1歲以內的嬰兒被感染,浙江還有3個月大的新生兒中招,台灣小兒科醫師提醒,由於台灣無社區感染,不用過度恐慌,防疫應注意兒童免疫力,包括飲食均衡、睡飽、穿暖、適度運動和曬太陽,減少到醫院或人潮多的場所,否則要戴口罩,不過口罩適合1歲以上兒童配戴,1歲以下容易戴不住,5、6個月以下嬰兒呼吸較弱,甚至有窒息風險。1歲內嬰幼兒也要防疫,醫師建議嬰兒車加裝防風罩。(圖/報系資料照)根據台中市茂盛醫院小兒科醫師簡佳裕提醒,平時應注意嬰幼兒的飲食均衡、睡得飽、穿得暖,並適度運動和曬太陽,以增加嬰幼兒免疫力,同時要避免感冒和進出醫院。另外,就是幫嬰幼兒勤洗手、外出使用防風罩、加強室內通風等防疫措施。至於戴口罩的時機,簡佳裕建議,如果到醫院、密閉空間、人潮多的場所才要配戴,1歲以上兒童適合配戴,若買不到兒童口罩,可將大人的口罩綁緊,一樣可給兒童使用,但是到公園玩耍、戶外散步,則不用戴口罩。針對1歲以下兒童或嬰兒戴不住口罩的問題,簡佳裕說,近來曾見過部分家長對疫情過度緊張,帶小嬰兒就醫時,小嬰兒臉上緊戴口罩,但是長時間配戴太悶,嬰兒臉上易長疹子了,還有媽媽把嬰兒車用保鮮膜包覆,造成通風不佳,他提醒,平時應減少到醫療場所或人潮擁擠場所,如果有外出需求,可在嬰兒車加套防風罩,但回家後要徹底消毒,以稀釋的漂白水或75度酒精擦拭。另外嬰幼兒照顧者也應勤洗手、不亂摸,大人外出回家後應洗手、更衣,平時也不要親吻嬰幼兒,簡佳裕也不建議用酒精或精油為嬰幼兒進行手部消毒,頻繁使用會對皮膚造成刺激,僅限出外時偶一為之;另最近很夯的次氯酸水產品,如果濃度太高也對嬰兒皮膚不好,誤食也有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