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麵製品
」 米酵菌酸 寶林茶室 食物中毒台灣過去曾驗出唐菖蒲伯克氏菌 營養師:2現象就別吃了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遠百a13店,驚傳食物中毒事件,而患者的共通點都是吃過炒粿條、滑蛋河粉這2個品項,並驗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在特定狀況下才會產生的粒線體呼吸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引發許多民眾恐慌。不過專家也示警,其實不只米麵製品需要小心,台灣曾在腐敗杏鮑菇、具鳳梨果腐病的鳳梨中,鑑識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另營養師也提醒,雖相比其它菇類,杏鮑菇可在冷藏保存較久時間,但仍應盡快食用,一旦出現黏液或變黃的情況,最好丟棄勿吃。其實這並非台灣首次鑑識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長翁瑞宏指出,過去曾在南投、台南兩地的腐爛鳳梨果核中發現唐菖蒲伯克氏菌,也曾在腐敗杏鮑菇中現蹤。不過也正由於唐菖蒲伯克氏菌都只在食材、植物被驗出,所以台灣衛生單位對這類食物中毒案件知之甚少。其實在大陸、東南亞反而相當常見,所以不能認為不會發生。他也建議食藥署,應比照疾管署,增加人手蒐集、掌握台灣周遭國家常見的食品安全、藥害問題。營養師蔡宜庭日前也在臉書粉專《珍妮絲營養書-蔡宜庭營養師》發文分享,菇類是很特別的一類食物,在生物課本上它們屬於「真菌界」,但在營養的6大類食物分類中它是屬於「蔬菜類」。水溶性膳食纖維也能增加用餐飽足感,是可用於減重的優質好食材。此外,同樣身為蔬菜類,菇類的蛋白質高了一些,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的資料顯示,同樣100公克的杏鮑菇與高麗菜相比,杏鮑菇蛋白質含量是高麗菜的2倍。此外,蔡宜庭還傳授挑選及保存杏鮑菇的秘訣,包括應挑選外觀完整、菇柄肥厚挺直且呈乳白色、摸起來有彈性、有菇類清香無酸味,切記別購買摸起來水氣太重的。至於存放方面,則以冷藏為佳,但菇類不建議放太久,雖然杏鮑菇比起其他菇類(例如:秀珍菇)相對可以放冰箱久一點,但如果已有黏液或變黃,建議就不要食用了。
怎知粿仔條變質?老店業者傳授「聞看摸」3招:發黏別吃下肚
台北市遠百信義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導致2人死亡、5人重症命危,引起民眾對於「粿仔條」等米麵製品聞之色變。對此,粄條老店業者提醒,若是發現粄條等麵類發黏、變黃或散發酸味,這都是食物變質的現象,小心別吃下肚。寶林茶室發生嚴重食安風暴,連帶造成不少消費者擔憂其他麵食類也出問題,甚至有店家乾脆不賣粿仔及粄條,就是為了打消民眾對食材的疑慮,而粄條是否變質又該如何判斷?對此,屏東百年粄條老店業者表示,不論從視覺、味覺甚至是觸覺,都能觀察出異狀,若是粄條壞掉不新鮮,外觀會變黃發霉、聞起來有酸味、摸起來會黏黏的,而最佳的保存溫度是在冷藏10度以下。至於此次釀禍的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有多可怕?腎臟科醫師王介立表示,米酵菌酸是一種粒線體毒素,會對人體細胞發動「無差別攻擊」,導致細胞全面性壞死,且只要被人體攝入1至1.5毫克就能致命,死亡率高達4成以上。王介立指出,由於米酵菌酸為高度脂溶性,推測一旦遭到感染恐遍布人體,而這也意味著採用血液透析或血漿交換等治療方法移除毒素,效果並不佳,且目前沒有解毒劑,因此「米酵菌酸中毒」對醫師而言相當棘手。
寶林茶室中毒案驗出「米酵菌酸」!護理師揭米麵製品保存關鍵 食藥署:2食物要小心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遠百a13店,驚傳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累計18例,共造成2死、5命危,受害者通報恐持續增加,而共通點都是吃過炒粿條、滑蛋河粉這2個品項。如今衛福部也在首名死者的血液中驗出「米酵菌酸」,為台灣首見。讓許多人憂心米麵製品到底還能不能吃?對此,長庚醫院臨床毒物實驗室兼任護理師譚敦慈則建議,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買回家就要立刻放冷藏,保存不要超過3天。另外衛福部食藥署也提醒,米酵菌酸不會因洗滌烹飪而被破壞,所以預防才是關鍵,尤其別吃長期存放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譚敦慈受訪時呼籲民眾不要過於緊張,因為米食相關的飲食文化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也是相當健康營養的食物,而台灣這次則是首次檢出,重點在於保存食物的方法,來避免食物中毒。以本次的粿條類食品來說,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因為含水量高,購買之後不要再繼續逛菜市場,應儘速放入冷藏,而且保存不要超過3天,含水量高的食材本來就比較容易長菌、壞掉,像是她自己購買的油麵等濕式食材,一定都是當天就吃掉。譚敦慈也建議,乾貨要泡發最好先用水沖洗一下,然後再用乾淨的水泡,切記不要超過4小時,或每4小時換水,但泡水時間不要超過24小時,而且最好置放冰箱泡發。若發現泡發的水若產生黏液軟爛就丟棄,泡發好的食物則要趕快料理。此外,許多人在把食物放入冰箱前,都會把食物放涼,但這其實是錯誤行為。譚敦慈點出,食物的危險溫度是7至60度,所以要冰存的食物溫度不要低於65度,當以手碰觸容器覺得熱不燙手時就可以放入冰箱。她也提供小方法,如果是煮白米飯要保存,她會大概在65度時密封放入冷凍庫,下次要吃時再加熱,不但不容易壞掉,口感還和現煮的一樣美味。冰箱的使用上也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像是冰箱具冷藏冷凍功能,但沒有殺菌功能,放冰箱只是延緩食物長菌的時間,所以食物放冰箱太久還是會腐敗。另譚敦慈也提醒,冰箱只能放7成滿食物,這樣才能通風維持低溫,也不要讓食物擋住出風口。譚敦慈最後也補充,民眾處理食物前務必確實洗手、熟食物必分開處理,可以先處理熟食再處理生食,而且若發現食物變味變質腐敗發霉絕對不要入口。食藥署長吳秀梅也指出,米酵菌酸是罕見毒素,由唐蒼蒲伯克氏菌產生,唐蒼蒲伯克氏菌喜歡在富含脂肪酸食物繁殖,椰子和玉米是最佳選擇之一,因此過去國際間出現的米酵菌酸中毒案皆與椰子和玉米等有關,若椰子、玉米、米製品等食品,剛好存放在適合唐蒼蒲伯克氏菌迅速增殖的環境,也就是溫度在攝氏22至33度、酸鹼值中性環境,容易產生大量米酵菌酸。吳秀梅提醒,消費者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寶林茶室中毒2死 這5類食品易孳生「米酵菌酸」…黑木耳泡錯恐釀劇毒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爆發疑似「米酵菌酸」食物中毒案,截至今(27日)中午已有10起病例,其中2人死亡2命危。患者疑似食用發酵不當的炒粿條、河粉,也讓民眾聞米製品色變,不過,專家指出「黑木耳」若長期浸泡於不良環境,同樣可能產生米酵菌酸。台北榮總毒物科主任楊振昌指出,米或玉米製品若保存不當,就可能產生Burkholderia gladioli菌,該菌又會衍生出米酵菌酸。米酵菌酸毒性極高且沒有有效解毒劑,攝入後會影響人體主導能量的粒腺體,並可能導致死亡。中國大陸黑龍江2020年「酸湯子」事件,1家9口即因食用含有米酵菌酸的玉米麵身亡。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發布5類可能因變質而含有米酵菌酸的食物,分別為發酵玉米麵製品、久泡的木耳、酸湯子與臭碴子、糯米麵湯圓、河粉等濕米粉。另據《HEHO健康》報導,「穀物類製品或發酵品」如河粉、腸粉、酸湯子、吊漿粑、年糕、玉米澱粉;「薯類製品」如粉條、甘薯面、寬粉、紅薯澱粉,以及「泡發後」的黑木耳、白木耳等木耳類,都可能因環境衛生不佳、泡發過久引發原料變質或儲存不當,造成米酵菌酸滋長。民眾除「絕對不要購買」超過保存期限的河粉、米粉、粿條和涼皮等米製品,也應少量購買、盡快食用,若有剩餘或暫不食用而存入冰箱,也不得保存超過2天,且要注意溫度是否夠低、冰箱是否被塞太滿影響溫度,進而不利保存。如有自製澱粉類發酵品習慣,也要注意原料是否發霉,儲存時也應注意防潮;發泡黑白木耳要使用乾淨的水和容器,發泡時間不應超過24小時,並把握現泡現煮現吃原則,預防食物中毒。
「酸湯子、臭碴子」酵米麵食品中毒致死5成以上 10年已造成37人身亡
中國大陸有著許多特色族群食物,其中黑龍江近日就發生一起一家九口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的9人因此全數死亡,肇因就是自製的「酸湯子」。除此之外,北方的臭碴子、格格豆,南方發酵後製作的湯圓、吊漿粑、河粉等也最容易致病。2010年至今,中國已發生此類中毒案例14起,有84人中毒、37人死亡。根據陸媒《騰訊網》報導,2020年10月5日黑龍江雞東縣發生一起因家庭聚餐食用「酸湯子」所引發的食物中毒事件。9人在席間食用後全部死亡,事後查明致病食物是被病菌污染的酸湯子。據悉,此前經當地警方調查得知,該酸湯子食材為該家庭成員自製,且在冰箱中冷凍近1年時間,疑似是該食材引發食物中毒。經當地公安機關刑事技術部門現場提取物檢測,排除人為投毒可能。中毒的9人最終已於19日全部中毒身亡。北方酸湯子是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酵米麵食品。夏秋季節制作發酵米麵製品容易被椰毒假單胞菌污染,該菌能產生致命的米酵菌酸,高溫煮沸不能破壞毒性,中毒後沒有特效救治藥物,致死率達50%以上。北方的臭碴子、酸湯子、格格豆,南方發酵後製作的湯圓、吊漿粑、河粉等最容易致病。2010年至今,中國已發生此類中毒案例14起,有84人中毒、37人死亡。酵米麵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發黴變質的原料,雖然通過挑選新鮮無黴變原料、勤換水,就能夠減少被致病菌污染的機會,但為保證生命安全,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仍建議,最好的預防措施是不製作、不食用酵米麵類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