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線體
」 寶林茶室 米酵菌酸 食物中毒 癌症 粒線體6遊客遊寮國「背包客天堂」喝假酒身亡!死者全住同家旅社 8名員工全數遭逮
近日,寮國知名背包客旅遊景點「萬榮」(Vang Vieng)市發生觀光客大規模中毒事件,至少6名旅客已經因為誤飲參有工業用酒精的假酒中毒身亡,並有至少12名遊客仍在住院中。外媒指出,由於死者全數住在同一間背包客棧,當地警方已經在客棧內提供的多款酒水中檢驗出工業用酒精,因此在25日將該客棧包含老闆在內的8名工作人員全數逮捕。綜合外媒報導,這起事件發生在寮國的觀光小城萬榮,該城鎮過去曾是酒精與毒品派對的天堂,不少背包客慕名來此享受放縱的迷幻快感,不過在2012年爆發一連串背包客死亡後,當地政府開始嚴厲取締酒吧治安,並且將產業逐漸轉向生態旅遊發展。即使如此,萬榮如今仍然是背包客旅遊造訪的熱門地區,入夜後也隨處可見歡迎亂入的酒精派對。然而本月13日,先是2名澳洲女遊客傳出中毒消息,19歲女子瓊斯(Bianca Jones)與鮑爾斯(Holly Bowles)向投宿客棧的工作人員表示身體不適,在被送往當地醫院急救後,又被轉送往泰國的醫院救治,9天之後雙雙死亡。另一名美國遊客57歲男子赫森(James Louis Hutson),以及英國28歲女子懷特(Simone White)同樣在13日被發現在旅社房間內昏迷不醒,緊急送醫後不治。此外,還有2名丹麥籍遊客:21歲女子索倫森(Frela Vennervald Sorensen)與20歲女子科伊曼(Anne-Sofie Orkild Coyman)同樣出現不適症狀,送醫後不治。由於6名死者全部投宿在當地一家名為娜娜背包客棧(Nana Backpacker Hostel)並且喝了客棧免費提供的酒水,因此當地警方很快把目標指向了這間背包客棧。雖然客棧經理托安(Duong Duc Toan)對此強烈否認,辯稱旅客死因與店家提供的酒水無關,不過警方很快透過檢測發現該客棧內的啤酒與烈酒都參有無色無味的工業用酒精「甲醇」成分,於是在週一(25日)逮捕了包含老闆、經理在內的全數8名員工。據了解,這8人全部都是越南籍男性。據了解,甲醇(Methanol,化學式CH3OH)屬於工業用酒精,雖然氣味與一般飲用酒水內的酒精乙醇(Ethanol,化學式C2H5OH)類似,但是飲用後會在消化道和肺臟透過擴散作用吸收進入血液中,然後被人體轉化為具有毒性的甲醛(Formaldehyde, CH2O),再進而轉化為致命的毒素甲酸(Formic acid, CHOOH)。這種毒素會抑制粒線體的呼吸作用、使細胞壞死,破壞神經系統進而導致失明,對人體的影響極其嚴重,只需服用30毫升即可致命。然而,甲醇因為容易取得且價格便宜,是不肖商人最喜歡添加到酒精飲料中,用來低成本且增加酒精含量的方式。
醫揭「1類植物油」危害遠超過糖 恐罹癌症、失智、黃斑部病變
日常食用的油種類繁多,主要可以分為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不飽和脂肪又進一步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和多元不飽和脂肪。家醫科李思賢提到,傳統觀念中,大家最想避開的是飽和脂肪,但實際上有一種脂肪比飽和脂肪更需要避免,那就是多元不飽和脂肪中的Omega-6脂肪酸。李思賢在粉專《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表示,常見的Omega-6脂肪酸亞油酸(Linoleic acid, LA),在體內可轉化為其他生物活性物質,如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參與炎症反應和維持細胞膜結構等生理功能。李思賢指出,生活中常見的植物油,如大豆油、葵花籽油、葡萄籽油、花生油、菜籽油和棉花籽油,都是富含Omega-6的種子油,過量的Omega-6脂肪酸會促進身體發炎,而且這些油的提取過程也並不簡單(不像橄欖油和酪梨油可以通過物理壓榨獲得),需要高溫和有機溶劑的參與,導致製作過程中產生大量氧化自由基,對粒線體造成傷害,自己習慣稱這些為「精煉植物油」,以區分健康的植物油(如橄欖油、椰子油、酪梨油)。美國眼科醫師Chris Knobbe認為,現代飲食中高含量的精製糖和種子油是許多慢性疾病的主要驅動因素,這些飲食成分與慢性炎症、代謝失調和氧化壓力的增加有關,進而導致多種慢性健康問題。李思賢提到,許多專家和學者甚至認為,植物油對代謝疾病的危害遠超過糖;Chris Knobbe醫師引用了一些數據,在1890年代,糖尿病的盛行率僅為0.0028%,而到了2016年,糖尿病的盛行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3%,這是一個126年間4643倍的增長,同樣,肥胖症的盛行率也從19世紀的1.2%增加到2018年的42.4%;Knobbe醫師認為,這些驚人的增幅與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無關,反而與上述植物油的普及有密切關聯,從其他疾病的角度來看,增幅也相似,如癌症、黃斑部病變和失智症。李思賢直言,作為一名低醣飲食的支持者,相信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也可以治療糖尿病,關鍵在於精煉植物油的攝取,不健康的油脂會損害粒線體,導致代謝問題和各種代謝疾病,像沖繩這樣的「藍色地區」,他們的飲食中90%是紫地瓜,這顯然不符合低醣飲食的邏輯,但他們卻異常長壽,這是因為他們雖然吃了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但精煉植物油的攝取很少,讓他們的粒線體保持健康,能有效代謝攝取的碳水化合物,從而達到長壽。至於外食族群應該如何做,李思賢表示,外食中最大的敵人不僅僅是澱粉,還有植物油,餐廳幾乎不可能用冷壓初榨橄欖油來做唐揚雞或炒菜,外食中使用的基本都是精煉植物油,這是他這些年來認為導致代謝疾病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過水可能是一個好方法,或者盡量選擇少油的健康餐廳,這樣才能把精煉植物油的攝取降到最低。
「全肉飲食法」暴紅 醫示警:長期恐增失智風險
許多人為了減肥、瘦身會嘗試不同的飲食方法,近期全肉飲食法(carnivore diet)就深受歡迎。然而英國一位家醫科醫師警告,這種飲食法只能作為某些特定人士或病患的短期療程,若長期執行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的可能性。根據英國《快報》的報導,著有《醫生的廚房》等健康食譜書籍的英國知名全科醫師歐吉拉(Rupy Aujla)近日在他的播客節目中明確表示,嚴格執行全肉飲食或生酮飲食的民眾應謹慎,因這些飲食方式可能對心臟和腎臟造成損害,若長期執行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的可能性。全肉飲食法(carnivore diet)是指僅食用包含肉類、蛋類和乳製品等動物性食物,並以高蛋白質和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為賣點,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以此達到降低血糖和減重的效果。然而歐吉拉提醒,有研究顯示,全肉和生酮飲食法可能會增加身體的發炎風險,加速老化。他指出,研究觀察發現這些飲食方式會導致心臟和腎臟等重要器官積累衰老細胞,進而引發全身性發炎和毒性反應。免疫系統無法清除這些細胞,會使全身系統進一步發炎。此外,歐吉拉還表示,長期以肉食為主的飲食會導致營養不均衡,增加「心臟纖維化和粒線體功能失調」的風險,並導致膽固醇濃度升高,這可能使人面臨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和失智風險。歐吉拉強調,全肉飲食在短期內可能對那些無法耐受碳水化合物和蔬果的人士有益處,例如幫助血糖調節,但長期堅持這種飲食方式的風險不容忽視。
6旬婦急性中風!上肢無力、走不穩 「靜脈雷射治療」改善後遺症
60歲林小姐是家庭主婦,因急性梗塞性腦中風導致右上肢嚴重無力約兩週,仍然步態不穩、右側上肢嚴重偏癱無力、右手手指無法出力抓或握,擔心日常生活受影響。傳統復健治療輔以靜脈雷射 改善中風後遺症透過腦中風復健計畫轉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神經內科楊昭男醫師建議除了傳統的復健治療之外,可以選擇靜脈雷射治療。經過一週3次(每次一小時)初期(住院後一週)的靜脈雷射治療及後續、每次一小時的靜脈雷射治療療程搭配一般復健後,觀察經3次靜脈雷射後,力量已明顯改善,目前講話明顯清晰,比較不大舌頭、右手已經可以正常抓握、穩定的使用湯匙筷子。而步態也較穩定,中風失能程度從4分(行走需他人攙扶)到目前mRS 2分(獨立生活)。這半年來仍固定回醫院住院復健2次,目前僅需一般復健治療已無靜脈雷射治療。靜脈雷射治療改善神經功能 增加復健助力楊昭男醫師表示,靜脈雷射治療 (ILIB)是利用光纖導管針將低能量的紅色雷射光從手臂靜脈導入,每次治療1小時,10次為一療程,一般可治療3個療程。靜脈雷射治療可增加血球攜氧量、增強免疫系統,抗發炎,增強細胞粒線體功能,促進微循環血流及組織血流,間接促進細胞組織修復、改善神經功能,疼痛及睡眠。楊昭男醫師說明,有時在常規中風復建過程中,常常會有令人氣餒,進步不明顯的狀況,經評估病人病情後可選擇加入靜脈雷射治療,對於中風復健有推一把的助力。急性血管阻塞恐造成生活失能 把過黃金治療6個月中風後復建計畫(PAC),是由健保署與承接計畫醫院共同推動。透過積極的復健改善病患肢體肌肉無力,肢體不協調,語言,吞嚥,步行及其他神經功能不良。藉由6個月內黃金治療期,神經重塑,讓受傷附近正常腦細胞達成整合。楊昭男醫師提醒,如中風後復健成效不佳的病人,可諮詢相關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適用靜脈雷射輔助治療,改善中風後遺症及恢復正常生活。
長期疲倦、咳嗽恐罹癌? 醫曝「7症狀」應及時診治:發現時已晚期
罹癌前身體也會有警訊!重症醫師黃軒指出,其實身體會透過不經意的狀態,反覆對人發出警告,而這些預警,可能是身體在努力抵抗癌變過程中的反應,而黃軒也列出了7個「癌症來臨前的小症頭」,只要能抓住每個機會,對這些信號保持警覺,仍可以及時診治,防止癌症朝晚期發展。1.一直感覺疲勞在一般情況下,只要好好休息就能很快調整回來,但若是長期(超過6個月)反覆疲倦,可能就要注意是否為「慢性疲勞症候群」。黃軒表示,「慢性疲勞症候群」與多種體內多壓力來源,如血清功能系統、細胞因子、發炎反應、代謝功能失調、粒線體功能障礙等等,甚至和遺傳變化都有關,並將使人體免疫力受到破壞,讓潛藏在體內的癌细胞快速生長,尤其消化器官癌症腫瘤,並與慢性疲勞、便秘關係更加密切。2.女性持續腹脹女性如果腹部持續腫脹、有壓迫感,甚至下腹或骨盆出現疼痛、腸胃不適,並有進食困難、極易有飽腹感持續數周不緩解的症狀,就有可能是卵巢癌的徵兆,而卵巢癌又被稱為「婦女的沉默殺手」,由於其症狀在早期通常不太明顯,且會有持續的腹脹感,容易會被忽視。3.經常性腹痛常常有腹痛的症狀,夜間也更加嚴重,卻摸不到肚子哪邊疼痛,平躺時又更加嚴重,最後只能坐著入睡時,就可能是胰臟癌的前兆,而發現時通常也已經是晚期了。4.一直火燒心火燒心,是形容食道底部的括約肌鬆弛,使胃酸逆流經過食道至口中,因為強酸刺激所造成的燒灼感,又稱為胃食道逆流 如果有長期症狀,又合併有腹部疼痛、胃有大潰瘍,吃止痛藥、止酸藥物仍不能緩解時,可能是食道、咽喉、胃部等發生癌變的前兆信號。5.一直血便血便常會和痔瘡混淆,但血便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若等到出現糞便變細條、大不乾淨、次數增加或有便秘症狀出現,可能已經是大腸癌晚期了,因此民眾應該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大腸是否有息肉、腫瘤,確認是否出現惡變情況。6.一直血尿當發現尿液帶血跡,但身體沒有其他不適時,總會以為只是身體上火,但實際上,這可能是膀胱癌的前兆。黃軒就提醒,在膀胱腫瘤中,惡性膀胱癌佔大多數,無論良性還是惡性腫瘤,都可能出現無痛性血尿,由於缺乏疼痛或其他不適症狀,患者可能不會多加重視,從而延誤了及時的醫療診斷和治療。7.一直咳嗽咳嗽雖然是普遍常見的症狀,但如果持續3個星期以上乾咳、咳出帶血的痰,並伴有不明原因低燒、胸悶、呼吸急促、大量泡沫狀痰液的情形,服用藥物亦未減緩,恐怕是肺癌的風險,建議趕緊進行胸部X光檢查,以便確認肺部是否存在異常。
寶林茶室案關鍵人物曝光!神人2小時破解「邦克列酸」 她助馬偕揪出元兇
寶林茶室「邦克列酸」中毒案震驚全國,這是台灣首次發現「邦克列酸」所引發的中毒案件,當時由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毒物科主任蘇昱彰率先指出正確毒物,醫療團隊也在12日分享案情經過,而最先掌握到病人共通點「吃越南河粉」的關鍵人物則是內科加護病房的護理師,未放過偶然聽到的資訊,才能將兩名患者給串連起來。這起中毒案件已經累積33名個案邦克列酸檢驗陽性,其中有2人不幸死亡,4人重症還在加護病房搶救中,因為嚴重肝衰竭正在評估換肝,而能成功迅速鎖定毒物種類的馬偕醫療團隊12日召開記者會分享經過,揭曉第一個掌握「患者都吃了越南河粉」共通點的關鍵人物-加護病房護理小組長葉淑美。3月24日當天,是馬偕收治到第二例寶林相關個案,但是當時大家都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葉淑美隱約聽到家屬說「患者有吃越南河粉」,而自己單位在三天前才收治另一個急性肝衰竭也有說曾經吃越南河粉,無關的兩人竟然有相似的異常點。葉淑美機警告知急診值班醫師,醫師也確認這兩人病程真的非常相似,進一步找家屬瞭解用餐狀況,才驚覺是在同一家餐廳用餐,並將這樣的資訊轉給重症醫學科醫師王薏婷,成為重要線索。王薏婷分享,3月21日收治到第一例個案,年紀輕卻同時急性肝腎衰竭、呼吸衰竭,這樣的急性個案一年大概僅有百萬分之個位數,所以特別仔細去詢問家屬從接觸、旅遊、職業、暴露等相關資訊,接著第二例個案收治,護理人員發現共同暴露史的隔天,王薏婷也發現這次病人的症狀與過往常見的敗血性休克有所不同,肝、腎功能惡化都相當嚴重,即便讓努力在24小時內讓患者血壓回穩,臨床的改善卻沒有幫助肝腎功能的下降,讓她開始懷疑不是一般的食物中毒。有加護病房7年工作經驗的王薏婷,平常就很喜歡問「為什麼」並且找尋解答,這樣的特質更是表現在臨床醫療上。巧合的是,王薏婷當天下午新聞看到個案曾去的餐廳歇業,「會不會是被下毒了」的想法在心中萌生,趕緊去毒物科請教蘇昱彰。蘇昱彰則謙虛表示,多虧於重症醫學團隊詳細的病史紀錄,讓蘇昱彰在兩小時內推敲出過去在教科書上都沒什麼著墨的邦克列酸,他表示,毒物進入人體會產生症狀叫做「毒性症候群」,當時兩名個案毒性症候群非比尋常,因為肝指數都是幾千到一兩萬,過去熟知的食物中毒包含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肉毒桿菌等,都不會造成肝臟突然的衰竭。由於重症單位有擷取到關鍵字「河粉」,蘇昱彰立刻搜尋文獻,終於發現廣東的河粉中毒案件。據蘇昱彰表示,雖然全球案例少,但確實曾經發生過,毒素是來自保存不當發酵米製品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因為攻擊細胞粒線體,導致多重器官功能衰竭,讓他更確信引起問題的就是「邦克列酸」。蘇王兩人於是和與重症醫學科主任郭立國在3月27日共同出席由衛福部邀集專家及各醫院召開緊急會議,並將此發現在會中報告發現的過程,才讓原本陷入膠著的案情獲得重要的突破。對於蘇昱彰表現,更獲得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大讚是神人!對此,蘇昱彰謙虛的表示,他的心情相當平和,確實又略帶有點高興,因為能趕快讓食物中毒案情得以突破,幫助患者治療、恢復健康,也緩解民眾食安恐慌,是急重症醫師最開心的事情。
致命「米酵菌酸」超毒!中研院士揭露「實際用途」:它本來是好幫手
北市馬來西亞素食餐廳「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擴大,至今已累計31名受害個案,包含2名死者、住院病患全檢出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引起消費者食安恐慌,且該毒素相當猛烈,只要攝入約1.5毫克就能致命,引起民眾人心惶惶。對此,中研院士牟中原揭露「米酵菌酸」的真正用途,直言「米酵菌酸本來是好幫手!」牟中原在臉書發文表示,由於近日寶林茶室中毒案狂燒,外界紛紛將「米酵菌酸」貼上惡貫滿盈的毒標籤,但其實它是「植物保鑣」並沒有那麼可怕,「米酵菌酸本來是好菌(米酵菌)的好幫手,任務是保護那些油滋滋的植物種子。」牟中原說明,以椰子為例,椰子肉富含高達20%的油脂,但某種真菌會讓椰子從內部開始腐爛,椰子為了對抗真菌,於是召來米酵菌產生「米酵菌酸」進行反擊,而事實上真菌是最早演化出「具有粒線體」的生物。牟中原進一步解釋,米酵菌要符合2條件,才會產生大量的「米酵菌酸」去攻擊真菌的粒線體,除了植物的油含量要夠高之外,還需有真菌進行發酵作用,而這也意味著「油脂」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按理來說米的油脂含量並不多,且台灣人吃粿粉、粄條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為何直到最近才發生「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他猜測問題出在烹調方式。牟中原指出,台灣人吃粿條大多是水煮或蒸熟,沒有加入油那當然很安全,但馬來西亞炒粿條不會加水,且在製作過程中會以大火熱炒,讓粿條逼出水分吸進油脂,如果這時炒粿條又久放招來酵菌,就會產生大量毒素,「這些東西一起進了肚子,那些米酵菌酸就更勇了,因為人體每一個細胞都有粒線體。」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 鮮為人知但致命的粒線體毒素
營養師柏辰說明,米酵菌酸一種強效呼吸道毒素,可顯著損害粒線體 ATP/ADP 交換,進而導致身體無法順利代謝葡萄糖,最初會先高血糖,然後快速變成低血糖、快速失去能量、細胞沒辦法順利運作,嚴重將會出現肝臟衰竭,酸中毒、腦部心臟、肌肉都會癱瘓。自 1975 年以來,已記錄超過上千位米酵菌酸中毒病例,病死率非常高 (40-60%),潛伏期很短,在中毒後30分鐘就可能發病。在中國、印尼和莫三比克,過去已有多數米酵菌酸中毒病例都是在食用當地生產的發酵食品後發生。米酵菌酸源自發酵玉米和椰子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受到唐菖浦伯克氏菌污染後產生。這種細菌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大量繁殖,特別是椰子和玉米中的脂肪酸,以及溫度在攝氏 22 至 33 度和中性 pH 值(6.5–8.0)的環境中。米酵菌酸的毒性強烈,無色無味且在高溫下穩定,即使經過烹煮也無法完全消除毒性。米酵菌酸主要影響肝臟、腦、腎等重要器官,造成嘔吐、腹瀉、尿滯留、腹痛、過度出汗等症狀,一項研究指出,1–1.5 毫克對人類可能致命,另一個則建議口服 LD50 為3.16毫克/公斤。米酵菌酸包含「發酵米及榖類製品」,像是腸粉、河粉、年糕、糯米、湯圓等,另外像是「久泡的木耳、銀耳」只要這些食物變質就可能含有米酵菌酸。營養師柏辰提醒,米酵菌酸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因此預防與減少誤食是關鍵,以下是我們可以減少暴露的一些方法:l 天然香料(大蒜粉、洋蔥粉、辣椒粉和薑黃粉)可以有效減少唐菖浦伯克氏(B.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的作用,進而減少米酵菌酸的產生。l 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或椰奶食品,因為需要嚴格衛生規範下的專用設施和/或流程才能安全生產。l 可透過添加檸檬汁、醋或乳酸等酸來確保混合物呈酸性,減少毒素形成的機會。l 若需要浸泡雪耳或黑木耳一整晚,請在冰箱中浸泡,盡量減少細菌生長。l 發酵食品時採取良好的衛生措施,例如:對所有食品接觸表面進行消毒,以防止細菌對食品造成不良污染避免重複加熱米飯、麵條。
台灣過去曾驗出唐菖蒲伯克氏菌 營養師:2現象就別吃了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遠百a13店,驚傳食物中毒事件,而患者的共通點都是吃過炒粿條、滑蛋河粉這2個品項,並驗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在特定狀況下才會產生的粒線體呼吸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引發許多民眾恐慌。不過專家也示警,其實不只米麵製品需要小心,台灣曾在腐敗杏鮑菇、具鳳梨果腐病的鳳梨中,鑑識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另營養師也提醒,雖相比其它菇類,杏鮑菇可在冷藏保存較久時間,但仍應盡快食用,一旦出現黏液或變黃的情況,最好丟棄勿吃。其實這並非台灣首次鑑識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長翁瑞宏指出,過去曾在南投、台南兩地的腐爛鳳梨果核中發現唐菖蒲伯克氏菌,也曾在腐敗杏鮑菇中現蹤。不過也正由於唐菖蒲伯克氏菌都只在食材、植物被驗出,所以台灣衛生單位對這類食物中毒案件知之甚少。其實在大陸、東南亞反而相當常見,所以不能認為不會發生。他也建議食藥署,應比照疾管署,增加人手蒐集、掌握台灣周遭國家常見的食品安全、藥害問題。營養師蔡宜庭日前也在臉書粉專《珍妮絲營養書-蔡宜庭營養師》發文分享,菇類是很特別的一類食物,在生物課本上它們屬於「真菌界」,但在營養的6大類食物分類中它是屬於「蔬菜類」。水溶性膳食纖維也能增加用餐飽足感,是可用於減重的優質好食材。此外,同樣身為蔬菜類,菇類的蛋白質高了一些,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的資料顯示,同樣100公克的杏鮑菇與高麗菜相比,杏鮑菇蛋白質含量是高麗菜的2倍。此外,蔡宜庭還傳授挑選及保存杏鮑菇的秘訣,包括應挑選外觀完整、菇柄肥厚挺直且呈乳白色、摸起來有彈性、有菇類清香無酸味,切記別購買摸起來水氣太重的。至於存放方面,則以冷藏為佳,但菇類不建議放太久,雖然杏鮑菇比起其他菇類(例如:秀珍菇)相對可以放冰箱久一點,但如果已有黏液或變黃,建議就不要食用了。
米酵菌酸罕見現身台灣!專業醫呼籲「勿過度恐慌」 解釋致命條件需「天時地利」
這次寶林茶室信義A13所引發的食安風波,目前仍越演越烈,由於是台灣第一次出現米酵菌酸釀禍,再加上整起事件影響甚鉅,因此引發外界關注與恐慌。但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受訪時表示,民眾可以不用過度恐慌,米酵菌酸食物中毒需要滿足2條件才會發生,單是一個適合繁殖的環境就十分難以達成。根據《中央社》報導指出,楊振昌受訪時表示,要造成米酵菌酸食物中毒,需要滿足2個條件,分別是「適合的繁殖環境」與「足夠的繁殖時間」。楊振昌解釋,米酵菌酸的產生主要是透過「唐菖蒲伯克氏菌」,唐菖蒲伯克氏菌在土壤中不少見,如要讓其產生米酵菌酸的話,必須讓唐菖蒲伯克氏菌處在22至33度的環境下,環境的含鹽量也要低於2%以下,這環境必須要維持一段時間,才有可能讓唐菖蒲伯克氏菌生產出米酵菌酸。生產出來後不見得有著足以危害健康的米酵菌酸,楊振昌也解釋,如果只有1至2小時的繁殖,基本上即便服用症狀也十分輕微,最多就是出現腸胃道症狀。這個環境必須要維持1至2日,唐菖蒲伯克氏菌所生產出來的米酵菌酸才會達到嚴重危害健康,甚至是致命的程度。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也在FB粉絲專頁發文解釋,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 BA)是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毒素,是一種粒線體毒素。而在變質的銀耳、毒菌污染的發酵玉米粉及其製品、米粉製品及長時間浸泡的黑木耳,易產生米酵菌酸毒素。吳昌騰認為「米酵菌酸是一個怪胎!」因為其加熱後毒性不變,在120度的高溫下處理1小時毒性仍不會被破壞,普通的家庭烹飪方式和食品加工處理過程,難以去除或破壞因污染而產生的米酵菌酸。而米酵菌酸的中毒的潛伏期約為20分鐘至12小時,少數病人為1至2天。中毒嚴重程度取決於食物所含米酵菌酸的量以及病人的進食量。一般中毒者普遍會先出現腸胃道症狀,例如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腹瀉等,還常伴有頭暈、全身無力等症狀。嚴重中毒者會出現肝腫大、黃疸、皮下出血、少尿、血尿、煩躁不安、意識不清、抽搐、休克等症狀,重症中毒病人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吳昌騰解釋,米酵菌酸一但入侵人體以後,經由消化道黏膜吸收,再由血液流向全身,之後那就跑進了細胞能量供應站粒線體(mitochondrion)。與嘌呤核苷酸轉運體(ANT)結合,對粒線體的運作進行阻礙破壞,讓粒線體沒法做成能量(ATP)讓身體細胞使用,導致身體細胞被活活餓死了。吳昌騰最後也提到,.目前對於米酵菌酸毒素造成的中毒,沒有針對性的特效解毒藥物。輕症患者主要治療方法就是症狀治療,有的患者可能在短期內自行康復。症狀嚴重的患者則可能需要進行催吐、洗胃,若病情嚴重程度可併用活性碳吸附毒素。一旦轉進ICU治療,而且毒素到達各臟器,就可能導致不可逆的損傷,甚至危及生命。
怎知粿仔條變質?老店業者傳授「聞看摸」3招:發黏別吃下肚
台北市遠百信義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導致2人死亡、5人重症命危,引起民眾對於「粿仔條」等米麵製品聞之色變。對此,粄條老店業者提醒,若是發現粄條等麵類發黏、變黃或散發酸味,這都是食物變質的現象,小心別吃下肚。寶林茶室發生嚴重食安風暴,連帶造成不少消費者擔憂其他麵食類也出問題,甚至有店家乾脆不賣粿仔及粄條,就是為了打消民眾對食材的疑慮,而粄條是否變質又該如何判斷?對此,屏東百年粄條老店業者表示,不論從視覺、味覺甚至是觸覺,都能觀察出異狀,若是粄條壞掉不新鮮,外觀會變黃發霉、聞起來有酸味、摸起來會黏黏的,而最佳的保存溫度是在冷藏10度以下。至於此次釀禍的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有多可怕?腎臟科醫師王介立表示,米酵菌酸是一種粒線體毒素,會對人體細胞發動「無差別攻擊」,導致細胞全面性壞死,且只要被人體攝入1至1.5毫克就能致命,死亡率高達4成以上。王介立指出,由於米酵菌酸為高度脂溶性,推測一旦遭到感染恐遍布人體,而這也意味著採用血液透析或血漿交換等治療方法移除毒素,效果並不佳,且目前沒有解毒劑,因此「米酵菌酸中毒」對醫師而言相當棘手。
蔣萬安喊擴大稽查防堵米酵菌酸 學者憂大流行籲妥存食物
台北市長蔣萬安29日中午表示,針對「寶林茶室」食物中毒疑案,北市府下週將召集擴大會議,並要求衛生局針對百貨、賣場進行專案稽查。29日下午則將與各局處首長再度舉行聯席記者會,說明北市府掌握的最新進度。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遠百A13分店發生食物中毒疑案持續延燒,衛福部疾管署29日中午表示,目前維持累計18案,其中2死、5住加護病房、1位住在一般病房、10位已返家休息。此外,在28日衛福部記者會也證實,在兩名死者檢體中檢出「米酵菌酸」,為國內檢出首例。對此,蔣萬安強調,市府在衛福部解剖結果確定是米酵菌酸後,立刻請衛生局把米酵菌酸詳情上傳到個案治療平台,讓醫療院所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即刻掌握。而針對確定為「米酵菌酸」釀災後,未具名毒物科學者向CTWANT直言問題食物,「應該不只這一批」,過去在東南亞島國聽過,台灣一旦發生,未來很可能沒完沒了,「食物保存不可再馬虎」。學者進一步解釋,米酵菌酸是一種「呼吸毒」,會癱瘓粒線體,讓全身細胞粒線體失去作用,常常產生自過期發酵食品中,而這樣的毒素無法自外觀或嗅味覺察覺異樣,也無安全門檻劑量,「測得就是不妙了」一旦呼吸進去人體的氧氣都無法成為能量,「下一步就是休克」。
寶林茶室第2名死者「也驗出米酵菌酸」 檢警積極追查來源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遠百a13店,驚傳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累計18例,共造成2死、5命危,受害者通報恐持續增加。如今衛福部昨(28日)傍晚也在首名死者39歲呂姓男子的血液中驗出「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為台灣首見。接著晚間又從第2例60多歲的死者胃內容物及血液中檢驗出米酵菌酸,檢警目前也在積極追查米酵素菌酸的來源。新北地檢署及士林地檢署檢察官昨會同法醫,在新北市板橋殯儀館進行解剖相驗,結果2名死者遺體解剖後,都發現「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又稱消耗性凝血病、泛發性血管內血液凝固症。據悉,DIC肇因於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當下大量促凝物質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活化,使凝血酶增多,微循環中形成廣泛的微血栓,繼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增強,機體出現以止、凝血功能障礙為特徵的病理生理過程。法醫在採集上述2名死者的內臟組織及胃內容物後,送往法醫研究所等實驗室進行檢體分析,昨晚衛福部舉行記者會,證實從某首位死者血液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記者會結束後,第2例死者血液檢驗結果也出爐,證實2起死亡案件極有可能都是肇因於米酵菌酸這種強烈的粒線體呼吸毒素。通常米酵菌酸多於穀物、椰子、食用菌等食物,受致病型唐菖蒲伯克氏菌污染後由該菌所分泌生成。目前調查方向和衛福部先前舉行的專家會議結論相同,台大法醫研究所等單位從國外購買的米酵菌酸標準品也已經在路上,檢警目前也在積極追查米酵素菌酸的來源,希望還給受害者家屬一個公道,也避免類似悲劇再度發生。
米酵菌酸中毒有多可怕?腎臟科醫示警:導致人體細胞「全面性壞死」
台北市遠百信義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導致2人死亡、5人重症命危,衛生福利部昨(28日)召開記者會,指出解剖死者後發現,檢體中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而這也是台灣首次檢出該毒素,事實上米酵菌酸毒性相當兇猛,人體只要攝入1至1.5毫克就能致命,且目前仍無有效治療方法。究竟「米酵菌酸中毒」有多可怕?對此,腎臟科醫師王介立指出,米酵菌酸是一種粒線體毒素,會對人體細胞發動「無差別攻擊」,導致細胞全面性壞死。醫師王介立在臉書發文表示,粒線體是人體發電廠,而粒線體毒素「米酵菌酸」造成的危害,就是讓細胞無法進行呼吸作用,難以繼續提供身體能量,最終導致「全面性的細胞死亡」,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粒線體毒素之一就是氰化物。王介立透露,目前醫界對於「米酵菌酸」的相關報告並不多,不過由於此毒素為高度脂溶性,因此推測一旦入侵恐遍布人體,而這也意味著採用血液透析或血漿交換等治療方法移除毒素,效果並不佳。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表示,毒性十分猛烈的米酵菌酸,只要被人體攝入1至1.5毫克就能致命,當粒線體遭到毒素入侵,包括腦、肝臟、腎臟等器官及身體組織都會受到損害,無法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一旦細胞壞死是不可逆的傷害,更沒有解毒劑能讓粒線體恢復功能,因此「米酵菌酸中毒」的死亡率高達4成以上。至於該如何避免吃下米酵菌酸?衛福部資訊處處長、前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建議,民眾應盡量避免食用「重複加熱」的米、麵等主食,由於受到米酵菌酸污染的食材,不論從外觀、味道及口感上均無異狀,很難像一般腐壞食物容易被察覺,因此最重要的是如何預防將毒素吞下肚。
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致死率達4成!毒物醫洪東榮曝:可嘗試「1方法」救命
台北市遠百信義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導致2人死亡、5人重症命危,衛生福利部昨(28日)召開記者會,指出解剖死者後發現,檢體中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而這也是台灣首次檢出該毒素,事實上米酵菌酸毒性相當兇猛,只要些許劑量就可能喪命,且目前仍無有效治療方法。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建議,或許可嘗試使用「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 Cystein,NAC)解毒劑來救治中毒患者。洪東榮表示,毒性十分猛烈的米酵菌酸,只要被人體攝入1至1.5毫克就能致命,當粒線體遭到毒素入侵,包括腦、肝臟、腎臟等器官及身體組織都會受到損害,無法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且一旦細胞壞死是不可逆的傷害,更沒有解毒劑能讓粒線體恢復功能,因此「米酵菌酸中毒」的死亡率高達4成以上。目前醫院救治肝腎衰竭的患者,大多以支持性療法為主,或是採用血液透析(洗腎)、血漿置換術,移除體內毒素,醫界對於米酵菌酸中毒尚無有效治療方法,只能仰賴身體器官自我修復,洪東榮認為,或許可嘗試使用「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 Cystein,NAC)解毒劑來救治中毒患者。他解釋,此種解毒劑通常用來治療「乙醯氨酚」中毒患者,像是服用過量普拿疼,由於乙酼氨酚與米酵菌酸有不少相似中毒症狀,嘗試用它作為解毒劑,可能對於搶救米酵菌酸中毒的患者有助益。針對使用NAC當解毒劑,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持不同看法,他指出以中毒患者的病況而言,只能透過血漿置換術清除毒素,緩解病程發展,要想使用NAC救命恐怕有一定難度。
寶林中毒風暴 醫警告若是「這毒素」害命:恐在台灣盛行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疑似食物中毒案釀成2死5命危,外界除關心致病元凶是否為米酵菌酸,也擔憂有人下毒。對此,有醫師認為本次事件因食物未適當保存引發風險的機率較高,並指若是Burkholderia gladioli(椰毒假單胞菌或稱唐菖蒲伯克氏菌)害命,不排除台灣未來可能盛行該病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專任主治醫師姜冠宇在臉書發文指出,「下毒是比較驚悚了一些」,更傾向是食物未適當保存引發的事件,並分析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的致命原因。姜冠宇表示,米酵菌酸屬於孳生在發酵(過期)食材的伺機性病原體,其產生的「呼吸毒」會使人體全身細胞的粒線體失去作用,當吸進的氧氣無法轉為能量,便會使人休克、多重器官衰竭,這也是患者接上呼吸器、裝上葉克膜都難救的原因。更懾人的是該毒素「沒有安全劑量」,也非大眾印象容易察覺的「腐敗食物」。該毒素曾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造成許多死亡案例。印尼便因此立法禁止使用發酵食材或做傳統發酵餅(Tempe bongkrek)。東南亞釀造的酒精甚至被警告過有相關風險。相對大陸及東南亞,該毒素在台灣屬於不多見或未曝光、未察覺的病原體,更麻煩的是其引發的病程太快,且若真是該毒素引發寶林茶室中毒事件,代表Burkholderia gladioli病原體在「濕度很高,要發酵不難的台灣」,未來可能會在民間盛行,「以後我們對食品的保存就要嚴格一些了」。不過姜冠宇也強調,一切還要等檢驗報告出爐才能定奪,並指有部分專家懷疑是其他毒素引起。
林書豪遭捲入禁藥風波 依聯盟規定:最高可處禁賽1年、永不錄用
PLG新北國王隊明星後衛林書豪捲入禁藥風波,新北國王球團3月19日下午坦承他「誤用」有違世界運動禁藥管制組織(WADA)的「靜脈雷射」(ILIB)療法,將接受聯盟後續藥檢與調查。根據PLG規章,違反禁藥規定最高得處禁賽1年、永不錄用,或科或併科罰款最高新台幣50萬元整。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蔡文鐘受訪時則指出,靜脈雷射療法目前雖尚未有證據顯示會影響運動表現,但禁藥規範的精神在於,不允許使用操縱的方式改變血液成分。日前國王球團在官方社群釋出《國王的一天》林書豪日常作息影片,由於近日飽受足底筋膜傷勢困擾,影片中拍攝到林書豪接受治療的相關片段,卻遭質疑進行所謂「靜脈雷射」治療,違反WADA禁藥規範,因此惹出風波。國王在最新聲明中強調,球隊為協助林書豪修復足底筋膜傷勢,覓尋各種醫療資源,卻誤用違反WADA規定的「靜脈雷射」療法,且沒有取得「治療用途豁免權(TUE)」。球團表示,球隊安排此療法絕無增強運動表現意圖,只是想協助林書豪恢復,將全力配合聯盟後續藥檢與調查。據悉,靜脈雷射屬於一種低能量的雷射治療,利用光纖導管將波長632.8nm低能量的紅色生化雷射光從手臂靜脈導入,這個波長的光線能夠讓紅血球達到最大吸收率,紅血球經照射後變形力增加,更能順利通過微細血管,攜帶氧氣的能力也得到佳化,可以充份供應高需氧組織如肌肉、腦部、心臟、神經之所需,使其獲得足夠的營養供應,產生的廢物也可以即時排除。不過「靜脈雷射」屬運動禁藥,無論賽季內或休賽季都不得使用,球員若有需要,必須說明已使用其他療法仍無效,才能向中華運動禁藥防制基金會申請豁免。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蔡文鐘表示,「靜脈雷射」目前雖尚未有證據顯示會影響運動表現,但禁藥規範的精神在於,不允許使用操縱的方式改變血液成分。蔡文鐘說,增加血液含氧量是靜脈雷射聲稱的其中一種治療效果,另外還可改變粒線體的能量攜帶,最主要可增加一些組織的修復、減少發炎等機轉。醫師說明,有些禁藥的使用會明顯增加運動表現,一定會被列入禁止項目,但另外有些禁藥是會改變身體成分或組成,導致檢測時影響了精準度或判斷,因此原則上是不允許的,而運動醫學團隊在使用上也會非常謹慎。PLG規章中載明,聯盟依據WADA禁藥政策與毒品防制條例標準,「如球員抽驗結果違反聯盟與WADA禁藥政策規定標準,導致不公平競賽結果時,則聯盟將取消該球團使用禁藥所影響之相關成績紀錄。違反上述規定者, 得處禁賽最高一年、永不錄用、或科或併科罰款最高新臺幣伍拾萬元整。」
想懷孕就別再亂吃! 備孕保健品只需要這3種
面對琳瑯滿目的保健食品,有的主打「備孕調理」,有的能增加「好孕體質」,還有宣稱「全方位機能調理」。腦波弱一點的人,可能就全部都買來吃吃看。但你有想過你真的需要這麼多嗎?每一種對提升生育能力的營養品真的都有幫助嗎?要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讓我們先用一個比喻理解原理——請把製造卵子、精子的卵巢和睪丸想像成一間工廠,要製造出終端產品,得滿足三個條件: 1. 充足的原料 2. 穩定的電力 3. 沒有過度被破壞、折舊的工廠 額外補充保健食品,如果能提升上述三個條件的滿足程度,將有助於卵巢和睪丸的產線更順利地運作。這類值得考慮的保健品包括以下幾類: 第一類:卵泡生長和精子製造的原料來源第一類是能作為促進卵泡發育和精子製造的原料,以女性來說,常見的營養素有 DHEA,男性則是鋅。 DHEA(俗稱抗壓荷爾蒙):供卵巢功能下降者使用 DHEA(脫氫表雄酮),它是男性荷爾蒙和女性荷爾蒙轉化過程中的中間產物,如同工廠生產線其中一環的原料來源。當卵巢內的抗壓荷爾蒙不足以應付所需時,卵泡發育可能會出現問題而萎縮。適度補充抗壓荷爾蒙可以幫助卵泡發育得更好,卵巢功能衰退、卵子庫存量較低的人補充,確實能緩解卵泡成長困難的問題,有助於後續在人工生殖治療階段取得更多卵子。 不過,抗壓荷爾蒙終究屬於荷爾蒙類的物質,使用前一定要經由醫師評估診斷後使用,尤其患有多囊、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症和肌瘤的人,不適合長期服用,有可能會讓疾病變得更為嚴重,千萬要小心。 鋅:與精蟲活動力息息相關 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能讓許多酵素正常運作,與男性的精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除了是製造精蟲的元素,同時也是讓精液液化的重要元素。 體內的鋅不足容易導致精子數量減少、精蟲活動力下降,或是影響射精後精子在子宮的正常釋出與游動,對受孕造成不利影響。 而現代人缺乏鋅的原因,通常與長期暴露在重金屬環境有關。當某些重金屬進到人體後,可能會取代鋅,導致平常依賴鋅才能正常運作的酵素失去作用,造成對生殖系統的傷害。 第二類:幫助精子與卵子中的粒線體順利產生能量 任何細胞都需要代謝貯能化合物,產生能量,才能正常運作,表現活性。第二類有幫助的營養素對精子與卵子細胞而言,功用在於能夠確保穩定供能、不斷電。這類營養物,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是Q10。 Q10:可稍稍改善品質不好的精、卵 輔酶 Q10(簡稱 Q10)大多存在於粒線體中。要了解它的作用前,讓我們先談談粒線體和生育能力的連結。 還記得前面提到,製造卵子、精子的工廠需要電力嗎?粒線體就是我們人體每個細胞中的發電機,負責供能。有研究發現,年紀比較大的女性,她們卵子中的粒腺體產能會下降;這時候,我們會發現染色體數量異常卵子的出現機率增加、卵巢整體的功能走下坡、製造出的卵子不容易受精,縱使成功受精,也很難發育成正常的胚胎。 至於在男性身上,精子擺動也需要粒線體產生的能量,能量不夠時,精子活動力就不好,影響女性受孕的機會。 那麼這跟 Q10 有什麼關係?簡單來說,Q10 是維持發電機能順暢運作的潤滑油,雖然不直接參與發電,但假如沒有它,發電機的產能必定會受到影響。對於女性卵巢、卵子老化,以及男性精子活動力差的人,適當補充 Q10會有一些改善效果。 第三類:抗氧化物質,減少自由基對生殖系統的傷害 最後,第三類有益物質是「抗氧化物質」,它們能減少生殖系統受到過多自由基的侵擾。自由基(Free Radical)是人體正常新陳代謝後產生的物質,由於它的活性強、高度不穩定,有可能會破壞細胞,造成疾病或身體老化。這類似工廠得到保護,不被入侵者破壞,才能正常運作。 葉酸:能預防流產 葉酸被公認對胎兒的神經發育有重大影響。此外,它在體內還會參與一種動物性蛋白代謝中間產物的分解過程;葉酸一旦缺乏,該中間產物在血液中的濃度升高,就很容易引起流產問題。所以適當補充葉酸確實有助預防流產。 同時,葉酸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若能讓身體產生抗氧化的環境,對生殖器官的健康也有幫助。建議平時可以多從綠色蔬菜、肝臟、豆類等天然食物中攝取。 維生素 D:公認能提升卵巢功能 經過許多臨床研究一致證實,維生素 D 可以提升卵巢功能,不管是多囊性卵巢,還是卵巢功能下降兩種完全相反情況的人都可以使用。 在市面上,你會看到維生素 D3 和維生素 D2 兩種,它們的作用其實相同,只是前者的主要來源為動物,後者則來自植物,但對人體效用一樣。 只是維生素 D 屬於脂溶性維生素,需要經過肝臟進一步轉化,攝取過量對肝功能差的人恐怕會造成負擔,使用前建議向醫師諮詢。 維生素 C、維生素 E、褪黑激素、白藜蘆醇等:保護生殖系統免受自由基傷害 其他有助備孕的抗氧化物質還包含維生素 C、維生素 E、褪黑激素和白藜蘆醇等,都能保護生殖系統和精、卵避免受到自由基的傷害。 尤其男性精子從製造到使用產出,中間過程長達三個月,更容易受到自由基攻擊,累積有害物質在體內,造成精子 DNA 斷裂、品質不好,對受孕不利。適當補充抗氧化物質對精子的品質有益。 雖然上面介紹了好幾種抗氧化物質,但這不是要你每種都吃的意思!很多人以為保健食品吃愈多愈有效,這是錯誤的觀念,同時吃好幾種,抗氧化效果也不會因此提升好幾倍,還有可能阻礙彼此吸收。 以上三類營養素,備孕中的夫妻若有需要,最多一類挑選一種即可。記住多食無益,也不要過度期待會有神奇療效,畢竟它只是輔助品而已。本文摘選自《不孕症權威醫師的好孕全攻略:教你破解試管嬰兒備孕迷思》,作者何彦秉醫師,商周出版。
女護理師失蹤13年 「尋人高手」警助祂農曆年前與家人團圓
看似平凡的團聚過年,卻是許多家庭的奢望。素有「尋人高手」之稱的新北市板橋警分局防治組王閔南警官,近日成功讓一名失蹤13年的無名女屍,在農曆年前與家人團聚。板橋警分局表示,該名死者2010年12月19日陳屍在江子翠河濱公園新北橋下往河岸草叢旁,並因遺體泡水嚴重腐敗無法辨認,僅能推估死者身高150至160公分,年約50到90歲,隔年火化後收葬於三芝生命園區。家屬雖在2010年11月20日報警三重大同派出所協尋,可惜當時搜尋杳無音信,家屬最終因失蹤人口滿7年可宣告死亡,在2022年1月25日向法院申請宣告死亡撤尋。案經王閔南舊案新查,發現交叉比對未有符合失蹤個案,但完全沒相關資訊著實令人費解,於是改用有無宣告死亡撤尋而未尋獲失蹤相似個案,過濾資料後確認有1筆宣告死亡撤銷。儘管「我們警政單位沒放棄,最怕家屬放棄」,但死者高齡71歲老父在勸說下,去年9月從高雄北上板橋,協助採檢比對。然經比對2人15組體染色體均無矛盾,但未達研判標準,需女方家屬粒線體DNA比對,加上無母親方面親戚,令查尋一度陷入瓶頸。幸好,板橋分局成功找到姨母,經比對後綜合研判,該為生前在醫院從事護理師工作失蹤人口,與無名女屍有一親等血緣關係,順利找到家屬。老父在王閔南協助下,一路完成高鐵訂位、洽詢書記官開庭並安排1樓,最後在三芝生命園區帶回失蹤13年女兒,在農曆年前完成遺憾但圓滿的團圓。
B型肝炎治療突破瓶頸! 816療法可消滅病毒
B型肝炎治療突破瓶頸!國際自然療法專家潘念宗9月於「量子醫學」講座發表消滅病毒的新療法,透過BDORT(O環測試法)輔以肝炎標本檢測,施以水針灸「量子醫學816療法」,有效排除體內的「汞」、B肝病毒、石棉、整聯蛋白β-1(CD29)、過量電磁波、癌幹細胞(CD24、CD44、CD133)等,幫助A肝、B肝、C肝和愛滋患者恢復健康。病症卡關 體內含汞恐有高度危險性 肝病是台灣的國病,B型肝炎若不治療恐導致肝硬化或肝癌。然而,許多人並不知自己有B型肝炎。經過幾年COVID-19肆虐,潘念宗在治療確診者時,發現有些病患潛藏B型肝炎病毒,當排除體內的「汞」後,同時也消滅了B型肝炎病毒以及其他的病毒與毒素。汞(mercury)是地殼中自然存在的元素,也是一種神經毒物,會傷害人體的中樞系統、腎臟、大腦,甚至造成先天缺陷。潘念宗說明,體內若有汞,會造成下述危害:破壞粒線體,使細胞沒有能量,引發許多疾病。汞會破壞染色體,使細胞癌化。破壞蛋白質,使細胞酵素遭到破壞。1997年証實,汞使細胞產生病態自由基,這種因為過量的氧化壓力產生病態自由基,會破壞細胞、組織,引發炎症甚至壞死。另外,汞使得抗藥性活動基因活躍,導致藥物失效。汞也會破壞免疫系統B細胞,施打疫苗不易產生抗體。如何檢測汞是否存在?潘念宗表示,可以透過化學測定、物理測定、量子測定來檢查。化學測定:女性常擦的口紅汞含量較高,可送到衛生單位用化學測定鑑別。物理測定:物理測定的部分,目前最尖端的儀器是蘇聯聖彼得堡大學研發的 RA915 雷射分離儀器設備,可以檢查到ppb的10億分之1(十的負九次方),即使微量也可檢測出來。量子測定:使用順勢療法,把汞試劑稀釋成濃度最低的10的負400次方,透過糾纏共振現象來確認是否有汞存在,是目前最嚴格的測定方法。結合經絡穴位 量子醫學816療法利用水針灸排汞潘念宗提及,許多人施打疫苗,打的是含防腐劑摻汞的室溫疫苗。汞對人體危害甚鉅,幾乎是人類病症的卡關者。例如乳癌病患體內若有汞,「治療也一定失敗」,他因此為病人實施「先排汞、後治療」的程序。汞就如火車頭,當汞排出體外時,能帶出後面很多車箱內的毒素,跟著一起排出體外,例如病毒、EMF、石棉、癌幹細胞(CD24、CD44、CD133)等毒素。根據國際自然療法學院表示,自然療法是一種強調人體自癒力的醫學,提倡使用無副作用、無侵入性、無創傷性的方法改善病患的身體健康。主要分類有:能量醫學、環境醫學、運動醫學、情緒療法、草藥及營養療法、膳食療法、物理療法、水療法等。潘念宗表示,「量子醫學816療法」是非常精準先進的量子醫學,消滅B型肝炎需要全身清淨解毒途徑(Full Body Detox Pathway),並具備BDORT(O環測試法)、20條經絡系統、23個穴位、順勢療法、量子光儀器、太陽風暴等5項原理的知識與臨床經驗。此療法使用9393噴液,可提高長壽基因蛋白、正常幹細胞、粒線能量系統與殺手性T淋巴球,殺死躲在細胞內的病毒,並且有效排除A型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愛滋病、登革熱等病毒。以噴液體噴完全臉(約需3瓶共60cc ,噴400次)。由於臉、耳、手、腳等有諸多穴位,用雙手掌輕輕將噴液塗擦整臉、兩耳與腳底。噴過噴液後去排尿,體內毒素會隨著尿液排出。大陽風暴對電訊網和人類健康影響甚鉅 3招防堵此外,潘念宗也發現,今年7、8月診治77個病例,原本毒素、病毒出現在不同的經脈位置,但太陽風暴一來,釋放爆發性輻射,使得患者毒素病毒多集中在足陽明胃經St12「缺盆穴」,故太陽風暴不可不慎。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研究,近2百年來地球發生36次瘟疫,其中有27次與太陽風暴有關。通常人類身體約有2萬高斯EMF,但根據醫學研究顯示,病患臨終前的電磁波(EMF)會高到480,000 Gauss,尤其太陽風暴來臨時,人體電磁波更會高達4,320,000 Gauss。當太陽風暴來臨時,許多有病症的民眾感到身體不適,潘念宗除了使用順式療法標本的816新療法為病患診治,也提供幾個方法以減低危害:盡量不出門,不得已需出門,最好攜帶可阻擋EMF的特別傘(檔汽車前窗玻璃的遮陽板材質)。有太陽風暴的日子,回家要馬上洗澡,以降低EMF。如何知道是否有太陽風暴?以BDORT手法持480,000 Gauss的磁鐵棒,指向當地天空,兩手容易拉開即是有太陽風暴。